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十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十篇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4:22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1

1.政府会计改革历程

根据2013年11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任务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这意味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帷幕已拉开,翘首以盼的会计改革即将开始。

到2014年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正式开始。根据《改革方案》,四项政府会计改革任务为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以及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

为了积极落实财政部的《改革方案》,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编制基础,改变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较低的现状,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政府会计制度破冰改革;2016年7月6日根据《基本准则》陆续制定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以进一步规范这四类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2016年8月1日,根据基本准则及四项具体准则,财政部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及说明,对行政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提出了全面统一的要求,在提高政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方面获得较大突破。

2.政府会计改革内容

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这就要求在一套政府会计核算系统中能够实现双功能(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和双报告(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就要建立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2.1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表体系

根据现时的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旨在建立能够满足当前政府工作需求的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与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在编制预决算报表之外,还需要另外编制其他财务报表。因此新政府会计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与以往相比,更能真实反映出政府实际的财务运行、资产管理状况,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真实透明度,同时也增强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靠性。

2.2界定各类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

根据会计实际工作需求,政府会计吸收了企业会计各要素的定义和确认原则,较大幅度修改了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原则,新《基本准则》针对每一类具体会计要素的定义和标准进行了具体规范。会计要素的规范一致,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会计实务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使得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可比。

2.3独创采用“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

为满足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的双重功能,《基本会计准则》首次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为3+5个要素,分别为3个预算会计要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5个财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与旧的会计核算模式比较,新的会计核算模式主要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可以更好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能力。

2.4建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的双会计工作体系

根据《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将以“3+5”要素会计核算模式为基础,实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的双会计工作体系。一直以来,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就不一样,预算会计注重的是预算收入支出的执行,而财务会计注重的是收入费用的运营,将二者的重点相互分离,有助于预算管理部门与一般财务部门的分离及实现整个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

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的新财务管理模式中,两种政府会计在具体的职能上是相互区别、相互分离的,一个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一个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无论是预算会计还是财务会计,实际运用中二者遵循的仍然是同一套政府会计基本准则。

2.5补充会计要素的计量原则

政府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负债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但在特定情况下资产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名义价值计量;负债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其中现值、公允价值、名义价值计量法是政府会计制度新增的计量方法,能够更好地维护会计主体的合法权益。

3.医院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差异

2011年财政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与新政府会计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差异:

3.1会计基础不同

我国会计核算基础包括两种即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会计基础分别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其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并不完全,即在财政项目补助收支和科教补助收支中采用“待?_基金”科目核算。而《基本准则》将财政补助完全从财务会计中剥离,由预算会计按照收付实现制来核算,因而《基本准则》下的财务会计执行的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3.2会计要素不同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要素。《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预算结余。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即政府会计为八要素。现行医院会计中,仅包含政府财务会计五要素,医院预算基本按其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进行处理。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后,预算会计也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有利于在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披露过程中,反映预算收支合规性,并为真实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水平提供会计依据。

3.3报表内容不同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该编制财务报告,“医院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医院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有关附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应当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政府决算报告应当包括决算报表和其他应当在决算报告中反映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政府财务报告应当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包括会计报表和附注,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政府会计主体应当根据相关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政府会计准则在原有财务报告基础上增加了决算报告和合并财务报表。决算报告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有助于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

3.4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不同

政府会计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负债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在医院会计制度中只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的计量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造成医院资产的损失和流失。

综上分析,目前公立医院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在于医院以财务会计为主,缺乏预算会计信息,且编制预决算报告的基础信息来源为财务会计信息数据,而不是从专门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科目信息提取。

4.新形势下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4.1加强医院基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准则中对于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既详细又全面的规定。尤其是“3+5”会计核算模式的提出,给现有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及细致化,提出了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医院必须严格按照新的会计要素运用不同的会计科目处理现有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业务。为此,医院须在新的《基本准则》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管理,把提高会计质量作为首要目标。

4.2持续推进财务体系建设

《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首创了会计工作双基础制,将原来的会计工作一分为二,具体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弱化了医院的财务核算工作,强化了预算会计工作。预算会计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两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双基础制,医院在处理每项经济业务均需要分别使用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编制不同的会计分录,最终生成两套不同的预算报表和财务报表。

4.3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由于目前的《医院会计制度》与重新公布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意见征求稿)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以收付实现制基础的预算会计科目的运用处理。新的“3+5”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平行的会计体系,给目前医院财务会计工作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上的特殊问题,需要在反复学习《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充分理解新制度要求,修改医院已有的各类相关财务制度,以指导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以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4.4优化升级现有财务信息系统

根据新的制度规定,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需要同时记账,但二者的会计核算基础分别为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编制的报表分别为预决算报表、财务报表,这给医院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带来了较大挑战,医院需要结合新准则和政府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推动医院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积极探索推动医院会计信息化工作。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2

关键词政府会计绩效管理构建分析

一、政府会计概述

根据会计主体的不同,政府会计是区别于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一个会计类别,反映的是政府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担负的现时义务以及开展的经济业务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非常多的内容。按照组织经济资源的来源来进行划分,政府会计的主体应该包含所有依靠财政拨款并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组织,不仅包括行政单位,还应包括部分未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因此,政府会计体系涵盖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会计。

二、政府会计的现状

(一)核算范围不全面

现行的政府会计非常注重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重点强调的是核算财务收支,从而导致忽略了其他的一些重要内容,政府的某些资产负债状况和成本信息没有得到客观、充分地反映。如政府会计对政府投资情况的反映通常将其作为支出进行处理,而不是进行投资资产的核算,将会造成少计资产,严重者甚至导致投资管理失误、国有资产流失。政府会计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存在不计提折旧、提取固定基金等问题,从而导致虚增资产和净资产的问题。此外,政府会计对负债的核算范围也不够全面、成本信息未按照权责发生制在受益期内均衡分配,都将导致核算结果达不到客观合理。

(二)会计体系结构不合理

政府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虽然同属一个体系却分别按照不同要求设置了不同的会计科目和不同格式的财务报表,没有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这就会导致财政总预算会计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下拨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也就无法有效控制和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三)无法满足多元的信息需求

政府会计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形成的财务报表及信息多侧重于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满足的多为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政府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却无法通过政府会计提供的报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构建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贯穿会计理论体系的始终,反映的是会计行为的基本价值;具体目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即会计信息提供给谁、包含什么内容以及提供的目的是什么。构建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应首先解决好这两个目标的明确工作。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基本目标应侧重于受托责任观,并兼顾决策有用观。

政府行为是非营利性的,与企业不同的是并不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因此政府会计目标以政府职能为基础,首先应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资产债务,其次还应反映政府调用资源的利用情况,最高层次应反映资源投入的效率和效益以及政府运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二)会计主体

确定会计主体是构建会计体系的核心,我国原有的政府会计主体只体现了组织主体,不仅包括行政单位还包括事业单位,不同的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同,容易造成混乱。构建新的会计体系应引入基金会计主体,即按照财务资源用途的不同来分别进行核算和报告其收支情况及运营结果。

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在确定组织主体时应分别考虑核算和报告的需要。核算主体的确定可继续使用原有的做法,即只包含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政府性基金,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应作为政府的一项资产进行核算和披露。报告主体的确定应以受托责任为基础,考虑其是否承担公共的受托责任以及是否存在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因此各级政府以及行政单位、接受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应作为报告主体,而与各级政府财务报告相关的非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政府控股企业的信息应以附注或附表的形式列入政府财务报告。

确定基金会计主体应首先按照资金用途的不同分别设立基金,以基金为单位组织财务收支并进行会计核算,不同的基金应分别单独进行核算和报告。具体来说,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专用资金以及大型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基金核算和报告方式,更好地对其进行绩效评价。

(三)会计核算基础

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通过直接记录货币收支可以精确地衡量预算对经济的影响,为国家选择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一定的便利性,而且操作简单易理解,数据处理也较为容易和快速。但是,收付实现制与受托责任制的要求不符,产生的会计信息没有较好的相关性,不能为部门考核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且不利于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面临的风险等,对于绩效管理所能起到的作用具有局限性。

权责发生制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如实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通过正确反映各期成本也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助于政府绩效的改进,对于政府绩效管理来说能提供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但由于其核算原理较为复杂,在实际操作时非常繁琐,因此全面推进权责发生制也就意味着成本的大幅提升。

(四)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化,也是对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设置会计科目的基础就是明确界定会计要素,构建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合理界定会计要素的组成,以及明确各会计要素的定义。

资产应定义为过去的事项或交易引起的、由政府控制的可以为政府提供未来使用价值的经济资源,应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尽可能确认和披露更广泛的政府资产。负债应定义为政府承担的付出资源或未来资源的现时义务,不仅包括显性负债还应包括隐性负债,比如做出的某些承诺或环境负债等。净资产的定义是以资产和负债为基准的,由资产减去负债的净额为净资产,政府净资产反映的是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持续能力,只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符合对称性原则要求时才能正确反映政府绩效。收入是指能够实际为政府带来的可支配经济资源,不仅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还应包括预算外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对收入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分类,并分e采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核算系统,才能更好地满足政府会计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要求。政府的支出是指政府在履行公共责任时付出的经济资源,应与其履行责任的情况进行匹配,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全面确认政府的支出,即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才能正确反映政府总的耗费的经济资源。

(作者单位为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鲍国昀.透明政府、绩效政府的会计改革发展研究[J].2014(5).

[2]颜晔锋.论绩效管理视域下的政府会计改革[J].时代金融,2015(11).

[3]路军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向定位与改革路径设计――基于多重理论视角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3

关键词财务可行性评价项目投资投资决策

财务可行性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条件下,从项目财务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的财务赢利能力和清偿能力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酒店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对拟建的酒店项目,从项目所处区域市场前景、当地酒店行业的经营情况、酒店定位、项目资金投入情况(主要是土地及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模式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算项目风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酒店业主提供投资决策和运营的建议,为项目的银行融资提供参考依据。

一、财务可行性评价工作流程

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可行评价工作包括:财务可行性要素的识别及估算、财务可行评价的体系及财务可行评价的标准。

(一)财务可行性要素的识别及估算

从项目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可将新建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要素划分为投入类和产出类两种类型。投入类财务可行性要素包括:在建设期发生的建设投资、在建设期期末或运营期前期发生的垫支流动资金投资、在运营期发生的经营成本(付现成本)、在运营期发生的各种税金(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产出类财务可行性要素:在运营期发生的营业收入、在运营期发生的补贴收入、通常在项目计算期末回收的固定资产余值、通常在项目计算期末回收的流动资金。

在实施的拟建项目中,所识别的投入类可行性要素包括:拟建酒店用地的用地成本、主体建筑成本、项目装修成本、设备购置成本、运营期垫付流动资金、运营期的经营成本及税金。所识别的产出类可行性要素包括:运营期间的营业收入。

建设投资是项目建设阶段发生的投入,由于项目建设阶段一般都会形成一定的资产,因此通常使用形成资产法m行估算。形成资产法需要分别按形成固定资产的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费用和形成其他资产投资的费用和预备费四项内容进行估算。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形成资产法进行建设投资的时候,要把形成资产的所有要素考虑完整。例如对主体建筑的成本需要包括地基、地下室、各楼层、文明工程、升降设备等各个部分(环节)的造价。

在项目正式运营后,项目都会占用供应商的资金、税金等,形成流动负债,也需要新增一部分流动资产(周转用的现金、应收款、存货占用的现金)。在财务可行性评价中,应注意项目运营过程中对流动资金的投入。流动资金投资可按分项详细估算法进行估算。分项详细估算法,是指根据投资项目在运营期内主要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素的最低周转天数和预计周转额分别估算每一流动项目的占用额,进而确定各年流动资金投资的一种方法。项目新增流动资金投入需求一般按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差额进行计算。项目投资一般分为建设期及运营期两个明显的运作阶段。在运营期间,项目投入主要是与营业收入相配比的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等。在财务可行性评价中,我们通常需要把营业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主要是与收入关联性较强的成本,例如在酒店行业中,随客房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水电成本、消耗用品成本(洗漱用具)、床上用品等的洗涤费用、维修维护费。针对成本的不同,在财务可行性评价中对单位成本采取不同的估价方式:对于水电成本采取同行全年平均单房耗用金额计算(实际运营的单房成本可能与预计情况不同)、对于消耗用品成本及洗涤费用则采取实际价格计算(该部分成本都能获取现有供应商报价)、维修维护费按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维修维护费用与使用量有一定关系,但并非直接相关;为简化起见,按收入一定比例进行计提)。

固定成本主要是与收入无直接关系,固定发生的营业成本。项目财务可行评价识别的固定成本包括:服务及管理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及摊销成本。固定成本一般按成本分类进行总额估算:服务及管理人员工资按预计所需职员人数及年平均工资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按资产折旧年限进行计提估算(房屋按五十年、电子设备按五年、电梯及空调设备按二十年计提折旧)、摊销成本按不同成本性质采用不同的年限进行摊销(土地使用权按四十年、酒店装修成本按十年进行摊销)。

在本次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识别的产出类可行性要素主要是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营业收入。由于业主单位并没有确定的运营期(出售酒店物业的时间无法确定),且项目物业的日后升值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在项目财务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运营期满的物业变现情况不作考虑。对于项目的运营期间,按十年进行估算。每年的营业收入按设计各种级别房间的间数、单房价格、预计全年平均折扣率及入住率来进行估算。

(二)财务可行评价的体系及财务可行评价的标准

对项目可行的评价从财务角度考虑,分为利润率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两大类。而现金流量指标分为项目现金内含报酬率指标和预期收益率折现值两类指标。

项目的利润情况是业主单位关心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指标。利润率指标主要通过把前一阶段识别的财务可行性要素转换为收入及成本费用项目,编制预计利润表。在考虑项目在财务方面是否可行,除了考虑项目运营期的利润情况外,还需要考虑项目的现金流量情况。原因在于能否筹集足够的资金满足项目的投入、项目能否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满足项目投资者的资金需求(包括偿还到期债务及股东分红等需求)、项目的内含报酬率是否满足投资者的预期。通过计算项目的静态现金流量,计算项目的静态回收期、净现金流量内含报酬率及预期收益率情况下的净现值,来衡量项目是否具备财务的可行性。

二、财务可行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核算要素;会计信息质量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背景

(一)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财办[2009]37号)就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七项任务是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第七项任务明确提出“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指导意见:一是改进现行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二是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研究构建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三是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各预算单位、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业务活动情况。新《准则》的出台则呼应了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求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事业单位资金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更多社会资本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事业单位,导致事业单位不断出现一些新业务。原《准则》在指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上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和实践拓进的需要。加之201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明确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的划分,要求依据分类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规范。由此可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促进了新《准则》的修订出台。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近十年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基本都在企业进行,数量庞大的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尚未深入涉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从近几年开展的治理“小金库”检查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违规违法情况不比企业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国家资金投入在使用和管理上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亟需从制度上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新《准则》的改进

(一)准则定位更高、更明晰

原《准则》定位不够准确,且对部分业务的具体操作作了规定,导致定位不明晰。新《准则》第三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将统驭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建立了统一的核算原则和框架,是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的基础和依据。故新《准则》定位为概念框架,更加抽象、概括,仅对具体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指导,不作具体规定。

此外,新《准则》适用范围由“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扩大到“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也呼应了新《准则》定位的提升。

(二)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和会计信息使用者

新《准则》新增第四条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和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明确规定。新《准则》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必须要对会计核算目标加以明确阐述,因为会计核算目标的选择对会计主体的界定、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构成以及具体业务处理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新《准则》会计核算目标明确为反映受托责任,同时兼顾决策有用。这一阐述表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仅仅为政府宏观管理及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服务,而且要考虑更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结合上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明确与扩大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三)会计核算基础的修订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经营性业务和某些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取了权责发生制,以满足其会计核算的要求,从而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新《准则》第九条除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外,还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比如现行科学、测绘、地质、勘探以及医院等行业事业单位均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这一规定不仅适应了以绩效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需要,还与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六十六条规定相协调。

(四)规范了会计要素

原《准则》没有单独对会计要素包含的内容作相关规定。新《准则》新增第十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且考虑了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费用”要素,突出新《准则》规范内容更全面。新《准则》还对“净资产”、“负债”、“收入”等要素的定义进行了微调。

(五)突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与原《准则》中第二章“一般原则”相对应的是新《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概念的提法,从某种程度上突出了新《准则》概念框架的定位。它对原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原则进行了重新表述和排序,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全面性的要求,以强调将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保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六)资产的修订

原《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新《准则》则与《企业会计准则》趋同,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并将原《准则》中的“对外投资”根据持有时间的长短(是否超过一年)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分别纳入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根据新《准则》第二十条规定,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有几处变化值得注意:第一,新《准则》将“现金”修订为“库存现金”,相比之下更为准确,因为该科目核算的内容是具有货币实务形态的、存放在事业单位会计部门、由出纳人员保管的货币资金,应从会计核算的会计基本职能层面来考量,而不是会计监督与财务管理层面;第二,应收及预付款项包含的内容增加了“财政应返还额度”一项;第三,存货包含的内容里增加了“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三项内容。

根据新《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有几处较为明显的变化值得关注:第一,增加了“在建工程”一项,为各会计制度将基建项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体现了会计信息全面性的要求,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完善会计核算内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第二,新《准则》无形资产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趋同,第二十一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鉴于商誉具有不可辨认的特征,故无形资产分类中去掉了“商誉”,这更加符合事业单位实际业务处理的需要;第三,对通过不同方式取得的资产的计量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第四,新《准则》增加了第二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这一规定将有利于事业单位重视资产价值管理,真实反映资产情况和经营成果。

(七)负债的修订

原《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而新《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按照流动性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并将原《准则》中的“借入款项”按借入时间长短(是否超过一年)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纳入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根据新《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应付职工义务,还增加了“短期借款”一项。

根据新《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事业单位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增加了“长期应付款”项目,有利于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在筹资过程中融资租赁形成的负债,还增加了“长期负债”一项。

(八)净资产的修订

原《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而新《准则》第二十九条在对净资产定义表述作了微调的基础上,第三十条对净资产包括的内容作了较大修订,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这里注意两方面内容存在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固定基金”修订为“非流动资产基金”,扩大了该项目适用范围,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提供了依据;二是将“结余”按资金来源修订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在原《准则》下,事业单位在年末将收支相抵,将余额转入事业单位基金,这并不符合业务核算实际情况。新《准则》细化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将指导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理规范财政资金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资金结转结余。按新《准则》第三十条规定,财政资金结转结余不能参加结余分配,应结转下年或退回财政,区别对待并分别核算处理,这样有利于报表数据更清晰、更真实,也有利于消除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结余资金的误解。

(九)收入的修订

原《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新《准则》将“附属单位缴款”修订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删除了“基本建设拨款收入”。

对事业收入的定义也作了较大修订。根据《财政部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10]88号)有关要求,从2011年起,除教育收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外,其他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此举意味着从2011年开始,预算外资金成为了历史,财政管理进入了全面综合预算管理的新阶段。所以,包括事业收入在内,原《准则》里涉及到“预算外资金”的部分都作了相关修订,取消了“预算外资金”概念。

取消了原《准则》第三十八条中有关“长期项目的收入”的规定;鉴于新《准则》在第三章已对取得资产价值的确认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故取消了原《准则》第三十九条规定。

(十)支出的修订

根据全面性要求,考虑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事业单位,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替代“支出”,故新《准则》第七章标题“支出”修订为“支出或费用”。具体修订内容包括:一是事业单位的支出定义及包括的内容都删除了基本建设项目支出部分;二是对“对附属单位补助”定义进行了调整,主要鉴于“预算外资金”概念的取消,将定义中的“非财政预算资金”修订为“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更为合理准确;三是新《准则》增加了采用权责发生制情况下费用确认的规定,取代原《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

(十一)会计报表的修订

新《准则》第八章用“财务会计报告”替代了原《准则》的“会计报表”概念,财务会计报告比会计报表包含的信息内容更丰富,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理念和方式创新,将逐步改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仅服务于政府、事业单位自身的现状。具体修订内容包括:一是财务会计报告增加了“附注”一项,对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给予进一步解释说明,这将有助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尤其是各利益相关者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二是会计报表删除了“基建投资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将有利于会计报告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三是资产负债表列示内容作了较大修改。原《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应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进行编制,这混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要素范畴: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大大降低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相关性;新《准则》要求资产负债表依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要求列示,并且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四是对收入支出表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新《规则》第四十三条规定,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的构成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这将指导《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收入支出表的具体内容作出相应的修改。此外,新《准则》还新增了第四十六条规定,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进行了规定。

三、下一步改革的思考

(一)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新《准则》的出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业单位会计领域未来改革方向,预示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将逐步从服从预算管理向受托责任观兼顾决策有用观转变,这要求事业单位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全面反映政府负债状况,防范财政风险,为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提供技术基础,推进政府公共管理改革。

(二)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新《准则》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了梳理,增加了全面性要求,突出了新《准则》的定位,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遗憾的是,新《准则》并没有将“谨慎性”原则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谨慎性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新《准则》已经允许事业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在计提折旧或摊销过程中会涉及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说明实际会计核算工作(比如确认、计量和报告)也要求将谨慎性原则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从而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新《准则》极大地完善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报表的基本列报格式,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但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在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源,促使事业单位筹资渠道多元化,从而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单位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比如高等院校向银行大量借贷。那么,银行作为债权人就必须掌握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而要掌握其偿债能力,就必须了解其现金收支状况,仅通过新《准则》要求报送的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收入费用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三个表是无法获取完整可靠信息的。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个单位现金收支状况的重要报表,可以弥补相关信息空白,而新《准则》并未将现金流量表纳入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因此,未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考虑将现金流量表纳入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财政部令第72号,2012.

[2]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S].财预字[1997]286号,1997.

[3]乔春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设计的若干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09(4).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5

一、加快财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队伍素质远不能适应即将时展的需要,必须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企业会计人才的层次架构。

1.高级决策层。应拥有研究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会计对策和建立符合实际的会计核算、会计控制系统的决策层人才,他们应受过高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企业管理和会计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企业管理和财会专业理论知识,通晓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和国际贸易相关规定,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分析预测方法,是企业领导决策参谋体系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职责是:

(1)研究分析会计工作现状,设计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并不断的补充完善;

(2)预测经济技术指标变化趋势,编制中长期、短期经济技术指标计划和预算;

(3)分析经济活动数据资料,查找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提出解决解决方案;

(4)负责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

2.各功能模块的管理层。企业会计业务是按功能划分成个功能块的,各功能块的管理人才是会计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他们应受(文秘站:)过良好(大学本科以上)的会计专业教育,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精通本模块的具体业务,通晓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规定,能够正确理解决策层制定的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的意图,并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将各项政策制度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1)组织会计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企业的政策制度、规定;

(2)组织日常会计核算,按照管理要求编报各类报表、报告;

(3)组织相应功能的会计数据分析,编报分析报告;

(4)负责主管业务的内外沟通和工作协调。

3.业务主办层。根据岗位分工,负责各自具体核算业务执行的会计人才,他们应受过一定(中等专科以上)的会计专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通晓本岗位的会计核算办法、控制制度,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熟练操作计算机。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岗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2)定期编制符合要求的相关会计报表;

(3)对本岗位核算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编报分析报告;

(4)对本岗位的辅助人员的业务进行指导及检查。

4.辅助层。根据会计业务工作量的需要,给业务主办人员配备的辅助人员,他们受过会计专业培训或是刚进入企业会计部门的大中院校毕业生,具有一定

的会计专业知识,对企业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有一定的了解,有会计资格证书,在主办人员的指导下,能完成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主要职责是:

(1)在主办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会计核算工作;

(2)在主办人员的指导下,编报部分会计报表;

(3)按业务主管或主办人员的要求,收集正确的会计和经济业务数据;

(4)在业务主管或主办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经济业务分析工作,编报分析报告。

二、加快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为了规范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财政部起草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现正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适应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主要内容包括:

1.与《企业会计制度》内容一致的,符合企业具体情况和特点的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2.会计人员控制制度。包括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求,会计业务分工,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内容。

3.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使用、保管、盘点、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的具体要求;

4.存货控制制度。包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产成品、半成品等采购、保管、领用、发出、盘点、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要求;

5.成本控制制度。包括成本构成要素计量、记录、分配、归集、稽核、内部审计等的具体要求;

6.销售控制制度。包括销售发式确定、货款回收、发出商品跟踪、稽核、内部审计的集体要求;

7.资金筹集控制制度。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吸收投资、发行债券等决策、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规定;

8.投资控制制度。包括投资决策、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规定;

9.工程控制制度。包括决策、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规定。

10.会计电算化控制制度。包括收据录入、复核、网络安全等具体规定。

三、加快网络环境建设,健全会计计算机管理体系。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的网络,网络经济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促使企业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促进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的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具体、细致、深入,传统的手工处理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加快完善会计管理的网络建设,健全会计计算机管理体系,包括硬件准备和软件开发。

1.硬件准备。

(1)会计信息系统要把企业各部门信息纳入范畴,其信息资源将延伸到供、产、销、库存物料、人力资源、资金调度等各个方面,在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计算机信息网络体系,变传统书面信息传递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共享。

(2)会计信息系统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管理功能,网络管理范围既能包括各部门集中在一个区域的常规的局域网方式,也还必须包括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广域网方式,这样形成完备的网络体系,才能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如图所示:

2.软件开发。

(1)数据收集的功能模块。企业应根据一盘棋的思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关的数据库进行规划,实现数据共享,开发数据收集模块,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完成各种数据收集。

(2)预算控制模块。开发出相应的预算控制模块,自动将全年的预算指标根据实际分布情况,分解到各月,对会计人员报警,提醒及时加以控制,在有了完整的价格体系后,我们还可以要求控制模块自动计算实物量的使用数量,变事后控制为事中控制。

(3)会计分析功能模块。会计分析的主要功能通过编制相应的功能模块程序来自动完成,自动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对于超出正常值范围的异常状况要能给出解释说明,并分析异常情况将会产生的影响,同时给出建议的应付措施。

(4)会计预测功能模块。会计预测在分析多年的会计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找出构成会计要素各因素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编制出内部实物、劳务、费用变化的数学模型,进行符合规律、科学合理的预测,指导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下,进行科学决策。

3.电子商务系统。信息时代的到来,降低费用,提高效益,将越来越多的依靠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便捷性,应用网络发展电子商务,是一条捷径,商品销售、物资采购、货款结算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既可扩大市场范围,又可节约费用,现在电子商务应用还不普及,抢占商机,率先发展,发展电子商务是个很好的途径。

4.安全机制。

未来竞争信息起着重要作用,维护数据安全显得十分重要,网络环境下,公司数据安全的威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局域网规模不断扩大,连入网络的机器越来越多,善意、恶意闯入会计信息系统,登录会计专用服务器的危险性越来越大。外部,连入国际互联网,来自全球善意、恶意的攻入几率也很高,对会计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带来严重的挑战,在健全网络体系的同时,加大网络安全机制的建设十分紧迫。

完整的会计信息体系图如下:

四、建立以分析边际成本、边际利润为基础,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1.按管理会计的要求,对成本费用要素重新分类。为了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必须将成本费用按其性态分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等类别,这与财务会计的成本分类方法不同,要根据成本费用发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部分成本费用要素还要进行分析分解,要建立成本费用要素的分类方法体系。

2.建立与财务会计并存共享的数据库。管理会计的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加工,因此可以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统一考虑各自的需要,建立共享的数据库。

3.在会计软件中开发管理会计模块。

4.建立合理的责任中心,推行责任会计。根据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只对成本费用负责,没有收入的车间、分厂考核其成本费用,将他们建成成本费用责任中心;对相对独立核算收入的分厂、分公司等单位,考核其利润,建立利润中心;对有投资权的子公司等单位,既要考核利润,有考核其投资效果,建立投资中心。确定各种责任中心的考核目标,就要根据目标,编制详细的预算,通过对照预算完成情况,分析偏差,查找原因,明确责任,奖罚兑现。

五、要进行相关会计研究,适应国际环境。

1.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入关临近,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中国加入wto,就得融入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浪潮,这要求会计在资产核算方面的重点研究无形资产、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6

关键词 政府会计;预算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成本会计系统

一、政府会计的定义、功能与现状

(一)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

政府会计是指与企业会计相对应的专门用以计量、记录和报告公共部门财政交易或事项的会计系统,诸如征税、采购、付款以及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等等。预算会计特指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强调记录与报告预算资金在公共部门内部流动以及流向民间机构的过程。功能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应包括预算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与成本会计系统。我国传统的政府会计主要指预算会计核算系统。

(二)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

1.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

从预算会计系统中产生的关于拨款和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是政府财政、国库等核心部门与为数众多的支出机构实施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确保预算执行合规性的前提条件。在任何国家,支出机构和核心部门都需要了解预算执行过程的实际收入、支出去向与数额、收支进度等重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寻找差异信息、分析差异的性质、导致差异的原因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预算得以正确执行。

2.提高财政透明度。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手册》的界定,财政透明度是指“政府向公众公开政府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等信息的程度”。其中核算与报告政府资产与负债是实现财政透明度的核心。政府会计系统通过核算与披露政府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等相关信息,为公众及相关群体全面理解政府可控资产总量与构成以及负债、承诺以及应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规模与结构等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数据,据以正确评价政府的履责能力与持续性,提高财政透明度。

3.评价政府绩效,解脱受托责任。

政府会计是帮助政府履行和解脱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中绩效性受托责任指政府履责所取得的业绩及与其所耗费公共资源之间的配比关系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要求。政府会计系统核算与披露政府收入与取得代价配比、费用与部门、项目、服务间的投入与产出配比等相关信息,为公众及相关群体评价政府工作绩效、解脱公共受托责任提供信息途径。

(三)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实施于1998年的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框架依托组织结构构建,以现金制为确认基础,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无力实施集中性预算合规性控制。

我国目前在按组织类别构造的现行预算会计框架下,缺少反映预算运营过程的支出周期概念。总预算会计只记录拨款信息,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只记录付款阶段信息。与支出周期相关的承诺与核实阶段的信息无论在核心部门还是在支出机构,都无法进行核算,无法获取预算执行过程中合规性控制与财政风险控制的前瞻性信息。更为严重的是,因为三预算会计所持“会计语言――科目”不同,财政总预算会计无法同步记录、获取为数众多的支出机构基于支出周期的承诺、核实以及付款阶段的财政交易信息,使得核心部门难以对支出机构实施有效、集中的预算执行过程监管与财政风险管理。以基于反映预算运营过程的支出周期为框架。构建全面的预算会计体系,是实现预算执行全程监控以及集中监控的关键所在。

2.财政透明度不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手册》的核心要求是政府应当定期向公众提供全面并且真实的财政信息。编制和公布政府财务报告是向公众提供这些财政信息、实现财政透明的重要途径。《财政透明度手册》指出,向公众提供的财政信息至少应包括预算信息、资产和负债信息以及各级政府的合并财务状况。政府应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所有的资产和负债。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核算以现金制为确认基础,包括国有股权、固定资产等无法在资产项下予以全面、准确地记录和报告的事项。包括公共部门养老金等在内的许多跨年度义务未确认为负债,或有负债则不予确认、记录或以其他方式公开披露。为此,构建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是实现财政透明度的关键。

3.缺少成本核算系统,无法实现政府绩效评估。

对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服务进行成本核算,是实现公共管理由传统的产出导向向现代的绩效导向转变的基础,也是制定公共产品价格与合理收费的主要依据。以现金制为确认基础的政府会计无法全面确认政府资产与政府负债,因此无法核算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服务的完全成本,不能将公共部门的产出与取得的效果联系起来考评,在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浪费严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果。因此,应以应计制为基础,构建政府会计中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为评价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绩效提供数据基础。

二、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改革的背景

(一)建立集中性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与政府会计改革

近年来,旨在建立公共财政管理框架而推动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客观上要求对现行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围绕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所实施的几项主要制度包括部门预算制度、集中性政府采购制度、“单一账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上述财政管理制度的本质是转变公共财政管理的分散性,建立以集中性为特征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财政管理方式由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财政管理重点由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由此,要求政府会计能够提供反映支出周期各阶段的集中性财政交易信息。同时要求总预算会计能够集中、实时追踪和记录机构交易层包括承诺与付款阶段信息。

(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与政府会计改革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公众及相关部门要求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以对政府部门及官员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效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会计系统提供基于部门、项目、服务的关于资源消耗与产出之间在“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等方面的对比会计信息,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

(三)全球性政府会计改革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善公共部门内部管理、提高成效和效率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在发达国家广泛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政府会计改革进入以支持结果、效率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为重点的新阶段。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政府财务状况全面而真实的核算与报告、资源耗费与部门及项目产出成果之间的配比,成为促进公共管理改革的关键。

三、构建完善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一)以支出周期为框架构建全面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

1.全面预算会计体系的含义:

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虽然也称为预算会计,但并非全面意义

上的“预算会计”。只是对预算收支过程的事后描述性反映,无法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追踪与控制。

全面的预算会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由现行预算会计核算的“拨款”与“付款”两个阶段扩展到预算执行全过程,即授权、承诺、核实与付款四个阶段:其二是由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不记录机构层财政交易扩展到能够实时同步记录机构层交易。全面预算会计核算系统的重点是对支出层面实施有效的预算执行控制,以确保公款的取得、使用和结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图和要求。

2.支出周期与预算要素:

预算会计是指用以追踪拨款与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而拨款和拨款使用可以用支出周期概念予以准确描述。支出周期是指预算经立法机关批准后,预算资金从国库进入最终收款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由授权、承诺、核实以及付款四个相互承接的阶段构成。

授权是指通过法律,由立法机关授权某个政府单位,为特定的目的在特定期间内可以开支的法定数额。授权是支出周期的起始阶段,包括确定拨款数额和分配拨款两个环节;承诺是指政府、支出机构做出的已经导致财政支出义务发生并且需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履行的决定,构成承诺的一般标准是签署了购买商品与服务的订单;核实是指对供应商交付的商品与服务与所签署的合同、订单进行核对,确保与之相符;付款是指公共组织向商品与服务供应商支付款项。

基于支出周期概念,可以抽象出反映财政交易同质性的拨款(对应授权)、支出义务(对应承诺)、应计支出(对应核实)与现金支出(对应付款)四项预算要素。

3.预算会计账户体系:

围绕四项预算要素设立预算会计核心账户体系,监控拨款与拨款使用的全过程。确保合规性。

根据预算要素制定账户体系,核心部门与支出机构能够使用相同的账户体系核算,使得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能够扩展至机构层。即对同一财政交易事项,核心部门与支出机构同时采用相同的账户予以记录,使得有效监控机构层财政交易、建立集中性公共财政管理框架、提高财政透明度等成为可能。

(二)以财务会计要素为框架构造政府财务会计系统

顺应更强调政府全面公共资源受托责任的国际趋势,有必要在应计制基础上,以公共部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大财务会计要素为框架,建立起独立于政府预算的政府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用以关注和追踪政府活动的长期结果和影响。财务会计的重点在于准确记录与报告政府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以全面反映政府的履责状况与财务风险,提高财政透明度。

1.政府资产是指政府能够控制的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能够提供未来服务潜能或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资产按属性区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两大类。政府资产核算的难点在于对非金融资产如基础设施、文化遗产、军用资产、自然资源等的确认与计量。对其合理确认、计量与披露是评价政府资源管理绩效与产出效率、效果的前提。需要计提折旧的资产还应考虑折旧因素,以准确反映资产的耗费程度。

2.政府负债指政府承担的由过去交易或事项而承担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的资源流出。过去事项导致的现实义务区分为法定义务与推定义务。法定义务产生的负债包括购买商品与服务产生的应付账款、应付工资等;而推定义务包括公务员养老金支出承诺、政治承诺事项、环境治理责任导致的推定义务等。政府负债核算的难点在于确认与计量推定义务导致的负债,其处理可参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共部门委员会《社会政策会计》中的相关规定。

3.政府净资产是指政府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表示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持续能力。然而,净资产能否真实地反映政府履责的持续能力,有赖于政府资产与负债确认的合理性与对称性。

4.收入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表现形式为由资产流入、资产增值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净资产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有关的净资产增加。政府收入按来源区分为非交换交易收入(如税收等)与交换交易收入(如举债、出售资产等)。

5.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的流出、资产消耗或是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净资产减少,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分配有关的净资产减少。费用按是否支付现金区分为付现费用与非付现费用(如折旧等)。政府并非以取得收入作为前提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因此费用与收入无确认范围的对称性与结果上的配比性。

(三)以绩效评价为目标构造政府成本会计系统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基本素质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科学,需要特别注意会计的技能和基本素质,《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会计从业资格证是具备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事业单位会计采用的是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1)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预算会计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2)会计要素构成不同。预算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即使相同名称的会计要素,其内容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3)会计等式不同。预算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在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对应;对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办法;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没有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等。这些均与企业会计有明显差异。

不同的要求和核算特点就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提出更加全面的素质要求。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就人的素质而言,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包括先天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是人体的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和品质等要素的综合,其中:人的政治素质主要指人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良心感等内容;人的文化素质主要指人在知识、智能方面的素质,包括文化、艺术和科技素质。由此可见,会计人员素质可以概括为会计人员在财会方面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政治素质

会计人员应当在思想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职业理念上坚持奉守法、实事求是、爱岗敬业、高效廉洁等职业道德水准,不得曲解政策或歪曲事实,客观公正地为经济决策提供真实、合法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增强纳税意识,更新道德观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清正廉洁,爱惜自己身份,珍惜自己品格,有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洁身自好。绝不利用职权,贪污腐化。诸如在工作中获悉的服务对象的财务秘密,未经客户同意或法律允许不得擅自泄露等等。否则就会对自身及所服务单位的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甚至会对会计行业和社会公众造成重大伤害。

(二)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取决于其知识积累程度。会计人员应当克服“一劳永逸”的懒惰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财政、税收、金融、证券、外汇、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企业投资和经营的预测与分析等学科,这是会计人员知识体系中的主要框架。

2、相关知识,包括基本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相关工程技术和数理知识等学科,这是会计人员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法律知识,会计人员应当以学习经济法为主,熟悉与会计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学以致用,能够为会计主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成熟的价值观以及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除了能向其提供真实、完整、正确、及时的财务信息外,还要通过提供信息的过程,与利益相关者保持各种方式的沟通、联系与协调,以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帮助。会计作为一个服务岗位,要与单位内外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因此必须学会与别人沟通,提高会计职业服务的质量,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简明扼要、准确地陈述问题和观念。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做到正确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的关系,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正确处理好与本单位各职能科室、同事、领导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

作为一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如何才能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正确的政策导向,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和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真正合格的会计人才不仅是技术专家更应是道德专家。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道德意识的提高、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认真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原则,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道德决策能力。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8

[关键词]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人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24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化改革,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在企业管理中,财务预算管理具有重要地位,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企业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企业预算是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包括人力、实物和财务等,用这一科学系统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实施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控制开支,监控企业的目标的实施进度,同时可以对企业的利润进行预测,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预测,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可见,预算管理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1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系列计划和规划,计划和规划是在全面分析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在科学决策和预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制定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把将来一段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状况、生产状况和投资成果等通过各种形态反映出来,主要是实物和价值形态。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约束性。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具有很强的约束性。这种约束性表现在预算过程中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环节,对于程序和环节任何人和部门都不能随意更改,要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指标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二是综合性。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关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必须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到财务预算管理中。因此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非常多,不仅包括组织与控制和预算依据,也包括预算编制考评,此外还包括预算方法和预算目的等。所以说,预算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我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状

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虽然我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临的现状依然是不容乐观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财务预算管理观念落后

在一些企业中,财务预算管理观念是比较落后的,对财务预算管理没有清醒的认识,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层针对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生产提出明确的指标,下面各个部门去积极落实这些指标,这就是财务预算管理。二是编制财务预算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也浪费财力。三是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是一样的,有了财务计划就没有必要编制财务预算了。四是财务预算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以上这些错误认识尤其在一些小规模企业大量存在。这些错误认识可以反映出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利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22财务预算的编制不合理

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财务预算编制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不能对企业进行战略指导。一些企业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短期经营活动编制财务预算,而不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编制财务预算。这样编制的财务预算,其指标是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不能对企业进行战略性指导。由于是短期预算,编制预算会比较频繁,各时期的编制预算在衔接上会存在很大问题,不能有效衔接,不利于财务预算管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经不起市场的检验。一些企业仍采用传统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工作不到位,不重视市场调研和预测。这样的财务预算往往脱离市场实际,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不足,在市场上经不起检验。

23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人员素质不高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在企业中,财务管理部门是非常重要的部门。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受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直接影响,受财务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直接影响。财务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取得好的效果。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包括预算编制和审查,也监督预算执行,此外还包括提出预算管理意见。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不仅包括计算机和财务,也包括管理,此外还包括会计等。这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但现实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不能完全满足财务预算管理的需要。

3改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31转变财务预算管理观念

企业应该转变财务预算管理观念,提高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中,领导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企业的各项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领导要树立正确的财务预算管理理念,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必要时可以亲自抓这项工作。协调好各部门支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号召全体员工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降低经营和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2做好财务预算编制

企业要做好财务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预算应该围绕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进行,合理计划和规划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各方面的资金运作,包括企业经营成果、各项收入支出等。另外,财务预算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适应市场变化。财务预算编制的核心是现金,预算编制的最终目标是经营利润。财务预算管理要想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就必须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编制财务预算。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3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会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改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教育和培养,让他们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财务人员要自觉加强学习,学习现代化管理方法,学习多学科知识,满足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财务管理人员身上,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另外,企业要将内部财务关系理顺,每个部门承担的责任、权利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燕,于娇丽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3(8):42-43

[2]安振民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3(8):203-205

[3]张激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状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265-266

[4]解秀玉,李亚菊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86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9

(一)建立预算考评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实践中,预算考评体系被称为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建立合理的预算考评指标体系尤为必要。预算的编制仅仅是预算管理的开始,为发挥预算的作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如果没有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反之,如果考核没有预算做基础,考核也是无的放矢,既无说服力也无效果。因此,预算考评在整个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预算考评具有两层含义:预算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它的具体目的主要有沟通、激励和控制。预算考评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对责任单位或个人的业绩进行评价,它更深层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推动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表现,共同朝企业整体预算目标前进。因此,在设计预算考评指标体系的时候,管理者必须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紧密结合。

(二)预算考评指标的设计要求

成功的预算管理,必定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机制在发挥作用。但不同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的不同,考评指标的设计也不完全相同。预算考评指标的设计既要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完成预算任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又能避免经营者对企业产生不利的行为,尤其是要避免高层管理人员铤而走险的行为。

因此,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看,选择评价各责任单位业绩的指标应注意符合下述的八项基本要求:(1)业绩评价不仅要考虑反映当前财务成果的指标,而且也应考虑反映预期财务成果的指标;不仅要包含财务指标,并且尽可能包括非财务指标。(2)所选择的考评指标应淡化账面利润,突出现金流量指标。(3)既要考虑客户的价值,又要关注供应商的利益。(4)预算考评指标体系必须反映预算目标指标体系的状况。(5)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能促使各责任单位在搞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积极提出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或方案,并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6)要适应本企业文化,不能简单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7)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既简单、明确,又切实可行。(8)预算指标的选择要有连续性,便于比较和总结经验。

以我国一大型电信运营商a集团为例,a集团的经营业绩考核以省公司为主体进行,目标值为各省公司预算值。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关键业绩指标(Kpi)、激励性指标、扣分指标三大类。关键业绩指标(Kpi)包括基本指标和专业重点指标两类。基本指标包括业务收入指标、利润总额、eBitDa、CapeX支出占收比、资金收支差、增长型业务收入占比;专业重点指标包括用户到达数、累计逾期欠费率、客户综合满意度、库存物资周转率、一级干线传输网电路可用率。激励性指标包括满意度激励指标、集中采购完成率。扣分指标包括监管事务相关指标、纪检监察相关指标、人力资源相关指标、纳税事项、内控审计相关指标等。

二、我国企业预算考评指标体系设计的新旧对比

(一)传统的预算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预算考评体系多采用与上年同期进行比较的办法,财务指标在预算考评中占主导地位。对于利润层的生产经营部门,一般采用贡献毛益、营业利润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于具有投资决策权的二级公司,主要考评其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集团对子公司往往是使用利润或资本报酬率等财务指标;对各个部门、生产厂大多使用单一指标(如成本、费用降低率、销售收入额等);对整个企业集团则应该用经济增加值、市场增加值等作为其考评指标。

虽然传统预算考评体系使用财务指标或单一指标易于业绩操纵,在一定的程度上发挥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但组织的各部分仅关注自己的短期业绩,往往是一叶障目,不利于部门职能的协调和业绩的持续改进。而且,我国目前以传统的财务指标为主的预算考评体系,它已无法满足管理创新对信息的需求,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

(二)新经济条件下的预算考评指标体系

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日益复杂,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信息的失真导致考评不真实,因此非财务指标应运而生融入预算考评中。

传统的预算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要的预算指标。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这种单一的财务指标已远远不能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过分强调财务指标,一方面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价企业与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可能会迫使管理人员采取一些与企业长期发展不一致的短视行为。从企业管理目标看,财务指标最优化的管理标准已经过时,或者说至少很不全面。现实管理决策的实施离不开财务指标,但没有一项决策是仅仅通过这些指标计算完成的,而应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如产品的质量、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市场需求情况、市场占有率、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交送货率、机器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非财务指标,这些非财务指标有时会成为业绩评价的决定性因素。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传统预算着眼于近期的内部规划和行动,以财务指标为核心进行规划、控制、考核、评价,这往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脱节,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预算编制还应当反映顾客、竞争对手等战略因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目前,增加对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已成为会计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并成为改进财务报告和制定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因此,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运用和考虑,必将是今后预算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非财务指标主要有:市场占有率、产品废品率、返修率、顾客满意度、生产力指标、作业指标、创新能力、成长性、安全性等。这些非财务指标中有些是定量的有些则是定性的,对于难以量化的因素可以通过调查分析作为考评的依据。对于可以量化的应该同财务指标一样按照一定的权重纳入整个考评体系。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企业其各项考评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自己的企业特点有不同的设计。

三、我国企业预算考评指标设计的新发展

由于企业从工业时代的竞争转为了信息时代的竞争,一方面,企业开发和促进它的无形资产的能力变得比有形资产的管理要重要的多。理想的企业预算管理评价指标设计还应该包括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的综合价值。正是这些资产和生产能力才能成为企业在今天和明天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传统的预算指标设计在实施战略方面存在弊端,而战略预算是直接针对传统内容与战略缺乏相关性的弊端提出的,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编制预算可以消除传统预算的弊端。平衡记分卡的思想以及关键绩效指标(Kpi即keyperformanceindicators),对预算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改进,不仅能使指标的设计能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能更好的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的综合价值。

平衡记分卡80年代初由卡普兰提出,它是用来表达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平衡记分卡能把任务和决策转化为目标和指标,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我们将平衡记分卡引入预算考评指标的设计不仅包括了财务指标的考核,还要评价内部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客户盈利能力和员工、组织的学习与成长能力。以下从平衡记分卡的这四方面来对预算考评体系的指标设计提出新构想。

第一,从财务指标方面出发设计考核指标。由于这一指标的内容较为普及,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其中的一些关键指标。除了目前企业比较通用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方面的考核外,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Valueadded)是最近流行起来的一个比较时髦的考核一个企业或责任中心利用所拥有的资产为企业所有者创造的财富的指标,它可以衡量每一个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如何。

第二,从内部业务流程出发设计考核指标。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着重于交付今天的产品和服务给今天的客户过程。但长期的财务成功的动因,要求企业生产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现在和未来客户的需要。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出发,考评指标不仅应该反映对外部绩效有重大影响的业务流程,还应考虑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创新能力。

第三,从组织的学习与成长能力出发设计考核指标。企业的学习和成长来自于: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的程序。从组织的学习和成长的角度,考评指标应主要反映员工的能力。客户考核员工的一些指标不仅应包括员工满意程度、员工培训和员工技术的考评。本文认为,对员工能力的评价应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如员工淘汰率、员工平均培训费用和合理化建议数量等。

第四,从客户的盈利能力出发设计考核指标。从供应商的角度考虑,供应商关注的是能否及时获得下一环节企业的有关资源、主要包括资金能否及时结算、有关生产销售的信息能否及时予以反馈、物流速度等、因此,考评指标应反映这方面的内容。从顾客角度考虑,顾客主要关注的是(1)企业的时间观念,如交货或订货的提前期;(2)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如返修退货比率、准时交货比率等;(3)成本,即顾客的获取成本,这是企业能否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篇10

【关键词】园林;预算;定额;成本

做好园林工程的预算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政策性强、技术性强等特点,这要求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包括设计、施工方法、材料采购、专业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实际工程中,如何编制准确、系统以及完整的预算文件,对有效实现预期经济效益起着决定作用。

1重视园林工程概预算的必要性

园林工程属于艺术的范畴,因此他有别于民用建筑、桥梁工程等,对施工的要求也不同,比较零散,工程量相对较小,工作面大,花样繁多,形式各异,另外园林工程在户外施工,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工程量预算的时候,需要对园林产品进行精确的核算,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工程概预算,同时要确保工程的质量。

2工程量计算规则

对于园林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来说,工程量的计算相当关键,是确保准确编制预算的基础。而对于工程量计算来说,根据不同工程施工考虑的工程量计算要点有区别,现将结合主要的绿地整理以及栽植工程施工来探讨其工程量计算。

1.绿地整理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绿地整理工作,对于该工序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笔者总结如下:①对于平整绿化用地应当根据设计尺寸以面积计算。②一般的定额未包括挖土外运(运距超过50m)、借土回填、整理绿地超过30cm厚度的挖填土发生时应另行计算。③对于存在屋顶花园的,其基底处理未包括水平及垂直运输费用。另外,鉴于屋顶花园基底处理项目做法多种多样,若出现设计做法与定额不同时,应对其作相应调整。工序中应包括闭水试验、安埋透水管、排水口等。

2.栽植工程量计算

①对于园林工程种植落叶乔木、灌木、攀缘植物栽植、常绿乔木、独株球形植物及新工养护,均按设计图示数量以株计算。②对于园林工程施工出现的伐树、挖树根,按伐、挖数量应当以株计算。但是,对于挖、砍灌木丛,则应当按挖、砍数量以丛计算;而清除草皮按清除面积则以平方米计算。③对于定额未包括苗木花卉的价格,计价时则应当以设计的品种、规格另行计算。另外,对于定额绿化工程已包括施工后绿化地周围2m以内的清理工作,不包括种植前清理垃圾及其它障碍物,障碍物及种植后的垃圾场外运输。④单排、双排绿篱栽植及新工养护均按图示长度以米计算。而片植绿篱、露地花卉、色带、植物造型、花坛花卉、铺种草皮及新工养护,均按设计图示面积以平方米计算;而树木支撑均则以株计算。

3.假山和园路的工程量计算

对于园林内的工程量计算,要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只有考虑周全了,才能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准备,对于假山工程和园路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可采用如下的方式。①假山工程。对于采用砖骨架塑假石山,如设计要求做部分钢筋混凝土骨架时,应另行计算,而对于钢骨架塑假石山未包括基础、主骨架的工、料消耗量。②园路工程。对于园路铺砌块料面层时,或者采用与块料面层相同材料做路牙,其路牙的工程量应当并入块料面层工程量内计算。对于园路的砖地面已包括了砍砖、清洗石子等工料,则不另行计算。对于园路满铺卵石拼花地面时,如在满铺卵石地面中用砖、瓦瓷片拼花,拼花部分按相应的地面项目计算,定额人工乘以系数1.5。

3做好各个阶段的园林工程预算定额

1、工程投标阶段

做好园林工程预算定额工作,在园林工程投标阶段要根据工程概况与招标文件,主动联系市场与竞争对手的情况,准确计算出工程造价,同时要正确把握报价,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对能早期结帐收回工程款的项目的报价可以报较高价,这样有利于资金的周转运行,在后期项目单价可以适当地降低。在估计工程量可能会增加的项目,其单价可以提高,对于工程量可能会减少的项目,其单价可降低。图纸内容不明确或是有错误时,估计修改后工程量要增加的,其单价可提高,对于工程内容不明确的,其单价可降低。零星项目一般要稍高于工程单价表中工资单价,因为零星用工不属于承包有效合同总价范围,发生时实报实销,也可多获利。中标以后,根据园林工程项目的规模,组建与其相适应的项目经理部,仔细分析目标成本,指导后期的工程预算定额。

2、施工准备阶段

根据园林工程设计图纸与有关的技术资料,把内涵彻底吃透,依据图纸和中标的造价等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运用有关原理,从而制定出经济合理、科学先进的施工方案。控制与降低主要材料成本,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由于材料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常常发生预算价格和市场价格严重背离而导致采购成本失去控制的情况,所以要落实有关人员经常关注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积累实际的市场信息。

3、学会利用预算定额维权

在遇到园林工程中的索赔问题时,有些施工企业常常不敢得罪建设单位而放弃索赔。如发包人提出提前完成项目或缩短工期造成承包人的费用增加,或是发包人延误支付期限造成承包人的损失等,有些承包人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放弃向发包人索要赔偿。因此,懂得利用预算定额维护自己该有的利益也是需要承包人所掌握与学习的。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只追求物质方面的财富,更加在乎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园林景观是一门艺术,它的美直接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做好园林工程的概预算工作,是确保整个工程质量和经济指标的关键。无论是再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要做好预算的工作,同时结合风景园林的特点,才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家伟.论园林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J].山西建筑,2009,(06)

[2]曹星,冯丽丹.设计是园林工程成本控制的根本手段[J].房地产导刊,2009,(17)

[3]刘秋芝.园林工程预算编制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m].北京: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