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十篇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十篇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7:19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1

【关键词】数学美;表现形式;功能;教育途径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数学的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数学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了数学的美。而上述观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基于此,笔者从宏观上谈谈对数学美的认识,期望同仁共同探究。

一、数学美的表现

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通过对数学美的表现形式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的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审美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美的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1)展示隐含的美。(2)挖掘数学美。(3)创造数学美。(4)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的明天。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欧阳维诚。数学、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基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2

随着“反思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教师的反思能力受到普遍关注,目前培养反思型教师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共识,在我国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硬性要求,教育部2011年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知识可视化技术作为一种思维汇聚技术,可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和结果通过图形、文字进行表达,在教育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将有关知识可视化的技术(如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等)用于支持职教教师反思能力发展与提升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职教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过程

1.反思的层次

研究者一般认为反思是层次性的,哈顿与史密斯(HattonSmith)提出反思具有四个不同的层次:非反思性的描述、反思性描述、对话和批判,兰格等认为反思水平分为七个层级:只描述不解释、描述且做简单解释、用现有的术语做解释、用自己的话做解释、用合理的理论进行解释、做解释时考虑到各种背景因素、进行解释时考虑了道德伦理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梁与肯博(LeungandKember)认为反思具有四个水平:习惯的行为、理解、反思、批判性反思。肯博等通过学生反思日志的研究,认为反思具有三个层次:非反思者、反思者、批判反思者。梅兹罗(mezirow)认为反思可以分为无反思、反思和批判性反思。综上所述,反思划分为五个层次:简单记录(只记录,不做任何思考)、初步反思(简单整理问题)、粗略反思(查找资料并解决问题)、精细化反思层次(对比发现各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全面反思层次(综合分析,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2.职教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路线

反思具有层次性,它的发展呈现出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递进过程,即从最初对问题进行简单描述、不做反思,发展到慢慢对问题开始进行分析与思考,最终达到通过多方查证、问询等途径对问题做出客观的质疑、分析与评价,实现完善与创新。职教教师以教学事件与行为为反思对象,以改进教学效果为反思目标,其反思能力指的是能够对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进行积极、主动地设计、审查和完善的能力,因此,职教教师反思能力发展必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路线也会根据反思能力的层次呈现出五个阶段:简单记录阶段——初步反思阶段——粗略反思阶段——精细化反思阶段——全面反思阶段。

三、职教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方式

职教教师包括职前与在职两类职教教师。研究者普遍认为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只出现于在职教师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将该项工作前移至师范教育阶段。

1.在职职教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方式

左桂鸿等认为应当写反思日记、进行课堂反馈分析和案例分析来提升教师反思能力;武海燕认为可通过写反思日记、问题单、录音或录像、学生反馈信息及交流反思策略五种形式来提升反思能力;杨贵和认为可通过利用信息工具构建个人学习环境来实现反思能力的提升;杨盼盼认为行动研究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李林慧等认为设计基于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反思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杨玲认为可通过创建个人Blog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因此,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课堂与职教教师自身的日常教学是培养在职职教教师反思能力的主要方式,具体的提升策略:写反思日记、问题单,记录发现的问题,通过录音或录像、学生反馈信息、行动研究、信息工具促进反思问题的解决。

2.职前职教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方式

对于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梁延秋认为应开设以反思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培训课程;王录梅认为可通过教育类课程、运用反思性教学、教育实习、指导撰写反思日志四种形式来实现;易林姿等认为教育实习是培养反思能力和素质的有利时机;兰英等指出英国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途径是设计模块化课程与学校体验;杨九民等通过两轮行动研究发现,在师范生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博客撰写反思日志可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反思能力;欧慧谋认为可通过微格教学、教学案例、同课异构、教学日记、教学网站等五种途径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Zeichner和Liston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可通过写作,课程质询,督导,行动研究,民族志、反思性教学以及对话六种途径来实现。综上所述,职教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是培养职教师范生反思能力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培养途径是撰写反思日记;通过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设计课程、实地走访与调研等方法,为反思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寻找解决方案。

四、知识可视化技术支持职教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路径

1.知识可视化技术与职教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契合点

赵国庆等认为它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手段表示,形成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知识外在形式,从而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职教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主要是记录疑惑、不断思考、解决疑惑的过程,知识可视化技术能有力支撑职教教师反思能力发展,其支撑作用表现:第一,可视化反思内容,有效降低认知负荷。知识可视化技术工具可帮助职教教师直观地看到自己当前的疑惑有哪些,哪些问题属于同一个问题下产生的子问题,从而实现对问题的迅速梳理,明白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理清反思内容之间的关系,促进反思的开展。知识可视化技术工具能对反思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描述各内容间的相互关系。职教教师可以利用工具软件提供的圆形、矩形等来呈现反思问题,可使用直线、折线、曲线等表示问题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对问题进行注释。第三,帮助思维发散,促进批判性反思。知识可视化技术工具能帮助职教教师发现问题的多个答案,然后对各种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优劣,从而找出最优问题解决办法,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职教教师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知识可视化技术支持职教教师反思能力发展路径

本研究所构建的知识可视化技术支持职教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路径以职教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为依据,以每个阶段的反思表现为着眼点,详细展示了知识可视化技术在每个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支持职教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路径包括反思能力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反思行为表现以及知识可视化技术的作用,具体如下:第一,简单记录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写日记或日志记录,但是不做任何思考。知识可视化技术对其的支持作用:将纯文字形式的日记转化为可视化的材料,以图形、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使职教教师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大大降低了认知负荷。第二,初步反思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对疑惑进行归类整理,把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进行合并。知识可视化工具可把相同的内容进行合并,同时把庞大的问题进行分解,形成有条理、结构化的树状或网状结构图。第三,粗略反思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通过归类整理疑惑后,试着寻找主要疑惑的解决方案。在通过行动研究、民族志、实地调研等途径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后,知识可视化工具可帮助职教教师对各问题所对应的解决办法呈现出来,从而填充问题结构图中的问题节点。第四,精细化反思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是对粗略反思阶段得到的庞大且结构清晰的树状或网状结构图进行简化与逻辑化,进一步分析各解决方案的优缺点。知识可视化工具可方便职教教师进一步归纳问题解决方案,形成较为完善的树状或网状结构图。第五,全面反思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是将所有解决方案进行辩证性思考,综合各个方案的优势,总结出最合理的解决办法。知识可视化工具可帮助职教教师通过观察结构图就可以综合梳理出最合理的问题解决办法。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3

一、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欲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先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1、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修养。教师具备了广博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才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要不断研究《走进新课程》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掌握好《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相结合,使教学的内容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在主动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中,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整体认识、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更新教育观念,追求数学教育、教学能力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既给学生“鱼”,又授给学生“渔”,达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目的,实现初中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二、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现代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学好基础知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是指中所说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具体法则以及由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基本数学思想(如函数思想、转化思想等)和数学方法(如形数结合法、转化法等);基本能力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合作与交流等能力。学生对上述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使学生熟练掌握解数学题的一般程序

1、使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是培养其解题能力的首要前提。因为审题为探索解题途径提供方向,为选择解法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与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教师要做到以下要求:

(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和目标,并要求学生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

(2)、引导学生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

(3)、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

(4)、帮助学生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

实际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

2、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一个正确的解题途径、一条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解题经验和解题能力等因素。虽然就其思维形式而言,只有由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综合与分析法两种,但就探索解题途径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而言,却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和灵活多样的。因此,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帮”工作:

(1)、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2)、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策略原则。探求解题途径,主要是根据审题提供的依据,制定解题策略,探求解题方向(转化命题是关键),沟通靠拢条件,把所面临的问题逐步靠拢和转化为既定解法和程序的规范问题,然后利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实现问题的解决。

(3)、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

3、理顺解题思路、严格依据逻辑规律表达出规范化的解题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的重要途径。

4、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方法。

解题后的回顾,包括检验结果,讨论解法和推广三个方面。其中,解题后的推广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若能让学生养成习惯,就可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学生的解题活动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要使解题活动在发展学生思维上取得最佳效果,还必须合理地调控学生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素质。这是因为数学解题活动必须由学生亲自实践,在独立探索、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但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解题活动必须置于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下,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解题活动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指明方向。根据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数学的特点,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求、合作与交流,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并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围绕所教的数学主题,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能够表现重要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他们在教师引导下,灵活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去解决所面临的数学问题,真正地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4

关键词:英语;说课

新课程背景下,实质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特色教学模式,推进创新教育,要使学生创造性的学,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创造性的教。而教师的创造力是实践中来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何挣脱旧观念的束缚,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跟据实际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就反应了一个教师的创造力。不少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学”其结果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敢于冲破妨碍改革创新的清规戒律,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及人无我有、人有我鲜的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评出方向,评出学习干劲)”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所以,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无论作为一个对话者,还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智慧的播火者、学生迷途的引路者、思想成果的助产士、学术顾问,都需要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教改新理念以及驾驭课堂的灵活机智,因为新课改的实质之一,就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充电,以形成自己富有文化含量的语言表达,富有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富有改革创造的课堂智慧,说课就是素质教育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活动形式,是教学研究改革的产物。说课有别于讲课:讲课的对象是学生,侧重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教书育人,是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研员、评委,侧重表述如何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教书育人,是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是教学与教研的结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英语学科说课讲稿包括五个要素: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本文拟就说课讲稿的撰写要注意的问题简单地谈以下看法:

一、理论领先,重在说“理”

说课稿有别于教案或教案提要,它比教案更具有理论性。写说课讲稿也不同于写教案,教案多是具体教学过程,而说课稿则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么教”,而说课讲稿则要重点说清“为什么这么教”。因此,写说课讲稿要注重理论依据的阐述,尤其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及学法指导时,一定要说明其理论依据,但忌泛泛而谈,无边无际。

二、简明扼要,重在实用

说课稿有别于教学论文,它比教学论文更具实践性,因此,说课稿的撰写要用词精当,切忌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谈。说课各个要素及其理论依据必须要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语言表达方面要言简意赅。另外,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监测性的一般性用语,如知识目标一StudentswilllearnabouttheattributiveClause;能力目标一improvethestudents'abilitiesoflistening,speaking,readingandwriting。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说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是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有效操作,听课者更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因此,说课要说到点子上,真正有其事半功倍之效。

三、不拘一格,贵在高效

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学生)不同,课型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不同,说课稿的撰写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说课的要素和要点,透彻分析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采用综合论述或分块论述,都能达到说课教研的最终目的,这样才有可能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四、量力而行,行之有效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5

文章在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信息技术的本质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关系形成了新的认识,认为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信息的流通过程、重组过程,这其中所有的途径与手段都是信息技术。这种广义上理解信息技术有利于对概念本身的认识并且促进狭义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基本范畴。是对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的总概括,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从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上来看,社会意识又可区分为两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1]。前者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其中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艺术和大部分社会科学。这些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一起构成了全部上层建筑体系,并服务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也称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而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如某些管理学、语言学和形式逻辑等。这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反映了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它们同生产力联系密切,而同经济基础联系要经过生产力的“折光”才能发生,不具有阶级属性,因而不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只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影响人个体意识以及群体意识的活动。这些意识以外的内容,都不是教育直接产生的影响。在区分了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我们重新反思教育的个体与社会功能。教育之于个体意识,它的目的是点燃激情,唤醒理智。教育之于社会意识,表现在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上,它的目的是协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表现在非意识形态部分,它的目的是文化的传承。教育对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即教育影响了个体意识的时候未必就影响了社会意识,反之亦真。但是他们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甚至是相得益彰的。如果在教育发挥了个体意识功能的同时,积极引导发挥其社会功能是最佳境界。这种状态中的受教育者才可以真正的达到“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二、信息技术的本质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信息技术可以被理解为狭义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与手段[2],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3],还可以被理解为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4]。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这个概念的时候是需要考究其“所指”的。我们不能说哪种说法是错的,因为“信息技术”作为概念的表示符号,本来就可以代表任意内容。我认为信息技术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人造的技术手段,起码在教育领域中,这种理解会把信息技术的教育功用引向歧途。笔者认为,所谓的信息技术就是认识的技术。它的本质不是技术产品,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而是认识的途径与手段。换句话说,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信息的流通过程、重组过程。这其中所有的途径与手段都是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基于上述对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理解,我们再来考察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我们就会清楚的发现,我们以往所理解的信息技术,它对于人类认识过程的功用仅仅是拓展了人类认识的途径与手段。而它对教育的功用则更为有限。对于个体,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更多的时候不是为了点燃,也不是为了唤醒,而是为了传递客观的知识。这些客观知识往往是受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所影响。其最大的功用就是促进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也就是说它的个体功用甚微,而群体功用突出。这就得出了第一个重要的认识,我们的信息技术应当大力发挥其对个体意识的功能。比如信息技术与人体的非智力因素就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可见,信息技术的存在形态表现为学习者在改变个体意识以及群体意识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一切途径与手段。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途径手段与功能目标的关系。

四、新认识的价值辨析

如上所述,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信息的流通过程、重组过程,这其中所有的途径与手段都是信息技术。从这个论断中我们会清晰的把握信息技术(传统认识中的信息技术,下文中称为狭义的信息技术)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广义的信息技术不等于实体技术,它的功能也并非简单地完成信息的传递而是塑造完整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那些点燃激情、唤醒理智并且传承文化的信息技术(狭义)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技术,才是没有被异化的信息技术。只有这样考察信息技术,其对于个体意识以及社会意识的积极作用才会被充分的发掘出来。当前,信息技术(狭义)正在被广泛运用于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之中,特别是一些新兴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慕课、微课等可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更是前所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全面深刻的认识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拨乱反正,去粗取精,在准确把握信息技术本质和功能的前提下更加合理地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当在信息技术促进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加强研究。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基于“微课”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与应用研究(SGH13089);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项目基于mooC的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15JK1805)。

参考文献:

[1]李明华.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J].现代哲学,2006,06:16-23.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42-45.

[3]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09:17-19.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素质型教育辅导

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为特征,以落实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标志的数学教育,我们称之为素质型数学教育。因为数学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把数学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要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系统掌握数学知识,除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外,还要做多种形式的辅导。

辅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时间上可分为课堂辅导和课下辅导;从教学内容上可分为基本概念辅导,基本题型辅导和综合题型辅导;从有助于学生素质发展上可分为能力培养辅导和智力发展辅导;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又可以为数学学习生活化辅导和非智力因素教育方面的辅导等。总之,辅导类型繁多,形式多样,但它们之间都不是孤立的。下面笔者从非智力因素教育辅导、概念辅导、智力开发辅导等方面谈谈看法。

一、非智力因素教育辅导

素质教育的成功途径有很多,不可忽视的一条途径是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许多人曾试图找出人的个体差异,以得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与模式,然而,不少实验结果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异并不大。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明显,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教育在不同学生身上作用的发挥呢?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括信仰、意志、情绪、态度、个性、毅力、兴趣、动机等诸多因素。目前,许多数学教师主观上虽然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未予以足够重视,所以全面培养的任务难以得到落实。比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没有把非智力因素作为培养的有效途径,没有诱导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动机,最后成为情操、性格,并为之以坚强的意志去实践。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是智商低的学生,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差异导致学习成绩低下。所以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忘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现转变的有效途径,是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

二、数学基本概念辅导

数学概念一般来说都比较抽象,其特点是:一多,二“严”,三系统。辅导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再好的教师其主导作用也难以奏效。数学概念辅导的具体做法主要是:提问、分析、应用、完善。

所谓提问,就是让学生详细叙述概念的内容,看学生对某些概念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是否能理解掌握。如实数绝对值的概念,课本上的叙述是:“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如学生这样叙述:“实数的绝对值就是将实数的符号去掉以后的部分,一切实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能说明对概念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所谓分析,就是将所学概念解析,提示概念的内涵,便于学生记忆理解。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数学水平,单靠学生自己吃透概念,做到准确无误地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再给出概念后,应及时分析概念中的句子结构,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剖析概念,使学生对概念透彻理解,准确把握。

所谓应用,就是将某些概念反映在辨别题、选择题、填空题上,使学生使用准确无误。概念作为逻辑推理的依据,应用时应准确选择,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强拉硬扯,避免将推理引入歧途。例如:菱形的判定方法之一: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该方法中含有两个条件,一是对角线互相垂直,一是平行四边形,二者缺一不可。又如梯形的定义中也含有两个条件:一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一是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教学中笔者举过这样一个例子:aD是aBC的高,m、e、F分别是三边的中点(m与D不重合),求证:四边形mDeF是等腰梯形。

在学生论证该题时都能证明结论正确,我当时问:结论的正确性是否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有的说:当m与D点重合时不成立。我说:题设中有m与D不重合这个条件,也就是说,三角形不能是aB=aC的等腰三角形。接着问:当∠C=90°时,该四边形为矩形,而不是等腰梯形。

所谓完善,就是在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善于发现概念之间联系。如在讲二次根式的性质时,其中有一条■=|a|,这一性质就可和一个数的绝对值这一概念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又如在讲圆与圆位置关系时,让学生联想其他一些基本图形的有关位置关系,从而系统化为:点、直线、圆这三大基本图形的位置关系,并且在讲解如何判断这几种位置关系时,可借助于数轴,比较直观、形象,效果比较好。

三、智力开发,提高能力的辅导

解题能力,表现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本领,其核心是能否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思维的品质是思维具有逻辑性、辩证性和创造性。

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提高能力的辅导,不是让学生做很多题,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注意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是:一是精选题目叫学生解答,做后多问几个为什么;二是紧扣数学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编题,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始时,可编一些简单的题目,然后集体讨论,指出题目的优缺点,使其进一步完善。

总之,实施素质型数学教育辅导,从注重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到提高学生能力、开发智力,都需要运用灵活多变的辅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7

论文摘要: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渗透科学方法,借助物理实验方法和训练等途径可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1.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2.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3.科学方法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4.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科学方法

观察和实验方法侧重观察实验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分析和综合方法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比较和分类方法侧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研究;归纳和演绎方法侧重简单枚举归纳和演绎;数学方法主要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也经常运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理想化方法主要包括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等;另外,还有类比方法、等效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物理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途径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循环上升。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中,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一个重物和一张张开的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先落地;然后把刚才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再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可以知道,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这时自然地提出假设和猜想,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使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学习物理会有较大的帮助,平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另外,实验教学还经常采用“放大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指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而研究出来的。科学方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摸清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是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和“理想模型”;重点考虑主要的因素、性质或条件,而常常忽略其他次要的性质和条件,理想化的方法能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它能更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化实验。再例如,弹簧振子、单摆等是理想化模型;

总之,领会科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科学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不断探索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王欣.物理学方法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

abstract:Raisesstudent’screationthoughtthatisdevelopsthepersonpotentialtheneed,afteristheeducationalreform,thesportsteaching’sneed,ismeetstheeraofknowledgeeconomychallenge,raisecreationabilityandtheinnovativespiritcore.Howdoesraisestudent’screationthoughtonthesportsteaching,theauthorthoughtaspectstodoonediscussed.

Keywords:sportsteaching;creativethinking

学生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他们需要新的知识来充实。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学习疲劳的出现,才能展开思考和想象。比如一节简单的前滚翻课时,一开始我让他们自己滚翻,他们都站着不动,后来我告诉他们:前滚翻在打篮球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避免受伤;从高处跳下后避免受伤等等。听了这些后,学生才半信半疑地慢慢开始尝试,去摸索。

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努力发展资源,尽量为学生开阔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因此,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充分思考学习,既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能体现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1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做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1.2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

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原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

2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分组集体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谜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教“前滚翻”时,教师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从反向思维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促进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

3.1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让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

3.2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发展思维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9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基本途径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2]谭宗梅,张小健,陈霖柏.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科学体系构建的思考――兼谈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改革[J].大家,2012,(09).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篇10

摘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途径与方法

 

       0引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1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1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毛泽东说:“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因此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完成,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注意。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1.2加强左侧肢体练习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这是1981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r.w.斯佩里的研究成果。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各种跳跃、摆动、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1.3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4增加体育游戏活动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2.1发现法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2.2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情景教学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郊游,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2.4讨论法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的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样的、多样性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应急于求成,应按照“台阶式”一步一步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玉屏,毛锋.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c].2000.

[2]王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江苏高教[j].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