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十篇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十篇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2:13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1

关键词:天峻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318-020引言

天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南麓,县境中山峦重叠,地势高亢,海拔在3300~5828m,全县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形态上具明显的断块山脉与断陷盆地相间的特点,山脉走向受地质构造控制,总体山体呈北北西或东西向展布。

1地质环境背景

1.1地形地貌

1.1.1剥蚀构造中高山剥蚀构造中高山区内分布较广,主要有托莱南山、疏勒南山、大通山、哈拉湖南山、青海南山,相对高差500~1000m。古冰川及寒冻风化作用强烈,疏勒南山、沙果林那穆吉木岭有现代冰川覆盖。

1.1.2剥蚀构造中低山主要分布在高山与平原过渡地带,相对高差200~400m。山顶较平缓,坡度一般大于30°左右,一般有坡、残积物覆盖。

1.2平原地貌

1.2.1山前冰水堆积台地:主要分布于哈拉湖南面、疏勒河、大通河、布哈河等河源地区,海拔4000—4500m,以堆积为主,地形略有起伏,起伏高度大于20-30m。

1.2.2湖泊平原:主要分布在哈拉湖,面积超过100Km2,为湖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向湖心倾斜。

1.2.3河谷冲洪积平原:分布于疏勒河、多索河、布哈河及其支流两侧地带。宽度在1-6km,地面较平坦,山前河谷区多呈“V”型,由于山区强烈抬升,在山口附近阶地发育。

2气象、水文

2.1气象天峻县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具寒长暑短,四季不分明,无霜期短,日温差大,多风少雨,蒸发量大等特点。

2.2水文县境内水系十分发育,主要有疏勒河流域、湟水河流域(黄河水系)、青海湖流域。

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

3.1地质构造根据1:100万《青海省构造图》,天峻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秦祁昆(东昆仑、祁连、北秦岭)晚加里东期造山系(Ⅰ)祁连造山带(Ⅰ1)与青藏北特提斯(东特提斯北部)华里西-印支造山系(Ⅱ)宗务隆山华里西造山亚带的复合部位。

天峻县内为近东西走向的复式褶皱带、压性断裂带,同时有压扭性断裂与之斜交、张性断裂和它垂直。

3.2新构造运动秦-昆系形成时期早、持续时间长、挽近活动明显,为青海省主要构造体系之一,新生代仍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区域内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大面积缓慢上升运动和差异性的断块活动,地貌上反差强烈,呈断陷盆地与高耸隆起的山岳相间分布景观。

4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基岩山区海拔高,岩石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地形坡降大,降水充沛,有利于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转化为地下水后,沿基岩裂隙顺坡降运移、径流,一部分以泉水方式排泄于沟谷,形成地表水,一部分以隐蔽方式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

丘陵区沟道切割强烈,冲沟发育,地下水接受基岩山区侧向补给及较多降水渗入补给,经过短暂径流,在沟谷处以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

河谷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河水渗漏补给、侧向径流补给,其次有大气降水入渗。

5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1)过度放牧、草地荒漠;(2)随意削坡、不合理开挖坡脚;(3)不合理的矿业开采行为;(4)冻土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6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6.1地质灾害类型通过本次调查,天峻县境内地质灾害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冻土融沉五种类型。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6.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根据本次调查成果,天峻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新源镇、生格乡、阳康乡和苏里乡,具有强发育且集中的特点,其中阳康乡地质灾害点数占总数20.2%,苏里乡地质灾害点数占总数19.3%,生格乡地质灾害点占总数15.1%,而地质灾害不发育的是龙门乡、快尔玛乡和木里镇。

6.2.1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县境内崩塌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分布在生格乡、织合玛乡、舟群乡和阳康乡地区,而在龙门、快尔玛乡和江河镇等地不发育,一般分布在境内南部中低山区,地形上山高沟深,构造复杂,崩塌较为发育(见表1、表2)。

6.2.2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县境内泥石流具有分布广且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于苏里乡、阳康乡及新源镇,一般形成区位于支沟下游,流通区流程短、地形坡降大,堆积区一般位于支沟沟口,多数影响国道、县乡级公路(见表3)。

6.3地质灾害在时间上分布规律

6.3.1滑坡、崩塌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据调查统计,调查区滑坡、崩塌灾害发生的时间和降水集中月份基本一致,略为滞后。

6.3.2泥石流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泥石流灾害年内分布与降水密切相关,与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相似,主要集中在暴雨季节(5—9月)和强降雨时段(见图2)。

6.4地质灾害在地形地貌上的分布规律据调查资料,县境内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一般发育在陡崖、陡坡地段,且前缘临空受水流侧蚀坡脚或人工修建公路等开挖坡脚,形成地形坡度一般为45°—60°,尤其是凹型坡和顺向坡易发生滑坡、崩塌。据统计:滑坡、崩塌原始斜坡坡度大于60°(陡崖)的23个,30—60°(陡坡)的24个,10—30°(缓坡)的2个(见图3)。

6.5地质灾害在地层岩性上的分布规律境内滑坡的发生与地层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岩性决定了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力学强度和水理性质是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指标,岩性软弱、力学强度低,易受水浸润软化的土体和泥岩容易发生滑坡,区内青藏铁路两滑坡即是如此。

7防治措施

7.1基本形成全县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运行体制;全面展开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

7.2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地质环境管理机构;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

7.3基本形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治理威胁城镇、居民和重要交通、工程设施的重要地质灾害点;迁移或妥善安置危险区的村庄及居民;全面加强县、乡、村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7.4全面的监控和有效的治理县域内地质灾害体;使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大幅度降低;地质环境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得到同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天峻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2008.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2

关键词: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抗滑桩;锚索加格构梁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最早的史书上就记载有“山崩堵江,移山湮谷,地移掩村”等,而在我国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曾经发生过许多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对当时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不仅延误工期,而且还增加了投资成本,后来许多部门通过成立专业的机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了山体滑坡地质灾害[1]。但是随着西部开发的战略实施,机械化施工的速度加快,在一段时期内又出现了较多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危害。

1.地质灾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

基于地质灾害山体滑坡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存活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研究分析非常有必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1地形原因

地形原因是引发地质灾害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的地形主要有斜坡和洼地地段,在这样的地形地段下,地表水和地下水很容易就会汇聚壮大;河流的凹岸与缓坡地段,在这样地形下由于水流的长期侵蚀和雨水的冲刷对坡体造成很大的冲击,容易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另外还包括上陡下缓的堆积体地段和黄土高原地区阶梯山坡的前段等,这些特征的地形地段都比较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地质灾害。

1.2地层地质原因

除了地形原因之外,地层地质的原因也是引发地质灾害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地层主要包括有易风化和遇水易软化的软质岩层、含有软弱夹层的硬质岩、松密不一的黏土,以及其他膨胀土层和堆积而成的黏土层等,这些土层一旦具备贮水功能和聚水条件,或者出现隔水软弱面时就会形成滑坡现象;其次地质主要表现为地质结构脆弱而造成滑坡现象,一般情况下是由断层交接面、不整合面、岩层层理层、连通节理面以及褶曲两翼的倾斜面等软弱结构层组成的地质条件比较容易引发滑坡地质灾害[2]。

1.3外在环境原因

外在环境原因主要包括人为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土壤遭到严重的破坏;天气自然灾害,如山洪的冲击,地震导致的地裂等都会引起滑坡地质灾害,这些人为因素或是自然环境因素也是间接引起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质灾害滑坡的判断特征

由于引发地质灾害滑坡的原因很多,因此在发生滑坡灾害时人们如何通过其特征来判断和提前预知滑坡灾害的发生,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理的作用非常关键。2.1形态特征通常情况下滑坡灾害呈现的是一种圈椅状或马蹄状的环形谷,一般是上部经常可见到裂缝,中部则是起伏不定的坑洼,而前缘则有鼓丘还伴随有扇形的裂缝,后缘部分则是陡壁和擦痕,同时两侧会有羽状的裂缝,形成一种双沟谷现象,当山体滑坡时一般情况下会形成鼻状凸丘和多级平台,严重者还会造成地面凹陷积水,房屋倾斜倒塌以及路面开裂等现象[3]。

2.2土层特征

一般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时地层都会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而且岩层的层位与构造与会发生错位,连接断裂,严重者岩层还会出现重叠或顺序颠倒的现象,同时地表会出现很大的张性裂缝,对交通的运行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2.3水文特征

当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时地下含水层就会出现断裂的情况,地下土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对于这些含水土层的滑坡山体来说,其水文特征在此时也变得没有任何规律,无论是水位变化,还是水流方向等都会变得混乱不堪,同时由于滑坡引起的滑动带前缘位置也会出现泉水溢出的现象。

3.地质灾害滑坡防治的关键技术与处理方法

由于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非常大,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建造在山腰或山顶上的房屋和山底下的道路,若是发生山体滑坡将对其造成极为严重的恶劣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进行预防和治理。

3.1设置抗滑桩

(1)建造抗滑桩抗滑桩是常见的山体滑坡的防治技术之一。在抗滑桩的设计上要确定桩体在平面设置时的桩距和桩位,一般都是通过规定的测量计算得出,而桩位则要利用悬臂梁法、地基梁法以及有限单元法等方法确定,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桩位将直接影响到滑坡地质灾害的安全稳定系数和滑动面的形状。对抗滑桩体的型号和长度等参数的选择和确定,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和相关规范进行选择。分析抗滑桩所要承受的力,通常抗滑桩所承受的力主要来自桩上部的滑坡推力和桩体周围地层对桩体的挤压力,这时可采用地基梁法来具体测定出桩体周围的挤压力,以确定在此处的桩体是否会产生变形,而对桩体上部的滑坡推力,则需要根据桩背上的作用点和具体分布情况以及滑坡类型,部位以及变形情况等详细参数进行具体分析计算。

(2)抗滑桩的具体施工设置①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测量放样,并且还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反复测验。②要根据测定出的桩位中心进行桩孔的开挖,需要注意的是在开挖桩孔进行孔口护壁施工时要采用孔口钢护筒,防止孔口塌陷;同时在开挖桩孔时要采用隔桩施工法,也就是先要对固定数量的桩基施工完后才能进行其他桩基的施工,确保每个桩基之间的土体的稳固性。③抗滑桩的灌浆施工,在桩孔开挖施工完成后施工技术人员需对桩孔进行钢护筒的固定;其次就是灌浆施工,通过科学的灌浆施工方法可以使得钢护筒的桩孔具有较高的刚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抗滑坡作用。

3.2快速锚固技术

快速锚固施工技术主要指的是快速钻探成孔施工技术,快速下锚与快速注浆工艺的组合施工技术。针对较为复杂的地层条件都是通过快速下锚以及快速安装锚索技术作为工程的施工基础,特别是在地形特殊的救灾现场,锚索的快速准确的安装到位非常关键,为了提高锚索施工的效率,通常通过机械化辅助下锚装置技术方案来进行施工,即锚索安装系统,通过孔内装置和孔外装置共同合作从而达到辅助下锚的效果。同时为了保证锚索的安装质量,先要将桩孔底部的装置送到桩孔内的底部位置,通过机械设备使其进行固定,再将锚索和送绳装置进行连接,使锚索有效安装到桩孔内指定位置,最后就是取出送绳装置,进行锚索的下一步施工。

3.3锚索加格构梁系统

锚索加格构梁系统主要是利用锚索的外端和格构梁,一端连接在坡面上并固定牢靠,另一端则锚固在稳定岩体中,然后穿过边坡滑动面形成预应力钢绞线,在滑面上直接形成一种抗滑阻力,一旦发生坡体滑动就会由于摩擦而形成强大的阻力,就会对结构面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其处于压紧状态,从而有效防止边坡岩体发生滑坡现象,这种系统是通过摩擦阻力来改善山体的力学性能,从而有效避免山体发生位移滑坡,达到整治顺层,滑坡以及危岩或危石的最终目的。这种锚索加固格构梁系统在实际的抗滑治理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施工顺序依次为:确定孔位钻机就位钻孔清孔与锚索安装注浆制作框架梁锚索张拉封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质灾害滑坡的判断特征进行概况分析,探讨地质灾害滑坡防治的关键技术和处理方法。首先分析地质灾害滑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即地形原因,地层地质原因以及外在环境原因,其次分析地质灾害滑坡的判断特征主要表现为形态特征,土层特征以及水文特征,最后探讨地质灾害滑坡防治的关键技术与处理方法主要有设置抗滑桩,快速锚固施工技术以及锚索加格构梁系统的运用等,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万杰.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彭勃,李华.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处理分析[J].低碳世界,2014(4x):117-119.

[3]邓江平.滑坡地质灾害预防及处理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2013(15):140+155.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3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时序特征;粮食生产;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8-4002-04

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sanditseffectonGrainproductioninHenanprovince

ZHanGJing-jing,YULi-li

(Collegeofenvironment&planning,ShangqiunormalUniversity,Shangqiu476000,Henan,China)

abstract:thethetemporal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sanditseffectongrainproductionintwodimensionsofdisaster-affectedanddisaster-formativeinHenanprovincesince1978were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sequenceinvarioustypesof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swasdrought,floods,hailandfrostdisasteraccordingtothehazardrank.themain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sweredroughtandfloods,whichaccountedformorethan80%inHenanprovince.allkindsof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sshowedtheregularityofvariation,whichshowedthatthefeasibilityofstudyonthe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speriodically.Disaster-affectedanddisaster-informativeshowedacertaincyclicalfluctuations,andinthecorrespondingyearof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bydisasteraffected(informativ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egreeofdisasterdamageandthetotalyieldsofgrainwasnegative.theresultswereinaccordwiththefactinHenanprovince,andprovidedatheoreticalbasisfordisasterpreventionandagriculturalproductioninHenanprovince.

Keywords: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temporalcharacteristics;grainproduct;Henanprovince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常有“十年九旱”及成灾面积必然小于受灾面积等基本判断,但是具体到特定区域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但其也是一个灾害频繁的省份,旱、涝、风、雹、震、雷、雪等时有发生,其中旱灾频发性最高,对农业生产危害尤为严重[1]。因而,有必要对河南省的农业气象灾害时序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粮食生产安全防范和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分别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但专门从干旱灾害视角探讨粮食安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气象资料和粮食产量对农业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与粮食安全进行综合研究的文献不多。我国学者对农业气象灾害从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风险评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4];对于农业旱灾时空特征分析的研究主要开展了甘肃省、广东省、安徽省、内蒙古等层面的研究[5-8],而近年来对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尚鲜有报道。所以,对河南省自1978年以来的农业旱灾时序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进而探讨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性,为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信息,并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河南省农业气象概况及主要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4

关键词:行政征购;正当性;法律规制

 

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害,也给全体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创伤和心灵震撼。灾难无情人有情,为了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我们不仅需要激情、勇气和胆魄,更需要超人的理性与智慧。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行政主体采取了一系列公共行政方式筹集调拨抗震救灾所急需的物资和服务。其中,行政征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引发的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一、行政征购及相关概念

作为一种行政方式,所谓行政征购,是指行政主体为达法定目标强制购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单方行政法律行为。

具体如下:

①行政征购的主体是负担公共行政职能的行政主体,不享有公共行政职权或负担公共行政职责的一切社会组织或个人,都不得采取行政征购,即行政采购的国家垄断性。

②行政征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达成公共行政目标所必需的产品或服务。

③行政征购的客体是产品(动产)或服务。

行政征购与最狭义的行政征收、行政征用易于混淆,有待澄清。行政征购与狭义的行政征收的共同之处在于,均以支付一定的对价为条件强制取得他人财产的所有权,即行政征购或行政征收的法律效果均为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注:在我国行政法领域,行政征收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术语,既包括行政主体为达成公共利益之维护、在给予公平补偿的前提下强制取得他人不动产的行为,也包括税收征缴、行政规费的征缴等。而在德国、我国台湾等法域,行政征收仅仅指为公共利益在公平补偿前提下强制取得不动产的行为。本文所谓狭义的行政征收即指此类。)。所不同的是,行政征购的客体一般是作为动产的产品、服务,而狭义的行政征收的客体一般仅为不动产,而不是动产和服务。行政征用是行政主体向特定相对人征用或征调财物并给予一定补偿的行政决定,行政征购与行政征用相比较,根本的区别在于:行政征购的法律效果是产品或服务的所有权转移,而行政征用的法律效果一般为财产使用权的暂时让与[1]。例如,在此次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救助灾民所急需的药品、帐篷、临时住房的板材等产品以及医疗、运输、心理辅导等服务的取得,除了依赖政府的战略储备、社会自愿捐助之外,行政征购发挥的功能不可忽视。

④行政征购的根本特性是强制购买,即行政主体以行政命令之方式强制购买自然灾害防治中所急需的产品或服务。

强制购买命令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产品或服务的产权人必须服从强制购买命令,积极履行行政征购所确定的义务,否则,行政主体可以强制执行。行政征购与私法上的买卖契约相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均以支付对价的方式取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不同之处在于:私法契约遵循契约自由原则,只有契约双方当事人基于自由意思表示达成合意,方能引起产品或服务产权的转移;而行政征购遵循依法行政原则,产品或服务的所有权基于行政主体的单方意思表示而转移,剥夺了产品或服务产权人的产权出让自由以及要价自由。总之,私法契约领域严格禁止强卖强买,而行政征购则是法律特别允许的强买。

⑤行政征购在本质上属于单方行政法律行为,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等效力。也就是说,行政主体一旦作出行政征购决定并送达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就必须服从并履行义务,否则,行政主体可以强制执行。

二、行政征购的正当性基础

行政征购的本质是强制购买,它同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和服务流转的一般法律原则即买卖自由并不一致。一般来说,在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主体为达公共行政目标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通常可以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自由购买。行政主体自然不需要也不得运用行政征购权强制购买他人的产品和服务。否则,行政主体必将成为市场秩序的最大破坏者,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保护的财产权的最大威胁。那么,立法者基于什么样的正当性理由,将强制购买产品、服务的权力授予行政主体呢?

在宪政和法治时代,行政主体肩负着尊重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政法律秩序、尊重人性尊严和照顾国民生存与发展的艰巨使命。为了完成该使命,法律必须考虑各种社会情形,并根据不同情形授予行政主体必要、适当的行政权力,作为行政主体履行神圣使命的必要武器。行政征购无疑应是这一武器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作为强制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一种行政手段或方式,行政征购的正当性基础主要有二:

1.行政主体负有保障生命健康权、公民生存权的法律义务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5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滑坡概念极其常用勘查方法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受到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击、人工切坡及地震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或软弱面,分散地或整体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叫做滑坡。滑坡受控于地质地质规律,是地质灾害较为普遍的一种灾害。对于滑坡勘查,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勘查的内容,滑坡防治工程对地质勘查工作是有一定要求的,即通过地质调查和测绘、地质钻探、物探、挖探、地下水观测等一些调查和勘探手段,来查明滑坡的规模、要素、空间分布范围、水文地质特征、类型、性质、成因、危害程度与稳定状态等。(2)钻探,在勘查一些中型滑坡时,主要用到的是钻探技术。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楚滑坡的范围、岩土体组成和厚度,采用一些岩土来进行物理力学实验,查清楚和滑坡有关的地下水含水层的层数、来源、动态、分布以及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等等。(3)物探,物探的手段有:地质雷达、电法勘探、电视测井、声波勘探、地质勘探等。地质雷达、电法勘探、声波勘探、地质勘探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地层的物理性质的差异,来了解地质构造特点和地层的分布状态等。(4)挖探,挖探包括坑探、井探、硐探槽探四种方式。通过挖探,可以直接的观察地质的情况,通过进行详细描述岩性,来进行地层划分,了解滑带延伸方向和宽度,来确定滑坡边界。在挖探的过程中揭露的滑带应该取样测试。对于一些性质复杂的大型滑坡,利用适量的探硐和探井,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滑坡内部的结构变化,鉴定滑带的结构特征和物质组成,测定其产状要素。探槽和探坑一般是用来揭露滑坡周界的滑体的组成物质、滑体的位置、滑体出口的位置等。

2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

滑坡地质灾害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滑坡地质灾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首先,自然因素:地貌条件和地质条件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在我国的一些山区地带,经常会出现因为地貌条件和地质条件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从地质条件方面来说,岩土类型是引起山体滑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山区地带对于那些抗风化能力较低,结构松散,抗剪强度较低的岩土来说,在水流的冲击下其性能会发生改变,比较容易造成山体滑坡。一般来说,松散覆盖层、泥岩、粘土、黄土以及片岩、板岩等,还有一些软硬相间的岩层构成的斜坡同样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另一方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也是造成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滑坡的过程中,地下水的活动占主要作用,起作用的主要是土、岩,降低土体和岩石的强度,使其产生空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对透水岩层产生一种漂浮托力,从而造成山体的滑坡。最后,地质构造对山体滑坡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当组成斜坡的土体、岩石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的状态时,就会产生向下滑动的趋势。一般来说,对于一些水库、沟、江、河的斜坡、建筑物和山坡的边缘都是比较容易发生滑坡的地方。

其次,人为因素:仔细分析,很多滑坡多发的地区都是地壳运动和人类各种工程活动较频繁地区。人们不符合生态学的活动主要有:(1)过量的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在雨季,较容易山洪暴发而导致山体滑坡。(2)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在不能或不允许开挖的山体上,开矿、开垦、采石、取石等人为的破坏山体稳定性,使山体地表水改变了流向和路径,加剧了滑坡体的形成。(3)水库库区、电站长期的风浪和蓄水也加剧了对库区两岸的岸基的侵蚀冲涮程度,导致岸基因崩塌、沉陷而失稳,从而比较容易导致相应的山体滑坡。(4)修建公路造成的滑坡,在山坡上修建公路改变了山体自然形成,有利于山体稳定的水流流径、地下水和地表通道。让暴雨后汇集大量的地表水,直接冲刷一些地质比较薄弱层或裂缝而导致山体滑坡。

3滑坡防治治理的措施

防治滑坡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其危害。在进行滑坡防治时应该遵循以下十条原则:①正确认识滑坡;②以预防为主;③综合治;④治理要彻底;⑤全面规划分期治理;⑥治小治早;⑦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性;⑧动态设计;动态施工;⑨科学施工;⑩加强防滑工程维修保养。滑坡防治治理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3.1加强宣传工作

提高人们的防灾害意识是做好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治理的基础,要做好这个基础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宣传工作。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利用报纸、展板、宣传资料向人们发放,在一些农村的偏远地区人们的防灾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需要到农村、集镇街上开展宣传咨询;其次,在一些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需要建立雨量自动检测站,提高雨量检测的准确性;最后,有关部门需要举办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适时地向人们宣传地质灾害的灾害性和预防知识,不断地提高人们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3.2工程措施

首先,因为滑坡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危害,是防治治理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危害的具体措施有两种:(1)排除地下水。排除地下水的方法应该根据边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结构特征进行选择,一般采用的方法有:①垂直钻孔排水;②支撑盲沟;③水平钻孔疏干;④竖井抽水。(2)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为了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以在滑坡边界地方修建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以考虑在坡面修配水沟,在覆盖层上可以用人造植被铺盖或者用浆砌石覆盖,来防止地表水下渗。

其次,改善边坡土(岩)体力学强度也是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治理中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之一。其具体措施有:(1)在山脚陡坡地方修筑牢固的挡土墙和护墙,来加强滑坡体脚基的稳定性;(2)修筑钢筋桩或者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用来作为滑坡体的阻滑支撑工程;(3)电化学或者固结灌浆加固加强边坡土(岩)体的强度。

3.3管理措施

很多人们在防治治理滑坡地质灾害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管理措施。防治治理滑坡地质灾害的管理措施有:(1)在滑坡体以及保护区内,应严禁从事修公里、开矿、采石、取土等活动;(2)在滑坡体以及保护区内,应严禁从事放牧、砍伐,开展种植活动;(3)要加强对滑坡体的观测、预警、预报等日常管理工作。

4结语

滑坡治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加强对滑坡产生原因分析,加强对滑坡地质灾害危害宣传,并根据实际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不断在实际经验中总结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会让滑坡地质灾害带来的伤害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6

关键词:昭通地区;地震灾害;区域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p315.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4-0514-11

0前言

对地震灾害区域性特征的认识,已有的研究空间上主要着眼于省域尺度或更大尺度,时间上主要着眼于单次地震事件,是点状的研究而不是时段的总结。云南省在空间维度上内部差异大、地域分异明显,地震灾害特征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在时间维度上,只有基于一定尺度的统计认识才更有普遍性。当前的地震应急处置要求在地震三要素确定后,能够迅速提供灾区基础地理信息、评估灾区灾害程度,归纳灾区震害特征,为指挥部制定合理的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恰当资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笔者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从数理统计的角度研究昭通市地震灾害的定量化特征,从横向比较的视角分析昭通市地震灾害的定性化特征,通过地理环境因素解释昭通地件震灾害区域性特征。试图通过本研究,深入剖析昭通市地震灾害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原因,探索应急目标下云南州市尺度地震灾害区域性特征及原因的研究方法。根据统计(去除前震和余震后),在1900~2000年的100年间,昭通地区共发生5.0~5.9级地震14次、平均每50年发生7次5.0~5.9级地震、1次6.0~6.9级地震,每100年发生1次7.0级以上地震。2000~2012年昭通地区共发生5.0~5.9级地震6次。1900~2012年,昭通地区共发生5.0~5.9级地震20次、平均每5~6年发生1次5.0~5.9级地震、每50~60年发生1次6.0~6.9级地震,113年间发生7.0级以上地震1次。昭通市国土面积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6.10%,在1900~2012年昭通地区发生的地震分别占云南地区5.0~5.9级地震的8.81%、6.0~6.9级地震的3.64%、7.0级以上地震的9.09%。昭通是云南地区地震灾害频发,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区域。

1数据来源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7

关键词:佛山市;边坡;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佛山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自然山坡附近的开挖与填方工程不断增加,形成大量的人工边坡,这些人类改造过的边坡以及自然陡边坡在降雨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1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佛山市主体处于三角洲平原―台地区,地势大致西北、西南部高,中、东南部低。最高峰为高明区杨和镇的皂幕山,海拔高程805m,三水区大朗涡地势低洼,高程-1.7m.为全市最低点。地貌单元主要有三角洲平原、丘陵、低山;占全市约2/3的是西、北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支流的河谷三角洲平原,几乎遍布顺德区和南海区大部分及高明区东北部,海拔多在0.7m-2.5m之间。

佛山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粤中拗陷之花县凹褶断束的西南部,经历了冒地槽―准地台―大陆活动边缘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多期次的强烈构造运动早就了佛山市复杂的地质构造,形成了以北东向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为主导、北西和东西向区域性断裂叠加、复合的佛山市主体构造格架。

2边坡概况

边坡的分布主要与自然山地的总面积、山体自然坡度(原始地形特征)、人工开挖强度等因素相关,其中人工开挖强度是决定性因素,即人类工程开挖活动越多、开挖程度越大,边坡的分布也就越多,也越集中。

佛山市现有边坡2701处(顺德区除外)。按成因类型划分:绝大部分为人工形成的边坡,数量达到2540处,占边坡总数的94%,自然边坡仅161处,占边坡总数的6%;按物质成分划分:978处为岩质边坡,1067处为土质边坡、656处为混合质边坡。

3边坡成因分析

(1)人类工程活动的开挖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分布及数量。开挖活动直接改变了场地的地形坡度、坡高,破坏了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坡体物质的重力平衡状态。由于边坡开挖后护坡与排水设施不配套,边坡岩土层受降雨影响易于饱和,在重力作用下失稳产生崩塌、滑坡,规模多为小型―中型。

(2)自然山地发生地质灾害少,是因为在自然山体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自稳能力,除非出现特殊条件(如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地震等),否则其自稳性能作用明显。

(3)人口密度影响了开挖程度,不仅影响了到坡脚的距离,还影响了受威胁对象的数量,从而影响了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

(4)特殊性天气一般都超过了自热历史平衡的承受能力,因而广泛发灾。受降雨等因素控制,每年的4~7份月为灾害的多发季节,暴雨成为诱发崩塌、滑坡的主要致灾因素。

(5)边坡的岩石主要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侵入岩,由于形成时的水理条件与地表条件不同,其抗风化剥(溶)蚀的能力差异较大。在佛山温热潮润的气候条件下,常形成深达1o多米甚至数十米的松散坡残积或风化土层,成为边坡类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

4边坡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低丘山地之坡脚地带,边坡类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密度与低丘山地的高程无关。

截至2013年,佛山市边坡类地质灾害共计275处(顺德区除外),其中242处分布于低丘山地的坡脚地带,其余33处分布于山腰或更高地带,前者所占比例达88%。

在佛山市的各个行政区中,山地面积最广、山顶高程最大的是高明区,其次为三水区,但边坡类地质灾害在在这些山地地带的分布并不频密,而相反的,诸如南海里水、三水白坭、高明荷城等山地面积小,仅零星分布少量低残丘的地带反而密集出现边坡类地质灾害,这说明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山地面积及山顶高程无关。

(2)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密集程度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即城市区、城镇区或主要工业区等人口密集的地带,其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密度也越大,而乡村地带密度相对较小,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也较小。

佛山市边坡类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里水镇的工业集中区、西樵镇的城镇集中居住区、高明区荷城城区、三水区周村―白坭工业区及居住区,此类地区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密度可达10个/km2;其余地带如狮山、丹灶、黄岐泌冲等地工业区相对稀疏或较为分散,于坡脚地带并不集中分布,其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密度一般3~10个/km2;三水南山、高明更合、高明杨梅等地由于多为自然村落地带,人口密度小,其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密度一般小于3个/km2。

(3)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程度(强度)密切相关,人工开挖的面积越广、开挖高度越大、开挖坡度越陡,边坡类地质灾害分布越集中。

南海区人工开挖工程活动强度最大的为里水镇,其次为狮山镇,因此边坡类地质灾害点数以里水镇和狮山镇较多。而三水区人工开挖多集中在白坭镇、西南街道,因此白坭镇、西南街道边坡类地质灾害数量较多。高明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集中在荷城,因此荷城街道边坡类地质灾害数量最多。

(4)特殊天气常导致局部地带出现边坡类地质灾害集中现象。

南海区西樵山于2008年8月4日,受台风影响,两日内降雨总量达340.07mm,直接在西樵山范围一次性诱发地质灾害约50处,其分布十分集中;相类似的还有2010年9月3日南海狮山南国桃园,单日雨量达250.20mm一次性诱发地质灾害10多处。

(5)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岩土体类型有关。

局部地区附近小范围内地质环境条件高度相似,且具有共同的结构面或相同的松散程度等因素,则经常在小范围分布较多的地质灾害,如南海区里水镇文头岭西侧一带,由于地层层面与坡向构成顺向结构面,且残坡积土与下覆基岩的接触面多为层面,形成小范围内分布较多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1)危险性大的边坡在进行彻底的治理前,每逢大到暴雨期间,受威胁建筑物内的人员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

(2)危险性大的边坡多数稳定性差,且一旦失稳,将造成严重后果,建议尽快治理。危险性中等、稳定性较差且威胁对象紧挨坡脚的坡段需尽快治理。

(3)危险性中等的边坡应逐步进行治理,在治理以前可采取监测+避让+简易治理的措施,简易治理措施包括修建挡土墙、坡面排水、清除危岩体等,此外,应尽量调整建筑物(主要为厂区)内的布置,将人员主要活动区及重要设备放在远离边坡的一侧。

(4)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高度较小的低矮(主要为村庄附近地带)边坡,应新建或加高加固其原有的支护措施,并确保支护措施的高度与长度足够,做好坡面排水措施。

基金项目:佛山市边坡普查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佛山地质局.佛山市边坡普查报告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8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方法

abstract:geologicaldisastersseriouslythreatenpeople'slivesandpropertysecurity,tostrengthengeologicaldisasterforecast,canlowerthebadharmofgeologicaldisasters.asconstructionengineeringgeologicalhazardsassessment,ge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basicbasisandguidancedocuments,hasplayed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thispaper,thegeologicaldisasterriskassessmentmethodsarediscussed.

Keywords:geologicaldisasters;Geologicalhazardriskassessment;assessmentmethod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又称地质灾害灾变评价,是在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评价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以及规划、部署、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主要任务是:

1、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判定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和评估级别;

2、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分析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4、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价;

5、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或另选场地的措施与建议。

二、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式方法

(一)做好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为调查的重点。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的冲沟,因为调查的重点。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作为调查的重点。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作为调查的重点。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调查的重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潜在不稳定斜坡等不同的地质灾害,都有不同的调查内容与要求。

(二)控制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的精度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务必方法正确,满足精度。

调查工作要以地质——地貌调查为基础,重点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类型、分布、规模、活动特征、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主要地质环境要素及所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地段必须有调查点控制。调查工作底图采用最新地形地质地貌图。地质地貌图能满足精度时,可只进行核查或补充测绘,没有地质图或地质地貌图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地质-地貌测绘。调查工作底图,线状及大区域工程项目,比例尺一般为1:10000-50000。非线状工程,比例尺一般为1:5000-25000。线状及大区域项目的地质灾害评估,其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点控制密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小区域或点状工程项目,不作调查点控制密度要求,但要满足调查精度要求。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一般方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可以分为对于点的危险性评价和对于面评估。

1、对于点的危险性评价,一定要弄清地质灾害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地质环境,地质面貌,形态特征,边界条件。采用经验法与灾害活动的动力分析和条件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力学平衡的计算,得出稳定系数(K),用来指示斜坡失稳的可能性。在计算现状环境下斜坡稳定系数时,应根据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设定相应的参数,计算稳定系数,从而确定导致斜坡失稳的因素,这些因素出现的频率多大,进而可以确定灾害发生的概率。最后根据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的综合分析,并结合稳定性、危害范围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的结果,对整个地质灾害点进行危险性分区。

2、对于面评估特别是区域评估的危险性评价,首先要分析灾害产生的因素,即岩体工程条件,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以这四种因素作为危险性评价的基础。评价方法一般可采用单元面积评价法,即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单元,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单元逐一评价,然后再作整体评价。危险性评价的统一标准的制定是通过对各地质灾害群成生原因及新出现的灾害活动特征进行研究,找出地区至灾因素而实现的。评价时,将此四项因素用系统工程层次分析法,求出各自的权值,然后以专家评分方法,将分值乘以权值,求出各单元的危险性指数。再根据本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考虑到可能发展为灾害的现状及预测的内容,将该区危险性分为极重、重度、轻度、无危险四级。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类方法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对评估区不均匀沉降应作为重点进行评价。

(五)加强调查资料的检查验收

详实、全面的野外调查资料是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质量保证和基础资料,典型的灾点、隐患点、不良地质作用等必须跑到、看到,记录齐全完整。凭借粗燥、甚至虚假的野外调查资料编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必将是沙滩楼阁,隐患无穷。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野外调查资料的检查验收是保证评估工作质量的早期和基础措施,尤为重要,不可缺少。检查方式可分为编制单位的内部审查、管理机关的抽查等。

结束语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能够降低地质灾害对人们影响的有效手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水平,还必须要加大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更好的确保人民的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梅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问题的探讨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09(26).

[3]宗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半定量评价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9

城镇是一定地域内的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聚集性、整体性、关联性、局域网络性、动态性等特点。城镇系统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灾害除具有一般灾害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特征。主要表现为:(1)灾害损失的严重性。由于城镇人口密集,济发达,各类设施高度集中,发生在城镇的灾害往往给城镇带来巨大损失。如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总济损失300多亿元,人员伤亡达40多万。相比之下,发生在非人口稠密地区的地震造成的损失会小得多。又如,城市暴雨会伴随雷击和高压线断落,并造成局部积水或火灾;在大城市发生的暴雨灾害的直接济损失往往达到数百亿元。(2)灾害的连发性。现代城镇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功能上高度关联,相互之间有很强的依赖性,城镇任何一次能量较大的灾害都有可能引起多种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并通过灾害链产生连锁反应,扩大灾害损失。如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引起大火,火灾损失远远超过了地震造成的直接损失。(3)灾害原因和结果的人为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为因素已成为城镇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人为因素不仅会诱发人为灾害,还会诱发某些自然灾害。如操作不慎引起化学事故,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等。二是人为因素对城镇灾害的扩大作用显著。由于人为原因,城镇建设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_邑灾害发生,它们就会扩大灾害。例如,1985年墨西哥地震,当时地震震中距墨西哥城400公里,但墨西哥城却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事后人们在分析原因时,把人为因素的扩大作用列为最重要的原因。(4)灾害损失与城镇建设的同步增长性。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灾害损失也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因为城镇发展意味着新的灾害源不断增加,受灾体不断增加,人口不断增长,财富更加集中等等,这不仅使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而且使同等强度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加。据研究,由于“雨岛效应”,城镇上空雨量较农村地区一般可增加5%~10%。同时城镇建设使城镇用地的不透水性增加20%~90%,水淹区的财富含量随城镇发展而增加,使城镇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城镇及城镇灾害的上述特征,使得城镇历来成为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重灾区。可以说,城镇的发展就是人类在与灾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发生了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城镇防灾减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在同济大学济与管理学院前院长、上海防灾减灾研究所前所长、博士生导师沈荣芳教授直接提议、支持和指导下,由沈教授的弟子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于庆东教授、复旦大学济管理学院张显东教授和上海市民政局优抚处副处长钦培坚硕士等组织撰写了《城镇防灾救灾系统工程》一书,并由济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5月出版。

本书在总结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若干研究成果和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系统工程学、灾害学、济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对城镇防灾减灾系统工程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到城镇灾害基本性质、城镇灾害的成灾机制、城镇灾害风险分析、城镇减灾规划、城镇防灾救灾管理信息系统、城镇灾害管理中的组织机构、城镇灾害与保险、城镇灾害与法律、城镇灾害损失评估、城镇灾害灾情分级等内容。在研究方法上,该书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有城镇防灾救灾问题的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又有对策建议。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篇10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法;公路;崩塌;危险性;评价

abstract:highwaycollapsehazardistheresultofmanyfactors.thispaper,accordingtothecauseofthedisasterhascollapsemechanismandthemaininfluencefactors,fromregionalgeologicalstructure,featuresandregionalenvironmentalcharacteristicslopethreechoicesriskevaluationofmastercontrolfactor,andeventuallyselectedjointsspacing,slopelithology,slopebodystructure,slopeheight,slope,rainfall(24hoursquartilerainfall25mmnumberofdays),andthevegetationcoverageandstrongearthquakeofeightmaincontrolfactors,creatingthehighwaycollapsehazardevaluationindexsystem.Basedon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establishesahighwaycollapsehazardevaluationmodel.USeSahpevaluationindexsystemofeachattributeweights.Basedonriskindexproposedevaluationstandard.thelasttwohighwayprojectexampleforempiricalresearch.

Keywords: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Highway;Collapse;Risk;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公路建设成就辉煌,公路总量持续增长、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进一步提高。但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各类自然灾害频发,使公路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灾害问题,其中,崩塌作为公路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之一,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以陕西省为例,2007年7月4日上午12时至7月5日晚11时,汉中市普遍降暴雨,暴雨导致国道108线的佛坪至洋县段塌方118处/102905.3m3,冲毁挡护墙44处/20768.55m3,直接经济损失1079.38多万元。2010年7月16至18日,安康市出现的持续强降雨过程,致使全市10县全面受灾,岩石坍塌854处/405463m3,直接经济损失达8.809亿元。

因此,开展公路崩塌类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对提高公路灾害管理和整治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公路崩塌灾害危险性主控因子分析

2.1公路崩塌灾害概述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土体在重力和其他外力(地震、水、风、冰冻、植物等)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崩塌灾害具有速度快(一般为5~200m/s)、规模差异大(小于1m3~100m3)及崩塌下落后,崩塌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完全打乱,大小混杂,形成较大石块翻滚较远的石堆等特征。

2.2主控因子

公路崩塌灾害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危险性因素涉及区域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气象水文条件、公路工程建设与运营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这些影响因素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分主次、分层次、共性与个性兼顾、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等原则,按照崩塌类灾害的致灾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从区域地质构造、边坡特征和区域环境特征三个方面选择危险性主控因子[1-3]。

区域地质构造方面

论文选择节理间距、边坡岩性和坡体结构三方面作为危险性评价主要因子。

(2)边坡特征方面

论文选择边坡高度和边坡坡度两方面作为危险性评价主要因子。

(3)区域环境特征方面

论文选择降雨(24小时降雨量≥25mm的天数)、植被覆盖度和地震强烈度三方面作为危险性评价主要因子。

3、评价方法

3.1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汪培庄提出的,它的实质就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被评价目标的主要因素或多个影响因素,对其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可分为单级模糊综合评判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1)基本理论

①单因素评判矩阵

假设有两个区域分别为:

因素集:,为评价因素或称为评价指标;

评语集:,为评语等级或类别。

对单个因素的评判,得到上的模糊集,所以从到的一个模糊映射。根据模糊映射可以确定一个模糊关系矩阵称其为单因素评判矩阵。

②隶属度与隶属函数

一般。表示某个评价对象按第个评价指标衡量对第个评语等级的隶属度。

③综合评判结果集

即为综合评判结果集,为某个评价对象属于第个评语等级的隶属度,根据最大隶属度读取原则,可初步确定某个评判对象的归属。

⑤最大隶属度原则:其数学表达式为:设。若有,使则认为相对隶属于。

3.2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