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统计学工作方向十篇统计学工作方向十篇

统计学工作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5:17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好统计法为主题,加快统计事业改革步伐,树立统计形象,做到科学统计、依法统计,努力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届提供科学、准确、真实的统计数据。创一流的服务质量,统一流的统计数据,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整改原则

要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落实责任、分工协作、突出重点,抓好整改方案的落实。对马上能够解决的问题,集中精力立行立改;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限时解决;对涉及面广的问题,各领导和各股室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综合治理。牵头领导和责任科室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工作方案。

三、整改内容和措施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以及第二阶段的广泛征求意见,局党支部认真查找自身在发展观念、发展思路、思想认识、责任意识、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工作管理和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全面系统的梳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统计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使统计工作面临更多新情况、新挑战,客观上要求统计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局领导班子当中,在新的形势面前,对统计工作的思路认识、领导方式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还不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点的要求,思想观念中存在受条条框框和陈旧观念束缚的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理念贯彻的不够深入。表现为工作中习惯于按照既有的规定办和按照上级领导的意见办,对基层统计工作要求紧迫、反映强烈的问题,缺少灵活应变的方法和措施。

2、增进横向、纵向的沟通交流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横向交流,开展与我区其他县市统计局以及其他城市兄弟单位的相互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加强纵向沟通,与市统计局以及街道计统办之间进一步密切联系。

3、统计分析的深入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统计分析工作必须更深入、更细致、更透彻,要进一步提高时效性和分析质量,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整改措施

针对分析检查到的问题和不足,为在统计工作中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是:

1、加强学习,在统计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班子成员的学习要按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认真抓好各种专题的学习,进一步完善机关学习制度,创新工作思路,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做好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统计服务,认真抓好、抓实、抓细,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坚持自学,形成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

2、密切联系,加强横向、纵向的沟通交流

要进一步密切与相关业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积极加强横向、纵向的业务交流。一是密切与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等上级业务单位联系,掌握业务上级意图和工作思路,使我区统计工作能够在思路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从而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二是加强学习交流,开展与我市其他区统计局以及其他城市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先进统计工作经验,促进工作发展;三是加强对街道计统办的业务指导,经常走访调研,掌握基层统计工作情况。

3、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质量要求,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深入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资料,不断提炼统计分析内容,认真提高统计分析质量,扩大统计分析视野,切实提高统计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在完成统计数据收集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专业统计人员对数据进行全面评估、开发和运用,提高统计分析的针对性,切实强化各级统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高度关注制约和影响统计工作长远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使有限的统计资源转化为应用成果,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4、要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

克服畏难情绪和满足现状思想,积极拓展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级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统计工作的热情。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通过与干部职工谈心,进一步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增进了解、促进工作,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在能力上有所提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同事间的沟通,增进感情,促进工作中的团结协作。

5、要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统计工作肩负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价和研究分析的重要职能,要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路,充分发挥第一手数据资料的优势,把数据用快、用活、用足、用准,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的现状和特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由过去以经济统计为主逐步向经济和社会统计并重转变;由过去的封闭式统计逐步向开放式统计、阳光统计转变,建立健全反映经济转型升级的统计体系。

四、整改落实监督保障机制

(一)整改方案形成后,将在局内网公布,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进行修订。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2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学科建设

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用来表现民俗文化、民俗生活的造型艺术,是民间艺术、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其使用对象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宫廷工艺美术而言的;从工艺美术发展历史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世人关注,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逐渐进入了很多艺术院校的课堂,不仅丰富、完善了原有的美术教育体系,对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文化创作的主体看,传统文化通常涵盖三个方面,即宫廷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其中,宫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一直作为所谓的“正统文化”被历代官方重视,如,在古代艺术史、美术史上,我们常见到的就是这种现象。民间文化是社会普遍文化,孕育了宫廷文化、文人文化,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社会广大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用性的造型艺术,是广大群众物质创造活动的结果、智慧的结晶。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一些民间传统的工艺美术正在迅速消失。而部分缺乏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滋润的年轻人,追逐时尚的潮流和物欲的满足,对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知和认同,甚至排斥传统,其心灵状态和生存意义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鉴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抢救、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民间文化,为民族的发展寻求文化根基。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相继开展了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课程,而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需要从专业建设方向上确立一个长远的保护机制,通过民间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专业的保护、传承人才。设计艺术学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无论是就学科建设的时间看,还是就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看,都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所以,为早日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快改革发展。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规划的制订、专业方向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实践环节的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等一系列内容。而在调整专业方向上,从现有的资源和社会需要看,民间艺术设计可以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通常说设计为生活服务,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民间的匠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适合社会生活的工艺品,所以,实际上,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是设计艺术的组成部分。而且设计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关注民风、民俗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只有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出发点、适合适用于民风民俗的设计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也才会取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尝试培养一部分学生从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专业方向。这个方向的设立,不仅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也适应了设计服务市场需要的目的,还可以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培育专业的人才。所以,对于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而对于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建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索。

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设计艺术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

在设计艺术学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可以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以补充和完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品类极为丰富,包括传统的陶瓷工艺、金属工艺、家具工艺、雕塑雕刻工艺、剪纸工艺、年画工艺、玩具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具有环保、节能的价值,其造型与装饰、色彩与材质、工艺技术、构造原理、设计与装饰原理、文化寓意与哲学理念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在当代的许多著名设计案例中可以看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对于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它是对设计教育艺术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首先,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的设计专业教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脸谱文化与服饰文化的象征寓意,民间文化中的奇异造型所体现出的想象力,等等,这些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内涵,可以为当代设计提供源头活水。其次,这些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品为当代的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各民族的服饰、民间雕刻、民间玩具等设计案例,其设计思路、设计元素都可以为设计者所借鉴。但从目前的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看,很多直接运用西方的文化元素或者照搬西方的产品设计概念,可见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反映出部分年轻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同和兴趣,与民族文化形成了心理隔膜,陷入了知彼而不知己的畸形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缺失日益显现出弊端。当然,西方的优秀设计作品应该受到肯定,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本土文化、学习西方设计的方法和文化资源,西方的每一项成功设计也是艺术家在吸取本土文化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发展。那么,对于置身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一方面,要积极、大胆地汲取国外设计的方法和经验,对其接纳、消化、吸收,从而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必须认知、认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才不会舍本逐末。因此,在设计学科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设计专业教育才会更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多元化、民族化设计观念的年轻设计师。也只有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纳入设计教育体系,挖掘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升当代设计产品的内涵。因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的开设,将会为建设更具有时代性、特色性、科学性、民族性的设计艺术学课程体系提供有效补充,是当代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新趋向,这样才能逐渐消弭民族文化缺失的断层,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其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据调查,在很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培养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有的说是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正是提高学生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学通常包含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史、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和民间工艺美术设计创作等内容,涉及美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人文学科,这些学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我国民间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学生在学习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认真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刻认识本民族在历史和当代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了解民族文化常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和提高技艺的同时,自然地丰富了文化内涵,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实在。

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为设计艺术学科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在学科科研方面,可以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建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基地,开创艺术设计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新局面。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开展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将成果引入教学,为学科与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根基。近年来,很多高校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进而运用于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吉林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教师结合其所处地域的特点,分别开展了满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萨满剪纸工艺、高句丽壁画等科学研究项目,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美术教学,使学生逐渐体悟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构想,并设计出了具有民族意蕴的作品。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民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获批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和基地的学术力量,分别开展了“以设计带动河南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研究”“河南泥玩具对现代吉祥物设计的启示研究”“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从设计艺术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途径”等专项课题,并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子课题《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河南卷》的调研、编撰工作。2015年,郑州轻工业学院又被遴选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试点院校,并于2016年初至今,承担了四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普及培训工作,目前已进行了四期(木版年画工艺、剪纸工艺、陶瓷工艺、民间泥塑工艺)的培训。在培训中,依托设计艺术学科,根据培训主题,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并引导设计专业学生参与,逐步加深学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感悟、理解和热爱,最终达到引导学员、学生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走民族化设计道路的目的。综上所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至少可以在课程建设、专业方向、学科科研三个方面为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所以,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建设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加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科学研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这既是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又是对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补充、完善,也是时代文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颜新元.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在高等美术学府、艺术研究院开设“民俗艺术研究与设计”专业的设想.美术研究,2005(4).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3

关键词:面向agent软件工程;基于agent系统;agent理论;技术

1概念

面向agent软件工程,其工作原理是将agent看作为模型的构成条件,同时围绕对应的基本条件有条不紊的开展与系统相关的系列活动,被认为是目前技术性较强的软件开发模型。不管是软件系统还是应用系统,它的内部构成都包括多个agent,agent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自发性、反应性、社会性和自主性,属于行为自控的行为实体。agent与agent之间表现出来的结构关系较为复杂,其作用是由高层相互交换来实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达到系统设计的预期目标。面向agent软件工程针对系统研发来讲,不仅为其构建了系统平台,同时还完成了理论的提供和技术环境的提供。它主要通过系统的模块分解,数据建模和抽象理论完成系统数据的阐述和管理,达到了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这样更可以促进系统难度的提升和灵活性的增加,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维护性特点和重用性特点。面向agent软件工程包括的基本思想与定义在理论论与软件工程整体规划处于同一个轨道线。以往的数十年间,软件工程始终在探索一套能够促进其研发能力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基本特点要体现出来自然抽象和功能强大,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帮助系统建模工程的完成和技术改进。面向agent软件工程侧重反映出来软件的抽象特点和研发技术水平。

2研究现状分析

(1)技术方面。面向agent的需求工程不仅融合了agent同时还融合了agent系统定义自身携带的特性,这些特性为系统的建模及研究创造了研发条件。相关领域的分析涉及到的学科不仅有认知学,同时还兼具有社会与组织两个学科。常见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的框架是i3框架、aLBeRt、tropos、nFR、RomaS等。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研究者找到了大量面向agent的建模语言其目的是为agent系统描述提供支持,为系统描述等工作提供帮助,常见工作内容包括agentUmL,amL,maS2mL,orgS,CamLe等。因为软件agent具备的特性和内部构造模块的其他特点,面向agent软件引起研究者关注的侧重点是其应用部分。通过使用面向agent的软件的工作形式,面向agent软件开发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与其相对应的系统模型,所以前提是技术手段必须具备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系统规定的精益求精的要求。(2)管理方面。当前通过使用面向agent软件工程进行项目研发的成果较少,人们对来agent软件工程内在需求知之尚少,同时也不了解该软件在实用过程中具体要求是什么,所以未深入开展相关的探索。(3)工具方面。处于工具状态下的面向agent软件表现出来的状态较为灵活。一直到现在应用领域和研究领域推向市场的agent的CaSe工具有数十种之多,在此基础上可以为面向agent软件工程各个研究环节创造更多的研发条件。

2.1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

基于agent以及其他相关概念、借助于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思想对系统进行工程化开发的方法学是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包括面向microsoftagent的分析方法、面向agent的设计方法。它提供了相应的建模语言以及结构化和良定义的过程对基于agent系统(包含应用系统以及软件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描述与建模,支持软件寿命使用中软件设计和需求分析(从大众化需求的分析)两个过程的软件开发工作。到现在人们已经提出了近百种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并且陆陆续续有新的方法出现。大部分方法是通用的,不限定实现技术平台和应用领域;小部分方法是专用的,专门针对某个平台、特定的应用和某个实现技术。按照现有方法所需求的差异性和主要技术背景,可以将所有的面向agent设计方法和软件分析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实际上基于agent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是以各种技术手段集成在一起来进行的。(1)基于对象技术。该类别的方法依靠于面向某种软件开发方法,通过将ag-ent视为一种特殊的对象建模语言(尤其是UmL)的扩充以及用现有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来支持对基于agent系统进行分析、建模和设计。(2)基于知识工程。对基于agent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的进行依靠于知识工程(如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领域的逻辑概念、思想和技术。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agent视为由各种认知部件所组成的意向系统,比如信念、目标、意图等。代表性工作包括tropos,DeSiRe,maS2CommonKaDS,Styx,aaii等。(3)基于组织思想。这种办法的思想基础就是社会学和组织学,并且用这两门学科中不具体的定义来叙述描绘基于,在此前提下再对其进行分析和建模,这些抽象的定义包括社会角色、社会组织以及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需要承担的责任等等。该办法的典型性工作有Gaia,aaLaaDin,Ro2maS等。①几乎所有的建模方式对软件开发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对开发的过程和程度协助,但是因为不同的建模方式运用的定义和语言都是不同的,所以这种帮助的程度也不会一样。对于基于agent系统来说,每种建模方式都具有独特的理解认识。②如果用户面对的是agent的开发方法,那么就很难全面详细的掌握所有方法的优劣、之间存在的不同以及适合使用的场所等等。从而导致根据特点确定合适的开发形式的难度大大增加。③虽然每一种形式都有优势,但是几乎没有一种形式能集中所有的优势,有优势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劣势。④软件开发者之间和软件开发者和用户之间要想随时实现即时有效的沟通很难,因为虽然大部分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都差不多,可是其实质还具有很大的差异。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形成一个保准统一、具有很大优势,还能被所有相关人员认可的方式,将是整个学术范围和工业范围内的努力方向。当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必须要把各个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集中所有的有点,去掉所有的缺点。

2.2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

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程序设计模型,它的基础是agent软件系统的开发,基本编程是agent,而设计的目标就是agent的运行单元。程序语言对于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程序语言是程序员对编程改写目标系统软件的基础。目前来看,相关人员已经研究出了几十种能帮助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的程序语言。通过分析这些语言技术层面上的不同,的一个必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该程序设计的语言。程序设计员可以通过它对目标软件系统进行编程和改写。到现在,人们总共提出了数十种。依据这些语言技术层面的差异性,可以大致对其进行如下分类: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语言笼统的分为以下几类别。(1)以LiSp技术为基础。这种程序语言以运用了LiSp的语法形式而得名,它就是采用和LiSp语法形式差不多的句子对agent的组成部分进行表达,也包括对agent系统的行为或者系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运用这种理论系统比较严谨的语法系统来进行编程和改写,对于提高agent系统的功能性有很大的帮助。运用LiSp的语法形式的工作分类有Shoham开发的aGent20、还有thomas开发的pLaCa、以及Davies和edwards提出的aG-ent2K1。(2)基于逻辑技术。逻辑系统包括一阶谓词逻辑以及时序逻辑等等,逻辑系统也可以作为agent的程序设计语言来使用,在程序编写的时候,就用逻辑系统来对agent系统的各种方式以及内部组成里进行表述和定义,例如相关知识、意图和信念、原子动作和规则等都可以用逻辑技术来表述定义。逻辑技术的理论系统和语义定义都相当严谨。因此运用了逻辑技术的agent系统可以作为定理证明器来使用,agent系统的工作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证明定理的过程。它的典型代表有由Fisher提出的并发metatem、由Giacomo和Lesperance等人提出的Con-GoLoG、由Hindriks等人提出的3apL等等。(3)基于对象技术。此项面向agent程序设计的语言是在对拓展原来程序语言的基础上,运用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部件技术而形成的一种agent系统程序语言。它属于在语言级上对ag-ent系统程序语言提供支。通常情况下,这项技术都是把agent系统当成一个特有的对象,用agent内部功能的预定义软部件来编程和实现agent系统,它的前提是使用的软部件必须是一组已经封装的特殊类。运用这种技术,可以利用预编译生成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所描述的程序代码了,也可以把用户编程直接表述成能运行的代码,并且实现其在目标平台上运行的目的。最终生成能够运行的目标代码,还要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器对其进行编译。到2000年为止,面向agent系统程序语言方面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活跃到沉寂的过程,影响研究现状的主要因素就是技术问题。到最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又再次掀起热潮,因为人们已经清楚程序语言的设计是软件开发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agent系统系统本身功能性和实用性的提高,也必须要建立在程序语言的不断更新换代上。到目前为止,相关人员研究制定出的agent系统程序语言,通常都有下面几个特征:①原型化。程序语言本身就是已经固化的知识系统,实用性小。②研究性。程序语言并不能为人类工业化具体服务,只是用来检验一些理论是否正确可行。③非商业性。程序语言语言目前的开发系统环境都有待改善,其可行程度和简便程度方面的指标还不高。

2.3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

我们把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加快速有家高效的完成agent系统的一组软件,称作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它能够有效支持agent系统在原有的定义和技术的基础上,对agent系统进行开发,比如它可以为开发提供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系统实现和验证等等。最近几年年,有关这项技术的研究逐渐升温,到现在为止,学术范围和工业范围已经公布了数十种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而且其种类还正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虽然其种类繁多,特点也各有不同,可是总体来看agentCaSe工具和环境可以分成下面这几类:(1)开发包和可重用库。开发包与可重用库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软件开发成本。对于agent软件开发也是一样。对于当下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如针对于软件语言开发类的Java、C++等。其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包和可重用库如JatLite,microsoftagent实现二次开发。实现创建agent的软件系统(包括agent类、agent接口)的软件重塑,从而集成可用的软部件系统。(2)体系结构框架。面向agent的体系结构框架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是非常普遍的,而针对于CaSe工具环境的结构数目也是非常多的(如openagentarchitecture,JaFmaS等)这类工具框架的主要作用就是构建软件运行机制,实现内部体系的运作,构建快速通道agent。(3)开发工具集。开发工具集工作环境通常只有独立一个,这样是为了后期处理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主要代表有agentBuilder,Zeus等,其主要价值是用以支持软件开发人员对目标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部署和测试等。(4)基础设施和平台。基础设施和平台主要是为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提供服务,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安全服务、目录服务、移动服务等在类的基础服务,目前在我国主要流行的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主要有Voyager,aDe,Grasshopper等。综上所述,在对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的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长远的立足,但是就使用价值和使用情况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我们就要避免当下基于agent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①人机交互的困难;②对象混乱,没有实现一对一的使用模式;③缺乏明确的方法论支持;④市场通用价值。

3问题和挑战

面向agent软件工程远未成熟,离工业化、大规模的应用尚有很大的差距,还不能为广大软件开发人员所接受,尤其是要成为一种主流的软件工程化开发技术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

3.1基础理论

人们很早以前就认识agent理论的重要性并于1963年开始萌发了agent理论研究的研究思想,但是知道20世纪90年代年后人们才真正意义上上的重视起来并着手开始研究。自从人们认识到agent理论的重要性以后,大量的科研人员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无论是agent的理论还是具体的实际应用人们丝毫不放过任何可以进行研究利用的方面。鉴于整个软件系统的质量的好坏受agent的性能的影响,在我们实际通信中就要按不同的要求设计出高性能和高品质的软件系统。对于用户的不同要求的用户安装不同大小和功能的系统。因此,对于agent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掌握得非常牢靠才行。早期人们研究的这个agent理论模型对原理进行了合理详细的解释,它主要的基本理论基础就是他把微带辐射单元看成了一个在水平方向上不会产生变化的线状的BDi逻辑和模型,而在长度的方向上,电场进行的时余弦变化。我们这样就可以把他看做是拥有两个开路端的原型化语言aGent20及其解释器。对于这个等效的解释器,我们可以把贴片表示为,且他们做的是相同方向的激励并且都是向地面上方的半空进行辐射的缝隙。不仅如此,科学家还给出了进行这个简单计算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计算,只适用于工程上的计算,但是只能够运用意图理论和自主计算理论这两种类型。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面向agent软件工程而言是极为重要,他们将为面向agent的工程实践技术以及工具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2关键技术

(1)软件开发方式。通常情况,软件开发方式主要是语言建模与过程开发的有机融合的过程。针对建模语言来说,如果技术标准进一步统一,那么我们可以完善对应的针对agent的建模语言。这要在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简洁性之间做出考量,包含形式化以及半形式化的语言表义基础,展露多视角、多非具体方面的思维,给予适当的语言设备以表示在agent系统基础上的特性,比如自然抽象和封装这两方面,可以在维持繁琐agent系统基础上进行效果性显著的建模。针对建模过程来说,必须给予明确的释义过程以维持针对agent系统的软件开发项目。特别是因为在软件开发中常常会出现非同一抽象层次、非同一视角的该系统模式,但是众多系统模式从内在逻辑上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必须给予科学的技术援助以维持模式的转化,必须针对模式间是否一致做出抽查测试。(2)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当前,我们对在agent系统基础上的软件模式层次探讨还不够深入。一些针对agent系统的软件开发方式与agent类系统的技术方式的具体实施是通过基础模板来实现的。如果用对象类和对象来比喻agent类和agent的话,那么对象类是agent类,对象是agent。可以这样说,在agent系统软件模板和agent基础之上的两者关系不但是实际比例关系,还可以包括动态绑定之间的关联性,来切实显露agent的相关特性、展现agent技术优点和适应非静态、非封闭系统研发的需求。除此之外,我们更要通过其他科学方法以探讨、设计规划与阐释在agent系统基础上的软件整体层次,还要凝练和总结出各式各样的设计规划模板。我们在探讨设计规划模板和软件重新的时候,必须要立足于agent软件开发建设产业,这样的广泛运是十分重要的。(3)程序设计思想和语言。目前,针对agent系统设计开发的语言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数不多的受众是理论界的学者和研究员。同时,使用针对agent程序设计开发的语言系统在消费市场上并不多见,远远跟不上C++与Java的使用程度,它还是不成熟的技术,因而吸引不了许多软件工作者的青睐,也无法打入软件工程的广阔发展空间。我们对agent系统设计开发的探讨还不够深入,现在无论是理论界和生产中还没有出现针对agent程序设计开发理念的系统,以控制agent设计语言开发和编写结果软件系统进的程序。一些系统设计语言的开发是根据人工智能专家的理念产生的。虽然该语言在具体使用功能上可以稍微适应针对agent程序设计的需求,然而针对系统自身的简易实用性没有注入很多精力进行研究。针对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究需要尽可能吸收自主研发的agent执行机制和该系统的整体层次的相关经验。

4结论和进一步研究

针对agent的软件设计开发展现了和现在不同的主要采用的技术思想方法。将此用在维持繁琐系统的工程设计研发上,既是软件开发技术的全新尝试和典型模式,同时也为网格、普适计算与语义web等相关研究给予了良好的范例。所以,这几年理论界与其他科学界十分青睐针对agent软件工程的研究工作。有的人断言,这是一次全新的工业技术革命。针对agent软件工程设计研发的理论研究,agent软件工程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分支,其主要贯穿了其他学科的很多知识。在技术手段上融合了当下研究最为热门的学科。例如社会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认知科学等。使得agent软件工程复杂的运算系统得到了简易处理。随着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agent软件工程也显示出了自己的学科价值优势。比如,在虚拟计算机研究领域,就利用到了agent的概念和思想。其起到的作用将更加将计算机的分布资源实现按需整合。这极大的将面向agent软件工程的应用价值推向市场化。一方面,计算机等计算与agent软件工程的有机融合将会拓宽agent软件工程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计算之间的搭接显露了agent软件工程的应用缺口和使用价值定向。使得今后的agent软件工程研究更加趋于方向化,目标研究。这将会使得为面向agent软件工程走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广阔的应用背景。

参考文献:

[1]潘卫华,潘卫红,孙淑琪.移动agent技术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1).

[2]尹章才.一种新的编程方法——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J].信息技术,2002(3).

[3]王昱,周成平,丁明跃.基于多的网络图像下载模型的设计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4]何卫平,蔡鸿明,秦忠宝,李冰.面向工业造型设计的产品设计定位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4).

[5]党辰,王嘉祯,王素贞.基于组件的移动agent平台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

[6]周文军,刘斌.面向agent技术[J].微处理机,2009(1).

[7]赵少东.面向对象与面向agent的比较[J].现代计算机,2005(11).

[8]刘霞,吕翠丽,赵鑫.agent软件技术应用实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2(9).

[9]潘卫红.移动agent技术及其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

[10]张宇晴.agent在分布环境中的工程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

[11]黄达安.基于mobileagent的K-webService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暨南大学,2006.

[12]於蓓蓓.溪洛渡水电站场内交通系统层次多系统及其决策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

[13]高雅田.基于agent的油井作业施工总结智能分析系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874-02

ResearchofUniversityComputerSpecialtySetupandinnovativepersonneltraining

CHeKui1,2,LULing1,XUeHai-yan1

(1.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application,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Zhengzhou450015,China;2.CollegeofSoftware,Bei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China)

abstract:withtheuninterrupteddevelopmentofcomputertechnology,thecomputerapplicationisinfiltratingtootherfieldsstepbystep,andthesocietyrequirementisextendinguninterruptedly.Howtotrainhighqualityinnovativepersonnel,thisbringsforwardanewchallengetouniversitycomputerspecialtysetupandlayout.thispaperresearchesmainlyuniversitycomputerspecialtysetupandinnovativepersonneltraining,includesthesetupofspecialtydirectionandcoursessystem,thetrainingpatternandtrainingprojectofinnovativepersonneltoadaptsocietyrequirement.

Keywords:computerspecialtysetup;coursessystem;innovativepersonneltraining;practicalteaching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十分迅速的专业,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已形成了规模庞大、方向多样的教学体系,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的计算机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向其它领域的逐步渗透,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充,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与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计算机专业的设置规划与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包括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1计算机专业设置规划

在制定计算机专业设置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从“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入手,将计算机专业划分为多个培养方向,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等。

1.1“计算机科学”方向

“计算机科学”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和可计算系统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算法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开发与理论、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知识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及算法的实现,强调学生应用计算机算法解决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并可构建出高效的解决方案。

“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核心课程为: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1.2“软件工程”方向

“软件工程”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算法与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需求开发、软件管理等知识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学生具备扎实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深厚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和市场与国际意识,能够对软件产品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实施和测试执行规范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及进行可靠的方案实施。

“软件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为:高级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UmL软件建模设计、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web开发技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与重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1.3“网络工程”方向

“网络工程”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网络设计与理论、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网络协议等知识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知识,能够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设备的开发、设计与管理,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与开拓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工程型与开发型人才。

“网络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tCp/ip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管理技术、密码学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性能分析、网络软件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

1.4“信息技术”方向

“信息技术”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管理与维护、电子商务、eRp原理、信息管理、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知识,具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信息技术”方向的核心课程为: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信息管理导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系统与技术、电子商务、eRp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2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

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应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使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经济、社会需求相一致。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尤其对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2.1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创新意识教育,增强创新思维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创新人格塑造。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问题,其决定了专业能力结构和知识体系,而社会需求是一个客观标准。专业能力结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贯穿于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中。在构建专业能力结构时,需考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问题。社会本位注重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个人本位注重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培养具有创新型计算机人才,需将专业能力与基本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架构。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强化相应的专业知识,按照“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研究型人才”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具备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关注计算机前沿的发展趋势,培养方向为计算机科学。“工程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两个培养方向。“应用型人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培养方向。

2.2紧跟计算机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课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需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实践课的重要性。

按照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应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增加相应的特色专业课程,并对主干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广泛,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学习任务,学习相关的知识,当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时,再定下一个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单元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拓思维获取新知识。

教师应把教学作为发展认知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独立学习及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设计软件/硬件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有效地开展专业实习。鼓励学生在实习基地参与实习工程,并结合实习成果完成毕业论文。学生通过参与企业运作与项目研发,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和项目开发环境,可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2.5完善教学设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设备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专业设置的调整而不断更新,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十分重要,教学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教学设备,建立实验室、机房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师资,由于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需不断改革与完善,制定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与有效措施,建立科学有效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营造学科创新氛围,创造良性竞争环境,积极探索师资队伍的优化与整合,创造多学科汇聚与多方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群,努力打造一流的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

3结束语

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不断改革教育理念和专业设置,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计算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设备,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韦丽梅.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情况的影响[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0):111-113.

[2]景海峰.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建议[J].黑龙江教育,2008(7):84-85.

[3]周兴社,樊晓垭.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3):10-11.

[4]夏晓玲.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就业实战技巧[J].计算机教育,2006,(3):66-68.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5

一、强力推进依法统计,毫不动摇的坚持统计执法大检查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力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强化依法统计,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发挥统计功能在特殊时期的关键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依法统计是新形势下推进统计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课题。推进依法立统,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法制宣传,营造统计科学发展的法治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和多种大众传媒,形成统计法制多维宣传网络,使统计法制的内容走进各级领导“中心组学习”、走进各级党校的“专题讲座”、走进面向社会的“统计大讲堂”、走进企业单位、走进百姓家庭,为统计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二,强化依法行政,提升统计人内在的法律素质。通过组织大家学法、识法、用法,懂得统计法规不仅仅对调查对象,更对我们统计人自身,用严格的规范约束大家依法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等工作全程。与此同时,依法保护被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赢得广大调查对象的配合与支持。

第三,强化执法检查,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一是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通过各级统计部门、监察部门、司法部门以及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等统计执法大检查组成单位的密切配合,保证各级统计机构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既要组织全系统执法队伍对规模以上单位有重点地进行集中执法检查,又要采取上下联手的方法将任务分解到业务部门,按专业进行经常性对口检查。二是要切实做好大检查省级重点抽查这一关键环节工作,进一步推进各市和县级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力争摸清被抽查单位的真实情况,切实把重点抽查工作作为大检查的关键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进一步推动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要组织参与重点抽查的人员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执法检查业务、统计制度方法及大检查的有关文件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学习,确保不走过场,切实提高重点抽查的质量和效果。四是要对近几年来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以及案件查处、统计组织工作领导及保障措施、统计“五五普法验收”等方面情况,进行全国范围的经验交流,真正取得大检查的预期效果。

二、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状况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也存在不确定因素。统计部门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统计资料,加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调查研究,强化对各种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科学研判经济发展状况,努力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高、操作性强、分析深入的统计分析报告和政策咨询建议。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建设基地,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产业较快实现了企稳回升向好,为推动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春江水暖鸭先知”,要及时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势,就要充分了解企业、工厂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状况。要深入企业、工厂、公司、商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鲜活材料,透过微观看宏观,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调研企业工厂,了解行业发展状况;通过解剖公司商场,掌握市场运行情况。以对微观经济指标值的了解,增强对宏观经济数据变化情况的把握;以对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掌握,增强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感性认识,洞察宏观经济运行的苗头和趋势。

三、创新体制机制,狠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源头和基石,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根本上扭转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倒挂“金字塔”,统计人员力量与统计任务不匹配,统计条件、统计经费与工作要求不匹配,统计依法行政环境与整个社会环境不匹配等的局面,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统计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基层基础工作这条主线,切实制定我国统计工作长远发展的战略,突出抓好五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一是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一个统领我国统计改革和建设的发展规划。要着眼于我国未来统计改革和建设的需要,制定一个今后五年统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统计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应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这个中心,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和信息化建设,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优质服务和文化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以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为目的,建立全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达标标准。重点对县、市级统计机构人

员和设施配备统一要求,提高我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保证源头数据质量。三是围绕网点科学化、操作程序化、岗位责任化,继续完善各调查专业规范化标准,建立健全统计调查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解决好统计调查数据基础来源问题,加强对基层调查网点的科学管理和维护,优化样本结构,确保调查网点的代表性。

四是切实做好数据审核评估与数据管理,加强对重要数据的评估,不断提高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当前统计事业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统计工作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工作者要切实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努力打造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开放透明的现代统计。各级国家调查队和广大调查人员要切实增强国家队意识和调查队意识,全力完成各项国家调查任务。

一是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主题,提高认识,转变作风。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提高思想认识,立足于联系实际,以学习推动工作,把实现统计科学发展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战场,从科学发展观中寻真知、找答案、谋出路。把转变作风与推动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建设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机关”、“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狠抓干部职工思想教育不放松,积极开展思想大讨论与主题调研活动,不断提升广大干部职工把握和服务大局的能力。

二是以提升科学统计能力为主题,增强意识,强化技能。在统计系统上下牢固树立“服务是统计工作主旋律”的理念,努力提升干部职工为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谋思路,切实为政府及各部门和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大力倡导业务技能比、学、赶、帮、超,加大统计专业、统计分析写作、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干部职工适应统计工作新要求,解决具体问题,服务大局的能力。

三是以依法统计能力为主题,维护数据权威,提高统计公信力。为营造良好的统计工作环境,提高依法统计能力,开展法制专题培训。深入学习《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注重学习进一步增强《统计法》的执行力,积极推动全员执法。统计调查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对外提供、泄露,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确保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6

关键词: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方法;实践结果

当今,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大部分地方性高等院校都将培养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定位,以适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但是,作为热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其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而另一方面,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学校不了解公司、企业相应岗位对计算机人才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需要。为此,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构建与培养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显示,约10%的学生受聘用于软件开发企业,从事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30%的学生到中学、职业中学或培训机构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25%的学生进入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系统管理和网络管理工作,15%的学生到计算机软硬软件销售公司从事营销工作,10%左右的学生从事行业CaD、文字处理、平面图像处理工作,5%左右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5%左右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从

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将他们从事的工作归纳分类,我们发现其专业方向性要求分布如下:对软件系统设计开发方向要求较高的学生约40%左右,其中10%到软件公司,30%从事教学与培训工作;对网络管理、行业软件系统的应用方向要求较高的约35%左右,其中25%左右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10%左右从事行业软件应用;对计算机组装与网络组网方向要求较高的约15%左右,主要是进入软硬件销售公司。近年来,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基本能够顺利就业,但是,学生寻找工作的过程饱含艰辛和遗憾。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但是,专业能力差,尤其是操作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就业就非常困难,不管是学校推荐还是自己投简历,都很少得到用人单位的回应,有些学生因此而错过很好的单位。现在,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历。这些都说明,培养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非常重要。

2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从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应聘、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考核以及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编程方法、网页制作、数据库建立等专业能力,有些学生还具备较强的综合设计与开发能力。即使如此,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还是存在不足。

1)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还不高,操作技能不够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主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局域网服务器的安装与管理、应用软件的使用等。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对办公软件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不够重视,有些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软硬件销售公司要求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组装、维护、网络布线、组网和应用软件使用,但部分学生不能熟练组装计算机或组网,个别学生甚至做不好网线头,不能熟练操作常用软件系统。

2)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较低,对常用的算法掌握不多,不能独立解决较复杂的算法。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编程的基础,是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但是,师生对它的重视程度都不高。教师对算法分析与设计讲解得不够,偏重程序语句的解读,忽视算法的分析;学生对算法设计与分析重视不够,只满足于课程简单算法的代码描述,而不重视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过程。

3)编程能力偏低,读程与算法实现能力明显不足。学生阅读程序量少,常用算法的代码掌握不多;学生在校期间,编写的程序太少,有些编写的代码总数不超过5000行。但是,最基本的要求至少应达到20000行到40000行以上的程序量[1]。

4)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差较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不高,有些学生仅停留在模仿教材例子的水平;有些学生会做系统的前台界面,却不会设计后台数据库,或设计的功能子程序却访问不了后台的数据库,总体来说,其综合设计与开发能力较低。

3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划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并分别由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来培养: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培养科学型人才、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工程型人才、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2]。但是,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招生人数、师资以及学校所处区域经济发展和it行业发展水平较低等实际情况,不能按四个专业方向来设置,并培养上述三种类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我们只能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各行业对计算机本科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培养计算机人才。结合上述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应包括软件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类型,即培养偏向软件开发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培养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由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还应该包括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培养的软件工程型人才。我们所指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综合了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教学计划设置来进行培养的;我们讨论和研究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也是包括了软件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

根据软件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我们制订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

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为: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2)具有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4)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比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和数据库应用能力;

6)初步具有大中型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掌握和适应新的软件开发工具的能力;

7)有较强的组网能力、网络编程、设计与开发、维护与管理能力。

上述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包含人才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要求和能力要求。其中,规格中的第一二条是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第三四条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第五六七条是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上述人才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后,我们认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等四个方面[3]。

为了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我们综合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和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体系,制订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体系,并从多方面提出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以保证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成效

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教学结构体系、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及科学的实施方案才能够实现。为此,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来开展。

5.1教学体系改革

5.1.1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原来只设置两大类课程,一类是公共必修课程,另一类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原来对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的要求发展成对基本操作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的要求。为此,我们从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出发,对计算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革,将课程体系设置成5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实验与实践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计算思维等能力服务;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与艺术、教育与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服务;专业必修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算法分析与编程、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专业选修模块又设置“软件开发与软件外包装方向”、“网络技术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4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就业意向选择不同的方向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实践类模块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系统开发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办公软件使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组网等基本操作能力,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

5.1.2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

除了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革之外,我们还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学分)进行修改,把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从原来的67∶23调整为49∶41,将实践课程的学分提高到与理论课程接近1∶1的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加强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与训练,增加了基本操作类课程、案例教学与综合开发实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软件系统开发能力。

5.1.3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主干课程除了适当更新教学内容以外,主要在于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并根据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从两个系列开设程序设计课程。一个系列是微软平台的开发工具,如C、C++、C#、aSp、.net等开发语言,一个系列是以Java为基础的跨平台开发工具,如Java、JSp、J2ee等开发语言。改变以往只注重开设微软平台开发工具的做法;学生通过选修某一系列的课程,以适应软件开发企业不同的需要;增加小组开发过程等团队协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2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算法设计分析能力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牢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好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基本的计算思维和算法分析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

我们通过开设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具备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算法、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教学加大学生的读程和编程量,提高学生的读程和编程能力。通过开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网站设计、网页设计、网络编程、数据库编程、系统案例分析、小组软件工程等课程,加大学生综合系统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中小型软件系统的架构、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掌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系统编程能力。

5.3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1)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从多年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面广、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层次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就业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操作。然而,我们培养的专业学生很多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为此,通过开设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使学生能够从事文员及简单的数据处理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使学生能够从事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适应计算机销售公司的需要;熟练掌握网络布线、局域网的组网、网页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使学生能够从事网络安装、建设与维护工作;熟练掌握某一行业的应用软件,使学生能够从事该行业的应用软件系统的使用、管理以及二次开发工作。如开设的photoshop、Flash、autoCaD、用友财务软件等课程,学生通过选修Flash课程,熟练掌握Flas的制作,就可以应聘于游戏制作企业、新闻广告公司、网络管理机构、学校的课件制作中心等单位。我们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月等活动,开展汉字录入比赛、计算机组装比赛、网络布线与组网比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本操作能力。

2)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基础以及模块化的程序设计理念,学会基本的算法分析与设计;开设数据结构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中数据结构如何设计与存储,算法如何分析、设计与实现;开设数据原理及应用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及编程操作;开设面向对象语言实验,使学生掌握当今面向对象软件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语言,学会建立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的前台;开设网络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编程实验,使学生掌握面向internet的C/S模式或B/S模式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尤其是使学生学会建立软件系统的前台与后面的连接与访问操作;开设软件工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开发软件系统所需要经历的步骤以及每一个阶段所要做的工作。我们还通过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编程,要求学生编程量至少要达到20000行以上,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系级的、校级的、省级,甚至部级的程序设计大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算法分析和编程能力。

3)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开设面向对象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使用面向对象语言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软件系统的界面及各模块功能程序;数据库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建立软件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根据所建立的软件系统,编写完整的系统开发各阶段的分析与设计文档,并编程测试、运行;系统设计与开发综合实训,以软件系统案例的形式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综合自己所学的语言、数据库等技术开发一个B/S软件系统,或建立一个网站;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通过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软件系统综合设计和开发能力。

4)项目驱动的软件系统开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开发能力。从2005年开始,我们制订并实施“两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即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学会开发“一个”软件系统、学会建立“一个”网站,并从此开始了项目驱动的软件系统开发实践活动。为顺利有效执行此次活动,我们制订了“两个一”工程的管理条例与奖励措施、导师制实施方案,建立学生选导师系统,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2005―2009年已有多个年级共450多名学生、教师80多人次参与该项活动,开发了450多个功能比较完整的简单系统和网站,一些学生开发的系统或网站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多年来,该方案得到顺利有效的执行,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系统开发能力。

多年来,我们通过对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计

划、课程教学体系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采用多种培养方法和途径,有效提高了计算思维、计算机基本操作、算法分析与编程、系统综合设计开发等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两个一”工程活动实践表明,我们培养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和途径是可行而有效的。

4结语

大多数it企业选拔人才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他们所需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操作,但是还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通过对信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一些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都要求我们动态地跟踪it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方法,以适应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志英,蒋宗礼,杨波,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2]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25.

[3]王志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3):18-20.

trainingonprofessionalabilityofUndergraduateComputerapplicationtalent

Liwenjing,LiUZhijia,BiYingzhou

(CollegeofComputerScience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nanning,530001,China)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7

通常,大学本科学生学习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学基础课。学生将数学概念运用于工程中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对于工程背景比较多的“假设检验”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更谈不上工程应用。学生理解概率统计的基础是在排列组合方法基础上的古典概型,而不是来自于现实的频率和工程数据。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中应该更注重的是概念的理解,而这正是广大学生所疏忽的,学生对“什么是随机变量”、“为什么要引进随机变量”说不清楚,他们更关心的是数学计算。学生对用“不确定性”的思维方法很不习惯,经常套用确定性的思维方法而呆板的结论,不能对结论作出合理解释。实际上,只会数学推导的学生并不是对统计学做到了“知其所以然”,这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现实世界中的“所以然”。出现这种缺陷的根本原因如下:(1)数学概念的引出往往缺少工程背景;(2)低年级学生缺少对工程问题的基本认识;(3)教学以数学计算为导向,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训练。

二、工程教育需要的统计学

工程师需要有效地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工程学中所运用的工程方法基本按如下步骤进行:(1)清晰和准确地描述问题;(2)识别影响问题的重要因素;(3)对问题建立模型,明确模型的约束条件和假设;(4)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数据,并运用数据检验(2)、(3)步中的模型或结论;(5)根据观察到的数据修正模型;(6)用模型解决问题;(7)设计一项适当的实验证明问题的解是有效的;(8)根据问题的解作出总结,提出建议;(9)工程实施。在工程学中数据和模型是基本方法,统计学为工程学提供了这类数据和模型方法。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常在以下环节中运用相应的统计方法。

在设计开发方面,运用实验设计和可靠性等方法;在生产环节中,运用质量控制、假设检验等方法;在销售环节中,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实验设计等方法;在服务环节中,运用可靠性分析中的维修策略等。工程学对统计方法的依赖源于工程中的大量数据都具有变异性。变异性是指连续观察一个系统时并不能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统计学给出了描述这种变异性的工具和利用这种工具作出合理决策的理论框架。在工程学中,运用统计学不仅需要计算技术,而且需要统计学的思维方式。

三、“工程统计学”与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区别

“工程统计学”以工程问题为导向,首先使学生认识数据包括数据的变异性,再认识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进一步运用随机变量解决工程中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实验设计等问题。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基本以数学概念为导向,通常首先讲授样本空间,再进入与中学知识衔接密切的古典概型,引入随机变量。“工程统计学”与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工程统计学”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工程领域的统计方法,而不是单纯将统计看成是高中数学的延续。由于这些区别,“工程统计学”的内容弥补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部分缺陷。“工程统计学”课程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工程教育,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作用不够充分。

1.使学生尽早理解工程问题。

由于数学类基础课集中于一二年级,学生基本不了解工程问题,更不懂得工程学的思考方法,在“工程统计学”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渐渐接受工程学方法。例如,经验模型的建立本质上是工程学的方法,学生往往习惯于数学中经常通过演绎推导公式,而不习惯于通过数据建模。

2.通过实际问题认识统计方法。

在数理统计中,假设检验通常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工程学中有很多实际检验问题,例如产品验收,这些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统计方法。

3.为继续学习工程类课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通常的数学课程缺少与后续工程类课程的联系,“工程统计学”中统计方法与后续工程类课程的联系更紧密,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四、“工程统计学”的CDio教学模式

“工程统计学”适合采用CDio教学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贯彻(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容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CDio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可以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教学。项目导向的统计学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学生本位。

教学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及其主体的需求,强调学生需求主体的主动参与,强调主动实践学习与项目带动学习。

(2)强调能力本位。

改注重套公式演算为“做统计分析”,“做”与“听”结合,重在能力培养。这种通过完成项目进行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由此获得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3)强调职业素养培养。

教学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统计分析对工程问题的作用,使学生能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从而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

(4)将职业发展、职业道德与科学方法相融合,强调职业素质培养,有利于道德、诚信、团队意识、责任感等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养成。

“工程统计学”采用项目导向方式进行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外“做统计分析”,操作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项目准备时,教师对学生是否具备了从事项目活动所必需的统计技术的情况应当充分了解,确保项目活动成为学生应用或巩固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几个能引起他们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项目主题。

(2)项目实施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选择项目主题,最好是本专业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寻找材料。学生可能对问题的理解比统计学的教师更好,这样讲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要解决的项目。

(3)项目进行时,教师要告诫学生善于向专业教师请教或者进一步学习解决陌生的问题。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8

一、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全员素质

我们把严教育、强素质、树形象作为机关党建的重要工程,结合统计工作实际,建立新时期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引导、目标引导、典型引导、作风引导、制度引导”五项机制,不断深化“五讲五提升”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一是讲学习,提升整体素质。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加强学习的制度并长期坚持,尤其是每月一次的集体学习,由班子成员和专业处室负责人进行业务讲座,聘请专家讲课辅导,有力地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是讲责任,提升工作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一切工作向最高标准看齐,向最好目标努力。通过与全国先进地区对标,制定了《**市统计局创先争优措施及责任目标》,并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确保了重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讲规范,提升工作水平。积极创建科学发展示范机制,建立健全了机关学习、财务管理和廉政建设等各项规章制度23项,整个机关工作有章可循、作风严谨、文明上岗。

四是讲正气,提升统计形象。在机关干部中大力倡行改进作风的“八个带头”、坚持勤政廉政的“四个不准”、树立机关五种作风,塑造了良好的统计形象。

五是讲奉献,提升精神境界。针对今年以来统计分析监测密度加大、新增“企业一套表”试点、第六次人口普查等工作任务异常艰巨繁重的实际情况,我们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全局干部职工自觉形成了不讲条件、不讲代价努力工作的良好风气。“企业一套表”办公室的同志在试点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没有先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悉心研究“企业一套表”的指标体系、运行程序、规律和方法制度,加班加点无怨言,吃苦受累不抱怨;普查办的同志从入户摸底登记开始,吃住在办公室,24小时连轴转,经过40多天的辛勤工作,顺利完成了人口普查入户登记阶段工作,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受到了国家、省普查办的高度评价。

二、创新方法制度,提升统计服务发展能力

我们把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作为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示范机关建设的着力点。

一是以**现阶段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以突出反映全市及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过程中亟待改善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为主题思路,探索制定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二是把“企业一套表”改革试点作为我局“攻坚克难抓落实”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我市圆满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并顺利实现了“企业一套表”和常规报表的成功并轨,实现了数据采集生产方式的重大改进,有效地消除了指标和报表的重复设置、调查对象多头布置、数出多门等问题,提高了源头数据质量,减轻了基层企业负担,加快提升了统计效率,得到了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领导的充分肯定,省统计局专门发通报给予表彰。

三是重点建立并实施了信息导航、经济预警、咨询服务、专题研讨、献计献策、社情民意调查、联系企业、服务社会等八项机制,与全市17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2家限上商贸企业实行了联网直报。今年我们发了三次预警报告,都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创新服务理念,拓展统计服务社会途径

我们把增强统计服务公众意识作为深入推进机关党建和科学发展示范机关建设的基础工程。

一是组织开展“推进统计为民、更好服务群众”大讨论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理论,引导大家认真思考统计为民的内涵、方法和渠道等问题,提出了“创新创优提质、致力统计为民”的工作主题,加深了对统计为民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实现“三个提高”内在要求的理解。我局“统计为民”活动扎实有效,得到省统计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统计系统介绍了经验。

二是强化数据管理。我们坚持把提高数据质量作为统计为民的首要任务。逐步建立了月度分级抽查制度、探索源头数据净化方法,制定并实行了《**市统计局数据质量评估控制体系》、创新宏观数据评估方法,深入全市336家企业和农村单位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强化统计法制监管等方法,使**统计数据质量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进一步提升,审核评估视角也由单一的、内部的向全面的、普遍联系的方向拓展,数据的评估结果越来越接近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

三是加大统计对民生领域观测的广度和深度。先后开展了“当今农民所思所盼调查”、“农民进城意愿调查”、“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小学收费情况调查”等多项民生调查,为政府有针对性改进民生工作提供了大量咨询服务。

四是开辟交流渠道,架起了统计联系群众的桥梁。我们于今年5月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成立了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委政府部门专家、大专院校教授学者、新闻媒体资深记者和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市数据质量监督委员会”,制定了《委员会章程》,明确赋予了各位委员具有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查评估、对重大统计调查项目提出咨询意见、做好统计解读和社会宣传三大职能,确定了全体会议和质询咨询工作机制,在政府统计和人民群众之间构筑起有效互动、充分交流的桥梁,提高了政府统计的公信力。自委员会成立以来,已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议。各位委员对我们“开门办统计”的做法和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创新服务形式,打造一流统计服务平台

我们把创新服务形式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示范机关建设的重要载体。

一是充分利用《**统计》月刊,以“数据观察、经济解说、热点聚焦、统计论坛、统计公告”等栏目权威统计信息,为各部门、各级领导及时提供统计信息;制定了每季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及时整理汇总企业生产遇到的困难和需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

二是开通网上“局长信箱”,建立信件办理和反馈“三级”负责制,广泛搜集统计违法检举、批评、建议、咨询等。

三是充实完善**统计内外网,增设了10多个信息窗口,增加了公众关注的市场价格、居民收入等调查信息,加大向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的供应量。

四是实现了统计服务的“五个转变”,在服务方向上,由注重事后统计向更加注重提前研判转变;在服务内容上,由经济统计向经济社会综合统计转变;在服务视角上,由局限于市内情况分析向面向国际国内大视野分析转变;在服务广度上,由宏观分析向宏观与企业微观调研相结合转变;在服务深度上,由单一的浅层次数据分析向深层次科学决策咨询转变。

五、创新学教模式,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我们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推动机关党建的首要任务,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特色,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我们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跳出统计看统计,克服自我封闭思想,充分认识统计工作与全市科学发展大局的关系,增强主动学习、搞好服务的责任感;引导党员干部跳出**看**,克服自以为是思想,所有工作均向全省、全国统计行业最高标准看齐,增强主动学习、对标赶超的使命感;引导党员干部跳出自我看自我,克服安于现状、吃老本的思想,充分看到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时代,不学习就会落伍,增强主动学习、提高本领的紧迫感,真正把学习当作一种境界来培养,当作一种责任来担当。

二是完善制度,增强学习的长效性。为做到长期学习,立足管用有效,在按规定组织好局理论中心组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加强机关学习的制度,重点要求做到“五必”:每天的党报党刊必读,每天的新闻联播必看,每天的网络信息必览,每月必须组织一次集体学习,每年必须通读一本科学理论方面的书。这些制度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尤其是每月一次的集体学习日制度长期坚持,风雨不误,从不间断。不仅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还涉猎了最新经济理论、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行为规范、公文写作等各方面知识。

三是创建平台,增强学习的生动性。为激发全局同志学习兴趣,我们创建了五个平台:一是举办讲座。先后5次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来唐授课。二是开办论坛。针对统计工作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举办“科学统计论坛”进行研讨。三是集体交流。由各处室轮流讲授专业知识,处长主讲、其他人员补充,相互交流。四是专题研讨。建立了专项课题组制度,精心选定课题,一人牵头,多人承担,集体攻关。五是外出培训。组织大家分期分批到北京、**、**、浙江等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工作。

四是加强检测,增强学习的务实性。为检测和巩固学习效果,我们主要采取了四种方法:一是闭卷考试。对学习培训的内容,我们坚持定期进行闭卷考试,公布成绩。二是现场测验。在集体学习时,我们采取“当场提问、点名回答”的办法,人人可以当老师、个个可以做学生。三是年终打票。把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与考核评比紧密结合,在年终处长述职时首先述学,测评和推荐干部时,把学习表现作为打票的第一选项。四是成果检验。广泛开展“比学”活动:比哪个处室和同志写的统计分析和调查报告数量多、质量高、反响好,激励大家主动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

五是搞好结合,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为使学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我们主要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与坚定理想信念相结合。不断组织大家重温党章、入党誓词,按时组织学习上级规定的学习篇目以及有关报刊刊登的理论文章,使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今年,全局有3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二是与提高专业素质相结合。利用《**统计》综合月刊,刊登机关干部专业理论文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的专业素质。三是与搞好统计服务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统计分析研究,发挥参谋服务作用,为全市发展献计出力。我局已连续两年荣获**市委组织的“献计献策”活动优秀组织奖,多条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9

[关键词]aRm体系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许多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方向相关课程,然而同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产业需求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嵌入式方向相关课程设置存在教学知识陈旧,缺乏实践锻炼,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等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实际教学情况,阐述了基于aRm体系的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案,进而探讨了农业院校应用型计算机类嵌入式方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对其他地方院校应用型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培养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1)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培养目标

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整体目标是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目标,尤其侧重嵌入式系统工程应用编程等软件设计开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我校的办学特色,具体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体现层次性、渐进性、注重操作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在农业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

(2)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

我校于2012年购买了30套基于aRm体系的嵌入式开发实验平台设备,可实现每人一台的教学环境,其中嵌入式开发平台采用aRm11的Up-magic6410核心开发板,所以嵌入式方向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aRm体系展开教学内容。

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遵循四个“1”,即“一种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一门开发语言、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一套开发工具”,嵌入式微处理器采用S3C6410X(aRm11),嵌入式开发语言主要以C语言为主,其他如汇编语言、C++语言、Java语言等为辅;嵌入式操作系统采用Linux;集成开发工具以aDS为主,辅助windowsCe开发工具,这样就能达到系统学习嵌入式技术的要求。表1是我校嵌入式方向专业课设置时间和学时整体情况。

表1:专业基础及专业课设置情况

嵌入式导论课程:介绍嵌入式的主要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介绍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嵌入式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差别。结合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内容进行介绍。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Linux、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介绍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JaVa开发语言:介绍Java语言的体系结构、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作为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嵌入式接口技术:介绍键盘接口、LeD显示器接口、触摸屏、通信接口、中断接口、a/D和D/a转换、aRm的JtaG接口。

嵌入式高级编程:介绍android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的方法,项目结构;android的体系结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特性开发,多媒体开发,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嵌入式课程是实操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在嵌入式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是理论讲解的验证与升华,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的嵌入式方向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时间和学时大致如下表2所示。

表2: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设置情况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内容: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实验内容:在现有的嵌入式开发平台上完成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学生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JaVa开发语言实验内容: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作为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嵌入式接口技术实验内容:包括键盘接口、LeD显示器接口、触摸屏、通信接口、中断接口、a/D和D/a转换、aRm的JtaG接口等实验。

嵌入式高级编程实验内容:基于android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的方法;android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特性开发,多媒体开发,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二、三位一体的嵌入式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我校嵌入式系统方向学习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部分,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物联网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嵌入式方向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嵌入式方向教学体系结构

(1)基础型

基础性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课程包括aRm体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类实验的开展。

教师在基础性课程实施时,可以根据各自的科研项目按照模块化将案例分解到各个部分,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探索思考,使教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提高型

提高型包括aRm体系基础型知识的深化和提升,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包括嵌入式编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提高,实践教学包括设计类实验,每个实验课题规定1周或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动手设计开发嵌入式应用程序,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使得学生既掌握了一些具体的通用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法,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激发学习、创造热情。要求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答疑指导工作,启发学生进行嵌入式编程,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综合型

综合型主要指的是依托科研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科研项目可以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科研项目以及依托科研项目或实践基地完成的毕业设计项目。

嵌入式方向课程授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之中,如笔者主持的嵌入式系统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应用项目,学生直接参与到前沿的课题和项目中去,成立了兴趣小组,将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近年来,北京地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逐年加大,笔者指导的学生主持的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对温室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毕业设计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过程,学生从事的毕业设计已经不仅仅是课程实践教学,而且还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为了保证提供充分的毕业设计时间,提高设计论文和专业课的学习质量,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将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安排任务,进行设计任务的前期准备及调试工作。

三、建议

(1)采取层次化的知识体系

嵌入式方向的理论知识体系体现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综合知识、专业系统知识由易到难的渐进性和层次化。

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嵌入式导论、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包括嵌入式系统基本概念、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内容。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专业综合知识包括嵌入式高级编程、通过实践课程获得的综合性知识。这些内容包括智能终端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方法、编程开发流程;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专业系统知识包括基于行业背景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知识,这一层次是通过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环节完成的,也就是通过实践综合完成的项目后获得的知识,这不仅涵盖了符合社会需求的嵌入式方向的新知识、新技术,还包括企业的项目实施机制等无法从学校课本学习到的知识,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采取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嵌入式系统作为实操性极强的课程,通过强化夯实基础实验、丰富实践综合教学内容,获取更多的实践项目的多方位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嵌入式系统人才至关重要,目前,我院嵌入式实践教学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今后我们将在智慧农业背景下,立足于农业院校发展特色,将嵌入式系统实验实践体系作进一步完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针对在校学生缺少行业背景知识这一问题,需要大力开展与企业的相关合作,直接把学生派到企业进行16周的专业实习甚至12周的毕业设计,在工程实践项目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尽可能覆盖嵌入式领域的内容,比如嵌入式项目一般包括需求分析、硬件平台设计、软件平台设计(包括嵌入式oS的选择)、应用程序的开发与系统测试等多方面,使学生能够通过查阅一定的资料,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学生在实践工程项目中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学生可以掌握企业项目的实施机制,为毕业后快速进入项目开发打下良好和基础,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结语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方向课程体系也应不断改进与之相适应。本文从aRm体系的嵌入式方向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采取层次化理论知识和多方位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将学生送入实训基地做企业实际项目,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欣,于红旗,卢启中."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课程教学研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2):59-60

[2]徐远超,张聪霞,关永.嵌入式系统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8):85-86.

[3]田泽.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1-48

[4]李岩,王小玉,孙永春.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3):45-47,90

[5]李曦,周亦男,周学海."嵌入式系统设计"系列课程建设[J].教育与现代化,2004(4):48-51

统计学工作方向篇10

【关键词】感性工学;量化;研究方法;情感设计

二十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产品设计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相对于之前设计时只考虑功能和造型,现在的设计逐渐把“人”放入首要考虑的因素中。用户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提高了,产品的设计趋势也渐渐从功能实现转向情感化设计。

感性工学是设计工程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感性工学刚刚兴起时,依据相关理论设计出来的产品基本都获得了用户和市场的认可。在中国,感性工学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成果还没有深入地、系统地进行整理。本文拟在此方面作初步的探究,为设计领域产品研发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理论支持。

1.感性工学

1.1感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性”的定义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和‘理性’相对。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是两个有相对含义的词,这就不难理解“感性”含义。感性是最初认识事物的阶段,理性却是一个对于判断的过程。众所周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上升阶段。

1.2感性工学的定义和本质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了底层的需求才会对更高一层的需求渴望满足。在产品设计中,在满足了消费者基本低层次的需求后,就要像向更高层次提出要求。要满足消费者心理喜好和精神的需求,就要针对产品的材料、外观、操作方式等要素来进行设计。这样,消费者会渐渐将将注意力转移到感性层面的需求,从理性消费转到感性消费。

感性工学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运用它可将用户难以量化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形态要素。它是一种产品开发技术并由消费者来导向,结合感性信息和设计要素,所呈现出来的产品以量化的方式出现。感性工学主要的成就在于,用定量的方式和理性的思维研究感性的原理。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感性工学主要是讨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用户心中产生的意象或概念转换成可以量化的设计参数。主要按照以下几步进行设计:1)将人们所产生的感性用工学理性的方法加以量化;2)根据数据通过电脑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3)量化出的数据所能代表的感性,可以作为以后设计的参考;4)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感性的产品。

感性工学运用先进的现代工具和精确技术将消费者的感性量化成设计参数,可以帮助消费者表达他们的感性——甚至是一些连消费者本身都无法意识到的感性。比如超市收银员对操作机器的感受;写字者对笔的使用感受,进而帮助他们表达对产品的需求。对设计师来说,感性工学不仅是设计过程中的工具,还是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人们感性的工具。设计师因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不同的产品,来平衡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制造成本。

1.3感性工学的研究范畴

一般学科都有各自的理论和原理,很少会有学科与学科的协作,而设计学就是一种复合学科。设计领域十分广泛,由很多学科的整合和交叉而成,所以它的研究范畴也是综合性的。感性工学研究人机交互之间认知的感性,它的基础是心理学和认知学,感性工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对人类的感觉、情绪、知觉、表象的研究形成了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2)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3)生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的感性。4)产品语义学的研究有助于研究产品语义和分类产品意向;5)设计学和制造学有助于研究感性与产品色彩、材料、形态、工艺和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

感性工学的研究,要在各学科中寻找原理和知识及与此相关的理论。

2.感性工学研究方法

感性工学属于工学范畴,实施过程中要具体化产品中可以让使用者感到的非确定因素。根据运用方法类型的不同,可将感性工学划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阶层类别分析法、感性工学支援系统、复合式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数学模式、模拟感性工学和交互感性工学。本文具体分析三种研究方法。

2.1阶层类别分析法

阶层类别分类法和其他方法区别较大,不需要牵扯到具体的数学运算,是各种分析法中最简单、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分析法,这一方法是从产品感性方面进行层层分析的。将阶层类别分析法运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研究出的成果直接指向产品属性,将其运用到到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去,能够最大程度上反映用户的情感需求。

在此分析法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针对目标产品做感性市场的调查。调查的主要手段是,用户访谈、市场调研、资料收集等。其次,研究小组成员间充分讨论并详细表达每个人的想法,将讨论结果聚成的产品概念作为0阶感性概念。再次,考虑到0阶感性概念既难懂又抽象,有必要将其转换成比较具体些的1阶感性概念。采用的方法是层次递推,向下拆解用户感性认识并形成1阶感性概念。最后由1阶感性概念逐层次分解推论子概念,每个衍生子概念分别再向下拆解展成树状结构。这个树状图关系,就是贯穿阶层类别分析法的主要脉络。

2.2感性工学支援系统

感性工学支援系统是利用特定系统来联系产品属性的电脑化系统,是种辅助方法。支援系统主要工作方法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几何方法等的运用,建立推理系统。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通过调整数据库,将新的感性数据输入数据库以适应新的变化。这个系统既可以是设计师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消费者的一种参考。

一个标准的感性工学支援系统包括四个资料库:感性词汇数据库,意象数据库,知识库和设计与色彩资料数据库。

2.3复合式感性工学系统

上文所述的感性工学支援系统也可称为“顺向型感性工学”,因为它的出发角度是设计师。然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都会将手绘草图交给产品使用者来评判。虽然感性工学支援系统也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但却要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十分必要建立一个系统通过前期草图来预测使用者会产生的感性评价。这种类型的系统就称为逆向型感性工学系统。这个系统的研究对象是消费者,可以转译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工作。这是一种辅助系统,主要把设计方案转译为感性评价,从而使设计师可以掌握产品属性,分析得知其与消费者感性评估结果的关系,以确定这些评估是否符合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意向。顺、逆向型感性工学通常被结合使用,所以,将这两种系统放在一起,就可变为双向转译的混合系统——复合式感性工学系统,同时服务于设计师和消费者。运用此系统,设计师可以不用向用户阐明产品的理念,也不用在前市场调查中投入很多的精力财力,就可以很快地知道用户的感性评估结果。

3.感性工学情感设计方法

感性工学可以用来量化用户的感性需求以系统的研发新产品,也可以作为改进产品的工具。感性工学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如何准确掌握使用者的产品感性;2)在产品中如何反应使用者的感性;3)如何创建设计一套技术系统一感性为导向

3.1情感化的量化

其实,“量化”是一个过程——把特定范围内的数值变化表现出来。在科学领域的范畴中,“量化”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在感性工学领域的范畴中,“量化”是呈现数字的过程——使用者的情感和设计元素的的关系。

3.2情感量化的方法

3.2.1语义差异分析法

二十世纪上半叶,定量化测量工具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其被研究者运用在如何把词汇和它们的含义联系起来的研究过程中。语义差异分析法最初用在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渐渐在其他研究领域得到推广,目前该方法在文化比较研究中运用较广泛。

3.2.2联合分析法

联合分析是对人们购买决策的一种现实模拟。因为在实际的抉择过程中,由于价格等原因,人们要对产品的多个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往往要在满足一些要求的前提下,牺牲部分其他特性,是一种对特征的权衡与折衷。

3.2.3眼动追踪技术

眼球追踪技术,指的是通过跟踪瞳孔中央窝的视觉路径和关注点以及停留时间等相关的指标,来分析人们的视觉偏好和视觉浏览习惯,得到直接、客观的视觉感官方面的数据,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产品包装的测试,在帮助企业优化产品包装设计的同时,可以帮助他们能够获得目标消费群的行为习惯、喜好等信息,从而为企业制定准确的营销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撑。还可以帮助他们精准确定新产品最佳概念及表现形式等等,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优势,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4.结语

本文阐述了了感性、感性工学的定义及其本质,分析了感性工学的研究范畴,详细介绍了阶层类别分析法、感性工学支援系统、复合式感性工学系统等主要研究方法。针对用户情感较难量化的问题,重点分析了语意差分法、联合分析法、眼动追踪技术等量化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志勇.移动通讯终端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1.

[2]汤凌洁.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08.

[3]李卓,杨威等.感性工学方法指导下的农场车设计(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7(4):35-38.

[4]苏建宁,李鹤歧,李奋强.产品设计中的感性意象定位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30(2):40-43.

[5]杨琦.基于感性工学理论的携带式水壶形态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10(4):438-442.

[6]周美玉,李倩.神经网络在产品感性设计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2011.8:509-514.

[7]B.Josephpine与JamesH.Gilmore,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

[8]SHeDRoFFnathan.experienceDesign[m].indiana:newRiderspublishing,2001.

[9]牟峰.基于用户目标体验的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6:4.

[10]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40.

作者简介:

周志勇:(1984—),男,河北人,硕士,上海电机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感性工学和设计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