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安全生产常态化十篇安全生产常态化十篇

安全生产常态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2:56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1

2019年1月10日以来,为切实抓好春节前后农村火灾高发期的农村消防安全工作,黎平县德化乡以落实安全生产大宣传、大排查、大整改为抓手,通过彻查立改隐患保安全,建章立制防风险,实现了春节期间“零事故”发生的目标,为全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聚焦大宣传,提升全民防范意识。一是严格执行好鸣锣喊寨制度。明确各村必须每天早晚鸣锣喊寨各一次,鸣锣喊寨须覆盖到各自然寨,并于上午12时、下午21时前将视频上传印证。二是将安全生产宣传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要求各“一对一”帮扶干部利用好进村入户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契机,必须将安全生产知识向帮扶对象进行深入宣传,以此扩大宣传深度。三是利用民间活动开展创新宣传方式。对组织开展民间篮球赛、牯藏节、联谊舞会等活动的主办方作出明确要求,印发的活动宣传海报必须加入安全生产提示、活动过程中须插入安全告示的形式对安全生产知识进行宣传;同时,将安全生产知识编撰成少数民族歌曲、民间快板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唱宣传。

聚焦大排查,实现隐患排查全覆盖。一是建立隐患排查责任制。要求村级须在春节前完成对村辖区内农户全覆盖的隐患排查,每月的例行检查要深入农户楼上、楼下进行无死角排查,乡级在月底组织的督查将对各村隐患彻底排查情况进行抽查复查,抽查对象存在隐患村级未排查发现的,将对村级进行通报批评,追究隐患排查责任人相关责任。二是全面发动“一对一”帮扶干部深入排查。2019年1月14日-24日,在保留办事窗口有人值守的前提下,乡级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由各联系村同志率队深入各村开展为期10天的隐患大排查。三是将划分区域网格管理。各村将村辖区内的自然寨划分片区,一对一的将各片区明确给村级“七大员”和护林员进行责任管护,管护责任人负责管护辖区内的隐患排查、重点人员管控、督促落实整改、时时监测等工作负责。

聚焦大整改,形成隐患消除闭环链。一是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2019年以来,乡级组织召开了第一季度安全生产专题例会、月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以及春节期间安全生产专题安排部署会等多次会议,各会议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部署,深刻认识了保安全防风险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保障的重要地位,彻底整改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不足的问题。二是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明确联系村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干部、一对一帮扶干部对所包保的村、组、户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通过责任递增,促进工作落实。三是加大基础设施经费投入,补齐设施短板。目前,已投入2019年度第一批专项扶贫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类资金29万元,对乡辖区内10个行政村的消防泵、消防栓、消防水池等消防设施进行更新修缮。四是完成专业应急队伍组建,提升防灾救灾能力。从乡内长期在家的青壮劳动力中挑选出退伍军人、有电工、机修、挖掘机驾驶等方面特长的20名“土专家”组建成“德化乡专业应急志愿分队”,应急志愿分队受乡级直接领导,除参与执行应急任务外,根据乡级安排负责帮助各村落实安全隐患整改,同时要求村级更新义务消防队伍,并每月至少开展农村消防演练一次以上。五是引导社会监督,促进隐患整改。指导好各村规范修订《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村级对未落实隐患整改的农户的惩处办法,用村规民约的约束力鞭策有隐患的农户落实整改。同时,试点在培基村设立农村消防“红、黄”榜,公开晾晒全村农户消防情况,用社会舆论压力促进隐患整改。六是严格执行隐患整改全程监督制度。乡级对各村排查上报隐患的落实整改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每月的乡级督查需首要督查上月排查出隐患的落实整改情况,隐患监督直至隐患消防为止,确保隐患消除闭环形成。限期完成整改的隐患必须在期限内落实整改,对未能短时完成整改的要落实好风险防控方案,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对落实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将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目前,德化乡“大宣传、大排查、大整改”的长效工作机制已形成,全民防范意识得到全面提升,防灾救灾能力得到提高。德化乡将举全乡之力、集全民之智狠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保驾护航。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2

所谓“互补”,是指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互相补充,以提高安全管理机能的整体功效。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而职工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是确保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程潮铁矿的实践经验表明: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在于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自觉安全行为缺失和自我防范能力不强。只有通过正规化的安全教育培训才能得以解决。程潮铁矿的具体做法是:在教育目标上,以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养为目的,注重长打算、短安排。如,开展“企业以生产为中心,生产过程以安全为中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充分认识“我”在家庭、企业、社会中的重要性,不仅要对企业和社会负责,还要对自己和家庭负责,安全不仅是企业生产的需要,更重要的还是自己需要。在教育内容上,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自编了凝聚本矿历史经验和职工聪明才智的《程潮铁矿安全管理三十六计》、《程潮铁矿安全管理十论》、《程潮铁矿安全反思录》、《程潮铁矿安全理念诠释》等多种“乡土”教材,同时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单位的先进安全经验。在教育方式上,注重灵活性、实效性,既不死搬硬套、墨守成规,也不流于形式、走过场。采用集中培训与自主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参观考察相结合、听课与电教相结合、自学与专家辅导相结合、系统培训与专项讲座相结合等方式,取得了与内容相统一的实际成效。去年以来,共培训管理人员399名、操作人员2225名、设备系统专业人员66名、生产系统人员117名。尤其重视班组长等生产骨干的教育培训,其效果显而易见。

2、创新活动载体,力促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互通”

所谓“互通”,是指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在时空上的立体联通,也就是说,通过多种路径的安全文化建设,使企业安全生产平稳顺行。加强安全文化创新,旨在激发职工搞好安全管理的热情,并保持长盛不衰。程潮铁矿认为,职工的安全素质参差不齐,爱好兴趣也不尽相同,单一的安全文化建设载体,会让大多数职工感觉单调无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该矿在选择安全文化建设方式方法上堪称独具匠心,归纳起来有近20种之多,诸如书画大赛、文艺演出、征文大赛、专题演讲、网络讲坛等等。其中许多做法还得到上级的高度评价,并在武钢或矿山系统广泛推广。如,去年以来该矿举办的安全演讲、DV、ppt、动漫大赛以及以“读安全书籍、明安全道理、兴安全文化、保安全目标”为主题开展“全员安全读书”和“安全来找茬”辨识活动,每位职工都能在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以及释放活力的空间。

3、完善监管机制,力促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互保”

所谓“互保”,是指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相互保障。完善监管机制是一种有效的保障模式,其目标在于实现监督管理常态化,即趋向正常的状态。安全文化建设常态化管理既是实现安全管理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永葆企业生命力的客观要求。如何实现安全文化建设常态化?程潮铁矿的做法是:在“常”字上动脑筋,在“态”字上下功夫,在“化”字上做文章。也就是将安全目标具体化,安全责任明确化,形成“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的局面。所谓“常”,就是指常规。程潮铁矿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常抓不懈、违章必究、常抓常新”的原则,对所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整合,把每项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职能部门、车间、工段、班组和生产岗位协调起来,加大监管力度,从而有效地消除工作的随意性和推诿扯皮等消极现象,使整个安全管理流程常态化,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常态化运行监管机制。所谓“态”,说的是态度。安全管理能否搞好,态度是关键。该矿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更新安全观念,规范安全行为,逐步树立起“我要安全,我能安全”的信念。所谓“化”,就是安全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资料规范化、服务人性化,既是常态化管理的过程控制,也是衡量常态化管理工作的标准。去年以来,程潮铁矿强力推行《国家一级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文化建设常态化的目标又有新的发展。通过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杜绝安全责任落实不力、管理方式简单、职工困难解决不及时等诸多问题,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4、推行多元激励,力促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互动”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3

关键词:煤矿安全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56-01

近年来,煤矿行业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质量标准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以求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1加强安全标准化培训,提升职工整体素质

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途径,是强化安全基础工作、持续提升保障能力的长效制度,是规范人员安全行为、有效防范煤矿事故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培训工作,增强职工把安全质量工作搞上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职工正确认识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意识。通过宣传标准化典型示范矿井的先进经验,认清差距,增强紧迫感,坚定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信心;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时间,向职工讲解质量标准、技术要求,提高职工安全质量意识,并经常性地进行定期测评,实行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职工学技术、学知识的积极性。

2创新标准化建设机制,实现标准化“四化”管理

质量标准化工作贵在有目标,境界有多高,标准就有多高,效果就有多明显。只要以“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抓标准化,就能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上水平、上档次、上等级”。

2.1标准高端化

指遵循超前高端的思路,在国家、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煤矿生产建设行为,形成具有综采自动化、掘锚一体化、主运集控化、辅运快捷化、通风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等专业特征的高端标准,率先走出标准化建设新路。

2.2工作常态化

就是指煤矿要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把标准化建设作为经常性、常规性工作抓在手上。煤矿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体系,明确分管负责人,成立标准化办公室,配备足够的、专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工种、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考核制度,坚持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严格考核,使煤矿各生产系统和环节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

2.3考评规范化

就是指要抓好达标评比和现场验收、资料申报和等级认定、公告公示和命名表彰三个重点环节,通过典型引路、政策扶持、评比激励和处罚约束等手段形成引导促进机制。将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每次检查的资料、记录要及时存档,作为评级考核的依据。

2.4管理系统化

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彻底改变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平台网络化、标准体系可读化、逐级申报流程化、数据统计自动化,实时掌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进展,以精细化提高标准化,以标准化引领科学化,以科学化推进安全化。要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管理中,设计科学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报表制度,实行定性与定量,定矿与定时相结合的科学化考核评价。

3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以“五个达标”促进标准化上新台阶

注重标准化的内涵建设,以岗位达标为基础,以专业达标为支撑,以现场达标为重点,以管理达标为保障,以动态达标为关键,将建标、对标、达标步骤有机结合起来。

3.1以素质提升为核心促岗位达标

岗位达标是基础。岗位达标的衡量依据是岗位标准,具体包括岗位职责、岗位人员基本要求、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行为安全要求、装备防护要求、作业现场安全要求,岗位管理要求等,核心因素在岗位人员素质。这就要求必须强力推进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使职工的技术水平与一流的生产装备同步跟进,与先进的工艺流程同步跟进。高度重视劳动用工管理,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高度重视“定标准、学标准、用标准”活动,将标准制定与素质提升目标相结合,将标准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将标准执行与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推动全员掌握标准、执行标准、达到标准,让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2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促专业达标

专业达标是支撑。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安全科技成果,推进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是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从本质上、技术上解决问题,促进作业条件改善、技术装备达标,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按照“安全上可靠、生产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和装备,通过渐变进程实现“更新换貌”。要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步伐,加快矿井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工业视频和井上下网络平台的推广应用,推动煤炭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建设,形成“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约化”的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新模式。

3.3以精细管理为手段促管理达标

管理达标是保障。煤矿标准化建设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一是制定细化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在省厅标准化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细化岗位标准和专业标准,制定考核实施细则,要求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依据各专业标准,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面”“标准化硐室”等创建活动。三是明确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目标,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制度,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把责任传递到每一名员工。四是加强标准化班组、队室考核。由跟班负责人、安监员、质量检查员依据标准每班对作业现场工程质量、岗位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实现动态达标。五是坚持标准化管理做到“严、狠、准、实”。“严”就是严格要求、严格标准、严格检查、严格考核、严格奖惩;“狠”就是对“三违”打击狠,绝不姑息迁就,狠抓反“三违”宣传教育,狠抓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从源头上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准”就是把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标准化这一重要基础工作上抓得准,必须抓到位,狠抓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实”就是务实作风、夯实基础、落实责任、严实管理。

3.4以动态考核为保证促动态达标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4

一、事故五防法的结构

事故五防法是运用预防、控制事故原理,联系安全管理的需求,把预防、控制事故的系

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有机地统一到安全科学管理的系统之中。其结构形式,是由一个主系统、两个分系统、四个子系统及一个特定的延续系统组成的。如图所示:

图中展示的“预防、控制事故”主系统,具有整体预防、控制事故功能,是由“预防事故”分系统(以促使生产实践规律运动所具有的预防事故功能)和“控制事故”分系统(以改变生产实践异常运动所具有的控制事故功能)组成的。其中:预防事故分系统具有的预防事故功能,又是由“先导预防”和“根本预防”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控制事故分系统具有的控制事故功能,又是由“查变控制”和“跟踪控制”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另外,特定的“延续预防控制系统”具有间接预防、控制事故的功能,是通过向预防、控制事故分系统反馈而形成的。

1.先导预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先导预防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静态同安全的联系(即人是安全的主导决定因素,物是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能给人与物结合的生产实践提供安全先决条件,超前预防事故发生,运用预防事故原理把安全管理对象与安全管理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先导预防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的静态安全管理,运用安全组织、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手段,促使“人合生产岗位要求”、“物达使用安全标准”,从而为安全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这样先导预防系统就具有了超前预防事故的特定功能。

2.根据预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根本预防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动态同安全的联系(即生产实践的规律运动是生产安全),为了促使生产实践规律运动超前预防事故发生,运用预防事故原理把生产实践与安全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根本预防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的动态安全管理,运用“建立、健全安全法规”、“严格执行安全法规”的安全法制手段,促使生产实践规律运动,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根本预防系统就具有了超前预防事故的特定功能。

3.查变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查变控制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同隐患的联系(即生产实践的异常运动是生产隐患),为了能及时发现并及时改变安全工作和生产异常,超前预防和直接控制事故发生,运用控制事故原理把生产实践与安全检查、安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查变控制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异常变化的安全管理,运用“人查人控生产异常”、“技查技控生产异常”的安全制约手段,查出并改变生产实践的异常运动,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查变控制系统就具有了超前控制事故的特定功能。

4.跟踪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跟踪控制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同事故的联系(即生产实践的异常灾变是生产事故),为了改变生产实践的异常运动超前控制事故发生,运用控制事故原理把生产实践与安全组织、安全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跟踪控制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隐患安全管理,运用安全组织、安全检查手段“改变人的异常行为”,“改变物的异常状态”,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跟踪控制系统就具有超前控制事故的特定功能。

5.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发展同安全与事故的联系(即随着生产发展事故因素相应增多),为了延续预防、控制事故发生,使之适应生产发展的安全需求,运用预防、控制事故原理,把安全管理对象与安全管理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的持续安全管理,运用安全组织、安全信息手段,通过“总结安全生产经验”,“吸取事故发生教训”,不断提高人们预防、控制事故的能力,使之达到生产发展的持续安全需求,这样延续预防控制系统就具有了持续预防、控制事故的特定功能。

二、事故五防法的运用

事故五防法,是依据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全部需求,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思想确立的综合预防、控制事故的方法,因而在运用中必须持有全面系统的观念,即只有把先导预防、根本预防、查变控制、跟踪控制、延续预防控制系统,这五道防线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制约运用,才能达到超前有效预防、控制事故的整体目的。具体运用方法如下:

1.先导预防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一道防线,是五道防线的基础,起静态预防事故的先决保证作用。它受根本预防、查变控制、跟踪控制系统的制约,受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检验。

在先导预防系统中的“人合生产岗位要求”,是指要做好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干部的预防性安全管理,把好人的安全关。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使其具有自为预防、控制事故的技能。对其中经过安全预测达不到本岗位要求的,要从要害岗位中撤出来,转入跟踪控制系统,从而使岗位人员均能达到各自的不同安全要求,这样就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在先导预防系统中的“物达使用安全标准”,是指要做好生产工具、设备、材料、能源、劳动保护用品,以及生产环境等物质因素的预防性安全管理,把好物的安全关。通过安全检查、定期试验、定期检修和日常维护保养,使之保持完好状态。对其中经过安全预测达不到安全使用标准的,禁止投产使用,并转入跟踪控制系统,从而使投产使用的物质均能达到各自的不同使用安全标准,这样就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2.根本预防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二道防线,是五道防线的核心,起动态预防事故的统管决定作用。受查变控制、跟踪控制系统的制约,受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检验。

在根本预防系统中“建立健全安全法规”,是指要依据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全部需求,建立、健全符合本企业安全生产规律的安全法规体系,如建立、健全生产技术法规、安全技术法规、安全工作法规、安全奖惩法规,其中包括要明确应执行的上级安全法规,使生产活动始终保持有遵循生产规律的依据。

在根本预防系统中的“严格执行安全法规”,是指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掌握、运用好安全法规,使生产活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用以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促使生产实践规律运动,从本质上预防事故的发生。

3.查变控制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三道防线,是五道防线的关键。对先导预防、根本预防和跟踪控制系统,起制约控制作用,受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检验。

在查变控制系统中的“人查人控生产异常”,是指运用人的自身技能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及时改变生产异常,如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从而控制事故的发生。

在查变控制系统中的“技查技控生产异常”,是指运用安全技术手段,预测、预报和自动控制生产异常运动,终止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从而控制事故的发生。

4.跟踪控制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四道防线,是先导预防、根本预防、查变控制事故的继续和深入,起控制保证作用。受查变控制系统的制约,受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检验。

在跟踪控制系统中的“改变人的异常行为”,是指对先导预防系统中预测出的违安人员和在查变控制系统中新发现的违安人员,做好转化工作,如通过安全教育、指定专人帮助或进行安全监护等措施,直至使其达到安全要求为止,从而控制由于违安人员导致发生的事故。

在跟踪控制系统中的“改变物的异常状态”,是指对先导预防系统中预测出的违安设备,以及在查变控制系统中新发现的一时不能整改的其它物质隐患,做好限期整改工作,如制定整改方案,指定专人限期整改等措施,直至消除其异常状态为止,使之达到安全生产要求,从而控制由于物的异常状态导致发生的事故。

5.延续预防控制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五道防线,除对前四道防线起检验作用外,还有指导预防、控制事故的安全管理工作,周而复始持续改进的作用。

在延续预防控制系统中的“总结安全生产经验”,是指通过对已预防、控制的事故(如事故的减少,事故频率的降低,生产安全率的提高和消除的隐患,如转化的违安人员、违安设备,整改的其它隐患,以及减少的事故损失价值,安全增效的价值等),进行综合数理统计分析,从中具体认识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规律,并反馈给预防事故分系统,继续指导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5

关键词:林业采运安全;安全;防范;措施

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林木采运工作是重要的一项流程,是将林业资产进行变现的主要途径。林业采运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危险性,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在现代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采运工作中基本实现了大范围的机械化作业,由此对于采运工作的安全进行增加了难度,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如何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保证林业生产的安全进行,是目前林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对于采运工作现存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制定出防范的措施刻不容缓,对于林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目前林业采运存在的问题

1.1木材生产的露天性、分散性

由于林业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林木的分布面积广,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受到地形以及气候的影响,为采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由于采运工作都是在露天环境下作业,所以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增加了生产的难度。加之对于木材的采运逐年增加,林木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所以采运工作不得不向更加危险的地带推进,使采运工作面临更大的危机。采运的对象比较笨重,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1.2因为季节影响存在着生产管理难的问题

采运工作常年要在山地中进行,都是户外露天作业,所以作业环境存在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在多雨的季节,对于本就是沟壑纵横的地形更增加了危险性,山地的湿滑为采运作业增加很大的难度,采运机械不容易固定,牢固性不强,增加作业的危险性。在多雪的季节,地面积雪较厚,由于采运工作的地点比较分散,所以流动性较强,由此增加了劳动的强度。在露天作业中,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作业安全性受到挑战。

1.3机械设备落后陈旧,安全性差

在现代林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已经广泛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具有较高强度的林业采运工作中,机械设备的应用更加重要。因为采运工作的对象是笨重的树木,所以机械化作业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生产的进程。但是在部分林业生产中,机械设备更新速度慢,很多老旧的设备还在继续使用,存在较高的危险性。所以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应该淘汰老旧的采运设备,并且加强对采运机械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为采运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4生产方式落后

在我国的林业采运生产中,虽然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但是还有部分落后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的采运方式,还在使用弯把锯进行劳作,并且受到山地地形的限制,有些采运工作无法使用机械设备,只能依靠人力来完成,由此增加了劳动的强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由于部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对于机械设备没有进行全面的维修养护,致使部分设备比较陈旧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在生产作业中存在较高的风险。

2实现林业采运安全生产的对策

2.1构建生态林采运方法和技术体系

采运作业系统是一种生态经济子系统,可以借鉴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构建新型的生态采运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建立生态采运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模式,建立生态采运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实现采伐运输作业的清洁化生产。

2.2查找采伐的安全隐患

坚持对于季节性生产的木材采运单位和以木材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单位,主要采取以查安全隐患、反“三违”为主要内容的采运安全生产综合检查。近年来,木材采运单位生产作业条件越来越艰苦,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对此,安全生产职能部门循环往复深入基层林场,监督、检查、指导这些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同时从生产部门经常深入山场的特点出发,要求生产部门认真履行协助管理安全职责,解决了木材采运旺节安全监管部门人力不足的问题。

2.3加强人员管理是林业采运安全生产的关键

人是采运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及规章制度,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得到落实和执行。人的安全意识如何。采运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直接作用于采运安全生产工作,决定着林业采运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因此,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细化任务分工,强化监管责任,完善防范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坚决克服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和厌倦思想,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加大安全投入,配足安全管理人员,配齐开展安全工作所必须的各种装备,在安全工作上要舍得投入。把安全当成第一政治。各生产单位要扎扎实实的做好生产前职工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安全意识、操作技能、自我防护能力为重点,做到对全员的培训教育,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2.4制定相关的林业采运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操作规程,提高操作技能,规范现场管理林业木材采运生产,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是为了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从而更合理、规范、有序的进行采运操作。针对不同的工种、岗位制定的要求、规定、注意事项或警示,都是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预防各类木材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所必须严格执行的作业规范。而安全操作技能则是通过技术培训、学习和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积累经验所获得的。

2.5建立完善的规划设计

为减少采运对森林的负面影响,提高采伐运输作业的合理性,必须进行采运规划设计。采伐运输规划、计划、设计是确保采运活动合适、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实现采运目的的基础。采伐运输规划按实施年限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实施计划等四个层次,相应的规划要求反映在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采伐限额测算、伐区调查设计、采伐施工设计等规定中。规划设计的程序具体包括: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并确定采运目标,划分采伐区块,确定区块任务,安排采伐进度,确定采伐作业技术,规划计划资金费用,明确检查与监督方式,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提出对策。最后编制规划计划。

2.6建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型森林采伐作业系统,并构思这一系统的模式

由于在林业采运工作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为了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应该制定完善的采运工作,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面利益。在进行采运工作中,应该根据现有的林业资源量,进行合理的采伐,采伐作业要具有采伐证。在采伐作业完成后,要做好迹地清理工作,并且进行采育双包的方式,及时的培育新的树木,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6

关键词:安全监测监控作用

【分类号】:F426.31

煤矿安全监控监测系统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对井上、井下安全生产全面了解,特别是对井下瓦斯气体的准确监测,有效地预防了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目前,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已成为煤矿,特别是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安装的系统软件之一。

一、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内涵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指对煤矿的瓦斯、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等环境参数和矿井生产、运输、提升、排水等环节的机电设备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并取得数据的一种系统。主要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传感器、断电控制器、声光报警器、电源箱、避雷器等设备组成。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主要用来监测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风速、风压、温度、烟雾、馈电状态、风门状态、风筒状态、局部通风机开停、主要通风机开停等情况,并实现甲烷超限声光报警、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控制等功能。

二、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作用。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最显著的特点是对瓦斯浓度的监测监控,矿井只要生产,就随时会有瓦斯产生,靠人工检测只能是间断性的,而矿井监控系统能时时不间断监测到井下各重点区域的瓦斯浓度,当井下瓦斯浓度或井下温度等数值超过规定的下限时系统自动报警显示达到的数值,矿监控工作人员可根据情况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尤其在井下工作面上隅角是供风的死角,容易造成一氧化碳或甲烷的积聚现象,常常因不被重视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以往用人工检测,不但有危险而且数值有误差,不能保证检测的客观性和及时性。而监测监控系统通过敷设在工作面上隅角的一氧化碳或甲烷传感器可随时监测到该区域的一氧化碳或甲烷浓度,并在一氧化碳或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报警浓度时,系统自动报警。提醒矿调度人员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可实现闭锁功能。当工作面瓦斯超限或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行或掘进巷道停风时,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将自动切断相关区域的电源并闭锁、报警,避免或减少由于电气设备失爆、违章作业、电气设备故障电火花或危险温度引起瓦斯爆炸;避免或减少采、掘、运等设备运行产生的摩擦碰撞火花及危险温度等引起瓦斯爆炸;提醒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撤到安全处,有效防止了事故的发生或扩大。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7

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是从源头上防范安全风险,强化安全管理基础,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这一思想主要是紧密围绕“问题管理”这一铁路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建立完善管理岗位安全职责,强化安全过程管控,严格管理履职考评,建立起符合新体制机制要求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安全管理规范化水平。

1.规范管理,风险防控

通过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规范安全管理基本职责。科学界定、准确定位各部门安全管理职能、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全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解决安全管理职责笼统、责任交叉的问题,按照图示化、明示化、流程化的要求,细化管理岗位工作标准,明确量化指标、质量要求和管理流程,使之内容明确、量化具体、操作性强。通过建立和完善现场作业规范化运行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和过程。这个机制一端联结“高密重”的运输方式大环境,另一端拉动职工的内在意识,两者相通平衡发展,则说明机制是有效的。显然,目前发生的一些安全问题说明,机制的建设仍需加强。一是从机制本身入手,遵循规律、辐射职业,切实把握铁路安全风险全系统、全过程和易发多变的特性,以促进安全管理职责落实为重点,对安全重点工作逐项分解、制定安全重点工作流程、紧盯落实情况、切实加强安全过程管理,逐级建立安全管理问题库,督促问题整改。二是从人入手,以人为本,理念引导。随着铁路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本意识的增强、技术措施的完善、工作环境的变化等,安全工作的管理手段、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其内容也需要从浅层次的要求、说教、管、罚向深层的安全风险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安全道德观和价值观建设等行为养成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拓展。并且,安全风险管理规范化建设要放在全方位、多视角的安全体系中去思索。这也就是说,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不仅有岗位上的管理规范,也与岗位下的若干因素相牵连,比如职工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工作情绪、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交往等一系列问题都会与岗位上的规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对职工进行全面关注和综合引导,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才能确保安全管理规范化万无一失。

2.责任追究,加强监控

分析近几年来发生的铁路运输事故,因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的事故占96%。人与制度紧密相关。制度制定的不完善、有漏洞或者人执行制度的不彻底,就构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制度将确定的安全风险管理经验固化,制度不断沉积,企业不断成熟,安全风险管理也就越优化精细,安全例外管理的事务就会越来越少,安全运行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如何将制度落到实处一直是安全管理需要重视的问题。要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履职效能考核。实行干部联系现场制度,突出管理过程和履职质量,加强干部日常履职质量的考评。对发生事故和管理失控导致的重大安全问题,必须严肃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要构建监控体系,强化安全管理监管监督。更加注重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更加注重对管理问题的分析和纠偏,深层次剖析管理根源,堵塞管理漏洞,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自控能力。要风险共担,强化相互监督的责任意识。应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作,不仅各级组织有明确分工,而且党政工团有任务分解。杜绝出了问题彼此责怪,安全生产事前“分立”、事中“独立”、事后“各立”的散沙状态,确保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前置、上下联动、风险共担、控制从严、安全共保。

二、标准内化干部职工安全需求

引起铁路营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包括设备、气候、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人的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技能等的不良状态。归纳起来,就两大类因素,即人的不标准安全行为与物的不符合安全标准,而人的不标准安全行为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最直接的因素。其事故模型是:认识上、操作中和管理上的差异—形成违章隐患—与环境因素融合—协同放大—突变—事故。现场作业标准化就是要抓住现场作业这个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环节,以“立标、学标、对标、达标”为载体,完善岗位作业标准,优化作业流程,健全班组自控互控措施,狠抓基本规章和作业标准的落实,使执行标准成为职工内心自发的安全需求。1.现场作业,主体在“人”铁路运输企业要建立适于“高密重”运输的大环境,并通过自身有效的标准化贯彻实施机制,来促使广大职工的标准化“意识”与贯彻实施“机制”和整个“大环境”三者之间实现有机统一。要把提升职工作业标准化能力,作为现场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完善三级职工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和扩展培训资源,统筹抓好资格性和适应性培训。以基本规章和作业标准为重点,强化职工基本技能培训,强化应急处置培训与演练,广泛开展职业竞赛等活动,大力选树岗位技能标兵。要强化对职工的作业标准化考核。加强运输一线关键岗位的检查管理,促进主要行车工种作业标准化落实。严厉查处违反作业标准的行为,强化正面激励。加强班组岗位作业自控、互控制度落实,保证现场作业处在受控状态。2.立好标准,落实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化,立好标准是前提,实施标准是关键。一是立标准,完善作业标准化体系。本着易于理解和便于执行的原则,以落实现场作业标准、设备质量标准、客运服务标准为目标,分专业、按工种、分层次,健全和完善作业标准。加强作业标准执行情况的追踪分析,针对运输组织、设备更新等变化,动态优化相关标准。把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纳入基本规章和作业标准,做到常态管理,形成健全、规范的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使现场作业的标准清晰、流程规范、有标可依。二是达标准,加强标准化基础建设。通过进一步优化车间设置,切实加强班组建设,按照“必须、实用”原则精简台账,保证车间干部和班组长集中精力抓好现场安全控制。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在标准化作业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完善班组长选拔、培养和任用机制,强化教育引导和正面激励,发挥其在现场作业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职工大力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增强职工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三、常态巩固安全管理自觉效果

违章违纪疾风暴雨式的集中整治,摧枯拉朽般的重拳打击,必须伴随着“常态化”的管理机制的推出和施行。否则,安全生产违章违纪现象只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实现铁路安全持续稳定,推进检查整治常态化既是重要手段,也是必要过程,更是实现铁路安全长治久安的必要之举。

1.隐患排查,保持常态

检查整治常态化要以解决安全管理问题和强化现场控制为重点,用好安全检查、专项整治等载体,及时消除危及铁路安全的突出隐患。要实现检查监督常态化。把检点放在现场,健全完善各级干部现场检查制度,强化现场作业的安全控制。以高铁客车、施工、联锁等安全关键环节为重点,把握安全规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指导,强化关键环节的安全控制。在运输高峰、新图实施、线路施工、恶劣天气等时期,加强安全风险研判和预警。要推进常态化专项整治。针对当前安全基础仍然薄弱、技术规章体系尚不完善、设备质量隐患依然突出、部分职工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等问题,常态化开展相关专项整治,以及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风险问题挂牌督办整治。要实施常态化问题管理和考核。强化安全问题分析的深度,坚持日常安全信息深查问题、安全重点问题扩大分析,并实施安全动态预警,做到安全问题管理常态化。并对安全检查整治效果进行评价和连挂考核,实现失则追究、考核激励常态化。

2.思想引导,保持常态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8

基于石油化工产品大部分具有危险性,导致石油化工行业通常具有相当高的危险系数。而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之中,一旦发生操作不当或者是安全管理的工作还不够完善,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不但会对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还会产生极为恶劣的社会舆论影响。所以,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将安全管理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积极的改进以及完善,从而为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稳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1.1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

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安全管理认识的不足。当前阶段,大部分跨国石油化工企业或者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水平都非常高,所应用的安全生产技术也是十分的先进,在人员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的工作上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极大的降低了事故危害的产生[1]。但从一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少数化工企业来看,由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导致这些企业只有简单的安全管理模式,只一味的追求高生产、高效益,从而大大的增长了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致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1.2在安全管理方面投入力度不够

在企业实际生产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的投入力度不够,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的配置也严重不足,安全管理制度不能产生实际的效用;安全设备以及警示标志的短缺,从而导致了企业不能有效的遏制灾害的发生,降低了企业的安全系数。

1.3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当前中国还有少部分化工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是致使安全事故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的乡镇级石油化工企业,个别员工在实际生产操作的技能方面并不熟练,难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管理要求,对于生产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冷静地作出判断,从而导致了事故的产生。与此同时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也有其不足之处,某些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受到过有效的培训学习,对于法律认识不够,在实际进行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时,没有将正确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为根本依据,许多生产之中的隐患不能得到有效的规避以及消除,从而造成严重的事故。

2石油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进行改进的有关建议

2.1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

石油化工企业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分别为决策机构、职能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其中决策机构也就是安全生产委员会,身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至高机构,其需要负责企业的卫生环保、生产安全以及技术改造等相关事宜,拟定有关的目标并实际指导相关的企业职能部门切实实施。而职能部门就是负责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一切事务,制定相关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且加以督促以及实施。至于管理部门以及企业车间的安全管理人员是负责企业安全的有关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是能够保证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2.2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方式

高效、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是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得以稳定生产的基础。石油化工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应该由传统的事故管理模式渐渐向现代化的工业隐患管理模式转变,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应该将被动防御变成主动排除,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适应现代化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只有这样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形势之中切实保证企业的安全。

2.3有关安全管理措施实际应用

第一点,增强危险辨识的能力即有效辨别系统危险的能力。对于危险的感知以及辨识就是了解危险的过程,在为系统控制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的时候,同时也提供了对于危险的评价根据。通过查找在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全面的进行企业安全状况的分析与判断,为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从而有效的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约束机制。第二点,对于目标进行管理。这样做能够按照目标的实际变化情况,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发现问题并且给予相应的处理。第三点,标准化作业的切实开展。标准化作业指的是经过对作业系统进行一定的调查,对目前实施的作业过程分析并深入研究。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之上,结合工人生产作业的工作经验,对于多人作业实行统一的指挥工作,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并且辅助企业的生产以及对于质量的需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达到高效和安全的目的,完成标准化作业的开展。第四点,完善安全检查以及对于安全隐患的排除。企业的相关安全检查工作有专业、抽样、巡回以及例行检查等四种模式。这些检查对于危险源的产生以及发展的掌握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实时掌握有关人员以及设备的相关状态,在最快的时间内察觉到隐患的存在,提供动态隐患需要解决并完善的信息,同时提供安全决策所需要的客观根据。第五点,对于事故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事故的产生使得企业遭受非常严重的损失,这些损失损害了企业的效益,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如果企业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全力完善企业的安全状况,应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于事故的原因以及影响范围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将事故资源的可利用部分进行合理高效的开发,尽最大的努力探索系统功能的不同运用方式,从而使得消极事故逐渐变成具有积极安全指导作用的例子,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2]。

2.4创建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传统的安全管理手段具有被动的特征所以很难达到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对于主动排除危险的需求,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现代化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的系统。伴随着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将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完善的石油化工企业方面的安全信息系统,是能够切实实现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3]。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数据分类并进行大量数据统计,为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作出非常全面以及详细的数据报告,同时对于这些数据也能够经过系统之中的数据库以及数学预测模型进行相关的处理以及分析,并且还能够对于安全管理部门在安全形势方面的分析工作作出一定的辅助,帮助其察觉出工作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从而将中国石油化工企业从传统的、相对静态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改变成高效的、科学的以及动态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3结语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9

具体到粮食层面看,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五大难关”:一是,如何改革和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以解决谷物“价格天花板”问题。目前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居高不下。国内谷物价格比国际市场大体要高10%-15%。二是,如何减轻日益加剧的资源要素压力,保障农业粮食生产的“警戒线”。三是,如何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确保“健康产能”。四是,如何培养和造就现代职业农民,解决农业粮食“后继无人”之忧。五是,如何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以保持农业粮食产销的稳定。此外,在后金融时代,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风云跌宕,国内农业粮食必须应对其不确定因素。除上述外,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严重压力,即经济增长进入速度换挡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上述大背景下,应对新挑战,化解新风险,就成为我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采取的战略步骤。

一、从新发展、新挑战中辩证认识粮食新常态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促进下,我国农业粮食取得了“十一连增”的辉煌成就,国家粮食储备充裕,市场供应充足,粮价基本稳定。与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相对照,粮食流通行业也呈现出新发展、新变化、新格局、新态势和新挑战,在有些方面正在形成新常态。这是客观经济环境变迁和客观规律发展使然,必须正确看待和对待粮食新常态的特征。

其一,粮食供求“紧平衡”将成为长期的新常态。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全国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城镇总人口已达到7.1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为52.6%,城镇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比农村高出30%以上。我国粮食消费仍然呈刚性增长趋势,每年大体新增粮食供应量400万吨。与此相对照,目前我国居民粮食消费呈现多样化、优质化、保健化、安全化、方便化的发展态势,在消费结构中消耗粮食多的动物性食品增长迅速。由于城乡居民食物结构迅速转变,导致饲料粮需求量快速增长,已占据粮食总消费量的第一位;居民口粮需求量仍然呈刚性增长,居第二位;工业用粮持续增加,占第三位;种子用粮稳中稍增,占第四位。在三大谷物品种消费结构中,饲料消费玉米大体为65%,工业消费玉米为28%,食用消费与种用为6%。从发展趋势看,粮食“紧平衡”将成为长期的新常态。其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在成为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无疑,我国粮食流通改革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流通体制和市场体系。然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处理好,粮食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发挥的不充分,致使产生“政策市”过强、“市场市”过弱的问题,进而在粮食主产区形成“稻强米弱”的现象。鉴于此,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为深化粮食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经历了逐步演变、与时俱进的过程。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缺少,最重要的在于创造条件,保障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新常态下,将进一步深化粮食价格体系改革,调整和改革粮食价格机制,探索和创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和实施机制,促进市场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其三,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正在成为新常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粮油资源配置是必然和必要的、正常的国际贸易行为。鉴于我国国情、农情和粮情,在全面贯彻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新战略中,适量增加国内市场需要的农产品是积极的国际贸易行为,对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就我国而言,适量进口国内需要的农产品,等于进口我国需要的耕地和淡水资源。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国内市场需要、审时度势适量进口大豆、奶类、食用植物油等产品,是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国际贸易,正在成为新常态。其四,依法行政、“依法治粮”正全面成为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两个决定”,被誉为“姊妹篇”:前一个“决定”绘制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蓝图;后一个“决定”绘制出我国依法治国的总蓝图。党的三中全会的决定把依法执政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立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这为新常态下“依法治粮”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行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迄今,全国大部分市、县两级粮食行政部门都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为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奠定了基础;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完善粮食收购准入制度,严格规范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行为;积极稳步推进《粮食法》的制定,以及加快粮食法规建设等。随着彻底全面转变粮食行政职能和简政放权,粮食行政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在于加强监督和监管,以法律法规体系保驾护航,“依法治粮”将成为新常态。其五,要素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成为新常态。耕地、水源、能源等是粮食产业不可缺少的要素。从发展上看,我国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其主要表现包括:耕地不断流失、人均面积缩减,尤其是优质耕地不断缩减。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现有耕地中,有60%缺乏灌溉水源,中低产田占78%上下。与此同时,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国实际供水总量5200亿立方米,人均440立方米,比国际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低560立方米。加之淡水资源污染严重,以及水资源浪费量大,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30%,导致水资源短缺加剧。此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展,全国沙漠化总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草地大面积退化,年均严重退化面积达3000万亩。加之目前一些地方在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乱占耕地、城郊菜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屡禁不止,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凸显。上述表明,我国水土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成为我国农业粮食的新常态。其六,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成为新常态。从历史角度考察,自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粮食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严重威胁粮食安全。我国是世界上多灾国家之一。其频度之繁、强度之深、广度之大,真乃罕见。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候灾害,像旱灾、洪涝、霜雪等;生物灾害,像蝗虫等;地质灾害,像地震、泥石流等。各类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粮食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的评估数据,升温幅度在1-3℃时,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超过这一幅度时,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又据专家们较普遍的看法,30年来气候的变化对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北界向北移了4个纬度。这一方面对农业粮食生产带来了益处。但另一方面,气候的变化也使冬小麦、玉米和双季稻的平均单产分别减少5.8%、3.4%和1.9%。同时,因水资源短缺,我国每年遭受干旱面积高达1800万公顷到32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2%-22%。总之,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已经成为威胁农业粮食产业发展的一种严重挑战,必须采取重大措施应对这种新常态。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从容迈上新征程

党中央、国务院把管好和守住“天下粮仓”、确保“粮安天下”,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而把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为保障国家整个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国家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是我国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的重大举措。作为粮食工作者,必须从宏观的视野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正确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引领新常态。当前,我国粮食行业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从容迈上新征程。

安全生产常态化篇10

1.1石化制品存储设备性能不良,缺乏定期检修

以往出现的安全事故中,多是由于石化制成品出现泄漏导致爆燃事故的发生。石化产品的保存要处于密闭性和稳定性良好的设备之中,才能保证其不会发生外泄,一旦发现设备有泄漏的迹象,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以确保万无一失。而对设备检修不到位是引起石化产品发生泄漏的常见问题。

1.2企业和人员不重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石化企业内部缺乏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是造成安全责任事故的根本原因。这一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者本身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管理培训也不够重视,使得企业员工上行下效,忽视生产作业的安全性。

2对于石油化工生产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2.1加强生产设备的检修力度与次数

化工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设备安全管理,比如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生产设备设施台账制度等等。重点要加强特种设备、压力容器、大型生产设备、储罐、仓库存储设备以及安全装置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测维修,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及时处理。

2.2培养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针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保证员工人身安全,不仅仅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公司的安全管理上面,企业管理者更需要加强安全培训,并且达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安全管理不仅可以发挥出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价值,同时调动全体员工对于安全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3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技术的分析

3.1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主要是针对在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非正常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技术新措施。非正常状态主要包括过渡、异常、事故、灾难等几个阶段,其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是化工企业生产过程连续稳定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的手段之一。Frank将故障诊断方法分成基于知识的、基于解析模型的和基于信号处理等三种方法。purdue大学的VenkatasuBramanian将故障诊断方法再分为定量模型方法、定性模型方法和过程历史方法,还有学者提出了数据驱动方法。

3.2故障安全控制技术

故障安全控制(failsafecontrol简称FSC)技术系统是基于微处理器、模块化、可进行软件编程和组态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安全控制、串行通讯、系统诊断、故障报警、实时操作记录和查询历史记录等功能,其高度的自诊断功能,可确保FSC在生产过程的安全时间内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保证生产装置的安全性。

3.3基于虚拟现实的化工企业安全仿真技术

基于虚拟现实的化工企业安全仿真技术系统,主要采用兰维仿真技术在计算机上重现现场的环境和设备,模拟事故发生时的声、光、影等特效,同时允许用户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按预案要求进行相关的操作处理,达到熟悉和演练预案的目的。该系统具有比其他仿真系统更高一级的功能,诸如3D用户界面、可交互性、特效模拟等优点,同时还能与工艺流程仿真模型服务器进行互相通信。通过该系统可仿真出化工企业实时的生产状况,可通过对故障和预案的设定对各个部门的员工进行培训,并可对操作成绩进行评定。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