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医学课题研究十篇老年医学课题研究十篇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8:02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1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2

摘 要: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时展到今天,因材施教仍然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指导作用。中医妇科名家韩百灵教授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的运用为因材施教在研究生的现代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中医 因材施教 韩百灵 研究生培养

一、韩百灵教授因材施教思想概述

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早在《论语》中就有“因材施教”这一说法。孔子不但是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因材施教”理论被沿用至今,应用在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上,尤其是在中医学领域,这个特殊的国粹上,从中医的发展史看,虽然师承家传的方式终于使中医学术代代相传,虽然兴办中医院校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但是在振兴中医事业的今天,如何培养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医高级人才成为让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院的妇科从1979年始招收研究生,迄今为止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妇科的创始人韩百灵教授在多年的培养研究生的心得中,总结出别具一格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并赋以其新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早就专门的中医高级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老之所以能自创一派,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与其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韩老在其学术经验中提出:医之基,在习之;医之精,在于勤,这是因材施教者首先应具有备的条件。纵观古今一切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有一门学科像中医学那样与文学关系那么密切,古人早就认识到“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不读庄老,不能认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深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祖国医药的巨大成果,除一部分掌握在老年中医手中外,绝大部分记载在中医的文献典籍中,所以学习中医古代文献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法宝。一者,从源到流,先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而后学习方药及临床各科;再者,从流到源,先以诵读《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起步,经过一段临床实践,再钻研中医的经典著作。韩老指出因材施教者不但自身具备了丰富的中医文化底蕴,还要有选材,知材,育材的能力。

二、选材

选材就是善于发现人才。导师的贡献贵在善作“伯乐”。从诸多考生中选择合格的人才,只能借助于考试的形式,因此试题的设计十分重要。设计试题的原则有四点:(1)是以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理论为主;(2)是渗透到相关科学领域;(3)是涉及到是的研究方向;(4)是与科学发展需要相联系。四点原则的比重分别是:40%,30%,20%,10%。按照分配比重设计试题的内容与结构深度与广度,是选材的唯一客观依据。

三、知材

知材,知材是导师对研究生素质、品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成绩,临床技能和科研水平的综合考核。具体措施如下:(1)入学考试试卷分析,了解研究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知识面及表述能力;(2)分析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成绩,掌握研究生的治学态度及治学方法;(3)通过文献的查阅、搜集、综述,考核研究生的调查能力和创造力;(4)通过跟随导师临床实践,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和理论与思维逻辑;(5)根据具体表现,考核研究生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行及感召力。知材的着眼点是掌握研究生的优势与不足注重发现其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积累程度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研究生的各类型人才培养确定主攻方向。

四、育材

育材,育材是“因材施教”的中心环节。根据中医妇科学的现状及性质,根据中医现代化的需要,针对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培养临床继承型,文献整理型,科学实验型的不同专长人才,形成高智能的学科梯队,是育材的战略目标。因此要求:(1)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学术专长,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2)以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向为多元系统,结合整理导师经验确定课题及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3)整体上要求一专多能,具体上要求重点突破。以上三点不仅是居于单纯的培养,而更重要的是,促使研究生一毕业就能马上成为各自独挡一面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整个学科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结束语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3

关键词:自主探究式病例教学;西医外科;实习

目前有国内外学者提出自主探究式病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使用该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医学知识、临床诊断、治疗原则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有积极的作用[1]。本文探讨了自主探究式病例教学方法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研究组采取自主探究式病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组平均年龄(19.6±1.5)岁,男性18例,女性32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0.1±1.2)岁,男性17例,女性33例。带教老师选择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进行带教。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带教老师选择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模式

1.2.1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查房模式,首先由老师选择临床中的常见的病例,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授课主动权全部在讲授的老师,老师制定了每节课的主题后,就按照课程纲要,介绍这个题目的重要知识,进行分析讲解,根据病例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然后对查房病例书写成病历,老师进行总结[2]。

1.2.2研究组自主探究式病例教学:①第一部分首先将学生分为两组,预前对学生提供教学的案例,让学生提前对目标疾病进行准备。两组学生在取得材料后,查找资料,上网检索,将案例制作成ppt,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记录[3]。②第二部分教学时老师首先让每组学生轮流汇报学习内容,分享所获得的新知识,提出自己诊断、处理意见,对不同意见采取辩论形式,反驳对方的意见,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4]。③第三部分老师针对学生争论的焦点、疑难点进行分析,对知识点进行逐项整理,做出总结。穿插讲解临床工作方法(如手术同意书的签署)、临床现象的解释(抗生素选择使用的依据)、辅助检查的应用(适应证、禁忌证)等,课后让学生进行书写病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从而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1.3评价标准教学结束后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笔试及技能成绩2项,每项满分100分。笔试内容为病案分析题目,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病例讨论题,技能操作为常规临床技能(包括换药,拆线和体格检查)。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对老师的带教满意度。

1.4带教满意度以调查表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表由带教方法、沟通、课堂气氛、独立思考4项组成,分值为0~100分,①非常满意:90分以上;②满意:60~89分;③一般:评分不足60分。

1.5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录入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使用Student's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笔试及技能成绩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笔试及技能成绩结果比较有差异(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对老师的带教满意度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对老师的带教满意度结果比较有差异(p

3讨论

医学院校的实习教学与传统理论授课不同,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践中,才能让学生能够结合以往学到的课堂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对所实习病例做出病情分析,以便以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到临床实际的工作中[5]。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笔试及技能成绩及对老师的带教满意度上有差异。我们分析传统教学多为单向传输,束缚学生发言、思考,不能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去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因此师生互动较为不足[6]。自主探究式病例教学中通过设问-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不仅培养学生思维、交流、沟通、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7]。

自主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8]。还能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临床疾病的相关知识及专科操作技能[9]。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而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10]。

我院作为作为一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承担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在西医外科学这个科目中,如何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西医外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常用的实践操作,成为我们教研室的重要任务。在部分学生中实习课程中,我们尝试了自主探究式病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受到学生的好评。

可以看出,在目前医疗环境下,如何培养临床学生的临床思维成为临床教学的重点。自主探究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围绕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在教与学的各种讨论中归纳新知识,掌握推理技巧。因此,本次研究认为自主探究式病例教学,可以扩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子入.浅谈“自主探究”数学教学模式实践课之我见[J].华夏教师,2015,8(3):57-58.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9):164-165.

[3]杨永欣.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模式[J].教育探索,2013,29(14):2217-2218.

[4]支国成,李保红,付玉喜.关于临床实习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5):605-606

[5]任春华,桑青松.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1):94-97.

[6]刘润进,翟昆,吴锦淑,等.培养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方法、实践与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70-74.

[7]martynRD.wherewillthenextnormanBorlaugcomefromaU.S.perspectiveofplantpathologyeducationandResearch[J].plantprotectionSciences,2009,45(4):125-139.

[8]torpL,SageS.problemsaspossibilities:problem-basedlearningforK-16education[m].(2nded.).alexandria,Va: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2002:260.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4

【摘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2004年举办了我国首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班,做到精心策划与安排;精选教学名师和内容;课件精湛、教学互动;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术视野;综合评价教学效果、资源共享等,初步达到拓宽学员学术视野和科研思路,启迪创新思维的效果。

【关键词】肿瘤学 研究生 课程 教育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25年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培养了博士生和硕士生超过100万,目前在校研究生也超过了100万[1],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大国”,但不是质量强国[2]。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历史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因此,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启动了创新计划的部分项目[3]。

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子项目,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新形势下推进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医学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研究生课程的现状。我中心于2004年举办了为期两周的“全国首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班”(以下简称精品课程)。生源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医学院校、研究机构的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和高校青年教师。

此次精品课程虽然授课时间短;内容多,覆盖整个肿瘤学领域;听课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水平参差不齐,但取得了拓宽视野,启迪创新思维,又达到了资源共享,促进各单位间研究生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精品课程的效益。

1精心策划与安排

学校和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在接受任务后,校长亲自过问,研究生院协同肿瘤防治中心共同策划,并组成以中心主管领导为组长,肿瘤学各领域的专家、研究生管理部门、中心各行政后勤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领导和筹划课程工作。专家们对讲座专题进行反复论证,选择了“肿瘤学发展及遗传易感性研究”、“信号传导与肿瘤”、“肿瘤免疫”、“肿瘤的生物治疗”、“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抗癌药物发展策略”等肿瘤学各研究领域共22个专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对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实验室和手术室的现场参观以及课程结束后的考试和教学评估,做了严密的安排。

精品课程领导小组拟订学员对象为高等院校和肿瘤研究院所的在读博士生、高年级硕士生、高校青年教师及肿瘤研究院所年轻研究人员,规模约80名学员,分配了各校参加者的名额。用信函及网络方式向全国各高校及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发出举办“第一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的通知及报名表,介绍了精品课程的办学方针、目标、课程设置和任课教授的情况。报名表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用信函寄我中心。精品课程领导小组对学员申请进行认真审查核定,确定录取名单,并发出录取通知书。在招生工作中,我们通过网络、信函进行广泛宣传,各校反响强烈,踊跃报名参加学习。

本次精品课程正式学员80名,登记旁听学员40多名,还有院内、院外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及教授旁听了多个专题,有的专题上课人数达到250多人。学员来自全国11个省份,分布在16所高校、9个科研机构及医院。专家的科学选题,对学员认真挑选,是保证精品课程质量的基础。

2精选教学名师与内容

本次精品课程,是以“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肿瘤学》为基本参考教材。该书已于2004年入选为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该教材内容新颖,实效性强,大部分篇幅涉及肿瘤学最活跃、最前沿、也是研究课题最集中的领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授课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肿瘤表观遗传学、生物节律与肿瘤时间化疗等。共设计了22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名教授主讲。

我们邀请授课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及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的名家。他们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及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学知名教授、专家。邀请的授课教师中有《肿瘤学》教材的主编和编委,也有其他肿瘤学专著的主编和编委。既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也有正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以旺盛的精力活跃在肿瘤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骨干。他们不仅了解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存在问题,而且对研究生需求也有着切身的体会。

由于22个专题都是肿瘤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再加上全国肿瘤学的名家聚集共同探讨,不断深化,使学生的研究思路得到启发,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是保证精品课程质量的关键。

3课件精湛,教学互动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既有高水平的课堂讲座,又有先进实验室(我中心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手术室和病房的参观。每个肿瘤学专题讲座的教师都为精品课程精心备课,每一个课件都制作精湛,堪称课件精品。每个专题的教师结合研究生的需求,主要讲本专题前沿动态及科研思路,以及他们尚未发表的最新成果。内容既涵盖了本专题丰富的基本知识,更具有顶级学术水平,所涉及和讨论的专题都是深层次的。22个专题基本涵盖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肿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在专题讲座中充分利用电化、电视教学等现代化手段。课件图文并茂,实验步骤和机制研究用动画演示。专题讲座结束后,安排一定时间讨论,创造教师学员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讨论,将问题不断深化和扩展,通过讨论激发师生积极思维。课堂讨论活跃而热烈,教师总是谆谆善诱地参加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刻苦钻研精神很高。学员们在精品课程学习中接触到肿瘤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与成果,从而开阔了学术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在肿瘤学方面今后的探索与研究目标,同时被精品课程教师才思敏捷的学术思维所启迪。

4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术视野

精品课程授课期间,我们组织学员参观我中心肿瘤医院内、外科病房,手术室,还安排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实验研究部实验室和研究成果的展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以课程班为契机拓展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学术地位的传播途径。肿瘤医院有着雄厚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在华南地区特别是鼻咽癌研究上有着突出成就。用课余时间组织参观医院大楼具有先进设备的手术室、供应室、图书馆;参观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先进理念的实验研究部;技术领先的干细胞移植中心及宾馆式的病房。将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感观。在讲课之余,外单位授课老师希望在科研课题上与医院协作,医院也抓住机遇,及时安排他们与医院相关的专家见面,促进医院与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精品课程班不仅为学员们,同时也为我院职工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去聆听专家的最新成果报告。职工们都珍惜这次机会,尽可能挤出时间去多听一堂课。精品课程在职工中掀起了一股再学习的热潮,同时这股热潮又感染和激励了学员们的学习。这次精品课程为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与切磋机会。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讲授与研讨互动,是保证精品课程收效的重要方法。

5综合评价,资源共享

教育学家威廉姆斯曾经说过,应给予教学工作所有的评价和教学成绩一样重视。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最直接的内心体会,是最客观的感受,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督[4]。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的应用,有助于教育者肯定成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培养质量[5]。所以在本精品课程结束前,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征求讲课专家意见,组织学员进行结业考试,向学员进行问卷调查,让学员概要书写学习体会、收获和对精品课程的建议等,从中了解本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专家对学员总的评价是虽然学员学历和工作经历不同,但学习的态度和刻苦精神可佳,学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好,教学效果令人满意。结业考试学员成绩优良,考试最低得分80分,最高得分94分,平均88.3分。85分以上学生71人,占学生的89.9%。我们还对本课程专题设计、讲授内容、讲授技巧和教学效果等11个指标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79份,见表1。除难点讲透、重点讲够的一般率达13.9%以外,其他10个指标一般率从0到6.3%,也就是说本精品课程从专题设计、内容新颖、学科前沿等指标认为优良的学员达95.7%。

另外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让学员对22位讲授专家的讲授内容、技巧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今后专家的遴选提供可靠依据和客观标准。问卷调查以优、良、一般为考核标准。仅一位教师被88.6%的学员评价为优、良以外,其余21名教师被96%的学员评价为优、良;其中更有3名教师被100%的学员评价为优、良。

根据学员书面总结的收获,被调查学员一致认为:精品课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时效性强、起点高、讲演精湛;课件制作精彩生动,感染力强;专题授课专家层次高,名师云集,其研究领域和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是领先的。通过综合评价显示,本次精品课程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拓展视野和启迪创新思维的预期效果。该精品课程是目前肿瘤学教学方面的一个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适合今后博士生肿瘤学课的教学。

课程结束后,我中心还建立了与学员加强沟通的机制,互通信息,定时收集他们参加精品课程对其从事研究工作影响的反馈信息[6]。从学员反馈信息得知,精品课程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选题到研究思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总结这次精品课程经验的同时,我们认为还有以下问题有待完善和解决。课程时间安排太紧,有时一个单元要安排两个专题,教师无法充分展示所讲内容;与学员交流和讨论更显时间不足,学员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招收学员时只凭书面材料的审查,使少数一年级的硕士生被招收进来,由于他们基础较差,经验少、起点不高,所以在学习上有些吃力;由于参加专题授课教师在本单位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不可能有较多的时间停留在课程班上,因而教师间的座谈和学术上的相互交流难以收到令人满意效果,学员想与教师探讨一些问题也较难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1-5.

[2]张淑林,裴旭,陈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9-14.

[3]吴启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4年工作及2005年工作思路的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1-8.

[4]郅瑶.学生评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2004,3:52-54.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pBL;老年医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9(a)-0150-03

目前,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2011年底)已超过1.85亿,占总人口的13.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积极防治老年疾病成为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对于医学生了解及掌握老年病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对医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教育,教育方式也由“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即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式转变[1]。

1老年医学及老年医学的临床教学现状

1.1老年医学

1909年,美国nascher医生首先提出老年病学的概念,1942年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医学学会,宣告现代老年医学的诞生。自此,老年病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现代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老年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寿命和人类衰老的原因、规律、特征、机制,探讨延缓衰老的对策及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界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为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研究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2老年医学教学的重要性

机体的老化及退行性变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之复杂多变的疾病状态就是老年病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由于老年患者疾病种类多、治疗特殊且困难,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同其他人群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问题,势必耗费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老年疾病防治成为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之一。因此,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培养合格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也成为各个医学院校需要面临的问题。

1.3老年医学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老年医学综合性强,涉及基础、临床及技能等多方面,其内容复杂,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老年病学的临床教学大体上还是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程序,先是基础医学,然后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4]。教学模式多数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的问题一般鲜有同学正面回答,没有问答则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则缺少思考,没有思考则难有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则缺乏必要的联系,因此,普遍存在理论的学习与技能实践脱节、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主动性、难以深入理解讲授的内容等问题。在实践性非常强的医科院校,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课程的开设多以考查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课时设置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老年病科实习或轮转时间过短等实际情况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疾病管理的整个过程,这些因素都束缚了老年医学教学进程的稳定发展。

2老年医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1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老年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扎实、全面的优秀临床医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熟悉老年疾病的特点,掌握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目前,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优秀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老年疾病种类繁多,老年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及特殊性,对医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及临床素质要求亦越来越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已很难适应现代老年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医学生对老年病学的重视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老年病教学有必要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国际化”。

2.2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方向——pBL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首次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n′ows教授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pBL教学法与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目前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2.3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pBL教学不是强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现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6]。pBL教学模式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等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运用更灵活[7]。pBL教学通过教师课前将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实践技能课程进行整合,在由8~10名同学组成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同学在课后通过阅读参考书、查找文献而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中展开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缓解了学习压力;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还能锻炼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还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因此,pBL教学法是一种更适合当前医学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3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3.1pBL教学框架的设计

医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疾病的本质,再运用本质性理论解决临床问题。pBL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限次“迭代”的过程[8]。教师在pBL教学进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情景问题、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设计与pBL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教学进程是pBL教学的宏观层面,而问题设计则是pBL教学的微观层面。pBL教学过程首先是设计教学问题,其次选择合适的媒体,采用恰当的方式呈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问题,协作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9]。

3.2pBL教学步骤的实施

下面提供典型的情景案例:一位78岁的男性患者就诊,诉“自测血压增高1个月”,作为老年病科医师,您的诊疗思维及方案是什么?

在教学进程中,针对上述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列出共同的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范畴,例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高血压有何并发症?老年高血压有什么特点?患者有何基础疾病?血压最高是多少?患者需要进一步作什么检查?治疗方案如何?怎样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上述类似的问题可以提出很多,讨论后教师罗列出新的医学术语,同时将未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次回到课堂上一起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及研究成果,从而掌握相关内容。最后,教学督查组针对整个教学进程得出结论并评价讨论小组的工作成绩。

3.3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0],如果没有与pBL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手段,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1]。任何评估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考察是否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应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水平,实行考教分离,按照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建立并完善主、客观题库。同时,由教师准备典型案例,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提出诊疗计划,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最后针对病例展开讨论,进行点评。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进行全面测评,其中包含理论知识、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从各方面为学生评分,制订评分细则,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合理辅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及掌握对于医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pBL教学是以学习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2],此种教学模式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在老年医学教学中推行,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pBL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自身问题,因此,老年医学pBL教学模式尚有待于在教学进程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郝吉庆.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1,15(1):129-130.

[2]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3]任延平,黄若文,韩亚利.基于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61-664.

[4]徐淼,李维卿,潘霄,等.基于转化医学和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12(5):884-886.

[5]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学的开展条件和模式探讨[J].才智,2009,9(7):93-94.

[6]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7]王振元.pBL教学法对医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80-81.

[8]杨雪,孙杰,吴春雨,等.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2-24.

[9]王树树,陈钧,桑爱民.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18-119.

[10]王小燕,梁生旺,戴华芳,等.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83-84.

[11]张成宁,季晓庆,夏强,等.打造与国际接轨的pBL医学教育评价系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5,42.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6

关键词:四年制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们认为,论文写作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良好途径;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结合对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学生实习期间经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毕业后受益匪浅,懂得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毕业论文对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校已将毕业论文要求归入四年制医学检验培养方案重点。

参考文献::

[1]杜鸿,朱雪明,张萍,等.重构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3,62:176.

[2]曹向红,徐敏,王佳.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771-2772.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八年制医学教育;神经外科;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1(a)-0155-03

Characteristicsofmedicalstudentsineightyearprogramandteachingexperienceinclinicalneurosurgicalpractice

FanCungangZHoUJingruZHanGQingjun

Departmentofneurosurgery,pekingUniversitypeople'sHospital,Beijing100044,China

[abstract]eight-yearmedicalstudentsrepresentthecurrenthighestlevelofmedicaleducationinChina,whichisanimportantwaytotrainmedical"elite"talents.onthebasisoftrainingrequirementsandcharacteristicsofeight-yearmedicalstudentsaswellasfeaturesofneurosurgery,weattempttoprovideacomprehensiveclinicalguidanceontheeight-yearmedicalstudentsbyestablishingagoodworkethicandhighsenseofresponsibility,finishingmedicalrecordstimelyinstandardizedformation,studyingclinicalcaseby"fourinone"method,trainingoperatingskillsprogressively,trainingclinicalthinkingviaevidence-basedmedicineconceptsandproblem-orientedlearningmethods,praticingcommunicationskillstoavoidpatient-doctordisputes,anddesigningresearchprojectsonclinicalexperience.thesemethodsareofgreatimportanceinstimulatingself-initiativeandenthusiasmofeight-yearmedicalstudents,therebyaidsthesuccessfulcompletionofclinicaltrainingtasksandfutureclinicalworkinaswell.

[Keywords]eight-yearmedicaleducation;neurosurgery;Clinicalteaching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质的医学专门人才是我国为适应新形势、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精英”而推出的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医学部自2001年开始试办长学制(八年制)医学教育以来,已有5批八年制研究生业完成了临床实习任务并顺利毕业。现就我科多年来对八年制研究生的培养体会进行总结,以期对完善八年制医学教育有所帮助。

1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2009年11月8日第六届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中通过的《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八年制临床教学应遵循“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办学原则;强调“通识通科的医学基础,贯穿全程的综合素质和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的培养理念;以“培养具备较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强的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成为医学科学已知领域的革新者和未知领域的开拓者打下坚实的基础[1]。

2八年制医学生的基本要求

就培养的具体要求而言,八年制医学博士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伦理道德、优良的医德医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坚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完成学位论文[1]。由此可见,我国八年制博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临床+科研的“复合型”人才,较美国的“毛坯型”医学博士有更高的要求[2]。

3八年制医学生的自身特点

从生源情况来看,八年制学生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具体表现在:①基础知识扎实,公共英语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②思维方式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较广;③没有考研压力等因素的干扰,能将精力集中于临床学习和实习;④精英意识强烈,希望能获得重视和最好的教育;⑤自学能力较强;⑥有一定的优越感,自信心强,但也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之不足。上述特点大部分对开展临床实习和科研工作十分有利,但自负、不愿意向带教老师和护士请教的不良心态则会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甚至某些学生还会不懂装懂或好钻牛角尖,这对临床专业学习十分不利[3]。为此,带教老师需予以耐心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树立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优秀品质,坚决避免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不良作风。

4神经外科的学科特征

神经外科是医学领域中最年轻、最复杂、最具有活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比较,神经外科学有其突出的特征:①专业性强、知识抽象,不易理解;②内容广泛、名词术语多,难记、难懂;③急危重症多,病情复杂且多变,学生难以掌握;④课时少、见习和实习时间短,学生对相关知识比较陌生;⑤以神经解剖、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为基础,又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眼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乃至妇产科有广泛联系,使学生感到谜茫。由此学生们往往感觉神经外科内容繁冗复杂、知识深奥抽象,觉得无从下手、难以入门,出现明显的畏难情绪和畏惧心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受挫[4]。因此,带教老师需要耐心疏导,努力去除其为难情绪,树立起学习神经外科的信心。

5八年制医学生的神经外科教学体会

基于八年制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学生自身特点和神经外科学科特征,优化教学方案的必要性显得十分突出。

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责任感。带教老师应向学生介绍神经外科大部分手术是对颅脑和脊髓进行操作,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专业之一,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偏瘫、失语、偏盲、昏迷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责任感,并应通过带教老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使研究生感受到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责任之重大,使其从实习阶段就应注意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例如,头痛是全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但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则应仔细询问其症状有无进行性加重,观察有无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瞳孔变化以及对甘露醇脱水治疗有无玩应等,时刻警惕术后出血或脑水肿引起的高颅压,必要时应行头颅Ct检查。如未进行上述观察而简单予以药物止痛和镇静药物治疗,一旦病情进展为脑疝阶段则预后极差,甚至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第二,加强病例书写基本功的培养,增强学生避免医疗纠纷的能力。八年制医学生常有明显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眼高手低,易出现重视手术操作和临床技能、忽视病例书写的缺点。为此,带教老师应使学生明确病历书写是临床医生最重要基本功之一,是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系统收集临床资料和得出正确的诊疗方案之前提。此外,还应强调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病历资料在医疗事故鉴定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及时、规范、详实的病历记录也是医护人员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子化病历广泛普及的今天还应自觉避免病历的格式化、模板化和拷贝错误等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带教老师还应应结合神经解剖和神经系统查体进行讲解和示范,鼓励研究生反复训练直至完全掌握。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在采集病史和查体过程中有的放矢,书写出能充分反映患者临床特征、对明确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病历[5]。

第三,结合神经解剖-定位症状和体征-神经影像学-手术录像“四位一体”的临床病例学习。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神经影像检查方法使以更微创的手术入路、更精确的显微解剖、更少的出血和更小的组织创伤来解除神经系统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成为可能。因此,应结合神经解剖、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使研究生对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病有全面了解,同时结合手术入路的设计赫尔手术录像使学生对相关的局部神经解剖形成三维的立体概念,从而对疾病获得全面的认识。

第四,以专科操作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首先,带教老师应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操作演示使学生了解规范化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先由相对简单的腰椎穿刺、腰椎置管引流、头皮裂伤和撕脱伤的清创缝合、头皮肿物切除等基本操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脑室穿刺外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常规操作,进而参与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颅脑肿瘤的开颅和关颅等相对复杂的手术操作。在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体下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临床实践充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通过基于循证医学理念和以问题为导向的临床思维培养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思路借鉴。如今临床医学行为已由过去的理论知识加个人经验为指导向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模式转变,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带教老师应预先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并设置恰当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与已发表的相关循证医学指南进行对比和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从而更加高效和深刻地掌握学习方法和临床知识,并对相关临床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重要启示。

第六,重视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加强医患沟通,避免医疗纠纷。神经外科急危重症较多、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且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常见,这更凸显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首先带教老师应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沟通技巧的相关培训,然后组织学生观摩老师与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和手术签字等沟通,进而由研究生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再由带教老师进行补充和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亲身体验和观摩中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

第七,结合临床学习提早拟定科研课题。八年制医学生在专科学习的时间一般仅为1~2个月,科研课题的时间安排一般仅为3个月,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条件下完成博士论文绝非易事。为此,应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伊始便根据学生的兴趣、科室收治患者病种情况和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协助研究生确定科研选题,以便在随后2年半~3年的临床转科过程中完成病例积累、手术标本采集和随访工作,为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奠定基础[6]。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是综合性、复杂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技术含量的学科,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和平台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八年制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充分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原则、临床思维和科研方法,最终成为临床+科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乃至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仍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艰巨而复杂的医学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第六届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试行)[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158-159.

[2]范学工,李亚平,胡卫锋,等.我国八年制与美国4+4医学博士招生与培养的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1,9(3):93-96.

[3]孙光远,赵学维,刘腾飞.胸心外科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带教体会[J].高教研究,2013,31(6):25-26.

[4]吕立权,王来根.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47-48.

[5]谢宗义,陈维福,程远.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8):1264-1266.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8

1中美兽医教育体制的差异

由于中美两个国家在兽医教育的体制上的根本不同,国内有些人对美国兽医学博士学位的定性和理解比较混乱。我国的兽医学教育设置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在国外的留学生大部分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极少能够了解美国的职业兽医博士学位。因此,国内很多人,甚至有些专业人士也认为美国DVm与国内一样为本科学历。其实在国外博士学位有很多种形式,包括研究性博士(Researchdoctorate)、职业性博士(professionaldoctorate)、荣誉博士(Honorarydoctorate)、专业博士学位(Licentiate)等。研究性博士和荣誉博士大家较为熟悉,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农学(兽医)博士(ph.D.)就属于研究性博士。美国的DVm和人医的m.D.均属于职业博士,专业博士学位仅仅在欧洲少部分国家存在。在美国,DVm和ph.D.一样都隶属于研究生院(在英语中Graduateschool并没有研究的意思,这也是国内命名的错误造成人们认为研究生院只有ph.D.的误解)。兽医学院招收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畜牧、生物、生物化学等,4年)的学生(图1)。这里国内对兽医预科教育(pre-veterinaryeducation)也有一些误解,兽医预科教育并不是一个学位,兽医预科生只是修满一定课程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比如攻读生物学学位的本科生,修满兽医要求的课程后也是兽医预科生(相当于我国的双学位学生),被兽医学院录取几率会更高。这些学生都需要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和面试等严格的选拨,才能进入兽医学院攻读DVm。许多学生在进入兽医学院之前在动物医院做1-2年的助理或兽医行业相关工作,以取得相关经验,所以兽医学院学习DVm的学生很多已经有了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兽医学院的入学竞争相当激烈,兽医专业在美国是考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报考与录取比例大于10∶1。兽医学院DVm是淘汰制度,如果课程总分低于70分会被淘汰,要求重读一年或者退学。兽医学院的学生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临床训练,并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才能拿到DVm学位。若需要经过兽医专科训练,还另需3~4年学习。ph.D.一般为5年,主要进行实验室研究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总的来说,DVm和ph.D.在学制和选拔的过程相似,但是两者相互独立,在培训内容和最后考察方式不同,是完全不同的博士学位,在研究生院是并列关系[2]。

width=303,height=402,dpi=110

图1美国学制结构图

注:来源于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

2中美兽医培养目标的不同

我国畜牧业集约化程度很低,过去人们认为兽医工作者只需要了解和解决畜牧养殖业的常见疾病和问题,并不需要太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从事动物疾病诊疗和预防的合格兽医师,且局限于大动物,特别是使役动物(牛、马)和食用动物(奶牛、猪、禽类),以畜牧业发展为服务对象[2]。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伴侣动物和一些稀有宠物饲养数量的增加,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兽医人员需要参与动物疫病诊断和防控,还要承担动物检疫、人兽共患病的控制、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不仅确保动物健康,而且保证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3]。美国培养的兽医学博士并不是仅仅要求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成为工匠一类的角色,同样承担着推动临床兽医学的发展,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中的角色,是实践和研究的承接者。培养的DVm深入学习分子生物学、比较医学和兽医学的发展过程、内容和最新进展,同时具有较强综合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很多对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在4年的DVm学习后继续3年的实验室研究,获得DVm/ph.D.的双学位,主要专注于研究理论和技术在临床科学上的应用。我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也是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同时很多临床研究的发现是后续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临床医学的发展也会推动基础医学发展,例如在人医的癌症研究中,也是先在临床研究中通过相关性分析首先发现患有糖尿病的癌症患者存活时间更长,后来发现治疗糖尿病药物也可以通过干扰能量代谢来抑制肿瘤生长,从而开创了后续对肿瘤代谢的研究和新的治疗方法的发展。但是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忽视导致临床兽医学对基础研究的贡献不大。

3中美兽医教育教学模式的不同

理论知识的融通式与孤立式教学。中美兽医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清楚,在此仅举例说明。在教学内容上,国内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教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和临床联系起来,病理、生理、生化、免疫等基础学科都自成体系,按其自身的逻辑进行教学,专业课程很少涉及到基础的原理。在国外,更多以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线索,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具体到某一个疾病后,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远超过了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很多都是前沿的研究进展。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教学没有统一教材的原因,很多内容都是来自文献和老师自己的总结。以简单的尿酸结石病为例,我国兽医教育在本科大二的生化课程仅仅很少的提到了尿酸的代谢,在大四专业课程兽医外科学涉及结石尿结石分类时会提到尿酸结石,教学的内容相对分散而且浅显。在美国教学时以犬尿酸结石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该病研究的过程以及犬尿酸结石在临床上具有品种偏向性,以此推断该病是遗传疾病。最初通过基因关联性分析,找到和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发现Snp附近的尿酸转运体的SLC2a9基因发生突变。虽然尿酸代谢后续过程中的酶均完整,但是由于肝脏表面的尿酸转运体无法工作,导致尿酸在体内堆积,形成结石。这种突变基因的保留是由于转运体基因和犬重要特性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相近,连锁遗传,在筛选动物特性的时候也同时将这种不良突变保留下来。类似这种为筛选动物某项生物特性而同时导致突变基因保留的现象也是灰马(Greyhorse)一些疾病的原因。在专题中,老师也详细的介绍了嘌呤代谢途径和治疗药物别嘌呤醇所作用的靶标和原理,以及手术和育种淘汰该基因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专题,老师很好地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比较医学和外科手术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疾病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我国,兽医学是本科教育,由于学时的限制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深入。美国兽医预科生学习的内容和我国兽医专业3~4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差不多,在进入DVm之前已经完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且积累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进入兽医学院的都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因此能在DVm教育期间对各门学科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接触前沿的兽医学知识,将所学内容和疾病联系起来。

积极主动式与被动灌输式教学。中国教学是被动式教学,如在介绍疾病时,通常由疾病的概念、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按顺序逐一讲解。但是在疾病诊疗的实际过程中,学生首先看到的是症状,需从症状和病因分析入手,再针对性的选取诊断方法,根据诊断结果最后确定是何种疾病,这和我们教学的过程相反。缺少诊断和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我国兽医学生不能很好运用知识的重要原因。而美国兽医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案例分析,也就是所谓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老师给出案例,来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提出诊断方法,着重培养学生鉴别诊断和分析能力。例如案例分析课程中,老师会详细地介绍病史、症状和基本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告诉学生每种诊断测试的价格。学生需要使用规定的“钱”向老师“买”诊断测试的结果,再独立诊断疾病。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也让学生能够学习如何减少疾病诊断成本,避免过度医疗。这些能力对兽医临床医师都非常重要。

在实践教学方面,国内很多临床教学仅让学生站在老师身后观察和学习。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很难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到疾病的分析和诊断当中去。在美国的教学动物医院,治疗室和医生的办公区分开,学生分科室轮训学习。学生独自负责接待畜主和病患动物,在治疗室收集病史,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随后返回到医生的办公区向医生汇报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花费大约15min左右提出自己的鉴别诊断、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可能疾病与治疗方案。老师会对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改,并进行解释。随后老师和学生再次进入治疗室对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漏掉的病史和临床查检结果进行确认,并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学生会按照老师修改后的方案完成后续的实验室检测和治疗。对于住院病例,病历和出院医嘱的书写,与畜主的交流均由学生完成,老师仅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修正,住院医师(Resident)也参与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此外,老师也会经常询问学生病例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每天结束前各科室的学生会和老师集中讨论当天的病例,有时还会需要学生阅读文献和做相关专题报告。牛、猪和禽农场的实习过程也类似,学生会独自或者跟随老师去发病的农场,在独自完成患病动物的剖解、取样和检测,分析并提出诊断和防治方案。学生没有固定的实习农场,一般农场在学校3小时车程内,学校提供免费的汽车供学生实习使用。

4中美兽医教育差异对我国兽医教育的启示

中美兽医教育在体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兽医教育有着世界较为完善体系,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借鉴美国兽医博士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兽医人才:中国缺乏具有研究型与应用型结合的高素质兽医人才来推动中国兽医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幸的是中国管理层和兽医教育工作者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兽医教育的差距,不断地进行兽医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中美联合培养执业兽医博士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对推动我国高素质兽医人才的培养,改变我国兽医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提升我国兽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进一步改革兽医学教学模式,加强兽医实践能力的培养:兽医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兽医专业教育是对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培养均有很高要求的职业教育,这在客观上要求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室科研能力、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我国兽医教学虽然有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但彼此相对独立,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合格的临床教学医院,没有住院部供病例跟踪研究,没有足够的病例让学生实习,不能真正从“临床兽医”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并体现兽医本身特点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实习时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单位或实验室,或由学生自己找个实习单位,实习效果也常不理想。由于兽医教育的特殊性和实践性,我国兽医教育应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和应用型实验项目,通过不同形式加强病例教学环节。

(3)改革兽医评估体系,促使兽医教育健康发展:在美国,兽医协会对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资格每年进行审查,不合格的学校无法获得教学资格。我国首先需要对各个学校临床教学和应用性研究的能力设定标准,定期进行评估,作为学院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不是仅仅以院系老师发表文章的数目和影响因子高低为依据,从而保证教学质量[4]。其二,应提高学校老师的临床教学水平,对老师的评价多样化,需要让一部分老师专注于临床教学和应用性研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基础研究。其三,应该在兽医教育中引入淘汰制度,鉴于美国兽医学院严厉的淘汰制度不太符合我国的国情,希望能够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单独进行高水平教学,无法适应的学生则被淘汰后继续一般的教育。这样严进严出才能保证最好的教育效果。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9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应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和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方法和技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在课堂上以一些已经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为例,详细讲解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使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减少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减少文章因为统计学问题而被拒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用一些已经发表的、但是有明显统计学错误的论文作为反面教材,给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知道避免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的重要性。另外,要注意提醒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时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切不可误用,对审稿人指出的统计学错误要认真进行修改或答复。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篇10

1998年,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国家开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类型由单一学术学位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之后,国家、军队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先后采取一系列举措,调整专业学位授权点自主权,增加专业学位学科类别设置,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已经占临床医学招生总数的50%以上,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逐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011年,国家批准上海市5所高校,率先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工作,探索“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并于2015年向全国推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的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步人新的阶段。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变革,本校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进行大胆实践探索。1998年来共招生该类型研究生7540人,占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人数65.89%,为国家军队培养出大批临床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质量较高,但对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以下5个方面问题。

1.1 教学理念没有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医师,而在十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结合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研,而是进人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发表高分值SCi论文也成为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金标准”,“学术化”培养倾向比较突出。

1.2 组织管理相对弱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后难以安排固定的带教和指导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临床科室没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培训,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需要学习的病种和例数要求、临床操作技术要求不清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轮转目的不明确。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后相对固定在某一亚学科,没有进行亚学科或组间轮转及门急诊统一学习,“用重于教”的现象比较突出。

1.3 各项制度执行不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导师对于在其他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定期课题汇报、读书报告会等制度;科室领导对于在本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较好的开展专业课授课、教学查房、交班、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和教学制度;“散养现象”比较明显。

1.4 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经典理论授课外,专业课等教学缺少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诊治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可视,以及模拟化教学,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没有及时地体现和运用到临床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比较滞后。

1.5 培训考核不够健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把关不够严格,考核过程欠规范,“走过场”、“统一过”现象比较明显,研究生对于培训过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参与评价考核过程。

2.对策

为积极探索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选取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做为示范单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已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经验。

2.1 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遵循“教、医、研”原则,真正把教学工作当成附属医院的中心工作。所有临床工作的疑难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进展都可做为临床教学的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既是教授和导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临床科室每个带教老师应该树立的全程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员、处处是课堂、时时在教学。

2.2 组织管理严密规范 严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研究生指定带教老师,明确带教老师职责,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病种病例和基本临床技能,实行亚学科和组间轮转以及门急诊实习带教。按照住院医师要求进行“教用一致”培养。为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严格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固定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2.3 规章制度落实严格 立足“医教协同的指导思想,结合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制定落实一系列教学培养制度。

本科室研究生管理制度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召集本科室研究生学习最新文献知识;定期布置文献阅读、病历讨论等任务,让本科室研究生带着问题任务轮转,轮转期间继续保持本专业的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业课学习,每周四上午讲授“三基”知识技能以及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轮转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大交班”制度,除常规夜班交班外,还需讨论当日手术方案以及术后患者并发症分析;手术患者特殊交班要求住院医师用幻灯片形式汇报病史、辅助检查、术中术后表现以及手术录像剪辑并进行现场答疑;规范教学查房,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病例开展床旁教学;定期开展病历讨论,每周四晚上要求研究生用英语汇报病史并讨论近期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和下周要手术的病例。

2.4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传承经典专业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面向所有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每月开展一次DSa手术直播视频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可在外场向手术医师提问,由术者或其他教授现场进行解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新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运用。

2.5 考评体系注重成效 严格把关临床实践出科、年度考核内容和标准,探索以学生满意度测评为指标的考评机制,并以此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检验临床教学效果。

3.启示  

只有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严密规范、规章制度上落实严格、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考评体系上注重实效,才能切实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3.1 医疔与教学协同 根据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合格的临床医师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教育。其中院校教育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着重训练临床实践能力。2015年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住院医师,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目标为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执业医师。据此,所有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尽快调整思路,转变原有“集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老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日常临床实践中去,形成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内容和方式。

3.2 规范与特色并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参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本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33个月规范化培训计划,拟通过系统临床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实训与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医学研究生尽快向临床医师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科室的实践经验,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本科室学科特色和诊疗水平,适当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开展专科业务学习,帮助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法的基础上,了解部分专科疾病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技能,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研究生临床思维,并为学校下一步探索毕业后教育第二阶段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

3.3 传承与创新并重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需要不断传承优良的教学理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研究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程中,跟随导师的言传声教,逐步形成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医患双向有效沟通、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是本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训和模拟训练,开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床边教学,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有益补充。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拓展研究生的学习训练空间,多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激发其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学从过去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当前的“知识探索型、能力发展型”过渡,有助于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3.4 示范和带动结合 不同培养单位由于在带教师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诊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甚至对于统一培养标准的执行力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人才培养质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而质量差异必将影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效果。示范带动是解决质量差异的有效方法。基于以上现状,示范单位要积极推广实践经验,带动欠规范科室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着“互为优先、相互促进”原则,通过教学演示、示范观摩、研讨学习等方式,将本科室已经建立的培养规范,提供其他培养单位参考借鉴,切实解决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的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