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考试技巧十篇初中历史考试技巧十篇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9:27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师优秀教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53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深的体会到,想要更好的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名优秀教师。初中历史教师在争做优秀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就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展开论述。

一、掌握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新时期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教师要有极高的教学热情,而且要求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师变得更加优秀,而且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那么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有效的掌握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呢?为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并在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学习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历史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新时期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要积极的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二、掌握多种多样的历史教学方法

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会积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应该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新时期要求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学生在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更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虽然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有助于教师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种教学方法对历史学科的教学都十分奏效,只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实际教学情况的要求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从理论上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灵活应用,这样才能使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应该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以较少的时间投入,收获更多的知识,这不仅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压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历史学科学习的乐趣。

当然,初中历史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掌握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方法。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刻的认识到新时期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探索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对学生的引导要有耐心。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有些学习方法与技巧,教师对学生讲解一遍或两遍,学生可能难以掌握,就需要教师多次对学生引导。2.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切记不可纸上谈兵,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不同学习方法的内涵。

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要求教师能够紧跟现代教学的发展潮流,积极培育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点,而且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历史教师培养初中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点的重要性: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点的能力,首先对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有很大帮助。现代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那么,会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变得十分被动,反之,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2.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有很大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而历史作为一门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有很大帮助的学科,提升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点的能力,无疑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为了有效培养初中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点的能力,也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知识点的机会就十分必要。

五、积极就历史教学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2

2.2010年8月16日-9月15日简明时政黄俊辉

3.谨防中考历史选择题中的"陷阱"王玫

4.学好九年级思品课的几点建议焦红

5.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也——从2010年各地中考试题看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的"联姻"杜敏

6.欢聚世博盛会共创美好未来——有关2010年世博会的中考试题分析及2011年中考展望吴庆才,郭向峰,谭传胜

7.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答卷情况分析刘剑锋

8.2010年中考历史世界史上册知识考查分析及应考启示邓夏生

9.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付新民

10.中考思想品德实践探究题解法例析耿友飞

11.思想品德对话类试题的类型及解法曹永

12.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李洪祥

1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同步辅导窦凤影

14.节能减排利国利民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迟庆军

15.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杨玉珍

16.左倾和右倾、"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毕凤芹

17.信息动态

18.人与自然的杰作——三峡工程王从林

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陈霖

20.共和国最可爱的人——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王煜婷,熊靖婷,蔡铭铭

1.下一个更精彩迟庆军

2.2010年7月1日-8月15日简明时政田丰

3.2010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分析李天宝

4.综合展奇妙综合出成效——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品试卷综合性赏析杨洋

5."世博",让历史更精彩——2010年中考历史世博类试题分析时同楼

6.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由一道中考试题得到的启示仝慧敏

7.整合专题知识提高复习效率中学生政史地(初中适用)吴志荣

8.思想品德判断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王明慧

9.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田甫

10.中央吹响"深入推进"号角西部大开发十年再出发吴庆才,王爱美

11.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甘淮海

12.了解祖国爱我中华刘永旗

1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马清华

14.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李洪祥

15.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存环境孙新强

16.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朱子健

17.从《龟兔赛跑新传》悟竞争与合作杨玉珍

18.信息动态

19.拒绝诱惑绽放生命之花张莉

20.改正粗心大意的毛病柏纪荣

21.从《辛丑条约》看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田学林

22.漫谈我国的盐场周友

23.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霍双喜

24.韩、朝关系探秘丁玉宝

1.人生是一次准备陆太斌

2.2010年5月、6月时事政治黄俊辉

3.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率霍双喜

4.如何迈好学习初中历史的第一步阎文辉

5.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评析王向阳,窦树东,路文超,张秀菊

6."活题"见证精品"主题"诠释精彩——浅析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沈文中

7.瞄准课标注重过程着眼实效——浅谈思想品德复习方法许翠红

8.2010年上海世博会余景涛

9.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孙新强

10.欢聚世博盛会共创美好未来岳珂

11.勇于担责共谋发展周凤堂

12.中印友谊源远流长吴志荣

13.重温峥嵘岁月珍惜世界和平吴庆才,谭传胜

14.做好新疆工作维护民族团结杜淑梅,范晓华

15.西南旱灾的成因与对策韩晓东

16.聚焦"东方之冠"——中国馆张恒会

17.中学生政史地(初中适用)掌握解题方法巧解自问自答题胡晓丽

18.中考思想品德简答题的解题方法张建伟

19.思品辨析题的类型与解答技巧顾学树

20.巧用规律妙解思想品德试题曹永

21.初中地理选择题的特点与解法刘虎踞

22.《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单元同步辅导樊战杰

23.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张洪范

24.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陈景玺

25.低碳减排绿色生活陈清颖

26.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王华平

27.浅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龚圣贤

28.由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引发的思考徐新

29.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岳长春

30.漫画·时评石灵学,迟庆军,沈海涛

31.信息动态

32.全面认识GDp闫文钰

33.浅谈地震孙青hHttp://

34.另类"烧烤"史秀鱼

35.罗马公民、平民、自由民毕凤芹

36.沙尘暴的成因、利弊与防治刘文亮

37.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周友

38.古罗马的"千里长城"杜建平

39.201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安徽省中考试题命制组

40.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河南省中考试题命制组

41.2010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卷河北省中考试题命制组

1.态度决定态度

2.201o年3月、4月时事政治中学生政史地(初中适用)田丰

3.如何走出思想品德开卷考试的误区蒋艳红

4.九年级中考历史高频考点评述叶荣柱

5.关爱生命安全生产徐爱香

6.关注民生你、我、他段寒冰

7.建言献策聚民意众志成城创未来吴庆才

8.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聚焦中美关系甘长春

9.上海世博会欧盟馆亮相郑旭东

10.2010年中考时政热点李洪祥

11.《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单元同步辅导樊战杰

12.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陈萌,杜敏

13.权利与义务石灵学,王爱娟

14.法律与社会秩序王红军

15.河南地方史史箭

16.好题三则陈昆亲

17.漫画·时评沈海涛

1.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张辉

2.信息动态

3.历史学习要重视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毕凤芹

4.你做好文综复习准备了吗孙新强

5.2009年各地历史中考给我们的启示曹克亮

6.八年级下册中考历史高频考点评述吴志荣

7.学习先进人物收获心灵感动吴庆才

8.中国经济成功"保八"继续平稳较快发展潘海鸿

9.推动人类发展进程的三次科技革命丁玉宝

10.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外交郑旭东

11.中学生政史地(初中适用)解读中央一号文件陈景玺

12.百年梦圆世博来到中国崔学锋

13.中考思想品德多项选择题解法例谈杜敏

14.中考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王延超

15.《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单元同步辅导焦红红

16.学法用法石灵学,王爱娟

17.在曲折中前进的民族解放运动牛端阳

18.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王玉霞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3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目标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这才是高考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我来说说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九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六个月进行一轮基础复习,以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要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清楚,最终实现理清重、难点,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约二个月进行二轮专题复习,以归纳同类知识进行学科内综合复习,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辅助于适量专题训练,进一步提高答题方法与技巧,以实现对一轮知识的巩固与拔高。第三轮约一个月进行综合冲刺复习,以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为重点。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课本”。要全面阅读课本,做到事无巨细,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盲点和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章节训练,提高应用知识能力和解题方法与技巧。具体就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我们强调以下三点:

1.少量多次不间断的学习

必须保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的最初二十四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内遗忘,而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因此,坚持每天不断的学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益。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轮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主干内容。熟读是记忆的前提,理解是加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方法。传统的理念认为复述是记忆的好办法,我们不这样认为,什么是记忆的最高境界?脱离教材、自由表述、自由运用才是记忆的最高境界,照本复述只是低层次的!高考不考复述,考的是复述基础之上的,对基础知识的重新整合和运用能力!复述是按照别人的思路讲,自由表述运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本质不一样。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从传统的“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向“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的命题新思路转变。达到这个境界确实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多练习、多总结、多琢磨。传统理念认为文科生只要上课听懂了,下课记住了,考试时想起来了就可以了,这样轻松得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进行适量的单元训练

练习每个阶段都要做,因为光看课本不做练习是无法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的。尤其是好的检测题,间接甚至直接反映出历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高考信息!那种只埋首于课本,不看资料和不做检测题的复习方法是无法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无法培养答题方法与技巧,是跟不上高考步伐的。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主要通过专题复习来实现巩固提高,复习中要明确重、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专题练习和检测,以提高应试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真实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可以用以下方法:①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加强历史学科内的综合练习,这是取得历史高分的关键。②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主题内容,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定位基础知识点,在同步解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基础上,生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注意具有显示借鉴意义和历史反思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命题立意”的深刻内涵,对有针对性的知识应该狠练和深挖。④注意其他省份新课程的编写体例。关于专题训练和测试,应针对高考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解题能力和技巧的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第三轮复习

进入第三轮复习,要实现冲刺高考、决胜高考的目标。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工作,将掌握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做强化训练,一定要讲求实效。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在各方面趋向完善,如答题方法、技巧、格式和表述等。在这一阶段,做几套冲刺模拟卷,会有良好效果。

3.完整的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第一,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第二,有助于考生熟练运用答题技巧。第三,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试的经验。第四,打好“热身赛”,可以聚敛考生应战高考、决胜高考的信心和勇气。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4

课标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文件,把复习的目标限定在此范围内,也就把握了复习的方向。

1、增加了对初中历史课程考核的要求:

今年《说明》在表述中增加了这样一句话:“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表明命题者会关注初高中历史课程、课标以及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初高中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考查,有意识地补足高中由于讲授专题史而在主干知识上出现的大的断层的缺陷。

2、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旧高考的命题特点:

在《说明》中,有这样的话:“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实际是强调考查考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观的能力,同时也说明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将非常重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时序性。

这样也矫正了目前课程标准及教材专题板块所造成的学生严重缺乏通史概念的不足,便于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历史认知。同时对考试内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即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对以后阶段复习备考的建议

1、构建知识体系

建构知识体系可以在科学史观的统领下分层次进行。既有宏观的科学史观构架,也有微观认知的通史体例和把握。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中观: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微观:把握历史史实、概念。

①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高考关注史学动态的新特点。

如:近代欧洲的现代化历程:(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出发)

经济上――机器化、工业化

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

②通史加专题复习,注重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立足考点,以课标和考试大纲为依据,而不是以教材为依据。强化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切勿偏离教材,过度关注热点与专题,成无源之水。从知识内容上看,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各专题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以及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

在复习的过程中,优化专题,以通史为线索,构建知识体系,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这样,既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的同时。又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落实了考点要求。尤其要关注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思想或人物。需要指出的是,必修模块之间内容的联系整合要适度,切忌大量扩展通史知识。

2、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重视情境类题型: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类、地图类、图表类和文字类等题型的设置,侧重于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学生能够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叙述、理解和证明,产生对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并独立地提出不同看法。主要是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

3、对解题方法与答题规范进行研究

要抓住关键,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即应考能力与技巧。

①、训练是提高学生应考能力的主要途径。

训练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练什么,围绕考点及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合理选择和设计题目。二是怎么练,以解决“方法”问题。要“精练”,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搞题海战术。同时注重总结答题技巧、培养解题能力,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答题方式规范化训练,答案逐步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四是总结错题档案,搜集整理学生出错高的题目,重新编成试卷,形成对方法、思路、和规律性认识。

总之,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

②、精心讲评。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对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进行归类、比较。问答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二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

4、紧跟热点,不能闭门造车。说明的《题型示例》,关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事与大势。所以适当关注与教材重点知识相关的时政热点,也就成为高考前的必然。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5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激趣法初探张建红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朱荣霞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素质张桂灵

教育无痕,蕴藏机智;教育有术,充满智慧——做一个智慧型的轻松班主任罗凤

用真爱成就好班主任袁巧容

试论语文教师的个性专业发展王玉瑛

浅谈六七年级数学学习策略的转化万正军

初中政治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指导李先锋

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点滴罗翠华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谭凤兰

新课程、新理念、新手段——初中化学教学体会赵鹏

中学数学教学研究郭静

新课标下中考化学复习探微郑革文

浅谈如何学习初中几何王雪云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刘忠诚

依托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刘永

浅谈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杨亨东

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的探索崔进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技巧朱永兵

论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田西锋

对初中语文课改的认识赵保民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邵迷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朗读教学初探石崇政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李丽

阅读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康汉堂

在说明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崔利平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李静

如何利用好早读冯振华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陈淑芳

重视课堂答问语言思维训练王粉玲

新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激趣探析王亮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法初探史亚明

用好地图,创建高效地理课堂牛汝堂

浅谈高中政治课的合作学习刘博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徐晓凤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师的转变高广军

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王瑛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谈从另一角度处理病句问题官晓玲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朗读训练李德亚

对化学用语教学的一点想法张莉

试论职校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黄晓萍

新理念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汪林永

如何运用提问让高中英语课堂更生动陈敏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创新教学邹盛花

中学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德育教育杨高辉

激情数学激活思维——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快乐教学许慧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前准备贾晓晖

如何关爱留守学生王军

物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方法探讨马跃先

试分析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李书刚

色彩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戴文宇

把创新还给学生柯贤斌

试析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素质任锡璟

提高试题讲评的有效性——一道数学选择题教学引发的思考孙能辉

走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误区"任国军

尝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营造问题空间刘渠锋

农村化学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思考高少强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陆恒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王晓鹏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系统复习何代明

怎样解答电学计算题陈常友

作文需要最真挚的情怀袁红亮

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作文素材夏家亮

如何搞好初中政治教学郭恒

提高初中语文作业批改有效性初探许海利

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自主——互动学习"模式刘彬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趣味教学华国中

初中语文课堂巧提问孙学楠

浅谈话题作文的创新技巧胡小莉

如何帮助后进生提高写作水平张永琴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胡明莉

语文教学激趣例谈何彦

谈谈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孙玲玲

从学生出发,做到严爱有加王文丽

从英语词汇教学中解析中西文化差异祝家锐

浅谈中考数学应试策略曾博涛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案例分析与点评杨聪玲

初中政治复习方法谈王建璋

浅谈初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张铖

浅谈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刘祥霞

追寻语文课堂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解恒俊

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新思想侯恩荣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刍议卞苏华

初中数学课的引入方法初探段素侠

浅谈新课程下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策略张平

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课堂张景

初中数学教学中治"懒"的策略杨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几个教学案例的反思缪敏锋

浅谈打造有效物理课堂的策略徐光胜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景润路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初探涂永林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及问题设计廖大顺

让每朵花都绽放自己绚丽的色彩——浅谈班级管理中关爱学生的方法杜李华

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罗文武

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崔清岚

"鲜活的生活"让物理课堂流光溢彩徐顺华

理解数学才能学好数学滕国华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唐生发

浅谈初中物理密度的实验教学颜浩

初中数学复习教学如何优化皮宗俊

对现行初中数学教材的几点困惑刘学军

浅议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安启勇

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王加庆

政治课教学与思想教育浅谈李淑侠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杨敬侠

谈作文指导的方法夏寒

浅谈如何学好初中政治陈玉惠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探微谭定先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华旭

浅谈阅读方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黎瑞婕,严鑫华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刘惠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复习策略张晓红

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模式初探江旋君

浅议家校配合,做好辅导员工作——中队辅导员工作心得张金香

掌握初中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思考"线索廖川

新课标下语文说明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探析王苏阳

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如何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康全财

如何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黄志友

转换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冯志军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张荣彦

实践活动让初中生物教学更有吸引力徐精合

如何在新理念下指导中学化学教学——教学反思王加庆

如何让语文教学更有创意汪仁胜

浅议流行文化对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林柳,严鑫华

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探索彭林

初中政治教学有感汤志群

浅谈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杨敬侠

关于历史学习的心得体会李蕾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情景化"创设之我见沈彩群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徐凯

小议英语教学中的朗读和背诵李吉生

英语中考中的一词多义骆朝贵,陈胜良

同建和谐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教学观庹忠民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问题对策

命制试题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但是受中考政策的影响,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在命制试题环节非常薄弱。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自己命制试题的经验,针对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的问题

(一)大量网络复制,有失公平原则,教师自主命题能力弱化。

现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搜索,复制试题,命制试题变得非常容易,也成为现在青年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命制试题的手段。这样的试卷因为含有很多陈题、旧题,很可能有考生在课外做过,使得测试有失公平。而且这种方式也极大地弱化了青年教师自主命制试题的能力,使青年教师在命制原创试题时感到非常困难。

(二)科学性问题。

1.历史知识型问题

有的青年教师由于历史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知识型错误,虽然这种情况不多,但是时有出现。更多的情况是试题涉及史学争议性的问题,也是不应该在试卷上以单一的标准答案来考查学生的。

2.超范围。

超范围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超范围的情况是试卷中可能青年教师没有依据课标,也没有熟悉教材,出现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第二种超范围的情况是出现超前的内容。

3.历史材料、历史情景的真实性。

由于青年教师专业积累不厚实,材料来源匮乏,导致试题中材料的来源不可靠,不能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甚至捏造历史材料或历史情景,这也是不科学的。

(三)难度系数把握不准,区分度不合理,缺乏导向性。

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把握好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确实就非常困难。过难会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过易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不重视。

(四)分值分配不合理,主干知识的检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知识点和能力考察的覆盖面不全面。

(五)立意不清楚。

首先,知识立意不清楚。在选择题中四个选项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同样,材料题如果提供的材料不止一则,那么多则材料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次,当知识立意不清楚时是不可能做到能力立意清晰的。这样的题目让人感觉是怪题。

二、对策

(一)青年教师主动尝试自主命题。

主动尝试自主命题不仅能提高命制试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命题和测试情况的反馈和分析,更可以加深对学情的了解,促进对教学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测试中的某道题目出乎意料时,其作用就更明显。

(二)把握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避免历史知识性错误和超范围的试题。

(2)避开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

(3)避免捏造历史假情境、假材料。

如何避开这三类问题,这需要青年教师在熟悉课标、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历史专业素养,订几本历史教学类的杂志,多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史学动态,订几本史学专业类的杂志,多买一些史学名著,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4)避免技术性失误。请老教师把关是避免各类技术性失误最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习命题的最佳途径。

2.导向性原则。

(1)依据课标,把握中考趋势,难度适当,转变学生历史学习观念。

试卷的整体导向要非常明确,如七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难度应该低些,让大多数学生能从历史的测试中获得成就感。特别是有些学生可能其他学科测试结果不理想,历史测试成绩却不落于人后,甚至很突出,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再如,九年级第一次测试,难度应该高些,否则学生在中考各科的压力下,对历史将会极为不重视,从而造成对历史教学非常不利的状况,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扭转对于历史的错误学习观念,特别是开卷的情况而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观念的偏差。

(2)弥补教材和教学不足。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的历史教材突出了文明史观,弱化了朝代的更替,这使得缺乏经验青年教师忽视了历史学科重要的特点:时序性,这也会削弱学生的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能力。因此我在一次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中命制了下面这道题目:

分类整理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对下列人物按朝代列表分类整理:启、纣王、姬发、齐桓公、盘庚、孔子、晋文公、管仲、楚庄王、桀、秦孝公、老子、孟子、庄子、禹、商鞅。

这道题目失分率很高,这是我在命制试题时就预料到的,其导向就是要弥补教材和教学的不足。

(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技巧。

有些地区中考是政史合卷,往往时间非常紧迫,因此除了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和学习能力之外,通过为数有限的测试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命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凸显教材重点内容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要体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彰展史学教育功能。

2.散发着新课改的自然幽香,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理念,创设情境,尤其是生活化、学生化的情境,接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3.试题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直击热点。但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让学生能够感到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但可以服务现实。

4.追求人文性,图文并茂,丰富而灵活,尽量营造“活生生的历史”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经意之中领略到历史的意境和真美。

5.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引诗入题,丰富历史试题的形式,让试题多一些诗情画意的味道,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总之,命制试题虽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但是对于年轻老师深入了解教材、学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积极实践,勤于钻研命题技巧,肯定能使我们命制试题的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绍兴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7

一、近几年中考历史命题特点

1.非常关注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2.体现开卷考试特点,考查理解能力,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

3.关注对历史主题知识的考查,主观题一般由专题方式呈现。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知识的跨度比较大。

4.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史的比例分配合理,经济、文化史内容有所增加,不单考政治史,平时不太考的如文化史、科技史等也有所涉及。

5.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某一重点知识进行考查,注意细节,而非完全主干。

6.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7.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体现与时俱进。

8.运用大量史料、图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对学生审题能力、阅读材料能力、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有些从材料中直接概括答案,对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人文学科特点。

10.对平时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如此看来,新课程改革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落实,各种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必须得到规范,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二、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1.重视历史学科。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相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科目来讲,它的现实应用价值也许较小,但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公民素养等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考对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重视,不愿投入时间,那么成绩的提高从何谈起?

2.继续贯彻新课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理念,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教学理念上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高度重视课堂。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第一阵地,加上课时的限制,每周两节的历史课就更显得珍贵。课堂目标应定位准确(目标定位合理、内容安排科学、教法设计可行);课堂要高效率(讲得高效、问得高效、教学手段高效、当堂巩固);课堂要互动生成(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每一教学活动都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4.关注学生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提高基本能力,了解基本理论,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规范练习、考试。对于平时的各种学案,尤其是期中、期末考试,都应根据中考要求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一成不变。

6.除了正常的历史教学外,还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如通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历史活动课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来讲,初三一年的历史教学是最关键的。与初一、初二的教学相比,其有一定的继承性、连续性,也有其特殊性。

三、初三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1.研究中考试题、中考说明。在初三正式开学之前,初三教师就应认真研究当年中考试题,了解中考命题特点,把握命题方向;还应仔细研究中考考试说明,对知识点识记、理解、应用的层次心中有数,在今后的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应多做几套中考真题,提高对试题的敏感性,也提高自己今后的命题水平。

2.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初三一年既要完成新课教学,又要有效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提前制订计划很有必要,包括世界史新课教学、第一轮基础复习及综合复习、解题训练等,都应仔细规划,不能前松后紧。

3.平时教学夯实基础,注重提高能力。基础知识仍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将基础知识讲授落到实处。教师还应把握住知识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4.增强综合意识,做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引导学生前后联系、不断比较,形成认识,提高能力。

5.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初三历史学习要面临六本书,古今中外,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大环境中去学习,也要将世界史与中国史进行对照。

6.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开卷考试。开卷考试就不用背书,甚至不需要努力学习历史,这是存在于许多学生中的思想误区。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只靠临场翻书是不行的,要适当识记一些基础知识,同时要加强理解与应用。

7.整个复习过程循序渐进。初三历史复习一般分为第一轮基础知识、第二轮专题综合、第三轮强化训练。每一轮复习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所侧重。

8.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史为鉴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不能孤立地、呆板地学习历史,要将所学知识与当今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9.重视乡土历史,贴近现实生活。乡土历史知识体现了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在中考命题中往往占有一席之地。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8

关键词:历史论述题;高考;解题技巧;方法

历史论述题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这种题型,最近几年,已经成为高考中的高频高点,特别是上海的高考改革已走在前面,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安徽最近几年连续几年都在考。根据上述理由,可以认为,历史评述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是有可能的,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历史论述题的研究与训练。下面就谈谈我在论述型试题方面的思考与尝试。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安徽高考最近几年连续考查了了论述类试题,例如2012年的文综第37题(2)问:综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12分);2013年文综36题(2)问: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16分);2014年文综37(2)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根据出题的频率与密度来看,分值越来越高,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大对这种类型的题目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二、试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方法1:整体考虑,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慎重表态

首先将题目审一至两遍,初步得出“该题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有几种明确的观点?观点之间有无联系?该题共有几问?提问之间有无联系?”然后针对不同观点,联系相关课本知识,进行纵深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合理、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慎重表态,尤其是第一种类型,尤其要慎重,表态出错则“满盘皆输”。下面试举一例,对上述方法加以说明。

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试根据周室衰微和秦朝早亡的历史,分析评论柳宗元的观点。首先通过审题,初步得出“此题围绕西周、秦朝灭亡的政治原因展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周失之于制,秦失之于政不在制;提问单一,只需分别加以论证。”在此基础上,然后分别联系相关基础知识纵深分析,逐步进行论证:该题的“制”专指制度,不涉及政策或国策;前一个“制”指分封制,后一个“制”指郡县制;“失之于制”在于分封制的双重影响。分封制曾一度拱卫了王室,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但随着诸侯强大,征战不休,王室更加衰微,至战国最终为秦之所灭;秦亡于暴政,与郡县制没有必然联系且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细致、精准的分析,准确得出柳宗元的观点是正确的。不难看出,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制”的含义,要“看破识破”明确其专指制度;二是分封制的双重影响(通盘考虑);三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明确指出郡县制与秦亡无必然联系。

方法2:专业、灵活,审清题意,抓住重点,逐层分析

审清题目意思是做对、做好历史评述型题目的前提、关键,重中之重,首先需要专业的基础知识,做到灵活而又灵活,仔细而又仔细。其次上述例题解答过程中,对解题思维的专业性有一定要求,如对“分封制”双重影响的通盘考虑,对郡县制与秦亡无必然联系的分析都要有历史学科解题的专业思维,否则就会“盲人骑瞎马”,找不准解题的核心要点。不同的题目需要有不同的解题思维,不能僵化,尤其像评论型主观题,出题灵活,难易不一。

方法3:夯实基础,全真演练,总结经验,逐步提高

教师在给学生制作训练试题时,需要借助高考试题,对学生进行全真演练,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我在出题时就引进了2012年江苏高考题: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材料(略),题目: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要求学生阐明历史认识修正与史家及史家所处时代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时,最重要的是提炼观点时要简明扼要,准确精练,否则论述可能会偏离主题。解答上述例题时可以看出,不管出题的“切入点”多么巧妙,不论要点如何难找,最终都会依托相关的基础知识合理诠释、论证相关看法或观点。“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解答所有历史学科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日常学习中要对基础知识加以梳理,理解掌握以及重复记忆,这样在解题之时才能有效灵活迁移运用。通过总结,加以领悟将其逐步转化为相应的解题能力,以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9

关键词:初中学生;历史材料题;答题能力

一、背景

梁启超先生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教学运用史料论据充实课堂,对帮助学生树立“史由论来”“论史一致”的意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教学趋势的风向标与考试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兴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以前形成的陈旧教学方式已经严重脱离现实,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措施

1.对初中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研究

历史材料题的材料都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或解读。表达方式可能是文字、图片、表格、图画等,无论哪一种,首先都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考察。所以,研究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历史书籍,是很重要的。在七年级时就应该开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初中史料教学的研究

除了学生对历史书籍的基本阅读,老师的授课对学生理解材料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选取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还与课文内容吻合的材料就是老师们研究史料教学课堂的重要方向。

3.对初中历史材料题的研究

阅读和史料教学是研究的基础,最终的目标,是研究历史材料题。对历史材料题的材料类型、设问方式等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为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提供指导。

4.对学生答题能力的研究

答题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阅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运用历史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历史事件和历史材料相结合进行还原、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基本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等,学生怎样才能达到在某一方面的提高,是研究的核心,也是最终目标。

三、成果

1.形成了书籍推荐目录表

阅读是提升学生解答材料题能力的重要条件,课外历史书籍的阅读为解决学生解答材料题提供了巨大帮助;在学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时候,词汇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也有明显提高。

2.完善了“史料教学”课堂的学案设计模板

“学案”一直是我校倡导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案模板的完善给老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指导。结合个人教学风格设计课堂内容,选择对应史料,对史料做处理,然后化为教师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3.构建了“XXwY”史料教学课堂模式

笔者结合科组已有的经验,对史料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进行了架构和完善,形成了“选史料――析史料――悟史料――用史料”的“XXwY”教w模式。历史材料题的答题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史料阅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XXwY”模式对学生以上几方面的答题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析史料”环节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悟史料”环节通过对史料的感悟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而“用史料”则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归纳材料题类型和答题技巧

通过课题组老师和学生一起长达两年的实践研究,总结出材料题的基本类型和答题技巧。

(1)材料题基本类型

a.文字型材料题:由一段或几段文字组成,内容可以是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史实或对历史现象的描述,也可以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等。

B.表格型材料题:一般会和其他形式的史料“组团”出现,用数据或文字组成表格对与历史相关的事件、影响等进行归纳总结。

C.图画型材料题:图片分普通图片和漫画,隐喻相关历史史实或现象,需细心解读。

D.地图型材料题:一般配以文字材料出现,以地图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e.综合型材料题:除了文字型材料题,这种题型最为多见,会综合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材料考查学生,难度较大。

(2)材料题答题技巧

a.认真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或语句,获取答题信息。

B.带有“根据材料指出/概况/分析……”的,必须从材料中概括归纳。

C.答题时,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如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科技等)来回答。

D.开放性题目,先概括主题,再围绕主题写相关内容。

e.结合分值思考答题要点。

综合起来就是:一读材料定考点,时间地点是关键;二审问题明方向,背景意义经常考;三思答案尽全面,分值细节莫遗忘。

结语:提升初中学生材料题答题能力,必须着眼于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现实瓶颈,从小处着手,力求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困扰学生和老师们的一个个问题。这样的研究服务于老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很有实践价值。学生通过老师的引领,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有明显进步,历史学习的观念在不断改变,学科素养也会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篇10

就以1997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1、题目的整体难度比96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6、7、8、9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2、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3、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44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150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1998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1、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1993年的44题、1994年的38题、1995年的38题、1996年的47题、1997年的46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2、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3、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1995年、1996年、199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48%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1989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史料分析题至今有9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4、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