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十篇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十篇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5:03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程;教学活动;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1;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93-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集合到了一起,具有双重性质。在地理学习中,除了灵活有趣的地理现象,枯燥难懂的人文知识也包含其中,这使得初中地理教学面临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始运用“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在微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得到简化,教学重点难点得到突出,课程时间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使得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活动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必须针对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微课程的相关概念

微课程是基于现代教学技术,针对课程内容的某一知识点设计视频,在视频中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通常时长不会超过10分钟。微课程的教学意义是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得以实现的。因此,微课程的质量与教学设计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采用微课程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在于其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即以教师为主体的视频文件和学生。在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对以下设计特点予以足够重视:首先,必须对课程主体予以尊重,以初中地理“地形的学习”一课的学习为例,课程对五大地形的透彻讲解与演示提出了要求,并且必须建立在以五大地形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导入及实际案例解说;其次,微课程的时间限制也必须予以尊重,地理微课程的时长最低为5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这一期间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注意力的集中十分关键;再次,微课程的完整性也必须予以重视,在结构上微课程主要涉及到的环节有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安排及学生合作探究等。

二、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微课程的意义

1.微课程对传统地理教学课程内容能起到补充说明作用

在传统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地理知识的立体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抽象问题,不利于不同模块之间的教学活动的链接。以传统教材编排为例,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分别在两个模块中,微课程教学能够实现这两个模块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经典实例的运用,使新的知识得以引入其中,加强了知识内容之间的链接。在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学活动趋于科学化与全面化。

2.微课程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有着推动作用

微课程模式相对精简,面对不理解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某一知识点。并且在远程学习、校园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以地球公转引发的作用的学习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对这一知识点理解不足,那么在课下就可以对这一知识点的微课程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如此就可以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得以掌握。这对于推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3.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教师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在教学表达形式上必然也存在差异。在对微课程视频的观看与设计中,地理教师能够对自身教学活动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并且在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形式上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初中地理教学模板,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具体运用

1.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中,地形地势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微课的运用过程中,应做好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模块化的设计,使学生分析基础地形地势图形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基于地形地势,对气候条件以及人口居住等相关问题展开思考。以初中地理微课程为例,视频对相关地势引发的不同降雨情况进行了展示,学生在传统课文配合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夯实了各个模块的地理知识和基础,有利于他们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

2.突破地理重点与难点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微课的指导,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微课程能够利用三维立体图形,将地球运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如此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微课程模式下,学生思考问题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能够深入学习,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会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由于时间短、内容精简、突出教学重点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然,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2

【关键词】微课程服装教育实践

一、中职学校开发微课程,其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依据。

1、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校期间的学生除了课程学习,还要进行各种知识的增补,当学生走向社会后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新科技让新人们的生活多样化,影响了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灵活性的追求,学习正在离开座位、走出教室、化进网络,满足“移动”是未来人们随时随地能进行学习的发展方向。

网络让“微课程”的教学理念迅速传递,“微课程”被证明是精简灵活、内容丰富的新教学模式;为了发展中职教育的技能特色,有必要结合应用型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

通过微课程与技能教学的联系研究与实践,实现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更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校园资源库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教学效果等需求。

通过《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开发“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同步建设校园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对强化专业特色、建设优质课程、培养名师、名生、提升教学水平有明显作用。

近几年,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发展迅速,收集了大量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学材、课改论文、特色课堂、优秀课件等资源,所以对音视频、图文交互模式的网络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学校在网络时展的必然趋势。

《服装成衣制作》课程属于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约1/4课时;从推广一体化教学以来,《服装成衣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备、校本教材编订一直在做探索和更新;因此对《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较深厚的底蕴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08年,“微课程”(microlecture)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而国内“微课”首位研究者是胡铁生,他在2010年表示,“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内开展微课程研究,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团队。他们从“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三小研究”开始,提出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化传播”的研究思路和“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的“三微研究”方式。

近年,课程信息化、微课程的研究和建设也在国内高院校里积极推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开始,有20多家国内院校和科研机构、鉴定所投入资金建设网络教学和知识传播平台,在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网络教学和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3年11月,部级教师技能竞赛首次拉开了“微课堂”说课比赛的序幕。在国家教行指委办函[2014]6号)和广东省粤教职办{2014}10号文件精神中,都提出了关于资源库课题项目的建设指南。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应当加强网络课程与中职技能特色结合起来的资源开发与建设。

“微课程”课程引入国内初期,部分实践研究是与“项目式教学”、“一体化教学”、“有效教学”等理论结合。而近年,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传递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广告、微生活等微型文化形式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为社会接受和认可。所以现在,关于微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建设是水到渠成。

3、学术思想,立论根据,研究的创新点

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课程”就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同时,还认为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和平台,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如在理解复杂概念方面的课程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尽管如此,这种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形式,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重新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

事实上,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概念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已经成为现实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微课程也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在本微课程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基于中职技能教学特点,提出关于“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的“三最”思考,是本人对中职技能教育的要求和特点的理解,并且利用《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实践为依托,论证以上思考是否适用于具体教学中、能否具有推广性。

此外,基于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也为专业教研群体建立研发平台,让青年老师在微课堂教学模式中展现个人风采。微课程本身就具有“草根研究、趣味创作”的特性,微课程的使用对象也是教师和学生,微课程研发的目的是提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这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可预见,微课程让教师展现个人风采,网络课程平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培养名师的又一摇篮。

二、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谈中职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中职技能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完成技能教学微课程模式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研究。

(1)研究“微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研究中职技能的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探讨网络课程与技能教学的结合与发展。

(2)尝试把技能教学与微课程模式结合,利用《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解决技能教学的知识构成、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等问题;解决《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结构设计问题;解决《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和管理策略的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问题。

(3)完善微课程的结构设计与网络课程平台的辅助设计。

(4)完成《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

(5)完成微课程的管理制度的教研制度的研究。

2、预测研究结果

预期《服装成衣制作》网络微课程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成果有直观、简约、传播、变化、发展等突出特点。探讨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与网络课程的结合与发展,其理论价值在于不断深入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专业教学特色、开发新型教学模式;对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合本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提供有效案例;其发展思路有助职业教学的技能型专业借鉴、延伸和推广使用。

形成隐潜的应用成果,如研发和实践为教师创作提供一个现实平台,激活教师的创造热情,促进了教师成长。可以预见,大量的专业信息和学习资源将促进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形成实用的应用成果,《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建成,其中网络平台和资源可以给所有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使用,只要带有联网的任何媒介都可以直接选取需要的资源。其图片、视频、知识链接具有直观性和简约性,学生使用简单、理解容易;而具有明显变化性和发展性的服装专业教学特点,再结合网络课程的传播性,促进课程老师定期更新资源包、丰富资源库。

三、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设计中职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工作基本思路

第一步,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中职技能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现代网络课程、微课程、mooCs课程等教学模式都是现在国内外比较先进、比较受到欢迎和推崇的,要分析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并结合我国中职技能教育的要求和特点,根据我省、市和专业发展特色,思考技能教学发展和改革方式。

第二步,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完成技能教学微课程模式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研究。研究过程透彻贯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实践过程遵从选择“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的“三最”思路。

首先要求调研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服装成衣制作》里寻找“最需要的技术”。可以通过教学研讨会、企业调查研究、毕业生回访统计等方法寻求最佳答案。明确具体的一个内容就是一次课。

然后要求重点关注“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围绕与这个技术相关的知识包括概念、来源知识都设计资源链接,针对其中“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则进行深度研究;学生通过“微视频”、“课件”、“教学文件”、“作品赏析”和“解答疑难”等视窗开展学习;网络平台设计小组学习的课程模块,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并且拓展思维、引领学生涉猎相关的知识点,广泛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要求从传统《服装成衣制作》课程教学经验中获取学生通常遇到的疑难点,设置习题、答疑等互动环节,针对难以突破的知识运用和技术技巧则安排借助在校场地、设备资源、老师分组辅导,并设计测试环节,对“最重要的强化技能”进行反复操练和巩固。

同步解决“微课程”与技能教学结合的技术问题,完善网络课程的管理制度的教研制度。这项工作需要课程老师、网络中心、软件设计师、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多方沟通,研究设计合适本专业的特点和方便美观的课程操作界面,组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设计课程软件。

第三步,总结分析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实践论证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与网络课程的结合情况与发展思考。

2、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和进度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

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特点是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选择在传统课程中“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进行微课程开发和建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并且微课程建设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具有提升前景、切实可行。

近年,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传递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广告、微生活等微型文化形式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为社会接受和认可。所以现在,关于微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建设是水到渠成。“微课程”被证明是精简灵活、内容丰富的新教学模式;为了发展中职教育的技能特色,有必要结合应用型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3

teachingDesignofassemblyLanguageandmicrocomputerprinciplecourseBasedonResearch-orientedCurriculum

CHenGHong-bin,SUnXia,LianGwei

(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Changshu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shu215500,China)

abstract:aimingattheproblemthattheinefficiencyinthecurriculumteachingoftheassemblylanguageandmicrocomputerprinciple,bybuildingresearch-orientedcurriculum,weselectteachingcontent,improvingteachingmethodsbasedontheknowledgesystemandstudentsinterested,,payattentiontothetheorywithpractice,buildsimulationplatformanddesignthesimulationcase.throughbystrengtheningthecultivationofpracticeability,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inordertoimproveteachingeffectand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thenprovidestrongpracticeabilityandinnovationspiritofcomputerappliedtalentsforthesocialculture.

Keywords:research-orientedcurriculum;teachingdesign;case;simulation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普通高校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实验效果欠佳等方面。当前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引入研究性课程,精心设计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

1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性课程是一种校本课程,它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在常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研究性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proteus和Keil工具实现微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专题研究性教学。从而实现在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研究性素质、创新精神、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培养,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1-2]。

2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构建研究性课程的关键点是:

1)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培养研究性素质目标,合理选择规划课程的知识点,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研究性课程)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制定适应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模块。采用互相包容和渗透的教学方法[3]。

2)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研究性课程)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学中综合运用类比法、动画演示方法、比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对课程知识点内容进行整理,依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

3)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emu8086的汇编语言教学设计、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教学设计。制定合适的基础实验和应用开发实验项目,设计探索性的课外拓展实践项目。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比较繁杂、抽象,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指导思想,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基于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兴趣合理选择研究性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4]。

3.1常规教学内容和研究性知识内容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原有课程体系下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两部分:

1)汇编语言部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

2)微机原理部分包括:存储系统、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微机总线和接口技术。

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我们将课程知识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其中: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和接口技术。

2)常规的课程知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存储系统、微机总线。

另外,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当缩减。基于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划分,为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教学中以应用实践案例、实践任务开发为任务驱动,结合课程实验和课外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软硬件应用编程能力。

在各个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丰富基于知识点的实际案例的仿真演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学习理解知识点。

3.2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研究性课程)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常规课程知识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深入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其次,针对本课程知识的抽象性和繁杂性,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需要对课程的难点重点知识模块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比拟法讲解、讨论法和实例演示等进行深入讲解,从而化解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复杂性和抽象性。

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比如采用debug、emu8086、proteus和Keil等软件和仿真工具对课程的原理知识点讲解、演示,对系统软硬件设计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第四,引入专题研究性教学,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设置具有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分组实施,最后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3.3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proteus和Keil软件结合的硬件仿真平台进行微机原理的教学,设计相关知识模块的案例。对于教学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知识点相关的项目案例、借助仿真实验软件演示微机硬件设计和汇编语言程序的运行结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微机原理的软硬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6]。在研究性教学中引入的仿真案例如下:

1)微机原理案例项目:开关控制led流水灯、nmi中断实验、数码管实验、点阵屏实验、8255a并行接口实验。

2)汇编语言案例项目:选择分支、字符匹配、统计负数个数、查找a的地址、密码明文密文转换实验。

3.4专题研究性案例设计

针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设计情况,在理论课时压缩的情况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开发平台开展课外专题案例实验提高学生微机应用实践能力。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实验项目如:8255a交通灯实验、行列式键盘实验、8254a定时器实验、8259a中断实验、图形字符块输出实验、小车移动实验。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4

关键词“微课”开放平台研究现状高校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6.033

Useof"microClass"openplatformtopromotethe

RapidGrowthofYoungteachers

pUXiaoli

(Baoji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Baoji,Shaanxi721013)

abstract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today,innovationandtheoptimizationofteachingmoreanddowithoutthehelpofinformationtechnology,amethodofteachingisanewtypeofteachingmodenetwork"micro-class"openplatformtoencouragestudentstoexploretheirownlearningcapacityupgrade.Butbecausetheteachingmodeandteachingresourcestherearesomelimitations,universityteachinginthedevelopmentprocesstherearestillmanydifficulties.Howbettertoimprovetheefficiencyandqualityofteachingistheuseofteachingresourceseducatorsneedtosolvetheproblemnow.inthispaper,researchstatusandresearch"microclass"college"micro"Coursearedescribed,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younguniversityteachersandthenetwork"micro-class"applicationadvantages,explorethenetwork"micro-class"openplatformtopromotethecollegeyoungteachersplaytheroleofrapidgrowth,foryourreferenceanddiscussion.

Keywords"microclass"openplatform;researchstatus;collegeyoungteachers;role

0前言

微课属于一种较新的教学资源,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为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借助流媒体等途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的精短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视频在微课的整体构成中占据最重要地位,此外,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以及教学反馈等辅资源也被纳入微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对于“微课”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通常是针对中小学领域,对于高校的微课研究还比较少,缺乏足够的关注度。要想促进高校的“微课”研究的有效开展,必须要综合分析“微课”的核心价值,收集各种开放性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构建学习型社会,此外,还要通过“微课”,推动青年教师的学习和成长进步。

1我国网络“微课”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在我国,关于“微课”的研究开始的时间比较晚,最早的“微课”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阶段的资源开发以及利用。胡铁生老师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微课”研究的发起人,曾组织了与中小学“微课”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课题研究工作。我国教育部门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管理机构主张将“微课”添加到我国中小学阶段的网络信息化教学评优过程中,该研究也推动了微课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发展和应用。①

从各种角度以及层面的研究工作以及实践工作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微课”相关设计以及执行过程,“微课”的发展应用是对网络化发展和信息化发展的一种适应,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具备极高的网络信息化技能,掌握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巧,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资源开放利用技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服务,十分有利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体技能。

现阶段,我国对于“微课”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通常是针对中小学领域,对于高校的微课研究还比较少,缺乏足够的关注度。第一届高校微课大赛启动了高校“微课”相关研究以及实际应用,同时,也意味着“微课”模式开始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以及充分利用。②

所以,综合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人员不但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组织相关教学实践工作,构建相关教学平台,而且站在青年教师的视角上,综合分析具体教学内容,以促进青年教师进步,突破各种教学难点为目的,着手构建科学的模拟式微课模式,供青年教师进行参考和学习,青年教师可以针对相关教学过程进行模仿,并制定突破教育教学难点的初步设计。所以,高校的“微课”研究必须要综合分析“微课”的核心价值,收集各种开放性教育教学资源,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相应支持,此外,还要通过“微课”,推动青年教师的学习和成长进步。③④

本次研究认为,“微课”模式之所以能够受到高校青年教师的认可和青睐,主要是因为该教学模式是由一线教师自己研究并独立开发的,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基础上,是归纳和总结过去教学实践经验后的一种尝试,可以更好地满足青年教师的教学需要以及学习需要,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驾驭整个课题教学工作。“微课”能够为教师的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提升提供良好平台,而且能够适应青年教师的特点,满足其发展、成长需求,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推动青年教师成长的新途径。

2“微课”网络平台及资源以及青年教师的成长

因为高校青年教师通常需要从事很多学科研究工作,其工作重点并不是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也不是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方面,教师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教学培训,是很理解各种教育教学规律的,青年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顺利转型为教师,完成教师角色转换的正确途径,学习相关教育教学规律,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⑤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通常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点,老师一般选择口头授课模式开展高职教学,学生在整个高职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在该模式下很难理解相关知识。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可以借助微课教学的手段,在制作教学视频过程中挑选一些动态性及趣味性突出的教学材料,赋予高职课堂教学足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开拓高校青年教师的思维。此外,老师及学生在投入视频制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选择暂停或者后退,能够保证视频制作的科学性和便捷性,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以微课为基础的高职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阶段的高职教学需要,发挥显著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适应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教师综合素质。

2.1青年教师的特点决定其更容易借助“微课”来学习和工作

由于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十分先进,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其个人精力通常都比较充沛,对于新知识以及新理念的接受度较强,而且对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较好,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各种新型教学方法以及技巧。其次,青年教师在文化水平上均比较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结构,思维也比较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能够更快地实现知识更新。再次,高职中青年教师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最主要的不足是教师初入职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技巧的掌握较少,缺乏教学经验,无法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未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因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较少,未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无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2“微课”模式的优势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针对“微课”,通常具备短效而精炼的特点,教学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微课”的应用不但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供老教师就其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技巧等进行展现,分享其课题教学经验,详细记录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模式,而且能够形成一种科学的教学研究模式,供高校青年教师灵活组织和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投入教学研究过程,促使青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教学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因为“微课”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包括的范围较窄,不能够存储大量的资源,而且教学工作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平台,顺利实现在线学习,有利于引导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反省以及研究。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通过“微课”平台能够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具体性,开展科学的情境教学,进而促使青年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良好的教学理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青年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借鉴其他教师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微课”教学模式,更好地驾驭整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教育是艺术行为的一种,具有一定的遗憾性,不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高还是低,都会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借助“微课”平台资源,青年教师可以开展有效的“微课”视频教学,从而再次以旁观者的角色理性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观察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并在最短时间内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时纠正自己的缺陷及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等。“微课”教学就像是教师的镜子,能够为教师提供审视自我的良好途径,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让教师清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从而促进整个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⑥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的开展能够为高职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保障,能够创造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同时,“微课”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为其构建科学的自主学习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微课”教学的开展能够为青年教师提供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应用效果明显,应用价值很高。高校的“微课”研究必须要综合分析“微课”的核心价值,收集各种开放性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构建学习型社会,此外,还要通过“微课”,推动青年教师的学习和成长进步。

注释

①尹志宏.浅谈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145-146.

②王元元,时勘.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认知负荷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2.16(12):96-97.

③叶晓林,杨海波.认知负荷对驾驶行为影响的眼动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11(6):102-103.

④徐颖丽.将微课引入现实课堂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7):88-89.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5

关键词:微课;河北地方高校;应用;对策

1微课资源在河北地方高校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1调查背景

1.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各大地方高校作为样本学校,范围涉及理工类、人文社会类、医学类及其他。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发放了纸质问卷,为了使研究对象覆盖的范围更广,还通过专业问卷调查网络平台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全省不同层次的地方高校。

1.1.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1.1.3样本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统计的全面性,本研究选取河北各大地方高校作为样本学校,范围涉及理工类、人文社会类、医学类及其他。

1.2调查数据统计

1.2.1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①对微课资源了解情况:一点不了解的占3.1%;仅仅听说过的占28.3%;了解一些的占48.2%;了解且使用过的占20.4%。②了解微课资源的途径:82.2%的教师是通过网络了解微课资源的;16.8%的教师是通过朋友或同事推荐了解微课资源的;而通过其他方式知道的很少大概占1%。③微课教学资源的需要程度:认为非常需要的占17.6%;比较需要的占51.1%;不需要的占10.4%;不确定的占20.9%。④使用微课教学资源的目的:教师普遍认为使用微课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73.6%的教师是因为使用微课资源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内容形象生动更容易理解接受。

1.2.2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①对微课资源的基本了解情况:从没有听说过微课的比例为11.6%;仅仅听说过的占25.3%;了解一些的占43.7%;能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的占19.4%。②使用微课资源的目的:认为使用微课资源可以满足随时学习需要的比例为84.0%;认为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比例为63.8%;认为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比例为68.2%;希望能通过微课获得最前沿的学科知识的比例为73.1%;调查发现仅有36.8%的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微课资源降低学习成本。

1.3调查结果分析

1.3.1微课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65.2%的教师认为目前微课资源太过零散,没有形成专题化是河北地方高校微课资源应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微课资源专题化、课程化、系列化是河北地方高校教师对后续发展微课的呼声。[1]

1.3.2教师对微课资源的认知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课核心形式是微视频;70%以上的教师认为10―20分钟的微课时长是比较适合高校教学情况的,但是也有的教学认为微课时长应该与学科性质有关不可一概而论;教师普遍认为微课除了微课相关的微课资源之外,还必须包括教学活动内容。

1.3.3教学支持维度。在“微课可以使学习者碎片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微课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素上,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度都很高;同时“微课由教师和教学专家共同设计开发”和“完善教学对微课的支持”这两个因素学生认同度也很高。

2微课资源在河北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1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微课资源在河北地方高校教学中的使用率较低,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发挥微课的功能和优势。调查显示,35.1%的学生对本学校的微课资源不满意;36.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微课资源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还有54%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微课资源过于零散。

2.1.2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不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河北各地方高校教学中对微课资源的使用率普遍较低,半数以上的教师对现有的微课资源不满意。总的来看,河北地方高校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应用效果不明显,教师不论是在微课的制作还是利用能力方面都较欠缺。

2.1.3各高校之间共享微课资源少

从调查结果看,各高校之间还没有建成统一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彼此难于实现交流与资源共享。微课资源总体上从质和量上都还比较欠缺,因此,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有待提高,教师对微课资源的认识和应用意识也有待加强。

2.2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微课资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2.1建立微课资源共享机制

要促进河北地方高校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建立我国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确保各高校间微课资源的标准统一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其次,在统一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微课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水平,逐步建成一批专业精品微课程资源并示范推广,形成微课资源专题化、系列化,促进河北地方高校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2]

2.2.2推广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高校微课报告》指出:“未来,开放的微课也许会成为大学的另外一张名片,甚至为大学赢得更好的生源和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3]所以,河北地方高校的微课建设和微课研究无论是对于高校本身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广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极为迫切。

2.2.3提升教师对微课资源的应用能力

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课堂讲授能力,扩充了教学知识量;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对微课资源的理解和把控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微课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效果。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河北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总之,目前,河北地方高校如何有效利用微课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提出了挑战;对于学生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有效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师生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对微课资源的应用能力,并逐步形成利用微课资源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伟.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3]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R].中国高校微课报告,2013:23.

课题项目:

本论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微课在河北地方高校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为:GJXH2015-143研究成果。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6

饶兰兰,(1989-),山东日照,西华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摘要:微课程在教育领域诞生不久,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欢。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程的应用和教学教研的提高两个方面,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微课程研究的理论缺陷、制度缺乏和平台缺失,保持微课程快速发展的脚步,同时加紧微课理论研究、制度建立和平台建设。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程制作;教师成长

一、微课程的国内外发展研究

1.国外的研究及现状

关于微课程的翻译有很多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扬,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①国外对“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核心构成资源不统一;课程结构较为松散。

2.国内的主要研究

张静然发表的《微课程之综述》中提到了微课程、微课、和微型课三个关于课程的词,认为微课程、微课和微型课都是微课程的发展都归于微课程的发展。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有很多创新的认识。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时间应该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②李玉平老师认为,微课程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③

总之,国内对于微课程的概念有些模糊,但是引用较多的一种观点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④

二、微课程与传统教学视频比较研究

微课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微”,张宝君指出之所以被冠以“微”的词头,是因为该课程具有短、精、便的特点”,短指的是微课程自身时间比较短,精指的是微课程的内容精,便是指微课程方便传播。⑤

微课程的共享的特点表现在网络资源建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方面,优秀的微课程可以供全国各地的教师共用。如果教师发现某个微课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用,即使不是自己做的,也是可以将微课程下载下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外,微课程还具有创新性,高效性。通过将微课程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微课程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对学科教学的价值、对教师成长的价值和对学校发展的价值四个方面。

1.微课程对学生学习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泛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生发性。微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习不再仅仅限于课堂上和教室中。微课程使学习不再单调和枯燥,而是充满了愉悦,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并且促进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提升。”⑥

2.微课程对学科教学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是体现微课程价值的最直接表现,刘文忠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文章中,阐述了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作文教学多样化的作用。作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推进微课,能够有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微课程对学科教学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微课程对教师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微课程教学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有利于教师不断专研业务,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精讲精练,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有效教学。

4.微课程对学校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服务于学校的微课程重点在于学校层面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学校校本研究质量的提升、简单有效的研究工具的开发、特色学校的打造和学校知名度。

四、微课程的开发制作

国内最早关于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的描述是来自于关中客的《微课程》,国内微课程的开发是在一线教师的专研下,总结出来的开发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刻板的操作流程,没有规定的开发周期,没有指定的开发工具。

关于微课程的制作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只是对微课程制作的硬件和环境提出了一些要求。保证微课程录制的环境的安静;保障基本的声音、图像、文字的输入设备以及多媒体处理设备,保证微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成果。

五、结语

国内外关于微课程的应用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校通过微课程的校本研究和微课程推进工作,发现了学校发展的新亮点。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7

“微课”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我??多采用胡铁生老师提出的概念――微课是以某门学科的知识点为主要内容,并且针对“学科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制作的系列化、专题化的在线网络教学视频。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信息非常丰富,社会的方方面面变化迅速,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微课满足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同时,微课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2012年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护理教育界的关注,推动着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

一、微课推动护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

1.微课促进护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护理教师也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护理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使大学生群体实现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他们会通过互联网快速地搜索相关资源进行学习。而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显著特点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学习效果显著。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2.微课提高护理教师信息技术整合与创新能力

2013年9月,美国护理联盟召开教育峰会,有学者指出当前护理教师缺乏关于新技术的知识技能,这会成为促进信息技术整合的障碍。因此,护理教师需要具备用创造性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且这些帮助与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将枯燥的知识转变成可听、可看或可模仿的形象生动的视频。护理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丰富的知识信息载体整合到5分钟~10分钟的微课视频中。为了将知识点以精彩、准确和有利于记忆的方式进行呈现,护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巧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软件,如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视频合成软件edius、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提问、演示、归纳、反思、讨论等混合教学模式。微课在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使教师的职业生涯得到有效的延伸。

3.微课激发护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研究的热情

在开展微课教学的同时,护理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护理”“微课”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尽管研究数量较少,但研究范围涵盖了护理专业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训教学,研究对象包括护理本科生、高职高专护生和养老护理员,研究方向一是面向学生的微课知识内容的需求分析,二是将微课应用到具体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示,微课能够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信息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也反过来激发教师对微课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的动力,有效地推动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内涵发展。

4.微课促进院校合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上护理新理论、新技能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的更新换代时有发生。而护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护理实训室设备的更新总是赶不上临床护理的发展速度,造成护理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脱节,使得学生到实习医院后不能很好、很快地适应护理岗位要求,这成了护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微课注重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临床,而且微课资源可以随时进行更新,它的出现给护理教师提供了接触临床、与临床兼职教师深入探讨和交流的机会。为了能够制作出与临床实际同步的微课视频,专职教师到临床一线观摩护理人员操作,搜集教学素材,提高了实践技能;有的微课选题、设计、视频拍摄等多个环节,是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或临床兼职教师独立完成的,这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见,微课教学为专兼职教师的沟通提供了桥梁,加强了院校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理念,可以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微课培养护理教师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目的不应脱离课程建设

微课给教学资源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课程建设,同时也给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提供了机会。但是,教学观念的不正确往往导致行动的不合理。比如,个别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功利化明显,仅仅是为了参加微课大赛获得奖励,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或应付上级交代下来的任务,失去微课的教学价值。因此,护理教师应该以护理课程建设为立足点,重视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在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时,应该以课程为一个项目,将课程的知识点作为一个任务打包处理,每一个任务包里应包含该知识点的教学设计、ppt课件、图片、习题、案例等所有资源,使课程具有完整的、系统化的资源库。

2.微课在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不足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微课作为模拟真实课堂毕竟是人机对话,缺失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涌动,缺失对人的终极关怀,通过机械技术难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富有激情的创新人才。护理的核心是照顾,根据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的关怀教育理论,学生先在教师那里得到爱和关心,才能逐步将得到的爱和关心转移给身边的人与陌生病人。而微课这样的视频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中的人文关怀。因此,学校应该衡量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劣势,也应该考虑微课在护理课程建设中的比例,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微课建设的热潮。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8

关键词:微课;解析几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103-02

theapplicationofmicro-lecturetechnologyinanalyticGeometryteaching

Hemin-fan

(SchoolofmathematicsandBigData,FoshanUniversity,Foshan52800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wediscussedsomestrategiesandmethodsoftheapplicationsofmicro-lecturetechnologyinteachingthecourseanalyticGeometry.thisworkwasdonethroughthestudyofconcept,characteristics,classificationanddevelopmentprocessofmicro-lectureteaching,aswellas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urseanalyticGeometry.

Keywords:micro-lecture;analyticgeometry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张,微课技术在各类教学中的应用也不断加强。在大学解析几何课程的教学中也急需微课技术的应用,我们想通过对微课技术的研究,结合解析几何课程的教学特点,找寻出微课技术在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微型的教学视频,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需求非常之多,而微型的教学视频中能够加入各类动态图形及空间立体图形,能够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同时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又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1],让学生非常方便的重复观看和研究较短的视频教学内容。

我们如果能首先对微课技术研究透彻,再对解析几何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分析,结合好二者的融合处,研究出应用的策略和方法,将会对微课技术在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2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正在不同的实践实践领域和研究背景下,研究人员对微课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文献[2]中胡铁生提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精心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课程资源。”。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具备“微”而“精”的特点[3],微课容量很小,并且微课的选题很小,但微课微小,正因为“微”对微课的要求却是非常之高,微课的设计就必须紧凑而精巧,在很短的时间内表达出教学内容。同时微课还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交互性强;在线应用,动态生成;内容具体,问题解决;草根研究,趣味创造;成果简化,多样传播等特点[4]。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将知识点碎化,能让学生对枯燥的解析几何知识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短小的视频复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这样学生学习时就不容易产生疲劳,同时微课必然比黑板中的几何图形更加生动直观,趣味性也会得到提高,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微课的分类及微课教学设计流程

微课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微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划分则可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等11类,按微视频的主要录制方法又可分为拍摄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等4类,具体的分类可参考文献。

微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七个阶段,具体见图1[4]。

图1微课教学设计一般流程

4微课技术在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技术不断成熟,但在大学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却非常之少,作为高校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微课技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对解析几何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微课技术在解析几何教学的应用策略及方法。

4.1结合解析几何课程特点,理解微课技术,熟练掌握微课录制软件

解析几何中空间概念及复杂图形的动态变化是学习解析几何的难点,学生要掌握如何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但如曲面、曲线的和它们相对应的表达式的关系却十分抽象,这一课程特点决定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有许多的局限性,较难使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关系,针对这一局限,微课技术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相对难理解的知识点上,碎化知识点,应用微小视频,结合几何画板等技术将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要求教师在制作这类知识点的微课时,需要在多媒体制作上有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能否录制高质量的微课,对微课技术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熟练使用如CamtasiaStudio,CS,屏幕录像专家,Screencast-o-matic等常见录制微课的软件。

如在双曲抛物面(马鞍面)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由于该曲面构成较为复杂,学生很难直观地对双曲抛物面有深刻的认识,用短短几分钟的微视频就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双曲抛物面的平行截割法,见图2。

图2微课中展示双曲抛物面的平行截割法

4.2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微课的类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由第三节中我们可知微课的类型是非常多样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制作出不同类型的微课,理解各类微课的特点及着重点,以讲授类为例,这也是解析几何教学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有非常多关于曲面、曲线等的定义和性质,这些概念性质却是非常抽象的,教师将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将每个如曲面的定义制作成一节微课,可以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对新内容有直观认识,教师再在课堂中讲授,这样就能很好地实现课内外的翻转。

4.3微课的核心仍是微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分析了微课教学流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微课与传统课程教学设计的区别,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间安排等,微课时间短,要达到短小而精悍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研究深入,同时在教学设计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更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对解析几何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环节合理并且有针对性使用多媒体技术。

3结论

通过对微课的全面了解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微课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没有的诸多优点,微课这一形式也将不断的应用到解析几何课程的教学中,微课的优势也将逐步明显,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微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欢,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微课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加强和补充,丰富解析几何课程的微课资源,不断提高微课制作技术,将微课与传统课堂紧密结合,最终提高解析几何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胡F生,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6-21.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9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其意义在于使教师行走在反思与成长之间,从研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应用性、实践性成果。

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它是教师自身对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查与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的分析或探索。个人微型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这种方式主要是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就组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种普遍现象或困惑进行交流、探究。进而为提高小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和落实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这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其意义和价值。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强调教师个体认识的深入和拓展;而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强调通过互动实现各自素养的提升,强调参与课题探究以及在探究中的态度。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

1 以典型案例研究为工具

典型案例研究指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下出现的典型事件(往往是偶发问题)做综合性、现象性探究,通过对案例的合理性解释和改进意义建构,实现问题的解决。对于典型案例研究而言,典型案例不一定是连贯的,它需要教师敏锐、细致的观察,更多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2 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课题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教育拓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包括教学以外的涉及学生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不过,相对于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而言,微型课题研究在于分析和探究那些当前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发展,教育和教学的优化、变革的具体问题。微型课题研究之微型就是教育情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发生过或正在进行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对于教师个体或小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偶发的,不可复制的,具有生成性;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乃至整个微型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对于教育教学的提升更具有实际意义。从这一层面来说。微型课题研究胜过一些空洞、疏离的宏观课题研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成为研究主体

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教师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负责人。在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其自主性。在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中。教师往往作为被研究者(仅仅是实践者),为那些专门搞教育研究的人员提供信息,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思自己的发展。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教师作为主体,得到了更多反思、提升、甚至重建自身经验的时机。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还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很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都是借助微型课题研究而使自己的教学、教研具有了更为丰富、独特甚至超前的意义!

4 结题追求问题解决,采用案例概括性归纳法

微型课题研究获得结论(成果)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育现象、事件中概括、归纳。微型课题研究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教学实际中的过程,也包括教学实际中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这种研究,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让问题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它的解决方案。追求其实际应用价值。从结论来看,微型课题研究的结论既有细致的现象、事件描述,又有基于现象、事件的逻辑分析;既真实地呈现教育教学过程。又在各种教学场景中透视种种现象、事件,把问题的因由展示出来,反馈于实际教学,从而显出微型课题研究的独特魅力。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步骤

微型课题研究首先要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是说教师进行研究前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在选题研究前,教师就应回答所选择的课题如何具体实施、有什么研究价值、对教育实践活动有何意义等问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应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对研究的过程加以调控。结题时还应以研究的成果对比、验证课题研究目的。

一般来讲,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有这样的步骤: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1 确定研究问题

这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开端,更是关键一步!借用一句俗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微型课题研究因为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体或小组,存在着容易受到个人倾向的影响。容易偏离方向等局限性。微型课题研究关注微观层面的细微的教学现象、事件,更强调在案例研究中体察教育中的特殊行为或思想现象。通过这种途径,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找到改进策略。

微型课题所研究的应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现象、事件。它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该问题困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该问题是普遍现象或典型问题,对教师具有实际意义。确定了研究问题,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才有了界定和方向。

2 筛选研究对象

筛选研究对象是研究顺利开展的保证。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因而需要师生的理解、配合。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这个微型课题,超越自己的个体经验而研究。选择对象不仅与问题典型与否有关,更与师生良好的沟通、足够的热忱密切相关。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但教师要根据师生特点确定双方合作、探究的方面、额度等。没有这个前提,教师很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也就不能获得实际意义。

3 进入研究情境

对情境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进行教学活动、了解研究对象的过程。这是教师获得真实资料的第一来源。对于微型课题研究而言:个人研究,自己就是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自然可以得到原汁原味的资料;小组研究,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方案、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获得资料。能够直接进入教学情境是微型课题研究的捷径和优势所在。

4 分析研究资料

微型课题研究离不开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进行反思的过程,又是教师远距离与这些教学现象、事件进行第二次甚至第n次对话的过程。教师每一次分析资料、研究资料的过程,都是他与文本新一次的对话,都会产生新的认识和体悟,进而寻求合理的意义解释和问题解决方案。

分析研究资料特别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闭门造车,要让资料说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搜集到的资料编排成有序的现象、事件,让结论在动态的教学与分析研究中生成。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中还要注意对第一手资料的处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要科学运用资料显示的结论,在结论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5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的概括性归纳。它既包括对现象、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又包括对现象、事件的论述性分析、研究和展望。微型案例研究需要在案例中翔实细致地展现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解决方案等,从而指导实际教学,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反思

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篇10

1微型课的界定

一般地,微型课是指以经验交流或训练、甄别教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在非常规教学情境下,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地实施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方面进行微缩的教学活动.“非常规教学情境”指不是在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环境.微型课区分于常规课、研究课、观摩课、说课以及微格课:其一,在教学场景上,微型课、说课、微格课一般不在真实课堂上,而常规课、研究课、观摩课是在真实课堂上;其二,在教学主体上,微型课同微格课一样,其中的“师生”可能是一种角色扮演,“学生”可能是其同事、领导、评委等扮演,而常规课、研究课、观摩课的教学主体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其三,在活动程序上,微型课同常规课、研究课、观摩课类似,与说课及微格课差别较大;其四,在活动时间上,微型课同说课、微格课(某项技能训练)一样时间比较短(10―15分钟),而常规课、研究课、观摩课的时间较长(40―45分钟).

2对微型课的冷思考

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都告诉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才是思维碰撞的乐园,教师则只是共同学习中平等的首席.诚然,微型课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执教者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课堂驾驭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如果将这种课型用于同行相互启发,或许能收到一些效果.但如果仅凭短短十来分钟的授课去评价一个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显然有失公允.“微型课”最大的诟病在于没有学生参与,互动与生成只是为了教师的“展现”而非学生的学习,真实教学情境的发生被教师运用技巧浓缩在某个刻意安排的“精华”处,无异于课堂上只见教师不见学生.

“微型课”的出现反映了当前教育界存在的一种狭隘的效率观:耗时少便是效率高.在许多教学比赛、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涉及人员众多的大型活动中,一些地方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省时、省力、省资源.然而,教书育人不是制造产品,要始终保持“如琢如磨”的心境就必须远离盲目提速.同时我们也肯定“微型课”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合理运用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出谋划策.

3合理开发与运用数学“微型课”

既然“微型课”有它存在的意义与合理性,那我们就应该学会合理开发与运用它.下面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对数学“微型课”的认识.

3.1让微型课成为数学教研活动的一道风景线

如今的学校数学教研活动略显单薄与形式化,很多工作都是在学校检查的层面完成的.数学组成员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聚在一起,教研组长向组员传达学校召开的教研组长会议精神与内容,然后布置下阶段工作的任务与重点.每学期的大型教研活动也是例行公事般应付学校检查,真正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的可谓少之甚少.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也是如今备课组活动的常见形式,但集体备课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形式而走过场.针对这样的现状,何不让微型课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注射一剂强心针,成为数学教研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呢?

3.1.1运用微型课诊断教学问题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这是必然的.没有问题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微型课正是帮助我们发现教学问题症结所在的一剂良药.比如说我们在某次数学测验中发现某班的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出错特别多,我们可以帮助该班的数学教师诊断教学问题所在.我们可以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或备课组活动,让该数学教师上一堂针对该数学知识点的微型课,教研组成员或备课组成员帮助他一起来分析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大家集思广益,一起帮助他出谋划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可以调整教学方案,执教教师可以重新设计修正该知识点的教学方案,然后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来弥补学生该知识点的缺漏.此过程可以循环往复的进行,直至通过测验或作业反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止.

3.1.2运用微型课探讨教学难点的突破

数学课堂教学中必定会存在一些公认的比较难处理的教学内容,比如函数概念的教学、分段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周期函数、曲线方程、充要条件、数学归纳法、二面角等,这些数学知识点都是教师感觉比较难教的,或是学生感觉比较难学的.如何处理好这些教学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微型课来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让几位教师通过微型课的方式将自己对教学难点内容的处理展现出来,大家一起来通过评课研讨的方式对此内容的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研讨活动就充分体现出微型课短小精悍的优势,微型课可以集中力量展示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既节省时间,又具有针对性.

3.2选拔性质的微型课应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目前的微型课很多场合都是运用它的选拔功能,比如评职评优,用来诊断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所以微型课的教学设计比一般的完整课应更加突出内容的“精”、环节的“巧”、方法的“活”、形式的“美”、理念的“新”等要求,充分地反映出微型课的特点和优势.怎样让微型课真正发挥作用,下面就主要的三方面进行阐述.

3.2.1微型课应重心明确、亮点突出

在微型课上,教师要集中力量,攻其要害.每堂数学课都有其重点、难点与亮点,重心应该落在这“三个点”上,这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微型课的课堂结构入题要简捷,三言两语就能直接进入正题,千万不能起步太远、半天导入不了正题,致使课堂重点不突出;很快导入正题后,就要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课题的重难点与亮点上,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圆满地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最后,一定要有小结,用两三分钟时间对本节微型课的教学内容加以言简意赅的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若讲授的是数学概念课,那就应该将重心落于数学概念的生成上;若讲授的是数学定理课,那就应该将重心落于数学定理的来龙去脉上;若讲授的是数学知识运用的习题课,那就应该将重心落于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和变通性上;若讲授的是数学复习课,那就应该将重心落于数学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深层挖掘上.总之,微型课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深入浅出的讲授,可以是细致入微的剖析,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感染,可以是精妙出彩的课堂构思,可以是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等.微型课教学有了自己独特的亮点,就能提升微型课的水准.

3.2.2微型课应预设充分、精设问题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独特的一道风景线,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没有活力与生气的,而这恰恰是微型课所缺少的.如何弥补微型课这一缺憾,教师可以通过预设充分,精设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因问题的发现而有引力,因问题的提出而有动力,因问题的分析而有活力,因问题的解决而有魅力,因问题的延伸而有张力.所以,微型课的设计中可聚诸“力”为合力,驱动教学活动,实现主题教学问题化,形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延伸”的问题串,为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契机.

正是因为微型课上没有学生,教师就越应该注重“问题式”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不仅是应“师”和“教”的需要而互动,更是应“生”和“学”的需要而互动.微型课教学设计上预设的互动不必刻意地细致安排,只需自然的“放”与“收”,但要注意有“放”必有“收”,“放”是手段,“收”是目的;“放”是基础,“收”是升华.在微型课上教师预设问题应注意以下策略:(1)整体规划提问,展现思维过程.比如在“正余弦函数图像”的教学中,可以在几个关键的思维转折处预设问题:①为什么取这样几个特殊的点?为什么直接能想到用平滑曲线连接而不是用直线段连接?②得到了画出正弦函数图像的精确方法,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每次都用正弦线画图像是不是有点麻烦呢?有没有更加简单也比较准确的方法呢?③正弦函数图像会画了,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如何画余弦函数图像呢?(2)有效运用元认知提示语.所谓元认知提示语,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感觉教师只是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议,这些“方法和建议”即是可迁移的内部帮助.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基础之上,内部的帮助指引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化方法与策略.比如在“两直线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在一些必要的元认知及认知提示语的铺垫下,完全可以以逐步自然呈现的方式提出:“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先研究简单情况――平行,再研究复杂情况――相交.研究复杂情况,先研究特殊情况――垂直,再研究一般情况.那么今天应该研究什么情况?”学生一般可以回答出要研究的一般情况.进一步提问:“研究两条直线相交的一般情况,也就是相交但不垂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怎样刻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呢?”按照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进行顺序,逐步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为如何学习这个内容打好基础.(3)及时分析纠正学生的回答.在微型课上,教师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后,可以假设性的留出一定的“等待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微型课上要体现出这样的理念:不符合预设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也可以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需及时纠正并分析原因;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只是思路与预设相异,教师应该剖析学生的方法,请学生向大家解释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进而对两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对比.(4)创设“有疑而问”的情境并引导学生提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创设的“有疑而问”情境会激起学生激愤心理状态和发现问题所在的强烈愿望,学生可能会主动提出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比如在“幂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使学生“有疑而问”的教学情境:给出几个具体函数,如y=x2、y=x3、y=x-2、y=x12等,提问学生它们是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是或不是?如果不是,是什么函数?可以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如何定义它们?

3.23微型课应设置答辩环节

因为微型课是模拟课堂教学的虚拟情境,有些课堂环节是否能具体落实尚需斟酌,所以微型课若是作为一种评估教师的手段与方式,答辩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辩是评委对授课内容及其相关内容的一个质疑,问题一般都是针对本节微型课教学中的重点或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或者是提出与课题内容有关的知识内容.通过答辩能反映出执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诠释、对教材二次开发与创作的方法、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课堂提问处理的意图、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应变处理能力.

执教教师在回答评委提问时,知识内容要科学准确,能够抓住要点,层次清楚.答辩语言要简明流畅,与问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不说,要集中自己的全部智慧,对问题的要害之处进行深入精要的阐述,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回答所问的问题.

答辩环节能弥补微型课的不足之处.若要通过微型课形式给教师打分的话,建议在时间的分配上,微型课15分钟,答辩10分钟左右;所占分值应该是各一半比较合理.因为毕竟微型课没有真正学生的参与,无法显现教师真实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与课堂掌控能力,只是单纯教师一个人演独角戏难免有失公允,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所以要通过答辩来检验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与课堂演绎的诠释.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