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语文学习方法十篇关于语文学习方法十篇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1:59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1

一、培养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

二、勤于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三、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

四、写读书笔记

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的同时要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也要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经常这样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了。

五、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习题。这样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做练习是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些图快、图省事欲走捷径的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为做习题而做,常常会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返回头再看书,事倍功半。

六、独立思考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别人,独立思考是把死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一但弄明白,印象会很深刻。而我们的一些学生,懒于动脑筋,耻于问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为了使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教会学生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七、加强背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部记忆和外部记忆。记在大脑里为内部记忆,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部记忆。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科学家们曾经讲过,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的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及时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是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部记忆变为内部记忆,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八、勤于练字,认真书写。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2

一、构建开放课堂,创设和谐环境

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课堂,大多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词语,读课文,讨论问题等。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被抹杀。新课程要求我们尽快把“教师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努力培养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否则就违背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新课程下,教师能否真正以一颗公平、民主之心去上课,是一节课文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教学过程的情景化。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语文教师应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并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地实践其未曾实践过的、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探究他们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在他们的知、情、意等方面留下深刻的烙印,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创设个性化的情景,有更加个性化的感受。

3.学习成果的优质评价。

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例如语文课本后许多主观性很强的练习,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他们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对他们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充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和环境中吸收并利用知识。当然,对于学生存在的明显问题也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真诚地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探究式教学

人的天性中就有探究的意识,初中学生的求知欲都很强,关键是要教师予以有效的启发和引层。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于展示自我,敢于“异想天开”。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各种探究活动,要彻底地变过去的教师“填鸭”为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比如教学《黔之驴》一文,以往都是教师逐字逐句讲翻译、学生逐字逐句记翻译,费时费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很不好。新课程下,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对照注释去自主探究,注重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讨论探究,注重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讨论探究,让学生主动走进课文设置的情景,通过表演来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让学生乐学,学有所得,学有乐趣,比起教师吃力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探究式教学,省力而高效,何乐而不为?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3

〔关键词〕本体本体学习句型规则自举

〔分类号〕G252.7

ontologyLearningandDesignofaBootstrapmethodforontologyLearningBasedonRulesofSentencepatterns

ZhangHaiying

XiangfanUniversitynetworkinformationCenter,HuibeiXiangfan441053

〔abstract〕thepaperfirstlyintroducestheconceptionanddevelopmentofontologylearning,analyzesthearchitectureofontologylearningsystem,andpointsoutsomemainproblemsinthefieldofChineseontologylearning,suchaswordsegmentation,part-of-speech(poS)andflexiblewriting,whicharespecialitiesinChinesecorpus.省略structssheframeworkmodelofthemethod,andanalyzesindetailthemodelanditstwokeysegmentsinoperationprocedures:patternslearningsegmentandontologylearningsegment.atlast,thepaperalso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andthesignificanceofthismethod.

〔Keywords〕ontologyontologylearningruleofsentencepatternsbootstrap

1本体学习概述

1.1本体学习的发展和定义

在本体学习被提出之前,获取本体的主要手段停留在知识工程师结合领域专家的经验,人工的设计、编辑和修改本体。虽然本体工程辅助工具已经相当成熟,手工获取本体仍旧是一项繁重而乏味的工作,从而形成了知识获取乃至语义web发展中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本体学习作为一种整合了知识获取和机器学习技术,自从被提出以来,它已经为知识获取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成为语义web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本体学习自提出至今也已发展形成了众多分支,现有的本体学习方法主要包括统计聚类方法和基于模式规则的启发式方法[1]。因此,本体学习的描述性定义如下:

本体学习是指综合的运用统计和机器学习的方法,从文本、数据库等信息源中提取出某个领域的概念、概念的实例、概念间的关系等元素,并对之做筛选、修正,组合成为关于这个领域的形式化本体的过程[2]。根据学习语料的不同,现有的本体学习方法分为五类:分别是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基于字典的本体学习、基于知识库的本体学习、基于半结构化数据的本体学习和基于关系模式的本体学习方法[3]。

1.2本体学习的体系结构概述

现有的本体学习的体系结构大致包括以下的几个过程(见图1):需求分析、领域分析与建模、本体学习、本体评价[1]。

本体学习的体系结构的几个过程具体描述为:

1.2.1需求分析本体需求分析是本体开发和设计的基础。需求分析主要根据应用程序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本体需求,并制定本体需求说明文档,确定本体的领域和目标、用户和使用场景、本体能力描述等信息。

1.2.2领域分析与建模为了全面、客观、整体上对建模的领域有清晰的认识,指导后期的本体建设过程,需要在宏观上对领域中的事物进行分析并确定领域建模的方法,这一过程称之为领域分析[4]。主要包括三个任务:确定知识源、领域宏观分析和确定领域建模方法。其中领域建模方法主要包括:①自顶向下法,首先在较高层次上对领域概念进行建模,逐步细化获得底层概念;②自底向上法,假设领域文档中已经包含了领域中的大多数概念和概念结构术语,通过泛化或概念合并得到领域一般概念;③中间扩展法,一般先标识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和关系,然后通过泛化得到领域上层概念,通过特化得到领域底层概念[5]。

1.2.3本体学习过程领域本体学习的过程,以结构化、半结构化和无结构文档语料为输入,通过浅层自然语言处理过程将文档进行向量化,表示为向量空间模型,便于学习算法进一步分析。本体学习算法包括概念学习算法和关系学习算法。在概念学习方面,主要使用潜在语义索引和基于Hownet的概念丰富方法;在关系学习方面,主要包括概念层次关系学习、关联关系学习和基于Hownet的关系丰富方法[6]。

1.2.4本体验证与评价将本体投入到实际应用之前,对本体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从开发人员角度来看,本体评价主要包括本体的验证和本体确认两项活动。本体验证指检查所建立的领域本体是否与其需求说明相一致;本体确认指创建的领域本体是否与真实世界的领域模型相一致。常用评价标准有一致性、完整性和简洁性等。

2中文本体获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技术大多是针对英文的,这与本体概念由国外引入不无关系,由于中文自身的特点,相对英文本体学习,中文本体学习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在中文语义web环境下,基于本体的应用要求有高质量的中文本体作为基础,建立中文本体主要有两种方案:直接选取相应的英文的本体翻译成中文本体和基于中文语料构建出中文本体[7]。

2.1对英文直接翻译的方法获取中文本体面临的问题

直接翻译的方法获取中文本体无疑能够节省本体构建中的开销,然而翻译带来的依赖性使之存在着下列几个很严重的问题:

2.1.1英文术语本体译为中文存在不对应性对于英文中的术语,中文之中未必有确切的词与之对应,而且难以确定原本体的构建者对术语的理解。

2.1.2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本体不一致性在中文应用中,有些本体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比如关于道教的本体。此类本体大多没有现成的英文本体可供翻译。

2.1.3中西文本体版本更新存在不同一性完全依赖英文本体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的困境:初始的英文本体在更新了版本之后,中文本体没有做相应的更新,将导致应用中多领域本体在交互时会产生矛盾。

2.2英文本体学习方法直接应用与中文语料中所面临的问题

鉴于直接翻译的方法不能作为主导的中文本体获取方法,于是我们将研究方向转向对中文本体学习的研究上。至于用本体学习的方法来构建中文本体,国内现有的工作倾向于直接将英文本体学习中的比较成熟的技术直接应用到中文语料上。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很大,所以这种方案中存在着下列几个突出问题[8]:

2.2.1分词问题在英文中不存在分词的问题,因为一般的英文术语都是一个独立的单词,由空格隔开;而在汉语中很少会有单字成词,必须要先对语料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作分词处理。分词带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复杂度问题,一般的分词都要结合上下文和词典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几率来对汉字序列作分词。然而,一般语料中的有用部分的密度比较低,也就是说很可能存在大段的中文语料与目标领域的本体的构建是没有贡献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对所有的语料作分词[9]。

2.2.2一词多性问题在英文中,大多数的词的词性都是确定的,因为英文单词本身有后缀来表明词性;而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有多种词性,再加上一些在上下文中的词性的灵活使用,一次多性问题就尤为普遍。对词性的错误判断将导致概念的错误获取和概念之间关系的遗漏[10]。

2.2.3行文灵活问题汉语比起英语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于汉语的行文格外的灵活,同一种关系可以由很多种句式来表示。比如:他喝了茶,他把茶喝了,茶被他喝了,表达同样的意思。在英文本体学习中,可以通过列举出所有可能的句子模式来找到概念及其关系的方法[11]。如上所述,汉语中的体现句子结构的模式特别丰富,试图直接由专家事先将所有的模式列举出来是不可行的:首先,即便是专家也未必了解所有的模式;其次,即使专家了解所有的模式也很难事先将它们都列举出来[9]。

因此,如何较好的解决上面提到的中文语料特有的分词、词性和行文灵活问题,并根据中文语料的特点降低算法的复杂度,并提高学习结果的质量成为中文本体学习中亟待研究的一个问题。

3基于句型规则的自举本体学习方法模型构建

基于上文对中文本体获取中存在的困难,本节提出了基于句型规则的自举本体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针对中文语料中丰富的句型要素,将对于句型规则的发现的重要程度提高到与本体学习相当的地位之中,使之有机的融合到整个本体学习的过程中。在下文中,我们将对该方法的整体框架作介绍,并分析其合理性[6]。

3.1方法的框架构建和运作流程

针对中文本体获取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体学习的基本体系结构,为了突出规则在整个方法中的重要性,我们在方法的框架中设置了两个关键的环节:规则学习环节和本体学习环节[10]。

3.1.1方法的框架结构设计整个方法的框架如图2所示。

3.1.2自举学习方法的运作流程和关键环节

自举学习方法的基本流程为:在整个自举过程中,由知识工程师提供一个小规模的简单本体和相应的源文档集。首先实施规则学习环节,更新规则库;然后实施本体学习环节,更新本体库;之后将以上的两个步骤在不断更新的语料库的基础上,反复的迭代执行,直到生成用户需要的本体[12]。

在自举本体获取方法的基本流程中存在两个关键的环节:规则学习环节(见图3)和本体学习环节(见图4)。两个环节详细的工作流程为:

在规则学习环节中,系统将根据已有本体和搜集到的语料,基于词汇表发现潜在的句式规则,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根据已有本体,从语料中剔除无用的部分;②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基于关键词表对剩下的语料做分词和词性标注;③根据已有的本体,从做过分词的语料中剔除不相关的;④在剩下的语料中利用同现规律,发现潜在的句式规则,并做启发式的过滤[13];⑤由领域专家对学习到的规则作筛选、修正、细化和泛化,并添加到规则库中。

在本体学习环节中,系统将根据规则库中的规则和搜集到的语料,基于词汇表发现新的本体的片断,并用它来构

建新的本体或者扩充已有的本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5]:①

根据规则库中的规则,从语料中剔除无用的部分;②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基于关键词表对剩下的语料做分词和词性标注;③根据规则库中的规则,从做过分词的语料中剔除不相关的部分;④在剩下的语料中利用规则发现本体的片断,并做启发式的过滤;⑤由领域专家对学习到的本体片断作筛选和修正;⑥系统用本体片断添建新的本体或者扩充已有的本体。

3.2方法的性能特点分析和几点说明

3.2.1方法的性能特点分析论文所提出的基于句型规则的自举本体获取方法之所以适应中文本体学习,体现在以下的

几个方面:

首先,在该方法中,规则的获取得到了特别的重视。专门的规则发现模块对于高效的获取汉语中丰富的句型规则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供的启发式信息使得领域专家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有现成的素材可以利用;而现有的工作大多要求领域专家独立的设计句型规则。

其次,这种自举方法对于系统的初始要求大大降低,

知识工程师只需要提供一个简单的种子本体,这个本体甚至可以与目标本体的领域不相关;而现有的方法要求提供与目标领域有着联系的较为完善的本体[16]。

再次,在这种框架下,人的智力劳动的功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有的工作把领域专家的劳动集中在对本体学习结果的筛选和修正上;在这里,领域专家将相当一部分劳动分配到规则的制定上,而句型规则通常是与领域无关的,所以不断扩充的规则库在其它的本体的构建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即,通过“授之以渔”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4]。

最后,这种自举方法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的分词的工作量。在整个过程中,目标本体的规模是分阶段逐步扩充的,因此有利于在每各个阶段添加过滤信息,将无关的语料及时地剔除,降低系统的负荷;而在现有的工作中,整个本体学习过程通常只有一个阶段,不利于语料过滤效率的提高。

3.2.2方法的补充说明本文构建的基于句型规则的自举本体学习方法在操作中,对语料等原始资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对语料的要求。无论是规则学习,还是本体学习,都要求语料与本体(已有本体或目标本体)的相关度较高,从而客观的减少无关语料,提高学习效率。

对过滤学习结果的启发式信息的要求。由于机器学习会不可避免的引入不符合要求的结果,我们需要较好的启发式信息对于学习结果作初步的过滤,排除那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规则或本体片断,从而减少领域专家的工作量。

4结语

语义web的迅猛发展迫切的需要简单快捷的本体构建的方法,虽然近年来本体构建工具已经相当成熟,手工获取本体仍旧是一项繁重而乏味的工作,从而形成了知识获取中的一个重大的瓶颈。本文基于中文本体获取所存在的问题对中文本体学习进行研究,并构建了相应的本体学习模型,以致力于获取高质量的中文本体,但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待同行和师长们共同完善。

参考文献:

[1]SeidenbergJ,Rectora.webontologysegmentation:analysis,classificationanduse.[2007-02-15]..

[5]QuY,Huw,ChengG.Constructingvirtualdocumentsforontologymatching.[2007-01-10].省略/programme/files/pdf/4009.pdf.

[6]noynF,musenma.thepromptsuite:interactivetoolsforontologymergingandmapp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Studies,2003,59(6):983-1024.

[7]ZhangY,Vasconcelosw,SleemanD.ontosearch:anontologysearchengine.[2007-01-15].csd.abdn.ac.uk/~yzhang/ai-2004.pdf.

[8]Doana,Halevya.Semanticintegrationresearchinthedatabasecommunity:abriedsurvey,aimagazine,2005,26(1):83-94.

[9]Farquhara,FikesR,RiceJ.theontolinguaserver:atoolforcollaborativeontologyconstruction.[2007-01-15].cs.umbc.edu/771/papers/KSL-96-26.pdf.

[10]黄河,程勇.语义web中开放知识服务体系的研究.计算机工程,2005(04):58-60.

[11]徐国虎.本体构建工具的分析与比较.图书情报工作.2006(01):46-50.

[12]刘春艳,曾锦丹,李佳军.语义web环境下知识组织体系SKoS应用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06):25-29.

[13]梁健,王惠临.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方法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12-16.

[14]李善平,尹奇摧,胡玉杰,等.本体论研究综述.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1(7):1041-1052.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4

关键词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如何帮助英语学习者解决学习不得法这个问题,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法”即“策略”。我国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学习策略研究起步较晚。1984年HuangXiaohua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的以“aninvestigationoflearningstrategiesinoralcommunicationthatChineseeFLlearnersinChinaemploy”为题的硕士论文标志着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开端。在众多的外语语种中,英语是我国的主要外语语种之一,所以有必要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进行综述。

纵观国内外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策略的理论探讨,如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对国外学习策略的评述、学习策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各种因素、培养学习策略的途径和方法等;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如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采用的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出发,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希望为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理清该领域的理论框架,以便更深入地研究,进而指导实践。

1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

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的分类等几个方面。然而,目前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和学习策略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尚未统一。

1.1学习策略的定义

我国的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策略提出了多种定义。庄智象、束定芳(1994)指出:“所谓学习者策略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对在获取学习机会,巩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张文鹏(1998)指出:“语言学习策略应被界定为学生有意识地用来改进语言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方法,有的是可见的、显性的行为,有的是隐性的大脑运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文秋芳认为学习策略就是为有效学习而采取的措施。笔者认为,我国的人口众多,形成了一大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学者文秋芳的定义比较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文秋芳强调策略使用的目的即提高学习效率,而学习策略的实质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1.2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的前期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将学习者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策略描述下来。随着对学习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学者开始尝试对学习策略进行归类总结。文秋芳(1996)将学习策略划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该分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强调各种策略的关联性。

1.3其他方面的研究

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还包括对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各种因素(如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的探讨、文献综述、对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探讨等。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不是孤立的,例如对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既可以是理论探讨学习策略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证实。

2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近些年,学习策略的研究重心已经由理论探讨向实证研究倾斜。实证研究大多考察学习策略的使用与英语成绩的关系。文秋芳、王立非在2004年对我国的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他们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对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关于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分析与归类。所谓宏观视角,就是指研究者考察的出发点是英语学习者观念和策略的总体,而微观视角则侧重于学习某一类知识或技能策略的研究,如听力策略、阅读策略、词汇策略等。如上文所提,对学习策略的培训的研究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用实证的方法。实验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策略培训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第一,整合性的研究不够,琐碎的微观研究较多。第二,研究范围仍有待拓展,例如在学习策略培训方面,各种策略是相互作用,那么对哪几种策略进行培训?由谁来培训?此方面研究较少。第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不均衡。第四,问卷设计依据不同及样本数量差异使实证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缺乏可比性和普遍性。

未来的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可以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策略有效性的问题,如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确定策略的运用能够导致更有效的学习;学习策略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关系问题,如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年龄、水平是否影响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等;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问题;策略训练与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学习策略与语言使用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关系等。

3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简要回顾了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研究成果值得肯定,问题与不足更要引起关注。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多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探讨,笔者认为广大的硕士博士生应该倾向于实证研究,以实证研究来检验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探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二者不可分割,在多做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相结合,更有利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领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最基本的交际策略;从理论角度出发,学习者策略研究对我们揭示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等有一定的意义。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二语习得理论,又能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使英语教育更加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有利于帮助广大研究型英语教师理清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框架,促进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对英语学习者进行策略训练并探索训练的内容、方式、效果,进一步促进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振前,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

[3]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9(6):42.

[4]庄智象,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1994(3).

[5]张文鹏.外语学习动力与策略运用之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3):25-27.

[6]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7.

[7]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5

关键词:文化;语言;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81-02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文化与语言的教学被割裂开来。在涉及到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时往往避重就轻,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虽然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与语法知识,甚至超越了大纲规定的要求,但在语言写作与表达中他们常常从既有的国语文化思维中立足,语言表达与写作始终得不到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这是对异国文化无法理解与运用的结果。

一、背景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我们在日常英语阅读与写作交际中发现虽然没有不认识的词汇与不懂的语法,但是在理解上始终不到位,这其实是对异国文化知识缺乏的结果。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如果对背景了解不清楚,就很难灵活自如地使用英语。因此做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与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

1.文化背景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兴趣。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文化背景知识带给学生崭新的认识体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兴趣激发作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与欲望。而英语学习热情的调动能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学。我国大学英语课本选材对知识文化背景教学日益关注,在潜移默化的知识熏陶与感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氛围,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与水平提升。

2.文化背景的学习了解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英语的日常运用与表达,但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文化背景也使得中西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忽视对背景文化差异的关注则往往在日常交往中出现尴尬。因此只有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日常的英语表达交流中不误用与误解,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见面交谈话题的差异,中国人更喜欢追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及收入,而这些正是西方所忌讳的,如果忽视了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很容易侵犯别人的隐私,导致话题矛盾的产生。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背景文化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而大学英语教学背景文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元。例如恰当地使用不同的称谓,正确地使用问候与告别语,熟悉英语交际中的体态用语,学会选择不同性别的亲昵称呼,了解英语国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表达,学会正确地表扬赞美别人,理解英语国家中的日常缩略用语,了解不同节假日的表达与庆祝方式等,这些都是背景文化知识的细微层面,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对这些细节问题的关注,才能真正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才能做好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的灵活切换与表达自如。

1.以社交礼仪的学习促进文化背景的学习。在日常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检验英语学习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语言表达。而在与外族人进行语言表达时则需要掌握他们的基本社交礼仪,相较于语法表达的错误,社交礼仪的错误表达往往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带动文化背景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应以专题方式开展礼仪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真正置身于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通过练习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升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效果。

2.通过词汇开展文化背景学习。作为最基本的语言要素,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特定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是其宗教文化与历史文艺的综合折射。对于英语与汉语来说,其并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汇,只是大体相对的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针对常见的文化差异可以借助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资料。学生在自由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我们日常汉语表达中常常有很多含有狗并带有贬义的词,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是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却被看作是人类最为忠实的朋友,除了一小部分带有贬义外,其余的都被认为是幸运的代表: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这种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是基于词汇的特定意义所造成的,因此通过词汇的学习我们可以做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6

【关键词】法语课堂教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39-03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我国学者胡文仲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Singer认为:人既然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应该被算作跨文化交际。从学界的不同定义从可以整合出跨文化交际的几个特点:一是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三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四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这几个特点跟我国学生在学习法语和实际运用法语进行工作、学习深造所面对的情景高度吻合。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应该承认和包容文化差异,其中自然也包括交际双方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诸方面的能力,是指人们具备文化相对论思想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特征,掌握一定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充分了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调试等各种跨文化交际常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能够对交际结果作出预测;能够坦然面对不确定的交际环境,善于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文化冲撞或者跨文化交际可能带来的不愉快;愿意并且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几乎贯穿在法语外事、外贸、翻译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充分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法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结合大学生(学习主体)的认知特点和法语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客观制定法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我国高校法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法语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法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以往,教师因为怕学生对语法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将课堂大量的时间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单纯的法语语言知识讲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语法知识的轰炸下渐渐地失去了学习法语原本鲜活的兴趣。学生本应该有的语言实践机会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学生在法语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随之丧失。

影响学生学习法语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学生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在法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应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能起维持、推动学习和促进目标的定向作用。Spolsky认为,动机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学习外语的愿望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笔者在大学法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中国学生交流发现,无论是大学本科法语专业学生还是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生,抑或是二外法语学生(多为英语专业学生),这些类型的学生学习法语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性。这些学生的法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法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它是直接推动法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例如,在回答学为什么要学习法语的问题上,学生的回答有以下四类:寻找国外法语区国家的工作机会或国内法语翻译工作的机会;为移民加拿大魁北克做语言学习准备;为了本科或者专科毕业之后能够去法国继续学习深造;考语言类研究生时可以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应试科目。这些回答明确反映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

跨文化动机可以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法语的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中去。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的部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也把学生的这些跨文化法语学习动机拓展成为高校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的法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将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教学(大学一二年级)和高年级教学(大学三、四年级)。《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明,基础阶段的法语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法语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教学原则的第二点规定,充分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基础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在基础阶段教学中,必须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具体的交际需要,语言情景的密切结合起来。应当根据学习目标,确定题材范围,合理安排语言交际中基本行为(功能)和思想(意念)的表达,创造尽量逼真的情景,是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训练同时成为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口、笔头交际活动,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兴趣。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法语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大程度的学生对法语本身感兴趣,想要揭开法语作为世界上最浪漫语言的魅力面纱;不少学生则因为法国文化氛围而被法语所吸引;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法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能给就业增加明显的优势而被法语所吸引。兴趣既是法语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Gardner认为,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他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学生对学习法语很有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成为一种动力。学生开始学法语时,一般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会对用法语交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由于法语是一门语法严谨,用词准确的语言,句法构成具有复杂性。法语造句要从动词的时态变位、名词的阴阳性、交际情境的切合以及词语使用的准确度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初学法语的学生在与法语教师或者同学用法语交流时,能够正确说出或者写出法语句子,是一个不小的满足感。随着法语学习部不断深入和学生法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满足感进而衍生出更强烈的法语学习兴趣。

因此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法语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动机、跨文化交际兴趣,营造跨文化交际气氛和包容、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十分重要。法语教师只有把法语语言教学与跨文化视野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才能促使法语学生互相学习,体验和发展团队协作精神,使法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我国高校法语专业培养规模的限制和中法两国教育合作项目的深度、广度的局限性,决定了目前我国法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的缺乏。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都采用国内学习的模式,仅有很少部分采用为“2+2”或者“3+1”模式,或高职高专学校为“2+1”模式(两年国内法语专业学习,一年法国学习)。不同于欧洲各国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和深度的教育合作,大部分的中国法语学生除了外籍教师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渠道外,缺少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而促成中法两国教育的深化合作需要假以时日,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推动,因此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法语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在法语课堂上积极引导,拓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目前在全国开设法语教学的78所高校中,存在以下三种教学模式:4年制法语本科学习;3年制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习;大学本科二外法语教学。在开设法语教学的学校中,通过笔者与全国高校法语教师同行间的交流,各高校实际的母语为中文的中国籍法语教师和母语为法语的外籍教师师资配备比例大致为7∶1(根据法语专业招生规模不同,教师配比数字略有不同)。中国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精读、阅读、写作、听力等法语语言专业核心课程,外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口语和法语概况等法语交流实操性专业支持课程。所以法语学生的大部分法语学习时间实际上是与中国籍教师度过的。这决定了中国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注重在传授法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法语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基础阶段法语学习主要是以法语语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而到了高年级,法语学生要面对就业、升学深造,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性和交际能力则应该是这个阶段法语课堂教学的重点。《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目的的表述阶段为:本大纲以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重点要求为起点,一方面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强调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扩充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一般的翻译、教学和其他法语为工具的工作,并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教学原则的表述为: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语这个工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年级教学必须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各个高校的特点和力量,开设选修课和专业倾向课,使学生熟悉法国和其他主要法语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掌握与专业倾向有关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

三、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法语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自信。在法语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生的对于攻克法语学习难题和实现法语交际活动的自信心是学习成功的一大因素。因为法语的语法复杂性和中法两国交际习惯的诸多不同点,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冒险,在学习中不怕犯错误,才能大胆地用法语与中国教师或者法国外教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为语言错误而感到难堪。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性格内向、自信心弱的人,由于过多地顾及面子,怕出错,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了更多学习困难的出现。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生的意志力是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的特征表现在:一是自觉性,包括目的性、独立性、纪律性等;二是果断性,包括镇定、果断、勇敢等;三是自制力;四是坚持性,包括毅力、恒心。大学生往往自觉性和控制力不够强,缺乏坚持性。由于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学生在初学的时候,与外教或者教师交流的时候出现词不达意或者紧张的情形,甚至不愿意开口做法语口语练习。而且法语是一门十分严谨的语言,法语语法兼有框架性和细节性。举例来说,法语有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区域的7个时态。每个时态都有自己的动词变位;正因为法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大学生学习法语的难度。而且在法语学习上意志比较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比较强,能够克服紧张感,大胆地进行交流;而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常常表现为缺乏恒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法语口语课害怕做口语练习,背单词、课文,碰到学习困难时容易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法语教师应学生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力。

(三)以任务型教学法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并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虽然强调培养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强调通过语言来交际,并从更广的成眠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nunan认为任务型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任务型教学法要求老师们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教学中。二是学生不仅仅要关注语言项目,更加应该重视学习过程本身。三是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通过探索进行自主学习。四是任务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应在法语教师的组织下,把课堂变成模拟的法语交际场所,让参与课堂的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来完成这项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我”会怎么做?这时,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也极大地消除了学生对于单纯学习法语语法知识的抵触心理。例如,法语教师在讲到国籍、个人信息时,可以给2~3人的学习小组布置模一个在法国机场海关的“通关”场景:一名学生扮演法国海关关员,小组的另外1~2名学生扮演去法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护照交递、寒暄、介绍国籍、入境目的问答、入关手续的办理等任务,使中国学生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在法国“通关”的情景。又如,学生在学习商务法语课程时,可以模拟现场招聘的情景,由一名学生扮演面试官,另一名学生扮演应聘者。通过寒暄、交递个人简历、面试官简短介绍职位的有关情况、面试人的个人动机陈述等问答,参加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语面试,把学习反思投射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是应聘者,我会怎么做怎么说?台下的“观众”会不自觉地以“评审”的眼光看待这场模拟面试并且作出以下假设:“面试者应该表现更大方一些”,“面试者应该这样回答XXX问题”等主观能动性强的发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吴文.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及反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SpolskyB.CulturalpragmaticFail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5]王文融,等.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一般是指学习者掌握或具备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技能。最早对学习策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布鲁纳。,布鲁纳在上个世纪60年代,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策略是学生用于理解掌握各类知识、完成各类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当前,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我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新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应当充分认识到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

1、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的意义

第一,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对小学语文学习策略优化,一方面,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对小学语文学习策略优化,还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关注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并加强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指导,在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第二,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技巧和能力

首先,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掌握、形成学习语文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掌握并生成科学高效的语文学习策略,进而使小学生学会学习,为小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基础和保障。

其次,对小学语文学习策略优化,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能力培养,而且也会促进教师重视教学设计和实施,采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方式。

2、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的相关对策

第一,不断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意识

首先,教师应首先协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确立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使小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方向,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语文学习任务的性质、特点及其性质、要求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采取一定的办法去解决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另外,教师还应当督促对学生对自身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自我的评估调节。最终使学生及时掌握自身的语文的学习情况,并能够发现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有目标。

第二,积极开展小学语文学习策略指导

首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策略是小学生在动态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逐渐形成的静态知识,不但可以被学生掌握,而且也可以迁移的,因此,积极开展小学语文学习策略指导不能脱离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学习策略的指导应当重点关注在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什么、何时学、为何学、如何学等方面。

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小学生需要教师的语文学习策略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等方法,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教与学的积极互动,不断地获得、积累知识,总结和提炼学习经验,归纳学习策略和方法,最终使小学生形成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策略。

第三,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首先,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水平的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仅仅是学习策略的具体执行的活动,而要使小学生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这种活动,先决条件就是小学生要对语文学习中的各种因素有所认识和体验。因此,提高小学生语文策略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元认知水平。

其次,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提问和准指导小学生及时发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做出相应调节,从而减少语文学习过程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提高了语文学习过程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

第四,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当控制作业的难度,使习题、作业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同时,为了培养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小学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建立学生作业档案的方法、进行跟踪调查、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用“先扶后放”的原则,使他们建立自学的意向,养成自学习惯,强化自我体验。

其次,要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拟定预习提纲来明确预习任务,提高小学生语文预习的效果。同时,带着问题预习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自学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归纳总结等方法把预习引向自学,以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蒯超英.《学习策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1-112.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06-307.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7.

声明

兹证明《财富时代》2014年第3期152页刊发文章《试论现代企业营销中网络广告的演进》作者:耿欣,单位应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6414)

特此证明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8

关键词:教学衔接;心理疏导;方法引导;学法指导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就是在整个初中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和有序性等要素,灵活调节教学各要素、各环节,使之良性、动态运行,同时,让学生在其中实现和谐持续的发展。

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心理疏导,走出认识误区

对于语文学习,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学习语文不像数理化以及外语那样,平时稍微积累一些就够了。只要坚持多看书,能够写出几篇好文章,语文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语文也不像数理化以及英语学习那样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语文学得再好,考试成绩也不会悬殊太大。于是,许多学生会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中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了那么多年语文,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够应付得了,即便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度稍大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也不见得比我强。毕竟,大家基本没有太大差距,没有谁很优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语文成绩悬殊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我们务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晓之以理,旁征博引,让他们尽快从原有的错误认识误区走出来,切实转变思想认识,了解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学好语文,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引导,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做事方法是必要的。高中阶段,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潜能等,所有这些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学生要学课本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文本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地发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能够“了解、理解、应用”相关知识,重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则是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背诵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名篇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很重要,但更需要课外的加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帮助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闲书的习惯。根据新课标要求选取合适的书目,有效阅读,学会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同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能够善于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思考中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淀生活、品味生活和表达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让他们发现美、品味美和表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仅是工在课堂,更要重视课外,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自我感悟、消化、掌握和提升,学好语文,提升各自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重视语文语法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淡化语法教学的提法,有人错误理解为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了。其实,高中语文需要用语法知识的地方很多,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的,即使学过老师也没做太多要求的,这也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对语法掌握的是云里雾里,考试时错误连连,笑话连篇。特别是有关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就会大打折扣,很难有太大的突破。高考试卷,文言文的知识考查会占有二十多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学生没有必要的语法知识,何谈取得这二十多分。所以,在学生刚入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就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师生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语法知识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同时,要求学会使用工具书,参照有关讲解、注释,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积极构建起各自的语文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切实学好语法知识,特别要把初中阶段忽略的语法知识学好,顺利地进行语文教学。

高一阶段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也是他们能否迅速进入高中学习状态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对接。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学好高中语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9

【摘要】汉语对英语学习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参与英语教学的师生须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双重作用,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而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师而言,如何减少汉语负迁移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是刻不容缓的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多收集有关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负迁移的资料,教学时多做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比较,使英语教学具有预见性,避免负迁移的发生,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学习不同语言的意识,达到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效果的目的。

1.引言

汉语与英语作为语言有共同的地方,因此汉语会对英语学习起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这种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作正迁移;又由于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差异很大,有时会干扰英语学习,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困难。这种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作负迁移。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一直倍受关注,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严重。因此,参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应研究和关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有利的一面,克服不利影响,使英语教学达到理想效果。迁移(transfer)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一种过程。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视为语言学习中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识心理过程(李玲玲,2008:73)。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英语学习中,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2.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共同点,让学生运用其掌握的相关汉语知识去对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1)语音方面:利用汉语中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基本相同、相似的对等音素,拼读相关英语音标。例如,英语元音[i:]、[e:]、[C:]、[u:]分别与汉语韵母i、e、o、u相当,因而学生在学习这些元音时困难不大。(2)词汇方面: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语言可分为理性意义词汇和联想意义词汇。英语的理性意义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可以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构字法,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词根、词缀)。通过学习词根、词缀,避免死记硬背,进一步扩大词汇量,进而促进语言学习的正迁移。(3)语法方面: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便利,如:“istudyenglish.”(我学英语。)即为汉语中“主+谓+宾”结构。

3.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努力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1语音方面英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其差别较之属于同一语系的语言来说又要大些,按照对比分析学派的观点,这将会导致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苏留华,2000:46)。例如:英语辅音多,而汉语辅音少,且英语中有些辅音在汉语中是没有的,例如[w]和[t],汉语中没有此音,很多学生就发成汉语的s而不是[w],发[t]音时用汉语的“z”或“d”。英语辅音除了[h]以外都可以出现在词尾,如“cat”、“dog”等,但汉语中以韵母结尾的词占大多数,学生常常在辅音连缀中加一个元音。英语和汉语在语音方面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是一个强调重音和节奏的语言,除了单词重音还有句子重音。在英语句子中,通常是实词重读,虚词不重读。实意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非实意词包括冠词、代词、介词和一些连词。学生常把实词、虚词都重读,听起来好像是单词逐个往外蹦。3.2语法方面汉语语法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名词格和数的变化、时态、冠词、介词、定语等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有名词单复数的概念,汉语多在人称后加“们”表示复数,但对于事物名词没有单复数的变化,例如“房子”,可以说“一座房子”、“两座房子”;而英语表示人称和事物的名词复数由不同的词尾变化构成,这使学生们一时难以习惯,特别是汉语的名词没有可数不可数之分,例如“furniture”是不可数名词,而汉语可以说“一件家具”,学生会因汉语的影响将此单词理解为可数名词(李晓惠等,2006:17)。英语的时态变化对学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学生对一般现在时的运用总是受汉语影响,常常忘记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需加s的变化。汉语中没有冠词,由于汉语中没有与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学生往往忽略冠词,而英语中对冠词的使用又十分繁杂,这也就使许多英语初学者特别是在口语表达中,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而来不及作过多的思考,导致经常忽略冠词。例如:“thereisclockineveryclassroominthiscollege.”就忽略了冠词,应为“thereisaclockineveryclassroominthiscollege.”。另外,英语中形容词只能作表语,不能作谓语,它与主语之间必须有系动词“be”等来连接。而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它与主语之间不需要系动词。因此,学习者常常会省略系动词而造出类似于“weveryhappy.”这样的错误句子,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weareveryhappy.”。英语很多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必须加上介词才能带上宾语。例如汉语的“等”,英语为“wait”,汉语可直接加宾语,但英语必须是“waitforsb.”。3.3语用方面语用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英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在商店里汉语习惯说“您要点什么?”而英美人则说与此意思相同的“mayihelpyou?”(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另外,学习者将“看报纸”说成“toseenewspaper”,或将吃药说成“toeatmedicine”,犯的也是类似的错误。显然,错误的发生完全是受母语的影响,将汉语和英语生硬对译而引起的。3.4文化方面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思维方式等都反映在语言当中。有时尽管学习者的英语语音、语法学得不错,词汇也掌握了几千,说话却依然不得体。例如:上课铃响了,老师进教室,学生说:“Goodmorning,teacher.”,这是在校园常看到的情景。在汉语可以说:“老师好!”这里的“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在英语里,“teacher”却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胡文仲,2002:2)。学生学习英语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母语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母语的文化和语言搬到英语学习中去。中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说“久仰大名”,但在英语交际中却不能说“ihaveheardyournameforalongtime.”,只能说“nicetomeetyou.”。

4.语言迁移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1加强汉英比较,发现异同,增强其可辨性语法方面,汉语除了附加助词外,词语本身无法表示从属语法范畴;而英语属于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汉语中缺省的这一部分规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他们往往忘记这些变化,产生如“Helikeapple.”等错误。另外,汉语词汇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义,而语序是语义结构的重要手段。汉语语序顺序线形集结占绝对优势,倒装只是一种功能性变异,不属于常规。英语词语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句的词语形态及句子的组合形式,语序的语法功能不如汉语那么重要,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逆序线形集结很普遍,倒装不会引起句子成分的功能变化。英语中有一组由关系代词(who、whom、whose、which、that)和关系副词(when、where)引导的从句,还有以“it”为先行主语的句式,如“itisnecessarythat...”等,可使逆序得以广泛使用。但中国学生往往宁愿使用汉语句式来逐字逐句将英语套进去,无论句子多长都按汉语顺序排列,自然造不出地道的英文句子。如中文为:“这就是我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学生翻译成:“thisismyfatherusedtowork’splace.”。要克服汉语语法方面的干扰,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英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要给予足够重视,重点讲解。其次,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抵抗母语干扰,避免负迁移的产生。而在语篇方面,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结构上的黏着性较弱,语段中接应手段少,句子的功能层次不见诸于形式。而英语中形式连接成分必不可少。学生平常的写作练习中,语段、语篇的连接词被忽略,整篇文章全凭意念交流,远离英语行文规范,正是受汉语行文习惯的影响所致。由此可见,英语写作技巧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对比两种语言体系中存在差异的部分,尤其是对那些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重点区,要提醒学生时常保持警惕,并针对不同的方面采取相应对策。4.2加强英、汉文化辨异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上,还存在于文化差异上。也就是说,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汉语文化负迁移造成理解错误或使交际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汉语见面会问“你去哪里?”在英语里,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这类地方,很难想象会有人问:“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wheredoyoucomefrom?”这类问题。英美人对于“whereareyougoing?”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是“it’snoneofyourbusiness.”(胡文仲,2002:5)。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人士,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文化习得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求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求语言运用恰当。因此,词汇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单词的表层意义上,既要教授语言的搭配运用,也要教授它的文化内涵。如果是成语、习语,则最好进一步揭示其词源典故。在课文讲解时,不妨多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课文属于文学作品,也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或者可以采用主题教学的模式,给学生整块地输入某些特殊语境下所需的语言文化常识。此外,英语的学习并不只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也存在着广阔的学习空间。可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欣赏优秀的原声影视作品,与外国朋友交往等。这些活动会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语感,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产生。迁移规律对英语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母语对英语的影响既有推动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正如Lado所说的:“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比较母语与外语的差别,就能更清楚地掌握学生前进中的真正障碍,就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握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尽量抑制负迁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篇10

一、过好词汇关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说:“withoutgrammarverylittlecanbeconveyed;withoutvocabularynothingcanbeconveyed.”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L.RonHubbar先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词汇。

词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规定数量的单词,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词汇和快速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或构词法知识推测词义和理解句意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准确地掌握同根词或多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地理解文章。

方法一:联想挂靠记忆法将一组无序的词汇通过固定的桩脚联想串连在一起,使记忆变得生动而又立体,从而实现记忆的持久性。

方法二:序列分组,滚动循环将单词分组编号,在一个周期中让每组单词滚动再现七次,每次再现记忆深化,记忆内容更丰富,单词形象更立体。

二、过好语法关

掌握丰富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但不等于就学好了英语,正如有钢筋、水泥、砖木等材料不等于就有高楼大厦一样。要真正学好英语,还必须过好语法关。如果根据课本按部就班的复习,有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是材料分散;另一方面是各项语法项目的内容不在一起,缺乏有机的联系,不利于分析比较。因此要克服这两方面的缺陷,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提高复习的效果,应采取两大措施:

1.对比法

比较同一语法概念下两个知识点间的异同,比如时态与语态这两项贯穿八本书中的最重要的语法内容,可编制时态与语态总表。以do为例名称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一般现在时do/doesis/am/aredone一般过去时didwas/weredone现在进行时is/am/aredoingis/am/arebeingdone过去进行时was/weredoingwas/werebeingdone现在完成时have/hasdonehave/hasbeendone过去完成时had/donehadbeendone一般将来时will/shalldowill/shallbedone过去将来时would/shoulddowould/shouldbedone现在完成进行时has/havebeendoinghas/havebeendoingdone过去完成进行试hadbeendoinghad/beendoingdone一般将来完成时will/shallhavedonewill/shallhavebeendone就这样把十几种时态及语态浓缩在一张纸内,使学生查找起来及省力也省时,又便于学生上下联系及对比。

2.专题复习

无法利用图表来表示的语法项目,可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复习。有许多支离破碎的语言法则的讲解和句子结构的分析,有一些内容繁杂,形式多样,散落在各册书本上,而无详细说明,使多数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解题的能力,教师要花费心血写好讲稿做好讲解。

3.练中强化,练后反思

通过针对性练习,检验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通过练后反思,找出知识遗漏与思维盲区,再对错题进行整理总结,建立题型模式,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过好课文关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足以说明课文是何等重要!光讲词句不讲课文,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厌倦情绪不欲而言;结合课文复习词句,就如同带领学生到森林里去野游,即复习了课文内容,又在享受乐趣中,还记住了词句,掌握了知识。同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解答完形填空试题和短文改错试题,也可迁移到书面表达中去。所以,在英语复习的整个过程中,就是要大量阅读,以此带动英语复习的全面提高。那么怎样复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哪?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抓好阅读课文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复习的前奏。学生对于已学过的课文,由于相隔时间很长,具体的内容可能大部分被遗忘或记忆不清。这时学生要通过阅读恢复记忆并加强理解,通过复习词汇和课文注释,达到对课文进一步深入理解。

2.抓好课文复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