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十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十篇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3:42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外阅读初高中衔接

初高中衔接是我国当前中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中考后,大批的初中毕业生都涌入各种初高中衔接的培训班。高中开学之初,教师也都会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给刚跨入高中的新生进行初高中衔接辅导。在这种大环境下,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历史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外阅读辅导,以及帮助学生实现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等问题并未受到应有重视。

一、历史课外阅读在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中的重要性

1.历史课外阅读是高一新生亟须弥补的一项功课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广泛阅读对学习的重要性。历史课外阅读对于学习历史也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历史囊括古今,包罗万象。仅仅依托教科书是很难学好历史的。鉴于此,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初高中历史课程对于课外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在课程资源方面强调:除了历史教科书外,图书馆、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指出:学生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课程资源方面强调:除了历史教科书以外,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等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当前,教育部的历史课标研制专家们在多个场合透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显而易见,要落实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深化初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就离不开在学生中推广历史课外阅读。然而,众所周知,当前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十分匮乏。历史课外阅读是广大中学生亟须弥补的一项功课。而高一阶段则是学生改变旧习惯、重视历史课外阅读的一个契机。

2.历史课外阅读是高一新生克服初高中衔接障碍,顺利适应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途径

初中历史课程从宏观角度入手,按照时序编排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侧重于识记。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基本掌握知识,应对中考。高中历史课程兼顾宏观与微观,按照专题编排教材,教学内容的时空跳跃性很大,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远远超过了初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上升到了侧重理解与应用的层面。高考更是突显能力,对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查。习惯了初中历史的高一新生,一跨入高中,就面对着迥然不同、难度骤增的历史课,往往很不适应,难以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的衔接,进而影响了学习,而历史课外阅读能帮助高一新生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一些可读性较强的历史课外读物能帮助高一新生缓解畏难情绪,重拾学习历史的兴趣与信心。其次,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课外读物能帮助高一新生适应教学内容跳跃性大的特点,有利于拓展知识面,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此外,广泛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及相应的交流探讨有助于高一新生领悟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与方法技巧,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史证能力、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二、改进高一新生历史课外阅读状况的策略

历史课外阅读对于高一新生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是很重要的,但他们却对于历史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如何改变这一羁觯帮助高一新生养成历史课外阅读的习惯呢?

1.开门见山,讲明为什么读

历史课外阅读对于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性,教师很容易明白,但学生就不一定能明白。所以,在学生刚跨入高中,刚接触历史时,教师就应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对于读好高中历史的重要作用。我习惯于借助高一新生的第一堂历史课上一节《导言课》。在这节课里,我会简单介绍初高中历史的差别与联系、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学习高中历史的建议等内容。我会向学生强调历史课外阅读对于学好高中历史的重要作用。

2.推荐书目,指明读什么

由于历史包罗万象,历史类读物汗牛充栋,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书籍琳琅满目却又良莠不齐,高一新生在阅读历史课外之初应由教师推荐阅读书目。适合高一新生阅读的历史读物有以下几类:

(1)优秀的历史通俗读物。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谌旭彬的《汉朝:被掩盖的真相》《中国:1864―1911》,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历史的底稿》,(美)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带一本书去巴黎》等。这些优秀的历史通俗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强,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增长知识、提升历史素养。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市场上的历史通俗读物鱼龙混杂,各种穿越、戏说、秘史充斥其间,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较为严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甄别优劣。

(2)名家名著。历史课外阅读应重点读名家名著。但历史类书籍多,名家名著也多,切忌贪多求全,要从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出发,精选与高中历史教材相关、与高中生认知水平相契合的名家名著。值得推荐的中国史方面的书籍有: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葛剑雄的《统一与分裂》,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美)徐中约的《中国的奋斗》,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王奇生的《革命与反革命》,(美)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等。世界史方面的书籍有:陈哲衡的《西洋史》,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钱乘旦的《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李剑鸣的《美国的奠基时代》,(美)帕尔默等合著的《现代世界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等。

(3)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这些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数不胜数的历史类文章充斥着网络与各类报纸杂志,令人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又因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与辨别能力尚显稚嫩。鉴于此,我认为,学生要阅读历史类文章应首选优秀历史杂志中的文章,专业的学术杂志论文对他们来说过于高深。上述四种刊物中有很多的内容都适合学生阅读,能对他们学习高中历史以帮助与启迪。

3.言传身教,教会怎么读

首先,大多高一新生由于长期不注重历史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加以辅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课外阅读习惯。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先有一桶水。而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就要喜爱阅读,通过榜样作用去影响学生,通过渊博的学识去感染学生。我就很喜欢购书与阅读,家中藏书近千册,长期保持着每月精读两本书的习惯,工作之余也常常手捧一卷,埋头阅读,虽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难以在知识层面上给予学生深刻启迪,但我爱读书的习惯还是影响了部分学生。

其次,要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例如,一讲到课外阅读,很多学生马上就会说:“学习任务那么重,作业那么多,根本没时间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利用零散时间来阅读,让阅读代替玩手机、玩游戏,使之成为一种消遣的方式。面对茫茫书海,动辄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大著作,学生往往容易退缩,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选读与全读、精读与略读等阅读技巧。有的学生说:“教科书都记不牢,课外书更是看了就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不追求过目不忘,只要书看多了,就会有一定积累,自然会润物细无声般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应有所问、有所思,当有想法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但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对于深入探究此问题的学生可阅读美国学者艾德勒的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

最后,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历史小论文比赛、读报告会、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评选、历史辩论会和编排历史话剧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当然,很多交流探讨无须大张旗鼓,只要随时随地、轻松自由地进行即可。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发地交流探讨。如学生向教师借书,教师可适时询问“读到哪里”“有什么感受”等。当碰到两位同学交流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给予他们以鼓励与肯定,并解答疑问。

三、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课外阅读是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桥梁。教师应重视历史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高中教育的实际与高一新生的特殊学情出发,对他们的历史课外阅读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历史课外阅读习惯,让历史课外阅读在学生的初高中历史衔接中以及以后的学习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2

随着初中历史学科纳入毕业班学业水平测试的统考科目,其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近几年的历史中考成绩并不理想,即尖子生不尖,优生不优,特别是中下等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大,严重影响了历史学科总体质量的提升。经过对近几年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得分率较低的试题基本上集中于阅读理解类非选择题,以及转弯较大的选择题上。由此可以看出,制约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在阅读理解方面。现就如何通过历史作业的设计,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应用历史作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努力提高历史教师的历史素养和历史作业设计的能力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行。历史教师提高历史知识水平,势在必行。历史教师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运用历史唯物的观点和科学发展观的态度讲述及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要熟悉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各项要求,做到正确使用教师用书,准确把握历史教学的重难点、教材的灵活运用以及教学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历史教学实践和作业设计中不断总结与反思,以达到自我提高。

(二)合理设计历史作业

(1)作业设计体现工具书的使用。如字典、词典、历史词典、历史文献、通史资料等。历史课文中有不少难读、难写或不常见的字词,且多为重要的人名、地名、首领的称呼等,也有许多历史概念、历史典故、历史成语等,此类作业必须借助工具书才能完成。

(2)预习作业设计(即阅读标记作业)。历史课文中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结果、性质、影响、评价,历史概念,历史成语,重要战役等。要求采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标记要求泾渭分明,使知识点一目了然。这类作业设计意在培养学生预习历史课文的能力。

(3)制作大事年表的作业设计(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即编年体的方式)。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大事年表、新中国外交成就大事年表、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年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等的设计制作。

(4)评价历史人物作业设计(标准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功过是非,正确评价。要求不能简单草率,片面的主观臆断)。

(5)问题引读法的作业设计。即学生带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阅读历史课文。这类作业设计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意义),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6)图表作业设计。历史课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学会阅读图表并制作简单的示意图,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如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战国七雄位置示意图等。

(7)历史学科与边沿学科的作业设计。如历史阅读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历史课文中涉及不少的文学艺术成就史内容。阅读理解能力也是语文课必备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多与语文教师沟通联系,探讨同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作业设计尽可能地整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交融点,共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历史离不开特定的时空环境,因此,历史与地理有着许多必然的联系,同样,历史教师也要加强与地理教师的沟通,更好地为历史作业设计服务。

(8)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作业设计。如历史与民间节日的关系(伟大的诗人屈原与端午节的来历等),历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等)。

(三)课内阅读作业设计

即历史作业的数量、难易程度都要适中。课内的练习以及检测,还要适当引入教材内容作为题目的文献材料,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课文的阅读与理解,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四)课外阅读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是课内知识的补充与拓展,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历史教师要设计一些适当的课外阅读作业,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课外读物来完成此类作业。

二、通过历史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应注意: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应抓早抓实。从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历史教师就要有计划地在作业设计中,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以及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考试材料;方法技巧;课外史料;学科联系

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对历史教材的阅读理解

学生的学习最先接触的就是教材,所以阅读理解的第一步就是明白教材的内容。

1.对历史教材一册书的“导读”、目录、每一单元的“导读”,需要老师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说明,让学生知道这些体系前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框架。老师要提示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掌握知识的大框架。

2.对每一课前的小框里的课前提示、课中知识和课中思考题的阅读理解,这些是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难理解的内容的提示。这些内容也需要老师提示学生注意阅读理解,做到对本课内容全面掌握和了解。尤其在上课进行知识讲解和分析的时候,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老师进行提示和点拨,给出知识框架,让学生注意学习历史的几大要素,如时间、事件、背景、过程、结果、意义等。就像分析语文课文一样,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二、对考试材料的阅读理解

1.遇见材料题,先不要害怕,不管什么形式的材料考查的都是学过的知识点,首先学生要树立信心。“在战略上轻视它,但在战术上要重视它。”所以,学生的心态很重要。

2.做材料题时,先浏览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前提是一定要把问题看清楚,一共有几问,涉及材料的有几问,材料外的有几问。审清问题是做好材料题的前提。有的学生没有搞清楚问题就做题,导致回答偏离甚至答非所问。还有一些学生,没看清有几问,回答少了,导致白白失分。带着问题中的关键词阅读材料,准备解题。如是问材料中的现象,还是导致的原因,还是让比较进行说明等等,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是让依据材料作答,还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必须看清楚,做到有的放矢。

3.阅读材料时,注意几个关键地方:(1)有的题目后面给了一段话,会提示出下面材料是关于什么内容,学生阅读时要注意;(2)材料的标题,这提示了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3)材料的出处,有的是人、有的是书名、有的还附带有时间等,这些会提示出一些背景,有利于答题分析原因等;(4)材料最前面的两句话和最后面两句话,往往是概括性的和总结性的话语,对答题很有帮助。

三、多种阅读方法和技巧相结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阅读初中历史教材前言和目录时,可采用“略读法”,就是迅速地浏览阅读材料,提纲挈领地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一种读书方式。阅读较难理解的材料时,可选用“研读法”,就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推测的一种读书方式,研读是理解、鉴赏材料的重要步骤,它讲究细嚼慢咽,追求理解透彻,强调各种感官的积极活动,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以“商鞅变法”为例,教师可先板书以下问题: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变法最终是否取得了成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变法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其目的是否达到。

四、对课外史料的阅读理解

注重课外培养,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若单凭每周两节的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教师可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在课内重点培养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好课外的广阔土壤。第一,布置灵活有效的历史作业。恰当的历史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中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可将历史课堂的延伸知识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搜集资料,并在下一节课上讲给同学和老师听,这样学生无形中已利用课余时间锻炼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活动课。新教材允许学生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历史新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正好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举办以“春秋战国历史故事会”“中国少数民族的变迁研究”等为主题的历史活动课和课外兴趣小组,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搜集材料、理解材料。因此不仅要加强课堂阅读,更要加强课外阅读,增加知识储备,广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内外阅读指导。

五、对学科联系的阅读理解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本阅读;课堂体验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呢?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教学改革,大胆创新,探索出了课本阅读、课堂体验、“历史180”校园之声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课本阅读,铸就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川教版初中历史课本忠于课标,倡导的新的课程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川教初中历史课本的读本特点,注重课本阅读,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课本阅读,积累历史史料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如在学习“俄国农奴制的废除”一课时,课本用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大字小字、辅栏、史海拾贝为我们呈现了大量的信史,通过阅读积累,学生就能清楚的了解认识到俄国农奴制废除的背景,农奴制的废除和俄国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从而更加深刻、更加真实的理解俄国农奴制废除这一对俄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主题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呈现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大量史实,学生就能自觉的从史实中真实的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通过阅读课本呈现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等大量史实,学生就能自觉的从史实中真实的认识到中国人民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到民族团结,共同抗日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保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博怀和坚持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认识到民族团结,共同抗击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念。在阅读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民主革命这一历史专题时,通过阅读积累课本呈现的大量史实,不仅能认识到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艰难历程,更能深刻认识到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百年抗争的必然选择。在川教版历史课本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实物图片,历史地图,大字小字、辅栏、史海拾贝等史实叙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史。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阅读历史课本,积累历史史料,从史料中得出认识、观点、结论,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的核心素养。

二、课堂体验,铸就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课堂是历史学习,“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的的主要阵地。学生的阅读在课堂,理解在课堂、体验在课堂、认识在课堂、感悟在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升华在课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教师应抓牢课堂体验这个着力点,通过师生合作、学生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通过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标要求是我们培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呢?课堂合作,情境体验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西安事变的背景、概括、中共和平解决的方针和努力、意义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穿越时空,回到1935年的西安。你就是一位从东北流亡到西安的学生,根据以情境片段段说出你的见闻和感受。片段一:东北沦丧。片段二:辗转流亡。片段三:一二九运动。片段四:西安事变。片段五:民众心声(学生、市民谈论捉蒋、杀蒋、放蒋)。片段六:来到西安。片段七:民众心声(放蒋、、张学良)。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分组开展讨论。在学生讨论成熟时,随即进行课堂展示点评。通过情境体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形成热爱党,相信党,跟党走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情境体验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设身处地的走进历史,理解感悟历史,从而从历史中吸取营养,获得独自的内心体验,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境体验重体验,重认同。具有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设计简单,可操作性,可控性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情感形成的?认知规律。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途径。

三、“历史180”校园之声,铸就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在开展历史手抄报、历史小论文、主题演讲等历史实践活动之上,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立足于历史教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和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文性。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宗旨,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设施,创办了播音小栏目――“历史180”校园之声。“历史180”校园之声,就是在学校的校园广播语音平台的早上7,30、中午12.00、下午17.30开始播音中,开设历史小栏目,播出历史类节目180秒。早上由七年级播放,主要讲述历史故事,中午由八年级播报,主要讲述历史人物,下午由九年级播报,主要讲述历史感悟。我们要求分班分组,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以小组合作写稿,合作播报完成。通过“历史180”校园之声,讲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表达历史思考、历史感悟。我们在注重课本阅读、注重课堂体验的情形下,为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应走出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积累到的历史知识,体验,感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运用,使自己是历史知识,体验,感悟得到深化和升华,助推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

【参考文献】

[1]文章明.一套特色鲜明的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中国历史》评价.《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11

结合初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对高效课堂有以下几点看法。

1抓源头,做好“研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一步

如何实现课堂教与学的高效,是最近一线教师的热门话题。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指出,首先要解决: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高效的教学应是用最浅、最容易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怎么获取历史知识的过程,因此他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深入才能浅出”的观点。

一线教师更在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与成效。在进行初一的历史教学时,备课先研读课标整体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对初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是侧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如七年级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知道历史传说的一定价值。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会学生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史料和观察《宗法制示意图》。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重点识读《战国七雄形势图》《都江堰示意图》。对初一情感教育突出: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七年级在综合单元最明显。如七上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因此三维目标在不同的课中,分量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强一些,有的课知识性强一些。因此围绕课本,参考教参,确定本课的主题思想,考虑要突出渗透什么历史观,价值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什么部分,将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来实现。这过程很像建楼房的框架。

2重教学设计与实施是落实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

2011版新课标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一定要切实重视,因为无论知识的达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都是要通过过程与方法实现的。教师要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改进是为学生学习改进服务的。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进入教学思路的设计,理出一课的教学主线。如七上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理出“汉武帝文韬武略,大国之崛起”为主线,理由是汉武帝在位时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也被称为“汉人”。教学设计中突出历史教学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以丰富课程内容,做教材的延长性。第一,导入设计方面,根据每课教学内容确定导入方式。其方式是灵活多样。如果教学内容较多,采取直接引入,避免占用过多的时间。如果教学内容较少,可考虑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如七下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设计唐太宗出巡蒲州对刺史赵元楷的批评引入或调查学生“你对唐太宗知多少”让学生讲述。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重视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运用能较好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丰富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有利于浅化历史因过去性,抽象性难理解的问题。我校今年建成高效课堂的历史用室,摸拟历史文物博物馆和安装触摸屏电子板,可以与远程网络对接。使历史教学更好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3勤于反思与修改推动高效课堂实施得更好

也许通过精心准备之后,信心满满进行教学,才发现教学漏洞或不足,需要改进。

第一,准备材料太多,因为主观认为一些资料不错,舍不得删掉,还有图片过花俏,结果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把重点知识内容冲淡了或导致学生兴趣点转移了。

第二,由于初一年学生刚接触历史课程。学生不会做笔记,不懂得如何学习。要教会学生做笔记,阅读教材,抓住关键词或中心语,学会初步的史论结合。由于每周两节课,两课会隔几天才会上,新的知识很容易忘。因此每课用五至十分钟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正确获取并得到满足感。

第三,知识点的讲解的顺序有不太合理。课件的版面要先提出问题或设疑问,让学生回归书本思考找作案或讨论,再呈现出知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并讲解引导。最后小结归纳。比直接呈现教学内容效果更好。因此要做细致的课件修改。

第四,运用课件教学老师往往发现教学进程较慢。因为老师补充较丰富的图片、史料、视频、音频等内容,会占用较多教学时间,而且播放过程中要配合适当讲解。注意不要忽视讲故事和讲述历史细节。因为历史细节是历史的灵魂。“知难才能知不易”才能理解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的选择与作为。如讲述长征的精神,只有通过数据和故事的讲述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专家建议每课课件的页面制作不要太多,建议在十五至二十张,资料要尽量精选。

第五,学生一课学完后有收获吗?学生往往对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较难理清。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有学生建议每课最后留5分钟,让学生对本课疑问进行提问,这是很好的建议。往往老师对教学时间的控制无法很准确,对此可改进办法,与可移到下一节课。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课堂提问法

根据《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二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思考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及图表的形式陈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从教初中历史多年,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提问法,不失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

一、运用提问法加强学生记忆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对教材中大量的史实进行记忆,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加强记忆的方式很多,其中,课堂提问法就是加强记忆的有效手段之一。即老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重大历史事件与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等相对零碎的知识点链接起来,整理成相互关联的知识框架。在以后复习时,只要提及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学生就能联想起该知识框架中的相关内容,起到“以一统万”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对于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然后启发学生回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回忆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回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回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将“零碎”的知识点总结成便于记忆的知识链,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运用提问法时,设计的问题既要巩固原有的知识,又要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内容;不仅要承上启下,而且要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比如,教师在上完新课后,提出问题,总结新课内容,提出下堂课的思考题。在下堂课上课之前,提出问题,复习上堂课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涵盖性和代表性,能将新知识和旧知识都纳入其中,真正达到强化记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运用提问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让学生在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新课的预习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地通读,而是带着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寻求答案,即边阅读,边思考,边解决问题。学生养成了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就会主动在阅读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终身受益。

我在《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活动中,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活动小组,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对其中几个小组布置的预习要求是:仔细通读两遍新课内容。对另外几个小组的预习要求是:带着老师布置的思考题阅读教材。第二天,分别向这两批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结果是,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的学生的阅读效果明显好于只是通读教材的学生。然后,我让学生现场比较前者和后者的区别,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两种阅读方式存在的差异,使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和动机越明晰,理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由此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运用提问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通过图表进行表达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观看与初中历史课程有关的《甲午风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美国的悲剧》等电影,然后,组织学生简述影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实后,向同学们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故事,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还可以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给学生留下思考题,让学生提交书面作业,比如,在讲授《社会生活》这一章节时,要求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继而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对人们的衣、食、住、行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从而锻炼学生书面表述历史事实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表格,比如,引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分门别类地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使历史知识更加内容明晰、条理清楚。表格作为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在分析、归纳和处理历史信息方面,明显胜于其他表达方式,可增加学生的表达渠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7

关键词:高中课堂;历史教学;阅读能力;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54-03

“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学论的概念,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要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必须在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原来冷冰冰的历史文字跳动起来。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要灵活地运用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一、历史课堂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既是新课改和高考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实施,高考的逐渐改革,现在的高考题已不再是简单、具体的选择题、问答题,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考察的新型材料题。它往往变化灵活,涉及选择题、主观题,常以丰富的材料呈现,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阅读和鉴别史料的能力。如2011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考试大纲说明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就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因此高中历史课堂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就顺应了现在高考改革发展的趋势。

高中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本来就是要面对大量的材料,然后从中鉴别获取有效的信息和知识,要使学生更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显得很重要。进入高中的学生已有三年初中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就更应该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笔者就新课程实践中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和做法与大家探讨。

二、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点做法

作为高一高二学生,各科学习任务重,课外时间一般都会给中英数作业占用,课外学习历史时间较少。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我们只有用最少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怎样做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下面就结合高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岳麓版)一课为例,说一说做法。

1.让学生带着目的读教材(或材料)。我们知道历史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单元说明、课题及导言、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下面是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主张?想一想: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却有那么多思想家、改革家要探寻“公正的理想国”?

(2)试结合教材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你还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吗?

(3)我们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呢?

(4)你能说出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吗?

(5)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6)巴黎公社是在什么样的特殊条件下诞生的?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自由讨论,用约十分钟时间找到了粗略答案。然后老师再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我们知道高考是结合考纲课标再综合几个版本教材出题的,因此在分析一些具体问题时还要找很多的相关资料,最好同时结合人教版教材互为补充。如要学生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时又同时展示下面阅读材料: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二: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材料三:共产党……消灭私有制,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这样学生就更进一步加深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的理解了,从而又会更加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了。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8

一、立足文本,把课备实、备透、备精是根本

面对丰富多彩的历史课本,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备课时一定要立足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并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把课教浅讲懂,让学生真正弄明白、弄透彻,是对学生最实在、最重要的人文关怀。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发掘教材中的历史线索,把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逐渐引导、深入到教材深处,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课堂的生动有趣。课堂的时间很有限,备课时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要善于化繁为简,抓住历史发展的线索。教师在课前应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自主学习提纲,理出主要提纲线索,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将梳理线索的方式让学生掌握。

二、析透题目、解读文本是核心

标题是历史教材“心灵的窗户”,它们不仅能提纲挈领,涵盖课文内容,起着统领、概括和提示的作用,而且能突出重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历史教材中一般有三种标题:单元标题、课标题和课文中的子目标题。单元标题是历史线索的统帅,课标题是历史研究对象的过程,子目标题是历史知识要素的构成。如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标题“近代化的艰难探索”,每一课的标题就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具体过程: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揭示了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过程;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揭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第8课“辛亥革命”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建立中华民国的过程;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揭示了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过程。而每一课又详细地叙述了历史事件过程的背景、时间、内容、影响等基本的历史史实。建立在这样的历史框架下的阅读学习从总体上把握了某个阶段的历史发展规律,构建出前后衔接的历史体系。北师大版的教材每课标题生动、精练,对标题的解读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1课时标题是“向人性扼杀者宣战”,面对标题学生自由提出疑问:1.谁扼杀了人性?――教会和教皇。2.为什么说教会扼杀了人性?――罗马天主教会在思想上处于万流归宗的垄断地位。3.“宣战”的方式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师生共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很容易引出文艺复兴这个本课的核心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即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意义和实质等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三、科学合理地使用历史材料、插图是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径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安排了“材料阅读”,每篇材料阅读都注意与课文的内容珠联壁合,保持较强的可读性。所选历史资料文字比较浅显,适合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散在各课的历史资料不仅为教师讲课提供了方便,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开阔学生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起到了程度不同的作用。如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课后“材料阅读”选取了文言文资料,并配备了译文,贯彻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虽然其中有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但老师利用这些资料可以训练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设置材料阅读题,培养学生材料分析作答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还配有大量的历史插图,包括各种图片、地图、照片。这些历史插图既可以印证教材上文字记载的内容,也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因此,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鼓励启发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

观察是解读历史图片的第一步。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的图片“步辇图”,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先让学生根据注释配解说词: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节为松赞干布求婚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同桌设计对话,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这种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看图叙史是解读图片的第二步。看图叙史,既解读了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记忆更深刻,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课标;学生能力

中考是对学生整体知识、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故考卷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项目也较多。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反映在历史中考中则是加大了技能考查。因此,要提高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效率,还得从解读新课标开始,采用专攻的形式来进行能力培养。

一、深入研究新课标。做好复习规划

新课程标准是中考出题的依据,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能很好地把握命题方向,明确能力层次。在历史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用表格的形式对新课标规定的内容进行整理,找出哪些知识是需要识记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学生应用的,这样,在复习中,针对识记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类问题则要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而对应用性知识则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做好复习规划也是初中历史复习课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复习阶段,时间少、内容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而系统的历史知识,没有合理的计划作指导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在复习计划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重点,突破难点,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将复习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此外,还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确定具体的复习内容。如在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复习中,要明确学生哪些知识属于“了解”,哪些属于“知道”,活动中如何分析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才会更加有效。

二、专攻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单位复习为形式掌握基础知识,然后进行专攻练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还要引导学生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在强化训练中,教师要跳出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局限,以形式多样的填图、说话、列举分析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对材料的分析中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作,难度大,见效慢,但只要教师能立足于新课标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有效性的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4)。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10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特点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让他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搜集信息的途径较多,这都有利于课程的进行,所以课堂模式的设计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这些特征,进行最优设计。

一、初中历史“阅读互动精讲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领

该模式包括四个环节:①阅读课堂始终贯穿着各种对教学有效资源的阅读,阅读产生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阅读是该模式实现的主要载体。②互动,该模式实现的核心,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开展交流、探究。是突显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共同发展与提升。③精讲,该模式实现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精讲主要是解惑,教师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描述。④训练。该模式必需的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历史认知结构的作用。

这四个环节不是完全机械的分成四个固定的环节,操作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融合。

二、阅读

人的学习最初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包括了专注力的培养、个性的稳定、知识的启迪、想象力的创造力的培养、审美观的建立、探索自我与了解外在等。能够对提供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是学史的基本技能,该模式实现的主要载体就是阅读材料,阅读应贯穿课堂的始终,施教者应解决阅读的两个问题: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对象:即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课堂阅读的对象是很丰富的,基本可分为两大类:教材的阅读和课外的补充阅读。教材的阅读是最基本的,教材上所选的资料应是掌握该课最好的史料,每堂课开始后可设一定时间让学生预览课本,此过程笔者认为是非常必要的,且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初步浏览教材。目前人教版的初中课本涵盖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每课都设计了课文导言,动脑筋,自由阅读卡等材料的阅读,这些材料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是施教者第一选择。尤其要提到的是自由阅读卡,目前的中考考点中就涵盖了自由阅读卡中的内容,施教者要重视此处的阅读和必要的掌握。当教师在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课外的材料阅读:材料形式可以多样丰富,但也要把握两个原则:首先要引入的材料要精确,必有出处。其次所引材料要围绕教学所需和初中学生特点,不要为求多求新偏离教学中心

以下罗列了一些材料的类型,以供参考: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形式,从材料来源看可分为两种: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片段;二是文学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数据材料:数据材料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含有数据的曲线、折线图(如条形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动态曲线图),二是含有数据的表格,它们都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图表化。图形材料:图形试题是以历史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图片主要包括有关历史场面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材料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必须为教学服务,是切合教学主题的。

阅读的方法:即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如抓住关键词等方法,阅读史料的方法无法在这里具体阐述,实施者可以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互动

该模式的核心,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②师生互动,教者点拨。互动的形势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最有效的设计,不要死板的套用。在该模式中比较常用的互动形式有:一,设疑,讨论,答疑。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互动形势,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然后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在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也应参与讨论,及时获取课堂动态)得出结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纠错或补充。二,设计小型活动,如故事会,辩论赛,新闻采访,完全由学生自导,自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智商和情商的有效手段。当然活动前,学生需要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时知道说什么,怎样说。互动环节往往是最能迸发智慧火花的地方,以往施教者的“独角戏”可以落幕了,要甘于在这环节中做配角,不要“抢镜”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说,会说,和敢说。

四、精讲

主要是解惑,即系统的,针对某个细节的深入讲解,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的围绕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模糊点进行设疑(提出问题)、思疑(研究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和复疑(布置学生复习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难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和解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略,精讲环节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上一目了然的知识点不重复,重难点不含糊,这需要教师精心做好课前准备,仔细研究教材和课标,什么可以一笔带过,什么必须重点把握,心中要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