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空气污染的论点十篇空气污染的论点十篇

空气污染的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8:28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1

【关键词】空气污染;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布设

空气污染监测点的选择是污染治理中的重要工作,它布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是制定空气污染治理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工作中努力的探讨和总结。

1、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在空气污染点布设工作中,整个布设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污染情况进行的,是将城市空气污染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布置,其布设按照具体规划和要求进行的。通常在布局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风向和地域条件设置。在下风向和上风向两个不同的部位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点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工作中都将工作重点置放在下风向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置上,以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的监测数据。根据城市人口目的进行布置,在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为保证采样准确性提供支持。同时在布置点设计上,需要选择合理的设置地带,尤其是宽广的地域范围,但是尽可能的避免监测点周围出现大范围的森林和草地,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绿化带、植被,其必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2、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相关问题

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问题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监测目的。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不管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还是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都和整个城市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工作人员普遍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面,对于乡村空气污染监测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使得空气中一些敏感性的污染物能够暴露出来,进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消长规律,前者都是在不点方法上采用多种网格法和功能区域划分的方法,而后面则是利用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

其次,污染源的状况。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工作中,必须要提前调查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污染源的分布、构成以及跑储量,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在,例如对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当采用规格网格法进行分布,同时还要分析污染源产生和形成规律。

再次、地理条件。地形、地貌、风场情况、压力特性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法。

3、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采样站点的设计和布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和布设。如果不能按照当地污染源状况、地理条件、人员密集程度确定分布点设置数量和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法在应用中数据的差异性必然十分明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数据和策略进行分析。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可言采用环境保护为原理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因为采样站数量确定而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影响。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中,常见的数量确定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的采样站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4、采样站的布设方法

按照上述种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采样站不设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当今科学技术策略进行,一般的设计方法包含了统计法、模拟法以及常见的经验断定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着独自的优劣势,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控制策略。尤其是在那些监测点设置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形的限制,在工作中我们很难采用统计、模拟等方法来布局,因而经验法的应用优势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3.1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常规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应用经济性、综合性,为实现多种不同污染同步监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实际检测条件来进行科学布局,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原则来设置采样站的数量和布设规律。

3.2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的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同样较为常见。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焦点处的方格中心来完成整体的布设。一般情况下,测控点在下风向应稍多一些,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少量监测点,以方便作对比。当然,网格的大小对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具体数据出发,合理规划网格的大小。

3.3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那些偏僻、孤立的地区,其主要是以高架点源为主的,其对于主导风向的控制和应用十分的明显。在以往所在的位置构成中,是将主导风向作为主要的轴线点,然后在下风向设置一个扇形的地区作为布点范围,在这个范围中以45°角进行空气监测点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布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测效果的发挥。在该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对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应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对多种布局方法加以综合思考,从而提升其整体的监测能力,为空气污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2

10月21日,哈尔滨市城区烟雾弥漫,一些市民感觉气味呛人、眼睛不适。黑龙江省气象台21日了一氧化碳扩散条件气象等级预警信号。据黑龙江省气象台专家介绍,这种天气状况与哈尔滨于20日全面开栓供暖有直接关系,加之气压低、风力小,一氧化碳不易扩散,造成这种天气现象

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的专门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将室外空气污染列为对人类致癌(一级),这是空气污染首次被列入与吸烟、汽车尾气、石棉同级别的一类致癌因素。同时,该报告还指出,空气污染不仅会诱发肺癌,还会引发膀胱癌。

污染的大气与烟草处同一致癌等级

这份报告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组织专家小组,综合研究了国内外最新的1000余篇科学论文后,得出的结论,即认定在户外呼吸脏空气可诱发癌症。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评估报告被视作“致癌物百科全书”,是致癌性物质的权威科学参考资料。该机构对物质致癌性的评估分为4大类,由轻到重依次为第四类“不大可能对人类致癌”、第三类“无法界定是否对人类致癌”、第二类“可能或很可能对人类致癌”以及第一类的“对人类有明确致癌”。也就是说,大气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险程度已经与烟草、紫外线和石棉等已知致癌物处于同一等级。

该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全球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大幅增加,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的人口大国,例如中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数据称,在2010年,全球因空气污染引发肺癌的死亡人数达到22.3万。

报告明确指出,接触颗粒物和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还会增加呼吸系统和心脏病、膀胱癌等一系列疾病的风险。尽管大气污染物成分以及人们与污染的接触程度因地点不同而差异明显,但这一结论仍适用于全球所有地区。

此前,该机构已经评估了许多存在于在室外大气污染中的化学品和具体的混合物,包括柴油发动机的排气、溶剂、金属和粉尘等。但是,这是第一次专家们把室外大气污染列为第一类致癌物。

“我们呼吸的空气已经被一些致癌物质所污染。”这一报告的专题部门负责人克里斯托弗·怀尔德博士表示,此次将空气污染归为人类致癌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份报告向全世界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由于空气污染影响范围甚广,采取行动降低空气污染刻不容缓。

癌症并非单一因素造成

其实,在此之前,空气污染已被证实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但正式公布其会导致癌症尚属首次。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曾在本刊参与主办的“科学传播沙龙——空气和健康”主题活动中明确表示,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

“空气污染的加重增加了心肺疾病患病率及发病率,污染程度与肺癌发生率密切相关。”在谈到pm2.5对人体的危害时,钟南山更是强调其对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影响非常严重。

“pm值在5以上的话,就可以到达气管、支气管,到1-3微米时,就会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对其他都会有影响。不单纯是对呼吸系统。”

此次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可以说验证了钟院士的观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癌症的发病原理是十分复杂的,并非某单一因素导致。

总体来说,癌症主要是外因(环境)与内因(遗传基因)作用形成的。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等人在国际学术期刊《肿瘤学年鉴》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中国居民的总体癌症死亡中,57.4%可

避免。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癌症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原因所致,但这个“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告诉记者,比如肺癌就是一种“气”出来的病,不仅包括大气,还包括烟草烟雾、由于房屋装修或装修材料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厨房油烟等,还有就是癌症性格生“闷气”。

支修益认为,世卫组织将大气污染列入一类致癌物,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对于政府、医疗研究机构、临床从业人员以及民众都能带来触动。但我们也应当科学看待这一结论,报告中所说的致癌原因并不是绝对地说某一种因素一定能够致癌,而只是一种间接的诱发因素。“比如,pm2.5的颗粒非常小,当它搭载着含有致癌化学成分的附着物进入人体,沉积在肺部的深处,或者随血液等在其他器官上产生影响,再综合其他因素,就可能引发这些器官发生癌变。”

大气污染致癌也要“量化分级”

在提到某一疾病时,我们往往会说某一类人是患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但其实高危人群这个概念并不可怕,因为它并不意味着绝对化,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我们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吸烟指数’,如果每天吸烟20支超过20年,患肺癌指数达到400,即每天吸烟的支数20乘以吸烟年限20的所得数,我们就定义这些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最终是否会患癌,还跟遗传、基因等其他因素有关,但这一可量化指数的提出,会让一些抽烟的人意识到这种危害程度。”

支修益认为,同样,对于大气污染的危害,我们可能也需要这样一个分级量化的指数,去界定这个高危人群,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个是pm2.5的浓度或者说是空气质量指数,也就是污染的程度。第二就是人接触这种空气污染的时间有多长,比如在北京,每年在中重度污染,也就是pm2.5大于100的环境下待多少天。第三是大气污染的地区,“颗粒物能否致癌与颗粒物上搭载的附着物有关。如果是工地扬尘污染,这个颗粒一般是pm10,这里面一般不会有致癌物质,而是一些不干净的颗粒物吸到肺里。但如果在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集中,或者石化、石油、煤矿等地区,本身颗粒物上就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致癌物质,吸到肺内,进入身体,患病的几率就要高一些。”支修益说。

也许由于大气污染成分的复杂性,世卫组织的报告中并没有界定这一点。事实上,目前我国也还没有开展相关空气污染与癌症关联性的研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确定的评估指标,此外,还缺乏对固定观察人员的跟踪监测,甚至对其进行医学机理研究,以确定大气污染与癌症的关联程度。

在北京地区,也没有大规模空气污染致癌方面的研究,只是做过雾霾天气对于呼吸道疾病产生的影响的统计。但由于近年来污染变得严重了,包括医学界在内的各界对于这种致癌因素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而对于北京这种大城市,这种环境因素对于癌症的发生有着更多的影响。

健康是治污的最大动力

在报告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院达纳·卢米斯博士通过媒体向大众呼吁:“空气污染是真正具有典型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空气属于每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私人空气,我们共同为它负责。因此,采取集体公共卫生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相比其他污染和致癌因素,空气污染显得更具有不可回避性。“你可以不抽烟,不吃受污染食物,不喝被污染的水,但是却无法不吸被污染的空气。无论是相关机构还是个人,世卫组织的这份报告给每一个人都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感觉到压力。”支修益说。而在国外,比如雾都伦敦的空气治理,其成功的最大动力,也在于全民性的健康需要。

尽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负责致癌评估工作的负责人强调,就个人而言,大气污染构成的致癌风险较“低”。但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大气中,生命健康面临的危险系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

9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被认为是史上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要求2017年全国pm10浓度普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北京市委常委会本月16日也讨论通过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预案规定根据空气质量预报结果对应的预警级别,北京市将分级采取健康防护、建议性污染减排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相应的重污染应急措施。当启动预警一级时,将实施“停产、停工、停放、停烧、停车、停课和冲洗道路”等“六停一冲”措施。

除了相关机构在空气治理议题中加码,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有更多的空间。少开一天车,多采用绿色方式出行;少燃放烟花爆竹,做到垃圾分类;少开空调,养成节约节能的习惯。同呼吸,共责任,治理污染,还我们所在的城市一片洁净的蓝天,在于每个人的配合,在于每个人的点滴行动。

如何在重污染天气保护自己?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公众,在雾霾严重的极端天气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均衡饮食、饮食要清淡、多喝水,注意增减衣物、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减少外出,缩短室外活动时间,年老体弱者和孩子、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居民更应注意保护自己,外出时注意增减衣物,注意保暖、要尽量戴口罩。

3.老年人在雾霾天气时不要在室外晨练,建议只在室内做些简单活动,并减少活动量。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3

[关键词]井下空气污染物高斯扩建模型多污染源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296-02

UsingimprovedGaussianexpansionmodeltoanalysismining

YanXi-rui

(mechan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inginstitute,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266590,China)

[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sourceandcompositionoftheinteractionbetweenthem,whichfromtheworkingfaceinsidemine,thepaperwillbringtheGaussexpansionmodelintoevaluatetheairqualityinsidemine,andimprovethemodeltoestablishtheoptimizedGaussexpansionmodelandairpollutantsdispersionwithmultiplepollutionsources,whichdependonthephysicaltruthoftheworkenvironmentinsidemine.Finally,basedontheestablishedoptimizedmodel,simulatingthecontentofairpollutantsinsidemineduringdifferentperiodsinadaybyusingmatLaB.astheresultsuggested,optimizedGaussexpansionmodeldohavesomeapplicationvaluetoevaluatetheairqualityinsidemineintheory.airpollutantsaremulti-sources,andduringdifferentperiods,thecontentanddistributionofairpollutantscanbedifferentaswell

[Keywords]miningair;pollutants;Gaussianexpansionmodel;source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的强度和力度不断的增加,在井下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大量的空气污染物,造成了人体健康损害、劳动力下降从而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怎样改善作业环境质量,明确工作面中污染物的来源、成分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井下空气空气污染物的研究与评价工作中,前人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海桥等人研究分析了矿井风流的年龄和矿井空气的品质[1];褚召祥、姬建虎等人综合的考虑了空气温度、湿度以及焓等参数,提出了以矿井空气吸热能力来衡量矿井工作热环境[2];刘伟强、周英烈等人基于物元模型,结合相应权重得到关于井下空气品质标准等级的关联度,最终求出井下空气质量的评价结果[3]。以往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高斯扩建模型,将其运用到了井下空气的研究与评价当中,并且针对该模型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井下空气污染物普遍存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现状。最后,运用matLaB对矿井不同时间段的空气污染物进行了模拟评价。

1高斯扩建模型的建立

1.1高斯扩建模型的导出

由正态分布假设可以导出下风向任意一点X(x,y,z)处污染气体浓度的函数为[4]:

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顶底板、围岩的存在污染物扩散是有界的。故假设地面是一镜面,对污染物气体起全反射作用,并采用像源法进行处理。

任意一点p处的浓度为两部分的贡献之和:一部分为底板反射作用增强的污染物浓度;另一部分是自由空间内的污染物浓度。该处的污染物浓度就相当于不存在限制时由位于(0,0,H)的实源和位于(0,0,H)的像源在p点处所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之和。

实源的贡献为:

像源的贡献为:

故高架连续点源高斯烟云扩散公式为两部分之和得:

1.2烟云抬升高度计算

烟云抬升高度的影响因素包含许多,主要有:污染源的初始速度和方向、井下环境风速及风速随高度的变化率、排放口直径、温度、初始温度以及井下空气的稳定性。根据大量的现场实验和工程实践,可得烟云抬升高度的近似计算公式为:

式中γ1、α1、γ2及α2称为扩散系数,由实验确定系数,在相当长的x距离内为常数。

2建立优化的高斯扩建模型

将1中已建立的模型应用到实践当中,发现高斯模型的峰值几乎全部低于实测值,峰值浓度出现的距离较实测距离相差较远[5]。针对当前普遍使用的烟雨扩散模型的计算结果存在偏差的缺点,现对已建立的高斯扩建模型进行优化处理。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除了模型本身的误差外,还可能与抬升高度H和平均风速u的计算方法存在误差有关。此外,高斯扩散模型中仅考虑了风速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未能考虑到污染物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本身以及井下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如高湿高热的环境、掩体裂隙的吸附、污染物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所造成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就上述误差的原因,对现在的高斯扩建模型进行如下的优化改进:

由于抬升高度与污染物浓度成反比关系,可以设

结合上述公式可得抬升公式:

因此抬升的平均风速为:

污染物扩散层的平均风速为:

将式(4)带入并积分得

式中:t为风速垂直变化参数。

高湿高热的环境、岩体裂隙的吸附、污染物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等因素造成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会造成源强Q发生变化。引入削减系数为λ,表示高热高湿等因素对污染物浓度削减作用的大小,λ与各因素强度的关系是:

式中:p,R,…,n为各因素的强度,a,b是经验系数,分别为a=1.5,b=0.5由于各个因素导致的污染物浓度减小,所以对源强的修正为:

综上,优化后的高斯扩建模型为:

3多污染源空气污染扩散模型的建立

井下生产中掘进、凿岩等环节生产大量粉尘,因此井下空气污染物不是单一的。

据多污染源排放和井下环境特点,建立工作面多源排放空气污染物的平流扩散方程。

空气污染物的扩散手井下风的平流和湍流扩散影响,建立直角坐标系,取x轴与风向相同,因此湍流扩散可忽略,且风速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不随时间变化,为定值。则从污染源排放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分布遵从平流扩散方程:

4工程实例

当风速为km/s时建立上风和下风L公里处,污染物质浓度的预测模型。据假设,风速沿x轴正方向,恒为正;对上风向L公里处的有害气体浓度计算时,方向沿x轴负方向,为负;对上风向L公里有害气体浓度计算时,方向沿x轴正方向,为正。因此问题转化为求(L,0,z)和(-L,0,z)两处污染气体浓度,则污染物质浓度的预测模型为

运用matLaB程序将相应数据带入,得某矿井在早8点、中午12点、晚9点空气污染浓度分布图(见图1、2、3)

5结论

(1)本文考虑风速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和污染物扩散过程中污染物本身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对抬升高度H和平均风速u的影响,改进了计算方法,将模型本身的参数与环境因素相结合,得出优化的高斯扩散模型

(2)基于优化后的高斯扩散模型计算方式,对不同因素影响下井下空气污染物的扩散规律给出更精确的计算模拟方法,优化后的模型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提高空气污染物的计算精确度。因此,对提高井下空气污染的控制水平和改善井下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桥.矿井风流年龄与矿井空气品质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8,8(5):24-27

[2]褚召祥,姬建虎,张习军.矿井空气吸热能力分析与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2,40(1):70-73

[3]刘伟强,周英烈.基于物元模型的矿井空气品质综合评价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5,35,(3):61-63

[4]张斌才,赵军.大气污染扩散的高斯烟雨模型及其GiS集成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5):17-19

[5]孙志宽.高斯烟雨扩散模型再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5:107-109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4

关键词: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0-0079-02

引言

空气污染是空气质量中的常见现象,空气污染从古代就有,只是以前空气污染的程度小,人们的生活水平低,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社会中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通病”,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放任空气污染,走国外城市“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因此必提高治理空气污染的意识,完善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法,采用合理的解决措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笔者就这些方面在下出具体的探析。

1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现状和特点

1.1我国空气质量的现状

根据近期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监测报告现实,现阶段城市空气污染总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还有改善的趋势,但是城市空气污染仍具有一定规模,国家政府对城市空气污染做出了改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近几年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等因素,使得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因此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标准中做出了明确地规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铅、氟化物等十种污物的浓度不能超过规定限制。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空气污染物最主要的还是可吸入颗粒物和悬浮颗粒物,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较高,酸雨范围和规模总体保持稳定,大约为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1.2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正在经历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占有率逐年增加,但是部分人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造成了城市空气污染,从经济发展规模来看,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城市空气质量的意识,在空气治理过程中技术水平也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绿化面积少。城市人口众多,各种建设用地都很紧张,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城市绿化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人均绿化面积很少,绿化植物的作用就是进行化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但是有限的城市绿化不能满足城市空气污染的净化,所以城市中单位空气面积的污染物占空气的浓度极大,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2)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整体意识。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管理者缺乏整体意识,大城市的发展就是“摊饼”式的对外扩张,新兴城市没有整体合理的布局,粗放式管理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普遍超标,成为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另外根据最终的环境监测报告显示,部分地区空气恶化的趋势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氟化物的浓度降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的城市,占调查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三级标准的城市数量,占调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该数据是根据全国三百五十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总结出的,具有权威性。

2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

现阶段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包括简单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简单评价分为单因素和单指标,综合评价主要因素是多因素和多指标,在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可以采用新式监测方法或者完善已有的监测方法,主要目的还是真实可靠地监测空气质量。

2.1指数法

指数法主要内容是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时,根据在现实生活中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和空气质量标准值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法得出空气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方法,指数法主要包括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1)单因子指数法。顾名思义,单因子指数法就是采用对照比较法和概率统计法进行比较,对单个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进行分析,该方法的优势简单明了,可以快速了解污染物对空气的污染程度,但是缺点就是不能整体分析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2)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为基础,通过公式运算得出的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该方法还可以细分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环境空气污染指数仅仅依据的是采集数据的最大值,不注重其他方面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作用于空气质量日报的数据指标评价中;综合污染指数法的优势可以准确表现出各个污染物之间的比例,可以体现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次要来源,该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空气质量报告中的各污染物在总体里的比例变化情况。

2.2复杂数学模型评价法

(1)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考虑的是各部分的关联性,在评价过程中做到了定向、定量的针对性,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反应时间、空间等因子的相关性,可以清晰明了地观察不同因子的关系,但是该评价法也有一定的劣势,在采用线性加权模型的情况下,污染因子权重较少,然而污染因素较多的时候,评估结果会失去真实性,部分真正的有用信息不会得到重视,对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造成误差。(2)灰色系统法。灰色系统法主要作用是利用推理知识进行的空气质量的推演,主要内容是通过已知的部分信息、数据,运用灰色系统法的推演知识,对系统中的行为和规律详尽的描绘出来,但是灰色系统法推论出的现象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判断出的现象与真实情况有一些误差,这并不妨碍灰色系统法成为目前较好的城市空气监测方法之一,该方法的实践操作方法分为灰色聚类法和灰色关联法,完成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监测的任务。(3)物元分析法。物元分析法相当于一个运算模型,在进行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监测过程中将物元分析法中的评价标准、指标、特征作为物元,统一进行分析管理,运算出的节域、权重建立健全评估模型,就可以得出想要的结论,物元分析法关联度的最大值对应级别应该为评价级别。

2.3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监测方法的注意问题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规模、城市功能区布局、产业结构分布都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进行调整,达到最优的局面,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择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要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又要注重监测点周边环境的稳定性,保障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评估正确的结果。(2)对于污染区域的监测点安排,要摒弃错误思想,主要包括城区边界地带污染较小的意识,保证监测点符合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合理,准确。(3)要根据城市人口和工业分布合理安置空气质量监测点,具体操作如下:在人口密集的地区适当的增加监测点,可以更好的得出人们生活活动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在工业密集分布的地区,在工业区周边和中心地带增设空气质量监测点,以便更好地做出工业活动对空气污染的评估报告。

3城市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1加强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从源头开始控制污染源

运用各种空气污染监测方法,全天候监测城市空气的质量,保证对整个城市的空气掌控,一旦某些区域发生空气污染的现象,城市空气监测部门一定要做到及时曝光,让社会的舆论道德压力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预将空气污染源扼杀在萌芽中,并且还可以唤醒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用整个社会的力量去保护空气质量安全。

3.2加强防治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汽车保有量基本饱和,大量的汽车不仅使城市交通变得拥挤,汽车尾气还造成了空气污染,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机动车环保制度,采用限制行车区域、时间等方式,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还可以大力扶持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以及共享自行车等一系列手段,根本目的就是减少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的污染。

3.3加强防治工业对空气的污染

政府要制定有关工业排放废气的准则,使工业废气的排放能被自然环境净化,对于重度污染工业可以搬迁到远离城市的区域,对于城区工业的废气排放,一定要严格监测,发现企业违规排放要严肃处理,不能给企业留下侥幸心理,并且还要鼓励企业发展新型废气处理设备,尽量杜绝工业对城市空气污染的现象。

3.4加强城市绿化规划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是净化城市空气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城市规划时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预留出足够的绿化地区,并且合理规划绿化地区的分布,实现绿化的功能最大化。

4结束语

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因此监测城市空气质量不仅解决了城市居民关注的民生问题,而且可以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社会应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干净的蓝天,本文就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具体探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庄素敏.基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监y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2):110-111.

[2]洪千淇,刘萌萌,王尧.浅谈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2):162.

[3]侯洪刚.室内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4(03):151-152.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5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兴趣。因此,努力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笔者是广西大学《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鉴于《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是广西大学环境学院的首批教改课程,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对该门课程近2年的教学摸索,结合广西大学讲授《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的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教材精选

结合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学科建设的情况,教材选用与教学目的是直接相关联的,选用的教材是否适合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当重要,因为学生往往要以教材上的知识为基础来学习。目前,有关空气污染气象学知识方面的教材主要有:蒋维楣等编著的《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2004年第二版,气象出版社出版),李宗凯等编著的《空气污染气象学原理及应用》(气象出版社出版),吴祖常主编的《空气污染气象学》(气象出版社出版)等。通过比较,我们选用了蒋维楣等编著的《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2004年第二版,气象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是国内各高校环境类专业指定的教材,其它教材可作为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时的参考书。由于广西大学环境学院的学生对于大气污染和气象学等方面的了解很少,因此,《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比较陌生,并且其基本的理论知识牵涉到多个学科,学院给学生安排的理论学时数偏少(54学时),笔者重点讲解与环境专业毕业生就业关联比较密切的空气污染研究与控制等作方面的热门内容,使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空气污染控制知识获得了较深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插入介绍有关空气污染控制的新型设备与仪器等知识,发现该部分内容既能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能扩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多媒体结合板书

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最为有力的教学方式,它是教学组成的核心部分,但是,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多媒体的使用在高等学校课堂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使得板书式教学的作用似乎变小。因为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减少了课堂上板书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它能起到扩大学生视野的功效,同时也可以通过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在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能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多和课时不足的缺点,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在多媒体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平台查阅所讲课程内容的相关图片与资料,然后合理地制作出内容比较丰富的幻灯片课件,发现这样制作出的幻灯片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对学生有很好的吸引力。例如在讲解空气污染的扩散模式时,通过幻灯片动画演示,学生能够直观地掌握空气污染物的具体传播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加能简单和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弥补了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的缺陷。另外,笔者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及时发现,多媒体使用得过多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即学生课堂上的心思不是花在学习知识上而是集中在看幻灯片上,故笔者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地穿插少量的板书,这样就可以适时地把学生从多媒体中拉回来,让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书本里的知识中来。可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少量板书式教学为辅,教学效果将会显著的提高,把两种教学方式一主一辅结合起来,既能丰富课堂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强化师生互教培养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以往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课,学生往往是边听边忘,左耳听进右耳听出。这种灌输方式的教学效果欠佳,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较低,这是因为教师的过分主动而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从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学习知识的依赖性。笔者在《空气污染气象学》的教学中根据广西大学新课教改的指导思想,采用师生互教进行课改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彼此间的评说与打分,使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传递。笔者正是采用这种相互合作和帮助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各方面的素质在很大程度的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首先,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提高很快。在师生互教中,学生与学生和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切磋学习,在活跃与和谐的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得到提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其次,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得到提高,因为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和鼓励,最后对各组的学习情况作综合分析,这样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不过,在教学过程笔者发现,我们环境学院的学生对《空气污染气象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相当欠缺,由于考虑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有一部分知识需要教师强加给学生去学习与掌握,因此,笔者对这些基本知识采用灌输式。总的来说,笔者采用在师生互教中适时地穿插少量的灌输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后普遍反馈出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满意、觉得学习很轻松、对知识的掌握较以前要容易得多。在师生互教过程中,对于一些表现较好与教师互动性好的学生,笔者积极鼓励这类学生并给予提高平时成绩的政策。在《空气污染气象学》教学中,笔者采用师生互教,展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途径,即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换角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了该门课程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理论性很强,课程中的许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去理解,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可以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目的。在《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的教学优化中,结合广西大学环境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主要从两个几方面着手优化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第一个方面,鉴于环境学院有限的实习经费,笔者结合经费使用情况安排学生去做有代表性的课程设计,如火电厂高烟窗污染物排放模式计算等,通过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对《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好和对其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作用的认识更为深刻。第二个方面,笔者积极联系气象部门如南宁市气象局等,同时积极联系已毕业的在气象及环保相关行业工作的学生,然后安排在校学生去这些部门去参观它们的空气污染物监测设备、了解相关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等,通过实习参观后,大多数学生反映能更容易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以上课程设计和参观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扩散原理、相关参数及控制技术等的理解与掌握。

五、考核方式优化

以往的考核方法一般是将期末考试成绩得分评为学生的最终课程总评成绩,不仅会导致将平时表现突出但期末测试发挥失常的学生“一棒子打死”,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普遍现象,可见这种考试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已意识到这种考核方法的缺点,相应地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一定的改良,笔者采用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测评占60%的方式,合理地评出学生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平时实习题完成情况和学生互教等;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和学习本门课程热情高的学生,尽量地提高其平时成绩。考试结束后,对学生试卷的得分情况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试卷中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构思该课程今后的教学及考试改进措施等,做到了使考试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使考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6

关键词:大气污染;属地管理模式;区域合作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6-0057-10

一、京津冀大气污染及治理现状

雾、霾为悬浮于大气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它使空气混浊,能见度降到10km以下。其中的微粒子,达到一定浓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952年,伦敦出现的持续雾霾对居民造成很大伤害,引起了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英美等国随后相继出台了空气洁净法案,随后,不断做出推动保护空气质量的努力。

在雾霾微粒中,一些直径很小的微粒,如pm2.5(大气特别物质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微粒)可以直接吸入肺腔,进入血液,尤其值得关注。如何控制这一微粒的浓度是空气污染治理中的重中之重①。京津冀是集首都、大型现代化和国际大都市、区域经济翘楚、人口众多的等因素为一体的大型经济区,也是雾霾的重灾区。如何治理好雾霾,在全国也会有重要的代表性和示范效应。

在过去的时间里,京津冀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积极遵守国家法律,做出了很大努力。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及其实施细则、《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发于1982年,1996年第一次修订,2000年第二次修订,2012年2月第三次修订)。在地方层面,北京出台了《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出台了《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并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此外各省市还实施了《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暂行)》,按照分级、分区域应对原则,开展监测预警,及时信息,提倡排污单位和市民自主减排,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强制减排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十余年来,京津冀三省市各主要污染物浓度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参见图1、图2、图3)。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各项指标大多超出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值,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一直高于国家标准(0.1毫克/立方米),雾霾天气也更加频繁出现。

2012年以来,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等城市爆发了严重的雾、霾。仅2013年1月份,北京雾霾日数就达25天,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严重污染程度甚至“爆表”

。据有关人士统计,从2008年4月至2014年3月,只有25天的空气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全国的雾霾形势也非常严峻,涉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1]。京津冀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化区域之一,也是雾霾的重灾区。

显然,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已有的努力还不够。我国2012年新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依然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新空气质量标准虽增加了对pm2.5的监测,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发达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相比,还存在执行标准低、覆盖面小等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大气污染防治采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模式是属地管理。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赋予政府直控型模式以法定地位,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这一法案一方面确定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强调辖区负责,使政府直控型细化为属地管理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明确了政府责任,却因为行政上以属地为界分别包干,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时各自为政,行政壁垒重重。在我国现有的层级官僚制、财政体制和绩效考核体制下,这一管理模式引发了诸多问题。下面我们来重点讨论环境问题属地管理的缺陷。

二、属地管理模式的缺陷――以京津冀为例

属地管理强调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但大气环境污染的表现形式并不是谁引起就出现在谁的属地上,也不是谁引起谁就最有积极性来控制和治理污染。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管理的考核指标是经济发展。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努力竞争,发展经济,追求GDp指标,不顾粗放型发展带来的环境损害。具体而言,属地管理模式带来的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竞争激烈,区域工业布局规划不当

改革开放后,财政分权和相对自主的经济决策权激励着地方大力发展经济,中央对地方的评估也以GDp增长为主。发展得好的地方,官员晋升就快。这一评估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促成了地方政府官员之间围绕GDp增长而进行的“晋升锦标赛”[2]。在这种政绩观导向下,地方政府往往对易拉动GDp增长的重工业比较青睐,造成竞争性、重复性大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的重大隐患。

2000年以来,天津经济实力快速上升,京津冀围绕经济发展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天津在与河北的产业发展定位基本一致,都明确提出要促进重工业和化工业的发展[3],这就形成直接竞争,产业重复建设。为了与天津竞争,北京在产业转移时宁舍近求远投资河北也极少往天津迁移。当然,迁出去的大多是一些能源、化工、电力、钢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

这样的工业布局,使重工业产业遍地开花。为了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河北地方政府各市县虽有巨大经济发展差距,还是踊跃竞争和重复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台后,河北省为承接产业转移更是迅速扩大了开发区的规模和数量,仅2010年后就增加了90多个开发区(此前仅48个)[4]。虽然北京基本完成了产业转移,GDp中近80%为服务业②,但周边的重工业带来的环境恶化压力依然强劲,而且在北京的直接控制之外。

从北京、唐山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空气质量指标同期变化情况(参见图4、图5)可以看出,2003年~2011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情况是:北京以2008年为间断时间点,呈现先持续下降、后平稳发展态势;唐山市以2010年为间断时间点,呈现先持续下降、后直线上升发展态势。2007年首钢迁到唐山的高污染项目在2010年正式投产。通过对两市空气质量指标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在2003年~2011年间的走势可知,北京这三个指标始终保持下降趋势,唐山却一路走高。本就以重工业为主的唐山市又承接转移来的污染密集型产业使得污染排放量越加严重。

所以说,虽然污染转移了,但污染源并没有被消灭,而是放到监管更加不严格的属地去了。从大区域来看,污染并没有得到好的整治。

(二)治理分权,经济差的地方希望“搭治污便车”

空气作为公共物品,在其遭受污染产生负外部性后,从“理性”角度出发的“经济人”不会主动努力去治理污染,而是希望“搭便车”,让别人付出成本来治理。空气是流动物体,不会按行政区的划分而停留,一个行政区大气污染加重,自然会影响到周边行政区的大气质量[5]。这一常识使得资源窘缺的地方等待观望,希望资源富足的地方出面治理。

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属地管理模式却促进了地方政府的“搭便车”行为:一方面,地方政府扮演的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双重角色存在“表面”利益冲突,在扩充GDp政绩观激励下,地方政府缺乏治理大气污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行政区为单位划定管理范围使污染治理壁垒重重,亦为“搭便车”行为提供了理由。此外,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刺激了地方政府“搭便车”行为。

比如,北京市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仅占11.1%,天津市这一数字为23.2%。比较起来,河北是重工业大省,其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有大约48%投资在第二产业(按构成成分划分,约81.1%投资在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具购置上;按建设性质划分,约63.8%的投资项目为新、扩建工程,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仅占14.9%)。虽然河北第二产业庞大,对有利于大气污染缓解的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并无足够的积极性,而是希望第二产业小但资金富裕的首都北京出面治污,或是要求北京支付治污补助,弥补产业缩减的损失。行政区为单位划定管理范围,财政和支出包干,使得地方政府互相钻空子,不肯主动治污。污染治理也是行政壁垒重重,北京不能管河北的事,却被迫要为河北的污染买单,钱如何用也是隔靴搔痒。而河北也可以理智气壮地说,不生产,经济差,属地的人民没饭吃。

(三)基层政府“共谋”,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基层政府与其直接上级政府相互配合,采取各种策略应对来自更上级政府的政策法律和检查监督行为属于“共谋”行为[6]。经济扩张的内在冲动和GDp导向的绩效考核标准是地方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存在“共谋”的根本原因。此外,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少、事权多”的现实亦加重了这一现象。一方面,分税制改革使中央通过决策权和财权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控制[7];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履行职责,为了在“政治晋升锦标赛”中获得“好成绩”,总是想方设法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派来的任务[8]。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各地市采取的环保举措某种程度上带有“应对”中央或省级政府监管的色彩。如在监测网点设置上,邯郸市环保局“避重就轻”,对污染重的工厂集中区根本没有设置监测点[9]。2012年,河北省瞒报实际钢铁产五千多万吨,其实质则是地方政府“共谋”行为。当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具体任务下发到各地方政府,为了降低成本、保住产量,瞒报实际产量成为河北省级以下一些政府普遍使用的手段。

(四)属地治理容易导致管制不力,政企博弈

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与高污染企业的排污标准宽松有很大关系。以水泥排放标准为例,现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颗粒物排放浓度是50mg/m3,而国际先进地区已实现低于10mg/m3的粉尘排放标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且水泥产量年平均增速在10%以上。水泥工业排放的水泥粉(烟)尘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39%,属于重点污染行业[10]。粉尘颗粒物是水泥行业的最主要污染物,pm2.5是粉尘颗粒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难点。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人”、“经济人”具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争取职位晋升和扩充地方财政的强烈动机,某种程度上甚至纵容了企业的策略行为,导致监管部门执行不力[11]。正因为如此,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参见图6)。

同时,排污企业和监管部门长期处于“打游击”的博弈状态,这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机选择。对企业来说,环保设备的投入并不能直接增加其经济效益,在排污惩罚成本较低情况下,很多企业宁愿交罚款也不安装环保设备[12]。地方政府从属地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处理方式不一样,有的地方容易与之合谋。北京市水泥企业在安装了排污监测设备后,通过非法手段对检测数据造假[13],而河北省基层政府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的情况大有存在[14]。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和企业的博弈行为共同形成了大气污染恶化的条件。

三、区域合作治理:一种新的大气污染治理模式的探索

如何突破区域治理的局限,探索综合治理的道路,是放在改革者前面的一个重要挑战。近年来风行的网络治理理论,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

(一)大气污染治理的理论基础:网络治理理论

政策网络研究起源于美国,以政策子系统研究为起点,从微观层面研究政策过程中主体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利益主体和政府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15]。随着政策网络这一概念的发展和被接受,不同国家的学者因国家制度环境、研究学科或时代不同赋予其不同界定,使其在欧洲逐渐形成利益协调学派和网络治理学派[16]。

利益协调学派主要活跃于英国,逐步成为英国主流政策过程分析范式。Rhodes认为政策网络有不同的依赖结构,这些结构随行动者构成、依赖关系和资源的变化而变化[17]。作为利益协调工具,政策网络可以通过影响成员间的互动逻辑来影响政策过程和政策结果,它有利于分析政府和利益团体间的关系类型,但政策网络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并不能代替理论解释,需要与国家相关的理论结合起来解释政策过程和结果[18](p92)。

政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治理策略在德国和荷兰获得了发展。治理角度的政策网络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协同制定政策的结构和过程,其主要分析单元是网络中行动者互动和联结的类型。受系统理论启发,研究者逐渐将政策网络发展成了现代社会的治理理论[19]。与层级制通过命令和控制机制协调社会行动以及市场通过行动者的自我协调自发形成社会秩序不同,网络治理通过行动者间的资源交换和信任建立发挥非层级制的协调作用[20]。网络治理中行动者间的水平协调关系与政府中的层级制并非冲突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决定在层级制中的强制执行将增益政策效果。而网络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弥补了层级命令的不足。

网络治理作为合作治理的一种新形式,主张打破传统的区域、功能对政策资源的限制,通过发挥政府的资源整合者作用实现行动者围绕政策议题的集体行动,从而实现政策目标。不同层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公民、媒体等构成了围绕政策议题的网络行动者,本文以Rhodes提出的政策网络中行动者关系类型为基础,提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需要处理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这三对主要行动者关系类型的分析框架(参见表1)。

环节行动者资源行动策略倾向机制保障协调的关系层面具体手段

政策制定主要行动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次要行动者:公民社会、专家等权威、组织、资金、信息、合法性中央政府:协调地方政府关系,公共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污染治理“搭便车”;公民社会:配合政策执行立法保障;顶层制度设计;财政支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区域协作治理立法;组织建设与资源支持;严格的问责机制;调整绩效考核体制;政策制定听取公意、专家咨询

政策执行

执行主体:横向――省级政府间;纵向――省内各层级政府权威、组织、合法性、资金、信息扩大经济总量:弱化环境监管协调、合作机制省级政府之间关系;地方政府上下级关系协商、对话达成共识;信息共享的技术支持;管制从实地出发,属地化

政策对象:企业部分信息、资金利益最大化激励下扩大排污的可能性严格的监管机制政企关系高准入门槛;严厉罚污;奖励标杆

政策监督公民、社会组织、媒体等合法性积极关注有效的公民社会参与机制政社关系广开言路:公民举报、媒体监督、专家学者建议

(二)大气污染合理区域合作治理的应用与镜鉴

网络治理其实不是没有前期的经验。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50%,这一成就得益于北京市践行奥运承诺采取的减排措施,以及京津冀及周边省市采取的联合行动[21]。建立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是美国治理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针对1976年洛杉矶烟雾事件,加州建立了控制该区域空气污染的政府实体机构――南海岸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区,通过该管理区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提高到城市群治理层面[22]。英国主要采取严格立法形式治理大气污染,控制污染企业排污量,并授予地方团体执法权[23]这些成功经验,通过不同方式规范大气污染治理网络中不同参与者的行为,给京津冀大气污染协作治理带来诸多良好启发作用。

(三)我国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走向

从近期我国采取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看,区域合作治理亦是其现实走向。2010年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其特色是打破了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将区域大气环境作为整体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着力构建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2012年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的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纳入执行规划的重点控制区,并规定了重点控制区的六大高污染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③。2013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规定需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分解目标任务,并将治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综合以上理论和实践分析,区域合作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必由之路。但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体系尚不完善,从协调围绕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这一政策议题的三对行动者关系来看,仍有完善的空间。其关键之处在于从责任主体、利益主体、工作环节、行动方案、资源配置、策略走向、机制保障、协调机理等几个维度对治理方式进行全面的设计和推动。

四、区域合作治理的长效性:网络治理视角下行动者关系类型的协调机制

政策网络中行动者所掌握的资源及采取的不同行动策略形塑了行动者关系类型。但制度本身作为资源的源泉之一,对于行动者的策略行为有约束和指引的作用。基于此,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

(一)央地政府关系的协调:完善立法与顶层制度设计

我国现有的环境治理立法并未赋予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的法定性,相关政策支撑仅有“国十条”以及各省市的配套实施细则、“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以及《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行动计划具有阶段性,易导致大气污染治理的短期性,出现“奥运模式”之后的污染反弹现象。

在京津冀已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的前提下,加强以下立法与制度设计将有利于保障大气污染区域治理的效果。

第一,完善立法,确立统一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框架。构建区域治理法律体系,并将区域内和区域间治理主体的利益平衡纳入法律体系考虑范围,是区域合作治理成功的关键[24]。在立法方面,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将是人大主要工作内容之一。首先,应改变法律中不适应时展的内容,尤其是政府的单一治理主体地位和属地管理模式;其次,应协调区域内各省市大气污染治理目标;此外,还需确立区域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框架[25],统一京津冀三省市立法时间、目标和责任等。

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的立法亦需明确跨行政区环境管理的地位、机构、职责、程序和内容。

它需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区域合作治理立法作为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产物,应具有利益相关者的一致意见,这就需要扩大立法的公民参与;二是区域合作立法应具有较强的制度性,充分体现其强制性、权威性;三是区域合作治理立法应有正式的执行机制。

同时,跨区域的协调管理机构和作为地方利益纠纷中间人的中央政府,应对违反规则行为做出裁决,以正式方式维护区域合作规则[26]。

第二,推进顶层设计,完善绩效考核、问责机制。顶层制度设计,是区域协作治理措施能够落到实处的蓝本,也是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要协调机制。公共部门对其绩效负责并建立清楚的绩效标杆来衡量公共部门绩效情况是政府的责任所在[27]。需重构现有绩效考核机制,强调区域环境治理成效在考核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挂钩,同时也可对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的行政约束,避免污染转嫁和以邻为壑的现象[28]。此外,还需建立与绩效考核机制相对应的行政问责制以规制公共权力,以确保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依法办事[29]。而拓宽问责主体范围,完善问责程序,实现政府环境责任的法律化、规范化和程序化[30],才能达到政府环境问责制的最终目标。

第三,支持政策执行,保障大气污染治理资源的稳定性。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需要资金、人员、信息、物力等支持,在不同利益主体存在“搭便车”动机情况下,保障治理大气污染所需的资源支持更为重要。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虽彰显了中央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但对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仍杯水车薪。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的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资金配置与监管机制、污染情况监测机制和大气污染治理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是地方政府切实执行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在物质层面的基本保障,也是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由顶层制度设计“落地”到具体实施的关键环节。

(二)协调与合作机制: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地方政府在治理区域大气污染上虽有共同利益诉求,但基于区域内经济发展、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巨大差异,在治理区域大气污染问题上显然态度不同。协调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关系,建立相应协调、信任机制,是激发乃至推动地方政府治理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关键点。

第一,协调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协调区域内地方政府关系。我国横向政府(同级)间关系是一种受政治晋升竞争和基于共同利益内生协商动力所支配的对等权力分割体系,同级地方政府无法按照传统官僚体制实行“命令-服从”式管理,但若要实现区域合作治理,则需要建立利于各地方政府谈判、协商的协调机制[31]。纵向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搭建高于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层级的国家层面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并确定其组织机构来实现,如2013年建立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通过吸纳京津冀和周边省市成员以及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大气污染协作治理以组织支持。

横向协调机制的建立可通过区域地方政府间自行协调,以构建一个地方政府对话、谈判、协商平台和场所,而区域各地方政府高层领导的制度化沟通则对于建立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机制更为有利[32]。

第二,合作机制:建立区域内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协商制度和合作网络。合作常被视为建立在沟通、信任、承诺、理解和成果基础上的良性循环。

利益冲突往往是合作治理的出发点,在区域合作治理中应该具备地方政府针对利益冲突的直接对话,从而使得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直接对话实现“深度沟通”以获取共赢机会[33]。为防止出现各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利益不均,地方政府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合作网络需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区域内项目联合审批,以避免某个政府基于本地利益的短视行为破坏区域的空气质量。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需打破部门间和地方政府间的边界限制。而以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为指引,通过建立协调型行政组织、编制联合审批标准并运用网络治理平台,突破碎片式审批体制困境,则能够推动区域联合审批的实现[34]。但需重视的是,行政审批区域联合必须牢牢把握住简政放权与监督管理这两条生命线[35]。另一方面,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污染信息共享是大气污染区域协作治理的基础条件,建立完备的污染信息监测和共享技术体系需要针对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展开转型研究,量化城市和地区间污染物传输量和明确各地大气污染物排放份额[36],可为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科技支撑。

(三)政企关系的协调:健全监管机制

第一,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奖优罚劣。在审批方面,需加强新上项目投资、环保、土地、资源与产出的综合绩效考评,严控高污染、高消耗及产能过剩等行业项目,从源头减少高污染企业数量是污染严重地方政府的必要选择。在环境执法方面,加大对高污染企业惩罚力度,大幅提高排污成本,以强制手段促进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同时对于环保优秀企业给予相应奖励,能够起到奖优罚劣的效果。

第二,从实际出发,监管手段创新。在建立协调地方政府关系合作机制前提下,地方政府在达成环境监管的目标后,监管手段可从地方实际出发,提升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而保证区域合作治理目标的实现。具体来看,中央政府在设定区域内地方政府需要达到的环境治理目标后,对于环境监管的运行结构和具体步骤,可由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内实际情况制定。而监管权力下放到地方,在具备充足的持续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具有强有力的动机去强化环境监管力度[37]。然而,在推动区域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进程和减少其可能遭遇的风险和障碍方面,中央政府的权威所具有的优势亦不容忽视。

五、结论及思考

京津冀大气污染虽然几经治理并取得一定效果,但面临的任务依然或者更加艰巨。本文从现行属地治理模式缺陷出发,分析了该管理模式下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以网络治理为理论基础对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性思考。提出建立协调和合作机制,用于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三对关系。影响三对关系的主要因素和结果、属地管理模式及其缺陷,以及本文提倡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予以简单梳理(参见图7)。

目前,我国解决区域公共问题仍采取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管制型模式。随着新区域主义兴起,改善官僚制影响下的区域封闭性、政府中心性以及管制型的区域治理模式,倡导区域各组织的对话、沟通、学习、理解过程及其担负的伦理责任更为迫切。区域大气污染的解决与治理,要求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性。

虽然政府单一治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依然存在碎片化的现象。基于此,需要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一是摆脱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常走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短视发展之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在政府、企业关系方面,处理好地方政府间围绕“政治晋升”而展开的恶性竞争及由此带来的重复建设、环境污染问题;三是在制度设计和立法方面,将区域大气污染合作治理纳入法律框架,并保证其长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同时完善相关顶层制度设计,使大气污染的区域合作治理能够“落地”,确保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

注释:

①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②2012年《北京市经济发展统计年鉴》。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Z].2013年第14号。

参考文献:

[1]全国多地雾霾笼罩,广东轻微超标[DB/oL].广东早晨,20140114.

[2]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3]申现杰.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4]史玉强.河北开放196个开发区承接京产业转移[DB/oL].凤凰网,20140506.

[5]易志斌,马晓明.论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J].社会科学,2009,(3).

[6]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6).

[7]贾康.财政的扁平化改革和政府间事权划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2).

[8]薛立强,杨书文.论中国政策执行模式的特征――以“十一五”期间成功关停小火电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1,(4).

[9]河北邯郸被指在空气质量监测布点上避重就轻[DB/oL].新华社,20130118.

[10]李静.粉尘排放为世界平均值8倍治理水泥行业污染须用重典[DB/oL].经济参考报,20131202.

[11]张凌云,齐晔.地方环境监管困境解释――政治激励与财政约束假说[J].中国行政管理,2010,(3).

[12]河北唐山高耗产能复活水泥钢铁污染无监管[DB/oL].华夏时报,20130302.

[13]北京立马水泥有限公司自动监控设备数据造假被重罚[DB/oL].北京市环保局,20140729.

[14]河北玉田县环保局副局长纵容排污被逮捕[DB/oL].新华网,20131001.

[15]R.a.w.Rhodes.UnderstandingGovernance:tenYearson[J].organizationStudies,2007,(28).

[16]Klijn,erikHans.‘GovernanceandGovernancenetworksineurope’[J].publicmanagementReview,2008,(10).

[17]R.a.wRhodes,Davidmarsh.newDirectionsintheStudyofpolicynetworks[J].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Research,1992,(21).

[18]marsh,D.,R.a.w.Rhodes.policyCommunitiesandissuenetworks.Beyondtypology[C]∥D.marsh,R.a.w.RhodespolicynetworksinBritishGovernment.oxford:theClarendonpress,1992a.

[19]tanjaworks:ReifiedmetaphororGovernancepanacea?[J].publicadministration,2011,(891).

[20]tanjaa.Borzel.Governancewith(out)GovernmentFalsepromisesorFlawedpremises,SFBworkingpapers.Sonderforschungsbereich700[J].Berlin:FreieUniversit¨at,2010,(23).

[21]关于背景奥运会期间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污染控制应急措施的公告[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80731.

[22]沈昕一.美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杀手锏”[J].世界环境,2012,(1).

[23]徐建飞.20世纪英国大气环境保护立法研究――以治理伦敦烟雾污染为例[J].财经政法资讯,2014,(1).

[24]全永波.基于新区域主义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4).

[25]陶品竹.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4,(8).

[26]汪伟全.区域一体化、地方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J].当代财经,2011,(3).

[27]周国雄.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博弈分析――以环境污染治理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8]马强,秦佩恒,白钰,曾辉.我国跨行政区环境管理协调机制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

[29]高小平.深入研究行政问责制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7,(8).

[30]康建辉,李秦蕾.论我国政府环境问责制的完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4).

[31]高建华.论整体性治理的合作协调机制构建[J].人民论坛,2010,(26).

[32]刘亚平,刘琳琳.中国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与展望[J].学术研究,2010,(12).

[33]蔡岚,潘华山.合作治理――解决区域合作问题的新思路[J].公共管理研究,2010.

[34]骆梅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碎片政府到整体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3,(5).

[35]刘琼莲.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放权与监管[J].领导科学,2014,(8).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7

关键词:室外环境污染;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1引言

一般的建筑物处于室外环境空气的包围之中。正常情况下,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要优于室内环境空气质量。但是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室外环境空气污染程度有可能要比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差。这样的环境空气对人体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通风换气,只会使室内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研究发现:随着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室内空气质量也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当由于机动车排气,造成室外Co浓度从1mg/m3提高到9mg/m3时,室内Co浓度跟着增长,不过滞后于室外,而且峰值浓度低于室外。类似地,当室外Co浓度下降时,室内Co浓度也以一滞后的过程跟随下降。室内空气质量响应室外空气质量的快慢及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交换率。若室外某污染物浓度维持恒定,最终该污染物的室内与室外浓度将达到平衡。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规定在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指标监测的同时,在室外环境中设立环境空气对照点。以甲醛、苯等指标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时,室内监测浓度值要减去室外对照点的浓度值。而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未作此方面的规定。为确定室外空气质量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作了以下实验。

2室外环境污染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实验分析

为了检验室外环境污染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于在深圳市某热电厂中心控制室。该控制室室内面积为200m2,室内净高2.3m,室内总容积大约460m3。室内没有吸烟现象,也没有任何燃料燃烧,即室内没有二氧化硫产生源,可以认为室内所有二氧化硫均来自室外。该控制室内有新购的一批办公家具,是室内甲醛的释放源。

监测项目包括甲醛、二氧化硫,甲醛分析方法采用酚试剂法,二氧化硫采用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按照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在室内设9个采样点位,均匀分布在室内对角线上,采样点避开了通风口,离墙壁距离大于0.5m。由于室内工作人员大多以坐姿工作,呼吸带高度大概在1.2m左右,我们选择了该高度作为采样高度。

在监测前,该控制室严格封闭12个小时。在封闭状态下,用气泡吸收管采集甲醛、二氧化硫样品25分钟后,打开窗户通风,窗口风速0.1m/s,以后每半小时测一组室内甲醛、二氧化硫浓度数据(采样25分钟)。在室内采样的同时,距中心控制室10米处设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同时测定室外环境空气中甲醛、二氧化硫浓度数据,监测结果取各点位的平均值,监测结果如表1所示。

3实验结果分析

由图1可以看到,在封闭12个小时后,室内二氧化硫浓度低于国家标准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限值,并远远低于室外对照点二氧化硫浓度值。这可能与二氧化硫活性较强,易于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被消耗掉有关。室内甲醛浓度则超过了国家标准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限值。

在开窗通风后,室内二氧化硫浓度迅速升高,而甲醛浓度则迅速降低。

在开窗通风30分钟后,室内二氧化硫浓度增大趋势减缓。

在开窗通风1小时30分钟后,室内甲醛浓度减小趋势减缓。

在开窗通风4小时后,室内二氧化硫浓度接近室外对照点浓度。

在开窗通风4小时后,室内甲醛浓度趋于平衡。

由图2可以看到,室内甲醛浓度在通风量达到216m3时,即约达到室内容积460m3的一半时,甲醛浓度也降为封闭状态时的一半。而室内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封闭状态时的3倍。

4结论

1.对源于室外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通风换气会使室内二氧化硫浓度增大。在室外浓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随着通风时间的延长,室内浓度一般会接近室外浓度;对源于室内的污染物如甲醛等,通风换气会使室内甲醛浓度迅速降低。

2.室内甲醛浓度随通风量的增加而降低,通风量在占到室内一半容积时,室内甲醛浓度也降到了封闭状态的一半。

3.对源于室外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室内污染物浓度不应减去对照点污染物浓度。

4.对源于室内的污染物如甲醛,室内污染物浓度可减去对照点污染物浓度。当对照点浓度极低时,可忽略不计。

5.实验证明,在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同时,设立室外环境对照点,并在监测报告中加以阐述,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礼等.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2

[2]张裕芬,朱坦.大气污染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模型及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9

[3]耿雅妮.西安市大饣肪持柿肯肿捶治鲇肫兰[J].河南科学.2013

[4]王彭.室内空气质量及污染控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8

9月29日傍晚,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带着复杂的心情从外地回到北京,并在微博中记录下他的感受:“看着混浊不清的天空确实令人忧心忡忡。”

随后,10月的最后一周,在持续不散的大雾之中,北京市环保局连续的空气质量“轻微污染”的结果,与美国驻华使馆自测的“空气污染严重”发生了碰撞。一边是国家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边是美国环境保护署的空气质量指数,“到底该相信谁?”云雾缭绕中,无从选择的国人发出一片片无助地质疑。而这场指数论战中,另有玄机。

“100厘米与500毫米”的区别

造成分歧的原因是由于美国使馆和北京环保部门的监测范围和对象不同。美国使馆新闻发言人包日强向本刊解释称,美国使馆空气监测站“专门监测使馆所在的朝阳区空气中可深入肺部的悬浮颗粒(pm2.5)”。

只看表面数值,美国使馆检测出的高达300的浓度值让民众颇为惊恐。但据杜少中介绍,美国使馆监测的更偏重于空气污染浓度与污染源,的是小时值,而环保局的当天空气质量指数是前一天中午12时到当天中午12时,24小时日均浓度所换算出的空气污染指数。“这就相当于问你100厘米与500毫米哪个大,光看数字500比i00大,但其实不能这么比较。”

这―点上,包日强也认为监测对象与标准决定两方数据“不具备可比性”。此外,亦有专家质疑,仅在美国使馆区设立一个监测站能否代表“朝阳区空气质量”?包日强则回应称,“使馆监测数据仅为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以及在京美国侨胞提供参考。”

争论背后凸显环保教育缺失

今年在北京引发的环保指数碰撞,并非偶然。美国使馆对外公布空气监测数据,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包日强告诉本刊记者,除北京外,美国驻广州领事馆也配备同样的空气监测站。2010年11月间,曾因美国使馆微博因空气质量“极为糟糕(crazybad)”的评论引发热烈讨论,随后,使馆以“超出指数范围(Beyondindex)”替换此前评论。而新评论则被网民戏称为空气质量“爆表”。包日强向英国《卫报》记者表示:“我们本以为(此前的评论)会招来非议。但看看微博上,我们成了英雄。”之后美国使馆则一再强调,“数据只限内部使用。”

“不应该看他人脸色行事,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杜少中如此回应网友的质疑。但他也认为,天气因素对空气污染有一定影响。他解释说:“雾本来不是污染,只是在积累了污染物才会影响空气质量。我们经常遇到的是两种情况都有,由于城市的总体排放水平较高,环境容量有限,所以污染天是完全可能的。”

有市民在微博上提出:“至于监测地点和方式,至于是pm10还是pm2.5都是专家层面的争论,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是‘差’。”对此,杜少中解释道:“在现在排放强度下,雾不散污染很难让天气得到缓解。但说有进步也是确实的,前几年每遇这样连续雾天,污染一天一个级别,这次三级1、2已经扛了好几天了。”在采访电他也不断强调:“只要超标,就有污染。有污染,就要治理。”

自11月1日起,原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废除,被《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取而代之。实际上,中国环保部门此前一直同时对pm10及pm2.5进行监测,但只公布以pm10为基准的空气质量状况。杜少中也表示,将来还会向更小的标准迈进。“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跟打扫房子一样,先搬走石块儿才能开始打扫灰尘。”

这次论战背后,有评论人士认为,仅在环保领域,美国使馆数据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中国民众质疑政府公信力,微博力量不可小觑,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值得深思。杜少中回应称,这种现象需要开展更多的环保意识与知识普及活动,同时,“媒体态度应该是严肃、客观认真、科学。”

这个11月,北京仍在等待拨云见日,走出雾霭。但或许也像杜少中所言:治理污染,要有愚公精神,挖山不止。(实习生刘鑫对本文亦有贡献)

pm10与pm2.5

据国家环保部今年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空气中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9

摘要:目的调查新建校舍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学物质(VoCs)和甲醛(HCHo)等醛酮类化学物质污染现状,探讨污染的动态变化和危险性。方法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室内空气中VoCs污染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LpC)法检测空气中醛酮类物质,以观察污染的变化趋势。结果3种用途校舍使用初期,室内空气中13项VoCs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其中甲苯污染为主,占检出VoCs的90%以上,最高达3044μg/m3。室内空气中醛酮类物质呈多态样变化,甲醛污染水平以8月最高(230μg/m3),1年后降至使用初期的60%,呈伴时间推移逐渐降低的趋势,甲醛的释放与室温变化呈正相关(r>06410,p<001,n=13);使用初期室内空气中丙酮和乙醛最高污染浓度分别为669和134μg/m3;1年后降至52和49μg/m3以下。结论校舍使用初期室内空气中VoCs和醛酮类污染普遍存在。空气中甲醛随使用时间的延长呈现伴夏季升高的螺旋样下降趋势;丙酮和乙醛呈波浪样下降;VoCs的污染水平使用初期最高,但下降较快,1个月后至初始的1/10~1/20。

关键词:甲醛;丙酮;乙醛;挥发性有机物(VoCs);室内空气污染;动态趋势

StudynoindoorairpollutionbyVoCsandaldehydeketones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ollutionalstatusofVoCs,HCHo,acteoneandacetaldeydeinindoorairofnewlybuilt,researchthedynamictrendandtheriskofindoorpollution.methodstoanalyzetheconcentrationofVoCsinindoorairbyGC-mS/SimandaldehydeketonesbyHLpC.Results13chemicalsofVoCsweredetectedatoutsetusingin3newlybuiltrooms,amongwhichmorethan90%wastoluene,thehighestlevelwas3044μg/m3.theconcentrationofaldehydeketonesinindoorairshoweddiversechange;thehighestconcentrationofHCHowentupto230μg/m3inaugustinclassroom,andloweredto60%afteroneyear.thedynamictrendwasdetectedthattheconcentrationofHCHodroppedgraduallyfollowalongwiththetime;alsothepollutionallevelofHCHoandroomtemperaturerevealedapositivecorrelation(r>06410,p<001,n=13).theconcentrationofacetoneandacetaldehydedecreasedfrom669andto52and49μg/m3respectivelyafteroneyear.ConclusionthepollutionofVoCsandaldehydeketonesinindoorairisubiquityinnewly-built.HCHodropsspirallyalongwiththetime,andbutwithtransitoryrisesinsummer,acetoneandacetaldehydedecreaseswavily.afteramonthVoCslowersto1/10~1/20ofoutsetquickly.

Keywords:formaldehyde(HCHo);acetone;acetaldehyde;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indoorairpollution;dynamictrend

当前,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始,新建装修居舍和写字楼的使用者,相继出现头晕、头痛、咳嗽、平衡感觉失调,流泪、眼、鼻、咽喉不适,以及频发的黏膜、皮肤和呼吸系统等多种临床症状,称之为病态建筑症候群(sickbuildingsyndronme,SBS)或病态居室症候群(sickhousesyndrome,SHS)〔1〕。由于涂装材料、杀虫剂、芳香剂等的广泛应用,致室内空气化学物质污染日益严重;节能建筑的高气闭性和换气不足,使室内空气污染加重〔2-4〕。资料提示: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多为室外的2~5倍,甚至可高达100多倍〔5,6〕;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多、来源、影响因素复杂,已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虽然,对于甲醛(formaldehyde,HCHo)为代表醛酮类化学物质和挥发性有机化学物质(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研究时有报道,但对此长期动态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作者利用某新校舍使用之际,对不同用途室内空气中醛酮类(aldehydeetones)化学物质〔甲醛、丙酮(acetone),乙醛(acetaldehyde)〕和VoCs污染,实施动态变化检测。

1对象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111醛酮类分析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日本toSoH公司);色谱柱:novapakC18(美国waters公司),150mm×39mmiD;UV8010紫外分光检测器(日本toSoH公司);被动采样器SeppakDnpHXposure(美国waters公司);甲醛-2,4-二硝基苯肼(HCHoDnpH)标准品、丙酮-DnpH标准品、乙醛-DnpH标准品均为色谱纯(日本东京化成公司);乙腈,色谱纯,其他试剂为分析纯(日本和光纯药公司)。

112VoCs类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Sim-Qp200GF(京都SHimaDZU公司),配有自动进样器,毛细管色谱柱;DB-6-2430m×032mmiD(美国J&wScientific公司);taDam-1有机气体采样器#3500(美国3m公司)采集有机气体、蒸气分子样品。二硫化碳,色谱纯(日本和光纯药公司)。

12采样

121采样点选择新建3个月后的教师办公室、教室、讨论室各一室为调查点,室外10m处为对照点。调查点各设一采样点,采样高度距地面12m。VoCs样品以美国3m公司有机气体采样器#3500,利用气体分子的自由扩散原理采集,每周采样一次,每次12h,连续4周采样;以劳动卫生研究用采样泵(日本柴田科学公司)收集醛酮类样品,采样流量10L/min〔7〕,每月上旬采样,每次12h,连续13个月。样品密封回送实验室。

122样品处理与分析(1)醛酮类:以乙腈缓慢抽出提取Sep-pakDnpHXposure内采集的甲醛、丙酮、乙醛,经孔径045μm个体过滤器(日本toYoaDVanteC公司)滤过收集;利用nova-pakC18分析测定。(2)VoCs:按照3m有机气体采样器使用说明书,以CS2缓缓振动洗脱1h,洗脱液GC-mS/Sim定量分析。分析条件:选用DB-624色谱柱,柱温40℃维持5min,再以3℃/min递增至135℃;He为载气,流速8ml/min;加样气化温度150℃,加样量10μl。

13统计分析应用Jmp5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2结果

21醛酮类化学物质检测结果

211甲醛(图1)甲醛是新装建使用初校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并以教室内污染浓度为最高(143μg/m3),超过室内空气标准值(100μg/m3);随之逐渐下降,8月时甲醛污染浓度急速回升,各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浓度均超过空气标准值,教师办公室甲醛浓度达230μg/m3,超过使用初期水平;11月始再次下降,冬季各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仅为10μg/m3左右。然而,第2年早春再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教室、讨论室、教师办公室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分别为8169,5434,4329μg/m3。1年后,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水平仍为使用初期的60%左右,而且空气中甲醛的点时释放量与室温变化呈正相关(r>06410,p<001,n=13)。

图1室内空气中甲醛的释放水平与室温变化的关联(略)

212丙酮丙酮污染浓度在使用初期教室室内空气中为669μg/m3、教师办公室为436μg/m3、学术讨论室为676μg/m3;13个月后分别降至34,49和52μg/m3。其间丙酮污染浓度随校舍使用时间的推移呈现波浪样起伏下降。室内空气中乙醛在13个月的调查期间均有检出,最高污染水平见于夏季8月间(教室224μg/m3,教师办公室为229μg/m3,讨论室213μg/m3);13个月后污染水平虽然下降至使用初的1/5~1/2,但各点仍均有检出,并随室温变换呈现螺旋样降低的趋势。

22VoCs(图2)在新建使用初期室内空气中VoCs的浓度远远超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值(300~500μg/m3),其中教室高达3312μg/m3;室外空气中VoCs浓度为6853μg/m3。图2显示,VoCs物质在1个月观察期的经时变化,即室内空气中VoCs浓度以使用初最高,继之迅速下降,1个月后降至初期的1/10~1/20。使用初期自室内空气中检出的VoCs物质中90%为甲苯,分别为1704,3044,1393μg/m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值260μg/m3);乙苯、丁酮、二甲苯、苯均有不同水平的检出;丁醇、二氯(代)苯、甲基-2-异戊烯炔、四氯乙烯、三氯乙烯、乙酸乙酯、三氯乙烷等也在部分样品中有微量检出,并呈现随时间推移相对迅速降低的趋势。

图2室内空气中VoCs的时间动态变化(略)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空气中醛酮类化学物质污染浓度较高的原因主要有:(1)校舍建筑结构工艺的节能和高气密性,易于该类化学物质在室内空气中滞留。(2)甲醛作为防腐剂和胶合剂成分广泛应用于建材、装修材料和家具材料,并渗透其内部,致使在新装建室内空气中甲醛的释放量和释放速度夏季高于冬季,且持续时间较长;甲醛的污染状态呈现伴随建成使用时间的推移较长时间持续存在,并随温度改变呈逐年螺旋样下降趋势。丙酮因广泛用于有机溶剂、染料、橡胶的制造,普遍存在于建材、装修材料和家用具材料中,不断地向周围环境中释放。乙醛化学性质活泼,不但经常伴随甲醛污染室内空气,生活其他来源的污染也很多。丙酮和乙醛所致室内空气污染状态呈现持续较长时间的波浪样逐渐下降趋势。以甲苯为代表的VoCs类化学物质在新建使用初室内空气中有较高的浓度,继之迅速降低,主要原因在于VoCs类物质多存在于表层的涂装材料,使用之初即快向室内空气逸出并持续大量释放,而且VoCs污染较甲醛在室内环境中持续滞留时间较短。初始时高浓度VoCs污染可能还与室外外装涂料也含有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学物质,并快速释放至环境空气中有关联(室外VoCs浓度高达6853μg/m3)。

参考文献

〔1〕ikedaK.sickhousesyndrome[J].SeikatsutoKankyo,1998,43:24-33.

〔2〕matsumurat.theindooraircontaminationbychemicals:VoCandformaldehyde[J].JSocatmosenviron,1996,31:a154-a164.

〔3〕DaiH,asakawaF,SunaS,etal.theVoCsconcentrationinthelivingenvironmentandindividualexposureinuniversity[J].JShikokupublicHealthSoc,2000,45(1):75-78.

〔4〕SuzukiY,nakanon,SuzukiK.portablesickhousesyndromegasmonitoringsystembasedonnovelcolorimetricreagentsforthehighlyselectiveandsensitivedetectionofformaldehyde[J].environScitechnol,2003,37(24):5695-5700.

〔5〕童智敏,赵进顺,叶明宪,等.居室空气中挥发性化学物的遗传毒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5):575-576.

空气污染的论点篇10

关键词:pm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空气污染物;北京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能源消耗的增长以及机动车数量的不断攀升[1-2],使得空气污染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pm2.5作为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气候和人类健康[3-4],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在对北京市pm2.5污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对pm2.5与主要空气污染物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大气环境中,pm2.5是由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与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一次微粒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或光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微粒[10],因此研究空气中的主要气态污染物对pm2.5浓度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北京市12个国控点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究2015年北京市pm2.5的浓度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关系,找到北京市pm2.5浓度升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及处理

文章的pm2.5数据和主要空气污染物数据(Co、no2、pm10、So2、o3)都来源于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北京市12个国控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这些检测数据为pm2.5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每小时质量浓度数据,有效样本为86616个。12个国控点(图1)分别是万寿西宫(a1),定陵(a2),东四(a3),天坛(a4),农展馆(a5),官园(a6),海淀区万柳(a7),顺义新城(a8),怀柔镇(a9),昌平镇(a10),奥体中心(a11)和古城(a12)。

1.2研究方法

利用统计学的均值统计来求pm2.5的平均浓度(月均值、季节均值与年均值)以及皮尔森积矩相关系数来求pm2.5变化是否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变化相关。

在统计学中,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product-momentcorrelationcoefficient),有时也简称为pmCC,通常用r或是ρ表示,是用来度量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相互关系(线性相关)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假设样本记为(Xi,Yi),其计算公式如下:

2各监测点pm2.5浓度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相关关系

为了研究北京市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相关关系,文章利用SpSS19.0软件相关性分析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基于月均值对各监测点pm2.5与主要空气污染物(Co、no2、o3、pm10、So2)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单样本K-S检验证明所有样本数据在显著性0.05的水平上服从正态分布,相关结果如表1。由表1可以看出,pm2.5月均值与o3呈负相关关系且极显著,与Co和no2呈正相关关系且极显著,与So2呈正相关关系。各国控监测点pm2.5月均值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pm10上,a1、a10、a11和a12相关性更显著。a10(昌平镇)靠近工业园区,工业扬尘较大,污染较为严重;a1(万寿西宫)、a11(奥体中心)和a12(古城)处于居民区、交通区、风景区以及混合区域,汽车尾气和居民燃煤烟气所产生的pm10污染源增多导致pm2.5的排放量变大,污染变得更为严重。而且a1、a11、a12常年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所以控制工业扬尘和燃煤烟气的排放对于pm2.5浓度的控制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性,其中“*”和“**”分别表示在0.05和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2015年北京市12个国控点监测数据进行研究,探讨了pm2.5浓度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结论:pm2.5浓度与主要空气污染物一定程度上相关。pm2.5月均值与o3呈负相关关系且极显著,与Co和no2呈正相关关系且极显著,与So2呈正相关关系。各个国控监测点pm2.5月均值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pm10上,所以控制汽车尾气和燃煤烟气的排放,对pm2.5的浓度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名升,张建,张殷俊.近10年中国大气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13,68(11):1504-1512.

[2]ChanCK,YaoX.airpollutioninmegacitiesinChina[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8,42(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