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教学的困惑十篇语文教学的困惑十篇

语文教学的困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1:54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困惑;兴趣

一、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老师、领导都追求成绩,但由于语文试卷评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比其他科更好的成绩,如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字数符合要求、中心观点明确、审题准确,那么作文分数一般都在40-49之间,如果再加上语言优美,布局合理,那分数更是在50分以上了,所以语文试卷上只要作答了就无零分,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只做到了上课翻书,下课合书,其余时间决不翻动书。像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家长也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学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而我所带的班级,属于学校的普通班,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更是严重,更何况全班40人,每次考试成绩在90-99分之间的人数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相比其他理科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成绩来说,真是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相差也不过是1-8分。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学困学觉得,我不学习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那平时还费什么劲。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动力。

二、阅读面过窄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语文学科又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账,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导致许多本应该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教师只得从课堂上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中分出时间来讲解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主流思想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些内容只顾上课,又会发生许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我在为学生讲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曹雪芹是男是女,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可是用了课内时间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只能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周而复始这个问题让你永远不知该怎么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考试卷联系不大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都发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早读时宁可背单词背数理化公式也不愿意读语文。为什么呢?有一次,在学校考试工作结束以后,我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他们满脸无辜地告诉我:“英语我把书背完了保证能得高分,数理化公式我背了能做题,语文我就算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又能得几分?最多在名句默写上得六分,上高中后,父母都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我也想上大学,可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考试又用不着。”期末复习语文老师更是尴尬,英语老师忙着检查学生的单词默写,数理化老师忙着印模拟考试卷,而语文老师该带着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让学生把一学期的课文再读一遍?更何况许多学校周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努力一年也可能没有提高几分的语文学科上呢?

四、尴尬的语法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总会在脑中纠结,难以选择。不教,考试时文言文的翻译题经常会用到语法;教,就要从头讲起,又没有时间。而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是常考句式。语法的枯燥更是让学生避之如虎。据有些资料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句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等多种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翻译题型固定、分值高。所以教还是不教,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只会让你越来越迷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但这些困惑正是需要我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更是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责任。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困惑反思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3

现在,各种教学观念纷繁陈杂,让部分教师思维混乱。一方面证明语文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努力传新,力图在语文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创出一片新天地。这会给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带来困惑,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语文教流,我们到底选择什么,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语文教师如何面对这个困惑,走出困惑呢?

一、语文教师应该端正思想认识,落实语文的地位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它没有数理化吃香,可重要性显而易见。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主要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直接制约其他学科的学习,因而搞好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整个基础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不能因为它不能给我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就不重视它,摒弃它。语文教师更应该发现“语文”这门学科的效能,为它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力求搞好语文教学,完善目标,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二、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面对当前诸多困惑,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目前全国推进的素质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一些学校教学要求,不从实际出发,不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把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枯燥乏味的“分值”训练。有些答案不标准,让学生在题海里挣扎,使他们毫无兴趣地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语文教学,抓紧联系火热的社会生活。阅读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领会文章的妙处,写作中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宝库。使火热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使失去的生命力再次焕发青春。

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设计小问题。对学生思路点拨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中安排每节课预习的环节,以它为引线,指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也是最巧妙的引导方法。即使教科书后有预习或思考提纲,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相应的设计,拟出能反映作者思路脉络的预习题,供学生课前思考,这个预习提纲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提纲,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学生独特的感悟,让他们大胆质疑,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研究阅读中的新事物,解决阅读中的新问题。课前预习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个学期的八个单元中,有些课文趣味性较强,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设计预习题,题目要求简洁,切中要点。如《从青山处处理忠骨》,可设计以下问题:1.受到什么打击?2.做出了什么决定?3.从中可看出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不同水平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次不同,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和学生解答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逐一解答落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三)开展阅读比赛。朗读是语文课上不可缺少的步骤,如果每篇课文都采用全班齐读的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畏惧读书,以致敷衍塞责,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让他们竞赛。因为课前布置过预习,他们或多或少都读过课文,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准备3~5分钟,接着抽取某些小组参加比赛,对于一些抒情性散文或优美词、句、段,则要求读出感情,根据各组的表现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对于一些说明性文字,只要求组员朗读口齿清楚、流畅即可得分,也可根据内部的需要由组员逐个朗读或由组员齐读。朗读就成了一种享受,与作者沟通的关键一步就在娱乐的气氛中完成了。

(四)举行提问竞赛。对于读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老师应指导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切忌包办代替,唱独角戏或“一言堂”。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提出的有效问题多。提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问老师答,甲组问乙组答,或者自由问答等。在《小橘灯》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围绕中心的问题,简要摘录:1.小姑娘为什么那么能干?2.猜猜小姑娘的爸爸到底是干什么的?3.这盏小橘灯微弱的灯光为什么使“我”觉得无限光明?4.用三个词语概括小姑娘的性格。5.请你写一段文字设计小姑娘的未来。

这样,师生开动脑筋,双方的智慧与能力在此得到广泛交流,集思广益,聚沙成塔。师生互相启发,往往会迸发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秒钟时间进行启发和教学。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4

关键词:教育教学困惑改良

一、教师易出现的困惑

1.尽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有的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也没有理解怎样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把作业还给学生,而是机械地甚至不负责任地在课堂不去指导,不去答疑解难,上课让生看书不精讲,作业不精选,更不点评。有的教师提出让学生自定学习内容,自选作业,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教学方式,表面看给学生学习自,实际上是对高效课堂的一种歪曲,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真正的自主。

2.高效失效,旧标有效

经过语文高效课堂课改的洗礼,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进,但没有真正理解课改的目的和意义,完任务式的应付,当课改的强劲东风刮过之后,又回到旧的教学习惯中去,被旧的理论体系牢牢束缚住,摆脱不了旧的课标,老师下不了讲台,学生上不了讲台,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没有一点创新,学生的能力总提不高,教师面对课程束手无策。

3.合作重形式轻实效

为了体现教法新颖,一些教师机械地组建学习小组,但不经心设计讨论内容,只是片面地追求小组讨论这一形式。有的问题有时不需讨论,但为了形式需要,去“认真”讨论。正儿八经的疑点关键处刚开始柳树开花,因时间紧张,讨论便匆匆收场,形式主义泛滥。学生往往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老师赶快以讲代学,或优秀的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代替其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学习差的学生发表不了意见或不发表意见,发展下去,形成依赖和惰性的学习方法,出现了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4.不能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教书和育人是并重的,韩愈曰“文以载道”,而部分教师不去在知识与运用,过程与方法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传授知识时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将之绝缘在知识载体之外。无情感,怎能打动学生心灵,打动不了,兴趣浓度下降,知识消化不良,很难记得准、记得牢,甚至造成无价值观,明辨是非能力不强。量变难以质变,达不到预期目标。岂不知将三维目标相互融为一体才具有生命力。

二、改良

为了使课堂不走弯路,顺利发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领导要加强理论指导,视察课堂,胸有成竹,推进试验

领导要研究本地区、本校的教改方案,把自己的高水平拿出来,用先进理论进行讲解与引导,武装教员以最快的速度重视、改进,适应之。同时,勤检查实施情况,如,老师上课要求教室门不上锁,校长不定期关注教师授课形式与质量,好处一是教员格外用功,克服平时随便讲讲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好处二是领导在有限时间里能听多节课,据检查反馈情况再交流磋商,在高人指点下教员进步加快,做到精益求精。结果多位做到既稳步推进、积极创新,又把握好了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可见,科学领导和管理是教改成功的关键。

2.要加强语文教师培训

教师是高效课堂的幕后策划者。培训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让教师陆续走出去,既要到发达地区看看,听听外面的富有时代感的教育信息,吸收外界活力和知识营养;又要到贫困学校观摩语文教学情况,吃一堑,长一智。二是“校本培训”。培训的内容也分两个方面,学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给自己充电,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坚强理念,防止知识“过期”;另一方面,教学技巧的培训,相互间探讨教育规律和教学艺术,掌握教好语文专业的教学技巧,使学生受到文本佳作的“感情传染”。三是师德培训,铸造高尚师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克服私心杂念,修炼静心教书育人功夫。培训的目的要放在把握新课程、新教法的优势,与传统的优势进行互补、整合。

3.在“校本教研”中,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师上课进行评价和诊断,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培训。应把这种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倡道骨干教师城乡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骨干教师的合理分布,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树立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样,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机制,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教学。

4.要加大投入,实现校园信息网的开通

高效课堂要求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校园加强建设教育资源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机会。一个小小的网线,老师会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点和疑点,不再东奔西跑,避免咨询身边人收获一知半解。只要老师勤于钻研,不为手边没资料发愁,成为一个学者型老师距离不再遥远,想到宋濂“行深山局谷中”求学之艰辛,真是当代幸福中国人。多媒体和学生见面,学生会赶跑瞌睡,告别跑毛,走向专注。同时,崭新画面材料的提供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如,笔者教《背影》,下载父亲的背影课件,学生一看一读,笔者发现再做抽象的说教是多余的,这种效果是多年的追求,没想到今日变成现实。再说,可喜的是,一节课内容容量比以前多多了,可怪的是,他们消化吸收的知识量奇迹般增多,乃如神助。长此以往,教学相长,学语文的长期效应顺利实现,学习倍觉好玩,哪有学不好的道理。

总之,为了使语文教学课改顺利推进,又不走样,应高度重视,积极准备,稳妥前进,教管结合,质量监控务求成功。语文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也是高效的落脚点,因此,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要脚踏实地,路漫漫修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轮岗实行办法[Z].2015.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5

【关键词】高职语文;困惑;教改实践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明确提出,要“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职业教育要从职业出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提法。

培养高端技能型职业人才,归根结底要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胜任该项工作以及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它是完成某种任务或胜任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职业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人的发展和创造,个体的职业能力越强,各种能力越是综合发展,就越能促进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就越能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和业绩,越能给个人带来职业成就感。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放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各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上,在教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却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首先是如何为高职语文课程定位的问题。

对高职语文的定位,专家和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识上存在着极大分歧:有的学者坚持人文性和审美性,有的学者坚持应用性、实用性。

前者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高职语文的社会价值,他们主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写作水平低下,如果只重视专业素质教育,欠缺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单面人”、“工具人”。这多少为语文教学的生存找到了一些依据,但是,到目前为止,据我所知,我们的教育行政各级机构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或指导性文件来指导和保证高职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

后者从语文能力培养角度探讨语文的实用价值,他们主张语文课作为基础文化课应为专业服务,认为语文课应以实用写作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事实上这已经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了,很多高等职业教育,以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业的教育目标,所有的课程均是按照实用型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来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或者说是按照完成相关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模块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中,高职院校开设“语文”或“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处,语文课直接改为“实用语文”课或“应用文写作”课,直接按照写作任务进行模块教学。

其次是语文课程的开设和教材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语文课程定位不统一,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也很复杂。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该不该开设,该承担什么任务,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般文科类的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开设一个学期,总课时数在60-80课时,每周4课时。工科类的高职院校重视职业能力,一般开设“实用语文”课或“应用文写作”课,课时数则多少不一:有的工科院校语文课程已经被边缘化了,语文课程的开设随意性很大,成为专业课程课时补缺的课,专业课程少语文课时就多,课时数在60课时左右,专业课程多语文课时就少,课时数在30课时左右,有的学校干脆就没有语文课。

语文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体系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很多院校使用的是自编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比如,有的按照文学发展脉络的线索构建教材体系,有的以选篇为主要构建方式,有的用人文主题组成单元,有的分阅读、口语、应用文写作模块,有的依应用文体裁分类……

语文课程定位不确定,课程体系混乱,语文教改就没有固定的方向。目前高职语文课程所进行的种种探索都是比较盲目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个人行为或者以校为单位的几个人行为,没有形成合力,也没能达到专家或院校一致的认可。如果能够统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语文教改的步伐也许会迈得更稳、更快,达到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效果。

第三,介绍我校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我们学院高职语文课程的名称原来叫“实用语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30课时左右。现在改为“大学语文”,工科专业32课时,艺术专业和经管专业60课时。学校给语文课的定位是: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在加强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指导下,我们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调研、分析。

(2)参照行业、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结合我院学生所学专业研究并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了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设计了教学方案。

(3)根据调研结果和教改方案,按照学制和专业分别制订了六个课标。它们是三年制高职工科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三年制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三年制经管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工科艺术类“阅读与写作1-4”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经管类“阅读与写作1-4”课程标准和五年制高职经管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4)确立了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模式。内容上,对每一个教学单元,我们从学习内容、学习标准、学习建议、对学生评价、教学建议、课时数六个维度做了具体要求,所选范文或范例尽量与我们学院的所开设的专业相结合。教学上,我们设计了“知识理论+练习实践+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入练习实践过程中,从而实现高职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24―0076―0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风采,超常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小组讨论形式运用不当。新课程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体现团队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聊天机会。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讨论中,需要老师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否则,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2.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其一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活动方式单一。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地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3.信息技术运用泛滥。主要表现为: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从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取消了老师、学生动笔,动口的权利。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困惑对策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和完整人格为己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它的全面推进将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历史性转变,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必将对教育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谈谈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与对策建议。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与新课程要求不一致的普遍现象

1.教学中形式化讨论过多。由于认识比较肤浅,没有把握住新课程新在哪里,显得眼高手低,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刻意安排一些所谓的讨论,问题设计得不够典型,研究目的不够明确,讨论意义几乎为零,造成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热热闹闹,讨论轰轰烈烈,争论喋喋不休,课后学生一无所获。

2.学生缺乏自主与探究意识。由于考试压力,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意识和习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把被动听讲、机械记笔记作为学习主要方式,对课前预习、听课过程中主动思考、课后复习时深入钻研拓宽加深等则重视不够,乃至于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既不动手又不入耳造成课堂死气沉沉。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到底有多少缺漏等,缺乏有效反馈。

3.教学中缺乏有效性训练。由于新教材范围广、内容多,按照旧有方式安排教学就会出现课时不足现象,一些教师处理教材时一味追求大容量、快节奏,认为只要能将内容让学生了解,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表面上接受了,实际上没有真正理解内涵,更谈不上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得不到巩固,更影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从实际出发,以多种形式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新课程和新方案,改进教学方式,探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益于提升新课程语文教学成绩

正在推行的“先学后教”模式的特点是课堂是学生的表达和展示,先学为学生表达和展示提供了内容,小组交流和大班活动为学生的表达和展示提供了舞台。通过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了解,明显感到“先学后教”模式真不错,教师要先搞清楚学什么,为什么先学?怎样指导先学活动,在先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搞清楚哪些内容在先学阶段可以完成,哪些内容则必须在后教阶段才能完成?

在此之前我们使用的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放在所有学生之上,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教师传授与灌输的需要展开的,学生只能处于被管理、被教育、被接受、被强化的地位。学习过程中只能接受教师的传授与灌输,成为“容器”。课堂里只能由教师说了算,教师“喂”什么就“吃”什么,教师凭借自己的职业权威可以随心所欲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一切教学行为都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展开。

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平时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课前预习、课堂反馈,精心设计好导学案。导学案要兼顾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每个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并通过自学有所得。

2.转变教学理念。课堂上以学生提问为主,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

3.由重知识传授转化为思维品质训练。课堂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对形象做充分想象、联想,同时在教师引导下,使阅读更准确深入,具备探究能力,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4.注重教,“先学后教”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良好学习方法。不能因此忽略了“教”,特别是学前教这种学习模式是学生从未接触的,如果一开始老师就放手,学生会茫然无措,所以老师必须通过“学前教”指导学生预习、自学,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学生会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阅读。小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需要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协调配合。如果说老师在孩子的课外阅读中所起的是导向作用的话,那么家长的重视就起到保证作用,同学之间的交流则起到鼓励、促进作用,围绕课外阅读开展的一些活动可以说起到催化剂作用。从班级统计情况看,凡是家长能够关注孩子课外阅读的,则这些学生无论从阅读数量还是阅读质量方面有都远远走在班级前列。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各项读书活动,如学校的读书节、班级的交流展示活动等,能掀起一个一个读书高潮。

一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说课内阅读比较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的话,那么,课外阅读则更重视知识习得、词汇积累、情操陶冶。如果这两方面能够做到比较完美地结合,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使学生终生受益。二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合理评价,是促使学生产生再阅读兴趣的关键,但也是最难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认可。合理、有效的评价将直接推动学生产生再阅读兴趣。实践中,我们尝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积极评价,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没有简单易行的标准。有的学生选择的书薄很快读完了,有的学生选择的书厚读完需要很长时间;有的学生看书速度快,有的学生则看得慢;有的学生记录时光顾着摘录好词句,而有的学生却能认真思考、仔细品味书中的精华,等等,致使很难从量与质上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新课程教育理念给语文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更给教学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唯有不断努力,继续创新改革完善,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我将以年轻语文教师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这场教学改革中,不断进步,争取更大成绩。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9

一、教师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领会程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新课标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在使用之前是不是彻底学习并领会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它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我们的教学要以它为依据,要结合学校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内容,还要想想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容易了还是太难了,斟酌之后才能拿到课堂上。

二、教师的观念是否真正得到转变

假如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总是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执教者,而学生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且是被动接受的,没有视教师和学生是互相交流的合作伙伴,哪怕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实施了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在保留了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多注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要和学生交流、学习,共同成长,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情感熏陶、道德教育等等,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得当

学生爱不爱学习,对学习内容敢不感兴趣,和教师的教法有很大关系;学生学得好不好,考试成绩理不理想,和他们的学法也有很大关系。教法和学法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例如,笔者在教学文言文《口技》时,盲目地为了突出新的教法,使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分配任务,第一组完成一家人由睡到醒的部分;第二组完成一家人由醒到睡的部分;另一组完成起火救火那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注解会翻译,找出并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弄清哪是正面描写,哪是侧面描写等。学生折腾了半节课才发现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反复思考其原因,觉得学生学习古文还是离不开教师,该讲的教师还得讲,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否则会事与愿违。

四、教师是否从“主导者”变为“指导者”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者从过去的“高高在上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者”,让每位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因此,要适应新课改,必须打破教育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又是新课改实施的内容和任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融化师生间的隔阂,能融洽师生间的感情。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增强“人本”思想,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

按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教与学要并举,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得考虑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教师要学会走近学生,要学会微笑和问好,学会轻松谈笑,学会幽默风趣。和学生谈大道理,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训斥惩罚是行不通的。教师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教法。

光行动上走近学生还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爱戴敬慕的老师,让他们从内心折服。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心研究教法学法,多带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事半功倍。学生能够比别人付出少些,但又能考到好的成绩,他们就会折服自己的老师。

教师还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科,身体力行地在自己的学科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也充满激情地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热爱这门学科,并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语文教学的困惑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困惑;解决策略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不管是哪一学科,都会有一些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顺风顺水,有一些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频遇挫折,英语学科也是如此,尤其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更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困惑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分析

所谓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水平快速提升的时期,学生要学量的知识点,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使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目前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困难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想要有效的进行这门语言的学习,首先应该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而目前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困惑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多学生反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尤其在进行词汇学习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记忆,却在短时间内遗忘。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不仅影响了学生英语其他板块的学习,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在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方面存在困难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学校期间进行的考试等形式,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流,切实发挥英语这门语言对人们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作用,要求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起重视。而目前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个困惑就是在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方面存在困难。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知识积累,能够进行简单的沟通与交流,但是学生受心理因素、口语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应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影响了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

目前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另外一个困惑,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不管进行哪一学科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而言都十分重要,尤其在学习英语这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时,更需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通过与学生交谈,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学生个人也十分苦恼,因为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加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引起重视。

(四)应考能力不强

英语虽然是一门语言,现代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基于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升学生的英语应考能力,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考能力不强也是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个困惑,有些学生反映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都能够听懂,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但是在考试过程中往往难以考出个人的最佳水平,这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被动,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对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困惑的有效方法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是多种多样的,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有很强的代表性,针对这些困惑,教师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本人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提出如下几种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

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点较多,是初中阶段英语学习的一个特点,针对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与技巧。本人建议初中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理解了知识点,才能更好地记忆知识点,学生也只有理解了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应用知识点,这样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才更加十足。

(二)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同时又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正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大好时机。当然,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这样学生的交际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锻炼。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1.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课堂对中国学生而言,无疑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一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进行口语交际。2.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英语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英语生活,学校也会组织一些英语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3.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举办的英语活动,拓展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路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重视。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将一些有趣的话题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进而达到寓学于乐的教学目的。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有创造性,对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四)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