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医学的概念十篇老年医学的概念十篇

老年医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4:51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1

随着社会发展和岗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要求学习行业英语。根据调查研究,由于医学生各科学习任务繁重和课程设置要求,四川省大部分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在第一学年开设大学英语课(其他院校英语课程安排为1-2年)。而根据岗位需求以及学生需要参与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我校现行两学期的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认识到高职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教学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状。在本文中将结合我校护理专业的行业英语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护理专业学生的学情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求知欲强,学习自律性好。根据近六年的一线工作经历,我认识到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由女生构成,课堂纪律尤为良好。大部分同学能够很自觉地跟随老师的进度学习,课堂参与度高。对于布置的课后任务完成情况也较好。并且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和课后会就不懂的知识点向老师请教,也会和老师讨论如何能更好地学好行业英语。

2.学习气氛活跃,团队合作意识强。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独立学习习惯,并且团队合作意识强,这一点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规定任务的环节中尤为突出。组员间乐于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3.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对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理解不清。行业英语教学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与病患及其家属,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沟通的相关表达的教学以及医用文书的写法等。在这其中会涉及到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而因为学生为大一新生,此时学习的医学专业知识较少,对对话、短文和写作部分出现的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理解上存在困难。而学生英语能力有限,要通过英文去理解和记忆就更困难了。所以这就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根据工作经历,我认识到,造成学生学习行业英语吃力的因素有多个,但是在对比我校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会看到就算排除各种其他相关因素,医学专业知识对学习行业英语非常重要。比如,我校初中起点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其中最后一年开设行业英语课。由于在前两年的时间内,学生积累了很多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在第三年学习行业英语时,对于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定义有清晰认识和理解。虽然初中起点学生和高中起点高职学生相比,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度、学习习惯和心理成熟度等不如后者,但是根据学生反馈以及考试结果分析,学习效果并不比后者差,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有更好表现。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也反映除去医学专业词汇记忆难度较大,其他方面并不具有太大难度。

4.记忆医学专业词汇很困难。这是所有医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医学专业词汇复杂,且很多单词由多个字母组成。在老师引入构词法教学后,减小了医学专业词汇的记忆难度,但是也是因为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对医学专业词汇的理解不够清楚,这也会影响记忆的牢固程度。

针对以上的教学情况,我总结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英语老师专业能力建设。可通过学校引进英语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老师、英语专业老师和护理专业老师跨学科集体备课以及英语老师参与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学习,英语老师外出进修行业英语等,以此来促进英语老师专业能力的增强,弥补英语老师由于自身对概念不够清晰、专业知识缺乏,而不能对教学内容扩展和生动讲解行业英语的局限。

2.在课前给学生铺陈背景知识。老师在每次课学习之前,以视频、音频或者文字的方式让学生对本次课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主要是其中涉及到的医学专业相关知识,最好用中英双语的方式给出,方便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老年病;特点;预防

随着我国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凸显,老年病的发病比例也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开始了对老年病的关注和研究。笔者作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同样对老年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下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分别介绍老年病的概念、特点和预防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业内关于老年病的研究进展。

1老年病的概念

对于老年病的概念,业内有着比较共同的观点,即指在老年期间经常出现的疾病。老年病的出现类型根据笔者的研究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老年人和中青年人都会出现的疾病,但是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发病率明显较高的慢性疾病,老年人身体的各项功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和减弱,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降低,这类病症如: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1];其次是一些老年人所特有的疾病,由于器官的老化或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如:白内障、骨质疏松和老年痴呆等[2];最后是完全由于老年人的身体老化导致的急性疾病,很多感染类的疾病都会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3]。

2老年病的特点

2.1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老年病的特点中首先救赎很多老年人所患的疾病史慢性非传染病。已有的研究表明,慢性病是困扰很多老年人的一大问题,并且老年人患慢性病后,运动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是两个受影响主要方面,并且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发病情况。

2.2多因素致病

致病因素较多是老年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免疫功能下降、身体机能衰退、机体老化严重,很多对年轻人没有影响的因素都会引发老年人产生疾病,而且多数情况下无法找到明显的病因,更有甚者难以区分是独立疾病还是自然衰老。当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正在逐渐升级,不仅躯体健康十分重要,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行为健康也同样需要关注。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产生的精神能力调节能力下降、社会适应力减退等情况都可能诱发老年病的出现。

2.3体征和多数症状不典型

老年在临床上经常表现出来多数患者的发病体征和症状不典型的情况。老年人对疼痛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相对较低,体态的改变功能衰退,很多症状可能被忽略。即便是对年轻人比较严重的内脏穿孔或者急性心梗等疾病老年人可能仅有些许不适感。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一种疾病的病症可能被其他病症所掩盖。老年人的病症从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方面很难分辨,难以区分。

2.4多病共存

在老年人当中,一体多病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老年人机体功能的逐渐退化和各方面功能的降低,一体多病的现象就十分明显了,有的甚至在一个器官上就存在多种病变。2.5多脏器衰竭和多系统功能障碍

老年人的抵抗力普遍比较低,比较容易产生多病共存或相互感染,有时会伴有多系统功能障碍或多器官衰竭。这类情况的出现对老年人的危害极大,已经被列为当前危重病领域最急迫的研究课题,受年龄影响最大。

2.6多种老年综合征的表现

老年综合征包括痴呆、尿失禁、抑郁症跌倒、谵妄、脆弱综合症、帕金森氏病和晕厥等,这种件脆弱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包括高度疾病易感性、肌肉强度下降、骨质疏松加剧、情绪躁动、减低、易疲劳和机体功能低下等。老年病患者的表现往往是多种老年综合症的综合表现,这些都对老年病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3老年病的预防

3.1终身进行自身健康工程的建设

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都会对其健康状态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适当运动和调整生活环境是老年人关注自身健康的开始缓解,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关注这些问题。

3.2适时进行疾病风险预测

疾病的有效预测可以对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收益,在医疗技术进步的当今,应当充分注意到疾病的预测问题,尽早的对患病体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

3.3有计划的治病

疾病的治疗同时至关重要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老年人完全不生病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状态,人如老年应当积极的面对这一事实,合理的调节自己预防疾病,正确看待老年病。

3.4有信心治病

任何情况下治病的同时都应当注意到预防的作用,患者要注意到自我保健和防护才能让疾病远离自己。老年人夜莺在正确的指导下合理的应对疾病参与治疗,积极地进行康复工作,充满信心解决问题。

3.5有恒心求康复

老年病大多表现为慢性病,完全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应当给患者做充分的工作,让其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作用,积极配合治疗工作,保证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争取早日康复。

4结语

老年病虽然在传统意义上讲与其他病症和科室是有关连的,但是它又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病症,需要充分注意到老年病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医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国家卫生部门还未设立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服务和管理机构,国家科学研究的相关部门也没有将老年病设置为独特的学科,官方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影响,寻求改进措施,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深层次的保障,让老年人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小梅,穆长征,张静,任恒杰.老年医学临床课教学改革与探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3

关键词:行业英语;医学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随着社会发展和岗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要求学习行业英语。根据调查研究,由于医学生各科学习任务繁重和课程设置要求,四川省大部分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在第一学年开设大学英语课(其他院校英语课程安排为1-2年)。而根据岗位需求以及学生需要参与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我校现行两学期的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认识到高职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教学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状。在本文中将结合我校护理专业的行业英语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护理专业学生的学情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求知欲强,学习自律性好。根据近六年的一线工作经历,我认识到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由女生构成,课堂纪律尤为良好。大部分同学能够很自觉地跟随老师的进度学习,课堂参与度高。对于布置的课后任务完成情况也较好。并且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和课后会就不懂的知识点向老师请教,也会和老师讨论如何能更好地学好行业英语。

2.学习气氛活跃,团队合作意识强。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独立学习习惯,并且团队合作意识强,这一点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规定任务的环节中尤为突出。组员间乐于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3.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对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理解不清。行业英语教学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与病患及其家属,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沟通的相关表达的教学以及医用文书的写法等。在这其中会涉及到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而因为学生为大一新生,此时学习的医学专业知识较少,对对话、短文和写作部分出现的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理解上存在困难。而学生英语能力有限,要通过英文去理解和记忆就更困难了。所以这就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根据工作经历,我认识到,造成学生学习行业英语吃力的因素有多个,但是在对比我校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会看到就算排除各种其他相关因素,医学专业知识对学习行业英语非常重要。比如,我校初中起点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其中最后一年开设行业英语课。由于在前两年的时间内,学生积累了很多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在第三年学习行业英语时,对于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定义有清晰认识和理解。虽然初中起点学生和高中起点高职学生相比,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度、学习习惯和心理成熟度等不如后者,但是根据学生反馈以及考试结果分析,学习效果并不比后者差,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有更好表现。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也反映除去医学专业词汇记忆难度较大,其他方面并不具有太大难度。

4.记忆医学专业词汇很困难。这是所有医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医学专业词汇复杂,且很多单词由多个字母组成。在老师引入构词法教学后,减小了医学专业词汇的记忆难度,但是也是因为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对医学专业词汇的理解不够清楚,这也会影响记忆的牢固程度。

针对以上的教学情况,我总结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英语老师专业能力建设。可通过学校引进英语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老师、英语专业老师和护理专业老师跨学科集体备课以及英语老师参与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学习,英语老师外出进修行业英语等,以此来促进英语老师专业能力的增强,弥补英语老师由于自身对概念不够清晰、专业知识缺乏,而不能对教学内容扩展和生动讲解行业英语的局限。

2.在课前给学生铺陈背景知识。老师在每次课学习之前,以视频、音频或者文字的方式让学生对本次课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主要是其中涉及到的医学专业相关知识,最好用中英双语的方式给出,方便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3.建议在第二学年开设行业英语课程。从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很明显认识到医学专业知识对高职护理学生行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而由于高中起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且各学科学习内容繁多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将英语教学时间增长,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将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的教学分离开,在第二学年启动行业英语课程教学。并建议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全国医护英语等级考试,以此来促进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行业英语必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实现公共英语向行业英语教学的顺利过渡和提高行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高职英语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永惠.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朝晖.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探究――以成都纺织高专为例.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06.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健康;健康概念;健康行为

1健康概念

1.1健康概念概述

健康概念是个人所认为的健康的含义。对健康概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Baumann(1961)请201名临床病人和262名医学院学生回答“当大部分人说他们处于好的健康或好的身体状态时意味着什么”。他将回答分为三类:a.感觉状态(feelingstate),主要指对总体感觉完满的陈述;b.症状(symptom),主要指没有疾病的症状的陈述;c.功能(performance),主要指对一个人在好的身体状况下能做什么的陈述。超过一半的人给出了多维的陈述结果。此外,他还研究了老年人与年轻人健康概念的不同,发现老年人更少关注有没有疾病,而更多的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功能。随后,natapoff(1978)又研究了不同年级264名儿童的健康概念,得出儿童最常提到的三种定义是:感觉好(占67%),能完成想做的事(占61%),没有生病(占48%),且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健康概念变得更宽泛和复杂。这三种定义类似于Baumann(1961)的分类。这些研究都表明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在没有疾病上。

1.2健康概念的测量

1986年,拉夫瑞根据史密斯的理论,设计了用来测量个人对健康含义认知的量表,即拉弗瑞健康概念量表(theLaffreyHealthConceptionScale-LHCS)。最初的LHCS有16个题目,后来经过修订,共有28个题目(每个分类下有7个题目)。1997年,黄毓华、邱启润将其修定成中文版量表,仍分为四个次量表,共24个条目。量表采用李克特六点评分法,计分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给予1~6分,量表总分为24~144分,以此量表测得分数越高,其健康概念越好。该量表已被检验具有很好的信效度。LHCS是测量健康概念通常使用的量表。

随着多维健康观的不断发展及完满状态概念的提出,由更多测量量表被用于实际中,但这些量表在中国缺乏一定的研究。例如RwS(perceivedwellnessSurvey)由36个题目组成,涉及身体、灵性、心理、社会、情绪和智力健康。

2健康行为

2.1健康行为概述

健康行为是人类行为一种形式,它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健康本质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健康行为(healthbehavior)这一概念最早由Kasl和Cobb等于1966年提出,他们认为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或早期发现疾病而采取的行为。他们将健康行为定义为三个类别:a预防性健康行为(preventivehealthbehavior),即自信健康者在无疾病症状情况下所采取的任何旨在预防疾病的行为。b.生病行为(illnessbehavior),即自我感觉生病者所采取的任何旨在确定健康状况或寻求恰当治疗的行为。c.病人角色行为(sick-rolebehavior):自己确认为生病者所采取的任何旨在恢复健康的行为,包括从医疗服务提供者获得治疗、获得他人照料、解除平常承担的职责等。由此可见,最初定义的提出反映的是当时预防疾病的思想,主要局限在健康概念的“没有病”定义中,且该定义关注的只是健康个体,而忽视了对病人群体健康行为的关注。随后许多学者对健康行为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2.2健康行为的测量

健康行为一般都通过都通过量表或问卷来测量,比较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量表、自我报告健康行为量表以及青少年健康促进量表等。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Lifestyleprofile)是由walker等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编制而成,用来评价健康人群的健康行为。由于该量表提出较早,有些内容不太符合现在研究,故walker等于1995年进行了修订,形成了pHLpⅡ。pHLpⅡ包括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和锻炼、营养、人际支持、压力管理6个维度,共5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4级评分法(0表示从来没有,4表示都是如此)。量表的总体Cronbac'sα系数为0.922,6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02-0.904。pHLpⅡ从行为的角度全面反映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社会功能健康等各方面内容,是目前应用于健康行为测量较广泛的工具。

3健康概念与健康行为

不同人群的健康概念可能存在差异,已有研究对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了健康概念的研究。Bauman曾研究了老年人与年轻人健康概念的不同,发现老年人更少关注有没有疾病,而更多的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功能。另外,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人的健康概念模型与西方人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其对社会角色的强调上。LuoLu的研究表明,在对中国人使用健康概念量表进行测量时发现,提及频率最高的是安宁幸福健康概念,其次是角色扮演健康概念,且回答者们都非常强调社会角色的功能,特别是和谐的社会关系、有很多好朋友、具有爱他人的能力等都是中国人比较看重的健康概念里所涉及的内容。另外,在适应性健康概念中,中国人也强调感觉好和对自己满意是不够的,还必须被个人所参加的组织接纳。可见,与西方健康概念相比,中国人的观点植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统一体,包含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这种文化印记可以追索到中国古代的阴阳平衡理论,这些在西方文献中都是没有强调的。这也就提醒在指导和促进东西方的健康行为上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倪红梅,何裕民.中西方健康概念演变史的探析及启示[m].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2).79-83.

[2]marcereshefsky.Defining'health'and'disease'.Studiesin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partC:StudiesinHistoryandphilosophyofBiologicalandBiomedicalSciences.2009.40.(3).221-227.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5

中华老字号企业一般都拥有悠久的商业历史和地域特色,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国家商务部于2006年了“振兴老字号工程”方案,截至2013年,我国已有778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本文通过对这778家企业网站的搜索,最终发现只有37家企业的网站同时配有中英文。这37家企业经营的产品遍及酒类、医药类、饮料类、调味品类、日用品类、食品类、乳制品类、刀具类、乐器类等各行各业。笔者将所收集到的37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网页外宣资料的英译本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这些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商标、广告语及企业简介的外宣翻译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企业外宣商标翻译中的问题

中华老字号企业商标翻译十分的混乱,阻碍了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认知,严重影响到了其产品的境外销售。

(一)“全聚德”的商标翻译问题

始于1864年,拥有150年悠久历史的北京烤鸭老字号全聚德,是中华老字号中最珍贵的品牌,是中国餐饮界的龙头。但是闻名世界的全聚德在进军海外市场时出现了译名不统一的问题。全聚德的译名就多达5种,其译名分别为“BeijingRoastDuckRestaurant”(全聚德);“ChainjoyDuck”(全聚德);“QuanjudepekingRoastDuck-Since1864”(全聚德);“Quanjude”(全聚德);“Chinruteh(全聚德)”。

从全聚德的商标名称翻译中可以看出,译名“BeijingRoastDuckRestaurant”,虽然让外国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卖北京烤鸭的店,可是所有北京的烤鸭店都可以这样翻译,完全不能凸显“全聚德”作为中国烤鸭鼻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译名“ChainjoyDuck”(全聚德)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众人大餐时欢乐、满足的笑容,展现了中国美食的魅力,但是完全脱离了中国文字,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字对中华老字号所赋予的传统文化。另外,“Quanjude”(全聚德)是完全的汉语拼音译法,虽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和文字,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对[q],[j],[d]很难发音,由于发音变得异常的拗口,也就阻碍了“全聚德”的国际传播和销售。

相比而言,译名“QuanjudepekingRoastDuck-Since1864”(全聚德)保持了老字号原有品牌的汉语拼写与读音,英文部分附注了品牌创立的公元纪年突出了老字号悠久的历史,这样,翻译就使得全聚德品牌具有了内容与历史的双重说明,可以让外国人对译文一目了然。但是,这种译法依然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译名过长,字符数多达30多个,在品牌认知过程中容易使消费者产生疲劳,不利于记忆;其二,和译名“Quanjude”(全聚德)一样,海外消费者很难说清楚该品牌的名字,不利于宣传。笔者认为,如果采用译名“Chinruteh”(全聚德),既保留了传统文字拼音,同时又符合英语国家消费者的发音习惯。此译名不仅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顺口容易记忆,有利于“全聚德”在海外的销售。

(二)“同仁堂”的商标翻译问题

同仁堂拥有三百多年辉煌的历史,经历无数的世事变迁,在中国中医界金字招牌始终屹立不倒。“同仁堂”乃中华老字号之鼻祖,在国内外声名远扬,其店铺字号也十分考究,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同仁堂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就出现了商标外宣翻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企业商标与译文不统一。

中国有一句老话,“买卖买卖,一字成败”。同仁堂不一致的商标译名对其海外宣传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笔者搜集其商标发现同仁堂商标有以下四种不同译法,有的译为“tongrentang”(同仁堂),有的译为“tongrentangChinesemedicine—Since1669”(同仁堂),有的译为“tRt”(同仁堂),有的译为“torento”(同仁堂)。笔者认为,译文“tongrentangChinesemedicine—Since1669”(同仁堂)过于冗长,难以识记;译文“tRt”(同仁堂)过于简单,无法表达“同仁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tongrentang”(同仁堂)是纯粹的汉语拼音,与之比较起来,“torento”(同仁堂)则是基于汉语拼音而造出来的一个新词,这个新词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而且又恰巧和英语中的“toronto”(多伦多,加拿大第一大城市)近似,这样就更能激发海外消费者对该企业和产品的好奇心,同时也传递了老字号特有的民族性。

(三)“稻香村”的商标翻译问题

中华老字号北京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字号稻香村源自古代诗词“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所表达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新城粳稻,五里闻香。“稻香”二字寓意食品色香味俱全,用于糕点铺的字号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稻香村”外宣商标的译名也没有规范统一。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的把“稻花村”译为SweetRiceVillage;杨宪益和戴乃迭在《红楼梦》英译本中将“稻香村”译成paddySweetCottage;还有一些学者将其翻译成“DaoxiangVillage”。笔者认为“Daoxiang”(稻香)虽然暗含着中国历史典故,但是外国消费者很难有这样的知识背景,在境外消费者看来这和企业及产品之间没什么关联;而在译为“SweetRiceVillage”(稻香村)中,“sweet”(香甜)表示香甜,“rice”(大米)表示其产品的主要成分,这样的译名能过体现稻花村的色香味和其原材料,故而在对外宣传时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促进产品在境外的销售。

二、企业外宣广告语翻译中的问题

广告翻译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销售,无助于商品的销售仍旧是失败的。但在英文翻译中,如果只追求语言上的对等,乃至是文化上的对等,就无法保证译文广告具有对等的销售力,所以采用创造性翻译在企业外宣广告翻译实践中比较行之有效。

(一)“茅台”广告语的翻译问题

创造性翻译由来已久,富有创造力的译者不时利用这一原则对广告进行匠心独运的尝试。比如,茅台酒的一段广告词就需要利用立体思维来翻译茅台酒的广告语:“茅台一开,满室生香;国酒茅台,源远流长。”一般都翻译为:aViptreatwhichdiffusesthefinestaroma.anationalfavorthathasalonghistory.笔者认为,译文将“源远流长”翻译成“hasalonghistory”(悠久历史)过于简单,不能凸显茅台作为中国最知白酒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好将其译为:“aViptreatwhichdiffusesthefinestaroma.anationalfavorthatwona1915diploma(originatedin135B.C.)”。此译文将茅台酒“源远流长”创造性地演绎成了两段史实:茅台镇在公元前135年为汉武帝酿出了“甘美之”酒以及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旧金山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史实。这段英文译文脱离原文,但却用史实说明了“源远流长”,这比忠实原文的翻译要好得多,更具有说服力。

(二)“黑五类芝麻糊”广告语的翻译问题

广西特产的“黑五类芝麻糊”,其广告口号为“逢黑必补,黑五类”,此产品在出口国外时由英语专业人士翻译为“Five-Black-CategorySesamepaste,whateverblackistonic!”(黑五类芝麻糊,逢黑必补),由于采用这种翻译,缺乏对产品目标消费者的了解,所以在母语英语国家进行宣传,没有产生在中国的轰动效应。“黑五类”这个词是一个具有黑色政治幽默的词汇,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米、黑枣等等食品被认为补养身体的佳品;然而,在西方国家却没有这一说法,所以,“黑五类芝麻糊”和“逢黑必补”的广告在海外无法得到认同。

笔者建议借鉴国外谚语“oneappleaday,keepthedoctoraway”(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来找我),将其翻译成“Fiveblackcategorysesamepasteaday,keepdoctorsaway”(一天一杯黑芝麻糊,医生不来找我)来帮助海外消费者来更好地了解黑芝麻糊作为健康保健食品的功效,会更有利于促进其海外销售。

(三)“老少皆宜”广告语的翻译问题

此外,“中华老字号”广告语在海外宣传时常出现“老少皆宜”的说法,其译文中的“老少“往往直接翻译成“theoldandyoung”(老少)。殊不知在欧美西方国家,很多老年人都不喜欢或者忌讳被称为“theold”(老少)。这样的译文往往不会被老年消费者所接受,继而严重影响该产品在海外的销售。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顺利实现中华老字号产品的外宣功能,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翻译去迎合西方消费者的心理。例如“老少皆宜”中的“老少”就可以避免西方消费者所忌讳的“theold”(老人),而将其翻译成“theseniorcitizens”或者是“theagedpeople”,从而促进该品牌在海外的宣传和销售。

三、企业外宣企业简介翻译中的问题

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是企业对外宣传的窗口,其译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海外销售。然而,“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中涉及到很多中国特有的概念,在英语中无法对应或表达,译文大多照望文生义,没有考虑到海外消费者的感受。

(一)文化翻译错误——“文明单位”的误译

文化层面的翻译失误是企业外宣翻译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国内企业喜欢用各种荣誉来展示企业的实力,但是在外国人看来这些荣誉和企业产品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没有太实际的意义。比如,“文明单位”通常会出现在中华老字号企业外宣简介中,然而“文明单位”是中国特有的表达,在欧美国家没有这样的概念和说法。笔者发现,很多中华老字号品牌简介将其直接翻译成“modelUnit”(样板房),却不知道“modelUnit”在英文中是指一种代表性的产品,可以包括家庭、公寓和办公室等,但并不能准确表达“文明单位”。因为“文明单位”在中国是指精神层面或文化层面都起到示范作用的企业,故笔者建议译为:“arolemodelinethicalandculturalprogress”(文明单位)。

(二)语言翻译失误——“总店”的误译

中华老字号企业外宣简介中还经常会出现“总店”。在中国,“总店”的说法,类似于现在的旗舰店,是指企业所有门店中面积最大、产品种类最丰富的第一大座。在对语料进行整理的时候,笔者发现很多中华老字号企业会把“总店”翻译为“generalstore”。其实这种译法按中文的对等词应该是“杂货店”,这是明显的原词与译词不对等,其误译的原因是中式英语,译者将“general”(总)生硬的加上“store”(店),就翻译成了总店。笔者建议应将其该译成“flagshipstore”(旗舰店)更为稳妥,因为“flagshipstore”在中文中是指地理位置优越,面积最大、产品销量最高的最有代表性的门店。所以,flagship(旗舰店)的概念与中华老字号“总店”的概念更为贴合。

(三)专用名词翻译失误——“中医术语”的误译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老字号品牌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代表。然而,在中医企业海外宣传和销售时也在中医术语的翻译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医术语对于国内一般普通消费者也晦涩难懂,对于从未接触过中医的外国消费者那更是难上加难。当笔者向美国人讲述“健脾开胃”这一概念时,他们表示从来就不知道脾是用来做什么的;在外国读者的社交世界中,也没有“气”、“血”等中医概念。可见,在英译中医特有概念时,应以意译为主。拿“健脾开胃”来说,其实“健脾”就是为了“开胃”,这两个语义是重复的,只需译出一个即可,加之西方人并没有“脾”这一概念,因此译出“开胃”即可。笔者认为,可考虑将其改译为:“invigorateorstimulatetheappetite”(开胃)。另外,“补中益气”的说法也存在,“补中”就是为了“益气”,这一组概念同样是重复的两个语义。而且中交是中医穴位学上的一个专有概念,很难向广大外国消费者解释清楚,不如直接省略,只需译出“益气”即可,也并不会有任何信息的遗漏。笔者认为“补中益气”译成“enhancemood”(补中益气)比较好。

中华老字号企业外宣翻译是融合语言学、市场营销学与文化传播的复杂的翻译过程,是企业进入国外市场销售成败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搞好“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外宣英文翻译,对扩大海外品牌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增加其产品的境内外销售,是很值得重视的。

参考文献:

[1]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14(6).

[2]徐赛颖,黄大网.中国驰名商标英译类型的历时考察[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6).

[3]陈振东.浅论英语商标翻译[J].上海翻译,2005(2).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6

多年后,这名中国医师找到了原因,那就是:许多美国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健康投资。

10多年前,我曾在美国学习工作过,以后因工作关系也常去美国,对他的发现我深有同感。在美国,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无论是政府、军队还是学校、企业,从上到下,不分男女,都非常重视健康投资。造成“穷人胖,富人瘦”的原因,无非是富人更有钱进行健康投资。

光健身减肥的生意,在美国就有亿万美金的市场。每天的报纸、电视、广播都有与医学健康有关的新闻信息。全国性的大电视台高薪聘请医生做专职医学健康编辑、记者,地方小电视台则花远高于医院的年薪聘请护士来全职报道医学健康消息。小学从一年级就开始灌输健康平衡饮食和生命在于运动的概念。无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不管是平时还是周末,到处都可以见到跑步健身的男女老少。健身俱乐部、游泳池、各种球场比比皆是。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7

在国内保健市场,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宣布圈钱时代的基本结束,而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功能保健时代”的来临。

功能保健,在市场营销上也可以叫“细分策略”,是以某一产品针对具体身体状况的预防保健措施。由于保健食品可以进行功效和辅助治疗的宣传,使得保健市场非常巨大,充满机会。

补血的细分策略——补血清脂

从“红桃K补血真快”到“血尔 补血功效更持久”,一直到2003张曼玉“补血红了脸 还有色斑怎么办”(女人缘美容胶囊),补血市场在细分策略上成功建树了经典案例。

前段时间我就对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东阿阿胶”的市场提出过市场预测(见2004年保健市场谁为黑马一文),实际上,“东阿阿胶 补血提高免疫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卖点,不知道厂家是否愿意占据这个市场的制高点——以补血应对辅助治疗亚健康,以中药补血再次提升阿胶的市场地位。

补血市场另外一个重要的细分点就是“补血清脂”——通过补血带动清脂市场,以类似“纯净血浆清除脂肪”为策略,打开清脂市场,相信从另一个容易理解的角度和侧面对清脂市场的进攻是最有效和明智的。(具体执行策略在本文恕不详细阐述)。

骨关节病市场细分策略——养骨

骨关节病的保健一直有几个分支——补钙、改善骨质疏松和祛除风湿,其中以补钙为主要或潜藏策略,占据着治疗骨病的主要市场。

骨病的医学研究一直没有找到非常明确的成因,所以在概念的建立上反而更容易——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是最好的概念,这也是保健市场的一贯作风。

其实,骨病市场除了补钙还有更多的机会点——比如补充精气益骨髓、全面滋养骨骼也就是“养骨”概念。

说“养骨”是骨关节疾病最优势的策略和发展方向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养骨既符合中医最传统的“滋补”理论,更可以把“补钙”、“驱除风湿”都融合进来,“三分治 七分养”,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笔者注意到,一个以典型“养骨”为概念的产品——香港飞天堂的“绿养口服液”已经在湖北上市,操盘手也是出身于“三株系”的营销人,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操作得当,必定会给保健市场更多的惊喜。

改善胃肠道功能策略创新

改善胃肠道功能在保健品市场目前主要策略为“润肠通便”和“排毒养颜”,以“盘龙云海”和“一品堂”为主要代表,其中也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润肠和排毒、通便和排毒的自然关系),还有遍布全国的几十家茶类(命名以润肠、润通为主)厂家,以天然纤维素为代表的清肠产品(解放蔬而康、美多等)。

其实,改善肠胃的细分策略还包括“无须排毒”概念——体内的毒素是一种自然规律,完全排除是不可能不客观的,只有尽可能解决毒素的产生才是最科学的。即把排毒概念再次提升,即服用产品后不会产生毒素,“无须排毒 自然健康”,非常容易理解和解释,不需要多少教育费用,自然会成为润肠通便的更大潜力市场。

延缓衰老细分策略

目前的保健产品,延缓衰老的市场策略细分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层面,从朵而、健康元药业(太太)到百消丹,从天使丽人到青春宝,“美容”、“延缓衰老”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不可回避的潮流。

“延缓衰老”的概念比较大,最终落实在具体的症状和身体表现上,有“清除色斑”(百消丹)、“改善更年期综合症”(静心口服液)、面色红润年轻化(朵而)等,以内调外养为基调,开展“年轻诱惑”。

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品类“天然植物雌激素”,以修正药业“伊更美”为代表,是采纳的广告操盘,强调“男人补肾 女人爱巢”,(也就是卵巢养护)可惜在推广时策略摇摆不定,没有形成大势。

延缓衰老在感性上也有不少机会,其中“做女人真好”和“让女人更出色”已经成为经典,而“让女人也羡慕的女人”这样的概念必定会使35岁以上的人群重新点燃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术语学,认知,中医术语

中图分类号:H059;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3-0025-04

引言

根据术语学的观点,一个学科术语的规范化程度直接反映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一门科学越“科学”,术语就越完善。而中医药学因其悠久的历史,术语具有一些特性。比如形式独特且不简短,有时是字,有时又是短句,如“神”“木克土”“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而术语的意义往往较为广泛,一词多义的情况较多,如“气”;有些概念相对模糊,如“阴”“阳”,且没有明确界限;还有一些同义词,如“内风”也称“肝风内动”或“虚风内动”等。根据近现展起来的传统术语学理论来看,中医术语显然不符合术语学对理想术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标准,如单义性、准确性、简短性、系统性、不能有同义词等,这甚至也成为各界质疑中医科学性的论据之一。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近一二十年认知术语学的产生对传统术语学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从认知角度来看,中医术语因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文化以及古汉语特点,具有很高的认知研究价值,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现象的特有的认知方式和体会。

一认知术语学理论源起与发展

术语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萌芽阶段;70年代的确立阶段;90年代的发展阶段。也许不同术语研究者对于术语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会存在不同观点,但绝大多数术语学家都承认,今天的术语学处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认知术语学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认知术语学(когнитивное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首先产生于具有雄厚术语学研究基础的俄罗斯,是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在术语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1993年俄罗斯术语学家格里尼奥夫(СВГринев)在《术语学引论》一书中使用“认识论术语学”(гносеологическое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这一术语,研究专业词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并指出术语在科学认知中具有记录知识、发现新知和传播知识的功能。该著作可以看作是认知术语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998年著名学者阿列克谢耶娃(ЛМАлексеева)在《术语和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认知术语学”这一术语。同一时期,西方学者也开始把“社会认知术语学”作为与传统术语学相对的概念提出来。此后,“认知术语学”这一术语开始被术语研究者积极使用。

2006年,俄罗斯术语学家塔塔里诺夫(ВАТатаринов)在百科词典中收录了“认知术语学”,并指出[1]:

在认知术语学框架下,术语被看作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对知识进行加工和结构化的产物。术语能够记录人类获取的信息,成为认知的工具,因为它能够总结科学事实、积累知识并传播给下一代年轻学者。它的研究基础是范畴化、概念化、概念模式、隐喻化和世界图景等问题。

认知术语学从认知科学中引入隐喻、隐喻化、概念化、概念空间、范畴化、世界图景等一系列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机制、研究方法、理论问题和发展趋向。它不仅是术语学的一个分支方向,它还是全新的观点体系,是对传统术语观的颠覆和重构,它对很多传统术语学的基本问题给予重新认识。

首先,认知术语学突破传统术语学的语言学界限,把术语看作是表达专业思想和思维的客体,是专业信息的载体和存储形式,它不仅承载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结果,而且是未来认知活动的手段,是专业领域认知和交际的单位。

其次,术语隐喻现象在传统术语学框架内被看作是术语构成的个例,是术语构成的手段之一;在认知术语学研究中则被看作是概念生成及系统构建的基本思维方式。

再次,传统术语学把术语多义现象看成是一个需要根除的“缺陷”,而从认知术语学角度来看,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是人类范畴化、概念化及隐喻思维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科学概念及相应术语发展的普遍现象。

综上所述,认知术语学对很多传统术语学中的基本问题给予重新阐释,它将为中医术语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空间。

二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

论据一:俄罗斯著名术语学家列依奇克(ВМЛейчик)指出[2]:

术语系统并不仅是与概念系统相联系,而且是与其背后的科学理论相联系。客观现实的多元性和不可穷尽性以及每个理论体系的有限性,导致同一个知识领域内可能同时存在多个理论体系,每个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系统,能够覆盖它所描述的客观知识领域。

例如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不同的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中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对于生命现象这个研究对象完全建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人体和病理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系统,医学实践中有很多中西医结合的例子。实践证明,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论据二:“一门科学理论的术语首先是以某一自然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是该语言群体对世界的认识的体现形式。”[3]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由汉语建构的世界,其语言特质与汉语的文化特质相关,反映了汉民族生活现象的世界。它与西方现代生物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认知方式都不同,术语系统的构建模式也因此不同。中医基础理论建立于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之上,气血、经络等基本概念都是中医特有的,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关于生命现象的世界图景。

论据三: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从认知角度看:“科学隐喻不仅有助于快速掌握研究对象,是描述科学理论的语言手段,还有助于人们探求知识、记录知识,是概念化的重要手段。”[4]从科学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几乎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是基于纯粹的逻辑建构。从生物学中分子的双螺旋体结构,到核物理学中的夸克,我们很难想象没有隐喻的“科学语言”。而综观中医术语的内涵,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同时,相对于其他对象科学的拟人观(即以人的身体结构、功能、形象、性格等特征比拟非人类事物),中医学对人类机体的隐喻思维则是拟物观,即在中医学上,人的躯体就是缩小的世界,人与宇宙是同构的,从人体推及自然,人与万物的构成和运动规律是一致的,自然、情绪、社会生活、动物、植物、气象、兵法和等级制度等都被用于中医的认知原型。可以说,准确把握中医术语的隐喻特质是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一环。

综合以上术语学分析,中医是一门历史性和人文性高度融合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其术语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

三中医术语的特点

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弗洛连斯基(ПАФлоренский)曾指出:“任何一门科学的实质就是该科学的术语系统,术语的发展史恰恰反映了这门科学的发展史。”[5]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术语因此也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术语的特点,朱建平教授曾撰文将中医术语的特点概括为“历史性、人文性、定性描述、用具体名词表达抽象概念”[6]。

1历史性

中医术语多为古代汉语,中医术语可以是字、词、短语,还要考虑到古今词义的演变等,如“内风”在古代指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今指肝风内动,即由脏腑机能失调而引起具有动摇、震颤特点之各种症状的病理变化,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

2人文性

中医术语大多包涵了较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术语“三子养亲汤”中,“三子”是指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三种药材,主治老年人中气虚弱,运化不健。因其用三种果实组方,以治老人喘咳之疾,因此寓其“子以养亲”之意,蕴含了汉语言主体的民族传统文化。

3定性描述

中医术语包含大量的自然语言和生活语言,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事态来表述或比喻人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原理等。多为定性描述,很少定量描述,如气虚、火旺等都是一个定性的描述,无法用确定的数值来衡量。

4浓厚鲜明的古汉语特色

中医术语多为古代汉语,由于汉文字的特殊性,中医术语中的词法、句法非常灵活,极富弹性。有很多概念的术语表达不完全符合形式逻辑及现代术语学的要求。此外,中医术语往往意义广泛,一字多义。如“气”是中医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一个术语,“有人将《黄帝内经》中的‘气’分为270多种,其概念内容很难清晰界定”[7]。

5独特的抽象思维方式

汉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与中医学科体现的抽象思维方式是互为影响的,尤其体现在隐喻思维模式上。如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因此医学上所说的五行并非指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四中医术语的外译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意味着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已被列为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在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导向下,中医术语的外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推动中医走向世界以及平衡“文化逆差”的必经之路。

术语翻译不单单是完成两种语言表达手段之间的转换,还要实现学科领域内的科学概念之间的对应,不同语言相应学科领域的概念之所以能对应,其理论前提是科学的国际性和科学认识的普遍性。此外,在传递概念基础上,还应该保证所翻译的术语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也就是保持原有的概念体系。从概念出发、从概念系统出发是术语学的一条基本原则。[8]

也就是说,不同语言间术语表达手段的转换具有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突出特点,因为术语同时属于语言系统和专业知识系统。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语言和非语言的综合因素。

然而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中医所具有的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其独特的理论概念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对应词,中医术语的外译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中医学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的很多理论的科学性已逐渐被证实,因此在很多中医术语翻译过程中,不仅考虑双方语言特点,还应考虑中医理论体系的继承性,不要单个解决术语翻译问题,而要注意保持术语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制定统一可行的外译处理原则和方法。对基于这些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名词的译介应保持中医固有特色,不能以西代中,也无法取代,如气血、经络、三焦等中医独有术语在西方现代医学中缺乏对应词。另外,基于不同理论体系的中、西医术语,还存在名同实异的情况,如中医的心、肝、脾、肺等概念的内涵与西方现代医学中概念有很大不同,这种情况尤其需要注意。

其次,中医术语的规范工作需要语言学家和中医学者的共同努力,进而,其外译也不应仅局限于汉语言使用者,还需要目标语国家的汉学家和中医工作者的合作。对于一些翻译原则和方法不宜过于教条,除了考虑保持我国文化传统、思维习惯和语言特色之外,目标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认知特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同一个术语外译,中国人的翻译和外国人的翻译肯定会有不同的地方,尤其对于中医这样一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因此做好与目标语国家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在不破坏中医理论精髓的前提下选择更为恰当和合适的表达手段,对于中医的传播和交流更有好处。

参考文献

[1]ТатариновВАОбщее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Словарь/ВАТатаринов/РоссийскоетерминологическоеобществоРоссТерм[М]МосковскийЛицей,2006:82

[2]ЛейчикВМ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предмет,метод,структура[М]Белосток: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Белосток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7:100-101

[3]РомановаНПЯзыкнаукикакрезультатиисточникпознания[С]//ТатариновВАИстори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я(ТОМ3)Москва:МосковскийЛицей,2003:218

[4]АлексееваЛММетафоры,которыемывыбираем(опытописания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й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ЛМАлексеева[C]//любовьюкязыку:сбнаучтрудовМВоронеж:ИЯРАН,Воронежгосунт,2002:293

[5]АлексееваЛМФилософиятерминаврусскойтрадиции[C]//ТерминологияизнаниеМатериалыⅡ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симпозиумаМосква,2010:18

[6]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7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9

[关键词]旅居养老综合体;建设目标;“旅游+”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54

1旅居养老的发展概况

在老龄化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养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要养老的期待不再只是吃好喝好有人照看,老年人希望得到更多舒适愉悦的体验和经历,相对于家庭和社区相对封闭的环境,老年人更希望能够外出看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一种“旅游+养老”的“旅居养老”逐渐兴起并广受青睐。

旅居养老是在“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基础上,养老方式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此概念最早由中国老年学会副秘书长程勇提出。与普通旅游的快节奏行程不同,旅居养老更强调居住生活和度假享受,选择“旅居养老”的老人通常会离开常住地,选择气候宜人、环境舒适、景观优美的目的地长时间停留,一般会住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慢游细品,将游览、度假、养老三者结合,以达到既健康养生又开阔视野的目的。

2旅居养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旅居养老产品,如农家乐养老基地、乡村老年公寓、综合性养老会所、分时度假养老社区等,旅居养老的客源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旅居养老目的地多分布于北京上海郊区、交通便利的乡村和景区周边。现有的旅居产品或是倾向于旅游功能忽略了养老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或是养老功能完善而旅游条件不足,而且多是从旅游地产开发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业态单一,老年医疗保健业、休闲文化产业鲜有涉及,尚未形成经济集聚效应,也没有充分发挥银色产业链的价值。综上所述,现有旅居养老产品远不足以满足养老群体的需要,转型升级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新时代老年人的消费特点和养老需求,结合旅居产品的现状前景,提出建设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设想,以期能解决上述的种种问题,为旅居养老的提升发展提供可行途径。

3旅居养老综合体建设分析

31旅居B老综合体的概念

旅居养老综合体的概念来源于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所谓旅游综合体是指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而形成的,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旅居养老综合体是旅游综合体的一种类型,其特点在于以居住养老为核心资源、核心产品或核心功能,由旅游企业、养老企业、休闲娱乐企业等多方综合协调形成的,用于满足老年人旅居养老需求的旅游综合体。

32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功能要求

根据旅居养老综合体的概念和旅居养老的发展要求,旅居养老综合体必须具备居住、养生、医疗、度假、休闲等各种生活和商业条件,以住宿集群、娱乐集群、生活服务集群为载体,实现生活居住功能、医疗养生功能以及休闲度假功能。具体要求如下。

321生活居住功能

旅居养老综合体是为满足异地养老需求而建,候鸟式养老群体通常会在目的地停留,短则十天半月,长则连续几个月甚至半年,所以生活居住是首要功能。但是,旅居养老综合体对居住功能的要求要高于普通居民生活,不仅要舒适便利、生活设施完善,还要求自然风水好,房屋装修好,活动空间大,居住设施皆以高档酒店、老年公寓等方式呈现,实现高端、规范的居住标准。

322医疗养生功能

养老群体最关注的就是身体健康和养老目的地的医疗水平,因此医疗养生是旅居养老综合体的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要满足养老健身的需求,旅居养老综合体须具备完善的医疗系统和养生系统。医疗系统包括联动式医疗服务、医疗监控和医疗救助,实现智能化诊疗服务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精确就医分类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全面覆盖,为入住老年人营造24小时安全防护;养生系统包括定期健康检查、康复、养生知识讲座、符合五行的饮食、针灸、推拿等服务。

323休闲度假功能

旅居养老综合体是养老目的地与旅游目的地的结合,除了满足养老需要外,还应该满足老年人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的需求,这就要求旅居养老综合体应该以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的标准配备相应的休闲度假设施,同时营造景观环境。如加强广告牌、建筑色彩等管理,开展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提升环境美感;构建以公共绿地为点、以街道和滨河绿地为线、以庭院绿地为面的点线面结合、富有特色的绿化体系;加强商业、文化、体育、娱乐、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体旅游服务功能。

33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建设目标

旅居养老综合体作为一种养老、旅游产业聚集区,既要满足养老群体的生活居住需要和养生保健需要,还要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满足各种综合,实现“宜居、宜游、宜业”的目标。

该目标的特点表现在:第一,功能复合性。旅居养老综合体不只服务于养老需求,也要服务于旅游需求,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养生保健与休闲度假的多重复合功能。第二,效益综合性。旅居养老综合体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包含社会文化效益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第三,要素系统性,旅居养老综合体是养老和旅游经济的聚集区,是一个涵盖多类因素的复杂系统,而且各类因素和子系统之间能够构成共生互补的关系,以实现系统总体目标。第四,产业规模性。旅游综合体不是景区,其管理经营的复杂程度更高,卖的不是门票,而是综合体内的各种商品和服务。

4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发展现状

旅游综合体是近几年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业态,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和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旅游综合体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成为旅游投资的“新宠”。全国旅游项目管理系统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在建的旅游综合体项目2027个,占全部在建旅游项目总数的192%,预计总投资522357亿元,已完成投资122532亿元,占全部旅游投资的388%。相关统计系统显示,目前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已经遍布全国东中西部。

旅居养老综合体作为旅游综合体的类型之一,其概念出现的时间较短,真正符合“舒适便捷的生活社区+全域休闲的旅游景区+康养保健的产业园区”总目标的旅居养老综合体尚未形成规模,但国内各大城市对于各类“旅居养老目的地”的建设早已如火如荼。常见的形式主要有农家乐养老基地、乡村老年公寓、综合性养老会所、异地养老社区等。旅居养老目的地建设最早始于海南三亚、广西巴马、云南大理等地,后来逐渐扩展到全国各省市。在已经开展的旅居养老服务中,老人们均入住三星级宾馆式老年公寓,食、宿、行、玩等服站有标准。每到一地都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体验当地名胜古迹、乡土人情、饮食文化和社会风貌,享受“候鸟式”“保姆式”“规范化”“家人化”的贴心服务。其中典型的代表分别是太湖国际异地养生养老联盟和扬州市温馨旅居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异地养生养老联盟――太湖国际异地养生养老联盟成立于无锡,由来自江苏、北京、海南、广西等地的30多家养老机构共同加盟,该联盟是在“分时分权旅居”度假养老理念的指导下,联盟内部通过异地互换、轮流居住的方式,让中老年人在异地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享受消费购物乐趣和康疗养生服务,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目的。扬州市温馨旅居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主要负责扬州及周边地区适龄老人的异地旅居养老服务事宜。通过各地社会服务机构的合作支持,已成功开发江苏扬州、甘肃酒泉、海南天涯、辽宁大连、丹东等不同地域、风情迥异的异地旅居养老目的地,使社会适龄老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地选择旅居养老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徐进进旅居养老综合体建设构想[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2]张茂玲异地养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学术探讨[J].学术探讨,2016(2).

老年医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微课;

中D分类号:R329.2-4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为学习其他课程搭建良好的知识平台,还可为临床实践做好扎实的铺垫。但其内容抽象复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且不失去对课程的热情与兴趣;又如何让学生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成果应用。“微课”的适时出现,可以大大改善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

在国外,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s课程和英国的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1min演讲。如今,备受议论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设计师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认为微课是把在线学习作为目的,把某个关键的知识概念或明确的主题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而录制的短视频或音频,并提出了如何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即列出核心概念―写出简短的介绍和总结―给出核心概念的前后背景―录制1-3min的短视频―为学生设计课后任务―将视频与课后任务一并传至课程管理系统。目前微课多被理解为“用5至10min微视频作为主要载体来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在我国,最早的微课概念是由广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0年针对目前教育信息资源低利用率的状况而提出。随着微课技术在国内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大家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深刻。尤其是2013年以后,微课迅速升温,众多专家学者、各种部门纷纷解读微课,一时百家争鸣。总体来说,微课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人们的认识也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逐渐完善。

2、微课在医学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当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已经悄然进入“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也应运而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抽象,重难点多且不易理解,学生仅靠满堂灌或一次的学习,很难全部掌握所接触的知识。另外我院多属文理合班上课,大家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很难顾及到全部同学。目前,大学教育除了多媒体的使用,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所以,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微课的推出,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还是答疑解惑、知识拓展,都方便了许多;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也更宽阔了,实现了学习无时不能,无处不能,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及时与老师沟通,重难点更容易理解掌握,这一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微课与传统课程的比较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微课属于微小课程,讲授的是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问题,一般由简短的微视频构成,可反复观看,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传统课程时间较长,一般在45-50min,学生的注意力仅能保持10min左右的高度集中,被当作观众的学生在课堂上很难自始至终跟随老师的思路,容易遗漏重要的知识点,即使认真听讲,也会出现因没有听懂而错过某个知识点或者下课后再请教老师的现象。虽然微课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微课所使用的教学视频多是提前录制的,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带来的交流互动氛围;虽然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不排除有的学生缺乏自控力,打着学习的幌子,利用网络终端进行娱乐。因此,课堂教学依然是大学教育的主场,可以把微课作为辅助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其方便灵活、时间短、知识点明确等优点与传统课堂形成互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4、应用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应用微课视频教学过程中,亲身感受方便的同时也有几点体会。第一,可以把所有课程中的重难点都制作成微课视频,有助于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巩固重难点知识。第二,学生提前观看微课视频,课堂上讨论并解疑答惑,老师的角色由知识灌输者变为学习引导者,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如何运用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第三,医学属于一个庞大的体系,专业多,课程多,学科体系严谨,但是各专业各课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很多知识彼此关联,可以把不同课程的微课结合起来,即方便学生学习,又帮助老师扩大知识储备量。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在这个“微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方便快捷,微课正是在“微时代”的潮流下产生的。作为医学院高校教师,更应紧随时代潮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技术手段完美的融入专业课教学,与传统教学互补,促进现代医学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欣,常娜.优化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几点建议[J].基础医学教育,2015,7,17(7):565-567.

[2]李育娴,张介平,秦颖,谢冬萍,汪海宏,蔡巧玲.微课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和体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10,35(10):1443-1446.

作者简介:

1、尚丛珊女1988年2月河南灵宝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方向:基础医学,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