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教材笔记十篇小学语文教材笔记十篇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5:08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1

关键词:课堂笔记;指导策略;小学生;小学语文

1.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语文能力;二是,学生能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1]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是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基石,做好课堂笔记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与方法之一。

在当下的小学课堂里,课堂笔记俨然失去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本来面目。课堂上,有的学生没有目的地埋头苦记,记笔记的时间侵占了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记笔记;有的学生根本无所谓记录课堂笔记与否。在教师不经意间,要不是课堂笔记成为学生的负累,甚至是学生的敌人,就是学生成为课堂笔记的奴隶。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前,独立自主地学习根本无从谈起。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展近十年,但学生在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方面仍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教师有义务改变这一现状。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在30分钟左右。[2]因此,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指导学生学会做课堂笔记。

在小学语文中,有大量的知识是需要识记的。学生通常采取的记忆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相比较而言,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是两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策略。组织策略与精加工策略都要求建立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课堂笔记正是一种在课堂上进行的,建立学习材料之间联系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整合要求学生的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包含三种类型:自由联想型、重复前提型和命题演绎型。儿童具备命题演绎型推理能力,意味着他们能够摆脱实际经验或已有观念干扰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推理对儿童的学习发展是最有意义的。研究结果表明,认同在7~8岁初步表现出命题演绎的可能性;在9~10岁还不十分稳定,到11~12岁才基本具有命题演绎思维的特点。[3]小学儿童常常孤立地看待个别事实或现象,不能提高到概括水平,即归纳推理能力较差。小学儿童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都要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经过一定阶段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为学生提供练习并发展高级思维能力的机会。这也说明教师有效指导课堂笔记的必要性。[4]

2.有效指导课堂笔记的策略――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课堂笔记是对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想的一种书面记录形式。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多采用的是课本批注式和笔记本抄写式两种类型的课堂笔记。课本批注式笔记是指学生直接在课本的空白处做课堂笔记的方式,用各种符号或者文字记录课堂信息。笔记本抄写式是指学生在笔记本上做课堂笔记的形式。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不仅包括在课堂上进行的指导,也包括在课堂前和课后指导学生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2.1课前关注学生的书写速度

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随时捕捉课堂上有用信息的过程。课堂上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听觉和视觉两种途径进行,很多情况下,有价值的信息是稍纵即逝的,如果学生的书写达不到一定速度,即便在众多的信息中辨识出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会错过记录的机会,或者因为忙于记录上一条有用信息,而错过后续的有用信息。书写速度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虽然当下有很多学校开设了写字课,让学生们练习书写,但练习的重点被集中在字体的美观上,很少关注书写的速度。为了提高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速度,教师在平常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时,不仅要关注书写的外观,也要关注书写的速度。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抄写一段文字,或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听写一段文字,时间一到就让学生停止书写,文字的长度逐渐增加,注意保护学生参与练习的信心。

2.2课堂上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2.2.1明确提出认真做好课堂笔记的要求

从学生接受学校语文教学的第一天,教师们就应该向学生明确提出上课须做好课堂笔记的要求,并且说明课堂笔记对其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当不仅在每次课堂教学最初几分钟里,提醒学生准备必需的笔和纸以便做课堂笔记,而且在教学重难点前再一次提出做好课堂笔记的要求。不断地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尤其有助于低年级的学生逐渐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其内在习惯,随着年龄增长,提醒的次数逐渐减少直至学生完全养成习惯后停止。

2.2.2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课堂笔记类型

由于教材排版不同、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不同的课堂笔记形式,有些教师会硬性要求学生统一将课堂笔记做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这样的要求是极为不合理的。一些学生在选择课堂笔记形式时往往拿不定主意或者做出不恰当的选择,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开始的几分钟里为学生提供课堂笔记形式方面的建议。如,教学古诗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做批注,一般教材会在古诗词周围留出较大空间,足够学生书写。为了使批注对象更加准确,教师可建议学生将古诗词中需要批注的字词先圈起来,再拉出一条线段到教材的空白处做批注。而对于教学长篇的记叙文,往往需要通过整理,画出一个完整的文章框架图,这种情况下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更加合理。

2.2.3为学生留出做课堂笔记的时间

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比记录更重要,课堂笔记是为学生的理解吸收所服务的工具。对于一部分小学生来说,同时听讲、理解、做课堂笔记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预留出给学生们做课堂笔记的时间,以确保学生不因记笔记而耽误理解。教师可将一堂课划分为几个环节,将教学重难点分布于不同的环节中,在各环节的间隙让学生做课堂笔记。[5]教师也可以在讲解教学重难点时放慢语速,或者有意让写有教学重难点的幻灯片多呈现几分钟。

2.2.4精心设计板书,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

好的板书可以浓缩教学内容的精华,成为学生理解复习的最佳材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逐步呈现最终的板书设计,尤其是教学游记类的课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的游览地图,随着教学的推进,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标出游览示意图,其余学生自己在座位上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手脑并用也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注意力。还有一些课文,需要对内容做梳理,教师用结构图替代条目式板书,如《猫》这一课的板书可以设计为:

2.2.5恰当编制学习辅助材料,引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课堂笔记一般容量较小,与大段的文字内容相比,学生对图表、表格等字符较少的笔记形式更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课前编制好相应的辅助材料,留有一定空白让学生填写,临下课时公布参考填法,对能正确、完整填写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帮助他们积极学习课堂内容。[6]以教学《新型玻璃》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表格:

在新课导入后教师可以将表格发到学生手中,填写表格的第一行作为示范,以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填写要求,其余的空格由学生自己在后面的教学时间填写。在公布填写结果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做必要的讲解,而不是仅仅公布结果了事。

2.3课后注重课堂笔记的评价和反馈

总体而言,小学生初学做课堂笔记,教师不应对课堂笔记的质量做过多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笔记做评价和反馈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掌握课堂笔记技巧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的笔记材料上写上有针对性的话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以积极的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笔记的优点和不足,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坚持在课堂上做好课堂笔记。

3.有效指导课堂笔记的条件

通过理论思考而得出的策略往往在实践中得不到意想的效果。大多是因为没有将实践策略的前提条件考虑在内。就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策略而言,需要将以下几点前提条件纳入思考范畴中。

3.1教师在课前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分析逻辑

有效课堂笔记的标准之一即重难点明确、逻辑清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肯下苦工钻研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有助于理解与吸收的材料,做出详尽的规划安排。并且教师在课下应坚持进行口头表达的练习,以便能够在课堂上有条理地表达观点,讲解内容。教师授课有序,指导有条不紊,学生的学习才能亦然。

3.2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对实现有效指导课堂笔记策略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势必意味着教师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有助于保证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学生至少有愿意倾听、愿意接纳的心向;另一方面,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间有效沟通,相互了解,教师能有足够畅通的渠道,能让教师了解到设计什么样的笔记,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方式是适合个别学生群体的。

3.3学校和社会支持小班化教学,并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

有效指导的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尽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在大班教学中,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而减少班级学生人数,在大部分情况下,教师个人是无法控制的,主要还得依靠学校和社会方面做出调整。

课堂笔记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课堂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第二,课堂笔记有助于增强学生鉴别力与思维的敏捷性;第三,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后复习最有效的工具。[7]虽然课堂笔记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思维训练依然应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笔记只是帮助思考,不应该取代课堂思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否则会本末倒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成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坟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7.

[3]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6.

[4]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7.

[5]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0.

[6]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2

关键词:形象记忆;英语课堂;感性认识

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学生抱怨:“我昨天还能背出的对话,今天怎么就忘了呢?”遗忘是记忆的天敌,如何让学生能长久有效地记忆学过的英语单词和课文内容,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由于其发音、语法等与汉语相距甚远,加上生活中几乎没有运用英语的机会,导致很多同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逐渐掉队。而学习离不开记忆,如何让学生们发挥出自身的记忆潜能,并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当中呢?笔者尝试着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利用形象记忆来帮助同学们轻松地学习课文内容。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直观形象的事物给人的印象较为深刻。识记过程也是如此,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让人记住。为什么形象的事物容易记忆呢?这得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谈起。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依靠感知器官,而感知正是从直观形象开始的。实物的记忆是最原始的,而对抽象概念系统知识的记忆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做基础。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以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质地、颜色、声音、气味等具体形象的识记、保持和重现。它带有显著的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的,形象记忆是有感知到思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现代教学工具多种多样,有挂图、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和多媒体等,目的都是为了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学习者的学习类型也各有千秋,最常见的可分为视觉学习类型、听觉学习类型和触觉动觉学习类型。大多数学习者是复合类型。教师只有从各个方面入手给予不同的刺激,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出记忆潜力。 

下面是笔者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让信息分别以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动觉形式和视听结合或视动结合等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运用形象记忆法帮助学生高效记忆的尝试。

图片资料使用方便简单,易于搜集,是笔者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工具。如在教学八年级下Unit3SectionB3里的故事时,教材里只有一幅配套图片。因为该故事人物较多,情节变化曲折,就像一个小品。如果只提供关键词,虽然也能起到提示作用,但太单调抽象。于是笔者请来一位美术教师按照故事情节设计了七幅图画,每幅图画对应故事中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人物和动作。平均一幅图画可以说上一至两句话,只要把每幅图画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整个故事就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降低难度,笔者先是一次提供一幅图片,并配上关键词提示。在大多数同学能准确地分别描述每幅图片后,笔者再提供去掉关键词的单张图片,让同学记住相应的动词短语及表达方式。最后再一齐呈现七幅图片,让他们能一口气把整个故事讲述完整。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很快就能流利顺畅地口述整篇文章。

在课文复述这个环节,有些教师喜欢采用提供关键词的方法,笔者更倾向于利用图片、简笔画或图片与文字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让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熟悉课文。教材里有些文章故事性强或者平面感强,但配套的图片没有,复述时学生感觉难度较大。通常,笔者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相应的图片来帮助同学记忆。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2SectionB3a的导游词中,每一句话都包含一个刚学的方位介词短语,内容非常的抽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辨清导游行走的方向和路径,笔者设计了一幅简单的图片,把文中提到的街道、公园、旅店和花园等都包括在内,并按着方向用箭头和虚线把行程显示出来。然后一边说导游词,一边手指着箭头移动,非常形象地完成了一次“导游”。这样示范一遍后,学生立刻觉得文章生动起来,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立体的场景。学生们口头练习了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就能看着图片把这段文字顺利地讲出来。

 听力材料同样是语言教学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中有很多课堂听力练习,除了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尽量模仿里面的发音和语调,以增加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喜欢利用英文歌曲来结合要教的各单元内容。如七年级开学时刚接触英语的部分农村学生记不住26个英文字母,于是教唱aBCSonG,结果只要会唱这首歌的同学马上就能顺利地背下这26个字母,而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陡然增加。

       美国有句格言:tellmeandiwillforget;Showmeandiwillremember;involvemeandiwilllearn.(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学会了。)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语言的运用能力,笔者尽量要求学生手、脑、口并用,做到“君子动口又动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乐此不疲。如八年级下Unit3SectionB4b中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自编情节和台词,进行警察审讯小偷的角色表演,学生表现得很积极。课前,笔者还特意去借来一顶保安用的大盖帽。记得当时有几位平时很少主动发言的男同学为了体会戴警帽的威风,憋足了一股劲拼命背诵准备好的对话。为了鼓励他们,笔者也让他们分别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也为他们的积极表现热烈鼓掌。课后检查发现,学生对该对话内容掌握得很好。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Unit7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时,考虑到很多同学在生活中很少会使用到榨汁机,为加深他们的印象,笔者特意从家里带来一台九阳多功能料理机和水果等原材料。先自己示范了一遍,做了一杯香蕉奶昔。再让几位最先用英语复述出操作步骤的同学亲手在课堂上尝试了一次,并让全班同学品尝了他们制作的奶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笔者让其他同学在课后分组制作他们喜欢的食品。在第二堂复习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轻松地复述出制作过程的各个环节。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3

关键词:学生;作文;积累;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8-0110-01

一、留心生活,善于观察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用心观察、体会,否则,写作的源泉将枯竭。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是直接源泉,也是主要的。

我们可以举些例子:

当你走上街头,看到形形的人群,有的行色匆匆赶路,有的悠闲自得散步,你再仔细观察老人、妇女、小孩等人的表情也截然不同;走到闹市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商贩们各自吆喝着自己的商品,他们的吆喝声也各有特色;在家中也要学会仔细观察,观察父母的言语、表情、动作等,还要仔细观察父母生活的具体细节;在学校里,你就更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老师的一言一行,上课的情景、批改作业的情景、辅导教育的语言、表情等,同学中间也要仔细观察,校园环境也是需要仔细观察。这些都是日后写作的好材料。

二、勇于实践,创造材料

任何人写作都需要从他生活及所处时代掘取矿藏,假如朱自清没有家境贫寒、北上求学的生活体验,便不会有《背影》的问世;鲁迅若没有在浙江绍兴的生活体验,就不会有《故乡》、《孔乙己》等佳作问世。可见,人生经历是一种财富,一种用金钱都买不到的财富。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如国庆、元旦的文艺晚会等,在活动中不断观察、思考,积累素材。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郊游,留心周围事物,用心记下所见。科技活动开展的科技制作竞赛,语文课开展的诗歌朗诵或故事演讲比赛,美术课开展的绘画书法展览等,在各种活动中将所获得的素材储藏在自己的脑海。当写作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三、读书看报,吸取材料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籍报刊是作文材料的又一个源泉。比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由于经过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更规范、更精练、更集中,便于读者吸收和积累。再说,目前中学生学习的任务重,不可能也不必一定要从生活中积累作文所需要的材料。那么就从书籍报刊中去积累材料了。书籍报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无论是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学的,大量的书籍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而且这些材料又相对比较集中,只要你喜欢的,就有可能得到它。

有些学生每天也确实在勤读苦抄,却收效甚微。原因是在于这种阅读大多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的“研”读。宋代著名大学问家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那就是要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而一些学生在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抛在一边,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的阅读怎么会留下深刻印象?阅读积累一定要在“熟”字上下功夫。读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使精美的语言、精华的思想、精警的智慧储入自己的语言宝库。待到自己写作时就会文如泉涌,流注于笔端,写出美妙的文章来。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及时记录,剪贴保存

著名作家叶永烈曾说:“我在深入生活时,随身带笔记本。采访时,记详细笔记。种种见闻,随手记。偶然有所思,也记在本子上。我有剪报习惯,我的剪报分二十多类,分门别类剪贴。”叶永烈已经出版了五十多本书,这与他丰厚积累是分不开的。俗话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因为即使当时印象很深的材料,时间一长终会淡忘,成了过眼烟云。所以,请准备一个笔记本,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随时剪贴或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进行储存。

五、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一)写阅读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二)课内与课外结合。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三)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窄,相反,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要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先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读。博览,博采广博,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四)定向与定量、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作定向定量的阅读。定向,指的是阅读的方向,既阅读内容定何种类:或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或是各种报刊杂志中的精华。定量,指的是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按阅读的数量来评定。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特别是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既给英语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随着翻译学科的建设,培养新型口译人才,已成为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阶段的重点之一。在这方面,基于不同模式、不同理论的口译教学模式、口译教学方法陆续出现,给本科口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口译教学的水平。

在我国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阶段,口译主要以交替传译教学为主。然而,教学口译并非易事,其既区别于笔译教学,又绝不是单纯的“听―译”翻译语言讲解。由于交替传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等各方面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教学难点,如何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口译的“门”,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教学难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交替传译过程的三个阶段,指出每阶段的教学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解决问题,进一步探索一套有效、实用、具体的英语专业本科交替传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二、基于口译过程的训练和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的口译教学模式和培训方法,它们都结合了西方口笔译理论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现就基于口译过程的口译教学和训练模式做一简单概述。

以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理论派提出的翻译过程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内容和情感。这种模式强调如何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也注重技能的传授和训练。[1]在丹尼尔?吉尔教授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式中,口译分为两个阶段:听解和笔记阶段,言语生成阶段[2]。该模式清楚地展现了交替传译的过程,也提出了交传中的基本技能。梅德明教授提出口译的基本过程为“输入―解译―输出”,口译教学采用基础能力培训和应用能力培训结合、听说读写译技能教学兼容、文字声像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用的综合教学法。[3]蔡小红在释意理论三角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交替传译过程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阶段:源语听力理解,信息概念的总结和记忆,目标语的重现。[4]

这些学者基于口译过程的口译训练和教学模式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后来的口译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交替传译“三部曲”中:信息输入―分析理解―目的语表达,教师应抓住每一阶段的关键,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对策,解决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最终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培养更好的口译人才。

三、基于口译过程的本科交替传译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1.信息输入

在本科口译教学中,交替传译的信息输入主要是听入(视译除外),这是口译的第一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汉译英时,由于听入的是母语,因此除了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口音、怪癖语、俚语、专业词语或发生“耳误”情况外,学生的汉语听入一般不会发生困难。但是在英译汉中,由于听入的是非母语,英语的听入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一道难关。笔者认为,在交替传译的这一环节中,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口译中英语的听入能力。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跨过这一难关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选择英语原音的材料进行课堂的口译练习,避免总是让学生接触标准的录音教材。这种做法可以尽可能地还原口译现场,让学生避免听惯了课堂的标准录音,到了实战时无法适应讲话者可能带有的各种讲话习惯,从而造成紧张、听入困难等问题。同时,在课后,教师应鼓励、督促学生大量地进行听力练习,泛听各种原音材料,让听力能力真正上到一个台阶。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词汇、表达积累。这一部分包括两方面:词汇的积累和相关口译短语的积累。如果学生的词汇不达标,就会给听力理解带来很大的麻烦,只有过了基本的词汇关,学生的信息听入才会相对顺利。同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听到一些短语时,比如,theeradicationofextremepoverty,单个单词的意思,学生都明白,但是由于对整个短语不熟悉,当这些单词组合在一起一下子出来时,不能马上反应出其对应的中文“消除赤贫”。于是学生会花时间把单个单词的意思组合在一起,以得到短语的意思,却耽误了听力理解的进程。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除了词汇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口译相关短语的积累。如果学生能充分熟悉相关表达,缩短中英文对应的反应时间,听到英文即刻反应出其对应的意思,那么听入这一块会顺利很多。

第三,让学生养成译前准备的习惯。在本科阶段,教师应选择专业性不是太强的材料,即一般性的发言,如领导人致辞、大会主旨演讲等。这些材料一般都围绕一定的话题或者一定的背景进行,便于学生提前准备。比如,教师选择某领导人在达沃斯论坛上关于中国经济的讲话,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话题(并非整个演讲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达沃斯论坛的相关背景知识、中国近期经济走势等信息。实践表明,学生的背景知识准备得越充分,在听力理解时,对信息的把握就越容易。

2.理解分析

交替传译的第二个阶段,即分析或者解析。这一部分涉及短时记忆、口译笔记等。笔者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记忆、笔记,以及精力的分配。记忆是口译中的重要技巧,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记忆技巧,完全依靠有限的笔记获取源语信息是不可行的。如果学生仅凭记忆,不用笔记,由于大脑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在源语信息较密集的情况下,不可能完整、准确地记住源语的信息。同时,学生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对理解、记忆、笔记三者的精力分配问题。在做口译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要适当分配,才能协调运转。但是,部分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把精力分配给理解和记忆多了,那么笔记就记不下去了,光凭大量的记忆和零星的笔记,回忆起的是部分零碎信息。如果学生的笔记占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学生在理解原文、记忆信息上精力相对就少,回看笔记时,只有大块凌乱的笔记和碎片式的记忆信息,造成信息偏差、错误或逻辑混乱。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难点就在这三方面:口译记忆、口译笔记及精力分配。

针对这些难点和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进行循序渐进、讲究方法的记忆训练。在记忆训练的进程上,教师可分阶段实施记忆训练,采用无笔记源语复述――无笔记目的语复述――有笔记源语复述――有笔记目的语复述,最后循序渐进过渡到交替传译,强化学生的口译记忆能力。在记忆方法的训练上,教师应主要训练学生的提纲式记忆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提纲式记忆指译员充分利用语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意义间的联系,把源语讲话内容当做提纲或框架来处理;形象化记忆指译员在头脑里把讲话人所说的内容形象化。[5]在记忆训练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选择逻辑性强或便于形象记忆的材料。

其次,介绍基本的笔记技巧,同时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笔记系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水平不同,学生的口译笔记也是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则偏向多用记忆,少用笔记;有的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好,中英文反应速度快,则笔记的目的语用得更多。例如前面提到的theeradicationofextremepoverty,若学生听到即反应出“消除赤贫”,其笔记上多为“×贫”,但如果学生中英文反应慢,则笔记上多为英语单词的部分字母;还有的学生习惯多用符号,有的学生喜欢多用缩略词,等等。笔者认为,教师一方面应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笔记技巧,比如抓关键词、用口译符号、多划少写、竖着布局、体现逻辑等,另一方面应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己习惯的一套口译笔记系统,尊重学生口译笔记的差异与习惯,只要学生的笔记自己用起来得心应手,并能较为准确、完整地还原源语信息即可。同时,在笔记学习的前期,应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反复使用,即同一个材料,让学生听材料、记笔记多遍,把笔记的基本要求应用到每一遍记录中,尽量做到第二遍的笔记比上一遍满意,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固定的笔记体系。

最后,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记忆、笔记的平衡点。这三方面精力的平衡是很关键的,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每个学生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课堂材料的充分应用。在前期的笔记训练中,鼓励学生用同一材料反复做笔记,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找到三者平衡的感觉。第二,教师展示。教师在课堂上做示范,并向学生讲解笔记记录的各种要点,使学生在观摩老师做笔记的过程中得到点拨。第三,同学交流。由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往往与教师有一定差异,同学间的交流也许会让学生更容易“开窍”。在笔记学习的前期,可让笔记学习进程较快的同学,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第四,大量的课后练习。口译的自我学习在整个口译教学中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应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后练习,并进行督促,才能真正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对口译教学而言,只有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记忆、笔记三者的平衡,才能真正突破交替传译分析部分的这一难关。

3.目的语表达

表达直接影响着翻译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这部分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英译中的翻译腔、中译英相关表达的受限和表达艺术的问题。

英译中的翻译腔是很多学生的问题,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处理翻译的过程中,太过拘泥于源语的形式,导致整个中文听起来特别别扭,不符合中文说话习惯。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让学生学会如何“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学会断句、顺译等口译翻译处理技巧,在理解、获取源语信息后,鼓励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

中译英的交传,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关的中英对应表达,导致学生在翻译时,用生硬、不准确的中文表达源语信息,甚至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表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表达的补充和积累,包括两方面:句子结构和短语。比如:在表达欢迎或者祝贺时,常用句型为:onbehalfof...,iwouldliketoextendmy...to...for...;各类的短语,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环保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表达积累越多,处理中译英就越容易,翻译的效果就越好,同时,学生由于见识、记忆了大量相关表达,自身的遣词造句能力会有所提高,在遇到陌生或者较难的翻译时,会更容易进行处理。

在本科口译的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口译技巧和翻译语言质量本身,教师还应该充分重视译员在表达艺术方面的训练。发音不标准、说话拉扯犹豫、缺乏自信、语速过快或过慢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口译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借用公共演讲技巧。首先,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以中等语速、中等语调、中等音量进行翻译,减少表达时的停顿、犹豫、重复,培养学生沉稳、自信的态度。其次,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英文发音及普通话的训练,尽量做到发音标准。再次,要求学生翻译时注意站姿、坐姿,尽量展现出职业性。最后,在课堂内组织模拟会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做口译,注意表达艺术方面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5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留心观察、读写结合、勤于练笔、修改讲评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爱动笔、乐于表达、敢讲真话的写作习惯。只要教师能踏实训练,坚持长久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关键词]

写作习惯;能力提升;写作兴趣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语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的确,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开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金钥匙,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主要责任。小学的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中指出:写作“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每次学校举办大型活动,如观看电影、春游、趣味运动会,每次学校发生一些变化,每学期老师的更换,每一次有新转来的同学,每天上学、放学路上有哪些事、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都让学生说说个人的感受,然后记录下来。针对每一单元的习作内容,笔者在教学前都先给学生们布置观察、收集资料的任务。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笔者通常先组织学生在各自的小组里跟同伴们说一说,目的是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同时增强口语表达能力,组内的同学相互间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便学生进行及时的修改和整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有时,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打乱小组的界限。例如,在写“小动物”的作文前,笔者提前布置观察任务,第二天上课时把全班的观察信息进行整合,然后按照不同的题目分组:“小兔子”组、“小狗狗”组、“小乌龟”组等。临时组建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换资料,然后进行资料的筛选,再有选择地应用。笔者会教给学生如何通过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小动物的不同特点,根据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步骤,最后才落笔成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应从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更加广泛地发现和丰富写作的题材。

二、培养读写结合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与弱,以及写作水平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阅读量的多少、阅读程度的深浅,以及读写之间是否能得体运用。因此,读写结合是培养和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笔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开展了“每周读一本书,撰写一张读书卡”的活动。笔者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必须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告诉他们只有进行长期的积累、反复的历练,才能把握写作的规律,打造习作的方舟。通过阅读优美的叙事性文章,从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之后通过续写、补写、改写、仿写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如学习课文《假如我有马良的神笔》之后的仿写,学过课文《和时间赛跑》之后的“我也和时间赛跑”的小练笔,以及到六年级之后,对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一课,学生们仍然还有许多的感想要写。四年级的《钓鱼》一课,学完之后,笔者设计让学生补写“我”的心理活动,从而深化了“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一主题。能够进行以上方式写作训练的课文还有《桂林山水》《五彩池》《地震中的父子》《鸟的天堂》《小狮子艾尔莎》《西门豹》等。

三、培养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怕写或者不爱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的写作量不够,因此动笔时无话可说。要想提高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养成勤于练笔的好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过如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积累素材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素材是作文的基础,勤于训练是必要的保障。素材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二是学生每个人手里都要有一个小本子用来练笔,也就是说用来简要记录、描写生活片段、生活场景,从而为未来的写作积累大量素材。三是用这个小本子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并记录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

(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要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进行深入地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心加工,于细微处提炼深刻的主题。笔者还建议学生有计划地在书上批注,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在书上及时记录下来,再与同学进行交流。由于长期坚持勤于练笔,学生的动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班级还开展了评选学生优秀作文活动、办语文小报活动等,这些活动旨在把学生们的好作文、好的学习习惯介绍给大家。

四、培养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6

【关键词】随笔训练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96

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众多资深语文教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却不见明显的良好效果,学生对于写作依旧是淡然处之,写作能力也不见提升。而想要改变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无力感”,随笔化写作便成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主打内容。本文,则是笔者根据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实践,选择初中语文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为课题研究做出的一些探讨。在理解随笔训练的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从而做出相对应的措施来鼓励学生通过随笔训练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随笔的定义及特点

随笔有其深刻意义亦有其宽泛意义,并随时代的变迁,世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宋代洪迈曾经在《容斋随笔》中这样定义随笔:“意之所之,随即随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换言之便是一种灵活而随意的笔记。而在鲁迅的《书信集・致李小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几个人在选我的随笔,从《坟》起到《二心》止”。从而可知,在鲁迅来看随笔便是一种篇幅短小的文体形式灵活的散文,这种散文体裁既可以是抒情,也是可以⑹乱嗷蚴且槁郏体裁形式多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随笔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指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的散文,另一种定义如同笔记,好比一些听到看到而做的一下记录或感想。因此,随笔的定义比较的广泛,而对于初中生来说,采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解更适合他们,即指学生自由练笔的一种作业形式。它的体裁可以是记叙、议论或抒情。形式也可以多样,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歌或散文等等。

从随笔的定义和内涵可以得知,随笔具有以下特点:

体裁题材相对灵活多样。随笔相对于许多传统的大作文来说,其形式更加灵活。随笔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既可以是日常美文的摘抄,也可是文学创作;既可以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对所见所闻的记录。从字数上看,随笔也没有严格的限制,短则几十字,亦可长达几千字。

表达情感思想相对自由。随笔由于其内容的随意性,表达的情感也是没有限制拘束的,“言为心声”,一天中可以有千变万化的情感,便可用随笔记下那千变万化的心情。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荟”一般,人的思想是不可捉摸的。所以,随笔表达的思想僵尸自然而有品位,闲话而有雅趣的。语言表达更富个性。因为随笔在表达形式上是自由的,所以,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是相对自由的。表达内容可以是描述自身的情感经历,也可以是描写一件充满情趣的小事件,同样也可以从细节上描述一个小人物等等。语言既可以是幽默风趣的,也可是豪放不羁的。

二、初中阶段学生随笔训练及写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借鉴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经验的前提下,当代许多语文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自主练笔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说的随笔,并总结出了一些有关随笔训练对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作用的经验。如:1994年,黄先法老师在《试论初中学生“课外练笔”的若干原则》中有提到:“初写随笔,学生大都挤不出什么东西来,学生写出来的大都是小猫小狗、钓鱼捉虾、花瓶闹钟之类的小儿旧事,或是摘抄文选,总是将手抚摸着往事沉吟、咏叹。鉴于此,有重点的进行单项练习指导是必要的。”徐董梅老师更是对随笔教学做出了总结性的原则,及:“指导性原则、与教材互动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拓展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激励性原则”。

由此可以看出,如今的随笔教学及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仍需广大学者、文人志士对随笔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做出更多更加深入地研究。

三、如何帮助学生活利用随笔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如同徐董梅老师所谈一般,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应当有其需要我们遵循的原则。其中包括:目标性原则(包括学科总目标、随笔训练总目标、随笔训练阶段性目标)、有序性原则(其中要求我们要做到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且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制定好随笔训练的计划)、多样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极大的促进学生自主写作的能力。然后我们可以从具体的几方面来制定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策略。

首先,我们必须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在遵循学科总目标及随笔训练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制定随笔训练的阶段性目标。

其次,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营造自主写作氛围,也相当重要。通常,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和研究,乐此不疲。因此,在确立随笔训练的目标之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了教师首先应该要做的事。在调动集体学生的写作兴趣后,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也会油然而生,在良好的氛围下,促进学生养成随笔训练的良好习惯也不会困难,如此一来,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最后,应该将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积累素材方面,学生自然就树立写作信心了。如今,很多初中学生都不爱写作,认为写作是一件枯燥而又乏味的事,甚至畏惧写作,然而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自身缺乏素材积累,缺乏写作素材,导致写作时总是要绞尽脑汁来思考;再者就是写作不能跟从思维来进行表达,写作技巧较差。因此,只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其积累素材的习惯,树立其写作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学生自己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阅读,锤炼语言,不仅要多看,还要多背,提高自身的美文鉴赏能力。教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的随笔尽量做到多样评改,认真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7

小学阶段是开拓学生眼界,夯实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随着课外阅读材料的丰富,选择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并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也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焦点。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课外阅读材料的有机引进,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弥补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方面的不足,成为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和路径。

1让家庭成为儿童阅读的第二课堂

语文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的学科,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既要摆脱以成绩为导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绝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可以完成的。因此,小学教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语文学习的阵地,进一步摆脱和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语文学习的根据地扩展到学校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家庭之中。

学校和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其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通过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教学得到很好地衔接,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极大的补充作用。比如,笔者在进行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的时候,便让家长一起参与进来,一方面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文章阅读,另一方面还让家长为学生寻找更多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古建筑圆明园的由来及毁灭。而且笔者还让学生们对所喜欢的书籍进行挑选,让学生们在班会上对其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并有效解决了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很多学生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了解了我国受屈辱的历史,对于爱国情怀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推动效应。

2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同步协调

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觉到,教材中所应用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所提供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材中的很多节选文章还需要学生通过相应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补充,从而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节选文章的“前因后果”。一方面能够最大化的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全方面、多层次的提升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因此,教师所进行的课外阅读要尽量与课内学习保持一致和同步,保证学生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的连贯性,进而提升阅读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比如,笔者在进行《猴王出世》这篇章的学习时,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名著――《西游记》进行阅读。《西游记》本身已经被学生们所熟知,但是真正阅读此名著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为了让学生们对其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笔者让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部分,而后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阅读的部分进行尽情的分享和品评,很多同学在阅读了《西游记》一部分内容之后,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觉地对整本名著进行了“跟进”阅读,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而且提升了综合素养。

3课外阅读分目标、分文体循序渐进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小学低年级单一、笼统的水平层次上,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题材,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次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也同样如此,通过诗歌、小说、散文、寓言以及童话故事等不同题材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既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内容的多样性,也让学生们能够寻找到自己所喜欢的题材,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质量。

比如,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候,总是喜欢将具有寓意性和趣味性的寓言和童话作为切入口,而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种具有丰满的人物、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题材,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也更高,待到学生的阅读思维打开后,再潜移默化贯穿一些小说、散文以及诗歌等文体的学习。为了更好地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更好的阅读,笔者还对阅读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笔者建议其更多关注课外阅读文章的字词句用法,能够学习课外阅读文章中的逻辑修辞;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笔者建议其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文章创作,能够发挥其自身的逻辑思辨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审美提升能力,让其在阅读基础上发挥创作的能动性。

4建立“阅读成长手册”

建立“阅读成长手册”,能够实现对学生阅读的监督以及阅读过程的点滴记录,是培养学生由督促到自觉的阅读习惯的最好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们“阅读成长手册”的建立以及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明确“阅读成长手册”的内容,包括学生每周期阅读何种书籍,读后感以及随文摘抄的好词好句等等,根据笔者的实验结果显示,该种方法对于寒暑假时期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更为有效。

比如,笔者通常会以一个月作为基本“疗程”,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记录,形成一本“阅读成长手册”。并且,此“阅读成长手册”的形成还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们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记录和跟进,对其所阅读的书籍进行收集和整理。笔者还对于记录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或者是在班级内展览,鼓励更多的学生,精心的建立自己的“阅读成长手册”,引导学生体会阅读的兴趣。另外,笔者还注重开展阅读欣赏课,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在阅读中所思、所想,帮助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深刻道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浩瀚广阔。

总之,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路径。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做好高年级课外阅读的引导,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内和课外都品读优秀作品,促使课外阅读材料有机引进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徐玉英.积极引导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品质[J].贵州教育,

2016(11).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训练途径积累预测

英语听力教学是一项融合语音、语法、词汇等综合性的技能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通过英语听力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或者基本理解简单英语会话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简短独白。要想有效提升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水平,就必须提升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和英语综合素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和个人思考,简要探讨一下初中英语听力训练的有效途径,若有不到之处,期待各位同仁指正和赐教。

一、注重英语授课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英语开展教学,这样可以使英语课堂真正演变为英语气息浓郁的英语世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更加浓郁的英语环境,接受更加强烈的英语刺激,教师应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英语开展教学。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只习惯使用汉语进行解说,这对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并无益处,其实只要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教师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可以大大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例如,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就经常性使用“Goodmorning,boysandgirls”“Letusbeginourclass”“Readafterme.please”“Classisover”“Fortoday’shomework”等。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只要长期坚持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英语句型的关键词、主要意思的捕捉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去。

二、注重积累词汇

根据笔者多年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经验,决定学生听力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掌握的单词、短语量以及熟练运用的程度。所以,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通过各种途径引导、鼓励学生尽可以多记单词、多记忆短语、多朗读教材和课外英语读物,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多收集在课内外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新词汇。

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便于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及时收集一些自己难以记忆或者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陌生词汇,并通过多次朗读的形式予以强化记忆。在此基础上,笔者还专门帮助学生掌握快速记忆单词的各类方法,例如:笔者要求学生针对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开展分类记忆法;要求学生针对单词加前缀,后缀的开展中心词记忆法。再如:笔者在上牛津初中英语7BUnit2“welcometoSunshinetown”时,针对该课出现的若干体育词汇如badminton,sportscenter等,结合所学教材,要求学生采取联想和借助工具书的方法迅速将词汇拓展至baseball,tabletennis等。

三、注重听写训练

笔者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始终坚持开展听写训练,确保以多写来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英语听写的材料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或者具有典型意义的听写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教材文本;在选择听写材料时,应该注意不要出现过多生词;在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应当以适当的语速进行,从而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听得懂。例如,笔者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Unit2:Colour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如下写:“Redisthecolourofheatandrepresentspowerandstrongfeelings.wearingredcanalsomakeiteasierforyoutotakeaction.thiscanhelpwhenyouarehavingdifficultymakingadecision.”听写上述句子,不仅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促进学生对颜色的表达有更多、更深层面的掌握,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对短语“havedifficulty+doingsth”以及句型“makeit+形容词+todosth”作进一步强化记忆。

四、注重预测

笔者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还坚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前句的语法结构及时预测后句的大体意思,这不仅是学生提升听力水平技巧,也是一种知识。笔者在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常常要求学生针对一些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要做到听了上句话就要猜出下句话的初步意思。例如:表示时间:nosooner...than,hardly...when等;表示程度:so...that,too...to等;表示并列:notonly...butalso,neither...nor,whether...or等。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对听力材料里对话的转折处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写作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除了小部分学生对于写作充满饱满的热情外,绝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接受写作教学,处在被迫学习与接受的情况下。想要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就是要使用练习文笔与写日记等方式方法。

一、有计划地布置文笔练习

(一)文笔练习的影响

1.弥补课堂上写作练习的不足

一般而言,教学大纲中要求布置的作文写作量比较少,可是现实上这样的要求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布置文笔练习作为写作作业,能够有效地将作文写作训练量提升。

2.优化课堂学习的写作方式

将文笔练习布置在课后的自习时间,这样在学生了解了语文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写作方式之后,借由自己的实践写作加强对于语文课文写作方式的理解,充分掌握了作文的写作方式,从而提升了动手写作的积极性。

3.培养观察水平,养成发散性思维

随着文笔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要学会让观察的事物发生多方面的变化,这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水平。在观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做笔录或者记住观察内容,这样在写作时,学生就会进行自己的认识与应用,使思维获得很好的培养。

4.累积写作材料

文笔练习与基本练习中的作文相比较,都要求内容丰富真实,语句通顺流畅。文笔练习的内容、写作方法要和课本写作知识、写作方法更加相近,可以直接模仿课文中优秀的篇幅,让写作难度变得稍微小一些。文笔练习从简单到复杂,有助于学生迁移水平的提升,随着练笔次数的增多,还能够累积许多优秀的写作材料,这对于学生以后的作文写作有很多帮助。

(二)练习文笔的方式

1.先读书,再认真思考和感受,然后动笔写作

小学语文要求教师指引学生通过语文词语准确了解语文课文的主要学习知识,体会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对于语文作文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得到正确的教育,教师还要多指引学生认识语文词语是如何表现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想要学会练习文笔,学生要多阅读课本上或者是教师极力推荐阅读的课外书籍,然后对于书中的写作知识进行吸取,理解后再开始写作。要实现从读到写的过程,将练习文笔基于在了解、吸取、累积的层次上。在写完作文之后,要再看几遍所阅读过的内容,看是否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关注点是否放在语文学习的表现上、对于语文知识的了解是不是正确,这有助于在小学时期提前了解更多的写作方式,能够将写作内容借由练习文笔的方式积累起来。

2.教师要准确指引,使学生理解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

在写作有关植物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先在讲台上摆出一盆植物盆栽,让学生当场观察并发言,教师再将这些发言进行归纳,将特殊深刻的总结起来,借由讲评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哪些表现出了这个写作事件的关键点。这样有助于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笔练习。也会很容易抓住关键点,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3.合理安排时间来进行作文写作

由于基础练习中的作文安排有特定的练习时间规定,而文笔练习中却没有这样的规定,往往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穿行,所以,想要提升文笔练习水平,就要求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写作时间,使学生在既不妨碍课堂学习,又能够确保有课余的时间的练习,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

二、坚持写日记、写好日记

日记记录的是我们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因为它充当着“备忘录”的内在功能,可以及时地归纳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体会,有助于学生的语文进步,同时还能够极大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学习之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生活是精彩的万花筒,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储存地,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写作材料。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讲,日记就是日常生活的记录。这样许多小学生就只是简单地将日记当成流水账了。那么,想要将日记写好,学生就必须学会记东西。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写日记当成每天的最后一门课程,提议在每晚睡觉之前写完。这样,学生就能够对一天之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回想。可是,一天中的事情总是很多,一下子回想,恐怕会得不到头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化整为零”的回忆方式,将一天的实践分成几个时间段,选取有深刻内涵的事件,抓住生活与学习中的精彩内容,最后加以对比,挑选其中最好的材料,写进日记里,而不是将所有流水过程写成日记。只有持之以恒地写好日记,才能锻炼写作能力。

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学生才能够对写作有兴趣、自发主动地来写作。我们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要为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作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成定.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吴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J].吉林教育,2009(1).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篇10

【关键词】详案误区形式内容

引言

目前,有的地区和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在教师的备课笔记本上狠下功夫,强求老师们都备详案。殊不知这实际上已步入了一个传统认识误区的怪圈。笔者个人认为不必强求统一的详案,下面我们将结合自己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一谈。笔者认为:

一、备课笔记与上课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诚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重在内容。教案只是上课的一份“说明书”,其根本目的是为组织上课服务的,教案也只能是指针,指明上课的方向,揭示重点解决的目标,而不是走路的拐仗。我们既要以它为依据,又不要受它所束缚,否则被它捆住了手脚,就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或者由于课前备课时考虑不周,或者由于出现意料不到的偶然因素,这时都需要我们随机应变,果断采取新的灵活的应对策略。

二、备课应不拘形式

备课主要的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不一定要备在笔记本上,也可备在课本上、工作手册上或以课件呈现出来,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认真备课。语文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凭借它进行教学,各种文字资料,包括现在的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都只能围绕着它加以利用,因此备课首先要在钻研教材上狠下功夫。其中除了要通览教材外,尤其要在钻研课文及熟读课文上多花心血。语文课文内容丰富,以干代枝的知识点众多,可谓包罗万象。要能捕捉到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花点心血是行不通的。对于课文在头脑中的印象,教师不仅要“懂”,还要“熟”,几乎要熟到仿佛是自己所写的一样。至于了解学生,又是备课的另一重要内容。既要了解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又要了解学生特殊的困难和渴求,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熟悉了教材,了解了学生,还要研究教学方法。是运用讲述法,还是讨论法等,是“拈讲点拨,逗引合读”,还是自学法,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这些都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但不一定都要拼凑在备课笔记上,也可备在书上或工作手册上。这就要求我们消除一种传统的认识误区。即使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也是如此,他们也可以用自己切实有用的形式备课。

三、应提倡“背课”意识

有的老师写教案写得很详细,但上课时却不能把备课内容大体“背上”,仍是照看讲稿或材料读讲。这样,一是浪费时间,因为讲者要不断的照应着讲稿,甚至要查翻资料;二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节奏感、连贯性不强,显得不自信,在“课效”上是必然要大打折扣的。如再加上授课老师语调平淡缓慢,不带感情,如作长篇报告,那就更会令人乏味,课堂成了会堂,没了“戏”,没了“形声色味”。因而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提倡一种精神,带上讲台的应是一张“简案”(一堂课的“结构提纲”或大致步骤),详细内容或“细节”应俱藏在脑子里。恕笔者说得不客气一点,大凡照看备课笔记本或课前准备好的ppt课件等读讲的老师,一般来说或许是准备欠充分的老师。演员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当老师的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追求呢?

四、如因编写备课笔记而挤掉宝贵的钻研时间,那就因小失大了

各门学科中语文可算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即使是老教师,如果只是凭借自己的老经验、老印象或老教案上课而不去钻研具体情况,不去继续钻研教材、教学方法的话,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学生一年一年的不同,教材在根据时代的需要一年一年有所更改,所以方法也应在适应未来、面向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中不断更新。这个时代是多变的时代,是各种新信息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如果只是为了匆匆忙忙地在备课笔记中凑字数,搞面子工程,而不去静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教法,可谓一大损失。另外花时间去阅读各种教w资料以及有益的报刊杂志也是一种备课。因为它能开阔教师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使教师及时接触到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提供教学的活水。

总之,一切教学形式都是为了取得实际效果,让学生能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备课也是如此,也是为了最终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编写教案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要因人、因时、因课而异,不必强求详略的统一。笔者认为教案一般的要求应该是,能反映出教学的基本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即可。至于从整体上来说,教案是详些好还是略些好,则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具体情况,能用自己感到切实有用的形式写并且能收到实效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