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十篇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十篇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1:07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1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法律制度、市场环境

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具有诸多优点,但运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实践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因此在法律、会计、税务等制度方面尚难形成对资产证券化的支持。如何解决我国在实行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的难点和障碍,成为我国开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实践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健全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

我国资产证券化道路刚刚全面起步,存在大量制度或非制度、法律或非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与缺陷需要克服。制度障碍形成于监管部门为了保护国民经济或者纠正和防止某些不合规的操作制定了监管较为严格、限定较为繁琐的法律法规。这些缺陷与不完备会造成现有资产支持证券各方利益当事人权益、市场信誉、政策公信力受损,故需尽快推动资产支持证券相关立法的完善。因此,我们应适时制定和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担保法》、《保险法》、《信托法》、《破产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条款,克服与现行等基础法律的冲突。为资产支持证券融资制订特别法,确定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也为设立资产支持证券建立的特别目的机构(SpV)提供便利,制定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进入、经营、业务流程、退出、风险及资产池管理,信托的建立和受托人职责以及违法处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资产证券化各环节的畅通扫除障碍,使资产证券化能为我国大型基建项目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1.1修订和健全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各类法规

1)针对《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关于证券发行主体资格的限制,提出关于资产证券化运作的SpV可以豁免的规定;允许SpV以发行债券的收入向发起人购买基础资产,从而使资产转移能够实现,真正达到破产隔离的效果;针对公司设立的营业场所规定,说明“SpV不受必须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的条件限制”。

2)在会计核算上,应制定资产支持证券的专门会计准则,改变目前会计制度不规范、不确定的状态,强化投资者对债务人信息的全面了解,实现其真实出售并构成表外融资方式,确定对资产支持证券交易进行会计处理的表外原则。

3)修订《税法》,改变目前税收制度不规范的状态。虽对针对资产支持证券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还应建立完善的资产支持证券的税收激励政策,实现“税收中性”原则,减轻税负及减少征税环节,以保证资产支持证券拥有合理的融资成本,并明确规定对原始权益人、特设目的机构以及投资者的税收待遇,如是否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印花税、房地税、所得税、利息税、涉外税收等。

4)针对《破产法》第二十八条“担保物的价款超过其所承担的债务数额后,超过部分属于破产财产”的规定,应当注明当担保抵押资产进行证券化后,担保物的价款超过其所担保的债务数额的,超过部分不属于破产财产。只有这种超额资产不列入破产财产,才能达到破产隔离的目的,才能充分运用内部信用增级技术,降低融资费用和成本。

5)修订《保险法》以及相关基金管理条例,鼓励投资基金向资产证券进行投资,允许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给予资产证券化推动力。

1.2适时完善法律体系,加快配套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家经济法制建设,2005年日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并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系统全面地总结研究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和资本市场培育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遵循了市场经济法则、资本运行规律和法规体系要求,吸取了国外实践经验、借鉴了国际运作模式,促进了公司治理、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等多项机制和制度的重大调整,力求在更深层次上修订和完善这两部重要法律。这是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进程,是对保证资产证券化运作水平全面提升的全面体现。新《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改为市场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以期形成完善的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体系、市场规范与法律制度。

2、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环境

2.1大力规范发展国内中介服务

资产证券化涉及到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其中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则是所有资产证券化交易都必须涉及到的,也是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在规范化的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评估机构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起到了增加投资者信心、为市场提供信息提高交易透明度的作用。

针对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尚显不足的缺陷,应建立专门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机构、销售机构、信用评级增级机构,以克服中介机构不健全的状态。同时,创造条件建立规范化的资产评估和资信评级机构,完善我国的资产评估和评级工作,加强行业自律。

1)尽快统一资产评估管理尺度,建立一个以评估基本准则为纲、若干应用准则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体系,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行为;

2)借鉴国外资信评级机构的经验,对当前的证券评级行业进行改革,着重培养几家具有社会独立性、在国内具有权威性、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但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现阶段较为可行的是直接引入moody,Fitch等国际权威资信评级机构,或与之合作。

除此之外,对于投资银行、会计师、律师的服务也要加以规范,并且要针对资产证券化的新业务和新特点出台一些特殊规范,如具体会计准则、律师业务指导等。同时,在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同时,应着眼于完善资产评估和资信评级业务的政策,建立起规范的框架,并有必要对同行业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并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

2.2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优质服务

对于向海外发行的资产证券,一般需要由国外的投资银行承销,而且在资信评级上也要求由国外机构来进行。对于即将在国内发行的资产证券,同样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优质服务,一方面可以保证资产证券化启动的健康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融资技术,从而带动国内中介机构的发展。

2.3积极引导投资者,培养投资者队伍

由于机构投资者相对个人投资者具有更成熟的投资理念、更充分的市场信息和更完备的分析技术,因而更能理解、接受和投资资产支持证券,而且机构的资金庞大,有能力承受和分散资产证券化重组债务可能导致的巨额损失;为了促进我国的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我们应当支持和培养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的投资主体,逐步向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开放资产证券化市场。

国内投资者缺乏是目前制约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因素。海外资产证券化可以作为目前国内环境不完善条件下引入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但单纯依靠海外投资者显然不能从根本上创造对资产证券化的持续、稳定的需求。而且,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新型的投资工具,对于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改善资源配置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着力培养国内投资者队伍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着手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原来的《证券法》要求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即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均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受限,即不允许开展为客户融资和融券业务;国有企业不允许炒股;银行资金不得进入股市。而新《证券法》对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限制性条款及时做出调整修改,拓宽了《证券法》的调整范围和资金渠道来源,对上述各项和混业经营预留了调整和扩展空间,同时也为银行资金、国企资金直接或者间接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条件,扩大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一系列新制度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投资的制度保障,建立市场化的投资者评价体系,形成促进投资者优化行为的外部压力,提高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质量和素质,真正发挥了投资者的智力优势。

2.4大力完善市场的监管

资产证券化是比较复杂的结构性融资方式,既涉及证券、担保、信托等金融领域,又涉及工商企业等非金融部门,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业务,在现有的政府行政管理系统中,任何单一机构的业务分工都难以与之对应。因此,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必须指定或建立专门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机构,建立健全的监管法规,提高监管程序的透明度,或者在现有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内特设的资产证券化监管部门。

同时,应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监督法规,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应以法规的形式作出规定,为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提供一个比较完备的法律框架。虽然新的“两法”的实施,揭开了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新篇章。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需要法制建设的支持与保障。

3、资产证券化融资操作建议

3.1挑选优良资产,找出合理的切入点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在我国应是基础设施收费资产以及出口应收款资产等,这几类资产可以成为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是收入安全、持续、稳定,由于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消费数量或次数比较稳定,不会有较大的波动。并且消费价格受政府管制也不会有较大波动。因此,基础设施收费所得通常具有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且缴费比例低的特点,是适合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资产。

3.2花大力气搞好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

试点一方面是选择资产,另一方面则是选择实行的区域和行业。在试点选择问题上,应该找出市场发展较好、基础工作较为完善的地区。就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上海、珠海、深圳、重庆等地均有此优势,因而可以由当地政府与商业银行先行试点,寻求成功经验。行业则主要集中基础设施和有较大出口额的行业。

3.3先开展离岸资产证券化,再适时开展国内市场业务

由于现行的制度性约束和市场环境约束,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业务如果在国内开展会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蹦而就。而离岸资产证券化的大部分业务流程是在国外完成的,适用资产支撑证券发行国的法律,可以规避在国内开展时面临的许多障碍和不确定性风险,保证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完成,加之我们已有成功的先例和经验,因此,我们可此类证券化为突破口。

为了推动我国离岸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建议政府对此种证券化采取扶持措施,如将其筹集款项视为在国外进行的债券融资,放松对证券化业务的外汇管制,给予其一定的资金调度自由权,减免预提税等。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也要加强监管,严禁逃汇行为,使离岸资产证券化能够稳定健康地发展。随着资产证券化实践经验的积累、国内各项制度的完善以及配套市场环境的改善,再将资产证券化的工作重点转向国内项目融资市场。

4、结束语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法律、信用等条件还不完全配套的情况下,在引入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的过程中,应该采取试点和创新的方式,一步步的稳固开展起来,积极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市场和体制环境,分阶段、有步骤的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的引进工作。只有这样稳步推进,逐步完善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服务,并使之趋于成熟,资产证券化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小峰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蒋先玲,项目融资(第二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

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资产证券化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其受到了许多投资者的喜爱。资产证券化的完整融资过程需要有许多的参与者分工,参与者由发起人、托管人、投资者、特殊目的机构(SpV)、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服务机构和投资银行等组成。基本运作过程是:原始权益人通过特殊目的机构将现金流资产组合成资产池,经过信用增级和评级后通过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募集资金购买原始权益人转让的资产,最后向原始债务人收款支付给投资者。以下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运作流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动因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金融中介,为了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必须拥有良好的资金流动性,不能因为经营的不稳定而出现流动性风险。信贷资产作为银行的主要资产,也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如果银行的长期负债较少,而长期的信贷资产较多的话,容易导致资金的错配,增加流动性风险。在通过资产证券化后能将银行风险分化,由各种不同的机构去承担,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加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等,提高了银行的经营能力。

我国银行在目前宽松的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不断的增加,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是信贷资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因此,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途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十分好的选择,同时也将银行面临的部分信贷风险转移出去了。商业银行实现资产证券化后,将短期内收不回的长期贷款变现,增加了资金的周转率,提高了银行的收益水平。

三,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试点重启以来,国内资产证券化进展逐步加快,但其中仍潜藏着一些问题:

(一)资产证券化的立法不统一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法律条件。资产证券化是多种制度环境中金融创新下的产物,难以在单一的一项法律下获得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国外发展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法律环境上,没有建立相适应的制度规范。资产证券化在涉及到融资的过程中,必然会和金融市场中的部门产生不同的法律纠纷,在没有建立资产证券化发展所需的独立法律和规范,在解决这些法律纠纷时将显得力不从心。

(二)信用评级不够规范

信用评级机构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证券的评级一般都是投资者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在我国信用评级刚刚起步,评级技术和评级方法尚在探索中,在评级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评级机构的水准有限,评判的实际情况可能不准确,评级透明度不高。其次,尽管评级机构对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进行了评级,但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都附带着银行的担保,和银行本身的信用挂钩,导致评级如同虚设。最后,评级机构没有公布实际的评级标准和模型,评级的权威性受到公众的质疑,难以得到投资者的认同。[本文转自www.dYLw.net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三)资产证券化存在盈利困境

当前,国内的资产证券化仍处于试点期,无论是市场发行量还是产品类别都处于初级阶段,监管机构和发行银行更多注重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破冰,即追求所谓的第一单效应,对于资产证券化是否盈利并不太注重。短期之内,商业银行虽然暂可不必过多考虑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盈利问题,但盈利困境的存在无疑会在长期阻碍资产证券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

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实施统一的立法,是实现我国资产证券化优质快速发展,解决投资者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的根本要求。如果没有统一的资产证券化法律规范,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将面临发展紊乱、毫无条理的局面。由于现在法律体系的复杂多样性,我国与资产证券化所制定的法律相冲突的有很多,而这些法律都是由全国人大和常委通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要想修改与其相违背的法律条款,也必须通过全国人大及常委来修改。因此,把和资产证券化法律规范相违背的全部修改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做法在立法上也是不科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立法机构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统一的立法,确定规范明朗的上市、交易等操作原则,建立资产证券化专门的法律体系,才能保证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不仅要确立资产证券化全面、规范的法律体系,而且要根据现行法律中和资产证券化法律相违背的另行建立法律条款,从而全面的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强基础资产的质量

在实际情况中,如果要商业银行去选择,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将不良资产选作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这样就能将风险分散给广大的投资者。在我国的金融发展史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是一个曲折和漫长的过程,是在特殊背景环境下的产物,而且不良资产是难以估测未来产生的稳定现金流。我们都知道适合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应该是具有一定的信用标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和一定流动性的资产。纵观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们从中认识到资产证券化是无法将质量低劣、还本难度高的不良资产转化为流动性高的资产的,否则将会影响金融次序的稳定,造成巨大的后果。因此,商业银行选择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要拥有一定的信用且质量高的资产。

(三)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监管规则缺乏统一,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在同一信托机制下是分割进行的。比如说,税收优惠政策、会计处理以及交易市场和交易规则的统一性问题,这些问题所产生的根源是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下的监管机制不协调。在我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模式并不少见,努力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适应混业经营的市场模式,形成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统一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和产品的交易,是保证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前提。但是在目前看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已经根深蒂固,金融市场统一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总的来说,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能够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外部环境的改良。

(四)扩宽投资群体,加大对投资者的培训

一个发达健全的二级市场能够保证资产证券化中资金的变现能力和流动性,使资产证券化稳定的在市场中发展。在发达国家中,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构成了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我国的个人投资者在支撑,导致了我国市场要求与市场投资者的结构相去甚远。因此,有序地放宽我国机构投资者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是有必要的。应该考虑逐步开放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过程的一些限制,为了满足中小商业银行资本的扩张,特别的应该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

还有加大对资产证券化投资者的培养力度,提高我国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定价与分析的能力。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一种结构化产品,在结构和法律上比较复杂繁琐,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市场中介机构应帮助投资者做出一定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增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

(五)明确受托人的职责,提高受托人的准入门槛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受托人准入机制,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受托人是控制风险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受托人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受托人能够管理基础资产,行使与之相关的权利,能够把服务商存入SpV账户中的资金支付个投资者并且能对没有立即支付的资金进行再投资。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法律规范,明确的规定受托人的准入门槛,确定受托人应该履行的职责,避免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酿成大祸。

参考文献

[1]张超英,翟祥辉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实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89-103

[2]王开国.资产证券化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59-187

[3]于凤坤.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5-56.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3

[关键词]河南;资金;“瓶颈”;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03.045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03-0098-02

1河南省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1.1可以解决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河南GDp连续三年全国第五,2013年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后的开局之年。河南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同时,也遇到了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受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不断缩小,2013年6月份波及全国的“钱荒”中河南也深受影响。据有关资料,河南现在有80%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大部分都是自筹或通过地下金融融资。一方面银行无钱放贷,企业无米下锅;而另一方面民间资金却暗流涌动,从河南信用担保机构增加的数量也可见一斑(2007年190余家,到2012年底有1383家)。怎么给“钱”以市场、给“风险”以对价、给“资本”以出路?资产证券化也许是较好的选择。

我国资产证券化从2005年试点到现在已有8年时间,其制度建设、技术手段、经验积累都会为河南省资产证券化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当然,由于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人们对资产证券化还多诟病。但从本质上讲,资产证券化本身只是一种金融手段,是有别于传统融资方式的一种金融创新。其“资产”是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的,其运作方式也是以参与各方各自的承诺所确立的各种合约为信用链,以相互支持和牵制实现风险共担的,它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如何设计和使用,本身无所谓好坏。美国的问题在于过度的创新和监管上的疏漏,导致微观金融创新风险估控失当,然后又叠加于宏观经济周期下行的碰撞,才引发了危机的爆发,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通过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饥渴”症,同时给民间资本以出路。所以,选择资产证券化,其实质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不必有太多的顾忌和担忧。

1.2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目标的需要

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有把河南建设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内容,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而不管选择方式是什么,资金支持都是关键。融资方式有多种,但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像“破产隔离”就会把融资主体的风险降到最低。

从目前全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状况来看,除了国有政策银行、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国”字头的金融机构发起的证券化业务之外,地方上也只有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浙商银行2008年11月发行的国内首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2008年浙元1期)。虽然早在2009年,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指出官方从未叫停资产证券化,会从审批、品种设计、投资者范围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善,而且事实上此后也不断有资产证券化品种推出,但却鲜有地方推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也没有增加新的试点地区,有些专家及其他各方猜测会就此停止地方资产证券化试点,当然猜测和臆断还是受大环境的影响。随着2012年9月“国开行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2013年3月证监会《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的颁布,我国资产证券化已进入常规化发展阶段。若河南省能抓住机遇,像浙江省那样成为银监会或人民银行的试点地区,将会对河南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河南省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条件

2.1内部条件

(1)河南省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资产证券化发展潜力巨大。长期以来,河南与全国其他融资主体一样,80%以上的资金取得是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尤其2008年后为应对美国的次贷危机,银行信贷更是快速膨胀,不仅总量扩大,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也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天量放贷又使我国宏观经济面临通胀压力。所以,从2010年初到2011年8月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为21.5%,中小型金融机构为1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紧缩或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河南资金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小企业普遍遭到融资“瓶颈”,紧缩的货币政策更使地方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普遍短缺。河南的地方商业银行(如郑州银行等)本来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经过这几年发展,可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丰富。截至2012年6月底,郑州银行总资产规模达890.19亿元,其中贷款余额376.92亿元,占总资产比重约为43%,较2011年的49%有所下降[1]。一方面信贷资产丰富,另一方面流动性短缺。为了缓解上述矛盾,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信贷资产证券化显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地方财政风险。河南省当前的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日益加剧。其中,财政风险问题正逐渐成为困扰河南省政府和经济发展的一道重大难题,2012年,财政总收入3282.8亿元,总支出为5006亿元,缺口1923.2亿元[2]。2009年河南省辖市共16个,债务总额为745.921亿元,其中债务余额最多者为郑州市,共计208亿元,占比约为28%,其中当年举债97.5亿元,偿还62.2亿元,偿还率为29.9%,不到30%;县级市共120个(市、区),全部负债共60.7亿元,债务余额在8亿元以上的有19个,2亿元以上的有17个。它们举债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道路建设,即市政建设。对此,可借鉴国内外经验,将市县级地方政府的市政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是指以基础设施的未来收费所得产生的现金流收入为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方式,以解决债务问题。

2.2外部条件

(1)有利条件。成熟的国外资产证券化经验可以借鉴,而国内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像2008年浙江的浙商银行发行的首单省属资产证券化产品“浙元1号”,对河南省资产证券化开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为河南省开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民间资金也是保证证券化资产销售的资金条件。

(2)不利条件。目前,对于券商发起的资产证券化缺乏相关的会计、税务处理制度,但这一问题可以以现行的商业银行发起的资产证券化会计、税务处理作为借鉴,不会对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3河南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选择

3.1模式选择

目前我国已试点的资产证券化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商业银行发起,银监会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具体采用信托模式。另一种是券商发起,证监会主导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具体采用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模式。在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下,河南省可以选择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只有以上两种。

3.2资产证券化的领域选择

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特点及金融环境,可以选择中小企业和省、市、县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这两个领域。

3.3资产池资产选择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集合债券;省、市、县级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收费项目。

3.4可能性

(1)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两种:一为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由本土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可以采用信托模式。这个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认可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有成熟的国内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可借鉴,尤其我国2008年浙商银行发行的首单省属中小企业证券化产品“浙元1号”,更是为河南省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所以,管理层的认可程度会大一些。二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证券化,由本土证券公司发起设立,采用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模式。它可以发挥河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特色和优势,也有可借鉴的国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证券化的经验,像韩国p-CBo的运作经验,但我国现在还没有相关的试点。从目前的制度层面来看,2013年3月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明确了可以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具体形态,包括“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信托收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以及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商业物业等不动产”,所以目前的制度障碍是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相关的实物,像“豫中小债”截至目前共两期(2008、2011)9.9亿元,规模尚小;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其难以满足2010年10月证监会出台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指引》中“基础资产应先能够产生相对稳定的现金流”的要求。所以,综上所述,短时间内,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证券化的试点很难获得中国证监会的认可和支持,可能性较小。

(2)省、市、县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可以选择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模式。这个选择有成熟的国外市政资产证券化项目运作成功的经验借鉴,也有我国2006年东海证券发起的“南京城建污水处理收费专项计划”资产证券化项目和2011年由中信证券发起的(2012年1月证监会批准)“南京公用控股污水处理收费权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项目。它们都是将市政建设收费权打包证券化,无疑会对河南省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因此,省、市、县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收费权(路桥收费除外,其目前争议较大)证券化试点获得中国证监会认可和支持的可能性较大。

3.5具体的运作和流程

(1)河南省的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以河南省属的商业银行作为发起机构,将中小企业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支付资产支持证券的收益,证券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两种,采用评级、内外部信用增级等,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4

简而言之,资产证券化就是金融机构将资产打包形成资产库(asset  poo1)后销售给其他机构(在这里称为特别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称SpV),特别载体以资产库为抵押担保发行证券为其购买行为融资的活动。这种证券被称为资产抵押担保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简称aBS)。资产证券化往往用于流动性较差或质量不高的资产。最初的资产证券化始于按揭贷款市场。试想,如果没有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纽约地区的人们不太可能投资于洛杉矶的房地产市场,而住在波士顿的人们也不会关心迈阿密的房地产。即使最初发放按揭贷款的机构将贷款在二级市场上销售,其购买者也只会是一些大型的机构投资者及其他金融机构,个人往往无法参与。但是,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在二级市场上购买按揭贷款的机构可以发行以按揭贷款资产库为抵押担保的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每月所获偿还的按揭贷款本金和利息全部或部分流向按揭抵押担保证券的投资者。这样,原先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就会以标准化的证券形式在资本市场上流通。这不但可以为按揭贷款的初始发行机构提供大量的流动性,而且有利于增加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按揭抵押担保证券是按揭转手证(mortgage  pass-through  certificate)。按揭转手证的持有者每月将获得资产库所产生的所有本金和利息现金流。当然,资产库产生现金流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按揭转手证持有人的利益。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增长十分迅速。1980年,按揭抵押担保证券的余额为1110亿美元,1999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2.2万亿美元。现在,资产证券化已逐渐发展到其他领域,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包括汽车贷款、信用卡业务和其他应收账款。不仅如此,使用资产证券化工具的机构也不再限于金融机构。一些制造商乃至基础设施的开发者也在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一工具。总体上,资产证券化可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以下便利:

1.通过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可以较低成本处置一些质量不高的资产,继而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核心原则的要求。

2.资产证券化的使用者可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充足的流动性。

3.银行传统业务是借短贷长,因此通常存在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情况。资产证券化可以缓解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并可用于负债管理。

4.资产证券化可以减少金融机构对若干经济部门和地区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金融机构管理资产和负债、筹集资金及控制资产质量的能力得以增强。另外,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银行在原先简单的贷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不同的金融机构可以分别扮演初始贷款发放者、担保者、贷款管理者和证券发行者等不同角色,因此金融机构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和业务多元化的机会。1995年美国橙郡政府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投资于利息—本金分拆证券的结果。

二,新兴市场国家使用资产证券化的问题和前景

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过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企业获得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效率得到提高。但是,新兴市场国家使用资产证券化的程度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主要原因在于:

1.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有待提高。由于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缺乏了解,许多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仍心存疑虑,避免大规模的投资。

2.证券投资者需要了解抵押担保资产库的详细情况,以便通过历史数据了解资产库的风险,如提前偿付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新兴市场的透明度往往不如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

3.在发达国家,法律规定特别载体不受原资产发行机构(如发放按揭贷款的银行)破产的影响。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资产证券化在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法律保障。

4.一些新兴市场的税收框架不利于特别载体,继而影响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5.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往往需要获得信用担保和著名评级机构的评级,才会吸引投资者。但目前最著名的评级公司都来自发达国家,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会相应上升。

尽管如此,但新兴市场国家资产证券化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跨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随着新兴市场进一步完善法律和管理框架,资产证券化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结束语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5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常规化信托障碍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为资产证券化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从宏观角度看,我国资本市场基本完善,资本流动性较强;从微观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等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独立经营的实现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近年来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使金融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这也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尽管宏观政策层面逐步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转型的决心较强,但是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特别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距离真正的常规化转型尚有较大差距。

一、缺乏统一的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框架

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框架,其中影响较为明显的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缺乏统一的合格标准定义。目前,各部委会关于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部门规章,通行的做法是简单归纳合格基础资产的法律和业务属性,再用例举法详细列明可以入池的合格资产类别、名称。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定义方法难以完整涵盖资产各种形态、种类,并且执行标准可能不统一,在这里是合格的,在那里又可能是不合格的。不同监管机构的认定、监管标准不统一,各自更加注重自身部门利益的需要以及对监管责任的逃避,严重抑制了市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市场效率。因此,需要有更高位阶的立法,以打破部门规章的藩篱,用资产“适格”立法标准代替部门行政审批。值得注意的是已有高层表态“要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产品标准和监管规则,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审慎监管,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二、“真实出售”与“破产隔离”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资产证券化的“真实出售”与“破产隔离”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根据前期的证券化实践,中国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存在较为明显的制度缺失。我国现行法律中除了买卖交割之外,能让证券化资产从原始权益人独立出来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信托。但是,中国目前《信托法》中对于信托财产的权利归属较为模糊,对于信托受益权等新型财产权利缺乏对其法律属性的明确界定,从而不利于信托关系合法性的保护。在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抗辩力是有所欠缺的。除此之外,目前我国所有金融资产管理机构中,唯有信托公司能够全面合法使用信托法律关系。证券公司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目前无法将其法律关系明确为信托关系。根据中国《证券法》第六条的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这使得证券公司难以名正言顺的开展信托业务。另外,根据国务院行政法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的规定:“证券资产管理客户的委托资产属于客户”,使得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的财产无法与客户的资产相独立,从而只能被认定为委托关系。

三、基础资产登记公示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基础资产登记公示制度严重缺失,特别是信托登记制度亟需补充完善。基础资产要实现“真实出售”建立覆盖面广、法律效力高的登记公示制度尤为重要。我国法定登记制度规定的登记类型主要有房(地)产、工商、港监、民航等管理部门分别管理的不动产、动产、船舶、航空器等,其登记(产权或抵质押权)具有法定公示效果,可以产生排他的优先权或抗辩权。但在证券化资产中存在大量的新型财产权利(比如收益权、受益权等),现有的法定登记制度不能涵盖,而依托于部门规章的登记制度其法律效力层级低,保护效果存在一定的弱势和不确定性。未来扩大试点阶段及常规化转型过程中,建议完善资产证券化中的债权、物权转让与通知制度。通过特别法的形式对于资产证券化中的债权转让与通知进行专门规定,以利于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

四、市场主体参与证券化的意愿相对较弱

资产证券化试点阶段,各市场主体参与证券化的意愿相对较弱,市场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对于发起机构而言,由于试点阶段审批较为严格,监管部门往往过分强调选取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发起机构主要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中,发起机构往往是信用程度很高、经营规模很大的央企国企。以上机构本身具备较为稳定的融资渠道,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将其所持有的优质资产剥离进行证券化处理的意义并不是很大。而由于试点额度有限,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商行、金融租赁公司及中小型工商企业而言,虽有较为迫切的资产证券化需求,但是却较难获得批准参与其中。对于特殊目的管理机构信托公司而言,目前盈利空间相当有限。由于试点阶段中优质资产往往被发起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所主导,信托公司参与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实际操作过的项目中,不少信托公司参与一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能需要耗费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实际获取的管理报酬非常有限。因此,当前信托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的意愿普遍较弱,大多数具备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的信托公司并无专门的资产证券化团队开展此类业务。因此,建议未来相关政策鼓励将发起机构更多向有迫切需求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商行、金融租赁公司及中小型工商企业倾斜。这样才能更好的顺应市场需求,促进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

五、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较差

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较差,缺乏统一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平台及场所。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交易场所主要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但是,目前两大交易场所的流动性均相对较差,且由于受不同部门监管而被割裂,跨市场发行有较大难度。目前,在深交所挂牌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交易金额是所有市场中最大的,如果考虑产品的存续期,则平均年化换手率仍普遍低于130%。上交所和银行间市场产品的平均年化换手率更是低至5%以下,而美国相应产品的年化换手率高达500%至800%。产品换手率低导致投资者很可能需要持有至产品到期,并且对于流动性较低的产品,投资者往往希望得到更高的风险补偿,这就要求产品发行者要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

六、风险管理经验不足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相对缺乏经验。“次贷危机”的爆发,充分揭示了资产证券化与其他金融业务一样,同样存在各种风险。具体而言,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包括基础资产的选择与评级风险、现金流风险、基础资产相关市场变化风险、利率变化风险、提前偿付风险、操作风险等等。由于在试点阶段,发起机构提供的资产均非常优质,出现以上风险的可能极低,从而导致发起机构以及资产管理机构缺乏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也缺乏相关风险的管理经验。

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总是不断对现有的法律和监管体制提出新的挑战。资产证券化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日益完善的法治华静霞体现制度组合优势的金融创新。以上问题仅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转型当前所要面临的最主要障碍,并且各大障碍之间彼此相互牵连,唯有以上问题得到充分全面的解决,资产证券化才有可能真正地形成市场规模,才有可能成为常规化业务得以普及开展。

(作者: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

参考文献:

[1]周慧.浅议我国资产证券化[J].湖南农机.2009(05)

[2]温永亮,王耀文,刘沛.??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9)

[3]邵诗利.资产证券化:中国的经验与前瞻[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

[4]官培财.资产证券化的效应及适应性分析――基于文献综述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0(15)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6

【关键词】信用评级证券投资者金融中介健全法规

一、我国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障碍分析

(一)缺乏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特别是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不良资产的准确评级可以增加交易透明度,加强投资者的信心并引导投资者做出决策,促进证券化的顺利运作。目前我国缺乏被市场投资者认可的信用评级专业机构,现存的资信评估机构缺乏统一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独立性不强出具的评估结果难以使人信服,这会直接导致证券发行成本的增加。证券化后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需求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体系不畅通,另外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还需要采用增信的方式来降低投资的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

我国的资本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较少、法律法规不健全、管制较多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化,多数依赖银行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敞口也随之扩大,需被证券化的不良资产的数量呈正态上涨趋势。但是由于保险、证券、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缺乏大的机构投资者,多数为分散的个人投资者,这也使得资产证券化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资产证券化无法顺利推行。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金融产品涉及到很多新的法律问题,需要依靠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未对不良贷款证券化问题做出任何规定,找不到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依据,我国目前相关法律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市场主体的行为很难规范,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难以真正得到维护。

(四)缺乏专业人才和操作经验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会计、金融及金融工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我国的从业人员都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实践经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就更需要由专业人员对不良资产授信、组合、未来现金流收益、定价等各个方面有深入的认知和研究。

二、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一)规范金融中介的运作

针对国内目前缺乏一个资质水平高、运作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为证券化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情况,一方面,针对今后大规模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可由政府出面设立一家专业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服务的机构,或者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选择一家或几家国际上运作规范的具有较高资质和声誉水平的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到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服务中来;另一方面,对于目前国内现有的一些金融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政府也应当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运作,杜绝信用评级工作中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有效沟通资产支持证券的供需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占有大部分的投资份额,许多实力雄厚、运作规范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和繁荣着整个资本市场。而在我国个人投资者占据了市场的多数,机构投资者的实力都不强,而且多具有较大的投机性,造成证券市场的不规范运作。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流通需要一个良性和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进来。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这不仅要求市场自身培育和发展更多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也要求政府在政策上对机构资金入市适当放宽限制,以有效地沟通市场供需,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

(三)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7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其实就是银行融资方式的一种,并且,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该种融资方式还能够对银行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进一步提升银行资产的管理工作效率。信贷资产证券化,最早诞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并且一经诞生便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

对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宏观方面,还是从微观方面考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都能够更好的促进金融业和银行自身的快速发展。宏观方面,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对金融行业的资产进行优化配置,进而提高金融行业中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周转率,这对推动金融行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影响。微观方面,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对银行自身的资金管理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资产的管理工作效率,并且,应用该方式对资产进行管理,还能够对资产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有效预控,降低风险影响,减少风险损失[1]。经过国际应用经验证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确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应用和发展时间尚短,应用体系不成熟,应用技术水平也不高,但即使如此,在应用该方式之后,也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应用于2005年,并于2007年开始大范围试点应用,但是在2008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后,其陷入了停滞阶段,直到2012年,才从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复苏阶段,并在酝酿一段时间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发展到今天,其应用水平虽然没有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但也很好的解决了我国金融行业高速发展,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出现缺陷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有力贡献。

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特点

(一)对传统银行型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管理结构,其不仅涉及到银行资产管理,还涉及到证券信托、投资方和借贷方等多个相关结构的资产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工作难度。尤其是在实现经济全球化之后,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的企业形象和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资产管理工作中,银行多注重对投资方和借贷方等非银行本身资产进行管理,进而导致在银行自身的资产管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而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不破坏商业银行现有资产结构的基础上,对传统型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管理功能进行进一步完善[2]。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银行资产体系中本来流动性比较低的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大幅度提升。同时,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还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融资,进而解决当前商业银行基本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为促进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的打下牢固基础。

(二)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效率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行之后就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金融市场的金融体系结构开始发展转变,快速从银行主导发展和市场主导发展阶段进入了证券化主导发展阶段。在传统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融资要通过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来实现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其稳定性很难得到保障,作为融资主体的银行业无法对融资过程进行有效调控。而信贷资产证券化,则从根本上对这种间接融资方式进行了改变,并且以市场中介取代了机构中介,实现了直接以银行为主体进行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不仅直接、稳定,并且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达到提高融资效率,更好地推动商业银行自身快速发展的目的。从上述特点中不难看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效率。

(三)更好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不仅国际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证明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更好的推动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就连我国应用尚未成熟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效提升。通过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打破我国传统型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和风险预控效率。并且,其还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由传统的分业经营方式向混业经营方式转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具有较为重要影响[3]。因此,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我国商业银行就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开辟海外市场,通过证券引资来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更好的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8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信贷资产证券化

1.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总体情况

1.1发行规模稳步上升,产品多样化趋势明显

2016年1至6月,国内共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3只,发行规模达1345.85亿元,较2015年上半年(发行规模1152亿元)增长了16.83%。产品多样化趋势明显。1.2CLo占比下降,公积金贷款支持证券发展迅速

2016年上半年,国内发行的43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中,有17单为CLo,金额占比34.62%,2015年该类型产品金额占比为76.75%。在非CLo类产品中,发行规模占比增幅最大的是公积金贷款支持证券,从2015年的1.72%上升至2016年上半年的25.79%。

2.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2.1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发展缓慢

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信贷资产中比较优良的信贷资产,也是银行信贷资产中放贷时间最长,最需要盘活的资产。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6月末,国内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6.55亿万元,同比增长30.9%。而根据中债资信相关报告数据显示,至2016年6月末,国内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支持证券399.27亿元,仅占个人购房贷款余额的0.25%。

2.2“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尚处于空白状态

我国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多为政策扶持贷款或小额贷款。“三农”的信贷资产质量相对偏低,违约风险高于其他信贷资产。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经济受气候条件等客观环境影响较大,经营风险较高;二是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聚集,农户收入不稳定,农户融资渠道欠缺。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三农”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发展。

2.3公积金贷款支持证券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2016年5月份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5年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国内共发放1.11万亿元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比2014年增长68.10%。截至2015末,国内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29万亿元。2015年有69.63亿元住房公积金贷款实施了证券化,占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0.22%。可见,我国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证券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3.不动产登记新规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

3.1有助于推痈鋈俗》康盅捍款证券化发展

首先是有助于优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质量。随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去库存压力猛增,房地产业的风险越来越大,房地产商跑路的新闻屡见不鲜,购房者无法收房断供已经成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细则》第八十六条规定:“申请预告登记的商品房已经办理在建建筑物抵押权首次登记的,当事人应当一并申请在建建筑物抵押权注销登记,提交不动产权属转移材料、不动产登记证明。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先办理在建建筑物抵押权注销登记,再办理预告登记。”这一规定将从根本上解决了同一不动产不同阶段同时抵押的问题,可有效预防开发商携款潜逃,也确保了购房者对房子所有权和购房抵押的唯一性,提升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

其次是有助于建立健全抵押贷款电子记录系统。《细则》第九十五条规定:“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加强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要求和技术标准,做好数据整合、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等工作。”这将促进我国在短时期内建立健全抵押贷款电子记录系统,使抵押权人追踪抵押贷款及其附随权利的转移情况变得更加方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质量的提高和信息追踪的便利性都有助于推动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使其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3.2有助于推动“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

一是《条例》第二条明晰了不动产的概念,在第五条指出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等权利登记的要求条件。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实施为有效盘活农村不动产资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及依据。

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海域使用权以及相关定着物的确权,还有抵押权登记的实施,使得与“三农”经济相关的不动产抵押更为的简单和明确。有利于“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会给投资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流动资金支持我国的“三农”经济。

3.3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缓解其融资难问题

首先,明确了不动产的抵押原则,杜绝多头抵押,明确不动产唯一性。《细则》第五十六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和该土地、海域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一并抵押,不可以分开抵押。该条例的实施让金融机构在今后处置不动产抵押品的时候不再遇到房屋、土地分属多个不同抵押权人等情形,避免抵押权混乱和抵押权人实施权益冲突造成的处置难度。

其次,《条例》完善了抵押品处置程序,确保抵押权人基本权益。条例的实施很好的解决了抵押物处置困难,甚至长期搁置没法处置的问题,确保了抵押权人的最基本的权益,也降低了抵押贷款的风险。

4.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

4.1开展不动产登记信息数据整合,尽早实现信息共享

不动产登记系统的电子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加快建立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统一系统,整合各部门掌握的不动产信息,完善电子登记系统,使其能够完整呈现不动产信息。将有以利于抵押权人更详细和全面了解抵押物,准确的判断抵押物的市场价值,推定不动产抵押交易市场化建设。

4.2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保障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有效实施

日本不动产登记制度已经拥有百年的历史,其不动产登记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和“不动产登记法”两项法律。为了法律的严密性,日本曾对全国土地情况进行了长达近30年的调查勘测,绘制成土地图册,作为有关部门依法实施不动产登记的依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不断修改完善不动产登记实施细则,推动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全面落实。

4.3加强不动产登记新规的宣传推广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银行机构应加强对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法律意义及进行不动产登记所能享有的法律权利的宣传。向社会告知只有在登记部门履行登记手续并获得认可后,其拥有的不动产才能进行交易、担保、抵押等行为。而没有登记的不动产如果进行上述交易时,不受法律的保护。所以要让公民清楚明白积极进行不动产登记所能享受到权利,使其能够主动去相关登记部门进行登记,确保自己的法律权利。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建议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概述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资产证券化定义为:通过把缺乏流动性但是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金汇集,形成资产池,再经过重组,转变为可流通证券的融资性过程。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按照风险的大小,将银行贷款分别以下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其中后三项构成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试点阶段,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根据wind数据统计,自2004年到201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总计2500亿元;相比较美国市场,差距十分明显。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1.技术体系方面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由于其特殊性质,使得其业务具有高度技术化,与其他金融创新相比,专业化更强,所以在进行证券化操作时,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体系。所以说,技术支撑体系方面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但是,我国现今在技术体系方面的建设很薄弱,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且存在层层阻碍,要想发展证券化首先需要解决技术体系的不足。

(1)资产重组。在我国,相比其他金融创新,投资者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热情不高,对其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说,在组建资产池时,需要放入有一定内资价值且产生一定现金流的资产作为保障,必要时需要将一定的优质资产放入进行捆绑,以此来吸引国内投资者。并且在构建资产池时,选择的资产证券化品种应该以相对简单且具有相对较高的保障的品种,因为风险系数较高且结构复杂的品种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对较小支持。此外,在设计证券化时,应该根据投资者的相应偏好情况相机设计。

(2)破产隔离。破产隔离对证券化极其重要,决定了证券化的成败。设立法人SpV,然后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是实现破产隔离的一个关键方法,SpV的设立与发起人是相互独立的,不具有产权联系。SpV所包含的资产以及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一定要保证有效性,SpV对要进行证券化资产必须能够完全控制。除此之外,SpV并不进行其他经济活动,不得利用发起人的资产进行抵押担保、兼并重组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活动。我国目前注册的资产管理公司大部分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SpV,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不良资产证券化,就应该按照市场机制在建立SpV时,完全按照一定条件进行。

2.法律制度体系方面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设计领域非常广,包括担保、证券、破产等多方面,并且交易结构必须保持严谨、有效,相应的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此外,市场上各部分参与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划分也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在此,本文建议:

(1)设立适合的特殊目的载体SpV。在国外,SpV是风险独立的,并且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它的唯一目的仅限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而达到实现标的资产的“真实出售”的最终目的。SpV的组织架构中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条款:①SpV业务单一,仅进行特定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和与此相关的其他业务。②SpV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无其他负债。③一般情况下,SpV不能与其他实体合并或兼并,除非合并之后的实体也同样符合远离破产的要求。④SpV设立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具有否决权,SpV申请破产清算必须获得独立董事的赞成。

(2)完善金融法规、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①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扩大市场需求。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进入市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保证他顺利进入市场就必须有一个发育健全的二级市场来保证其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相对较为完善,机构投资者是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投资者。但是,我国资产市场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在我国资产证券化投资上,个人投资者占据半壁江山,结构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所以说,在我国需要有序地放宽机构投资者的准入条件,一方面引导投资基金,使其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活跃起来;另一方面应继续放开保险资金的融资渠道,允许该部分资金对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大力培育和发展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合格的境外投资者等机构投资者,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机构投资者一定的资金支持,使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主体。②建立健全担保制度。研究得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在美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巨大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极大地支持,以及在信用建设方面的支持。在美国,又相对完善的三大抵押贷款公司和资金清算公司为资产证券化过程提供较为完善的服务。但是,由于体制原因,金融改革和国企改革并不顺利,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不良债权往往望风而逃,结果造成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所以,在我国应该建立“还款储备”,由国家作为出资方对债券还款提供准备,出资作为对债券还款的准备,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注册资本作为还款储备,进而来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

3.信用体系方面

信用环境对资产证券化影响很大,信用环境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着证券化进程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所以必须要尽快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为了适应资产证券化运作的要求,需整顿信用秩序,实施信用工程,完善信用制度,培养社会化信用体系,引导个人和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为此本文提供以下几个方面参考:

(1)完善个人信用体系。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市场情况,欧洲一些国家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在我国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建立一个以中央信贷登记机构为主体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首先由中央银行进行带头,进而通过银行间市场、地区间、行业间的关系网建立一套国家系统进行个人信息的登记、查询等。由市场上,具有合格资格的参与者以付费的形式获得相关信息,各参与者必须建立风险隔离的内部机构负责系统数据的搜集、查询等,必须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另外,国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增加失信者的失信成本。

(2)完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资产证券化交易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在一项较为复杂的交易中,通常会涉及到十几家中介机构,其中资信评级机构、会计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是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必须包括在内。在这三者中,会计业相对比较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基本满足现今资产证券化的需要;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和资信评级行业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资产评估业的主要问题是:资产评估机构过多过乱,评估标准不一,行业内存在不正当竞争等。种种迹象表明,若不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规范,资产证券化就会在我国难以正常推行且风险较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已经成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如何化解现存巨额不良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头等大事之一,而证券化恰恰是解决此困境的最理想方案,所以说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迫不及待。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阎炯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0.

[2]杨帆.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对策[J].中国金融,2014(20):31-32.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篇10

结合近期国务院针对金融业发展提出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政策指导,通过梳理国际和国内资产证券化诞生和发展历程,揭示了资产证券化创新贸易融资证券化业务开展的积极意义。虽然各国金融环境有所差异,法律形态各尽不同,但发展贸易融资证券化业务能够借鉴国际现有的成熟经验,加快我国资产证券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贸易融资证券化;风险转移;资本

1资产证券化定义

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发起人将缺少流动性,但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按类别打捆组成资产池,出售给特殊目的公司(SpV),由SpV以基础资产为担保发行债券。

2国际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现代证券化业务的诞生通常追溯到1970年美国抵押资产证券化(mBS-mortgageBackedSecuritization)的兴起。当时其他国家已存在类似的融资形式,像丹麦和德国早在240多年前就已开展被称为潘德布雷夫“pfandbriefe”的抵押证券化,抵押债券是指投资者在证券化中拥有高级权益类的抵押资产。日本也早在美国之前在1931年就对抵押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立法。

资产证券化不仅在美国和欧洲被广泛推广,澳大利亚资产证券化增量也已逐步攀升为世界第二名,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香港以高速公路收费权作为质押的资产证券化资产池已达到港币60亿元。同时,在中美洲和拉丁美洲以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抵押的资产证券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3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随着国际上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也逐步推进。1992年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建设公司发行的“三亚地产投资券”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创始。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同年8月,中国联通以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作为资产发放债券出售给投资者,开启了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之轫。2011年8月,上交所开展了远东二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证券化业务。2012年7月,国泰君安为隧道股份发起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同年8月,中国银监会与财政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出台。《意见》中第一条“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提及“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存量就是要通过改革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解读“盘活存量”的十大措施之一是逐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把存量变成新的增量。

我国可以借鉴国际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创新我国资产证券化品种,切实达到“盘活存量”,减少资本占用,提高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贸易融资证券化

贸易融资证券化属于抵押债务凭证CDo中的贷款抵押凭证CLo。发起方首先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将已开展的贸易融资业务(保函、信用证、票据、福费廷等)从原有的资产中隔离出来转移至SpV,用未来收取的本金和利息现金流作为资产,由外包评级公司构建债券结构,以债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一家投资银行或有银团业务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分销和承销债券。债券至少包含三个分层:高级债券、次级或夹层债券、超次级或权益债券。最终购买债券的投资人为财务公司、基金公司、对冲及互惠基金和政府单位(政府发展组织)。低风险承受者可以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优先级高级债券,高收益投资者可以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劣后级超次级债券。

5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借鉴意义

从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角度看,贸易融资证券化已是国际市场上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工具,金融危机前国外各银行已普遍开展该业务。在境内市场开展贸易融资证券化,适当参考国际贸易融资证券化的发展方向和理念,结合我国证券化业务实际,有所取舍,有助于丰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产品序列,建立多层次资产证券化市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5.1盘活现有存量,创新业务模式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各银行不断拓宽中间业务,重视对客户的综合营销,保函、信用证等其他中间业务将不断增长。通过贸易融资证券化将原有资产转移至SpV,以债券的形式卖给市场投资者,及时变现为现金资产,既优化了原有资产结构,又释放了资本,能够更好地符合资本监管要求,达到盘活存量资产的目的。同时,信贷规模空间扩大,在保证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增加了新业务量。

5.2多渠道筹资降低成本,增加流动性

正常情况下银行以吸收储蓄或发行债券的渠道筹集资金,筹资方式较为单一。开展贸易融资证券化业务,通过投资者购买债券,将流动性注入SpV,不仅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增加了流动性,而且由于资金来源多元化从而降低了整体资金成本。

5.3管理转移风险,拓宽投资人范围

银行的传统业务已不是简单的资产发起和服务,更多趋向于向风险管理转变,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管理日趋重要。通过贸易融资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购买结构性票据的投资者身上,将未来预期的风险有效对冲,实现风险转移,提前防范风险。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贸易融资证券化债券产品具有信用评级较高,息票收益率较高、期限较短、资产多样化、交易结构简单等特点,是一种方便调节投资组合灵活性的工具。发展该业务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培育投资者类型,建立起新的投资者结构。

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现阶段与金融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评级体系和二级市场仍处在需要逐步完善的阶段之中。但随着境内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不断发展,贸易融资证券化既是债券投融资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内生需求,又是积极面对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一体化等外部环境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