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十篇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5:52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1

一、“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为,“导读课”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推荐阅读读物、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推进课”的目标主要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小结一段时间的阅读收获,再给予方法的指导,保持阅读热情,推动学生继续深入阅读;而“汇报交流分享n”的主要教学目标则在于引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和提升,让它与学生的生命发生碰撞,让它触及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考,带给学生启迪。

二、“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内容

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交流分享,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从内容、情节等方面入手。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提升。“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叙述整本书的主要内容;(2)交流书中人物,概括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4)品味触动心灵的语言或情节;(5)交流读书体会以及读后感想等。

三、“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原则

1.把握学生年龄及学段特点,确定交流内容和教学环节

在设计交流分享活动时,教师要把握学生年龄及学段特点,确定交流内容和教学环节。例如,《城南旧事》这部作品,小学课本中编排了它的序言,初中、高中教材中也有选编的内容。在设计交流分享活动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年龄特点、年级段特点,确定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交流内容和教学环节,不能把小学生阅读交流分享课上成中学的文学作品欣赏课。

2.要让学生分享和收获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本书交流分享活动的设计起点要低,要让学生分享和收获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交流对书中人物的了解时,教师可以设计“认一认、说一说”“读一读、猜一猜”等教学环节,通过展示人物图片和书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判断。这些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调动他们交流分享的积极性、竞争性和表现欲,使他们分享和收获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要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渗透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

开展阅读交流分享活动,应该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给予读整本书的方法指导。例如,对于整本的文学作品,采用“了解作者―把握大意―理清线索―了解人物―咀嚼细节―品味语言”的交流程序,就是对整本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品味语言”环节中,指导学生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品味,也是对学生精读整本书的方法的指导与渗透。

4.师生互动分享,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分享有所提高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交流分享活动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交流,互动分享,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分享有所提高。例如,在品味描写人物的细节时,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予点拨:“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反映他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细致的外貌描写可以突出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背景、身份、性格、年龄”等,既有读法、写法的渗透,又体现交流分享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有所思考,有所启迪,得到提升。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整体优化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裴杏平.指导阅读整本书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22).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2

一、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与是指师生地位平等,并都以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不仅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能影响每个学生,也获得了充分认识自己的机会,为下面的教学方式提供必要的依据。

初中语文所学知识寓于日常生活中。生活就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接受语文知识,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都能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观念,坚决抵制课堂接受式学习方法,抛弃部分教师以知识权威的形象掌控学生一举一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可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赋予学生平等地位,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同学、文本展开对话,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应该作为课堂倡导和必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参与是一切教育愿景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理念必须做到的。

二、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分享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经验和智慧,使双方从狭隘的个人世界走向宽广的公共世界的过程。它既有师生双方通过对话获得新知、共同提高的文化分享,也有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为教学成败负责的责任分享,更有师生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的精神分享。

教师亲身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他所理解的意义,将不同的意义汇集到一起,形成意义库,师生都可以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那些“真知灼见甚至真理就有可能从中脱颖而出”,也许这就是常态课堂不能得到的答案。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互动、合作”的权利,具有交往性、互和分享性。通过对话,学生彼此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性地使用。

当然,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展开。教师准备好所要学习的材料,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案,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时,需要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容易产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不能好高骛远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三、与学生共同进步,体验新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益处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3

一、活动背景

背景1现有语文学科的中考和高考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分析、理解应用、书面表达等,基本不涉及口语表达(或者说很少涉及),在快节奏、高强度和功利化的形势下,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迫于压力也无暇顾及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背景2现在的学生,即使语文经常得高分,作文也流畅优美,但在与人沟通时往往不够自信,甚至有些学生害怕表达,有些当众发言的机会能推则推。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学生本身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二是本身语言积累较少,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常常词不达意;三是表达的时候缺乏逻辑,往往语无伦次。

背景3当学生进入社会后,生活、工作中对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口语表达的重要性会体现在各个领域,如与人沟通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减少误解;想要获得去国外大学的深造机会,就必须要通过面试环节,能否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分关键;竞选各类岗位时,出色的演讲也会为个人加分不少……良好的口语表达可以为个人能力锦上添花。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为获得高分而教学,而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分享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开展分享活动的意义

本文所指的分享活动是指在每节语文课教学之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一名学生在幻灯片演示的辅助下,用演讲的方式,跟全班同学分享一项内容。分享活动与演讲的区别在于,学生可以将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这样就更直观、更具体,也更能引起听众的兴趣。这相比较传统的演讲,既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个性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舞台。(田甜:《初中语文口语交际与实践性课程应研究》,《文教资料》,2013年16期)

1分享活动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各科学科排列紧密的形势下,有时走进课堂,学生已经被数学公式折磨得晕头转向,或被英语语法虐待得昏昏欲睡了,这时再精彩的文章,也很难扶起学生趴在课桌上的沉重头颅。但有了分享活动,学生对语文课就多了一份期待。笔者在班级开展分享活动后,每次的语文课都以热烈的掌声拉开帷幕,当学生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精彩内容时,下面学生个个兴致盎然,结束时意犹未尽,哪还有机会消极颓靡呢?

2分享活动可以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

学生害怕说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怕说错话,成为别人的笑柄。分享活动是在班级内进行,参与的都是学生熟悉的同窗,目的就是训练大家的口语表达能力,活动氛围是允许说错话,出错及时改,这大大鼓励了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开展分享活动以来,学生从最初的怕说,到后来都有了说的欲望,再到争先恐后地说,分享活动成了他们展示才华的重要途径。

3分享活动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分享活动中,学生选择话题,锤炼语言,学习演讲,交流沟通,学会了更好地表其意、传其情。另外就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不停顿的情况下在大脑中组织语言,对词语、句式、语气进行选择加工,并快速通过发音器官表达出来。(赵福章:《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绽放美丽――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作用与效果》,《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5期)

三、前期准备

1给予充足的时间

学生第一次尝试这种活动,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避免因仓促而草草了事。在开展这次活动前正好有个寒假,笔者布置学生在寒假里精心思考,寻找分享活动的素材,制作幻灯片,做好分享活动的准备。

2指导表达的技巧

指导学生分享的内容不是简单图片的罗列介绍,也不是流水账式的播报经历,而是要有实质内容表达,要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观点;同时表达时要做到条理清晰,举例有说服力;吐字要清晰,声音要响亮,语言要连贯;要注意讲话时的仪态、动作、表情、眼神,争取用高雅的谈吐、幽默的语言、严谨的逻辑和得体的语调来展现自己的风采。

3安排分享的顺序

安排活动的顺序相对可以灵活一点,可以按照学号进行,也可以抽签决定活动顺序,或者让学生自己决定分享的顺序。(王玉琴:《自由演讲命题演讲即兴演讲――课前三分钟演讲提高初中生语文口语能力》,《陕西教育(教学版)》2010年Z2期)

四、实施过程

1活动程序

每次课堂开始,预先准备好的分享者上讲台,一边演示幻灯片,一边口头表达相关内容,其他学生需仔细聆听;结束后在座学生可以针对同学的分享内容提问,分享者予以回答;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缺点。

2学生表现

一学期以来,笔者班级的每位学生都参与了分享活动,他们分享的内容有自己的旅行经历、同学的友谊、个人的兴趣爱好、崇拜的古今名人、家乡的美食小吃、热点的时事新闻等,可谓精彩纷呈。经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学生增强了口语表达的意识,学会了提炼观点的方法,优化了口语表达的语调体态。

3学生的不足

(1)有些学生发言时过于紧张,语言上出现一些口头禅,如“那么”、“好的”等,有些学生则声音较轻,态度不够自然,不善于运用表情、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

(2)有的学生准备好讲稿后照本宣科,没有将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感觉就像在背诵,没有脱稿演讲的风采,要知道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总是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在口语表达时如果能将这些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做到声情并o,才能感染人,引起听者的共鸣;反之,不带感情的叙述则达不到这种效果。有的学生语言没有经过反复锤炼,出现了滥用词语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网络用语,如“人艰不拆”、“拍砖”、“杯具”等,破坏了口语表达的正

规性。

(3)个别学生的发言显示他们的思想比较偏激,倾向于揭示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甚至是阴暗面。这可能与其家庭环境有关,或者是受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影响。对此,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其次要引导他们积极传递正能量。

五、反思促提高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教师能否进行教学反思,是决定这个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分享活动的开展尽管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是存在很多值得教师反思的问题。

1选题前放任自流,缺乏主题引导

学生的选题虽然内容丰富,但都很浅显,不够深刻。理想的状态是在选题前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社会,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和热点问题,提炼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2教师在活动前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指导

每个学生在分享演说前,教师应事先让学生在老师面前预演一遍,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纠正一些语言或内容上的错误。同时教师应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3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不够

虽然活动中有学生提问和教师点评环节,但由于时间关系,这样的互动犹如蜻蜓点水,学生的问题无关痛痒,缺乏深度,无法引导发言者更好地阐述自己的思想。教师应注意转换角色,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建立交际关系,用高质量的问题促进发言者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关注的是课堂的教学效益等。为了实现英语有效教学,教师要从多方面提高自我,从而高效开展课堂教学。以往的只注重成绩、忽略过程、忽略学生间差异的英语教学都行不通,教师必须抛弃旧观念,真正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从而有效开展英语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离不开生活化的英语教学。英语与生活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学习也不是一味的以语法、词汇等为主,而要染上生活的色彩才能更具吸引力。为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融入一定的“生活味”。教师可以以创设生活情境为主,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来,促进学生更为主动的参与英语课堂。

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7Shopping这一单元时,教师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意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购物对于学生而言是最熟悉不过的,小到小卖部购物,大到大卖场、大商场购物,学生基本都亲自体验过。为此,在教学时,教师提前上午搜索经典的购物情景片段,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的真实的购物情景。紧接着,教师再展示与生活中购物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觉到语言学习与生活的关联性。教师趁机提问:Canyousaysomethingaboutshopping?(引导学生表达与购物相关的句型、感受等)此时,有学生的学生举手表达:ilikeshopping.Howaboutyou?另一位学生起来回答:ilikeshopping,too.ioftengoshoppingwithmymother.为此拓宽学生思维,教师继续引导学生:whenyouareshopping,whatwouldyousay?有学生说“Canitryiton?”;有学生说“Howmuchisit?”……英语课堂越来越热闹,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起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并利用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以视频、图片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内容的选取,以及时间的控制,并注意利用语言、问题、动作等将学生的互动激情点燃。

二、渗透文化知识,给予文化侵染

语言与文化自古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自然也不能少了文化的渗透。为此,教师要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得到文化的洗礼与侵染,从而促进学生发展。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教师多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成绩、语言技能的提高上,从而忽略了相当重要的文化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文化应重新被重视起来。

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5Let’scelebrate这一单元时,教师渗透一定的文化知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搜集与Halloween,Christmas,thanksgivingDay,SpringFestival这四大节日相关的文化知识。每一个小组搜集其中的一个节日,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书刊、报纸等,尽可能多地搜集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在搜集过程中,小组学生要学会分工合作,并筛选信息。在第二天的英语课堂上,教师给予每个小组展示成果的机会,课堂俨然成了“文化的课堂”、“互动的课堂”,非常有生机、有活力。有小组分享与Halloween相关的文化知识,如playagamenamedtrickortreat;dressweirdclothes等等。有小组分享Christmas的文化知识,如eatturkey(学生还准备了turkey的图片,让其他学生认识)、havedinnertogether等。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利用传统的方式灌输文化知识,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查找文化知识,在课堂上形成“文化分享会”,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本的课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完全发挥,因而英语课堂也才会向“有效”全面迈进。在学生分享后,教师要做好点评、总结等工作。

三、设计分层任务,照顾学生差异

要让学生都取得一定的进步,分层教学必不可少。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毕竟只能照顾部分学生,因为学生间的差异一直存在,只能是“缩减”或者“扩大”的问题。为此,为了推动课堂进步,教师必须以分层的任务,让学生对照层级学生,并向高层级不断挑战,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也才能实现突破。此外,学生在分层任务中,很容易达成任务,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8a中的Unit2Schoollife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分层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照顾了学生间的差异,从而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结合本单元的内容,教师设计的分层任务如下:

1.answerthequestions.

①whatisamixedschool?

②whatdostudentsdoduringReadingweek?

③whatisnancy’sfavoritesubject?

以上任务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通过边阅读,边回答问题,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在这个任务中,教师主要锻炼学生的阅读信息抓取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

parethedifferencesbetweenBritishschoolandamericanschool.

这个任务主要是引导英语基础一般以及较好的学生完成,主要是通过学习本单元的阅读内容,对比分析英国学校和美国学校的差异。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再与中国学校形成对比,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印象,深化学生对不同国家学校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分层的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语言鼓励其大胆挑战难度大的任务,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四、及时有效反思,促进调整提高

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还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的、有效的反思。教师只有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及时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愈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优势,以及该调整、改进的地方,从而最终促进自我调整提高,更好地做好教学本分工作。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问自我:该反思什么?反思后该如何改进?是否能形成一次经验?等等。

例如:在对牛津英语7a中的Unit5Let’scelebrate这一次课进行反思时,教师以自问和总结为主,从而取得很好的反思效果,反过来助推课堂教学进步。在本节课中,教师开展的是“文化分享课”,提前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再展示文化成果,形成文化学习氛围。虽然是学生主体的课堂,但教师也要适当调控、引导、总结等。为此,针对这一次课,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如:在小组学生分享后,自己是否及时表扬激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针对小组中分享出线的文化错误,自己是否利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纠正学生?面对分享过程中,部分学生“开小差,捣乱课堂”的行为有没有及时干预、调控?各小组分享后,有没有总结学生搜集的文化知识,再次强化学习印象?等等。

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行为与表现,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一起与学生共建有效的英语课堂。

总之,有效英语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进步与发展。此外,作为一线英语教师,还必须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从导入到反思、评价,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从而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小红.新课改下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英语教学[J].学周刊.2015(03)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5

本学期继续以学校的工作思路和教导处计划为指南,以推进语文教学教研质量为工作中心,加强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加强备课组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教研组的规范建设,努力提高组内教师业务水平。开展各种学生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语文教研组的综合实力。

二、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

(一)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搞好校本教研及新课程教学实践研讨

在新形势下,认真搞好校本教研,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加强新课程教学反思以及经验交流,提高课程研究质量;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促进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语文活动,力争优异成绩并在档次上有所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确保课程改革以及校本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具体措施以及安排:

1、整体构建教研组,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管理,提高每次教研活动的质量。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具体安排:初一:xxx初二:xxx初三:xxx

3、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成功与否对新课程的成功实施以及“三五三”课堂教学改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备课组应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力争开发成功。

4、鼓励教师主动阅读,不断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以及案例参加评选或投稿。

5、本学期计划以第七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为契机,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学生文学创作大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掘文学苗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大赛选送学生。积极开展演讲、朗诵等语文活动;认真写好日记随笔,共享校园论坛。

6、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读书的氛围。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以读促写,分年级备课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7、继续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讨。加强理论学习,开设相应的讲座;教学观摩课,并及时开展评课活动,做到一课一评,以评促教,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绽放语文课堂的活力。

8、以备课组为单位,建立自己的语文年级试题库。

9、实施智慧共享,组织教师“博客交流”。

围绕“如何提到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构建理想的课堂”、“我的收获与体会……”等主题,通过自荐或邀请使更多的教师走上校本教研“教师博客”,纵论学校发展、展示真我风采、分享成功喜悦。

10、初三备课组应全力搞好初三的中考语文教学,争取为中考的全面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针对初三教学的特点,加强中考试题的研究,研究试题走向,找寻新的对策。同时其他年级段的教师应主动为初三备课组献计献策,提供必要的帮助。

说明:

1、教研组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为目标。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6

一、引导学生重视书写,让整洁美观的卷面给人带去美的享受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识字与写字”方面的阶段目标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整洁美观的书写,不仅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美好的第一印象,无形之中会给我们学生卷面增“分”不少。

因此对每个周末的生活化语文作业,我都把书写纳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首先,我要求人人有一本钢笔字帖,每个学生每周都要练习一页,内容可以是古诗词,也可以是摘抄流行歌曲、现代诗歌等。其次,我在阅读素材积累和作文练笔两大模块中,就书写专门设计一项评分,并占有一定的权重。

这种对学生书写的严格要求和评价,还是很见效的。坚持了两个多月后,学生都有自觉练写字的意识,在我校的“十载书香,步步莲华”硬笔书法大赛中,我实验的两个班的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这说明实践前后,效果还是有区别的。

二、指导学生专题阅读,让“悦读”分享成为学生周末交流的主题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为前提,那么,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要实现学生广泛的阅读量,光靠课堂40分钟是不现实的。所以周末两天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在互联网的社会,微博、QQ聊天、游戏、连续剧……太多的干扰和诱惑,如何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字,感受语言无可取代的魅力呢?我想到了“同伴教育”。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一个人阅读很难坚持,一群人阅读并交流阅读心得,这就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每个周末,我试图摈弃一些书面习题资料,而去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悦读”之旅。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教学中有意给学生介绍一些作家作品,然后借助我的博客“云朵朵”这个平台,让学生周末在线阅读,并互相留言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感悟。从9月入学以来,我们一起进行过的“名家作品赏析”包括张丽钧、迟子建、林清玄、周国平、史铁生、肖复兴、凹凸等。“用一种思想交换另一种思想,每个人就多了一种思想”,在文本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审美有了自己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跟帖留言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更流畅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作文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强。

当然,仅仅只停留在“悦读”层面还是不够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中考的压力是无可回避的。广泛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中考场上面对任何作品的阅读毫无障碍,得心应手。于是,在周末语文作业的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根据中考考点来出题,“如果我是一个出中考试题的老师,我们可就这篇作品从哪些方面来考察我们自己”,这样的换位思考和练习,常常让我们出题的“老师”和答题的学生刺激而兴奋。“云朵朵”平台的点击率现在已经突破17万了,这与他们热情高涨的参与热情是分不开的。

三、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的作文更有个性和灵气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表达力求有创意”。但是我们很多教初三的老师发现,初三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子,无论什么文体,几十个人都差不多,有时连语调都一致,完全没有个性,形成一种学生作文个性缺失的现状。

那么,学生作文个性缺失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有学生的主体原因,也有教师的主导原因。学生的主体原因在于,学生远离生活,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学校来说,学生因为远离生活,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缺少了自己的感悟,作文时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而是以资料取代生活材料,以现成理论取代独立思考,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没有了,这样的文章必然没有真情实感,又谈何个性呢?

学生作文个性化缺失的主导原因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依自己的方式训练学生作文,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而学生也只能奉命而作,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束缚,个性受限制,作文了无生气。

要走出初中作文教学的这种困境,让学生的作文更有个性和灵气,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结合当今社会现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开拓创新,大胆设计各种作文训练形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其次,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来以评促写,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基于此,我在“生活化语文周末作业”作文这一块,很少讲作文应试的技巧,更多时候都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时事热点,思考这些现象与语文的关联,然后把自己内心的思考、感悟、困惑与迷茫写下来。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讲:我不求他们周末的作文写得多有意义,但是我期待他们在真心表达自我的同时,写一些真正有意思的东西。在布置他们的周末练笔时,我提出“三不”原则: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角度。并积极倡导“三好”文章:情感真挚,文采斐然,视角独特。

取下镣铐来跳舞,舞姿自然曼妙多姿。看完湖南卫视的“2011年快乐女声”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真性情的佳篇妙作,苏妙玲的淡定、洪辰的爆发力、段林希的感恩、杨洋无惧流言的从容微笑,散文、随笔、评论、诗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朱学彬同学写了一首《偶遇,天使的那抹红――写给快女杨洋》的诗,一经在平台上交流,他立即被同学们赞誉为“朱才子”。我及时推荐,将此诗发表在《长安报》上。我想,这样积极的作文教学,对一个学生来说影响是终身的。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我让学生以这个事件为原点,找一个恰当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学生写诗《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有学生编故事《不变的是人间温情》,说小悦悦被上帝牵着手,重新回人间旅行,目睹另一番情景,讽刺社会冷漠,呼唤人间真情;有学生写随笔《一朵美丽的浪花》,说清洁工人的举动,恰如一朵美丽的浪花,折射出自我内心的冷漠和自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无论是哪一个周末的语文作文训练,我始终坚信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坚持作文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确保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体验,我感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身上开始呈现出一些特质:首先,他们重视书写习惯,卷面整洁。其次,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语文课,在语文课表现活跃。他们爱看课外书刊,对时事热点很关注,并有积累和感悟的习惯,班上每周一次的“阅读交流会”从来不会冷场。今年中考关于“毒胶囊”的实用性文体阅读,我的学生大呼“亲切”,原因就在于我们就这个社会热点话题做过一期的专题阅读。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落实,读写统一后,他们不惧怕作文,甚至很期待很享受作文指导课和互评课,打破了常说的“中学生怕作文”的咒语。在实践的初三一年中,有1人获镇现场作文竞赛特等奖,1人获市里现场作文比赛三等奖,有4人作品发表在报纸上,10人作品被选入校刊,全体同学自愿参加了“广青网”的省作文竞赛。每个班(48人)至少有2/3的同学已经体验过至少一次作文在班上张贴或在博客发表的成功喜悦。他们在繁重的中考任务之余,还积极参与学校的书画比赛、动漫设计大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树立了“大语文”观念,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困难。先前在原来实验的班级连续跟踪了两年,但是,初三分班后,我的实验只能从现有的学生着手,重新开始。这些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习惯良莠各异,又有中考压力的冲击,要重新树立他们新的生活化周末语文作业观念,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调皮的学生让他回去关注某个新闻,观看某个电视节目或者上博客阅读某个作家作品,他就认为是没有作业,或者打着做语文作业的幌子,趁机看电视或者上网玩游戏。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生活化语文周末作业”观念没有形成,倒是很多家长开始抱怨孩子在家难以管教,沉迷网络。最让我忐忑的是,中考成绩还没有出来,我不知道自己执著实验的两个班级能否在考试成绩方面有优势。毕竟在中考这指挥棒下,分数才是硬道理啊!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感觉要在中考应试的压力下,进行一些非教学常态的改革和行动研究,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7

关键词:wiki大学英语协作式写作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作为一项产出性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检验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写作能力欠缺。《课程要求》同时指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教育部,2007)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互动性、协作性、共享性、自主性的教学系统建设与应用已成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热点。wiki作为一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系统,以其开放共享协同创作的学习环境,为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语言写作教学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语言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如何将wiki应用于写作教学中,以增强学习者在写作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者书面交流能力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往往将写作看成是孤立的个体活动,因而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际与互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成果不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个人英语写作能力较差,存在写作焦虑。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训练,对整体性、协作性涉及很少,学生对独立写作存在畏惧心理。

2.注重写作结果,忽视写作过程。教师以学生写作成稿作为写作成果并进行修改、评分、评价,而对写作过程、写作中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等没有掌控与考核。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教师对语言错误的更正与评语,学生无法参考其他同学的写作构思与过程,就难以从别人的写作中汲取经验。

3.评价方式单一。课堂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全部作业依赖任课教师一人批改,教师给出的评语或分数就是对学生整个写作过程的最终评价。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适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协作式写作模式和wiki

(一)协作式写作

协作式写作是协作学习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协作学习(Co11abo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王坦,2002)。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建构中是一种主要的方式。黄荣怀将其定义为“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黄荣怀,2001)。协作学习通常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通过辩论、合作、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四种基本模式实现学习目标(王坦,2002)。

(二)wiki及其与协作式写作的契合点

wiki是一种立足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新型交互平台,是一种支持面向社群学习与交流的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即网站),也是一组支持网络写作的辅助工具,支持多人在线创作,能实现知识的积累、管理和共享。

wiki作为一种协同写作系统、讨论媒体、知识库和合作平台,因使用方便、有组织、可增长和开放性等特点及其所体现的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的精神,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专业知识共建共享的学习研究平台。

1.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wiki为学生提供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大大拓展了学习空间。

2.为协作学习、互动交流提供可能性

在wiki平台中,每个成员都可以修改、维护页面,问题,回答问题,完善对问题的看法,对同一问题进行共同书写。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协作性的互动学习的过程。

3.为形成性评价提供平台

wiki通过主题协作构建网络社群和信息跟踪,记录每个平台成员所参与的所有教学活动,并完整保存其电子档案,帮助教师实现形成性评价过程。

四、wiki在协作式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将时下流行的社会性软件wiki运用于写作教学中,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协同共创的交流平台,以增强学习者在写作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参与性和合作性。

2.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非英语专业本科公丁2班(50人)作为实验组对象,公丙2班(50人)作为对照组。实验前对这100名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测试,研究者要求100名学生在http://上完成同一命题作文,该网站可对提交的作文进行基于Cet-4作文评价标准(原Cet-4记分方式满分为15分)的计算机评阅。如表1所示,实验组的平均得分为9.47,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为9.39。如表2所示,两个班级写作水平无显著差异(p=.834,>.05)。

表1实验班、对照班前测作文成绩统计

表2实验班、对照班前测作文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

3.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组实施wiki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比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的写作成绩,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种教学模式的态度和看法。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定量分析。

(二)研究过程

1.在实验教学开展以前,研究者在实验组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本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为96%。从调查问卷结果看,有58.3%的学生曾经访问过英语学习网站,同时有79.2%的学生有兴趣访问别人推荐的英语学习网站,选择拒绝访问英语学习网站的人数为0。由此可见,实验对象对于英语学习网站的接受度较高,能够较大程度地接受本研究中需使用的wiki写作平台。同时,有64.6%的学生表明从未或很少与同学或教师进行英语写作方面的交流,且100%的学生表示有必要搭建小组协作式英语写作平台。

2.教学网站的选定。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全英文的写作环境,本研究选取了网站作为开展教学实验的wiki网站。研究者在该网站创建writing-course主题,获取http://域名。本研究中的所有写作任务将在该主题下,实验组学生在该网站注册后能够对主题下的任何内容进行编辑。

3.实验班学生分组。实验班的50名学生随机组合分组,每组5名学生,共10组。

4.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时间为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为期4个月。具体过程为:教师确定主题,组内头脑风暴,初稿撰写,同伴互改,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每两周布置一次写作任务,小组成员根据主题寻找相关资料,组员间进行讨论交流后各自在平台上撰写初稿。初稿提交后,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自我修改或同伴互改,所有修改记录都被保存,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意查阅。教师在平台上对学生的初稿或修改稿进行点评反馈。同期,对照班的也布置同样的写作任务,但学生需独立完成作文,由教师进行批阅。

5.后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全部100名学生参加2014年6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研究者对他们的写作部分成绩进行统计及分析。

6.问卷调查。在后测结束后,研究者在实验班学生中再次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通过wiki进行协作式写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认可度。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1.后测成绩分析

研究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后测作文成绩录入计算机,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实验班平均分为72.26,对照班平均分为62.15(新Cet-4作文记分方式106.5为满分)。从表4可见,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差异显著(p=.000,<.05)。

表3实验班、对照班后测作文成绩统计

表4实验班、对照班后测作文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

从上述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组学生通过wikia进行协作式的写作训练,与同学和教师及时积极地交流,同时利用网站保存的个人写作及修改记录进行自我总结,因此写作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学生。与传统的由教师一人批改点评的教学模式相比,协作式写作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个人写作能力,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2.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者在2014年6月Cet-4考试结束后,在实验组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为96%。经统计发现,87.5%的学生愿意与同学结组进行写作,91.7%的学生愿意让自己的英语作文被其他同学修改,而只有3位学生选择只让教师修改。同时,通过4个月的协作式写作训练,85.4%的学生对于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现状表示满意,且有93.8%的学生认为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对英语写作产生积极影响。

五、结语

wiki作为一种新型写作平台,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任何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师如何利用wiki平台,创设写作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互批互改,将协作式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最优化是今后仍不断需要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黄荣怀.关于协作学习的组态结构模型研究[C].2001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2001,5.

[4]伍维平.wiki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2):83-86.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8

关键词引领习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主题阐述】

《我的课余生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的习作,也是学生进入中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训练,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从整个单元编排来看,该组的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都向我们展示了学生一幅幅七彩的生活图画。本次习作训练是他们之后的一个延续,也是学生从低年段写话训练过渡到写成篇的习作。因此,要求不可提得过高,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就可以了。基于此,我们要“关注实际生活,分享习作快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去寻找“下锅之米”。

【目标定位】

根据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以及我们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生活,能把一项活动,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初步学会记录活动过程和感受。(3)通过课余生活的交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初步学会修改习作,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案例描述】

这是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又是给年轻教师(徒弟)上的一堂示范性的习作指导课,所以我特别重视,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想想――回忆(以谈话激情,提示习作内容,讲明习作意义,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在你的课余生活中也一定有值得回忆的事,我们把这些美好的记忆写下来,好吗?(2)板书课题:我的课余生活。

二、说说――交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愿意写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分享快乐。说中寻素材之米。)

1.明确要求。(1)读一读习作要求。(2)我们的课余生活有哪些?如:骑自行车、踢毽子、跳绳、绘画、看书……

2.自主思考。你准备写什么,怎么写?先自己想想,试着说说: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什么,具体又是如何的,你有什么收获与感受,心情是怎样的。

3.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进行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趣、最喜爱的一次课余活动。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与引导。

三、写写――运用(习作从模仿开始,采语言之米,可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在说的基础上动笔,降低学生初学习作的难度。)

(1)联系课文,采集语言。(2)提供范文,打开思路。朗读两篇优秀学生习作,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写什么,具体经过怎样?(3)自拟题目,动笔下文。

四、读读――分享(初步学会修改,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快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1)自己读读,自行修改。(2)同桌读读,相互修改。(3)回家作业:读给家长听,分享习作快乐,再次修改。

原以为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后,学生一定能把活动的过程写清楚,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可是,下课后,我仔细地翻阅了学生的习作,发现我们学生写出来的习作结构上基本没有问题,能开头,结尾有收获。可是,学生写活动过程问题很多,不能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进行了总结回顾与反思。

【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重在习作兴趣的培养,强调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对习作形式与内容没有限定,更不强调技能,只要求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特别强调了习作乐趣的共享。我也这样做了。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会观察,不会表达。那怎么办呢?

叶圣陶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惜。”看来惟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密切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生活,才能找到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才能找到学生习作的“下锅之米”。

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如何让学生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整体策划,精心预设

为了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整体策划,精心预设”是必要的。因为这次习作是本组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的延续,所以应该整体考虑,整体策划,精心预设。

在以上习作案例中,想、说、写课余生活几个环节有所体现,但还做得不到位,应该在这次习作前,教师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和提示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观察记录。除了记录时间、内容、收获和感受外,还增加一项记录活动的过程。记下一个个活动的镜头,或者拍下照片,请家长协助拍下录像等,在交流课余生活环节中,教师还要从游戏活动、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家务劳动四个类别中各选择一个典型活动进行展示,出示一张张活动的照片或播放活动的录像,找回学生遗忘的记忆,教师按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得更清楚,为正式习作做好素材积累与情感铺垫。

2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2.1引入游戏活动,开展寻米之旅

游戏是我们三年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来自各地,所以把不同地域的游戏引入习作教学,是习作回归生命的一种极好的路径。而在这次习作中我疏忽了,应该在习作之前,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西溪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活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游戏的过程,布置观察作业,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并用相机拍下精彩的场面。课堂上,回顾当时游戏的情境,用拍下的照片进行情境再现,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再次修改,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把游戏过程记得非常清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2.2整合家庭活动,开展寻米之旅

家庭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如:家人生日、购物、做客人、大扫除……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习作素材。如何应用好这些素材,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为了捕捉到更多的课余生活,事先我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以下家庭观察任务:西溪的风俗习惯,一次户外活动,身边的一只小动物,一次家务活的过程,一次购物经验,一次助人为乐的事,你的意外发现,记一次煮饭过程,种花,一次好人好事……要求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任务进行尝试,做出相应的观察记录,并请家长参与,协助指导。我想在习作交流课上,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发现和记录的事交流得会比较完整,从而达到培养同学们有“下锅之米”的目的。这样做,不仅能滋生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能细细品味到我们平常难以察觉到的情感体验。

3借助阅读,积累语言

3.1依托文本阅读,采集语言之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选择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在这个习作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从学过的《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三篇课文中去感受快乐的课余生活。通过用心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记一记感受快乐地玩耍、爬山和削槐米的语句,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式的整齐和谐,修辞的恰当优美,并教会学生如何有序表达、如何生动描写等,采集到语言之米。

3.2拓宽阅读视野,采集语言之米

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习作中的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在习作案例中,我提供两篇优秀学生习作让学生欣赏、模仿,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可是效果还是不佳,原因是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太少了。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于是课后,我推荐了《落满霞光的竹林》以及《小学语文读本》5两本书,让学生阅读,读一读,抄一抄,记一记。我还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反映童真童趣的故事,让他们去体会。并印发6篇不同题材的习作给每一个学生看看,组织学生和家长收集等。学生的第二次习作在语句上明显有好转,病句也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也渐渐地丰满起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三年级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学生在大脑里储存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了“下锅的语言之米”,就不愁无话可写了。

4充分交流,分享快乐

在三年级习作的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交流与表达,从而学会分享习作的乐趣,有效提高习作教学水平。在以上习作教学案例中,说课余生活比较充分,可是在读课余生活环节就显得时间仓促了。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写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读,同桌读读,相互评价,相互改改。回家读给家长听听,家长评价,自己改改,共同分享习作的收获,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一点都不假,生活和书海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感悟,在书海中多摘抄、多积累,为学生的习作寻找更多的“下锅之米”,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

参考文献

[1]王笑梅.嬉乐作文让儿童乐并成长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9

一、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具体体现为“前置性学习”。它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有两个意义:一是让学生初步接触学习内容,在相关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必要联系;二是方便教师掌握学情,并引入相应的学习机制,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雪》一课时,教师可布置这样的“前置性作业”。

第一,诵读课文三遍,完成三个任务。一是标注节次,划分段落。二是给生字注音,并解释难以理解的词语。三是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或段落,并反复品读,写出它打动你的原因。第二,搜集你读过的有关“雪”的句子或文章,写出你的感受,并在课堂上交流。

二、深入学习

“课中学习”是对“前置性学习”的汇报和检查,那么,如何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呢?最常用的方法是:汇报与交流、质疑与讨论和评价与深思。

1.汇报与交流

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在“前置性学习”后,又产生崭新的想法;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面对接下来的学习无从下手。此时,汇报与交流便能起到互补、互促的作用。为了促成汇报与交流,教师要努力构建易于激发表达和交流的话语系统。汇报与交流的根本在于让教师进一步掌握学情。在汇报与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表达汇聚在一起,争论是必然的,争论意味着思维的碰撞。这样,“课中学习”就从表层走向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汇报与交流至少分两个层次:一是小组汇报与交流,二是全班汇报与交流。小组汇报与交流旨在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使学生的学习收获得到初步整合,并在求同存异、表达与分享中,让学习内容越发明晰。全班汇报与交流旨在进一步提供知识整合的平台,让学习进入强化共识、阐述分歧、激发争论和体验生成的阶段。

2.质疑与讨论

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的第二种有效方法是:质疑与讨论。在“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质疑、鼓励质疑,以批判的思维和习惯引发争论和探讨,进而将学习引向深入。这样,学习进入知识修复内化、能力形成的阶段。于是,这个层次的学习品质明显提高。

3.评价与深思

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的第三种有效方法是:评价与深思。在“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评价、鼓励评价,以肯定、正面的思维深入学习,既可强化正确知识、正确做法,又可激发学习与认知层次(从“是怎样”到“为什么是这样”)的本质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一套有利于强化学生自我表达且易于吸引听众的话语系统,以使学生独立思考、清晰表达和求同存异。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角色表演”“言语交际”等实操性方法,力求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关键是:这些实操性方法必须具备“学以致用”的功能。

例如,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时,解题就可调动丰富的语文知识与贮备。从“不列颠尼亚”到“日不落帝国”,从《别了,不列颠尼亚》到《别了,司徒雷登》,从《送元二使安西》的依依惜别,到《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如释重负的作别,这样,学生将已学知识与崭新知识相互结合,让过去与现在不断碰撞,最终完全浸润在不同的告别情绪之中。又如,在教学《雪》一课时,最基本的学习任务的是:理清课文思路;较高的学习任务是:在声情并茂中感悟语境。为了完成这两个任务,必然经历评价与深思的过程,即全面、自主地体会语言文字和掌握文学技巧的过程。这样,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分析能力便在“以生为本,生生互动”的课堂中逐步推进与深化。

初三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10

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小学的“初步情感体验,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到初中的“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如何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其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到美的情趣。

一、在景物中感受意境美

古诗词特别强调意境,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衡量作品的优劣。古诗词的意境,是意和境的统一,是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初夏的夜晚,行走在农村的田野里,清风,明月,树枝,鹊声、蝉声、人声、蛙声,都成了诗人的描写对象,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这是一副多么优美幽静有着美好期望的乡村田园图。可以让有类似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一讲他认为乡下美丽的农村风光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值得他流连。背诵《西江月》,进而让学生脑中出现一个个画面,一种种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此诗前两句写静态景,后两句写动态景,特别是通过飞燕的画面,把两个不同的时代联系起来,使人体会到存在于景物之外的一种意思,而产生新废之感。

二、在联想想象中品尝图画美

古诗由于受字数的限制,内容高度浓缩。根据这个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象诗中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体会诗歌的弦外之音。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遐想: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好友渐远,而他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好友……整个画面空旷辽阔,送行人形影相吊,读者不禁感到丝丝孤独悲凉。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能使人读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再如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一下笔就是“千里”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用如椽的大笔绘出壮阔的图景。千里莺啼,天边绿叶衬映着红花,“春”有声、有色、生气勃勃,水滨的村庄,山边的城镇,丘陵绵亘,经济发达,人烟稠密。在花明柳暗的衬景中,到处有卖酒人家,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招展……江南的春天多么诱人。两句话,十四个字,就描画出江南壮阔的春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想象。

三、在音乐中享受音韵美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满江红》表达了岳飞的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磅礴气势,令人感情激荡。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是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

因此,在中学古诗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

四、在品味中体验语言美

沈德潜先生说:“只眼前景、口头语,而又弦外音、味外味,使人深远。”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并没有把游子在旅途中的艰辛说尽,但道路之坎坷,途中之苦思,洋溢于字里行间,应细细品味。“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便仿佛显出一种闹意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的“弄”字,写出了争奇斗妍的花朵,随风摆动的柳枝,百鸟婉转的歌喉,淙淙流淌的小溪……诗人就是用了一个“弄”字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余地,在品味中我们才能深入字里行间的深处,把隐藏在里面的东西挖掘出来。

五、在节奏中陶醉情感美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情感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古诗,有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或爱,或恨,或喜,或忧,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杜甫《登高》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倾诉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写得慷慨悲凉、动人心弦,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显现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古典诗词,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把握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和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加强体验,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我之心。反复吟咏,熟记背诵,理解意境,美味无穷,小时读背的古诗到老还能牢记,那恐怕是古诗意境优美让人不能忘怀的缘故。

六、在鉴赏中把握理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