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十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十篇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5:09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农远”工程;专家;教师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84―04

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对于教育事件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它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地处偏僻地区的“农远”项目学校来讲,在结束大规模的教师培训之后,有专家指导及同伴参与的教师反思活动,就必然成为继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 何谓教师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师反思以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为基础。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的问题感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同时考虑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的、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应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应在合作中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教师反思就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求改进教学的途径。

教师反思的主要特征是:(1)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2)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3)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4)时效性,是指对当下存在的非理、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5)过程性,一方面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最终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教师是一个反思的实践者,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建立他们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行为,以此推动他们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教育教学反思是一种生成性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为合理、有效。可以及时地发现、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让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高质高效的目标。培训者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逐步提高教学监控与调节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反思型教师。

二 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我们认为,教师的反思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

1 信念系统。当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时,要对教与学的潜在假设进行审核、质疑。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它包含大量涉及个体内在信念和知识的相互关联的观念。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持有各种各样的信念或假设,这些信念或假设在没有被反思之前,教师可能自以为它们是正确的、合理的和客观的,并成为自己教学思想和行动的向导。如果不在专家的参与及引领下对这些“合理的”假设进行反思和重构,必然会阻碍教师的教学和持续成长。教师的反思过程就是要揭示和考察各种假设和信念,并试图审视更深层次的信念和假设,批判那些隐含于教学行为之中、妨碍课堂教学生活和合理实践的潜在假设、信念,以创建更和谐的、高质量的教学生活。

2 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是教师教学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它包括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成功地进行教学所必备的教学知识,以及当代教育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知识等。无论是从他人学习、借鉴的知识,还是来自自身实践的知识,都难以保证它们是合理的、有效的。教师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清楚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误解和偏执,增进对教育实践复杂性的洞察和见识。教师的知识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实践和反思而实现的。

3 教学实践。教师为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不断反观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思考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个性差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如何?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予以积极而恰当的评价?是否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究和持续地求知等等。

4 环境因素。教师的教育信念、假设、知识和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影响、历时现状和环境密切相关。教师反思强调教师不仅要关书本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科知识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合理性。教师要依靠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个人文化的经验并且使之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学生参与督导的环境中去理解、同化、批判和质疑自身的教学。

三 教师反思的过程

J.eKillion&G.R,todnem(1993)提出了以下三种反思:(1)对于活动的反思。(2)活动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个体在做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活动中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3)为活动反思(reflectionforaction),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

以上三种反思在产生用于指导行为的知识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而后,教师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替,成为连续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戏剧评论家。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师一切能力的提高,都是为了最终在课堂上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课堂教学是教师表演的核心。反思,也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并由此带动其他活动的开展。

“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反思活动表现在以下几个阶段:(如图2)

1 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虽然集体备课已存在多年了,这一备课制度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在以合作型项目学校合作小组内的集体备课,备课理念、备课目的、备课内容、备课形式都应较之以前有更丰富的涵义。

2 观摩阶段。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与此同时,同伴及专家进行观摩,并进行课堂实录。其他教师从教学观摩中,了解到他人的教学经验,各种理论原理的教学应用,对自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触动作用。

3 反思阶段。随后,上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通常就如下问题进行思考:这节课的优点是什么?这节课的缺点是什么?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这节课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如果再上一次这节课,准备怎样去上?重新设计这一节课。

教师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方法的产生。通常,教师反思的时候,其他旁听的教师则会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教师之间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会激发教师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相同的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对相同问题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会激发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反思。通过对话与反思,教师的教学机智就会被激活。通过激活教学机智,教师才能从看似平常的教学问题中发现新的东西,才能从平常的教学问题中发现教学规律,从而建构教学理论以此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4 诊断咨询阶段。上课教师反思过后,同伴及专家进行评课、交流,同时,专家进行现场诊断,回答所有教师的提问。由于诊断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时教师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由外部控制的知识传授。实践证明,诊断咨询这一过程特别能够激起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重建教师思维、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项目学校良性的教研系统。

为避免课堂诊断囿于同水平的反复,在操作时必须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选的协助与带领,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具体指引与对话,即同伴之间横向支援与专家纵向引领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

5 反思推广阶段

最后,所有参与的教师对此次反思活动进行反思,并以教育叙事或网络Blog日志等形式进行笔录,供大家分享。实践证明,这种专家现场咨询诊断、同伴互助的合作反思活动,因为问题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教师交流深入、专家诊断准确、修正意见中肯,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超大容量的新信息和多层面的交流,培训的质量极高。并且教师在反思中除了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以外,最关键的是它以生动鲜活的实例,将教师潜在的知识和智能激活起来,并使得这种潜在的智慧在融洽的合作交流中得到增值,提升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调动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在教师培训中是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的一种形式。

四 专家引领项目学校教师反思式合作教学案例

下面的案例是甘肃张掖某“农远”模式二项目学校张老师的教学反思――《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参加者除张老师外还有专家及同伴教师,笔者根据录音进行整理。

1 教师自主反思

同伴教师及专家观摩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紧随其后。张老师首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自我反思。

张老师:我用的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一一四年级上册《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这是在上节课《认识垂线和平行》以后,学生知道什么情况是垂直、什么情况是平行的基础上来讲教授的。

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理解点到直线概念以及点到平行线的距离处处都相等,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利用的媒体第一是来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上下载的现成资源,第二是我自己根据这节课的内容设计的一些自习题和练习题。二者结合起来,制成了课件。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的展示,然后,根据观察过的动手去画。所以在“第一,动手画垂线”时,我首先播放的是网上下载的“如何画垂线”,先了解垂直的概念,然后画垂线,再进行交流,相互纠正。

接下来,在学生探究画平行线的时候,也是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子,找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是平行的。学生当然举到了我们教室的书啊、课桌啊、还有黑板,然后还举出了我们学校里的双杠,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观察比较认真。

紧接着我出了一道题,让学生量一量两条平行线中间的这个线段,通过测量,引出平行线中间的线段都相等。因为课件上就一个图,必须让学生自己画出来,然后动手去量。如果仅是老师演示一下,可能效果不太好。

最后,我设计了反馈练习,第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由地画出一些平行线,学生很快就拿出直尺和三角板,自己去画。第二道是一个扩展题,来自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例子:a村要安装自来水管道,怎样接比较近。这个题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巩固在直线外一点作垂线最近,让学生探讨。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整体思路,我在上课的时候,也是针对我的学生情况,可能在其中还有好多失误,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尽可能给我指出来。

2 专家辅助同伴互助反思

张老师反思之后,专家设计连续的引导问题,继续辅助张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剖析。

专家提问:你认为自己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

张老师回答:我感觉我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媒体播放给学生,学生能很快地、直观地看到那些动画,加深学生的印象。当场我就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会画垂线和平行线,这就说明,这节课的动画代替了老师纯粹的讲解,这是我最成功的地方。

专家提问:你认为自己这节课最不好的地方是什么?

张老师回答:语言上可能有些问题,平时说话快。讲解太多了。

专家提问:如果对今天的这节课进行修改,你准备怎样改?

张老师回答:如果再有机会上这节课,还要更少地讲解,让学生看课件,看完就练习,练完我就检查一下。或者学生互动,互相检查。语言不太简练,老师过多地播放动画,给学生的感觉是听老师话对呢,还是看动画对?学生感觉太复杂了,观察一练习一交流,讲的更少、练的更多,这节课我没有达到的目的就是学生练的少,对学生的启发少。

专家指导:我插一句,张老师讲到“启发”,那么,最好的“启发”是什么呢?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找一个点去设计启发教学的引入,这个点最好是教师学生共同具有的已有知识的经验。比如,一个点到直线的垂线,农村孩子遇到最多的就是家里盖房子时,木工用千锤找垂直。

同伴教师:我觉得是选择老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来设计,比如让你来设计一个桌子或窗户,需要画直角,该怎么做?

专家:这位老师说得特别对。

同伴教师: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他就要动脑筋想怎么解决问题,用什么工具?怎么画?

专家指导:对,非常好。实际上这位老师说的就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叫做pBL模式,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_basedLeaming)。我想如果这节课稍微改一下,就可以设计的非常好。就是先呈现问题再引进,这个问题从哪里来呢?就从学生的观察,比如窗户角啊,黑板的角等等开始,然后引入到生活里面,怎样做出这样的直角,学生可能会想到千锤啊,或者使用别的工具。除此以外,我们还有更简单的工具,比如我们在数学课堂里会用到更先进的工具,像我们摆在黑板前头的三角板啊、直尺啊,然后引进到用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来,这样就把陈述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融会到一起。

同伴教师:我们上课就想不到这些。

专家诊断:这节课从教学设计上来讲,属于授导型课程,是“模式二”的教学。“模式二”里有两大类教学类型,一种是授导型教学,一种是研究性学习,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属于授导型教学。这位老师在媒体的应用上,比较好地突出了媒体的长处,就是既突出了计算机媒体,又在很多地方使用传统的媒体。比如张老师用的教学纸片,这两者配合的非常好。

接下来看一下师生互动,基本上具有互动的形式,讲授.练习一提问。数学课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互动的方式是非常清楚的,生.生互动采用的是同座的交流。同座交流在农村学校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交流互动方式,如果一味地要求小组合作,那样对教室的布局还要有一定的考虑或改造,存在一定的麻烦,不可能是常态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数学课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最关键的内容。我认为,评价一节数学课,除了数学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以外,最重要的是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这节课数学思维的培养上来讲,张老师特别注重了一种数学思维的训练一演绎归纳式。但是数学思维训练除了演绎一归纳、归纳.演绎之外,还应该有一种猜测一验证,数学猜测到验证这个过程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复杂数学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些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们说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线段是一样长,我们可以先不动手测量,按照先猜测的思维训练方法,思考:它们是不是一样长的?然后再动手验证。为什么呢?因为数学是依靠抽象思维的,它不完全依靠于这种直觉的或猜测验证的结果。我建议一开始要解决的复杂的问题,比如接水管问题,或者我们怎样利用工具去画垂线平行线的问题,可以放在一节课的开始,在回忆完共同的生活经验以后,就应该把问题先呈现出来。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2

有这样一句名言:“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忘了以后,还能保留下来的正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保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思维素质,是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被遗忘,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却会长久地留存下来。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数学在培养人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方面,也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磨练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强化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而体现数学学科特色,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成为我二十多年课堂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课前功夫是基础

一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以什么为载体?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与技能?达到什么样的思维高度?提炼或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什么?都需在课前作充分思考。将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才能有成功的基础。

在“北京市高中新课程自主排课实验课例研讨会”上,我有幸作了一次主题为“实际背景下的位置关系”的观摩课。当时正值高三立体几何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复习之后,应该进行一些升华性的工作。于是我仔细研究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发现人教社a、B两版教材中都有类似于“木工画线”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既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需要注意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为此,我将教材中的一道习题经过改编后形成如下题目:

在一块四面体木料paBC中,m是面paB内一点,木工师傅要经过m在平面paB内画一条直线与pC垂直,该如何画?说明理由。

因为实际画线时,只能沿表面进行,所以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目,解决起来绝非易事。经过反复思考,我发现这个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所蕴含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十分广阔,有极其丰富的教育价值——

以退为进的思维切入点——退到特例:pC平面paB,由此向正确途径迈出了第一步。

分层递进的问题解决方法——特例的解决对一般情况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启发、帮助。可用螺旋上升的五种情况进行分层解决:∠apC和∠BpC都等于90°;∠apC和∠BpC有一个等于90°;∠apC和∠BpC都小于90°;∠apC和∠BpC都大于90°;∠apC和∠BpC一个小于90°,一个大于90°。

如何创新地解决一个陌生问题,需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特例是怎么解决的?对其他情形有参考价值吗?有的话,如何构建一个特例那样的模型?前一情况的解决,能为后一情况的解决提供参考吗?这正是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地”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分类讨论、转化化归、特殊到一般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知难而进的数学精神——通过探究、否定、调整、类比、转化等手段,突破障碍,走出困境,找到正确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课前的充分思考,使得我对教学目标有了合理定位,对教学方法有了整体把握。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自己的思考轨迹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课堂教学是关键

1.让问题在课堂中闪光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一句话:“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古语有:“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往往从问题开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课中,我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问题1.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有哪些?(两点)

问题2.如果只经过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若不能,还需补充什么条件?(引入倾斜角)

问题3.用数学概念来刻画事物时,讲究准确与简洁,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倾斜角?(给倾斜角下定义)

问题4.倾斜角从“形”的角度刻画了直线的倾斜程度。那么,可否从“数”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引入斜率)

问题5.如果你是编书者,你怎么给直线的斜率下定义?

问题6.从几何角度看,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也就确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即斜率。因为点对应着坐标,所以从代数角度看,已知两点的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探究直线的斜率公式)

我采取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从现有知识出发,进行思考、归纳、发现、抽象、总结,避免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问题串”,引发了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把握了“我们在干什么”的主线,突破了“怎么会想到它”的教学难点。学生参与归纳抽象得出概念,分析推导得出公式的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最后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也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相信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让思维在课堂中碰撞

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避免单纯由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播。要特别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思维互补性。学生在研讨探究、补充交流、评价完善的环境中所获取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是教师不能代替的。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善于给学生留足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在一次“等差数列”的复习课中,我设计了如下一道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补充交流,最后由学生代表板演和讲解。

题目:已知an是等差数列,Sn是前n项的和,S5=28,S10=36,求S15。

生1:列方程组求出首项和公差——基本量法。这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生2:因为是n的二次函数,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这是函数观点,反映了学生认识上的跨越。

生3:利用等差数列性质——S5,S10-S5,S15-S10也成等差数列。

生4:转化构造,得到■也成等差数列。

生5:受生4的启发,可知5,■、10,■、15,■三点共线。

(生5沟通了数列与解析几何的联系。生4、生5在等差数列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加以联系、扩展,体现了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表面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一道题,经过学生的集体智慧,把隐藏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规律,把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都挖掘了出来。学生的思维过程经过交流与展示得以相互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和思维素质。而我的点评只有一句话:“理解越深刻,解法越简单。”不言自明。

3.让思维定势在课堂中突破

新知识的学习必然受到原有认识的制约,所以突破思维定势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学生对曲线切线概念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在一点处的切线”与“过某一点的切线”不加区别;二是当直线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便认为二者相切。

于是,在“导数的应用”一节课里,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函数f(x)=■x3+■,求⑴过点的切线方程;⑵过点a2,■的切线方程。

对于⑴,学生将点a作为切点,用导数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殊不知,点a也可以不是切点,作为另一条切线上的已知点,用设切点的方法,可求出另一条切线。学生栽了跟头,便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对于⑵,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果,其中一条直线为y=■,通过画图,看出该直线将原曲线拦腰截成两段,便有疑问:这是切线吗?肯定不是!因为以往的切线都是与曲线“”而过。在学生沾沾自喜地将其舍去时,我再追问:舍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再次回忆切线的定义。原来问题出在对“切线是割线的极限位置”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上,而理解有误是因为初中学过:当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时,该直线与圆相切,形成了思维定势。现在扩展到一般曲线了,就要对概念有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样通过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有效地突破了思维定势。

课后反思是台阶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才可以更上一个台阶。螺旋上升,方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反思什么?反思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之处,反思情景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环节、目标达成、评价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灵感、再教设想,甚至反思教材不足……

总而言之,反思需积累,反思需坚持,反思是台阶,反思才有进步,反思才有创新。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代立体几何课。那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课上学生的反应很好,但作业很差,证明问题逻辑关系不明,起初我简单地归罪为学生,后来发现还是课堂教学不到位,我只注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于是我做了如下反思,至今记忆犹新——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想出来,可能一闪而过,可以有思维的跨越;说出来,需要表述清楚,要有逻辑性,可以有口头语;但写出来,就需要更加严密,需要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这是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好多情况下,你问学生会不会,他说会。但让他说出来,他便会发现“想”存在的问题,再要求他写出来,他又会发现“说”存在的问题。写出来,就是一种学术的形态,更高的层次。

我将这段话凝练为“想出来,说出来,写出来”,并且一直伴随我到现在。我常常在教学中用这九个字来要求学生,言传身教,乐此不疲。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数学教学是追求思维价值的艺术。如果数学课只是传授知识与技能,那就失去了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高中数学应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数学地”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白志峰

通过白志峰老师的课,我们看到了一位教师在教材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刻功力:把教材看穿、吃透、挖掘出精髓后的“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因深刻而发人深省;独到:对教材真知灼见的“于平凡中间出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因独到而令人难忘。

——祁京生(北京市潞河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3

一、在思考方法中诱发反思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反思,并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活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总结出“圆可以转化成已学的直线图形――长方形来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尝试,学生发现同样可以把“圆柱化成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长方体,以此来研究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同时还可以请学生反思比较以前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与今天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的异同,让学生体会到在“曲线图形”和“曲面图形”的学习中“化圆为方”“化曲为直”这种数学思想的广泛运用。所以说,这里的反思既是对之前学习策略的反思,又是对当前思考方法的反思。

二、在质疑问难中激励反思

在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一课时,“直线是无限长”这一概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目:

图1图2图3

让学生比较图1两条直线的长短,学生认为第二条直线长,教师幽默地说:“第一条直线可不服气了。”将第一条直线向两端分别延长了一些,得到了图2,让学生比较图2两条直线的长短,这时学生认为第一条直线长(这时已经有少部分学生开始皱起了眉头)。教师接着说:“第二条直线也不服气了,它也向两边分别延长了一些。”得到了图3,让学生比较图3两条直线的长短,这时学生已经不再像前面那样快速直接地回答了,学生似有所悟,思考着、小声议论着……一部分聪明活跃的学生开始按捺不住,小声议论道:“哎!不好比,无法比……”这时,教师紧紧抓住时机,向学生质疑:“刚才比较图1和图2,不是很顺利吗?为什么对图3有不同意见呢?”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反思――“直线是无限长的,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像这样比下去没完没了,真的没法比了。”“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我们也无法知道它到底有多长,所以无法比较这两条直线的长短。”……在质疑问难中,学生的思想在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质疑问难,辅以多媒体的演示,把学生的反思引向深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在联系生活中引发反思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的人与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平均数”一课后,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平均数?使用平均数有什么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学校各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统计表作为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具有的代表性,同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平均数的公正、合理性。另外,还可以通过模拟公司招聘现场,理解招聘信息“人均月收入1600元”的含义,帮助学生体验平均数具有片面性的特点。通过联系生活,既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更让学生借助反思,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用品中的广泛应用。

四、在课外学习中学会反思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内容、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外,在走出课堂后,教师依然要引导学生针对自身学习活动中的经历与实践情感、态度等进行反思。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了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20次重复。教学反思不仅是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有多种,下面分别从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反思进行论述。

一、教学前反思,提高教师的智慧与技能

以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为例谈谈教学前反思。

1.反思新旧教材内容

在内容组织上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旧教材中曲线运动的概念与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即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分别为独立的一节,而新教材中将两部分内容合为一节呈现。我们认为这样安排体现了新教材的以下几个特点。

新教材教学要求降低: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基本都定位在知道、认识、了解、感受等第一和第二层次上。不再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单独的一节,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再加大该知识点的难度,而只是把它作为解决质点在平面中的二维运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做到淡化难点。

新教材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多,分别设计了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引导学生参加活动。

2.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高一学生虽然已经通过对直线运动的学习,初步掌握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但在必修1中关注的是速度大小的变化,而在学习曲线运动中,关注速度方向的变化成为一个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和4个过程的教学非常重要。另外解决质点在平面中的二维运动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分散难点”是教学的原则之一,所以,教学中务必要利用好“红蜡块的运动”这一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方法的学习上。

3.反思教学策略和方法

根据新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处理的深广度上,要避免一步到位的做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关注概念、方法的构建过程,防止单纯地就事论事进行概念、方法的教学。本课时教学根据学情,要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做一做”“思考与交流”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体会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特点和条件,以及处理物体在平面中运动的方法。

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自我预测:“学生以这种方式学习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时如何处理?”等等,做到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而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教学前的反思,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反思,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虽然有了预设,但这种预设是弹性的、留有一定空间的。能否让教学过程顺着学生的思路、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机智。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只确定了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与交流、做一做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获取信息,完善认知结构,达到预期目标。备课时,尽管我们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是“活而不乱”,当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教师怎样调整教学行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学习状态;当课堂气氛活跃时,怎样区分学生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判断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又如,教学中学生不能按计划的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争议时如何处理;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时,是控制好深度还是继续讨论下去,等等。

教学中的反思就是要教师能及时、自动、快速地在行动中反思,恰到好处地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和错误,使教学高效优质地进行,提高自身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三、教学后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以物理课实验探究课为例谈谈教后反思,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之处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只是捧着书本做题,而是有做调查、做实验、搞探究等多种方式。通过物理探究课,学生和教师都增长了知识,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合作。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才华,获得一种成就感,建立了学习的信心。

2.不足之处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5

【论文摘要】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环境相对闭塞,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手段落后、教学设备和学习参考资料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有些边远地区,甚至严重缺乏课程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将其资源化,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学习阶段是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寻求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由于中学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地理环境的时空广大性、区域差异性、多要素综合性。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地理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而地理新课程要求以促进学生为目标,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以多种手段、方法的组合为过程。在平时我们忽略的各种错误中蕴含着学生的丰富经验以及教师进行教育的大量机会和可能,关键是教师的挖掘开发。认识错误的必然性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态度;有认识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的意志和毅力是重要的心理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错误的处理和应用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构建意义的一种重要途径。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捕捉错误,寻找教学的真正起点

学生的学习错误是一种来自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特殊作用。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错误是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资源,因为它来自学生的学习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把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就能有效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往往是介绍全球共24个时区,其中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即区时相同,都用1800的地方时,但日期不同。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按正常传统方法讲授,学生往往不知所云。

【案例】

(关于的时区的计算方法我已经作了简单的介绍)

师:同学们,请你们计算一下东八区的范围。

生:112.5oe~127.5oe。

师:很好,它的中央经线是120oe,这就是我们所使用的北京时间。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范围.

生:172.5oe~187.5oe和172.5ow~187.5ow

师:请大家打开地图册,找出187.5oe和187.5ow

生:怎么找也找不到

师:怎么会这样呢?说明我们同学刚才的结果有什么问题?

生:经度度数是不可能超过180o。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急于公开,而是提出一些暗示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发现错误的所在。这种错误暴露了学生对经纬度的基本知识已经遗忘,而这部分对于学生学习地理至关重要,那我这部分教学的起点应该从复习经纬度开始。利用错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87.5oe和187.5ow两条经线,学生当然找不到,为什么呢?东西十二区的经度范围到底是什么?“错误”引发了学生们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讨热情,学生在“欲罢不能”的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二、挖掘错误,拓展学生的思维

利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教学改革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通俗地说,就是引导、鼓励孩子们想得更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也就是有意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思维的独创性。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差错,如果运用得当,它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会产生很好的作用。关于“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讲授,因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和时刻抽象难懂,容易混淆,学生错误非常多。

【案例】

师:“圣诞平安夜,一名孕妇在海轮上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登记出生日期时,发现妹妹比姐姐的年龄大,海轮是如何穿过日界线的?”

(学生七嘴八舌,讨论非常激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要么向东穿过日界线,要么向西)

师:同意向西的举手。

(全班50人,23人举手,占46%)

师:我们刚刚学过两个知识点: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和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那么,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日期怎么变?

生:加一天

师:就是说日界线东侧是12月24日的,其西侧就是12月25日。这对双胞胎姐妹的出生日期是怎样的?

生:姐姐是12月24日,妹妹是12月25日

师:那现在是妹妹比姐姐大吗?

(学生恍然大悟。)

就顺着学生的错误,教师假定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那日期的变化应该加一天,也就是姐姐是12月24日,妹妹是12月25日出生。要是这样,应该谁大?哪一天出生的大?通过对学生出现错误的轨迹的分析,将错就错,层层相扣,剖析错误,学生不但弄清错误的来龙去脉,对日界线的知识也理解掌握了。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自西向东走时间还可以“倒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反思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反思是指自己思维和学习、工作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过程,而“自我否定”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自我否定”的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进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更深入的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于等值线里等高线的判断: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学生,对于山脊线和山谷线的认识经常出错,往往把河流的流向画反,或把河流画在山脊线上。这类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反思验证,假如河流在虚线位置,水由高向低流,水会垂直于等高线沿虚线向两侧流,所以成了分水岭,不可能汇成河流;而图中的实线位置,水由高向低沿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向中间汇合,形成河流,因而实线是谷线。并由此归纳出一个简便的判断方法,就是河流的流向总是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这样通俗易懂,利用起来得心应手。“吃一堑,长一智”,理解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通过“识错’、思错、纠错、用错而达到“防错”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反思错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他们自主建构过程中的真实反映。教师如果给予宽容,那么这样的错误就可以成为他们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载体。教师也应坚持教后反思,反思对错误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是否适当,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总结错误,师生共同升华

错误是学生学习中的伴生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所获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学生通过不断地总结错误经验,给自己一个内省的空间。生活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发现和利用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教学中的突然出现的有效教学资源,这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揭示学生的错误是为了尽量减少学生的错误,通过对学生错误的积累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错误,主动改正错误,以保证今后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课堂错误的资源化的处理,在师生的互动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接受程度,由学生暴露的错误中反省自己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后继的教学进度。教师正视学生的错误,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更能培养农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反例教学;培养;质疑

一、反例有利于学生强化概念,深刻理解数学公式

学习概念、公式,学生往往抓不住概念的本质,至于概念、公式成立的条件,则更容易忽视,也较为模糊,采用反例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在讲述无理数概念时,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无理数就是表现为开方开不尽的数”。这时我们引进反例:π=3.1415926…,0.1010010001…并不表现为开方开不尽的数,而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仍是无理数,这样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无理数概念,消除认识上的误差。

又比如,要想说明:“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这个结论是否成立,我们只需举出一个相反例子驳倒它就行了。因为菱形的四边相等,菱形就不是正方形,因此这个结论不成立。我们只要举这个反例就可以“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这一个命题了,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了这个正方形的概念。

再如,在教学“圆”时,出示“在同一圆或等圆里,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长相等”这个命题,学生总是容易忽视“在同一圆或等圆里”这个条件。出示下面这幅图就能使学生顿悟:如果没有“在同一圆或等圆里”的前提条件,结论就不一定成立。

二、反例有利于学生明确、牢记定理的应用条件与范围

任何定理的应用都满足一定的条件或只适合某一范围。一部分学生在使用定理时,忽视或误用条件的情况屡见不鲜。针对这一问题适时地引进反例可得到有效的预防,从而减少或避免失误,如在讲述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时,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是:“若De∶BC=aD∶aB,则De∥BC。”这时我们只要以D为圆心,De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e′点,则显然有De′=De,故De′;BC=

aD∶aB,但De′不平行于BC.通过这样的反例,学生牢记了定理应用的条件:“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三、反例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数学使人周密”。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与深刻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与训练作用,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同时也是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学生往往非常容易遗漏一般问题中的特殊性质与关键环节。此时教师设置恰当的反例或是引导学生考虑特殊的反例,便能很好地将这一难点解决。比如:在学习垂径定理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出“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这一结论是错误的,这应该是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假若在这里举出一反例――弦是直径,便可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使学生豁然明朗,更能让学生对此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又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四、反例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数学品质

引导学生构造反例,实际上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探索情境。构造反例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讲著名的伪命题“有一组对角相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经教师的适当启发提示,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出四种不同的反例,其中利用已知平行四边形构造出的反例自然巧妙,完全不同于教参和各种报刊上常用的反例。现不妨介绍于此: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作aCD的外接圆,以C为圆心,CD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圆于e,则Ce=CD=aB,∠e=∠D=∠B,但四边形aBCe显然不是平行四边形。

五、反例是否定命题简捷而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许多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等方法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要否定这些谬论,反例是一种有力的武器。譬如,不少学生学习三角形一边平行线判断定理后,通过推广得到命题“若一组直线在两条直线上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则这组直线互相平行。”为了否定这一谬论,可举这样的反例:aC∶Ce=BD∶DF,但显然aB、CD、eF不平行。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7

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平分线的教师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角平分线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本节课是讲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下面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效果以及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性质和判定学完,那只能是把本节课设计为探究课,而对于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只能放在下一节课,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为探究课,把对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探索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究式。为了增加课堂密度和教学效果以及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运用几何画板和幻灯片制作了课件,以增加学生对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的理解。在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时,我分别创设了情境,一是为了给学生的探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课堂的再认识

如果说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那么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方式更是关键。这其中包括老师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把握,老师的教态是否大方得体,尤其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时候,还包括语言是否精炼,知识的逻辑感是否连贯,层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知是否是第一节课的缘故亦或是学生有点紧张,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太敢发言了,所以感觉课堂的气氛还是有些沉闷。当然,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课上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知识。这是对任何一位老师的考验。其次通过看自己的录像,平时自己没有在意的细节,包括自己在讲台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经意的手势和说话的口头语都暴露出来。感觉自己精心锤炼的语言在录像中仍有些罗嗦等等。总觉得自己上课时怎么会留有那么多的遗憾。再次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当然这一环节时间的浪费与我讲授尺规作图的方式不够合理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处的反思

通过看自己的录像课,感觉自身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个人能力。

角平分线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测试”等流程

一、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本节课引入问题教学的模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投入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概括等活动后,用几何画板演示角平分线上的点运动时,该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体会变化中的规律并快速反馈出相应的结论,为下一步的命题的归纳与概括、证明奠定基础。课件的动态演示,对抽象思维能力偏弱的学生有了更好的帮助,有效促进学生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注重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对正确的发言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不对的意见有意进行冷处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争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不足是有时过于急躁,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角平分线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教师的成长在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得失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11.3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第一课时。角平分线是初中数中重要的概念,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性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借助于课件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法和法学

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课件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如在角平分线的画法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对比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进行作图,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证明。为了解决角平分线的性质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实践操作、猜想证明、语言转换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连贯性。

其次,我在讲解过程中突出了对中考知识的点拨,并且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价值。

再次,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实践操作---交流探究---练习与小结---拓展提高,这样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像采用这种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本节课的不足

本节课在授课开始,我没有把平分角的学具的建模思想充分传达给学生,只是利用它起到了一个引课的作用,并且没有在尺规作图后将平分角的学具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的关系两相对照。

在授课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些低估,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大包大揽,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在教学中总是以我在讲为主,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8

一、不仅要反思“教”,还要反思“学”

教学反思思考些什么?可以思考“成功之处、失败的教训、教学中的应变、学生的见解、教案的修正、学生的课后提问、‘再教设计’、课后日记、随想……”这些提法都很有道理,而且反思效果也是有目共睹。但是,无论是观摩课,示范课后教者当场反思,还是老师们家常课后记录下来的文字,多出现生搬理论,用“新课标精神”贴标签,不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线、图钉、一次性杯子、棋子、铅笔,让学生用这些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于是,学生忙开了。有的学生把图钉摁在纸上,想沿着图钉的帽盖儿的边缘画一个圆,可是图钉老是滑动,学生怎么也画不好;有的学生摁住棋子画圆,同样大费周章;还有的学生把线绕成圆形,沿着线的边沿画圆,可是线歪歪扭扭,怎么也画不圆;有几个学生沿着杯子的口或底,终于画好一个圆。五分钟后,老师看学生没能很好地利用工具画出圆,于是,在黑板上给学生示范如何利用图钉和线、铅笔画出圆。并说这样画圆很不方便,不如圆规好。接着教学用圆规画圆。

课后,该教师对这一环节这样反思: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利用各种工具尝试画圆,虽然孩子们并不成功,但深切地感悟到用圆规画的圆最标准,同时也收获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也好,教育也罢,我们的对象是儿童,所以,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时,就应避免生搬硬套理论,脱离实际。站在儿童立场上,更多思考儿童学习的特点、学习的方式,谋划如何调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将数学的本质特征纳入儿童的认知体系。

二、不仅要反思“问题”,还要反思“重建”

如果我们的反思只有审视、觉察、剖析,没有如何改进,那么这样的反思最多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切实地解决问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进程将大受限制,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因而,我们的教学反思要指向课堂重建,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论,建构个人风格。

《湖北教育》2012年第5期刊载了肖勤老师的文章《老师,请慎用“开火车”》。肖老师在文章中反思了“开火车”游戏的优点,重点分析了“开火车”游戏的弊端,尤其是对学习不自觉学生的危害,对后进生心灵地打击,提出在有效利用“开火车”优势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开火车”的弊端。

那么“开火车”的游戏该怎么运用呢?怎样通过反思重建我们的教学行为呢?“开火车”游戏一人回答,其他人无事可做,所以要解决唱“独角戏”的问题。试想,游戏之前预先给其他人安排同步的思考任务。比如20以内加减法口算训练,学生开火车依次回答,其他学生出示手指表示自己的答案,比一比,手指出示与同学口答,哪个更快而准。这样改进,每个孩子都要思考,都要参与其中,训练面和训练量更大;比赛的形式,还增加了挑战性和趣味性,每个孩子都乐于投入其中;同时手指出示答案,可以提示不会的“学困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虽然口算结果不是“学困生”自己想到的,但同伴启发和回答问题的经历本身就是学习过程。

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但是,反思不仅因为要有所突破,更因为要实现超越。在反思时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其指向课堂的重建,就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三、不仅要“短线”反思,也要“长线”反思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今天反思某一环节设计精妙,明天反思某一知识点落实不够,后天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接下来反思学生的精彩生成……看起来,教师的反思都是围绕课堂教学,也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进行反思的。但综合起来看却是碎片式、零星的东西,没有序列,没有层次,没有长远的计划。这对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提升,助益不大。教师不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长远反思目标,有重点地进行较深入的反思。

从长期目标来说,初上讲台的老师,重点反思自己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用语,教态,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要关注如何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成熟型教师的教学反思,要多思考如何体现自身的教学特色和风格,逐渐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过渡。像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反思,才能加速自己的成长,促使自己在专业化的道路上长足发展。

从中短期阶段性目标来说,可以规划自己每一个学期的任务。比如教一年级可以围绕“如何抓习惯培养”写反思;本学期教学内容中计算教学较多,可以以“发展数感”为主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思;或者近期想研究“几何直观”的核心概念,不妨在每次反思时有所体现……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9

   孔子曰:“吾日3省吾身”,说的就是人要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新课程下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呢?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把1节课的成功与不足记录下来,成功的再接再厉,不足的在思考和分析后提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写下“再教设计”。这样做既是对新课程的反思与感悟,又能使再教精益求精,长此以往坚持下来,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1定会提高到1个新的境界。

   怎样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应主要记些什么?通过两年的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认识如下:

   1、记成功之举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10

【案例1】这是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教学片断:

新知探究后银幕出示智慧人提问题,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而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

此时,反方同学虽然口称“是,是”心理却很不服气,该是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到:“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了声:“不是。”

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案例2】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教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回答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尴尬信息时,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师:“同学们,你们怎么想的?”

生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生2:“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习是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生3:“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这时教师说:“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思考一:教学贵在“无形”

许多教师热衷于教学方法的研究,热衷于教学模式的研讨,这固然是好事,但这一法、那一法、这一模式、那一模式种类繁多、花样各异,到头来只能埋怨“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刚刚学得有点像,又换了一个新花样”,因盲目追风而失去自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案例l中,学生说空着这格填“总计”,这是教师所没能预设到的,他没有责怪,而是把这个问题加以引导,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进发了智慧的火花。案例2中,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教师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这样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教师只言片语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正反双方的一场辩论大赛。我们要说这就是精彩的!应当说,教学的艺术境界是以无法胜有法,即主张教师要不拘泥“成法”。敢于突破模式,尤其要不断超越别人、超越自己,因时因地因人不断地创新,模式再好,却易于扼杀创造力而变成形式主义;教法再好,却易于照搬照抄而培养教条主义。发明模式者自己也会被模式“卡住”而形成经验主义。再好的教学方法天天用,学生也会烦不胜烦。这些课上看不出教师应用了哪种教法,只是“轻松、自如”地和学生交谈、引导,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从而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