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十篇教育的主要内容十篇

教育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3:54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1

全书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内容主要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爱的教育》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直是整个意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文章屋网)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德育教师思想素质内容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34-01

德育教师思想素质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明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是我们的伟大理想,德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共产主义社会是德育教师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最崇高的理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德育教师对理想真诚的信仰,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转化为坚定的信念,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那就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把实现理想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培养人才的工作中去,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转化为献身教育的巨大物质力量,从身边的具体工作做起,为下一代,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光和热。同时,培育年轻一代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信心,使他们成为具有坚定信仰,勇于献身的合格接班人。

二、明确的政治方向

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国家的最高理想。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漫长而艰险。必须从现在一步步做起。现阶段,我们的生产水平还不高,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物质文明程度较低。鉴于这种情况,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目前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阶段,为保证建设的成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既是现阶段每个人必须遵循的思想政治方向,当然也是德育教师的政治方向。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近代史充分诠释了一个道理,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使亿万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使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是中国现阶段唯一的康庄大道,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开辟了施展个人才华的广阔天地。占领社会主义教育阵地,带领学生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教师思想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每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0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国家,是共产党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党提出改革开放战略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没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断然不能成功,现代化建设事业将化为泡影。德育教师应经常地、适时地向学生讲述我党及中国革命的历史,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让孩子们从小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一生一世都要团结在党的周围。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我们党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其根本特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第一,要客观,不要主观,不能唯意志。第二,要全面,不要片面。全面,有历史的全面,有现实的全面,还有发展的全面。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又是我党制定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德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崇高事业。而要胜任这一工作,德育教师首先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社会的要求,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只有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才能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从而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公民教育;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97-02

一、基础内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东西,是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如果一个民族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这对培养具有中国人格和民族精神的现代公民非常重要。全球化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部分大学生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文化,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则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公民加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公民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文明成果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继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作为当今时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公民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帮助他们抵御西方文化不良因素的侵蚀,捍卫、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这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全球化为我们吸收和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待外来的文化,我们应教育我们的大学生要有一种世界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正确地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应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那种只看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贬低甚至忽视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势必会造成文化的自我封闭,这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再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全球化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大胆地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在开放的过程中,又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色而完全被“西化”,这同样是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要把外来文化的“移植”和“覆盖”变为与外来文化的平等交流,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重点内容——爱国主义教育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点内容,当然也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点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重点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全球化浪潮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始终凸显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的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公民的国家意识教育。全球化促进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国家的教育。我们应该教育大学生公民,我们在加入地区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的过程中,虽然有时会让渡一部分国家的,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以便更好地捍卫我们国家的。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家安全和国家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国家没有了安全,也就不可能捍卫国家的。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对国家安全方面构成的巨大威胁,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大学生公民的国家安全教育,使他们懂得,在全球化条件下,维护国家已不仅仅是保障国家的领土完整,同时也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人才、生态等方面的安全。

再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学会理国。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大学生必须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这样才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爱国,不应仅拘于一句口号,它要求大学生既要克服民族自大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要把爱国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用理性去认清事物的本质。但是,这种判断并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忽视理国,要让理性的爱国情感成为大学生发展的动力。

三、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全球化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加强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以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祖国奉献青春和力量,才能创造辉煌的人生。

其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够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就能够健康地成长成才。

再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获得了新的强大生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辉煌的美好前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前赴后继、努力奋斗。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公民,必须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四、关键内容——民主法制意识教育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历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没有公民、只有臣民的封建专制社会,封建传统历史悠久而民主法制基础非常薄弱,积淀于民族心理中的依附意识、臣民意识、迷信盲从等心理顽疾使公民意识先天不足。我们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目标,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制意识,并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的合格人才。大学生毕业后将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把民主法制意识教育作为一项关键内容来抓。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公民的民主意识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就是要向大学生公民讲授有关民主政治的基本知识、传递对民主制度的情感以及培育民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教育,让大学生公民意识到,当今世界的各国公民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全球化进程中共同规则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特权而不受共同规则的约束,世界各国公民在全球化进程中都可以根据共同规则的规定,自由地、平等地参与当今世界的一切公共事务。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公民的法制意识教育。在我国历史上,法律曾经是统治阶级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有效工具。被统治者只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没有任何参与立法的权力,法律对被统治者而言,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东西。公民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维权,常常被迫放弃对于自身权利的诉求,所以经常出现一些不信任法律,甚至仇视法律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的事情,多数人宁愿“忍受”、“息事宁人”、“私了”,也不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权。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国公民的传统思维缺少法律意识以及法治精神。而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毫无疑问,法律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规则”。所以,增强大学生公民的法制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公民利用公共规则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公民的法制意识教育,就是要教育我们的大学生在对法律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法律自觉地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同时,在履行相应的义务时,保障个人能充分地享有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参考文献:

[1]徐雅芬.经济全球化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6)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心理教育;了解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途径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三)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四)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5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整体比较落后,1949年以前尚无一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极低,如1949年宁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西藏仅为2%。在教育普遍落后的情况下,民族地区的文盲率极高。据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有22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在95%以上,即便是文盲率较低的朝鲜族、蒙族、乌兹别克族等少数民族的文盲率也在40%~60%之间[1]。此外,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虽有一些起色,如东北、内蒙古、宁夏等地区,但是,绝大部分地区仍在起步阶段,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可谓文化荒漠,民族教育几乎是空白,甚至处在刻木结绳的原始境地。“佤族人民在解放前由于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长期处在结绳、刻木记事的状态,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人甚至没有数字的概念。”[2]“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牧场上的柯尔克孜族同胞,解放前只有五所初级小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文盲”[3]其次,文化发展水平整体落后。比如,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之前,回族、满族通用汉文;蒙古、藏、维吾尔、阿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傣、景颇、锡伯、俄罗斯和部分彝族等11个民族通用本民族传统的文字[4]173。另外,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报刊、广播、文化馆等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文化设施,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缺乏广泛的文化交流。

二、建国初期党的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1952月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制定五年计划应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指示》,对发展民族文化提出了基本要求;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积极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干部。计划在五年内,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学校教育应根据具体情况作较大的发展,着重办好初等学校,发展中学学校,对没有文字的民族,努力帮助他们创造文字等[5]。以下就建国初期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内容做一简要的概括。

(一)创办学校,发展教育

首先,就是对少数民族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规划。1951年9月2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会议讨论了新中国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针及发展民族教育的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巩固、发展、整顿、改造的方针;民族教育应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并应加强小学和业余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教育必须用通用的民族语言教学,除按一般标准拨教育经费外,应另拨专款以解决特殊困难[6]21-22。这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方针、任务等做了重要的概括。其次,为了保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给予少数民族重要的经费支持,除了一般的教育事业费用外,特为少数民族设置教育补助费。1956年5月30日,周恩来总理就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经费问题做出指示,即“各地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数额的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各级人民委员会在编制预算时,应切实根据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照顾民族特点,本着节约的原则,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地予以合理的安排”[6]91。

(二)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政府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2月,毛泽东就西北少数民族工作发出指示,强调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指示西北各省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或干部训练学校。并明确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明确提出普遍而又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1951年6月,《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颁布,在此前后,西北、中央、西南等一批民族学院相继成立。民族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迅速发展起来。党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由于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正确得力,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蓬勃发展,干部数量迅速增长。

(三)帮助少数民族创立和改革语言文字

党和政府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者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立和改革语言文字。1951年以来,中央民族学院陆续开办了藏、蒙古、维吾尔等民族语言的班次,先后组织32个实习组到贵州、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湖南、西藏等地区实习调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1953年10月3日,召集语言工作者及有关人员举行会议。会议讨论如何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的问题,并对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文字设计方案、培养干部、推行文字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决定。1954年5月20日,政务院第二百一十七次会议,责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单位帮助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6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语言学家和民族语文工作干部到西南各地帮助少数民族整理、改进和创立民族文字[6]44-77。

(四)保护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党对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事实证明,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的遗产是非常丰富的。这些优美的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不仅已为全国人民所珍视和喜爱,并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7]这些作品都创立很久,大多数只局限于少数民族自身传播,不为汉族所知晓,这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大的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所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党的民族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1950年11月,政务院批准了《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该方案提出中央民族学院的任务之一就是“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6]141956年8月,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的内蒙古、东北、新疆、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深入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历史调查[6]89。此次调查的目的之一就是发掘、宣传各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五)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6

一、深刻认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着眼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了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对贯彻实施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作出了部署。在全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各级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重要举措,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从总体上看,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在松原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在突发事件、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特别在解放思想、全民创业、振兴松原的实践中,胸怀全局、奋发进取,牢记宗旨、服务群众,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松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我市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先进性。但是,必须看到,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我市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有的甚至、腐化堕落;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不起作用。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全市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也严重影响松原的振兴和发展。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同时按照有利于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和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调整理顺了一些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及一些特殊情况党员的管理关系,为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全市情况看,绝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识是明确的,对中央做出的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决策是衷心拥护和支持的,但也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对开展这项活动认识不到位,信心不足,甚至存在一些思想障碍和情绪。有的担心走过场,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的认为近几年党内教育活动过多过频,程度不同地存在厌倦、逆反心理和消极畏难情绪;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没有多少问题可找,等等。这些思想认识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

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作为当前我市党的建设的中心任务。广大共产党员要按照省、市委的要求,积极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通过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性观念,在建设、发展和振兴松原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紧密联系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主题,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着眼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松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这次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做到学习教育和推动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2、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引导党员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查找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

3、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党员的民利,调动广大党员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4、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全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双重身份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分析评议、查找问题,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带头参加所在党支部的各项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认真解决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负责地抓好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5、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根据党政机关、城市基层和农村等各方面党员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确定各自的重点学习内容和解决的问题。对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流动人员中的党员、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和离退休职工中的党员等,可在坚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三、解决的问题和目标要求

根据我市党员队伍的实际,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解决理想信念不坚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性不强的问题。个别党员不能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够自觉,信仰多元化和复杂化,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心存疑虑。

二要解决发展意识不强,思想解放不够的问题。有的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识不到位,缺乏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的把思想解放放在口头上,受旧体制、旧思想的束缚比较深,以种种的理由和借口抱残守缺,一切等上级文件和精神,按部就班,不求突破。

三要解决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创业精神的问题。有的党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够,缺乏投身全民创业的热情;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习惯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办事,过多的依靠行政手段去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

四要解决责任心不强,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的问题。有的党员精神不振作,思路不开阔,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干事业的气魄、胆识;有的中心意识、大局观念不强,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的小富即安,穷不思变,固步自封,缺乏先锋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上混同于普通群众。

五要解决思想观念落后,工作能力水平不适应的问题。有的党员不注重学习,观念陈旧,不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要求,缺乏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现代经济、科技、文化知识,开展工作的能力弱,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的本领。

六要解决宗旨观念淡薄,为政不廉的问题。个别党员特别是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两个务必”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有的奉献精神差,只要权利,不要义务,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个人利益至上,甚至与民争利;有的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追求享受,贪图安逸,沉湎于和吃喝玩乐,腐化堕落,损害党的形象。

七要解决组织纪律性不强,执行党的决定不自觉、不积极的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贯彻执行不坚决,落实不得力;有的组织纪律松弛,自由主义现象严重;有的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与组织失去联系,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八要解决少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软弱、难以发挥堡垒作用的问题。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不团结,对矛盾和问题上推下卸,逃避责任;有的不严格执行组织制度,对党员疏于管理;有的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正,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在群众中的威信低;有的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考验,缺乏应有的战斗力。

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达到如下目标:

(一)提高党员素质。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践中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加强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在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上取得新进步,组织和带领群众投身松原解放思想、全民创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

(三)服务人民群众。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作风进一步改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四)促进各项工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得到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四、总体安排和方法步骤

全市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体上分三批进行,每个批

次半年时间。

第一批,党政机关及机关管理的事业单位,从2005年1月开始至2005年6月结束。包括市、县(区)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机关及机关管理的事业单位,市、县(区)直属部门及管理的事业单位。

第二批,城市基层和乡镇机关,从2005年7月开始至2005年12月结束。包括中省直企业,市、县(区)、经济开发区所属国有企业、非公企业、街道社区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大中专学校、城市中小学校,医疗卫生,尚未参加第一批集中教育活动的其他事业单位,乡镇机关及直属单位、县(区)派驻乡镇的基层单位。

第三批,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从2006年1月开始至2006年6月结束。包括县(区)、经济开发区管辖的行政村,党的组织关系在乡镇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农村中小学校等,承担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指导工作的市、县(区)有关部门。

党员跨省、市、县(区)流动的,一般应在流入地党组织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县(区)内流动的,一般应在流出地党组织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停产关闭破产、生产经营困难和正在改制的公有制企业,如党组织不健全、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其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可在坚持总的要求的前提下,区别对待,灵活安排,原则上在第二批完成。各派领导机关中的中共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在第一批进行。要保证先进性教育活动覆盖到全市所有基层党组织,力争使每个党员都参加活动、受到教育。

在每个批次半年时间内,具体到一个单位,集中学习教育一般按不少于三个月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各级党委认真进行思想发动,主要负责同志做好动员,讲清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要组织好党员的学习培训,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每个单位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学习内容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为主,重点学好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根据党员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辅导、上党课、典型教育、座谈讨论、观看电教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确保学习培训的效果。党员领导干部在参加党委(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的学习,

第二阶段:分析评议。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对照规定的党员义务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按照“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全面总结自己近年来的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思想根源,领导干部还要从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进行剖析。有书写能力的要写出党性分析材料。党组织要采取适当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如实向本人反馈;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多渠道多层次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在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党员之间进行评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领导班子还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认真批评和自我批评。党支部根据民主评议情况、征求到的群众意见和党员的一贯表现,提出对每个党员(包括在本支部的党员领导干部)的评议意见。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针对征求的意见、民主评议中反映的问题和自我剖析中查找出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并按照的要求切实进行整改。属于党员个人的问题,党员个人要制定整改措施;属于基层党组织的问题,基层党组织要制定整改措施;属于领导机关和领导班子的问题,领导机关和领导班子要制定整改措施。上级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整改要为下级机关和其他党员做出表率。制定整改措施和进行整改的情况,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集中学习教育基本结束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切实做好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对应当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要集中力量切实解决;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做出说明;整改效果不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在上级党组织的监督下重新进行整改。要搞好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党组织对优秀党员要进行表扬。要把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壮大党员队伍。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这次教育活动,不单独搞一个组织处理阶段。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要多做教育工作,促使他们尽快转化为合格党员。对经教育不改、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根据和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处理。对违纪党员,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五、加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省、市委的要求,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切实做到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穿始终,把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贯穿始终,把进一步调动党员的积极性贯穿始终,把抓落实、求实效贯穿始终,把加强组织领导贯穿始终。

1、建立领导责任制。各级党组织对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负全面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重点责任人,基层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委成立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领导和指导。县(区)委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地教育活动。市直各部门(单位)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责任。对那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要先进行整顿,再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2、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根据不同批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特点,结合各自分工确定联系点。通过深系点调查研究、督促检查,作动员、讲党课,加强具体指导,真正把联系点办成示范点。要帮助基层党组织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找出工作差距,解决实际问题。

3、注意搞好工作结合。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市委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党的建设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抓好党内主题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内主题实践活动,是保证教育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党内主题实践活动的领导。结合我市实际,第一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围绕争创“四有一好”(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形象好)党员,开展“形象工程”活动;围绕解决党员的生产生活困难,开展城市党员“扶贫工程”活动。同时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向党的好干部、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牛玉儒同志学习活动”。第二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新一轮的城市党员“扶贫工程”活动。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帮贫致富为主题的“先锋工程”活动。要通过有效的主题实践活动,真正让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利益,进一步拉近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5、建立巡视制度。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时,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将向县(区)和市直各部门(单位)派出督导组,对整个教育活动进行巡视指导。市委将选派政治素质好、熟悉党建工作和基层情况的同志组成督导组。督导组要切实负起督促检查、指导把关的责任,通过各种有效方式,了解所去地方、部门(单位)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及时提出建议,督促解决问题,防止走过场。

6、建立群众监督评判机制。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对有关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布,充分吸收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教育活动结束时,要采取群众代表评议和在群众中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对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要把最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凡多数群众不满意的,必须补课。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他的内容创新上。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诸组

成要素、诸方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断调整、生成和发展的实践及其过程。本文拟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和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规律和特征。同时,对新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做一初步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性生成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态体系,它由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组成。从结构上划分,它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它的内容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创新发展经历了六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初创和形成时期(1921年一1935年)。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工人群众进行启蒙教育,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等,其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第二个时期是成熟时期(1935年一1945年)。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反对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舞全民族的抗日斗志,除思想教育外,这一时期已经有了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三个时期是发展时期(1945年-1957年)。这一时期跨越了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围绕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了重大调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和建立初期,面对即将成为执政党和已经成为执政党,党开展了拒腐防腐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围绕经济建设来开展。第四个时期是曲折前进和严重挫折时期(1957年-1978年)。阶级斗争扩大化,使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偏离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假、大、空”,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第五个时期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重新发展时期(1978年-1989年)。这一时期思想理论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变方式,自觉服务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局,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过程中,重新获得了生机。这一时期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第六个时期是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89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系统化,内容研究和创新空前活跃。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性生成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发展历程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毕业论文不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尤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化了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内容。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在服务中心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得到发展。第三,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引领思想文化思潮,建构时代精神。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扣时代主题,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特点,可以发现一条规律,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在坚持用党的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党的理论的每一次创新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大创新。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的产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式方法、内容结构等发生了根本变化。事实表明,用这三大理论成果指导、教育广大成员,凝聚力就强,革命和建设就取得成功;党的理论创新如果停止,教条主义盛行,或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用党的理论新成果创新内容,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成为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也是党的优势所在,这个优良传统必须坚持。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党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坚持用党的新理论、新成果指导创新,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第二,理论是现实的反映,党的新理论往往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概括、升华和反映,因此,必须及时汲纳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武装群众,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内在品质、发展要求、实践指向等要求它必须不断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是指导和推动它的重要动力。

二、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新时期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和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内容,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首先,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党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理论,是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抓住了思想灵魂,突出了时代主题,把握了理论的精髓,打牢了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时代的理论诉求,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用它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发挥理论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其次,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现实的需要。硕士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融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功能。第一,保证和导向功能。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保证了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的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支撑和凝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平台,把各阶层、各群体人们凝聚起来,整合形成强大合力和向心力;作为一种价值评判体系,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肯定、褒奖和倡导作用,从而鼓励和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第三,建构和引领功能。建设和谐社会就要科学地认识和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探索、引领、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四,调节和协调功能。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的解决,必然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说服人、调节和协调社会思想关系的功能。第五,评判和教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教育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第六,促进和动力功能。它能产生精神动力,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它的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和载体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功能,决定了它的内容必须创新。

再次,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作用于社会成员,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目的性、实践性。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置换它的主题,创新他的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它必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引领文化建设,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领域、文化领域的指导和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语境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与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了必然的联系和契合,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地位和肩负的使命,这就是与和谐文化一起,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新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最后,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首先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它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中国共产党人郑重地将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在百年前进道路上的第三次飞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将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新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实践中,党又提出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新论断,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内容。

三、新时期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具体地说,就是要突出核心内容,优化内容结构;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坚持内容创新,把握四个基本原则。

(一)突出核心内容,优化内容结构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诸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诸方面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

1.思想教育是先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思想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解决的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因此,用思想教育作先导,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内容,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它是创新的旗帜和灵魂。在新时期就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为此,要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要处理好一元和多样性、先进性和层次性、广泛性的关系。

2.政治教育是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内容。政治教育是进行政治理想、信念、立场、观点、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是解决社会成员对一定阶级、国家、民族的态度、认同感问题。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抓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精髓。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政治教育是核心,决定着其他教育内容的性质、方向和效果,因此,无论内容如何创新,不能淡化政治,降低要求,只有突出核心,才能使内容体系主次分明,结构合理。

3.道德教育是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养成的教育。医学论文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道德内容创新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通过道德教育,进一步明确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社会风尚。

4.心理教育是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新时期心理教育要着重强调和培养和谐思维和和谐心理,要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来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解决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化解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总之,新时期要全面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高扬时代旗帜,摒弃不合时宦的内容和做法。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强调了它的重点和取向。这里,突出核心内容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每一个组成方面中的核心内容,其它衍生内容围绕中心有层次地展开;二是突出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和谐文化中的核心作用,抓住了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魂、主题、精髓和思想基础,也就避免了主次不清,内容混乱的问题,优化了内容结构,形成一个有核心、结构合理的内容体系。

(二)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研究中,近年来存在着内容覆盖面窄化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研究较多地集中在高校、部队、党政机关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拓宽覆盖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随着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的变化,出现了更多的“社会人”,教育对象成分越来越复杂,除继续做好农民、工人、干部、学生、军人等的思想工作以外,还要加强新的社会群体的教育内容的研究,如探索对受聘外企的人员、个体户、私企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工作者等的教育内容。二是对困难人群,如下岗职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孤寡残疾人员的关心、爱护与帮助,研究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三是加强民主与法制、稳定与团结、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生态与环境方面的教育内容。四是力求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内容需要。五是研究适合不同载体、不同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适合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和谐社区建设、和谐家庭建设以及志愿服务等的内容,及时把他们的经验和实践升华成理论,用研究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三)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

是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和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生动表现坚持内容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紧紧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在内容创新中把握好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继承国内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不断创新,特别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二是坚持创新的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指向只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要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探索新规律、增强主动性、创造性,把握主动权。三是明确创新的目的。创新的目的就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要注重实效,要在思想上、文风上改进,反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急功近利思想,以清新的内容深入人心。四是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创新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这是凝聚各种力量的力的汇合点、联系的纽带和中介,只有它才能把各种因素调动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以它为动力。

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一个恒久而又全新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现实,着眼现实,不断创新,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焕发活力;只有不断创新内容,才能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致是一句空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深化拓展创新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2005,(19):7—11.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中西方高校德育内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35-02

现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信息化新载体广泛运用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广泛,思想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西方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因此,比较中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异同,分析查找优势和不足,吸收借鉴国外德育内容的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内容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德育内容概要

1.我国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995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对我国德育内容作了明确规定,总共包括10项内容: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②爱国主义教育;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④民主、法制教育;⑤人生观教育;⑥道德品质教育;⑦学风教育;⑧劳动教育;⑨审美教育;⑩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观和政治观教育,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美国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的巨大成就和西方文明发展史,激发他们的优越感和自豪感;通过公民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明确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合本国文化的“合格公民”。二是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三是人格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平等和自由的意识以及乐观进取的精神。

3.英国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英国的德育内容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着重于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主要包括10个方面:“①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②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③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④有关商品社会中的消费问题;⑤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⑥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⑦有关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⑧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⑨参与社会事物及福利事业;⑩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问题。”

4.日本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日本,学校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民族意识”教育,这是日本德育内容最明显、最突出的表现,目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二是道德教育,日本社会强调“贤能统治”,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心。三是“加油干精神”,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努力、不懈奋斗的精神。四是“集团精神”,就是要使学生善于和他人协调合作,强调团队意识,增强自身竞争力。五是个性教育,促使青年个性发展、个性自由和自我完善。

二、中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共性

尽管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不同,但就高等学校德育内容来说,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都是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展开的,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1.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各国都竭力实现德育为本国的社会政治服务,在内容上都是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都体现着本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道德导向的基本要求。如我国的民主法制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美国的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日本的“民族意识”教育等,都体现了明显的政治意图和政治导向,只是西方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对隐蔽一些。

2.注重思想观念的培养

在我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美国,有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观念和行为;在英国,有关于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教育等等。可见各国的德育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思想观念培养的重视,特别是注重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重视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重视道德品质的提高

在中西方各国的德育内容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例如:西方高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爱国、诚实、责任、友爱、守法等,中国高校德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等。

三、中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差异

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国家,必然有着不同的德育基本内容及其体系。对照分析我国与美、日、英三国的高等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不同。

1.价值导向不同

一方面,由于德育是为本国的社会政治服务的,内容上就必须体现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中西方的德育内容存在不同的政治倾向,中国的德育内容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而西方国家的德育内容则体现鲜明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义务,内容上有关群体性的价值导向比较突出,而西方强调自我发展和个性自由,内容上有关个体性的价值导向比较明显。

2.宗教影响不同

中国的德育内容基本没有宗教的内容,而西方德育内容则直接与宗教相连并受其影响,在人的信仰、理想、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都体现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宗教教育,甚至把宗教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3.内容涵盖不同

与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相比,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涵盖不广泛和具体,一是虽然我国德育概括了10方面的内容,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德育内容还不够丰富和全面。西方德育内容不仅包括道德观的灌输,也包括行为习惯、情感兴趣、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和批判精神的培养;不仅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还进行人道主义、国际和平、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教育,还有性方面的指导和反色情反暴力的教育等,内容相当广泛。二是内容不够具体。而西方德育内容相对比较具体,十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4.内容侧重不同

我国德育内容侧重理论性和整体性,比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西方德育内容重视实用性和社会性,坚持面向现实生活,注重实际应用,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求来选择具体内容,形成了以公民教育、爱国教育、法制教育、人格教育、道德观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样相对更贴近生活、讲求实效,更强调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对我们的启示

1.与时俱进,契合社会需要。

西方德育内容比较具体和广泛,既贴近时代,又贴近生活,还贴近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国德育也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更新、补充和丰富内容,改善内容形式化和概念化的局限,增强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拓展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实现内容上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以人为本,贴近学生需求。

西方国家在选择德育内容时,除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外,还要以人的发展需要为依据。因此,我们在构建德育内容体系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尽可能从学生需要出发,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要紧紧围绕青年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德育内容的吸引力,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要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掘出更多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发人深省的内容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能把德育内化于心,这样才能促进德育取得实效。

3.比较借鉴,吸收优秀成果。

对比中西方高校德育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西方德育内容都值得借鉴,我们要在比较借鉴中,批判地吸收西方德育内容的精华,因时因地制宜,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建立起符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道德内容体系。

4.突显特色,弘扬传统文化。

要充分认识和肯定我国德育内容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德育内容的宝贵财富,必须继承和发扬。因此,无论如何吸收借鉴西方德育内容精华,都必须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才能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我国德育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Z],1995.11.23

2李余华、何善秀.论中西方德育理论和内容的异同[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6):164~167

3孙林、许振红、赵林.关于中西方高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J].教育研究,2006(10):144~145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内容;选择

近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尽管学校体育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了学校体育气氛。然而,体育教学内容在目的、内容和效果上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当今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树立崭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体育教学内容的分析

体育教学内容是以达到体育教学为目标,以身体练习、技能知识学习以及教学比赛为主要形式的能在教学环境下进行并随时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进行改动的内容的总称,体育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媒介,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载体,是直接为体育教学服务的,最终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效果,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1.1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标准

1.2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学生为价值主体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价值主体,从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不仅受国家与政府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发展水平、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所制约,而且受教师与学生的价值观念所制约.这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至于体育与健康教材当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1.3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侧重点要全面化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侧重点,从注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向注重学生的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受教育思想、方针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的制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弊端

2.1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性项目过繁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学没有明显差别,特点之一便是这两个不同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重复.以竞技为中心的运动项目教学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竞技运动项目展开的.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健康型人才,而那种为为奥运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的竞技中心论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对建设人才的需求,也不再适应学生个人对将来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2.2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标准缺乏远见性

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为考试而提高”的现象.它以某学期内学生的运动技术和体能是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作为体育教学效果明显与否的衡量标准.但这种评价标准是短视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放远眼光、讲求长效,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继续参加体育锻炼,这就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将长效、发展作为首要问题,解决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问题.

3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

3.1竞技运动项目简单化

谈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想到的是体育运动项目。一方面,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教育功能。选择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由于竞技运动难度高、负荷大、练习枯燥等特点,常常使学生很难享受到竞技运动的快乐,相反却导致了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下降。因此,运动竞技项目简单化将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使一些高难度技术通过提炼加工成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

3.2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引进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人类文化,是有形的、外显的民族文化象征。我国56个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利用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这既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又符合现实的实际,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删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东西,弘扬其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进取的理想,使其最终成为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3.3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内容要考虑项目的趣味性,体育游戏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将运动项目与体育游戏的结合,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体质,既有趣味性又具实效性,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提高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实现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统一。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与进取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结论与建议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体育教学内容更多的考虑以学生为主题,进行了弹性的设计,让手段为教学目标服务,锻炼手段围绕人,对于体育教学内容来说教师、学生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教学内容将随着优化而丰富多彩,而落到每个学生身上又相对集中,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随时替换旧得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和文化性等将同它的健身性一样的重要,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使体育教学摆脱“达标”的困扰,体育教学内容将真正的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对学生未来的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真正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6.

[2]毛振明,毛振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

[3]毛振明、赵立、潘绍伟.学校体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4-45.

[4]蒋益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n].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12

教育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中美;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自古以来有德育为先的传统,而美国也世代传承并重视公民德性的重要性。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亦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并互相渗透。“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①

1.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就是要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思想方法,为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锻造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的教育,是提高人们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教育,因而是认知性的教育”。②作为认知性的教育,最重要是理论武装,以提高大学生科学认识各种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精神教育等内容。通过思想教育,有意识且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创新之处。

2.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当前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重点要解决的是对阶级关系、国家结构、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问题。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坚定政治方向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使命感。在现阶段,政治教育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等。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道德训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优秀道德品质,成为有道德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由无产阶级培养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体系。现阶段,道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教育虽然在性质和导向上受到思想教育的引导和政治教育的制约,但良好的道德水平是促成个体形成优秀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二、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美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法,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项名义下进行的,在这些教育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都是重点涉及某一方面的教育,而公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为目标,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③。因此,公民道德教育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中,其内容体系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仅仅是表面看起来的独立而互斥的部分。“大概说来,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性十分鲜明和表面看来政治性比较淡化的两部分。”④其中,政治性最鲜明的是政治教育的内容。而道德教育作为政治教育的延伸,其内容使政治性比较“隐蔽”。最后,融入美国文化的宗教教育,其内容逐渐向文化靠拢,成为文化中的政治。

1.宗教教育

美国“‘公民宗教’只是一种宗教象征,是借助宗教感情表达的一种社会信仰,体现着美国人的民族精神。”⑤宗教教育发挥着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思想导向作用,为资产阶级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公民宗教中,实质上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着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伦理精神,为美国提供社会凝聚力的基础。美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实施政教分离的国家,但是政教分离并不代表政府意识形态上的宗教分离。教育中的政教分离是指“教会不得插手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国家也不得以任何名义用征收的公共税款支持教会学校,但并不排除(实际上也排除不了)宗教或的影响在公立学校的存在。”⑥“在很多私立大学里,宗教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⑦宗教教育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殖民化时期就已经被肯定,美国高校最初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牧师。宗教早已成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根基,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的根基。“宗教不再以国家机构的直接作为资产阶级手中的工具为其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已退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只是以间接的方式介入政治领域。”⑧美国高校并没有失去清教精神和宗教核心。

2.政治教育

美国一直将自身看作是自由民主的典范,并认为这是国家强盛的原因,这种思想深深植入于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伦理精神和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美国高校作为传播这种传统的基地,将培养优秀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最高目标和光荣使命。“大学生学习的质量最终是要根据毕业生是否愿意为社会和公民服务来衡量的。”“很明显,大学毕业生需要履行公民的义务。”⑨美国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种类繁多,常有更换,但总是以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品质和大学生参与能力为两大中心的。

3.道德教育

在美国社会,道德教育还是受到了比较高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高校,即使在道德教育的衰退时期,道德教育的捍卫者们仍坚持不懈为道德教育的发展努力着,将其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美国早在建国初期,“语法和词典之父”诺亚・威伯斯特就提出“人的美德比其能力对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为此原因,心灵的培养比头脑的训练更应该一丝不苟。”⑩美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可概括为:一是直接的学校道德教育,二是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学校道德教育通常是指通过开设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如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品德教育、伦理教育等,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间接的道德教育是指依靠除学校公民道德课以外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社会的影响所进行的品德教育,它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首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公民道德教育。其次,通过课外、校外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再次。利用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媒来进行道德教育。最后,通过隐蔽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在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它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是其始终关注品格教育、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反思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三、中美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对比

从以上的对比来看,中国和美国都将道德教育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道德是具有社会约束力的一直社会意识形态,其作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都存在许多不适宜由政治、法律来调节的许多社会关系,道德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对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所以,中美两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都必然要包括道德教育,从而将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逐渐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大大减少政治和法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体现了传统与现实的统一。两国的传统文化都包含着丰富的公民道德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美国虽然历史短暂,但非常注重吸取西方的自由传统和人文传统,并利用宗教的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两国对传统文化的利用,都是以两国的现实需要为基准的,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后的升华,才能促进现代社会有效运行和建设。中国和美国进入到现代化历程以后,传统文化都存在着许多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不统一的内容,如有悖于世俗、法制、民主的内容,就不能照搬照抄。传统最终必须为现实让路,这是由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所决定的。

两国的教育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是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出发点、偏重以及价值观不同,我国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原则是集体主义,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而美国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维护私有制、崇尚私有主义和享乐主义为特征的传统精神。其次是宗教教育在我国并未列入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中,我国实行政教分离,中国的政治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解放和统一,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美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历来都是非常重视宗教教育的作用,即对于增强美国公民的爱国精神的培养。

对于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价值教育、政治观教育,宗教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中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先进思想我们应该积极吸取借鉴,关于其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我们则要辩证的对待。其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只是在政治课上,而是要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要积极配合,努力挖掘所教学科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因素,例如,可以通过地理、经济、历史等学科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等。再次,教育内容要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等,有益于改善现代人们的急功近利、道德败坏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建设孔学堂,学习和传承孔子文化,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人更应该好好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解:

①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②王玄武,骆郁延.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5~36.

③曹润花.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03).

④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0.

⑤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1.

⑥姚运标.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宗教问题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29.

⑦陈国海,李燕娜,蔡宇翔.美国哈町大学宗教教育访谈录[J].大学教育科学,2010,(1).

⑧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6.

⑨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7.

⑩noahwebster,ontheeducationofYouthinamerica,Boton,1790.QuotedinJamesw.Fraser,theSchoolintheUnitedStatesaDocumentaryHistory,newYork,2001,p.41.

参考文献:

[1]张明澍.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及其可资借鉴之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4).

[2]陈立思.现代化进程生命线―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00,(5).

[3]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赵飞.中美学校德育实施途径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