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经济前景十篇社区经济前景十篇

社区经济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2:54

社区经济前景篇1

民生保障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环境变量依托民生保障力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众基本生活状态、基本发展机会和基本权益保护得到健全、维持和提高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民生保障的全局性和根本性意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①。民生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在我国目前行业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背景下,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心理的保健。民生保障具有稳定消费预期的经济意义。我国社会之所以内需不够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保障不够健全,人民不敢消费造成的。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保障的健全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可以开辟出容量更加广大的国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投资驱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投资驱动力是指由资本投入所产生的带动和关联效应。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有效带动就业,给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加持久的活力。历史地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是同向、同趋势变化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仅2012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184312亿元,同比增长20.4%,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区际联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区际联动力是指不同区域间寻找彼此合作的连接点,通过区际贸易、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互为需要、互利共赢的能力。区际联动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合作和双赢,有利于打破自身发展的僵局,在互动双赢中激发出区域自身的经济活力。合作的动力主要包括“政府推动产生的牵引力、市场推动产生的驱动力、资源共享和利益双赢产生的向心力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产生的吸引力”①。比如由天津市红桥区与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联合建设、共同开发的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红桥区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区与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确立了以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区为总部经济和科技孵化中心,以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生产基地和产业外延区的发展模式,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使两地产业园区功能互补,实现产业联动、互惠互利。

消费拉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消费拉动力是指由于消费所带来的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早在1907年,经济学家帕腾就曾经宣称“新的美德不是节约而是消费”。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内需强大而持续的拉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6%,高于同年9.20%的GDp增长率水平。因此,要加强消费理念的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消费文化;要千方百计提高人民收入,建立健全收入正常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由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要改善消费环境建设,让人们便利消费。

文化资本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展现文化资本力是指以特色、高效为特征的文化作为资本性要素、创造新价值、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文化资本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地区的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能力。我们可以把区域文化划分为以产业效率为特征的技术特色文化、以独特自然风貌为特征的生态特色文化、以独特人文价值为特征的人文特色文化。东部沿海区域因其领先发展战略形成了技术优势特色文化,是今后产业转移的策源地;中西部地区拥有独特自然禀赋的地区,如四川的九寨沟等形成了以旅游产业带动的生态特色文化;有些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特色文化。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文化的经济贡献度将会越来越高。

生态文明扎实推进,“美丽中国”渐趋呈现我国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实施了力度空前的节能减排政策,本文整理了从1991年至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动折线图与GDp增长的关系。从图3中不难看出,我国自1991年以来,先后经历了1997年和2006年两次主要污染物的高峰。但从2006年以来,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提高,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却出现了逐年走低的趋势,呈现出可喜的反向变化趋势。这一直观的变化反映了自2006年以来开始的节能减排措施取得的明显成效。我国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住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快速上扬,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使我国2009年以来批复的众多经济区在国土空间利用方面有了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在党的十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独立成章,11次提到了“生态文明”一词,提出“美丽中国”的美好构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和量化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千秋万代。我们要按照十报告中提出的“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严格恪守和遵循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各区域经济建设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之上,必将会一步步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构想。

民生保障不断跃升,幸福中国渐趋呈现从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到现在,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学有所教方面,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建设。在劳有所得方面,废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制度;十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亿,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已经制定。在病有所医方面,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医保已覆盖96%的人群。在老有所养方面,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在住有所居方面,初步构建了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公租房制度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民生保障水平是关系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2011年,全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38108亿元,增长30.3%”①。十报告中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今后我国必将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的投入,向着幸福中国的目标阔步迈进。

社区经济前景篇2

关键词:景区;门票;价格

中图分类号:F01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09-02

引言

景区门票是旅游景区以维持景区的正常运营,对进入该景区进行游览参观的游客收取适量的费用。它主要用于景区的开发建设、维护,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等等。景区门票一般可以分为单张票、套票、联票、儿童票、年票等。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景区门票价格不断飙升,引起全民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发展“旅游经济”还是“门票经济”?

一、国内外景区门票价格比较

1.国内门票价格简况。最近几年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景区已成为旅游业的主要创收来源,以及游客游览停留的主要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使得旅游景区的竞争日趋激烈。快速的发展也导致旅游行业的弊端日益增加。首先,中国景区门票普遍偏高,许多地区门票价格占当地职工工资的10%左右。在2011年对全国130家5a级景区(共141个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统计,大多数景区门票超过100元,部分甚至超过300元(均为旺季价格)。其次,景区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个体经营,因此更加注重景区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旅游业本身的关联性,因而导致资源垄断,陷入涨价怪圈。

2.外国门票价格简况。在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发达的国家,旅游景区更加重视门票价格带来的社会效益,而非是经济效益。许多国家通过政府及社会的多方调控,降低或者减免门票价格,以达到对国民进行教育的目的,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大多数国家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对门票进行定价。虽然价格表现的形势多种多样,但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没有人情票、权利票。即使是政府机关人员也必须按规定购票,遵循景区相关规章制度。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对景点门票实行双轨政策,譬如印度的泰姬陵,本国公民和入境游客实行非同一标准的收费。以色列国家公园门票一般为10~20谢克尔,最低为3谢克尔,同期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000谢克尔,捷克名胜古迹和公益文化设施门票的基础价格一般是月收入的0.5%。

3.对比分析。以门票价格与所在国的国民工资占比来看,国内门票价格占一般职工月收入的10%左右,而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比率在0.3%~0.5%之间,不难看出国内的景区门票远比国外许多国家高出许多,这不仅是因为国内景区资金的来源与国外不同,还包括我们景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在国外,为了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游客的游览质量,国外很多政府利用环境容量对景区游客流量进行控制。例如,美国的黄石公园每一个景点分时间段分别开放,以此来调控客流量。然而,在国内,许多景区为了调节游客流量或弥补运营成本,几乎一致地采取门票调高价格的方式来应对。

二、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主要问题

1.门票价格高。据《北京青年报》报告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得低于三年。2008年前后国内多数景区调价,而2012—2013年恰逢这些景区的三年“解禁年”。国内便涌现了一批景区的涨价热。这也充分暴露了国内景区的“门票经济”。目前旅游景区的门票是景区旅游消费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不断提升的门票价将面临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瓶颈。

2.门票价格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忽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0世纪80年代之前,旅游景区被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在景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外出旅游日益成为大众需要,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旅游景区更是人满为患,2012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通知,使得出游的人如“井喷”之势。面对暴涨的游客数量,有些景区简单地以门票价格作为调节游客流量的手段,并同时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发展旅游业,其实是发展旅游业经济,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整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旅游业便由旅游业经济慢慢转换为门票经济,这是与发展旅游景区的初衷以及最终目标相违背的。

3.价格灵活性低。价格杠杆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控旅游客流,但是中国旅游景区使用价格调控的手段及方法过于单一,只是淡旺季实行不同的门票价格,在游览时间,不同群体、游览范围、游览季节等方面差异化较少。

4.缺乏相关门票价格制定监督体系。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主要为: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各省政府分级管理。当管理权下放到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直接导致门票价格的上涨,所以只有解决现有体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三、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改革方向

1.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必须规范化。如果景区门票的价格制定过高,会严重挫伤游人的游览意愿,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而景区门票制定的过低,会导致在节假日时游客人满为患,很有可能超出旅游景区的最大承载力,破坏文物和自然环境,同时对景区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这种低价门票同样也会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造成运营成本与收入失衡,所以过低的门票价格同样也不适合目前中国景区制定体系。景区的门票价格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景区经营的成本,也要考虑公众对票价的意愿,所以景区门票价格要因地因时制价。在中国很多景区已经依照中国的相关标准制定出适合其景区收入的门票价格,门票价格体系趋于完善,景区门票价格趋于合理,体现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性。

2.制定科学可行的定价策略。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作为货币化的景区门槛,影响着景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以及游客旅游权利的实现,其科学定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其产品的定价要有制度化的规范和约束体系。在对其门票价格进行定价的时候,建议参照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对文保单位、旅游景点的考核、验收标准,对各个景点的资金投入额,面积、收入水平、知名度、旅游满意度等条件,制作一套可供参考的资料,区别对待,制定与之相对应、匹配的门票价,有针对性的制定门票价格。

3.建立健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听证制度。中国现有的听证会是“逢听必涨”,原因在于参与听证会的大多为旅行社经理以及业内相关人士,价格的上涨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只有不断涨价才会使他们的收益增加,所以这也导致了景区门票听证会逢听必涨的恶性循环。所以景区门票听证会应该加大普通公民的比例,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进行区别对待。

4.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中国旅游景区的主要经济收益来自于向游客收取景区门票。统计数字表明,中国门票的平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门票在景区的收益中所占比重过大。因此,各景区应该做出转型,由门票主导消费转向其他消费带动景区经济。例如,杭州西湖从2002年开始免费开放后,财政收入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带来的却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原因就是西湖门票的免费吸引来了更多的游客,真正的带动了杭州市的旅游经济。只有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各个景区才能获得更大经济收益,从而使中国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5.价格灵活变通,调节客流量。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行业的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中。在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下,景区门票的制定方案也日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景区门票价格也会被广大游客所接受,实现景区和游客的双赢。景区门票的价格会更加的灵活,来应对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同的客流量的复杂状况。各个景区可利用门票价格来调节分配由于淡旺季带来的客流量,从而减少景区旺季超载的游客给景区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解决了景区淡季经营惨淡的现象。这样既满足了游客游览的需求,又不破坏景区经营者的利益。

6.提高社会效益,带动经济及生态效益。国内大多风景区或文物古迹属国家所有,因此在保证景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应该更加注重景区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非仅仅是经济效益。而部分景区的的门票高额化、贵族化、市场化,改变了资源的公共性质。景区的资源应该供游人共享,不能用高额的门票将中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如果这样做的,会弱化这些景区的文化辐射功能,显然这都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景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朝着实施免票制的方向发展,将社会效益最大化。

结语

综上所述,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是景区控制游客数量,保护景区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也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个景区对于景观门票价格制定应该根据景区自身条件,运营维护成本以及社会大众的建议,多方因素比对最终得出合理的价格。科学的制定景区门票价格既能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又能不损害景区的利益,还能有效地分配淡旺季的客流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正向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建民,袁淏.景区门票涨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2,(12).

[2]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5).

[3]田勇.国外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J].价格月刊,2003,(7).

[4]潘秋玲,曹三强.中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比较研究——兼论门票价格的定价依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

[5]李洁.景区门票持续涨价的对策及未来的涨落趋势[J].南方论刊,2012,(1).[责任编辑吴明宇]

收稿日期:2013-06-19

社区经济前景篇3

关键词:假日旅游经济;旅游;消费

2009年金融危机,为了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国家出台了延长公民的法定节假日,刺激国内旅游消费的政策。自此,我国假日旅游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应对我国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之一。

一、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现状分析

(一)节假日多,期限长,感性消费多。根据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及节假日放假安排,中国人每年有115天假期,包括各种小节、五一、十一以及春节等节日。我国节假日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数量多,期限长,并且感性消费较多。(二)假日旅游经济有效地刺激了国内消费经济的增长。我国假日旅游经济对于拉动消费的作用已经日趋明显。根据2013年上半年公布的旅游数据显示,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人次数和旅游收入都有增长,人均旅游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假日旅游经济对于刺激国内消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三)假日旅游经济呈现了参与的广泛性与消费的全面性的特点。在中国的假日旅游经济中,呈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的特点,上到中旬老人,下到学龄儿童均有进行旅游消费的行为。旅游消费年龄结构不仅仅包含了中年人,同时也包括了老年人和儿童。旅游的主体不仅包括了政府公务员也包括了各类自由职业者。假日旅游经济主体参与的广泛性扩大了假日旅游经济的消费面与消费量,体现了假日经济多样性发展的需求。(四)假日旅游经济消费的集中度较高。在我国的节假日期间,假日旅游经济消费的集中度较高。节假日集中在“五一”、“十一”小长假期间,这期间是旅游涉及到的各种购物、娱乐、访亲和探友的最佳集中时间。

二、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热门线路火热,游客拥挤。许多旅行社往往为了吸引游客刻意加大对这些景点和主要旅游线路的宣传,这样就使得大部分游客在不知悉的情况下相对集中地选择了相同的旅游线路和景点,进而导致了这些景点和线路游客过于集中,热线过热的问题。(二)旅游景点和旅行社存在无序竞争现象,破坏了假日旅游经济的良好秩序。由于很多旅游景点和旅行社都把节假日当做了敛财的好时机,因而在具体运作方面,既存在无序竞争,竞相压价的现象,变相涨价或者减少服务乃至收费不服务等各种问题由假日旅游火爆引出的临时陪游、不法经营等问题更是比比皆是。(三)旅游景点盲目开发,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许多地方政府看到了节假日旅游经济带来的经济拉动效应,纷纷以本地旅游资源为契机,大力支持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这其中不乏一些盲目开发的旅游景点项目,开发之前没有很好地进行风险与收益的评估,致使后期建工完成后不能很好地创造经济价值,成为了当地政府的一项经济负担。这种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假日旅游经济的行为造成了投资与回报的严重不对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四)旅行社、景区服务质量差,引发大量的游客经济纠纷,游客经济损失增加。在假日旅游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大量的游客经济纠纷的涌现。在海南省绿岛假日旅行社曾发生过大陆游客在赴港澳台的途中,发生了“导游与游客互殴”的恶性事件,究其原因在于海南绿岛假日旅行社导游服务不到位,导游没有安排游客自觉排队,引发了一场打架斗殴事件。旅行社、景区服务质量差,引发的经济纠纷不在少数,这大大影响了假日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五)旅行社对于旅游市场细分程度不够,没有按照人群需求进行划分,导致游客群体消费目的不明确。随着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增多,各个年龄段的人均表现出来外出旅行的倾向,然而,旅行社在旅游市场细分程度上并没有做出合理地细化,提供的旅行路线没有体现针对特定旅游群体和旅游对象的旅游路线和项目。很大一部分人的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取消当下的旅行计划,不利于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发展假日旅游经济的对策

社区经济前景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intoday'sworld,thecityisaconcentratedexpressionofthemoderncivilization,thedevelopmentofthecityplaysavitalroleinpromoting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aregion.thecityislikeagiantmagnet,attractingavarietyoffactorsinproductionagglomeration.

Keywords:urbanplanning;landscape;ecological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要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发展集中供热,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已有植被和各组团之间生态防护绿化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做法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以,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计划。要有选择,有目地,有侧重点的进行建设。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确定景观的活跃元素

在分析了景观的基础上,寻找此景观的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此景观的主角。这也是创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要根据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进行建设,并渐渐的强化它的特色,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这要通过城市的主要干道来决定。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处于通透的状态,在各个方向都能欣赏到,而建立起来的景观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和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五、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其中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广场、建筑物、集贸市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文化遗址。那么,自然景观有,大小山丘,石头、湖泊、海洋、古木名树。这些景观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六、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七、结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形体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社区经济前景篇5

abstract:thispaperarguesthatthetourismareawanttogetalastingadvantage,youneedtoupdatemanagementconcepts.thedevelopmentoftouristattractionsmusthavethreecoreconcepts:commitmentto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cernedaboutthetourists'experienceneeds;providefullservicesfortourists.

关键词: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游客体验;完整服务

Keywords:touristattrac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touristexperience;fullservice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301-02

0引言

旅游景区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游客消费知识的丰富和旅游产品供给的完善,旅游景区想要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就需要更新原有的经营管理观念。从市场发展趋势上看,旅游景区应重点拥有以下核心经营理念。

1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概念,也是关注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正确处理景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

1.1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景区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如果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不够,就会造成景区整体环境恶化,反过来又会限制景区发展,因此,旅游景区要贯彻和谐发展的思想,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保护和开发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促使景区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获得“双赢”。

1.2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景区发展的保障景区经济效益的增长可以保证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但景区经济效益的增长要与其环境背景、资源基础等要素相协调,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提高经济效益,而不以降低环境质量和破坏社会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发展的前提和代价,否则,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甚至会抵消和削减景区经济增长的成果。

1.3促进当地社会文化进步是景区发展的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本质应当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景区发展须以当地的社区文化为背景和依托,与社区文化共生发展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区建设不以破坏所在地的生态文化环境为代价;二是处理好景区与社区的关系,重视当地居民的参与,如此才能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关注游客的体验需求

2.1体验经济思想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体验经济将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发展浪潮,他认为土地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最重要资本;在制造经济时代,产品制造能力构成了企业生存的根本;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则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更高层次,企业须以创造个性化生活和商业体验来获得利润。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进一步提出当今人们消费的首要商品是“体验”,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生产服务过程当作一个提供“体验”商品的“大舞台”。

2.2从产品管理、服务管理向体验管理转变从管理学发展的历程看,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理论主要建立在有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企业经营目标在于如何有效地将产品交付到顾客手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服务成为企业间竞争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组合,并以此增加顾客的价值感受,这些成为企业竞争力管理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顾客不再满足于得到简单的服务程序,而是需要系统的价值感受,在此基础上,以客户关系思想为基础的、针对价值客户的集成化解决方案竞争成为企业获取市场优势的关键。在此阶段,消费过程不仅是实物产品和服务的结果付,而且更是一种“消费阅历”的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通过互动来获得各自的价值满足,从这一角度看,体验管理是对服务管理的进一步升华。

2.3全面体验管理思想的作用作为提供“旅游经历”的体验供应商,旅游景区应认识到实施有效的全面体验管理(tem,totalexperiencemanagement)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接触面上整合与旅游消费者的关系,促进景区竞争力的提高。全面体验管理思想对景区竞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3.1满足游客更高层次需求菲利普·科特勒把人类消费行为分为“量的满足、质的满足、感性满足”三个阶段,在第三个阶段,消费者尤其需要购买过程与情感愉悦、理想自我的融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大众旅游和旅游开发热潮的兴起,使得各个景区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旅游活动中的体验价值所得。因此,旅游景区开展以游客为中心的体验管理,亦是不断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

2.3.2创造与提供个性化顾客价值在充足的供给以及供给高度同质化的条件下,如何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是旅游景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全面体验管理思想要求景区须以游客体验为中心,关注那些非常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变量,如消费者的情感和感觉、消费中的象征意义等。例如,星巴克(Starbucks)围绕顾客需求建立起系统化的体验管理模式,同时对内部员工进行深度培训,以利于员工和顾客开展深度互动交流,通过营造强烈的“咖啡文化氛围”,加深了顾客的价值感受。

2.3.3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体验经济范式中,企业的任务不再是生产商品,而是成为“舞台的提供者。”旅游景区必须创造出独特的“体验活动”,并把它作为产品提供给游客,这样才能形成新的市场优势。从这一角度看,体验经济的实质是一种公司战略,它要求景区必须由“产品供应商”转型为一种“体验平台提供者”。

3提供完整服务

所谓完整服务,就是用优质服务理念作指导,系统的服务体系作支撑,景区工作人员用细致的服务行为向游客提品和服务的过程。完整服务不仅能帮助景区生产出好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创造出超出游客期望值的服务结果,增强游客对景区的信赖感,使景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的优势资源。旅游景区的完整服务体系主要包括:

3.1以游客为导向的经营文化旅游景区的优质服务必须建立在优秀的经营文化基础上,即在景区内部建立起以游客为导向的经营文化,优质服务意识渗透到景区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并由他们的行动体现出来。这种文化的建立,最先源于景区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他们的头脑中,为游客服务的观念必须根深蒂固,而且对优质服务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要通过激励制度建立等手段,将完整服务理念贯彻到景区具体的管理和服务行为之中。

3.2对服务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过程上看,完整服务由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三个子系统构成:①售前服务,即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做好售前培训、售前调研、售前准备和售前接触四大环节的工作;②售中服务,这是服务人员与游客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等;③售后服务,主要依靠一系列服务规范制度来保证,如游客沟通制度、员工服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总之,旅游景区应把以上三大基于理念融入到组织文化中,使之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进而形成一种使目标顾客满意的服务文化,这样旅游景区才会有超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andersGustafsson,michaelD.Johnon.服务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经济保障出版社,2004.

社区经济前景篇6

关键词:旅游消费期权;小众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经济手段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10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22-03

一、引言

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旅游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活动对景区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大气质量下降、植被退化、野生动物的活动受到干扰、土壤硬化、景观质量下降等等。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自然保护区的深入调查,我国超过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旅游而遭受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现象[1]。对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的经济协调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景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游客的进入,因此控制游客规模是解决旅游开发中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少数自然景区尝试实践“小众”旅游策略[2][3],其中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小众”旅游模式较为典型[4]。但大部分自然景区在实际旅游运营中都没有严格限制游客人数,并尽可能多的接待游客。这是因为“小众”旅游重保护轻开发,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事实证明,对于现实中的政府、企业、个体而言,经济利益的诱惑更大,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往往被各种经济利益所否定,结果使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难以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基于经济视角看待自然景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一)经济利益是自然景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核心

生态环境保护与获取经济利益对于自然景区而言,是难以取舍的两个方面,不保护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开发则背离了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期望,背离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为了现实的经济利益,利益相关者都有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景区资源的倾向。所以自然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自然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保护是必要的,但发展同时也是必要的,只有找到解决这一经济问题的办法,才能调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以黑瞎子岛为例。我国于2008年10月14日从俄罗斯手中收回了黑瞎子岛一半的。在此之前俄方曾有传言,认为黑瞎子岛被我国收回后,其生态环境必将遭受破坏。因此,黑瞎子岛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黑瞎子岛是全球少见、受人为干扰最小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市场调查显示,黑瞎子岛的旅游开发将具有广阔的客源基础,当地政府不愿错过发展旅游经济的机遇,有利用黑瞎子岛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强烈愿望。如果要完好地保存黑瞎子岛的生态环境,就需要对来黑瞎子岛的游客人数进行严格限制,但这种旅游开发模式不会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且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相违背。目前,黑瞎子岛正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大规模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二)可用经济调节手段缓解自然景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当前,关于旅游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呼声很多,但大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没什么作用。保护生态更多意义上成了一种招牌,其背后往往是对经济利益的渴望与追求。管理者、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在旅游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但真正奏效的对策却很少。大部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这一问题的:制定正确、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旅游运营者及游客的监督与约束;增强相关组织、个体的环保意识。但相关的对策建议只注重了保护与发展这一对矛盾中保护这一个方面,而没有很好的回答如何在保护的同时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发展的要求;而对发展的诉求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拦的,这也是这些对策建议不能真正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上文所述,自然景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可尝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但目前从经济手段角度来探讨景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林越英曾提出了旅游环境保护的十大经济手段,分别为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税、保证金与押金、排污收费制度等[5]。本文主要从“旅游消费期权”的角度来探寻解决景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经济手段,以期能很好的调和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

三、应用“消费期权”协调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概念的提出

传统意义上期权的概念是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可以买卖的权力,是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指权利金)后拥有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指美式期权)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指欧式期权)以事先规定好的价格(指履约价格)向卖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的权力,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目前“旅游消费期权”的研究还处于一片空白,没有搜索到相关的研究成果。旅游产品跟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对期权的概念做了引申并将其运用于旅游消费之中:旅游消费期权是指旅游消费者以当前景区门票价格所购买的未来某个时段内的旅游消费权利。

(二)旅游消费期权策略实施方案

1、将景区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旅游消费权益在现期进行发售。首先将自然景区在现在和未来单位时间内的游客规模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以防游客的大量进入对自然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然后以当前的门票价格或旅游包价向旅游消费者发售未来一定时段内景区的部分旅游消费权,消费者可以凭此权益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来景区进行旅游消费,同时消费者所购得的这种预期旅游消费权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或买卖。景区不宜把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所有旅游消费权都作为期权销售,以期在将来分享资源增值的好处。

2、出台相关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旅游消费期权的运作。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一些投机者可能会对热点景区的旅游消费期权进行炒作,从而影响普通大众旅游消费的基本权益。因此,在实行旅游期权策略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限制投机者对这种旅游消费期权的过分炒作。同时也应该防止景区和投机者联手炒作景区的消费期权,而损坏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3、实施严格的旅游消费期权发售准入制度。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对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主体进行资格约束,只允许那些严格遵守生态环境标准和保护原则的景区发售旅游消费期权,并为其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提供便利或创造条件。因为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可能会在短期内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严格的准入制度将迫使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切实的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的开发利用景区的资源。

4、建立景区旅游消费期权发售的便捷渠道。便捷的发售渠道对景区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至关重要,景区可以同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行社、银行网点、邮局、甚至大型商场合作,请其代为宣传、发售景区的旅游消费期权,从而建立旅游消费期权发售的便捷渠道。景区也可以考虑向主要的客源市场片区派出旅游消费期权发售员,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成立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机构,负责发售的宣传、联络和具体实施工作,保证发售渠道的畅通,使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能够取得成功。

(三)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的意义

1、避免对景区资源的集中利用从而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可以将景区当前集中的旅游消费需求分散到未来一定的时段内,从而减轻景区当前的旅游接待压力,避免当前对景区的集中利用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景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有些景区在开发初期由于消费需求旺盛而超负荷地接待游客,结果使旅游资源质量下降,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有助于从时间上对自然景区的客源进行分流,避免对自然景区资源的集中需求和利用而对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仍以黑瞎子岛为例,市场调查表明黑瞎子岛旅游是比较受欢迎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需求旺盛,在景区的发展成长期会有大量的游客进入,游客的大量进入又必将破坏景区的自然生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把黑瞎子岛的年游客人数控制在50万人次以内,在这种情况下,8平方公里湿地公园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但同时为了缓和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景区可以将未来20年的旅游消费权益的50%作为旅游消费期权进行发售,从而将消费者当前强烈的旅游消费需求分解到未来的时间段之中。

2、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诉求。通过发售旅游消费期权,虽然在单位时间内景区的游客接待规模较小,不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太多的负面影响,但景区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多的经济收入,这些经济收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发展经济的诉求。地方可以利用这些经济收入作为资本投资于其它社会经济领域,既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又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通过发售旅游消费期权,可以使地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短期内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为地方积聚发展的能量,提高地方的资本投资及发展能力。

3、可协调自然景区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发展是地方和当地居民的权利,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没有阻止地方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经济的权力;但同时,保护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自然生态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地方部门和居民也没有权力通过牺牲生态资源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如上文所述,景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关键是地方和相关个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问题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实行旅游消费期权策略,一方面可以把景区游客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样的游客(下转19页)(上接23页)规模基本上不会对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同时,景区的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又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满足其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需求。因此,旅游消费期权策略是解决自然景区开发和保护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策略。

4、有利于自然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控制游客规模但同时又发售旅游消费期权的策略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经济利益的获得。如可在黑瞎子岛既控制游客规模,又同时发售旅游消费期权。在这种模式下,假设景区将年游客规模严格限制在50万人次以内,且从开始就取得了未来20年的旅游消费期权收益5亿元(黑瞎子岛当前门票价格为200元),则按照当前资产无风险收益率7%计算,20年后地方将实现净资产19.35亿元,同时景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好保护,仍是非常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所能实现的经济收益会越来越多,且能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共赢。但如果景区大量接待游客,并为大规模接待游客而大肆建设,则在生态景观被破坏的情况下,景区的旅游资源价值会出现贬值,会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地方依托景区所实现的经济收益会越来越少,经济、生态效益最终均会受影响。

四、结语

发售旅游消费期权有助于调和景区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经济利益的获得;同时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和渴望,又可满足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要求。但本文只限于理论探索,在社会实践领域,发售旅游消费期权的可行性如何,它的限制性因素和负面影响如何消除,该策略的社会认可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同时本文从经济手段的角度对自然景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协调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甄翌.自然保护区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02):94-95.

[2]连玉銮、石应平.关于小众型生态旅游及其适应性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03):189-193.

[3]周国华.“小众”营销[J].企业管理,2001,(11):60.

社区经济前景篇7

>>适应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创新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级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知识转移研究北部湾经济区架构下的海洋旅游产业开发研究浅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建设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高地”背景下广西地方高校的作用和发展对策北部湾经济区形成背景下温泉景区促销优化的思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矿产资源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北部湾经济区视角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下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关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外语人才联合开发的思考浅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背景下的广西中医药英语人才培养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广西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机制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7]王杰,高敬,南兆旭.哈佛模式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426.

[8]颜春杰.新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6.

[9]萧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5.

[10]姚裕群.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8-150.

社区经济前景篇8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社区经济前景篇9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社区经济前景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必然性;林区经济;发展建议;生态效益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旅游资源,它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很多林区相继开展了生态旅游项目,凭借着良好的资源走在了生态旅游的的前列。

1.发展生态旅游的必然性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人类天生就热爱森林、热爱大自然。人类的祖先在森林中得到庇护、食物和水,从而得以繁衍生息。尽管由于在距今1500万年以前,冰川作用使地球的气候逐渐变冷、变干,人类的早期祖先不得不离开有限的森林,放弃了非洲热带丛林的树栖生活而到地面上来,但是森林已经被人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热爱森林乃是先天赋予人类的禀性。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全球人口在迅速地膨胀,伴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城市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城市人口的增长势头极其迅猛。据报道,我国目前城市化率已达36%。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对人的生理、心理、生活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人们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发觉自己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于是那份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森林不能分离的禀性驱使城市居民冲出“围城”,去寻找那些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的满足感。生态旅游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2.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生态旅游是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将环境保护的理念灌输到旅游者意识中,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它是对传统旅游忽视环境保护的一种纠正,是一种进行生态学教育的知识性旅游。生态旅游能否使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由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组成。森林资源丰富之地区往往距城市较远,经济相对落后,周边社区生产、生活主要依赖森林资源。尽管有保护机构,但他们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由于地方经济落后,财力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保护资金。如果我们仅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而不去考虑发展当地经济,这就必然与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利益发生冲突。地方政府也只能通过砍伐木材等掠夺性利用自然资源获取经济利益,那么自然保护区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我们通过生态旅游开发,使当地自然资源能够吸引外面的游客,解决当地居民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特别让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和居民意识到保护好当地生态资源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惠。这种激励机制将转化为自觉保护资源的行动,使得生态旅游和保护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利用生态旅游实现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的可持续保护,在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1982年建立以来,在短短一年内,扬名海外,被誉为“世界风景明珠”。目前,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年旅游收入几千万元,带动了整个张家界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该地区大部分人是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居民生活贫困。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产、生活主要依赖自然资源。伐木开荒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做饭取暖依赖木材,偷猎活动也非常猖獗。根据考察,该地区有20.4万人依托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自然资源得以完整保护下来。

风景名胜九寨沟20世纪90年代以前,九寨沟县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木材采伐,县域经济贫困落后,自然资源仅得到原始利用。90年代中期,生态旅游成为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逐步取代了木材收入。周边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据粗略统计,1998年到九寨沟旅游的人达到38万人次,1999年突破6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0万元。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他们知道没有九寨沟的自然景观、森林和野生动物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就不可能吸引如此多的游客。

但我们也应看到,生态旅游的发展,游客人数的增多,也会给旅游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由于旅游区游客人数增多,旅游接待能力超载,造成了旅游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这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如何使生态旅游对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值得我们研究。

3.生态旅游对带动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培育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森林资源作为商品是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但森林资源还有其特殊的价值―生态价值。森林公园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补偿形式,它使森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不难看出,由于森林的生态环境作用,森林为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提供了自然资源。

经济增长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经济增长带来工业污染、城市环境负效应,促成了生态旅游的消费需求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提高了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了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使生态旅游需求成为有效需求,并随收入的增加而快速上升。

增长点,又叫生长点(Growthpoints),是主导行业、企业之间的亲和力产生外部经济效益,在地理上聚集发展而出现增长点。生态旅游既是旅游业的组成部门,也是林业第三产业。其基础企业包括森林公园、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商贸业、娱乐业等。生态旅游之所以成为经济增长点,从其旅游特点看,它是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是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从其行业特点看,它将成为林业21世纪的主导部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区通过生态旅游业不仅能赚取外汇、回笼货币;还能扩大就业,按就业乘法作用,每直接就业1人,就能给社会提供5个就业机会;同时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生态旅游带来的外部效益、形成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社区林业的形成、发展和开拓;有利于改善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林区职工的分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森林公益效益的商品率,实现林业的两个根本转变;最终,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4.1科学评价,合理规划,生态效益优先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应把生态效益摆在第一位,组织一支多学科、多层次、业务精的科技人员到现场调查、实地考察。尤其要对旅游业主体、客体、介体进行科学分析,即游客及未来市场前景,旅游风景资源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交通及服务设施是否方便、完备等,都应进行科学评价。在开发资源上,应有该地区的生态风格、个性和地方特色;在服务设施建设上,应体现能少则少,能减则减的原则,尽量不建或少建人工景观,更不能盲目建设豪华的高楼大厦和高档娱乐设施,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每一项建设都要体现与自然的协调,每一项活动都要体现融合于自然山水之间,不能偏离生态旅游的本质――保护生态资源,体现自然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景点规划设计时,不仅要邀请旅游规划专家,还应邀请一些与开发区和周边社区旅游活动相关的群体,特别是让社区参与在缓冲区内的保护和生态旅游规划,把社区的旅游活动和保护区的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大家达成共识,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能够为各方面所接受,有利于今后规划的实施。

4.2利用林区资源,发展经济,增加林农收入

由于森林风景区居民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生产力比较落后,生活贫困。在开发生态旅游中,应尽可能利用当地人力资源,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生态旅游区的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风景区,他们熟悉当地的环境,有十分丰富的乡土知识,了解当地许多历史传说和传奇故事,若对他们加以培训,他们将是最好的生态导游,能充分介绍和真实展示当地风俗民情。此外,可通过旅游部门的监督,利用当地现有民居条件,开办家庭旅馆,为游客提供食宿,这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的民风民俗,而且也充分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土特产资源,它们大多数是绿色食品,很受游客欢迎;对民族手工业,政府应给予扶持,民族手工艺品往往能反应地方特色,倍受游人青睐。

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建设中,生态旅游的场所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人数增加很快,根据近几年的旅游情况来看,大部分景区在旺季都超负荷运转,这将会对生态旅游区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环境破坏,垃圾污染加重;由于游人增多,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失去了生态旅游本身的意义。经考察研究论证,可以在一些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组建民俗生态村。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风景区的压力,分流游客;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当地乡村建设,节约土地,发展经济,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使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加强。在这方面我国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的经验,比如,江西婺源生态村建设,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安徽黄山缓冲区的生态村,生态环境非常优美,古建筑保存较完整,吸引了不少游客,一个村年收入几千万元。

4.3加强管理,保证旅游区清洁生产

在开发生态旅游中,需要旅游地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衣、食、住、行服务。旅游地应以清洁生产的思想为指导,使服务生态化。在旅游风景区不宜建高档旅馆,旅馆里生活用品尽可能简易、清洁,不使用化学产品,避免造成旅游区环境污染。在燃料方面,可利用粪便产生的沼气,既方便,又没有污染;用水方面,要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在饮食方面,以素食为主,可利用当地农民种植的蔬菜、森林蔬菜和植物园自己加工的食品,让游客尝到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旅游产品应以当地土特产及手工艺品为主,旅游产品的包装,可利用地方手工艺制作的竹篮和用亚麻编织的手提袋,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具有民俗风情。在交通方面,重要风景区应禁止交通车辆进入,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旅游,风景区公路不宜修到山顶或重要景区,避免造成大汽污染,与自然生态不协调。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一步步登上去的。目前,各大风景名山大都修了索道,尽管给游人带来了方便,但与自然风景显得格格不入,还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破坏。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和日本是明令禁止的。

5.结束语

林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为林区生态旅游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抢抓机遇,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发展,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加快把林区生态旅游培育成为兴旺发达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推进林区旅游建设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