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共12篇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共12篇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共12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4:02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综述何刚强、韩子满、穆雷等学者关于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观点,分析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构成,以及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化程度不足的原因,提出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三个有效途径———创新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方式;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长效机制,促进翻译专业教师自我发展;建立多元化的翻译教师考核评价方法,探索合理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教师发展;职业素养;翻译职业化

在当前翻译日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市场对高层次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而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结构难以满足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顺应市场需求,提高职业化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瑞娥、陈德用调查发现,尽管中国高校翻译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学术型师资和应用型师资的配备仍然不够合理。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大多数由传统外语教师转型而来,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业经验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指导。何刚强()、詹成()、鲍川运()等学者指出,翻译师资不足是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口译、笔译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能胜任教学任务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是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构成

何刚强(2007)提出,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第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第二,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第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韩子满(2008)也指出,翻译本科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化素质,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包括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第二,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第三,科研能力。也有学者呼吁,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即“教师职称+翻译职业资格”,即翻译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还应具备翻译职业化素质。穆雷、仲伟合、王巍巍(2007)认为,翻译专业教师要对翻译职业有清楚的认识,包括职业特点、规律、行规、道德等。教师只有熟悉翻译工作所需的基本翻译技术,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才能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综上所述,翻译专业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良好的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即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是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二是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教师只有系统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才能够正确引导实践、充实课堂,并促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特殊要求;三是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掌握翻译的规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四是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了解翻译职业的特点和行业规范。以上四种能力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第三和第四这两个方面,恰恰体现了教师的翻译职业化水平,为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翻译职业化与教师发展

翻译职业化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和规范。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人才”(蔡平)。翻译实践课程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作业讲评则是国内外翻译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因而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专业教师首要的、基本的能力,否则不足以令学生信服,也无法满足职业化译者培养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师应能教授英汉笔译、汉英笔译、文体与翻译、经贸法律翻译、翻译实务等翻译技能类课程以及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实用课程,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标准。鉴于此,翻译专业教师应具有不低于30万字的笔译实践量,或者至少20场的.口译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翻译专业的教学任务。然而,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和行业背景,或由传统英语教师转型而来,或为近年新进博士学位人员,翻译职业素质欠缺。受专业背景所限,真正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和较强翻译能力的教师仍然匮乏,而翻译实践量在100万字以上者更是稀缺。教师缺乏对翻译规律的清晰认识,不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规范,因而无法为学生讲授与项目管理、翻译职业市场、行业评判标准等相关的翻译实务知识,不利于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也阻碍了翻译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化程度不足,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科研投入与翻译职业能力发展相矛盾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最根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口译、笔译)人才”(蔡平2006),这首先要求翻译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口译、笔译实践积累,还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教学功底,将实践知识内在化,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翻译教学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授课,即教师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素材并进行实际翻译训练,引导他们对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策略进行反思和讨论,帮助其学会运用翻译参考工具解决问题,并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集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于一身(李明、仲伟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师面临比较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教师从事翻译实践的时间,制约了翻译专业教师翻译能力的自我突破和专业发展。长期脱离实践积累,教师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无疑会制约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翻译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评价体制不完善,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低

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的科研导向性比较强,因而教师在职研修、自我提升专业学术水平的意识明确,并且时间和“心理空间”压力显著(张莲)。翻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水平往往与评价并不挂钩,换句话说,教师的翻译能力并不会对本人的晋升、奖励有本质的影响。这样,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动机就会大打折扣。

三、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途径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张莲2013)。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外在环境和管理机制的保障,而且需要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观和专业发展行为。

(一)创新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方式

要改变当前的翻译师资状况、优化师资构成、提高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就要有效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对翻译专业教师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目前,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已经渐成体系。近年来,中国翻译协会和各大知名高校多次举行针对职业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这是本科阶段翻译师资培训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有益尝试(鲍川运2009)。培训内容从初期以翻译理论与教学法培训为主,逐步涉及各相关领域,如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学基本理论与原则、翻译课程规划、本地化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口译和笔译实践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教学培训方面,除了中国翻译协会每年一度的翻译教学法培训之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举办了口译、笔译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近年来,口译、笔译高级技能的培训日益得到关注,并且出现了翻译专题培训项目,例如,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法律翻译技能培训,内容涉及法律翻译概论、各类法律文本的翻译与写作常用技巧、法律翻译习作点评指导等方面。培训专家既有学界专家,又有行业资深译者;培训课程从专业训练、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到课程示范、上机实操、案例讲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讲解与教学示范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然而,此类翻译师资培训尚不足以满足当前翻译专业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培训时间来看,培训多以1~2周的短期培训为主,缺乏中长期的具有较强延续性的培训。其次,从培训方式来看,培训仍以讲座式培训为主,即按照既定的培训计划,向培训对象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参与式培训不足。讲座式培训虽有利于培训对象快捷、系统地接收、理解所传输的信息,但容易忽视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实践积极性。针对这一不足之处,应当加强校企合作,派教师进入企业实习。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行业专家一对一地审校、点评,有助于翻译专业教师提高翻译能力,了解行业规范,同时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专业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还应当拓宽教师的来源,引入具有职业和行业背景的兼职或短期课程师资,充实翻译专业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即由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案和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评估标准的制订,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翻译专业教师熟悉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长效机制

合格的教师应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任务的要求等选择适当的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监督策略的执行过程,能够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吴迪、陈迎,等2009)。然而,有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外语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实践、评价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吴寒)。因此,高校应考虑建立以“自我反思、群体协作”为核心的翻译专业教师教育机制,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教师学会全面反思和评价自己的知识、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增强翻译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使其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科学的教育观。

(三)建立多元化的翻译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方法

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和规范,探索并建立一种基于翻译专业教师专门人才培养的、适用于翻译专业教师的人才质量标准,将制度保障融入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翻译实践成果应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一样,成为评定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针对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促进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例如,建立翻译教师培养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结合当前翻译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和校本培训等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取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量化的方式将翻译实践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充分发挥翻译专业教师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与业界加强合作,针对翻译实践项目、翻译研究项目等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科研、实践的共同发展,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结束语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受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和个人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

引用文献

鲍川运.2009.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2):45-47.

蔡平.2006.翻译专业本科生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8):120-121.

韩子满.2008.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外语界,(2):34-39.

何刚强.2007.精艺谙道,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3):24-29.

李明,仲伟合.2010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4):32-36.

穆雷,仲伟合,王巍巍.2013.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1):89-95.

吴迪,陈迎,宋杨.2009.教师元认知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6):32-34.

吴寒.2011.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4):71-75.

詹成.2008.口译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理念及方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03-105.

张莲.2013.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项个案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1):81-88.

张瑞娥,陈德用.2012.中国翻译师资基本状况变化分析[J].外语研究,(2):67-71.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什么的功能和翻译

摘要:在传统的学观念里,人们通常认为“什么”的主要功能是表示疑问。但是通过在自然口语中的“什么”进行分析,发现“什么”在自然口语中表示很强的疑问信息的情况很少。“什么”在自然口语中更多地表示否定、怀疑、不确定的功能。而且随着疑问指向的转变,“什么”的功能和相应的也有所变化。

关键词:自然口语话语分析什么疑问信息语义功能翻译

在传统的语言学观念里,人们通常认为“什么”的主要功能是表示疑问。如《现代词典》把“什么”表示疑问的用法列为第一词条。仔细研究语言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含有“什么”的句子,会发现“什么”除疑问外有很多其他的语义功能。

一、疑问功能

我们把语义层面上主要承载的疑问信息并作为句子焦点的“什么”视为疑问标记。

1)你在里面做什么?《春天里的秋天》巴金

whatareyoudoinginit?

2)告诉我你要什么呀?《春天里的秋天》巴金

tellmewhatyouwantmetodo.

上例中,带疑问标记的句子表示说话人在没有听清楚或不明白某个事物时发出的疑问,这时发问人毫无预期,毫无倾向性,纯粹依赖疑问对象在答案中提供的信息来填补问句中提到的知识空缺,因而疑问指向谈话的对方。“什么”的疑问程度很强,说话人有很强的期待性,他要求对方对他所提的问题作出答复。这样的情况下,“什么”一般直接翻译成what。

二、疑似功能

“什么”除了具有疑问标记的功能以外,还可以表示怀疑、不确定等。

1.用于所疑似、不确定的事物之前

3)……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始了。

《呐喊》鲁迅

......hurriedinhighspiritstosometheater.

4)贾母听了,有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央小时,家里也有这样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红楼梦》曹雪芹

“wheniwasyoungwehadapavilionlikethiszooathome”shesaid,“itwascalledpillowediridescenceorsomethingofthesort.”

2.用于所疑似、不确定的事物之后

5)他们的祖师李时珍作的“草本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同上)

thatbookonherbsbyhispredecessorLiShizhenstatesexplicitlythatman’sfleshcanbeboiledandeaten.

这里的大部分“什么”句并非是说话者专意去询问对方,要求对方回答,实际上说话者的期待性并不强。其主要作用是说话人自己回忆或判断,同时希望得到对方的提醒。由于对所说内容一时难以说准确,说话者往往以此延缓节奏争取时间进行思考。这时对方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因此这里的“什么”难以成为全句的焦点,可翻译成some+事物,或者意译,据情况而定。

三、婉和功能

表示委婉、和缓的语气。

1.加在名词前,用于问句。

6)明秀,你的学校里有什么抗日会么?《春蚕》巴金

Doyouhaveananti-Japanese-invasionsocietyinyourschool,xiu?

7)你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奴隶的心》巴金

whatotherdreadfulsecretshaveyou?

2.用在否定句中,名词的前面。

8)姑娘只叫我送信,并没有交给我什么花。

《春天里的秋天》巴金

theyoungladyjustaskedmetogiveyouthisletter;shedidnotgivemeanyflowers.

“什么”表委婉、和缓的语气时,没有实际的语义。只是表示说话人的一种委婉的语气。所以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就意译。有时也可翻译成what。在否定句中,可用any+n来表达。

四、任指功能

9)不要紧。我爱你,什么都不成问题。

《春天里的秋天》巴金

itdoesnotloveyou,sonothingcanstopus.

10)蓉,我也是这样。我觉得我们的.生命就这一刻了,今天一过,什么都完了。(同上)

ifeelthesame,thinkthisisthelasttimewewillbedayeverythingwillbegone.

11)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相士无非子》林希

Justaslargeforestscontainallmannerofbirdlife.

12)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都记得。”

《红楼梦》曹雪芹

“CousinBaochai’sobservant”,Chuckled,tanchun,“sheneverforgetsanythingeither.”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什么”没有任何疑问功能。代指一切人、事。其语意功能是表示任指。一般翻译成all,anything,everything,在否定句中可翻译成nothing。

五、列举功能

“什么”用于列举时,加在一个成分或几个并列成分后,等于“等等”。

13)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彷徨》鲁迅

irealizednowwhatanutterfoolimyhesitationandmaneuveringhadbeennomatchforherthreequestions.

14)每到一户人家门外,他必要唱吉祥歌儿,什么大富大贵呀,什么指日高升呀,什么紫气东来呀,什么人畜两旺呀,……《呐喊》鲁迅

Fromdoortodoor,theyhavealwayshadtosingsongsofgoodcheertohustlefortheirsupper:predictinggreatwealth,imminentpromotions,orauspiciousbreezesfromtheeastbringingprosperitytomanandlivestockalike.

“什么”表示列举时,一般意译。有时候用“:”表示提示举例成分,然后只出“什么”之后的例子。

六、否定功能

15)你坐在这里哭,有什么用?《月夜》巴金

whatisthegoodofyousittingthere,crying?

16)什么话?那有什么相干?《彷徨》鲁迅Howcanyousaysuchathing?whatconnectionishere?

17)李宛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罢了。”《红楼梦》曹雪芹

LiwanobservedwithasmiletoBaochai,“oursecondsister-in-lawwillhaveherjoke.”

“Joke?”Daiyuspat,“icallitvulgardisgusting.”

引述的一般不是对方的整句话,而是其中自己不同意的部分,用“什么”加以否定。用“什么”引出别人的话,加以否定,要比一般的否定语气更加强烈,话语形式也比较简练。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不翻译出来。一般会重复引述的部分,然后加上“?”构成反问语气,表否定。

18)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的!《呐喊》鲁迅

Clearoff!whatisthepointoflookingatamadman?

19)有什么不相信的?(同上)

whyshouldnottheybelieveyou?

20)宝钗有笑道:“给你的你就吃去,这有什么猜疑的。”

《红楼梦》曹雪芹

“iftheyareforyou,theneatthem”putinBaochaiwithasmile,“Don’tlooksopuzzled.”

“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可翻译成what、why。当有“不必”的意思时用否定祈使句Don’t+V+……来表达。

21)我那点经验叫我明白了些,什么爱不爱的,反正男人可怕。《月牙儿》老舍

ihavelearnedfromthatlittleexperienceofmine—loveornotlove,menweremonsters.

“什么”可意译。有时用V+ornot来表示。

句子可用what,why,how等来表达,也可以用therebe+noneed+……的句型来表达。

在不相同的功能及情况下,“什么”的翻译也不同。当为疑问功能时,一般会直接译为what构成问句。当为疑似功能的时候,可译为some+n,如第3)例。也可意译。当为婉和功能时,表委婉、和缓的语气,没有实际的语义。可译为what,否定句时可译为any+n,如第8)例。当为任指功能时,一般代指任何事或一切事物。一般译成all、anything、everything,在否定句中,相应的翻译成nothing等。当是列举功能时,“什么”相当于“等等”的意思的,一般意译,用“:”表提示,然后译出列举的成分。有时也译成andsoon。当为否定、反诘功能时,根据不同情况可译成what,why,how等来表达,也可以用否定祈使句,或者therebe+noneed+……的句型来表达。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便成另一种语言,是得以另一种语言为母语的人能够明白和了解必要的内容。因此,在论文的翻译过程中,我们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能让别人明白和了解你的论文内容。而摘要作为一篇论文的内容核心,我们在对论文摘要翻译的时候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1时态方面

时态发挥着传达信息的作用。通过时态的选择和在同一篇论文摘要中不同时态的搭配使用,译者可以很便捷地表达出各个研究行为间的时间先后次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与联系。然而。

在许多论文摘要翻译中存在着时态运用不当的问题,这样会严重影响读者对论文的理解也会降低科技论文的水平。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常选用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这三种时态适用于以下的不同情况:

1)一般现在时用来叙述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等,通常表示现在存在的状态、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

2)一般过去时则往往用来说明过去尤其是论文撰写之前某一时间的发现、研究过程或最终试验结果。此时态用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内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3)现在完成时用来介绍已经完成的研究和试验,并强调其对现在的影响。此时态将过去时间发生的事情与现在的情况联系起来,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theresulthasbeenprovedthat⋯⋯

2语态方面

在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最常采用的语态是被动语态。如:anewapproachisputforwardinthepaperthat⋯⋯/Conclusioncanbedrawnfromtheexperimentthat⋯⋯通过体会这些被动语态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较之主动语态,被动式在科技摘要翻译中有着如下的优势:

1)科技论文常常需要介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研究过程、实验结果等方面内容。使用被动语态可以更好地突出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2)使用被动式也可避免提及动作的施动者,这样反而使研究动作有了更广泛的普遍性。

3)由于被动语态的特殊结构,使其在句子结构调节方面有着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在添加短语结构、扩充句子信息的同时保持句式的平衡、工整。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步骤一:题名翻译

论文标题(title)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应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

1.题名常见句型

一般用名词性短语(词组式),不能用不定式或完整句式。

基本句型为:

Researchof...(对于XXX的研究);

Studyon...(基于XXX的研究);

Designof...(关于XXX的设计);

Researchandapplicationof...(XXX的研究与运用)

2.基本要求为

论文标题的英译必须准确到位,避免漏译;简洁:没有实际内容的汉语字词可不必译出(如:关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四步骤的研究,可不将“关于”翻译出来,直接翻译成“Researchof/Studyon...”即可。);

标题翻译中一般不用缩略词或化学公式,但可用共知的一些常用缩写,如:Dna/mti/Cat等,以便读者了解,并不使二次检索时产生歧义。

格式:标题中所有实词的首字母大写,虚词等小写,五个字以上的虚词的首字母(如before,between等)大写。

步骤二:摘要主题翻译

1.摘要:abstract(第一行居中)

2.语言结构:

语态:

一般为被动语态(theresearchisconsistedwithfiveparts...“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

时态:

一般来说,目的用将来时(thepurposeoftheresearchisto...)

方法和结果用过去时(theresearchmethodwas.../itwasshowedthat...)

结论用一般现在时(theresearchshowsthat...)。

步骤三:关键词Keywords

(“Key”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全部小写)。

英译关键词时,词与词之间的标点也由“;”改成“,”。

例: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教学方法;翻译过程

Keyword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teachingapproach,translationprocess

最后要提醒广大莘莘学子注意的一点是:内容严谨

内容严谨可以归结为书面语和口头语的问题。

应尽量减少what’smore这些口语化说法,可用Futhermore,甚至根本不用这些,而是一环套一环把意思表述清楚。

另外一些用词或者词组,如tryto,其实也是比较口语化的。

我以前用这个词,老师都给改成seekto.最好不用etc.这样的说法,因为显得好像比较马虎,不如说includesuch…as…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后者给人印象是严谨一些。

论文摘要翻译中不用翻译的词汇

汉语里有些名词,如“工作”、“问题”、“条件”、“状况”、“情况”等,有时有具体含义,有时没有具体含义,或具体含义不多。

如“我提个问题”中的“问题”一词,有具体含义,汉译英时必须译出,译成may

iaskaquestion;而“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中的“问题”一词,则无具体含义,不必译出,只需译成contradictionsamongthepeople。

这种无具体含义的词,人们称之为“范畴词”(categorywords)。

我们在写英文摘要时,或者将论文的.汉语摘要译成英文时,这类范畴词通常不需要写出或译出。

例如:

例1论公关工作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FunctionofpublicRelationsintotalQuality

Contro1.(比较:“工作服”译成clothes)

“公关工作”等于“公关”(公共关系),故“工作”不必译出,只译成publicrelation即可。

例2关于建筑产品质量问题的法律思考

aConsiderationfromtheangleofLawontheQualityofBuilding

products.(比较:“关键的问题”译成akeyproblem)本例中“产品质量问题”即“产品质量”,故“问题”一词无需译出。

例3论劳动力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的经济模式

theeconomicmodelRestrainedbymarketDemandsofLabourForce.

“⋯⋯需求约束条件下的⋯⋯模式”等于“⋯⋯需求约束下的⋯⋯模式”,故“条件”一词未译。

(比较:“自然条件”译成naturalconditions)

总之,遇到“工作”、“问题”等词时,是否需要译出,关键是看这些词是否具有实际含义,或者说是否属于范畴词。

我们应该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以使译文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文含义。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中医论文翻译

溃疡性结肠炎运用白术芍药散的治疗机制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复杂性肠道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以口服西药为主,包括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_类,但因其疗效不稳定、毒性大和依赖性强等问题的存在,不适合长期使用。

白术芍药散是临床常用的中医传统方剂,具有补脾柔肝和祛湿止泻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白术芍药散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该文就白术芍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白术芍药散;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abstract]Ulcerativecolitisisachronic,nonspecificandcomplexintestinaldisease.thecurrentclinicaltreatmentguidelineofthisdiseaserecommendsavarietyofoptionswithoralwesternmedicines,suchasaminosalicylicacids,,andimmuno-suppressors.However,duetotheirunstabletherapeuticeffects,hightoxicities,andstrongdrugdependence,theyarenotsuitableforlong-termadministration.BaizhuShaoyaopowder,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alprescription,isclinicallyandcommonlyusedfortonifyingspleenandsofteningliveraswellaseliminatingdampnessandrelievingdiarrhea.RecentresearchessuggestthatBaizhuShaoyaopowderhassignificanteffectinthe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thisarticlereviewedtheresearchprogressonthecurativeeffectandactionmechanismofBaizhuShaoyaopowderintreatingulcerativecolitis,andprovidedtheideasanddirectionsforitsfurtherresearchinfuture.

[Keywords]BaizhuShaoyaopowder;ulcerativecolitis;therapeuticmechanism;researchprogress.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

病变多局限在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常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

UC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等,部分患者会出现肠外并发症,如关节和肝胆管类疾病以及眼睛和皮肤损伤等[1].目前西医治疗UC的药物多以氨基水杨酸类(5-amin-osalicylicacid,5-aSa)、糖皮质激素类(,GCS)和免疫_类为主,但因其疗效不稳定、肝肾脏的毒性大和药物依赖性强等问题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2].根据临床表现特点,UC可归属于中医理论中“肠澼”“泄泻”和“痢疾”等范畴,脾胃虚弱、肾阳虚衰、湿热内蕴和血瘀肠络为其主要病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均能损伤脾胃而诱发本病[3].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宝库,中药在UC的治疗中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因其作用全面和不良反应少而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广大学者挖掘研究的重点[4].

白术芍药散又名痛泻要方,最早出自《丹溪心法》卷二,是临床常用的中医传统汤剂之一。

该方由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和防风4味药组成,具有补脾止泻和柔肝止痛的功效。

该方中医用于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和大便泄泻等证,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UC等肠道炎症疾病,疗效可靠[5-6].本文就近年来白术芍药散治疗U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UC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目前普遍认为环境、遗传、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因素在UC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

1.1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50年中,UC的发病率呈现出显着的增长趋势,这种趋势与人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生活方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8].而吸烟和阑尾切除术均可显着降低UC的发病率和结肠黏膜的损伤程度,前者可能与烟碱导致的黏蛋白合成增加和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减少有关[9-10],后者可能是由于手术造成的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对UC有着预防效应[11].

1.2遗传因素有证据表明,遗传易感性对UC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二类基因被证明和UC密切相关,在某些人群当中,HLaDR2等位基因的表达与UC呈正相关,HLaDR4和HLaDR6等位基因的表达与UC呈负相关,HLa-DRB1*0103等位基因表达的增加则易造成UC的严重恶化,需进行结肠切除手术[12-14].同时,白细胞介素1(iL-1)基因家族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也被认为是潜在的UC关联基因[14-15].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翻译很难,尤其对我是完全一无所知的领域。我完全看不懂原文在说什么,只是纯粹的根据句子结构和查出来的术语进行机械性的翻译。可我始终相信,再难也能译出来。别着急,看准了词句,分析准了结构,慢慢地译。翻译就是个慢性子活,几次翻译做下来,就是急性子也磨成慢性子了。不仅工作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少有烦的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宝宝制造的麻烦再多,也是心平气和的一件一件处理,相信每件事情都有解决办法,只不过自己还没发现而已。

翻译是个杂家,每个领域,都要尝试一下。有人肯让我进行论文翻译,应该是件好事。即使翻的不好,下次就有了些经验。

用了三天的.时间,今天论文翻译完成了。一共是两个摘要,一篇论文,大概六七千字。乍一看觉得很难,因为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根本搞不懂人家说什么,以至于根本无心接活。后来接了,仔细分析一下,才发现并不是很难,那些术语都查得到,句子结构也很清晰,甚至比文学类的翻译还要简单一些,只要理出一个句子的层次,处理一下术语,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的论文,都可以翻的出来。

这第一次论文翻译的尝试给我很大的自信,无论多难的文章,最后总能译出来的,只要静下心来分析研究就行。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7篇

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

【论文摘要】翻译目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中国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的论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目的论,行为理论,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

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目的论面世以来,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文而对目的论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目的论的研究现状

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在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阐述。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赖斯在以“对等”(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有时译文与原文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的,有时这种等值是不应该追求的,因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译文行不同的要求,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小足对等原则。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对等”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他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并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在目的的指引下,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这就是说,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就是其最重要的目的。而且弗米尔所阐述的“目的”有三种解释的,译者的目的(比如为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其结构直译的办法)。这里的“目的”主要指交际目的,指翻译发起人把任务交给译者,译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与发起者协商,以得出最后双方都满意的目的。诺德则认为译者无权参与翻译目的的决定。弗米尔还认为原文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当忠实原则失效时,翻译过程的标准是“充分性”,即译文只要达到其预期的文化交际功能即可,译文与原文相差多远是不必考虑的。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连贯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文化背景下的语内连贯,换句话说就是译文必须能让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能够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忠实法则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语际连贯。在他对基本法则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忠实法则排在最后一位。这是目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的研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着重研究翻译行为过程,把翻译看作是实现特定目的复杂活动,强调参与者(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这是目的论发展的新阶段。诺德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法则,即译文除了所需的材料必须与原文提供的材料相容之外,译文的功能也必须与原文意图相容。

而现阶段,人们对目的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许多人以“功能目的论”为研究的主要方向,或干脆把目的论放在功能翻译理论里讨论。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我们发现大部分对目的论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如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或译者如何使文本达到翻译目的,或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研究。

在实践领域中,目的论已经被用于解释一些翻译现象、用于指导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尤其是广告翻译,商标翻译,旅游翻译等。关于目的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分歧较大。按目的论的要求,只要译文达到委托人所希望的预期目的,那么译文就是成功的。那么晚清的小说的代表林纾和严复的翻译无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拿严复为例,虽然他的翻译有大段的删改,有时甚至加入他个人的言论,可是他当时处在一个额旧交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帝国主义弱肉强食,他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以唤醒民意,呼吁国民奋发图强,抵抗外来侵略。实践证明,严复的翻译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他的译大受欢迎,一版再版。从这个角度来说,目的论是适用于解释晚清小说的翻译现象的。同样,目的论也为一个译本有多个层次的译本提供理论基础。如同一本小说,根据不同的目的可翻译成明白易懂的儿童读物,也可以翻译成跟原著艺术价值一样的成人读物,也可以根据舞台剧的特点把它改编为舞台剧。可是反对者认为,如果只按照目的要求来翻译小说,那就会导致原著的文化特色或原有的特殊表达形式的丧失。关于这点,弗米尔是这样反驳的,“翻译的目的可以是模仿源文本的句法或文本结构,因而可以产生出在句法或结构上对等于源文本的目标文本。在文学翻译中。追求对原文的忠实也是一种目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目的oH(谭载喜,256)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目的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但是译者在此要负更大的责任。 那么,目的论是否还能用于指导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呢,目的`论对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等的翻译是否适用呢,到目前为止,笔者只找到一篇文章对目的论与外事翻译进行分析。其实,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属于特殊文本。对于这些特殊文本,原语文本就是译文的绝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不能因为任何翻译发起人的目的不同或读者要求不同而发生改变的。可换个角度来看,既然是翻译发起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那么这些特殊文本的发起人在要求译者的时候也应该会考虑到这些文本的特殊性,而要求译文绝对忠实原文。同样,译者也应该有着一定的常识,对这些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本应该还它以真实面目,而不能有任何内容上的攥改。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运用目的论来分析不同的翻译现象,为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完善添砖加瓦。

二、目的论的评价

(一)目的论的优点。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界的重要理论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目的论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对翻译过程本身进行研究。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带有特定目的人类行为活动,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开拓了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一般层面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目的决定方式和方法,并注重文本文化交际功能的实现,这就赋予译者较大的灵活性。这为一些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如广告翻译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如在广告中鼓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译者可以根据广告的特点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把它译为“Don’tmisstheboat”,既生动又形象。而不必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别。

第二,目的论提出原文只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客户、委托人、译者、译文对翻译过程有影响,使翻译研究摆脱单纯进行文本本身研究的局限。第三,目的论的另一大突破是,它把译文放在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也就是说,“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到另一中语言的文本形式转换,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生产行动。只有译文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是能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译文的交际功能才能实现。这也是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一个标志。总的来说,目的论是在前人的理论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它的优点得到了许多翻译界同行的认可,也被广泛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二)目的论的局限性。首先,赖斯和弗米尔在他们合著的书名《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所有文本都适用的翻译理论”。俗话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其次,目的论有“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这虽然赋予译者很大的灵活性,可是却可能导致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损害了原语文本的权威性,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争议最大。因为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是通过它本身所塑造的形象、故事情节,更是以其表达手法的独特来突显它的艺术价值的。如果只考虑发起人的目的和读者及其文化语境的因素而抛开原文,则必定会损害原文的艺术价值,那结果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再次,目的论把原文的地位放在最次要位置是它的致命弱点。毕竟,原文也是评判译文的主要标准之一。

目的论的提出是西方翻译界一重大突破。它被介绍到中国后,也为中国的翻译界注入了一股清流。目的论为一些翻译现象,如广告翻译、晚清小说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如文学翻译、旅游翻译、外事翻译、电影对白的翻译等,这证明了目的论的旺盛生命力。可是,目的论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它该在接受批评的同时不断的完善自身。我们对目的论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相信它是小而全的万能翻译理论。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它,把它精华的地方应用到实践中,又要在实践中发现其不足而对其补充发展。这样,翻译理论界才能呈现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局面。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8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选择直接关系和影响农民切身利益的相关课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关系到农民自身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某县一定比例的农户家庭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现状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引入相关的经济分析理论和数量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该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itismorepracticalandconstructivetochooseatopicdirectlyrelatedtothefarmer'interestsunderthecurrentdevelopmentofnewruralstyleinprocessofChinesesocialismconstruction.toprovidemorenon-ruraljobopportunityforfarmerissomethingrelatedtofarmer'ssurvivalandfurtherdevelopment,andstabilityofthesociety,whichisaforeseeableoutcomeofdevelopmentofnewruralstyle.thispaperwasbasedonapollconductedonthenon-ruralemploymentrateforfarmersinacountyinShaanxiprovince,northwesternChina.asaresult,ananalysiswasmadeonthedataandmanyproblemswereraisedanddiagnosed;relevanteconomicanalysistheorywasemployedandastudyonnumericalmodelingwasconducted.Finally,somesuggestionsondevelopmentofprovincialeconomyweremadeonthebasisoftheaboveresults.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9篇

毕业论文abstract

titaniumore,electedfrommagnetiteortitanmagnetite,iswidelyusedastherawmaterialintheproductionoftitaniumdioxide.titaniumqualityanditsyieldconstraintsisoftenthebottleneckinthetitaniumindustry.

thus,wecannotblindlyconsumealargeamountofcapitaltomaintainorimproveitsqualityandyield.thispapermakesanattempttoexploresandoptimizethedevelopmentofthetitaniumindustry,throughinsideandoutsideobservationandassociation.inthispaper,

flotationtestsareconductedtocomparetheoriginalpulptitaniumorewithpolyacrylamideandthatwithoutontheconcentrategradeyieldoftitaniumconcentrates.

inthisprocess,theconsumptionofdrugs,therecoveryrateof,

equipmentutilization,theamountandcostofpolyacrylamide(pam)areallconsideredtodeterminewhetheritisaptimizationprogramtoaddpolyacrylamidetotheoriginalflotationpulpoftitaniumore.Finally,

wereachaconclusionthroughrelevantdata.intheexperimentalprocess,inprinciple,wedonotchangetheoriginalflotationprocessandtherelevantparameters.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10篇

步骤一:题名翻译

论文标题(title)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应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

1.题名常见句型

一般用名词性短语(词组式),不能用不定式或完整句式。

基本句型为:

Researchof...(对于XXX的研究);

Studyon...(基于XXX的研究);

Designof...(关于XXX的设计);

Researchandapplicationof...(XXX的研究与运用)

2.基本要求为

论文标题的英译必须准确到位,避免漏译;简洁:没有实际内容的汉语字词可不必译出(如:关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四步骤的研究,可不将“关于”翻译出来,直接翻译成“Researchof/Studyon...”即可。);

标题翻译中一般不用缩略词或化学公式,但可用共知的一些常用缩写,如:Dna/mti/Cat等,以便读者了解,并不使二次检索时产生歧义。格式:标题中所有实词的首字母大写,虚词等小写,五个字以上的虚词的首字母(如before,between等)大写。

步骤二:摘要主题翻译

1.摘要:abstract(第一行居中)

2.语言结构:

语态:

一般为被动语态(theresearchisconsistedwithfiveparts...“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

时态:

一般来说,目的用将来时(thepurposeoftheresearchisto...)

方法和结果用过去时(theresearchmethodwas.../itwasshowedthat...)

结论用一般现在时(theresearchshowsthat...)。

步骤三:关键词Keywords

(“Key”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全部小写)。英译关键词时,词与词之间的标点也由“;”改成“,”。

例: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教学方法;翻译过程

Keyword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teachingapproach,translationprocess

最后要提醒广大莘莘学子注意的一点是:内容严谨

内容严谨可以归结为书面语和口头语的问题。应尽量减少what’smore这些口语化说法,可用Futhermore,甚至根本不用这些,而是一环套一环把意思表述清楚。

另外一些用词或者词组,如tryto,其实也是比较口语化的。我以前用这个词,老师都给改成seekto.最好不用etc.这样的说法,因为显得好像比较马虎,不如说includesuch…as…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后者给人印象是严谨一些。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翻译摘要

毕业论文摘要【1】

论文题目:论法治视野下信访功能的定位

【摘要】信访在中国成为问题与信访的功能定位有密切关系。

国家把信访的功能定位在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方面,而公民更愿意定位在权利救济方面。

由于公民对信访功能的定位和国家原初的定位产生了一定偏差,这使得国家在应对以权利救济为目的的信访问题时,难免带有功利主义的目的。

从比较法的角度,信访权更接近于国外宪法所普遍确认的“请愿权”。

就请愿权发展轨迹来看,早期的请愿权兼具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的双重功能,之后随着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大量的私人纠纷主要诉诸司法程序解决,请愿权的权利救济功能逐渐式微甚至消失,今天请愿主要作为一种直接政治参与的方式而存在。

请愿权在现代成熟宪政国家中的发展变迁图景为我们思考信访在我国如何进行功能转换提供了思路。

我国应通过完善司法救济制度逐步把权利救济功能从信访中剥离出来,使信访回到原初的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的功能上来。

毕业论文摘要范文【2】

论文题目: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我国环保类上市公司绩效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环保行业发展不均衡的事实,如何评价环保企业绩效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在相关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选取的35家环保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选出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为主要关注点,提出适合各类环保类上市公司改善经营绩效的方案。

对污水处理类上市公司应着重加强其周转能力,提高资金流动性。

对废气处理类上市公司应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

对利润率较低的企业,适应减少投少规模,转换经营业务,以提高企业资产利用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毕业论文摘要的书写方法和技巧【3】

1.摘要的作用

摘要也就是内容提要,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论文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的短文,有其特别的地方。

它是建立在对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留主干去枝叶,提取论文的主要信息。

应用文本翻译论文范文第12篇

功能翻译论文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派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其主流。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纽马克和奈达也把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讨翻译,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目的论文本功能分类说功能对等

一、引言

随着现代语言学和翻译活动本身的蓬勃发展,西方译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于翻译研究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出现了众多学派,如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派,翻译文化派,翻译功能派,多元系统派等等。各派学者在吸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观点,从新的角度描述,论证翻译及其研究方法,逐步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在上述众多学派中,翻译功能派即是具有代表性学派之一。

二、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功能派持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研究”(nord,:1),它是对此研究方法产生的多种理论而使用的一个广义术语。其中,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skoposthoery)是该学派的主导理论。除此之外,还包括认同功能翻译理论以及受德国“目的论”启发的学者。代表性的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美国学者奈达。二者均把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并提出针对不同功能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功能派的主流,它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1971年莱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skoposthoery)是其主导理论。费米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翻译都是指向其预定的对象的,翻译本身就是“为的语目的和的语环境中的的语对象创造出的语背景中的文本”(nord,2001:12)。作为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整个翻译的过程是由它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nord,2001:124)。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起“提供信息”的作用,译者在翻译中完全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为适应新的交际环境,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要等,采取适合翻译目的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在不必拘泥于原文功能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

同时,费米尔提出了翻译过程应遵循的三大规则:目的规则(skoposrule)、连贯规则(coherencerule)和忠实规则(fidelityrule)。目的规则指译文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规则反映文本内关系,即译文能否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译语文化及其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规则反映的是文本间关系原文本和目标文本。译文文本不能随意创作,过多地偏离原语文本。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它贯穿整个文本,适用于文本的各个部分,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目的规则要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不同,就放弃忠实规则;如果目的规则要求译文不通顺,就放弃连贯规则。

莱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先导人物,首次把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把文本按不同功能进行分类,提出三大功能文本类型(text-type):“信息型”选取恰当语言和文体形式,向读者呈现客观世界的物体和现象;“表达型”注重美学功能,文体形式的选择要体现美学效果;“诱导型”内容和形式应以获取文本预期的超语言效果为准则。

(二)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