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十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十篇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7:21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1

一、2016年政治高考命题特点分析

2016年高考政治学科全国共有九套试卷(全国新课标卷共三套,其余为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海南卷),从总体上看,九套试卷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并呈现以下特点。

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彰显时代性

和往年相比,2016年的政治高考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选材上,一些走在时代前列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或事件被设置为试题的情境材料,这样的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关注时政热点,符合生活逻辑,体现核心素养

关注生活,注重生活逻辑,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一特点充分显现在2016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中,即材料的选择与试题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北京卷第27题,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拖延症现象,某校的学生“创客”社团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引起关于这一设计的哲学讨论;北京卷第39题,关于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调查报告的话题与建议;江苏卷第7题,关于借助校园网贷进行消费的方式悄然走红的讨论;天津卷第9题,关于浙江多所大学的学生社团共同发起“蚂蚁助学计划”的讨论;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6题,某村村民希望新修一条便道的事等。

3.能力立意,创新性设计题型,体现课改精神

无论从试卷结构或是从题型上看,2016年政治高考九套试卷总体平稳,但从设问、题型上看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充分体现课改精神。

二、2017年政治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1.强化学科意识,夯实基础知识

政治学科有其明显的学科特色,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科意识。其一,关注德育课程。广大考生要高度关注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关注主流的价值导向,深刻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涵,增强认同感;其二,注意培养学科特色思维。如辩证的思维方法、逻辑的思维方法、发散的思维方法等,通过一系列训练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缜密。

无论考题如何变化,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考生夯实基础是关键。以《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建议考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展开,做到知识脉络清晰,主干知识明确,关键细节到位。

2.研读经典考题,从过去看未来

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时间少但练习多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唯一的方法便是精选精练试题。面对众多的练习,高考真题必定是广大考生的首选,考生一定要认真研读近三年适合本省(区、市)的高考经典题,包括题型结构、试题素材、设问方式及其参考答案的设置等。一般来说,如果没有重大的变动与调整,高考命题相对稳定,广大考生可以通过这样的研讨,使自己的复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3.密切关注时政,迁移成为习惯

时事政治(包括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本来就是政治学科高考的重要内容,不回避时政热点,从重大时政素材入题,从事寻理,已经成为近几年政治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因此,在高三政治学科的复习备考中,广大考生一定要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不仅要通过读书、看报了解一些重大时事政治知识,更需要将这些时事政治知识迁移至教材知识,并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并让这种思考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拓展演练

事半功倍,材料题须“三步走”

经常有考生这样诉苦:“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政治学科上,可是成绩总是提不高。”这里有一个效率的问题,也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如果考生在复习中不注重复习方法,在考试中不注意运用相关的技巧,往往会做一些无用功。以知识的复习为例,第一轮复习与第二、第三轮复习有别,考点复习与专题复习有别,教材知识复习与时政知识复习有别。就答题而言,广大考生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如材料题的解答大致可分成三步,以题为例,予以说明。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步骤二:解读材料(总分层次,正反角度)

考生可带着上面针对设问的分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总体而言,材料讲述的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事,具体分层:第一层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第二层是细述过程,第三层是获奖感言。由此可见,考生回答此问题的重点在第二层,第二层依次阐述的是问题――中国行动――成就。从答题指向可以看出,重中之重在于中国行动、项目启动、团队协作,从传统医药中汲取智慧,并反复实践。有些试题还可能会出现涉及正反两面的材料,考生也要注意。

步骤三:回答问题(构建框架,撰写答案)

有了对设问与材料的解读,迁移至课本知识后,接下来考生就可以构建答案框架,进入撰写答案的环节,具体落实到题目设问的四个具体要求。一般情况下,规范的答题是书本知识在前,结合材料分析在后,当然,考生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层次与术语化。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2

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政治学的实证研究十分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问题的日渐尖锐和村民自治的强力推进,政治学界逐步重视起对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产生了不少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化政治学界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研究也已引起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密切关注,对国家相关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前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最大成效最好的,无疑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张厚安就提出“理论务农”,深入到山东、湖北、湖南等省作农村政治调研,并以这些调研成果为基础写作出版了“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丛书”。[1]1990年代中期,在张厚安、徐勇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2]此书由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徐勇和项继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和甘肃方家泉村治实证研究》,分获1998和1999年国家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徐勇主持的村级治理个案调查报告集《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3]出版。2001年由徐勇和吴毅主编的《乡土中国的选举》[4]也已出版。于建?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5]和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6]均为长期村庄调查的实证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的乡村政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引起国家有关政策部门的重视。目前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成果已成为国内乡村政治研究领域被引用最多的研究机构。 民政部及与民政部关系密切的一些专家的实证研究也有很大影响,尤以在1990年代初连续三年以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的名义编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集,收集了最初有关乡村政治调查的众多成果,至1990年代中期,由中国社会出版社连续三年推出由王振耀主编的白皮书,在政治学界和政策部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村民自治研究最为权威的文本。出于工作调研的目的,李学举、王振耀等人编著的《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7]亦收入大量的调查报告。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些专家参与了民政部的调研,其中原中央党校王仲田和民政部詹成付主编的《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8],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的《中国村民自治前沿》[9],也有丰富的个案调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每年还编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是乡村政治研究的基础资料。

此外,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比较持久、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的一些成果如王沪宁主持的村落家族文化研究,收录了十五个个案村的调查;[10]张乐天对浙江海宁一个村庄长达数年的调查,写作了《人民公社制度研究》[11];辛秋水以文化扶贫和村民自治实验为题,在安徽大别山区农村作了为期十余年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验,肖唐镖则以江西宗族背景和村级治理的相关性为题,组织十数位研究人员在数十个村开展了长达经年的个案调查,调查成果也已出版[12]。较早一些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成果如张立荣先生以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为基础撰写著的《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13]最近的调研成果如中央编译局荣敬本教授等人以对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的调查为基础写作的《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4],《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5],李凡等人对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研究[16],毛丹写作的《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17],张静写作的《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18],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19],卢福营写作的《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20],深圳大学黄卫平先生等人以对深圳市大鹏镇选举制度改革的调查为基础撰著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21],白钢主编的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22],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23],在学术界都有一些影响。

至于一些以个案调查为基础撰写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近年更是骤然增加,说明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深入的阶段。

二、个案调查的基础价值

总的来讲,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大都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特别是以个案村的调查为基础。通过个案调查来获得调查资料与思想灵感,成为这种研究的主要特点。同时,当前个案研究大多处于描述阶段,政策性考察较多,学术深度和理论建构稍嫌不足。

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均衡的背景下,农村地区间的政治社会发展状态亦十分不同,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调查经验,不可能对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有一个真切的判断。因此,个案调查的价值首先在于积累不同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真实可靠的农村政治形貌及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景象。 个案调查的价值其次在于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的直观资料,走出书斋和既有文字理论的框架,从活生生的农村社会中获取体验,获得灵感源泉。第二手的文字描述无论如何精致生动,总只是第二手资料,总是将活生生的全景的社区农村政治依描写者本人的裁剪而成不完整的文字。直观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中,每一句话的音容笑貌,每一笔收入的山形地貌,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都构成调查者凭借自己个人灵感进行全面想象和深入挖掘的充分条件。以活生生的生活来建构调查者的理论和政策文本,大致不会离题太远。尤其是调查者可以将自己构建的理论文本与自己在农村调查中的直接感受时时结合起来,就不至于让理论信马由缰地走得太远。 个案调查的价值还在于有可能将一个社会文本构建成一个关于社区发展的全面文本。不是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学科进行分界,而是以社区发展为基础,追问现状背后的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真正将乡村社会的性质与表现出来的政治发展形貌结合起来,理解中国国情中来自乡土社会中的有着若干年代历史的那一部分。可以认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个案本身的典型性,而在于这个个案本身是否可以建立起其外在形貌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因果联系,可否在乡土性质与政治发展和国家制度三者并不对称的互动中建立起理论上的勾连。首先关注个案本身的内在解释力,然后再考虑其典型性,以个案调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思考,并以此思考为基础来建构起具有个案材料解释力度的理论框架,然后将此理论框架予以扩展,看到底可以扩展到多大范围、多少村庄。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诸多个案调查来形成诸多具有类的理论特征的分析框架,最终就为构建中国乡村政治的总体形貌和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的理论框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政治的政策对策,就会颇具深度和前瞻性。 这里,可以提出一种叫做个案式思考的东西,即在个案调查时,以个案村为文本,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个案村材料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而不去管这个个案中哪些材料是独特的,哪些材料是普遍的。以这个个案某些或许独特的材料建构起来的框架,可能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这些分析框架如果具有个案的解释力,就足以获得在若干理论中的价值并可以在以后的比较中判定那些是真正独特的,那些是普遍的,及如何建构一个可以容纳一定特殊性的普遍分析框架了。

从对当前已有乡村政治个案研究的现状看,总的来讲,各种类型的个案材料都已有一些,积累个案的工作虽说做得依然不够,却也有相当成绩,现在最为不足的是,相当部分个案研究过于关注政策层面的问题,试图以个案村的情况来推导出重大的政策结论,而不大重视借用个案调查所获得的直观与灵感来建构理论框架。本来,王沪宁写作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不仅有一些个案,而且试图以个案来进行理论思考,遗憾的是,王沪宁本人并未亲自参加个案调查(更不用说参与全部个案调查。真正的灵感理应来自全部的个案调查),缺乏来自乡土社会的活生生的灵气。徐勇主持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研究具有与王沪宁同样的问题。 如何在个案研究中将个案调查的灵感与虎虎生气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是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三、从个案调查到区域研究

个案调查具有经验的直观全面性和产生灵感的基础,但个案研究亦有其局限性,尤其可能无法分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偏概全,导致对乡村政治发展及其相关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的判断失误。

区域研究既可以填补单纯个案研究的不足,又可以避免大而全式研究的肤浅。首先以对个案材料的解剖来掌握一个“麻雀”,然后以这个解剖获得的经验(解剖本身的经验和从解剖中学到的关于“麻雀”结构的知识)为基础,展开对区域农村的全面实证研究,既可以走由村到乡到县的上行路线,也可以走由村到村再到村的平行路线,这种或上行或平行的调查扩展,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对农村社会了解的全面性,而且可以在区域范围内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防止以偏概全。区域性调查从某种意义上将个案调查的深度和灵气与面上调查的广度和可信性结合起来,做到深度个案材料与广度区域调查之间的互相补充。

总的来讲,当前政治学界在区域性乡村政治研究领域缺乏自觉。辛秋水是以安徽大别山区来展开自己实证研究的,问题是辛秋水过于关注政策问题和枝节性的技术问题,不仅忽视了理论提炼与建构,而且忽视了区域性调查在提供个案深度报告和区域广度报告结合上资料本身的价值。肖唐镖以江西农村宗族与村级治理的关系为基础来展开自己的区域实证研究,虽然他的绝大多数调研成果还没有发表出来,但通过他既有面上统计又有个案深入描写的一些报告,可以为学术界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建立在这些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概括,基本上可以将江西这一大的行政区域关于村级治理与宗族关系状况描绘清楚。肖唐镖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提升的自觉,忽视了将个案调查资料与大胆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的最有可能产生原创性分析框架机会的把握。一手资料成为理论工作者们的二手资料,个案调查中最为宝贵的由切身的农村政治体验而触发理论建构的灵感,被人为地割断。

我们近年来力图以湖北荆门这一传统的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展开区域性调查。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在1999年上半年在全市深度访谈了40多位村支部书记,整理有近百万字的“村支部书记访谈录”,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特别是村级治理的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访谈。二是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下半年,在全市观察了三十多个村的村委会选举,并对其中多数村进行了回访,建构了一些关于选举与村级治理的调查文本。三是2001年上半年在全市进行的口述史访谈,整理有数十万字的资料。四是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的调查。总的来讲,这些访谈和调查可以大致勾勒出荆门这一农村区域村一级政治发展的现状和这一政治现状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其主要优势在于,不仅反复细致地调查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现状,而且努力追求这些现状得以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实质上是试图将个案调查和区域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的努力结合起来,不是在政策问题上,而是在学术研究上,为当前农村社会进行定性,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思路是理解当前农村政治发展现状诸如村民选举、村级治理得以如此发生的背后的村庄性质。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建构的领域。通过这些努力,就有可能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有深度且可信的关于区域性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为政治学界提供解释荆门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因为以直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可能有肤浅的地方,却大致充满了来自乡土的灵气与活力。我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素养不足,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的时间太短。

总的来讲,区域性调查必须以个案为基础,兼顾典型性和广泛性,将深度调查与广泛调查结合起来。这种调查的另一个主要之处是应该将调查者亲身获得的关于农村社会的灵感,在农村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的问题意识,与关于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和构成这种状况原因的背后理由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调查材料的可靠性与理论建构的启示性相结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可靠且有深度的关于某一区域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及这一状况背后的经济社会状况)的材料,而且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富于乡土灵气的具有启示性的分析架构。不仅如此,以区域性材料为基础建构的分析框架,即使不具有对全国农村发展状况的解释力,也可以对那些试图解释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大理论构成冲击。

当前具有区域农村实证研究意识的政治学人太少,是当前乡村政治研究中的薄弱之处。如何扩大对区域农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将实证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从区域调查到分类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3

[关键词]道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质量第一,预防为主

采用“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方法,不断改进过程控制,做到预防为主。

例:

1.1路基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1.1路基填筑必须使用合格材料,严禁使用垃圾、腐植土。路基填料内不得混有草

皮、树根和超大粒径石块。

1.1.2路基填筑前,对土质材料必须做液塑限试验和标准击实试验,确定其填筑性

能、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1.1.3路基填筑必须全幅分层填筑、碾压;严格控制含水量,合理确定摊铺厚度并

逐层检查压实度,确保路基压实度和压实均匀型。

1.1.4桥涵等构造物台后回填应使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砂砾石、碎石),分层回填

碾压。

1.2路面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1.2.1外购和自采的原材料必须经试验验证,保证材料规格和质量符合标准。

1.2.2基层、底基层施工时必须保证计量准确、拌合均匀,保证厚度,并在最佳含水量情况下进行碾压,使其达到最大密实度;路拌法施工时必须保证拌合深度,不得留夹层;基层完工后应及时养生,控制交通。

1.2.3路面面层采用沥青碎石或沥青混凝土结构时,要严格按有关规范加强质量控制;采用水泥路面结构时,应加强配合比、水泥用量、拌合、养生、切缝、灌缝、的质量控制。路面面层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交通的疏导和管制。

2.质量管理要加强目标治理

首先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把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质量治理和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具体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召集施工主要负责人及技术、质量治理人员和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除。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施工经验不足的分项工程,还应事先对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试验或做样板确定施工工艺。

3.严格按照施工程序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质量控制,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主要活动条件有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只有将它们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制状态、才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把握质量动态,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治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4.做好关键控制

4.1在各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对那些重要隐蔽工程、关键部位要

真进行试验检测工作,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施工项目,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施工工艺及时进行补救处理,确保工程质量。例如:高填土施工。

4.2深填、高填、半填半挖、桥头引道高填土或立交桥互通匝道填方,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下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施工因素,如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冬施措施不当等,另一方面在于材料因素,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连土等,均会出现此问题,它会使路面变形、开裂或下陷。在工程中宜以下措施予以控制:

4.2.1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标高,按试验段路基填土厚度的90%来控制规模施工时的填土厚度。

4.2.2在新旧填土的衔接处,严格控制填土接茬台阶的最小长度,以避免接茬处超厚,压实不足。

4.2.3防止漏夯或夯实不足,严禁超厚填土。

4.2.4在机械难于压实的地方,用适当的小型机具进行补充夯实。

4.2.5冬季施工时应使土在未受冻的情况下回填压实,避免填土压实密度严重不均匀而造成土体下沉。

4.2.6回填几种土时,不能仅用某一种土的击实试验得出的密度标准作为所有填土的压实度标准,而应按填土的不同类别,做相应土的若干组击实试验,取值应符合相应规定。

5.结语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4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建设方责任重大,主要承担了整个公路的建设工作,在建设管理上必须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建设方在事前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要做好工程可行性研究,确定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经济性、可行性;二要做好公路建设资金的控制,建设资金决定了后期的设计方案、施工质量以及运营管理的质量;三要在开始施工之前应进行详细的统筹规划,将科学决策工作做好,保证设计、施工及监理中技术的可行性。四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五是做好日常养护,保持路面干净整洁,保持排水顺畅,以延迟公路使用年限。国道210线达州市过境段全长10.453Km(K10+232-K20+685),路面结构为沥青砼,其中K10+232-K19+672.6段,于2010年建成通车;K19+672.6-K20+685段于2011年建成通车。

目前该公路沥青砼路面多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公路通行能力降低,服务水平下降。为了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建设,建设单位认真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方案,对该路改建的可行性、经济性、环境保护、建设规模、建设工期等进行了详细论证。在工程施工中,成立业主代表处进驻工地,对施工中的原材料试验验证、拌合场布置、机械配置、施工工艺等全天候、全方位进行监管,保证工程各部分施工符合施工图设计和技术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并委托有资质的试验检测单位对工程施工中的原材料、施工工艺、工程实体进行监督、检查,按规定频率进行抽检,每道工序合格方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设计方的质量控制

在工程项目设计时,设计方需要对工程的路线、路基及路面施工、排水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合理设计,设计方案必须要与公路所在环境、公路沿线地理条件等相结合。本次路面整治工程设计,充分考虑该了公路等级、交通流量、公路在交通路网中的作用、路面破损程度等,根据检测报告结果针对受损的基层及路面病害进行针对性修复及加铺路面结构,同步规范道路搭接,同时对交通安全设施、路基排水系统一并完善,设计保持原有道路技术标准,路基及路面宽度不变,纵断面根据不同路段加铺厚度进行调整。该工程主要工程量集中在路面工程中,路面修复方案为对局部基层进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修复,小面积挖补用C10贫混凝土进行修复,然后恢复原路面结构层,加铺aC-13改性沥青砼路面。考虑到该公路为一级重交通路面,路面面层设计时采用峨眉九黄的玄武石,沥青采用改性沥青,以保证路面面层的强度、耐磨性,提升路面防破损、抗车辙能力。

3施工方的质量控制

施工方是工程建设的质量主体,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起关键性作用。环城路部检项目工期紧、任务重、要求高,对施工方的组织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保证工期及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方案。事前控制重点从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加强管理,在施工技术准备、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测量管理、材料及构配件的试验管理等方面落实专人负责,建立施工台账,强化责任及质量意识。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材料选择采购、场外运输、试验路段的铺筑、流水施工搭接类型、主要施工机械的数量与规格、各种接缝的处理方案等;设置质量控制关键点,该项目中把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沥青砼面层施工作为整个大修工程的质量控制关键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主要控制设备组合、拌合设备计量装置校验、配合比试验、材料的含水量、拌合均匀性、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横坡、集料的级配及压碎值、养护等;沥青砼路面主要控制原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试验、拌合设备及计量装置校验、机械设备配置与压实方案、混凝土拌和、运输及摊铺温度控制、摊铺厚度及离析控制、碾压与接缝等。

在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单位一是加强人的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施工质量,二是加强原材料的管理,主要原材料(如碎石等主材)采购之前,材料采购部门填写《材料试验检验通知单》交项目部自检试验室,由试验人员配合采购人员到货源处取样进行性能试验,经检验合格的材料,方可与供应方签订采购合同,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采购,不进场;对进场的主要原材料按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的批量和项目进行检测试验,并做到取样有代表性,一旦发现弄虚作假,将进行严重惩罚当事人。三是加强施工工艺管理,针对每道工艺均严格按照设计和技术规范施工,施工完成后经监理、业主检验合格后方进入下一道工序。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合料的粒径、配合比、含水量、摊铺厚度、平整度、压实遍数及养生,确保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在沥青混凝土摊铺中,严格控制配合比、摊铺厚度、平整度、压实遍数、接缝处理等;标线施工时严格控制厚度、玻璃珠撒布量、线型、平面尺寸等。四是加强已完成通车路段的日常养护保洁,避免抛洒物损坏路面。

4监理方的质量控制

工程监理方需要在开始施工之前、施工过程中针对工程施工质量展开全面的监理。通常情况下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需要监理人员对整个施工组织是否完善进行检查,看是否已经达到了开工标准,同时还要检查各建设施工设备是否已经到位。在工程施工现场施工点很多,各施工点的设施是否齐全、其安排是都能使施工过程中的要求得以满足等方面都是监理人员的工作范围。本项目施工中监理单位按业主要求对各施工作业点进行巡视监理,并在水稳层铺筑、沥青混凝土铺筑时,在施工现场设置专业监理及旁站监督,在拌合站派专人值守,避免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材料。并详细做好施工日志,试验抽检等工作。

5加强质量安全检查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安全检查工作的实施非常关键,各工程施工过程中均有应用,安全检查小组应针对工程设计中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展开全面的检查,同时及时将检查得到的结果反馈给工程设计人员,这样工程设计人员就可以按照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修改,以提高工程设计整体的安全性。在完成公路安全检查工作以后,要由具有较高道路安全审查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公路的使用性能展开审查,对其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评估,在完成评估工作以后做出科学的审计报告,以便在后续施工中作为参考。公路进入运行时期以后,更需要加强各种事故的防治力度,公路路面及车辆防治工作是交通安全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防治,主要包括公路设计、交叉口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以及公路照明及养护等等。

6结语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5

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政治学的实证研究十分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问题的日渐尖锐和村民自治的强力推进,政治学界逐步重视起对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产生了不少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化政治学界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研究也已引起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密切关注,对国家相关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当前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最大成效最好的,无疑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张厚安就提出“理论务农”,深入到山东、湖北、湖南等省作农村政治调研,并以这些调研成果为基础写作出版了“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丛书”。[1]1990年代中期,在张厚安、徐勇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2]此书由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徐勇和项继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和甘肃方家泉村治实证研究》,分获1998和1999年国家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徐勇主持的村级治理个案调查报告集《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3]出版。2001年由徐勇和吴毅主编的《乡土中国的选举》[4]也已出版。于建嶸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5]和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6]均为长期村庄调查的实证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的乡村政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引起国家有关政策部门的重视。目前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成果已成为国内乡村政治研究领域被引用最多的研究机构。民政部及与民政部关系密切的一些专家的实证研究也有很大影响,尤以在1990年代初连续三年以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的名义编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集,收集了最初有关乡村政治调查的众多成果,至1990年代中期,由中国社会出版社连续三年推出由王振耀主编的白皮书,在政治学界和政策部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村民自治研究最为权威的文本。出于工作调研的目的,李学举、王振耀等人编著的《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7]亦收入大量的调查报告。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些专家参与了民政部的调研,其中原中央党校王仲田和民政部詹成付主编的《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8],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的《中国村民自治前沿》[9],也有丰富的个案调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每年还编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是乡村政治研究的基础资料。

此外,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比较持久、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的一些成果如王沪宁主持的村落家族文化研究,收录了十五个个案村的调查;[10]张乐天对浙江海宁一个村庄长达数年的调查,写作了《人民公社制度研究》[11];辛秋水以文化扶贫和村民自治实验为题,在安徽大别山区农村作了为期十余年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验,肖唐镖则以江西宗族背景和村级治理的相关性为题,组织十数位研究人员在数十个村开展了长达经年的个案调查,调查成果也已出版[12]。较早一些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成果如张立荣先生以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为基础撰写著的《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13]最近的调研成果如中央编译局荣敬本教授等人以对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的调查为基础写作的《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4],《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5],李凡等人对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研究[16],毛丹写作的《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17],张静写作的《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18],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19],卢福营写作的《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20],深圳大学黄卫平先生等人以对深圳市大鹏镇选举制度改革的调查为基础撰著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21],白钢主编的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22],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23],在学术界都有一些影响。

至于一些以个案调查为基础撰写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近年更是骤然增加,说明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深入的阶段。

二、个案调查的基础价值

总的来讲,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大都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特别是以个案村的调查为基础。通过个案调查来获得调查资料与思想灵感,成为这种研究的主要特点。同时,当前个案研究大多处于描述阶段,政策性考察较多,学术深度和理论建构稍嫌不足。

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均衡的背景下,农村地区间的政治社会发展状态亦十分不同,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调查经验,不可能对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有一个真切的判断。因此,个案调查的价值首先在于积累不同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真实可靠的农村政治形貌及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景象。个案调查的价值其次在于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的直观资料,走出书斋和既有文字理论的框架,从活生生的农村社会中获取体验,获得灵感源泉。第二手的文字描述无论如何精致生动,总只是第二手资料,总是将活生生的全景的社区农村政治依描写者本人的裁剪而成不完整的文字。直观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中,每一句话的音容笑貌,每一笔收入的山形地貌,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都构成调查者凭借自己个人灵感进行全面想象和深入挖掘的充分条件。以活生生的生活来建构调查者的理论和政策文本,大致不会离题太远。尤其是调查者可以将自己构建的理论文本与自己在农村调查中的直接感受时时结合起来,就不至于让理论信马由缰地走得太远。个案调查的价值还在于有可能将一个社会文本构建成一个关于社区发展的全面文本。不是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学科进行分界,而是以社区发展为基础,追问现状背后的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真正将乡村社会的性质与表现出来的政治发展形貌结合起来,理解中国国情中来自乡土社会中的有着若干年代历史的那一部分。可以认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个案本身的典型性,而在于这个个案本身是否可以建立起其外在形貌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因果联系,可否在乡土性质与政治发展和国家制度三者并不对称的互动中建立起理论上的勾连。首先关注个案本身的内在解释力,然后再考虑其典型性,以个案调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思考,并以此思考为基础来建构起具有个案材料解释力度的理论框架,然后将此理论框架予以扩展,看到底可以扩展到多大范围、多少村庄。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诸多个案调查来形成诸多具有类的理论特征的分析框架,最终就为构建中国乡村政治的总体形貌和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的理论框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政治的政策对策,就会颇具深度和前瞻性。这里,可以提出一种叫做个案式思考的东西,即在个案调查时,以个案村为文本,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个案村材料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而不去管这个个案中哪些材料是独特的,哪些材料是普遍的。以这个个案某些或许独特的材料建构起来的框架,可能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这些分析框架如果具有个案的解释力,就足以获得在若干理论中的价值并可以在以后的比较中判定那些是真正独特的,那些是普遍的,及如何建构一个可以容纳一定特殊性的普遍分析框架了。

从对当前已有乡村政治个案研究的现状看,总的来讲,各种类型的个案材料都已有一些,积累个案的工作虽说做得依然不够,却也有相当成绩,现在最为不足的是,相当部分个案研究过于关注政策层面的问题,试图以个案村的情况来推导出重大的政策结论,而不大重视借用个案调查所获得的直观与灵感来建构理论框架。本来,王沪宁写作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不仅有一些个案,而且试图以个案来进行理论思考,遗憾的是,王沪宁本人并未亲自参加个案调查(更不用说参与全部个案调查。真正的灵感理应来自全部的个案调查),缺乏来自乡土社会的活生生的灵气。徐勇主持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研究具有与王沪宁同样的问题。如何在个案研究中将个案调查的灵感与虎虎生气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是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三、从个案调查到区域研究

个案调查具有经验的直观全面性和产生灵感的基础,但个案研究亦有其局限性,尤其可能无法分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偏概全,导致对乡村政治发展及其相关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的判断失误。

区域研究既可以填补单纯个案研究的不足,又可以避免大而全式研究的肤浅。首先以对个案材料的解剖来掌握一个“麻雀”,然后以这个解剖获得的经验(解剖本身的经验和从解剖中学到的关于“麻雀”结构的知识)为基础,展开对区域农村的全面实证研究,既可以走由村到乡到县的上行路线,也可以走由村到村再到村的平行路线,这种或上行或平行的调查扩展,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对农村社会了解的全面性,而且可以在区域范围内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防止以偏概全。区域性调查从某种意义上将个案调查的深度和灵气与面上调查的广度和可信性结合起来,做到深度个案材料与广度区域调查之间的互相补充。

总的来讲,当前政治学界在区域性乡村政治研究领域缺乏自觉。辛秋水是以安徽大别山区来展开自己实证研究的,问题是辛秋水过于关注政策问题和枝节性的技术问题,不仅忽视了理论提炼与建构,而且忽视了区域性调查在提供个案深度报告和区域广度报告结合上资料本身的价值。肖唐镖以江西农村宗族与村级治理的关系为基础来展开自己的区域实证研究,虽然他的绝大多数调研成果还没有发表出来,但通过他既有面上统计又有个案深入描写的一些报告,可以为学术界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建立在这些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概括,基本上可以将江西这一大的行政区域关于村级治理与宗族关系状况描绘清楚。肖唐镖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提升的自觉,忽视了将个案调查资料与大胆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的最有可能产生原创性分析框架机会的把握。一手资料成为理论工作者们的二手资料,个案调查中最为宝贵的由切身的农村政治体验而触发理论建构的灵感,被人为地割断。

我们近年来力图以湖北荆门这一传统的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展开区域性调查。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在1999年上半年在全市深度访谈了40多位村支部书记,整理有近百万字的“村支部书记访谈录”,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特别是村级治理的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访谈。二是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下半年,在全市观察了三十多个村的村委会选举,并对其中多数村进行了回访,建构了一些关于选举与村级治理的调查文本。三是2001年上半年在全市进行的口述史访谈,整理有数十万字的资料。四是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的调查。总的来讲,这些访谈和调查可以大致勾勒出荆门这一农村区域村一级政治发展的现状和这一政治现状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其主要优势在于,不仅反复细致地调查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现状,而且努力追求这些现状得以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实质上是试图将个案调查和区域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的努力结合起来,不是在政策问题上,而是在学术研究上,为当前农村社会进行定性,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思路是理解当前农村政治发展现状诸如村民选举、村级治理得以如此发生的背后的村庄性质。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建构的领域。通过这些努力,就有可能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有深度且可信的关于区域性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为政治学界提供解释荆门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因为以直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可能有肤浅的地方,却大致充满了来自乡土的灵气与活力。我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素养不足,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的时间太短。

总的来讲,区域性调查必须以个案为基础,兼顾典型性和广泛性,将深度调查与广泛调查结合起来。这种调查的另一个主要之处是应该将调查者亲身获得的关于农村社会的灵感,在农村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的问题意识,与关于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和构成这种状况原因的背后理由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调查材料的可靠性与理论建构的启示性相结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可靠且有深度的关于某一区域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及这一状况背后的经济社会状况)的材料,而且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富于乡土灵气的具有启示性的分析架构。不仅如此,以区域性材料为基础建构的分析框架,即使不具有对全国农村发展状况的解释力,也可以对那些试图解释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大理论构成冲击。

当前具有区域农村实证研究意识的政治学人太少,是当前乡村政治研究中的薄弱之处。如何扩大对区域农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将实证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从区域调查到分类研究

区域性的农村实证研究不仅是指行政区划的地域,而且指具有相同特质的区域,比如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省一些农村地区的宗族复兴和宗族对村级治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福建可以算作东部地区而其他省份都是中部地区。再比如,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一些农村比如荆门市的传统势力,与资料反映出来的东北农村的情况十分类似。阎云翔在黑龙江下岬村作的农村人情调查,生活在荆门的人可能倍感亲切,因为荆门农村的情况与他细致描绘出来的调查村的情况简直毫无二致。[24]

不过,区域性调查首先必须大致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进行,至于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这应是分类研究的功夫。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撰著“中国农村基层政权丛书”时,便有意识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进行实证调研,1990年代中期出版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中的实证调查保持了这一特点。至2000年出版《中国农村村级治理》一书中所收录的个案,则明确以东、中、西部的三分,收录一些典型个案,试图以东、中、西部三种类型区域农村的典型个案,来反映出当代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的总体形貌。现在看来,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得了大部分的成功: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农村个案资料,引起了国内乡村政治研究人士的充分关注。但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无力说明其个案的典型性,且无力以个案来表达他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总体形貌,因为他们越过了一道不能也不该越过的坎,这就是区域调查本身,个案的深度唯有与小的行政区域的面上调查相结合,才具有比较可靠的说服力。当然,仅仅依靠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他们也无力以区域调查为基础来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总体形貌。更成问题的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可能无力说明他们为什么要以东、中、西部来划分中国农村政治的类型。东、中、西部首先只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后来用以部分描述经济发展状况。当然,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还会有政治、社会发展状况,但是,这不过是说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只是以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一种基础:经济发展状况来予分类的,这种分类方式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分类,虽然经济发展状况可能构成政治发展状况最为重要的基础。王沪宁在《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的前言中说他收入收中的十五个个案是随机抽取的,但也如他讲的,在他们在进行调查时,对调查对象的地理分布有初步的安排,想使它们位置分布得广一些,并具有多种特色:如沿海地区和边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实质上也是一个东、中、西部地区的三分。事实上,几乎所有以个案为基础来建构关于当前中国乡村政治总体形貌的研究都会面临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王沪宁同样的困境,他们无力以个案的深入描述作为他们总体结论的基础,因为其中缺乏了区域性调研这一重要的中间层次。区域调研这一中间层次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从政治发展状况本身与构成这种政治发展状况的或经济的、或社会的、或文化的基础来建构区域政治的形貌,诸多如此区域性的建构,可能为分类研究乡村政治发展本身及其诸种基础提供材料与框架。比如,以乡村政治发展本身作为分类标准,以村民自治实施状况为例,可以分成规范型的与非规范型的村民自治。[25]或更精细如欧博文的“四模型”说,即从村民参与和完成国家任务两个向度,将村民委员会和相关组织分为四种理想模型:达标的示范村、瘫痪村、专制村、失控村。[26]以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如前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这样三种类型,或者直接划分为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与欠发达农村地区两种类型;以经济体制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个体私营经济主导型、集体经济发达型和农业生产为主导型三种类型;以地理区位划分,可以划分为城郊农村、平原农村和边远山区等;以社会发展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分为宗族势力强盛型与宗族势力衰落型,或人际联系紧密型与人际联系松散型;以文化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分作传统文化发达型与传统文化断裂型,或农村文化素质总体较高与总体素质较差型,宗教(广义的信仰)活动密集型和宗教活动很少型;从交通传媒等方面,也可以作多种划分。当然,作分类研究并不是要求所有研究都以这些繁多的方式进行分类,展开研究,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在作区域性调查研究时,却可以将这些基础性的因素综合考虑进乡村政治发展状况的类型中去,并力图以这些复杂多样的分类基础来构建与乡村政治发展之间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当然,这要以个案调查的灵感为基础进行多样化的构建。最终,这些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关于区域性乡村政治发展的类型,便在建构起自己的同时,向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的区域展示了自己,比较了自己,这种展示和比较,就可能为构建总体的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状况的理论提供基础。要强调个案调查的灵感到区域调查的广度,及以个案调查和区域调查为基础的区域性政治理论建构,然后将这些区域性建构与其他区域性建构进行比较,最好是一个区域性政治理论建构者可以亲自到其他类型区域进行由个案到区域到区域政治理论新的建构的努力,这样,他就会富于个案调查的灵气,比较研究的敏感,区域研究的普遍等诸多优越的方面,他这时也就有可能建构一种更为广泛的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的理论,配合以诸多其他类型的从个案到区域再到区域性理论建构的众多努力,关于中国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成果,就不仅会具有广泛的政策建设力,深厚的本土功力,而且会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了。当前在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的对策与学术方面,实质上大都是以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实证资料(比如电视报纸的报道,农村生活的经验,参加过发达地区农村的某次考察甚或参观)为基础来提出的,这其中有着众多截然对立的主张。问题并不在于这些主张之间的截然对立,而在于持这些截然对立主张的一方或双方对自己主张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来自哪里?可能来自道听途说的一些流言,或者某种新闻报道,或者某次亲自到发达地区农村作过的有限考察或者到贫困地区进行了一次扶贫活动。比如竟然有人对村民自治作如下评价:“也有一些同道对农村基层的‘群众自治’赞不绝口,殊不知它的真实运行机制是‘群众专政’的延续,它的理想模型也不过是英美政治民主化、行政专业化之前19世纪地方自治的低级版本的拙劣翻版”。[27]显然,如果不建立起关于农村政治研究的全面形貌的理论构建,这种低层次但惑众的且自信的主张与见解自然会存在下去,这样存在下去的低层次主张,不仅毒化了学术研究的气氛,而且损害了政策研究的效力。

五、结语

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应该说是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大趋势。但在当前,学术界必须对从个案到区域再到分类研究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基础的个案与区域研究层面加以关怀。没有个案调查的深度、灵感和问题意识,没有区域性研究的广度和构建特征,就谈不上进行分类研究。同时,没有分类比较研究,不仅可能造成理论建构的片面性,而且也可能丧失对乡村政治研究的敏感性。换句话说,在当前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同时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不可轻视任何一方。

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也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进路。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最佳方式也许就是从个案调查开始,然后展开区域性的理论构建,最后过渡到分类研究。当然,这个研究进程只是总体的进路,在具体展开过程中,交互进行也有好处,总体方向是如此的。

--------------------------------------------------------------------------------

[1]参见张厚安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

[3]徐勇:《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选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于建嶸:《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

[7]李学举、王振耀等编著:《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8]王仲田、詹成付主编:《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中国村民自治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参见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张乐天著:《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2]肖唐镖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张立荣著:《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5]荣敬本等:《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6]李凡等:《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17]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0]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21]黄卫平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已出版的如史卫民、雷兢旋:《直接选举——县(区)级人大代表选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阎云翔的调查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礼物的流动》,三联书店2000年版。

[25]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39─148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6

关键字:沥青路面、车辙、防治对策

车辙病害严重的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且缩短道路的使用寿命,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行车的安全及舒适性,减少经济损失,有必要对车辙提出必要的防治措施。根据前两章的试验分析结果,并综合其他影响车辙的内因、外因等因素,从设计、施工、运营期管理三个方面,制定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路面结构设计及材料设计

1.1路面结构设计改进模量设计参数

我国现行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规定,沥青路面材料设计参数选用15℃、20℃时的抗压回弹模量,15℃时的劈裂强度。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在30℃左右,以气温为30℃计,沥青路面的温度高达45~60℃。沥青混合料是感温性材料,因此,温度是影响模量的主要因素,模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规范所采用的温度远小于实际路面温度,在此种温度下的模量不能反映出材料的抗变形能力。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能够反映路面实际高温的温度。

(2)增加反映抗车辙性能设计指标

我国在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迄今为止,交通部共1958年、1978年、1986年、1997年和2006年五个版本的设计规范。路面弯沉一直是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的主要指标。在高温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发生粘滞流动、土基与基层发生变形、路面层被压实或磨耗,最终积累为竖向永久变形,即车辙。车辙可能出现在不同位置。从一些路面的长期观测资料来看,路面弯沉在较长使用期限内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实际路面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车辙病害。因此,路面弯沉指标值无法反应路面结构的车

辙情况。

1.2道路材料设计

(1)修正车辙试验条件

目前,我国采用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为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根据规范,对沥青混合料高温车辙性能进行评价的试验为车辙试验,评价指标为动稳定度。标准的车辙试验是在温度60℃、荷载0.7mpa、速率42次/min条件下进行的。根据第三章的调查结果,通常广东省夏季路面温度将超过60℃,甚至可达到近69℃;车辆各轴型轮胎接地压强大0.7mpa的比例分别大致为65%;在长陡坡路段,车辆行驶速度约为30~40km/h。显然,规范所规定的试验条件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经过正交试验分析,温度、荷载、速度对动稳定度的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有必要对试验条件进行修正。

建议在标准车辙试验中,根据实际情况,在长陡坡路段、公交车停靠站等荷载大、温度高的路段,使用更高温度、更大荷载试验条件下的动稳定度,作为参考指标。而且施工规范中对动稳定度的技术要求指标,也应相应增大。同时,应该跟踪道路材料的使用性能,以便及时改进。

(2)选用高温抗变形力强的沥青材料

沥青是影响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由重复蠕变试验可知,沥青的性能对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影响较大,改性沥青的最终残余变形远小于基质沥青,其弹性恢复变形大于基质沥青,抗变形能力明显优于基质沥青。因此,提高沥青的弹性恢复能力,是改进其抗车辙性能的有效措施之一。抗变形力强的沥青材料有多种,如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高模量沥青,或在沥青中添加抗车辙剂、界面改性剂。

(3)选用合适的级配

采用间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优于采用传统连续式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因此,矿料级配也是影响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较粗的级配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但不易控制,如果太粗,则会降低其抗车辙能力。形成骨架结构的级配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主要靠矿料间的嵌锁力抵抗变形,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而悬浮型结构抗车辙能力较差。建议可优先选择间断级配、骨架嵌挤密级配来做为抗车辙级配。

2施工质量及管理

完善的设计是确保路面使用性能良好的前提,规范的施工是确保路面使用性能良好的关键。为了提高路面抗变形能力,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路面质量,主要包括以

下几点:

(1)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杜绝弄虚作假。特别是沥青材料、砂石料的试验数据,必须做到抽样合理,数据真实,保证沥青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对高路堤、软基处理、填挖结合处、结构物两端填土等重点部位的施工重点监控,防止不均匀沉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2)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这三阶段配合比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必须通过设计找到一个平衡点,材料、性能、经济各方面都满意,然后得出一个标准配合比,取得监理、业主的批准,方可在生产中使用。

(3)沥青混合料是感温性材料,对温度敏感性高。在拌和、摊铺、压实时,应严格控制温度。

(4)重视并协调道路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均匀度、平整度和构造深度等指标,特别处理好平整度与压实度的关系。好的混合料设计,只有通过充分的压实才能获得优良的性能,碾压次数少,肯定不能达到压实度要求,而过度压实,也会使压实度降低。适度的碾压才能保证良好的压实度及良好的抗车辙能力。

3道路运营期管理

路面高温、路段重载慢速的交通特性下是诱发车辙产生的关键因素,仅从设计及施工的角度无法有效解决车辙问题,因此还需要从路面运营期间交通管理的角度提出车辙病害防治体系。

(1)陡长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与重车慢速形式有密切关系,轴载加大则沥青路面受到剪应力增大,车速降低则荷载作用时间越长,相同交通量所引起的路面车辙越大。目前,国内各公路超载现象普遍,超载率高,使得轴载远远大于控制指标,各轴型轮胎接地压强>0.7mpa

的比例都在65%左右,尤其在长陡坡路段还会使速度降低,延长了作用时间,使路面产生了严重的车辙。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严格限制重载、超载车,构建治理公路运输超载长效机制,坚持治理运输超载。治理超限超载运输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涉及到交通、公安、汽车以及运输多方部门,而这一问题必须通过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才能解决。

(2)沥青路面车辙与温度场密切相关,温度越高,车辙越大。可借鉴气象部门的高温预警办法,在高温时段对长陡坡路段、公交停靠站等车速缓慢路段,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洒水降温,可有效降低路面温度,延缓车辙病害形成。

4小结

本章针对道路车辙的实际情况,从道路的结构设计及材料设计、施工质量及管理、

道路运营期管理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沥青路面车辙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沙庆林,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路面,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黄晓明,张晓冰,邓学钧等.沥青路面车辙形成规律环道试验研究[J].东南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苏凯、孙立军.沥青路面车辙产生机理[J].石油沥青,2006(8):1-7

【4】闫其来.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7

关键词:混凝土路面裂缝防治方法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的迅猛发展。混凝土路面逐渐应用于我国的各种道路建设之中。虽然混凝土路面具有路面平整、耐久性与耐磨性好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其所受到的破坏仍然对于公路运输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混凝土路面的裂缝是影响公路运输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混凝土路面裂缝的原因

其一,原材料方面。材料是构成混凝上路面的主体,粗集料不具有良好的级配,针片状颗粒含罱高,粗细骨料含泥量过大都会造成混凝上收缩增人,降低了混合料的粘结度,从而诱导裂缝的发生,水泥质最不达标:组成材料的级配小符合标准。这样的材料组成的混凝土路而面板的弯拉应力就达小到设计要求,很容易在施丁期间产生不规则断裂,或在使用过程出现更多的病害。

其二,养生不规范。水泥混凝上浇筑后,温度、湿度、风速对混凝土面板的收缩有着宜接的影响,温度变化大,就会产生温度收缩应力,使混凝土板在薄弱断面产生过大的戍力集中而出现断裂。湿度变化大,造成混凝士内部强度小均匀,造成混凝上整体强度降低,风速大使水分损失较快,加上洒水不及时、不均匀,水析出速度过快造成拄应力迅速增加,在还末切缝时。混凝上内部出现断裂。在养生期内,混凝上尚未达到设计强度,此时还承受不了外界荷载的作用,若此时有外界荷载作用于混凝上,当超过了荷载的临界状态时,就会产生裂缝。

其三,路基方面。路基软弱或路面基层强度不足容易造成沉降大小不一,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开裂。另外石及稳定上材料基层的水稳定性差,在水的浸泡后,经过荷载反复作用形成唧泥,造成底板悬空,致使局部受力不均,引发路面开裂。

其四,施工工艺方面。在混凝上的浇筑过程中,施下作业不连续。施工缝设置不合理不及时,形成最不利截面,容易出现断板现象。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不够,材料拌合不均匀,振捣不密实都容易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均匀,局部承受应力能力薄弱,使混凝上路面产生开裂。另外施上中及时正确的切缝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切缝不及时,混凝十中水泥发生水化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产生较人的的温度应力,此应力在薄弱部位集中凸显出来。当混凝上收缩徐变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面板与基层之间的摩擦力时,混凝土最薄弱部位就会出现断裂,造成强度的大幅下降。

其五,道路排水系统方面。水是道路产生各种病害的重要原因。如果捧水不畅,那么这对道路的使用和养护影响都是很大的。捧水不顺畅,水就会沿着各种施工缝下渗,使混凝上路匣的下承力层强度下降,这样混凝土路面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很大的剪应力,从而出现裂缝。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混凝上路面的破坏加速加蕈。

二、混凝土路面裂缝的防治方法

首先,施工工艺控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层施工质量控制。基层标高、平整度的控制,因严格控制基层顶面标高,确保混凝土厚度的均匀一致。按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要求控制基层平整度,采取加铺塑料薄膜等方法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与基层的摩阻力。二是路面基层质量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要求基层有很高的强度,最重要的是基层强度的均匀性、稳定性要好。三是面层施工工艺控制。混凝土的拌和时间要根据机械性能准确掌握,最长拌和时间不应超过最短拌和时问的3倍;振捣应均匀密实,避免漏振或超振现象产生。采用真空吸水工艺时,一定要注意两吸垫之间重叠足够尺寸,避免漏吸。

其次,施工材料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合格材料的控制。严格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杜绝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使用不合格材料。合格的原材料足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必要条件。对于安定性差,游离氧化钙超标及强度不足的水泥强度应禁止使用;不同标号、不同厂家、不同种类、不同批产的水泥严禁混合使用;尽量采用旋转窑生产的发热量少、收缩量小的硅酸盐道路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按试验混凝土配合比准确配料;单位水泥用量要精确称量,误差值控制在l%以内。集料的含水量要及时取得。以便控制适宜的用水量,保持水灰比准确;为减少用水量,改善和易性可使用合适的外掺剂;用水量误差不得超过l%,外加剂控制在2%以内。采用电子称或其他现代配料机械设备准确配料,尽量不采用人工手推车按车计量的配料方法;集料称量误差控制在3%以内。

再次,边界原因控制。要尽早将后浇的两板切缝。有中央分隔带、路缘石等结构物施工时,应在与混凝土面板接触处涂刷沥青,使双方自由伸缩。基层养生结束后,及时浇筑水泥混凝土路面,以防止基层凶暴露时间长产生于缩裂缝。基层若出现裂缝,在面板浇筑前应采取封闭裂缝处理,预防因基层裂缝反射到面板上来。

最后,添加外加剂。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也足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应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对比和研究,比单纯的靠改善外部条件。可能会更加简捷、经济。

三、结束语

总之,混凝土路面的应用广泛,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裂缝作为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对于交通运输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相关道路施工人员应该积极预防与质量裂缝伤害,以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荥,刘效尧,黄晓明.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1

[2]王松根.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与改造[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11

[3]沈金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分析与防治对策[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2

[4]李菲.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1)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8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条件下,情境创设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加强情境创设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提升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成功策略,也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倡导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恰当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情境材料是否贴切、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乃至观念的转变和情感的升华。为此,笔者就如何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方面谈几点体会,与同仁们交流共享。

一、“实”—追求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情境创设应着眼于它的实际功效,始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切不可华而不实、本末倒置。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分析、探究情境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情境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直接相关。因此,情境创设应切合教材主线,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情境的功能来看:情境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观点的预先性,应蕴含激起思维碰撞或巫待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因为情境教学主要不是靠讲解、灌输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而是让学生随着情境的演变,在发现、判断、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开启智能的。

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为例,首先,笔者根据课标要求,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将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逐一罗列,仔细分析其内在逻辑,明确了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搜寻与此关联度较高的信息加以筛选,紧紧围绕本课的基础知识和疑难困惑创设了以“我们的节日”为主要内容的情境。不仅涵盖了文化多样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教材的体系结构,而且,把“民族节日”、“文化遗产”这两个知识点也有机地融人情境之中,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一例到底,贯穿始终。

为了实现“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笔者在情境创设中设计了“洋节日pk中国节日”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成“西洋组”和“中国组”,各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不同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我们既要认同自己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

二、“精”—注重情境创设的典型性

材料堆砌,为情境而情境,是情境教学的大忌。情境创设是为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静态事物动态化,促使学生在情境的体验感悟中理解接受和知识建构。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材料,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兴致勃勃,而实际上学生只是得到一时的感官刺激。由于情境材料过多,学生目不暇接,谈不上对情境进行深人的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意义建构。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情境材料并不在多,而在精。

“精”,一方面体现在情境材料的数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情境创设不同于举例,举例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一种手段,既可以精心准备,也可以信手拈来。而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生成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它必须经得起层层挖掘,尽可能多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一个好的情境应该是贯穿整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甚至能够一“境”多用,适用于多个课时,以至于整个或多个单元。如“我们的节日”这一情境就被一些老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挖掘、剖析,应用于“文化生活”第一、第二单元的教学。

“精”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创设的情境质量要高,辐射面要广。社会现象变化万千,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而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我们必须挑选、使用那些能“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关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会问题、最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作为情境教材。

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例,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可供创设情境的素材浩如烟海,仅教材涉及的就有“体育、建筑、文字、节日、民歌、服饰、饮食、文物古迹、奥运会徽”等等。如果每个都去涉及,势必会造成材料的堆砌,思路庞杂不清,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深人探究和分析。因此,笔者放弃了原先收集的大量材料,仅以离学生生活最近、感受最深、又最能涵盖教材知识的“我们的节日”创设情境:对中央电视台近期播放的系列片《我们的节日》进行剪辑,精选具有浓郁“传统味儿”、能典型反映中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词诵读、赛诗、赏月、文体活动等视频。然后设置如下问题:(1)比一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西方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2)想一想:2005年,韩国把与中国端午节类似的“江陵端午祭”申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我们有何警示?(3)说一说:这些色彩斑斓的民族节日说明了什么?(4)辩一辩:“洋节日pk中国节日”。(5)议一议:奥运会是全人类的共同节日,试比较悉尼、雅典和北京三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从中你是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围绕着“我们的节日”所进行的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加,以“节日”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收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促进了“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真”—保证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本课程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实、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所选情境材料应该来自生活、贴近生活,不宜胡编乱造、随意杜撰。

“真”,一方面是引用的情境材料必须真实。只有真实的,才能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才有说服力,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信念。因此,即便是出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必须对情境材料做出编辑和修改,也尽量要保证其真实性。

“真”,另一方面是创设的情境必须有用。情境创设与以往的新课导人不同,它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平台,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载体,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因此,情境创设要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的作用,学生能依据情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真实性”的上述两个特征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在上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情境创设中,“我们的节日”由于直接来自于生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高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更重要的是它涵盖了本课时几乎所有的知识,成为贯穿整节课教学的主线,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四、“新”—力求情境创设的时效性

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时,学习才是有效的。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材提供的情境常常不被学生喜爱,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时效性所致。所以,情境材料选择应紧跟形势,及时更新,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首选。例如,在组织“文化与社会”教学时,以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情境;在组织“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教学时,以“韩流”及美国最新动画大片《功夫熊猫》为情境;在组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学时,以刚刚升空的“神舟七号”为情境等等,都是基于情境材料的时效性制约教学的实效性。

虽然一个情境材料会从不同侧面反映理论知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使用同一个情境也并非鲜见。但是经常单一地、反复地使用同一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组织《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时,笔者有意回避了前两课时已经用过的有关奥运会的视频资料,而是以学生刚刚过完的、第一次成为我国法定节假日的“中秋节”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这种不断变换的情境材料,不仅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好奇的心理特点,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蕴含着“我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这一教育功效。

五、“近”—加强情境创设的针对性

“近”,即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要“近”。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使用现实的、直观生动的、学生熟悉的感性材料,缩小教与学之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使得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增强主动探究的意愿。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9

[关键词]沥青路面;路面裂缝;病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130-01

1.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产生原因

常见的病害主要为裂缝、车辙和推移、坑槽和泛油四大类。

1.1裂缝

裂缝病害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裂三种形式,以下将分别介绍。

1.1.1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一般有两种:一种主要发生在紧急停车带或路肩部位,其形状是沿路肩边缘向内逐步扩大,呈月牙形,这种裂缝容易使路基发生滑移,危险性很大;另一种是发生在行车道部位,多为纵向条带状,裂缝两端未延伸到路堤边缘。纵向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地基原因。有些路段处于丘陵低洼、河谷处,地基土天然含水量较高,在设计及施工时未做处理,在高填土后,由于地基承载能力的差别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

路基施工原因。如果土基施工时天气干燥,局部路堤填料土块粉碎不足,路基压实不均匀,暗埋式构造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或者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搭接质量不好,都会造成纵向裂缝。

水的渗透破坏。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使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承载力值降低,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路基滑动产生裂缝。

1.1.2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与路面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裂缝起初大多出现于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贯通裂缝沿路面大致呈均匀分布。横向裂缝通常不是由于荷载作用引起的。其成因主要有三个:

材料收缩引起横向裂缝。一方面在基层成型过程中,因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另一方面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

沥青及混凝土的温缩引起的裂缝。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差异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界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因地基或路基与构造物差异沉降导致基层开裂,并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横向裂缝。

1.1.3网裂

网裂是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形成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的网状开裂,它的初始形态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的纵缝,而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网裂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材料配合不当或未拌和均匀等使沥青与石料粘结性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产生网裂。

1.2坑槽

路面上出现的坑槽,是龟裂、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坑槽的形成可归结为水损害和油损害两个主要方面。水损害形成坑槽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车辆修理或机动车用油渗入路面,污染使沥青混合料松散,经行车碾压逐步形成坑槽。

1.3车辙和推移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车辙和推移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车辙和推移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行车荷载的影响。车辆按规定正常在行车道行驶,使得高速公路的交通渠化现象非常突出,随着车辆荷载作用次数增加,行车道车辆轮迹处进一步压实并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车槽。

基层施工质量差。因基层的厚度不足或因基层材料、施工、养生不当导致基层整体强度不足,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使得路表变形过大而形成辙槽和推移。

1.4泛油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在天气炎热时向上迁移到路面表面,而在冷天时又不存在逆过程,因而沥青积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的现象为泛油。

泛油的成因如下:①混合料组成设计不当。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过多或空隙率过小,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多余沥青由下部泛到路表形成泛油。②混合料拌和控制不严。细料含量过少,混合料比表面积较小,则沥青用量相对较多,也易出现泛油。③粘层油用量不当。喷洒过多或洒布不均匀也会局部出现泛油。④施工质量差。摊铺时混合料产生离析,局部细料过分集中,也易泛油。⑤水破坏。雨水渗入使下层沥青与石料剥离,在水作用下沥青膜剥落,上泛引起表层泛油。

2.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技术与处理办法

2.1裂缝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

2.1.1产品生产前对原材料特别是沥青做试验

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要求,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采用优质沥青更有效。

2.1.2沥青路面摊铺

沥青路面摊铺前,对下卧层需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

2.1.3在路面出现微小裂缝时就必须及时处理整治

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对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

2.2路面推移以及泛油和油斑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

提高混合料在压实后的内在稳定性,适度降低沥青和细集料的含量,提高混合料中多角碎石颗粒的含量,施工摊铺时尽量避免搅拌不匀的现象,如出现时可采用人工局部挑出。另外运输途中绝不能出现颠簸严重,运输时间长情况。出现路面推移情况时只能局部铲除,采用符合要求的新混合料摊铺,并与周边的混合料结合紧密。

2.3车辙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

主要是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近几年来的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施工实践证明,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是防止或延缓路面产生车辙的有效方法。在沥青中掺入不同的改性剂能改善沥青的很多性能,粘度提高,感温性能稳定,沥青软化点提高,针入度提高,耐老化性能提高,从而也相应的提高了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车辙能力。

3.结语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但由于施工场地狭小,交通流量影响大,且工艺比较复杂,因此,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要始终坚持技术标准,注意加强施工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就一定会提高路基路面的耐久性。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tt37-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JtJ014-9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陆鼎中、程家驹编著.路基路面工程[m].(第二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海刚.城市道路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分析[J].太原科技.2010(12).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篇10

关键词:路拌法;公路路面整治;混凝土;水泥

1施工程序及方法

1.1清底测量放线。

首先需要通过防线来对路基的基层进行质量方面的检测,从而清除公路表面的浮土以及一些其他的杂物,并且在线路上标示出整个公路的路边线以及路中线,并将施工所需的标高控制桩标示出来。在标示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仔细以确保所有的线路设计、布置都是完全合理的。①恢复线路中心控制点(中线)。②测设中心桩,按每20~25m整桩号的暗桩和曲线起止点等控制路基中心的各点测设,暗桩面用红漆写明里程桩号。③测量出各桩左、中、右三点的高程,做好记录,计算出各桩号左右两侧的路基填筑高度。④按路基设计顶标面宽度加余宽30~50cm,放边线点,再用白灰沿边线撒形成两条白色的边线作为填土范围的明显标记。⑤分层计算路基的设计宽度。以备在施工中根据施工进度随时放出填土边线,满足施工需要。

1.2准备下承层。

对下承层进行处理的是整个道路基层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其进行二灰碎石施工之前,必须要对公路的路槽进行质量验收,出了在验收的过程中要对平整度、宽度、弯沉、压实等几个项目进行严格检查之外,还必须要对碾压以及所使用的碾压标准是否合理进行科学的检验,只有公路路基的各项指标都完全达到相关规定之后才能够对路槽上的所有部分进行碾压,通常都是18-21t压路机来对路面连续碾压2次,如果在对路基进行碾压的过程中,发现路面有一些松散的缺陷以及干土时,就必须要对路基进行洒水处理之后再进行碾压,但是也洒水量也不宜过多,防止湿土现象的出现。如果公路路基出现了软弹或者是泛浆的现象,那么就必须要对路面进行挖开晾晒、置换泥土、添加外渗剂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处理。整个公路路基在施工完成之后,必须要保证其坚实、平整,每一个部分都没有任何松散的缺陷出现,路基的边沿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进行整齐、整平工作,以防因为边沿松散而导致路基部分出现松散的情况。

1.3材料回填

1.3.1布土。

①布土时应根据所需土料的松散系数和基层厚度来确定土的压实厚度(规范规定或经监理工程师同意的厚度)计算卸车数量。自卸汽车从取土场把土运到铺筑现场,从一端开始,前后成行等距离布土。只要把布土的位置和密度掌握好,可提高摊铺速度。②按规定厚度进行摊铺。一般情况如果用推土机进行摊铺虚铺系数一般1.2~1.3,若用平地机进行摊铺虚铺系数一般为1.1~1.2。由于土质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虚铺系数。③基层碾压。对基层备好土料进行碾压,使它能承受运料机械重力即可。

1.3.2碎石。

根据测定碎石的松铺系数,在经过监理验收合格的已经整平稳压的土料上摊铺上碎石(碎石标准按设计要求定),摊铺宽度按拌和宽度定,摊铺厚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摊铺均匀。

1.3.3备灰。

①在经过监理验收合格的已经整平碎石上打出摊灰边线和灰条宽度线。②石灰使用前必须过筛(筛孔3~5cm),以剔除未消解石块。③石灰运到现场后立即按计算数量(路拌法施工时计算石灰数量应考虑1%的损耗)码成三角形灰条。制作灰条卡尺,施工员随时控制备灰数量。④灰条码成后由施工人员自检合格后,填报资料向监理报验。

1.3.4布水泥。

布水泥通常都是使用人工的方式来装卸,将运输到施工现场的水泥通过人工的的方式将其装卸到已经打好的网格之内,并且使用镰刀等利器将水泥袋花开,在使用人工方法进行布水泥的过程中,必须要先将网格中的袋装水泥布开,在水泥袋完全布开之后再使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水泥的拌合工作。

1.4原材料拌和

通过针对测定的松铺系数,然后将碎石和石灰等各种原材料在摊铺的过程中应用在涂料上,使得其能够进行在涂料上的控制总结。使用中制式拌和机将碎石、石灰拌和一遍。在拌合的过程中,应当及时的针对钻孔深度和各种机械,使得其能够在关注的时候全深拌合均匀。混合料要色泽一致,无灰条、灰团和“花脸”,并且能够针对含水量的适当,在拌合的时候应当注意杜绝出现夹层和接头处的漏掉现象。

1.4.1整形。

施工所需的混合料在完全拌合均匀之后,需要立即对其进行稳压工作,从而是使得混合料能够在履带机械碾压之下快速的整形,或者使用压路机直接进行碾压至少2遍以上。通过对混合料的机械碾压之后,能够使得混合料处在一个密度较高的状态之下,避免出现滑动的情况,如果在碾压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平以及凸显的部分,需要对其进行压实处理。

2施工控制要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盐,在进行公路路基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进行极为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最大限度的保证所施工的施工材料以及工程整体施工质量都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以及工程设计的各项指标。

施工材料可以说是公路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公路修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每一项材料的质量,未达到相关标准的材料一律不予使用。但是在进行材料选择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追求材料的质量,还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在能够满足工程质量需求的情况下,将工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降低工程整体造价。

2.1碎石。碎石应采用多棱角块体,表面清洁无土,具有较高强度、韧性和抗磨耗能力。

2.2水泥。水泥作为主要的施工原料,其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对其质量和规格进行研究和管理,保证水泥的选择过程中能够满足当前公路修筑中的应用量。过多的水泥用量虽可使二灰碎石强度增加,但也增加了造价,而且加大二灰碎石的收缩裂缝。因此,在保证基层材料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应采用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

2.3石灰。石灰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采用消解后的石灰,石灰要分批进料,做到既不影响施工进度,又不过多存放,尽量缩短堆放时间,如存放时间稍长应予覆盖,并采取封存措施,妥善保管。

2.4水。凡符合设计要求的水皆可使用,遇有可疑水源,委托有关部门化验鉴定。

3结语

综上所述,路拌法技术可以说现代社会在道路修建过程中最为重要,必须在施工过程中结合现代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大限度的保证公路路面整治的质量,提供公路建设的强度,为施工公路的施工质量以及公路施工的既得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艳春.路面基层施工质量与工艺控制技术探讨[J].甘肃科技.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