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十篇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十篇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3:37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公路建设;景观绿化设计;设计原则、保护措施

abstract:thedesignoftheoverallrequirementsshallbeinengineeringtechnologybasedoncombininggarden,ecologyprinciple,theuseoflandformlandscape,alsothelifethegreenchannel.therefore,mustusetheroadofnaturalplantcommunities,combinedwiththehighwayenvironmentintheestablishmentofartificialplantcommunities,thedisabledscene,suchaswhichlandscape,multi-levelandmovedtocreatelandscape.throughthevegetationchangestothedivisionofthefoilofthevegetationoftheroadcontourlines,thusformingagreensceneryline.thisarticlefromtheenvironmentofhighwayconstruction,landscapedesign,protectionmeasuresareanalysedinthepaper.

Keywords:highwayconstruction;Landscapedesign;thedesignprinciple,theprotec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

1)植被的破坏

公路本身所占植被的破坏是永久的,这一部分的损失是必然的;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对公路沿线及对公路两侧的取土、弃土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2)地形地貌的改变

严格来说,地形地貌的改变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环境影响,但这种改变是永久性的,所以应该特别慎重。

3)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大面积填土、取土、弃土对水土流失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土壤肥力下降,淤积河流、水库、鱼塘等,使水质变差,农田生产力下降等。

4)废水污染

施工期废水可对水环境产生污染,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为水土流失对水体的污染,其二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运营期的废水可以有多种来源,其一是来自车辆的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及大气颗粒物沉降于公路的表面,其后随降雨通过路面径流进入水体;其二主要是由机动车的机油系统的泄漏所引起的;其三是由突发性事故引起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这些污染对沿线水环境会造成影响。

5)大气环境污染

施工期的沥青烟是公路建设中可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的污染因素,运营期的汽车尾气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运营期的大气污染还来自由汽车引起的扬尘。

二、环境保护的措施

2.1选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路线

在公路线位布设与方案比较时灵活采用公路的平纵面技术指标,合理利用地形,就势布线,尽量与周围地形贴切、吻合,避免强填生挖,以减少对天然植被和自然地表的破坏,尽量减少填挖、减少废方和借方,借方和农田改造相结合,把公路建设变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促进因素。路线布设在确保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避开环境敏感区,并结合沿线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合理布置路线,使公路工程和沿线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2利用地形,选用合理的路基横断面型式

为了使借方和农田改造相结合,把公路建设变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促进因素,在局部岗地低填方、挖方段采用沿线取土,把路基低填方变高、把挖方变成填方,把岗地变成更适于耕种的良田。

2.3做好取土、弃土场设计

不良的取土弃土方式,将会严重破坏公路沿线的环境和景观,并影响沿线人民生产生活,应高度重视取土方式的研究。采用集中取土方式,利用岗地和劣质土地取土,同时将取土和农田改造相结合。无论沿线取土和集中取土,均预先剥离表层耕种土,集中堆放,取土完成后用于恢复植被。

2.4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在招标阶段就将环境保护有关规定提出明确要求,在施工完成验收时,应按照设计文件复耕的有关要求检查是否充分落实,把取土场临时占地的地主签字作为施工验收的一个环节,确保复耕落实。规定施工车辆的行驶路线和方向,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原则,防止车辆随意行驶,造成现场植被的破坏。

2.5做好防噪音设计

路线在布设时,尽量离开环境敏感点远些,例如村庄、学校等,采取绕避措施。对于容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堆放场地要进行覆盖;对于易于产生扬尘的工地适当洒水;施工车辆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尾气排放标准。施工营地和场地要远离环境敏感区,严禁高噪声施工。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生产、生活污水、废水和垃圾等应按照环保要求妥善处理,防止污染水土。

2.6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

施工时还要注意尽量保护好公路用地以外的天然植被,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做到文明施工。对于临时便道和施工场地,在完工后要及时清理场地,及时恢复植被或者复耕。

三、景观绿化设计

3.1路基边坡及公路两侧景观绿化设计

路基边坡防护绿化,在保证路基安全、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经济适用的植草或者拱形骨架植草等防护措施,在冲刷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在河滩地路段和桥头锥坡上,尽可能采用空心混凝土六棱块植草的方式,不仅增大绿化面积,绿化美化环境,改善路容景观,而且满足了高速公路对环境保护绿化、景观及乘坐舒适、消除驾驶员疲劳及调节道路使用者视觉情绪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公路沿线的路基坡口或者坡脚以外至公路用地界限以内采用乔木、灌木和植草混合种植措施,以形成立体种植,充分美化绿化环境。在乔木及灌木树种、草本植物的选择上,考虑多采用本地品种。

3.2中央分隔带景观绿化设计

中央分隔带即具有安全运营功能,又具有创造景观的功能。由于位于中央,种植土较浅,常年处于高速行驶的车流中,风速大,污染严重,植物生长环境恶劣。因此,中央分隔带景观绿化设计要结合公路断面形式,充分利用可用的宽度范围,尽可能的采用形式多样、高低错落的植被来分隔空间、变换过渡、美化路容和遮光防眩。中央分隔带的景观绿化设计首先要考虑安全运行功能,保证防眩遮光效果,达到环境设计要求;其次考虑一次性投资与日后管理养护的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前两项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创造最好的景观效果。

3.3互通式立交景观绿化设计

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重要的景观节点,就像镶嵌在公路主线这条项链上的一颗明珠,对提高高速公路整体景观效果至关重要。景观设计在注重互通区主线最大效果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匝道上减速行驶的视觉效果。同时互通区的植物配置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引导司机判断路线走向;二是绿化美化环境。在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空地植草绿化,同时种植灌木;在匝道和主线的分、合流连接部附近的三角地带只采用植草绿化,以更好地引导视线;主线、匝道和被交道的坡口、坡脚至用地界内的绿化则同主线段,采用草、乔木和灌木混合种植,以更好的改善环境;主线和匝道的平曲线内侧不得种植乔木。匝道护坡道混合种植灌木和植草防护。

3.4服务区景观绿化设计

服务区景观设计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当地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特有的服务项目,它主要解决车辆的休息、加油、修理以及司乘人员的食宿。服务区的景观绿化应首先满足其功能要求,在停车区周围栽植高大乔木,为停靠休息的车辆和人员提供阴凉,在面积较大的绿地或重点地段可建亭榭、花坛等园林小品,供司乘人员休息和观赏,以解除他们的旅途疲劳。在树种选择上,可采用一些较高档的植物材料和常绿树种,其设计与一般公共绿化相同。

3.5附属设施景观设计

主要针对道路沿线的景观小品、广告牌、指示牌进行设计。通过设置形式新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观小品反映该处的历史文化,合理布置广告牌和指示牌,满足功能要求。

3.6取土场景观设计

对于沿线大型土场,根据环境保护要求,予以复垦或植树。对于弃土堆,在工程完工后给予植树,以利于环境保护。设计中充分重视腐殖土的保护。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都应将表层种植土剥离集中堆放,以备将来地表回填,恢复植被。

四、设计原则

严格遵守各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保障交通系统的根本功能;落实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报告书的各项措施要求,充分体现环境保护设计的“三同时”制度,协调好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与公路总体设计的关系。绿地植物的选择在充分考虑沿线的气候、土壤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植物配置上同时考虑其功能性和景观性,尽量做到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快长树与慢长树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注意选用季相不同的植物,利用叶、花、果、枝条形成色彩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的景观,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1综合性原则

以高速公路景观为基本范围,同时考虑视线所及景观、相关风景旅游资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高速公路之间的关系,确保高速公路景观建设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4.2安全舒适原则

高速公路景观规划首先应满足高速公路行车安全要求,通过景观规划改善行车视觉环境,减少司机疲劳,创造舒适柔和的行车环境,提高安全标准。视觉安全是公路景观设计的特殊要求,公路景观设计可以结合和借鉴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理念,但要注重严格区分公路景观设计和城市园林设计的不同,公路景观要更加注重自然、宏伟、大气,在视觉要求上注重远景和宏观视觉,不能过分分散驾驶人员的注意力影响驾驶安全。

4.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高速公路景观选择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做到“宜绿则绿,重点突出”,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地物,利用自然条件创造景观。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当地植物的景观特色,同时也可以降低养护难度,提高树木成活率,减少工程造价。

4.4追求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

设计的出发点并不只是构建一个新的景观带,而意在将高速公路融于当地的乡村的环境中去,整体风格追求自然,体现自然环境的原有特点。

4.5环境保护原则

景观工程必须与生态性工程、环保工程同步协调,发挥工程投资的综合效益,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挥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高速公路;绿化;规划结构;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highwaybuilder’sidearenewal,peopleonthehighwayhasnotlimitedtotherequirementsofsafety,convenienceanddurability,"ecologicalroad","landscaperoad"ispaidmoreandmoreattention.thispaperanalyzestheconceptandsignificanceoffreewaylandscapedesignandhowtocarryonthehighway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architectureandlandscapedesignisdiscussed,inordertoexplorereasonablehighwaylandscapedesign.

Keywords:landscapedesign;expressway;greening;planning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景观设计是指将大地自然和人文所构成的一系列综合体,包括自然的风景,人类的活动,以及活动产生的符号利用美学进行规划布局设计和塑造。在美国,景观设计师对它的定义是:“景观设计的对自然环境的建设,包括一系列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加拿大景观设计师对其定义是:“景观设计和土地管理专业是相关的,包括进行开发规划,分析管理和恢复。”而我国俞孔坚教授在《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中提到:“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就是对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进行安排(newton,1971),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应该结合对象的地理位置,所处场地的特征,空间中横向纵向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改造。

2、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概念与意义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和一般的观赏景观设计不同,它是一种要满足于运输行驶功能和观赏游憩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构成,高速公路景观即包括大自然的景观,也包括当地的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包括沿线自然山水,植被地貌,水体天象。人文景观包括沿线的构筑物(民居,庙宇,历史名迹等)和交通设施(休息站,收费站等)。高速公路景观应既有体现当地自然景观的美感,又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地域风俗。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特别是干线公路得到长足发展,横贯东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遍布中华大地。截止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已通车里程约达8.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在我国已不是新鲜事物,然而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高速公路的基本功能要求,即道路线型的“平、直、缓”以达到“短距离、高速度、大流量”的目的,而忽视了其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高速公路的兴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影响天然的植被、地形、水系等,特别是在公路营运期间车辆排放的尾气、扬尘、废水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这一点已逐步被主管部门、建设部门和设计单位意识到,为此建立了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开展环保设计,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

3、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设计

3.1两侧绿化带的景观设计

两侧带状绿化是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的主体,是景观环境再造、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措施,其绿化配置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而且关系到高速公路的建筑美和景观美能否充分展现。这部分绿化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其宽度根据两侧的地物、地貌确定。同时,绿化设计要根据公路的线型特征以及高速公路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应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组合,树种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特征和地域适应性树种的人文寓意来选定,一般以常绿为主,如杜英、樟树、竹林、茶树等,并适当保持行车视线通透。树林下面可以种植一些地被植物或花灌木等,丰富绿化带的景观层次,从而起到展现自然景色,诱导行车视线等作用。

结合两侧自然景观、地貌、地形及建筑物情况,克服高速公路与主线沿线地形地貌、周边景观不协调的缺陷,达到“自然和谐,消除视觉污染”的目的。

(1)、根据高速公路视域内景观观赏效果优劣,区别对待,景观效果好的路段打通视觉通道;路侧景观效果较差的路段栽植一些杜英、深山含笑、夹竹桃等植物进行遮挡美化路容、协调景观。

(2)、挖方路段景观效果较差的迎面坡及堑顶截水沟等,为减少路堑边坡给司乘人员造成的不舒适、压抑、紧张的感觉,可栽植一些植物,如夹竹桃、桉树等灌木进行遮挡,消除视觉污染。

(3)、碎落台景观,达到错落有致的美化效果,以乔木灌木搭配种植的方式进行绿化,从而形成乔灌木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4)、填、挖结合段,可采用种植绿化带隔离的方式,对路侧自然景观较差的低填方路段在护坡道增加种植景观树诱导视线。

3.2中央绿化景观设计

中央分隔带绿化合理选用植物,有效防止眩光;并通过植物颜色、形态等的变化,起到诱导交通,缓解视觉疲劳的作用。中央分隔带绿化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树形态稳定、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种植苗木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根据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进行分段分品种间种和搭配,减少品种的单调感和减少视觉疲劳,丰富隔离带的景观。

3.3互通区绿化景观设计

互通立交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其空间由道匝立体交叉围合而成,绿化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构图分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面积相对较小的空间采用规则式构图,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选择不同的模纹式图案,其构图以地被植物为背景,用颜色各异的低矮的灌木搭配种植。面积较大的空间可采用自由式构图,类似于中国的传统园林,乔木、灌木搭配,但其种植密度需满足通视要求。匝道边坡可种植草坪或喷播植草并辅以少量的小灌木,既可以护坡又可以观景。

针对周边环境特点及风貌特征,以林地、山地为主的互通,设计时考虑通过植物设计实现互通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丛植成组团式种植,植物种类尽量与周边山体协调,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常绿乔木为主,点缀组团或色块,形成季相与色彩变化,达到层峦叠嶂景色秀丽的景观效果。

4、高速公路景观规划的结构设计

4.1防护景观

中央隔离带防护景观作为贯穿整条高速公路的绿化带,是高速公路绿化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是高速公路最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但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的绿化也受水分、降雨、风力、蒸发量、车流量等很多条件制约,后期需精心的养护管理。中央分隔带的苗木修剪后高度应达到1.6米,确保中分带回填土厚度不小于60cm,栽植的株、行距合理,满足防眩功能要求,确保不影响交通行车安全。

4.2立交桥景观

从使用功能上,立交桥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中的节点,也是与其它道路交叉行驶时的出入口。但从景观构成的角度看,它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立交桥作为高速公路景观结构中最重要的节点,它的布局影响整体结构,往往与入口的管理区连在一起统一考虑。需要融入乡土文脉,根据地域人文特性,通过丛林式的乔木植物造景,达到内部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形成主体绿化的风貌特征。通过观花植物季相效果特点实现景观特色,突出景观风格,以观花植物为主,突出植物的季相表现,配以常绿乔灌木,形成丰富的层次关系的同时兼顾冬季景观效果,营造季相变化丰富,色彩亮丽,具有季相景观特色的立交桥景观。

4.3公路线性与构造物景观

从景观设计方面考虑,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设计的出发点是希望能诱导司乘人员的视线并满足其对视觉景观的要求。公路路线能够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几何设计时要求平面、纵面、横面很好配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跳跃等缺陷。同时在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分离式路基,以减少纵横断面对自然和景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各种构造物的结构、造型、材料等均要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条件相适应,符合地域审美倾向,选材因地制宜。

4.4服务区景观

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景观设计是设计设计中的重要节点,主体体现在室外环境上,停车绿化分隔带、主建筑的外立面、停车广场、休闲广场、周边坡道。环境设计以绿色植物为主,总体效应达到从道路上看服务区主建筑在时隐时现在森林中,走进去应感觉进入规划有致的公园。停车广场以花卉、大树、灌木、绿篱、草坪形成立体融合的生态格局。修闲广场以灌木绿篱(冬青、七里香、四季桂)形成几何图案,以当季花卉形成装饰色、以乡村乔木成林,林荫树下有休息草坪,适当点缀地域艺术小品,如音乐喷泉、溪水、雕塑、座椅等形成公园式景观格局。周边防护坡道设计大型浮雕式图案,以历史人物、事件作为主题,形成视觉冲

击力较强的背景景观。

4.5两侧带状景观

两侧的带状景观位于高速公路与城区连接的位置,主要起到防护的功能;而道路沿线的两侧绿化带的设置,与道路中央隔离带一起构成“二板三带”基本结构的形式,主要功能为引导视线。绿化以通透为基调,削弱道路和环境的界面,使驾乘人员可沿线欣赏当地的山水风貌。

4.6边坡地被景观

边坡地被具有很强的护坡固坡的功能,它保护道路的边坡免遭雨水的冲蚀,保护水土不易流失,维护路基不轻易塌陷;而从造景意义上来看,有恢复山体自然生态景观,因此这一景观具有强烈的双重作用,同时又不像中央隔离带那样要求严格,具备一定的可塑性、自由性。

4.7休息站景观

根据设计规范,高速公路的长度在100公里以上时要设置休息站,一般为每50公里左右设置一处,供司机和旅客短暂休息,休息站包括停车场、加油站、减速车道、加速车道、汽车修理设施、餐厅、厕所、小卖等服务设施。在休息站内的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起到防护、吸尘的作用,又要通过其艺术性布局,缓解司机和旅客的疲劳,因此符合功能的要求,又具有较强的美观是休息站的景观设计要旨。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公路绿化;功能;原则;作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公路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对高等级公路的景观再造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认识。

道路景观从道路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包括从道路上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道路景观始于道路或路面的轮廓线,再从此向外延伸到视线的尽头,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树木、人文景点等;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说,包括道路的布局、色彩和交通组织等,在他们俯视道路时,道路已成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是周围众多静景中的动景。景观设计就是力争使自然景观与公路工程结构物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建立起新的、完整的公路景观系统,并从使用者的视觉、心理出发,研究公路的功能、美观及经济的一致性,使公路线型及沿线设施与沿途空间景观环境相协调。

景观的功能

景观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指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景观的生产功能主要指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景观的生产功能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和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两部分。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景观的稳定性。景观的美学功能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的美学功能和文化景观的美学功能两个方面。景观作为公路的重要附属部分,为了使公路的功能达到最优,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就成为其主要的功能。

对于公路而言,公路景观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引导视线功能。公路绿化是司机和游客视野范围内的主要视觉对象,规整亮丽的树木花草,不仅可以给人以舒适的享受,而且可以提示高速公路路线线形的变化,使行驶于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能更安全。

(2)防眩光功能。在夜间,对向行驶的车辆之间会因车前灯光造成眩目,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在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内栽植一定高度和冠幅的花、灌木,能够有效地起到防眩遮光的作用,保障行车安全。

(3)缓冲功能。公路两侧栽植较密的乔、灌木,可以缓和驶离车道汽车的冲击,将事故限制在较小规模,可以减轻事故的危害,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4)遮蔽功能。用于遮蔽不利于行车的不协调的构造物,从而改善公路景观,提高行车安全。遮蔽的对象一般有墓地、垃圾焚烧场、公路外刺眼的建筑物、广告、构造物等。

公路景观设计原则

公路景观设计原则需根据高等级公路所处的地域范围、地形地貌、植被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地域特色、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因地制宜为前提:根据工程所处地的自然情况,结合该区植物习性,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在尽可能减少工程量的前提下,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

二、环境保护为基础:高等级公路建设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时刻贯穿环保意识。

三、美学理论为指导:公路景观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审美观的要求而独立存在,必须是满足公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使公路成为景点,有供人们使用和欣赏的双重功能。

四、风格鲜明为特点:高等级公路的特点是连接城市(包括旅游点)之间,跨地区、跨地域。所以要想创造出具有鲜明风格的道路景观,就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特别是公路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点、动植物保护区等具有明显人文和自然特征的地段时,景观设计要体现出鲜明的风格、风貌。

五、兼顾效益为目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是贯穿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报批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及后期养护管理等全过程的工作,所以公路景观设计要兼顾效益为目的。

六、可持续发展为动力: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统一。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总之,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结合道路本身条件与设计造价等本着以环保为基本要素,美学效益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设计实施,达到公路效益比的最大化以及绿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道路使用者的需求。

公路景观设计内容

一、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

中央分隔带的景观设计布设形式包括绿化、盆栽和防眩板。根据中央分隔带的功能要求,进行景观设计时,一般首选植树、植草绿化,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景观。当条件困难时,采用客土、花钵(盆)和防眩板等方式。

二、立交区景观设计

立交区是高等级公路整体结构中的节点,也是与其他道路交叉行驶时的出入口,是景观构成的重要区域,直接影响道路景观的总体印象。从景观角度看,它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是道路的标志性景观。

立交区景观设计可大体分为规则式设计、自然式设计和混合式设计。

规则式设计:运用规则的布局形式进行设计,主要以图案设计为主,利用不同的植物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组成具有一定设计意义的图案。这种布局所表现的意义比较明确,且具有一定外形美感,但一般都选用较低矮的植物,在立面和季相上缺乏丰富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式设计:自然式的设计形式,一般适应于大型立交地段。通过景观再造,使人工构造物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注意植物的搭配组合,在主色调的选择上,应注意植物本身应有季相的变化。

混合式设计:在一些特殊地区的立交区景观设计时,有时采用规则、自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只要掌握好主次关系,仍不失为一种优美的景观设计。

三、公路两侧带状景观设计

公路两侧带状景观体现在瞬间观赏效果,主要给人一种整体印象,因此设计时应分段设计,与周围景观协调、前后统一、首尾呼应。

与城区接壤的绿化带:这一绿带景观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一是可以用作居民区的防噪林。其二是可以作为城区部分路段的遮挡林,充分体现城市景观与道路景观的有机融合。

主线部分的绿化带:沿道路主线两侧的绿化带,与道路中央分隔带一起构成二板三带的基本结构形式,是高速公路连续景观线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道路景观的基础。应考虑到耐寒和季相的显著变化,乔灌结合,落叶和常绿结合。

四、边坡地被景观

边坡地被以绿化、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等方面为目的,它是公路景观的背景色,有它的衬托,灌木、高树才显得雅致,一般应以低矮草本植物为宜。

五、服务区(休息站)景观

服务区的景观要求高,选择植物时优先考虑当地乡土植物,较好的体现地方特色;也可以选择果树,春华秋实、季相变化明显。服务区与外界的隔离应采用自然的软性隔离,即用矮墙和栅栏,内侧种植乔木、灌木,可选用刺槐等带刺植物,一般不采用生硬的高墙。

结语

在进行公路绿化设计时要坚持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方针,以展示其原野自然风光,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要实现绿化美化,建设绿色之路、景观之路和生态之路。景观设计时要深化细化,景观设计中要结合各个生态区域地貌单元特点,努力营造与之配合协调的景观特色带、景观特色点和景观过渡带,以营造形态、色彩和质地不断变幻的公路行驶环境。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2005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

[2]俞宇萍。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探讨。山西建筑。2008。3(8)

作者简介: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4

该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h,整体式路基宽26米,中央分隔带宽2.0m,行车道宽度2×7.5米。

路线全线设互通式立交四处,服务区一处,收费站场四处。

沿线概况

项目区域属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6°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为-16℃。年降雨量820~1282mm,日照时间长,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36天。本区风向六、七月份多为偏南风,其余月份多为北风或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6~2.9米/秒,最大风速为29.6米/秒,最大风力可达十级。

该段高速公路地貌单元属桐柏山南坡,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及组合特征,区内地貌为构造剥蚀低山区,冲沟成宽“V”字形,山体成尖山顶,鱼背脊,以侵蚀剥蚀为主。

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1、设计指导思想

项目采取“防护设计和绿化景观设计结合、模式设计和动态设计结合、典型设计和创新设计结合”的设计指导思想,实地调查和分析沿线自然景观特点,以“生态环保、自然和谐、安全舒适、典型示范”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系统地进行栽植品种、植物空间格局与工程防护要求的合理设计,做到“自然化”和“乡土化”。并根据功能、服务对象和立地条件的不同,在满足稳定边坡、遮光防眩、诱导视线等环境保护要求的同时,体现秀丽、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现代交通文明,达到道路景观效益与交通功能协调统一。

2、设计原则

在“以合理利用公路资源,恢复和完善公路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可能破坏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增加植被绿化,增强其抗灾能力”的总原则指导下,围绕建设“优质―生态―环保高速公路”的总目标,设计做到:坚固路基、保护生态。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公路建设设计规范,对道路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非硬化筑面、开挖和堆砌表面,采取及时有效的生物防护措施,建立能够长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美观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

提供安全行车的环境。一方面,按高速公路设计规范种植中央分隔绿化带,发挥遮光防眩、降低噪音,减轻司乘人员的行车疲劳感的作用。另一方面,沿路树木不得侵占公路建筑界限,弯道内侧和平交道口不栽植乔木,树冠有碍视距时应及时修剪,以保证交通安全。

绿化美化,乡土风格鲜明。设计体现“自然和谐”和“乡土化”概念,以本地植物品种为主,植物群落达到远景轮廓自然、中景协调柔和、近景活泼美观的美化效果。

适地适树,种植监管并重。结合公路工程设计,利用现状地形,选择对土壤、水分和气温适应性好、耐性强的植物种类和品种,以适应一般公路绿化管护水平的要求。

绿化景观设计内容

1、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

中央分隔带绿化以遮光防眩为主要目标,采用高度适中的常绿小乔木灌木为主体。为防止产生单调乏味感,在设计上采用二种方案,间隔种植,力求做到静中有变,变中有序,以形成动感连续的绿色长带。同时,为防止土壤侵蚀,在土面种植固土地被。

中央分隔带绿化方案一,采用在K1+247-K2+470路段,笔柏单排栽植,株距2.0m,红叶石楠丛距2m,3株一丛,株距40cm。地被植物采用红花酢浆草,两边各三排。

中央分隔带绿化方案二,采用笔柏和红花紫薇栽植,笔柏单排栽植,株距为2m;红花紫薇株距2m,每300m栽植10株红花紫薇,两边各5株。地被植物采用红花酢浆草,两边各三排。

2、路基边坡绿化景观设计

路基边坡绿化景观以水土保持、稳定边坡为目的,在满足公路交通功能的要求,符合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做到生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充分利用工程防护创造的基础条件,保证公路边坡的安全性、稳定性,防止公路边坡损坏,营造高速公路绿色走廊,达到固土和美化效果。

边坡防护主要采用植草皮、三维土工网垫植草、灌护坡、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植草、灌护坡、浆砌片石拱形加人字骨架植草、灌护坡、挂网喷混植生护坡等形式。

边坡生物防护主要以混播禾本科、豆科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形式进行,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形成一定数量的草地景观,边坡植草建议采用坡面液压喷播的方法,可以根据各种草坪草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人们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掺配,使边坡草坪适应差别较大的环境和地质条件,更快地覆盖边坡表面和延长边坡草坪的使用年限。在此基础上,要求上下边坡实现“灌木化”,通过混播、人工补播、栽植等方式,保证边坡每平方米灌木达到6株以上。采用的草灌主要品种有:狗牙根、高羊茅、白三叶、紫穗槐、紫花苜蓿等。

3、路堤路段护坡道绿化景观设计

路堤路段护坡道绿化景观设计以防护、美化环境为目的,一般路段以当地适生乔木为主,主要种植品种有独干大叶女贞、樟树,栾树、垂柳等,株距6米。

4、路堑路段碎落台绿化设计

路堑路段碎落台绿化景观设计以丰富路域景观为主要目的。碎落台表面回填60cm厚种植土,表面满铺草皮;种植槽内回填肥力持久的土壤,种植夹竹桃、法国冬青、紫薇、火棘等亚乔木、灌木花灌木。栽植方式以自然式栽植为主,因地制宜,群团栽植。

5、互通式立交绿化设计

互通式立交是公路绿化的景观重点,也是公路特有的景点,本设计主要按两种思路来规划设计方案:一是结合互通地形,选择一些乔木、灌木来点缀。互通区域的绿化地形不必过分平整,有的地方根据地形可以做成一定的缓坡,有的地方根据地势营造水景,这样互通的绿化景观将给人一种活泼感,但同时要做好排水,灌溉设计;二是按自然生态绿化方式在大片草地的背景上种植乔木、灌木及花卉,形成自然群落,一片舒适、宜人、自然的环境。

淮河互通的标志树为雪松,基调树种为雪松桂竹梅花。淮河互通是鄂豫交界后的第一个互通,设计上以仿自然群落为主,形成疏密有致的自然景观。

天河口互通的标志树种为黑松,基调树种为湿地松栎树刺槐和大叶女贞。由于天河口互通处于山丘区,土地贫瘠,所以在设计上以耐贫瘠树种为主。

封江互通的标志树是桂花,为了突出随州是银杏之乡的特色,所以封江互通的基调树为银杏。在设计上采取了不同规格的银杏进行自然群团,体现自然生态。

厉山互通的标志树是丝绵木,互通以水体为主,所以采用芦竹和野荷花为基调树种,主要体现湿地景观。

6、服务区、收费站场绿化景观设计

(1)封江服务区绿化景观设计

封江服务区选址于优美的封江水库库区,服务区主体建筑依水岸而建,远离公路,可享受登高望远的惬意,封江水库、群山的自然植被可尽收眼底,优美的自然景观使得封江服务区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提升服务区的品质打下良好基础。

服务区分为左幅和右幅两处,主要由停车场、综合楼和功能用房成,布局总体上是对称的,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做到宏上保持统一的风格,重点放着面积较大的左幅服务区。在道路与左幅服务区的出入接处,通过草坪疏林的设计,作为景观和视线引导,使司乘人员安全的进入到服务区内。左幅服务区最大景观资源就是临水的优美风景,因此在临水面设计有观景栈道和平台,使乘客可以临水远眺,欣赏风景。同时服务建筑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和环境的结合,在靠近水面的餐厅内,用全落地玻璃作为观景窗,客人在用餐时也能饱览远处的美景。

右幅服务区占地面积较左幅要小,可供绿化的用地有限,起重点是美化两级平台间的斜坡,设计采用金叶女贞、红继木、茶梅三种花灌木作为色块组合,形成有节奏和韵律的图案。同时使用桂花和石楠两种常绿搭配梅花和紫薇,作为上下平台的过渡,做到四季长绿,三季有花。

(2)收费站场绿化景观

收费站场绿化景观以自然栽植为主;在人流较大处,主要采用花卉和低矮灌木,通过所选植物本身的色彩及特性营造一个四季分明的特色;在人流较少处,主要采用植草皮为主,点缀高大常绿乔木和花灌木,通过其乔灌木的特点营造一个四季如春、疏密有致的特色。

淮河收费站是从河南进入湖北的第一个收费站,因此作为门户,绿化景观的建设尤为重要。收费站的土壤贫瘠,地形多为错落的台地,可供绿化的用地有限,因此选择榉树、青冈栎、玉兰、雪松、大叶女贞等耐贫瘠耐干旱树种为主基调,同时在房间地基平台上种植云南黄馨、连翘、藤本蔷薇,利用垂直绿化增加绿量。对于建筑边角地,也进行充分利用,种植勒杜鹃、绣线菊、南天竹等耐粗放,观赏性好的花灌木,点缀樱花、桂花、紫薇、腊梅,做到收费站绿化景观精细化、园林化。

天河口收费站占地面积较小,土层较厚,以大叶女贞、椤木石楠、广玉兰、枫香为主要树种,小乔木以桃、樱桃、枣、柑橘等耐粗放的果树为主,即可观赏又能采果食用,尽量少采用需要养护修剪的色块和灌木,满足经济实用的原则。

封江收费站处于山坳内,土壤肥沃,以红果冬青、椤木石楠等常绿树为基调树种,在入口处和宿舍楼前较为开阔的空地,堆坡形成微地形,种植银杏、红枫、樱花、夹竹桃等色叶树和花灌木,增加房建区的空间层次,丰富季相变化。

厉山收费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因此在篮球场周边设计果树,以枇杷、石榴、柿子、桃、砂梨为骨干树种,形成春观花,秋品果的景观,在满足绿化的前提下,增添职工的生活情趣。

结束语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绿化景观

abstract:theconnectionwiththenewHuiDongzigongintoluguhighwayeastdelayline,itisthemainstreamintotheroad,alsowillbethebackboneoftheskeletonoftheroadnetworkofzigongcityisanimportantcomponentofzigongcitytopromote"their"strategydevelopmenttohavetheimportantmeaning.alongwiththeadvancementofeasternnewcityconstruction,alongtheeastasalandscapeavenuewillleadtheentireeasterngatewaylandscapeconstructionstyle,andwillbecomethedomesticfirst-classlandscapeavenue

Keywords:highwayafforestation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状分析

东沿线位于自贡市城市东部大安区,起于汇东路东段东兴寺东侧桥头,止于成自泸高速公路姚坝出入口。全长8.927公里。规划路段有2个主线中央椭圆形环岛,3个主、辅道之间的绿化公园、2座桥梁,2个平交路口,1座立交桥,有着得天独厚的景观塑造空间。但又因开山填湖,形成大量的路堑和路堤护坡,需要在景观设计时进行整体考虑、细致处理。

二、设计目标

自贡因盐而兴,素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的美誉。作为进入主城区的迎宾大道,是展示自贡精神的重要窗口。因此,规划将自贡连接线打造成:一条连接主城区的生态廊道;一扇展示自贡时代进步的窗口。

三、设计构思

――山水画廊•绿色交响

四、整体布局

整个景观架构围绕设计主题,根据实地情况形成一曲三篇多节点的景观格局:

一曲:以恐龙文化为主线形成百里山水画廊,生态和谐之曲。

三篇:华彩开启篇:盐业文化打开开篇之势,华丽多彩烘托迎宾之热烈。沃土舒展篇:工业、农业肌理展现沃土精华。城韵聚情篇:借植物框景之势,展城市古韵新风,

迎宾公园、椭圆形环岛、立交及平交等形成节点高潮。层层叠加,宛如一首首清扬的乐曲、一串串律动的音符。植物上以人的视觉感受为指引,显山露水,观花至观叶,然后闻香,一种多彩与秋叶、花香的交替。

五、分段设计

(一)华彩开启篇

传奇演绎百媚生,华彩水韵荡花舟

成自泸高速公路姚坝出入口至东环线,成自泸高速公路进来的第一站,是自贡的外大门,沿线包含一个迎宾公园、李白河节点和一个椭圆形环岛。周边多为丘陵缓坡、农田、河流、鱼塘等。因开山形成很多路堑边坡,对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迎宾公园内灵动的水体形成了它的场地特征,丘陵缓坡将其分为分散的大小水面。

设计中结合整体思路,以恐龙文化为主线,结合盐业文化,以雕塑石刻展现震撼、碧浪花海展现热烈,山花烂漫展现绚丽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植物上通过木棉、栾树配以西府海棠、樱花等的群落形式表达。

中央绿化带,引用恐龙之形,通过木棉、雪松、紫薇、樱花等结合时花形成热烈绚烂的碧浪花海。入口雕塑“千姿迎客”张开其翅膀,广迎八方来客。椭圆形环岛,综合考虑交通导引和景观视域,形成大气、流畅的景观节点高潮。

护坡及路旁绿化,根据护坡类型定位和景观视域,沿路旁形成以盐业故事为题材的“传奇演绎”浮雕壁画,

李白河,该区域景观视线通透,主要通过借景处理,重点设计可视范围山体景观,成片种植山花如:杜鹃、榆叶梅等,形成山花浪漫的景观效果。

盐文化园,设计中根据场地特征、使用人群及未来周边城区的发展,定位为以湿地景观为主,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宣传、休闲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主要结合现状地形,水体,提炼盐晶体与Dna生物分子链形态元素,并结合盐业发展的历史,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

(二)沃土舒展篇

芳菲路径层林染,富饶天国千年醉

该段从东环线至规划中的鸿板大道,沿线经过东环线、内宜高速、鸿板大道,包括一个苜蓿叶式互通式立交,两个迎宾公园,一个椭圆形环岛。整段道路多为路堤护坡,局部公园段,形成路堑护坡,周边丘陵连绵不断,低山河谷田野相间,一幅优美的生态田园景观。高耸的烟囱,规则的厂房;成片的田野与梯田风貌,使两个迎宾公园保留着各具特色的地理机理。

设计中结合整体思路,以恐龙文化为主线,提炼工业、农业肌理,打造一片感受自贡发展与富饶的景观意向。烟囱留住记忆,雕刻带回震撼,梯田重回朴真,金叶展现富饶与丰收。

中央绿化带,以自然的种植方式,通过鹅掌楸、五角枫、红枫、等形成金风送爽的景观意向。

东环线立交节点,考虑该处多层次的交通与景观视域,设计中以龙腾之气势组织景观,彩色地被形成大的色块,造成视觉冲击,通过桢楠、香樟、红花羊蹄甲、乐昌含笑配以桂花、樱花的植物群落形式,形成绚烂、多彩的立交景观。

椭圆形环岛,综合考虑交通导引和景观视域,以动感、韵律的构图形式,形成双龙戏珠的景观意向。

鸿板大道平交路口,考虑城区未来发展,周边将形成城区核心区域,景观上通过棕榈科植物如老人葵、加拿利海枣等结合苏铁和时花打造新颖、热烈的景观空间。

工业印象园,约11.8万平方米。设计中提炼场地工业元素为设计之源,山水地形特征为设计载体,以龙和灯的元素为媒介,保留烟囱形成地标引领景观,因山就势形成集休闲、展览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印象园。在秋水红叶中回忆,芳菲路径中漫步。主干道周边,地形低洼,根据景观视线将水面拓开,辅以亲水平台、景观栈道、休闲廊架等形成水体活动区。往辅道方向,是现状植被较好的山体景观,通过黄栌、红栌、鸡爪槭等秋色叶树形成层林尽染的山林景观区。同时也作为水体活动区的绿色屏障。

五谷养身园,该公园9.1万平方米。设计中提炼场地五谷元素为设计之源,丘陵梯田地形为设计载体,因山就势形成休闲、养身为一体的生态养身园。闲暇午后,梯田美景、阳光小径,尽显田园纯美与浪漫温馨。主干道周边,地形低洼,根据梯田元素将水体拓开,辅以亲水平台、景观栈道、休闲廊架等形成水体活动区。往辅道方向,形成静的山林景观,通过香樟、银杏、水杉形成层峦叠翠的景观意向。

(三)城韵聚情篇

和谐新城融古情,丰华聚萃芳香溢

该段从鸿板大道至汇东路东段东兴寺东侧桥头,属于城区段,鸿板大道至三八路为新建道路,红线宽70米,三八路至东兴寺东侧桥头为原有道路,红线宽30米。三八路口附近将道路拉直、接顺,形成三角绿地,并且作为30米红线与70红线的过度,景观地位非常重要。

设计中结合城市原有肌理,原有道路段通过增加灌木的形式进行景观升级,新建段以蓝色花系如蓝花楹奠定主色调,结合芳香植物广玉兰、桂花、丁香、栀子等营造芳香四溢的景观意向。

六、亮点设计

整体引入绿道规划设计理念在周边迎宾公园,结合主干道景观视线及现状元素,设计标志性构筑物,形成景观震撼点。

合理处理主干道两边护坡,考虑道路两侧地块开发建设,结合护坡的临时性和永久性,对护坡进行景观处理。

大护坡艺术化,结合主题形成三个浮雕景墙。

中护坡元素化,提取龙鳞元素,形成特色护坡。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交通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方便快捷,而且在景观、环保和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景观是体现高速公路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提升高速公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乃至相关区域的吸引力和经济增长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对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展开系统的探讨、研究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项目概述

宜州至河池段高速公路是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阿荣旗至北海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交通部第三批典型性示范工程。项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境内,处于云贵高原与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使项目区自然环境秀美。沿线经过了峰林地貌、洼地田原风光、水库风景等不同地貌景观区段,应根据不同地貌环境特点进行分区段景观设计,重点结合项目处于岩溶峰林地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观光性自然景观的特点,不片面追求高指标,尽量使路线布设顺“势”而为,与周边地形、地貌相协调,技术指标尽量连续均衡,灵活选择路基设计型式,使之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尽量减少对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

2设计指导思想

2.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树立全过程的环保观念,重视环保选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对项目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现状、植被分布等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涉及到环境敏感目标的路段需多做现行优化,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这一指导思想,尽量绕避敏感目标。合理调配土石方,降低土石方工程量,从而达到保护优先的设计目的。

2.2和谐统一、自然融洽

景观设计强调统一,要在统一的主题下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韵味,否则沿途景观就可能会因单调而使司机注意力迟钝,适当的变化,都会使司机在行车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观富有节律感、多变性,产生愉悦的心理,达到消除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目的。所以,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一定要在统一的主题下,在统一中变化,在变化中统一。同时,高速公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景观设计时既要注意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又要注意与地形、环境的外部相协调。沿途景点、附属设施以及绿化植物要有统一性和连续性,避免相互独立,缺乏整体协调性。同时,还要与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沿线周边的自然风光相协调,体现壮族、瑶族文化特色,展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与韵味。

2.3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必须考虑保持长期的自然经济效益,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的风景,保护各种动植物和名胜古迹。必要时可修改道路设计和施工方案以保全原有风景。在为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绿化设计时,在保护原有风景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植物景观系统,使之在低维护的条件下也可能保持持续的景观效果。

3设计原则

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美化设计总的设计原则是: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需要,改善行车条件,使高速公路更为安全、快捷、舒适,同时给道路增添绿色,使道路更具有地域特色,保护并改善本公路的生态景观质量。绿化设计文案可以突出当地人文景观特色,简单易行又节省投资的绿化方法。设计坚持以下原则:

(1)道路景观规划总体风格应与河池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相呼应,做到大手笔,高格调,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

(2)结合沿线环境特点,做到“宜绿则绿、重点突出”,适于绿化的路段进行全面绿化美化,重点景观路段做到重点对待。

(3)针对沿线边坡分布较广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边坡生物防护与植被恢复”技术方案,提高边坡景观绿化的质量。

4绿化设计方案

4.1路侧绿化

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进行路侧绿化,根据不同的边坡形式以及立地条件进行有针对的、合理的设计。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在距道路较近的位置,植物选择以灌木为主,避免高大乔木影响行车视线;在树木光影不影响行车的情况下,则采用乔灌结合,形成垂直方向上多层次的植物景观。同时在本项目中,对路侧绿化方案采取多方案循环的方式进行设计,利用不同的植物及不同的种植形式,也可更有效的缓解行车者的行车疲劳。

4.2边坡绿化

为了使常规的边坡绿化更加美观,更具有观赏性,在边坡原有的工程防护的基础上,对草种进行了选种,同时尽可能的运用多种灌木、花卉等植物,进行修饰,使整个边坡更加美丽、安全。同时,针对挖方路段的光面爆破边坡采用藤本植物垂直绿化进行坡面修饰,达到了在安全的基础上美化、绿化的目的。

路侧绿化效果图

4.3中央分隔带绿化

中央隔离带绿化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蜀桧,其高度1.6米为宜,行株距1.5米,蜀桧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同时,为了增强其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在设计意选用了花灌木扶桑及海桐球,与蜀桧有规律的相间种植,达到了更好的景观效果。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蜀桧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

中央分隔带绿化效果图

4.4互通立交绿化

在本次设计中以“生态建设”为主导思想,因此在立交方案设计中以营造自然植物群落的设计手法取代了以往设计中单一应用大量的灌木模纹拼图,有效的减少了景观中“人工”的因素,增强几分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满足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的水平。稳定的植物群落,既增加了绿量,又形成了良好的小环境,对改善周围小气候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满通安全功能的前提下,突出诱导种植、时代特色种植、美化绿化功能等种植特色。

(1)莫村互通—“青山绿水唱山歌”

莫村立交位于宜州市,刘三姐的故乡,本设计方案以三姐山歌为主题,采用高大浓郁的乔木如小叶榕、羊蹄甲、马尾松等,翠绿艳丽的花灌木如杜鹃、紫薇、夹竹桃等,充分体现这里美丽的民间传说,迷人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主风情,当驰骋在高速路上,那悠悠的山歌、绮丽的风光令您陶醉。

(2)怀远互通—“山青水秀”

怀远立交绿化设计以当地“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为元素,似水纹状的植物栽植形式,有似河流潺潺的流动。流线的图案让人们从不同角度都能领略到不同的景象,随车行使也能感受到动态连续的景象,流畅的美感。植物配置以香樟、小叶桉、夹竹桃、扶桑、黄金榕、黄素梅、红花继木、杜鹃为主。

(3)德胜互通—“素桑锦绣”

德胜互通绿化设计以“素桑锦绣”为主题,突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产业——蚕桑文化。设计中以桑树为主体植物,结合围合区地形勾勒出桑叶造型,运用香樟表现成春蚕,利用色彩鲜艳的夹竹桃、福建茶和主体植物桑树形成锦绣图案,烘托设计主题。

(4)东江互通—“四泉映月”

东江互通绿化设计以“四泉映月”为主题,突出当地环境特点有江必有水,有山必有泉,大量地利用高低不同的乔木组成由内向外层层相套高度依次递减的圆形图案,象征眼眼山泉,周围利用小乔木结合灌木表现成流水图案,源远流长。

(5)河池西互通—“锦绣河山”

本互通立交遵循道路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不破坏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重要原则。以“锦绣河山”作为设计主题思想,在立交的整体景观中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求美化自然,使立交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达到最大限度地原有地形地貌的统一。从而提高立交上行驶车辆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4.5隧道进出口绿化

隧道进出口绿化设计主要以体现功能为主,宽阔的视野,以保证行车的安全。在植物的选择上以地被植物和花灌木为主,在达到绿化的同时,也不影响行车人员的视距。在隧道进口的两侧列植高大乔木,以减轻“黑洞”效应对行车人员的干扰,给人们营造一个舒适、有效的行车环境。

隧道进出口绿化设计效果图

5绿化物种选择

在进行景观绿化美化植物选择时,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使得植物在该地区气候条件下,植株不会落叶死亡,能正常生长;紧密结合本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特点,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耐瘠薄和耐修剪;枝繁叶茂,没有季节性落叶;叶青绿色或多彩,花季较长;根系发达,抗雨水冲刷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固土能力,根系不会对路基造成破坏,在此基础上注重所选植物物种要符合高速公路美化绿化目标的要求,体现本路段特色,满足路域景观美化绿化工程建设的实践要求。

6结语

优美的乘车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就是在完成“高速”功能的前提下,将公路与周围的地物、地貌等自然要素和本地域的人文要素相结合,按照一定基本法则进行构图,创造良好的视觉形象和生态环境,给人带来一种审美愉悦和良好的情感反应。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宜州至河池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R].广西.2008.

[2]JtJ/t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

[3]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马宏威、寇继海、刘云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初探[J].北方交通,2008(1).

[5]汪小飞、吕澍.山区高速公路绿化与景观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9).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城市景观;滨江大道;鸭绿江;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1、滨江大道整体景观设计理念

1.1滨江大道的历史

滨江大道现在也叫滨江路,这是在整体规划后取的名字,在修建滨江大道之前,它被公园、游园、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和民宅堵占、分割,道路狭窄,视野进深有限,观中朝两岸景观的视角受阻。看不见奔流不息的鸭绿江和中朝两岸秀丽的风光,游人所欣赏的是断断续续鸭绿江两岸支离破碎的景观片断。鸭绿江沿岸大体被分成了三个部分,东段和西段是由两个个大型公园和一条堤坝组成。两个公园都是收费性质,主要对外来游人开放,除了早晨和晚上,会有老人在此下棋锻炼,其余时间鲜有人来。中间的堤坝上面满是爬墙虎,隔着林荫路就能看见鸭绿江水,行走在此倒是惬意,但是这一路的景色太相似雷同,时间久了会有视觉疲劳,所以鸭绿江沿岸的人并不多。每逢节假日,来到这里的市民目的也很明确,鸭绿江断桥和游船。

由此可见,丹东市虽然拥有鸭绿江以及和朝鲜隔江相望的的景观优势,但是由于缺少人性的规划和设计,导致行人稀少,鸭绿江沿岸的景观设计必须进行改革再设计。

1.2滨江大道的整体景观规划

丹东的滨江路共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2.5公里,西段长4.8公里,中段长5.7公里,其中中段就是原鸭绿江公园的所在地、俯瞰整个滨江路,犹如一条弯曲的绿色飘带,茵茵绿草中洁白的雕塑、时断时续的喷泉散落其间,造型多变的凉亭、四角亭将整个景观带有秩序地连接起来。

1.3滨江大道的设计理念

滨江大道的设计在以人为本的概念上,设计力求创造环境优美、舒适自然、道路便捷、具有宜人尺度的户外活动空间。在进行景观设计的同时,还秉承丹东地方历史文脉,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保护人文资源,塑造具有历史文化氛围和本土文化底蕴的空间环境。以览两国风光为主线,体现鸭绿江旅游特色和民族特色,形成一个既有局部特色又有整体风格的生态绿化景观。

1.4滨江大道的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绿化景观建设,集中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文化内涵,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滨江大道位于丹东市城市中心区域,是贯穿沿江东西道路的唯一通道。东起珍珠泡以南,西至鸭绿江大桥,长为5.3公里,宽约10-80米,占地面积26公顷。滨江路的修建,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好的休闲环境,亦成为来丹台胞及所有游客游览观光的一个好去处。目前,丹东市正在规划将滨江路的东、西两段继续延伸扩建,使它成为总长33公里的东北地区最长的滨江路。

2、滨江大道的细部景观设计

2.1功能分区

滨江大道的景观设计,总共分为了六大景区,分别是由历史文化展示区、中朝风光游览区、文化休闲观赏区、休憩娱乐区、滨水活动区和生态园区组成。根据有限的自然条件,设置临水台阶、观景台、游泳场、垂钓区,供人们进行水上活动。依驳岸的自然形状,建花岗岩亲水大台阶,开辟游泳场、垂钓区,在健身嬉戏的同时,观赏中朝两国风光。为满足功能要求,连接这些景区的便是一些雕塑、水榭、凉亭等小品以及绿化设计。

2.2景观小品设计

2.2.1小品设计

在连接市政府、汽车站、火车站的交通要道上,以“激流勇进”为主题建设大型广场,展示抗美援朝的历史和现代城市文化。广场上的主题雕塑位于广场中心,雕塑造型由高耸、动感的船帆和划浆的勇士构成。附近还有一处景观墙,其主题也是表达抗美援朝事迹。

中朝风光游览区是鸭绿江城市段最美的景区,根据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设计独具特色的游船项目。游人乘船游江,起伏跌宕,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此处也设置百米长的亲水台阶,拾级而下,江水触手可及,通过人性化的造园手法,形成不同的观景台、临水护栏、山石叠水,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文化休闲观赏区于鸭绿江绿化景观带中心区域,地处东西与南北两条轴线的交汇处,为人们提供活动健身场所。以江中大型音乐喷泉为主题,建一处半园悬挑式文化广场。使游人在欣赏起伏多变的音乐喷泉的同时,感受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喷泉充分利用鸭绿江水资源,在广场前宽阔的江水中设计一处大型江上音乐喷泉,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水柱呈现高低起伏变化,突显动态景观效果。

休憩娱乐区位于鸭绿江绿化景观带中游的三纬路路口,设置沉降广场,广场下沉开放环形台阶,为集会提供安全保障。该广场主要功能是为广大市民和各种社会团体提供文化娱乐场所,满足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了连接广场的过渡空间,分别设置了小凉亭、花坛、健身器材等园林小品,使景观效应扩大延保证景观效果的连续性。

生态园区位于鸭绿江绿化景观带东端,座落江中的半岛。设计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观赏园。治岛理水,组织环岛游览路线,设置亭、座椅、景观台等休闲设施。以植物造园为主,栽植随季相变化的乔灌花草,营照一处岛屿式生态休闲园林。

2.2.2绿化设计

滨江大道绿化通过植物品种姿态、花期、季相等变化,达到多层次的空间绿化模式。充分利用原有植物,进行合理配置。选用减噪、抗污染的风景树种,针对不同的活动空间,进行个性化的种植设计,形成特征鲜明的植物空间,突出植物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树种多选择乡土树种或栽植经长期生长适应本地气候环境的树种。同时采用复合式配置,以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式植物群落在广场周围的,设计两组弧形的木制花架,轻盈而别致,内设舒适、尺度适宜的坐椅,广场铺砌花岗岩,平坦、光洁,为游人提供文化娱乐活动的休憩场所。此外,鸭绿江公园景观带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势平坦的狭长区域,东西高差很小,没有地形起伏,空间层次变化有限。通过微地形处理,形成大面积蜿蜒起伏的草坪,地势呈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自然地貌,创造适合不同人群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空间,亲切、自然,强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结语

全长13公里的滨江大道,一条宽敞平整的公路,一座风景如画的敞开式园林,一个文化味十足的景观长廊,正可谓集合这三者于一身。滨江大道为了将景观的美感展现在游人面前,设计人员用广场、雕塑、喷泉、园路、园林植物、园林小品、地形、水面等材料划分空间,表述园林艺术语言。运用园林空间线的律动,面的转折,虚实空间的转换,色彩韵律及幽远意境的延伸,创造了富有园林艺术内涵的绿化景观。这种着眼与大环境、大意境的大手笔,展示了现代造园艺术的新概念,突现宏观景观效应,注重微观细部变化,在保持生态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前提下,运用现代造园手法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滨水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上林国际文化有限公司.《滨水区域景观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8

关键字:高速公路;景观空间;景观元素;景观设计

abstract:weshouldfocusonenvironmentalandlandscapebenefitaswellas“itsshortdistance,highspeed,muchspace”duringtheconstructionofhighway;theauthoranalysissystematicallyhighwaystructureoflandscapespaceandlandscapeelements,pointsouthowtoplanlandscapeanddesignlandscapeshape,landscapecolor,greenspacelandscape.inordertogetpropermethodsoflandscapedesign.

keywords:highway;landscapespace;landscapeelement;landscapedesign

1.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地区物资、信息交流,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88年实现零的突破到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已通车里程达29745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遍布中华大地。然而高速公路在我国是新鲜事物,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高速公路的基本功能要求,即道路线型的“平、直、缓”以达到“短距离、高速度、大流量”的目的,而忽视了其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高速公路的兴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影响天然的植被、地形、水系等,特别是在公路营运期间车辆排放的尾气、扬尘、废水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这一点已逐步被主管部门、建设部门和设计单位意识到,为此建立了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开展环保设计,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

高速公路的建设,除了进行功能、环保设计外,还应进行景观设计。所谓景观,是指人类(景观主体)所感受到的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和情感上认同的物质形态及空间氛围的综合构成体。而高速公路为了达到“高速”目的,建设中往往“逢山劈山、遇水架桥、过村拆房”,成为附着在大地上的一条超长的“黑色拉练”,导致岩石裸露,水系紊乱,森林减少;有的村落一分为二,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施工中的取土和弃土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乱挖乱堆;甚至有的地质景观和文物古迹也难逃厄运,破坏了高速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与原始的大地景观极不相融。高速公路的兴建不仅要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而且应该带来 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长廊。因此,高速公路必须结合原始的大地景观进行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形象,使乘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情感,带来一种审美愉悦,使其成为匍匐在大地上的一条绿色长龙。

2.高速公路景观的空间层次

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主要由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与城市街景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均为带状空间,但又不同于城市街景的功能和特征。城市街景人工性、围合性强,视域有限,而高速公路景观空间自然性强,围合性弱,视域宽广,同时要求有很强的导向性。

2.1景观廊道。景观廊道是高速公路景观空间的主体,它由三个空间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为道路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行车道、路肩、隔离带、防护栏、隔音屏、指示牌、天桥及桥身广告、路基边坡和行使的车辆;第二空间层次为道路两侧的带状绿化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乔木、灌木等树木及花草等地被植物、道路两侧的山体护坡、广告等,其宽度一般10-15米;第三空间层次为高速公路两侧的视域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田野、村庄、山体、水体和劳作的人们及各种动植物。第一空间层次包容在第二空间层次中,第二空间层又包容在第三空间层次中,共同营造景观廊道,构筑新的大地景观。

2.2景观节点。高速公路景观节点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为高速公路的进出站口,是高速公路整体景观空间序列的起点和终点,是进入一个城市或地区的门户,其景观环境决定着人们感受一座城市或地区的第一印象,它的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收费亭、防撞设施、广告牌、车辆、工作人员、其它服务性建筑及小品等;第二种为高速公路服务区,按照高速公路适当的里程并结合两侧的地形地貌来设置,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站、厕所、车辆、司乘人员、服务人员、绿化、广告、小品建筑及住宿、餐饮、购物的主体建筑等;第三种为互通区,它是由道匝及横跨的桥梁和涵洞围合而成的内向型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与景观廊道的道路空间层次生态组成要素相同。

3.高速公路的景观元素

3.1山体。山体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是空间的垂直界面,对分隔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速公路两侧没有山体,其空间层次单一而缺少变化,如湖北宜黄高速公路武汉至荆州段穿过江汉平原,虽然视野开阔,但景观单一,知其一而知其二,容易使人困乏。同时山体作为景观元素又优于生硬的城市建筑,其自然和谐、优美酣畅的曲线加上山体上的奇峰异石、绿树葱茏,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是在城市当中享受不到的大自然的美。

3.2水系。水系和山体一样,既是大地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高速公路的景观元素。水系或曲折或开张,富有动感。有的高速公路跨过水系,形成水系和高速公路的节点,把人的视线切换到另一景观空间。高速公路沿线山水交融,湖光山色,婉若一幅美丽的图画。

3.3绿化。绿化是大地的肌肤,绿色是大地景观的主色调,在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中,绿化景观包含行车道中间的隔离带、两侧的绿化带和相邻大地空间上的森林植被、农作物等三个层次。特别是隔离带和两侧的绿化带,经过有规律的种植、养护,成为重要的人工景观元素。

3.4桥涵。桥涵是高速公路两侧居民及动物的生命通道,是高速公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桥涵在满足流通功能要求的同时,应结合结构技术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强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使其成为高速公路景观元素。

3.5边坡。高速公路在兴建过程中,难免开山填土,形成了山体的边坡和路基的边坡。为了避免山体滑坡和路基崩塌,需将边坡上裸露的岩石和土壤进行加固。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及边坡的垂直高度不同,边坡的加固方法有多种多样,常见方法有块料护岸、轮胎固土、混凝土浆锚喷等,不同的加固方法其构造形式也不相同。边坡是高速公路空间的垂直界面,是人们的视线不可回避的地方,也是形成该道路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那一种形式,在满足加固要求的同时,应将其进行景观化设计,如京珠高速湖北段两侧的边坡有的采取岩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等块料护岸,有的采用混凝土浆锚喷,在其表层都进行了景观化处理,块料护岸通过块料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丰富的肌理,并在其表层雕上具有楚文化的图案,混凝土浆锚喷的边坡在其表层绘上色彩明快的卡通画,使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3.6建筑。高速公路景观空间的建筑包括高速公路两侧的民居或其他建筑、服务区建筑、进出站口建筑等。高速公路在线形设计时不可避免的要穿过一些村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形态,对自然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而高速公路两侧的民居是展示当地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精神风貌的窗口,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形象,无论高速公路和地方都有必要将其景观化处理。但民居产权归属各异,是高速公路建设中最难协调的问题。高速公路建设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在加强对两侧民居建设管理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经济扶持,统一设计,统一改造或兴建,使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服务区建筑是司乘人员可以亲密接触的建筑,设计时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时注重造型的奇特性和色彩的刺激性,使其既发挥商业效应,又丰富道路景观。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多为“欧陆”风格,主色调一般为红色,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但过于重复反而丧失了特色,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个性化设计。出入口处服务性建筑位于城市和高速公路的过渡空间中,一般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之中,而收费亭的设计以安全、简洁明快为主,以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但其构图和材质应以新颖,具有时代特色为旨,使其成为道路一景。

3.7防护及引导设施。该元素位于廊道空间的第一空间层次内,离司乘人员最近,重复频率最高。主要有高速公路两侧的防撞栏、隔离墩、隔音屏、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线、反光板(器)等,其有规律的重复、特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了高速公路特有的景观,使人从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体验。

3.8其他景观元素。包含高速公路两侧的雕塑、壁画、浮雕、广告等,壁画和浮雕一般附着在边坡上,前面已经阐述。雕塑是最直观的形体语言,她凝聚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民族风情等,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提升了高速公路的品质,使其成为文化长廊。如京珠高速湖北段是湖北境内的第一条景观高速公路,在其节点空间上设置了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雕塑,令司乘人员回味无穷。高速公路广告是时代的产物,其形式主要有高速公路两侧的广告和桥身附着广告,广告丰富的色彩和构图及具有趣味性的广告词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另一道风景线,展现了当地的经济特色。

4.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就是在完成“高速”功能的前提下,利用上述道路组成要素及周围的地物、地貌等自然要素和本地域的人文要素等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线形、形态、色彩、质地、韵律、节奏等基本法则进行构图,创造良好的视觉形象和生态环境,给人带来一种审美愉悦和良好的情感反响。

4.1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

4.1.1借景。高速公路线形设计时,在满足“平、直、缓”的同时,应避开风景名胜区和其它历史古迹,以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合理借用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其引入到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中来,或将高速公路的节点延伸到景区当中,如宁杭高速公路宜兴太湖服务区设计时借用太湖风景,主体建筑远离公路,依湖而建,变成了宁静的观赏太湖秀丽景色的好去处;南京东芦山服务区借用山势建在山腰之间,司乘人员可尽情享受登高远望的惬意,把山水美景尽收眼底,消除旅途的疲劳。并在建设中和地方政府协调,将道路红线以外的山体和农田纳入整体规划,将其借入到道路景观中来,如宁杭生态大道沿线500米范围内的采石场都全部关停,并进行了封山育林,全面对荒山秃岭、采石塘口进行绿化美化、恢复植被。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经济林带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使其两侧形成了一幅绵延的画卷。

4.1.1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高速公路线形选定后,根据两侧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和服务区设置要求(一般50公里设置一个)合理地设计景观节点,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其景观序列形式为起景(入口)——廊道——节点(服务区、小型互通)——廊道——高潮(大型互通或风景名胜区)——廊道——结局(出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各个节点形似镶嵌在景观廊道上的珍珠,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4.2高速公路景观形态设计

4.2.1沿路带状景观。廊道空间上人们是在快速移动中感受物体,瞬间一逝而过,根据人的视觉感受活动特征,只有这种物体不断重复,才能给人产生印象。因此,廊道空间景观通过其景观元素(绿化、防护栏、反光器等)有规律的重复形成带状景观形态,产生较强的封闭性和导向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4.2.2节点景观斑块。互通节点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其景观形态为斑块。骨架部分由直线和流线道路围合而成,直线是交叉干道的主线形,一般位于立交的底部,流线是两条或多条分流路线的连接道路,具有与其它干道相适应的立体特点。此处车速减缓,相对廊道来说感受时间增长,且可以居高临下,其景观构图可以草坪、小灌木、大灌木等元素为主,其图案有完全模纹式、模纹式和自然式的结合式、自然式等,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4.2.3景观元素形态设计。高速公路路面的引导、隔离、防护设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要求,其形态、尺寸有严格的控制标准,而两侧的雕塑、壁画、浮雕等有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壁画一般附着在两侧的边坡上,并且提供快速前进的乘客观赏,其图案应用夸张的手法,扩大尺度并沿前进方向伸展。雕塑一般设置在节点空间,不可能象其它元素不断重复,要使其能给司乘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必须有较大的体量,其高度在15—20米之间,并用抽象的体块进行构图,不宜精雕细琢。

4.3高速公路景观色彩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其组成要素和界面以自然因素为主,人工因素为辅,是大地景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了路面的黑色外,其它色调以绿色为主,如路面上的里程牌、指示牌、防护栏等均为绿色,与大自然色彩统一协调。但为了丰富道路景观,消除司乘人员的疲劳,可以点缀其它色彩。如服务区建筑、雕塑敷上红色后,“万绿丛中一点红”,活跃了景观气氛。横跨路面的桥涵也可以敷上与绿色协调的冷色调,如蛋清色、浅灰色等。边坡上的壁画因为色块面积大更是满目画卷、洋洋大观,给司乘人员带来视觉享受,提升道路形象。

4.4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4.4.1 两侧绿化带景观设计。两侧带状绿化是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的主体,是景观环境再造、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措施,其绿化配置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而且关系到高速公路的建筑美和景观美能否充分展现。这部分绿化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其宽度根据两侧的地物、地貌确定,一般10-15米为宜。同时,绿化设计要根据公路的线型特征以及高速公路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应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组合,树种根据土壤、气候等特征和树种的人文寓意来选定,一般以常绿为主,如杜英、樟树、竹林、茶树等,且为了视线通透,分枝节点在6米左右。树林下面可以种植一些地被植物或花灌木等,丰富绿化带的景观层次。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9

关键词:道路;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指标;;

StudyonKeyDesignindicatorsofUrbanRoadLandscapetransect

GuXiaoxuweiwei

(1.ShaanxiprovinceXixiannewareaJinghenewCityadministration,Shaanxi,Xianyang,710000;2.Xi'anRailwayBureau,Shaanxi,Xi'an,710054)

abstract:Currently,cityroadrulesofgreeningrateindiexaren’tapplicableforthepresentroadlandscapingdesign.thispaperanalysestypicalproblemsofgreeningdesignontraditionalroad,presentstheseconceptsofhalfsectiongreenrateindiex,classificationanditsstandards.anditanalysesanexampleofaroadinShaanxi,caneffectivelyimproveroadenvironment,andpromotetrulypeople-orientedonfarmcityroad.

Keywords:farmcity;road;landscape;green;designindex;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田园城市,被称为第三代城市发展模式,其道路兼具大城市和小城镇道路设计及环境特色,不同于传统道路,是从横断面规划上就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减缓交通拥堵,传统的城市道路往往依靠压缩道路绿带宽度、取消中分带、路侧带,绿化率通常为9%—13%,远小于行业规范中的最低指标20%,对道路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对比分析美国、波特兰、日本、丹麦等国家道路红线、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布置方式,分析可得,各国道路横断面设计主要以交通功能性为主,且对城市道路研究较多,但针对兼具大城市和村镇道路的田园城市道路研究较少,也不适合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和交通功能需求。因此,本文基于生态、景观、实用角度提出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为实现真正的现代田园城市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现代田园道路景观规划指标和半断面绿地率指标的提出

我国大部分城市如西安、北京等,为缓解城市拥堵问题,通常采用在道路红线内压缩道路绿带宽度,道路绿带宽度、取消中分带、路侧带等手段,使得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无法满足CJJ7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绿化率指标。

CJJ7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提出: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绿地率应同时考虑并确定,并符合以下几方面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绿带主要包括: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发现:目前规范中的绿化率指标已不再适用于现在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另外,调查发现,司乘人员行驶时视域范围主要为行驶方向的中央分隔带至人行道。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整道路绿地率指标,提出了半断面绿地率指标用于指导道路绿化设计。

二、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概念

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是指:中央分隔带至单侧道路红线内,绿带总宽度和道路半断面宽度之比,分为两型,有中央分隔带型、无中央分隔带型。

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路侧红线外单侧必须设置15m以上绿带。只有满足前提条件,才可以使用断面绿地率指标公式进行判别。

图2.1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图2.2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式2.1)

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式2.2)

——人行道中绿化带宽度

——侧分带

——中央分隔带

——道路红线长度

三、现代田园道路景观绿化类型及指标划分

1、道路绿化类型分为三种类型,即功能型、景观型、生态型。

功能型道路绿化:注重道路功能,如安全性、通畅性等,兼顾景观效果。

景观型道路绿化:注重道路景观性,如何引入乡土植物树种并选择合理的栽植方式,可凸显地域特色。

生态型道路绿化:注重道路景观性、生态性,通过绿化形式,可增大对道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道路碳排放量。另外,还能降低交通噪音,给人们营造良好的低碳生活环境。

2、现代田园城市道路半断面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现代田园城市功能型道路:绿带/半断面<0.25;

②现代田园城市景观型道路:绿带/半断面≥0.25;

③现代田园城市生态型道路:绿带/半断面>0.3;

我国大多数道路绿地率仅为9%—13%,依靠压缩绿带而提升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根据调查资料和主观评价显示,在道路红线外没有较宽绿带的情况下,指标小于25%的道路,只突出了道路的功能性,绿化仅作为附属设施。指标大于25%,小于30%的道路,拥有较宽的绿带,能较好的塑造景观,营造出城市美景;指标大于30%的道路,绿带较为宽阔,不仅能充分表达出道路景观,增添城市的美,而且能起到较好地降噪滞尘作用。因此,本文功能型道路、景观型道路、生态型道路划分依据是: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道路景观建设实际经验及道路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得出0.25(25%)、0.3(30%)比例。

四现代田园城市某道路实例方案分析及改善方案

本文以陕西某新区道路为例分析半断面绿地率指标,明确划分功能。

道路原规划断面:道路全长10.9公里,(秦汉大道-包茂高速),红线宽60米,双向八车道。公交车专用道位于机动车道靠近侧分带的第一个车道,直接式进站,人行道宽5米。

原规划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1m,=5m,=60m;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0.2﹤0.25,属于现代田园城市功能型道路。

改造实施断面:该路公交车专用道位于机动车道靠近侧分带的第一个车道,乘客乘坐公交车需行走16m,且穿越6米辅道,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而言,不仅不利于安全,而且行走距离较长,设置不够人性化、不便捷。建议该道路断面调整为:公交车专用道位于辅道,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调整人行横道5m改为3.5m,剩余1.5m调整为绿化带,这样可缩短乘客行走距离,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了交通流运行速度,减少公交滞留时间,增强城市景观、降噪、滞尘作用。

改造规划断面半断面绿地率指标:=2.5m,=5m,=60m;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0.25,属于现代田园城市景观型道路。

图4.1某路修改断面图和效果图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道路横断规划指标的调整对于道路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道路横断面中适当压缩横断面,提高绿带指标可增强道路景观性,达到良好的降噪环保、滞尘作用。

现代田园城市道路景观在注重道路功能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景观生态效果。因此,现代田园城市道路横断面需综合考虑规划设计。

五本章小结

本文针对传统道路横断面设计不满足行业规范,肆意侵占、压缩红线范围内绿带,造成环境、景观质量大大下降的问题,结合田园城市道路景观要求,提出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公式进行判别,分为功能型道路、景观型道路、生态型道路。随后,根据研究成果运用在陕西某新区,指导道路横断面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景观、环保、降噪、滞尘效果。

作者介绍: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评价方法

0引言

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改变甚至破坏了沿线环境景观。如何把不断扩展的公路、社区、城镇及周边环境合理的融为一体已成为公路景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高速公路景观是公路与其周围环境的综合景观体系,是一种功能性、观赏性与实用性、艺术性的结合、人与自然的交流的综合景观体系。合理的规划设计、评价高速公路绿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1]。

1景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运用

1.1建设背景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位于南京市以南、秦淮河以西,凤凰山、将军山以东,是江苏对外开放、迎接国内外和省内外宾客的重要窗口。是江苏省的标志性工程和禄口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无论在道路和景观建设上,都使之成为一段独具特色的高速公路。

1.2规划目标

规划根据对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总体建设的有关方针策略,提出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通过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将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引入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和思路[2],在充分利用道路沿线的景观资源与特色的基础上,营造具有生态示范和指导意义的现代高速公路景观。

1.3总体设计理念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在绿化设计理念上,力求反映江苏特色、时代风貌、省会南京市现代化气息,并结合高速公路本身特点,绿化应突出景观、生态效益,满足高速公路绿化功能的需要,贯彻“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简洁明快大气势”的设计原则。为驾乘人员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的外部环境。

2高速公路景观元素设计

机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着重就中央分隔带、边坡、路侧、互通立交等方面进行表述[3]。

2.1中央分隔带

设计在满足高速公路交通防眩、诱导视线和景观等多种功能的前提下,力求创造舒适、安全、富有地域特征的线性快速行车环境。由于中央分隔带土层薄、立地条件差,防眩树种选择枝叶浓密常绿的蜀桧,控制高度为1.6m为宜,单行株距2.0~3.0m,对于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从美化路容和改善小气候出发,则应以铺草坪和植地被物为主,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地被物选择月季、美人蕉等花灌木。在中央分隔带内种植品种不一的绿色植物,既可防眩,又使人产生车移景异、赏心悦目的强烈动感,既丰富了分隔带景观,又调节了单调乏味的行车环境。

2.2路侧

机场高速公路东侧宽14m,不同树种搭配,色彩较丰富,视觉效果较好,路西侧较窄,宽仅4m,为使与东侧绿化尽可能对称,雪松、紫叶李、紫薇或碧桃、花带均采用单行布置,花带同东侧对称。从路侧绿化设置效果来看,上层林木与中层地被植物及下层草坪得到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并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立体线型,韵律感强,车移景异的效果明显。采用全花草、中灌木、远乔木的布局,乔木大株距,使得路线空间开阔,线型流畅、清晰、通视性好,避免了高填土路堤的悬空不安全感。

2.3边坡及垂直绿化景观

高速公路由于挖填方形成了大量的边坡,并多以毛石砌筑,不仅破坏环境,而且还给行车带来单调、压抑的感觉,成为了高速公路的景观盲点。

根据道路总体形象定位及沿线景观具体条件,从边坡的防护功能、美化效果和绿化管护难易程度考虑,以铺植或栽植多年生宿根草坪-矮生天堂草或地被植物为主。垂直绿化景观在挡墙上部、路堑顶部栽植垂枝型藤本地被植物,如迎春、藤木月季,并配置多花灌木紫薇、夹竹桃等。形成多层次空间立体绿化,快速遮蔽构造物,以减少构造物的压迫感和粗糙感,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高速路的边坡是重要的带状景观。它的设计应富有人性化,才能有效缓解高护坡给人的压迫感,同时带给人们清新、浪漫的气息。但边坡设计还应建立在节约原则的基础上,强化立交区、跨线桥、隧道洞口等重要地段,以简约流畅的造型、自然和谐的色彩与环境相协调,同时避免复杂的形体和细腻的刻画,以适合高速公路的景观特征。

2.4互通式立交

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乘人员的视觉中心,也是高速公路进出口城市最感观的第一印象,规划在满足行车安全等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基地周围生态环境采用大气、简约的自然主义手法。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共设有4座互通式立交,绿化以植草为主,辅以少量植物造景来点缀,创造一种自然、开阔的意境。四处互通绿化采用简洁明快的布置手法,使互通空间更具有开阔的意境,大块面的绿色与庞大的立交在气魄上相协调,更能表现互通的线型美,突出行车标志,提供更佳的行车视距。同时减轻和消除司乘人员视觉的疲劳。

2.5服务区与管理中心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集加油、修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以及广告业为一体,并兼有机场路管理的综合区。其绿化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划分和植物配置,以建筑物为主体,常绿草坪为基调,配以常绿树种香樟、落叶树种银杏、月季、广玉兰、紫薇及各种小冠花,营造一个四季常青、花色随季节不但变化的绿色花园。综上所述,高速公路的各种景观元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设计中既要对每个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又要结合各元素间的关联性进行总体规划,使之和谐统一,同时还要明晰高速路的景观特征,区分与城市景观的不同,创造出融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高速路风景线[4]。

3景观效果综合评价

景观效果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反映绿化景观交通、环境、美观等功能的,多层次、多目标的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从美学质量、景观阔值、景观敏感度、景观特殊价值4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此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5]。

3.1美学质量评价

美学质量,主要指风景视觉质量,它是景观信息和景观审美意识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景观审美度量和景观构成要素分析评价。其中景观构成要素包括色彩、形状、线条、质地等景观特质。

3.2景观阔值

景观视觉环境阈值是指景观环境对人类干扰的抵御能力,是受干扰后自我平衡和自我恢复能力的量度,也反映了景观环境抵抗视觉污染的能力。它是合理保护、利用视觉环境以及视觉污染的基本指标。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视觉环境阈值取决于景观地貌、景观生态、景观视觉等方面。

3.3景观敏感性

公路景观敏感性是公路周围环境景观被人们所注意的程度的量度,是环境景观的清晰、可见以及醒目程度的反映。与绿化景观本身的空间位置,与道路的相对位置关系,物理属性等也有着密切关系。显然,绿化景观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或部位,即使轻微的干扰,都将对环境景观造成较大的冲击;相反,若能巧妙结合,则会带来较好的景观效果。可从视距、视角、相融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4景观资源价值

景观资源价值主要从历史文化价值和稀有价值两方面进行评价。

3.5评价方法

采用专家与公众共同参与的方法。一般可分为4类群体:公众、专家、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分别对上述四个方面的景观指标层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得出高速公路景观综合评价分值(表1),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结果可对高速公路的景观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可减少人为对生态环境和优质景观的破坏,并且使景观组织趋于稳定。

对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经过质量评价,通过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景观阔值评价、景观敏感度评价和特殊景观资源评价后,即可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分值为90分,处于Ⅰ级。

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现状特征,更好的制定保护利用及改造措施,从而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并且使景观组织趋于稳定,有利于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4结束语

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营建绿色、生态、特色的高速公路景观,是高速公路建设、改善经济开发外部环境的关键,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通过对高速路景观元素以及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将有利于我们创造出更多、更美、更人性化的高速公路。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和丕壮.道路绿化工程的景观设计[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9,7.

[3]许冬林.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绿化设计[J].华东公路,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