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十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十篇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4:31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5 结论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3

1发展旅游业对促进信阳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推动信阳老区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为“生产发展”创造条件和找到突破点。旅游业是指所有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和服务行业的总和,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旅游业不仅会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型的游览活动和休闲、度假、疗养活动的开展,还能创造一些新的生产部门,甚至新的产业。例如,游览观光用的缆车、游船、游乐场等用具、设施、设备的需求和维护,不仅为生产厂商提供了新的市场,也为大量农民提供了从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大大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信阳气候温暖,雨量充滞,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又兼具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涵盖“山”、“水”、“林”、“寺”、“泉”、“茶”、“红”等7个方面。既有鸡公山、南湾湖等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点,又有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罗山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许世友将军墓等革命纪念地,还有灵山寺等历史人文景观旅游景点,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此外,信阳区位优势明显。106、107、312国道,京珠高速,正在建设的西合高速、阿深高速,京广、京九、宁西铁路纵贯全境,京广、京九、西合3条通信光缆干线纵横交汇,交通、通信十分便利,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条件。虽然目前信阳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较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公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公民的旅游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国内旅游消费增长态势日益凸显,将为信阳老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1.2加快老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信阳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总人口达770万,其中660万的农业人口中,有350多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50万农民足已耕种全市800万亩耕地(1hm=15亩),剩下的300多万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因此,信阳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附劳动力能力强的特点,这对农业人口众多的信阳老区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估计,如果旅游业能够全面发展,全市可以增加1o万~15万个就业岗位,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其他行业就会相应增加5个就业人员。这将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大量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更好地实现就地转移,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成本。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只能部分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民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3有利于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建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基础上的较高要求。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及其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能使当地居民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地方的民俗、饮食、服饰文化、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交流,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管理机构必须定期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些旅游胜地,尤其是红色旅游胜地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基地,不仅对参观旅游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旅游从业人员也起着教育作用。因此,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红色旅游业是不断提高信阳老区“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不断提升信阳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充分条件。

2信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信阳老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宣传推介不够等,使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无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不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导致旅游业吸附的劳动力数量偏少,存在种种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

2.1产品知名度不高,形象不鲜明目前,信阳老区缺少精品景区和景点,缺乏带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由于大多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致使信阳旅游的客流结构简单,主要以本市、本省和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外省客流不大,国际客流稀少。

2.2旅游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观光游仍然为旅游的主流,休闲游、度假游、疗养游、商务游、会议游等发展滞后。由于长线游客的缺乏和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滞后,旅客来去匆匆,与旅游业相关联的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其他行业都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后续行业发展严重不足。因而,当前信阳旅游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较短,旅游业主要效益来源是景区、景点门票,还处在原始效益阶段。

3措施建议

3.1采取有力措施,做大做强旅游业

3.1.1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没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更谈不上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据调查,信阳老区旅游景区(点)的配套交通设施,环保、卫生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安全保障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大多存在不完善的现象,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老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这是信阳老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往往和景区农村的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加强景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另外,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主要依靠当地农村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类投资还能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从而直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3.1.2实施精品战略。信阳旅游资源优质丰富,缺少的是建设和开发。鸡公山景色秀美,为四大避署胜地之一,又和千年古刹灵山寺、豫南明珠南湾湖和疗养胜地汤泉池等互为毗邻;大别山兽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些景区、景点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实施精品战略,主要是把鸡公山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条件较好的景点、景区建成享誉省内外,乃至海外旅游市场的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①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现有景区、景点设施,努力提高服务品位,建设国内一流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的旅游景区。②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有了好的产品,还要配合强有力的宣传,才能打开国内外市场。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在国内其他省份和国外旅游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影响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信阳旅游业要走出河南省,必须制订旅游促销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1.3创新旅游业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按照行政区划分属不同的县区,管理比较分散,难以发挥优质景区、景点的带动作用和形成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为了充分挖掘信阳旅游业的潜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其成为信阳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在加大政府监管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可选择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景区试点,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性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创新体系,加快市场化运营步伐,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和统一保护。以综合各区点的力量,形成信阳旅游业的整体效应;以增强全市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力争尽快建立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旅游管理体制。

3.1.4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目前,信阳旅游行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若要大力发展,必须打破原有格局,将单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投资主体转变为复合型的投资主体。对国有旅游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旅游业的市场化水平。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对规划中的新景点(配套经营的商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坚决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1.5打破地域界限,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信阳市地处鄂、豫、皖3省交界处,和中心城市武汉市相毗邻,交通便捷,发展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明显。向西可以将大别山一桐柏山旅游区联系在一起,构建红色旅游长廊;向南可以利用与武汉市毗邻的优势,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休闲游、度假游、商务游、会议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向东可以和安徽省的部分景点联系在一起,充分协调,以求资源共享。

3.2将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一方面,利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的村容村貌,模糊景区边界,扩大景区范围。通过提高景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使其树立旅游意识。加强景区的民主法制建设,保持景区良好的社会治安,做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使游客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景区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出乡村游、农家饭、农家旅馆等涉农旅游产品,以适应由观光游向消费、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努力挖掘旅游业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老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狭隘地理解旅游业概念,单纯地为发展旅游而发展旅游业,不仅不能使旅游业蓬勃发展,而且也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相左。因此,必须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摈弃“门票经济”的陈旧思路,努力开拓旅游业的外延并挖掘其内涵,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在各行各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吸附更多的劳动力,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为信阳老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确立其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4

 

1、天府新区总体规划

 

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通过了《天府新区总体规划》,这一规划作为四川省近年来的一号工程,坚持“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着力打造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和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是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打造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桃花故里景区隶属于“两湖一山”功能区,也是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较早的景区,在四川省全力打造“两湖一山”功能区,使之成为世界级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机遇下,桃花故里景区的乡村旅游,从产品、市场、产业到专业合作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从而成为“两湖一山”功能区中的引领型休闲度假区。

 

2、桃花故里景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开发现状

 

桃花故里景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东部、龙泉山脉中西部,在山泉镇以北约1km处,处于天府新区中“两湖一山”国际文化功能区核心地带。2012年3月正式挂牌成为4a级景区,也是天府新区中唯一一个以花果为主题的4a级景区。景区资源以桃花为主,村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利用桃花资源发展了一批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目前已开发了晋希天故居、锁定台、连心亭、月亮湾、桃源广场、桃花潭、千佛崖、九道花湾、桃花石林、诗歌广场、乘龙观佛、蟠桃园等重要景点。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据统计,2009年的游客人数是6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3900万元,到2011年,接待人数达到91万人次,营业收入5915万。而2012年桃花节期间,游客突破50万人次。2013年桃花盛开初期,景区共接纳游客66.7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开幕式当天共有31.8万人次到龙泉驿区各大景区赏花。桃花故里的开发不仅使当地的旅游业收入大大超过农业收入,也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2.2存在问题

 

2.2.1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

 

目前桃花故里景区尚未深入挖掘休闲旅游资源内涵,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功能比较简单,只是单纯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吸引力不足,也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缺乏实践体验,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而类似购物、疗养、度假、体验等较大带动性的旅游活动较少,缺乏能同时满足“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

 

其次,整体来看桃花故里景区的乡村旅游,它的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而且景区的接待主要集中在每年3月15日~4月10日,花期一过,便陷入了游客寥寥,门可罗雀的境地,使大量的旅游接待设施闲置,导致桃花故里景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高或者不精,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2.2.2旅游市场结构单一,未成体系

 

目前桃花故里景区虽然依靠国际桃花节具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市场,但要想长期的发展,市场稍显不足。其受众市场主要还是成都市区及其周边区县的游客,外来游客或者境外游客则比较少,市场比较狭窄,结构比较单一。其次,当地的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也比较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气候。

 

2.2.3旅游产业功能简单,受益有限

 

从整体来看,桃花故里景区的产业功能单一,桃花故里景区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只依靠桃花这一单一产业来进行发展,赏桃花,摘蜜桃,吃农家饭,过分简单和传统的旅游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乡村旅游今后的大发展趋势。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农户受益有限。只依靠农民家里的桃树来发展产业,靠游客来自行购买或者农户自己推销来进行增收,利润空间不大,也不能很好地让当地的产业良性发展。当地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因此,没有有效的体制经营管理机构来管理景区的产业发展,自然也不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和农户的收益。

 

2.2.4专业合作类型少,稳定性差

 

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目前,桃花故里几乎只依靠政府,加上农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机构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该景区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3、桃花故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

 

为契合天府新区将打造一个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产业新城建设目标,紧抓世界田园城市和天府新区建设机遇,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以产村相融和提值增效等理论思想为指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先导,以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础,以天府文化为内涵,以休闲度假为驱动,以产业多元共赢为诉求,发掘天府文化之“魂”,扮靓休闲度假之“神”,架构产业发展之“形”,实现旅游功能发达、传统文化弘扬、现代产业融合和城乡统筹推进,通过对桃花故里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专业合作层面的转型升级,来全面提升景区的乡村旅游,将桃花故里建设成为“全域度假、全息休闲”的国内知名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桃花故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4.1以文化注魂,丰富旅游产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规划区境内拥有丰富的天府文化,在旅游区建设中,应以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为根本,深挖本地天府文化、禅宗文化、风水文化、休闲文化等文化内涵,整合内在的文化脉络,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彰显旅游形象的文化精神,树立桃花故里景区的国内旅游形象。此外,现在的旅游正处于体验式时代,开发体验式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注重体验式旅游,希望能亲身参与体验旅游产品,这样不仅在视觉上有了享受,在感官上的体验享受也得到提高。所以,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关键还是在于结合本土文化,深度开发出体验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以满足游客参与体验的需求。

 

依托桃花故里景区资源品位以及分布特征,并基于“深挖、品牌、整合、联动、提升”的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推出高端度假游、休闲养生游、休闲运动游三大品牌旅游产品,带动并完善五大旅游产品基本体系建设,形成以休闲、文化、度假、体验旅游为重点,辅以购物、美食、节庆等多系列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根据桃花故里现有资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仰天窝片区打造山地休闲运动旅游产品,提供滑草、山地自行车、野外拓展、轮滑、定向越野等山地运动,并且修建房车营地等户外运动专区。在宝狮湖周边修建湖畔花园小镇、山地度假村、半山木屋村、商务休闲半岛等休闲度假专区,打造山湾休闲度假品牌旅游产品,以给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度假享受。

 

在凉风垭周边修建葡萄庄园、蓝莓庄园、主题农庄和幸福新村,打造山乡休闲养生的品牌旅游产品,力求给游客多方面的选择和享受。而且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资源品位,将支撑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分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康体养生旅游产品、观光游憩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系列进行系统归类。让传统单一、不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升级为深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4.2全方位市场调整,开拓旅游市场

 

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个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从前者来看,要先打破以本地及周边地区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借助本地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形成本地居民、周边地区居民、外地居民、甚至是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而后者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细分市场,针对细分市场进行对应的专门营销,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彻底告别农户自己推销或者等客上门的局面。

 

基于上述路径,从桃花故里景区以往的市场来看,要转型升级就要积极开辟市场,重点抓住以成渝两地,以及川内二线城市为辅的本地市场,以及以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为主体的欧美市场;并积极开发以广东、上海、北京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及与四川相邻的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为主体的省外市场和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核心的东南亚市场。在保持周末旅游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节假日乡村旅游,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积极开发建设适合不同年龄和层次的游客群体旅游项目,保证所有的游客到桃花故里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增加桃花故里的吸引力,分流客源市场,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路径,并辅以完善的产品销售市场与机制,刺激游客消费,带动当地的经济市场,从而增加乡村旅游收入。

 

4.3产业价值链增值,提升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的价值链是基于旅游需求的连续性而产生,涉及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桃花故里的旅游产业想要转型升级,先要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组、经营管理创新,提升各环节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流程的升级。而产品的升级则在于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质量,提高单位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功能升级则表现在旅游要与农业和城乡统筹相结合,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跨产业升级则需要把旅游业延伸到商品制造业、娱乐业、房地产业等,从而在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其他产业链的利润,实现跨产业升级。

 

依托龙泉山田园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突出特色,将传统的种植农业转化为科技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为辉映桃花故里景区的整体高端化打造精品化产品,主要包括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和养生产品。其中如养生产品加工、藤编竹编艺术品制作、蓝莓果酱制作、特色美食制作等。可将制作、体验与销售结合起来,做到游客“留有消费项目,走有购买产品”。并以此带动和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加强旅游业、农业、加工业、手工业的耦合联动,采取一体化经营和产业大配套与大协作的方式,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订单收购、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与此同时,田园观光、旅游地产、旅游酒店、半山风景、民俗体验等策划主体支撑着景区的发展,这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其中政府进行适当引导,企业尽力打造,居民配合参与,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合力,精心打造出合作关系紧密、协调秩序顺畅的利益共同体,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来实现桃花故里景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景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4.4新型合作方式升级,加强专业合作

 

专业合作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实现旅游企业由国营为主,粗放经营向民营为主、集约化经营转变,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发展道路。专业合作层面的转型升级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由政府主导向企业化经营转型,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外来专营公司进驻投资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立乡村旅游基地;由乡村旅游基地带动农户加盟旅游生产经营,公司负责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对农户的专业培训和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农户的行为,招徕游客和旅游推广等;而当地农户则参与旅游开发及接待服务,公司与农户互利互惠,共享收益。

 

在桃花故里山乡休闲养生区域,引进家庭农场和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概念。主题农庄的打造则以家庭农场的形式来接待游客。而蓝莓庄园的运作模式则是新型农业合作社的体现,由龙泉驿区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公司进驻,并带来种植技术,带动当地农户进行蓝莓规模化种植,形成蓝莓基地,以供游客参观和体验,最后由公司统一进行收购和加工。公司+基地+农户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参与市场竞争,争取更大的市场优势,确保蓝莓基地旅游产品的销售和经济效益。该模式有利于高层次、高档次多方面地开发桃花故里的乡村旅游,也有利于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5、结语

 

在乡村旅游日趋火热的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进行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专业合作层面进行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告别传统单一的以农家乐为主的浅层观光游,要向现代多元化的深层次体验游转型。本课题探讨出丰富产品开发、积极开拓市场、增值旅游产业链、升级专业合作方式四个路径,并对适当的点进行转型升级研究,希望能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春山,孟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3]刘战慧.韶关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

 

[4]夏爱萍,马朝洪.对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1(6).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3、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五、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六、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客源市场

一、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成都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成都近郊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仅2005年,成都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7.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39万人,其中80%以上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分类及特点

根据成都乡村旅游的实践,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类型:都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和独立资源型。其中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为代表的都市郊区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最快、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类型。

1、都市郊区型资源特点

所谓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类型。一般位于城市游憩带(城乡结合部),这是目前我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1)区位条件优越(见图1)

此类乡村旅游主要位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依托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发展起来。如aaa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区东南郊,由二环路成龙路口出发沿成龙路仅有5公里。北湖风景区乡村旅游地处成都市北郊风景区,东接龙青环线、西至三环路、南临成渝铁路,北靠成绵高速,横跨龙青路。龙泉花果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距成都15公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都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仅十几公里主要交通干线和支线公路的两侧。

(2)交通便利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旅游目的地距旅游客源地的距离和时间成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成都近郊乡村旅游一般交通方式灵活多样、方便便宜。游客一般可以通过乘车、驾车、骑车、步行等多种方式达到,游客一般可以当天往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私家车的增多,这种地处城市近郊的“地利”对于乡村游而言,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成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良好,如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部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是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农科村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农家园林型乡村旅游。游人既可观竹林茅舍或林木葱绿的美景,又可从事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尽领山乡绿野风情。又如龙泉驿乡村旅游区,位于成都东门外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以水蜜桃为主导农业产品,现已形成了以成片花园果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型乡村旅游类型。

2、景区周边型资源特点

所谓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著名景区的辐射作用开始展示特色,提供初级服务启动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通常作为景区景观的配角,依靠旅游者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的观光游赏。

随着市场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此类产品开始渐渐成熟,成为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成都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洛带乡村古镇、平乐乡村古镇等为代表。在景区附近的低档次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成都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大型景区的辐射效应

根据依托的资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依托景区周边村落或古镇形成的古镇乡村旅游资源。前者以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鄱阳湖旅游景区、崇州九龙沟等为代表,后者以成都周边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平乐古镇等为代表。一般大型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景区周边的农民可以通过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以2006年十一黄金周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为例:黄龙溪古镇接待游人4.2万人次,洛带古镇接待游人6万人次;平乐古镇接待游人4.04万人次,九龙沟接待游人0.7万人次;青城山乡村旅游接待游人1.7万人次,古堰景区接待游人2.55万人次。

(2)与景区形成资源、功能互补

在景区景点优势明显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一方面可以缓解了接待压力,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旅游消费的需求,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如都江堰市虹口乡位于四川省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城都江堰西北部,是我国西部唯一紧靠特大城市的部级自然保护区。虹口乡依托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出了漂流、速滑、登山等特色项目,与景区形成鲜明的资源、功能互补。游客既可在外山体验高尔夫,也可在虹口漂流、探险;既可在宝瓶口下听涛声、品夜啤;也可在后山、虹口等处的农家小院内尝豆花。2001年至2005年,虹口乡年接待游客均在40万人次以上,每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3)与景区资源联动开发,可逐步转化为独立资源型

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可依托景区景点的优势,借助“农家乐”这一载体,吸引外来游客,把农业产品和农业生态旅游“捆绑”推销。依托景区开发的同时,结合自身特色,最终成为相对独立型的乡村旅游地。如距成都约50公里的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每年夏天都会迎来了前来消夏避暑、度假休闲、疗养保健的近2000名成都老人,凭借独特的地理和环境条件,使这里形成了成都市内老人到近郊农村养老的独特风景――“养老部落”。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到成都周边居住的老人最多时,达到近4万人。

3、独立资源型资源特点

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可能位于都市郊区地带或著名景区周边地区,有的是可以成为专门的旅游产品,也有的位置与风景区不远而成为有关风景旅游线路的延伸与扩展。但与上述两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本身的内在旅游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通过假设证明来检验:即假设周边地区没有大、中城市或知名景区,该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否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我国很多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是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

成都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类型的旅游吸引物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游客们在乡村中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或者是由景区依托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旅游资源。一般是在原有农家乐基础上,选择较高档次、富有个性特色的乡野庄园进行升级改版而成的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度假中心。前者的代表为“百花园”乡村酒店、双流县新皇城休闲中心。后者的代表为青城后山龙溪苑乡村度假中心。成都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资源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大

独立型的乡村旅游资源往往需要依靠自身较为突出的特色化主题才能吸引大众游客的青睐。如郫县推出的乡村酒店各具特色:“听江蒲”以接待作家艺术家为主,会所文化个性鲜明;“中化盆景园”着重展示的是川派盆景文化;“鹿野苑”则以别致的建筑风格和佛学文化见长,以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内容的石刻为主题;“沈园”的园艺布局整体大气,大中套小,若干精致小景的组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园艺氛围;“梦桐泉”注重运动休闲,利用其现有水面,构筑其水上活动的特殊文化色彩;“和镜山庄”的建筑风格属日本庭园式,它精致的环境构置,折射出浓郁的东洋文化色彩。

(2)城市化倾向明显

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吸引要素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拥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生活设施,游客们在乡村中即可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如“百花园”乡村酒店包括住宿区、会议中心、接待大厅、员工休息区、食堂、停车场及娱乐设施,共占地133.8亩。生活设施、娱乐设施齐全:住宿区由19栋四合院组成,共有客房、套房147间。每栋约400平方米,6-7间客房、一间套房,配备独立的厨房、会客室和会议室等。会议中心包括600平方米的宴会厅,以及能容纳3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和四个小型会议室。

三、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客源市场分析

1、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和在都市中居住的境外人士,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而不是主要依托国际市场;依赖本地区市场多于依赖外地市场。开发主要针对各级各类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一般应在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二小时左右)到达是其基本前提。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以双休日城市家庭为主要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相对稳定;重游率较高,易形成忠诚客户。抽样调查显示,仅以成都市区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共计200万人以上),人均每年光顾“农家乐”4.09次计算,其客源多达900万人次/年,这是成都乡村旅游的一级客源市场。

2、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此类乡村旅游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景区资源的品级及交通条件。资源品级越高,开发价值越大;交通条件越好,投资成本越低,进入性越强,越接近市场。根据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对景区的依赖程度,又呈现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主要依托著名风景名胜区(或村寨)周围发展起来的,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到景区的观光客,其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游客的停留时间也较短。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实质上是一种“搭便车”式的旅游开发模式,借助相邻著名景区的知名度,开发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以昆明石林旅游风景区旁边的五棵树村,大理蝴蝶泉边的周村,西双版纳的曼景兰村,德宏瑞丽的大等喊村为代表。另一种景区周边型的乡村旅游市场主要带有独立资源型的特点。游客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过渡。如距离成都不远的峨眉山、青城山、天台山等景区凭借独特的风景、凉爽的气候、幽静的环境、宜人的景色成为成都市民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客源市场呈现出以中老年旅游者为主,停留时间长,以避暑休闲度假为主的特征。

3、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独立资源型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由于其主要特点在于资源吸引力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其客源市场也可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类型。其可能由景区或都市郊区演变而成的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地。如以虹口乡为代表的运动休闲型。都江堰虹口乡近年来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游客不仅可以领略美丽如画的峡谷风光,而且还可以参加攀岩、速降、溪降、速滑等户外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成都乡村旅游开发,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导向。近几年,成都市根据客源市场的消费观念、方式与习惯结合城郊不同区位、乡村不同产业特色,提出了全市乡村旅游区域特色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已经逐渐被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取代。

而且,就景观规模和可看性而言,观光旅游不是乡村旅游的优势,因此应该突出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旅游,增加活动内容,在平原区、丘陵区、湖泊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赏花、农事体验、历史古迹欣赏、爬山、森林浴、露营、野炊、垂钓、划船、摄影、避暑等休闲度假活动,使各类型的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为成都市“休闲之都”的称号增添新的内涵。

(注:本文为2007年成都市文化事业建设项目,批准编号:07005)

【参考文献】

[1]刘裕国、陈尚宣:旅游收入占农民年纯收入的三成,成都发展乡村旅游打好“特色”牌[n].人民日报,2006-11-26.

[2]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6).

[3]四川在线黄金周尾声,成都周边文化乡村古镇旅游成热点[n].天府早报,2006-10-8.

[4]都江堰江堰市虹口乡信息中心虹口乡简介[eB/oL]..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7

(一)人文资源丰富

1、静宁历史悠久,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

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是传说中“始画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静宁之名,始见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边寨”首字取安静宁谧之意,以表达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

2、静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保存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是陇东地区文化的渊薮之地。

在这片黄土地上,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墓葬群和古建筑群;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遗存;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玉器、漆器、铁器等共有2280余件;全县各乡镇依然保持的传统工艺、地方戏曲、土特名产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给我们静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静宁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有“文教之邦”的美称。

我县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源地,在这里诞生了李广、李暠、李渊、李世民、李白、李思训、李世军等众多李姓历史名人,李姓是陇西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们的郡望称为“陇西郡”;此外,自秦汉设县两千多年以来,也产生了隗嚣、曲珍、慕天颜、吴玠、吴璘、刘琦、王曜南等众多的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俊彦志士。据史志记载,自宋到清,我县为全国出科举人才最多的地区之一。到现在,教育依旧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县重视教育和崇尚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风气,造就了从静宁走向全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众多。

(二)自然旅游资源品质较好

我县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大体系。从构成数量上来说,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较多;但从区域吸引力及品质来说,自然旅游资源品质较好,资源组合优越。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等三大类自然旅游资源静宁均有分布,并富有特色,其中尤以农业、果业等生态农业占较大优势,且具有较大旅游开发潜力。

(三)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我县的旅游资源以312国道和静秦公路为轴线,相对集中的分布在轴线两旁区域内。沿312国道以成纪文化城为中心,分布有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九龙山、烽台山、文屏山、悬镜湖等城区休闲文化与历史文化景区(点)。

沿静秦公路以葫芦河为中心,分布有大地滩十万亩高效生态农业、李店十万亩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等乡村旅游资源景观。

(四)休闲旅游资源富有特色

我县休闲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呈现出沿“312国道-葫芦河-南河”环静宁中心圈层富集的特征。312国道上已经形成了九龙山、烽台山、成纪文化城、悬镜湖等生态休闲景区(点);沿葫芦河形成了西岭生态公园景观带。经过县内环城游憩环的旅游开发,逐步将形成县域内公园休闲,县郊风景区(点)、休闲度假区等休闲旅游发展的趋势。

(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我县是农业大县,至今还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创造了很多乡村特色的田园景观、居民建筑、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乡村生活、乡土艺术等文化形态,不少地方仍保留着自然纯真的生态环境;同时,作为中国苹果之乡,农业、果业等生态农业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县,拥有葫芦河流域为中心、各乡镇为依托的大量的农业示范园、农业生产基地和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等;以田园风光、农家乐、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现代新农村休闲、高科技生态等几种模式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已现雏形。

(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1、交通位置优越

我县地处甘肃与宁夏两省的接界,东、北与宁夏接壤,西、南与甘肃天水毗连,西北与甘肃定西为邻,交通较为发达。公路上,从兰州至西安的312国道(312国道为甘肃东部经济的走廊和交通干道)从我县境内穿越,静庄(静宁至庄浪)、静秦(静宁至秦安)、静西(静宁至宁夏西吉县)县级公路穿越过境,从兰州、西安和银川到我县的公路行程均在3小时左右,与兰州、西安、天水、银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直通班车;铁路上,我县南依陇海铁路,周边的平凉、天水、定西和宁夏固原均有铁路通过,这些城市距离我县的公路行程平均1.5小时。

我县在交通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312国道和静秦公路为骨架、城乡道路干支为依托,通往兰州、宁夏、平凉、天水等大中城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我县的交通区位为静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我县处在甘肃东部经济走廊以及众多的中等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内。

我县地处甘肃东部经济走廊(兰州-平凉-泾川-西安)中部,是兰州至平凉公路的必经之地,是宁夏进入甘肃的东大门,距我县空间距离150公里以内或时间距离1.5小时以内的区域包括平凉、固原、天水和定西等中等城市,我县处在这些中等城市的中心;同时,我县亦处在“四方六边”大兰州经济圈(“四方六边”大兰州经济圈分为兰州1小时和3小时都市经济圈)3小时都市经济圈范围内,处在银川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影响范围内。平凉市作为兰州、西安、银川大三角区域次中心城市地位的建立,必将加大这种影响。

众多周边的大中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扩散、外溢必然会对我县的交通、城镇建设和城市形象等产生影响,从而带动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3、周边拥有麦积山、崆峒山两大旅游目的地景区和众多大中城市旅游市场活跃片区。

从客源市场来看,我县处于平凉、天水、固原、定西、兰州等众多大中城市的腹地,周边四个地级城市以及兰州大量的城市休闲居民是我县发展城郊休闲旅游的直接客源市场;同时,兰州作为外界游客进入甘肃的第一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极有利于我县旅游市场向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旅游市场拓展。

我县往东为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向南有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往西有红军长征三军会师圣地会宁,县域南界为古丝绸之路(兰州-定西-天水-宝鸡-西安)的重要陆路,是西安到兰州的重要旅游线路。这些周边的旅游资源大多知名度高,其中崆峒山和麦积山为全国旅游目的地景区,旅游经济效益成效突出。我县处于这样一个旅游市场活跃的片区内,依托周边景区的旅游市场规模优势,旅游业的市场开拓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我县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基础薄弱

1、旅游产业规模小

目前,我县只有成纪文化城、烽台山、文屏山等少数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档次较低,基本为二星级;国内旅行社1家;旅游定点购物商店基本没有,仅沿成纪文化城有一条仿古商业街,但基本为本县居民服务。静宁旅游远未形成“食、宿、游、购、娱”旅游产业链,2008年,旅游收入占全县GDp不到1%,旅游经济收入低微。

2、旅游市场规模小

312国道赋予了我县旅游优越的市场区位条件,但目前旅游市场规模较小,2008年接待旅游者17.9万人次,游客除312国道过境客人外,主要来自周边地区,旅游消费水平低,停留时间短。

3、旅游设施不完善、档次较低

我县还没有专业旅游车,旅游者进入景区(点)主要靠搭乘长途公交车和出租车,景区内的旅游主要靠步行。旅游饭店设施设备陈旧,服务质量不高。由县城至景区(点)之间的道路状况普遍较差。景区建设及其服务接待设施水平尚未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规模。

(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我县现有的景区(点)主要沿312国道分布,312国道上景区(点)旅游功能很不完善,使静宁旅游目前只是作为区域旅游线路的一个过境节点;我县旅游资源较好的生态农业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国道南面,目前尚未形成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无法对全县旅游产业产生带动作用。

旅游产品开发主要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观光产品和民俗文化产品层面,现有的几个景区(点)在功能上主要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为主体,产品形式单一、重复,缺乏重量级、差异化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尤其缺乏吸引力强的现代化旅游设施、休闲性、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和规模较大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难以吸引追求现代休闲娱乐的旅游者。

(三)乡村景观特色性不强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以生态农业、小麦为主,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整体景观表现为开阔、一望无际,田园视线单调,基本是水平的,没有“遮、障、掩”的景观效果,形成不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垂直景观带。整体上缺乏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和氛围,同时缺乏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品牌丧失先机

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静宁旅游,还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伏羲文化、红色文化等静宁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由于它们被周边县市先发抢注或者共同享用(“伏羲文化”品牌被天水先用;红色旅游处于会宁的阴影区;民俗资源独特性不足,吸引力欠缺),已经很难成为静宁特有的品牌,造成了静宁旅游品牌的缺失。

(五)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尚待挖掘

我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拥有伏羲故里、中国第一大姓李氏发祥地等文化品牌,但文化价值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对等关系,且积淀下来的人文载体缺乏,人文旅游资源推介不力、知名度不够。成纪古城遗址作为成纪古城的见证,目前只是废弃夯土堆,周边都是种植园,既没有历史底蕴的痕迹,也缺乏景观魅力;依托成纪文化开发的成纪文化城仿古建筑群,旅游功能不完善,观赏休闲的吸引力严重不足;民俗节庆活动虽多,但规模较小,对我县旅游形象塑造作用不大。

(六)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的替代性突出

我县地处六盘山一带,是陕甘宁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一个区域,周边市县几乎都有果业、梯田、水域等自然景观,也有以长征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农耕民俗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资源等。如平凉市各县(区)依托农业旅游资源竞相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会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天水的伏羲文化抢占先机等。

因此,无论是果业、水域等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和民俗旅游资源,我县在平凉地区和周边都无法形成垄断性旅游竞争力。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形象与品牌就是生产力。如何打造静宁独特的旅游品牌,是静宁旅游面临的最大挑战。

(七)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脆弱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都十分脆弱。目前许多自然景观资源,如悬镜湖、烽台山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盲目开发,对资源环境将造成一定的破坏。

三、发展我县旅游产业的措施

1、挖掘成纪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华夏之根”旅游名片。

一是全面提升成纪文化城景区服务质量和功能。加强成纪文化城景区建设,修建旅游休闲设施、充实景区旅游元素,丰富景区旅游活动。真正把成纪文化城建设成为满足广大旅游者和成纪文化研究者满意的旅游景区和文化载体。

二是加大对成纪故城遗址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成纪故城遗址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为秦汉所置成纪县治,是史书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古成纪遗址的保护,严禁乱采乱挖,在编制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时,突出成纪文化内涵,彰显成纪文化特色,并积极做好与秦安大地湾,天水伏羲庙的联合对接,真正把华夏之根的文章做大做强,把华夏之根的牌子叫响叫亮,吸引世界华人到古成纪来寻根问祖,朝觐旅游。

三是深度发掘成纪文化和推介精品线路。挖掘成纪文化潜力,以艺术创作、艺术展演、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展示成纪文化魅力;同时要加强与天水、崆峒山为主的朝觐之旅的对接,包装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大文化圈、大旅游圈的发展局面。

3、依托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红色圣地”旅游名片。

一是创建全国红色旅游名镇。界石铺镇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是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会师的中心基点,是我县打造“红色圣地”旅游品牌的基地。打造“兰州—会宁—静宁—六盘山”红色旅游线路;争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在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中体现红色村镇风格,积极创建全国红色旅游名镇。

4、紧跟旅游业发展趋势,着力打造“金果家园”旅游名片。

一是整合旅游资源。我县是“中国苹果之乡”,苹果产业已具备规模效应,符合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条件。静秦公路沿线要结合“平凉金果”优势品牌,依托城镇、交通和自身资源优势,建立相应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业观光、度假、郊游、野餐、采摘等乡村旅游活动;在农事季节举办主题节会,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二是开展旅游培训。旅游资源禀赋好,具备发展旅游业的乡镇要积极培养“创建景区、依靠景区、服务景区”的意识,培育有条件的农户优先发展“农家乐”,推行“采摘、品尝、体验”的方法销售农村土特产,培训村民在景区从事旅游业服务工作,走“农业+旅游”的增收道路,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建立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积极引导开发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艺术品位高雅、制作精良、便于携带、市场效益好的旅游商品,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以静宁烧鸡、大饼、苹果、成纪地毯、成纪挂毯、成纪刺绣、圣诞成纪系列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为主开发旅游商品。积极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主创新、创建品牌,并向有资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颁发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和销售证书。通过政策扶植,积极促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提高旅游商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形成具有静宁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

6、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行业管理。旅游局要加强对旅游行业的主导作用,依照《甘肃省旅游条例》、《静宁县旅游发展规划暨景区策划》中的规定,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旅游规划、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加强对旅游行业的指导,加快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的升级。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8

关键词:观光农业区域规划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部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历史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教育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科技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优化市场促销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部门协作促销与区域联合促销相结合,综合性促销与专题性促销相结合。国内市场促销要鼓励开展片区间的联合促销。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旅游宣传的财力支持,保证旅游整体宣传和重点活动的开展。国际市场要搞好省域合作,特别要搞好与京津两市的区域联合促销,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完善和创新促销手段针对不同市场设计制作各类宣传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甚至可邀请海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海外媒体来河北实地考察或采访。要利用包机、专列、游船等运作方式,更多地招徕游客。组织好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的展示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9

关键词:铜梁;农业;旅游

1铜梁县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和条件

铜梁县幅员面积1343km2,耕地面积4.13hm2,人口84万,按照环城游憩带理论,此带是城市游客对于环城旅游到访率最高的区域,为农业旅游最优发展带[1]。区域内及其周边现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8座;山坪塘1015座;提灌站77处;灌溉渠91.9km。现有成片林地4267hm2,森林覆盖率为32%。重庆市旅游产业环境优越,重庆市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9亿人次,全市旅游收入1662.15亿元。

2铜梁县发展农业旅游的问题

2.1资金不到位

农业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式向自助式阶段过渡,建设大规模、高档次的农业旅游景区必须要有资金保障。铜梁县农业旅游项目建设总投资约7.5380亿元,预计至2017年投资共2.5254亿元扩建重点项目(表1)。投资资金主要由政府资助、企业自筹组成,资金拖延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景区建设进度。

2.2文化内涵浅,品牌效益低

景区将自身旅游产品定位为基础性观光游乐和初级乡村风情体验,静态的旅游产品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在重庆市130个a级景区中,铜梁县仅有2a级景区纪念馆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旅游产品的开发未能匹配深入的市场分析及目标市场研究。

2.3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景区的建设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非常严峻,景区需到临近的合川、永川县雇佣劳动力,由于严重缺乏专业人才和劳动力导致延误养护时间,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收获加工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使管理和生产用房建设受到严格限制,外乡劳动力食堂和住宿难题无法解决。

2.4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铜梁县景区内共有高速公路4km,国道7.5km,省道16.8km,县道21.3km,乡村公路284.3km。景区交通规划没有和已有路网合理衔接,各乡镇主要景区之间没有直接交通通道,没有规划一条旅游路线,高等级公路、大桥建设缓慢,停车场、加油站较少,,主要交通工具为小型客车,档次较低,面积较大景区没有配备必要的观光车等交通工具。

2.5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配套措施不完善

目前景区内无星级酒店及连锁酒店,住宿床位多为中低端且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接待单位以农民家庭为主,经营分散,卫生服务质量无法保证。景区周边缺少购物、娱乐、医疗救护、环卫设施。

3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3.1政府重视农业旅游,企业多渠道融资

确保农业合理资金及时到位,并为有条件的企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扩宽农业投融资渠道。景区对已到位资金的利用要合理规划,做好财务预算制度,已建成的基地可以提前投入市场,便于收集消费者反馈,亦可以加快资金周转。

3.2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品牌打造

建议景区内以大力提高农业游客数量为目标,对目标客源进行调查分析,明确项目定位,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相应营销。加强宣传力度,建造一个共同的品牌基础,扩大市场覆盖面,让铜梁县农业观光成为老少咸宜的“重庆非去不可”旅游增长极。以铜梁独特的文化品牌和农业品牌为依托,重点突出铜梁的王牌文化———龙灯文化,结合安居、镇、黄门村等古镇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内涵。

3.3注重专业人才引进和职工培训,加强人员管理

第一,企业要避免任人唯亲,提高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水平,有条件的可以设立科研基地。第二,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职工培训,包括景点介绍、餐饮住宿、旅游产品推销、应急事件处理等旅游基本技能。第三,在管理和生产用房建设租用临近的空闲的房屋,规划时避免项目建设过于集中。

3.4加强景区内交通建设

完善景区内部交通网络,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系,便于旅游景点整合,旅游产品线路制定。建设客货运输站,提供观光车、自行车、观光船等交通工具,提高客运汽车档次。加快建设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建设。

3.5建设住宿接待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优化乡村旅游饭店类型结构,积极招商引资著名酒店入驻铜梁,建设星级酒店和特产乡村宾馆,确保中低端住宿床位保有量达到2000张,高端住宿床位保有量达到800张。依托景区内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住宿设施如帐篷营地、小木屋等。有条件的景区可优先建设购物节、,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段云国.重庆市远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西南大学,2010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