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教学要求十篇初中地理教学要求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6:13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1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教学意义基本要求

在地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当中,首先产生的是地图学科,然后才有了较为系统的地理学科理论知识。这充分说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地图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有的一种教学语言,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至始至终都离不开地图,这也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地方。一张看似简单的地图,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却不简单。它包含了很多地理事物的特点。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可以帮组学生更好的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和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熟练的运用地图。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

首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复杂繁多的气象图表和山川地名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是记不住,就是分不清楚,慢慢地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地图正是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所在。因为地图作为地理学科中最常用的教学工具,是地理知识的空间再现,它所表达的内容丰富而不抽象,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读懂了地图才能建立起学习地理的兴趣。地图可以说是地理文字信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地图可以表示出不同空间领域里的不同的地理事物,这些在地图上标记出来的地理事物能过在学生们脑海里形成直观的影像,便于记忆。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对于地图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地图,喜欢地图,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就一定会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合理的运用地图可以让学生很好的记住地理事物的信息,地图在在地理教学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比的,实践证明运用地图教学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讲课的同时,绘制图表不仅能在学生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使上课走神的学生尽快的回到课堂的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一些枯燥的地理文字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无聊和厌烦的情绪。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运用地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最后,通过地图在地理教学里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地图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的空间地理范畴,提升学生的空间立体感。可以逐渐地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地图形象,他们的空间感就会越来越强。这种空间感一旦建立,学生们就更加容易接受掌握新的地理知识,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想象和思维能力。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把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联系和规律,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同时,学生如果建立了很强的地理事物空间感,就更容易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教材里的地图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单纯的用教材里的文字教学,文字缺乏充分的生动性、形象性。为使地理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活跃课堂的气氛,应该合理有效的运用教材里的地图。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各种类型的地图。这些地图大部分穿插在课文当中,教师在教课的同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教材中的地图一般都是配合教材中的文字出现的,这些地图能更有效的体现文字的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化繁为简的学习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里的地图进行教学,突出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例如为了突出教材的难点重点,可以将教材中复杂的地图重新设计成自己需要的简图,化繁为简。利用简图简单明了的向学生讲解图中的重要信息,从而使深藏在地图中的一般规律凸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教师必须耐心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读图,首先要让学生看地图的标题,这直接反映了地图的属性。然后教师应提供充分的读图、画图、用图机会给每位学生,以促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课程中具有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进而积极主动地读图、用图、画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选一些好的必须掌握的地图,供学生们读图、画图。但教师爷应该注意的是,在一些烦琐的地图上,教师应先理清地理事物类别,根据逻辑顺序合理地安排,然后向学生讲解。学生在条理清晰的顺序与合理的方法下进行地理的学习,这样才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局面。

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生读图,画图和用图。

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画图和用图的习惯,首先读图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注意地图的名称和图例,还应该注意图的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教授学生找准地图的技巧,充分了解各种类型地图呈现的具体地形,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各种地图。其次要教会学生看图例,学生只有懂得如何看图例,才能提高对地图的理解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地图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地理信息复杂的地图。教育学生面对地理现象要有自己的想法,不断的深入研究,才能从地图中学习到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特征。从而提炼出一般规律,便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在画图方面,教师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画图,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画图。教师带领学生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记忆,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升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会明显的提升教学质量。在用图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地图,教材上的地图也并不是全部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主动收集一些典型的地理地图,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能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

2.教学生运用各种类型的地图去分析地理问题。

教学过程中不时的为学生提供一组不同类型的地图,让学生在这些地图中找出相同点,不同点。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总结一般规律。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不断深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逐步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有效衔接

2011年版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地高中地理教学出现新问题和特点,突出的是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现状

初中阶段地理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对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探讨”;从教学要求看,为“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从主要目的看,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从内容上看,在设计方面,不再要求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在必修课上为“学习系统地理”,从选修课程看,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高中地理内容,多是选择的世界或中国地理区域,在初中区域地理中是不涉及的,在原理与应用这一部分的学习上,区域地理要重新认识,故而学生感觉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大;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为“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可见角度呈现多维化,地理深度掘进,拓宽了广度,增强了梯度。

新课改后,初中地理难度大幅降低,高中地理面临高考,实际上从教师这方面就不敢降低难度,这就使调整后的教材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跳跃、选择不完整、跨度大。另外,虽然新课标是相同的,但是各省市的教材版本不同,教材上出现的多元化,导致初高中衔接断层的态势愈演愈烈。

二、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考试性质的差异性,造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的存在。

地理中考,属于达标考试,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很多城市多年来中考没有地理学科,在初二就已经结业考试完成了。学生与学校都不怎么重视这一学科,虽然达标了,但不少学校只是到考前进行突击复习,初三一年空缺,学过的知识都遗忘到脑后,造成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知识基础薄弱。而高考对地理学科能力要求高,学习要求、考试方式不同,不少学生无法适应。

2.讲授方式的差异性,形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初中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上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学生课上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活跃,以感性思维为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接受。内容不多,教学进度慢,对重点内容有较多时间反复训练;高中课程内容较多,教师课堂上讲得多,教法单一,气氛显得相对死板沉闷,教材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教师反复强调重点内容教师不现实,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高中地理对思维能力培养较关注,要求从感性知识转化成理性知识,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和多层面看待问题形成知识网,由初中知识的“点”过渡到高中知识的“层面”,造成部分学生的知识总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3.心理状态失衡,加剧了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初高中过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极不稳定。由于地理教材、教法、学法、考试等与初中相比存在较大反差,因此容易产生紧张、失落、消极的情绪;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弱,教师没有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对地理课也就从此失去兴趣,造成高中地理“学困”、“教难”现象存在。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1.学生学法方面的衔接――注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高中地理学习特点,对班上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差的部分,做适当补习;其次,改进学习方法,继承对自己来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尝试新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就要找出症结所在,及时向师生寻求帮助;最后,可以主动询问高中教师,给出经验和建议。

2.教师教法方面的衔接――以学定教,精心设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以教定学”学生肯定会厌倦,如教师把教的行为建立在学生当前的学情基础上,将“以学定教”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但是侧重学生自主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自主思考解决新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启发式教学的使用,多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突出探究性。以案例教学为主,注意与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

3.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钻研新课标,明确课程目标。

教师在课前必须先对比初高中的地理新课标。掌握住课程理念,研究学生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关注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阅读初中地理教材寻找归纳初高中知识的切合点。对初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对比整合,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学习,深刻思考、仔细研究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衔接,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戴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地理教学,2013(19).

[2]于蓉.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6)8-9.

[3]牟哲富.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4)29.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23

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文化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环境识、掌握地理技能、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的重要途径。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初中地理课程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根据新课标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来看,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有用的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与时展的需要。

现阶段,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经历了新课程改革,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和发展,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的学习模式方面,然而,从现有的地理教学实践来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而极大地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得地理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因此,针对初中地理教学的不足,教师要主动探究构建有效课堂的科学方法,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有效初中地理课堂构建的内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这里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指课程教学,而是包括了教学内容相关的所有教学活动,其中,有效的含义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进步。因此,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即是指教师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成长,从而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优秀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并且实现人格、学科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构建有效初中地理课堂的科学方法

为了构建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师要主动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深入详细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从而探究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有效初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来看,由于其在考试中的分值不高,因此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往往存在不合理之处。在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情况,地理课常被安排在学生精力相对难以集中的时间,例如下午第一节等时间段上,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进而妨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难以达到课堂学习的要求,经常出现走神和打瞌睡等现象。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感受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从而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前导入。

从课堂导入来看,其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创造条件。具体而言,课堂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导入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效果有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和设计导入方式,尽可能地采取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渴望。从实际的教学来看,通常所使用的课堂导入方法包括: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发、时事热点法、图片导入法等等,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导入方法,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导入方案,切实推动有效课堂的构建。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有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支持

从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地理知识的内涵十分繁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地理规律、地理概念、地理图像等等,要求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的内容非常多。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重点总结了下面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一,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在于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地理学科本身涵盖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图像的展示和规律的讲解方面,多媒体教学能够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图像展示、数据分析等等方式,让抽象概括的教学内容转变得形象具体,增强学生对相关地理规律的认知。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该内容时,学生会对地球的公转、自转等运动存在疑惑,而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和规律,便于学生对其中的地理律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问题教学法,这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合理地设置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加以理解和分析,并且推动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在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增强。

第三,情境体验法.根据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图像和声音都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而这些正是构建科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也十分重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地理现象能够有更深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推动有效初中地课堂的构建。

第四,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讨论交流、解决冲突等方面,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应合作学习要求的内容,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教师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包括角色扮演法、课外教学法等等,教师在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把握构建有效课堂的核心目的。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4

关键词:小学初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31-04

一、问题的提出

入职期是教师职前教育与真正教师生涯的过渡期。小学初任教师处于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其入职适应状况不仅制约专业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发展,并带来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

关于初任教师的需求,美国学者戈尔德(YvonneGold,1990)认为,初任教师的需要主要分为三组:情绪―生理的;心理的;身体―智力的。“情绪―生理的需要包括自尊、安全感、接纳感、自信和疾病抵抗力。如果初任教师的情绪―生理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初任教师在情绪和生理方面所承受的压力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初任教师的离职率会增加,教师对学生和专业能力的关心减少,以及教师的生理和情绪健康问题增多。”“初任教师需求的第二个方面是心理需求。主要集中在对友情、亲情、同事关系和人际互动的需要。初任教师需要通过支持、帮助来减少自己的孤立和疏远感。”“最后,身体―智力需要包括智力刺激,新的想法、知识、艺术经验、挑战和帮助克服厌倦的新技术(Gold&Roth,1993)。新教师需要督导或其他人员的帮助使其能够享受教学的乐趣,并成为创造型的教师。”[1]分析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需求状况,揭示其入职需求的变化特征,可为开展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提供依据。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对南通市崇川区和开发区2011年入职的179名小学初任教师进行入职需求调查。本调查发放问卷179份,回收179份,回收率100%。同时,对部分小学初任教师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初任教师入职需求的基本情况

为了初步了解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需求,笔者对部分小学初任教师进行多次访谈,发现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需求主要表现为:

(1)生活的需求。主要表现为需要提供住宿和基本生活实施、有校车接送、适当提供交通补贴、按时领取工资等。许多外地或路远的初任教师因路途较远,回家不方便,也因刚开始工作,无力购买房屋,他们希望学校提供住宿,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也有路远的教师希望有校车接送或适当提供车贴,因为他们每个月在这方面的支出占工资的比例比较大。由于参加了工作,作为独立的成人,家庭的物质支持相对偏少,加上人际交往圈的扩大,他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希望按时得到工资。有初任教师反映,同事生日、家庭喜事、同学结婚、逢年过节给家里、亲戚、小辈的礼物、礼金就已经让自己很拮据。

(2)安全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校园安全的需求和心理安全的需求,即免受情感伤害,能被领导和同事理解、信任等基本的精神满足。许多初任教师“希望学校的安全防卫工作到位”,“希望不要过于劳累,有适当的休息时间,不希望得教师职业病”。他们对生命安全、劳动安全非常关注。同时,希望领导、同事能用“站在初任教师一边”的心态和他们交往,多一些关心、帮助、鼓励,少一些看管、监督、监视,甚至是轻视。

(3)交往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希望以“我是一名学校里的教师”的心态来与领导和同事友好交往,扩大校内人际交往圈,希望能经常进行交流并被接纳,选择异性配偶等。初任教师害怕与领导、其他教师交往接触,如听课、谈话等,但是他们内心又非常期望有领导、同事关心自己,能和他们交往、交谈,帮助他们成长,这种心情非常矛盾。有一位初任教师说:“来学校工作两年多啦,自己已经27岁啦,到今天连朋友都没有,平时在学校,总是在忙,和外界接触面比较窄,自己家也不在这里,也很少有老师主动关心我的个人问题。”可见,他们对友谊、归属、信任、接纳以及爱情都有需求。

(4)尊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希望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甚至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初任教师刚开始工作,满腔热情,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方法不当等原因,工作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一位老师写道:“希望自己的付出能与回报成正比。”他们希望学校领导、同事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和付出,同时也希望学生、学生家长,不要总说他们是新教师年纪轻,没有水平。他们还希望社会给予关心、尊重,一位老师说:“我大学里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后选择读教育学研究生,因为我喜欢做老师。研究生毕业后,我在一所小学任教语文,自己感觉挺开心的,但是,家里人、亲戚、朋友、甚至我的同学都说,读了研究生到小学做老师,大材小用,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与其这样,还不如早点工作,工作这么辛苦,待遇又不高。每当听到这些话语,我心里非常难受。”

(5)自我实现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初任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促进专业发展的需求。由于自身的主客观原因,他们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人际交往方面和其他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很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专业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想知道如何备课和组织教学课堂;希望提高课堂管理的能力;希望能够了解学生并和学生有效地沟通;希望能够组织、管理班集体等等。他们渴望学校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如安排指导教师、经常去听课观摩、组织赛课等,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甚至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肯定。

2.初任教师最迫切的入职需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初任教师各种需求获得的迫切程度,笔者查阅和整理国内外关于教师需求的相关文献资料,充分征询了心理学专家和一线小学教师的意见,形成理论构想,编制了初任教师入职需求的调查问卷。然后再次征求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题目均采用利克特(Likert)5点评分法,分别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问卷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学初任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为需求内容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初任教师前十位的入职需求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初任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以及爱与归属的需要非常强烈。

3.入职期各阶段最迫切的入职需求

在了解小学初任教师总体需求状况后,笔者进一步进行研究,希望得到小学初任教师在入职期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依据小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通过和初任教师访谈以及学校管理者的访谈,笔者认为入职初期一般为入职0.5年内,入职中期一般为入职0.5―2.5年,入职后期一般为入职2.5―3年。笔者让处于入职不同阶段的部分小学初任教师对表1的10项需求进行排序,结果发现:

(1)入职初期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①希望在教育事业上尽快有所成就,显示自己的价值,成绩得到肯定;②希望领导公正,同事间公平竞争,不钩心斗角;③希望自己的付出能与回报成正比,入职初期工资达到预期。这说明入职初期,小学教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2)入职中期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①希望得到家长的信任和配合,不要因为自己是初任教师就使他们失去信任;②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工作条件,学校能提供娱乐、旅游的机会;③希望不要过于劳累,有适当的休息时间,不希望得教师职业病。这说明入职中期,小学教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

(3)入职后期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①希望领导公正,同事间公平竞争,不钩心斗角;②希望学校的安全防卫工作到位;③希望有知心朋友,能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希望同事间团结友爱和谐。这说明入职后期,小学教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爱与归属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从上述结果可见,入职之初,小学初任教师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来到新的学校,满腔热情,很有大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希望,他们希望自己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希望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动机。他们做事非常认真、仔细,虽然备课的质量不是很高,但是备课的态度却非常严谨,多方查阅资料。对待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每天很早进入班级,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如此辛苦地付出,有时却效果领导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这时他们最希望获得的是别人的尊重,希望领导能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希望周边的同事能以“我是学校的一员”认同他们,接纳他们,表现出尊重的需要和爱与归属的需要。

在入职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他们始终关注安全的需要,这里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小学初任教师中女性偏多,自实行教师进编公开招聘考试后,许多老师是跨地域就业,没有住房,因此暂住在校内或租房居住,希望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二是许多初任教师刚到学校,无论是学校环境、人际交往还是教育教学都比较陌生,时常“提心吊胆”地做事,要经常接受领导的听课和各种检查,唯恐出现失误,因此渴望有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可见,入职之初各阶段需求的变化,有来自内外部的原因。从内部原因看,主要包括初任教师角色的转换、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期望值、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从外部看,主要包括全新的学校环境、领导的要求、同事的态度、学生的配合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

四、结论与思考

1.物质支持: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叶澜教授曾说:“保障教师的生存条件,是教师人权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能否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2]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初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学校要为初任教师提供办公室、办公设施条件、必备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小学初任教师对提供住宿条件的呼声比较高,但限于小学的条件和实际状况,许多小学无法提供宿舍,这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矛盾。学校可采用学校租房、补贴房租等方式解决初任教师的住宿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教师周转宿舍。

2.情感支持:满足情感归属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3]。当初任教师告别高校、离开家庭独自来到学校,他们感到非常孤独,情感支持非常重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希望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去爱别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并且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细致。”[4]学校可采用召开“迎新会”、开展初任教师才艺展示活动、举行初任教师需求恳谈会等方式,满足其情感归属的需要。

3.文化支持:寻找发挥才能的场所

学校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田友谊博士指出:教师如果处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发展的,那种追求服从、规范和共性的学校文化环境,压制个性、排斥立异的氛围,不利于教师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5]。学校可通过介绍地方教育的历史、学校的名人名师、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方式,使初任教师尽快融入学校,并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

4.专业支持:促进专业发展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6]。学校要帮助初任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为他们配备指导教师,开展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建立初任教师成长档案袋制度。

5.心理支持:获得尊重,开挖潜能

小学初任教师刚刚进入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他们心中时常产生孤独和寂寞之感,非常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语言;他们渴望尊重,希望与人交流,被同事接纳,当出现失败或受挫时,希望有人给予安慰。学校对初任教师要尊重、信任,“既大胆使用又热情指导”;要定期召开初任教师会议,了解他们的困难、意见和需求,并满足他们正当的要求;开展相关活动,使他们展示才艺,体验生活的丰富,感受生命的价值;多一些激励性评价、少一些批评性评价,实施发展性评价,让他们产生自我效能感,激发自身的潜能,加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秀玉.初任教师的成长规律之管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37.

[2]叶澜.改善教师发展生存环境,提升教师发展自觉性[n].中国教育报,2007-09-01.

[3]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81.

[4]张彬华.需要层次理论在高职学院教师管理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5

中西方因为历史文化背景、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特点不同,所形成的管理机制也不同。因此对西方初中学校管理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学校管理的改进提供思路。

1.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

西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在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当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进行管理,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学校不仅是知识教授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做人的地方,学校管理应围绕德育目标进行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德国为例,初中学生在学校享有与教职工同等的权利,可以表达自身的诉求,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制定相应的活动和计划,在学校里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

2.注重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西方国家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从业资格证也不好拿,因此社会对教师的认可程度非常高。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甚至一位小学教师也要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因此西方国家对初中学校管理特别针对教师制定了长期的培养方案,要求教师经常学习、培训,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不断适应科学进步带来的知识革新,给学生最前沿的和最经典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探究意识和培养科学精神。

二、中国初中学校管理的特征

当前中国初中学校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学校自身的制度建设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再到教师的成长发展,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校制度制定不完善,现有制度难以落实。当前中国初中学校管理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如教师进修制度、教师奖励制度等。对于现有制度也没有贯彻实施,或者实施效果很低,如在有些乡镇初中,教师的奖励制度制定了,但是因为缺乏执行力和监管,导致学校其他教师没有工作的积极性。

2.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我校管理中对于学生的地位几乎没有规定,学生必须服从学校和教师的安排,学生几乎没有任何表达自身诉求的途径,学校的管理由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生在学校里只负责学习,对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没有发表意见的地方。学校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成长环境及兴趣,这与西方国家对比差距很大。

3.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没有得到重视。

中国初中学校管理对于初中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没有做到位,虽然有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但是监督不力。因为日常的教学工作比较多,教师鲜有时间做其他工作,更不用说花费大量时间参与进修。据一线初中教师透露,很多教师认为进修只是为了拿到学分,便于评职称,实际上在进修中学到的知识很少。因此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与进修,学校也没有定期的监督检查。

三、初中学校管理的改进意见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地理教学存在问题出路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随之提高,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地理教育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之路,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1.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地理作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当代初中学生各种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地理教学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1.2教育观念落后

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全面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我国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老师教学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老师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生不愿意学,课堂枯燥乏味,教学质量下降。

1.3教学目标不清楚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巩固学生知识。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灌输,同时地理知识复杂,内容太多,目标分散,不利于学生掌握,加之教师引导过于游离教材,内容不能紧扣目标,进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4教师资源匮乏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专业教师是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师资源还比较匮乏,教师教龄偏高,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由于后续力量跟不上,因此教师资源匮乏,尤其是专业、创新型、高素质教师,进而不利于地理教学发展。

2.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出路

2.1明确教学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时做到细而不腻,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寻找有效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问题有效联系在一起,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析问题[1]。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又要明白“为什么”。如在讲《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四川的汶川地震为什么会发生?”给学生做简单分析,得出根本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引起的,从而引出全球六大板块的知识并且引用汶川地震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达到教学目的。

2.2建立师生互动氛围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的有效统一,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学取得良好效应。作为教学主导者,要主动与学生互动,走进学生的世界[2]。在教的过程中,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验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实现积累知识的目标。

2.3转变教学观念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我国新课改环境下,传统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初中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则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3]。如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知识时,我布置任务,由学生找出七大洲是哪七大洲?四大洋是哪四大洋?并排出七大洲及四大洋的大小顺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得出七大洲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这种方式既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开展互动式教学

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氛围一直比较沉闷,老师时常摆出一副严厉的姿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既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制约学生发展。而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我在讲述“黄河”这一知识时,提问黄河流经多少个省区?a同学回答: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我问:还有没有?B同学补充:山西、河南、山东。然后我就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给予他们表扬。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保证教学效率,同时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保障[4]。

2.5扩大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当代教师选择报考地理,进而为地理教学提供更雄厚的师资力量。其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职业素质。再次,高校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结语

初中地理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有积极作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当前教学的不足,不断摸索、研究和创新,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云.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探析[J].教育艺术,2015,02:78.

[2]裘建.试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179-180.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7

一、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方面的差异

1.高中数学语言更抽象化

相较于初中而言,高中数学在数学语言抽象程度大大提高。初中数学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且形象生动,并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但是高中数学从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等,概念较多且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叙述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不但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定理定义,还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来论证理解这些定理定义。

2.高中数学知识量剧增

一方面,现在高中新教材数学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4个模块组成,知识点包括三角函数、数列、抛物线、立体几何、函数等等,相较初中的内容,知识点的确增加不少。另一方面,为顺应义务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现在的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在知识量与难度深度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从而将一些本应该在初中学习的知识,如对数、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都调整到高一学年才学习,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高一数学的知识量。所以,高中数学的知识量明显比初中多,不少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

3.高中数学逻辑性强

高中数学逻辑性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概念、定理或知识点的阐述与证明更加逻辑化;二是整个高中数学知识点的逻辑统一性。首先,初中数学偏重于对定理定义的简单运用与运算,但是高中数学则对概念、定理、定义运用严谨抽象的符号与语言来阐述,并且有逻辑的论证。其次,所有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其整体是一个有逻辑有联系的统一体,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有意识,有逻辑地贯通联系所学的知识点。

4.高中数学对学生综合要求更高

初中数学中,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也比较低,缺乏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但是,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要求在解决问题时,要灵活地将知识点更有逻辑性地联系起来,运用到解题过程中。所以,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二、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从前的分析来看,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要从学生,教师的角度去解决,还要从教育的目标与教材设置等等角度去思考。

(一)教材的改革

在素质教育的条件下,通过对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研究,找出衔接点,然后合理地安排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例如,在初中教材的相关章节中设置“拓展学习”专栏,加入衔接到高中知识点的内容,并配以一定的习题以加深认识。此外,有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制订了各自不同的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特点的衔接教材。我觉得制订衔接教材是很不错的一个想法,但是衔接教材的内容不宜过多,因为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很多,课时也比较紧,衔接教材内容过多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进行,恐怕会得不偿失。所以,衔接教材的教学可以安排在入学前的一周,集中学习,也可以安排在讲每一节知识之前,都在课前将本章内容涉及到衔接教材中的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并留下练习题给学生课下思考和完成,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我更倾向于后一种方法,因为这样更实时有效,又不需特意安排时间。

(二)教法方面

1.熟悉新课标教材,深入挖掘初高中衔接点

一般而言,高中教师很少会研究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不了解初中数学有哪些知识点;也不了解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更不熟悉初中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高中教师应通过了解初中教材与初中教学情况并根据高一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找出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衔接点,深入挖掘两者关系,以更好地在课上帮助学生复习或补充一些初中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做好衔接工作。

2.优化课程设计,做好衔接点的教学

根据前期研究挖掘出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我们应在课程设计时有效嵌入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在教新知识点前,将相关的初中知识复习一遍或补充教学,让学生更易接受与理解新知识。此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或者借助教学道具,更直观更有逻辑地给学生展示新知识,让学生可以慢慢从初中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下过渡到抽象逻辑化的高中数学中去。

3.了解学生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

由于高中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在了解熟悉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与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例如,在开学前,可以举行一次座谈会或者考试模拟,综合考评学生的心理情况与学习情况。然后在考评的基础上,对性格较自卑沉闷、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应更多地给予鼓励与支持,同时帮助其发现学习上不良的习惯,改变学习的方法等。而对于性格较为开朗、成绩也不错的学生,则应该在鼓励的同时提醒其勿骄勿躁,要在新的环境下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才可以保持好成绩。

(三)学生方面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8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有效教学系统学生发展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少现象使勤恳工作的教师对工作的有效性产生了疑惑。自己在兼任初高中教学时就有深刻感受。初中阶段,看到优秀的结业考试成绩,觉得辛苦没有白费;高中阶段,教学过程开展常遇障碍甚至停滞,很多基础知识对接不良。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明显困扰了有效教学的实现。

目前地理教学中较为突出的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学科设置

地理学科在现行初中、高中都有设置,但初三空缺。加上地理结业成绩并不纳入中考体系,强化了地理"副科"的地位,造成一些学生乃至教师的不重视,"反正初二最后努力背背就行"的思想盛行。初高中教学相对脱节,初中学习强买强卖的结果,就是经过一年间隔,到了高中,之前两年习得的知识所剩无几。

二、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要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行为动词多为"知道、认识、说出、懂得、从图上说出或找到"等。高中地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能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到"理解运用",要求的台阶跨度明显。

三、教材内容

初中教材从区域地理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地理环境,高中教材从系统地理角度阐述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初中侧重说"地",多丰富的表象知识,趣味性高,直观性强。高中强调说"理",多系统性的原理、规律,叙述严谨,理论性强。初中作业多为看图填图,高中习题类型多样。初中到高中,深度掘进,广度拓宽,容易产生"消化不良"。

四、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多为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较高,学生习惯通过教师归纳、反复强调来完成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强。高中地理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解决不曾遇到的问题。从"押着走"到"搀着走",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一路跌跌撞撞甚至停滞不前。

面对这种现状,日益凸显出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教师固然需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穿插迁移,以达到"水到渠成",初中教师也应积极应对,不断调整,来促成"水到渠成"。下面就以初中教学为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端正理念,创造条件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要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改变"初中教完了事,高中与我何干"的想法。与初中教师是否会去教高中的事实无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应有的立场,树立全局观念,通盘考虑,首当其冲。

新的理念势必带来新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把中学地理教学看做一个整体,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标,潜心钻研,全面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缩小两个阶段的教师教学取向差异,对接初高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理顺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渗透地理思维和方法,以达成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接受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顺应学习心理,便于衔接展开。

2、立足基本,夯实知识衔接

虽然初高中地理的体系有差异,但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是始终不变的核心,内容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的。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深入认识、理性分析和原理运用,高中地理难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妨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如学习跨区域资源调配时,必须具备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

对于原理性知识,初高中深度明显不同,从知识相承性的角度出发,用"走缓坡"的方式达到应有的高度。如地球运动部分,要从初中了解现象的层面跃升为高中理解运用规律的层面。针对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初中多用演示表现自转公转的客观事实,反复分清与"日"、与"年"有关的客观现象,形成相应的规律性概念,以达成正确强烈的第一印象。再如难点季风气候,初一上有《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下有日本、印度等相关内容,先对因"季"而变的"风"形成的气候有初步认识,到初二上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从"最近发展区"着手,慢慢引导读图,分析成因、分布、风向、影响等方面,体现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对于观念性知识,要贯穿始终,潜移默化,完成衔接。无论是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角度的意识,还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等多个要素的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等,每部分的区域地理学习都不能错过强调的机会。还有认识区域的学习思路,在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尤其清晰,无论是四大区域还是具体地区。在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基础上,教师不再单独的罗列知识,而是串一条线:描述地理位置了解自然环境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使学习有条理进行,认识有层次深入。这些全局观念比具体的某一个细节知识更应该传递给学生。

从做好初中内部的知识联系迁移,到融合初高中衔接的知识要求需要,重点突出,形成应有的地理基础知识。

3、锻炼思维,落实能力衔接

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需要多种能力,包括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推理应用能力等。但由于高中课程对许多方面没有单独要求,默认学生理解并掌握,而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困难。如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特征的描述含糊,气候类型的判断混淆,典型地区的落点困难。因此,经纬网、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区域事物的空间分布,各类图表的判读总结种种,必须在初中阶段就予以充分重视,以实现能力逐步巩固提高、顺利过渡的效果。

其中,必须抓住各种基本能力的核心——地图能力。首先对于空间分布地图,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看多讲多用。无论是大洲大洋还是世界各地,中国概况还是多样分区,都会在第一时间面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善用形形的地图,从判断经纬网到熟悉大洲大洋国家,帮助学生明确方位、看懂位置、自我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空间分布能力。然后从认识图上"有什么"引导思考"为什么""说明什么"。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初一分清气候两大要素的表示方法并对应两侧纵坐标数值进行说明,初二进一步确定重点特征和初步应用。初二上《中国气候类型图》旁的4幅图分析如下:从降水稀少判断温带大陆性气候,再结合7月均温30℃以上、年温差大的特点;从7月均温10℃以下判断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从雨热同期判断季风气候,再从1月两地气温的明显差异区分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初二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4个城市的气候图分析设想为:能看出哪些共同的气候特点?这四个城市能从北到南排列吗?说明理由。这四个城市哪些位于北方,哪些位于南方?说明理由。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复习季风气候特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年降水量递变规律、秦岭——淮河界限的气候意义等,产生活用的体验。地图能力是能力衔接的桥梁,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通过教材事例多次练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初级判读到深系,掌握良好的地图习惯和方法。

和具体的知识点相比,方法和能力是不易遗忘的,同时两者紧密结合,更有相互促进之效。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初中具备了相应的能力,高中教学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

4、激发兴趣,注重方法衔接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着眼点不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同时没有中考压力,课时内容相比高中较为灵活,教学弹性较大,利于营宽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视野,激发兴趣,传达地理思想。所以教学不再是简单罗列知识,机械训练能力,力求内容表现多样化,方法运用灵活化,只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即可。

在初一、初二的下学期学过几课后,可以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制作ppt来展示介绍某个地区,从大家相似的思路中得出区域学习的方法,从差异的地方谈自己理解的不同。从一幅图开始认识《青藏地区》,借助虔诚的反思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学《新疆》时,要求大家"评审"歌曲《新疆好》的歌词和所搭配图片,把之前的知识、自己的见解和现有的材料自然地联系起来,引发讨论,加深印象。这些手段有助于改变初中从某一角度看待问题的单一解决问题方法,由点到面,培养学习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利于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轻松有趣的心态投入其中。

初中学习的可接受性和初高中衔接的目标并不冲突,有时可以利用学生依赖教师、兴趣第一的惯性,因势利导,促进教学。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练习中有过得分较低的一题:读中国某区域地图,写出字母a代表的山脉名称,写出该山脉大致相当的区域界限(至少3点)……因为高中只有在必修3的《区域农业发展》中涉及到大兴安岭。初二课上,试着问大家会不会做这道题?会不会做得比学哥学姐们好?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头,回答得非常不错,我表扬了大家,再一起完整地进行了归纳。当即就有同学对高中地理表示好奇,我直言现在是基础,高中是这个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虽然比较难,但基础打好后学习会轻松许多。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产生共鸣,既拉近了和学习的距离,又提高了学习的信心。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越发明显。“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教学,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物理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一)教学角色的定位不当

初中物理知识注重探究性的实验教学,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实际的物理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掌控着教学进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出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问题。这种传统式的教学形态,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实验教学形式化

初中物理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然而,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先进行知识的传授,再进行实验,这与实验开展的目的相违背。同时,使得物理实验教学过于形式化,只是为了应付课程要求。这种形式化的物理实验,不便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缺乏吸引力,不便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初中物理教学注重探究性、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开展,然而,实际的物理教学仍是“平白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来龙去脉”的探究。进而,在实际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比较单一,缺乏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单一化

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以及掌握物理知识为教学出发点。然而,实际的物理教学的教学出发点过于单一化,以学生掌握知识为主,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思路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教学模式的单一,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的创新发展。因而,基于新课改需求,采取创新型教学方法,是实现其有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基于“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定位好教学角色

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因而,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把学生放置于课堂的中心,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进度由学生控制,而且学生要学什么、想学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这种主体性的教学形态,便于创新型课堂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基于有效地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是良好物理教学效果的基础。基于新课改的需求,初中物理知识以探究的形式为主。因而,在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课题引入和开展的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地渗入初中教学之中,物理情境的创设可以基于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效地创设。基于多媒体平台,物理教学的情境可以做到“声形兼备”,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进而便于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组织。例如,在“光的传播”的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就可以把“光线”形象成一束束平行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光线。这种形象式的情境创设,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型发展物理教学

在新课改的需求之下,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注重模式多元化、多角度。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基于课程的设计需求,创设合理地教学模式。

1.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要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中,教师要基于课程内容,抓住课程的重点,进而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地学习。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学角色的定位非常关键。也就是说,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同时教师为辅的教学地位同样重要,只有两者有效地协调合作,才能确保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效果。基于探究性教学模式,便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的锻炼,进而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2.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初中物理知识源于实际生活,因而在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要结合课程需求,合理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物理实践性教学,要由课堂转换到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去发现物理现象,进而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解释。在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中,教师的组织能力以及指导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其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物理素养。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要求,就明确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眼光需要具有长远性,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篇10

一、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形式之价值探微

(一)是现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立足点

教学改革的推进,要求当代教育工作者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让教学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重视课堂活力的提升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善。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地理图形与图像的重要性得到肯定,初中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学习应当具有基本的地理图表识别与应用能力。立足于地理图形开展教学,可以使得初中地理课堂图文并茂,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热情

因中考中地理所占分值不高甚至只是考查科目,很多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不够重视,这往往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参与度。但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对地理图形和表格充满好奇心,尤其在学生初步接触地理学科知识时,教师应尽量将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图表做载体展示出来,可以在形象化学习内容的同时力求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课堂上,积极参与并主动思考。

二、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形式之实践途径与反思

(一)寻找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之间的完美契合点

有时候,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并不是专任教师,因教学经验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难以保证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理图表等内容进行展示,更谈不上在多媒体技术和地理教学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了。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却包罗万象,其有自然景观、基本地理学科知识、地质构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这些知识点相对较为分散,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对于刚刚学习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分散的知识植入到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中较为困难。针对初中地理知识点零散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用图表的形式将地理知识表达出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的力量与演示文稿的图文并茂特点实施地理教学,能够促进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图片收集与识别游戏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两大分支。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所谓学习,就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前并不知道的知识,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初中地理知识一般是自然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的产生原因、分布规律以及发展影响要素,人文知识涉及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教师引导学生以地理学习内容为基本做收集与识别图片的游戏,有利于图文并茂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

(三)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