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十篇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十篇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1:46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1

关键词:中国;教育方针;经典逻辑;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6-0003-06

一、教育方针定义的思维方法论

教育方针是什么?新中国60多年来,有关定义不下于数十个。按照对制订教育方针主体的不同理解,可分为国家主体型、政党主体型、政党和国家主体型三类。国家主体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国家是颁布教育方针的主体;政党主体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政党是颁布教育方针的主体;政党和国家主体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总任务而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政党和国家是教育方针的共同主体。按照对制定教育方针出发点的不同理解,可分为社会目的型、教育目的型两类。社会目的型认为,教育方针是根据一定历史阶段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实现社会的总目标、总任务或为社会服务;教育目的型认为,教育方针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也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旨在培养合格的人才。按照定义的不同.可分为总方向型、总指导思想型、总政策型三类。总方向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标、任务、功能及实现途径等原则性规定;总指导思想型认为,教育方针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发展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或根本指导原则,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及其价值倾向;总政策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对不同时代教育实践的总结,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和各项教育政策的总规定。

上述划分仅具有相对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定义多是运用形式逻辑的属种定义思维和方法,对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进行静态抽象、归纳和概括而得出的结论,其认识尚处于知性思维或朴素的经验理性思维阶段。它仅仅把教育方针当作一个知性概念,亦即抽象概念或抽象同一概念加以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否定的、抽象的形式里”,停留在形式逻辑(初级逻辑)相对单纯的“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上,没有能“按照概念的真实本性将其理解为同时既是肯定的又是具体的东西”,亦即把它当作一个理性概念或称具体概念、具体同一概念――“包含多样性于自身之内”、“包含不同规定的”、“一种综合的统一(对立统一)”的概念加以研究,也没有能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给概念下定义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运用辩证逻辑的定义规则,展示其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个殊上升到一般、由抽象同一上升到具体同一、由最初的教育宗旨随着时势变迁而发展衍变至今天的教育方针的运动轨迹。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在理性认识阶段,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两条相反的路径:一条是从具体到抽象,另一条是由抽象到具体。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具体是对事物多方面的认识。抽象的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事物的个别方面、个别特性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认识过程中可以抽出某个方面、某个特性而暂时撇开其他的方面和特性。具体的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事物本身是不同方面、不同特性等多样性的统一,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既表现为综合的过程,也表现为综合的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再由抽象思维到思维具体,前一阶段称为知性思维或经验理性,是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后一阶段称为辩证思维或理论理性,是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直逼客观现实,把处于抽象认识水平的概念提升为包含着差别和对立于自身的具体普遍性的概念,从而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接近,更深刻、更准确、更科学。

此外,概念的内涵也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反映事物同一属性的概念是初级概念,反映事物内部多样性对立统一的概念是高级概念。相对而言,形式逻辑的概念属于知性认识的概念.是对事物同一性的反映。它内部不包含矛盾。不能显示概念变化的内在联系。辩证逻辑的概念属于理性认识的概念。是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反映,它本身是对立面的统一。抽象同一概念。是个别事物,或事物个别本质属性,或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反映是事物的第一级本质,即对象自身的同一性及与其他对象的差异性。具体同一概念,从其反映的对象来说,也是对个别事物,或对事物个别本质属性,或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但是,它是知性认识的发展,不仅继承知性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切成果,而且更深入到被认识事物内部的多样组成部分及其对立统一关系的层面,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由对事物一级本质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二级本质以及继续深入下去的认识。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同一性,而且反映事物的对立面的多样同一性;它不仅反映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且反映事物自身的内部差异。

循着知性一理性的思想进程,对教育方针定义的方法论也应该是:由感性认识出发,通过知性思维或经验理性思维方式的加工.也即通过对不同教育方针的内容、形式及其定义的整理、归纳和概括,获得关于教育方针概念的抽象认识,而后再对其进行理论理性思维或辩证思维方式的加工,把对教育方针的简单抽象认识提高到具体的辩证的认识,把握并揭示教育方针的复杂形态及其本质。

二、教育方针的辩证逻辑定义

从辩证逻辑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行程来看.概念是从历史发展中产生出来的结果。教育方针的概念也复制了简单到繁富、抽象到具体的运演轨迹,由单一逐步走向复合、综合与集合。

一方面,其名称经历了清末、民国两个政府“教育宗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教育方针”的演变过程;其思想内容经历了从晚清强调各级各类新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也即教育目的),到民初倡行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和德育为首的教育内容及形式,中经南京政府强化三民主义教育的政治性质、方向、职能和任务,直至新中国融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形式等于一体的演变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总指导原则,教育方针的功能不断增加,内容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丰满,其定义也由原初的相对单一和抽象发展到后来的相对宏富和具体,既是教育地位、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途径等的总规定,也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方针。

另一方面,教育方针又是一种规范引导教育发展的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其表现为一定的统治阶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及其管理实践活动上,它是动态的,是时间的函数,与历史和未来有关。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说,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也说过,政策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在行动的过程和归宿。如果仅将教育方针表征为某种静态的结果,而不注重其现实运行的过程,那么这种表征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教育方针的动态运行过程也是构成教育方针整体的重要部分,它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实际进展。教育方针本身就是制定和实施、评价和调整的综合体,研究教育方针,既要重视其静态的文字表述,更要考察其贯彻落实情况。应将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当作一个有机体看待,其中,制定是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实施是制定的目的和结果,任何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的做法都有悖于教育方针的本旨或原意。这也是政策科学、教育政治学的一项通则。

教育方针是一种观念,反映或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决策规范,是统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教育意志而做出的相对恒定持久的重大决策。内核是一种指导思想或价值选择,外壳则是一种政策化、法律化了的行动准则或价值规范。它是观念和标准的统一,是意识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是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的统一。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行动纲领或指针,它还同时规定着可能有的行动方式和行为的发展方向,是一种鼓励良性期望行为的刺激源,是导引激发健康积极行为的催化剂。它代表了整个教育运动的旗帜,是一般教育规范(政策、法规)根本精神以及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教育规范体系的总表征。它是目标、原则、任务、方式、措施、步骤等多项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制定和执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完整统一。它要求制定者和执行者双方都应自觉自律,达成一种默契,形成一种机制,即坚守行为的一致性和执行的重复性。此外,它本身既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集政治和教育等几重标准的价值选择行为,也就是统治阶层教育意志表征的一种行为.这里姑且把它称作教育方针行为。

从国内外教育指导方针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统治阶层、政权组织(政治团体)对教育的干预总是绝对的,不干预才是相对的,无论其是否有“教育方针”一说.但通过颁布类似的规定或以其他形式实施对教育的规范、引导和控制等干预职能这一点总是类通、恒定的。作为统治阶层的一种行为,它自身也有其诞生、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就是教育方针的制定、执行、评价、终止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也就是教育方针“生命周期”的发展史,或者说是一部教育方针行为的发展史与教育方针的实践史。

教育方针不仅表现为一种状态或现象.如观念、思想或标准、规范等,而且也是一种活动过程,是一个由认识、实践和价值活动这三项基本活动组成的有机活动系统。这三项活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一幅完整的教育方针活动的“过程图”。在这个活动的程序性链条中,其认识活动较多地体现于教育方针的制定,并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指向性和最优选择性:其实践活动较多地体现于教育方针的实施或执行,并表现出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其价值活动较多地体现于教育方针的评价,并表现出较强的主观价值倾向性。

进而言之,教育方针是上述三个环节、三种活动的辩证统一和有机整体,在实际过程中,它们不仅相互交叉、包容,而且紧密连动、互动。其中,实践活动是核心和基础,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都是围绕着实践活动而展开并为实践活动服务的。没有教育方针的制定和评价.教育方针的实践也无从谈起,实践活动必须依靠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在教育方针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育方针制定的认识活动和教育方针评价的价值活动,既指引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又推动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教育方针的实践则检验着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的正确与否,使观念形态的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对象化、现实化。

从更高的层面看,教育方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每次具体的教育方针活动中,其实践活动必须在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的指导下进行,其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又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当然,这种认识和评价又是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近现代中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史上,其实践过程逐渐凝结为一定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积淀为一定的教育政策规范和教育行为准则,上升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成为人们进行教育方针的认识和评价活动所必须依据的一种模式和参照系,深刻影响着教育方针的认识和评价活动。从历史的过程看,一切关于教育方针的认识和评价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实施为目的、以实现为归宿。就其实践活动的内部关系而言,它也是由一系列阶段组成的一个过程。在实践的每一个阶段,往往都会带来新的信息,暴露出原来认识和评价中的不足,进而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以修正、调整、充实以至废改原先的教育方针。

姑且撇开对教育方针有制约作用的其他因素不说,教育方针的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是随着其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既是其认识的源泉、评价的标准,同时又是其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反言之,教育方针的实践活动又是以其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为导引、方向和依据的,认识既是实践的内容,也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既是认识的动力,又是实践的调节器,教育方针则是集这三种活动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教育领导活动。这样,将活动和过程概念引入并包容于教育方针的含义之中,突破其传统的定义域,突出其动态性,从而把定义思路由形式引向过程、由静态引向动态、由平面引向立体。

概言之,教育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功能、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是一定统治集团在一定历史阶段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的活动,是观念和标准、意识形态和制度形态及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价值活动的统一。

三、教育方针的价值逻辑定义

如果说关于教育方针的定义是一种判断、是一个事实命题、是关于教育方针“是什么”的认定的话,那么,关于教育方针的内容则是一种指令、是一个价值命题、是关于教育工作“应如何”的行动指示。前者属于认识领域,注重事实逻辑,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后者属于实践领域,遵循价值逻辑,具有典型的主观性和价值性。教育价值指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性,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是教育对人与对社会的意义所在,并通过教育的功能作用体现出来,它反映了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属性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在传统逻辑来看,思维的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典型的公式是:“s是p”。这种见解与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传统有关。按照这种哲学传统.人们的思维就是对于既存实在的认识,思维的全部功能就在于揭示事物。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并不仅限于揭示事物,说明事物“是什么”。思维命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判断.一种是指令。在人类思维中,指令命题是大量存在的,人们的一切行动无不受指令的指导。判断本身并不能直接指导行动,指令才是关于人们“应如何”的行动指示。人类思维实际上涉及认识和实践两个领域,判断是有关认识的思维形式,指令则是有关实践的思维形式。因此,把思维仅仅局限在认识上而不注重实践、积极从事实践,那么,这是狭隘的。同样,仅研究教育方针的定义而不去探讨其内涵也是不够的,因为研究的出发点乃至终点不仅在于对概念的认定,而是要发出关于教育行为的指令,并认定它、揭示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制定的宗旨在于实施。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学研究,既要遵循经典逻辑,更要遵循价值逻辑。教育方针的研究具有典型的人文社会性和民族地域性,它不但不排斥价值倾向,而且还必须有明确的价值态度和倾向。任何一个定义都是定义者自身观念、态度、水平的观照和折射,上述定义也不例外。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教育方针具有价值负载的特质,它所面对的不是纯粹的客观事实或自然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所以,定义、制定、分析乃至实施教育方针过程中,价值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价值中立的论断是不成立的.教育方针需要价值涉入。但是,教育方针毕竟是一个事实概念而非价值概念,不管定义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如何,都不能违背经典逻辑定义的规则而想怎么定义就怎么定义,那样也就说不上什么定义,也就无从揭示教育方针内在的本质与特征了。定义教育方针既不可能严守中立、价值无涉,亦不可能随心所欲、价值无边。

在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看来,并不存在能达成共识的关于教育的唯一定义,这同样适用于教育方针概念的分析。当然,不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虽然人们对教育方针的认识是主观的、言人人殊的,但它毕竟是一种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管理现象。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也曾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规定性义、描述性(theDescriptive)定义和纲领性(theprogrammatic)定义三种。规定性定义是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即作者“创制地”回答“我所说的事物是什么”的定义,要求被界说的概念在其后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说的定义,也就是回答“事物实际是什么”的定义。教育科学理论主要陈述教育事实,在此基础上解释教育事实发生的原因与条件,故关于概念的表述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并从描述性定义中择定精确的、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的定义。纲领性定义是指或明或暗地告诉人们应有的事实状态,也就是在定义中包括若干关于某种被定义的事实状态的规定性,回答“事物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它与描述性定义所说的“事物实际是什么”不同,与规定性定义赋予事物一定的含义或意义、规定“事物是什么”也不同,它往往包含着是(is)和应当(should)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同样,谢氏讲的这三种定义方式也适用于教育方针的定义。

虽然有人也在试图寻求一种能够为大家所公认的“一统”的教育方针定义,但由于定义思维与方式的不同,教育方针定义的丛林法则仍将继续存在下去。比如。规定性定义本身就是充分反映定义者价值取向的任意式定义,它要求不同声音的争鸣和讨论,如果只有一个绝对的教育方针定义,反倒不正常。描述性定义主要是陈述或表示教育方针概念所指称的事实.但对于同样的教育方针事实,由于定义者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以及定义语境和定义目的的不同,也会有多种不同的描述性的陈述和定义。

如此看来,我们一直在孜孜以求的教育方针的真正定义很可能是一种科学的纲领性表述.也就是集规定性和描述性定义于一体的定义。它既要表述教育方针是什么,又要揭示教育方针应当是什么;既要定义实然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方针的史实和经验进行总结、抽象、归纳和概括,揭示教育方针固有的本质意义,又要界定应然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方针的概念和过程进行严密的逻辑和语义、语用的辨析与论证,揭示教育方针所应包容的含义;既要运用事实判断对教育方针的“概念”作定性研究,又要运用价值判断对教育方针的“观念”作定向分析。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定义主体也会有各式各样的纲领性定义。因此,现在所能做的是,运用综合式定义,寻找一种纲领性表述.即将“教育方针是什么”和“教育方针应当是什么”结合起来,将教育方针诠释为:“一定的统治阶层为实现一定历史阶段的总方针及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及其实践过程。”

概言之,教育方针的定义是经典逻辑和价值逻辑的统一,是集规定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于一体的纲领式定义。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是一种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发展的政策活动。

综上所述,教育方针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词。作为中央政府规范指导教育发展的工具及其与集权型管理模式相符的教育方针,其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宏富,其语式由旧中国的教育宗旨到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它之能够在近现代中国得到不断的运演、进化乃至强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时代背景,既是中国教育管理规制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中国教育政治文化的传统特色,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集中体现和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理论视点及经典逻辑和价值逻辑相统一的定义思维,科学界定教育方针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从而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活动提供系统的学理支持,应该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概念界说[J]_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2.

[2]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469.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58.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2

论文关键词:反腐倡廉教育;廉洁文化;科学性;社会性;针对性

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构建“三化三有”特色惩防体系,提炼“干事、干净”廉洁理念,搭建国网系统反腐倡廉总体架构。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三集五大”体制改革,丰富“三个建设”内涵,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迈进。各单位也都按照上级要求,着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争妍的可喜局面。反腐倡廉教育是廉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培训机构,如何切实有效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培训,让廉洁文化在企业员工心中落地生根,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创新廉洁文化内容形式的总体思路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为基层单位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不断完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是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基层单位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廉洁文化内容形式应当把握以下三点:

1.把握教育的科学性

首先,反腐倡廉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注重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而反腐倡廉教育则注重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其次,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政策性,而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则具有更强的道德性,它内化为人格的修养,稳定而长期地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这些特点决定了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以抵制贪欲诱惑、坚定廉洁信念为目的的综合教育。在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上,党性教育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教育,但是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理解真正幸福人生为目标的养成性教育更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仅仅采取“我说你听、我讲你记、我教你做”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应当采取理论教育与案例教学、实践体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并产生共鸣,真正做到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2.注重教育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反腐倡廉教育的社会性表现在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社会的每一个基本单元,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单位甚至每一个家庭都能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风尚。为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发生变化,除了教育者的直接教诲之外,周围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除了直接教育,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是增强人们道德信念、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是面对大量的消极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反腐倡廉教育要大造声势,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导向。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营造廉洁的思想氛围,让反腐倡廉的思想、意义、成果经常不断地为人们所熟知,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和坚定反腐倡廉的道德信念。二是要建设好廉政文化阵地,搭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注重收集整理有关的影音图像资料,充实各种廉政法规、书籍、杂志,共享廉洁文化资源。三是要广泛开展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创作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和谐理念的优秀廉洁文化作品,营造人人参与、建设廉洁的浓厚氛围,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效果。

3.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在教育对象和内容上,要注重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将受教育者划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开展反腐倡廉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主要以树立正确权力观为主,重点围绕如何利用自身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如何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双重监督;对一般干部的教育主要以廉洁从业准则为主,重点围绕如何严肃对待自己所处的岗位和工作,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对职工群众的教育主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主,重点围绕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增强勤政廉政的自觉性。针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者,在干部上岗任职前开展党风廉政基础教育,对即将面对的权利诱惑敲响警钟;在干部履职一段时间后及时进行任中审计,开展廉政勤政诫勉教育,规范与监督干部的从业行为;在干部退休前进行拒腐保廉晚节教育,不断加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在新员工上岗前进行廉政知识基础教育,牢固树立廉洁从业意识。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体现教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必须改变表面化、简单化、理论化以及照搬照套的做法,围绕教育的对象和内容设计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坚持主题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在坚持开展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等党性修养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一个时期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单位实际选定教育主题,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先进典型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受教育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一方面通过反面典型案例,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听取现身说法,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做到警钟长鸣;同时还要坚持教育与疏导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反腐倡廉教育的时代性,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廉洁文化内容形式的具体做法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将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吸取内外部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优势,坚持教育先行。在内部学习与外部培训中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机制,以廉洁为主题、以文化为形式、以制度为基础、以宣传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在校园多角度、多方向贯彻落实廉洁文化,着力推动反腐倡廉教育培训。分别面向中心员工与培训学员实现反腐倡廉教育三步走,即通过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完善机制做“实”、做“活”、做“硬”校园反腐倡廉教育。 1.创新载体,让反腐倡廉教育“实”起来

反腐倡廉教育是党员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和“堤坝”,是一项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工程。以往我们常选择参观外界展览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注重社会共性问题,与电力企业自身结合并不紧密,因此也不能很好起到警示教育干部的作用。培训中心根据公司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充分发挥公司反腐倡廉教育整体资源优势,配合公司建立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真正做到让公司反腐倡廉教育“实”起来。

基地包含反腐倡廉展厅、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四部分。反腐倡廉展厅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展出了反腐倡廉重要论述、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公司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廉洁文化作品,并配备两名培训师进行全程讲解。其中,反腐倡廉重要论述记录了各届领导人对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反对贪污腐败的重要历程;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部分共精选案例20个,从来源上看,有来自电力企业也有来自其他单位的,从层次上看,有针对领导干部、一般干部也有针对职工群众的,从年龄上看,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面临退休的,根据受教育者的群体特征,培训师将有所侧重选择相关案例进行重点介绍,更有针对性让受教育者产生共鸣;第三部分公司反腐倡廉建设,这一部分系统展示了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做法,在宣贯公司政策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廉政教育的效果;最后一部分廉洁文化作品展示,精选在公司“学制度、保廉洁、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征集的员工廉洁文化作品,以生动活泼、为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了廉洁理念,陶冶了道德情操。展厅中的电视和展示机循环播放公司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中的获奖影片以及公司形象宣传片和变革之道,给整个展览营造了浓郁的廉洁文化氛围。

多媒体教室承担着观影与互动双重功能,展厅参观后可引导学员观看廉洁文化影片,甄选《反腐镜鉴》、《廉政中国》、《警钟长鸣》、《扭曲的人生》等一系列反腐倡廉教育影片,使学员产生极强的心灵震撼,通过学习先进汲取了力量,通过观看案例获得了警示;互动答题则以较为轻松的方式让受训人员深化廉政法规知识,提高了拒腐防变的能力。

此外,电子阅览室可以进行远程教育及任前知识考试,数字图书馆则实现了廉洁文化资源的共享。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建成,使得公司廉洁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资源得以合理整合,发挥了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也让公司反腐倡廉教育真正实在起来。

2.丰富内容,让反腐倡廉教育“活”起来

要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针对现阶段党员干部思想活动的新特点,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性。为了避免内容上的老生常谈,培训中心坚持创新形式。依据《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学制度、促廉洁、保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组织中心员工读书、观看视频、开展竞赛、征集作品,树立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促进了“廉政之风”入脑、入心、入行,切实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第一道思想道德防线。

作为公司唯一服务主营业务的培训服务机构,培训中心还担负着学员教育培训的重任。为提高课堂教育的针对性与学员的参与度,中心开设了案例式、讨论式、体验式、调研式和选学式五种学员参与教学的方式,积极引导学员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员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培训中,通过建立包括党纪条规、法律法规、正反案例等内容的反腐倡廉教育专题库,组织学员参与案例式教学;开展讨论式教学,针对廉政理论和案例组织集体讨论,促使学员主动学习,并在探讨中有所感悟;在重要培训班中坚持体验式教学,并充分利用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监狱、检察院等内外部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和警示教育;将党风廉政建设、廉洁文化建设等相关内容列入调研选题,组织学员进行调研式学习;完善外聘专家、内部专家、先进事迹报告团相结合的反腐倡廉教育师资队伍,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课程,开展选学式教学。通过听、说、观、感、想等形式,促使领导干部有所悟、有所感,时刻绷紧廉洁这根弦,做到警钟长鸣。

3.完善机制,让反腐倡廉教育“硬”起来

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制度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来确保教育的严肃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为了将制度更好的融入培训中心工作,中心对现行反腐倡廉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系统思考构建符合培训中心实际、涵盖运行模式、管理流程的制度体系。同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完善预防制度,对有明显漏洞、刚性不强的制度和条款进行了修订完善,建立了具有培训中心特色较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保障体系。

在培训策划组织上创建了全方位、纵深化的反腐倡廉教育体系。通过对培训对象进行了统筹考虑,将学员分为领导干部学员、后备干部学员、企业中层干部学员、企业一般管理岗位学员;对培训班进行统筹考虑,将培训班分为领导干部主题轮训班、领导干部强化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专业管理干部培训班以及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对培训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将培训内容分为廉洁自律教育、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职务犯罪预防、治理商业贿赂等。通过几个方面的全方位统筹和细化,初步形成了纵深化的培训体系,可针对不同学员不同班次提供不同课程,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反腐倡廉教育要求。

三、创新廉洁文化内容形式的结果成效

几年来,在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培训的进程中,培训中心本着把握教育的科学性、注重教育的社会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的总体思路,通过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完善机制做“实”、做“活”、做“硬”校园反腐倡廉教育,使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1.反腐倡廉教育“实”起来

2010年12月17日,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在培训中心正式落成,国家电网公司及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领导亲临基地并一同为基地揭牌。基地得到国家电网公司纪检组及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已有国家电网公司,四川、河北、江苏等省级电力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本部及直属单位47批2090人次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并收到良好效果。

2.反腐倡廉教育“活”起来

2010年5月至10月,培训中心每月组织一次廉洁文化特色活动,目前已组织研读《从政提醒——领导干部不能做的150件事》、观看《老实做人干净做事》主题教育视频、参加党纪政纪知识竞赛答题、征集廉洁文化作品参加公司比赛,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廉洁文化在培训中心落地开花。

3.反腐倡廉教育“硬”起来

2009年,培训中心以落实企业文化“四统一”和加强廉政教育为目标,针对培训班开发了立体化、多角度的廉洁文化特色教学,创建了全方位、纵深化的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并在领导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等重点培训班中进行实践,得到了学员的高度认可。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3

预科英语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少数民族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意义重大。通常意义来讲,预科教育是本科学习的前期阶段,有预习适应的含义,由于教学目的的特殊性,造成了预科英语教育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时限性。

(1)预科英语教育的局限性预科主要承担着为本科院校培养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任务,预科英语教育旨在加强预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大学本科的英语教学内容。许多学生对预科学习本身就不是很重视,认为预科主要就是提前适应大学生活。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动力,老师们也常常听之任之,觉得预科学习不能改变什么,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和方法。这些都影响了预科学习效果的提高,影响了预科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

(2)预科英语教育的时限性由于预科学习时间短,通常为期一年,也就是26~28周,要比较系统性地学学英语课程,显然不可能。而仅仅加强高中英语的学习效果,照搬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又不能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有的预科学习提出“预补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一年的时间里,要想很好地弥补英语学习的差距,夯实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有不少的困难,更不用说衔接大学本科的英语教学内容。

二、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预科英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基础的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1)学生基础的差异预科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民族的不同、区域的不同,造成英语学习的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词汇量很大,语法基础扎实,而有的同学词汇掌握的不好,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没有掌握好。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真正达到预科学习的目的,是当前预科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2)在教育内容、教育标准、教育目标等方面,与目标本科教育脱节,很难形成合力预科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能够使学生适应本科的学习,然而预科学生毕业一般要去不同的大学学习,而不同的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标准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这样,就须做到把预科英语教育与目标本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和教育目标协调起来,很好地连贯预科英语教学和本科英语教育。

三、毕业生的反馈

预科英语教育是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了更好地改革预科教育,提高预科英语教育的质量,有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为此,笔者对一些预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了一些反馈意见。

(1)到本科之后才意识到英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许多学生表示在预科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感兴趣。考试草草应付了事,结果到本科学习时才发现,靠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根本无法应付本科的英语学习,学习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

(2)本科的英语课程听不懂。预科英语的时限性对预科英语的教育质量提出了巨大挑战,学生的学习水平没有得到提高,以至于到本科阶段,觉得英语课程很难、听不懂。

(3)单词量不够。预科英语毕竟跟本科英语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还存在差距,加上学生学习主动性差,造成学生词汇基础等无法提高。

四、解决思路

预科英语教育具有局限性和时限性,同时也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较大、与本科教育衔接不好,造成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要解决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选用一两本教材,照本宣科显然是不行的。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本科的学习生活,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针对预科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通过短期努力得到提高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现重点突破。例如,可以通过强化单词的学习,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基本语法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短期内取得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虽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由于针对性强,可以解决基础和衔接上的部分问题,实现重点突破,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结语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4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针对性课堂;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32-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改革:表层——核心的深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正日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不可否认,由于教师对新的教育观念理解与把握上的偏差,导致了课程改革浮于表层。“课改必须改课。”[1]“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2]因此,进行针对性课堂教学探索,不应拘泥于课程和教材,应追寻课堂教学本真,应放眼学生发展,使改革真正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

2.以人为本:形式——内在的蜕变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针对性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育价值理念和实践智慧。

3.教育理论:启迪——实践的契合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和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力求以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最少的必要精力,花费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和卡梅尔·克瑞沃拉指出,提高教育效率居于前三位的因素有:学习动机与挑战性期望;足够的时间和有效学习的机会;针对性教学。[3]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教师必须做很多事情,但最关键的是设计和组织指导,从而使教学有针对性。[4]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进行了“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期望通过务实的行动,来寻觅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构建一套由理论到实践、操作性较强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能足够精确地建立在学生的所需之上,以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二、课题的内涵解读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针对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地捕捉学科特点、精确地把脉学生学情,以求得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媒体辅助、评价手段等,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针对性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富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生动表现,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和教学理念。

“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是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需要,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采取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以及实现这一过程的条件,使得课堂教学针对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付出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要点

1.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实践研究

教学最基本的要点是: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为此,教师在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进行设计和组织指导课堂教学时,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提出的具体目标,把握每一课教材提出的相应要求,通过与每堂课学习目标相匹配的预学单、工作单或其他检测工具等,了解不同学生,积累个别化的分析经验,来设计针对性教学措施,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童心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童心是指儿童的天性和天赋资源,有了它才维持人最初的本真。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学会呵护童心、滋养童心和培育童心,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儿童需求,唤起儿童天性,回归儿童本真的教学。

(2)基于先学先做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以先学先做后反馈的信息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课堂遮蔽生命意义的僵局,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真正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活动。

(3)基于学生个性差异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促进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去造就课堂教学的斑斓。

操作要点:

(1)把握好学生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做到心中有“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善“预习手记”,设计“先学先做”预学单;其次,开发制定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再次,以“先学先做”预学单及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为载体,结合平时的观察、访谈等手段,掌握学生认知基础、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读懂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明了学生真实需求,使课堂教学精确地建立在学生所需之上。

(2)把握好教师关。潜心领会课改纲要,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各学科各年段各主题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充分体会年段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胸中有“纲”。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3)把握好课堂关。教师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在课标、教材、学情的有机联结处准确定位三维目标,明了的教学内容,明晰的教学过程,明畅的教学方法,明快的媒体辅助,明慧的评价手段,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以求得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

2.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研究

贯彻各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将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研究的具体内容:

针对新课程理念、“以学定教”和“针对性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合理分配权重;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综合评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操作要点:

(1)对原课堂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制订出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强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选择教师中的典型个体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力求能立体地凸显其进步轨迹。

(3)充分利用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利用校园网,组织教师上网评课等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智慧与能力。

3.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师资成长培养研究

课程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没有教师思想的变革、专业的发展,也就无从推进针对性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必须点燃教师激情的火种,激活教师思想的电光,力求让教师萌生发展的自觉,促使其不断审视教育理想和教育使命,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酿就师生的幸福。

研究的具体内容:

根据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特长的不同,打造教师,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教育素养,追求教育价值的体现,书写自己的教育生命之路。

操作要点:

(1)打造“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培训中心”“青蓝工程”等学习共同体,不断强化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的建设,孕育、历练、提升教师智慧,造就名师群体,深化课题研究。

(2)通过读书研修、集体备课、学术沙龙、个案研究等多种活动使教师提升教育自觉,在实践中突破陈规,不断以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大胆进行实验的创新和开拓,从而获得实践智能,达成对专业发展、自我生命成长的追问与反思。

(3)强化以“磨课”为主的校本教研活动,结合“名师展示课”“同课异构课”“辅导区展示课”“年级组校级展示课”“星级评定课”、“QQ群研课”,搭建专家骨干引领平台、青年教师锻造平台、全体教师提高平台,让教师在课堂变革中不断体验新鲜的刺激和创造的,实现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十年断想[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5

一、学校道德教育层次性的含义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学校教育的层次性是指教育对象由于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的不同,对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传递的信息的接受能力、接受程度和范围等存在差别,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进行分层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要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要求教育工作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因材施教,因人利导。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教育方法的层次性等方面。其实质就是承认受教育者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展开道德教育。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承认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前发展。

二、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以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状况为主题,通过实地采访,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分别对当前各阶段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及方式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调查了解,通过对反馈数据的分析,将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问题总结如下:首先,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抽象或教育目标定位过高,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多层次的思想基础不太合拍,忽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导致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道德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递进性,没有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知识的增长规律,时常顺序颠倒或无规律可循;再者,教育方法上,教育方式单一,以硬性灌输为主,效果不明显。

具体来说,小学阶段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无道德教育目标,或目标明确;教育方式单调,以空洞说教为主;道德教育内容过分偏重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佳,如采用的品德课学习教材,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分之二是偏政治教育内容。中学时期道德教育的问题:课本内容陈旧,脱离大众道德,批判扬弃不够,缺乏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创新;重原则规范传授,忽视道德品质培养。大学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情况: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重言传,轻身教;重政治思想的道德教育,轻视基本伦理道德教育;重道德观念的形成,轻视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实践方式单一,运动会或比赛为主。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的采用上都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特殊性。针对当前各阶段学校的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家庭、社会等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现学校道德教育层次性的基本策略

(一)实现学校道德教育层次性的基本规律

1.遵循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童年期和幼年期,人的认知能力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和初步向形象逻辑思维发展,该阶段是根据世界如何影响他自己的利益来理解世界;童年后期和青年初期处于心理发展的矛盾期,较多的是按照社会的或法定的秩序来理解世界,选择的内容应建立在行为能否受到他人的、社会的有关团体,他的家庭的非官方准则,他的宗教或公民法的赞许或谴责的基础上;其后一个阶段中,生理、心理发展达到成熟,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人的思维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而其形成的价值观和原则构成了其道德决定或做出判断的基础。由此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成长的不同、生理阶段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

2.遵循知识的增长规律: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逐层推进的认识过程,而知识的增长也是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积累的过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同样需遵循知识本身增长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时,使学生在拥有简单知识的基础上,接受相对深化的知识,使之前后有相应衔接和连贯。比如,爱的教育,应以爱的秩序理论(爱自己爱父母爱家庭爱朋友爱乡亲爱同胞爱所有人)为根据,小学阶段,应教育学生如何爱自己,如何爱朋友,爱家人等,由小爱到大爱,由近及远,只有做到爱家人、朋友,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爱国。

3.遵循道德教育自身的规律: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是教育过程的基本要求。当前学术界认为道德教育有以下几大规律:一是接受规律,即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二是合力规律,认为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由许多要素和各自的层次构建而成的系统结构,只有协调整合诸要素、诸层次的总体结构作用,才能形成这一项工作的最佳功能和效益合力;三是层次规律,即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统一结合起来,又要注意把一元性的价值导向和多元性的思想意识结合起来,不同对象的教育起点、标准及方法是道德教育层次性的基本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将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知识的增长规律将道德教育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和知识增长规律三者相结合,相统一。

(二)实现学校道德教育层次性的基本方法

劳伦斯?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论认为,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人实际上所拥有的选择范围,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展开道德教育,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知识的增长规律和道德教育自身的规律,做到有层次性、系统性的统一。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学校道德教育体系,道德教育体系中较突出的是建立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层次分明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和针对性强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1.建立层次性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包括“认识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认识目标是指在该阶段,学生的认识内容和认识能力应要达到什么程度;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该阶段情感认识能力应到达什么样的目标,比如对爱的感知能力,爱他人的能力和体会他人感受的能力;行为目标是指学生在某段时期内应成功地做成哪些事情并对其行为应有的正确认识。建立层次性的道德教育体系,要以认知目标为先导,以情感目标为基础,以行为目标为重点,实现各阶段学校目标分层推进。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要坚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道德教育。各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应根据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同时前后两阶段的道德教育目标要衔接一致,实现有效的贯通,从而建立系统性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例如,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集中在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初级阶段,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相对较窄,知识内容较简单,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建立在学生实际基础上,教授其如何去关爱朋友家人,懂得基本的文明礼貌。中学阶段要在这基础上进行深化,同时又要根据中学学生实际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2.建立层次性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关键在于建设具有层次性的教材体系。道德教育内容是其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德育内容的层次性。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关键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有层次、有秩序地安排道德教育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不能简单机械地绝对割裂,要注意互相衔接和有机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基本层次的德育内容,并向较高层次德育内容的方向引导,对高年级和素质较高的学生,要主动实施较高层次的教育内容。

儿童期的伦理关系以与父母的关系为主,其伦理活动主要集中在家庭;青年人的伦理关系以与同辈的朋友关系为主,其伦理活动除家庭外加上了社会伦理和职业伦理。不同的成长阶段、生活范围,其可选择的范围也相应改变,具体来说,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应根据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不同成长阶段,将有偏重地调整道德教育内容,最适应道德层次教育的划分依次理应是: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和劳动教育;其次是爱护公共财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遵守纪律教育;再是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6

针灸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千百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也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针灸医学以其简便效廉等优点,正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己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疗法,并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机理和临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针灸成为非主流医学系统中最为辉煌的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针灸学在日益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灸学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针灸专业人才。针灸高等教育50余年来所培养的一批批针灸专业人才已成为针灸专业各领域中的主力军,促进了整个针灸事业的发展。但是针灸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针灸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因此针灸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变化,

1.明确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梯队,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以繁荣发展针灸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高等学校要适应、促进和指导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的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随着教一育内涵的扩大,传统教育、现代化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将共同构筑起21世纪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学体系。针灸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必须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

1.1因材施教,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新世纪对针灸人才的需求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针灸医学的发展,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发扬优势,面向传统,继承前人的经验,发掘古代针灸文献中的精华: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针灸,推动针灸医学的现代化进程。因此,针灸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培养。针灸医学发展既需要从事针灸高等教育、普及教育的教育人才,从事针灸现代研究的科研人才,从事针灸医疗为主的临床人才,也需要从事继承发扬传统针灸医师经验、古代针灸文献资料的传统人才,从事对外交流、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外向人才,更需要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针灸高等教育必须应对社会需求,制定相应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培养层次、方向,注重一专多能的训练,以适应社会各类各层次对针灸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针灸医学的发展。

1.2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针灸教育的规律,培养创新型中医针灸人才,一直是针灸教育研究的目标。近年来,各个院校进行了针灸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讨,一些院校提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的模式培养,既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又兼顾中医传承学习认知的规律。这一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探索了中医针灸教育的规律和创新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人才问题上主张熏陶成人、培育成才,以建立中医针灸思维(熟读经典和导师指导贯通)、培养中医针灸人才综合素质(科学和人文相融)、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培养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针灸经典理论、针灸临床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对针灸学科知识具有融会贯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通过合作交流、团队协作动手解决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还探讨了中医针灸经典、临床、实验二位一体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针灸高等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符合中医针灸教育规律、适用性广、多样化的针灸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新一代具有传承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针灸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梯队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根本大计。”振兴针灸,关键在教师。50余年来,针灸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不断优化,现在全国各中医院校都具有水平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针灸学科师资队伍。针灸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针灸教育要求从事课堂教学、临床带教的教师,具有同等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因此建设高素质、多技能、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向社会输送全面的针灸人才的先决条件,故今后针灸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激励机制,鼓励针灸学科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在职培训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高等教育对师资要求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严要求,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针灸高等教育必须根据社会日益扩大的学习需要调整教育机构,教师要能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多种学习手段的培养,形成一种新的“以学为主”的风气,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知识水平,不断获得新的信息、,更有效地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培养针灸人才的教师也必须掌握深博的中医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医疗经验及相应的科研能力、外语水平,并且能帮助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跟上时代步伐的高级人才。

3.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3.1.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规范针灸专业课程建设: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针灸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20世纪60年代,《经络学》、《输穴学》、《刺灸法》、《针灸治疗学》相继出版,成为针灸专业的基本教材,以后随着针灸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教材相应出版。近50年来,教材几经改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补充了许多新的且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但是针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几十年变化不大,现行教材不能满足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集全国针灸专家统编的教材并在全国内通用情况并不理想,许多中医院校仍然使用自编教材。针灸学科目前尚没有适合于本科、专科、进修生、研究生以及外国留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教材,今后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专业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以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教学使用;并鼓励编写自编教材,以突出地域特色,增强中医经典课程,强化中医思维,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介绍针灸理论研究的突破、针灸治疗手段的创新。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环节之一,是优秀学科建设的标志,是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体现教学成就的重要举措。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一批部级精品课程,极大地推动了高等针灸教育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于2004年评为部级精品课程,是针灸学的第一门部级精品课程。各地针灸学精品课程建设也获得全面发展,许多课程列入省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但是,针灸学科课程建设仍需进一步改进,现在针灸学科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内容重复多、课堂讲得多、实践机会少、临床涉猎面窄等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培养专业方向的整合,教学内容中西医比例重新调整,课时压缩,而教材改变没有跟上变化,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此外,专业课程设置全面统筹安排不足,出现课程厚薄不均,影响学生知识的拓展、智能的开发川。因此,要培养适应21世纪针灸学科发展的针灸人才,不能忽视教材、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故今后高等中医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进行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革,从而使课程体系一体化、系统化、立体化,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础性、渗透性、宽广性;专业课要体现传承性、前瞻性、应用性;教学计划要体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应当在突出针灸医学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认知能力的创新。

3.2教学内容的媒体化、网络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事业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同时也对传统的针灸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国各中医院校在这一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研制开发了包括经络学、经络输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名著选读、实验针灸学等针灸学多媒体网络版和英汉对照版教学软件,并开展了多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这些自行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丰富多彩,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局限,与传统针灸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还不够完善,网络教学开展不足。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推进针灸的现代化、国际化,针灸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应当注重多样性、直观性、实用性,针灸学科的网络教学必须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针灸远程教学,建立针灸资讯网站,扩大针灸教学范围,使更多的人士能够通过利用现代媒体了解、学习和掌握中国针灸,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7

摘要:结合对士官学员智能结构、文化基础、学习愿望及士官教育内在规律的分析,以提高培训有效性和提升培养质量为目标,强化以特色主导发展的理念,开展了航空机务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研究,提出了特色化教学模式和模块化双主线教学方法,在航空装备构造和原理课教学中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改革

0引言

航空机务士官作为空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空军战斗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军针对航空机务士官开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军队任职教育范畴,采用“2+1”培养模式(院校学习两年,部队实习一年),毕业后颁发大专文凭。“2+1”培养模式是在院校和部队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的,两者具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各自任务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进而使士官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职业性质突出,与士官自身的个人实际相适应。然而,从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来看,航空机务士官“2+1”培养模式继承了传统学历教育的做法,运行效益有待提高,培训质量不容乐观。士官学员文化基础弱且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展开教学,继续沿袭军队院校生长干部的学历教育模式,而不注重突出任职教育特色,必然严重影响培训效果。为此,基于以特色主导发展的理念,结合对士官学员智能结构、文化基础、学习愿望及士官教育内在规律的分析,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了航空机务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化改革创新研究。

1教育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现代“人类行为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大致分为逻辑与数理智能、言语与语言智能、音乐与节奏智能、视觉与空间智能、身体与动觉智能、交流与交往智能和自知与自醒智能等七个方面。个体智能通常表现为一组能力而不是一种能力,不同类型的人群智能集成的侧重不同。“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思维优势与能力特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抽象思维型、形象思维型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通过教育,抽象思维型的个体容易成为学术型人才,形象思维型的个体容易成为技能型人才,而中间型的个体容易成为工程型人才。三类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结构的不同,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抽象思维人才更容易通过逻辑分析建立看上去互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推理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而形象思维人才主要是通过对事物时空顺序的观察,理解事物之间有形的相互联系。那么,对于士官学员学员来讲,绝大多数不擅长逻辑性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但是,他们观察力、动手能力强,接收新事物的兴趣浓厚,由此看来,他们属于形象思维型人才。因此,对士官进行教育实践时,注意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安排应能发挥士官形象思维方面的优势。另外,士官学员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偏差,文化基础偏低,加上年龄偏大,思维惰性,导致来院校后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明显不高。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就要求在对士官学员进行再教育时,不能将理论知识通盘灌输,必须剪断知识链,所学必所用,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同时,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岗位的针对性。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看,要实现士官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有多种途径。应从任职教育的角度去认识文化基础的地位和作用,士官教育不能是基础教育的重复和提高阶段,其本身不直接承担提高学员文化素质的任务。同时,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要抛弃那种认为只有文化基础提高,教育才上档次的观点。

2基于士官教育内在规律的特色化教育模式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学会”的情况,结合士官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改变过去所学内容宽泛,基础性偏强,过于注重大而全的做法,这里提出特色化教育理念和模式,面向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和综合素质提高开展培训。

2.1优化培训内容和组织

对培训内容进行优化调整,编写特色专题教材,同时调整培训组织形式,推行特色巡回课。在培训内容上,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部队需要的原则,这是士官任职的根本要求;二是学员喜欢的原则,这是士官学习的动力;三是发挥教员特长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发挥最大潜力,教学相适应。选用教材方面,借鉴统编教材有用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编写并使用特色专题教材。传统的统编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过于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没有考虑学员的兴趣。按传统方式培训,学历教育成分偏重,学员对所学内容并不认可。这样的话,既然培训必须发挥每个教员的特长,而每位教员又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管理理念等等,这些优势,对于学员来说都很需要,那教员完全可以在某一领域钻进去,把自己擅长的内容写进特色专题教材,讲授给学员。对于得到充分认可的优秀特色课,可以采取巡回讲授的方式将这一理念扩散出去。对教员而言,同一内容,随着讲授次数增多,精彩程度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学员欢迎,教员因此也容易变成某一方面的专家。

2.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

士官学员学习积极性差,这一情况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有关。受传统教学方式的舒服,大多数教员在教室里上课,都采用讲写演画课本理论知识的方式,而针对性的实践方法、实践内容、学以致用的技巧实施的少。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就是推行“做中学”,教员通过实装给学员讲原理、讲技术,使学员在实践中学习,而不在学习中实践。对于形象思维型的士官学员来说,面对实际装备,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2.3完善成绩评定措施

受传统考核观念的影响,再加上考核措施的不完善,目前,考试仍然是士官学员鉴定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这是学历教育采用的方法。对士官任职教育而言,实际意义不大。对士官学员进行再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每名学员的任职能力真正有所提高,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那么,在考核时可以采用“替代成绩”的方式来鉴定学员能力,即在士官学员理论成绩不佳的现实下,重视其特长方面的考核,发挥学员自己特长的并且反映能力的东西来替代其弱项。可以允许学员自己选择替代项,只要经过院校和部队认可即可。另外,上课过程中,学员如果完成教员布置的作业,也可以得到替代成绩,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基于课程重构的模块化双主线组织形式

3.1重构任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新理念下的任职基础课程概念

从课程体系划分的角度来看,学历教育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任职教育分“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发展”,由此看来,两者有本质区别。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由“系统化”向“模块化”转变,所以,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整合和重组,而抛弃了原有学历教育课程设置完整性的特点,针对性更强。对于“任职基础”和“任职岗位”课程的理解,笔者认为: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有效融合,可以构成任职基础课程;岗位针对性强的实践类内容,则属于任职岗位课程。对航空机械专业而言,装备构造与原理类课程是任职基础课程的主体。以《发动机构造》课程为例,与其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两门,即《发动机原理》和《发动机控制》。所有类型的航空发动机,在构造上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主要机件和工作系统。这两部分内容分别需要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其中,主要机件对应发动机原理理论基础,工作系统对应发动机控制理论基础。将构造课与原理课、控制课融合,从而形成一门任职基础课,以适合士官学员的特点。同样,对《飞机构造》课程,可以将其与《飞行原理》、《液压传动与控制》课程有机统一起来,整合为一门任职基础课程。

3.2实施模块化双主线组织形式,解决任职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问题

模块化,即将培训内容分为若干模块,弱化模块之间的逻辑顺序和系统性,按相对独立的模块个体进行培训;双主线,一条适用于构造类知识的主线,另一条适用于原理与控制类知识的主线,两者贯穿于任职基础课教学中,并行展开,相互依托,有利于提高学员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对机械装备构造与原理类任职基础课程,模块化双主线教学法的基本环节如下:

①合并构造课与原理课、控制课,融合相关内容,形成初步的课程教材。该项工作可以组织本专业专家进行。教材主编必须同时对构造课、原理课和控制课都非常熟悉,至少承担过两期以上的教学任务。

②将培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划分模块的原则:一是各模块内容相对独立;二是各模块内容要确保学员有学习兴趣;三是内容要有一定的复杂程度,适合应用双主线教学法。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由教员引导、学员自学。划分模块时不要过分注重各模块内容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要使每个模块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题,适于开展专题式教学,且一些模块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整而不影响培训效果。

③模块分组,针对组内模块开展循环式教学。每组设置2~5个模块,要确保组内各模块授课顺序可以任意排列。相对应的,同一期学员分为2~5个教学班,并安排相应数量的教员开展教学。教员在各组内分别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模块授课,实施专题式教学。这样,每名教员可以针对自己所负责的模块循环授课,每个专题讲授多遍,讲授内容覆盖面则大大减小。

④对每一模块开展双主线教学。所谓双主线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注重结构的认知和部附件的学习为前提,兼顾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控制关系的深入理解。由于教员对每个模块在所划分的小组中可以讲授多遍,再加之讲授内容覆盖面窄使教员备课时间更充分,从而使所讲授的专题研究更深,更能讲出自己的特色,有利于教员发挥自己的专长,讲深讲透,学员接受起来也较为容易。

⑤升华培训内容,形成特色专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完全可以不按照初步编写的教材备课、讲课,这样更易于讲出自己的兴趣与成就感。教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授课情况,撰写讲义,形成若干个“特色课讲义”,把这些讲义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就构成了具有任职教育特色的教材。

4结论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剖析了士官学员接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规律,提出了特色化教育理念和模式,并逐步应用于航空机械维修专业士官学员的教学实践,解决了士官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注意力分散,教员授课无成就感、动力不足,以及学员学习效果不明显、考试走形式等士官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针对装备构造与原理类任职基础课所提出的模块化双主线组织形式,已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构造和原理课的教学,解决了装备构造课教学内容枯燥,教员难讲,学员难理解的问题,且减少了教员备课工作量,培养了教员的钻研精神,拓展了学员的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备,鲁卫东.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刘建勋.航空机务士官“2+1”大专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7(上旬刊).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8

关键词:基层从严治党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366-01

防治腐败,施教于先。建设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是反腐败抓源头工作的重要举措。十以来,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2016年10月24日至10月27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遵循;把握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要求;把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会议制定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以及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就更加坚定了党的反腐决心。基层工作离群众最近,天天和群众打交道,不能在基层继续滋生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全面从严治党,认真抓好基层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根治基层腐败这颗毒瘤,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信任,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当前基层反腐倡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

从十以来的反腐情况看,坚持高压态势、零容忍态度和“老虎苍蝇”一起打,赢得了群众拥护,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党建问题,部署纵深推进反腐,从制度层面保持和巩固反腐成果。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得到有效遏制,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时期新阶段,基层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具体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1.基层反腐倡廉教育不够系统,规划不合理

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反腐倡廉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系统性的部署安排,战略眼光短浅,安排具体工作完全依靠上级指示,上级领导提到了就赶紧抓起来,敷衍了事,不做指示的就坚决不做。教育性工作的安排部署根本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照搬兄弟单位的做法,确定的教育内容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工作方法陈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缺乏系统性,可以想象的到,这样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效果非常差。

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没有长远的眼光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基层反腐倡廉工作严重失衡,导致上情不能得到很好的传达,信息闭塞。很多部门和单位的宣传教育内容不够科学,内容陈旧,内容早已过时,甚至有些内容已经和当前的方针政策不相符。因此,基层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必须要系统,规划要合理,符合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2.反腐倡廉教育缺乏针对性

基层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效果明显不好,形势很严峻,许多问题还很突出。有的基层组织对宣传教育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对一般干部职工的教育混为一谈,没有突出教育层次。前期进行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的是短时间内的教育活动,有的是长期而系统的学习教育,必须区分层级和阶段,不能不分层次,不看对象,不考虑职工群众的思想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只图表面形式,不讲实际效果,这样的反腐倡廉教育只能是走个过程。

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制定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了党内监督条例,主要目的就是为基层组织提供方向,确定宣传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分层级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

3.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方法不够生动,空洞乏味

目前一些基层组织宣传教育的材料组织不够生动,照本宣科的现象很普遍。干部和群众对这种空洞乏味的宣讲教育很苦恼,甚至有点反感。长期的这种宣讲教育致使大家也开始敷衍了事,明显不够重视。认为这样的活动就是去听听专家讲讲文件条文,做一点学习笔记,写个心得体会就草草了事。有些宣传活动除了播放一些典型案例电视教育专题片外,最新最突出的教育内容很少,生动鲜活而富于震撼力的内容十分缺乏,难以引起思想共鸣,很难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二、开展基层反腐倡廉教育的策略

面对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找准新的着力点,寻求新的突破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夯实反腐倡廉教育这个基础,确保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取得新实效。

1.区分反腐倡廉教育的对象,分层次进行宣传教育

前段时间进行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主要的对象时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是省部级机关及其下属单位,第二批是市县以下单位,包括学校、医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针对领导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却针对全体党员,不管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在范围内。坚持把领导干部作为教育的重点对象,针对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方法。以理论思想教育为基础;树立典型激励廉洁自律;举反面教材予以警示;求实际提高防范意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学习教育日常化,增强学习自觉性。

2.要科学地提升宣传教育手段

一是拓展教育渠道,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各基层组织可以开通部门单位反腐倡廉网站,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舆论进行宣传教育。收集网络反腐倡廉信息,正确引导舆论方向。二是逐步建立电信平台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继续保持现有电信渠道的反腐倡廉宣传阵地,积极拓展新型信息网络渠道,及时传达反腐倡廉讯息。三是利用广告宣传进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展览会、专题教育片等形式不读加强教育的感染力,引起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思想共鸣。

3.与工作考核挂钩,促进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基层纪检监察部门要重视考核责任,对基层各部门单位进行反腐倡廉责任划分,明确教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平时注重监督检查,落实工作责任,把考核结果和个部门单位的年度评优选模挂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系列中药讲话读本(2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0.

[8]反腐倡廉学习读本[m].新华出版社,2013.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素养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51

近几年,中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中国的中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教育家对中职教育的研究尚不深入,中职教师尚未找到最合理的教学方式。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学大都借鉴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但是,中职语文与大学语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是职业教育,所以中职语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未来走向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学立足于职业能力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职语文的鲜明特点和重要目标之一

中职语文不同于高中或大学阶段的语文,高中或大学阶段的语文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包括传统知识的积淀、民族文化的传承、基本道德观念的习得、审美意识的提高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高中或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范围广、没有针对性。

中职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中职教育的鲜明特点是职业性和目标性强,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供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鲜明特点。语文是中职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作为中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学会一技之长,拥有能立足社会的能力,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学历已经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能力才是企业单位招聘时看中的因素。在中职教育阶段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占得先机,良好的职业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职语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素养

首先,中职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交际和表达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学会多种基本素养,其中在未来职场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指出,在所有促使成功的因素中,专业能力占10%,人的交际能力占到80%。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大部分都具有较好的演讲和表达能力。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能力比专业能力更重要,然而这些交际能力都可以通过中职语文的学习得到提高。

其次,中职语文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通过欣赏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或诗歌,可以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这些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最后,中职语文可以夯实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选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要求,对人的综合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中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语文教学缺乏针对性

语文教学在大部分中职院校中都属于公共必选课,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在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不分专业甚至是不分年级,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都是相同的。很多学校为了教师资源,都采用大课堂的形式,经常近百人一起上课,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对中职语文的学习越来越不重视,教师也会逐渐丧失教学的热情。由于不能分年级和专业进行教学,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能力方面的缺陷,都有自己的薄弱点,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职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职业对听说能力要求较高,有的职业对读写能力要求较高。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

中职语文教学受大学语文的影响,教学内容只是局限于文章赏析和简单的写作教学,对于职场中经常用到的演讲能力、沟通能力却很少涉及。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实际的职场中运用很少,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都用相同的语文教材,所有班级的教学内容都一样,很多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没有精雕细琢,大部分直接参照教案,采用同样的ppt进行讲授,这样就会使中职语文课堂缺少生气和吸引力。

(三)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中职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有时仅仅凭借考试成绩,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大多数同学认为中职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就算平时不学,考试之前,临时突击也来得及。而且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中职学生并不会特别追求高分,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职语文只要过了及格线就行。

三、立足职业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中职院校应该加大对语文教学的投入,引进更多的语文教学人才,实行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次,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语文选修课,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要求和自己的短板进行选择,这样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样化

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扩展教学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职场中必需的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三)制定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10

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实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增强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大胆清理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并严重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陈腐观念。学校德育工作应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拓展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系统安排,精心组织,确立德育工作所包含的道德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基本内容,挖掘德育工作潜在力量,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形式地开展好德育工作。在开展德育活动中一要摆正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并驾齐驱,克服存在的片面注重教学而忽视德育的现象;二要在德育中突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理解,学好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辟论述。钻研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突出市场经济的主战场,特别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育、完善,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科学地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爱国主义和“两史一情”教育。当前深入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培养教育中学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奋斗的坚实政治基础。三要选准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在开展德育工作中,要切人主题,摸准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学生的思想“热点”,培育一代新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公正、诚实、勇敢、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和热爱劳动的高尚品德,养成勤奋、刻苦、向上的精神,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这一社会背景格局的转换,使得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因此,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是我们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须在两个方面突破,第一是要突破过去“管人”、“防范”的管理模式,转轨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实际能力。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单纯的知识教育替代不了德育。学校德育工作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存在着包得过多,管得太死,多为指令性运动的活动,这些弊端不利于德育工作括力的发挥,必须加以克服。要敢于破除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正确的导向,形成多层次的追求,遵循学生心理、思想发展规律,为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生动活泼、形象有效的德育体系。第二是突破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模式。当前就学校内部而言,其工作重点主要抓升学率。学生书包沉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胳、智、体发展不平衡,严重违背了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并导致学生在校就读重智轻德的现象。为此,加强德育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将这项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跨世纪育人工程摆到重要位置,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肩负着教育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任。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要注意克服心理定势,摆脱计划经济下的德育模式,不断研究市场经济及其对青少年全面影响的新情况,因势利导,开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德育工作的新尝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德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德育工作上做以尝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做好德育工作上要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两个重点,发扬三个特色,形成五种教育合力,最后实现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

(1)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德育是首位,经济建设是中心,这两者的关系要摆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全党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部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根本出发点。只有经济发展了,德育工作才会有自己的位置,而且德育工作只有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作出实绩,育出“四有”新人,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也才能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德育工作中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文明行为、人际关系和活动能力等。从纯理论的说教式宣传,转变到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思想教育,树立起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

(2)坚持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德育原理告诉我们,德育的基本内容有道德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多方面的统一的综合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认识到中学德育工作要着重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即基本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行为规范养成训练。

在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中,切忌“面广、浮浅、空谈、说教”。在道德品质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我们认识到实现社会经济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抓经常、养成、实效,而且要贯穿学期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并采取多项措施,为开展好德育工作创造条件。第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校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文明、整洁、高雅、健康的校内小气候,让学生从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和道德情操,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第二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第三根据德育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不同年级学生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品德测评。

(3)坚持发扬三个教育特点。坚持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途径的实践性,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特色。坚持和发扬这一基本特色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的实效性,使得德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更具有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