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十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十篇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1:20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

关键词:民营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社会财富、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口、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家族化现象严重,管理不科学。家族经营制是我国民营企业采取的一种较普遍的形式,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70%以上是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不仅资本有限,而且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也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家族经营的灵活机制和亲情凝聚力正好可弥补这些不足。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家族经营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地采用了公司制的治理结构,但从其内部运营过程来看,仍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因为民营企业的股权大多绝对集中于家族,企业资产与家族财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企业的利润或亏损完全由家族成员按非市场原则共同负担。

--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垄断行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有一些垄断行业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但由于行政性垄断尚未完全破除,自然垄断行业呈现出一种“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有效竞争相去甚远,从而导致垄断行业市场准入问题仍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铁路、航空、石油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都属于基础设施行业,其投资规模巨大、回收期较长,因此初始投资基本都来自于国有资本,加之民营企业寻找项目大多存在“短平快”现象,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该行业。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瓶颈”。

--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具有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特点,形成了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使民营企业创业成功。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既有来自国有企业的竞争,更有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民营企业的各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被新的形势、新的环境逐渐瓦解。因此进一步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民营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家族制企业在其企业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这就要求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治理机制。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应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规范分离,并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规范而透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各方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不断拓展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空间。其次,加强民营企业人力管理。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和管理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企业转变人才观念,彻底打破旧有观念;要以企业文化来培养人才,重新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的企业文化,提高民营企业主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要建立企业人才的发展战略机制,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二)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平等竞争,其实质是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有效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在继续扩大和加深已进入的市场领域外,加快进入尚未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让民间资本充分流动,使其发展能力、活力和潜力进一步迸发。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措施,加快消除市场准入障碍,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建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清理和废除不符合《反垄断法》的地方性、部门性法规,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垄断,实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平等的政策待遇。此外,还要加强对管制者的管制。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2

认清形势理清思路

从全局看,发展民营经济已列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受到法律保护”。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全省看,省委决定通过加快推进“五大工程”建设突出发展民营经济,这既是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吉林振兴发展的有力举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先后做出“边疆近海省”、“三大一强”、“县域突破战略”、“三动三化”等富民强省的发展战略,虽然也都包含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内容,但新一届省委班子提出的“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第一次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点,及时出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这充分说明了发展民营经济在我省的重要性。以通化市为例,这里是吉林省发展民营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但从发展态势看,有喜有忧。市委、市政府把握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掀起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组织全市副县级以上干部整体开展轮训,走出了扎扎实实的一步。从通化市东昌区情况看,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投资经营区域不断拓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加突出,外向化程度逐步提高,企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2012年,全区民营经济23632户,其中,企业户数1564户,同比增长12%;个体工商户22068户,同比增长9.3%;民营企业总资产80.9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35.1%;利润总额10.85亿元,同比增长16.7%;税金11.92亿元,同比增长27.5%。从业人数达2.63万人。民营经济在通化市7个县(市、区)中总量及增速位居第二。当然,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就东昌区而言,在民营经济发展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全省体现的“六多六少”、“四个不够”和在通化市体现的“三个不够”,主要表现在民营经济成长速度不快,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明显,融资难仍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推动工业集群发展平台建设不到位,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不够优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综合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只有认清发展民营经济的形势,才能提高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明确工作思路。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县(市、区)是主体,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县级党委的中心工作。人大工作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现阶段,县级人大的工作就要服从服务于民营经济发展这个大局,工作重点要突出体现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人大工作只有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才能更有生机和活力,也才能最终实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的。

活化宣传广泛宣讲

人大宣传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宣传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人大宣传工作的重点。要围绕宣传党的十精神,围绕宣传省委、市委、区委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决策部署,围绕讲形势、讲政策、讲典型,努力营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民参与民营经济的舆论氛围。要在人大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代表“三察(查)”、乡(镇)人大主席团活动、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活动和村、社区代表工作站活动中,广泛开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宣传,并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深入选区、深入选民,宣讲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民营经济大发展的热潮中。就东昌区人大而言,目前已通过《东昌人大工作简报》、区人大代表QQ群等阵地和媒体,宣传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宣传人大代表发展民营经济的模范行为,通过人大的宣传阵地为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油、鼓劲、助威。

有力监督全力支持

要把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主题和重点。通过人大对政府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的监督,找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其目的是共同促进区域内民营经济大发展。近几年来,东昌区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每年都选定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题目进行视察或执法检查。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报告》、《区人民政府关于项目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区人民政府科技创新情况的报告》。今年,还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在监督工作中,选题要准。民营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选择监督题目时,要结合所在区域实际,选择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监督。安排要实。要认真搞好监督前的调查和培训,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监督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深入实际,不能走过场,不能“水中望月”、“雾里看花”,要学会“潜水”,了解到更加真实的情况。审议要高。提出高质量的审议意见,要围绕审议议题,充分听取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和参加视察成员的意见,形成科学民主的审查报告;跟踪要紧。要不断加大审议意见落实的跟踪力度,要在狠抓监督实效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让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不是“雨过地皮干”,而是让政府感到人大监督是“好雨知时节”。

组织代表积极带动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3

1、统一思想,强化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强化资源保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市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就积极做好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做了安排部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为做好突出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科长及分局长任成员的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同时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市国土资源局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要求。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局网站、标语条幅、信息宣传、活动等渠道,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政策方针、主要内容等。宣传我局贯彻落实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新举措,为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4、强化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民营企业土地利用率。

结合我市实际,将民营经济发展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在符合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民营企业在新建、改建和扩建中的合理用地需求,优化土地利用开发格局,为我市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强化土地的集约利用,积极提倡引导民营经济发展项目进入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4

3、要坚持富民优先不动摇。富裕安康是人民群众的心愿,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我们要把富民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落脚点,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核心任务,作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全力推进富民工程,不断加快富民步伐。不仅要谋眼前之富民,更要谋长远之富民,不仅要谋局部之富民,更要谋全局之富民,努力实现群众富、地区富、城乡人民共同富。要合理兼顾改革发展中先富群体、多数群众和困难群体的利益,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尽力使不同社会成员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科学把握实施改革的时机、推进改革的力度、运作改革的节奏,坚持群众认可、群众受益、群众监督,努力通过改革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农民是最大的群体,致富农民是最大的任务。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民增收,坚持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管理城市的理念改造农村,用造就市民的理念提升农民,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

坚持工业强市,实现民营富民,必须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强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之义。“和”能生财,“和”能致祥,“和”能聚力。市委四届五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作出了建设和谐常德的战略部署。各级人大和政协组织,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应尽职责,为建设和谐常德、实现长治久安做出不懈的努力,让和谐的理念、和谐的规范、和谐的氛围,成为促进和保障改革发展的智慧之光、凝聚之力、平安之源。

第一,要以统一意志促进和谐。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是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人类社会中最可怕的是千百万人的无序行为。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形成统一意志,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紧跟市委工作部署搞审议,紧扣全市工作大局议大事,紧贴经济工作中心作决定,及时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为。各级政协组织要围绕形成统一意志,创新协商的方式,拓宽协商的渠道,把握协商的重点,真正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人民群众最关切、社会矛盾最集中的部位和环节,使政治协商更加经常有序、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成效。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围绕形成统一意志,积极做好鼓舞人心、增强合力的工作,协助党委把全市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建设工业常德的宏伟事业中来。

第二,要以有效监督促进和谐。早在上个世纪**年代,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明确把人民民主作为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的根本途径。加强监督是促进民主的关键,促进民主是实现和谐的保证。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发挥监督的作用。人大监督是一切监督中最高层次、最权威性的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依法运用审议、检查、视察、评议等方式和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手段,加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政协的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协组织要不断探索增强监督实效的新形式,积极拓展履行监督职能的新领域,广泛采取政协提案、委员视察、民主评议、反映社情民意等渠道,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开展有效监督,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要以团结协调促进和谐。团结造就万众一心,和谐源于精诚团结。早在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里,mzd同志就指出,团结是绝对必要的。当前,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改革发展,必须倍加珍视团结,以团结谋求和谐,以团结整合力量。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根据自身职能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民主建设,推动依法治市,巩固和发展全市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各级政协组织要充分发挥具有广泛代表性、包容性的优势,多做一些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多搞一些加强沟通、增进共识的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干事、共同奋斗的祥和氛围。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定要切实增强团结的意识,善于表达团结的愿望,积极做好团结的工作。要大力弘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谅解宽容、忠信正直的良好风尚,推动形成友善共处、团结共事、和谐共赢的人际关系。

第四,要以联系群众促进和谐。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先进性和生命力都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把握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切实规范人大代表活动方式,使人大工作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愿、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协组织要按照“求同、求稳、求实”的原则,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努力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使政协工作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最先了解改革发展的情况,最先听到人民群众的呼声。大家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用良好的人格、良好的人缘吸引群众,用深厚的感情、深入的工作联系群众。凡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凡是群众提出的合理意见建议,都要记在心里、抓在手里,及时反映上去,积极督促落实,真正做到尽职尽责、不遗余力。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5

(2008年6月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市监察局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牵头部门,将依照《行政监察法》“保护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能,服务和促进于经济建设,坚持以铁的纪律、铁的手腕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各项措施,为加快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确保我市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创新服务理念,营造良好氛围。认真贯彻济宁市《创新发展环境二十条规定》、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暂行规定》,大力实施发展环境“优、亮、好”工程,深入开展争创“服务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发展环境优良镇街、村居”和“民主评行风、优化软环境”活动,继续办好“行风热线”,为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涉及民营经济的重大经济活动、重大投资项目多参与、多保护、多支持;对发现的问题早提醒、早防范、早教育,纠建并举、综合治理,使行业作风和经济运行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外来客商、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二、强化效能监察,推进效能建设。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健全效能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公示制、目标责任制、挂牌上岗制、aB岗工作制、失职追查制、效能考评制等项制度,规范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加强组织协调,对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机关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执法程序等实行效能监察,对民营经济招商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进行监督检查,对民营经济重点工程项目周边环境抓好专项治理,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清除经济发展中的阻力和障碍。实行网上投诉,形成覆盖面广、上下联动、反应快捷的效能投诉网络;认真受理涉及民营经济的各类投诉,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督促机关单位及工作人员,提高效率,转变作风,树立良好形象。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6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精神,同志们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一定要深入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更新人才观念,以优质的项目吸引人才,以宏伟的事业凝聚人才,以灵活的机制激励人才,以真挚的感情留住人才,以优越的条件服务人才,以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促进民营经济的新发展,早日把茂名建设成为经济强市。

目的以党的届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今天召开全市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交流研讨会。围绕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交流情况,探讨问题,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合力,推动民营企业开发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刚才彭建瑜同志就我市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几家民营企业介绍了经验,都讲得很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深化认识,

一、解放思想。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能否抓住今后十几年的战略机遇期,当前。增创新优势,实现“四大跨越”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就要求人才工作要跟进、要保障。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和知识经济日渐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人才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深入贯彻党的届中全会精神。党和国家越来越明确地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最近,党的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决定》强调: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今年初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强调: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是硬道理,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市县一级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今年初,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按照党的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要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大发展,大发展中实现新的提高。并要求“加强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破除人事管理中的身份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茂名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贯彻省的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必要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精神,重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年止,全市有个体工商户9.7万户,注册资金29.5亿元;私营企业3997户,注册资金38.87亿元。全市民营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92.55亿元的74.4%实现地税收入4.1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51.2%民营经济在促进市场竞争、改善商品流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成功的关键。市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生力军,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经济由短缺进入相对过剩阶段,市场竞争比过去更为剧烈,市民营企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制约,其发展已进入瓶颈阶段。如何突破自身各种局限性,将企业的发展提升一个层次,也即人们常说的成功进行二次创业,这是市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面对的最大课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主要面临三大问题:首先,必须将企业经营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其次,要将企业由家族式企业、类家族式企业转变为开放式的现代化企业;再次,民营企业的发展存在一个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战略问题。这种情况下,能否转变观念,把民营企业人才的开发使用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用人才来改造企业,突破瓶颈,增强竞争力,市民营企业成功转型、实现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民营企业兴衰存亡的一次严峻考验。

实现“四大跨越”建设经济强市,

三)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前,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跟上发达地区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四大跨越”和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要人才去跟进、作有力的支撑。纵观全国和全省,凡是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大都是民营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亦都是民营企业重视使用人才的地方;凡是经济发展得慢或者比较差的地方,大都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或比较差的地方,亦都是民营企业人才欠缺的地方。从总体上看,市民营企业分散、薄弱,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这与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明显滞后,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有直接的关系。最近人事部门对全市4000多家民营企业的人才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有人才数量为1.13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1.7%高级职称人才409人,仅占从业人员的0.4%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人才分布呈现严重失衡的现象。总之,人才制约已成为影响我市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成为我市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障碍。省委张德江书记视察茂名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茂名的发展,既要‘工业立市’更要‘人才立市’人才强市’从茂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很重”民营企业的人才开发工作,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民营企业的人才工作,才能全面落实好张德江书记关于“人才立市”人才强市”指示精神。因此,各级党委、政和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立市”人才强市”战略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民营企业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改善服务,

二、突出重点。千方百计为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如何为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呢?看应当大力优化“两个环境”重点抓住“三个环节”致力推进“四个创新”

以及充分利用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

一)大力优化“两个环境”为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舆论环境。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事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宣传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人事人才政策措施,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人才强市”人才兴企”观念深入人心,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二是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最近省相继推出12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市要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政策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尽快制定并实施《茂名市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关于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意见》等政策措施。要结合推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制订相应政策,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民营经济单位工作;要从政策措施上为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经济单位工作提供保障。要清理、调整与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不符的各项政策规定,取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构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平台。

提升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总量和整体素质。要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

二)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三个环节。重用有本事、真干事、能成事的人才。要充分利用好茂石化的3000多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将其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充分发挥好茂名学院100多名专家教授的智囊参谋作用,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和智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构筑人才高地。要丰富人才引进形式,采取“跑校赶会”人才招聘、专场洽谈、建立高层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通过调入、聘用、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实业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到市民营企业工作。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推行“项目+人才+智力”模式,变高薪引才为项目引才,用事业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抓好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民营企业人才素质。要充分发挥茂名学院和茂名石化公司的高级专家、教授这支师资力量的作用,通过办班、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石油、乙烯后续加工、精细化工等一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要支持民营企业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先进地区、先进企业进行学习培训,鼓励民营企业人才参加在职学习,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开辟人事部门为民营经济单位服务的直通渠道。要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人才调查机制”要掌握一大批民营企业的人才基本情况,

三)致力推进“四个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人才服务。一是要创新服务渠道。探索为民营经济单位设立独立人事户头的办法。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及时收集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对各种统计数据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调配和引进。二是要创新服务内容。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人事服务,为民营企业和各类人才提供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服务,承办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评审或考试的相关手续,办理工作调动、户口迁移、转正定级以及代办养老保险等业务,解除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三是创新人才服务载体。要建立完善人才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和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为主体、社会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要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尽快建成茂名市人才信息网,健全人才信息库,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网上人才市场和信息系统,开辟茂名与全国人才联系的信息化“绿色通道”四是要创新服务机制。体制障碍是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逐步消除体制障碍,提高整个人才服务体系对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灵活度,进一步完善更为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身份、所有制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影响民营企业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提倡合理的人才柔性流动,形成有序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制度;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在确立人才聘用关系后,为其办理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手续,为民营企业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加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力度

三、民营企业家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市发展民营经济的精英,今天参加会议的70多位民营企业代表。为茂名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你并通过你向全市的民营企业家表示感谢。最近,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既为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又给民营企业家们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全市民营企业家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力度,从而把我市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这里,就民营企业人才问题向各位提出几点希望。

转变观念。做好企业人才工作,一是要解放思想。必须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倾向。只有企业“老板”人才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做到求才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民营企业家要树立“人本”观念,坚持一切从人出发,把关心人才、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放在重要地位,使企业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人才管理,二是要熟悉人才政策。企业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生存、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民营企业家们要多了解多熟悉人事人才政策,与人才管理相关部门多沟通多配合,共同推进民营企业人才工作。要营造民营企业吸纳人才的良好环境,构建富有特色、人情味浓厚的企业文化,树立积极向上、创业奉献的企业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增强人才爱企如家、扎根创业的意识,培养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团队精神。

为人才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注重在企业建立一个注重实绩、公平竞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使人才在民营企业工作有荣誉感、成就感与自信心。总之,民营企业家们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以赢取人才之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创业的积极性。

加强培训,三是要加大人才资本投入。提高人才素质。人才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一个经典策略和重要理念。希望我市的民营企业家在这方面有远大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舍得在人才上花本钱,下气力。要重视企业的人才培养,处理好生产与人才培训提高的关系,从时间上、资金上支持人才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促进人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讲,要坚持从外引进与自身培养两手抓的方针,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才,这是企业取得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才竞争的劣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四是要拓宽人才视野。茂名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在人才争夺战中夺得先机,必须引才与引智相结合,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人才开发观念,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当技术顾问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如绿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十八宝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汉山锁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通过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以至国外专门人才等,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虚心听取他厂房设计、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营销管理等方面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了许多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公司的全面发展,经验很值得学习与借鉴。

提高自身素质。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五是要加强自身学习。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企业家自身成为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才能领导企业“发大财”改革开放以来,市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许多民营企业家经过多年的商海搏击,成长很快,素质明显提高。今天参加会议的民营企业家都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但就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还不够理想,还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部队有句老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所以,民营企业的老总”只有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增强本领,由“土”变“洋”逐步具备现代企业家的素质,才能引领企业在竞争中胜出,走向更大的成功。现在全国全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老总”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强化学习,提高自我希望我市的民营企业家也能增强学习的意识,形成学习的风气,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形式,多学一些科学文化以及现代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逐步实现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变。

真抓实干,

四、加强领导。确保民营企业人才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为今后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市于月召开了人才工作汇报会,

一)把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摆上整体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今年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问题。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总结了全市人才工作的情况,部署了近期的人才工作,对加快全市人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新形势下整体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才工作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真正把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全市上下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长期坚持,努力抓出成效。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市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为民营经济的新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7

目前,上海市工商联共与7家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前期已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税务局相继签署协议,这是上海市工商联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发挥社会组织活力,承接政府职能,履行自身职责,加强与职能部门、单位合作,服务民营经济,推进转型发展方面的新方式、新进展。

会上,市工商联负责人分别与市科委、市工商局、市统计局、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有关负责人签约。

如何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提高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工作实效,近年来市工商联一直在努力探索并实践。去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的上海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市工商联,立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机制、体制上有所创新突破,形成系统性、经常性,集中反映和解决民营经济情况和问题的机制,放大破解难题的效应。今年,市工商联合力打造服务上海民企公共平台,突出与政府职能部门、单位之间的深化合作,加强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根据协议,市工商联在与市科委合作中,双方将促进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在政策、资金、服务、信息等方面加强合作、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合作,双方建立“信息互通、分析互动、工作互帮”机制,为本市民营企业、企业家提供国家和本市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资源使用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决策服务。与市地税局合作,加强日常业务工作的联系沟通与信息交流合作,协调解决民营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税务问题。与市工商局合作,双方在基础信息交互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在行业动态、政策宣传和企业工商登记等经济事务管理上的协调。与市统计局合作,充分发挥统计局在统计调查、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工商联在民营经济领域的独特优势,共同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统计和研究工作。与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合作,发挥上海高端人才集聚,金融体系健全,贸易服务便利等优势,积极组织全国民营企业参与上海投融资体制改革与自贸区建设,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精神。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旨在共建混合所有制经济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企业产权交易、资产处置、股权并购、项目融资专业性信息和资产配置等。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8

关键词:创新;协调;共享;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2016年一号文件把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和部署。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精准扶贫”的难点在农村,关键点也在农村,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精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这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所以,没有农业现代化,同样无法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精神,以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第二、协调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第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关系;第四、协调增加农民收入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的关系;第五、协调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与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关系;第六、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产权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产权。18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改革创新农业的经营方式,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推动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这对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便引入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产权制度的重点是“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农村土地流转的“三权分置”原则,“三权分置”最早出现在中央文件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是1978年我国农村继“包产到户”以来的一次重大创新,既坚持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这项基本制度,稳定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确认和保护了农民30年的土地承包权,更重要的是通过放活土地的经营权,适应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打开了方便之门,适应了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和2016年一号文件强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由此可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重点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是由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和“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现实所决定的。“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原因所决定:第一,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和棉花的生产成本年平均增长11%到13%,导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现实需要;第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所引发的城乡结构的重大变化,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2.7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45.9%,上升到2014年的54.77%,城镇人口已经开始超过农村人口,国家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换句话说,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城市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必须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入农业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的种植,从而在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继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解决因劳动力减少而造成的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助于各类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增强农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协调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这一点上《建议》与18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虽然我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方式,但是一定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土地流转。因为,目前我国还长期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经济模式:当前大约有80%农民家庭都存在年轻子女外出务工以获务工收入、年龄比较大的父母留守在家务农以获取务农收入的结构。这种半工半耕的经济模式,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客观存在于我国现实的农业生产中。这种经济模式的作用:第一是“中国粮食“十一连增”的基础之一,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从2003年到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保持十一连增,2014年产量是6071亿公斤;第二,老人留守,形成了农民可以进城同时也可以返乡的保障体系。这种经济模式不仅提供了大量农产品,而且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了返回村庄的退路,为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向城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避免了短时间大规模农业劳动人口转移,对城市造成冲击,因为城市每年所能容纳的新增人口都是有限的,这就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赢得了宝贵的适应时间。

《建议》强调“适度”规模经营和2014年11月20日我国颁布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一脉相承的。《意见》强调:“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性作用”,“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所以《建议》强调,我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前提是“适度”。土地流转要坚持两个前提:一个是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一个是“适度规模经营”。

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关系

地者,政之要也,土地是国家立政的根本,因为土地和粮食生产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建议》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百姓民生保障的基础,虽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目前已低于百分之十,但是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减少,而是越来越重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好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因为坚持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所以《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实施“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等,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肥力,促进种地养地相结合,这是为了让农村的土地资源休养生息,促进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

四、创新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服务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人口有序落户城镇,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城市发展以后要为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比如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和城市户籍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在我国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出现的是农业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2.7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如何更好的让这部分务工经商农民真正融入到城市,在生活、就业、教育、医疗方面无后顾之忧,不但关系到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败与否,同时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成败。因为如果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顺利推进。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里边,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例如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在城镇有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迁往城镇落户,对于在城镇打工、经商的农民,落实居住证制度,保证其即使不是城镇户口,仍然享有城镇户籍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待遇,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落户城镇农民利益,依法维护其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这些新的理念新的措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五、协调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体现在协调“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并使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内部合理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此《建议》提出“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协调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首先要立足于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此农业结构基础上,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二是协调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生产各类农产品并不断提高其产量,而且体现在建立现代化的食品工业,使食品的生产、销售、流通、储存、消费等各个环节和农业生产相互配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建议》提出,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六、创新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使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9

根据重庆官方的统一部署,重庆市主要媒体自4月23日起,开始集体宣传报道民营经济,报刊杂志、电视台等推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专栏。重庆市委宣传部专门发文,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制定宣传报道方案。

官方挺“私”

方案要求《重庆日报》、重庆电台电视台、华龙网等当地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新华网重庆频道、人民网重庆视窗等中央驻渝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全市广大民营企业在促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文件还要求,各家媒体集中宣传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并推荐了首批30多家典型,涉及转型升级、非公党建、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这是重庆党委宣传部门首次专门为发展民营经济,制定总体宣传报道方案。

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后,曾经主政过广东和浙江的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明确表示,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有待加快,要求大力扶持民企发展。4月以来,张德江和黄奇帆市长多次邀请不同领域的民企代表召开座谈会,讨论政府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参会的多位代表称,政府如此低姿态问政民企,已是多年未见。

随后,重庆市发改委牵头,市政府研究室、工商联等参与,制定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的“新36条”)的实施意见。

5月9日,黄奇帆主持召开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监管暂行办法》和《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委托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拓宽小贷公司的融资渠道,在原有银行融资和资产回购转让两种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新增主要股东定向借款和同业资金拆借。

黄奇帆表示,小贷公司不仅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且极大压缩了高利贷空间。此次出台的两个办法,能够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更多的中小微企业。

重庆市工商联的一位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此大范围、高层次的官方“挺私”亦是多年未见。

营造重商氛围

重庆此轮“挺私”,以扶持小微企业为开端。自年初以来,有不少小微企业给重庆市中小企业局等政府部门打报告,希望能够减轻负担。此后重庆市统计局等部门调研时发现,目前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障碍,特别是有的小微企业,税费占比过高,确实需要减轻重担。

3月26日,上任伊始的张德江即要求重庆市工商局报送全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情况。三天后他批示,希望工商局总结经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随后重庆市工商局开始调研,准备对微企的扶持措施进行完善。

4月1日,重庆市政府召开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工作座谈会,由市长黄奇帆主持,专题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发展。整个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黄奇帆多次询问企业主,政府需加强哪些服务。

4月16日,重庆市委统战部又召开全市部分大型民企座谈会,再次听取意见和建议。市委统战部部长范照兵指出,要坚持鼓励民营企业大发展的基本方向不动摇,同时要做好服务民企发展各项工作不懈怠、稳定完善民企发展政策不折腾。

范照兵在此次会议上还透露,准备在近期“召开一次大会、出台一个文件、发表一次讲话、开展一次表彰、进行一次调研”,进一步营造重庆市亲商重商的社会环境氛围,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制定扶持政策

多名参加近期座谈会的企业家向记者透露,最初的座谈会更像诉苦会,很多民企老板针对自己遇到的具体困难提出要求,且大都提到了融资难的问题。

随后的几次座谈会,民营企业家逐渐开始就行业平等准入、打破国企垄断、清理不合理收费等提出希望。座谈会后,重庆官方开始对外表态,称目前当地民营企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民企做强创造更好环境。

目前,重庆市工商联已调研形成《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初稿,从10个方面提出60条具体建议,包括公平待遇、降低准入、放宽领域、清理文件、降低收费等方面,为民企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并希望政府在财政、税费、土地、保险、金融等方面加大政策综合扶持力度,在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科技平台、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具体的放宽领域和政策限制方面,初稿希望政府能够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金融服务、交通、能源、电信、市政、医疗、医药零售、教育、社会福利、文化和旅游等相关领域。目前初稿已报送重庆市委统战部、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重庆市发改委正以此为蓝本,牵头制定重庆市有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的初稿。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黄朝永向记者表示,此项政策的制定将主要围绕民营经济平等准入、财税政策、金融扶持、减轻负担、要素保障、政府服务等方面,但具体细节目前仍不便透露,因为“政策的出台还需报请市委和市政府审核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前重庆也出台过类似政策,但基本都是由中小企业局在做,此次政策制定不仅由发改委牵头,最终还将以市委、市政府的文件方式出炉,规格比以往高了很多。

发展模式之变

自前几年重庆整合分散的政府资源,组建著名的“八大投”投融资平台以来,国资就是重庆发展最重要的火车头。2010年,重庆市国企资产总额达1.25万亿元,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后全国第四个万亿元国资的省市。同在2010年,该市国有资产的营收和经营利润连续第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

但随同重庆国资高速膨胀而来的,还有此举是否导致“国进民退”的争论。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蒲勇健教授说,尽管重庆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政府强势招商,使工业投资保持在2000亿元级规模,最近五年重庆年均GDp增幅都在15%左右,但如果继续这种做法,“只能死路一条”。

“政府投融资平台以土地举债式的投资拉动,难以持续。”他认为,在土地市场不振时,“八大投”政府投融资平台模式带来了高负债风险,政府给予巨额优惠政策强势招商的效果也待检验。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0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各级、各部门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民营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进一步做好民营经济这篇大文章,探索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根据市政协安排我县政协于4月19日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料厂等企业进行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县政府分管民营经济的副县长参加了调研活动,并向委员们通报了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调研,委员们普遍认为我县民营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2004年全县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1200户,全县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达到22815户,民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81.9亿元,同比增长34.6%;实现利税8.2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增长39.5%。二是就业人员多。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近10万人,个体私营业发放工资3.65亿元,人均月工资370多元。部分企业已参加社会劳动保险,民营经济对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税收贡献大。2004年全县完成民营经济税收1.15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乡镇民营税收8883万元,增加3661万元。四是新上项目多。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新上项目共246个,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长92%。五是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限额以上民营企业增加13户,达到41户。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县民营经济总销售收入的31%。完成增加值7.9亿元,同比增长119.4%,占全县民营经济总增加值的47%。六是门类齐全。我县民营经济以资源为依托,广泛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主要有工作制造、建筑、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食宿餐饮、社会服务等门类。

二、制约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问题

当前制约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资金紧张。除少数几个大企业外,融资难仍是当前影晌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最突出的问题。一些企业产品销售形势很好,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但由于缺少资金,很难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更谈不上扩大规模。也有的项目,因为资金困难建设工期一拖再拖,不能按时竣工投产。二是发展用地难。当前,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致使一些好的项目无法落到实处。三是环境不宽松。近几年县里狠抓经济环境,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有一些部门不顾冠县实际承受能力,拿着上级的红头文件漫天执收执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四是思想观念滞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形态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种片面认识。另外我县多数群众思想闭塞,对外界缺乏了解,缺乏信息,上项目无门路或者根本不会干,这是束缚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五是人才匮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携带者。我县每年都向外地输送大量人才,但本地留不住,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差,待遇较低。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委员们认为我县民营经济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实现公平竟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策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健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素质。在具体工作中要紧紧围绕省、市、县委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力开拓,狠抓固定资产投入和民营税收,狠抓发展重点,狠抓财源建设,在管理和服务上狠下功夫,力争使我县民营经济工作再上新强价。

(一)抓重点产业。要充分发挥********厂等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每个企业认真研究市场,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搞好产品定位和主攻方向,打造品牌。

(二)搞好产业规划。重点对轴承加工、棉纺织、机械及金属制品、木材加工、面粉加工等产业搞好规划,加强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树品牌,创名牌,拉长产业链条,发挥聚集效应,实现合理、有序、产业化生产,努力形成几大加工基地。

(三)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形成“洼地效应”。要给各单位定任务,加压力,创新招商方式。并积极挖掘社会闲散资金,搞股份制上新。

(四)抓管理、搞好企业摸底调查,建档立卡,深入企业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建章立制。重点搞好民营企业的基础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等,以管理促进效益,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要经常举办企业厂长经理、营销、财会等培训班,努力使民营企业实现与现代管理制度接轨,与wto接轨。

(五)抓环境治理,维护经济秩序。要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指示精神,认真清理对企业的收费项目,酌减收费标准,落实过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和做法,监督有关部门执收执罚行为,反映并解决好企业的投诉案件。

(六)加强领导,创新体制和机制。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目共睹,民营经济唱主角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县委、县政府要把民营经济列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在乡镇一级建立与形势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借鉴兄弟县市的经验和作法,在各乡镇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或“发展委员会”组织机构,专门抓好民营经济工作,同时抓好企业党团基层组织和工会等群团工作。

四、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工业项目的金融扶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

2、建议上级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作欠发达县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基金。

3、帮助解决发展用地特别是园区用地问题,放宽政策,将城市规划区内的部分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降低收费标准,从快从速从优办理农转用手续。

4、建议市委、市政府多为***争取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建成“特区”,妥善解决垂直部门的根本利益与上级政策、红头文件的撞车问题,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