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十篇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十篇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3:09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1

1.联系实际,让幼儿教师明白学前教育的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要想使学生明白当前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首先应该让他们弄明白以后自己会处身于怎样的教学环境中。毋容置疑,当前的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小太阳,一家人的生活、经济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孩子展开,因此,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更应该做到细致入微,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应付心理。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种岗位的特点,我特意在网上搜索到了近几年学前教育阶段频繁发生的一些教学事故,让他们观看和感受,从而让他们明白自己以后工作性质的艰巨,并由此树立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

2.针对学前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具备一种母爱是获得幼教成功的关键

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只有像母亲一样热爱幼儿的老师,才能甘为幼教事业献身。幼儿教师对幼教事业的爱,来源于对幼教事业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这种爱表现在"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上,也表现在全心全意对待幼儿的行动中。热爱幼儿是教师最基本的品德,富有爱心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品德和要求促使教师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培养幼儿,全面关心幼儿的成长,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向学生强调爱心应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是能否从事好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时时能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也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获得幼儿们对等的爱和家长们的赞扬与肯定。

3.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能力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特殊时期,幼儿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模仿教师而学习的。"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规律。对于从事启蒙性质的幼儿教育则更为重要。幼儿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信任老师,对教师的言行观察细致,反映敏感,喜欢仿效。因此,职业特点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积极进取、情绪稳定、乐观大方、耐心公正、热情开朗。不论是外部仪表还是内在心灵,都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在生活中做孩子的父母,学习中做孩子的导师,游戏中做孩子的伙伴。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播信息的媒体日益先进和普及,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事物不断涌现在幼儿面前,而幼儿又有强烈和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什么都问"为什么",什么都想得到解答。因此,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具有足够的知识魅力,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满足孩子对新事物的渴望。

4.幼儿教师应具备超强的教学技能

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是一个好的演员。针对幼儿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有时候教学就是一种表演,教师在讲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们精力能否集中,决定着孩子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要想搞好学前教育,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洞察幼儿的认知、言语、行为、情感、爱好、特长和心态变化,从而随机引导,调节控制教育活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次,教师还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幼儿的心智特点、语言特点、行为特点,以便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思想,用儿童的语言和方式,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话和行为与幼儿交流,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更是演员,要把自己变换成幼儿的角色,用他们的语言说话,用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他们接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幼儿做朋友,以便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搞好学前教学。

5.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王璐(1978- ),女,河北唐山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河北秦皇岛066003)任福全(1953- ),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天津3004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5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之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教育的职能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完善人格,但在此之前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传承优良民族传统、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阶段。目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弱化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要处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在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1.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感使大学生期盼祖国永葆繁荣昌盛,继而产生强大的动力,为追求真理不辞劳苦攀登,从而激发创业精神的形成;集体主义使大学生将自身的成才目标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进而形成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社会主义思想则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指明了方向。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有促进作用,使大学生向着全面成才的正确方向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2.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30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能否实现。他们的成长,不仅牵动了亿万家长的心,也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基本令人满意,他们在思想政治观念上较为成熟,心态比较积极,参与意识较强,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客观,有强烈的危机与竞争意识,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政治心态的淡漠性。大学生由于对政治理论的认识不足,政治辨别力不强、敏锐性不高,对西方的各种理论和思潮良莠不辨、是非难分,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极大的片面性、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认识不全面,从而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应有的信心,进而表现出淡漠的态度。

2.思想政治动机的功利性。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不少学生积极要求入党是想通过参加相关活动来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以便在毕业时能找一份较好的工作。这些功利的动机会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应该引起广大高校领导和教师的特别关注。

3.思想政治心理的软弱性。少数学生由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常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如此软弱的心理,将使其很难经受得住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及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冲击。

4.思想政治行为的不稳定性。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涉世不深,知识面狭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平衡。受积极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行为就会向积极方面转化;反之,则会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甚至向消极、落后的方向转变。家长及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行为动态,及时给予引导或教育,以免其在人生路途上酿成大错。

5.自我意识的至上性。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提高,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知识经验仍不丰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很难作出理性、客观、正确的判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主观性,教育方法、工具、手段等的发展性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矛盾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面临诸多难题,例如,思想政治品德的复杂性和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品德的模糊性与教育的精确性等问题。为此,需要探索一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导向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导向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机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的内容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相一致。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为大学生指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学生能明确平时应遵循的准则,不断调整其思想与行为,向测评标准靠拢,从而确保其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前进。发展性是指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机制的目的要从传统的“预测”“控制”“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发现发展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全面发展。

2.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科学性是指创建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要求明确的教育机制,使之能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本质及各个方面的要求。在量化和取值层面,要从多角度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地确定教育内容,使测评结果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实用性既是指教育机制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又是指教育机制要与社会用人机制和社会需求接轨。这样一来,既能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其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需求。

3.强调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全面性是指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实现大学生的多种能力、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这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又体现了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教育机制要以德育目标为核心,要尽可能全面、确切地反映被教育对象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有教育单项素质行为的个别指标和教育某一方面素质的局部性指标,更要有教育对象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同时,各个指标间要相互联系补充,层次清楚,共同构成系统而又有机的整体。层次性是指教育机制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或差异来进行创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年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行为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研究创建的教育机制必须是多种层次的,只有准确地反映出每个大学生个体在不同年级、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

4.“知、情、意、信、行”教育有机统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有知、情、意、信、行等多方面的特征,因而其结构具有明显的多维性、层次性,在每个维度上又呈现出连续性、顺序性和递进性。思想、政治、品德的每一个侧面都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仅从其中任何一个角度进行测评,都难以反映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单方面的教育会割裂思想政治素质的知、情、意、行之间的本质联系,导致德育工作的随意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机制的创建应包括知、情、意、信、行等多方面的特征分析。

5.双向教育主体共同实施。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由于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对教育产生畏惧,甚至出现逃避心理,从而影响其心理及思想、政治、品德的正常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往往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导致教育的调节、激励、改进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在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机制时,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强调多主体教育,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使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评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和激励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发扬民主,提高教育的客观性、准确性,增强实际效果。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既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之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个才智很高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导向,其才智是很难有积极意义的,反而会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一定危害。面对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的强大压力,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知识人才,即在德、智、体、美等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正确认识科学,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和集体,正确对待国家。因此,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多元主体:大学生德育教育机制的创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2]王佳丽.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8(6).

[3]李春雷,郑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研究[J].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1).

[4]薛彩欣.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3).

[5]于淼,郑华平.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论坛,2008(24).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3

一、进一步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总理也多次召开教育座谈会,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搞好中小学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奠基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各单位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省、市一系列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统一思想,明确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主题地位,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把素质教育作为巩固提高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

二、坚持德育为首,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

3.整体规划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市教育体育局关于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实施意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努力拓展德育途径,积极开展德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逐步形成小学阶段以养成教育为主,初中阶段以公民教育和普法教育为主,高中阶段以加强理想前途教育为主的德育体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本德育、生活德育、生命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模式,使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层次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各中小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寓德育于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激励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以课程为载体,强化课程学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以活动为依托,重视学生道德体验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以环境为媒介,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以学校为主导,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提高育人效果。

4.大力加强班主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名班主任工程和班集体建设工程,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注重班主任内涵发展,促使班主任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注重新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和名班主任的培养,促进班主任素质提高和工作效能的提升;优化班主任工作环境,不断提高班主任待遇,建立健全班主任培养、选拔、使用和有利于班主任成长的工作机制,激发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依托社会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活动。建设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学生校外教育实践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6.改进德育评价。结合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启动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和德育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建立每年一次的中小学德育先进表彰制度,在教师节期间予以表彰。每年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中小学“十佳校园之星”,适时评选德育名师,培养、发现、宣传德育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教书育人、德育为首的氛围。

三、抓住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7.加强课程管理,认真实施课程改革。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强课程改革的学习和研究,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包括教育管理、教学研究、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推动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以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8.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和科技艺术教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开展好体育课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等活动,充分挖掘早操、课间操、保健操等体育活动中蕴含的育人因素,既让学生养成坚持每天锻炼身体1小时的良好习惯,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活动,配备必要的监测器材,抓好学生日常体质监测。进一步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加强医护和健康教育人员的配备,按规定完善卫生室手续。开展防治艾滋病、肺结核、乙肝等传染病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开展绿色学校、健康学校、环保学校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强音乐、美术课的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组织开展好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9.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学校要将学生的校外教育活动列入课程计划。

10.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要积极面向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实行“订单培养”,通过校企结合、半工半读,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1.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和考试次数,让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体育活动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总量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保证小学生每天10小时的睡眠,初中学生每天9小时睡眠,高中学生每天8小时睡眠。

四、进一步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导向

12.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加大中考改革力度,在加强对学生文化课学业水平测试的同时,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艺术素养作出一定的要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规范中考招生秩序,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的有关规定。要针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好高考指挥棒推进素质教育,开齐开足课程,克服偏科现象,促使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使升学率成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的“绿色升学率”。

13.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素质进行,学科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档案和跟踪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历程,积极推进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改革,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发展。要探索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纳入初中学生直升高中的参考指标,普通高中要根据教育部、省的有关要求和各学科的学分配置,建立学分制。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不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

五、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规范办学行为,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4.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分层推进的原则,从内设配备、师资水平、教学指导等方面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校调整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旧城改造和新建小区的配套学校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支教工程,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大教育装备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15.依法保障经济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和弱势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春雨”助学行动。认真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重视特殊教育,特教中心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对有能力参加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提倡其随班跟读。

16.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特长培养模式。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从今年起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举办的各类收费特长班。取消后,小学、初中都要利用好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办好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特长,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学生特长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

17.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收费政策和标准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严格限制和规范代收费,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严格控制非教学性支出,大宗采购和3000元以上的维修项目要实行招标和公示。

18.认真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逐步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努力解决“大班额”问题,逐步达到省定班额标准。

19.严格规范招生和学籍管理工作。学校要依据招生条件,严格按照招生区划进行招生。具有城区常住户口的学生,其父母户口一方在城区行政村的,以行政村区划为准;其父母户口均未在行政村的,以其父母房权房所在区域为准;在城区有房权但属非城区户口的家庭,其子女在户口所在地区域学校就学。外来务工、经商、办企业人员的子女到城区中小学就读,根据《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提交相关证件,可免收借读费,安排到相应学校就读。严格执行并落实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坚决消除滥招、私招现象,进一步规范学生入学、转学、休学、退学学籍管理,消除在校学生无学籍的现象。

20.严格规范图书和教辅资料征订工作。指令类用书即教科书一律使用教体局指定的教材。推荐类学生学习资料(包括部分原指令类学生用书、教学辅助用书、学具和制作材料、音像材料和报刊杂志五部分),一律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按实用、自愿的原则推荐给学生自愿征订,严格规范征订程序。各中小学必须按照《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选择一套学习资料向学生及学生家长推荐,不得向学生强行推荐摊派,更不允许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通过学校让学生购买《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学生用书。要充分利用好征订的学习资料,真正让学生从中受益,严禁只订不用的现象发生。提倡循环使用未改版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六、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基本保证

21.提高校长自身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校长要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和精髓,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要成为科学教育理论、方法的积极倡导者,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教育科学素养;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教师们一起研究解决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研室、进修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类教师培训,举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比赛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基于教师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评选办法,通过讲座、示范课、送教下乡等形式,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鼓励教师进行自己的教学行动研究、开展自己的教学问题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启动基于学校管理方法创新的“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新异奖”,引导教师和校长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细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每年审议并公布一批包括制度成果在内的优秀创新成果,对获得新异奖的成果及时予以推广。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23.完善干部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健全、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机制,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对初中学校单独进行考核,推行农村初中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调动校长工作积极性,以此为突破,逐步在全市所有初中、小学推广实施。统筹教师资源,优化教师结构,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城乡教师对口支援、交流制度,继续招聘应届师范类优秀本科毕业生充实农村教师队伍,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探讨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

24.加强师德建设。将师德摆在队伍建设的首位,培养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意识。完善师德建设的考核评价和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

七、努力创造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优良环境

25.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创造三者互相沟通、融合,共同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工作,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和社区(村委会)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张鹏超(1971-),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消费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YJC710029)、2012年浙江省社科规划专项研究课题“我们的价值观融入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浙社科规[2012]4号)和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研计划项目“90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2011223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6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党的十报告也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涵

公民素质教育是对全体公民终身进行的,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普及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载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国家的盛衰。有效实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校园这个小小的社会中争做一名文明公民,是将来立足社会的保障。已成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内容具有特殊性。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反映了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与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关系问题。如今高职学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应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公民。

从广义来看,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所进行的教育、培训活动,它是一种与“公民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从狭义来看,公民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对所有公民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公民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所关注的焦点是处理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等现实社会关系中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公民素质,以及如何将这些公民素质要求确立为教育目标,具体化为课程标准,并通过教育活动内化为教育对象本身的意识价值观,外化为教育对象的行为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将“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定义为:国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高职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国家三个社会关系,教育内容包括公民知识、公民意识与价值观、公民技能三个基本方面。

二、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面对高职学生公民群体开展的,以提高这一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能力和公民行为水平的教育。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为主。

1.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思想品质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思想关系的行为习惯或习性,包括学生的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辩证法析解决问题,塑造积极健康、务实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平等、团结、友好、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具有真、善、美的判断标准。

2.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引导高职学生以一定的道德规范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家庭美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正确认识和遵守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法律制度。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高职学生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3.政治法律素质教育。政治法律素质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政治法律地位的认识及态度。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培养公民尊重法律、尊重民主、尊重文明行为规范,积极而自觉地履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法律素质的公民,对国家和法律持有忠诚的态度,有理性的行为能力,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在不受他人强迫和并非纯粹个人私利诱导的情况下作出决定,行使法定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使学生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行;树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维护宪法与法律尊严。

4.文化素质教育。公民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使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他们的日常行为。高职学生除了专业的学习之外能通过学校教育、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我国的政治、法律的信息,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政府的主要领导人等。同时还需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交际能力、鉴赏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逐步融合发展的需要。

5.职业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一线人才,所以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一块特殊内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包括学生职业形象、职业操守、职业技能的塑造、培养与训练,强调学生作为一名“职业人”进行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意识、职业品德和职业精神。

6.身心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的意志力量、独特的人格力量。高职学生身心素质教育要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心理品质。

三、有效实施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探索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相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核心作用,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使第一课堂成为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理论修养、兼修德才品质的主要途径。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中融入公民素质教育,以专业知识导向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政治法律、职业素养和身心健康教育,使得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思想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丰富情感的体验,全面提升公民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素质类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具有一定相关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学习导向和职业教育氛围,使学生形成牢固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2.充分利用学生党团社团等有效载体,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学生党团社团作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内平台,作为高职院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双重功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党团、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专业性的社团、协会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提升。还有一类党团社团活动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党团社团活动,逐渐形成一种集体的责任感,能够体会到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力量,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局的意识。同时党团社团的干部选聘工作,通过演讲、答辩、公开投票等方式能够从思想和能力上对学生公民能力的成长进行锤炼与培养。充分利用党团社团等第二课堂开展公民素质教育,有利于加强高职学生的行为训练,增强权利和责任意识,同时对学生的爱国荣校教育、立志成才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将会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3.充分发挥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第三课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形式,已经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的专业实习、“三下乡”、社会调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促进高职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将在学校获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运用于具体社会活动中,不断提高思维判断能力,真正体验到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毕业后的社会参与打下良好基础。

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网络参与、服务基层、深入社区等具体实践了解社会,如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到边远山区支教,到村委会、居委会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团结、守信、助人和见义勇为的优秀品格,掌握社会参与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使他们学到学校、课堂、书本之外的公民素质教育,增强社会工作能力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晓萍.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2]郝永发,杨爱民,黄金元.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m].北京:青年出版社,2009.

[3]李芳.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李怀杰.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5

       一、加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育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我校从2009年开始实行“学案导学”的教学课改模式,目的就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在课堂上老师说的少了,学生动手动脑多了,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三、开展探究性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环节的前后联系,开展探究性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设计一节综合实践课,主要以五个话题作为展示学生实践探究的成果。第一,水的重要性。第二,水资源的缺乏。第三,水的污染。第四,水的净化处理。第五,我国政府治水的方略。这些话题都要求学生课前尽量通过教科书、资料、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收集信息,采取水样,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污水净化处理等。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是对专业教育学术教育、精英教育的思想补充;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教育;是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指引和理论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认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大学生的思想基本是成熟的,大学生的人格基本是独立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多万。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特别是政治思想状况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祖国在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的发挥。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大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然而思想政治素质就是就体现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加强是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准。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内在联系、相互统一的。这三个方面,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构成其政治素质,其最高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素质比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更加重要,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引导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向着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成才和正确方向发展。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古人云“有才无德,行不远”。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素质最根本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对祖国的热爱会变成大学生一种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动机,继而产生巨大的热情,为追求真理不辞劳苦地攀登,从而形成创业精神,集体主义使大学生将自己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紧密相联,继而形成一种促进自己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动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社会主义思想则为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公民素质教育公民意识公民素质

公民作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从狭义上讲,“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作为民主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与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关系中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独立做出判断与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知识、意识和技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国家通过高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以相应的公民素质为基础的,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民主法制才能健康运行。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2.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生活开始向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迈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过去的臣民意识向主体的公民意识转化,从人治意识向法治意识转化。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就要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就必须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3.实施公民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但在公民义务意识、公民行为意识方面相对较弱,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脱钩。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缺,另一方面还在于目前高校尚缺乏明确而系统的公民素质教育,缺乏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

二、高校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出台了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被确定为大学生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

2.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人文素养提升功能等,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其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启迪。公民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3.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公民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才能达到知行统一;也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参加社会各项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公民行为,深化公民素质教育。学生社团作为大学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社团组织活动的专业交叉性、活动实践性和组织社会性而使其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组织学术性活动、服务性活动、科研创新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差距,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社会,锻炼自己,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公民教育丛书《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1日第1版

2.、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3月2日

3.刘文强,刘蔚然编著.《公民素质教育读本》[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30日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德育教育

党的十五大根据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出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方针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

在教育学意义上,素质教育概括为: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教育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这也是高职院校紧抓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心。

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技术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这是区别于普遍应试教育的特殊本质。高职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几乎人人都有随时上岗、下岗与转岗的可能,终身学习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他们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当然不能把职业技术教育理解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职业技术教育办成“能工巧匠”、“手艺匠”式的狭隘功利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而且要紧紧跟随国家德法共治的理念,加强德育工作,使他们学会做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说,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做人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正如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所说:“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富有是指知识与能力,聪明是指思维,而高尚则是指做人,特别是人格。

二、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毋庸置疑,现代学生在素质方面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少数学生信仰危机、心理浮躁、急功近利、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学生的素质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这些现象无不说明,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

(一)重视“两课”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教育观念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不再认为智商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个人的成功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称之为情商,即一种为人的涵养,一种做人处事的道理。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做人”的教育,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那么首先就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1.深刻认识价值观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现今,学生的国家意识很淡薄,许多人只关心自我,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更别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价值观虚无化”的倾向较严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很显然,毕业生应是高素质的,这个高素质首先表现在作为一个公民时,一言一行应该对社会负责。这些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特别是要把我们成功应对南方部分地区特大干旱、地震、泥石流灾害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把我们成功应对国外敌对势力挑衅和成功举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实践,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运用好“双百”(即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人物评选活动形成的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双百”人物承载的精神内涵,搞好学习宣传活动,使其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2.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永恒旗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11年,我国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组织了一系列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极大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季羡林先生曾有一个精辟概括,他认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一是爱国,二是有骨气。爱国,有骨气,至少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保证了在全世界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只有中国,只有中华民族,不仅没有消亡,而且历史从没有中断过。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充分挖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等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学习革命历史、诵读红色经典、传唱爱国歌曲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环境对造就人的行为道德有重要作用,包括学校的建筑、设备;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礼仪;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等方面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阵地,大力推动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力求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化素质修养。比如,学校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有效地投入资金,对学校图书馆、宣传栏,以及校园内人文景观等进行建设与管理;邀请当地劳模、英雄人物及企业家、校友进校作演讲、报告;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建立社区志愿者活动、暑假社会活动制度等,同时逐步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境界。

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渗透在职业教育的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9

关键词: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实践机制;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5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45-02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或者也可以简称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1]。国家教育督学柳斌认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主动发展[2]。自1994年李岚清同志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以来,理论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大讨论,迄今为止,产生了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

目前,由于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教育理论认知体系,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只是从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来考虑问题,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现代教育发展长效机制,从而导致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这些短视现象,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来指导我国的教育建设,有利于设计出科学的高瞻远瞩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配套的教育制度,促进社会主义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主要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实践、时代意义的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提供有益借鉴。

一、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的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素质教育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质教育观和西方素质教育观。

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素质教育观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中。马恩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富有个性的发展和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五个方面的内容[3],而且,马克思把智育、体育、生产劳动和综合技术教育的结合作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条件。我国应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即人的解放的高度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推进素质教育[4]。

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素质教育思想的理念,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也蕴含有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在教育内容上,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六艺”教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董仲舒强调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行知注重“教学做合一”讲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学[5]。孟子倡导注重启发式教学,倡导博学以求融会贯通、不唯书、不曲解而求真的创新精神[6]。在教育特点上,儒家教育思想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以及适应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又一理论来源是西方的素质教育观。它们对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很大的启示。在教育目标上,苏格拉底、罗素、沛西·能、乌申斯基、马卡连柯等人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和注重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在教育原则上,昆体良强调教师应遵循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探究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夸美纽斯、苏格拉底、福泽谕吉强调人人接受教育,做到教育普及化[5]。在教育内容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应按人的发展不同阶段相应进行体、德、智三重教育,同时强调音乐的作用;德国诗人席勒系统地从理论上提出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莫尔和卢梭都建议青年应接受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教育,提倡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

二、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的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几代领导人都有各自的阐述。认为要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邓小平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认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根本指针[9]。

在教育目标上,几代领导人在一致认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各自作出了具体的阐述。邓小平强调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者关于的素质教育目标虽有几种不同的论述,但主要还是认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0]。认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基本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内容上,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强调把人培养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新社会的主人或者劳动者[11]。邓小平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特长发展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12]。同样强调素质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张扬,提出素质教育要培养“三个面向”的“四有新人[13]。、邓小平和都主张教育要实现普及化,提出必须“两条腿走路”,甚至多管齐下;邓小平强调“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普及,又注意提高”;丰富和发展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主张多种教育方式并举[14]。也强调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15]。

在实现途径上,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要在实践中成才,、邓小平和都曾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认为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重要途径。

在价值取向上,几代领导人都追求教育公平,将目光指向全体国民或者全体学生。周小李[16]、梁刚[12]、顾成敏[9]等分别对、邓小平、和的素质教育思想做了细致研究,认为提出了实现全民教育的观点;邓小平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价值中枢。

据研究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共同将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视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很多学者在文章中很明确的提到了邓小平和的此观点。另外,也强调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11]。

四代领导人都认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应该是思想政治或者道德教育。其中,和明确指出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的观点。邓小平也主张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关于素质教育观的特点,毕岩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素质教育思想具有全面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点[17]。姜大志认为,邓小平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具有开放性,培养目标具有科学性和整体性,实施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18]。顾玉林认为,邓小平教育指导思想具有求实性[19]。王先民认为,的素质教育思想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即教育性质的人民性,教育作用的基础性,受教育者发展的全面性,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教育途径的实践性,教育发展的系统性[20]。

三、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实践机制的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是否可以有效的贯彻落实,主要取决于它的实施机制。在这方面学术界也做了不少深入研究。

强调学生要主动发展,前提是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宽松环境[17]。邓小平提出,教学改革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观念[19];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18]。认为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是素质教育的保障;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是素质教育的保证[21];而且,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优化教育环境[13]。认为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中、财政资金投入中和公共资源利用上都要优先考虑教育发展;要加强教育的改革创新,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的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15]。

四、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时代意义的研究

首先,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教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或者说前者是后者时代化的成果体现。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的教育观点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持久而深远的启示意义[17];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素质教育方法,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2]。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思想对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12]。邓小平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对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23]。的素质教育观不仅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而且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3];不仅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还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24]。最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理论创新。叶上雄认为,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就教育问题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有深刻的理论启迪意义[25]。

五、基本评价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或者仍存在着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领域:(1)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对十六大以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发展缺乏全面及时的总结;(2)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机制和特点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3)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时代意义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

参考文献:

[1]蒋国华.素质教育的由来[J].理论探讨,1997,(1).

[2]过广宇.素质教育的新视角:个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0).

[3]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17.

[4]袁杰.素质教育之我见——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

[5]于洪波,等.简明中外教育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3).

[6]王淑霞.论《孟子》中的教育方法[J].管子学刊,2004,(3).

[7]胡弼成,廖梅.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当代教育[J].改革教育与现代化,2000,(4).

[8]钟德涛.论的素质教育思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9]顾成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教育思想散论[J].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2008,(1).

[10]王煜兴,等.简论素质教育思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12).

[11]胡凌艳.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和的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3).

[12]梁刚.浅析邓小平的素质教育观[J].西华大学学报,2004,(6).

[13]王星明,曹锡山.素质教育思想探析[J].党史博采,2006,(12).

[14]王通,杨士泰.论邓小平前素质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05,(5).

[15]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论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7).

[16]周小李.青年的素质教育思想探微[J].湘潭大学学报,2011,(7).

[17]毕岩.论素质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1).

[18]姜大志.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论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8).

[19]顾玉林.对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探讨[J].高教研究,2005,(1).

[20]王先民.素质教育思想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21]黄少强.试论的素质教育思想在高校中的运用——学习《文选》心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0).

[22]周小李.的素质教育思想探析[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23]熊小红,肖克奇.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刍议[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篇10

一、进一步加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力度

立足和深化课程改革,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样地,加强和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将会有效增强其整体德育效果。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只有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才能为教材改革提供实施的依据和前提。

二、立足多元文化实际,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根据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思想政治课整体德育效果测评机制

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需要建立科学的测评机制。

在教学方法上,要由德育“对抗”转向“对话”,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础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

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在德育效果测评范围上,应同时兼顾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和社会性评价。

四、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多元文化社会要求培养多元文化教师。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增强思想政治课整体德育效果的强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实践表明,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政治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政治教师加强自身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素养切实加强专业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背景下,为了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发展,我们政治教师要勇于改革、更新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按照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实现德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对抗走向对话,教学方式的进步无疑也体现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这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这样的对话决不是说服或压服对方的技巧。它将通过分享对方的价值而建立相互理解并共同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意义。”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教学艺术魅力、教师人格魅力,积极参与和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要在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拓展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教师培训课程以及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五、加强德育体验性和实践性,强化德育网络联动功能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关,是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我们应当做到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第二,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