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手术室基础护理十篇手术室基础护理十篇

手术室基础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2:19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1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基础护理流程优化;舒适护理;护患纠纷

基础护理作为护理根源,是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可使患者身心得到放松,医护人员应对基础护理加以改善和提高,严格管理欠缺服务意识的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组织学习相关技术,对护理人员编制进行相应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院内感染,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效果[1-2]。本次对我院300例患者手术室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探讨,对基础护理流程加强和优化后的显著效果进行陈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对医院内部进行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从我院收治的手术室患者随机抽取10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对照组50例患者,骨外科患者17例,神经外科患者14例,肿瘤科患者12例,泌尿外科患者7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4~68岁,平均36.4±2.8岁,无严重合并症,无重大脏器损伤,神志清醒可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观察组患者50例,妇产科14例,急诊14例,肛肠科12例,儿科6例,血液科4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16~73岁,平均33.4±2.2岁,基本情况同对照组。参与本次创建优质护理的医护人员共34人,时间为12个月。

1.2研究方法

单盲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照组患者行原有护理,将观察组护理人员执行新完善和修订的值班,培训和定期思想课程。具体调整为如下方面,观察组患者护理区湿度、温度应控制在舒适为宜,一般温度为26℃,湿度为55%。护理区内值班人员为高资护士、低资护士、护生、勤务人员各1名,保证基础护理的安全、顺利执行。对擦身、洗头、饮食、口腔、会阴等基础护理要确保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标准进行,使患者手术期间的生存质量得到保证。护理人员在每个月内进行2次操作技能与护理技能的学习,做到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并且确保教学成功。培训时应由各科室带头人进行随手可并对该科室护理中常见病基础护理进行讲解尤其急救部门,同样也应对护理中检验进行分享。所有参加本次改革的护理人员定期周、月进行工作总结,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护士应通告表扬,对工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探讨避免日后工作中再次发生。两组患者出院时进行填表调查手术期间各种情况。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对护理方法及护士的满意程度、院内感染情况、住院舒适感、护患纠纷情况、负面情绪产生等进行调查和了解并对本次优化基础护理进行评价[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进行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比较检验t,p

2.结果

2.1患者手术期间基本情况调查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对比护理和出院前调查表明,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在整个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明显。患者出院前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住院舒适感、护患纠纷和患者负面情绪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院内感染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

观察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4.06±3.89)、(36.13±3.51),对照组护理后SaS合SDS评分分别为(58.43±4.11)、(55.86±3.67),观察组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患者的恢复过程中护理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治疗结束后患者通过自身恢复和护理相配合,使患者身体进一步调整并恢复健康[4]。所以一套优质的护理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应对患者进行更具有科学性的人性护理,以护士必须有一个人性化的认知为前提,要求护士对患者的人格、隐私、生命价值加以尊重,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护理[5-6]。

本次在擦身、洗头、饮食、口腔、会阴等基础护理要确保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标准进行除了确保患者基础护理还是患者在护理中感觉到了最基本的尊重,比较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发现观察组患者满意、负面情绪、住院舒适等三项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及时且严格的进行基础护理也可以有效减少院内感染,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观察组患者院内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X2=19.3600,证明严格进行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对患者降低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中应将人性化的护理核心尤其本次入选患者中有外科或心内科大型手术患者,术后患者危重急症多有发生,护士应尊重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尽快摆脱术后恐惧和不安心理。手术室的整洁和舒适也作为本次基础优化的项目之一,舒适温馨的人性化手术室是作为康复和休养的温床,要特别注重手术室的卫生、空气和相关环境。改革优化过程应按照以周、月为单位进行开会总结。

综上,本次1年期内创建优化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和加强显得尤为重要,发现患者的恢复情况、满意程度、院内感染、负面情绪和护患纠纷与对照组护患间比较明显减少,同时对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整体和谐具有良性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婉维.杨天珍.黄秀红等.创建优质护理服务营造和谐病区[J].全科护理2012,10(4):1029-1030

[2]莫蓓蓉,邹艳辉,李甜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7L4-575.

[3]池末珍,杨蓉,精细化管理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体会[J].全科护理2012,10(2):548-549

[4]王丽,孙亚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J].护理研究,2010,24(5a):1196-1197.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2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新护士入科后的基础培训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应用于l2名手术室新护士的基础教学。结果:pbl教学法能发挥新护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临床轮转良性循环。结论:pbl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新护士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拓展了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思维能力。

2006年10月一2008年10月,我们对12名新护士的基础培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本组12名,男1名,女11名;年龄19-25岁;学历:本科1名,大专8名,中专3名。均为安排到手术室的聘用制新护士。按护理部的统一安排,分期分批分配到手术室工作。

1.2基础教学组组成由护士长担任教学组长,由7名临床经验丰富、素质高的主管护师担任带教老师工作,拟订规范化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及基础、专科教案,采用pbl教学法,使基础培训科学化、规范化。

1.3新护士岗位轮转由于新护士人科的时间、人员数量、学历不同,无法统一集中教学。所以首先安排护士进行培训前的岗位轮转,以便对手术室各岗位有初步了解,从而也使培训人员集中化。培训时,让新护士知悉每月、每周培训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使教和学达到统一、双向监控。

2结果

对新护士采用pbl教学法的基础教学,规范了操作规程,减少了老师和新护士的盲目性,缩短了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距离,培养了护士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经培训后有6名护士及时填补了手术岗位空缺,另外6名护士成为扩建的后备军,护理部将安排更多的护士接受手术室基础培训。

3pbl教学法

3.1制定教学计划科室教学计划的内容要求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计划由教学组长制定,经带教老师讨论后实施。

3.2根据计划书写教案教案是基础教师实施规范化教学的依据,内容来源于临床并服务于临床。老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系统性与循序渐进为原则,将全部教学内容的各章节按关联程度划分为6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从规章制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专科知识、专科技能、应急预案、感染管理等层层深人。

3.3培训方法

3.3.1第1个月培训①首先轮转2周器械室,了解器械的分类保养及消毒灭菌原则,掌握基本手术器械名称、用途、打包要求及方法。对于器械的分类、打包等容易遗忘和混淆的内容采用pbl教学法。先让新护士对手术室的各种器械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如各种器械具体有哪些用途、如何使用及不同手术的器械包搭配原则等,让他们带着问题到手术间参观手术,观察手术过程中各种手术器械的具体作用,并组织讨论,而后再引导他们自己把手术器械的分类、用途、使用方法、器械室护士职责等知识做系统回顾,最后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②第3,4周人手术间做巡回护士2周。掌握巡回护士职责,外科刷手法、无菌持物钳及无菌容器的使用;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器械车及铺无菌巾;一般器械的传递方法;污染器械的处理等操作要点。每个专科操作先由带教老师讲解操作流程及要求并示教,大量时间由新护士自己练习。情景模拟练习使新护士的理论知识逐步向临床靠近,缩短了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距离,护士练习后考试合格进人下个月的学习。

3.3.2第2个月培训熟练掌握妇产科及普通外科等一般腹部手术的护理配合。术前1d提问有关解剖及手术图谱,如子宫、甲状腺、阑尾的解剖特点,剖宫产术如何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高频电刀的操作规程,手术部位术前消毒原则等。带教老师根据术中配合情况,术后进行点评并提出要求,直至熟练掌握。

3.3.3第3个月培训掌握泌尿外科手术及术中麻醉的配合。提问有关内容如泌尿外科常用的手术、肾脏手术的种类及途径、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手术适应证、术中引流管适应证,术中麻醉的配合、麻醉的并发症等。

3.3.4第4个月培训掌握微创手术的概念及腹腔镜、胸腔镜、纵隔镜、关节镜、电切镜、宫腔镜手术的配合。如用二氧化碳建立气腹的原因,电切手术中冲洗液的选择原则,腔镜手术器械的清洗保养,超声刀、氢气刀优点和使用注意事项。

3.3.5第5个月培训掌握神经外科和开胸手术的术中配合。如显微手术器械的使用与保养,颅脑外伤患者输液应遵循的原则,开颅手术中骨蜡、明胶海绵、甘露醇的作用,胸科手术配合注意事项,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等。

3.3.6第6个月培训掌握骨科手术的手术配合。如外伤清创处理原则,开放性骨折处理原则等。基础教学组成员对半年的学习进行总结,对照教学计划强化薄弱环节。整个带教过程中随时进行提间,带教老师必须及时发现新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给予有效指导,同时每月进行阶段性评价。

3.4集中培训与考核考核组成员由教学组长、基础教师组成,采取每个新护士考核后教师讲评的方法,杜绝后考的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基础教学阶段结束后,要对考核成绩进行汇总,评出单项最高项、总分最高项,评选优秀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及基础阶段成绩,决定以后是否留用。由于新护士对手术室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了解是未知数,所以教学组成员在半年时间内采用pbl教学法,使新护士带着问题听课、练习和工作。提问是基础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带教技巧之一,评估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情况,以利改进提高。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3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开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2)27—0122—02

thenecessityofbasicnursinglaboratoryopeningfor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

CaiHongyaLiaoShaolingLiHongzan

Collegeofnursing,GuangdongmedicalCollege,Dongguan523808,China

[abstract]thenecessityofbasicnursinglaboratoryopeningfor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iselaboratedfrom7aspectssuchasthebasicnursingcoursestatusandteachingrequirements,theexperimentalclasshour,theteachingresourcesperstudentinthispaper,andsomemattersneedingattentionintheopeninglaboratoryareputforward.

[Keywords]Basicnursing;Laboratoryopening;necessity

护理专业是一个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熟练而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是护理学生走向临床、迅速进入临床护士角色至关重要的一步[1]。一到临床,学生们直接面对的是患者及其家属,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着护理教学的质量,也将反映着医院的整体素质。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学生的动手机会相对减少[2],导致护理专业本科学生虽然文凭较高,但动手能力却未见较大提高。临床带教老师反映,护理本科生的理论知识较系统,但动手能力却不甚理想,有的甚至还达不到以前护理中专学生的水平。以前的中专生,老师专门教她们整理实验室用物的准备、整理、归放、清洗等,虽然学的理论知识较少,但实验室动手机会较多,动手能力较强。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及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和完善,用人单位已越来越侧重于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3]。为了让护理学生具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护理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对护理本科生尤为重要。

1实验室开放对护理学生的必要性

1.1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护理学基础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环节[4]。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更应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各种注射、静脉输液、危重病人抢救等护理技能。通过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护理技能,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身价值,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并能将所学的技能运用于护理实践,满足人群生理、心理和治疗需要,这是所有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1.2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时不足

护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学制四年,在校学习时间三年,在三年内要完成本科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目标,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安排较紧。我校护理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共78学时。在如此多的学时里,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护理操作技术,掌握评估和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各项基础护理技能,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能操作的原理和理论基础,掌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技巧,并培养学生勤奋、严谨、求实,具有责任心、爱心、同情心、耐心的作风及精神,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体要使得学生掌握铺床、更换床单、运送患者、口腔护理、头发护理、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生命体征测量、电动吸引器吸痰、单侧鼻导管供氧、乙醇拭浴、鼻饲饮食、导尿术、灌肠、肛管排气、吸取药液、雾化吸入、标本采集、各类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输血、洗胃、临终关怀等多项技能,显而易见掌握如此多的技能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1.3生均教学资源减少

尽管学校对我院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比较重视,但我院护理学生人数由原来的四五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五百多人,导致了学生动手机会的减少。原来的实验课上学生才十几人,老师手把手地教。现在人数激增,老师一个下午轮流两个班上课,老师筋疲力尽,学生甚至有点走马观花。

1.4护理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练习

护理专业学生一到医院,要大量动手。如简单的生活护理铺床,怎样才会动作轻柔,在不过多使患者翻身和暴露的情况下,有计划性、动作迅速地铺好一张整洁、舒适、安全、美观的床?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又如要给患者输液、打针、导尿、插管、吸痰等,一定要反复在模型人身上练习才能熟练。课堂上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往往在实践中又发现新问题。

1.5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是护理学生的主要培养基地

我校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是护理专业校内的唯一实验室,是护理学生学好护理学实践技能主要的培养基地。护理技能操作如护理学基础要求的十八项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在该实验室进行训练,所以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实验室的开放对护理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4

【关键词】量化考核;手术室;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0-0127-02

effectevaluationofQuantitativeassessmenttoimprovetheQualityofCareintheoperatingRoom/LianGGuan-lian.//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20):127-128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resultsofquantitativeassessmenttoimprovethequalityofcareintheoperatingroom.method:nursesofhospitaloperatingroominourhospitalweregivenquantitativeassessmentprogram,nursingsatisfactionwiththenursingstaffofsurgerypatientsandsurgeon,averagebasicassessmentscoresandaveragescoresbonuspointsbeforeandafterimplementationtheassessmentprogram.Result:nursingsatisfactionwiththenursingstaffofsurgerypatientsandsurgeoninyearof2013were93.3%,96.7%,in2012were75.6%,66.7%,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distinctwas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Quantitativeassessment;operatingroom;Qualityofcare

First-author’saddress:maomingFarmHospital,maoming525200,China

手术室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场地,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结果,故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量化考核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2]。本研究对笔者所在手术室护理人员采取量化考核,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2013年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23名,年龄22~47岁,平均(31.2±2.4)岁,其中主管护师9名,护师9名,护士5名。本科毕业7名,专科毕业16名。选取本院2012、2013年相同的医生30名,年龄29~45岁,男11名,女19名,发放调查问卷。同时选取2012年3-7月45例患者,男29例,女16例,年龄11~58岁,平均(31.1±1.5)岁;选取2013年8-10月45例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10~61岁,平均(32.1±1.3)岁。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考核方法

量化考核方法如下:基础考核分数为100分,分为以下方面:(1)对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无菌操作及规章制度等进行培训,培训后有培训师进行打分,最高10分;(2)详细了解科室内护理人员的优点和缺点,针对性的指导量化考核方案,并详细记录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要求,组织全科室讨论、修改、制定量化考核方案;(3)考勤管理:每月满勤记为30分,缺勤1d扣1分;(4)对清点制度、患者交接、标本管理、仪器设备维护、规范节约耗材进行考察,每项分值5分,共计25分,积极运用新方法记10分;(5)医生满意总分10分,患者满意总分10分;(6)按护理人员业务能力进行打分,总分10分;(7)好人好事记为5分,以上随时进行考查,并建立专门的计分本,每月定期将个人考核分数贴在公告栏中。在护理人员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若受到患者及其家属提名表扬,可给予相应奖励加分,加分幅度为1~10分;护理人员若能有效采用护理新方法、新技术,并对手术室护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也可给予相应奖励加分,加分幅度为1~10分。

1.3观察指标

观察考核方案实施前后手术患者、手术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平均基础考核分数及平均奖励加分分数。制定手术室医生满意度调查表及手术室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012、2013年手术室患者及手术室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详见表1。考核后平均基础考核分数及平均奖励加分分数均明显高于考核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2012、2013年手术室患者及手术室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时间手术室患者满意手术室医生满意

2012年75.6(34/45)66.7(20/30)

2013年93.3(42/45)96.7(29/30)

字2值5.4139.016

p值

表2量化考核前后总体情况比较分

时间平均基础考核分数平均奖励加分分数

2012年(n=23)90.32±2.344.32±1.22

2013年(n=23)98.32±2.5612.34±3.56

t值11.06210.220

p值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生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医学工作者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重点[3]。量化考核的实施,对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4]。量化考核也使护理人员的考核力度加大,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确保了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持久性[5]。

手术室由于其场所的特殊性,其服务对象除了患者,还有医生,手术室采取量化考核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量化考核提升了医护之间的工作默契度,在手术中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配合,对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提高医护之间工作的默契度,和谐手术室环境[6];(2)使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度得到提升,增强了护理人员之间的集体荣誉感,通过相互学习,使整个团队的护理水平得到提高[7];(3)每月将各护理人员的考核分数张贴在公告栏,增强了每位护理人员的危机感,有效提升护理水平;(4)量化考核前,完善各项考核内容,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执行量化考核表时,要严格依照各项标准执行,才能推动护理质量的提高[8]。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采取量化考核,考核前手术室患者满意度及手术室医生满意度分别为75.6%、66.7%,考核后分别为93.3%、9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杨雪梅,盖琼艳.护士长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5):334-335.

[2]吴欣娟,谢瑶洁,马丽莉,等.医院护士长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872-875.

[3]牛小林,黄茂辉.迈向2l世纪医院护理管理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14-617.

[4]吴晓英,缪李丽.量化考核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75-3376.

[5]朱雪凤,朱海英,刘莉娜.组长负责量化考核模式在儿童输液室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6):3191-3192.

[6]黄冠新,廖丹,莫云.量化考核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634-2636.

[7]董申琴,邵小青,靳春艳,等.量化考核绩效管理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1933-1935.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5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

因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复杂,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如果仅依靠护士长进行管理,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所以需要组建质量控制小组[1],以实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告。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5月接收的30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平均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各150例,在对照组中,有80例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18-74岁之间,均龄值数为(42.58±7.59)岁;在研究组中,有85例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19-73岁之间,均龄值数为(43.64±7.26)岁,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差异不明显,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准备好手术设备、协助手术医师完成各项操作等。研究组则接受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①组建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组成成员包括护士长、手术室护理人员、质量控制人员以及科室护理人员,由其检查、划分和监督护理工作。与此同时,以手术室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组建压疮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以及教学培训组,其主要负责相应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②建立完善的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时,管理标准为手术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和手术室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护理工作中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明确,并采取奖惩制度,对于护理工作存在差错的人员给予批评和惩罚,对于工作表现良好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③定期开展护理培训。在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时,每个护理小组组长需要全面监督护理人员工作状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质量控制小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总结护理工作内容,对其中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分析,并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开展护理培训讲座,目的是提升每位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降低差错发生率,保证手术手术顺利开展。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心理护理、护理科研以及基础护理。护理评分越高表明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将本次试验所得最终数据全部输入至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由其处理和统计所有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其检验用t,率表示计数资料,其检验用,组间比较经p值检验,p

2结果

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之后,在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心理护理、护理科研以及基础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以成立(p

3讨论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手术室护理;应用

在临床医疗服务当中,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手术室是重要诊疗场所。手术室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定,提供更为优质、周到的护理服务,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1]。本研究以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0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8.9±5.8)岁,其中接受普外科手术患者13例,心胸外科手术14例,骨科手术15例,泌尿外科6例,其他手术5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9.4±7.2)岁,其中接受普外科手术患者13例,心胸外科手术15例,骨科手术13例,泌尿外科6例,其他手术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办法,进行术前访视,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好术前准备,给予一般护理措施,同时保证患者处于安全、舒适的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前准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向手术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室的情况,讲解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加强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更加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和治疗。②术中护理:保证手术室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实时观察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以预防异常情况的发生。向患者介绍和讲解麻醉的相关事宜,让患者了解麻醉和感觉和状态,包括对于疼痛的感知能力,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和恐惧。对于部分局部麻醉的手术患者,由于其保持清醒的意识,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当患者感到不适时,则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尽量让患者感到舒适,进而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③术后护理:完成手术后需要对患者手术皮肤进行清洗,消除血迹和消毒液残留,患者麻醉苏醒后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再将患者送回病房。检查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及术后的恢复情况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及手术并发症[2]。

1.3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值。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评价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χ—±s)表示计量,(%)进行计数,资料通过t值和χ2检验,两组对比满足p<0.05,两组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本组研究中,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0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办法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办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3]。术前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对比差异不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明显比对照度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感到满意37例(69.8%),一般14例(26.4%),不满意2例(3.7%),总满意率为96.3%,对照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感到满意20例(37.7%),一般24例(45.3%),不满意9例(17.0%),总满意率为83.0%,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十分显著,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提高护理满意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鲍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一部

参考文献:

[1]王昕华.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528-529.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7

目的分析在手术室的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3月至2016年0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45例,常规组患者使用一般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护理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心理指标均有所改善,而且干预组患者的心理改善情况明显比常规组好,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常规组高,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促进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具有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手术室;优质护理;满意度

0引言

手术室护理为医院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地推动下,手术室设备、技术均在不断改进,因此手术室护理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患者也对护理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能够缓解患者负性心理[1]。本次研究对45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03月至2016年0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患者手术类型主要为普外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骨科手术等。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45例。其中,常规组性别:男25例,女20例;年龄:19~75岁,平均(43.6±3.8)岁,常规组患者使用一般护理。干预组性别:男24例,女21例;年龄:20~74岁,平均(43.7±2.5)岁,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护理基础上行优质护理。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使用一般护理方式: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咨询患者基本情况,同时简单介绍手术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术中护理:护理人员根据相关规定、流程实施严格的手术室清洁和消毒,同时保证手术室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仔细检查手术所需器械、设备、药品等,保证其准备齐全,且运作状态正常;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记录。干预组患者则在常规组患者护理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于术前1d访视患者,主动与其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态,根据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疾病治疗,最大限度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使其能够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治疗。

1.2.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和鼓励。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其隐私进行保护,尽量将患者身体面积减少,及时为患者遮挡部位。术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表现、生命体征及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护理。

1.2.3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及时为患者擦洗干净身上的血迹、污迹,帮助患者进行衣裤整理,及时将患者安全送至病房,为患者整理好床铺。同时,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前提下多于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术后不适感,最大限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订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和康复训练方案,并给予相应指导。术后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强化康复训练,鼓励患者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观察2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应用护理质量评分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表格内容主要包含基础护理质量、候台时护理质量、手术室护理质量等。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应用满意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值>90分为非常满意,70分<分值<89分为比较满意,分值<69分为不满意。比较满意率+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2)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作出评估,选取量表中躯体化、抑郁、恐怖与焦虑4项指标,每一个项目都使用5级的评分制,得分愈高此项心理问题愈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分别行χ2检验、t检验,应用(—χ—±s)来表示计量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比较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况。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心理指标均有所改善,而且干预组患者的心理改善情况明显比常规组好,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常规组高,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护理工作中,手术室护理是一个重要内容,其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治疗效果,关系到患者病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同时手术室护理服务也直接体现整个医院的服务质量水平[2]。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中有效护理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优质护理干预模式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对患者实施系统、细致的护理服务,将患者作为开展护理工作的中心,促进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需求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优质护理高度强调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以人文关怀理念作为指导,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重视,力求让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多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怀[4]。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应优质护理对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护患纠纷的降低均有重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心理指标均有所改善,而且干预组患者的心理改善情况明显比常规组好,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常规组高,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综上,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促进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得到显著提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郭丽单位: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裴文晔,王萍,闫芙军.个案全程追踪法在门诊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14(12):1120-1124.

[2]刘贵琴.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手术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1(04):46-48.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8

关键词:手术患者;人性化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42-02

近年来,在医疗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的基础上,各大医院越来越注重护理质量的提升[1]。其中,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为了提高围手术期患者手术的成功率,通常会采取人性化护理措施。本组抽取了1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120例手术患者中,男72例、女48例;最小年龄者18岁,最大年龄者78岁,中位年龄(41.8±2.1)岁。28例行肿瘤切除术、16例行胆囊切除术、12例行子宫切除术、56例行骨折手术、8例行其他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包括了解患者病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检查术中需要的器械、药物是否配置完整,做好术时医生的配合工作;术后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术前人性化护理。手术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等进行仔细观察,了解患者不良心理状况,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以此为患者对抗疾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为患者营造最优质的手术环境。

(2)术中人性化护理。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行正确麻醉[2]。做好患者隐私的保护工作,动作需轻柔、服务需热情;有效控制手术室温度,以此增强患者的舒适感;手术时需做好患者情绪的调节工作,充分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3)术后人性化护理。手术之后,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皮肤污染物的处理工作,例如利用温水轻轻除去患者皮肤的血迹及消毒液等。同时,需注意患者保暖,以免受凉感冒;在转入病房的过程中,需做好引流管及切口的保护工作;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需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术后1~3d做好回访工作,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及术后不良反应;检查无误,患者出院时,需做好患者出院的各项指导工作,例如嘱咐患者多休息、注意个人卫生等。

1.3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临床判定指标包括:(1)护理评分,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价,设百分制,得分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2)对护理的满意度,参照张淑珍[3]等作出的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四个等级,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评分比较

经积极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评分为(98.2±1.1)分;对照组护理评分为(79.8±2.1)分;观察组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3.讨论

手术室护理指的是在患者围手术期间,为了降低一些不良心理状况及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恐惧及生理功能紊乱等,而行使的一种整体护理方法[4]。由于手术室护理的特殊性,稍有差池,很有可能会引发护患纠纷乃至对患者手术成功率造成影响等,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加强人性化护理便显得极为重要[5]。本组抽取了1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0例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60例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评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对于手术室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同时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为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保障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欣.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2(11):329-330.

[2]晋世文.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1(08):353-354.

[3]张淑珍.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08(20):161-162.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9

【摘要】目的探讨在日间手术管理中应用信息一体化的模式和方法。方法通过对2006~2011年日间手术开展中存在的信息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设计日间手术信息平台。结果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运用于日间手术的手术信息平台,实施日间手术信息一体化管理。结论在日间手术开展过程中应用信息一体化对于日间手术的发展是一项基础且有重要意义的建设,同时符合新世纪医院实施信息化、自动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一体化日间手术

日间手术近年来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在我国开展地相当迅速,无论从手术数量还是手术种类上都不断地提高与更新。[1]但与此同时,在专业的日间手术中心在我国并不普及的情况下,多数日间手术仍在综合性医院中开展,往往造成日间手术病房与手术室这两个在日间手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科室形成两个独立的科室,而科室间关于日间手术的信息在共享、同步更新、规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护理隐患。因此在日间手术开展过程中应用信息一体化对于日间手术的发展是一项基础且有重要意义的建设,同时也符合新世纪医院实施信息化、自动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1我院日间手术开展现状

我院从2006年1月开展日间手术,至2011年初,5年日间手术总量近2万台;从一个月开展64台,到如今的一个月开展数百台日间手术。在手术种类上,日间手术涉及泌尿外科、普外科、妇科、血管外科等科室。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日间手术主要开展于一楼日间手术病房(共20张床位)和四楼手术室(10间手术室)。由于不是专业的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病房和手术室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科室。手术室为择期手术和日间手术共用,没有专用的日间手术室。

手术室与日间手术病房缺乏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目前我院手术室与日间手术病房唯一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依靠院内局域网进行简要的患者资本资料的查询,包括姓名、床号和住院号。在日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其基本信息、手术信息、术前准备情况都缺乏了解;而日间手术病房则无法掌握患者日间手术的进程。

日间手术通知单的不规范。目前我院日间手术通知单为手写式,手术通知单上的信息由各科医生填写。由于手术医生、日间手术病房和手术室这三者缺乏有效、及时地沟通,因此日间手术通知单上的各个项目往往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或遗漏,同时日间手术通知单上的顺序也常常因故更迭。

2建立信息平台于手术室和日间手术病房之间,在日间手术开展的过程中实行信息一体化

2.1信息平台的建立原则信息平台的建立应以客观准确、更新及时、共同分享为三条基本原则。客观准确不仅应反映在日间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手术信息中,还应体现在信息平台能否客观准确地显示患者术前准备情况、日间手术进程等。更新及时不仅是对信息平台的要求,更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在术前,要求日间手术病房的护士及时更新患者的最新信息以及术前准备情况,术中及术后则要求手术室护士及时更新患者的最新动态。共同分享则利用信息平台,使手术室和日间手术病房共享对方的工作信息和进程,打破各自工作的局限性,加强相互的沟通和合作。

2.2信息平台的建立

2.2.1硬件设施:手术室和日间手术病房分别设置一台电脑,有专职护理人员进行日间手术信息的操作和获取;手术室设置一台与电脑连接的打印机,作为日间手术信息的输出端

2.2.2软件设施:建立包涵四方面信息的日间手术信息平台和电子版的日间手术通知单模式,信息涵盖日间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术后可联系电话,手术期间联系人姓名和电话,患者所患有的慢性疾病,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患者是否有感染史;日间手术患者的手术信息,包括所患疾病,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主刀,手术房间,麻醉方式;日间手术患者术前准备情况,包括术前一般准备,例皮肤准备、禁食准备;麻醉科所需术前准备,例血常规报告,出凝血报告;术前特殊病情,例血压异常;日间手术患者手术进程,包括准备手术,手术进行中,手术结束(麻醉复苏中)电子版的日间手术通知单,填写项目包涵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麻醉方式和手术房间

2.3信息一体化在日间手术中的应用

2.3.1信息一体化在日间手术准备期的应用,日间手术准备期即从患者入日间手术病房至准备进入手术室这一段时间

收集与输入信息:日间手术病房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的同时,仔细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相关病史。手术信息不完整或遗漏的,及时和手术医生联系,让其完整医嘱。日间手术病房护士将之前收集到的相关日间手术信息准确无误地输入至日间手术信息平台,输入后将其和原始资料进行一遍核对。

更新信息:信息更新主要包涵两方面内容,即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基本信息和患者术前准备情况。基本信息的更新包括患者日间病房床位的调动,患者科室的调动,患者手术过程中联系人的变动,手术麻醉方式的更改等。患者术前准备情况的更新主要包括:日间手术患者术前备皮是否完成,有禁食要求的患者在术前规定时间内是否禁食,患者术前所必需的血常规、出凝血报告结果是否可查,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包括心跳、血压、呼吸、神志是否平稳。

汇总信息:手术室日间手术护士仔细阅读信息平台上当日日间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手术信息,同时评估择期手术的进度与每一手术房间的使用情况,根据各科室递交的日间手术通知单上手术安排的顺序,合理、科学地安排日间手术的具体手术房间和顺序。并且在信息平台上完整、正确地填术房间和电子版日间手术通知单。

2.3.2信息一体化在日间手术进行期的应用,日间手术进行期即从信息准备接患者入手术室至日间手术结束回病房

手术室日间手术护士仔细核对信息平台上患者所有的基本信息和手术信息是否填写完整;皮肤准备、禁食准备是否已完成;麻醉科报告是否已显示;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各项信息齐全、术前准备皆已完成且患者术前生命体征平稳,由日间手术护士分别通知参与该日间手术的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以及手术室护士,进行手术前各自相关准备。若相关信息欠缺、术前准备未完成或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则停止该患者日间手术的开始准备,并与相关科室人员取得及时联系。

日间手术护士在信息平台上该患者“准备手术”的信息,并将该患者电子版的日间手术通知单打印,交予工勤,由工勤负责至日间手术病房将患者接入手术室。日间手术病房护士通过信息平台得到“准备手术”的信息后,立即和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进行心理安慰,陪同等待,准备进入手术室。

工勤至日间手术病房,日间手术病房护士通过三方核对,即电子版日间手术通知单、患者本人和信息平台上所显示“准备手术”的该患者信息,核对正确后,患者由平车从日间手术病房进入手术室。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由负责该日间手术的手术室巡回护士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手术信息,核对正确无误后,由日间手术护士在信息平台上该患者“手术进行中”的信息,做到及时地与日间手术病房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及地沟通。

患者结束手术准备入病房或进行麻醉后的复苏,由日间手术护士在信息平台上该患者“手术结束(麻醉复苏中)”的信息,使日间手术病房的护士尽早为患者转回病房做好充分的术后护理准备。

3讨论

3.1信息一体化在日间手术中的应用能降低日间手术中所存在的护理隐患

由于在综合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手术室与日间手术病房之间往往存在患者与手术的信息交流障碍、更新不及时,例如手术室无法获得日间手术患者床位的更换变化、麻醉科无法及时获悉患者的各项报告是否已有结果、日间手术病房无法知晓患者进行手术的具体手术房间等;此外,手术室的日间手术通知单格式和填写都不规范,例如日间手术患者及手术信息的更迭无法呈现在手术通知单上、手术的取消或手术顺序的更迭也无法很好地落实于现行的手术通知单。这些护理隐患不仅很可能引发护理差错,更可能引发手术开错患者、手术开错部位等严重医疗事故。[2]如果在日间手术中运用信息一体化对日间手术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则可通过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手术室与日间手术病房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各种信息能够共享、及时更新,并且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制作规范合理的日间手术通知单。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信息管理缺陷可能引发的护理差错和医疗事故。

3.2信息一体化将成为今后日间手术开展和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虽然日间手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一两年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而且国外的种种数据资料也证明日间手术将成为一种重要甚至主要的医疗模式。由于日间手术具有医疗护理过程紧凑、医务人员工作密度大、牵涉科室多等特性,因此如何如何准确、快速处理日间手术过程中的信息成为开展日间手术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而信息一体化的建立则是信息管理的基础。对于专业的日间手术中心而言,信息一体化的建立是中心的硬件条件之一,而对于开展日间手术的综合性医院而言,信息平台的建立更是不能或缺,它不仅能将原本独立的科室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管理和开展日间手术,更能避免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

实施信息化、电子化对医院进行管理已成为全球的一个趋势,国外医院以及国内一些重点专科医院已使用电子标签系统或更为先进的RFiD系统对所有就医患者进行系统化信息管理,[3]而其管理的基础正是在医院与患者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安炎炎,王振军日间手术的概念和基本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1(27):38-40

[2]JoHn.a.BaVaRo医疗服务质量改进与风险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383

手术室基础护理篇10

关键词:心理干预;手术室;护生实习;疗效观察

手术室实习是每个护生都要经历的一个重要实习过程[1]。相关研究证明,大部分的护生在开始手术室实习时都会有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果[2]。本研究对手术室护生运用心理干预,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5年4月~9月本手术室带教的100例护生纳入试验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所有护生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均50例。其中观察组护生包括男性7例,女性43例,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18.2±1.5)岁,本科生28例,专科生22例;对照组护生包括男性6例,女性44例,年龄16~21岁,平均年龄(17.9±1.7)岁,本科生26例,专科生24例。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护生采取传统的手术室带教管理,观察组护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实习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护生的心理状态和护生满意度,通过操作考核比较两组护生的护理质量。

心理干预方法:①在进入手术室实习的初期,护生主要表现为好奇、新鲜和无所适从。我手术室针对性地组织护生进行集体培训,详细介绍实习的内容、注意事项和规章制度,帮助护生消除陌生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②在护生实习的中期,护生主要表现为学习热情高涨、表现欲望很强。我手术室有目的地对护生的工作给予肯定评价,尽量多给予语言激励,使所有护生树立良好的自信,激发荣誉感和积极性,保持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③在护生实习的末期,护生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对知识的新鲜感消退。我手术室根据护生能力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新要求,使其保持学习的动力,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

1.3护理质量判断标准[3]护理质量按照护理实践操作得分分为优秀、良、合格、不合格4阶段,总分为100分。优秀≥90分;良≥80分,

1.4护生满意度判断标准将护生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4档。非常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总人数;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

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运用SpSS18.0软件来分析试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并进行t检验;记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及χ2校正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护生心理状态对比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生刚进入手术室时,有36例表现为紧张、恐惧、不知所措等不良情绪,发生率为72%。而对照组护生刚进入手术室有35例表现为以上不良情绪,发生率为70%。两组护生的刚进入手术室的不良心理状态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生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所需时间在1~2d的有27例,占54%;所需时间在3~5d的有15例,占30%;所需时间大于5d的有8例,占16%。对照组组护生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所需时间在1~2d的有19例,占38%;所需时间在3~5d的有20例,占40%;所需时间大于5d的有12例,占22%。观察组护生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护生对手术室实习工作的适应程度也有明显区别。其中观察组护生中有32例表现为适应,占64%;有15例表现为较适应,占30%;有3例表现为不适应,占6%。而对照组护生中有25例表现为适应,占50%;有17例表现为较适应,占34%;有8例表现为不适应,占16%。观察组护生对手术室实习工作的适应程度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质量和护生满意度对比护生实习结束后,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优秀率为55.0%、合格率为96.7,护生非常满意率为45.0%、满意率为83.3%。而对照组护生的护理质量优秀率为48.3%、合格率为81.6%,护生非常满意率为38.3%、满意率为70.0%。观察组护生的护理质量、护生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术室实习是每个护生实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因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适应手术室的护理工作[4]。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护生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使护生热爱自己的护理工作、永远将患者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忠于职守岗位,把自己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巧很好的运用在为患者服务之中[5]。

本次研究发现,通过手术室的实习,两组护生的护理质量均较实习前明显好转。其中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护生的心理状态、护理质量和护生满意度均明显优于采取传统的手术室带教管理的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干预对手术室护生实习,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护生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生满意度,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会,李艳荣,王素娟,等.心理干预对手术室护生实习效果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836-1837.

[2]严玮,李惠萍.手术室护生实习压力源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7):2067-2069.

[3]胡娟娟,高兴莲,罗健,等.手术室护生实习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9):3651-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