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机电一体化未来十篇机电一体化未来十篇

机电一体化未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2:50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科学的交叉和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机电一体化作为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也是当前机械工程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的电子技术已经被初步运用到机械产品的各种性能中,并实现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初步结合,该阶段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当时间推进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各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已经逐渐被各国家人民广泛接受;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光学、通信技术已经进入到机电一体化,在成功实现细微加工技术的基础上,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已经形成,该体系与发展趋势一并被列入业内研究的重点。

而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开始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相比较欧美、日本等国家,机电一体化这一颇具交叉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和在各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要想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并赋予这一新型学科新的内容,还需在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应用在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它在应用技术方面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大的方面,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的核心技术包括:

2.1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局面紧张,而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中,规模和经济基础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关键,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制造业已经打破了单纯依靠人力生产的技能传统,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敏捷制造、柔性制造、并行工程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制造系统占据了信息竞争主导地位,起到了促进生产模式创新和发展的作用。

2.2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将人、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整个生产管理过程的全方面有效连接的一种控制系统。从原料进入生产企业,到原料的加工生产和成品的发货等全方面加以监控的新技术应用。

2.3在饮料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种应用发展最快的新技术,在饮料食品行业的包装机械开发、设计和制造等方面也被广泛引入,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了生产能力和管理效率,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竞争地位奠定了基础。

此外,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还包括在现场总线技术方面和交流传动技术方面的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其实就是将新型的信号传输技术替换成现场总线技术的一种方法,在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双向的信息传送。而交流传动技术则是将矢量控制技术进行实用化应用的代表,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未来,还将取代直流传动技术。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趋势

当前,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在多年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这也决定了当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这一重要发展趋势将给所有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光明的发展前景。使得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单元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更好的被整合,对开发研制新产品和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都将有极强的推动作用。而为了更好的避免利益冲突,还应该相应的制定相关必要的国际或国内生产标准。相关标准的制定,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一的企业和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来说,都会有利无害。

3.2智能化

在21世纪智能化已然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应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中备受关注,其中最为典型的技术应用代表当属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应用。尽管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机器人不可能达到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但是其智能化的拟人应用是完全有可能,并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也有必要的,如何在理论控制的基础上行,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应用的一个重点。

3.3微型化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开始朝着微型及其和微观领域发展,国外更是兴起了一种较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这种体积小、耗能少、而且运动灵活的这款新产品逐渐朝着微米、纳米级发展,并彰显其在生物医疗、军事和信息等方面应用的巨大优势,势必成为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技术的突破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

3.4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开始出现了网络技术,其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及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加剧了企业间的全球化竞争趋势,使得各企业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这也就预示着,一旦研制出质量可靠、功能独特的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畅销度将快速覆盖全球。特别是在网络日益普及并形成了计算机技能家电系统的今天,家电已经和家庭网络密切相连,这也就预示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只有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才能在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中满足人们的便利需求和使用快乐。

3.5绿色化

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提高舒适生活和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等系列问题。因此,回归自然、绿色环保健康的产品概念也开始成为社会需求的主流和时展的趋势。这就要求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全过程中,都应以尽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损伤和提高产品利用率为前提,不污染、能回收利用的新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设计理念,其未来的发展前途将极其远大。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2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发展

近些年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民用工业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当今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五个部分组成,相互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软硬件和传感器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传统的机械产品比较,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1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操作更方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后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光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动作,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控制实现,甚至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和智能化。

1.2功能增加,精度大幅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激光、电脑等现代技术集成开发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构设备、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电子技术的采用使得包馈控制水平提高,运算速度加快,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按预设动作,其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功能可减少误差,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同时,由于机械传动部件减少,机械磨损及配合间隙等引起的误差也大大减小。

1.3部分硬件实现软件化,智能化程度提高

传统机械设备一般不具有自维修或自诊断功能。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电子装置能按照人的意图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采集及处理、调节、修正、补偿、自诊断、自动保护直至自动记录、显示、打印工作结果。通过改变程序,指令等软件内容而无需改动硬件部分就可变换产品的功能,使机械控制功能内容的确定和变化趋势向"软件化"和"智能化"。

1.4产品可靠性得到提高,使用寿命增长

传统的机械装置的运动部分,一般都伴随着磨损及运动部件配合间隙所引起的动作误差,导致可动摩擦、撞击、振动等加重,严格影响装置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装置的可动部件减少,磨损也大为减少,像集成化接近开关甚至无可动部件、无机械磨损。因此,装置的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5融合了多种学科新技术,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涉及到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机械工程学、电力电子学、电工学、系统工程学、光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例如人们很熟悉的静电复印机、彩色印像机等,就是一种由机、电、光、磁、化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复合创新的新型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技术装备。

1.6产品系统性增强,各部分系统间协调性要求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学科的边缘科学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及多个部分的组合,使得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配合有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技术扬长避短,提高系统协调性。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研究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域急起直追,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数控产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型灵敏数控装置发展很快,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实用产品,不但适用国内市场的需要,部分产品还随主机配套出口。国内的机械产品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和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也越来越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从纺织机械、轴承加工设备、机床、注塑机到橡胶轮胎成型机、重型机械、轻工业机械都是如此,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光机电设备,在质量上也有重大突破,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发展趋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技术热点主要包括:

(1)激光技术

1)高单色性,利用激光高单色性作精密测量时,可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和量程。

2)高方向性,因具有很远距离传输光能和传输控制指令的能力,从而可以进行远距离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导航以及遥控。

3)高亮度性,利用激光的高亮度特性,中等亮度激光束在焦点附近可产生几千到几万度的高温,可使照射点物体熔化或汽化,对各种各样材料和产品进行特种加工。

4)相干性,由于激光速频率单一、相位方向相同。适用于激光通信、全息照相、激光印刷以及光学计算机的研制,而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通过一些激光技术改变激光辐射的特性,应用范围更广。

(2)传感检测技术

1)激光准直,能够测量平直度、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也可以做三维空间的基准测量。

2)激光测距,其探测距离远,测距精度高,抗干扰性强,体积小,重量轻,但受天然影响大。

3)光纤探测器,在目标很小,间隔受限或危险的环境中,最常选用的是光纤探测器。

其他还有激光打孔、刻槽=标记、光化学沉积等加工技术。

(3)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激光快速成型是利用计算机将复杂的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层,将热塑性塑料粉末或胶粘衬底片材纸张烧结,由点、线构造零件的面(层),然后逐层成型。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可使新产品及早投放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4)光能驱动技术

利用光致变形材料可制作光致动器和光机器人。现已研制成功一种光致动器,其工作原理是将光照在形状记忆合金上,反复地通、断使材料伸缩,再利用感温磁性体的温度特性,将材料末端吸附在衬底上。利用材料本身的伸缩和端部的吸附特性,加上光的通断便能实现所要求的动作。实验验证,该致动器能可在顶面步行。这种状态目标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能发现具有优异光作用特性的动态物质,则可使光能驱动技术广泛应用。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3

摘要: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其推动下,工程领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机械领域的管理体系、生产方式以及产品结构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生产正式步入到机械电气化朝着机电一体化的过度阶段。本文主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现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处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开始在社会当中各个领域进行渗透,有效推动了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同时促进了各个学科的有效渗透,对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1]。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当前的机电一体化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针对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关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第一个部分,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尝试应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性能。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促使电子技术与机械产品进行结合,战争时期的军用技术最终转化为民用技术,该时期的研究基本上处在自发的状态。因为该时期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机电一体化无法实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所开发的产品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使用。

上个世纪70-80年代是机电一体化的第二部分。处在这个时期,通信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控制技术都获得了巨大的突破,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mechatronics最早在日本被人们所接受,直到80年代其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为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第三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式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其一,通信技术与光学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开始逐渐推广,开始出现微机电一体化、光机电一体化等相关的分支领域;其二,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集成方法以及建模设计,众多专家与学者开始针对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学科体系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与此同时,在光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突破,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起步较晚,但国家在80年代末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政策,提出了在汽车电子、数控机床以及工业机器人等6项共性关键技术与15个优先发展领域的研究课题与方向[2]。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获得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正朝着国际先进水平努力。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光机电一体化

所谓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指的是机械技术、光学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的有效整合与交叉,是现阶段众多高兴技术设施与高兴技术产业的基础。其主要包含技术与产品两个层面: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整合了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以及光学技术等新兴技术,具有极高的附加值与功能;相关产品具有操作便捷、寿命长、适应性强、重量轻以及体积小的优势。通过合理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产生极高的附加价值与功能水平,能够为广大用户与生产商带来良好的经济利润。未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热点包含光能驱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激光快速成型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

(二)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针对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当中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的智能化就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该“智能化”是针对机器行为,主要是在控制理论的体系上,充分吸收混沌动力学、生理学、心理学、模糊数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以及人工智能等,使其具有自主决策、判断推理以及逻辑思维等基本能力,以此来获取更高的控制目标。虽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获取与人基本相当的智能是不大现实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然而,高速、高性能的微处理器给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低级智能则是非常必要的。

(三)绿色化

上个世纪是机械工业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然而当时的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耗费巨大能源与资源的基础上。然而许多能源与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传统的高投入、高输出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要避免传统粗放型的模式,必然朝着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集约型模式,绿色化的发展才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网络化

当前这个时代是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网络化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但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要进行网络化控制,并且技术服务在鲜花、消费行为网络化、产品销售网络化以及产品设计虚拟化等都会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趋势。而机电一体化的新产品一经开发,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畅销全世界。当前基于网络的监视技术与远程控制技术方兴未艾,远程控制的终端设施本身就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此外,局域网技术与现场总线技术的普及使得家用电器正在朝着网络化的趋势进行发展,应用家庭网络把各类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得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各种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快乐与便利[3]。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必然会朝着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并非孤立的,其是众多科学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晶,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要求与趋势。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各个技术进行整合的趋势必然会越来越多,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必然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余仕彪.机电一体化精确定位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2]贾启升.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1:195-196.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4

机电一体化作为未来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未来的社会将会向环保、智能、轻型、网络等方向发展,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不可避免的将会向着这些方向发展。

1绿色化

工业革命以后,机械领域的技术革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但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于是,人们对环保型的设计、制造有着很高的呼声,符合绿色化的产品应当在适用时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对资源的利用提到最高,同时在报废后还能都回收利用。机电一体化的绿色产品要充分考虑到环保的特性,在设计之初就要将环保理念考虑进去,使设计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做到对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对环境的最小危害。

2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是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运筹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思想,可以模拟人的思维,对机械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监控、维护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控制机械系统。

3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普及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网络化的普及,网络技术的普及无形之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样也给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如今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技术和监控技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的无线传输设备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可以预想,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产品将会走进大众生活,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实现将家里常用电器连接成一个网络,利用一台计算机(甚至是一部手机)作为控制中心,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控制系统,然后可以远程控制家里的一切电气设备,从而使寻常百姓真正体验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实惠。

4微型化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5

it发展速度非常惊人,笔者现在还对20世纪90年代的微机(微型计算机)怀有很深印象。当年的黑白显示器是那么富有科技感,如今电脑已经分为几大类型发展(桌面级、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那么笔者今天通过桌面级电脑发展规律来展望下未来电脑发展摸样。

让我们共同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年还是intel奔腾386处理器、DoS系统正流行的时候。在1998年的时候,一台“奔腾”亦即586机器将近万元,所以还是稀罕物。学校机房也就是386机器。就这样的破机器,上个机房还要戴脚套,以免灰尘把电脑污染了。

记得第一次上机就是老旧的386机器,进的是win32操作系统,完全忘记了老师在教什么。win32并不是视窗操作系统,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确实没啥可玩的,但是让很多人着迷。那时电脑没有音响、那时鼠标和音像不是“标配”。那时,我们感觉电脑又大又有科技,感觉微机就是一道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穿梭机。

时间拉回到21世纪,比起上世纪的微机,如今的电脑功能更加完善:随着科技的进步(如:双核心处理器、多核处理器成为主流、独立显卡、多通道内存条),现在的电脑已经发展到多媒体、游戏、语音视频、互联网、无线传输多功能终端产品。例如:DiY台式机的学生们都会将给自己的电脑搭配语音设备(音响、摄像头、麦克风),wiFi无限传输设备、LeD液晶显示器。如今我们可以在windows7系统中运行各种软件程序、并且通过液晶显示器我们可以看到多彩的网络世界。

DiY“轻量化”发展

以上简单介绍了现在电脑的发展情况,2011年DiY已经进入了多核处理器的时代。就在去年,intel、amD同时推出整合处理器,让CpU与GpU整合到一个芯片中(这样设计即满足了用户图像处理器的需求,也满足了日常运行软件的需求)。回过头来,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笔记本已经进入轻薄设计路线,超极本/苹果air正在将笔记本用户接受超轻薄理念。那么接下来,笔者要给大家预测下未来电脑将会按照哪些理念发展。

未来的电脑一定是要做到“轻”,拿电脑的核心硬件CpU(中央处理器)来说目前intel最新处理器iVB酷睿系列CpU均采用22纳米工艺制程设计,amD处理器也全面进入32纳米工艺制程时代。更精密的工艺制程,让芯片在面积是变得更加小巧。显卡也是如此。

当然CpU未来将进入12纳米时代,此时处理器芯片将会变得更加小巧(在晶体管数量相同的情况下)。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到2纳米工艺时代时电脑整机体积将会变得很小很小。届时我们可以看到便携式机箱,“笔记本”机箱等等......板卡集成度变高、芯片体积变小等等,这些都在让电脑更加轻量化。

电脑未来将会继续轻量化发展,据intel最近的产品规划称aio(一体机)将会推出统一产品规格,届时我们将会将aio做成DiY产品,用户可以将自己喜欢的aio规格硬件DiY一个整机。

电脑变轻了能怎样?

电脑轻量化的意义: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网购电脑更加便宜),更加便携,电脑的轻量化可以让空间变得更加“开阔”,用户可以节省出更多的空间工作、生活。

轻薄不分家两者共同抓

薄是笔记本、平板、智能电话发展的只要趋势之一,电脑如今被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大类型。传统意义上的电脑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传统DiY电脑的市场占有率随着笔记本电脑等可移动产品的热销而逐渐下滑。

家用一体机电脑如今已经被众多家庭用户、办公用户接受,相比传统DiY兼容机一体机具有机身薄、重量轻、节约空间的特点。一体电脑的性能已经发展到可以支持流畅玩转主流pC游戏、看高清电影、日常办公。

超薄笔记本、超极本等众多产品在2012年爆发,其超轻薄的设计理念符合it时展与用户需求。轻薄设计需要工艺的长期发展才能实现,早在几年前已经有超薄产品,当时由于受生产成本、生产工艺的限制无法达到量产。

今天intel、amD都早已进入32纳米工艺时代,intel在2012年的iVB产品更是挺进22纳米工艺制程时代,我们已经可以体会到如今的低功耗电脑拥有的强劲性能,我们也能用很少量的钱买到轻薄电脑。那么未来电脑将会走轻薄路线,薄的优势就是节省用户空间,便于用户移动使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未来电脑将会是像鼠标垫一样薄的产品、当然其需要更多的外置设备来配合用户操作。

体型还能再“瘦”一点

随着手持智能电话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电脑体积就是像手机那般大小。通过远程以及触摸就能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当然,目前手机想彻底取代电脑还为时过早。

电脑硬件的发展是脱离不开软件的,目前主流的聊天工具已经从QQ发展到微信+微博随时随地互动的时代。我们可以随便在一款设备上安装相应版本的社交软件,就可以视频,可以看微电影,可以发微博。未来我们也将通过手持设备与朋友、亲人保持联系,联络感情。

那么,未来怎样的电脑体验才能体验“微”生活呢?

未来微型电脑显示器的分辨率应该达到1080p甚至更高,满足用户体验电脑互联全高清的需求。除了高清分辨率以外,便携的局域网络也是方便用户随时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例如:在100-1000平米的空间里手机、平板、笔记本可以自由互联(不借助无线路由、网线),这样我们就能通过电脑自由地进行各种社交活动。

"云"让互联变得更加高效

未来多数公司甚至家庭都将使用云端服务,云计算给用户带来更多新体验。例如:家里只需要有一个联网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内置aRm芯片。通过网络云端系统,软件数据的运算可以通过云端主机来代替传统家用机的运算。

处理器两大巨头瞄准“云”发展

amD全球副总裁兼商用事业部总经理paulStruhsaker首先介绍了推土机架构。这是皓龙整整八年来的第一次新架构更新,16核心可以更好地进行虚拟化,而且架构以模块的方式来定义,既有专用资源,还有独立的组成部分。他还特别强调了皓龙最重视的性价比,号称新一代产品可以把速度提升71%,价格最高降低34%,功耗降低20%,省电模式下更是可达50%。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6

[关键词]电影美术;科幻;建筑;空间

电影空间美学是多种艺术的综合美学,它包含镜头和场景中展示的物象和造型,也涵纳影片编剧虚拟创造出的电影叙事空间,其不仅是时空上的广延容器,也是精神上想象的唯美缔造,同时,它更是镜头交流、银幕平面、编导与观者之间的敞开性沟通与共振。而未来电影美学空间的发展更基于现实科技的飞速发展与被激发的以几何级数递增的人类想象力的夸张渲染,它是内心梦幻、想象力的蒙太奇式的夸张展现。它的功能在于:更直观、贴切、更形象象的表述人类内心世界的困惑、迷茫、期盼、追求与探索,能更真实地表达出人类的痛苦与欢乐。现代好莱坞大片已经昭示出未来电影美学空间的广阔性,远远超过我们对现实电影美学空间的定义,无论是广义的突破,还是狭义的深化,都让现有电影空间美学坠落尘埃,成天壤之别。下文中笔者将从广义方面概述未来电影美学的存在特征,并通过现实与未来电影空间的对比鉴赏其魅力。

电影艺术中未来美学空间的存在特征

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未来美学空间是艺术家和画家所描绘的蓝图,而不是建筑师心中对未来建筑的设计蓝图。其一方面显示了艺术的特性,一方面通过现代媒体向大众输入一种未来发展的非理性的理念,启发大众对未来生活的梦想和期望。对此,现代好莱坞电影运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来达到最大限度地冲击人们视觉的目的。

(一)科幻影片核心城市的造型

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建筑充满了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实现了美术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艺术家和导言绘制的未来建筑特点如下。

1.夸张的浩大城市

乌托邦式的城市构建是科幻电影中艺术家对未来城市蓝图的绘制,在科幻电影中,艺术家描绘了一种容纳万物的城市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系统的连续性,是一种高密编制下的城市形态。巨型摩天大楼,绵延无穷的城市建筑形成了超尺度的巨型城市。

2.全球化的城市空间

在刻画电影时,城市化顺应了全球化的特点,城市空间以一种极为相似的范式进行连续的复制,这种范式符合未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消费特征,科幻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是一种放之四海的理性均质性空间。

3.新交通器下的立体城市

科幻电影中,城市交通不再受到现代城市病的影响,城市交通作为城市面貌改变的一面旗帜展现在观众的视觉中。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就如当初汽车的出现,重新组织了城市空间。科幻电影中,飞行汽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如同飞行器一般在连绵不断的巨型摩天大楼中间穿梭,形成了一道特有的城市风景线,例如《第五元素》和《星球大战》中的出租车和个人飞行器等交通工具使得城市空间更加密集连续,使得城市三维立体感十分明显。

(二)造型与技术的梦幻空间

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空间在艺术家的美学视角和导言的动态视角的构想中突破了现有技术的极限和可能的边界。

1.计算机系统下无限想象的宏大建构

未来电影展现出来的尺度和高度是为了追求宏大的气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科技发展和自身能力的自信和乐观理想。艺术家通过绘画完全去除了自然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影响,完全是一种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和能力通过高科技构造的城市系统,建筑是城市人们惟一的栖息地,是永久的,不受自然影响的。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建筑均是依靠现代计算机系统来实现的,建筑空间超常规布局,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展现出一种漫无边界的气势。现代生活中垄断企业的姿态也通过高耸的巨型建筑来展现,例如在《银翼杀手》《我,机器人》和《蝙蝠侠》中巨型的摩天大楼都是垄断资本势力的一种象征符号。

2.科幻电影中的机械城市

在工业时展过程中形成的机械美学成为科幻电影中审美的标准,一方面现代城市是通过一件件零件组合起来的机械,另一方面机械美学视角下的城市建筑就如同《黑客帝国》《终结者》中展现的那样,建筑的金属感和速度感成为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

3.突破地心引力的乌托邦城市

天马行空的未来建筑是人们对技术追求的一种体现,科幻电影中的城市建筑不论是从高度或者跨度上来讲,都极力突破地心引力的限制,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形式向地心引力发出挑战,是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一种崇尚和向往。

4.流水行云般的漂浮城市

现代电脑科技的神奇能力使艺术家沉迷的美丽曲线着装于现代及未来的影视建筑成为可能,这也是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新奇事物的欲望驱使所致,艺术家运用圆形、抛物线等不规则的线条再加上现代机械美学的元素,为现代消费幻想展现了一种标新立异的未来建筑。甚至展现出过度消费的未来城市如《人工智能》中的胭脂城则呈现出光怪陆离的颓废感曲线造型,给人们以超越时空的幻觉警示。

(三)太空视阙中的人类历程

人类对于宇宙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不再仅仅满足于生活在地球的城市与乡村,不断开拓疆域的欲望促使人们在梦想的宇宙空间开疆拓土,疯狂的建造宇宙之城市和乡村,科幻电影中未来建筑突破了地球地域的限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城市形态是一种超级帝国的形象,在未来的建筑中,地域限制将不再是城市发展的问题,从陆地、海洋以及空间都成为人们构建城市的基地,这种立体城市构建的形态成为未来建筑中宇宙视野的最好体现方式。例如海底城市《深渊》《星战前传》和太空城市《星球大战2001太空漫游》。

(四)世界末日下的文明废墟

1.破裂的世界

现代科幻电影中,人类对未来的看法并非完全是乐观的,在电影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影子,通过对建筑以及城市废墟化的描述,来幻想世界破裂的情景,表行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从艺术美学的视角来看,废墟概念对人们审美的视觉冲击绝不亚于乐观主义视角下的城市构建。

2.真实与虚幻的结合

电影《黑客帝国》中,以极具冲击观众视角的表现力向人们展示了未来和现实的全部想象,《黑客帝国》中虚实、物质与信息的完美结合虚构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艺术空间,向人们暗示了一种不可改变的悲剧意识的命运观。鲍德里亚悲观主义色彩十分明显,虚与实的界限逐渐从明确到模糊。鲍德里亚悲观主义是《黑客帝国》悲观视角的来源,人们生活在一个只有符号的物质世界中,但是这种物质形态在逐渐的消亡。鲍德里亚在其悲观主义中构筑了一个以消费媒体“信息和高科技”为基础的社会,一个虚实界限逐渐模糊的未知世界。

现实与未来美学空间的艺术魅力的异同

科幻电影中通过夸张的描述表达了信息化时代艺术领域对未来建筑的构想,但是这种构想并没有脱离现实的生活。因此,从艺术视角下刻画的电影世界空间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相同的美学构建趋势

1.计算机系统下无限想象的宏大建筑

现代城市在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建筑师对巨型城市的向往,从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电影中的巨型城市一直是建筑师们讨论的话题之一,例如俄罗斯建筑师设计了一个名为“虚拟仿生塔城”的城市开发计划,就是典型的巨型城市的构筑蓝图,因此巨型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师所追求的方向。

2.飞速便捷的交通

现代城市中,交通是整个城市系统运行的骨架,随着现代交通问题的越发严重,建筑师以及城市管理者绞尽脑汁来想办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科幻电影中的交通系统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交通系统,交通问题已经不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因素。

3.现代高科技的自信展示

现代建筑在技术的运用上越来越明显,建筑师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上,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元素,世界建筑的高度、跨度记录不断被刷新,很多之前的建筑构想都通过现代技术的运用成为现实。

4.其他方面

从国际范围内看,线性的建筑已经成为过去,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更加趋于多元化。这其中,曲线与运动、透明、生态等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和实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与科幻电影中非理性的构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不同的美学趋势

1.科学与幻想

现实中建筑设计是在建筑科学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的空间概念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空间科学概念的引入形成了新的空间形式,而科幻电影中的建筑,完全是一种人们的期望,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

2.解构主义的缺失

科幻电影中没有出现解构主义建筑形态,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典型的未来主义的建筑构想,因此科幻电影中没有涉及这一建筑构想似乎是艺术家的疏忽所致,也或许是艺术家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所致。

3.现实的曲面与影片的数学模式

非理性的审美观念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现实中的建筑形态上,越来越多的自由曲面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但是在科幻电影中,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数学模式,是电脑技术对大脑想象的多维展示,它不一定符合现实,却能尽情地表现人类内心世界及其无止境的想象空间。

4.影视空间与现实建筑空间在计算机中的不同生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依赖的工具,建筑师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自发地演化生成建筑空间,这种空间过多的凭借计算机设定的软件系统,而不是完全靠人类的主观臆想,计算机所编排的设计思路成为建筑师对生成建筑空间的限制性条件。而在科幻电影中,计算机在建筑空间的生成上,完全强调的是建筑造型,利用计算机生成复杂的、系统性的建筑空间,却没有深入到建筑空间层次生成的层面上来。

因此可以看出,建筑师和艺术家对未来建筑的设想有着相同之处,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建筑师在未来建筑蓝图的绘制中,必须考虑到现实中所拥有的条件和科学理论,而艺术家则完全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一种人们对极限的向往,对精神终极的探求。

[参考文献]

[1]张东林.世界科幻电影经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45.

[2]牛牛鱼.电影/建筑美学[a].图像建筑2005第一辑[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76.

[3][美]詹姆斯·特拉菲尔.未来城[m].赖慈芸,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3.

[4][英]罗兰特·潘罗斯.毕加索:生平与创作[m].周国珍,林相周,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

[5]孙力为.从张艺谋作品谈美术在电影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08(20).

[6]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32.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7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探究

引言

机械电子工程领域涉及的技术种类较多,无论是机械工程还是电子工程,均是此行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工程。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更偏向于电子工程类技术,与软件的编译以及具体的信息技术相关。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这也为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技术人员应结合行业发展的现状,综合技术应用的特点,合理选择技术应用的具体形式,并对行业未来德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科学选择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方向,在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升工程技术的应用质量。

1、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现状分析

1.1技术亟待创新,行业适应性不足

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由来已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一些高精尖的技术领域,机械电子工程必不可少。现阶段,机械电子工程的技术日渐成熟,行业发展也具有了较大的规模,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但突出的问题是,在新型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影响下,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适应性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现有的机械结构与电子科学技术无法很有效地满足智能计算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创新要求,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虽然一些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将创新和专业融合作为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但行业技术创新成果不多,整体适应性依旧不足。

1.2产品结构简单,盈利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产品结构往往比较简单,产品种类不多,虽然在网络销售或者线下出口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从核心技术方面考察,产品的抗风险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单一的产品结构的应力能力不足,行业牵制明显,如果某些生产环节出现问题,产品的正常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人才的不断创新,而简单、单一的产品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性作用,导致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为一般。

2、机械电子工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探究

2.1行业产品多样化趋势明显

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冲击,促使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可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下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相关企业应使用合理的办法促进机械电子产品多样化。首先,从产品线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发展时应结合本企业产品的特点,综合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产品优化措施,在增加产品品类的同时,优化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企业也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做好企业发展的技术储备工作,适应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技术层面积极创造创新,促使机械电子工程产品可在新时期表现出更高的质量,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另外,在增加产品种类时,企业也应关注一些高精密的机械电子设备,虽然此类设备的研发投入较高,但此类设备是一个企业或者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可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广泛,出现技术融合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一些人工智能设备需要以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为基础,包括机械结构与电子工程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在加入人工智能技术之后,机械电子工程类设备可具有图形识别功能、音频识别功能以及快速计算功能,从而可完成自动识别以及预判等操作。一些比较常见的人工智能设备,例如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车载系统能,需要利用软件技术将机械电子工程组件与数据处理单元结合起来。此间,人工智能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了融合,借助彼此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一些非常复杂的动作。从技术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在5G等移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更快,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也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自动化特性。

2.3技术深度研发趋势明显,投入不断增加

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技术研究从未停止,在各类新型技术的支持下,技术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首先,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力图将网络技术与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深度研发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其次,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一些小型的生活家电也应用了具有人工智能特性的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但此技术的应用效果较为一般。在研发一些特殊的电子产品时,为了强化产品的某些特性,研发人员可能需要借助机械电子工程技术实现局部的动作表现。例如,为了做到更大的屏占比,一些手机厂商会使用升降式摄像头,此摄像单元整体以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为基础,配合后期的软件调教,可收获比较优秀的操作体验。由此可见,手机等技术集成度非常高的设备也在灵活应用机械电子工程技术,并且在日渐激烈的竞争态势下,行业的研发投入将会不断增加。

3、结束语

总之,本文在分析了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机械电子工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需要以技术研发为基础,而技术研发往往需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此,行业研发人员的研发新型技术时,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分析并总结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关企业也应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未来发展做好基础储备工作,培养先进人才,鼓励创新,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震.探究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新通信,2020,22(24):133-134.

[2]吴雪松.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19):136-137.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高智能已经成为了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相关的技术和研究人员也在不断的研究,现如今高智能的机器人和数控设备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性较高、精密度要求高、工序比较复杂的工作,节省了劳动力,也更加方便的得到了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很多的研究人员逐步的将运筹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等多种智能化的学科逐渐引进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机电一体化系统判断推理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这样能够方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控制。

2区域模块化

区域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针对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个单元实现区域模块化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的工程,例如,在进行智能减速、智能变速等相关功能研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实现集图形、图像识别、视觉效果等其他附属的功能的控制单元等模块化,这样可以更加标准、准确的衡量相应的控制单元以及动力单元,进一步的提高各个单元的性能,也可以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相应的功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一个区域模块更加有效的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方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利用程度、可装配性、可维修性等,经过研究和推理,可以得出机电一体化模块是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要方向,随着未来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模块化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深。

3环保绿色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逐渐重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机电产品的环保绿色化是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造成了一些对环境有危害且危害较大的产品失去市场价值,设计和生产绿色环保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4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这也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及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国际上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涌入我国,这也为我国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技术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存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更加快捷的推向市场,和生产商之间的技术交流,计算机网络技术势必会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会继续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5微型精密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微型精密化的方向发展的主要是纳米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微型精密化产品体积小、携带方便、耗能低等,这些优点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微型精密化技术不断进步,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因此,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技术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动力,但是想要实现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艺以及先进的设备作为强大的后盾,因此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努力,不断提高我国先进的技术发展。

6总结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9

“城市化”――广播新跨越的“契机”与“拐点”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平均为50%,而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7%。根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中国人口增长的综合分析,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与2001年的统计数据城市化率37.66%相比,这意味着今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广播发展史及国外广播的成功经验证实,广播发达与否和该国(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城市化”使得广播受众构成由“农村受众”转向“城市受众”。如果说,现在10亿广播受众,8亿在农村。20年后,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广播受众很可能是8亿在城市,2亿在农村。城市受众因此成为未来20年广播成长最快的核心受众,而这些新增的城市受众会因为“生活节奏快”“移动性强”“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等特性,逐渐表现出明显地“回归广播”的意愿,争取到他们,将为广播复兴提供受众基础。

事实上,“城市化”与“广播发展”的这种共荣关系,已有先例为证。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第一个“城市化”高潮,也是广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年城市电台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很多人相信,“广播春天”定会与“城市时代”携手而至。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未来20年将有8亿人口进入城镇生活”,不表示未来20年将有8亿城里人听广播。城市拥有发达普及的各类传播系统,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介,庞大的城市人口都是他们优先争取的目标。“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如果没有因势而变的节目制作机制、广告营销战略、管理激励体系,只是一味地新瓶装旧酒,城市化也会是广播丧失或进一步丧失市场的新“拐点”。

人口老龄化――

广播崛起最积极的外部条件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快速增加,以及几十年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20年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1.32亿,超过总人口的10%。在未来二十年到四十年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会加速增长到19%左右。

“老龄化”是广播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外部条件。社会“老龄化”意味着老年受众正成为大众传媒不容忽视也不应忽视的一个数量日益增长的群体,与其他媒体相比较,广播在“老龄化”进程中更有作为。

首先,老年人有收听广播的习惯,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加上“视觉退化”等生理原因,这些都使老年人相对心仪广播媒体。据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2006年全国无主调研的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50岁以上的老人占所有收听广播人的比例分别为11.6%、7.5%和15.0%,比所有其他的收听人群的比例都要高出很多,而60岁以上的老年听众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达到77分钟。除职业司机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在150分钟以外,老年听众平均每天的收听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听众。可见老年人是广播受众中的最大群体。

其次,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广播媒体除了要与报纸、电视这两大传统的主流媒体争夺受众市场与广告份额外,网络媒体的步步紧逼给广播本已恶劣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3G时代,手机媒体的粉墨登场也将进一步瓜分媒体的市场空间。但是,由于受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经济条件、行为习惯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对老年受众的分化力不强。有学者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网络是当今我国老年人接触最少的媒体,接触比例只是6.7%,远远低于报纸、电视以及广播媒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未接触网络的老年人中,有高达85%的人认为今后仍不会上网。

第三,老年受众作为广播的传统阵地,广播介入早,面临的竞争小,胜出的可能大。据统计,2000年我国老年人收入达到了4000亿元。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消费观也发生着改变,从一味节俭型转向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一些老年人还产生了补偿性消费的观念。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预言,“随着‘银潮’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养老规模的扩大,老年服务行业将是一个朝阳产业。在老龄化社会,医疗保健业、旅游业、商品房开发等行业,都将大有发展前景。”特别是在目前保增长、扩内需的市场压力下,“银发经济”蕴含的商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老年广播节目的运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过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从实际情况看,老年广播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远远滞后于市场细分化的要求。作为江西的第一家老年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民生广播虽然在全国开办的比较早,但是专业化程度仍然不高,有待开发的市场仍有很多。目前,美国有800多家老年电台,这说明广播在这一方面的市场空间是很大的。

传播科技化――

广播发展不可忽视的未来

进入21世纪,新的传播形式越来越多,尤其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上发展而来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到欢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形态相继出现,它们应用越来越广泛,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是主动介入,还是被动挨打?这关乎广播发展不可忽视的未来。

数字技术:广播发展的新起点。数字技术给广播带来了与电视同样的新机遇,频率资源不再成为稀缺资源。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日程表,中国将在2015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数字技术带来的影响无论在内容博弈渠道还是渠道博弈内容方面,都将是又一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机遇。目前,无论中央台还是地方台,都在不断优化传统技术手段、扩大频率覆盖的同时,促使广播朝移动、网络、有线和多媒体方向发展。他们对电台的技术改造主要体现在数字广播和网络广播两方面。无论是数字广播的互动点播,还是网络广播的多媒体性,都为广播节目的业务延伸、平台拓展和增收创利提供了新的机遇。

就数字广播的发展看,中国并不亚于一些发达国家的进程。美国6个主要的广播电台在2002年底启动数字广播,国内的中央台、国际台、北京台、上海台、山东台也筹备和开办了9套有线数字付费广播节目。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台近几年都在积极实践网上广播。早在1996年,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开通网上实时广播。手机短信的出现则进一步延伸了广播的互动功能。网络广播将来还可以应用到媒体分发、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远程演示和商业广告等领域,这些技术改造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广播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3G时代:理想广播的新机遇。3G时代的到来给广播带来了春天般明媚的阳光。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手机用户的数量都是惊人的。3G对于广播而言,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将给广播带来庞大的“移动受众”,而这群“动众”的影响力和购买力,正是未来广播所必须争取与占领的。

面对3G的诱惑,北京电台2005年就开始试播数字音频广播节目。这种广播技术不但可以实现CD般的音质,还可以承载电视节目的播出和各种数据资讯服务。同年,一个名为“中国数字音频/多媒体产业联盟”的组织也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推动之下开始筹备,北京、广东、天津、上海、郑州的多家电台已成为该联盟的成员。

要实现广播服务“移动受众”的未来理想,必须开拓三条道路:一要入手机,二要入汽车,三要入电脑。而3G技术,使移动收听更为普及,手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个人终端。在这个意义上,手机+广播的模式将为“移动中清晰收听”提供保障。手机广播、网络广播是广播的全新传播形态,也将为未来的中国广播注入新的活力。

“播客”时代:广播内容的新来源。“播客”是挟最新技术现身江湖的。借助一些音频软件与mp3播放器,“播客”一族便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节目上传,从而成为广播的主动参与者。从理论上讲,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电脑和一个麦克风,人人可以掌握话语权,并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向全世界播音。“播客”时代的来临,对于广播而言是一个必须关注的课题。中国广播近些年来的发展路径大体上是:先搭建专业化的平台,再聚合专业化的资源,最后便是网聚专业化的人士,以提供专业化的内容。“频道专业化”与“广播协作网”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完成了前两个使命,而“播客”的加入,使网聚专业化人士及内容成为可能。

内容将是渠道多元化之后广播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播客”则提供了一种网聚内容的新途径。“智慧源至民间”,这也是“博客”时代的源动力。对广播而言,拥抱“播客”技术,组织并培养大量的“播客”,用他们的智慧推动广播前行无疑要比对此视而不见主动与能动得多。可以预想的是,进入“播客”时代的广播,有了更多民间原创的给养,同时,民众也因为更多的表达机会而更加亲近广播。

机电一体化未来篇10

(一)国外发展情况

20世纪60年代,电子银行以atm、poS的形式初次展现在人们面前。随后,以自助语音和人工客服为主要形式的电话银行渠道应运而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20世纪末期,美国率先成立了世界上首家网络银行,这是电子银行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欧洲其它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电子银行领域开拓创新的浪潮。随着网络银行概念逐渐深入人心,1999年,美国再次领先推出手机银行,开启了移动便民金融新时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电子银行服务种类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更加人性化,并将业务创新的触角重点延伸至移动支付领域和中间业务领域。从国外电子银行开展形式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电子渠道和传统营业网点并驾齐驱式发展。第二种是不受传统营业网点的依托,单纯利用电子化渠道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模式。其中第二种纯电子银行模式由于其服务的局限性在国外发展得并不顺利,大部分经营该模式的公司逐渐遭到大型银行的并购重组。对于国外小的地方性银行,如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社区银行,其业务领域随着大银行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而逐渐被蚕食。因此,大部分小型银行也随即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跟进大银行电子银行最新动态的同时,小型银行努力寻求自身的差异化创新,着重在客户关系管理上下功夫,维持了较好的区域优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态势良好,电子渠道的使用几乎遍及所有消费支付活动,已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客户日常业务办理的首选渠道。据资料显示,在欧洲,75%以上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办理银行业务,电子银行系统在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二)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大型商业银行才陆续开始发行银行卡、推出atm、建设网站并推出网上银行。在此之前,各家银行的主要经营渠道为柜面服务,随时随地办理银行业务只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中。由于服务渠道单一,过去银行柜台业务办理窗口总是排着长队,因柜面人员服务质量不稳定而引发的客户不满事件时有发生。而到如今,排队叫号功能让顾客合理安排自己的等待时间,自助银行机具无处不在,并逐渐出现Vtm、itm等新型智能柜员机,电话银行流程服务更加完善,网上银行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手机银行也已经普遍为客户接受,用户随时随地体验到的都是友善的界面及便捷、安全的交易方式。多年来,电子银行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户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账户管理、缴费支付、实时转账、业务办理、理财投资等随时随心的安全快捷,更是金融生活移动电子化这一质的转变,体验到了网络科技平台下的现代金融生活。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电子银行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银行柜面业务的增长速度,全年国内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123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7%②。与此同时,2013年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11.8%,比2012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预测2014年将达15%③,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巨大潜力。同时,2013年上半年大部分上市银行的电子交易替代率超过70%,民生银行更达94.43%④。可以看出,电子银行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享受金融服务的首选渠道。在未来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电子银行将成为各大银行推进自身转型、争夺金融市场的重要发力点,而未来电子银行业务将怎样发展、朝着哪些方向发展成为了业界各类人士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二、电子银行发展趋势

综观传统银行的电子化“升级”历程,总结起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宣传”阶段,银行通过电子平台对外行内外信息通告等;第二个阶段是“自助交易”阶段,银行将大部分柜台业务分流到电子银行渠道上,客户可自助完成业务办理;而第三个阶段则是目前刚起步而未来亟待发展的“互联网”阶段。电子银行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将不再限于替代柜面交易、节约经营成本的目的,而是朝着提供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服务以及依靠电子化营销创造新的利润点这一模式发展。在未来,电子银行的“互联网”发展将踏入“物联网”时代,这是一个计算和智能的阶段,银行业务将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式在任意移动平台上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性颠覆。具体而言,未来电子银行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电子银行业务主体化发展

在未来,电子银行将成为银行金融服务的主体,在具备柜台服务的所有功能的基础上升级成为银行开展营销、创造利润的黄金平台,形成自成体系、销售与服务兼备的独立业务模式。

1.电子银行业务功能更为丰富。

自助银行设备将升级成为集现金和票据自助设备、网银交易终端、远程视频服务等为一体的全功能自助银行,在客户交易过程中能实现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营销,使得自助银行更加人性化,功能化。对于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等电子渠道,将遵循今后货币、票据等无纸化的发展趋势,完全实现传统银行业务流程电子化再造;对于需要客户身份资料认证的业务,只要客户将所需审核资料扫描上传,再加上实时摄像头拍摄等,就能实现同柜面办理一样的效果。在电子支付结算方面,将新开发出更多安全快捷的支付模式,如二维码支付、nFC支付(近距离支付)、生物支付等。另外,客户账户信息将与Sim卡等智能存储媒介甚至客户身体相结合,届时客户将抛开银行卡介质,利用移动终端等进行支付。在业务创新方面,银行业务功能将依据客户需求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通过与各大商户合作,未来将开发出更多具有生活化特色的电子银行应用,拓宽银行业务范围。

2.电子银行服务终端多样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将对电子银行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未来,我国电子银行服务终端将不限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和专用智能终端,而是更多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如GpS、数码相机及其它新型手持移动终端,未来电子银行服务终端将着重强调电子银行的场景化运用,能够随着我们的需求而变化。

3.传统银行网点格局电子化调整。

未来电子银行将是银行业务的主体,传统银行网点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的改变,构建出以电子服务为主的新型网点运营模式和全新网点格局。其中,随着自助机具业务功能的完善,自助银行区域将成为网点的核心区域,而人工服务区域也不再启用传统模式,而是朝着移动电子化方向发展。我们将看到这样的场景,在银行网点,一部分客户将直接走向自助银行区域,针对需要办理的业务而自行选择相应的自助机具;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客户则走向休闲办公区域,取号后在雅座惬意地喝茶、看报,然后不一会儿,客户经理将手持电子银行设备过来为客户服务。客户经理将面对面地以朋友的形式同客户交谈,了解客户需求并给出建议,随后直接使用手上的电子设备为客户办理业务、展示最新产品等,不用隔着玻璃水泥柜交流,也抛开了复杂的表格填写、证件复印等步骤,未来银行网点的移动化服务将有效提升客户体验。

(二)电子银行开放式发展

目前,各家银行的电子银行系统是封闭式的专属系统,只有银行自有客户可以登录使用,未来的电子银行将强调开放、强调关系、强调客户间的交互作用、强调客户经理与客户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说,未来电子银行服务平台将是开放式的金融平台,能够承载整个银行业务的综合平台。

1.应用体验的开放性。

未来银行会将自己的各类业务功能做成不同的移动应用程序,这些程序将融合业务办理、游戏娱乐、生活服务等功能,更具趣味性,无需注册也可使用,使银行的服务真正地开放到互联网环境当中。同时,银行将建立自己的电子金融服务体验中心,在吸引客户体验个性化电子应用之时,有效地对银行业务进行宣传推广。这个体验中心可以是银行自己建立的应用商店也可以是和其他应用体验店合作的。比如说和苹果公司合作,在苹果应用体验店里加放电子银行开放式应用,这将有效吸收拓展其他企业客户资源,促进行业内外合作。

2.电子化金融服务的开放性。

由于目前电子银行客户办完业务后直接退出,在线时间较短,这使得电子银行不具备营销性和服务性。而中国网络社区用户规模稳定增长,用户黏性优势显著,媒体价值大,未来网上银行将会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社区,其内容模块将不限于电子银行基本业务功能,而是集业务办理、信息咨询、电子商务、资源共享、社交论坛为一体的新一代金融社区,非该银行的企业客户、个人用户都可以注册交流。银行将借由电子银行网络社区的形式推出新的产品,进行营销推广,增强互动性;同时,在社区里开辟客户经理平台,方便客户进行信息咨询、沟通、协调、反馈,也方便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营销推广;另外,在这个社区,银行可以引入非银行机构的产品服务或应用,同时捕捉客户的行为信息、企业的商务信息、供应链的关系信息,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三)电子银行智能化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客户对移动金融服务的需求将增高,未来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将从数字银行向智慧银行迈进,为客户提供灵活、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1.3D化发展。

随着国内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电子银行将踏入3D领域。通过将三维仿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巧妙结合,同时融入人类的真实视觉,客户在使用3D网银的过程中如同置身银行大厅,银行的各项服务能够在模拟出的虚拟空间内实时呈现。具体而言,客户下载3D网银客户端后,输入姓名身份登陆,然后就会出现对应的3D人像,另外有对应的服务场景可供选择。客户可选择进入大厅场景,在虚拟大厅内,客户可以自由行走,观看新产品宣传视频,不仅可向虚拟大堂经理咨询银行的各类产品服务,还可与同一场景中来自各地的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当客户需要办理业务时,可选择进入个人业务场景,该场景中客户只能看见自己,另设虚拟客户经理,可对客户的疑问进行解答并指导相应操作,客户可在该区域进行业务办理、理财投资、财富管理等事项。3D网银能够再现银行网点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服务方式的限制,为客户提供更为安全、便捷、高效的交互式服务,也方便银行对数字银行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2.数据分析智能化。

未来电子银行将启用智能系统,结合各类电子银行渠道建成一个面向客户关系和客户行为的管理分析平台。客户在开展相关业务操作的同时,系统也同时搜集相应的操作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智能分析等过程,结合心理学,系统地分析出客户的行为、偏好,判断客户的交易风险级别,挖掘出隐含的客户需求,然后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和服务。电子银行智能分析顾客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可以是对客户网上银行操作轨迹分析,可以是对客户在银行网点的等待行为分析,也可以是对客户基本情况、持有产品、交易行为等进行分析。通过多渠道的交易监视,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客户行为和心理预期等,银行能够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使之无限贴近客户的需求,进而增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黏性。

3.生物智能识别。

在网络与信息时代,未来银行将会抛开传统的个人身份鉴别手段,如秘钥、口令卡、身份证件、金融iC卡等,而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这一识别技术指的是利用指纹、掌纹、脸部、虹膜、视网膜、声音、步态等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结合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对个人身份进行准确鉴定。这意味着未来银行将不再使用银行卡等外物介质,只需要将客户基本生物信息加密储存在银行远程用户数据库中,客户在使用银行的金融服务时就能够被高效、可靠地智能识别,有效防止资金冒取冒领,进而降低目前因银行卡可伪造、可盗用、可破译等弱点而引发的类似非法套现、伪卡盗刷、短信欺诈、密码盗取等银行卡犯罪。除客户身份智能识别之外,未来的电话银行也将采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通过系统自动识别、理解客户咨询的问题和服务要求,这将有效节省银行人力成本。

三、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