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十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十篇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2:47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1

【摘要】目的研究家长的健康促进教育依从性对婴幼儿情感满足状况。方法对同一个医院一个月内出生的婴幼儿(0~3岁),选择300例,其中城市户口153例,农村户口147例,进行健康促进教育。结果在健康促进教育中,依从性好的家长,婴幼儿在性格、适应集体、情绪情感表达、自理能力、早期认知等方面表现较好,依从性不好的家长,婴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相对薄弱。结论婴幼儿身心健康与家长接受健康促进教育成正相关。

【关键词】婴幼儿;情感需求;健康促进;教育;家长;关系

the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affectivedemandsofinfantsandparents'compliancewithhealthpromotingeducation/

ZhaoJiyingLiuShulantianGuifangZhangdiLiYuling

【abstract】purpose:thepaperaimsatstudyinghowparents'healthpromotingeducationcompliancemeetstheinfants'affectivedemands.method:amongtheinfants(agingfrom0to3)thatwereborninourhospital,300subjectsaresampledout,153ofwhomareurbanresidents,147areruralones,toreceivehealthpromotingeducation.Result:withthehealthpromotingeducation,itisfoundthatfortheparentsofstrongcompliance,theirinfantsexcelsindevelopingcharacters,adaptingtothecollective,expressingemotionsandaffections,takingcareofthemselvesandlearningatanearlystage,whilefortheparentsofweakcompliance,theirinfantsareweakinabilitiesofallkinds.Conclusion:thereisa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theinfants'mentalandphysicalhealthandparents'compliancewithhealthpromotingeducation.

【Keywords】infants,affectivedemands,healthpromoting,education,parents,relationship

0~3岁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十分值得关注,亲情化服务在0~3岁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1]。长期以来,家长和幼儿园普遍重视的,是对孩子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孩子品德、情感方面的付出相对要少的多[2]。脑科学家发现,情感与智力发育的大脑皮质有密切联系,两者的联系在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迅速形成,以后不断的情绪体验会定性这种联系通道,进而养成稳定的习惯,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必须有良好的情感教育奠定基础[3]。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例如任性、攻击性强、孤僻、霸道等,都与情绪情感发育不良有很大关系[4],因此,我们在2007年1月,对一个月内出生的0~3岁的婴幼儿抽取300例,对他们的家长进行了促进婴幼儿情感培养的教育,旨在促使婴幼儿的家长要像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一样,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7年3月在市妇幼保健院(一个月内)出生的婴幼儿,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3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婴138例(46.0%),男婴162例(54.0%),城镇户口153例(51.0%),农村户口147例(49.0%),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96例(32.0%),初中及以下学历204例(68.0%)。

1.2内容与方法

1.2.10~1岁婴幼儿的情感教育

1.2.1.1和婴儿的目光交流和语言的交流。在20~30厘米之间距离和婴幼儿对视交流,如给婴幼儿洗澡的时候、喂奶的时候、穿衣服的时候,都可以和孩子对视说话,让婴幼儿感觉出父母的爱意,感受到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1.2.1.2和婴儿进行接触、抚摸。平时给婴幼儿喂奶时、逗他玩耍时,都可以和婴幼儿进行亲密接触,也可以经常给婴幼儿按摩、进行抚触,父母温暖的笑、亲切的拥抱等正向的表情,能轻易地感染孩子,让他觉得父母了解了他的需求,并且给予了他想要的回馈。

1.2.21~2岁的情感教育

1.2.2.1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意愿。想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当然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窥探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给孩子他需要的。

1.2.2.2尊重幼儿的选择。了解了孩子的意愿之后,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知道自己是被重视的,他的情感需求同样得到父母的重视,帮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

1.2.2.3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孩子的情感需求会通过情绪的变化反应出来,所以父母要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如不高兴了、开心了,根据孩子不同的变化给予不同的回应,能更正确地给孩子正确的情绪引导。

1.2.2.4和幼儿一起学习。情感既然是一种需要教育完成的项目,那么家长就该和孩子一起学习,学习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的情感发展朝向正向的方向发展。

1.2.32~3岁幼儿的情感教育。

1.2.3.1性格表现教育:活泼、大方、外向,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1.2.3.2适应集体教育:愿意上幼儿园,情绪愉快参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在集体中表现大方、不怕陌生,能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规则,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1.2.3.3交往合作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愿意与同伴一起玩,愿意与同伴共同使用材料与玩具,有礼貌能招呼、应答。

1.2.3.4情绪情感:喜欢老师、阿姨,亲近同伴,初步理解别人的想法与情感,会表达自己的愿望,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同伴、会帮忙做事。

1.2.3.5自理能力: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会进餐、盥洗、自理,能按需如厕、喝水,自理能力逐渐发展。

1.2.3.6早期认知能力:感知与运动发展和认知与语言发展。

1.3统计学处理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对婴幼儿各年龄阶段情感教育父母认知情况的调查(表1)

表1婴幼儿各年龄阶段情感教育父母认知情况例数调查比较(%)

项目0~1岁1~2岁2~3岁

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

有用147(96.08)142(96.60)148(96.73)141(95.92)150(98.04)144(97.96)

用处不大6(3.92)5(3.40)5(3.27)6(4.08)3(1.96)3(2.04)

没用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合计153147153147153147

χ2检验0.060.300.00

p值p>0.50p>0.50p>0.50

2.2各阶段婴幼儿教养者(教育依从性)调查检验(见表2)

表2各阶段婴幼儿教养者例数调查调查比较(%)

教养者0~1岁1~2岁2~3岁

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

父母128(83.66)132(89.80)23(15.03)94(63.95)3(1.96)40(27.21)

祖辈25(16.34)15(10.2083(54.25)53(36.05)34(22.22)107(72.79)

保姆0(0.00)0(0.00)47(30.72)0(0.00)29(18.96)0(0.00)

幼儿园0(0.00)0(0.00)0(0.00)0(0.00)87(56.86)0(0.00)

合计153147153147153147

χ2检验2.4677.13124.59

p值

2.3婴幼儿3岁时发展水平测量(见表3)

表3婴幼儿3岁时发展水平测量表(%)

父母教养43人祖辈教养141人保姆教养29人幼儿园87人

好中差好中差好中差好中差

性格表现33(76.74)6(13.95)4(9.30)42(29.79)38(26.95)61(43.26)10(34.48)13(44.83)6(20.69)80(91.95)4(4.60)3(3.45)

适应集体20(46.51)13(30.23)10(23.26)35(24.82)43(30.50)63(44.68)8(27.59)9(31.03)12(41.38)85(97.70)2(2.30)0(0.00)

情绪情感38(88.37)3(6.98)2(4.65)34(24.11)43(30.50)64(45.39)6(20.69)12(41.38)11(37.93)77(88.51)6(6.90)4(4.60)

交往合作能力23(53.49)12(4.65)8(18.60)28(2.45)32(22.70)81(57.45)9(31.03)9(31.03)11(37.93)81(93.10)5(5.75)1(1.15)

自理能力18(41.86)17(39.53)8(18.60)21(14.89)36(25.53)84(59.57)15(51.72)8(27.59)6(20.69)82(94.25)3(3.45)2(2.30)

早期认知能力21(48.84)15(34.88)7(16.28)18(12.77)41(29.08)82(58.16)14(48.28)8(27.59)7(24.14)79(90.80)4(4.60)4(4.60)

3讨论

0~3岁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发展时期,特别严重是1~3岁婴幼儿,他们学会了行走,活动范围日渐扩大,社会交往需要日益增多[5],因此情感教育不容忽视。20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近年来,我国0~3岁亲子园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在各大城市掀起热潮。从亲子活动过渡到半日班,为婴幼儿上全日制的日托班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减轻婴幼儿的焦虑情绪,减少因生活习惯不同带来的身体不适问题,帮助婴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生活[2],从表1调查结果看,农村及城市的家长几乎也都认为孩子早期的情感教育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作用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文化水平的不同及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城乡开始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城市的家长对婴幼儿情感教育的依从性较高,而农村则明显低于城市,表2统计显示,教养者随着婴幼儿年龄的成长出现了明显的差异,0~1岁时,城市、农村差别不大,婴幼儿大多由母亲喂养教育;1~2岁期间,婴幼儿处于断奶期,城市母亲也开始正常上班,婴幼儿的教养人开始转向祖辈或保姆,而农村女性要么在家干农活带孩子,要么出去打工把孩子完全交于父母教养,婴幼儿的教养城乡出现了明显的差别;2~3岁时,这种差别在逐渐拉大,城市的婴幼儿开始送幼儿园接受集体教育,而农村的婴幼儿除少数由母亲看管外,多数由祖辈进行看护,进幼儿园的数量则为零。

表3可见,3岁时幼儿的发展水平由于教养人员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先由父母教养然后再送幼儿园的孩子各项情感表现较好,单纯由母亲教养的孩子次之,表现最不理想的是祖辈教养的孩子。情感需求健康促进教育是要求家长和教养人员掌握0~3岁婴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的内容,并自如地运用至日常教养中,促进每一位0~3岁婴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由于遗传、营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0~3岁婴幼儿的发展有个体差异性,表现为发展的速度不同、特点不同,而且就其本身而言,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因此,要求保教人员和家长在观察孩子的行为时,一方面应注意分辨其是正常行为还是异常行为。对异常行为,应及时就诊、及早矫治。另一方面,应注意分辨其是偶发行为(发展中正常的新行为)还是稳定行为。对发展中正常的新行为,应及时提供刺激,促使其向稳定行为发展。

3岁前的婴幼儿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有些父母因工作繁忙,其情感上的需求注重不够;有的家长把玩具作为父母关爱的替代品,和孩子接触较少,有的家长更是把电视当作"保姆",其实,2岁后的婴幼儿入园教育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部分家长不放心3岁前的婴幼儿入园,怕孩子受屈就直接交于祖父母或者保姆带,而农村多是为了节省入园的费用而不送幼儿园。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造成亲子感情淡漠化,适应集体的能力下降,交往合作能力欠佳,自理能力不良,早期认知能力下降及性格不建全等表现[6],表3结果就说明了该问题。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婴幼儿的述说、提问,并为婴幼儿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婴幼儿带来快乐和安慰。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助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会迫不及待地教给孩子各种技能和知识,非常注重对孩子智能的培养。实际上,聪明婴幼儿的重要养成秘诀是:学会和婴幼儿交流,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韩幼萍.实施亲情化服务,促进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J]幼儿教育杂志,2007:30(4)132。

[2]袁爱玲.经脑科学透视的儿童早期教育之误识与误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5(4)287.

[3]BowlbyJ.asecurebase:Clinicalapplicationsofattachmenttheory.London:Routledge,1988.

[4]L.Sloman.Reviewanewcomprehensiveevolutionarymodelofdepressionandanxiety.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2008,106(3):219-228.

[5]L.Sloman.Reviewanewcomprehensiveevolutionarymodelofdepressionandanxiety.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2008,106(3):219-228.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2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作用;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80-02

近年来,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于健康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专业所限,人们对于保护自身身心健康的方法还未准确掌握,这就需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将健康知识加以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是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具有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种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作为整体体系的最基本环节,更需要开展大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并在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贯彻,真正实现政府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保证广大群众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城镇居民基本的生存权与健康权。

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的计划与组织,在社会上展开健康教育活动,将相关的健康知识加以普及,促使人们对于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自觉采纳,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因素予以减少或消除,对疾病进行预防,促进人们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对健康教育取得的社会效果展开科学的评价。实施健康教育,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在社会范围内促进健康意识的树立,使人们自觉摒弃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行为,培养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健康危害因素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健康促进是采用组织或行政方法,对社会中相关的机构、社区、街道、家庭与个人之间展开协调,促进各方对于健康责任进行良好履行,对健康进行共同维护并加以促进的社会策略与行为。

2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2.1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有利于健康知识的普及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是最基层的工作形式,对于疾病进行防控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与生活。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以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县为单位,以县级人群甚至镇、村等基础人群为教育对象,经过合理的计划与组织,展开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提高县镇、家庭和个人的健康意识,使其自动承担相应的健康责任,自主对于健康知识加以关注并学习,有利于县级群众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

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对群众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加以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县级群众健康知识的构建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手段,也是县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及水平的具体体现。

2.2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展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可以使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加以科学评价,将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因素主动减少或消除,从而实现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目的。通过教育过程中对于健康信息的传播,展开认知教育与行为干预,可以推动县级范围内健康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家庭与个人对保健知识和卫生知识加以准确掌握,促使群众自觉的舍弃自身错误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2.3对于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可以有效预防科学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对于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预防工作极为重要。在现代社会,诸多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都和生活习惯与方式的不健康有重要关联,如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心脏病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现代社会有45%至47%的疾病都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要对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将这些病症给人们健康带来的损害尽可能降低,就必须在群众间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改变不良习惯,学习健康知识,减少疾病的发生。

2.4对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可以有效控制在现代社会较为严重的传染病中,有一部分传染病是和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如乙肝、性病、痢疾和艾滋病等。以艾滋病为例,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传播依靠的是人们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只要将自身行为适当改正,就能对这一具有严重后果的传染病加以预防,因此,在县级对于该疾病进行预防控制时,可以采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使家庭和个人明确自身的健康责任,对相关的健康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就可以将这一传染病有效控制。

3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措施

3.1建立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多学科多部门的成立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同时要有群众代表参与其中,从政策、资源和组织上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开展提供保证。

3.2健全实施制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长期开展。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机制,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具体实施阶段、实施过程和评估方法进行明确,保证健康教育开展的经常性、目的性与高效性。

3.3采取经常性措施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对于基本的卫生问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要实行常抓常讲,在群众中加以普及。同时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或专题报告,根据区域疾病特征和频发时间,确定重点疾病并着力展开健康教育。另外,要对各种宣传手段加以利用,使健康教育可以真正在群众中发挥实效。

3.4开展达标活动根据相应的考核标准,在县级疾病预控控制中展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达标活动,对县级开展这些工作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加以总结,促进医院、学校和工程间形成健康联盟,促使卫生保健在各行业中普及。

参考文献

[1]韦茂国,杨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B].中国热带医学,2007,7(9):726.

[2]沙文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何发挥作用的探讨[a].江苏卫生保健,2006,12(4):960-962.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0-0010-03

课程整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设计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趋势。课程整合的设计思想在我国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一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被赋予更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各类地方和校本课程层出不穷,课程门类细、课时压力大、课程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开始凸显,而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也非常严重。

近十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全国各省市、区县、学校竞相以地方或校本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方兴未艾之际谈论课程整合的问题是否为时尚早?毋庸置疑,心理健康课程普遍存在着与国家以及部分地方校本课程内容(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重合的问题。以课程整合的设计思想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构建,有利于课程内部的有效整合,建立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提升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质量,也有利于学校整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一、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模式构建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整合

(一)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一定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体构建视野下开展的,而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构建视每一位学校教育者为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味着协调和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多维度、多层面、多角度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包括: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与自我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团队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心育的有机结合。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一种课程设计的思维方式

黄甫全教授(1997)指出,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挖掘学校教育教学中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联的因素并进行有机联系,整体构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包括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整合等,进行合理衔接、连续过渡、互补互促,促进人的心理素质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价值所在

(一)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核心价值: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经验

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关于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积极认知、态度和行为技能的获得,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健康等课程相关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组织自己的学习经验,从完整的角度去统整自己关于自我、他人、社会的学习经验,把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对人性化教育的回归

儿童心理发展是学校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也是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一。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对人性化教育的回归,使学校教育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及其生命质量,促进人内在和谐发展。

(三)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目标整合的结果,有利于在不同学科中促进儿童积极自我体验、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道德的发展。

(四)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建设视每一位教师为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教师了解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有机渗透、融合,能够促进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根据儿童心理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三、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设计原则

课程整合的设计关注的是不同课程间相关内容的有机联系,不能为了减少学校课时压力,进行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调整,其必然以学校教育经验的有机融合为核心价值观,关注有机联系,整体构建。

(一)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要作好自身课程规划,明确自身价值

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要遵循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作好课程规划,深刻思考与研究心理健康课程的价值、定位、性质、原则等基本问题,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纲要要求,确定本地区或者本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建立在相邻学科各自价值独立的基础上,加强有机联系

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旨在通过了解各个学科中与心理健康课程相关联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有机联系。课程整合的过程要保持各自学科的独立价值。例如,心理健康课程的根本旨趣在于发展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品德学科则是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尽管在内容上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其课程存在的根本价值有很大不同。

(三)学校是课程整合最有力的管理者、组织者、实践者

三级课程体制的实施使学校成为真正的课程管理者、设计者与实施者。基于办学目标,很多学校通过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梳理与系统构建,对学校课程进行大胆重构,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四、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多种模式

(一)心理健康课程内的自我整合

1.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内部整合

进行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要关注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内容、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如心理健康课程目标的整合[1],从人格现代化和个性社会化的要求出发,引导青少年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生存,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和谐发展。

2.以心理健康教材建设为主导的课程内容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制要研究其与相邻学科之间交叉、重复、割裂等课程设计问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依据新基础教育改革所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通过大量篇幅,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2]。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几个大的方面。在心理健康教材编写中避免与这些教材中心理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心理教材相关联内容的设计。

(1)分立式。即保持同主题内容的各自存在,因教育内容设计的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教材的完整性与主题的逻辑性,对相同主题进行设计,体现心理健康课程的体验性、开发性、助人自等课程设计原则。

(2)联立式。即同主题内容,心理健康教材要基于品德教材中已有内容进行拓展、深入的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相同主题在品德教材中的年级段、单元位置,尽可能将其设置于同年级的同月份开展教学,这样便于学生对同主题内容进行内在统整。

(3)关联式。在不同主题间可建立某种有机关联,如品德教材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以主题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调查、实践等活动,在心理教材设计时可考虑相关联的同时段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把心理辅导中所学内容整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学科整合模式

1.“心理―道德”心理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

在心里健康教育中是否保持价值中立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3],心理健康课程要关注学生心理、道德的发展。“心理-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心育与德育,有助于优化学生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4],是中国教育文化和教育实践形成的一种新的本土教育形态。构建“心理―道德教育”的课程模式在心理健康课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包括:间接性原则――采取渗透、濡染、陶冶的方式;尊重原则――为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创造平等、融合的氛围;主体性原则――运用价值澄清法,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作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最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科际整合课程――综合课

综合课程是课程整合的一种形式。综合课程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成一门新的学科[5]。组织以心理健康为主题来连接不同学科,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多重视角了解、处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和观点,更全面、客观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

3.学科间有机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入不同学科中

(1)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现课程整合

学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点。如语文教学中诗歌、故事、散文等都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人们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方式,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态度、价值与技巧。艺术课程、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能够治疗人们的心灵创伤,是很好的促进儿童成长的手段。挖掘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点,把心理健康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能够提升课堂品位,促进儿童发展。

(2)关注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实施

学科教学中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点之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质量、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等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给予关注。民主、开放、合作、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4.多途径的整合――班会、团队活动与心理教育整合的体会

在班会、团队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整合方式。教师应挖掘班级中学生共同关注的心理发展问题或主题,自主开展班队会活动,促进学生关注自身发展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我教育。

(三)学校教学层面实施教师协同工作整合

心理健康课程整合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整合――协同教学。教师针对学科教学或者教育难点开展教师教学小组、行动研究、教学计划共享等多种教学协作研究,有利于教师更加有效地理解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问题,加深教师间的协作与集体反思,在各学科、各主题学习中引导学生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课程整合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针对不同的整合模式,需要进行有成效的实践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关注的是儿童学习经验的有效组织,提升学校课程对于学生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54.

[2]曾红梅.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9):116.

[3]张忠,陈家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新认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2.

[4]班华.再论“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29.

[5]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36.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4

[关键词]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组织机构;资源利用;传播势头

健康教育是预防保健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它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医院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和其他的行业一样,需要有健康促进来做保障。健康促进教育的范畴是指教育以及能促进行业与环境改变的政策、法规、组织的结合。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组成要素之一。健康促进的其他要素还包括政策、法规、组织和其他环境的支持。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是辨证的。两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离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促进就成为一句空话。而离开健康促进来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成绩。那么,医院该怎样处理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我们认为:①建立健全有主管院长参加的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效果评估;②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门诊及病房的健康教育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做到不违章、不违规;③充分、合理地对医院健康教育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做到配置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它们是医院健康教育的能源和基础)。

人力资源:包括健康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实施者,以及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是健康教育工作生力军。

财力资源:这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经济基础。医院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财力上给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是强化医院健康教育硬件建设的前提。

物资支援:这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保障,它包括健康教育的固定资产和不固定资产。如开展健康教育的教室等可供使用的空间、板报、宣传画廊的一些必要的设施。健康教育办公用品等。

信息资源:这是医院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其中包括健康信息,医院的各门诊和病房能做到结合自己的科室特点,面对患者开展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的健康教育。要做到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这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开展调查研究,注意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以便改进工作,使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更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5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这是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健康的表述,也是第一次从党的指导纲领中明确健康的地位。它反映了党和政府把保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健康幸福不但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直以来,医院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健康教育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不断提高职工的健康意识,养成文明的生活、科学饮食习惯,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年医院健康促进工作计划如下。

1、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发挥健康促进委员会的作用,落实各项健康政策,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动员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在全院上下努力营造一个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使广大职工及就诊、住院病人不断增加健康知识,掌握的健康的技能,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2、制定年医院健康促进工作规划;把落实《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及医务人员控烟为重点,结合公共卫生的大环境、关注健康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热点话题,掌握传染病的流行防控动态,明确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任务。

3、调整、落实健康教育宣传网络,充分调动宣传网络人员的积极性,配合临床医疗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4、依托工会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推动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通过健康讲座提高职工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促进健康干预活动的开展。

5、积极参与社区健康促进工作,传播健康知识,普及预防疾病知识,构建和谐社区,做到人人重视健康,人人讲健康,人人都有健康的体魄。

6、制定健康教育经费的使用计划,争取院领导对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的支持,落实必要的健康教育活动经费。

1、保证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每季度有计划,有小结,有条有理工作规范。

2、做好年初健康教育宣传员的调整工作,做到院、科领导重视、积极参与,宣传员落实、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层层深入,科室合作,推动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

3、依据《北京市健康促进医院工作考核标准》、《东城区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要点》进一步完善院内门诊、病区健康促进考核标准,将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医疗管理规划中,加强医疗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对健康促进工作的参与指导、监督和管理力度。

4、定期召开健康促进委员会及健康教育宣传员会议,利用院周会有效地向全院职工传达健康促进的新信息。

年度内召开两次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会议。

每季度召开健康教育宣传员工作例会。

5、积极参加市、区健教所举办的各项培训活动,按时参加例会。

1、有计划地完成全年各大型宣传日的院、内外宣传咨询活动,大力倡导及普及卫生知识,倡导人们采纳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有益健康的环境。全年完成不少于16个卫生宣传日的宣传,及时总结,按时上报活动统计报表。

2、依靠各科宣传员做好门诊病人的日常宣传教育工作,门诊各科有针对性地向病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护士、医生在病人候诊和治疗时适时进行专科疾病知识的指导。

妇产科每周为孕妇播放两次《孕产期保健知识》录像。

3、门诊大厅的电子显示屏定时播放卫生科普知识。候诊区通过电视传媒播放健康知识。

4、继续做好门诊35岁首诊患者测量血压工作,定期进行检查。

5、病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健康宣教小广播向住院病人宣传健康知识,每月举行一次病人工休座谈会。宣传专栏、健康知识园地为病人提供与本病区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等内容的宣教材料。护士、医生向病人传播健康知识,力求宣传内容通俗易懂,提高宣教质量,宣教覆盖率100%。

6、根据病人住院期间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各病区认真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使病人尽快适应病区环境,减轻病人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减轻心理负担,清楚了解疾病恢复期的注意事项,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6

【关键词】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982(2016)04-0371-03

构建一套科学、有效、易行、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策略体系、打造一支有着优良专业素质的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是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纵深、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致力于针对目前健康教育工作领域培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学者、其他领域有益的培训策略和先进的培训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当前的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工作效果提供参考。

1我国健康教育领域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健康教育工作领域的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总体既不规范也不系统,培训项目数量上本就不足,质量上也难以保证,总体的培训效果不佳,难以支撑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提升其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1.1培训对象不全

目前,实际开展的健康教育领域培训多仅针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进行,而其他的诸如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医院、社区、学校、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内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其他专业领域的健康教育兼职人员、健康教育管理人员等都是健康教育工作关键性的人力资源,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才能保证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完整。

1.2培训机构不成体系

[1]目前,由于健康教育的跨学科、多学科性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职能划分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工作的机构包括政府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术团体等,这些培训机构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在各自的辐射范围内自发开展培训,这些出处各异的培训从内容和师资上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影响培训效果。

1.3高素质的培训师资缺乏

[1]目前,实际进行健康教育培训的师资多重理论轻实践,重专家轻一线,导致培训必有偏颇。此外,目前,多数培训机构聘请师资,仅凭决策者已有的了解或他人推荐确定师资,也不注重培训效果反馈,因此,没办法对师资施行有效的考核,就没办法募集到真正高素质的培训老师,必然影响培训效果。

1.4培训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都是以集中会议或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由授课老师进行单向的知识、技能等信息方面的传播,且不说讲授内容和方式能否全程吸引学员的注意力,这种忽略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忽略技能的实操训练的培训方式与健康教育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都是不相适应的,单向的理论灌输只会使培训形式化,难以达到培训效果。

1.5培训内容缺乏科学性

目前少有健康教育领域的培训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做过系统的培训对象需求分析,培训项目的实施缺乏计划性,直接导致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科学性不强,既没有根据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设计上也没有递进,没有分阶段的培训计划,前、后的培训内容简单重复,没有衔接拓展,缺乏内在逻辑,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

2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模式构建

2.1培训对象及其培训内容

2.1.1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指在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如专业健康教育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从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主体机构内,专职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需要掌握基本具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践所必须的社会动员、传播教育、计划设计实施与评价[2]、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制作等基本技能。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应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础操作水平。因此,针对该群体的培训内容可包括健康促进与教育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及最新进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健康教育相关流行病卫生统计学和场所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此外,结合实际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还应包括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广告策划、项目管理和社会营销等内容。2.1.2健康教育网络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网络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包括社区、学校、幼儿园、工厂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机构兼职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所在的部门是健康教育主体机构在各个场所的延伸,他们是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有力补充,是开展场所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支撑。他们需要通过培训掌握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健康传播技巧、活动动员以及策划与组织、其相应场所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内容。2.1.3其他专业领域的健康教育兼职人员其他专业领域的健康教育兼职人员是指专职从事传染病防制、慢性病防制、计划免疫、妇幼卫生、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相关领域,同时兼职该领域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是相应专业领域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的把控者,是配合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与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良好融合的关键环节。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健康知识以提供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并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把关,配合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根据相应健康教育对象的人群特征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并提供诸如在具体的健康教育活动中担任咨询专家或邀请合适的专家现场咨询等支持性工作,因此,他们首先需要具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理念,需要通过培训掌握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健康传播技巧等内容。2.1.4健康教育管理人员健康教育管理者是指在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策划者和推动者,包括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及分管领导和健康教育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工作思路直接决定了该项工作的发展方向。他们不但要了解区域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对执行中的工作进行监督,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等健康教育专业相关内容外,还需要掌握如何调动具体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有效果、有效率地干好各项实际工作。因此,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健康促进与教育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及最新进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等内容,管理学的相关内容也应该成为他们的培训重点。

2.2培训组织方式

在既不影响实际工作开展又兼顾个人通过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同时考虑到培训成本的前提下,培训模式可包括长期集中培训、分阶段的短期培训以及远程指导3种基本培训组织方式,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的培训对象选择适宜的方式,或将三者有机组合,取长补短。2.2.1长期集中培训该种培训可借鉴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3]进行,宜由部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主导实施,在部级和(或)省级等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进行为期1~3个月的集中授课,完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理论培训、然后将学员派遣到1~2个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先进地区进行为期3~6个月的现场观摩及实践。通过这种长期集中培训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受训业务骨干个人的工作能力,以点带面的提升其所在机构、地区的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起部级、省级以及地市、区级健康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加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粘性,并由此拓展进一步的合作,如部级、省级健康教育机构可以申请并将某些需要结合现场开展的项目放到地市、区级等基层健康教育机构,既完成了该项目的现场实施工作,也可以借项目开展的契机奠定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基础,提升基层的专业化水平。考虑到这种培训形式耗时较长,受训学员的全脱产培训可能影响派出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此外,培训组织机构的培训能力难以同时承接人数较多的学员,故长期集中培训宜分期分批针对各单位健康教育业务骨干进行,1年开设1~2期,面向全国省市区招生,设置入学测试,通过测试者才能参加培训,严格控制入学人数,有效利用各项资源做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2.2.2分阶段短期培训此类培训应在结合机构或区域的公共卫生工作重点和个体的工作能力及业绩制定不同时间长度的培训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从机构的角度拟定上述几种培训对象的年度培训计划,从个人的角度拟定个体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培训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和3~5年的长期计划。“分阶段”体现在培训务必按计划稳步推进,培训内容层层递进,前后衔接,具体的培训时间间隔可根据培训效果适时调整。准确把握“短期”的时间期限需根据不同的培训方式选择适宜的培训时长。如学术讲座主要以专题讲授为主,培训时长控制在2h左右为宜。培训班包括了多个培训内容,可就某个主题深入讲解,并可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培训时长安排在2~5d为宜。此外,还包括到先进地区参观和进修,培训时长可根据具体的内容加以确定。此外,短期培训的组织机构需要有效整合,从横向上划分的组织机构如政府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术团体以及从纵向上划分的组织机构如部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社区级机构等应该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建立起立体式、多角度、联动式的培训组织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保证培训效果。2.2.3远程联系远程联系包括远程指导和远程培训。远程指导是指在受训学员回到原单位以后,在学员及所在机构和区域与上下级业务指导机构、高校以及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之间建立起长期、远程指导的渠道和程序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如建立培训专家和学员QQ群[4]、微信群等,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回访、长期追踪,加强后期继续教育和业务指导,便于学员进一步巩固并拓展所学知识,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和衔接,在干中学,学中干,真正提升工作能力。远程培训是指借助现代化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课堂,节省培训学员的时间成本和培训组织机构的人力物力成本达到培训目的,但该种培训形式缺少师生互动,较为枯燥,仅适应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的入门级培训。

2.3教学方式

为了实现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效率的最大化,培训的教学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所创新,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引导式、讨论式教学方式。特别是近年来业内较为推荐的“参与式培训”,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培训方式在成人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被认为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员提高能力的好方法[5]。参与式培训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每个受训学员都要参与交流及分享的培训方式,具有开放性、双向性、趣味性、操作性、监测评价的及时性及创新性等特点。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小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访谈、观察,以及其他根据培训内容而设计的各种游戏和练习[6]。但该种培训方式对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培训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培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掌握参与式培训的方法和技能,还要完成大量的班前准备工作,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式培训”尚不多见,但应成为目前培训改进的方向。

3思考

要建立健全科学、系统、有效的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模式,首先,要从纵向和横向结构上构建起立体式、多角度、联动式的培训组织体系实现培训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要厘清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四类培训对象实现培训的全覆盖;最后,要根据区域或机构的公共卫生任务、不同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的培训对象的需求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并选择恰当的培训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以保证培训效果的最优。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制度,在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行业的标准要求、机构的发展走向以及个人成长需求的情况下,制定包括激励、奖惩、考核等在内的培训制度体系,让科学合理的制度引导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行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将培训的参与情况以及后续的培训效果与健康教育人员的薪酬、职称、晋升等相挂钩,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健康教育人员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赢取更多他们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和拥护,实现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浴峰,夏芹,刘华磊,等.我国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0):881-883.

[2]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冯琳,吕梅.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在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3):245-246.

[4]刘东梅,李绍敏,陈玉兰,等.四川地震重灾县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7):534-535,550.

[5]ChambersR.participatoryworkshops[m].London:taylor&FrancisLtd,2002:14-15.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7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更代表着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已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能够覆盖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高校借助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已延伸至学生家庭,学校与家长建立起广泛密切的联系,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扩展到社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的背景下,政府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向着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管理者、监督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基础的重任也理所当然落到了政府身上。政府能不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管理、评比等环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向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可以由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联合起来对政府相关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政府更好地作为或不作为,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

2对学校评价,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一次又一次地对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渐浓厚。然而,国家政策导向与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模和深度不够,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面上,缺乏明确、具体而有效的举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无法得到切实落实,使得这项工作难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有些高校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重视个别学生的咨询诊治而轻视普遍防治与引导。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使一些人误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学校教育的相关利益者共同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协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模式,及时发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促使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3对教师评价,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和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决定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心和要素。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关系不明确,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使得有限的心理教育师资流失。从总体上看,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人员以兼职居多,专职人员少。其中大部分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很多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熟悉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方法与内容,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归因不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或因个人素质和修养问题,并不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鉴于此,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配备、师资结构、培养培训,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系统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形成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各项技能。这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而才能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对学生评价,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8

关键词:健康促进;体质;青少年;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71-04

DiscussiononthepromotionofSchoolSportsonthephysiqueofadolescent

LinLi1,SUnShi-shun2,DonGDe-long2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Usingmethodsoflogicalanalysisandliterature,thisarticleanalyzedthequestionsofhealthpromotiononthephysiqueofadolescentbasedontheperspectiveofphysicaleducationinschool.theauthorthinksthat,firstly,thehealthpromotionmodelshouldfocusontheefficiencyandpromote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Curriculumdesignshouldfocusonthesportsevent.thatistosay,weshould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sportseventandeffectivelydividethegroup.Secondly,theevaluationofhealthpromotionshouldstrengthentheoveralldimensionsinphysicaleducation.thirdly,asfarasthecriterionofphysiquehealthisconcerned,theselectionofindicatorsofhealthevaluationisthemostimportant.Finally,itshouldtakesomepolicytoensureachievementofhealthpromotioninschool,andtheauthorwelcomeanydiscussionfromresearchers.

Keywords:healthpromotion;physique;adolescent;sportsteaching

投稿日期:2011-03-10

作者简介:林莉,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健康促进”作为上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概念,已经为世界各地研究者和体育工作者所承认,它作为一种新的公共卫生观念、理论、策略和干预方法,将为人类的健康提供理论和实践契机。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其体质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学校是对他们实施“健康促进”的重要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颜昶(2007)提出了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内容构成和组织功能,阐述了“导入健康促进理念可以补足学校体育的综合干预措施,以行为干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1];张河川(2006)以74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就学校体育中的健康促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健康教育与体育改革相结合的综合社区干预对学生体质有积极的作用[2];Jeanine(2010)就当前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为学校体育的健康促进提供了一定的思路[3]。总之,学校体育教学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应担负重要的角色,是健康促进理念的进一步延伸。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健康促进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尤其对健康促进的模式缺乏一定的研究,造成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健康促进只是流于形式,还缺乏内涵,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为此,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理论梳理和探讨,以求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实效性。

1健康促进模式:重在实在

关于健康促进的理论模式相对广泛,如健康促进的五大策略,健康促进的工作过程模式,健康促进结果的三个层次说,但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是由美国学者Green提出的pReCeDe-peoCeeD理论模式(图1)[4]和pender的健康促进模型(图2)[5],pReCeDe-peoCeeD模式具有前后呼应的特点(分为结果和影响因素两个部分),并注重健康促进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执行和评价提供了一个连续的步骤。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引入我国以后,这一模式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而pender模式则是从认知-感知的角度进行的建构,他认为健康促进的动力机制是认知-感知,并且强调认知-感知由七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即健康的重要性、感知对健康的控制、感知自我有效性、健康的定义、感知健康状态、感知健康促进行为的好处和感知健康促进行为的障碍。这些健康促进模式为健康促进行为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参考,但由于他们过分的注重评估的作用,而且应用领域主要是社会护理及医学康复等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pander的认识-感知健康促进模式,其应用更受到对象的局限性(如认知上无法进行改造的患者),而作为学校这一特殊的群体教育,期健康促进模式的有效性更值得进一步思考。

事实上,随着健康促进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学校已开展了不同程度地健康促进策略,并发展了健康促进模式,如赵彩凤(2007)提出了学校健康促进的有效教育模式(图3)[6],该模式是由三大步骤构成的一个循环发展结构。其优点在于提出了明确的干预项目,同时,把教师和家长纳入了干预对象,这无异有助于健康促进教育模式在学校的推广和应用。颜昶(2007)则认为,学校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政策与规划保障、体育健康教育、体育健康环境、体育健康服务、社区联系、个人体育健康技能培养等。这些健康促进模式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推动了学校健康促进理念的推广,然而,从这些模式理论也可以看出,它们更加关注的是一种理念导向,或者说是一种宏观策略的实施步骤,其操作性和实效性不足,实证性研究也还欠缺。因此,笔者认为,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开展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策略和干预,需要从更为基础的层面来加以实施,也就是需要确立实施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提出了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简洁模式(图4),即突出以课程设计为中心,可包括课程内容选择、课外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等,之所以突出课程设计,是因为课程是实施健康促进的实在性内容,学生也只有依靠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才能最终在有意与无意间获得体质的最终提高,也才能达到体质健康促进技能性环境的形成;健康促进环境与评价方式均围绕学校课程而展开,学校政策和规划为学校健康促进的干预提供制度性保障,这样便从更为实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理念模型,确立了各个组成部分应承担的角色。本研究也正是针对这一理念模型,在随后的几部分中进一步梳理了这一健康促进模式的各构成要素。

2健康促进教学:重在课程设置

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毛振明(2007)曾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专题论述,指出学校体育课程虽然几经修改,但在改革和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错误,如“一味迁就学生兴趣”、“轻视规范教学”等弊端,这就使得体育课程失去了真正的本源,没有了逻辑的起点,成为一种形式化的组织活动,更无从谈起健康促进的实效性了。

以往人们对体育课程设置遵循着一种相对保守的方式,也没有对教学内容加以深入的理解,如就中长跑项目而言,在中小学教学中,因为这一项目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导致在体育课中就没有这一项教学内容,实际则不然,中长跑项目的特点是兴趣点在后,也就是说,虽然这一项目初次接触给人比较厌烦、单调的感觉,但是如果将这一项目的教学以比赛的形式分散在不同的阶段,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当学生一旦形成对这一项目的兴趣,就会受益终身。因此,笔者认为,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实行“四分教学”模式(图5)。即将学校体育课程按教学项目分成四类,像篮球、羽毛球、足球等项目可以多安排课时,并长时间进行,因为这些项目学生一旦接触就会喜欢,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多课时长时间的进行设置;而想铅球、铁饼等项目可以少安排课时,并且时间不宜长久,因为这些项目相对枯燥、单一,如果课时较多,并且每次课占用的时间太长,往往就会导致学生的厌学,也就没有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实行这一课程模式的另一个优点就在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无形中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同时,无论教师的教学积极与否,只要按照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就会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也就会逐渐达到学校体育在健康促进中应承担的角色;2)课程时数要合理。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不同项目教学的实证性研究,根据不同项目的“兴趣点”所在,提出相对合理的课程设置模式;3)教学方法多元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由于青少年学生在心理、精神及道德层面存在多方面的要求,也就使得在教学方法上要凸显多元化特征,单一的口授和示范显然已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学要求。

另外,体育课程评价也是课程设置合理的关键环节,每一项具体的评价内容,都要通过适当可行的评价方法来实施。课程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评价的目的要明确。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目标要合理,否则,评价也就失去了基准,在合理设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研究,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2)加强学习评价性研究。青少年学生体育教学提高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自我创新能力方面显然是非常薄弱的,如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3健康促进评估:注重整体取向

学校体育是实施健康促进教育的关键点,然而,对于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健康促进评估模式至今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potvin(2008)提出了健康促进评估模式中的三个问题[7]:1)对活动内容的界定,即哪些活动是可取的,哪些是不适合的;2)评估方法是否可取,即方法论问题;3)是否指出了行为方向,即对实践的指导能力。nutbeam(1998)也指出了评估模式中的许多问题,如健康促进内容与影响效果之间的关系性认识,以及健康促进干预的整体效度如何等等[8]。但无论怎样,健康促进的内容比较多,那么势必造成评估模式应相对全面和兼顾整体,如对评估方法的选择,可能考虑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使用;在健康促进的实施渠道中可能考虑到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为此,在基于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校健康促进的评估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图6):首先,从短期效应来讲,应体现教师的健康促进实践活动和学校的健康促进环境建设;其次,从中期影响来看,应包括青少年及教师的行为变化、青少年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以及学校与家庭关系的构建三个部分;再次,从最终的长远影响效果来看,应体现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同时,这一评估模式的特点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及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其健康促进的评估应加强外部环境的保障。

同时,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长期效应是一种理想,是一种追求,而这种追求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短期和中期效应的前提下,尤其是以合理建构的短期效应为基础,即体育课程的具体实践活动,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盲目,一种口号,而最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4健康促进标准:重在指标价值

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是衡量体质健康状况的量化手段,其指标的合理性与否必将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导向,也必将影响学生的体质状况。从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如下:1)操作性不足。如指标体系阶试验的测试,操作难度较大,标准难以控制,持续时间又长,这就导致实效性降低。同时,台阶实验与最大摄氧能力的相关度并不高,也不能对学生的有氧耐力训练发挥较好的推动作用,这就容易造成测试的形式化,而并未对锻炼过程发挥实质性的引导作用;2)指标结构不合理。之所以这样说,我们从当前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中不难发现,各项评价指标主要是反映学生的速度和力量能力,如50m跑和立定跳远,而缺乏灵敏协调等身体能力的指标,对于青少年而言,灵敏协调素质处于快速发展的“敏感期”,如果这时不注重这些素质的练习,必将影响以后的运动能力。因此,进一步加强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建构显得很有必要。

这也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应加强指标的倾向性和操作性,而现实的体育教学指标显然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如在新课标中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有所拓展的新目标,但自实施以来其争议就未曾中断过,应该说这一目标的提出时可取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这两个目标难以把握和操作,甚至难以理解,也就使得在实践层面难以实施,在这种情形下体育教师也就只能流于形式,甚至完全不考虑这一方面的因素,仍然停留在以技术教学和身体锻炼为核心的传统目标中,学生的健康促进问题也就难以全面推进。同时,这两个目标自身也存在诸多的模糊和交叉现象,正如毛振明(2007)对这一问题的分析那样,在新课程标准中存在许多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无密切关系或根本不成为目标的示例(表1),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建构操作性强、易理解的有价值性指标是健康促进标准的基本取向。

表1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无密切关系

或根本不成为目标的示例[9]

5健康促进过程:重在政策引导

5.1以课程评价为基本出发点课程是落实健康促进的基础层面保障,是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应以课程评价为起点,来寻找改进教学输入和教学过程的策略。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兴趣的形成为目标点,以课程的结构为逻辑起点,因为,这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

5.2以教学模式为实践创新点随着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体育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体能训练式、范例式、情感式等的教学模式逐渐涌现[10],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即教学模式的选择问题,因为,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保证实效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选择的关键就在于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也就是根据项目的特点确立教学内容和时数,并成为一种制度或规范,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高,兴趣的形成就成为一种使然的结果。当然,建立在教学内容上的教学模式创新更是保证健康促进的关键。

5.3应有科学的分析框架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是一种过程,其逻辑的起点就在于实践本身,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才能达到健康促进的目标,而这一过程显然是非常复杂的,其结构也是交织的,但无论怎样,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无疑能够时时监控这一过程的实现,并能够及时进行修正。因此,该分析框架应该是一种网络结构,既有纵向上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在横向上体现相关的环境、政策、条件和结果,从而体现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6结语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健康促进理念的提出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干预提供了契机,而学校体育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体现健康促进功能的发挥,而其重点就在于应以“课程设置”为核心,而课程设置的关键就在于内容的选择,这是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其合理性与否不仅影响着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到学生“兴趣点”的形成。同时,健康促进一方面应体现整体取向,即实现短期效应、中期效应和长期效益的有机衔接,注重短期效应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健康促进的过程引导,而引导的重心就在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选择,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在相对规范和制度化的道路上迈步前进,教师的教学才能有找到落脚点,健康促进的目标也就成为一种使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颜昶,徐丽平.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创建与“终身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34-1536.

[2]张河川.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体质中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96-697.

[3]p.Jeanine.evaluationofhealthpromotioninschools:arealisticevaluationapproachusingmixedmethods[eB/oL].省略/1471-2458/10/43.

[4]GreenLw,Kreutermw,DeedsSG,etal.Healtheducationplanning:aDiagnosticapproach[m].mountainViewCa:mayfieldpublishingCompany,1980:2-17.

[5]BlaisKK,HayesJS,KozierB,etal.professionalnursingpractice:conceptsandperspective[m].4thed.newJersey:personeducation,2002:111-122.

[6]赵彩凤.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30):41-42.

[7]potvinL,Bilodeaua,GendronS:troisdéfispourlévaluationenpromotiondelasanté[J].promotion&education2008,15:17-21.

[8]nutbeamD.evaluatinghealthpromotion-progress,problemsandsolutions[J].Healthpromotioninternational,1998,13:27-44.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9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直接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篇10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是全民族健康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我校致力于改善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人人健康”的行动促进目标。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以干预和控制影响小学生健康的不利因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重点,努力促进学校环境健康、人群健康康、提高学校卫生与健康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促进发展的环境,实现华泰小学全体师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实施原则

1.组织重视、统一领导。建立校级领导为组长的行动班子,明确分工,层层落实。

2.重视校内外结合进行教育。以校内教育为主,和卫生疾控部门、卫生监督所、社区、家庭等加强联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教育作用,促进理论教育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增强教育的科学性、趣味性,多种教育方式齐下,力争取得优秀的教育成果。

二、实施范围

华泰小学全体师生

三、工作目标

1.开始争创健康促进学校的准备工作,成立争创领导小组,确定各部门工作职责。同时争创健健康校园学校,为健康促进学校打下基础。

2.学校围绕工作指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卫生防疫、体育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校园活动,显著提高学校健康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水平。

四、主要任务及承担部门

1.学校健康环境建设

承担部门:总务处

学校活动场地符合健康教育要求;体育场地器材、教学场所(教室、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生活设施(集体食堂、生活饮用水、厕所)、卫生保健(设施与设备)配备达到健康促进学校要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提供健康饮食

承担部门:总务处

学校食堂提供健康饮食,学校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校食堂实施“五常法”管理。重视学生营养餐,切实保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营养。严格保证食堂卫生,杜绝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3.学校开展健康知识活动

承担部门:教导处、少先队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和技能,普及健康教育。发放《小学生健康生活指南》,开展爱眼护眼、保护牙齿、禁烟、禁毒教育,高年级还要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积极提倡用眼卫生,让学生近视新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消除有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

4.学校开展健康运动

承担部门:体育组

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积极开展阳光活动。面向全体师生,积极推进健身活动。

5.培育健康心理

承担部门:心理辅导组

重视学生心理卫生。学校加强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议,设立心理咨询室,有兼职教师定时辅导、定时组织心理讲座和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对特殊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6.建立健康保障任务

承担部门:体育组、教导处、保健室

加强对校园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制订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将自救互救技能列入教师全员培训项目,在教师中全面普及急救知识;在学生中全面开展自救互救及避险逃生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健康体检和计划免疫接种。按照卫生部、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建立在校生每年一次常规体检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做好计划免疫接种、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

五、组织实施

1.实施时间:

2.组织机构:

组长:张惠杰

副组长:张松飞、柳耀亮

组员:林明、陆婴、沈启敏、徐惠惠、吴昊、朱有财、张晓、各班主任、相关学科教师

3.具体实施活动及相关责任部门:

(1)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教导处、各班主任)

每学期二次对全体师生进行健康卫生知识讲座。

每学年一次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知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