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十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十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2:34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发展步伐,由此便催生了我们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有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将课堂教学变为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提高进步的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和高中的衔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带有明显的灌输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无法被激发,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精神格格不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自我的教育与提升,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和是非对错的裁判员,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道路上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又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之后做出的必然选择。教师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成功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如果课堂教学毫无章法,那么课堂教学氛围就活跃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事业。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单调与无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跃。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年,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对于运用多媒体的尺度把握不准,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有没有用多媒体的必要都一律用多媒体,要么就直接将网上下载的课件照搬照用,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甚至还会降低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形式丰富的优势,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其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让学生在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完成自主学习与探究。

三、运用各种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引入适当的课堂评价体制,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随后,教师可以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予以保留和推广,对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方法可以进行改进或者剔除。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中,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服务者、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的同时,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勤于反思:这堂语文课是否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得到体现?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这些课堂上的教学因素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教师要及时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和提高,有效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学思想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室为主阵地的教学方式,适当开展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语文课外活动,把课堂从教室内搬到室外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努力在课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在课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6):126.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如何语文活动课

在新课改的践行中,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一、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3

一、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落后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认为初中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管学生是不是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是不是愿意学习教师所讲的内容。往往出现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没精打采。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没有领会到新课标改革的精髓,从而提高不了教学的质量。

2.教学中主体地位不明确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回答,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以至于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3.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了更多的知识,对于语文的学习内容有着自己的要求。但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更新,依旧是根据教材,学习着原来的知识,这样就使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想听的知识存在落差,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改进措施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学习的新内容进行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态度,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前,要引导学生学好功课,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入当天要讲的内容,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合作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不同的任务,如预习、复习、提问、解答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复习课程,这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更新教学内容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早春,思维活跃,知识接受能力强,可塑性高,如何适应其阅读能力的自然发展规律,提高其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水平提高及后续发展夯实基础,是新课改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崭新课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阅读教学又是锻炼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中心。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形成互动对话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要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情感共鸣,感受郑振铎《海燕》爱恋故国故土的乡愁,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茅盾《白杨礼赞》对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赞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及其中蕴藏的深厚感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多视角、多角度的的自主阅读,从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直至批判性总结中逐步提炼出文章主题、文章论点,无疑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1.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初读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这同样可以看做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与切入点。由学生初感中的分歧、偏误着手,设计出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无疑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1)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学生与文本间形成初步的、基本的接触。扫除生字词、理清故事或任务线索、掌握文章构架及主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记叙的是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印象。初步阅读下来,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从描写仲春、小雪后、节日夜景下周庄的文字中,发现一幅淡雅迷蒙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一幅张灯结彩的七彩梦幻图,对周庄迷人的风景产生向往之情,进而全身心地融入到阅读学习中。

(2)在默读中才能自读自悟。“有声”的诵读强调的是学生的语感培养,“无声”的默读则更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涵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发言谈谈自己的体验。学生甲就提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提领全文,野草、蒲公英、松柏的形象塑造也是围绕它展开的。”学生乙说:“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这句话才是文章所要阐释的重点,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可见,抛开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不谈,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感悟理解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中的部分任务。当然,对于字词句的使用、写作手法等细节的体悟,仍需侧重于教师的指导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文本,进行细点讲解。

2.合作共读――交流感悟,群体研学

合作共读的实施步骤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步,是针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形成的初步感悟进行课堂讨论,文章的感情基调、人物形象塑造、景物描写等,都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如余光中《乡愁》一课的教授,有的学生提出全诗以昏暗、忧郁的情感为主调,诗人的乡愁一字未提,却句句在写;也有学生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人生的四个阶段,浓浓的乡愁萦绕了诗人的一生。学生们的感受与文章主题都有着紧密的关系。第二步,教师应当就学生们对文章的感知印象进行及时的梳理、引导,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靠拢。关键是让学生们的学习思路紧紧贴近文本,从文本中找出证明、找出答案。以前文提到的《乡愁》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设问:“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那么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呢,描写的对象在深浅层次上有什么不同?”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回顾文本、交流讨论的时间,使学生自主地探索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总结出以下答案:

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故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当然,对于学生们的不脱离文本的其他理解,只要说得合理,教师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听说读写”用读――迁移运用,巩固提高

语言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知识、技能的获取与运用。所谓“用读”,就是要求阅读课的学习应当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拓展,学习有所得。如课文讲授完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读说结合,联系其他文章、或人或事,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并借此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仿写、缩写、续写课文等都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及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不是万能的,脸谱化、模式化都是不正确的,要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定。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探索应用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飚.语文阅读教学对中学艺术生审美能力提升的作用[J].现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语文能力

语文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基本特点,这两个特点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实用功能和实践能力,也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能力。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学生对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语文素养包括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积累,对语感、思维品质以及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包括对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的学习。可以说,语文素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以语文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的内容中,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在很多情况下,每一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语文的理解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在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品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等,来培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是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感受乐趣。

三、善用语文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资源,利用语文课程的丰富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实践基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要着重于对学生进行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的学习,通过各种丰富的语文资源,拓展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建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建立互学习的模式,快速地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整个学生群体团结在一起,分配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通过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及时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问题,对每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自主发展,通过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获得语文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加强综合性,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被很好地应用,不断拓展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以丰富语文课程的资源和博大精深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小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初中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新课标》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广大语文老师在接受新理念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如何有效地实践并持续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创新语文课程教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着重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的转变。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学生所期盼的,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因此要实现师生间双向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在课堂中按照教学目标可以多开展些讨论课,在讨论中老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时间和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们讨论出的结果,老师不能简单的做对与错的判断,应该是先让学生们说出自己这样思考的原因,然后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以情感化学生。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表扬和批评并举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在教学中多些微笑,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2.摒弃知识灌输,注重语文教学方法的授予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在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输出为目标,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课堂上只是老师一味的讲、学生听,缺乏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尽管老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事倍功半,还容易挫伤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在新课改中要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启发式"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掌握利用常见工具书的方法、善于积累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学会基本的阅读、写作方法,借鉴科学的记忆、思考的方法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起探求的热情,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引发学生思维的方法较多。采用什么方法为好,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学生情况而定。要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境界,把学生的思维引活,把学生的思维引深,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使思维深化。

3.培养语文能力,加强语文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分析能力等。首先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且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理解和表达体现出来,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老师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要求学生回答时声音响亮、表意清楚、正确,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还可以适时地进一步展开讨论,进行论辩,力求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还可以和课外与学生进行的各种交谈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说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4.健全人格精神,促进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工作的普遍性、立体性、经常性原则,不仅要求学校把德育置于首位,而且要求各个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育中对知识的传输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健全学生的人格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在阅读现当代名著,在比较中认识文学、认识社会和人生,培养学生健全、高品位的审美素质。课内引领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中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思想这一最丰富的资源,进行有关好与坏、对与错、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真理与谬误、美与丑的讨论、辨识和领悟,使学生获得全面的道德和审美熏陶,从而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审美观,造就学生自己的道德判断、是非判断和审美判断的眼睛和心灵,陶冶和净化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全的、高品位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不断得到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了一个新层次,就以往的教学方法而言,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学生的身上,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屑一顾,最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只能成为应试的工具,对此,我们只有采取情感教育的教育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加强初中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促进课堂互动交流,倾听学生真实心声

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及教育方法的恰当与否,不是由教师本人决定的,很多初中生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但是对于教师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反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虚心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语文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教育者应该唤起学生的沟通欲望,而语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与学生感情的培养,当然,仅仅依靠课堂的有限时间不足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情感依赖,所以,在课外时间,教育者还要狠下工夫,和学生打成一片,积极地与学生交朋友。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把握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情感教育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并非一日之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只有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中才能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者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点,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初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

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唤醒学生求知态度,鼓舞学生自主学习进步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去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情境中来,跟着教师的指引由境生情,充分调动起学习的欲望,并由此萌生最初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教学《春》这篇散文时,我准备了很多的图片,并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展示。然后,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学过的关于春的诗词。由于学生都对春天比较喜欢,因此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关于春的诗词。随后,我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去感触“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种种状态都饱含着浓浓的春意,让人觉得到好像阳光洒在身上,风儿轻轻吹过的感觉,柔柔的,暖暖的,甜甜的,香香的,淡淡的体验就在心中弥漫。这时学生都动了情,就生出了很多的感受。最后我总结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时刻,是青少年正在蓬勃成长的黄金时间。因此,我们是不是应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播下希望的种子,去迎接明天的收获呢?”这堂课让学生感触颇深,他们都纷纷表示自己会珍惜此刻的光阴,努力学习,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为了创设情境,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渲染,根据文章内容找到合适的配乐,这样不仅会让朗读变得有声有色,还会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情境中,去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因此,只要我们设计好教学情境,营造好的氛围,就会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陶冶他们的情操,让情感因素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以读促写,记录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要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地点,要让学生课内读书本上的知识,课外阅读更加广阔的题材和内容。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无论是桌前端坐,还是忙里偷闲,都能读出不同的境界来。只有这样,才能包罗万千知识于胸,孕育出写作的基本功力,为下笔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运用课本上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体验,让他们能够产生共鸣,去领会作者爱憎分明、积极健康、火热炽烈的情感态度。这里就需要我们借助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动情中受到德育和美育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借助佳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有情有景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中。同时教师加以引导,或者加入自己的批评、表扬等说辞,让学生在读中得到感悟,并由此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在进行读的教育之后,我们还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学习最好的总结。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我就要求学生带着一种浓浓的亲情味道去体验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带着一种愧疚、深沉、悲戚的感情,去想象父子在离别时,父亲蹒跚着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也许父子之间的话语不多,但是几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出无尽的思索。在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投入情感,把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读出来,让学生领会到父亲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关爱着儿子的父子之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文章的含义,进入了情感境界,从而更好地领会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浓郁亲情。当学生似乎都有无限的话语要说出来的时候,我适时地让他们提起笔来,将自己所思所想写下来,以此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由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早就有很多的话要说,这个时候正好文思流畅,毫不费力地就完成了任务。

三、倾注爱心,播撒教师爱的情感

语文教学看起来容易,其实是一门难教又难学的课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需要学生从一开始就不掉队,跟上教师的节奏,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素养。很多学生开始对语文不是很重视,觉得认识几个字,到考试的时候胡乱答一通,也能得高分。殊不知正是由于这样的偏见,让很多学生最后吃尽苦头,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不仅跟不上节奏,还会越离越远,最后彻底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一提到语文就头疼。基于这种现象,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热心去揭开学生眼前的困惑和障碍,用一腔热忱、一份爱心去重新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并由此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也是学生议论的焦点。有很多教师虽然打扮入时、紧跟潮流,却未必能得到学生的青睐。我们都知道,爱能让生活充满阳光,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温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接纳你、喜欢你、亲近你,就不能吝惜自己的情感,要去爱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打动学生。但是这种爱不是放纵,不是纵容,而是一种公正,一种关心,一种态度。例如,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上课调皮,喜欢捉弄同学,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也因此放弃他,对他产生厌恶心理,虽然能赢得暂时的安静,却输了教育,让学生成为了被遗忘的人。因此,我们不能这样放任自流,而应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去鼓舞学生,去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学生谈心、聊天,可以请学生帮忙,让他知道老师对他是非常在意的。只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喜欢他们的,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也会将这种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怎样和人交流。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教改;教学氛围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型的人才。为了迎接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种种挑战,并顺应新一轮课程教育的改革时势,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引学生成功掌握新课程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语文素养,并转化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体制已成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层面的不同,以及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正、创新。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研究课改实践的学家提出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形式的更新、教学方案的优化,以及人性化教育的实施是关键。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1.不偏不倚、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的是学生刚踏入初中的大门,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他们的基本语文素养还未坚实,语文提升空间还很大,教师们应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偏不倚,对每个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利用趣味教学,例如制造师生互动的机会,设置模拟问题情境,将动机原理带入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每个学生都做出公正的评价,还要引导学生自我总结,适当地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锻炼自己。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呢?一直以来,我们习惯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教学,但我们可以试着转化这样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互问、互答,增加趣味性。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把学生分为四组,将空白的卡片分给每组的学生,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出自己所要问的问题,然后再将每个小组的卡片收回。把四个小组的卡片无次序对调后,把卡片重新发给四个小组,但不能把该组的卡片发还,而是要发给其他组。学生拿到卡片后,就根据自己平时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待到学生答完题,教师再次收回卡片,并对学生的问题及答案分别进行评价,可以对提出合理、有逻辑性的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对回答精彩的学生进行表扬,另外,也要注意告诉学生在提问以及回答时哪方面做得不够。这种教学方案的设计,既新颖,又有趣,可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摆脱教师的思维束缚,从多方面接触问题,分析问题。在学生自由提问,随机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就更容易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2.情感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合作

强化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时事,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这些有热点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思考、讨论,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正确认识祖国语言的魅力,积累自身文学知识,增强中文语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识别文字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加强观察分析问题的自主性、积极性,锻炼口才。通过激励学生坚实自身综合语文素养,可以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实践,也会影响教师的心情以及教学态度,从而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回答,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立讨论组、学习小组,分组比拼、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形式的更新

1.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我们应该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殊年龄,激发更多的教学灵感,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实验探究法、问题情境法、角色扮演法等,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创新,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改变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

一贯以来,语文教师评定学生成绩是以其闭卷考试所得的成绩为依据的。这就与语文新教改的理念相违背了。教师可以采用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总体水平进行评定。一方面,我们可以以闭卷形式为学生设置一些专项训练问题,增加单元考的次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机会,例如布置课后题,让他们多渠道了解知识。当然让学生即兴演讲、课堂辩论等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

语文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就地取材,把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划入学习的范围,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的题材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冲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习的敏锐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在交流和讨论中对问题更好地把握。

三、教学手段的转化

1.注重课堂上的板书

对于学生而言,规范的板书可以帮助他们掌握课程学习的重点、要点。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倾向于采用板书教学。合理的排版,简要的文字使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课堂上的板书。

2.结合现代教学技术

翻阅现在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许多材料来源于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家庭、科技、社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一些图片展示、模型展示、视频放映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将学科的自身特点在现代教学技术下展露无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但改变了教学内容,更指引我们创造全新的教学体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通过全新的教学手段将自身的学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身价值所在。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作为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有效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衡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通过这节课学到了多少语文方面的知识,主要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式。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融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学生的学习效果

检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的另一个因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力军,也是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发挥出良好的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最直观的因素,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老师教的效果。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出发点,成绩是教学的中心,这是应试教育的关键。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强化备课环节

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需要重视课前备课环节,一堂精彩的课程需要事先精心准备,才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专业。完整的备课需要备全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备好课标。课标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向灯,教师在备课之前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要求,这是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其次,备好教材。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以整本教材为中心,还要走出教材的范围,走向学生的生活,实现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再次,备好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接收能力等因素,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策略,用情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备好重难点。在进行初中语文备课的时候要根据教材的状况,结合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对学生掌握的情况有个大致的推测,找出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在讲课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有效性。

最后,备好板书。一堂初中语文课的精华所在就是板书,清晰而且具有创意的板书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度,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的效率。

(二)有效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给于重视。比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可以在讲解之前,为学生放一首2008年北京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创设情景导入,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幅故宫的图片,再在展示的时候配上声音,让学生一边看一遍感受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小广场、后三宫等空间布局,仿佛让他们置身在故宫博物院之内,不但看到了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还感受到了双龙戏珠、单龙翔舞之美,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多思考,感受故宫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年龄都不是特别大,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是特别成熟,加上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学习的时候,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这些情境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一些画面,让学生有种在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编排为话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一来,硬生生的文字就变成了生活的场景,在学生的面前展现,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感悟。比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当学生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每一小组都选出一个同学来演邹忌、妻妾、徐公、齐王等。通过每一个小组精彩的表演,让学生去描绘课文中鲜明的人物特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原来的“逼迫学习”到后来的“我要学习”,提高了语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为大家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究:“你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虚伪”的弱点么?以后我们怎么去克服这个弱点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几句心理描写么?这些心理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呢?”之后让班内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思考并讨论,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再进行总结。再比如,在学习《芦花荡》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探究课题:“在这个文章中,老头子的“奇”表现在什么地方?课文中“三个不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头子的哪些特点?老头子主要害怕什么?这篇课文是怎么对英雄故事进行渲染的?对这些问题发散思维,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英勇行为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指导学生去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给于适当的点拨,再对教学成果进行认真的总结。

2、专题活动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阵地是课堂,依据是教材,但是也不能完全被教材所束缚。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开设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在开展专题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语文元素,留意社会中的语文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一些革命纪念地去参观,让学生感受生活。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听一些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积累写作的素材。还可以把一些文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设文学社团,帮助其他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知,从而找到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设计一个专题活动环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点滴的爱。安排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回忆自己父母对自己关爱的场景,并给大家进行深情的描述,从而抛砖引玉,让其他学生也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感受父母对子女那种深深的爱护,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升华了情感,提高了教学成效。

结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新时期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结合合理有效的课堂导入,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采用自主探究模式和专题活动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桂萍,王丽娜.浅谈实现初中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的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