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十篇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十篇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8:46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1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梳理探究”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课程理念、教材编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高考没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虚设,俨然成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4.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2

关键词:趣味;知识;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新教材在学制(学段)设置上由传统的结构模式分成了“必修”与“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教材内容又改成了“阅读鉴赏”“表达交际”“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大部分,加强了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面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要求。

一、提前布置,重视交流

“梳理探究”课和常规课不太一样,它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资料,展开调查,深入研究。“梳理探究”的专题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课外的收集、整理资料而获取知识与能力,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在上课之前,就需要一些精力让学生分组,然后安排他们回去查不同的资料,收获不同的成果。以《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为例,十人一组,分为七组,每个小组一个问题。七个问题分别是:a.亲属称谓;B.社交称谓;C.职衔称谓;D.谦敬称谓(二组同学完成);e.特殊称谓(二组同学完成)。这样,每个小组目标明确,搜寻的资料更具目的性。

二、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巧设导语,激情引入。每一节课的导语都显得特别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会产生求知的渴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为例,我的导语就是一段马志明和黄族民的相声《称谓》,这段相声十声搞笑,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问,大家听了相声,笑过之后,大脑中有什么想法呢?不掌握称谓语常识会闹笑话,有人一句话就把人说笑,而有人一句话却把人说跳。交际语言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婚姻乃至前途、命运,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话得体不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考的需要,高考就专门在“语言运用”中设立了“得体”这一考点的。一方面是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是考试的需要,学生又如何能拒绝对它的兴趣呢?

三、提高趣味,积极参与

“梳理探究”课本来就是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师不再是主体,而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己的成果。但需要一个能充分引起学生兴趣的引导方式。比如,讲亲属称谓时,让学生们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来讲二个人之间的称谓问题。一方面,学生刚刚学过《红楼梦》;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个称谓问题。所以,对问题的回答十分积极。如幻灯片打出:贾敬是贾宝玉的________;刑夫人是贾宝玉的________。大家回答后,再请做这组问题的同学来为大家总结并展示他们的成果。学生自己便能总结出谦敬词当中的规律:“家大舍小令外人”。

另外,可以加上一些课外趣味的小知识,会让学生们的兴致再一次提高。如乾隆下江南时,在途中遇到一位141岁高龄的老人,当即赠一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随行的纪昀立刻对一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花甲为六十岁,“重开”即过了两个六十岁了,上联是乘法与加法的混合算式:60*2+3*7=141;古稀为七十岁,“双庆”即过了两个七十岁了,也是乘法与加法的混合算式:70*2+1=141。此联文、理结合,包含着对这位老人的美好祝福。这样的小故事,会让同学们的兴致立即提高许多,不仅记住了今天学的小知识,也热爱上语文。

四、注重实践,发展探究

知识的接受总是愉悦,但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时会迷惑我们的双眼。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要会运用到生活和考题中去,那才是真正地接受。所以在梳理探究课中,要安排适当的习题来检测他们的接受程度。梳理探究部分的内容通常都出现在高考考题的语言运用当中,所以选择一些与此相关的运用题,可以让他们提前触摸到高考的脉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五个方面就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知识的接受并非只能枯燥进行,我们可以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知识的传输。在梳理探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秉庄.从一位考生答题引起的思考.语文学习,1991(3):7.

2.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3.温立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4.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3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具备一定的语文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积累越丰富,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就越广,运用的条件就越好。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总要在已有的语文积累中进行搜索,提取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进行组配和加工,以求顺利、有效、快速地输入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因此,语文梳理目的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语言材料和其他语文因素的积累中理出有规律的线索,形成便于提取和吸纳、易于激活和联接的秩序,强化语文积累“储存库”与输入输出的反应机制。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相关素材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和思想素材。作家、诗人,固然需要花大力气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需要从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和提炼思想素材。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像专家那样去积累素材,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养成习惯,随时捕捉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人、事、物、景各种现象,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可能稍纵即逝,把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文积累中,有益于语文学习,也有益于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会一起发展的。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首先说积累。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这里对高中学生语文积累表达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二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接下来说说梳理。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4

新课改现状

新教本是按模块编排、模块考试。就必修(1)来说,共12课,同时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一学期按20周计算,也就是说必须用九周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一周按五课时计算,共45课时。“表达交流”8课时,“梳理探究”4课时,剩下的33课时全部在阅读鉴赏这一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课文处理。“名著导读”可以不占用课时。高一两次模块考试试题给分比例是这样的:“表达交流”40分,“梳理探究”20分,“阅读鉴赏”60分。也就是教师用8课时完成40分的教学,4课时完成20分的教学,剩下的33课时完成60分的教学。这就在课时上明显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可能有人会说处理课文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就新教材所选篇目来看,一半是古诗文,一半是名家作品。它们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说没帮助,但我认为帮助甚微。

教学现状

我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而且自我学习能力又差。我曾多次看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课堂实录,名师讲课确实很轻松,他们的共同点是课堂只作点拨。大部分都是学生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师是主角,因为我们这块土壤不肥沃,就是模仿别人也是照猫画虎,得不偿失。可社会、家长、领导给我们要的是分数、质量、升学率。常言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没有能力修改教科书,没有能力改变我们的学生基础。可我们有能力改革我们的课堂。现在倡导“校本教研”,我认为“校本教研”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地方文化,民俗民风上。能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上创造出适合我校这块土壤的教学特色呢?我下面就把我半年来的课堂尝试给大家谈一下。

课改实践

缩短“阅读鉴赏”课时。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教学建议有四点:一、为使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和这一节在全书中的作用,可简要介绍一下《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关系、贾府各院落的位置。二、教学时可抓住小说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描法,把分析人物性格与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体会《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三、《红楼梦》的语言是母语运用的典范,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文语言,都运用的十分纯熟,因此,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语言,体会小说语言运用的高妙和精彩。四、越是伟大的小说,内涵越是丰富与深邃,对其中人物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对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这样一些性格复杂、立体化的人物,人物的看法也越易多种多样。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加全面与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与精神特征,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与精神价值。这四点建议如果我们做到条条照办,就是6课时也不能完成。我只用了三课时,第一课时结合“名著导读”简介《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人物关系,第二课时梳理课文内容并解释文中难点,第三课时分析人物身份及性格。我认为这样做不仅能缩短课时,更能使学生分清主次,了解自己该掌握什么。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后复习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6

语文的学习是时刻进行的,教师和家长都非常重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讲解,而对课后的复习则关注不多,甚至直接忽略。课后复习并不是布置学生做几个题,或者把所学的生字词写上几遍,要求会背的课文背下来这么简单。这些都是机械性作业,学生在完成的时候是当成一项“任务”来执行的,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维的主动参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后复习,这样的课后复习是低效的。而这种低效的课后复习会使学生长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课堂实践证明,做好课后复习应该遵从以下几点做法。

一、课后及时回忆,巩固课堂讲解

课后回忆是复习的第一步,回忆的内容可以如记流水账一样,从老师课堂导入开始,尤其是老师重点强调的内容,应该是回忆中的重点。经过回忆,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绪,像是又听了一遍老师的课堂讲解一样,增强了学习效果。学生晚上回家能够回忆当天老师课堂讲解的70%就说明这个学生听课是比较认真的,及时内化正是复习的目的。如果直接回忆有难度,可以借助教材,找出老师强调的重点。学生在听课时还有课堂笔记,摘录随记等,这些都可以辅助学生对老师课堂讲解的回忆。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回忆整理,可以再现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优化拓展,联系生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比较长,需要学生课后及时复习,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笔记中记录课堂的几个环节,课后回忆可以根据环节主线进行,不会遗漏知识点。教师运用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的形式导入新课学习,学生在回忆时可以系统归纳有关鲁迅文学作品的知识。接着是整体感知的环节,学生在朗读中摄取主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学生在回忆时就把文章内容复习了一遍。接下来的环节是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学生在回忆中对重难点加深印象。最后是拓展延伸环节,联系自己的生活,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描述一段自己的生活场景,学生在回忆中还可以修正自己所写的片段,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后细致梳理,落实知识联系

回忆再现是课后复习的第一步,落实整理则是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回忆能够记住当天学习内容的70%,如果没有及时书写整理,那么一天之后,记忆中只剩下30%,这是符合人的遗忘规律的。所以,写的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梳理细致直接就可以解决记忆难、理解难、应用难的问题,这并非夸大梳理的作用。通过梳理,学生可以做到重难点突出,每个字词都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句子、文段中。此时的梳理,学生可以带着记忆犹新的课堂讲解,所理解的层次是最清晰最深刻的,所以无论需要利用多少时间,这项工作是必做的。其实,每天的课堂讲解内容并不多,学生只要“有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完以后,学生用20分钟的时间回忆课堂内容,然后开始梳理课堂所学知识。知识梳理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重点句子、文章主题、解读方法几个方面,涵盖了积累和运用两个方面。如果知识梳理成为习惯,学生在记笔记时就可以分板块,在课后只要添加补充即可,从而减少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

三、课后放松复盘,增强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6

关键词:高效;梳理;探究;训练;建模;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体操的引导者。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不会提出问题而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笔者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提出了“梳理·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不失为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一个好方法。

“梳理·探究·训练”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模式顺序因课因人而异,且其环节相互交融:梳理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梳理;梳理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梳理;探究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探究。前后梳理的累积时间为10分钟,前后探究的累积时间为20分钟,前后训练的时间为10分钟。基于此,“梳理·探究·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又被称为是121模式。

二、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和效果

(一)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1.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设计预习提纲,把考点知识问题化的过程。探究就是问题考试化的过程,是强化效率意识的过程。包括:探考点命题之特点,究错误原因;探考点命题之规律,究思维建模。训练就是以情景案例或话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新授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考点问题化、问题考试化、考试规范化的过程。

以语法“be+v-ing”表达将来的动作为例。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出课文中的原句子:wherearewegoing?whenareweleavingandwhenarewecomingback?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句子本课多次出现,这是一种语法现象,让学生在warmingUp中找出类似的句子。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句子的时态均为现在进行时,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吗?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得出结果:现在进行时有时也用来表示按计划或安排将发生的动作,能够用于这种结构中的动词有:go、cong、arrive、leave、start、stay、see、meet、wear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完成课本语法部分第二题及workbook中语法部分的第一题来巩固此语法知识。

2.习题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中有用信息的过程;探究就是把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课本文本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训练就是方法、模型应用、完善和熟练的过程,是描述、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从习题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考查四种基本能力的过程。

还是以上面的语法为例来进行一节习题课。首先,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来完成一组句子。接着,教师可让他们进一步讨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最后,教师要再给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练习题应包含能够表达将来动作的形式,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全面理解。

(二)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效果

1.学生变化发展了

实施“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课堂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的现象消失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了可喜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变化发展了

教师的学生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欣赏学生;教师的自我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反思,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了。

3.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

学校办学有了特色,教学有了个性,学生有了特长,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英语学科“梳理·探究·训练”建模实验过程

(一)实验原则

实用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二)实验的进程

1.建模阶段

开展教改教法大赛、建模经验观摩、交流、探讨、修改、总结和示范课堂建模。

2.入模阶段

学校行政干预,科任教师必须按照学校课堂模式教学。

3.出模阶段

建立个性化高效课堂,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灵活运用模式。

四、反思与发展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的确定要遵循“精确”原则;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教师是导演,不是旁观者;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模式。

2.应继续研究、改进的问题

学习小组的构建与评价的研究及落实;课堂评价的研究及落实;各类课型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评价标准等。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7

一、成语故事化

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趣味中梳理积累。

如,一朝之忿,樊迟跟随孔子在天坛下散步,问孔子:“请问老师:如何能提高道德修养、去掉恶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做事,后考虑个人得失,不就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吗?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去指责别人,不就能去掉恶念吗?由于一时的愤怒,克制不了自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不是很迷惑吗?”“一朝之忿”比喻一时的气忿。(出自《论语》)

二、成语系列化

如,让学生把“勤奋类”“品行类”的成语归类梳理,再者可以根据“春、夏、秋、冬”进行梳理。有的学生把这些系列化的成语做成表格,值得师生学习,可以说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如,有关夏天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成语著作找

学生学习经典著作时,总会从里面找出优美的段落、富有哲理的句子、常用的成语等。如,在阅读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时,学生从中梳理了不少的成语:

1.不过她自认为她是有权利的,而且不容置疑。

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2.看姨婆脸上那副表情,我想象的到,她是严阵以待再次入侵。

严阵以待:摆好衣襟端端阵阵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那天正好是个赶集的日子,我姨婆得到了一次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赶着小灰马在大车、筐子、蔬菜堆和小贩货物之间迂回穿行。我们间不容发的转折,引得路人议论纷纷。我姨婆不理这一套,只顾赶车走她的路。我相信就是她身陷敌国,也会同样镇定,一意孤行。

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

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中极其危急。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四、成语文言找

从高一的文言文教学开始,就进行成语卡片的积累。先让学生自己找,小组合作展示,然后教师总结补充。

如,在《廉颇与蔺相如》中的成语积累有: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劳无功;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束之高阁、束手无策;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十恶不赦;等等。

五、成语展示化

在梳理积累的同时,要有所记忆巩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运用。在此为学生搭建成语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秀一秀自己,更能激发学生的运用兴趣。

1.成语接龙比赛。在成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用该游戏来检验巩固成果。

2.自编自演成语故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成语故事,根据情节分角色演绎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以下环节:熟读故事、理解成语、演绎人物、排练合作。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的认知、理解、听说读写能力均可得到提高,并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谓一举多得。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8

最近,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一节语文公开课,讲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讲这一课的青年教师准备得比较充分,为了落实“五严”的相关规定并凸显新课程的一些要求,这位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这份导学案的内容设计得很有层次,依次为“预习检查”“要点梳理”“课堂操练”“课后拓展”等四个板块。应该讲,这份导学案是很不错的,有利于减负增效,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帮助的。可是,细细听完这一节课,我对“减负增效”的实效还是担忧不少,个人觉得这—节课中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值得商榷。

细节一:第1段文章首句用比喻形象地描述了

。(摘自“要点梳理”第1题)课文的第1段是这样的:“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这一题的答案是“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可是,教师所指名的一个学生并没有回答出来,而是回答成了“几件往事”。我看到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学生在导学案上竟然也写的是“几件往事”。可见,这道题目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按道理讲,老师应该就此点拨一下,或者让学生进行一下讨论,以便让学生把此题真正弄懂:问题问的是“首句”,“首句”是哪一句;而且问的是“比喻”。学生的答案根本就不符合题目所问,答非所问。可是,出乎我的意料,由于没有学生积极举手,老师就自导自演地说:“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很正确。应该是‘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

细节二:第3段……“给我以广阔的天地”以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作用。(摘自“要点梳理”第3题)课文的第3段是这样的:“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一题的答案是“比喻”“益智”。可是,同样,教师所指的学生也没有回答正确,而是回答成了“广泛”。老师也同样没有加以点拨,而是直接让学生记录答案,告诉学生答案是“益智”。然后,就进入下一题了。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有话要讲了——这两处小细节处理很不到位。

这两个细节涉及到的语文知识点都是有关“修辞”的知识,而且都是关于“比喻”这种修辞知识的。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显然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不是很熟悉。尽管教师已经给学生答案了,可是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是比喻,比喻有何表达效果。教师如果注意到学生层面出现这种新情况的话,应该及时调整策略,对比喻这种修辞方法适当加以点拨,适当延伸,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个现成的例子进行讲解。可是,教师并没有这样做,她只满足于告诉学生答案。而且,事后我发现,她说的这两个答案原本就是教学参考书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自己并没有深入思考,只满足于照本宣科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修辞方面的要求是这样的:“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修辞知识教学。”显然,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发现学生对修辞知识不清楚时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仅要备透教材,备透知识点,还要备好学生,备好学情,还要对随时发生的新情况作出及时的应变。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9

一、宏观调控教材,加大概括训练

文言文选读教材涵盖面大,涉及人物众多。例如,《史记》选读体大思精,包罗万象,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事件情节,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同时涉及历史、传记、小说、戏剧等体裁,涉及人物四千多人,塑造手法多样,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如果精讲精练必然耗时费力,也与选读教材的要求不相符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加大对教材的宏观控制,引导学生从概括课文的情节、层次入手,梳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人物的主次关系。此类概括有很大的难度,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栏的分析和课后的要求,强化对材料的概括训练。

材料的概括训练还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复杂关系。根据《史记》特点,从材料的叙述特点如互见法切入,全面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态。人物的历史活动详略有序,而概括材料应该反映重大事件和重大历史观点,回避琐碎的小材料,这样宏观把握,有利于快速有效的理清重难点。

二、梳理课文细节,点燃思维火花

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各种手法中,细节描写和传神的场面描写显得特别突出。教师若能抓住这样的切入点,会比较有效地悟透选材,并全面地掌握主题。例如,讲授《刺客列传》一文,可从诗句“燕丹善养士”一句引导学生,可以问“文中哪些细节可以作为论据证明燕太子丹确实善于收养门客呢”,学生可以找出本文的田光、荆轲等四位养士的名字。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节中,可以重点赏读荆轲的两次“笑”,一是“顾笑武阳”可看出安慰、镇定的本色,一是“倚柱而笑”蔑视的神态,从这些细节入手,可以盘活人物的性格,很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细节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道而拂牵,强而勿抑,开而拂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巧妙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进而激发团队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竞赛活动,比如“《史记》成语知多少”、“我说《史记》成语典故”、“句子翻译比赛”、“手册使用评比”等,学生都会乐于参加,效果自然会很好。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应该注重“预设”环节,把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考虑周到,并做好反馈和总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持续性,点燃思维的火花。

三、夯实文言知识基础,注重思想积淀

在必修教材教学中,语文教师习惯逐段对译,注重讲练。学生到了高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比较扎实,加之选读教材面广量大,要求教师放开手脚,解放学生的思维和空间,鼓励学生努力动手实践,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夯实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一股脑儿把古文知识全投给学生,而是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激发他们探究字、词、句的含义。同时提示学生练习归类,对相似、相关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整理,把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加以梳理,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选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古代的文化礼仪、价值取向、民族文化思想以及英雄人物的形象性格等都要加以积累,以期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以忠孝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例如,引导学生积累古圣先贤的典范事迹,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公吐哺、廉颇负荆请罪、孔子四教、胡服骑射等;引导学生积累典型的历史人物。如屈原、项羽、孔子、管仲、蔺相如等,学习司马迁摹形传神、栩栩如生的刻画艺术,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思想、人格精神等,以便在写作中运用。

四、放手学生自学,不要包办课堂

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看成容器,总喜欢盲目往里面装东西,或者学生稍有错误,就马上加以纠正,导致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时间,或者不讲方法,用一些不好操作的方式把问题塞给学生,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例如讲授《高祖本纪》一文,不要把作者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从一些细节引导学生,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推荐一名发言人,让学生集思广益,可以从出身、少时活动、人心向背等方面客观评价刘邦这个人物,对发言偏激的学生要用辩证的思想帮助他进行梳理,讨论不清的可以放在课后处理。总之,不能包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展,让学生的身心在熏陶中发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非常活跃,他的个性化想法就会与师生分享,好的可以鼓励,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激发他的下一次成功。不好的可以让他认识到自己想问题的角度是否合理、周全,在同学或老师补充梳理的时候还可以加深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最终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著作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这决定了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和传授。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10

语文中考改革呼唤中考复习变革。在分析苏州市语文中考特点的基础上,从更新中考复习理念,梳理中考复习内容,改革中考复习方法,提高中考复习有序性四个层次提出中考复习的新构想,以取得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中考成绩提升的双赢,实现师生与新课程改革、中考改革共同成长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新构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新课改以来,作为指挥棒的苏州语文中考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标理念,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起到了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一、苏州市语文中考的特点

苏州市语文中考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具有试卷结构简约而稳定,试题类型和内容不断创新,能力考查体现语文姓“语”等特点。

1.试卷结构特点

简约而稳定是苏州市语文中考试卷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试卷稳定设置如下三个板块,总题量控制在21至23题。

积累和应用板块。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如字词的识记辨析、名人名言名句的积累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等。

阅读理解板块。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发挥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品味感悟等阅读能力。

作文板块。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个板块简约精炼、层次分明,内容全面,体现了“培养感情、养成习惯、注重积累、学会方法、拓宽视野”的理念。试卷结构简约而稳定的特点,能使师生有章可循,有利于中考复习和考出水平。

2.试卷题型特点

苏州市语文中考卷的题型一直在创新,不断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题出现。

(1)调整主客观题的比例

虽然标准化考试中应设置一定比例的客观题,如选择题等。但该题型的命题要求较高,很容易将题目出偏出难,且在学生不会时容易引导猜答案,这会影响其效度。因此命题组逐年缩减选择题,试卷以主观题为主,重在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

(2)题目类型多样化。

下面以积累和应用板块为例作说明。

图文题。如2006年第5题的比较柱状图,2016年第4题的比较数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来考查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与数学统计相关,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实践性和工具性特点。

新闻类题。如2004年第5题的修改新闻标题,巧妙地将语法知识与新闻标题结合,有一箭双雕功效。

生活类题。结合生活实际检测学生迁移语文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2008年第5题“夏季来临,某物业公司准备在小区内喷洒除虫药水,时间:5月30日14:00-15:00。请你代物业公司拟一份告示(只需写出正文部分内容),告知小区居民。要求:内容清楚,语言简明、得体。”

语言分析概括组织题。如2005年第4题、2007年和2009年的第5题从词语、句子、修辞等不同角度、形式来考查学生分析题目内容、提取核心信息并加以概括组织的能力。

(3)题目形式不断创新

如对名著的考查。2007年第4题,曾以改句型的方式考查过《西游记》,2009年第4题又以复述孙悟空偷吃蟠桃、盗饮御酒、窃走仙丹被捉的情节再次考查《西游记》,2016年第3题的第2小题,《西游记》的内容又在被选项中出现。同一名著考查方式和内容都不同,足以看出命题组力求创新的指导思想。

3.着重测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突现能力、注重运用和综合联系是苏州市语文中考改革的新趋势,它对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苏州市教育科学院原副院长兼语文教研员,教授级高级教师傅嘉德在谈到中考语文评价目标时说过:“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情况,还能够反映出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这与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比较题是测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新题型,2004年至2016年的试卷中其出现的频率很高,或教材文本间的比较,或教材文本与课内、外读物间的比较。例如下面是2005年中考试卷中的5道比较题。

①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②同样是写梅花,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③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也体现了一种“退隐文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上文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④联系上文想一想,《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这体现了园主人一种怎样的文化追求?请作简要分析。

⑤作者认为,现代苏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请你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具体说说这些演变和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这5道题的考查内容涵盖了六篇文章、两首诗、一个专题的内容,文章体裁涉及到文言文、古诗词、说明文、散文等体裁。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又拓展迁移到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感受和想法,测试了学生在比较中去整合、探究,从而形成新见解的语文综合素养。

又如2016年第18题,将教材文本《月迹》与课外读物联系起来,综合考查学生对“月亮”在不同语境中的特点、作用、寓意的理解,考出了新意。

比较题可将较多的语文因素组合起来,考查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检测学生思维的发散迁移能力和整合知识的综合能力。比较题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符合“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情况”的中考总结性评价目标。

二、苏州市语文中考复习的新构想

苏州市语文中考的不断革新在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向深水区改革的同时,也促进中考总复习从应试复习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变革。下面提出一些中考复习的新构想。

(一)更新中考复习理念

1.明确复习目标。复习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激活记忆,重现知识,更不是大量做题,采取题海战术,而应梳理三年的语文知识结构,进行优化组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分析答题能力。把“取得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中考成绩提升的双赢”作为复习目标。

2.确立复。笔者认为总复习不应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其核心应是构建清晰、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师先要引领学生梳理出教材知识、能力的要点,再从庞杂的教材中剥离出来,不断归纳总结,并在新的语文情境中重新思考,加深理解,熟练迁移。

(二)梳理中考复习内容

1.文本内容与板块梳理并进

苏州市语文中考涉及教材的所有板块: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诵读欣赏、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写作。这提示我们,中考复习不能只复习课文,而要梳理教材中所有的板块。

2.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并重

苏州市语文中考试卷的前二、三题及文言文阅读中的1、2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这些内容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貌似简单但要求很高,需要反复背诵、反复默写,努力提高正确率。

鉴于中考试卷突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情况,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表情达意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因此,中考复习中一定要创设新的语境反复训练,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试卷情境的变化。

(三)改革中考复习方法

笔者在中考复习中借鉴新课教学中的单元教学法,采用单元复习法,做到有效、高效、长效复习,即有效果、高效率、记得牢,真正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而不是考过了就全忘了。

单元复习法就是将文体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复习的方法,可有效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教材中共有十个专题,分散在各册教材中,教师可将十个专题按文体重新整合,归类复习。如可将“荷、叶”专题归在一起,从植物的角度教会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能力;再把“狼、鸟”专题组合在一起,可从动物的角度巩固训练这一能力。运用单元复习法能做到复习的系统化、整合化,解决内容多、时间紧的难题,尤其适合应对比较题、拓展题、迁移题。

(四)提高中考复习有序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是在教学有法的前提下的个性化发挥,而不是各显神通的无序教学。中考复习与新课教学毕竟不同,教师面对的是同一中考的终结性评价,学生面对的是同一张中考试卷,其中必然有其规律可循,提高中考复习的有序性是可行的。

1.理清教师思路

教师是中考复习的主导,因此语文教师先要理清自己的思路。

①教师要转变观念。一要研究历年本市的语文中考试卷,掌握命题特点,把握命题方向,以指导中考复习。二要改革复习方法,改变死记硬背、满堂灌、逐一精讲的方法,要对初中全套教材的知识、训练、范文、助读四大系统了然于胸,再认真研究,梳理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抓住复习要点,优化组合,必要时还可自选一些文章来指导学生复习。

②制定合理的阶段性复习目标。要制定一个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将它们一一落实。如“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象征手法”“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这样才能将复习要点落到实处,学生既能复习语文知识,又能螺旋式地训练写作能力。

③采用合理的教法。基础知识,如字词、诗句背诵、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都要扎扎实实地默写过关,这既是为了得分,又可为训练能力和写作打基础。鉴于比较题在中考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复习中要多采用比较法,以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2.稳定学生情绪

学生是中考复习的主体。在强大的中考压力下,稳定学生情绪显得至关重要。

①在思想上重视复习。要让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虽是母语,同其他学科相比,虽有一定得分优势,但仍要掌握科学的复习策略,合理安排各学科的复习时间,树立信心把能得的分尽量得到。

②要精简内容,减轻负担。简单的,自己已掌握的就不必化大力气;难的,自己还不理解的、渴望提高的要重点复习。

③要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复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采用变换复习课模式,改变默写方式,精心设计题目,给予适当奖励等手段,帮助学生激起并保持语文复习的鲜活兴趣。

总之,语文中考改革呼唤中考复习变革。中考复习一定要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有序走向有效、高效、长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事半功倍,只有师生协同合作,才能取得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中考成绩提升的双赢,才能实现师生与新课程改革、中考改革共同成长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