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地理教学初探十篇高中地理教学初探十篇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8:30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弊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60-01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新课改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如何转变地理教学的方式就变得举足轻重,合理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显得异常重要,就此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进行了初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高中地理教学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地理教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动和改革。教学模式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模式转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新模式。但是,三维目标还存在着抽象化和绝对化的现象,并且很难能在教学中落实和操作。从传统教育教学来讲,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教育过于理论化,缺少一定的实践性,呈现出一种可有可无的现象;而且在强化技能的同时,不能促进学生全面更好地发展。因此,针对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相关的方法。

2、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高中地理课程要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提倡将教学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整体设计。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情感和态度融合在一起,不应该只是将人看成是单纯的认知个体,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以及探索生活和实践的能力,着重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和使用技能的熟练性,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来解决问题等,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当中提高学习兴趣,从活动当中感知地理的存在,并且能够通过相关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也就是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法,真正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例如,可以将游戏和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在娱乐,同时有效地将娱乐和学习融为一体,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感悟到了地理的魅力和地理本身的现实意义。

3、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基于以上内容的阐述提出了几点建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

第一,将地理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在一起。兴趣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惯用的一种手段。在教学当中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源于兴趣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对学生的大脑的开发有一定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融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潜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月球表面应该是什么样子”时,可以将最近我国的嫦娥三号登月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新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月球的认识,积极探讨嫦娥三号步入月球并且进行摄像的原理和相关问题的研究。

再比如说,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中,可以播放地球运动的模拟视频,通过假设和模拟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状态,从视觉冲击力以及视频效果激发学生探索地球运动的兴趣。对于一些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利用一些软件自己进行视频模拟的制作,从而加深对地球运动的印象,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地球运动规律等相关内容。

第二,将地理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地理和生活的关系很密切,甚至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从生活当中学习地理能够有效地改善地理学习现状,能够将地理变得不再枯燥和乏味。例如,在给国外的亲朋好友打电话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时差,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进行自转运动,所以会产生时间差。再如,为什么我们这里会出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是因为有黄赤交角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时会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等等。生活中的地理随处可见,让学生在生活当中感悟地理的存在,同时感知地理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地理。

第三,将游戏和课程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刚刚远离稚嫩的初中,跨入懵懂未知的高中,好奇心、求知欲望、调皮性仍然很强。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游戏和活动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和欲望。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灾害”时,可以在本章节内容学习之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多媒体、图书馆等多种媒介查阅中国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成因等,然后在进行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抢答比赛,答题最多、最好的那组就是冠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2005年的时候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分别属于哪类自然灾害?2013年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等等。通过学生抢答的方式回答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出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造成的危害等,其中是否涵盖了人为因素?应该怎么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不仅具有一定的激情,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而且还能够让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良好习惯。

4、结语

本文针对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存在的弊端和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浅显的建议。笔者认为,高中地理在改革多年以后的今天,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因此,教师要仔细思考怎样将地理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学习有用的地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将教学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自我观察和实践完成地理学习。将地理教学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在激烈竞争和抢答的过程中感悟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求地理奥秘欲望。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有效衔接

2011年版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地高中地理教学出现新问题和特点,突出的是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现状

初中阶段地理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对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探讨”;从教学要求看,为“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从主要目的看,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从内容上看,在设计方面,不再要求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在必修课上为“学习系统地理”,从选修课程看,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高中地理内容,多是选择的世界或中国地理区域,在初中区域地理中是不涉及的,在原理与应用这一部分的学习上,区域地理要重新认识,故而学生感觉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大;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为“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可见角度呈现多维化,地理深度掘进,拓宽了广度,增强了梯度。

新课改后,初中地理难度大幅降低,高中地理面临高考,实际上从教师这方面就不敢降低难度,这就使调整后的教材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跳跃、选择不完整、跨度大。另外,虽然新课标是相同的,但是各省市的教材版本不同,教材上出现的多元化,导致初高中衔接断层的态势愈演愈烈。

二、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考试性质的差异性,造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的存在。

地理中考,属于达标考试,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很多城市多年来中考没有地理学科,在初二就已经结业考试完成了。学生与学校都不怎么重视这一学科,虽然达标了,但不少学校只是到考前进行突击复习,初三一年空缺,学过的知识都遗忘到脑后,造成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知识基础薄弱。而高考对地理学科能力要求高,学习要求、考试方式不同,不少学生无法适应。

2.讲授方式的差异性,形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初中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上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学生课上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活跃,以感性思维为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接受。内容不多,教学进度慢,对重点内容有较多时间反复训练;高中课程内容较多,教师课堂上讲得多,教法单一,气氛显得相对死板沉闷,教材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教师反复强调重点内容教师不现实,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高中地理对思维能力培养较关注,要求从感性知识转化成理性知识,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和多层面看待问题形成知识网,由初中知识的“点”过渡到高中知识的“层面”,造成部分学生的知识总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3.心理状态失衡,加剧了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初高中过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极不稳定。由于地理教材、教法、学法、考试等与初中相比存在较大反差,因此容易产生紧张、失落、消极的情绪;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弱,教师没有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对地理课也就从此失去兴趣,造成高中地理“学困”、“教难”现象存在。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1.学生学法方面的衔接――注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高中地理学习特点,对班上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差的部分,做适当补习;其次,改进学习方法,继承对自己来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尝试新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就要找出症结所在,及时向师生寻求帮助;最后,可以主动询问高中教师,给出经验和建议。

2.教师教法方面的衔接――以学定教,精心设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以教定学”学生肯定会厌倦,如教师把教的行为建立在学生当前的学情基础上,将“以学定教”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但是侧重学生自主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自主思考解决新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启发式教学的使用,多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突出探究性。以案例教学为主,注意与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

3.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钻研新课标,明确课程目标。

教师在课前必须先对比初高中的地理新课标。掌握住课程理念,研究学生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关注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阅读初中地理教材寻找归纳初高中知识的切合点。对初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对比整合,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学习,深刻思考、仔细研究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衔接,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戴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地理教学,2013(19).

[2]于蓉.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6)8-9.

[3]牟哲富.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4)29.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有很多同学存在着这样的潜意识:那就是环境保护和自己距离比较遥远,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的任务就是努力地专注于学习而已。于是,在美丽的校园内,水龙头常流的现象有之,口香糖的痕迹有之,随手乱扔的垃圾有之等等。这不仅反映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而且更加提醒了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作为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培养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是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学科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科学的环境教育。以下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与大家进行共同探讨,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要将环境教育有关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以及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之中。在中学阶段,实施环境教育的学科主要有地理、生物、化学等,实践证明,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又远远高于生物和化学学科。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它们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和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等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材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起,阐述了地球的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同时说明了人类可以通过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和环境发生联系,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也得到了发展。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而我们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不仅具有提供资源的能力,还具有容纳人类排放废弃物的能力。如果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或过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使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认识问题。只有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人类才能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有关环境问题也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

二、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发挥地理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环境教育。

立足于高中地理课堂,在每一节地理课上进行充分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最有力的保障。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现象作为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

另外,可以多利用多媒体和地理插图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观看了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级里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争取使每一节地理课都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环保知识,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能力和环保责任感。教师在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设计环保教育的目标,使每一节地理课都成为环境教育课。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需要依赖学生的行动和实践,教师要挖掘学生在实践中的行动才能,要重视协调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把握和环境教育相关的行为活动,真正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有利环境的行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加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能力。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无疑是强化环境教育的上佳选择。

一方面,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比如: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全班同学到学校附近的河流观察了河流的污染状况,然后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流程等。

另一方面,组织地理环境兴趣小组,进行各种各样的专题活动。如:我们开展了校园口香糖的清理的专题活动,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分别对校园口香糖的来源和危害,如何进行清理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且以问卷调查、网络知识搜索、设计警示牌和宣传栏等形式对口香糖问题向周围的同学进行了宣传和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最终还形成了书面的专题报告文件。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4

【关键词】主动参与合作竞争展现自己

高中地理教师在充分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前提下,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构建好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学习的新模式。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高中地理新教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精神,在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等很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1、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主动获取信息

如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轮廓特征,可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读图抢答拟出下面几个问题:“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哪些大洲的大陆?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寒带?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热带?”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温故而知新。

2、让学生在阅读地图过程中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

在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例,并指出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气候类型,再让学生观察图中各种色彩的分布地区,从而讨论、归纳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同时,因材施教,不断地鼓励基础较差、读图较弱的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为他们设计难度较小可操作性强的问题,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体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使其最终能掌握独立地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

二、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是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使高中地理学习充满活力,而不抽象、乏味的获取知识。新模式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常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1、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课程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重视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教师过分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地理”走向“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知识之后,可设计一个小组合作竞争的活动,主题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全班十多个小组的各位成员行动积极,分工合作。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显神通,既分工又合作,将校园平面图绘得相当准确,各具特色,并评比展出了部分优秀作品。

2、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新教改后的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课堂中即要发挥教师教授的水平,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与学完美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三、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现自己

创新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改变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黑板、讲台、学具、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1、利用黑板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如在“天气及其影响”的教学中,通过“比一比,看谁书写的描述天气变化的地理术语最多?”的活动,把黑板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和脑。在活动中,10分钟内20多人次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写出术语50多句术语!倘若仍然由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恐怕写不出这么多,而且所写的术语学生也不一定喜欢和接受;50多句术语的展现,让学生和教师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2、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互换

体验成功的乐趣给学生布置长周期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上讲台当一回“老师”。时间约为5-8分钟,凡是涉及到地理知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加以评论。竞赛的要求与规则由学生集体讨论,学生自己制订细则,组内协作。要求该“老师”精神饱满,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当该“老师”讲完后,再由其他同学讲评,优良、及格、不及格)、优点、缺点、意见和建议等。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情况,打破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索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喜欢地理知识在先,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在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轻松掌握所学知识,为培养现代地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宣霖.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初探[J].大观周刊,2011.47.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5

一、关于课本自带问题的设计

“课本自带问题”即教材中现有的问题,这类问题最能体现新教材的特点。而新教材课本设计的问题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旧教材,在内容上更能贴近实际生活,这样也符合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特点。那么教师在组织自己的设问时自然要将“课本已有之问”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来源之一。高中地理课本(以人教版为例,下同)自带问题一般包括三部分:绪论部分的问题、活动部分的问题、问题研究部分的问题。

一是绪论部分的设问。笔者通过钻研教材,发现其每一章节的绪论部分或言简意赅地概括出该课的内容,或提出一些精辟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不可不利用。例如在讲“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时,绪论部分的问题其实就给出了这一章的知识主线,其中还包括了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就可以提出“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是本章的难点,“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是本章的重点,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有侧重点、有针对性。故在开始讲每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正文上方的绪论,并把其中的一些精辟问题投影出来,要学生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都要记住以便随时作答。

二是活动部分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在正文中间,属于知识的即时扩展和巩固,既能充分体现课本内容的特点,大大增加叙述的生动性,又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综合比较知识点的探究能力,它们都是为课堂知识主线服务的。例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的时候,如果仅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画图或者动画投影,而没有设计实际操作性的过程(尤其是实验性操作),学生都难以彻悟,在这节内容中教材就及时给出了相应的活动,并设计有递进式的问题,使得一个个难点知识随着可操做实验活动,通过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慢慢得以突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设问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之题”为教学服务。

三是问题研究部分的问题。此部分属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训练题目,具有较高层次水平的题目,也需要有较高的能力,这类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它可以作为教学的延伸和提高。如人教版第三章的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里面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查阅很多资料,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这类问题的处理比较适合新授课后的探究性学习。

二、关于课堂上的问题的设计

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中心”,通过钻研教材,基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解决教学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平衡。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需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设计这类问题既需要精心准备(备课),设计好预设性的问题,还要及时跟进、随时提问,设计适时性的问题,两者要做到张弛有道、环环相扣。此种问题的设计目的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而概括出课本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并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这是课标所要求的基本达标任务),又可以通过教师的跟随式提问和学生的质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模块教学的形式和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灵活的处理空间,尤其是课堂上的提问。这类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预设性问题即课前就设计好的问题。一般是概括性的、典型问题和重点问题,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部分,因为有预先提示和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好的导言问题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同时,针对课标和教材设计的具有统领性、重点性的问题,是完成课堂教学或学习任务的主线,没有这些问题,有效课堂就难以实现。例如在讲“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板书预先设计的问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本节内容的主线,属于主干问题。在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时候,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用一段材料如“城郊农业的出现”来做进一步的提问和解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另一类是适时性的问题即随机性的问题。它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随机设计的临时性的问题,既有教师的提问,如递进式发问,视课堂紧张和学生状况,将整体教学内容表现为连续性问题,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一提出并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讲“气旋的时候”,教师可以按下面的顺序进行追问:气旋的水平气流如何运动?那么中心的气流将如何运动?气温将如何变化?天气状况如何?几个递进式的问题就把这个难点内容问透了,也讲透了,并且还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因为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反气旋”的讲解,而这些问题在教材上没有明确提出来,需要教师视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提出来。

适时性的问题也包括学生的质疑提问,美国人普遍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才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所以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随意特征和创新性,甚至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关,提出的问题往往也具有发散性,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完“冷锋和暖锋”后,学生知道这两种锋的形成取决于冷气团和暖气团的势力大小,这时就会有学生提问:要是这两种气团势力相当呢?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出“准静止锋”这一概念。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看似很普通,但是有助于学生对锋面系统的全面了解。又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有这样一些提问: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地球上有没有四季的变化?假如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则地转偏向力会怎么变?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墨守成规难以解决,这样就能点燃学生好奇求知、主动探究之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6

问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符合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从地理学科角度透视问题式教学法,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大规模海水运动》为例,分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总结评价四个步骤,示范问题式教学在地理课堂的应用,并从优化问题设置、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几方面对问题式教学进行了反思,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洋流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要求“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1]。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重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地理课堂有效性。当前问题式教学法从医学领域拓展到诸多学科,但地理学科方面却有所缺失。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大规模海水运动》为例,通过案例示范问题式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反思进行问题式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与中学地理教师共勉。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来源于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巴罗斯提出的pB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美国哈佛大学在1985年将其改进并推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在1986年引进了pBL教学法[2-4],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问题式教学法因其摒弃了传统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快从医学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并从大学教育逐渐扩展到中学教育。近几年来,问题式教学法试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和克尔森认为: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课程,它需要学习者获取关键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习者需要使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5],所以,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完成新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它把教学和学习置于生动的情境中,以问题为纽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的形式来解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实例

1.教学内容

《大规模海水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从课标来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洋流运动规律,并了解不同性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洋流较多,纷繁复杂,较难识记,因此,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总结地理规律进而提高其地理分析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教学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6]。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主要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构成。在《中庸》一书中,学习过程主要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构成,即“学问思辨行”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程序安排教学过程。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设置问题为开端,解答问题为结束,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图1)。

图1问题式教学操作流程图

上图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来确定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引导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达到了问题式教学的目的。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和电影剧照,设问:这段视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片段。那么大家在感叹宏大的电影场景和男女主角凄美爱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呢?因为这个电影比较经典,学生都比较熟悉,且与本节课关于洋流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因此,将该视频和设问作为课程问题导入,对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具有积极意义。

(2)引导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一种重要概念,并讲解洋流的形成原因。给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要求学生对比课本全球洋流分布图和洋流运动简图,试着找出洋流运动的主要规律,并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用红色笔在简图中标出暖流,蓝色笔标出寒流,进而尝试自己画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将全班分为4~6个组,讨论每个成员得出的结论,提出解答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比较他人与自己结论的差异,反思自己。也可以展开辩论,从而加强学生记忆,学会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洋流简图,由教师和全班同学讨论并批改。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抽取和提问,小组抢答说出洋流名称,进行有趣的知识抢答竞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点拨,综合评价

这个环节对于整节课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最后的精细讲解在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在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将学生得出的结论汇总,根据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炼要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答课堂开头创设情境设置的问题。引导观察全球洋流分布图,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纽芬兰海域,帮助学生分析: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经常携带冰山,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多形成海雾,对于泰坦尼克号的行驶造成巨大的困难,还由于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了这艘“不沉之船”在处女航中的沉没。

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步步紧逼,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一气呵成,使学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让他们真正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三、问题式教学的反思

新课改的实行,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都是不小的冲击。尽管问题式教学已被部分教师认可甚至开始尝试应用,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推敲与反思。

1.优化问题设置

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主线。知识围绕问题而产生,教学围绕问题而展开。因此,如何正确设置问题至关重要。教师在创设地理问题时,要注意问题针对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需要给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桥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提出具有挑战空间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习成果,这也是维果茨基倡导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的意义所在。

2.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创设合适的课堂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问题式教学的优势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情绪饱满、心情舒畅的情境下,思维较为放松和活跃,记忆力达到最优状态。因此,在使用问题式教学法时,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与对话,在交流中,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与不解,记录并总结,提倡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这也是问题式教学的意义所在。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我国传统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讲究求同存异,但是,在创新定胜负的今天,新的想法与思维至关重要。所以,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畅所欲言,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提倡辩论与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要改革教师填鸭式教学,突出教与学并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问题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

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评价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角色。教师要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趋向于更关注于学习过程,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学生在自己努力后得到问题的答案,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教师切忌轻易否定学生的猜想,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而在课后的教学评价中,考试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多涉及热点问题、发散思维的主观问题等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在考试问题上允许学生选择考试题目,一些选做题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学习盲点所在。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可行性的空间[7]。

问题式教学是让学生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的教育模式,它弥补了传统的被动知识传授型教育方法的不足,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建构认知体系,并体会成功的喜悦。问题式教学既要增强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要提高问题意识。因此,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应遵循“指向问题解决的教与学”的思路,走上一条问题式教学的道路[8],这需要教师长时间循序渐进地努力,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泽生,洗利青.麦克马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3]孙贺,路振富.日本“以问题为基础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最新进展及对我们的借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

[4]马志华,张茹英.“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护理杂志,1996(8).

[5]Barrows,HS,Kelson,a.problem-basedlearning:atotalapproachtoeducation[m].illinois:SouthernillinoisUniversitypress,1993.

[6]覃裕荣.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8).

[7]房桂芝.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4(3).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7

【关键词】新课标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地理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其本质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才能决定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基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不重视,导致高中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趋于不足,有部分学生甚至放弃地理学科的学习。其本质原因有几点:1.地理偏理科,在学习上绝大部分的女生直接不感兴趣,不想去思考、划分与分析地理图表;2.高中教学体系中对于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不够重视。因此,学生逐渐地对于学习地理学科缺乏兴趣。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其教学系统本质是依仗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于高中而言,学校应当扩展与优化高中地理学科教研组,解决地理教师匮乏、综合水平不足、青黄不接等现象。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的高校地理教师,其实际职能范围大大超出其岗位职能工作,除此,要实现师资队伍的完善,必须加强对于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优化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手段,从思想上,破除学生、地理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层对于地理学科的懈怠,改变其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实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师资队伍建设。

(三)教学资源匮乏

地理,是一门理科,但同样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人文故事与古今轶事,是许多青少年会去探索与兴趣学习的。比如:许多不优秀的学生,热爱三国类的游戏,但其对于古今中国的地域分布情况,却能够了如指掌。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接触与兴趣,通过游戏可以接受更多的课外知识与故事,丰富其部分的地理综合素养。新课标下的我国高中地理,其教学资源依旧处于匮乏阶段,比如设备:地球仪、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又比如教材:教师缺乏对于订阅地理学术杂志的习惯、学校图书馆地理书籍存量少、地理教师缺乏特定的地理模型。正是由于教学资源去匮乏,导致了地理缺失了引人入胜的学科魅力,让学生无法去接触到趣味性的一面,从而全面地降低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及学校地理教学的发展进程。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实现学生自主与合作化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驱动高中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态度。通过不断地设计提问、学习、交流与表达,教师主导教学目标,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辅助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培养,营造一种趣味化、知识化与探究化的教学课堂氛围,逐渐地改变其传统地理教学的自然过程,从而优化其本质教学,实现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打造效率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全面性地发展学科学习。

三、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一)教学设计

要实现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课程教学,其本质在于教师应当熟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结合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困境,引入课外性的教学资料,构建初步的地理模型,递进式与探究式的知识传授过程,不同教学内容,则引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观看与活动,让学生对于每节课都有着充分的新颖感,从整体教学大纲上,优化每节“小组合作学习”的小课,力求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从而更好地优化其教学质量。

(二)分组模式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其揭示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促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当采用合理化与科学化的分组,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对于班级学生进行6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参考学生地理学情,综合每组地理综合知识。本着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目标,安排小组长,协同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小组学习协调,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地理教学目标。

(三)“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材料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为课堂教学,课前一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提倡高中生利用地理课本、网络、图书馆以及老一辈的经验故事等资料,进行气候、生物、地质、水质、地势方面资料收集,由小组长进行综合记载。

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堂中,教师事先组织小组长进行综合资料的发言,教师参与讨论起水土流失过程的环境演变,并提出:“小组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列”,让小组学生能够自主化想法交流。

利用多媒体教学,绘制出相关的影响因素曲线,并辅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们充分地理解对于地理中的一些科学曲线的认识,并要求小组学生进行自身观点的影响因素曲线绘制,通过小组课堂学习、交流,加以教师辅导,进行影响因素曲线的初步绘制,让学生们去自主化、合作化与探究化地摸索,从而接受地理知识中的一些枯燥理科理念,实现对于小组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与地理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于课堂的设计,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自主、合作、趣味与探究性的学习氛围,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不单单提升教学方式,更重要扩宽教学手段与教学材料,从本质上推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使高中地理更生动,为高中生学习所感兴趣。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p明确教学目标,追求教学的目的性

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p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二p巧设新课导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导入要紧紧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内容,有针对性地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尽快进入新课学习。切忌拐弯抹角、绕来绕去,半节课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新课学习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以旧拓新承上启下式、谈话式、设疑提问式、图片式、幻灯式、声像式、谜语式。平时注意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运用到地理课堂导入中,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讲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就可以用谜语式:猜地理谜语(打一学习用具)非球也非蛋,手推它就转,别看个子小,载着山和川。这样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效果好。

三p培养学生兴趣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切体会地理知识的作用,形成自觉学好地理的内驱动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在生活中发现、形成、提出地理问题,然后经过思考、讨论、探究,形成规律后,再运用到实践中。例如,观察人民币纸币背面中国人民银行的文字书写,用了哪几种文字?从而引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又如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当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双层竹楼就是适应了当地全年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产生的。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四p巧设问题情境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1]授课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例如教学《河流和湖泊》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授课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黄河、长江被严重污染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污染源有的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经意举动,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长江洪灾、黄河泛滥、凌汛、断流等带来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让地理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带来方便。

五p指导学生学法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要学习的倾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初中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地理的乐趣,挖掘地理的魅力。最终,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如教学《土地资源》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2)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几类?(3)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多少?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六p师生和谐互动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高效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讲是双边活动,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营造的心理氛围[3]。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课堂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随机诱导、点拨、点化,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研讨提升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以自主、互动方式朝着目标前进和努力。如教学《青藏高原的湖泊》时教材里没有涉及青藏高原的湖泊以咸水湖为主的原因,我鼓励学生探讨这个问题。有的说是因为当地气候问题,有的说是因为青藏高原有丰富的钾盐,所以湖水咸;有的认为是当地雨水少蒸发量大的缘故。学生可以争论,发表不同见解,我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这一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点燃教师工作的激情,师生内驱力和外显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自信心普遍提高,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乐于研究,形成师生相互合作的良好风气。

新课程地理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全面丰富。

参考文献:

[1]刘义龙.认知地图理论在初中地图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4,07:39-41.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9

关键词:易经;风水;地理教学;应用

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易经》是我国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它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吕氏春秋》评价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何谓易?关于“易”的解释很多,说法之一是“上日下月为易”,即易是古人在对宇宙中日、月等天体运行规律观察后概括归纳出来的。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提到“生生之谓易”,他认为易经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生生,生是天地的功能,是先天的,生生是后天的,指人类应体察先天之“生”,使宇宙创造生命的精神继续不断,生生不息。笔者认为,以上“易”的解释与地理学“人地关系”这一研究内容和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的提法是一致的。

《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医、风水、数术、兵法等诸多的中华文明即脱胎于此。风水又称地相,古称堪舆术,风水研究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关系,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近年来,以易经风水知识为主要元素的悬疑小说很流行,高中生对此亦很感兴趣。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尝试着寻找易经风水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交叉点、渗透点,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有趣、轻松、高效地完成高中地理学习,同时从易经风水角度入手也为学生理解地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并增加其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一、“冬至―阳生”

在“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课学习中,不同节气地球位于公转轨道面的位置、该日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及其年变化是学习的重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先给出冬至节气的由来:夏至、冬至等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然后简单介绍《易经》八卦的两个基本符号“―”“--”,其中“―”为阳爻,性刚属阳,“--”为阴爻,性柔属阴,并给出《易经》中八卦符号和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见下表),以说明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是节气循环的开始,因此称为“冬至―阳生”。最后给出古人对冬至的提法: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以此概括冬至日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该重点内容。

表农历二十四节气、农历月份与八卦对照

二、“气”、天气与“生气”

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学习时,锋面、低压带和西风带控制下多雨等处,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理解、难记忆。笔者选取了《葬书》中的一段文字作为导入:“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借助“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的提法,在黑板上画出冷暖气团相遇的图示,用“升而为云,降而为雨”随之画出形成锋面、暖气团沿锋面抬升进而凝云致雨的图示。通过强调“升而为云,降而为雨”,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与天气的关系,并用“不管是大气的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如果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气温降低,更易出现阴雨天气”来归纳低压带和西风带控制下多雨的原因,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教学中,笔者再次选用了这段文字,并且在文字最后增加“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的描述。借助该段文字,帮助学生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理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联系,教学效果较好。

三、“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学习时,河流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笔者将《晋书・郭璞传》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本重难点内容的探究素材:“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通过让学生简单解释古文的含义提高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最初去水百步,其后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郭璞为何这般能掐会算?”设计这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贯穿本知识学习始终,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尽可能自己去解决疑问,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四、“山南水北谓之阳”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内容学习时,笔者用“山南水北谓之阳”作举例,帮助学生从日照角度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国处在北半球,全年而言正午时太阳更多的是从南往北照射,因此山的南面获得更多日照为阳坡,山北为阴,而河道下凹因此河道的北岸获得更多日照为阳,水南为阴,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篇10

一、爱心是快乐教学的前提

古人说得好: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快乐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具体工作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两点:

1.尊重学生

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政治地位,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为此,我取消了上下课时喊“起立、坐下”的传统;允许课堂上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违犯课堂纪律或表现不好时,采取暗示或课下谈话的方式予以解决。

2.爱护学生

爱护学生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要重视,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情绪低落时及时引导;学生生活困难时主动帮助;在辨别是非善恶上坦诚交流;在师生之间有了分歧时积极沟通。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己,学习上的严师,生活中的朋友,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友谊和信赖的桥梁,从而为快乐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学习目的是快乐教学的基础

教心学原理认为:学习目的越明确,学习动机就越强烈,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为此,我从关注学生成长和地理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来强化地理学习的目的。

1.上好序言课,激发兴趣点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年新生到校,我都紧紧抓住高中第一课,利用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好奇心,精心备课,选取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讲述地理在古今中外尤其是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其学习目的。比如: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地理科学已成为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城市规划和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选线定点等的重要理论依据。生活中乘车坐船、探亲访友、旅游观光、投资经商、国际往来都需要丰富的地理知识。可以说没有必要的地理知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就很难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关注成长需要,强化学习目的

在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的前提下,教师还应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经常结合地理内容进行讲授,不仅使其增加必要的地理知识,而且帮助其学会用地理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告诉学生地理学科对于培养科学观察、开阔思路、善于联系等良好品质的形成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强化学习目的。

三、妙趣横生的课堂探究,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关键

高中地理快乐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导演”能力,即能否在45分钟内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手段,将本节教学任务演绎成一出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活”剧来。

1.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

教师或设计引言创设情景。或提出问题寻求答案。或出示图表、教具激发好奇心等进行新课导入,使学生在一开始就产生学习兴趣,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授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时,我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在浩渺的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我们所在的地球究竟在哪里?极具诱惑性的问题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2.灵活多样的探究手段

课堂上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不仅容易使学生疲劳,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不断刺激其兴奋点:时而对地理事物生动描述,以景言情;时而模拟演示,形象逼真,化难为易;时而边讲边绘,以图释文,以文导图;时而提问,引导思维,开启心智;时而让学生复述、朗读、熟悉课文;时而出示图表,直观再现等,使学生的口、眼、耳、手、脑并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长时间维持学生注意力。另外,紧扣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见闻等,可起到调节气氛、放松注意的作用,并有利于引起新的注意和兴趣。

3.提炼记忆方法,添加记忆情趣,减轻记忆负担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具的“杂”科,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尤其是高中教材,里面包含大量的地理概念、原理、事象及规律,记忆负担特重,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同时,采取多种授课形式,注入记忆情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例如:在讲到地球自转的方向时,我将判断东西方向和南北半球联系起来,总结为“北逆南顺,顺东逆西”。在讲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通过画图分析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后,我将位于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总结为“北顺南逆、西暖东寒”。

其他如根据晨昏线与纬线关系来推断时刻(晨赤6点夜圈午,午减昼半为日出)的歌诀记忆;“三风四带”以及“洋流”等的图示记忆;总结单元各章节知识结构时的信息树记忆等,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