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十篇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4:20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1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为了强化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以及监督的水平,能够在教育事业中促进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来维护高校的财务、经济能够正常的进行。但是在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特征以及实践意义进行研究,能够总结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

(一)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由于制度中存在着缺陷,这就导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一个相对完整、具有严格标准的框架来进行具体便准的规范,这就使得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了

不确定性的管理,使得审计结果不够规范,在内部行政权力中,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发挥正常的工效,失去了制度的规范。

(二)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主要的表现在:高校的领导干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形式,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并且在工作中没有对审计的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在工作中知识注重了形式,没有做好具体的规范检查。

(三)在原则上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在领导出现离职或者是调转的时候,一般实行的是:“先离职,后审计”的原则,这就出现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离职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对具体的审计工作进行事前的变更安排,造成工作中出现的漏洞,这就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使得“审”与“用”脱节,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

(四)审计工作中独立性比较差。

由于在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学校内部额审计部门来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但是在高校经济中,审计对象不够明确,在工作中会受到各种牵制,这就造成在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实施,仅仅是存在着一种经济业务的依托关系,影响了审计的结果。

(五)审计工作在规划中的缺失。

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审计的内容比较复杂;时间紧;审计覆盖的面积比较广,因此在具体额工作中对人事制度上存在着不足,这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具体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仅仅限制于形式上,并没有对结果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

(六)审计工作中方法和技术的缺陷。

在我国高校审计工作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审计方法的限制,这就导致在工作中会出现一些违法的账面,这种状况就是由于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和技术不够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审计结果,造成审计中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策略分析

在高校教育中,审计策略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高校融资的正确进行以及在财务工作中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其中审计策略是指审计人员为了更有效的实施审计目标来具体安排的关于审计计划的流程,审计方法以及在审计评价体系中的具体事项,最终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降低审计中的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有效实施。具体的审计策略表现在:

(一)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工作。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前要制定明确的审计目标,并且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中进行颗粒的调整计划,使得审计工作能够科学有效的顺利实施,增强审计的审核结果,完成审计成果,在计划工作中做到合理、高效。

(二)安排具体的审计流程。

在审计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重点是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实施阶段以及审计的报告阶段进行的。具体的实施过程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审计对象进行确定,明确具体的经济目标,在识别审计风险的过程中来具体确定审计的流程,根据高校经济责任的具体步骤来实施审计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大大降低审计的风险性,提高审计的质量,之后做出比较科学的审计报告。最终在合理的审计方法中来确定具体的经济责任。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方法。

在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的技术方法有:从账户进行入手,将账簿和银行账户,来确定具体的会计科目,并且做好相关账目的审计监督工作;在查账取证中研究审计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是顺查法、逆差法、抽查法、抽样法、计算法等,在审计方法中还包含着财务分析方法,在高校财务状况中对经济责任以及具体的经济目标进行客观的评价;审计调查法,连续审计法等。

在研究高校审计评价的方法中:它主要是高校经济责任下来研究审计方法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具体有:层次分析法、以及在选择审计评价方法中遵循的具体原则。

总结

在研究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能够根据具体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在研究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评价提下中构建了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最终为完成高校经济工作中的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状况做出了有效的保障,在领导干部的正确领导下,有效的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强化了运用的实效,最终为高校教育事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文轩,李家声,陈小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难点问题以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12,(16).

[2]吴怡兴,丁有根,桂珍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政与金融,2012,(28).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2

信息不对称理论又称为不完全信息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一书中提出,是一种分析信息对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及解决方法的理论。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上表现为交易一方从信息源、信息时间、信息数量、信息质量方面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更完善的信息,甚至第三方也无法验证,即使能够验证,也需要花费很大物力、财力和精力,在时间、人力、精力等方面客观上也是不允许的。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已成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预防和惩治腐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当前,学术界大多采用委托理论来解释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委托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营企业事业单位,只要存在受托经营管理的公共财产,就必须要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就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合规、适当、有效履行。在这一委托关系中,涉及三个基本主体:审计部门(受托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单位(人)、政府管理者(委托人),如果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去分析审计参与三方关系的构成,就会发现在每个具体环节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始终存在的。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在审计未实施前,管理者和领导干部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领导干部具有信息优势,管理者因为不具备完全信息,无法对其委任的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和资源配置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因此,便急需具有专业水平的独立第三方,对其经济管理行为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便由此产生。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出现后,管理者与领导干部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风险,便被转化为两部分:一是领导干部和审计部门之间,二是审计部门与管理者之间。在审计过程中,领导干部具备完全信息,拥有信息优势,审计部门作为代表管理者行使监督和评价职能的一方,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使审计具备的信息绝对完全化,由此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做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得出不准确的审计结论,或者造成其他不良后果,引发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信息不对称的类型

一是审计信息源的不对称。被审计领导干部层级较高,处于信息管理者的中心地位,比审计人员更了解本业务系统财经收支信息、管理信息、效益信息,更了解审计信息所处的法律环境、会计环境、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制度环境等经济管理环境,对审计信息的掌控处于优势地位,审计人员要获得该信息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和时间。

二是审计信息知悉数量的不对称。审计对象由于处于审计信息的中心地位,对于各种层级相关的审计信息都了如指掌。审计所需的各种相关的、充分的审计信息都依赖于审计对象的及时、完整的提供,要做到查深查透、评价客观公正,建议切实可行,必须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三是审计信息质量的不对称。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决定审计的合规、合法、效益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审计的成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经济责任审计能否获得真实可靠的审计信息,不但取决于审计对象的诚信水准,而且也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审计成本投入的大小。

三、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策略

由于审计双方信息不对称,领导干部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对审计人员进行欺骗,这就是“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将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一是增加审计风险,二是影响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扭曲干部监督、评价和选拔机制。依据信息不对称的基本原理,可以采取强化市场机制、落实承诺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完善监督体系等措施来有效约束信息优势方的行为。借鉴这一理论,笔者就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一是改革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对审计机关人财物和业务统一垂直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分级同步审计和交叉审计等,都是增强审计独立性的有益探索。二是优化审计力量组成。打破条块管理,统一组织协调人力物力,有机整合审计资源。通过审计资源的统一调配,使审计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具体审计项目上形成力量和技术优势。

2.健全法规制度,??强信息提供的约束性

一是完善承诺制度。审计承诺制度是针对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制定的,要有效发挥审计承诺制度的作用,首先细化审计承诺内容,突出审计承诺的针对性,对承诺的内容和责任加以细化,明确提供虚假承诺的法律后果及后续审计验证的措施方案,防止走过场,同时对领导承诺和具体工作责任人承诺责任加以区分,防止推诿责任;另外,审计人员要将验证领导干部及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信息是否真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从制度上约束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行为,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二是完善奖惩制度。对违规问题划分不同类型,让抗拒者一旦查实问题后面临严重处罚,提高违法成本,让其自行判断是否如实提供信息。三是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协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有关信息以及抓好成果运用反馈的职责义务,减少信息截留或流失,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3.改进方法手段,增强信息选取的有效性

一是创新审计方法。优化审计组织方式,整合审计资源,推动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拓展、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拓展、真实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传统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拓展。要针对不同项目合理选取审计方式,多种审计方式并用,加强统筹,同一方向、同一单位的审计项目尽量同步、整合,既缓解了人少事多的矛盾,又能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绩效。二是改进审计手段。大力推进联网审计和跟踪审计,充分依托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快捷、准确地获得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信息,缩短审计获取信息的时间,降低信息搜集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三是加大审计分析力度。积极探索和应用分析性测试等科学的审计分析方法,用分析结果来把握审计重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人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增强审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3

从2006年国家电网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至今,各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很少提及碳排放等方面的信息,只有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披露了有关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责任。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低碳信息披露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府通过多项举措,引导企业采取低碳行为政府从2011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生产、生活的政策,涉及节能减排、新能源、低碳消费、碳排放交易等领域。这些低碳政策开始更多地被社会认识,并落向具体和实处,特别是“碳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充分表明了政府发展低碳产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作为碳排放主体的企业也开始在技术改造与创新、低碳产品、碳盘查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二)企业对碳减排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多数企业仍将“碳减排”理解为一种风险,特别是碳政策法规的推出和调整,给企业业务造成的影响,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风险,也是现阶段推动大多数企业应对碳减排的主要动力。相反,能够把“碳减排”当作给自身带来商业机会的企业还非常有限。

(三)碳排放信息披露不详尽,关键定量信息普遍缺乏2011年,中国企业共了1001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在40份以上的行业由2010年的7个增至2011年的11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碳排放定量信息披露程度不高,特别缺乏具有实质意义的关键定量指标信息。归类分析显示,上市公司关键碳排放定量指标平均披露个数不足2个,56%的上市公司没有披露任何关键碳排放定量指标。在有碳排放定量信息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随意性强,计量单位和核算口径不统一,数据整体缺乏可比性,即使在同一行业中也无法比较,报告亟待完善和规范。

(四)第三方独立审验报告数量逐年递增,但增幅微小连续几年的数据显示,经过第三方独立审验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逐年递增,但增幅只在3%左右,且连续三年保持在报告总数的5%左右。很少有企业能提供系统完整的碳排放量化信息,能邀请独立第三方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外部审验的企业数量相当有限。国家“十二五”层面明确提出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为中国企业开展碳盘查传递了信号,因此,接下来几年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的碳盘查将是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

二、低碳经济审计构建

(一)构建多层次联合的审计主体低碳经济审计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十分庞大,可以提供碳信息审计的部门主要有政府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审机构等。当前,在碳减排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性的前提下,以政府审计部门作为低碳经济审计的主体更能维护政策的权威,体现公众意志;更能保证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核的客观公正性和审核的有效性,以保证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但是,低碳经济毕竟是市场行为,政府审计需要有所限制,在社会责任审计实施初期,可先由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开端来逐步推进;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相关社会责任审计准则也日趋完善时,政府可逐步引导社会审计组织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

政府可将部分监督权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同时通过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以达到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目的。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灵活性的优势,从而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内部审计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难以被利益相关者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接受。当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低碳经济审计应该是以政府审计为总纲,在政府审计的指导下,社会审计为主,内部审计为辅的多层次联合审计主体。低碳经济下的社会责任审计主体如下图所示:

(二)设置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鉴于企业低碳审计评价标准客观性与主观性并重的实际,如果单独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不全面的,将一些非定量指标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所构建的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定量角度来构建的;另一个层面是从定性角度来构建的,作为定量指标体系的补充以更全面的评价企业低碳行为。定量指标。根据前面审计的具体内容,可以设计以下四方面的定量指标,来对企业低碳责任履行进行评价。(见表1)定性指标。定性指标主要是对企业低碳审计上述四个方面涉及的非计量因素的评价,是对定量指标必不可缺的补充和完善,意在审计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具体的可关注以下几方面(见表2)。

(三)低碳经济审计内容企业社会责任低碳审计的主要内容应该从宏观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企业低碳经济政策的编制与执行情况。当前,政府制定的低碳经济法规主要包括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效、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和开展国家低碳省区与低碳城市试点四大方面。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法规的指引下,制定符合自身产业发展规律和技术指标相吻合的低碳经济政策。审计机构事前应该对企业相关政策是否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总体目标,是否合法合规,政策的制定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进行审计。事中要对节能减排的政策执行过程定期监督,包括审计政策实施的方式方法,政策实施的真实效果。事后要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提高低碳政策的执行效果,以便政策、法规的制定部门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审计低碳经济政策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确立了企业利益相关者要求的全面低碳发展责任及希望达到的温室气体减排水平的总目标,推动了企业低碳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改进,促进企业更好的实施低碳行为。

(2)审查企业低碳经济行为与产品的认证情况。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生产低碳产品,往往会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在获得这些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前,需要对低碳产品和低碳行为进行认证,即确认低碳产品、低碳行为与交易···。这就需要审计组织通过专业技术知识对相关行为与产品进行审计及认证,来确定行为与产品相应的标准。通过对企业低碳行为和低碳产品的评估和审查,将激励措施落实到实处。

(3)审查企业低碳资金筹集与使用情况。低碳经济扶助资金主要是政府为促进和发展低碳经济,针对企业低碳项目或者产品而划拨或减免的资金。首先,审计人员应审查资金专项使用项目的合法性,即申请低碳项目或低碳产品是否符合专项资金使用的有关规章制度,防止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其次,审查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专项资金是否及时足额使用是审查的重点问题,审查资金使用是否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相一致;防止使用过程中的腐败问题,避免挪用、套取和截留造成专项资金流失的现象。最后,重点对低碳经济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审计。要对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和投资等整个流程进行全面审计,评价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率及效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4)审查企业低碳责任履行效果。审计人员应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低碳相关技术应用情况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情况等三方面来评价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效果。审计的重心在于有关节能减排制度、政策、目标、标准的贯彻执行以及责任的落实情况。企业在贯彻低碳项目的过程中,短时间内投入的成本可能会大于获得的收益,因此,需要实施低碳审计来监管和评价企业低碳项目的执行过程和各个阶段的效益,确保低碳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通过碳减排审计,可以发现并揭示企业在低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查处杜绝这些问题,督促企业采取低碳消费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

企业低碳经济的研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低碳审计就是因低碳经济而发展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通过审计分析,来客观评价企业低碳政策执行和低碳行为履行情况。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建立了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既为有关政府部门和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低碳审计提供了指标依据和评价方法,又对企业受托低碳责任的履行起到了促进与监督作用,最终推动整个社会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审计厅课题“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构建:基于低碳经济视角(222)”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4

一是审计内容不全面、程序不严谨、方法单一化。在审计实践中,有的审计侧重于资产、负债审计,有的侧重于财务收支审计,还有的侧重于企业领导人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缺乏全方位、深层次的审计,使审计内容显得较为零散、单一和不系统。很多审计往往只注重审查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单位会计资料,而不注重其个人借用、占用单位资产的有关事项,形成只算单位“大账”不算个人“小账”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程序上存有简化,审计程序的随意性较大,有的不搞前期调查,不编写审计实施方案,准备不足就开始审计,往往形成工作被动;还有的在审计报告阶段,没有按法律法规等要求执行必要的复核程序,增加了审计的潜在风险。在审计方法上,目前仍较多地采用传统审计模式,没真正走出“就账论账”的老圈子,不注重与现代信息化审计方法手段等审计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对单位内控制度的测试仍是薄弱环节。

二是“先离后审”的模式削弱了审计监督职能。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属于事后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被审单位已经存在的经济问题,对违规违纪行为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有效防止领导者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也难以及时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使审计资料的实用价值不高。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时间集中和紧迫,审计部门由于任务重、人员少,只能疲于应付,难以提高审计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三是缺乏健全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涉及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既要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要考评当前经济效益及长远经济效益。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全面、系统地衡量经济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另外,影响经济责任人业绩的因素既有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也有外部环境方面;没有责任划分标准和评价标准,审计意见不能明确表述被审计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及经济责任人承担的责任。

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对企业领导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而影响企业发展最深远的就是企业战略,因此,以战略责任为导向是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发展的一个趋势。

将战略责任观引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并不是否定现有的审计程序和内容,而是要在指导思想上有所改进,并在原有审计基础上加强对单位领导人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责任进行审计。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首先,审计可以根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分析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确定存在的经营机会和威胁。其次。评估自身的内部条件,特别是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认清自身的经营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制定用以完成使命,达到目标的战略计划。根据战略计划的要求,内审部门提供风险评估信息于管理者配置相应资源,调整组织结构和分配管理工作,并通过计划、预算和进程安排等形式实施既定的战略。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中,内审部门还可以实施有效控制,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根据变化的情况提出修订原有战略或制定新战略的建议,开始新的战略管理过程。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是一种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全过程系统性管理。

在战略责任导向下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就是评估单位负责人在战略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战略制定的过程是否科学,执行的效果是否如预期的估计,在执行中是否出现偏差,是否及时反馈执行过程出现的信息以及战略执行的各个层面的协调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审计内容:

一是针对战略层次的审计。按照战略实施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层战略、经营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公司层战略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核被企业目标、企业使命是否适应整个大环境,其经营领域是否具有竞争力,其经营所需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其组织结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是否适应其战略,各机构和部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等等。针对公司层战略审计,首先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要关注各项产业政策、调控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趋势等。其次要进行客观的自我判断,特别是在自身实力、客户的评价和定位等方面。经营层战略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审核公司是否在公司层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了适合本单位发展情况的经营战略,包括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内部各职能部门是否相互支持协调等。职能层战略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审核职能设置能否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通过审核部门年度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业务终端面对具体情况的业务落实能力和业务应变能力,来反映职能层战略管理的效果。

二是针对战略过程的审计。战略过程的审计目标包括企业负责人在任期内对公司经营使命、目的的安排情况;企业的使命能否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以及管理者的价值观。审核的内容包括:(1)企业对战略态势的认识和分析是否充分。通过调查、分析、评价,判定被企业对所处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的认识以及对所面临的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否正确。(2)战略方案的制定是否可行。主要审核企业领导在制定战略方案时,是否考虑了社会责任,是否有较好的盈利模式和较强的获利能力;是否严格遵循了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等。(3)对企业战略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是否科学。主要审核评价战略方案的标准是否科学,是否充分考虑了影响战略选择的各种行为因素,如过去战略的影响、企业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对待风险的态度、时间因素、竞争者的反应等等。此外,还需对所在企业的战略计划与实施情况进行审核,主要是审核其是否体现了总体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战略计划系统设计是否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战略计划制定是否遵循了一定程序,不同层次战略计划是否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审计主要是审核企业是否选择了适合自身情况的战略实施模式,是否根据企业战略的需要进行了适当的战略变化,战略的落实情况到底怎么样。最后,还需要对企业的战略控制情况进行分析以确保企业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具体地说,战略控制过程是否遵循了一定的基本原则;是否考虑了有关制约因素;是否选择了适合自身情况的控制方式,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控制系统。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5

一、职责调整

(一)新增的职责

1、市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重点项目建设

办公室职责。

2、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

(二)划入的职责

1、原市物价局的物价政策制定和价格政策监督实施,制定、调整市管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等职责。

2、原市经济委员会承担的除工业和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职责。

(三)划出的职责

1、将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职责,划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包括研究提出全市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技术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执行;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或审核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将库区移民工作职责划给市水务局。

3、将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职责划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加强的职责

重点是拟订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维护经济安全;加强投资宏观管理,调控全社会投资总规模;完善价格宏观管理,做好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强产业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强化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增强全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统筹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加强能源宏观管理,推动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全市开发区建设发展;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经济形势,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调控和综合平衡、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负责监测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研究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承担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职责,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审定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协调全市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四)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价格和收费政策及管理目录,依法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制定和调整市管价格和收费标准,组织开展全市价格与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组织开展全市价格成本调查和监审、市场价格监测、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和价格认证;承担全市价格评估机构资质和人员资格审核;指导全市价格和收费管理工作。

(五)承担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职责,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安排市级预算内建设资金,研究确定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按照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审核重大建设项目、利用外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按照规定权限负责全市政府投资类项目(工业和通信业项目除外)即全部或部分使用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省市级预算内和预算外、国家批准设立的基金(债券)等建设资金以及政府承担偿还或担保责任的国外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核准、备案、审核、竣工验收工作;引导民间投资方向,指导全市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议,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

(七)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全市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承担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协调实施和进行监测评估的职责;组织拟订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工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和重大政策并协调实施;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统筹规划、指导全市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工作。

(八)研究分析市场供求状况,做好重要商品供求的总量平衡,组织制定重要农产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规划、调控政策;搞好粮食宏观调控,制定市级粮食储备和物资储备计划。

(九)负责全市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广电、旅游、体育、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牵头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协调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促进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

(十一)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草案,制定部门规章;负责协调参与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提出财政金融政策建议;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提出全市利用外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全市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和投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资金的使用。搞好各类项目的前期储备,推介招商项目,职责权限范围内的项目评估、咨询服务工作。

(十三)拟订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搞好项目方案的审查、上报及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验收,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全市贫困乡村、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四)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机关日常政务,负责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会议组织、机要、信息、督查等政务工作,承担电子政务、档案、保密、、接待、机关安全保卫等工作,组织办理人大、政协建议和提案;负责机关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机关财务、财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办理机关及所属单位人员工资、干部考核、人事调配、编制管理、学习培训以及车辆调度等后勤服务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二)国民经济综合科

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的建议及目标和政策;研究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需报市政府审批的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并组织评估;提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安排意见;研究并编制、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提出全市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组织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组织研究提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对策建议;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总规模及投向和结构优化目标,编制利用外资、外贸和境外投资年度计划;负责政府国外贷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权限申报、核准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负责审核办理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负责审核办理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协调财政金融工作,组织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负责委内重要文件、报告的起草。

(三)固定资产投资科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投资宏观调控政策、规定,积极引导投资方向;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体制改革建议;拟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编制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及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负责全市基本建设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负责城镇基础设施、党群机关、政法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及管理;汇总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省下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省资本金基金计划,申报或安排国家投资、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项目;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落实建设资金;综合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核准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方案。

(四)社会发展科

研究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组织拟订和协调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衔接国家和省上安排我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文物、教育、卫生、体育、民政、广播影视、旅游等社会事业项目专项资金。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负责安排和管理政府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负责综合分析全市就业与人力资源、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情况,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五)工业经贸科

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协调解决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协调推动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组织拟订科学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负责申报和审批、核准、备案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项目;负责全市经贸流通等计划和建设项目;负责全市粮食宏观调控,协调粮食购销政策和储备库建设;负责权限内服务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审批;监测和分析市场状况;提出全市经贸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粮油、成品油等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提出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全市粮油储备宏观管理;负责全市加油(气)站、油库的规划和布局建设;核准、备案、审批、上报权限内经贸流通项目。

(六)交通能源科

提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交通中长期规划,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布局,组织协调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研究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邮电、农村能源中、长期规划,上报下达年度综合交通运输计划;编报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建设项目计划,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申报、审批、核准、备案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含水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协调有关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等业务工作,收集分析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信息,提出全市能源的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能源专项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能源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能源项目的布局;研究节能措施,指导协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发展、水能资源开发、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七)农村经济科

研究分析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及政策建议;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农村小康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和计划,衔接统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及资金支撑。负责权限内项目审批、指导、协调、建设项目实施。负责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

(八)经济体制改革科

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全市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组织、协调汇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情况;负责研究提出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等。

(九)地区经济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

拟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区域经济协作,协调制定国土开发和保护政策,参与编制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组织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整治规划项目、主体功能区规划,参与编制申报、下达农用地转用和基础测绘计划,协调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负责编制申报、下达民族乡村专项资金计划,组织实施资源型城市申报、转型方案及接续产业政策协调;承担市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拟订实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规划、年度计划和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城镇道路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重点污染治理和重大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拟订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规划和工作方案建议,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机关人员编制37名,其中行政编制30名、事业编制7名。

领导职数:主任1名、副主任5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4名。

非领导职务职数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五、其他事项

(一)将市以工代赈办公室(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更名为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市生态移民办公室),事业单位,正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二)市项目办公室(市重点项目稽查办公室、市铁路航空项目建设工作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7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3名。

(三)保留市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四)保留市经济动员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2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五)将市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更名为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物价检查科、案件复议审理科。核定人员编制13名(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6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3名(局长1名、副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5名。

(六)保留市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核定人员编制7名(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3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2名(队长1名、副队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七)保留市灾后重建办公室(市深圳对口援建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21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2名。

(八)保留市经济信息中心(市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九)保留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十)保留市价格认证中心,人员编制执行陇机编办〔〕70号文件的规定,自行聘用,自负盈亏,自主管理。

(十一)将市库区移民办公室整建制划给市水务局。

(十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1、工业行业规划的职责分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工业行业规划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工业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2、工业结构调整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工业发展政策、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提出并组织协调跨县(区)、跨部门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议;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通过制定实施行业规划等推动结构调整。

3、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分工。工业、通信业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除工业、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

4、成品油库的网络布局和成品油市场监管的职责分工。全市加油站、成品油库的网络规划和布局建设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成品油市场监管职责,由市商务局承担。

5、指导、监督和管理市级粮油储备、轮换和投放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市级储备粮油的宏观管理;市粮食局负责储备粮油的收储、轮换和投放。

6、与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职责的分工。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对全市铁路民航进行行业管理、以工代赈扶贫交通建设项目的立项、计划、实施管理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在全市铁路民航建设和行业管理方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全市铁路民航发展专项规划,衔接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争取国家铁路民航项目支持,组织协调铁路航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承担市铁路航空建设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6

【关键词】管理水平;管理审计;博弈分析

一、管理审计的内涵及选择

(一)管理审计的内涵

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而产生的管理审计是一种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审计,是基于受托管理责任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审计类型;如果说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己任,那么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则是审查管理信息,即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鉴证(王光远,2004)。

(二)管理审计的选择

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这种状况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持续低迷,这既有全球经济不景气大环境的影响,更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影响。而管理水平低下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张定胜,2000),从而产生非配置型低效率现象(杨世峰,2009),而提高管理层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则是通过对其管理效率的评价以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如何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以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使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快速地发展,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审计是基于受托责任而产生的,目的是鉴证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周莉,2009)。传统的鉴证主要是通过对管理层提交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但由于财务报告仅是企业管理层经营管理活动结果的反映,不能有效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出在何处,即不能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因此,对管理层管理活动相关信息(包括管理水平、管理活动过程等)进行鉴证则成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来说,其在作出任何决策时都要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委托方来说,在考虑是否需要聘请专门人员或机构对管理层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鉴证时,会将该鉴证所支出的成本与鉴证所增加的收益进行比较,即考虑成本效益。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在履行受托管理责任时,也会对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取的收益与从事经营管理所支出的成本①进行比较。此外,委托与受托双方还会就对方可能的选择进行考虑,以此来确定自己的选择。基于此,本文利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对企业管理审计需求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管理审计需求的博弈分析

(一)分析的假设

1.基本理论的假设

为了便于利用模型进行分析,特作出以下基本理论假设:

(1)企业委托经营管理的双方都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标,即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2)假定委托方通过亲自评价受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成本远高于聘请专业机构或审计人员实施评价所支出的成本;

(3)通过管理审计一定能够发现管理层未有效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事实,且对于同一企业管理审计的成本是一定的;

(4)假定受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其努力程度正相关,受托管理者努力工作就能够发挥出较高的管理水平,反之则会体现出较低的管理水平。

2.模型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特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博弈模型作出如下假设:

假定委托方需要聘请专业机构对受托方进行管理审计,则其支出的成本为c:a为受托方不努力情况下给委托方带来的损失;f为受托方不努力而导致委托方少支付给其的报酬;b为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获取的额外收益(具体包括将一部分精力花在别的工作上而获得的收益和增加的闲暇等);r为受托方因管理水平低下被审查发现而导致其遭受的社会形象损失②。

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博弈,可以用混合战略博弈矩阵表示,如表1所示(表1中圆括号中的数字含义:第一个数字为委托方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受托方的收益)。

(二)纯战略纳什均衡的解

从表1的博弈矩阵可知,该博弈是没有双方均能接受的纳什均衡策略组合,即不存在一个双方均不愿意单独改变自己策略的纯策略组合。即:若受托方不努力,则对委托方来说最好的策略是选择管理审计,这样可以发现管理的低效率,以及时改进企业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但当委托方选择管理审计时,受托方最好的策略是选择努力,以发挥出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样可以避免损失;既然受托方会努力,当然委托方选择不需要管理审计合算,这样可以节约成本;而委托方不需要管理审计时,受托方不努力可以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其当然选择不努力(或者说偷懒),上述这种因果循环会永不停止,从而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委托方与受托方博弈中的纯战略纳什均衡是不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只需考察该博弈中是否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即可。

(三)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解

笔者用p表示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0,1],其不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为1-p;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为q,q∈[0,1],其努力的概率为1-q;对于给定q,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p=1)与不需要管理审计(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对式(1)和式(2)求解:e(1,q)=e(0,q),得:q*=c/f。即:若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qc/f,则委托方的最优选择是需要管理审计;如果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q=c/f,则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或不需要管理审计,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同样,对于给定p,受托方选择不努力(q=1)与努力(q=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对式(3)和式(4)求解:e(q,1)=e(p,0),得:p*=b/(f+r)。即:若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b/(f+r),则受托方的最优选择是努力;若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b/(f+r),则受托方随机的选择努力或不努力,其结果没有差异。

(四)对管理审计需求的混合策略博弈行为的基本解析

1.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动机分析

在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q*=c/f的博弈中,其不努力的概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所支付的成本c和受托方不努力而导致委托方少支付给其的报酬f。若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所支付的成本c越高,委托方越缺乏动力聘请专业机构对受托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管理审计,则受托方选择不努力的概率q就越大;如果委托方对受托方的报酬支付减少f越大,则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就越小,这也说明受托经营管理者是否努力是依据其报酬所受影响大小而进行的相机抉择。

2.委托方是否需要管理审计的动机分析

在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b/(f+r)的博弈中,其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取决于三个因素: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获取的额外收益b、因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导致委托方少支付给其的报酬f和受托方因管理水平低下被审查发现而导致其遭受的社会形象损失r。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获取的额外收益b越大,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动因越强烈,则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越大。因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导致委托方少支付给其的报酬f越大,受托方努力的动因越强烈,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也就越小,从而不对受托方进行管理审计的概率1-p会增大。受托方因管理水平低下被审查发现而导致其遭受的社会形象损失r越大,则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越小,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也就越小。此外,由p*=b/(f+r)和q*=c/f可知,社会形象损失r越大,特别是r远远超过b时,则p*越小,而p*越小时,c也越小,最终导致q*越小。这说明受托经营管理者越在意其社会形象,则不仅会降低管理审计的成本,也有助于降低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概率,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效益。

三、管理审计需求的博弈对提高管理水平的启示

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市场经济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追求额外收益等原因,受托方不必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理性人角度看,任何受托管理者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都是期望能够获取更多额外的收益(将一部分精力花在别的工作上而获得的收益和增加的闲暇等)。特别是在监督不力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受托经营管理者,为追求额外收益,总会抱着侥幸的心理,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这也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委托者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保护自身利益出发,要求对受托人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由此,管理审计便成为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积极探索高效的管理审计方法,切实降低管理审计的成本,以此降低受托经营管理者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概率。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鉴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委托方应当结合企业和受托经营管理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使受托方没有努力而被发现后其报酬所受影响远远超过其不努力而获取的额外收益,以此降低其不努力的概率。最后,在经营管理者的聘请方面,应该尽量聘请社会信誉度较高,比较重视自身社会影响的经营管理者,同时行业协会或政府监管机构也可考虑针对职业经理人建立相应的信用档案,以增加受托管理者因不努力被发现后的社会形象损失,从而降低受托管理者不努力的概率。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8.

[2]张定胜.高级微观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78-188.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7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越来越大。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一环,尤其需要重视。本文在对传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平衡计分卡融入审计评价体系之中,构建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以期推动我国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审计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一、国有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或内审机构接受党委政府或部门、企业领导班子的授权委托,对企业领导干部任期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对地区、部门、单位、企业的资产、资源的管理使用和重大经济决策进行审计,最后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企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评价,对单位存在的经济问题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出具审计意见。

现今,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中还有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审计评价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这不仅限制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功能的发挥,而且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应用的合理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平衡计分卡思想来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分析

通过对当今评价体系的资料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评价在相当层面上还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历史资料,并且主要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这就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财务指标具有较多的失真和可操纵性。财务指标来自于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数据本身就有使用历史成本计价的缺陷,而且财务报表很容易被进行操纵,被审计单位可以通过改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手段来达到考核的指标。当今经济责任审计多在任期结束时进行,这就更加使得企业领导人注重创造短期的效益而忽略长期的价值创造。

其次,评价体系很难反映企业的竞争战略。当前评价体系在评价时往往过于注重自身发展状况,缺乏行业内的相对性比较,由此不能真实判断企业的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评价体系缺乏非财务指标。对于一个国有企业来说,人才的培养是企业今后发展的基石,人才流失或不足都会使得企业竞争力下降,原本优良的财务指标存在较快恶化的可能,但这方面现有评价指标涉及的较少。

三、平衡计分卡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了一种平衡4个不同角度的衡量方法,名为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互为关联的维度来平衡定位和考核企业各个层次的绩效水平,平衡了长期与短期、内部与外部的业绩、财务与非财务业绩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可以以此为借鉴,将平衡积分卡引入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之处,建立起平衡定位的审计评价体系。

(一)财务角度

传统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比较注重企业的基本经济责任,在财务指标的评价中,各项评价体系指标库中的财务指标多达七十多项,但从使用频率来看,主要常用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报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利润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但对经济责任审计中,不仅要包括财务利润,还应考虑经济利润,故还应包括企业的eVa评价。此外在企业财务指标的标准比较时应按照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为标准。

(二)顾客角度

若是从更广、更平衡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绩效考核时,一定要非常重视客户,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平衡计分卡最典型的客户角度通常包括:定义目标市场和扩大关键细分市场份额。客户角度应包括:交货时间、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持率。

1.交货时间。交货时间主要考虑企业是否能在合同约定时间内进行交货,有些交货时间的延迟是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的,审计人员通过客户满意调查和企业由于交货时间延迟造成合同违约可以统计出企业交货的情况,作定性评价。

2.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率主要以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量占该类产品整个市场销售总量的比例来衡量。该指标可以与客户增长率结合,共同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

3.客户保持率。该指标反映了客户的忠诚度,可以使用重复购买率衡量。

(三)内部流程和管理角度

内部流程角度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重大经济决策程序。

1.内部控制。主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是否完善;关键控制点有无遗漏,有无交叉重复;控制制度有效执行情况;出现重大误差或舞弊时,是否可以及时发现与纠正。

2.重大经济决策。该指标评价企业是否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决策程序是否清晰透明,是否实行了集体决策;对关于企业发展战略、改制重组、产权转让、对外投资、融资、对外担保、资产处置、大宗物资采购、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大额资金运作等重要事项的决策依据、程序和执行的情况和效果

(四)合规角度

合规角度主要包括:遵守法律法规,企业领导人廉洁自律。

1.法律法规的遵循。评价被审计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是否遵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若存在违法违规事实,数额有多大、情节是否严重等。该项指标评分时应综合权衡审计查出的问题的数量、性质、金额的大小和领导对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属性。

2.企业领导人廉洁自律。评价企业领导人的个人收入、财产情况,职务消费情况,享受单位的福利待遇,配偶、子女及直接关系人需要说明的情况以及领导人员应遵守的廉洁从业相关规定的情况。

(五)社会责任

该角度主要评价企业领导人任期期间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业绩,该指标包括: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环境保护。

1.企业贡献率。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

2.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投入和产生的效果及政府责任目标考核执行情况。评价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采取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措施,相关的资金投入使用及产生的效果。

(六)学习与创新

近年来,知识型的领导一直提倡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平衡计分卡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把创新与学习列为其中一个角度,创新与学习角度对任何企业能否成功执行战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平衡计分卡把这个角度与企业的战略很好的衔接起来,它反映出企业的成长与员工和企业能力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从长远角度来看,企业唯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实现长远和发展。该角度主要包括:技术投入比率、培训与教育费用、创新性产品、员工能力评估与发展。

1.技术投入比率。指企业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究开发的实际投入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技术投入比率从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评价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情况,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公式为:

技术投入比率=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培训与教育费用。对于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评价中,企业领导在任期间为企业培养了多少人才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员工培训和教育转化为产出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经济责任审计对这方面的考核兼顾了现在与未来。该费用包括以各种形式为员工提升专业和知识技能的投入,可以通过评估企业累计为职工的投入占净利润的比例来衡量。

3.创新性产品占销售的比重。产品创新包括内部研发和外部获取,此处指的是内部研发,包括全新产品创新和改进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或开辟新的市场,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4.员工能力评估与发展。主要考察该企业领导人在任期间,员工个人成长和提高情况。评估时可使用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员工增长率来进行评价。企业的进步需要员工技能水平、知识水平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需要高素质的员工,这正是企业长期业绩表现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

[1]李妍.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山东大学.2010.

[2]云南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云南省财政厅.2012.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政府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策略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努力探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切实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应全力破解的重要课题,对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开展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体制不完善,审计独立性不强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经济责任审计又对审计独立性有着特定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执行主体主要是政府审计机关,政府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又要去审计政府,即政府委托或授权由政府审计机关去审计政府,即审计关系三方全是政府。审计机关在隶属于政府行政管理,审计机关负责人由政府任命,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其他政府机关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使得相对独立审计主体与超然独立的审计要求存在着矛盾。由于审计的不独立,审计主体地位不仅在被审计的领导干部面前具有“下滑”趋势,而且在整个管理、监督两大系统中的地位也难以摆正。

(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且力量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实务性都比较强的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广,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复合知识、较高的技能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但由于管理体制和历史原因,以及受审计时间、审计人力和审计成本限制,加之各种财经法规的频繁修订,许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管理能力与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责任重等诸多矛盾与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发挥。

(三)经济责任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定性,对组织人事部门任用干部也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但在实践中我国经济责任评价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指标不统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遇到的主要难题是对领导干部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对同一领导干部由不同的审计机关或人员进行评价时,得出的结论差别较大甚至截然相反;(2)评价标准难把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没有指定严格的评价尺度,对于领导干部审计评价中,对其任职期间履行责任的程度体现不出来,审计评价评语中,假、大、空等脱离实际的字眼较多,从领导干部的评语中看不出来其“内涵”;(3)评价法规依据困乏。实际工作中除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审查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外,经济责任审计的经济决策、内控制度、政策执行、以及非财政数据领域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依据。

(四)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建设落后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监督活动,也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立法建制工作仍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深入。主要体现在:(1)经济责任审计立法层次低。目前指导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最高权威或层次最高的法规文件是两办印发的“两个暂行规定”,他们不仅层次不高,而且也不具有立法的特征。(2)经济责任审计立法多而乱,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文件,几乎中央各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甚至有些直辖市,都颁布有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专门法规文件,而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颁布的法规性文件中,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目标、程序、方法、对象、内容、范围等表述都各具特色。

二、完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策略

(一)完善审计体制,增强审计独立性

要更好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必须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审计体制。借鉴国外的实践,主要是建立立法型审计体制。审计问题归根到底是与审计体制相联系,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如此,通过建立立法型审计体制,可以使审计机关在人大统驭之下更加具有独立的审计检察权和披露权,于此同时把经济责任审计的意图和原则融入财政预算审计之中,在预算审计中把政府和政府首长所承担的管理和支配预算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责任充分给予检查,从而比较彻底地从制度或体制上达到对领导干部深层次的评价与监督,从而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审计的有机结合,而这对于加强监督、治理腐败极为重要。

(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专门人才

首先,要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把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高标准的动态教育培训体系;要鼓励全体人员参加学历教育;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人才引进与培养结合起来,实现多引人才、快出人才,进而造就出一定数量的高层次、高技能的审计专门人才。其次,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制度。要坚持通过考试录用审计人员,全面推行公开选拔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干部考核制度;要结合审计职业化管理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审计职责向适应的审计准入机制、考核晋升机制、奖惩机制等制度,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再次,不断加强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与法制教育,增强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制观念。

(三)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之一。为此,我们要建立一个科学、健全的业绩评价体系,帮助审计人员客观地判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以客观的实施为依据,紧扣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同时要突出重点,注重绩效;要从实际出发,独立、客观、公正地区分领导干部的“四种”责任,区别对待,慎重处理;其次,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为了使审计人员的评价有理有据,应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每个指标的内涵和外延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评价标准要进行量化,定性分析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要结合起来。最后,要合理确定审计结论定性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定性依据应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而且应当包括所有与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有关的其他法律法规。

(四)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

要尽快完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使审计有法可依。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经济责任审计要由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委托,审计人员要恪守审计权限,严格依法开展审计。另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明确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责任人应提供完整、真实资料,协助审计人员审查的义务;明确阻碍审计、违规造假的法律责任。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尹平等.政府经济责任审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9

一、煤炭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在煤炭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合同管理风险指在合同的管理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利益损失或损害存在的可能性。风险贯穿于合同管理的整个过程,涉及到合同管理的各个方面,既存在合同自身产生的风险,也包括外部因素导致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合同标的的实现,同样也制约着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一)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

一是合同策划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策划的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或者业务目标不一致;故意规避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如将需要招标管理或需要较高级别领导审批的重大合同拆分成标的金额较小的若干不重要的合同。二是确定合同对象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对象之外。三是谈判风险,主要表现为:对合同标的、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技术标准、价款的确定与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地点及方式、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争议的解决方式和地点等涉及合同内容和条款的核心部分,乃至关键细节等忽略或做出不当的让步,可能导致企业权益受损;对可能存在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之事项的忽略。

(二)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

一是合同文本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内容和条款可能存在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或表述不当,可能导致重大误解等问题;合同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国家产业政策等。二是审核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审核人员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提出恰当正确的修订意见的风险;合同起草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等。三是合同正式签署风险,主要表现为:超越权限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当,为不符合管理程序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等。

(三)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

一是合同相对方履约能力降低或丧失的风险。在煤炭经营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形势、政策法规、客观环境的变化与影响,与其相关的合同相对方的履约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往往会出现对方履约能力下降或者丧失的可能性,从而对煤炭企业的经营造成影响。二是合同变更或转让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应当变更合同内容或条款但未采取相应的变更行为;合同变更未经相应的管理程序,导致合同变更行为不当或无效;合同转让行为未经原合同当事人和合同受让人达成一致意见,使合同转让行为无效;合同转让未经相应的管理程序,导致合同转让行为不当或无效等。三是瑕疵履行带来的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市场、价格等因素会发生变化,但由于违约责任约定不明或责任较低,违约所获得的利益大于违约责任的代价时,对方就可能降低履约质量或者直接违约,从而给合同履行带来风险。

(四)合同履行后的风险

一是履约完毕后对合同相对方及合同执行情况的评价存在的风险。对合同相对方分析评价客观真实的缺失,给以后合作埋下长期的法律隐患;在合同执行评价中未进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造成评价失真。二是合同归档保管的风险。合同保管不善或丢失,涉及当事人在诉讼中可能面临提供证据不充分不足、不能提供原始证据、非原件证明力不被采信等举证风险,导致不利甚至败诉的后果。

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合同管理的责任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完善企业合同管理、控制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合同管理,担负以下具体责任:

(一)监督防范责任

内部审计通过参与合同谈判、审核合同文本以及查阅合同履行结果,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分析判断合同管理各个阶段的风险,在准确及时识别合同管理风险的基础上,坚持原则,反映问题,规避防范,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担负监督责任。

(二)总结评价责任

无论是管理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都会围绕着经济合同执行情况的评价开展工作。对于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的阶段构成、形成原因、损失程度作出分析,根据不同风险严重程度逐级排序,为下一步的风险处理提供决策基础。内部审计须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具备专业化系统化的评价方法,科学有效地担负起风险评价的责任。

(三)咨询服务责任

咨询服务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功能,也是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方向。由于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对风险的相关因素采取措施,识别、化解和转移风险,规避防范,分担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影响,合同管理风险的应对也同样如此。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应抓住这一转型机遇,积极拓展企业内部咨询服务业务,关注并参与到企业合同管理风险的应对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在合同管理中提供帮助、健全管理,更好地履行咨询服务责任。

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路径

(一)重大合同审计制度化

无论是煤炭生产企业还是煤炭贸易企业,其经济活动大都以合同的形式予以体现和实现。重大合同涉及企业的战略规划、发展策略以及经济效益,合同条款众多、金额巨大,稍有异动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建立重大合同审计制度,内审部门既担负起了监督的责任,也发挥了参谋的职能,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审查到事前预防的职能转变。

(二)合同风险预警及时化

在对煤炭企业合同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当发现重要的合同风险比如合同主体不具备履约资格、合同相对方财务状况不佳以及诚信缺失、合同个别条款变更后致使合同目标无法实现等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审计制度及时提醒业务负责人及公司高级管理者,并在预警的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应对方案,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以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合同风险总结常态化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篇10

【关键词】绩效审计问责机制审计结果公开纳什均衡

一、绪论

实施政府绩效审计是落实政府绩效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政府绩效管理为落实绩效审计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何保障绩效审计的质量,让绩效审计发挥其对于政府公共活动的“免疫功能”,是值得探讨的。本文提出绩效审计问责机制的构建,以期对此展开研究。

二、绩效审计问责制度框架

(一)绩效审计问责制度内涵

问责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理架构中的责任单位未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情况进行监查,核实后要求责任单位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问责是对不整改不作为而进行的惩罚1。政府绩效审计问责机制通过政府审计对国家各级行政部门所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继而针对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通过制度化保证权责对等,进而追究国家各级机关及其公务员对其职责和义务产生否定结果应负责任的一种机制。政府绩效审计的问责机构是行政主管部门、纪检部门和司法部门,问责的对象是责任单位。

(二)绩效审计问责制度的前提在于审计结果公开

政府绩效审计结果公开是指政府绩效审计机构依法以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告审计结果、意见和建议。绩效审计问责制度的前提在于绩效审计结果公开。政府绩效审计结果公布直接决定了此次审计活动是否实现了最初的审计目标。绩效审计报告公开的对象是人大或其常委、主管部门、监督部门和社会大众。然而当今对于绩效审计的研究是按照委托和信息不对称原理展开,对于审计评价报告的公开以及运用并未有太多关注,这直接造成了审计结果同公众的互动不足。

信任和关系契约被认为是公共治理的核心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是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绩效审计结果作为对项目的绩效考核结果,其公开是政府行政透明化的内在要求。绩效审计报告是绩效审计问责主体实施行政问责的依据,使行政问责成为有理有据的政府行为。行政问责的目的在于让责任单位认识错误,防范渎职分析,以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因此,绩效审计报告公开为绩效审计问责提供了问责依据,共同目的都在于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实现绩效审计目标,监督政府部门履行行政职责。

(三)绩效审计问责制度的保障在于审计法律健全

制约公共权力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在于问责制度,如果问责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审计披露的问题就得不到有效处理,社会公民对于绩效审计的效果就会提出质疑。通过制定政府审计问责法律,可以让审计问责的法律依据更加明确,实现对于绩效审计问责制度的保障。

首先,将全国性和地方性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加强二者的匹配,建立起上下级联动协同的法律法规,从总体上实现绩效审计问责的法律保障。其次,对于政府绩效审计问责的专项法律的建设中,需要强调有关审计问责的细节规定,如对问责主体、问责对象等做出具体规定,打造“审计公告―权责清晰―规范问责―合理追究―问责公示”的制度体系。最后,在绩效审计问责的专门法律之外,还应当健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从而打造出政府绩效审计问责的全方位保障。配套健全的政策和制度包括,规范新闻舆论监督机制、优化公务人员行政能力监督机制、透明化政府绩效审计问责社会公示机制以及开辟公众的秘密举报渠道。

三、基于博弈论的绩效审计问责制度必要性和提升路径分析

(一)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定义

博弈的局中人Ⅰ与Ⅱ各自的纯策略集S和t,S={s1,s2,…sn}、t={t1,t2,…tm},各自的混合策略集X、Y分别由①、②来定义,?

X={x∈Rn|x=(x1,x2,…xn)t;xi≥0(i=1,2,…n);∑xi?=1}①

Y={y∈Rm|y=(y1,y2,…ym)t;yj≥0(j=1,2,…m);∑yj=1}②

x表示对局中人Ⅰ的纯策略集S的全体策略的一种概率选择,x为局中人Ⅰ的混合策略;y表示对局中人Ⅱ的纯策略集t的全体策略的一种概率配置,y为局中人Ⅱ的混合策略。即:?以概率x1选择策略s1,以概率x2选择策略s2,……以概率xn选择策略sn。以概率y1选择策略t1,以概率y2选择策略t2,……以概率ym选择策略tm。若一个混合策略的结局(x,y)∈X×Y满足下列条件:(1)u1(x,y)≥u1(si,y)?坌si∈S(2)u2(x,y)≥u2(s,tj)?坌tj∈t则称混合策略的结局(x,y)是纳什均衡。

(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运用的可行性

根据委托理论,在公民大众、政府职能部门、审计机构、审计项目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人民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是政府公共项目绩效审计的最终委托人。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人民意愿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是政府绩效审计的直接委托人,而政府是社会公共资源的人,是国家权力机关决议的执行人。审计机关接受人民委托,对人(政府)的行为进行审计。

委托关系的产生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博弈论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可靠方法之一,是解决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的选择都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经济人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权衡及其选择的结果,它考虑自身的偏好和效用函数,还考虑其他决策人的决策行为,此外一方的决策还影响另外一方的决策。因此,运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来分析绩效审计问责制度是可行的。

(三)博弈模型假设

1.假设符和理性人假设,即问责主体和问责机构都是理性人,它们都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问责主体的策略空间是(改,不改)问责机构的策略空间是(问责,不问责),这两方都将运用合适的策略来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2.假设符和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即问责主体和问责机构二者获取的信息是充分的,它们对于对方的策略空间和效用函数是完全知悉的。

3.假设符和不合作博弈,即问责主体和问责机构二者之间不存在合谋行为,不会通过合谋获取双发利益的最大化,并且会争取自身效用最大化。

(四)博弈模型分析

1.博弈矩阵。

模型参数说明:

p1:问责机构对问责主体实施问责的概率;p2:问责主体不进行整改的行为的概率;D:问责主体不进行整改被发现后所给予的惩罚,D>0;B:问责机构实施问责行为的成本,B>0;t:问责主体不进行改正得到的收益,t>0(可看做审计问题得不到改善给自我带来的损失);H:问责机构对不整改单位不进行问责而受到舆论压力带来的权威损失;S:问责主体的整改成本,S>0;

2.模型分析。对于问责机构而言,

问责机构问责的期望收益为:p2(D-B)-B(1-p2)①

问责机构不问责的期望收益为:p2H+0(1-p2)②

当①=②的时候,即当p2=B/(D-H)的时候,问责机构选择问责和不问责无差异。

当①>②的时候,即当p2>B/(D-H)的时候,问责机构选择问责的期望收益高于不问责,选择问责。

当①

由此得出,问责主体不进行整改的行为的概率p2与审计机构实施问责行为的成本B成正相关,同问责主体不进行整改被发现后所给予的惩罚D成反相关,同问责机构对不整改单位不进行问责而受到舆论压力带来的权威损失H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要提高问责主体的进行整改的可能性,即提高1-p2(降低p2),需要降低问责机构的问责行为所需要的成本;增加问责主体不进行整改的所需要承受的惩罚力度;增加舆论对于问责机构的监督,让问责机构的渎职成本增加以至于其为了节约成本而选择问责。

对于问责主体而言,

问责主体不改的期望收益为:-Dp1-t(1-p1)③

问责主体改的期望收益为:-Sp1-S(1-p1)④

当①=②的时候,即当p1=t/t-D的时候,问责主体选择改和不改无差异。

当①>②的时候,即当p1>t/t-D的时候,问责主体选择不改的期望收益大于改的期望收益,问责主体选择改。

当①

由此得出,问责机构进行问责行为的概率p1不整改得到的收益t成正相关,与问责主体不进行整改被发现后所给予的惩罚D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增加问责主体不进行整改被查所付出的代价的时候,会提高问责机构的问责热情,更好地贯彻问责机制。

四、分析结果

为了提高政府公共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实现政府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性的绩效审计目标,就需要责任单位(项目主管单位)认真听取审计意见,对于绩效审计指出的不足之处进行整改。当前,对于责任单位不落实整改的处罚力度不大,所以应该加大舆论监督给问责机构敲响履职的警钟,使问责机构实施问责措施,以保证责任机构更好地落实整改,从而提高政府公共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对于问责成本的降低会提高责任单位贯彻审计意见进行整改,在另外一方面,也推动了审计问责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申喜莲.政府绩效评估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陈巍.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