首页范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十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十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1:1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1

关键词:基础设施持续发展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城市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城市基础建设的规划还没有完全达到权威性的地位,违反规划、违反城市基础建设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面对许多新的课题,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新任务,而不是简单的道路连接那么简单。学习世界先进城市建设的理论以及创造性的理念适当地解决我国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是当代城市化建设中的必经之路

1、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巨大的财政资金压力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由国家负责的,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金额数量大,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会加入,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运营,所以资金的回笼比较晚,资金的效益成本不容易分摊,这些都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艰难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充当的是生命线的角色,如果基础设施发生瘫痪,必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必须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围护和管理中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进行修补和完善,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资金的支出要求,所以导致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不修不补,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3、缺乏深度的项目前期准备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提出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的研究报告,进行设计,编制项目的概算,向有关单位申请审批等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没有做深入的前期准备,导致有时工程已经竣工了,项目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项目的资金概算已经失去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实际意义,所以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盲目上马,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投资计划超过财政负担、没有建立良性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征地和拆迁行为不规范、“代建制”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对代建项目的各方主体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强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现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又尽最大努力照顾下一代人的利益,为下一代人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创造必须的条件,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准确概念界定。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已经拥有了一半以上的全国人口数量。因此,面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严峻形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部分。如果我们把城市建设比喻为人体,那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组成人体必不可少的人体脉络。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下面笔者从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一下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

3.传统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3.1对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

在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并未占据城市建设的基础位置,从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处于从属地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可有可无的,其实施过程也就不可能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多部门均涉及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等要素,而这些因素的存在恰好组成了城市建设的核心,关系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产业链的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2实施数据过于笼统化

以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均是以人均指标作为参考数据的。这种情况下数据的产生不仅忽略了地区差异的影响与资源需求量分析的不同,同时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可操作性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设施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单一指标的引用不仅会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局思想确立的偏差,而且如果将其运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中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将会彻底忽略对工程具体施工条件及环境要求的具体分析。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指导实践进行的,而单一指标的生成是以人均占有量作为衡量标准的,而人均占有量不能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因此,人均指标方法的施行将施工单位局限在了一个小范围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革新,创新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必备的技能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接受。因此,只有突破原有人均指标的束缚,在施工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忽略长远利益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方面,而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等有关生态平衡要素的发展。以人们的需求为核心的设施建设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短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且不稳定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因此,只有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注重长远利益的发展,才能以环境促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

3.4缺乏对项目后期维护工作的正确认识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城市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城市内需的有效拉动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有重要战略意义。一个项目的实施不仅是为人们带来眼前经济效益,后期连锁效应的产生才是项目实施的关键所在。近几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人们虽然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其在城市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作用,但人们的主要认识还仅限于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的初级阶段,并未对项目后期的维护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一些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需要长时间的维护才能突显其综合效益,而在项目之初往往达不到人们预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放弃了项目的后期维护工作,进而转向新项目工作的开发。比如:城市基础设施环境部门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弥补城市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面对现阶段生态环境已严重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严峻形势,短时期的修复工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长时间生态环境的保持工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点

4.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长远的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满足城市发展近期的需要,又要留有长期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经常见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当然一方面说明我们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以道路为例,所有城市都存在堵车的现象,一条马路刚改造完成,就又开始开挖,然后又补上补丁的现象并非少见,道路堵车、停车难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道路设施建设与汽车消费增长的矛盾、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充分说明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做到长远的规划考虑,当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全。总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到远近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要以城市的经济能力和人口发展现状为依据,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实施建设的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水平,起到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应当致力于建成“宜居城市”。随着当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对部分规划需要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合理,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总的框架不宜随意变动,这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长远规划的意义。

4.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持之以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要立足于在原有规划框架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完善,不能被个别领域或专家的个人意见所左右,特别是城市建设的总目标一经确定,不宜擅动,长期的朝令夕改将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伦不类。

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的决策系统,许多政府由于基金计划和时间计划考虑的不周全,而造成盲目投资。一个项目很可能只进行到一半就没有资金了,这个项目只好停止下来,要么等待新的资金拨入,要么等待下届政府来解决。还有很多项目效率低下,不能够按期完成,或者施工时间太长,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不便,使居民对建设项目的热情大大减退。

城市基础建设及规划应由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完成,应完善决策系统的权威性,才能保持城市基础建设的长久性。

4.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兼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广泛,仍以道路建设为例,分为道路本身建设项目及配套建设项目,这种基础设施缺乏联系,缺乏协调性,要做到统筹兼顾,建设部门一定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协调好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各自为政,互不协调情况的发生。

4.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质量

城市基础建设的质量,也是对城市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一种检测。例如,路边沟槽中埋设排水管道,窨井与管道铺设的不同步造成窨井晚于管道砌筑,窨井砌筑与井盖不同步,如受下雨影响,这两种不同步造成大量泥沙淤积于井中或管道中,使排水管有效口径变小,造成流量变小,影响排水能效。我们也曾看到,路面施工结束后,曾因燃气管道结头漏气,造成管道压力不足,路面再度开挖一道沟槽,处理完漏气后,由于沟槽填土质量无法与路基碾压强度一致,导致沟槽段补丁下沉,影响道路美观。大量农业富余人员融入城市,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极大解决了城市基础建设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人员良莠,技术参差不齐,施工培训的缺失和不足,使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大为降低,马路边手工随意搅拌施工材料,施工用水随意取用路边污水的现象随处可见,砂浆、混凝土配比随经验而定,这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可想而知,引起基础设施建设的反复,居民的反感,所以必须引起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做到重视质量。

4.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要有科学发展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有目标、有原则的科学发展,使建设人员任务明确、目标明确,采用多种途径,紧跟时代潮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更快、更好地实现和完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把城市的家园建设好,造福于子孙后代。

当前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市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各种工作方法也将随之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由于我国还属于发展中的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也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总结教训,少走弯路,应该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走中国自己的城市发展道路,做好城市基础建设工作,同时研究发展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中完善,将我们的城市建设成花园城市、文明城市、世界一流的宜居城市。

4.6实行项目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制度

要简化土地、建委、规划部门的程序,由专人负责道路工程的报批程序;协调社保、人社和财政等部门的工作,解决在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化过程中的社保问题,制定新的社保政策和相关规定;协调好市政公用部门之间的工作,做好已交付使用项目的交接工作,防止出现“空档”的现象;还有将审计、财政、监察等纳入日常的工作,做好监督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

5.结束语

因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结合,从而保证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并概括了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阐明了传统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非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可行性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申金山,宋建民,关柯.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0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2

1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可给人民生活创造一般的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生存及发展的基本条件。依据我国国情,通常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在侠义上包含6大部分:安全防灾、生态环境、排水及水资源、能源动力、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系统。安全放在基础设施是省会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主要部分,依照防御灾难的类型可分为:救灾工程、应急响应、战备人防、消防、抗震、防汛等子系统,并且各种子系统中还具有很多种设施。虽然各个子系统都相互独立,但相互之间的合理配合可降低灾害对省会城市带来的损失,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安全的原因存在很多共同点。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但具备抵抗突发灾难的能力,还为城市通讯、能源、给排水、城市交通等生活、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运转及省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影响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因素

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变化遵循自发规律与机制,并在经济发展与安全需求的驱动中不断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受内外机制的制约,详细情况分析如下。

2.1外部因素的制约

提高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是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要求。城市经济的繁荣与持续增长始终是其安全效益提高的推动力,其能改善省会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在省会城中,很多人都接纳了这样的观念:安全是最高的经济效益,安全也能节约生产与生活成本。这些观念也正为省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效益。稳定增长的社会经济急需降低经济增长中的安全因素,逐步减少灾难性事件的发生。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提升,能有效消除居民心中的不安全感及安全压力,能大幅增长他们的安全意识,促进其积极投身安全管理实践工作。随着省会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各个省会都扩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因此,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全制度,有利益建设一个涵盖整个省会的安全网络,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在绿色城市的环保理念下,居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维护城市自然的活力与生机。

2.2内部因素的制约

省会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具有自发特点,体现了省会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内在需求,主要来自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的内在因素。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设置基础之上,借助中心城市辐射力,影响周围城市经济结构及发展速度,促使经济带的合理形成及发展。在省会经济带中的安全问题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影响整个省会区域经济发展。所以,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区域经济持久发展的前提条件。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省会城市都是社会完整系统的重要组成百叶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分系统。各个分系统之间只有见了科学的、合理的发展模式,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才能和谐发展。可见省会的基础设施安全系统是各个社会分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整个区域系统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省会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才能不断提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具有十分复杂的网状特征,对其进行管理、规划、分子过程中,需要借助新的方法及策略。这不仅需建立恰当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评价体系,改变之后的管理模式,还应体现安全系统与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齐备的应急措施及预警机制。因为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安全系统有机整个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持久发展模式,具有自然及社会双重属性,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及安全的共同发展,并在省会内外的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得基础资源、动力、条件。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和谐发展需要一个不断进化与探索的过程,从不成熟转变为成熟,集中展现了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稳定性及增长潜力,需要我们借助科技进步,并发动社会各阶层力量,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体系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推动其安全效益不断提升。

总之,我国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评价,对城市的减灾防灾、防灾投资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还缺乏合理、有效、统一的评价方式。有关部门深刻了解影响其安全效益的内外因素,积极总结并不断创新,努力探究出更为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城市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各种各样城市建设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如何保证城市建设的良性运行,如何保障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是城市建设工作者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内涵进行界定,二是对城市管理的意义进行阐释,三是对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四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对策。

1城市建设管理的定义

关于城市建设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1广义的城市建设管理定义

广义的城市建设管理包涵的范围很广,它不仅包括城市的财税、文化、卫生、体育、金融等科教文卫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包括城市的城市和经济,它是城市环境和管理的C合定义的统称。

1.2狭义的城市建设管理定义

狭义的城市建设管理是城市建设管理的具体化表现,是城市建设的具体管理对象和实施对象,它的内容具体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从狭义的角度看,城市建设管理就是以城市工业的基础设施为管理对象,以城市的综合性效益为目标进行管理,是对中国城市的环境、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的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快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步伐,使其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行相匹配。

2城市建设管理研究的意义

2.1有助于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理论水平

对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其管理体制、行政系统、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对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创新建设建设管理的方式,促进城市建设的职能和作风转变都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对城市建设管理的研究,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良好形象的助推器。

2.2有助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城市建设管理涉及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全,层次高,任务复杂。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建立和规范了一系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规范的管理。因此,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我国行政管理可以进行有益的推动。

3我国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建设管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领域,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涉及的社会和民生问题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但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的建设建设管理存在着边缘化管理问题,其发展和管理也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符。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建设规划存在统筹长远规划

长期以来,受政府的财力,城市建设的技术及城市建设者的思想局限等因素,我国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的制约日渐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规划落后,只顾眼前而缺乏长远规划的问题。

在许多地方的城市建设中,建设规划大多以建筑规划为主体,而对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网的规划较为落后,规划方式存在着条块分割,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建设计划两张皮的问题。其后果是造成建设与管理的脱节,规划与实际的脱节,没有系统长远的规划,而只是分散建设,各自为政,不仅投资效益差,还会造成城市建设资金的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的问题。

有的规划只是从区域出发或者从某个角度出发,缺少整体统筹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职能分工没有合理的引导和布局,不能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3.2城市基础建设存在落后和配套不齐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中的基础配套设施滞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着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的现象。如道路设计不够完善,由于一些大型机械车的通行给市政道路造成较大的压力,出现裂缝及下沉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但加大了城市建设的管理成本,也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埋下安全隐患。

第二,地下管网规划存在不合理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地下管网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的市政设施,其规划和管理水平考量着城市建设者的智慧。但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城市存在着管网老化、重复建设、职权不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服务水平。

第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在市政道路管养中,存在着碾压不太密实的现象,这种问题的出现很有可能会出种道路的破损和坍塌。特别对于路面平整性较差的地方,路面高的地方容易受到压力,很容易出现路面的裂缝与破损现象。有些道路在前期修建时配比达不到要求,后期在车辆的反复碾压下很容易出现破损,不仅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不便,还增加了维修养护的成本。

第四,城市的基础设施存在损坏和丢失的问题。在市政道路的管养过程中,特别在后期管养中,经常会出现井盖破损和丢失的现象。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被盗窃,二是大型车和重型车的碾压,三是一些人对井内的积水进处理后并没有及时将井盖复位,这样也造成了井盖的损坏。

3.3城市建设管理中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其实也是一种行政管理体制,在我国长期的城市建设管理手段和方法方面,主要存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和管理职能错位及空缺方面的问题。在现行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中,城市管理中的许多部门,如:环境保护,市政服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这些具体承担城市建设和管养的单位,存在着职能不分,执法主体不明确问题等问题,出现了有的工作没有人管,但有的工作却有很多人管的现象,对城市建设管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管理不力。老百姓常常形容一些体制管理是“七八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它是对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专业化和协作化不协调的一个比喻,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城市经济效益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4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4.1要做好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

城市建设的规划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建设筑的规划,它是一个相当宽的概念,包括的范围很广。它不仅包括城市建设的布局,统筹和规划,还包括城市中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建设的规划不能仅考虑当前人口的承受力,更要考虑未来人来的人居环境及资源利用。既要考虑城市建设发展,还要考虑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总而言之,城市建设规划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保持其可持续长期发展的原则,政府要具有开放式眼光,引导城市有序发展。

4.2要完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决定性了其主要应该由政府来供给,但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政府财力是个不少的考验,政府财力供给不足直接会影响到公共产品的供给。所以对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供给引入市场机制是一条必由之路,在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下,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另外,政府要在城市建设中的管理中,政府也要努力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不仅要注重建筑景观建设,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平衡,以此来增加城市的魅力。

4.3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的监管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建设管理法律,使城市建设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使监管成为城市建设最有效的“保卫队”,从而使城市建设管理的监管从尴尬的泥潭中走出来。同时,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动态机制应该相符一样,我们也要不断总结和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城市建设的监管机制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其次,要提高监管的力度。我们要努力做到消除在城市建设监管中的模糊性,加强其打击力度,对于破坏城市建设项目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对党政干部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出现的失职行为要重点查处,保证城市建设管理的效率性和纯洁性。

5结语

通过对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城市建设管理担负的任务扔然十分艰巨,需要城市建设各级主管部门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要确立城市建设规划编制的权威性,要加大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公众参与力度,并要克服地城市建设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总而言之,社会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和职能,推进城市建设的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力度,为城市建设水平提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刘飞.当前我国城市病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1).

[2]李勇.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王海军.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30-3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4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投融资模式;新型城镇化

一、引言

中共十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企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必要的物质支撑条件,其供给总量和建设水平的高低严重制约着城市承载能力,从而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人口加速增长与城市经济社会水平快速发展,这对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及相应的资金供给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融资模式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着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的有效解决。项目投融资模式作为新兴的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将其引入与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投融资主体与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拓宽资金来源,减轻地方财政压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城市基础设施内涵及分类

(一)城市基础设施概念界定

根据《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对基础设施的概念的解释,城市基础设施涵盖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的专业术语,但对其并为进行确切地定义。同时,该报告首次提出了“经济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性基础设施”两个术语。其中“经济性基础设施”是指为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生产与生活提供所需的工程、设施以及各种有形服务。“社会性基础设施”则被定义为向某一地区提供的,除经济性基础设施之外的无形的产品和服务[1]。从广义角度出发,城市基础设施是指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经济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其服务对象是城市中企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其中,经济性基础设施即狭义上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对城市生产与发展产生直接与支持作用的基础设施提供部门。社会性基础设施是对除经济性基础设施的统称,是指间接参与城市物质生产过程,旨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和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提供部门。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近年的建设现状出发,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经济性基础设施”。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

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依据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提供在消费效用是否可分、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以及技术上是否具有非排他性等标准,相对应地,城市基础设施分为纯公共产品类、私人公共产品类和准公共产品类[2]。

纯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在技术上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与服务。该类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组织进行,主要包括城市绿化、防震防灾、公园等内容。

私人产品是指其消费效用在消费者之间可以进行分割,具有明显竞争性与排他性的产品与服务。这类城市基础设施由企业或私人承担,主要包括暖气、天然气的供给等。

准公共产品是除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外,不完全满足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技术上的排他性特征的产品与服务。这类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与提供可以由政府、企业或者政府和企业联合提供,主要包括道路建设、邮电通信建设、桥梁建设等。

三、项目投融资模式及其比较

(一)主要项目投融资模式

1.Bot模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在Bot模式下,政府通过与私营企业签订协议,授予其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允许其对特定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融资、建设及运营管理,并准许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收费或者出售其产品等方式,回收成本并获取利润。在特许经营权期限满后,该城市基础设施将无偿交回给政府。

2.tot模式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经营-移交。在tot模式下,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将已建成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地转让给投资人,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投资人对其运营管理并通过收费等形式收回成本、获得合理经济效益。在合约期限满后,再将其交回给政府或者原单位。

3.ppp模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是为了合作建设完成某一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与私人之间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确定双方在建设与运营期间内权利和义务,实现风险和效益的共担与共享的市场化融资模式。

4.pFi模式

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即民间主动融资。在pFi模式下,政府根据社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民间投资主体,并在特许期内,由私营部门负责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及营运。政府在特许期内向私营部门支付一定的使用费或租赁费,以使投资主体回收成本。在合约期满后,投资主体再将项目无偿转交给政府。

(二)主要项目投融资模式比较

作为项目投融资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Bot模式、tot模式、ppp模式均以建设项目的收益作为基础,综合采用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以实现投资、建设与运营分离的目的。但在运行机制、投资风险、融资成本、适用范围等方面,三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四、城市基础设施与项目投融资模式的匹配路径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投融资主体、投融资方式、投融资渠道等基本因素,因此,在投融资模式选择中,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基础设施不同种类的特性、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相关政策等方面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投融资模式有效地为城市基础设施融通资金,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在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和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融资主体各方的利益诉求。

(一)纯公共产品类城市基础设施

纯公共产品类基础设施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其服务对象是城市全体公众,主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不考虑其经济效益。由于这类城市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时由于没有经济收益,以盈亏为目的的民间投资主体不会考虑对其进行建设与经营。因此,政府必须承担投资主体的角色,依靠政府财政模式,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城市建设维护税、公共事业附加等方式,对此类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建设与运营。对于此类已建成的具有一定收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在运营中采用tot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性的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对其进行运营管理,允许项目公司通过收费或者政府补贴等方式,收回成本并取得合理经济收益。此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防震防灾建设等。

(二)准公共产品类城市基础设施

准公共产品类城市基础设施具有非完全的技术上的非排他性与消费性上的非竞争性,存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此类城市基础设施虽能产生一定的项目收益,但由于政府对其收费费率的限制,在其经营过程中经营收入并不能完全弥补经营之处,甚至会产生一定亏损[3]。因此,对于此类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模式,政府应该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地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建设项目的特征,制定相应的优惠性政策与制度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鼓励私营企业进入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采用多样化的项目投融资模式如Bot模式、tot模式、ppp模式等,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同时,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税收政策与补贴,帮助企业收回成本并取得合理的经济收益,以提高民间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这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地铁、医院、学校等。

对于准公共产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模式的选择,应根据项目建设的特点,结合Bot、tot、ppp模式的适用范围,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式,以发挥其最大的投融资效用。Bot模式一般适用于技术较为成熟、收益率较为稳定但未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未建设项目,如供水网管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tot模式比较使用范围广泛,适合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已建成项目;ppp模式一般适用于政策性较强、需政府与企业共同分担投资分担的建设项目,如监狱、学校等。

(三)私人产品类城市基础设施

私人产品类城市基础设施具体技术上的排他性与消费上的竞争性,能产生长期稳定的现金收益,通过完善的收费机制与定价机制,投资成本能够得到回收并实现盈利。因此,对于此类基础设施采用任何投融资模式都能完成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可操作性较高。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长期发展,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国外独资企业、民间投资主体、外商等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公开发行股票等传统型投融资模式以及市政债券、投资资金、信托的创新型投融资模式,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同时,也可以采用Bot、tot、ppp等项目融资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建设与运营,提高基础设施的营运效率。此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天然气、石油开发、高速公路等。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为保证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借鉴国外经验,项目投融资模式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与改进,以实现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以及资金供求结构的合理化。(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一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m].毛晓威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5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述

近几十年,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问题频发。十以来,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包括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等。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而我们的发展又不能停滞,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借助政策和其他手段来综合整治环境问题是新阶段的一个重要命题。

近二十年,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Urbanism)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城市设计领域中,它通过跨专业综合的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统筹,从而使之得到解决。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是美国建筑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首先提出的,“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要素。”在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中,景观是城市发展中规划与设计的手段,同时,通过景观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一个完整的GiS系统必须具备输入、存贮、操作和分析、表达和输出四大功。近些年来,GiS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

2.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城市规划管理

基于GiS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将城市中的各项基础设施信息,如各项现状地形数据、宗地、权属、用地许可、各项规划指标、规划成果图等输入数据库,然后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利用三维GiS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数据系统,将城市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根据管理内容进行分类,便于信息的管理与查询,提高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规划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等提供更为便捷、理性的技术服务手段。

2.2空间分析

GiS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利用空间分析建立地理模型,通过分析计算快速的得出各种有用的网络拓扑分析和空间信息,准确的完成复杂的地理空间分析,如地形分析,用地适用性评价等,更直观的得到各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同时,可以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隐患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如建立缓冲区、邻域分析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修改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应用,以便通过结果对城市规划设计做出决策,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这使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更加快捷、简便。

3.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詹姆士・科纳(JamesCorner)的“景观都市主义”一文,首次澄清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更多的是一种对已然失败的传统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层面的回应和新的态度与思维方式。詹姆士・科纳把当代城市的研究分为5个主题,即平面性(Horizontalit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过程和形态(formofprocess)、技术(technique)和生态学(ecology),概括了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3.1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景观都市主义将景观纳入城市的基础设施中,使其在城市中发挥功能,但是又不仅仅将其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部分去看待,在此同时它还承担了城市的改造、美化、更新和重塑自然、提升生态品质等职责。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规划多将植物作为媒介,应用大量的适宜生长的植物来调节规划范围内的环境气候,在丰富设计了景观之余再引入其他的景观植物,使一个区域和一个开放空间内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内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它体现了生态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生态学思想

景观都市主义着重强调的是以景观为中心的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这里所提到的生态学与以往所说的生态学是有区别的,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生态学是与环境、甚至是与环境万物始终联系在一起,也指城市如同生态环境一样应该与自然界中的万物联系到一起,与景观联系到一起,相互依存互相流动。城市不应当只停留在一个建筑或者某一时间点上,应该是具有吸收、相互转化和交换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一样是生态的有机体。

4.运用GiS技术的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4.1在GiS技术中加入景观都市主义的原因

将景观都市主义中的要素选择应用到GiS技术中,可以避免过去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因素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将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基础要素提供整合到GiS技术中,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将这些信息充分的利用,用以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可以在生态适应性评价中加入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素,分析得出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适用性评价。

4.2GiS技术和景观都市主义融合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是从灰色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等概念中延伸出来的,是指相互“联接”的绿道、公园绿地系统、自然或者农田保护区、再生土地等维持自然生命流通过程必须具备的绿色场所。应用GiS技术对现有地理数据进行详细的整合分析和处理,确定出需要保护的生态要素,进行分类,通过地图叠合分析确定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景观区域,同时综合其他社会因素以及生态因素等进行加权计算和地图叠合确定出结果的可行性。

4.3二者的融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当今城市规划工作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景观都市主义寻求的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促进城市的保护、更新和再生,通过与GiS技术的融合更快速、更科学的主动实现城市规划的“景观生态”(图1)。利用景观植物涵养水分,减少洪涝灾害,保护城市地下水,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丰富城市空间,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提升城市绿色形象,将这些信息输入电脑,在GiS数据库中存储,变为更为直观的方式可供查询、分析,用于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某一方面的,需要更多的综合手段才能变的更科学、更合理,还需要实施者和用户的协调合作,在长期的努力下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发展。

图1.中国上海古北黄金城道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6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指导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亿万民众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廊坊“小城市、大农村”的基本市情,决定了廊坊的发展潜力在农村,发展空间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充分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力,开拓农村市场、活跃乡村经济,为构建廊坊市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一、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

2010年以来,廊坊市以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在大手笔实施城镇建设的同时,大规模开展新农村建设,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按照科学、民本、特色的原则,廊坊市谋划和启动了47个新民居组团建设,涉及428个村街。同时,为解决传统农业业态与新农村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廊坊市确定了发展“双节双高型”、“城郊——都市型”农业的基本定位,为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提业基础。

1.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科学理论指针

我们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实施“以市带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举措,逐步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

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不仅惠及城市人口,更要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通过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破解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逐步使城乡广大居民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使广大的农民群众也过上“蓝天、碧水、红花、绿树”的美好生活,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伟大进程。

3.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不仅涉及农村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而且涉及工农、城乡之间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通过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必将快速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力推动三次产业的调整、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方向转化,进而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这将极大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反过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也必将促进其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而提高对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解决“三农”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中心镇发展壮大后,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4.通过城乡统筹发展不断促进新型农民培育,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还不能很好地具备从事非农行业和向城镇市民转移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适时地拓宽和开展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等综合素质。

二、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下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定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把发展新型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健全农村社保体系,维护农民群众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廊坊独特区位优势和“城郊、都市型”产业基础,借势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城市群发展,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发展定位,把新农村建设融入到全市整体发展格局中来,主动对接,加速融入,坚持“借势、错位、抢位、聚焦”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村落布局区域化、产业发展集约化、功能服务多样化、经营生产标准化、设施环境优良化,努力闯出一条符合廊坊实际、体现时代精神、普惠广大群众和城乡同兴共荣、可持续发展、集现代化功能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为进一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拉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进位争先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三、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下廊坊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既符合廊坊“小城市、大农村”的基本市情,又是建设“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把农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把握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这个关键,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根本,以新民居建设为依托,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必须以业为本,决不能搞无产业支撑的“空心村”。因此,应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业态[1],使农民新的生活方式有新的生产方式来支撑和对应。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对于可以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的农村,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对于不能够实现城镇化或者不能完全实现城镇化,仍然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可以围绕农业发展多种服务性、增值性产业和其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选准发展路径。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廊坊市毗邻京津的良好区位优势,决定了发展农业的基本定位是城郊——都市型的市场导向型农业和双节双高生态型农业。北三县(市)和霸州市重点把对城市的服务作为农村产业规划和发展的方向,全力打造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基地。中部四县(区)以特色农业、生态村镇和农业园区作为发展方向,全力打造生态林果花木业、新型服务业和特色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商务办公示范区。南部文安、大城两县以绿色生态安全农业和农业专业市场为发展方向,全力打造无公害、绿色、生态特色农业、特色果品和现代加工业、林板一体化先行区。

同时,要突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布局田园化、经营企业化、体制组织化”要求,大力推进以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产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施“百龙腾飞”工程,培育、扶持、壮大100个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抓好10家航母级龙头企业和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建设。壮大产业基地规模,着力培植关联递进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两年内形成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集群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10个,培育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500个。另外,还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2.加快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依托

俗话说得好,“居有定所、乐其所业”。所以说,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通过建设新民居,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对扩大消费、拉动投资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整合资源”的原则要求,根据区域发展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规划建立一批体现时代风采、彰显廊坊特色、采用节能环保新工艺的现代新民居。一是纳入城市化范畴的应按照城市标准去做。完成城市化的新民居本来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应按照城市标准去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功能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就要做到什么程度。二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应建成“新农庄”,每个县(市、区)每年建成3到5个、有条件的地方要建成一批体现廊坊特色的样板村。

此外,要大力推进村镇文明生态建设,让农民朋友住进新居的同时享有更环保、更健康的居住大环境。为此,要坚持“环城式、组团式、连线式”模式,加快推进各县(市、区)城区所在镇和燕郊、夏垫、安平、万庄、码头、牛驼、胜芳、里澜城、左各庄、旺村等18个建制镇文明生态镇的建设,力争3年内全市50%的镇进入文明生态镇行列。同时,还要继续加大文明生态村创建力度,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60%的村进入文明生态村先进行列。

3.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民。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经营能力强、市场适应快的新型农民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其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渠道。重视和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构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打下坚实基础。其二,做好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2],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把此项活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特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将免费培训和有偿培训结合起来,培养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其三,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乡风文明,在广大农民中大力倡导互助、互爱、文明、守法,着力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农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诚信意识、群体意识、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同时,实施“三大工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只有广大农民群众实现持续、快速增收,他们才会有动力、有实力、有潜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一是农民城乡双向创业工程。把农民城乡双向创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方略,把农民依托特色产业性增收、扩大工资性增收、搞活财产性增收、促进转移性增收作为加快农民增收提速的重点,尽快研究制定农民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就地创业、进城创业、返乡创业、积极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本区域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村企共建、园区带动”工程。坚持以民营经济和园区经济发展为重点,做大做强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农民工资性增收比重。全面落实扶持农村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创新举措和发展路径,重点实施村企共建工程,鼓励支持农村中小企业与城市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产业对接和联合,引导园区周边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重点支持全市20个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工程。坚持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根本性战略举措来抓,把职业教育的重点转到农村劳动力上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幅度减少传统农民。结合实施“阳光培训”、“一村两员”等培训工程和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各类职业教育学校(院),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加强区域间劳务合作,发展订单式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基层组织放在首位,建强班子选好人,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是决定村街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既要在村干部的任用上把好关口,更需要加强对村街干部的素质培训。一是配强村级班子,大胆选用那些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领导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四强”型干部,把基层致富能人、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使之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领头雁。二是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到市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为民管事、为民造福的自觉性。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切实把农村广大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使农村党员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村容村貌的管护人。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政权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要树立民主意识,努力提高民主决策的参与度,增强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民主监督的公开度,保证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健全机制和制度,进一步制定完善民主选举、政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民主自治、民主评议等制度。要推进基层政权程序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提高依法办事水平。同时,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农民依法参与管理的能力和履行应尽义务的自觉性,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

总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我们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有效破解“三农”难题,探索走出一条现阶段适合廊坊情况的大规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和现实路径。要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永清、香河等新农村建设先行示范区,抓好新民居组团式联建。要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和“双节双高”农业,培育多种服务性、增值性产业和其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打造廊坊知名品牌。要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生产技能、文明素质、诉求表达和参政议政水平入手,培育与新农村、新生活、新业态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7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项目融资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92-01

1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研究从政府投资、政府经营的模式开始,主要起源于在政府干预理论。参照经济学的发展史,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始于凯恩斯1933年发表的《通向繁荣之路》,其中包括了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模式论述。他阐述了政府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公共设施与公共工程,如果政府将投资用于生产事业,将同私人资本家直接发生竞争,并加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期,必须集中精力,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建设资金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回收,加之社会间接资本在时间上是不可分(即不可逆)的,这便是这种政府直接投资、直接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产生的原因。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纵观国外关于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融资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应用范围较广、也比较有代表性的融资模式。这主要是西方政府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项目区分状况,遵循市场经济理念,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政府在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结合上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点和具体的操作方式。代表性的研究是allenConsultingGroup(2003)在融资方式的分类、评判标准以及适用性上做了研究,并通过研究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对就业和产出的经济效应,发现产出高的融资方式对就业的促进率也高。

近年来,随着西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发展与完善,出现了以企业为依托的多种融资安排。原来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融资主体的融资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面临着将项目融资和企业融资结合起来的发展机遇。代表性理论有:(1)肯尼思・丹尼尔斯和亚拉曼(2002)指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市政债券是一种极吸引人的机制,能够满足他们的融资需求。作者论述了美国之外的全球市场上发行市政债券的特征,并调查了发行者如何才能成功地在市场上发行市政债券。

(2)Junbowang,Chunchiwu和FrankZhang(2005)考察了财政部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收益,认为利用独特的交易数据,可以评估市政债券的流动性风险及收益。作者指出长期和短期到期市政债券的本质部分是归因于流动性贴水。

2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在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市政基础设施都是全部由政府投资,经营上由国有企业(实际是公共部门)垄断经营,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来达到盈亏平衡,政府也不提供或很少提供包括沿线土地开发权等矫正外部效应的政策支持。因此,在我国建国初期,各种融资模式的研究成果十分稀少。后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白志刚等(1996)指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

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吸引非政府资金投入,主要是政府应调整、修改、补充现行政策,使投资者有利可图,并指出目前由地方政府承诺回报或变通补助的方式只是过渡做法,长远的目标是改革收费机制,使投资进入良性循环。但从文献看,当时所称非政府资金主要还是指外资,所探讨的是要不要在基础领域引进外资以及如何引进外资的问题。

因此,对于这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到其重要性,毛腾飞(2006)指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与制度变迁呈现出新的规律与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全面系统地去分析,并对现时出现的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新的总结和探索。这既是应用创新、实践创新的需要,也是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的要求。因此,以城建投融资模式与投融资制度创新为中心议题来探讨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破解现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和制度障碍,缓解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无疑是一项富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的工作。如何拓宽城建融资渠道,解决城建资金短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对于这方面,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

(1)何建文(2005)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开放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原来由国有部门垄断的领域;

(2)王秀云(2007)认为,改革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投融资体制借鉴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

3结语

国内对投融资工具或方式的理论研究更多地沿袭了国外研究框架,而结合本国投资者与融资者行为模式,将之本土化的研究较少;在应用方面,又多局限于金融学领域,而将这些理论成果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少。可以设想,如果将关于融资工具的理论成果本土化并用之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将可能开发出更多的实用的融资工具,并对现有的融资模式进行改造,使之满足不同收益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从而为实践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融资方案,促进社会资本更快更安全地进入基础设施领域,这将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丁伯康.城市建设投融资战略、模式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8

一、目的和意义

发展节水型经济、创建节水型城市,形成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体系,缓解城市供用水矛盾,不断提高我市节约用水的管理水平,是我市节水工作的主要方向,也是创建"人居环境奖"的要求。通过创建节水型城市,可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的综合利用效率。

二、总体目标

我市创建"中国节水型城市"工作,计划以2007年12月为时间节点,分两阶段推进。即: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河东市节水型城市"创建,2007年12月底前完成"河东省节水型城市"创建。

三、实施对象

本方案实施对象为河东市市区,市属2县可参照本方案制定实施办法。

四、创建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和《河东省省级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目标任务:

(一)考核指标

《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的考核指标是衡量城市节水管理工作的标准,也是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关键所在。市建委、发改委、经委、市政公用局、环保局等部门应加大节水技改投入,搞好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项指标考核和达标力度,促使我市科学合理用水水平的全面提高。河东市创建节水型城市考核指标的内容、标准、达标措施、达标时间、责任部门等详见附件一。

(二)基础管理

健全城市节水管理机构,颁布实施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法规,依法行政。强化节水规划、计划(定额)考核和管理,搞好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加强节水宣传工作,提高节水意识,建立城市节水指标体系,实现节水工作的科学管理。河东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基础管理考核的内容、标准、达标措施、达标时间、责任部门等详见附件二。版权所有

五、创建工作措施

1、切实加强对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创建节水型城市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社区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实施难度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建委、发改委、经委、市政公用局、环保局为成员的创建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市政公用局。

2、加大创建宣传力度。各级领导、各个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的重要意义,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介进行节水宣传和报道,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水、人人节约水"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群众基础和精神动力。版权所有

3、建立和完善节水管理网络。一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规划中体现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的有关要求,适当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节水法规,使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运用经济杠杆节水;四是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开采量,做到开发、利用、保护相结合;五是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活动,为创建节水型城市奠定基础。

4、加大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一是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节水重点工程和设施,提高我市节水总体水平;二是加大节水技改投入,鼓励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企业尤其是工业用水大户用水循环利用率;三是依靠科学进步,开发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

5、强化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水源污染和水环境恶化,避免城市水质性缺水现象的发生。一是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杜绝污染源的产生;二是强化水污染源治理工作,实现工业污染达标排放;三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四是强化饮用水源的保护。

创建节水型城市是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进一步改善我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对照考核指标和工作要求,通力合作,积极推进,切实提高合理用水水平,争取早日创建成部级节水型城市,为创建部级人居环境奖奠定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功能已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未成熟的状态下,市场功能难以充分实现,发展财政投融资来启动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有着其他政策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非单一的(或纯由政府进行配置,或完全交给市场)供给方式,而是经济与社会的综合体,是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混合经济。财政投融资制度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十分有效可行且必要的选择。这是因为财政投融资既不同于政府财政一般意义上的活动,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以盈利最大化为最终经营目标的商业性金融。

运行模式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财政投融资体系严格按照公共需要和宏观政策意图,把每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财政投融资来源,以及资金使用规模、具体使用项目、各项资金使用的条件和使用收费等等,都像财政预算一样,明细编入计划,即财政投融资预算。那么,财政投融资制度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行模式,应该通过“资金委托―资金管理―资金运用”三分离的投融资体系来实现,从而减少财政投融资风险,明确“委托―”关系,确立人格化的投融资主体和监督主体,落实各个投资主体的责权利,使资金的供、管、用之间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任何一环都不能无偿动用资金。

平台构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这种财政投融资运行模式,就必须明确资金委托、资金管理和资金运用三个层次的委托关系。显然,财政投融资是一种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动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资金运作方式,其关键还是要借助于政府的威力,并尽可能采用市场方式运作,而政府(主要是财政部门)自己是不能进行市场融资的。因此,政府就必须委托其他单位进行财政投融资,那么委托谁呢?为避免财政投融资主体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拥有政府的政权行使者和国有经济的代表者双重身份,行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重职能,致使财政投融资活动与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低效率和腐败,政府也不能委托行政部门进行。这就必须设立一个财政投融资平台性质的机构,专门从事政策性资金业务,以贯彻、配合政府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充当着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管理的工具。

这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融资机构一般是服从或服务于政府的基础设施或社会政策目标和意图而建立的,从目前国内外发展情况来看,这类机构主要是由政府全资或政府参股或政府扶持而设立的城司,按政府政策进行市场运作,专门从事政策性资金业务,以贯彻、配合政府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充当着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和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管理的工具。城司的设立性质决定了其以政府的政策为导向,运用财政投融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轻财政负担,保证政府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图得以实现。通过政府委托或授权,城司作为项目业主和投融资主体,应被赋予基础设施项目一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得到政策和行政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融资业务,并在项目投融资上对政府(主要是财政部门)负责,在项目建设使用上也对政府(主要是项目使用单位)负责。

筹资渠道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政府信用将民间闲散资金转化为社会投资,并以较低交易成本完成财力资源的转移与配置,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从而利用财政投融资引导和扩散的向导效应促使社会投资趋于合理。因此,财政投融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必须进行金融创新,突破单一的财政预算安排,拓展“政府引导、财政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贷款、债券、股票、投资基金和Bot等融资手段,引入社会后续资金陆续进入,提高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放大政府投资效能,充分发挥财政投融资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缓解和消除财政压力,确保财政投入步入良性循环。

(一)利用信贷筹资

为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问题,地方政府在财政能力和《预算法》规定不能赤字的限制下,都陆续组建了城司投融资平台,通过政府信用或其他方式向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但也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无限膨胀。随着信贷投融资比重不断提高,有可能陷入更加严重的财政危机,隐藏着巨大的财政风险和银行资产风险。因此,地方政府要更好地利用信贷开展财政投融资业务,首先必须制定地方政府城市建设资金合理负债率,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防止地方政府盲目负债;其次应该明确城司的还贷资金来源,化被动为主动,利用城市资源盘活存量资产,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增加现金流量,降低资产负债率,构筑城司利用自身信用、资产抵押和收费权质押等信贷投融资平台,建立良性循环的信贷财政投融资机制。

(二)利用债券筹资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曾指出,市政债券将是中国城建最具潜力融资方式。近年来,随着金融债券市场的逐步放开,借鉴国外城市化的资本市场融资经验,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创新举措,债券发行的风险防范机制也得到不断完善,加上发债成本低于银行贷款(五年以上年利率一般在4.7%左右,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约35%),企业债券市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市政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务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早已陆续批准发行了大量城市建设债券。其实,市政债券作为准政府债券,地方政府目前是不能发行的,但可以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作为保证,委托城司,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通过盘活整合城建资产,注入盈利能力强的优质资产,增加城司净资产和利润额,降低资产负债率,创造条件争取城司发行企业债券。

(三)利用股票筹资

股票市场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可以使城司自身达到上市条件,或利用投融资主体借壳上市,通过股权结构的设置来达到控股或参股目的,不断培养财政投融资的自身行为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实现国有股的保值增值。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进入城建投资领域,大量吸收社会上小规模闲散资金,通过发行城市基础设施产业股票可以筹集大量资金,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四)利用aBS筹资

近几年出现的aBS(资产证券化)的新型融资方式,就是以项目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选择其已贷出的城市基础设施贷款打包成证券,在资本市场出售,加快资金的回收,再投向城市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这就需要财政投融资机构作为政府的人为投资者提供担保,保证资产支持证券顺利实施。这种形式的负债不反映在项目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上,不影响其他传统融资方式的扩大,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借船出海”的证券化融资方式。

(五)利用基金筹资

投资基金是一种典型的市场行为的资本运营方式,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用途,可设立不同种类的城建基金(如交通投资基金、环保投资专项基金、信托投资基金等),交由相关的投资管理机构运作形成一种高级形态的中长期专业化投融资工具。另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投资基金(如社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等)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充实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带动各项投资基金的增值,实现居民、城建和金融机构“三赢”。近年来成都市的“集资委托贷款”和南京市的“个人委托贷款”的做法,也类似于一种投资基金,有效利用银行或信托等金融机构实现资金优化配置,吸纳民间资金。

(六)利用项目筹资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项目融资是一种比较特定的财政投融资方式,在发达国家相当流行,主要依靠项目自身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收益为担保条件而进行融资,以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安全的保障。目前主要采取的形式有Bot(建设―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移交)、RLt(建设―租赁―移交)和tot(移交―经营―移交)等。利用这些财政投融资方式,对政府而言,能够引导投资者资金参与城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减轻财政负担,大大加快了城建速度;对投资者(尤其是私人投资者)而言,增加了一种投资获利的渠道,是进入城市建设和经营领域的有效途径。

(七)利用资源筹资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行政事业资产、特许经营权和政府政策等,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财政投融资渠道将大大拓展。然而,政府以及相关的行政部门本身是不能参与经营活动,因此,政府应该委托或授权财政投融资主体(城司)整合城市资源,从而增强投资融资功能,健全造血机能,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市场化运作,扩大城市经济总量,确保城市资源增值,回收城建资金并用于其他城市项目建设,实现“投资―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运作管理

财政投融资活动主要是政府行为,是一种有偿的财政活动,与一般的金融有着本质区别,也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支付活动,是以资金支付为起点,直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束的过程才算是财政投融资活动。财政投融资活动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要求收回本金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所以,在资金运用上必须体现政策性和有偿性的高度统一。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作管理应从资金委托、资金管理和资金运用三个层次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编制财政投融资计划,内容包括资金使用方向、资金用途分类、投资预期收益等,从长远看,这应为“第二预算”,由政府审批,然后委托财政投融资机构(即城司)筹集资金;其次,应该确定资金使用审批程序,主要由城司和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安全使用审批;第三,应该接受纪委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财政投融资资金合法使用;第四,应该建立回收和收益考核制度、预决算制度及财政投融资内部财务核算制度,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财政投融资活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10

关键词:市政;设施工程;质量监督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对于市政的基本管理设施来说,主要有排水,环卫,防灾,给水,通信和一些工程的基本系统来构成。这也是城市能够进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同时也和居民的基本生活也是密切联系的。伴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改革的发展,对于基本的市政在设施管理上,要将市政设施表现在非常良好的完好率。更多的是市政设施方面的项目新建和改造,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本文就将对市政基本的设施管理在现状上进行分析,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市政设施的意义

市政设施是公共设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制备的相关设备。一旦设施遭到破坏或者老化,将会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相应的问题。有关市政设施的建设也是城市的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的体现。因此,市政设施的管理与养护的工作至关重要,市政设施对于人们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市政设施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居住人口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城市的居住要求,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增加了新建的小区面积。这加剧了城市污水排放量,使得原市政的污水主管网无法得到满足现有人口压力的要求,其排放功能超负荷运行,使得污水聚集在排水管道中的检查井内而无法及时排放,而那些滞留的待排水又大大影响管道的正常排水、疏通和维修,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问题越来越严峻。

(2)市政设施没有全面的规划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幅“蓝图”,这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这对于中小城市市政设施也是适用的。近几年来,中小城市的市政设施的设计想法完全按照古老的计划或者是照抄别的城市的,自己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划。在建设市政设施时,也没有完整对于人力、财力的一个准确规划,这样导致了一些人在其中谋取私利。大家都知道,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因此对于中小城市市政设施应该针对这个城市的发展而制定的,这样才能全面建设这个城市。

(3)、管理体制和设置的管理权限不明确

由于我国目前的小城市在数量上还是很多,所以在基本的布局和分布上就非常广泛。对于中小城市来说,主要的主体就是县级市,所以统一的城市管理在体制建立上非常关键。在市政管理中,政府职能主要占有主导的地位,在市政建设中,主要从事着养护,管理和基本的建设工作。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有一些城市的区,居,市和街道等部门,经常会因为一些管理设施方面的划分不是很清楚明确,再加上许久没有进行划分和调整。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在管理上机构比较多,最后就造成了一些地域在管理上比较混乱。在管理职责上不是很清楚,片区和路段上都有分割。最后就造成了一些无人进行管理的现象和问题出现。

(4)、监督工作力度不够

在中小城市的市政设施的建设中,市政设施的建设与养护是由市政府或者住建局主管的,而城市道路的管理是由市政园林的工程部门管理,这就造成了监管问题。现在大多数人不能明确认出设施是由哪一主管部门掌控的。因此导致了市政设施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应该找谁负责,造成了“有病乱投医”的局面。最后设施出现了问题,造成一系类连锁的失误。而负责管理的人员也需要负责相应的责任。在监管过程中,负责人也不付诸努力,没有完整的监管制度。

三、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的措施

(1)、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众所周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市政设施管理情况,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制定一套针对设施管路养护的规章制度,这需要政府府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加强政府领导人员对管理养护工作的监督工作,适当的引导全市人民全部都能做到爱护公共设施这一环节中,使得道路疏通,排水畅快,针对整修设施的资金进行合理化应用。争取打造公共设施的功能完善功能完善、外形美观的新目标。树立赏罚分明风制度,让全市人民动身加入爱护公共设施中去,全面建设城市化新目标。

(2)、对设施进行全面的规划

城市的市政设施是城市中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的保证市政设施的功能可以良好的运行,就要全面的规划城市的市政设施,在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时应充分的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城市的市政设施能够符合当地的发展,注重居民的需求,建筑完善的市政设施。同时,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的了解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特点,在设施的改造中,重视本城市的文化传承,将城市打造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

因此,在进行市政设施建设的规划时,科学决策,避免建设的重复,从整体出发,使建设的市政设施满足实用性,并且要立足于当地实际的情况,展现地方的文化,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顺应市政的基本管理体制

对于市政的基本管理来说,管理的体制是重点和关键。对于市政的基本设施管理来说,主要关系到功能和效率的发挥。要做到完善的管理,和网络进行结合的管理系统。在责任上进行明确,在管理上调理比较清晰,杜绝一些多头管理的现象出现,以及一些管理上的空挡和资金方面的浪费。

(4)、加大市政的资金投入

伴随我国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在费用的维护上就要加大投入的力度,来从整体上对市政的超负荷进行减轻。所以就要克服守旧和依赖的一些思想。不断的扩大费用的来源,找到投资的渠道。

(5)、监理工作必须做到“四字诀”

对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而言,必须做到“熟、勤、严、正”四个方面。①“熟”字诀:其义是指监理人员必须熟悉各种监理业务,一定要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图纸进行详细地解读,知道各施工部位的尺寸、钢筋的型号规格、结构形式以及各种材料用量等。同时,还要熟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规范以及施工工艺,记住各工序允许的误差标准,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错误;要知道并牢牢地掌握住土方开挖、土方回填、砌石以及混凝土振捣等方面的技术要领。②“勤”字诀:其义是指监理人员必须在监理工作中做到脑勤、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要多想问题,多想方法;要多动手测量,要多做记录;要多走动,要多巡视;要多看、多观察,要看全、看准、看出问题根源;要多讲规范,多讲措施,要及时指正。③“严”字诀:其义是指监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监理工作,将“质量第一”的原则放在首位。对每项工程的施工环节、工艺技术等都必须认真检查,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报检制度。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绝不姑息,该重做就重做,该停业整顿就必须停业整顿,切不可“讲关系,看情面”,更不可在监理工作中出现“凑合、差不多”等字眼。④“正”字诀:监理工作,归根到底其性质属于服务类型,它服务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质量。作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利益交叉点上的第三方调解者,监理单位必须公正自己的立场,不可偏袒任何一方,既要保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又要保证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

(6)、更新设计的理念

为了能够全方位的对城市设施进行运行,要对整体的规划进行设计和优化。不断的借鉴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来进行规划,逐步打造比较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舒适,宜人,自然的城市空间,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综合效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改革的发展,基本的市政设施管理对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相关的建设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确保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此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质量,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提高市政的整体管理。

参考文献

[1]孟涛.市政设施养护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04)

[2]童昌台.市政工程监理现场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