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医学特点十篇老年医学特点十篇

老年医学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5:18

老年医学特点篇1

关键词:个体化医疗;老年医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medicine)指从个人角度,根据遗传和基因组信息与生活环境,并结合临床表现为人类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健康医疗服务[1]。广义的个体化医疗是依据个体差异进行疾病管理,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2],侧重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精神”。狭义的个体化医疗则结合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信息及生活方式,为患者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与治疗药物,其核心内容为遗传学、基因组学、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以及环境[3],侧重于“人类基因组”,是在预防、诊断、治疗和后期康复的全过程中,依据患者的个体特征、需求和偏好设计治疗策略。是广义个体化医疗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发展与延伸。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27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4]。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个体化医疗日趋成为可能并成为老年人群的需求。但因受制于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客观实际,进程相对缓慢,需要循序渐进。

1我国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需求

1.1现代医学发展让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现代医学正经历由传统标准化医疗向个体化医疗的巨大转变。标准化医疗忽略个体差异,个体化医疗是以患者的大量信息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各方面特点,制定出适合每位患者独特的、最佳的治疗和预防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以取得最佳疗效。因此,美国现代老年医学已从传统亚专科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诊治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的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的变革让我国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

1.2人口老龄化增速促进老年人群慢病高发老年患者具有生理功能减退、储备能力下降、功能残缺等特殊的老年问题或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慢病并存或多重用药引起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病情易受心理、精神、社会和家庭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25年前,将以每年100万人数增加,预计20世纪末,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3%[5-6]。人口老龄化的增速促使老年人群慢病高发,并形成以下特点:未富先老,发展极度不平衡;老年人群寿命延长,失能、半失能与空巢老人的数量增多导致社会养老刚性需求增加;国家养老体系和医疗保障体制尚不健全;部分老年人群期望安度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医疗消费标准增高。

2我国老年人群的个体化医疗现状

现代医学发展对医疗卫生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促进个性化医疗的进步,但全面实施老年人群的个体化医疗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老年人群数量激增与各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影响我国老年人群个性化医疗的推进。

2.1老年医学专业开设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老年病专科发展需求高等医学教育对老年医护人员个体化医疗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当前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社会老龄化的需求。其中,老年医学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是主要的问题。调查显示,我国222所医学院校中,59所建立了老年医学专业[7],存在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上有缺陷,专业师资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等问题。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尚无统编的老年医学教材、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在校期间没有开展系统的老年医学理论教育或临床实践:科学学位型研究生课题涉及衰老机制偏少,临床实习匮乏;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接触临床相对较多,临床工作能力较强,但其科研培养时间短,科研能力相对较差[8]。极少的三级综合型大医院设置老年病专科,开展老年医学教育培训的合格师资和基地缺乏。部分老年人专科医院或护理院正在积极筹建中,专职医护人员相当匮乏。与我国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相似,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挂靠于临床医学专业(老年医学方向):专业设置上缺乏独立性;课程设置仅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增设了老年医学(36学时)和老年护理(32学时)两门课程,学生只了解老年病医疗与护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后期临床见习和实习与临床专业完全相同,没有老年专科实习基地,与老年个体化医疗标准相差甚远。

2.2患者和医护人员缺乏对个体化医疗相关内容的深入了解在我国,个体化医疗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个体化医疗尚未编入医学教材,国内一流院校的个别学生通过科研学术活动初步了解个体化医疗,我校作为普通医学院校,临床专业(老年医学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对个体化医疗内容体系了解甚少。广大患者即使存有简单的个体化医护需求,但由于医疗费用和医疗模式的制约,对广义的个体化医疗需求已望而却步,对于基因组学等深层次的个体化医疗知识更是闻所未闻。另外,由于我国目前以传统医疗模式为主,大部分医护人员仍按照传统医疗模式为患者服务,缺乏个体化医疗信息与内容的接触。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9]。

2.3尚不完善的老年病样本库阻滞了个体化医疗的高质量实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老年病样本库是按照疾病种类建立,不利于老年疾病机制研究和个体医疗的高质量实施。未来老年医学研究应对衰老起因、老年疾病特征与防治措施进一步探讨[10]。明确发病与衰老的相关机制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的基础,从分子生物学、基因层面去揭示发病和衰老的原因,尽快实现“从基础到临床”。病变部位的标本对于发病机制研究、诊断性生物标记物筛选、靶向治疗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包含患者血液、尿液、脏器组织及个人家庭情况、心理特点、社会关系等信息的符合老年病和抗衰老研究的规范化样本库,是老年医学的基础,这让高质量的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通过高质量生物样本与完整的临床信息,分析归纳患者的各项检查与诊断情况,形成一个综合、巨大的数据库,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让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11],真正实现“基础到临床”。

2.4缺乏制度保障的老年医学职业资格认证限制了老年个体化医疗进程我国目前非常缺乏老年人专科医院或老年护理院,尚无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和许可证设置制度,政策方面亦未出台对患者医疗信息采集的保护措施,这些不利因素都大大限制了老年人个体化医疗的进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12]。由此看出,国家高度支持老年医学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会逐步推进老年医疗个体化进程。

3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新思路

3.1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老年医学(Geriatricmedicine)是预防和治疗与老年相关的疾病,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学科[13]。个体化医疗以个体获得最优质的健康为目的,而不单是治疗疾病,这与现代老年医学教育相吻合。未来老年医学将以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协作、中长期照护基地联网为特点。其中,多学科联合工作是老年医学的突出特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护理、保健医学、社会医学、老年生物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多学科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蓬勃发展。另外,在个体化医疗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理应成为老年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内容。显然,目前我校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后期临床实践诸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老年医学和个体化医疗发展要求,老年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2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3.2.1独立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与课程设置对未来医生的培训、考核、医疗水平的评价等有很大影响。老年医学起源于临床医学,专业领域上息息相关,但老年病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与途径有其独特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大多与老年人有关。现代医学与老年个体医疗的强劲发展促使老年医学逐渐走向学科交融式发展。因此,我校老年医学理应成为独立的专业设置,并按照现代老年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需求,重新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和后期实践教学,突出个体化医疗特点,以适应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个体化医疗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2.2更新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促使老年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来老年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都需要突出老年特色,除医学与护理知识的学习外,需要开设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人文关怀等课程。另外,由于个体化医疗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见解,分子诊断、大数据等课程也需要列入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另外,新设置的教学大纲,利于现代医学知识的融合、传授,便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整体掌握,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必要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后期实践教学也应着重老年疾病机制的探讨、诊断与防治,以促进个体化医疗的实施进程。

3.2.3适度加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人数:独居或失能老人的增多,“421”家庭或空巢家庭等使得老年人群的医护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难题,专业医护人才相当匮乏。未来需要更多专业化的老年医护人员,以满足老年人群晚年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因此,我校适度加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是顺应时展,满足未来老龄化社会和个体化医疗的重要举措。

老年医学特点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中医药;教育改革;启示

随着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中医药高等人才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成为各中医院校亟待解决的命题。教育部2012年发文(教高[2012]4号)全面落实总书记在清华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文件第九点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中医药单列为第四项主要任务,面向社会全面推动和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这无疑是给中医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中国自2000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是全球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老龄化社会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临床流行病学证明,老年人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这就意味着较高的医疗成本。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然而,为了实现“人人享受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总目标,就不能忽视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权利。基于这个现实,本文提出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基本医疗需求上的几点启示:

1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传统中医药区别于西医对症治疗的思想,具有独特的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的理论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是其核心价值。研究证实,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控制的关键在于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3]。中医学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形成了防治慢性病的优势通过体检后中医药积极参与进行干预,指导人们应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养生。另外,中医药治疗具有“简便、低廉,药效温和,肝肾伤害小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几个方向

2.1中医药服务面向社区,加大养生保健服务

国务院作出中医面向基层的决策,就是基于中医药注重养生和基础调理,防病于未然的优势。在社区中,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老龄和离退人员,通过积极养生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老龄人口在社会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医疗总投入,老龄人一旦患病就是大病,住院治疗居多,加之陪护成本,会导致较大的社会医疗投入直接消耗。如果积极预防干预,能有多大的意义呢?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老龄人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8.3: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足见注重养生保健,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会避免某些住院治疗成本,节约社会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还减少老年人治疗上的痛苦。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具有养生医学的高等中医人才在社区会有旺盛的需求,中医药院校应加强这个方面人才的培养。或者在现有的中医药教育中注重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2中医药教育改革应把扬长避短和精英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扬长避短就是指中医要发挥其区别于西医的优势,尤其是在慢性病、流感、肾炎、胃病等的治疗上具有独特效果。对应的,中医应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比如温病学、肝病、针灸、疼痛科。而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甚至亚健康状态的改善正式中医的特长所在。所以,通过优势学科能带给老龄人口足够和丰富的保健需求。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跟好地服务老龄化人群,就要在中医药教育中注重针对老年人群医疗保健的强化。我们培养的中医药人才能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另外,精英教育并不是脱离中医面向基础卫生保健这个大方向,而是中医药要在世界重大疑难杂症的攻克上下功夫。事实证明,中医在艾滋病、癌症、风湿、红斑狼疮等西医难题上显得卓有成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中就成功地实施了“拔尖教育”,培养七年制的中医教育,已经为社会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3加强中医药人文教育,提高中医药人才的服务能力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针对疾病的治疗转向针对人的关怀。而中医治疗哲学更是讲“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健康的观念除了身体的健康外,更包括心理、社会功能的健康。三者的统一才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老龄化社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另外,绝大多数的老龄人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上存在障碍,比如与医生的沟通方面、治疗方案依从性方面、药物合理使用上都表现出较低的“健康认知力”。所以,对这个群体,未来的中医药人才不光是掌握高深复杂的医学理论、技能,而且还要要掌握足够的人文科学知识。比如,沟通学、心理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与其说人文是一种知识,更恰当地说是专业人士必备的素养。

3小结

所以,现在的中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前瞻性地强化学生的人文科学培养。教学中既注重中医学的内在规律又蕴含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事实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学习的统一。在规划学科专业发展上以中医药专业为核心,人文学科为辅,以人文素质强化中医药学科的优势。积极促进学科交叉,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老年医学特点篇3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 中医药教育 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8.3: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老年医学特点篇4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已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老化,抵抗力、免疫力等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而且年龄越大,同期患各种疾病的概率越高;老年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其特殊性。对医学生而言,如何了解老年医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疾病的特点,对今后的工作大有帮助,《老年医学》一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教材,全面系统的介绍老年医学相关知识,为临床医生掌握老年疾病的诊治提供支持。

老年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不只研究老年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研究。这就要求教材要从单一的“疾病”向整体的“学科”转化。这本书的编者大多参与了前两版《老年病学》的编写,前两版在介绍时更注重疾病的治疗,编写方式上简单明了,深受院校老师的欢迎,发行量也不错。在本教材编写的初期,书名还是考虑《老年病学》,主编希望能延续前两版的品牌优势。但在参考了国内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临床工作的特点,主编认为,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如果只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补充疾病的治疗,不能更好地体现老年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书稿最后更名为《老年医学》。在编写时,编者结合多年来进行“老年病学”教学的实践和经验编写具体内容。内容编排上注重系统性,从老年病人的评估、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特点、诊治与预防等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增加了老年营养、老年护理与康复的内容。力求在充分展现教材的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具有新颖性。

作为医学教材,重要的是如何把理论与临床结合好,本书的作者均是多年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不仅仅考虑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老年疾病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疾病的基本诊疗方法。在编写初期,主编参考了目前已出版的老年医学图书,取长补短,除了理论知识的阐述,作者增加了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例如在讲述糖尿病的治疗,作者会介绍相关的药物临床实验数据,为临床医生选用药物提供参考。

在拿到书稿初审后,编辑起初觉得全书不像传统的教材,书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诊治指南、新的诊疗方法、临床药物使用的最新研究结果,在某种角度来看有些小专著的意思。就这一点还和主编专门沟通,是否这样编写出的书稿内容过深。主编就这个问题和各位编者作专题讨论。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家在参考了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最终达成了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治疗的方法也不断变化,而临床疾病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编写模式知识介绍了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为了使教材与临床工作更加贴合,最好加入了大量最新的科研结果;同时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不仅仅给出一种方案,而是会介绍目前能收集到的、被确认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材编写滞后于临床工作的弊端,对临床工作人员有很强的指导性。例如在讲解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时,书中不再是简单介绍国际推荐的降压标准,而是会补充一些降压治疗的最新观点,全书的内容读起来更贴近临床。

对于刚刚接触医学的人而言,最初都会按照课本机械的看待疾病,而忘记了疾病不是一成不变,它会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疾病的表现也不一样。教材是学生接触疾病的第一步,如果在第一步的时候就让学生理解疾病的变化与最新的研究进展,学会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作者会根据疾病的发展添加国内外最新的老年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观念,介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使内容能够充分反映老年医学的最新进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也奠定基础。

老年医学特点篇5

【关键词】离退休;老中医;师承教育

本文所说的老中医是指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依据现行的人事制度,已经不具备法律意义上正式的工作机会而归为离退休人员进行管理的中医药人才。发挥老中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是由中医药学术环境和学术特点决定的,这不是简单的老中医作为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中医药高等

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1两种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都要求老中医发挥作用

1.1师承教育模式下,老中医的作用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经典模式,即使在学校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亦是极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纵观中医药发展史,传统的中医教育尽管形式多样,但多数体现或表达了师承教育(包括家族相承)的特点,师徒之间的“耳提面命”、“口耳相传”直接培养了下一代的中医力量,近现代以来的很多名医大家无不具有师承或者类似师承教育的经历,即使在学校教育模式确立后,师承教育也并没有受到忽略,只是在两种方式的力量对比中没有成为主流。在此新老模式交替的过程中,尽管培养的方式各异,但效率都很高,不难想象,老中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现在看来是个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医德和医术的培养上都具有直接而有效的作用,用现代教育理念中关于教学过程监控的观点看,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实施了有效的监督,无疑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1.2学校教育模式下,老中医的作用

学校教育模式是在人才培养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要求下产生的,在中医教育界亦是如此。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下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因此,对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医学的课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验色彩。老中医在基于中医药知识和学术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上与中青年教师相比,更为得心应手,他们的课堂教学或是临床带教,无疑更具有说服力、征服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中医学校教育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下,老中医对于青年中医大学生深化和提升专业兴趣、巩固和夯实专业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两种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利与弊

现在,学校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师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两者的关系上,仅仅依靠师承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师承”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作用已经受到极大的限制,但同时,完全脱离师承教育又不能较好的继承并创新中医临床经验的精华。

由于中医有“体验之学”的成分,所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老中医,要将其丰富的体验单纯地用课堂灌输的方法传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师承形式能够使学生跟在老师后面增强临床体验,较快的将老师积累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否则,光靠课堂教学,就会造成中医临床的接触不足,体验不足。并且,中医和西医在诊疗思维和手段上也不同,西医虽然也会有临床思维的不同,但是规范和临床实践的对应性较为明确,但是中医的临床思维有很大的个体性,同一患者,不同经验的中医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方剂治疗,并且都能够取得疗效,所以中医的教育不能够将思维限定在某个单一的标准上。

目前高等中医药学校教育的最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倾向于课堂教学,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造成了中医上的一些无形的个人经验资源无法得到传承,而这些在中医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仅靠课堂教学,会造成学生对中医的接触不足和体验不足,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中医教育界人士提出来。虽然在现阶段有很多的学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整体来说还没有形成一种既定的制度,甚至只是在课堂教学模式外的一种即兴的和附加的教育模式。在新一轮的教育体系的完善中,将要把师承教育体系固定化、规范化、有效化,成为中医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老中医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2作为师承教育的重要主体,老中医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

2.1老中医作为传授主体之一的师承教育将会重新得到重视并获得发展

虽然在中医药学校教育草创和形成的初期,由于师承教育的规模效应不显,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集约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其他一些缺陷,从而被学校教育取代地位,但这种教育方式一直没有停止发挥作用,特别是随着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继承和发掘名老中医经验的事实要求,师承教育将会以新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新的魅力。

师承教育的传授主体当然不只是限定于老中医,但老中医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在高等中医药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自身的学术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师承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必将有着广阔的空间,师承教育将呈现出新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师承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于,依托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的个体和单边接触,传与承的关系和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真;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其临床诊疗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整理和发掘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中医药学术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师承教育将在今后的时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2.2老中医临床水平的示范作用不仅是医学学术资源,亦是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优秀文化传统,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就是中医学这样一颗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璀璨明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却被扣以“不科学”或“伪科学”的帽子,甚至还在延续着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的存废之争。

一方面原因是中医药自身发展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中医知识普及不够。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中医,学中医的人浅尝辄止,没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学习研究中医,致使中医现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原因是中医药在唯科学性的评价中丧失自身的独立性。现代医学作为科学本身并无国界,有其科学性、先进性,但它近代迅速在国内传播并不是平等的学术交流的结果,是被作为侵略手段随着政治势力而涌入中国的。它是一把同时具有科学性和侵略性的双刃剑。当“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成为评价中医的尺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改造中医的工具。中医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和平演变的重要战场。

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医药高等教育首先应该打响中医药文化的保卫战,使学人有信心、医者有能力、患者有希望。而老中医的临床水平可以不同程度的回答和解决以上的问题,老中医们能够现实的解决临床问题和难题,充分说明中医药在现代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与唯科学性的单一评价方法做出有力的抗争,这对维护中医学的尊严、保护中医学人的信心非常重要。老中医的这些学术示范作用不仅是一种学术资源,也是一种文化资源。

3老中医发挥作用的途径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3.1以重拾信心、振兴中医为目的,多渠道发挥作用近年来,中医界和社会对中医药学校教育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和名中医一直争论不休,在现代医学发展的影响下,中医业者自卑的心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中医药面临着重拾信心的困境。曾国藩说,“经以明理,史以明事”。要想重拾信心,必须从经典入手,明理以立信,除了安排医经典著作的教学外,更应该挖掘与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学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名老中医,挖掘与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是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曾先后组织过多种形式的整理总结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的工作,到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发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直至现在,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老中医的经验进行总结的新探索,此外,还有全国范围内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工作室制度等,应该说,保护、抢救、挖掘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工作从未停止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很多的具有流派特色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

但我们看到,目前这些经验更多的是在总结阶段,整理、推广进而获得广泛继承的力度还显不够,而这通过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途径加以实现的可能性是显然的,并且,高等中医药教育本身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更需要这样的学术力量。

中医是经验医学,许多感性认识和临床经验需要学人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师带徒中,这种感性认识很方便地就被直接、有效地传递;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这就需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带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学生能够增强临床体验,较快的将老师积累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体验。

尽管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师承教育不可能象学校教育那样大规模的开展,但依托学校教育的强大平台实现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有着更多的可能,因为中医药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临床师资队伍。近年来,国家除不断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发掘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还在中医药院校开展以老中医为主体的本科生导师制教育、后期临床教学的改革和临床试点教育等工作,这是师承教育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新的发展形式,也为老中医发挥作用提供了多种渠道。

3.2梳理现行的相关政策,为老中医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

根据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很多老中医的心身状况决定了其在退休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可以继续精力充沛的进行包括临床、教学、研究在内的学术工作。并且,中医药学术的特点也决定了老中医在退休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中,老中医发挥的学术带头作用也是经常显现和容易实现的。比如,让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中医充实到教学、科研、临床第一线,开展讲学和讲座活动,担任本科生导师等,特别是坚持门诊临床工作,继续以师承的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在老中医的退休返聘政策及其工作岗位的设置与安排,老中医专家学术团体的建设及其与学校相关学术组织、学生社团联系制度的确立,有关学术组织中的职务安排和活动体制、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修订和制定一些重要的制度,加强他们发挥作用的组织载体和渠道的建设,使老中医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再是散在的、自发的,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这样,其作用发挥的效益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老年医学特点篇6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特点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1(b)-0070-02

analysisofcharacteristicsofelderlyhospitalizedpatientswithneurological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

BaiYurong

the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HulunBuirpeople'sHospitalDepartmentofGeriatrics,0210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neural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inhospital805casesofelderlypatientswithclinicalcharacteristics,toprovideabasisforbetterclinicalguidance.methodstheagedistribution,diseasediagnosis,druguse,timesofhospitalizationandotheraspectsofretrospectivestudyin2012Juneto2014Juneinourhospitalofelderlyhospitalizedpatients(aged65years),andstatisticalanalysis.Resultsthenumberofhospitalizedpatientsisontherise,andfemaleswerehigherthanmale;agedistributionofpatientsconcentratedinthe65~69yearsand70~79yearsold.Hospitaldiagnosisofpatientswithdiseasefrequencybefore10arehypertension,cerebralinfarction,hyperlipidemia,coronaryheartdisease,diabetes,cerebralinsufficiency,urinarytractinfection,vestibularperipheralvertigo,pulmonaryinfection,parkinson'sdisease,inadditiontoparkinson'sdisease,theincidenceishigherthanthemalefemale.theinpatientmedicationmainlyforremovalofwaterdiuresismedicine,antiplateletdrugs,cerebralvasodilator,anticoagulantandthrombolyticdrugs,drugcombinationthreeormorethanthreesystems.Conclusionneural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inourhospitalmainlytreateddiseasesascardiovascular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endocrineandmetabolicdiseases,womenareinthemajority,mostofthedistributionofageat65~79yearsold,medicationtomultisystemcombinationdrugtherapyisgivenpriorityto,neurological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hysiciansshouldstrengthenoldprofessionalmedicalknowledge,learningandmasteringsystem.

[Keywords]neural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Hospital;elderlypatients;characteristics

随着医学科学和先进的诊疗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慢性或重症疾病得以有效控制,使得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逐年增长,老年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1]。临床医师对老年医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就显得非常重要,神经内科也不例外,尤其是针对心脑血管病[2-3]。为探索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加强老年防治,更好地为其临床提供依据和保健服务,该研究回顾性研究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该科住院的老年住院病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该科住院的805例患者,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3.75±7.34)岁,男385例(47.83%),女420例(52.17%)。

1.2住院期间使用药物

脱水利尿药765例,抗血小板凝聚药743例,脑血管扩张药691例,抗凝及溶栓药539例(包括活血化瘀中成药),营养神经药403例,镇静催眠药325例,抗抑郁药219例,抗癫痫药187例,抗帕金森药187例,止痛药129例等。

1.3方法

从年龄分布、疾病诊断、用药情况、住院次数等方面采用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百分制比例显示。

2结果

2.1年龄分布结果

两年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数量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女性住院患者高于男性;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65~69岁和70~79岁,≥80岁者相对较少。见表1。

2.2住院疾病诊断频次

住院患者疾病诊断频次前10位从高到底依次是:高血压(55.40%)、脑梗死(45.09%)、高血脂症(27.08%)、冠心病(17.27%)、糖尿病(16.89%)、脑供血不足(15.16%)、泌尿系感染(11.93%)、前庭周围性眩晕(10.19%)、肺部感染(9.07%)、帕金森氏病(8.20%),上述疾病中除帕金森氏病外,女性发病率均较男性高,见表1。其他疾病诊断频次合计

2.3用药情况系统分析

用药情况系统分析表明:单个系统疾病用药9例(1.12%)。两个系统用药102例(12.67%),3个系统385例(47.83%),3个系统以上309例(38.39%)。3个或3个以上系统联合用药在临床较为普遍,值得临床医生在治疗决策上深思。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患者住院人数将不断增加。2010年度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报指出,截止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近十年,大医院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占37.8%(≥65岁)。老年患者疾病具有其自身特点:慢性病多,病情重,病因复杂,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医患交流困难等[4]。该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住院患者大约6层为老年人,年龄>65岁的患者也呈上升趋势,其中老年女性患者占据大约60%,均与文献报道一致[5-6]。可能原因是女性退休较早,女性对自身关注度也较高,加之目前医保政策及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的扩大,总体就诊人次增加、女性雌激素对机体保护作用随年龄逐渐减弱等[3]。

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病以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疾病为普遍,在该次具体诊断疾病频次中高血压、脑梗死、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脑供血不足、泌尿系感染、前庭周围性眩晕、肺部感染、帕金森氏病居前十位。可见,心脑血管疾病目前还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应该进一步加强老年医学保健及对这些疾病的规范化诊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该院神经内科医师使用药物治疗也和目前的诊疗指南具有一致性,主要运用抗血小板药、调脂药、抗凝药、溶栓药、降压药等药物联合治疗。研究还发现泌尿系感染在患者中常见,提示临床医生应该重视预防和,治疗,该病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老年人尿路感染患病率男女比为1:2(31:65),有文献报道65~75岁老年女性为20%,80岁以上则增加至20%~50%[7]。老年男性诊断疾病为前列腺增生98例(12.17%),说明在神经内科对男性老年患者前列腺增生的预防和处理是具有必要性的。

此外分析发现,患者使用抑酸护胃药物较多,421次(52.29%),原因为患者多合并多种疾病,特别是抗血小板药、调脂药、抗凝药等的使用,一定程度增加了胃肠功能的负担,使得护胃药使用频率增加,再者老年人自身胃肠功能低下,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出现胃肠不适,临床医生应结合实际予以相应药物处理。

综上所述,该院神经内科主要收治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患者中女性居多,大多数年龄分布在65~79岁,用药以多系统药物联合治疗为主。提示神经内科医师应加强老年医学知识专业化、系统化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李新华,邵文博.75岁及以上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分析[J].2009,28(10):870-872.

[2]廖日洪,姜川,袁春星,等.781例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特点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5):94.

[3]廖日洪,仲崇翔,姜川,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755例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2):29-30.

[4]谢建英,郑筠,黄妍璇,等.老年住院患者特点与医疗安全措施[J].中国病案,2006,7(5):44-45.

[5]陈健峰.33388例老年病人住院情况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2,19(2):144-146.

[6]王雪君.安阳市2007―2009年老年人住院患者分性别疾病谱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8);77-78.

老年医学特点篇7

郭宏敏教授强调,老年病工作总的原则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综合考虑。所谓突出重点,就是导致患者此次就诊的主要症状、疾病,生命体征的稳定;所谓兼顾一般,就是老年患者往往身患多种疾病,主诉多且杂,治疗需兼顾考虑;所谓综合考虑,就是老年人,高龄,体质较弱,多脏器病变,疾病兼夹,对环境适应能力差,脏器衰竭,药物易出现不良反应,要综合考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药干预老年代谢综合征

据了解,代谢综合征由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组合而成。该类患者死于心脏病的几率比常人高许多,其患中风、心脏衰竭等病症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30%,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为老年常见、多发病,在老年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西药治疗副作用大,依从性差,因此寻求中医药治疗的老年患者较多。

郭宏敏教授表示,尽管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至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在辨证分型上也多是个人的经验总结,尚无标准可循;治疗上多局限于疗效观察,缺乏深入的机理探讨。有鉴于此,应建立老年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客观化研究及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代谢综合征病情进展的中心环节为胰岛素抵抗,主要考虑如何发挥中医药整体观、治未病的理论优势,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各种异常成分尽快达标,减少服用西医的剂量及种类,同时保护老年脏器功能,满足老年患者的中医药需求。建议主要研究内容:诊疗标准的研究――制定辨证标准;5型分治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证治规律的研究;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院内制剂及新药制剂药理实验研究。

以中医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治老年代谢综合征的多种成分异常,是中医的优势,从而减缓、减轻心脑血管病变,亦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及治未病的思想。自2006年起,该科室专门开设了“三高”门诊,为该病的收治、临床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郭宏敏教授从长期中医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老年代谢综合征靶器官损害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肝肾阴虚,标实为痰瘀互结。她首先提出了“阴虚血瘀”“久病入络”这一新观点,并以此为中医理论指导诊治老年代谢综合征心脑靶器官损害,创立了“五型分治”治疗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获得国家专利两项,先后有5项省厅及专项资金课题支撑。

中医药干预老年痴呆研究

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及混合性痴呆。据国外资料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明显痴呆者占2%至5%,80岁以上者增加到15%至20%。近年来我国人民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高,今后本病的发生率必将增高,因此,如何发挥中医药防治特色是其研究热点。

老年痴呆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肾虚,标实血瘀。肾精亏虚、瘀血阻窍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机制。郭宏敏教授带领科室人员立项省科技厅课题研究,以中医学辨证理论为指导,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老年痴呆以及中医辨证分型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老年痴呆含ε4基因的基因型与对照组(非老年痴呆,健康组)两两相比,以老年痴呆的ε4基因证型最多,为61.07%;老年痴呆含ε4基因的基因型分组两两比较,以aD含ε4基因证型最多。含ε4基因的基因型增加了老年痴呆的易感性,可作为早期识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老年痴呆患者e4/e4与对照组(非老年痴呆,健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D组ε4等位基因含量尤其高,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这表明ε4等位基因可能为老年痴呆尤其是aD的危险因子。e4/e4纯合子是老年痴呆的易感性基因表型,肾虚血瘀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机,肾虚血瘀证是老年痴呆最多见的中医证型、易感证候。老年痴呆患者中肾虚血瘀证与含有的apoee4/e4纯合子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与aD关系密切。apoee4/e4纯合子型是老年痴呆中医证肾虚血瘀的易感基因,可从遗传学角度和基因水平确认老年痴呆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临床测定值,为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健康人群今后可能的病变提供了早期干预的防治依据。

老年心病血瘀证治

郭宏敏教授解释说,老年心病成瘀多责之于气虚。老年心病患者从本来说,主责之于气虚甚至阳虚。《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心气心阳是鼓动心脏搏动、推动心血运行的原动力,使血液畅行脉中,环周不休。年高体衰,心脏受损或它脏疾病损及心脏,致使心气虚弱,推动无力则血停为瘀,因此心脏虚损,心气不足是产生瘀血的病理基础,即《灵枢・经脉》所谓“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金匮要略》中论述胸痹的病机亦主要为“阳微阴弦”“阴乘阳位”。阳微固然可致阴寒凝滞而血瘀,但阳微不运也可形成瘀血阻心,故有“阳微乃阴盛之前驱,阴凝为血瘀之先导”之说。瘀血阻心,冠脉血流不畅致发冠心病、心绞痛乃至心衰。心病成瘀有急瘀与慢瘀之分。心病急瘀铸成真心痛之重症,如《灵枢・厥病篇》所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同时心病可见血瘀既久,则如《金匮要略》所云:“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进一步指出:“淤血化水,亦发水肿。”隧道不通,津液输布障碍,水湿不运,内停外溢则为水肿。故心病血瘀重症患者多伴发水肿。

气虚血瘀为老年心病患者的基本证型,根据郭宏敏教授的临床经验,老年心病血瘀证主以气(阳)虚血瘀证为多。老年心病主为淤血阻于心脉。根据藏象学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而验之于老年临床。老年人由于正气虚弱,抗邪不力,正邪交争常处于非激烈状态,急瘀真心痛症状并不多见。因而老年冠心病常缺乏典型心绞痛或心梗的临床症状;老年心肌梗死,大多患者无剧烈疼痛感,有的仅表现为乏力或轻度的胸闷气急,常被忽略;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即以心源性休克,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心阳暴脱为首发症状。因此老年心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胸闷气短或时有隐痛,神疲乏力,动则气喘,下肢浮肿,心悸,自汗,唇绀,舌质紫暗淡,脉细涩等症。从病机分析看,高年脏衰心气不足,胸阳痹阻,则血运无力停而为瘀。故见胸闷,隐痛,短气乏力;动则气耗,心失所养,诸症加重,致喘甚,心悸不宁;“血不利则为水”可见面肢水肿;苔脉亦示气虚血瘀之象。故老年心病临床以气虚血瘀证为多,呈现气(阳)虚阴凝的证候特点。

郭宏敏教授建议老年心病化瘀治则以益气(阳)化瘀为主。老年心病血瘀病机是脏损气(阳)虚与淤滞心脉并存,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症候特征是气(阳)虚阴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挚引之。”所谓“决之”应为活血化瘀,所谓“挚引”多为益气。针对心病血瘀证的主要病机,益气活血是其主要的治疗法则。在心病血瘀疾病的进展过程中,本虚正损与邪实血瘀的盛衰变化反映着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急瘀真心痛以淤血突然闭阻心脉而发病,以邪实为主,慢瘀心病则虚实均可兼见。治疗总不离通补二义,补虚之义重在调补脏腑的亏损,尤其是温补心气心阳的亏虚。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急瘀危急重症真心痛、心阳暴脱,补虚急当回阳救逆,益气固脱。郭宏敏教授在临床多选用独参汤、参附汤、王清任的急救回阳汤扶阳以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慢瘀心病补虚以温心阳,补心气为主。郭宏敏教授在临床多运用炙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君子汤等,温阳益气,鼓动心血运行,使气足血活,以防停而为瘀。通瘀之意在于疏通心胸气血痰瘀凝滞,临床多用血腑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桃红四物汤等,以活血化瘀,通利血脉。需要指出的是,临床治疗化瘀亦有利于水肿的消除,唐容川《血证论》谓:“须知痰水之壅,由于淤血使然,但去淤血,则痰水自消。”故老年心病淤血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常见疾患多以益气温阳法与活血通脉化瘀法相辅使用。

老年脑病血瘀证治

郭宏敏教授表示,老年脑病成瘀多责之于阴虚,老年脑病血瘀患者从本来说,主责之于阴虚。肾藏精生髓充于脑,肝藏血主筋而具风木之性。人至老年,天癸欲竭,精血亏损。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水不涵木,形成肝肾阴虚,而阴液内枯导致阴阳失调,阴虚阳亢,燥热内生,煎熬津液,血液黏稠,血行艰涩,瘀滞脑络铸成缺血性中风;或阴不制阳,阳升血逆,络损血溢而酿成出血性中风,此属脑病急瘀的范畴。而腔隙性脑梗塞、中风后遗症,属脑病慢瘀之证,有干血,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五劳虚极羸瘦,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亦说:“淤血在脏腑经络之间,被火气煎熬,则为干血。”叶天士认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但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急瘀还是慢瘀,中医病机均离不开肝肾阴虚,此为致病成瘀之本。中风多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终末病变,多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理特征。

郭宏敏教授进一步解释说,阴虚血瘀为老年脑病患者的基本证型。老年脑病血瘀证主为淤血阻于脑络、经络。在临床中,老年脑病血瘀证以慢瘀、即中风之渐的高血压眩晕、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腔梗为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根据卒中症情轻重缓急的不同,分为“中脏”“中腑”“中经”“中络”之异。急瘀以标实为主,不外风、阳、痰、火、瘀。而恢复期、后遗症期,多呈阴虚血瘀,属慢瘀,本虚标实之证。当前随着Ct、mRi检查的普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成为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高,发病呈正相关,临床多见眩晕耳鸣,轻度偏瘫,肌肤不仁,语言蹇涩等症,进而可导致血管性帕金森症、多发梗塞性痴呆等相关综合征。中医可隶属于“干血”范畴,是由于病久不愈,经络气血的运行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淤血,被火气煎熬,停留于体内,此即“干血”。临床辨证析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可见眩晕、耳鸣、面红等症;阴虚血液黏稠,血行艰涩,久病入络,脑络淤滞,则铸成偏瘫,肌肤不仁,语言蹇涩等中风之象。故老年脑病临床以阴虚血瘀证最为多见。

郭宏敏教授进一步指出,老年脑病化瘀治则以养阴和瘀剔络为主。老年脑病血瘀病机的关键是阴虚与血瘀。脑病急瘀多为卒中脏腑,突发偏瘫,神志不清;须熄风清火,豁痰开窍,方选安宫牛黄丸或羚角钩藤汤。但不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过后均以阴虚血瘀证为多见,即肝肾阴虚与淤滞脑络互见,本虚标实,有着“干血”,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郭宏敏教授指出,我们在临床中运用养阴和瘀剔络法就是基于这一病机认识,特别是“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而设立的。尤在泾曰:“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祛其闭”,简明扼要地诠释了养阴和瘀剔络法的精髓。养阴即固本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补阴以制阳,且可养阴“增液行舟”,改善血液黏度以助血运;和瘀为治标通络,“疏浚河道,以畅血行”,且高龄络损血停,决定老年脑病急瘀证化瘀不宜用攻逐破瘀之剂,而宜和瘀之剂缓图。老年腔隙性脑梗塞为本虚标实之候,常因精虚阴亏,瘀血久踞深邃经络,胶着难解,剔络为配搜瘀剔络之虫类药,驱逐痰浊瘀血,陈s于经络之外,有利于机窍之灵动和功能的恢复。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淤血在脏腑经络之间,被火气煎熬,则为干血。盖既系干血,便与气化隔绝,非寻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故用诸虫齿血之物,以消蚀干血。”但不宜多用久用香燥破瘀之品、和瘀剔络之品与养阴药相伍,祛邪而不伤正。

据此,该科组成了养阴和瘀剔络协定方,供临床加减使用。方中制黄精、枸杞子、生地黄益气养阴,补气行血,增液行舟,以治其本;红景天、三七粉、川芎、葛根活血化瘀以畅行血;荷叶升清降浊以化脂质;干地龙清热剔络以动其瘀。诸药合之,可益气养阴,化瘀降浊,清热剔络,标本同治、扶正祛邪,因而可治疗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脑血管疾病所反应的气阴两虚、痰瘀内阻,久病入络之血管内皮病变。

老年医学特点篇8

关键词中医全科;居家养老;中医药

一、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面临的问题

最早在《灵枢天年》中有记载:“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已”。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器官功能逐渐降低,老年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弱,使得免疫力下降,多种慢性病并发症发病率升高。老人到医院就诊时,常常面临专病专治的问题。老年人居家养老患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人病种复杂,易复发作

老年人患病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病共存。有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中有30%的人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病,5%的人有五种以上慢性病[3],《景岳全书真脏脉》有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老年人年事已高,脏腑功能减退,如经常出现患慢性咳嗽,又有痰多稀白,气短而喘,自汗畏风,体倦食少之证。皆因脾肺气虚,宗气不足,肾不纳气,化饮生痰而成。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便溏、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治疗。病症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老年人患者多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脏腑虚损,常见多脏共同发病,也有一病还未痊愈,另一病又复发之症。故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若患病,专科医生只是单从某一疾病入手,各司其职,见痛医痛,很难做到从根本上祛除病因,解决顽疾。

2老年人病程持续时间长,花费较高

资料显示,老年人患者当中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病分别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而这些病种基本都属于慢性病,由于老年人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身体机能下降,使得这些疾病难以根除。老年人患者不可能因这些病常在医疗机构去预防发病,只能在家以及社区中通过进行合理膳食、药物预防进行疾病的控制与发展。这些疾病病程绵长难愈,经年反复,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并且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和依赖性,损伤机理。一旦发病,病情出现危急重症时,则需进入医院进行重症医学科或者相关专科紧急治疗,又有很多药品需要自费,这不仅加重了老年人在医疗健康投资方面的负担,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紧缺。

3老年人体质弱,攻药反伤身

老年人正气不足,脏腑脆薄,精血俱虚,机体失于濡养,体质较年轻人差很多,又因长期服用药物,俗语是药三分毒,以致伤害其他器官。《冷庐医话》中记载:“高年人治病,慎不可用攻药也”,老年人年暮力衰,不堪峻药之猛,故应用峻药要相当谨慎,治疗老年人疾病遣方用药应以平和为上[4]。在老年人常用的药品中,不乏有一些为抗生素,从中医角度论,抗生素为性寒凉药物,长期服用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和依赖性,并且会使老年人身体寒郁加重,郁闭身体气机,即使当时症状减轻,也会伤害机体,造成阴阳失调,长此以往,便会引发其他病症。

4老年人情志低迷,内生引外疾

老年人因罹患多种痛疾,加之离退休等心理社会刺激,适应、接受能力下降,情志易于波动。《千金翼方》记载:“人年五十以上,损与日志,心里减退,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可见情志因素是来老年人心理患病的主要因素。而现今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儿女多长居住、工作在外,享受天伦之乐时日并不多,得到的照顾和受到的焦点也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会使老年人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落差感、无用感、遗弃感,恐惧孤独感等不良情绪。长期郁结于心,导致心志不通。这些内在外感的疾病,即使及时到社区、医院祛除了表面病症,也没有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使老年人身心纾解,更不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

二、中医全科医生在治疗居家老人疾病中的优势

1脏腑相通,个论整治

中医万象即可归诸阴阳,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可以同治[5],整体观作为中医全科医学的思想特点,与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之上,以系统整体论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全科医学思维模式具有一致性、相通性[6]。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7]。中医全科医生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交流记档,对于在社区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体质,既往病史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和掌握。且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侯》中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在发病时亦可根据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知识及经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源,并且根据老年人自身体质特点,量体裁衣,谴方用药,使五脏、六腑之间达到平衡,温和,增强老年人体质,减少疾病痛苦。

2固内扬外,身体力行

中医师善于用“一把草、一根针”治疗疾病。中医的适宜技术易操作、见效快、风险小、价格适宜,体现了中医药“简、便、廉、效、验”的特点,包括针法、灸法、手法、外治法和内服法。根据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时间充裕,身体灵活程度等特征,在家中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以享受到中医适宜技术带来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资源。中医全科医生除了用传统的内服法,还有针灸、按摩、推拿、刮痧、耳穴敷贴等,又有便于宣传,简单易学的太极拳养生操、五禽戏、八段锦等。此外还有气功、导引等。如在《诸病源候论》中,对于老年人常患的腰腿痛症候中,概述“肾主腰脚动伤经络,又为冷风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阳病者,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所以养生导引法云:“伸两脚,两手著足于五趾上。愈腰折不能低著,唾血、久疼愈”。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全科医生的教习带领下既简便易学、又经济安全实惠,非常适合老年人使用,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也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紧张就医形势。

3以食代药,康健同行

中医主张未病先防,既病注重食疗,认为“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即使老年人偶患小病,应首先饮食调理,使腹常空虚,则经络易于转运,元气易于恢复则疾病自愈。例如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脏安和。老年人身体虚损,气血阴阳动态平衡能力减弱,如果用药过猛,服用时间较长,药性会产生叠加,势必会伤及脏腑机理。老年人年事已高,身体器官功能下降,多患有眼疾,依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肝热目赤碜痛。用猪肝一具薄切,水洗净,以无味食之”,肝血不足无以养目,兼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猪肝有补肝、养血、明目之效,故对肝热目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猪肝等食物又于市场中常见,因此在中医全科医生的指导下,依照个人体质,此类食物方可代替药饮,既能祛除病痛,又满足口味之乐,一举双得。

4先医其心,后治其病

《青囊秘箓》中说到:“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老年人肝血渐衰,阴不敛阳,心肝阳亢,易于暴躁,常有伤感,感则易病。中医将人的情绪分为“七情”,并以五行,五脏相对应。中医全科提倡治病必先治神,对于情志疾病,《黄帝内经》早就提出必须要以情胜情,心病心医之说。《医方考》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明者触类而旁通之,则术在我矣”。中医全科医生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进行望、闻、问、切诊疗时,更多的是在与老年人的语言交流上,因此在为老年人医治时,不仅仅进行医嘱告知,更多的是宽慰劝说之语,并加以对健康促进、预防保健等相关知识的传递,达到身心同调之疗效。

老年医学特点篇9

近日在京举行的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指出,我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伴随着慢病化、高龄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的特点,老年医学专科建设要加快脚步。

范利介绍,我国目前共有老年病医院133家、护理院173家、康复医院376家:只有6.2%的三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床位数不到2万张;2014年卫生行政部门才将老年医学科定位于内科学专业下属的三级学科,评选的国家重点老年医学科不到30个;目前全国老年医学科医技人员不到3万人,大部分来自干部保健科,缺少老年专科医师考核准入体系、医技培训体系和职称评定标准;医学院校的老年医学专业课时不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有待丰富:缺少相关规范、指南、共识等:老年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据估计目前需要近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实际数量不足30万名。

范利说,老年医学的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应由单病诊疗转向“全人”个性化诊疗,推广老年健康管理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强调老年科、心理科、康复科、营养科等的多学科合作。

(来源:《健康报》)

老年医学特点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

一、石柱县发展养老型乡村旅游的机遇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生养老需求巨大

养生养老是现代快节奏工作和缓解身心压力所带来的必然产物,符合中国从古至今的养生养老文化,也是现代人必然要经历的人生阶段。当前中国老龄化日益加剧,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重庆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585.86万人,占比高达19.4%,65周岁及以上人口367.11万人,占比达12.2%。另据联合国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5亿大关。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宏大,重庆的老龄化程度更高,养生养老需求巨大。

(二)石柱县乡村旅游基础较好

石柱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集中体现出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如石柱黄水镇旅游项目开发就抓住了乡村旅游资源的“本色”,突出了其自身的环境特点,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另外,石柱县黄水万胜坝“避暑度假”、冷水八龙“莼菜之乡”、鱼池山娇“十里荷塘”、石家石龙“巴盐古道”、沙子盘龙“盘龙山庄”、三河玉岭“古洞崖”、三教寺“小鸟回龙寨”和县城周边“万寿古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片(点),也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

二、石柱县发展养老型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体系薄弱

相对于城市而言,石柱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最大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设备陈旧落后,高档设备配置少之又少,难以满足老年人看病的要求。二是医疗市场混乱,医疗环境较差,存在无证行医、非法行医的现象,一些农村诊所存在使用假冒伪劣药品、过期药品的现象。三是农村医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医务人员学历低、职称低,部分是子承父业,半路出家,业务水平较低。

(二)规划设计不合理,同质化严重

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模仿说:“建设未动,规划先行”,可见规划的重要性,有很多农庄、农场都是被规划搞死的。目前,石柱县乡村旅游可谓方兴未艾,但很多规划项目创新性不够,项目雷同,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通用,发展思路与理念近似,区域旅游形象、目标、定位、产品同化,失去了个性和特色。比如,现在我们一些村庄盖房子学乡镇,乡镇建房子模仿县城,“克隆楼”遍地皆是。放眼望去,一样的街道,一样的马路,马路两旁是并齐的楼房,楼下是清一色的商铺、店面,缺乏地方民族风情和特点,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失去了少数民族城镇应有的灵气,易产生审美疲劳。

(三)缺乏专业的养老旅游服务人才

专业的养老旅游服务要求服杖嗽奔纫有旅游服务的能力,又要懂得专业的老年人护理知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石柱县从事旅游业的服务人员不少,但能直接从事养老旅游服务的人才很少,大多数旅游服务人员缺乏老年人护理知识,而且乡村养老旅游需要服务人员久居乡村,再加上旅游服务业工资水平低、工作强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有符合要求的人才也很难留得住。

三、石柱乡村旅游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构建医疗卫生体系

首先,要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农村医疗卫生事关养老游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政府引导,加大力度充实乡村医疗力量,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鼓励有资质、有名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加入,形成较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其次,增强法制意识,切实加强卫生监管,强化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再次,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要形成进修学习机制,拓宽进修学习渠道,每所卫生院每年选送1-2名素质较好的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或更高一级医院进修学习,采取带薪或自费形式到专业院校学习深造,提高业务水平。逐年安排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提高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学科带头人,使农村医务人员真正专业化、职业化,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二)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以乡村为实体载体,养老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将在乡村的土地上进行,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包括房屋的设计,必须突出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本土文化,综合利用,充分考虑老年人养老需求、生态需求和乡村需求。如,建筑是体现一个地方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应协调处理好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在规划过程中,要传承好石柱县土家传统建筑文化和地方特色,使山水生态系统与建筑很好的融合,使其文化底蕴、风土民情、特色风貌得到充分张扬,形成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多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