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经济行业前景十篇海洋经济行业前景十篇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0:47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1

关键词:海洋经济;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海洋渔业是沿海地区经济的主要来源和增长点,随着对资源、环保的日益重视,发展新型、现代的海洋渔业形式成为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海洋休闲渔业将海洋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实现渔业产业向社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有效推动渔民转产转业,为浙江省蓝色经济版图的构建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60年代起,加勒比海率先兴起海洋休闲渔业,并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随后此项新型产业在全球范围普及发展,形成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现如今,广东、福建、山东青岛、崂山利用各自区位条件和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海洋休闲渔业,对当地海洋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显著而高效的推动作用。浙江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建设示范区”,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省份,享有得天独厚的优质海洋资源、以及各项政策和区位优势,虽然近些年以来,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在高强度的捕捞及环境破坏作用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近海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鉴于此,发展新型海洋休闲渔业势在必行。

一、发展背景:海洋渔业传统发展结构的困境和转机

(一)困境――海洋渔业传统生产结构不利于新型渔业产业的发展

纵观我国沿海城市的渔业产业的发展可看出,近些年以来,沿海城市依靠自身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极大的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同时也促使我国海洋捕鱼量和渔民量稳居世界前列,稳固了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渔业大国的地位和形象。但是,传统渔业生产方式为生产主导型、原始粗放型,引发海洋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海洋问题,对持续型海洋产业发展极为不利。尤其是对于浙江省这个近海省份而言,海洋产业对于本省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如果未能处理好海洋渔业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阻碍浙江省构建海洋渔业强省的宏伟目标,同时不利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目前而言,浙江省所面临的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困境有:

第一,捕捞过度,导致渔业资源逐渐枯竭。长期以来,公共海域产权不清,其管理也存在严重缺失,渔民传统观念中总是认为“海洋资源用之不尽”,盲目捕捞,一味寻求短期利益,全然不顾资源耗竭后产生的长远影响,致使渔民毫无节制且高强度的进行捕捞,对鱼类种群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自1999年始,中国海洋鱼类捕捞量逐渐步入“零增长”阶段,近几年来,稳中有降,海洋资源总数随之降到很低,长此以往,海洋渔业生产将难以为继。

第二,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沿海地区数量众多的大小工厂排放大量工业废水,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污水不断增加,导致海洋出现富营养化、赤潮等灾害,海洋鱼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严重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另外,传统的鱼类养殖业盲目掠夺性的发展养殖水域,将生态环境效益抛诸于外,过大的养殖量已经超出海洋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容纳量,同时,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及饲料也会对海洋水域造成污染,这些都加剧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转机――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增添活力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感受休闲的快乐,享受生活乐趣,大力推动了休闲经济的快速深入发展。世界著名预测家格雷厄姆指出,21世纪上半叶,全球休闲经济将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将会在2015年前后陆续呈现休闲经济浪潮,进入休闲经济发展新时代,而发展中国家在休闲经济的发展上则略显迟缓,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休闲经济也会紧随其后得到大力发展,以休闲产业改革经济结构,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纵观21世纪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休闲旅游成为新型旅游方式,该产业逐渐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现今假日旅游的热度足以说明我国进行休闲旅游建设的巨大潜力。

沿海地区拥有特色化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利用这些海洋特有的经济优势,可以在沿海地区大力推广海洋休闲渔业,这一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新时期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战略举措。近些年以来,发展海洋休闲渔业成为发达的沿海国家经济进步的又一重要途径,该产业融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不仅使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更以其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起社会周边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海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形成新型的经济发展产业。当前,我国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势头强劲,逐渐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既解决了海洋渔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又拓宽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渠道,构建出适应社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渔业产业,为新兴的海洋休闲渔业增添了新的发展活动和动力。

二、浙江省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优劣势分析

浙江省依托其“海洋经济”的建设背景,发展新型海洋休闲渔业为大势所趋,成为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新内容,基于这一形势,探究浙江省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优劣势,可以更好的定位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方向,探索出属于本省特有的发展路径。

(一)优势

1.区位优势显著,地理位置优越。拓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休闲渔业,其本省的先天地理区位优势必须显著。而浙江省地处宁绍平原,位于长三角南翼,东海之滨,深水海岸线漫长,有“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仓港,连接起水、陆、空、铁等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其交通畅达程度尽显无遗,交通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极具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经济基础和专属的特殊区位优势。浙江沿海地区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建设带,是我国现今两横三纵规划布局中的核心部分,是长三角地区连接海峡两岸的顺畅通道。另外,浙江省的舟山市还是我国最大的群岛市,是我国大陆深入太平洋的唯一核心战略区域。

2.经济发达,综合竞争力极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需要较好的经济基础作为陆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所在。而在全国的陆域经济发展中,浙江省始终名列全国前列。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快速,海洋经济较为发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利用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优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体系,极大的彰显了浙江省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快速的区域之一。仅2009年,浙江省海岛区域生产总值就达到了1.56亿元,与此同时,人均GDp达到5.5万元,海洋产业生产总值2810亿元,其海洋产业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结构。

3.海洋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浙江省海域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近两倍多;近6700公里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一;大约400万亩的滩涂面积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另外,浙江省蕴藏丰富的海洋能,潮汐能、洋流能、温差能,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能稳居全国前列,潮汐能占全国装机容量的40%,潮汐能在全国占据一半以上,其中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稳居全国前列,其渔场面积近23万平方公里,拥有品种多样的渔业资源,并且生长、繁殖速度快,优质高产。浙江近海拥有含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其经济价值巨大。另外,浙江省还具备丰富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相较于其他沿海地区浙江省具有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独特的沿海环境景观,宜人的风景气候都造就了浙江省独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同时,浙江省悠久的历史,又遗留下众多文化遗产,因此,浙江省的旅游资源既有滨海自然资源,又涵盖人文资源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注入了更多的生命活力和吸引力。

(二)劣势

1.思想观念落后,发展过程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一直以来,传统渔业都是第一产业的发展重点,政府、渔业相关部门、渔业生产经营者以及渔民最为注重的就是传统渔业的养殖、捕捞、生产、加工,忽视了现代海洋休闲渔业的推广与发展,没有对该项新兴产业给予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的考虑。对于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往往将大多数旅游景点集中于浙江滨海边缘、海岛或海岸沿线,虽然景点数量众多,但是其地点区位分布零散,各景点之间距离间隔远,无法形成景点联动效应。对于海洋休闲渔业的规划、开发与建设过程,没有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使整体休闲渔业的产业建设过程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同时,缺乏对主体功能的明确定位,重复、雷同现象过多。

2.投资建设力度不足,休闲渔业产业规模小。现今,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的投资来源一般为政府,极少部分为个体经营者。该产业初期建设阶段时,政府投入较大,然而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依靠各渔区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开展现代海洋休闲渔业,必然无法有效满足现代人的物质需求。加之经营者受传统理念的束缚,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不强,很难扩大建设经营规模。

3.专业型、高素质人才短缺,服务技能水平不高。现代海洋休闲渔业融合多种产业文化和产业发展要求,是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现代产业,因此,海洋休闲渔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以及与二、三产业相关的管理营销理念。然而,就当前的经营管理者而言,大多是从传统渔业转产而来,专业技能不强、综合文化知识水平不高。这样的渔业经营管理者对于现代休闲类管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高品质海洋产品开发极为不利,缺乏现代旅游产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无法适应现代海洋休闲旅游发展的要求。

三、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新型发展方式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

近些年来,在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竭的形势下,浙江省以渔业增产、渔民增收为发展目标,对传统的海洋渔业结构进行积极调整,拓展远洋渔业,大力推广科学的海洋渔业养殖技术,结合先进设施,进行水产品深加工,建设休闲渔业基地,促使海洋休闲渔业经济走向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海洋休闲渔业相较于陆地渔业而言,存在更大风险,所以,现代海洋休闲渔业发展建设过程中,政府应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帮助渔民和渔业经营者解决好各种突发事件或问题。

(二)建立、健全现代海洋休闲渔业管理体制

海洋休闲渔业的产业建设涵盖旅游、交通、海洋、渔业等不同部门,因此,海洋休闲渔业是个繁杂、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政府部门应立足于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建设基础上,利用海洋休闲渔业的带动功能,确定其管理职能,强化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促进社会、经济、生态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三者发展效益的最优化。另外,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要求,结合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海洋休闲渔业建设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是对破坏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和整治。同时,加强对海洋休闲渔业基础设施安全性的管理,对休闲渔业船舶进行定期检查,从各方面加强休闲渔业产业的管理水平。

(三)拓宽对海洋休闲渔业的投资渠道

海洋休闲渔业是国家扶持、功能综合的新型朝阳产业,同时也是高风险产业,海洋资源只是其发展建设的基础,要想更好的实现海洋休闲渔业的完善与发展,应基于浙江省现今的“海洋经济”建设大背景,加强陆域及资金投入。立足于发展实际,建立多元化经营主体。相关政府部门做好财政支持引导与帮扶,从而加强对休闲娱乐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利用渔业信贷和保险,加强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更好的带动海洋经济和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建设的背景下,我省应结合本省海洋渔业发展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本省的海洋资源优势,排除劣势困扰,发扬优势,解决其劣势或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探究本省海洋休闲渔业的长期发展道路。同时,注重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将其作为战略发展重点,着力建设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海洋休闲渔业产业的创新力量,全面推动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启明,朱冬平,张秋芳,林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宁波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Swot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5).

[2]李洪英,胡求光,胡彬彬.浙江省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1(06).

[3]孙娴娴,王婉飞.浙江省休闲渔业旅游市场需求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11(06).

[4]阳立军,李舟燕.浙江海洋渔业的发展与未来走向[J].渔业经济研究,2010(02).

[5]吴中平,郑彩儿.发展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05).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2

当前,国家正在重构沿海经济大战略,浙江省被国家批准为海洋经济试点省。2010年8月,浙江省编制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上报发改委。2011年3月初,浙江省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台州海洋资源丰富,实施主攻沿海战略,努力使台州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不仅是顺势之为,更是优化发展布局、培育持续发展动力的长远谋划。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

对于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内外进行的都比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此后,在海洋经济的研究发展历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理论:

1.海权保护理论。19世纪末,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构建了完整的海权保护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

2.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海洋区域经济是在一定的海洋区划体系内,包括自然区、功能区和经济区内形成的海洋区域经济体系,是以海洋区域为单元、以海域资源为基础、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及其海域布局规律的综合反映。

3.海洋区划理论。海洋区划理论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把一个海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海洋区域。海洋经济区划以地(海)域经济为单元,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海洋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地(海)域系统。

4.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共同行动纲领。海洋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子孙后代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它是海洋发展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的一种新思想和指导行动的新模式。

5.海洋产业经济理论。海洋产业经济理论所关注的是,怎样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构建一个完整、高层次的海洋产业体系。该理论认为要使海洋资源得以持续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经济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应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扶持新兴海洋产业,把海洋资源优势和陆域经济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和块状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

以上五种理论为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理论参考,也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二、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台州市海洋资源概况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是海洋资源大市,拥有“港、涂、渔、景、能”五大海洋优势资源,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台州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1.港口资源。台州市深水岸线和港湾资源丰富,可开发港口岸线长96.23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港口的岸线长达30.75公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三门湾、浦坝港、台州湾、隘顽湾和乐清湾等港湾以及大小港口15处,还拥有国家批准的渔港20个。

2.滩涂资源。台州市所辖海域海涂资源丰富,分布集中成片,处于缓慢淤涨状态,主要分布在台州湾等开敞的河口海湾及三门湾、乐清湾等半封闭海湾内。滩涂不仅具有调节气候、纳潮分洪、抵御风暴潮的作用,更有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自净作用。

3.海洋渔业资源。台州海域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大陈、猫头、披山等渔场。三门湾、乐清湾及大陈岛海域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贝类苗种基地,养殖品种类有鱼、虾、蟹、贝、藻等五大类30余种。

4.滨海旅游资源。台州市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汇聚着“山、海、岛、城”等多种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主要景点有桃渚、长屿洞天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大鹿岛部级森林公园和江厦、大陈岛两个省级森林公园,桃渚部级地质公园,石塘渔港千年曙光公园、一江山岛近代战争遗迹和海蚀风光等。

5.绿色能源。台州沿海港湾众多,属强潮海区、潮差大、潮汐能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三门湾和乐清湾。台州海域风力资源丰富,沿海和岛屿有效风时高达7000小时/年以上,此外,台州市海域还拥有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

(二)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

1.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涉海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海洋基础设施、海洋高新产业以及深水港的开发投入不足,海洋经济与省内外沿海城市相比,无论是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滨海旅游业,还是海洋高新产业都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

2.海洋渔业面临严峻挑战,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捕捞渔场缩减,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捕捞生产与渔场资源矛盾更加突出。滩涂养殖和围塘养殖已趋饱和。浅海养殖尚有较大潜力,但发展浅海养殖需要较高的技术、经济支撑,也伴随较高的风险。渔业结构调整任务异常艰巨。

3.海洋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海洋生态压力加大。台州近岸海域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严重污染海域分布在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等海域。近海海洋捕捞强度的迅速膨胀,海洋食物链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直接影响了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4.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高新技术发展滞缓。台州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科技进步作用相当微弱,海洋科技水平不高,海洋产业仍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代表海洋开发前沿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不快,影响了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5.海洋灾害影响频繁,抗灾能力有待提高。台州是浙江省受海洋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近年来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抗灾能力有了提高,但遇较强台风时,抗灾能力仍显不足。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滞后。平原排涝常受风暴潮影响。

三、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和区域布局

(一)主要产业

台州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必须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布局为目标,以沿海产业带规划为依托,重点发展临港新兴工业、港口海运业、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积极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1.临港新兴工业。台州依托港口条件可适度发展能源电力、船舶修造、石油化工等临港工业。(1)沿海能源工业。能源电力方面,台州现有华能玉环电厂。要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形成适度超前、科学配套、容载合理、装备精良、运行灵活、安全稳定的电力安全保障体系,以大型电厂为支撑、500千伏环网为主骨架,实现“大电网、高参数、高度自动化”的电网格局。积极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2)船舶修造业。船舶修造主要集中在温岭、椒江、三门一带,此外还有临海的桃渚造船基地。要培育按现代化总装造船厂模式运作的核心企业,促进船舶产品向系列化、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工艺装备,扩大制造吨位,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船舶工业体系。发展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制造业,提高中小船舶建造的技术水平,发展面向国内外的船舶配套业,形成协调的船舶生产产业链。建立完善的船舶交易市场和网络。(3)石化工业。石化产业带主要是大陈岛石油储运基地及以黄礁涂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的沿海石化基地;要以建设大型临港石化工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进口原料深加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加工为主的低污染、轻化工、深加工型石化项目。

转贴于

2.港口海运业。近年来,台州市的港口和码头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台州港在海门、大麦屿、健跳传统三大港区基础上,增加临海、温岭、黄岩三港区,形成“一港六区”的港口发展新格局,最终形成各港区功能明确、优势互补、民营化特色明显、各港区联动发展的组合式港口,建立港口、公路、铁路为主干的综合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推动海洋运输、仓储、货运及信息服务的发展,努力构建椒江葭沚、大麦屿等现代港口物流园区。

3.海洋渔业。(1)海洋捕捞业。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建立集生产、运输、加工、贸易、服务为一体的远洋渔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提高海洋捕捞的综合效益。完成玉环灵门、栈台渔港,临海红脚岩渔港,三门健跳渔港等省重点渔港续建工程,争取路桥金清渔港、椒江大陈中咀避风港、玉环坎门中心渔港、温岭中心渔港建成。(2)海水养殖业。朝着“特色、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选择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大黄鱼、青蟹、对虾、沙蚕、泥蚶、蛏等品种,建立各具特色的海水养殖开发区。推进水产品种苗工程、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网络和养殖水域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促进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发展。(3)水产品加工业及市场流通。提高养殖产品加工与净化、低值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加快开发海洋药物、保健品和功能食品。依托中心渔港和渔区城镇对渔业产品集聚作用,加快建立海水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出口基地,积极培育渔业加工龙头企业。

4.滨海旅游业。发挥台州“山、海、城、岛、洞”等五大资源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以“游海岛、观海景、吃海鲜、购海货、住海滨”为特色的滨海旅游。加快滨海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使台州成为浙江大旅游网的东部重要节点。打响“神奇山海、活力台州”旅游的品牌,建设浙东休闲旅游胜地。

以桃渚、温岭东部滨海旅游区、大陈岛、大鹿岛森林公园为依托,形成“一带、两岛、六区”的滨海旅游新格局。一带即甬台温通道以东滨海带,实施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区块;两岛即大陈岛(包括一江山岛)旅游、大鹿岛森林公园。六区:三门蛇蟠岛旅游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观光休闲旅游区,包括千洞之岛景区和渔家风情旅游;临海桃渚省级风景旅游区,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兼胜的综合型高等级风景旅游区;台州滨海城市旅游区,为台州市滨海旅游中心集散地和服务中心;台州黄琅滨海旅游区,包括黄礁岛旅游度假村、农业高科技观光休闲园和剑门港海滨休闲娱乐区;温岭东南滨海旅游区,包括石塘千年曙光园、松门海滨旅游区、长屿洞天—方山及江厦森林公园;玉环中国休闲渔都旅游区,包括坎门渔村、南排山休闲旅游区,突出海洋风光和海岛风情。

5.海洋高新技术产业。(1)海洋生物医药业。重点培育和扶持若干骨干企业和新兴海洋产品,加快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保健食品及深水网箱和海珍品良种育苗等开发研制。选择在椒江区内建立海洋创业服务中心、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玉环省级海洋科技园区内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椒江中心渔港、温岭松门、玉环坎门建成海洋药物和海洋化工制造研究基地。在大陈岛开展深水网箱技术和良种育苗工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程研发。(2)海水淡化。大力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开发电水联产热法、核能耦合、膜法低成本淡化、亚海水淡化及海水循环冷却、大生活用水等技术,创建海水淡化产业基地。

(二)区域布局

结合台州市海洋资源分布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从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细化沿海产业带规划,形成“一港、三湾、六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一港即台州组合港;三湾即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六区即椒江口综合经济区、温岭滨海综合经济区、乐清湾综合经济区、三门湾综合经济区、临海滨海综合经济区和海洋生态经济区。

1.台州组合港建设(一港)。台州组合港包括海门港区、健跳港区、大麦屿港区、临海港区、温岭港区和黄岩港区。海门港区:新建、改建、扩建各类码头,争取建设大陈石油储运码头,成为台州对外贸易、旅游客运、能源运输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性港口。大麦屿港区:重点建设外贸集装箱、煤炭、石化中转运输和物流园区,成为台州市南部综合性枢纽港。健跳港区:重点在口外牛头门建设万吨级以上散货码头,成为以能源运输为主,兼顾大小件杂货运输的台州北部综合港口。临海港区:规划分头门作业区和椒江口内作业区。其中椒江口内作业区以千吨级以下码头泊位为主。头门作业区重点开发深水港,做好头门港区开发前期工作,争取连岛大坝工程建设,在大坝中部建成两座万吨级码头。温岭港区和黄岩港区: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为主,为地方经济服务。

2.海湾资源开发(三湾)。三门湾(包括浦坝港):为半封闭强潮海湾,三门湾内湾和浦坝港沿岸滩涂、港汊发育,深水岸线不多,宜发展海水养殖和休闲旅游。健跳港口门和口外洋市涂、牛山岸段深水岸线,水深7~10米,深槽稳定,可建设5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台州湾:为开敞型强潮河口湾,湾外海域散布着大陈岛、东矶列岛,海域开敞,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宜发展海岛旅游、浅海养殖、休闲渔业。头门岛南岸、上大陈岛西南岸段深水岸线,航道水深条件良好,具有深水港的开发前景。其中大陈岛规划建设30万吨兼靠40万吨石油储运码头。乐清湾(包括漩门湾):为半封闭强潮海湾,湾内环境隐蔽,岸线基本稳定,湾内滩涂和港汊发育,岛屿众多,宜发展海水养殖和休闲旅游。外湾东岸大麦屿岸段水深10~30米,水域开阔,拥有发展深水港口的深水岸线。

3.沿海产业带建设(六区)。从产业发展及空间拓展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照陆海联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要求,台州市沿海将建成资源、产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六个海洋经济区。(1)椒江口综合经济区。包括椒江、路桥两区沿岸乡镇。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制造、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及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以及港口海运、港口电力、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临港工业。提高海洋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椒江渔港经济区。建设都市休闲旅游区和黄琅滨海旅游风景区。(2)温岭滨海综合经济区。包括温岭市东南的沿海乡镇。重点发展摩托车及汽摩配件等主导产业,提升改造船舶修造业和配套服务业,培育修造船基地,建设现代化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开发海洋医药、海水利用及潮汐能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建设温岭(松门、石塘)渔港经济区。以大港湾为基地,建设优势海水养殖品种(虾、蛏)产业带。综合开发滨海旅游业。(3)乐清湾综合经济区。包括玉环县及温岭市管辖的乐清湾沿海乡镇。重点发展汽摩配件等主导产业,发展港口海运、沿海能源、修造船、水产品深加工等临港工业。积极开发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水利用及潮汐能等海洋新兴产业。建设优势海水养殖品种(蛏、大黄鱼、虾、青蟹等)产业带。加快坎门中心渔港和玉环休闲渔都旅游区的建设。(4)三门湾综合经济区。包括三门县的沿海乡镇。重点发展沿海能源工业、船舶修造业和海水养殖业。建设健跳大型船舶修造基地。开发健跳深水港。发展浅海养殖,建设优势海水养殖品种(青蟹、对虾、蛏、大黄鱼及蚶等)产业带。(5)临海滨海综合经济区。包括临海市的沿海乡镇。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提升改造灵江船舶修造业,积极发展特种船舶修造。建设红脚岩渔港和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头门岛连岛工程。(6)海洋生态经济区。该区主要涉及离大陆较远、地理位置相对较独立的台州列岛、东矶列岛和鸡山岛(群)及其邻近海域。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修复海洋生物资源的前提下,以调整海洋渔业结构为重点,加快海岛旅游业和港口开发。坚持生态立岛、产业兴岛。发展陆岛、岛间交通,改善基础设施。积极开发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

转贴于

四、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海洋意识,树立科学海洋发展观

围绕建设浙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下列四个思想转变:从陆域国土空间转变为海陆一体的空间思想;从追求陆域经济效益、大陆经济思想转变为多层次、海陆资源综合开发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发展经济和生态建设并举思想;从单纯发展海洋经济转变为发展海洋经济和弘扬海洋文化并举思想。通过统筹协调,推动海洋经济强市建设。

(二)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覆盖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涉及国民经济15个门类中的13个。涉海行政部门多,为了使各涉海产业协调发展,在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高综合调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健全沿海县(市、区)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切实履行海洋综合管理职能。继续充实和加强海洋经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完善海洋经济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决策的执行、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重大政策和措施落实的督察和领导,以保证海洋经济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加大海洋经济投入,构建发展的支撑体系

拓展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国内外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安排专项基金,增加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公益事业、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支持、积极鼓励社会和个人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海洋产业,使台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主体和开发项目多元化。重点抓好台州组合港建设和港口集疏运网络以及口岸服务系统骨干工程建设,通过各港区疏港道路与之相连形成完善的集疏运网络,拓展港口腹地。加快建设沿海电力能源,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促进生产力的优化布局。继续建立海洋信息系统、海洋监测系统、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体系、海洋污染应急处理和救助体系,增强海域管理和环境保护能力。继续抓好海岸防护、水利工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实施“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创新能力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带动作用。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的相互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研发,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抓好企业家、高级专业人才、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鼓励台州高校围绕支柱行业和主导产业,面向区域经济,开设一批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为建设海上台州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各级政府要做好海洋资源调查评价、监测等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依据;要加强对海洋科技工作的支持,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示范与推广。要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鼓励科技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化进程,培育、扶持、规范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加快海洋科技人员的培养,引进台州市急需的高层次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实行引才、引资和引项三位一体,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海洋开发体系。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3

一、前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显示,2l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对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和地区正采取各种方式,制定海洋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

大陆对海洋的开发,正处于进行海洋战略顶层设计,改变“一度滞后”局面的关键时期。中共十报告强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两岸发展海洋经济合作的前景极其必要性,可从3个层次进行论证:

一是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显示,21世纪前30年中,世界经济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进程中,由于陆地再生资源越来越少,海洋资源的占有,陆上经济和海上经济的平衡增长,对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愈来愈重要。在这个意义上,两岸濒临太平洋,同为发展中经济体,两岸共同参与方兴未艾的海洋经济合作,对世界经济和亚洲经济影响重大。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局面所产生的全球和地区作用,对两岸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亚洲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二是从亚太地区看,当前东亚海上权益纷争不断。南海问题、东海问题、问题的后面,其实质是海洋资源重新划分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加上东亚地区历史形成的,缺少多边协议约束力的现状,与两岸经贸关系密切相关的亚太经济合作模式,将更具有区域发展的争议性。如美国“跨太平洋经济合作伙伴协议”(tpp)的提出,以及台湾当局表态希望10年之内参加tpp,这与大陆推进的东盟10+1和中日韩10+3进程,在区域层面构成冲突。

虽然目前欧盟模式受到挑战,但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经济新区块的进程并未停止。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可以体现出两岸关系在共同拥有的海洋资源上,所具有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这将促使两岸民众更加关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与决策。因此,形成一种两岸共享海洋资源,实现两岸海洋资源最优配置愿望的主张,在区域层面,具有经济和战略意义。

三是从两岸看,海洋经济合作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两岸民众的生活。《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早收清单”顺利推进,两岸签署了讨论已久的《投资保障协议》和《海关合作协议》。《海关合作协议》内容包括规范两岸海关合作与相关的产品交易和通关环节,但对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合作,以及与海关相关联的配套机制和涉海区域合作等并未提及。因此,海洋合作可以成为充实两岸之间经济合作范围的重要举措。此外,海洋经济合作作为一个实践的平台,对于增强两岸政治互信,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也具有非常突出的特殊意义。

上述表明,两岸之间讨论海洋经济合作,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地缘经济含义,也有增加政治互信的含义。两岸经贸关系的合作层次,将因增加了海洋合作这一重要内容而得到提升。自两岸加入wto以来,两岸已经错过了一些机会。如2004年前后,在“内地与香港紧密经贸关系协定”(Cepa)签订和台湾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设想后,两岸学界曾经热议过关于南中国海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关系的问题。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具备发展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充分条件。可在上海,福州与台湾之间,先行先试。

二、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1、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理论探索。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仍然为国际主流趋势的判断下,从区域经济学制度主义所主张的成本效益(cost-benefit)理论看,经济危机后的全球化特征,就是更加开放的区域主义背景下,对全球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陆地、海洋到太空。发展海洋经济,就是以陆上地域为基点,以海域为对象,进行经济开发。如海洋空间、资源空间、市场空间、信息空间等,其核心是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和对海洋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随着陆上资源的日渐匮乏,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的提升,人类在深化海洋意识的同时,出现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争夺加剧的现象。如日本由于较早萌生海洋意识,一直对东海海域采取各种“圈地”行动,导致中国传统领土的岛屿,成为中日的“必争之地”。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及菲律宾也在蚕食中国南海岛屿及其海域。目前南海中的53个岛礁,42个被其他国家占领。数百年来从未提出对黄岩岛要求的菲律宾,现在也提出“”主张。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7500多个岛屿,岛屿岸线16000公里,以及38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及专属经济区,这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资产。在维权议题上,两岸存在共识。从区域经济学制度主义所主张的成本效益(cost-benefit)理论出发,共同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海洋权益,能够反映“台湾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愿望”。

两岸已经实现了“三通”,签署了eCFa。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理论看,这表明两岸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未来东海与南海巨大的海洋资源,可以成为支持两岸经济发展的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和后援基地,以及对外开放的平台。两岸开展海洋合作,既是全球化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

2、两岸开展海洋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两岸开展海洋合作,既有两岸经贸关系长期合作的客观经济基础,也具有两岸共建美好家园的广阔发展前景。

首先是两岸区域战略布局的需要。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21世纪前30年,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变革力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接受这一观点,从两岸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向东亚转移,一方面是东亚国际经济的运行将催生新一轮地区性经济整合,赋予国际分工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东亚新兴经济体都面临资源瓶颈,开发新兴海洋事业,有可能成为东亚地区重大的经济转折点。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经济与政治分离的历史状态,也有可能在这次变化中获得新的调整机会。这对处于分离状态下的两岸,以海洋合作为媒介,奠定未来两岸在区域战略布局方面合作的基础,尤其重要。实际上,两岸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两岸在区域战略布局方面进行合作的问题就已经出现。2003年10月,中国大陆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条约”的区域外加盟国后,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就得到了加强。

其次是发展区域联系的需要。从eCFa签署后两岸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关系不断深入的两岸经贸格局看,两岸以海域为对象,以海上通路为动脉,进行海洋经济合作,可增强两岸对区域内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根据自由贸易区理论,两岸实现“三通”,签署eCFa之后,两岸以经贸关系为纽带进行区域经济协作的趋势,将日益增强。虽然目前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南中国海自由贸易区”和“两岸共同市场”等主张,还不能实现,但两岸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自由流动,包括台湾对大陆资本的逐步开放,两岸交流交往的增加,是必然趋势。从区域主义的成本效益(cost-benefit)理论看,其中一个趋势,就是两岸涉海区域联系的加强。例如,在如何维护作为中国传统水域——东海与南海所蕴涵的丰富的矿产、石油、油气等各种资源方面,从珠三角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从长三角到环渤海经济区的众多部门与企业,都有重大的经济利益。两岸海洋合作,可推动当地海洋产业的兴起,与台湾产业对手,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态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也表明,区域经济联系可以使两岸的资源配置更加广泛,更加合理。而海洋资源,包括南海和东海的海上交通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管理。

第三是深化eCFa的需要。目前,两岸处于实现海洋经济合作和海洋资源共享的有利时期。讨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就是讨论两岸如何以更加开放的方式,讨论如何形成eCFa框架下两岸的新型经济协作关系。迈出这一步,将给两岸经贸关系带来新的动力。

两岸产业合作处于从农业、石化、电子信息产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方向发展。目前区域外大国如美国,仍在继续主导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政治与经济格局,美国与日本也是该区域内的海洋强国。但从东亚经济体的发展前景看,由于新兴经济体巨大的群体发展效应(如中国和印度),以及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巨大内需的支撑作用,两岸经济合作的区域含义将越来越突出。在eCFa深化阶段纳入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内容,两岸不仅可讨论是否开启更大自由贸易区的问题,还可就如渔权,海洋石油开采,海洋生物制药,近海旅游等资源的对外开放,eCFa的发展趋势,eCFa与区域外的关系等,进行讨论。

对海洋经济合作在台湾尚属敏感议题,目前台湾尚无正式表态,但问题上,台湾领导人的讲话就耐人寻味。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专访时,表示,4年前台湾就在附近海域进行了多次护渔行动。台湾有13次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对峙情形。接着,又强调:这“不是只纯粹保护我们的渔民,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护我们渔民长年来在当地捕鱼的权利。”从字面分析,台湾方面仅提及渔权,说明两岸在区域层次共同维护海洋权益,还受到一定制约,经贸关系还受到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但讲话从区域层面,强调了台湾在水域的权益,这也是肯定水域的权益,包括两岸共同利益在内。

三、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可能性、策略与路径

如前所述,两岸进行海洋经济合作,应以区域主义的成本效益(cost-benefit)和自由贸易区建立作为理论支撑,即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就是探索两岸海洋资源的配置。这就涉及到定位、策略的实施与路径的选择。

在定位上,目前大陆和台湾经济仍然以出口为导向,台湾对出口的依赖,相对更深。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岸经贸关系已经受到冲击,表现为外来直接投资的减少和来自欧美的订单减少。台湾还面临代工模式无法转型升级,经济不景气的巨大压力。因此,两岸海洋合作的定位,首先是参与全球和区域资源的重新整合,合作的方式应以企业为主体,即按照市场规律,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重视降低成本。

策略上,应考虑两岸如何以最低成本,实现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推进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双目标。两岸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为两岸民众谋福利,两岸进行海洋经济合作是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具体而言,两岸在把握海洋合作的机遇方面,要看到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出现变化,看到更加开放的区域主义提供两岸参与全球和地区资源,包括海洋资源重新整合的可能,并将此目标确定为两岸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路径选择方面,台湾四面环海,拥有的海洋资源有渔业、矿物、能源、食物、海洋生物、旅游业等。已经发展的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包括造船与航运、渔业与水产养殖、石油化工、海洋科技、海下探测、海洋能源技术等。大陆方面,也有广泛的海洋资源,除与台湾重叠的部分外,还包括海上石油开采与大型深海机械等产业群。其中,海上石油开采与大型深海机械方面的合作,在过去已经有一些基础,可以成为优先考虑的路径选择。

此外,两岸均拥有众多衔接东北亚与东南亚,适合自由贸易区发展,能够进行陆海空港联营的深水港与港口群。大陆一些产业群与滨海之间也已经形成互动发展,如江苏的昆山,天津的滨海新区,广东的东莞、深圳等。这为两岸通过海洋合作,参与新的资源配置,发挥两岸港湾优势,缩短全球与地区的物流链,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基本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阶段,海洋合作可以成为充实两岸经济合作范围,促进两岸政治互信的重要举措。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签署的条件下,两岸就海洋经济合作与两岸建立“完整的海洋产业供应链”的设想进行讨论,具有突出的意义。在2008年提出的“台湾海洋发展战略”中,就意识到海洋经济将“成为两岸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新空间”的可能性。台湾“行政院海洋事务推动委员会”则将台湾海洋政策目标制定为:健全经营环境,发展海洋产业,强调“以应对国际化,自由化的新思维,调整产业结构,谋求民众最大利益”。

总之,两岸海洋合作的定位,要把握好尺度。例如,如何处理好两岸在区域层次的经济关系,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政治摩擦,又能够适应两岸周边安全环境。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入探讨两岸海洋合作的理论,路径与实践的重要性。

四、两岸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合作

1、海洋科研与涉海产业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海洋经济以每年两位数的年率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大陆“十二五规划”单列一章,要求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其中又以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为重点。大陆在十报告中,再一次论述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划。发展海洋经济,不仅可以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新的增长点,而且可以为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又一个重要平台。

两岸在海洋经济合作方面,一是加强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二是重视具体产业领域合作。高科技领域合作方面,可以在两岸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等模式的基础上,充分消化过去取得的数百项交流成果,从中筛选出与海洋合作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大陆中海油与台湾“中油”曾经进行的合作项目,又比如原上海水产学院,现在的上海海洋大学与台湾合作的虾苗培养项目等),进行提升,通过加强科技合作研究,扩大合作的范围。在具体推进的产业合作方面,港口建设、空港联运、造船业(货物运输与观光游艇)、国际航线与海上航行安全、海洋能源探勘、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休闲产业、海上农业、深海机械等,都具有合作优势,都可以成为探讨发展的领域。

2、开发两岸物流航运业的合作。两岸应重视物流航运业方面的合作。这是基于两岸已经实现“三通”,交通运输成本已经大大降低。此外,在eCFa后续阶段,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将成为重点推进的内容,两岸资本和货物的互动也将更加密切。目前两岸在路上和空中的运输基本能够满足现状需求,而海上运输却相对滞后。两岸在物流航运业方面进行合作,除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外(如台湾“海上走廊”的区位优势,大陆沿海城市的岸线优势和港口群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物流航运业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岸海洋运输业的整体竞争力。这将为海洋能源等具体合作项目的实施,为形成两岸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合作体系,奠定基础。

3、两岸“海洋城市”的设想。从前景看,海洋产业发展将成为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也面临缺乏战略共识,海洋产业领域面临发展成本高昂和两岸各自的法规障碍等瓶颈(如台湾对“安全”的考虑)。对此,两岸主管部门除了考虑提高政策优惠,清理制度障碍外,大陆方面可以对那些有条件致力于海洋产业发展,有良好规划能力,具备执行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实践方案的沿海大城市,如位于大陆海岸线中部,具备海上辐射能力的上海,地处海峡西岸,面临南海,与台湾高雄遥遥相望的福建省会福州,居于渤海湾前门户的直辖市天津等,对这些具有海洋区位优势的城市,如果被评为“两岸海洋城”,就可得到行政部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被选城市则要提供在当地和两岸之间可持续运作的海洋经济合作发展计划,例如提出有意推动的海洋经济合作的细分产业。这一设想的目的是体现本文主张的区域主义成本效益(cost-benefit)理论,在实践上通过城市试点,逐渐突破目前海洋产业价格高昂,两岸海洋合作存在法律障碍的瓶颈。如上海已经形成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沿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结构,上海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超过全市GDp增长的平均水平。

台湾处于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两大经济圈的中间,两岸“海洋城市”的设想,也能反映台湾的利益。

五、结语

从海洋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看,两岸进行海洋合作具有重要的区域含义,例如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可提高两岸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此外,海洋经济合作也使两岸在Fta和tpp问题上,在应对区域外因素如美国和日本方面,有了更多的战略空间。

海洋经济合作是一个决定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长期有利因素。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10年底,大陆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相对台湾的15000美元,大陆整体人均GDp还很落后,大陆经济水平发展与台湾相比也还有差距。但《蓝皮书》认为,再过10年,大陆沿海,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沿海,人均GDp可能实现追赶台湾的目标。因此,GDp增长方面存在的差距,决定两岸经济的互补性是长期的,也决定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还有巨大空间。例如十后,大陆以西部开发为主的城市化进程,将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机遇。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互补性之上。

从海洋合作的角度探讨两岸经济的发展,也是对eCFa早期阶段两岸18项协议的重要补充。当前,世界经济下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处在把握机遇的关键时刻。两岸除了eC-Fa外,还有16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和台商在大陆近1000亿美元的投资。现有的双边基础,使海洋经济合作可以成为深化两岸双边经贸关系的一个理想平台。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4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

二、我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近几百年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反过来,先进的海洋文化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兴,从而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海洋事业得以快速发展。2003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施行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都是以濒临海洋为前提,以海上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市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洋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研究蓬莱的海洋历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独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蓬莱的航海活动就已兴起。地近辽东、中贯群岛、补给方便、航行安全,这些适应古代航船逐程推进航行的有利条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登州古港一直是历代王朝开展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齐桓公在此大兴鱼盐贸易,秦皇汉武在此寻仙求药,汉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发轫,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备转航。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海运交通的重要枢纽,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港盛城兴,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动了蓬莱的兴起,登州蓬莱被长期作为州、府所在地,成为胶东半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蓬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甲午抗日将领宋庆、晚清名医张伯龙、民族实业家丛良弼、一代枭雄吴佩孚、爱国将领于学忠、现代教育家杨振声等等。蓬莱有众多名人遗迹,朱处约、袁可立、戚继光王世贞以及冯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诗文篇章。宋代诗人苏轼曾在蓬莱任过五日登州知府,写下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的著名诗篇《海市诗》。

(二)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军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州军民实施了大规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处筑沙堤以护战船,在港口东西两侧建寨城以安军营,建成了一个在古代难得的海防军事要塞,名曰“刀鱼寨”。以此为标志,登州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质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自然港变成了人工港,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刀鱼寨”的海防建设不仅体现在港口建设上,同时也体现于常备水军的建设上,登州水师是北宋时期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师。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增设军事设施,名曰“备倭城”,俗称蓬莱水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明代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操练水师,人称“戚家军”,为以后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

蓬莱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蓝天、碧海、金沙以及离蓬莱近在咫尺的长山列岛,构成了蓬莱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景区蓬莱阁和蓬莱水城、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和最长的海上长廊的八仙过海景区、在建的妈祖文化艺术公园以及与蓬莱隔海相望并一起被列为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海上仙岛”长山列岛等,构成了蓬莱丰富的海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自2000年以来,蓬莱市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帆板赛、沙滩手球赛等体育比赛,以及1988年、2005年两次海市蜃楼的全程拍摄和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的拍摄等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蓬莱的海洋文化内涵,开拓了发展海洋文化的新领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莱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灯节”。“渔灯节”是流行于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等渔村的节日,节期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渔民的狂欢节日,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充分展示了蓬莱海洋民间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等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

四、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蓬莱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是蓬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超过30%。随着2004年9月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正式开业,我市海洋旅游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全市旅游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据了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经济收入方面,还是从对蓬莱旅游业的拉动发展方面,可以说,海洋旅游在我市的旅游业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近两年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长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楼阁的八仙过海口景区投入运营;2004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圆柱缸、亚洲最大的热带雨林馆、国内最大的鲨鱼馆和海龟馆、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军港——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修复工程目前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底可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国电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06年底投入运营。随着以上项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文化为题材的海洋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市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经济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

2、对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长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海岛景观资源是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虽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海滨山岳景观、海洋历史文化景观等海洋旅游资源,但唯独缺少吸引力很强的海岛景观资源。长岛在中国版图上称为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共由3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46公里,享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美誉。这里一岛有一岛之奇,一景有一景之丽,因海蚀地貌形成的各种奇礁异石,古朴清幽,玲珑剔透。而其丰富的海岛景观资源正是蓬莱旅游资源中所欠缺的。如何进一步加强同长岛的合作,利用好长岛的岛屿景观,丰富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研究的课题。

3、海洋旅游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蓬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纷繁的神话传说、优美的山海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约二百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但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这二百万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游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使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

1、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推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1)游艇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将超过500亿美元。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就连内陆国家瑞士也达到每69人拥有一艘。中国虽然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但游艇俱乐部的数量却寥寥无几。在造船上,中国已占领5%的国际市场,但游艇产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游艇出口仅有1700多万美元。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当今世界船舶市场上,游艇工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仅休闲豪华游艇一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的销售总额基本上保持在1600亿元上下,而最近几年更是上升至2000亿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运动器材,年贸易额基本上达到3000多亿元,甚至超过商船和远洋发达国家的销售总额。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2)我市游艇业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条件

从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条件来看,我市已具备了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蓬莱是全国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海岸线长65公里,与由30多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相距仅6.6海里,海岸景观和海岛景观资源丰富,为游艇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蓬莱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达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时,蓬莱也汇集了相当规模的外商投资群体、企业成功人士和每年约二百万左右的游客,这更为我市海洋旅游业的大发展、游艇消费步入到中产阶段家庭提供了消费群体基础。可以说,目前我市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

(3)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发系列海洋旅游产品

a、观海旅游产品。蓬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阁凌空”的蓬莱阁、怪石嶙峋的田横山、山峦叠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岛罗列的庙岛群岛,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B、海洋体育竞技旅游。蓬莱沿海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游艇俱乐部会员一般为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长期的商场、官场生涯中,培养了一种敢于正视挑战的冒险精神,而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正符合了游艇会俱乐部会员的消费品味。并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名声、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蓬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C、海洋夜生活。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在游艇俱乐部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蓬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

D、海洋渔业旅游。蓬莱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开展参与性旅游。一方面,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蓬莱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e、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蓬莱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蓬莱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还有驰名中外的加吉鱼,更是蓬莱的传统拳头水产品。“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

F、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组织“游艇俱乐部发展与海洋旅游业开发国际研讨会”和“国际游艇拉力赛”等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发挥蓬莱市游艇业的消费带动作用,为沿海地区游艇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将游艇俱乐部精心打造成蓬莱海洋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在蓬莱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游服务,并为在蓬莱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闲运动、办公、商务、联谊于一身的高档次的游艇消费活动,使游艇俱乐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业务交往的俱乐部,事业发展的平台。

2、开发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

海上蓬莱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莱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新浪网六月十九日报道,我国首艘民用全潜式观光潜艇在大连完工并通过国际论证,而这艘被誉为“水下豪华客机”的民用观光潜艇造价仅为200万美元,远远低于国外同类潜艇,但其安全系数与在陆地几乎无异,技术性能优越。观光潜艇的国产化为乘坐潜艇观赏蓬莱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内只有海南三亚有一艘自芬兰引进的全潜观光艇,每位游客水下观光50分钟,收费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抢抓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必将成为胶东半岛乃至北方地区的又一个旅游热点项目。

3、以蓬莱水城为依托,建立海上影视基地

蓬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间风情浓郁、神话传说纷繁、滨海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丰富。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北宋中期,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目前,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开发修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年底可完工并对外开放。工程完工后,蓬莱水城将重现明代古军港的原貌。以蓬莱水城为依托,结合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过海口以及蓬莱和长岛海域的海洋景观资源,把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海上影视基地具有优越的条件。基地可以影视拍摄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摄以古代港口商贸和海洋军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拍摄反映现代海洋文化的影视作品。游客除了可以在片场看到明星拍戏外,影视基地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明星与影迷的见面会,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明星。观影视拍摄,邀明星合影,请明星签名,与明星互动,以明星的名人效应来宣传蓬莱,推动蓬莱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二)加强与长岛的合作,充分利用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丰富我市的海洋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长岛与蓬莱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旅游业方面,长岛对蓬莱的依存度较高。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长岛与外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蓬莱。蓬莱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与长岛的海岛景观资源呈互补关系。蓬长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划分淡旺季重点促销区域,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针对性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5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影响

引言

作为海洋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海洋开发关系愈加紧密,海洋经济产值在国家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占国内gdp总值的3.4%到2007年的10.11%,海洋产业总产值上升了17695.2亿元[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很多省市把海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在海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海洋文化对海洋开发的领域,方法和内容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海洋文化与海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内涵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海洋文化,即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者定义的海洋文化是不同的。(3)强调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巨大差别性,海洋文化具有一系列其他文化形式不具有的本质特征。综合以上几点特征,本文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认识利用基础上,通过海洋实践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海洋制度,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众多分支。具体表现在沿海居民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以及一系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艺术,饮食,习俗等众多领域。

(二)海洋经济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陆地的资源逐渐枯竭,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国外虽然对海洋经济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国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海洋经济的概念[2]。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海洋经济概念,并在各级发展报告上频繁使用。最早界定海洋经济概念的是中国的学者杨金森[3],他指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从经济内容来看,海洋经济包括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4];从活动场所看,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范围极为广泛;从管理体制看,有中央的许多部门,也有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还有一部分国际联合和协作活动机构;从生产关系看,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有不少个体生产者。这些部门和产业,都以海洋为统一的活动场所,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继杨金森以后权锡鉴、柳时融等学者又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定义,近二十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对海洋经济的定义进行探讨,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总结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的定义。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及海洋经济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1.海洋文化地域性明显。中国国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阔,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很大差异,由此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北方的大陆文化发达,对中国北方的海洋文化亦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包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在内的北方环渤海海洋文化区域,由于靠近大陆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元代以来更有卫戍京畿的作用,这一文化区域具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以百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民间的海洋活动较北方频繁,其海洋文化更多的显示出海洋文化自身的特点。

2.海洋文化类型多样。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多种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环渤海海洋文化区,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长三角海洋文化区,和以潮汕地区文化为基础的闽粤海洋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环渤海文化区和长三角文化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中心,其海洋文化在具有海洋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大陆文化的一系列特征,表现在海洋文化上就是大气包容,中西文化并存。而闽粤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明中心,所以较少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海洋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富于海洋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海洋等方面。

3.海洋文化影响广泛。海洋文化对一个海洋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海洋城市的景观建设,饮食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海洋文化理解的加深,海洋文化受到重视,海洋文化中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独特气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要政策,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洋文化的影响会更加广泛。

(二)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4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503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2亿元。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海洋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中海油在渤海湾、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全国海洋船舶业造船完工量突破18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超过7000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25%、70%,其中新接订单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一位。

三、中国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第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认为任何发展目标与发展环境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思考。”[6]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也就是海洋文化的创造历史,始终离不开海洋文化经济中的人文特性。缺乏文化基础的经济发展并不能长远。

第二,海洋文化可以解决海洋经济中的问题。中国海洋经济相对于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所占比重偏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产值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2007年海洋总产值达到24929亿元,但是中国海洋产业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第一、二、三产业不协调,第二产业规模相对偏大,第三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在开发海洋上,则存在过度开发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海洋文化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开拓进取,富于冒险精神。它存在于沿海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共识。1978年以来,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排在全国省份的前列,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第四,海洋文化对海洋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景观丰富,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海洋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01年沿海地区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43%[7],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海洋文化观念落后。在中国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导致海洋中物种急剧减少,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海洋意识的缺乏和海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海洋文化的现象。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许多滨海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投入巨资开发旅游文化景观,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破坏既有海洋文化景观的同时新建新景观的现象,破坏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性,降低了其在海洋旅游方面的价值。

第三,人才短缺制约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但是中国却缺乏一支能够适应中国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海洋人才专业队伍,中国的海洋科技队伍规模小,海洋经济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而对海洋事业的开发和利用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仅有青岛和湛江两所专业性的海洋大学[8],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计划的建立几所专业性的海洋院校以提高海洋人才的素质,加速海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7中国海洋年鉴[k].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孙智宇.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5.

[3]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23-26.

[4]http://baike.baidu.com/view/59746.html?wtp=tt.

[5]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1):1-2.

[6]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23-27.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6

关键词:江苏沿海;旅游产业;构思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67-03

一、国外海洋旅游发展启示

虽然我国当前发展海洋旅游的形势很好,但是与国外相对成熟的海洋旅游发展相比,国内的海洋旅游不论是发展模式还是发展程度都相对滞后。也正因此,国内未能出现如同加勒比海海域、昆士兰、马尔代夫群岛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海洋旅游胜地。表1显示,马尔代夫群岛通过“四个一”来实现自身岛国特色;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则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实现了海洋生态旅游的领先。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要进一步发展国内的海洋旅游并能够建立起一片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知名度的海洋旅游度假区,那就要抓住两项原则,一是把握趋势,二是打造特色。对比国外与江苏中部自然环境相近的荷兰部分地区,荷兰的滨海湿地旅游以自然林地和草场也就是建立湿地公园为主打。荷兰知名旅游景点DeHogeVeluwe国家公园就是这样一座庞大的湿地公园。DeHogeVeluwe国家公园也不仅仅就是一座纯自然野生的林场,公园里强化了各功能的分区,既有大片的林场草地供游客骑行享受林荫,又有大片的历史古迹和一座座艺术馆、博物馆,很具吸引力。借鉴荷兰的发展经验,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旅游也可以整合自身在经济、科技、文化上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科普旅游。

当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尝试发展海洋科普旅游,例如青岛、舟山等城市。但因为这些城市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发展模式,因此并未能够将科普旅游打造成一大特色,只是在原有的海洋旅游模式基础上来做科普事业,这样也就导致了在很多地方的海洋科普事业只能成为政府投钱的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而不能成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特色产业。

二、大丰旅游现状分析

(一)旅游发展现状

大丰市地处江苏中部,是海洋滩涂资源大市,大丰市滩涂是江苏省滩面最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植被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大丰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还处于浅层次开发状态,都是以点来开发,未能将区内的景点连成片形成集聚效应,目前较为出名的景点有大丰市麋鹿自然保护区、荷兰花海、知青馆等景点,但是目前收益都较为一般。对外没能树立起鲜明的整体旅游形象,滨海湿地这一重点资源优势没能打造形成品牌。

(二)当地居民旅游情况调查与分析

大丰市人口约71万人,是全国县域百强市,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在当地素有“金东台银大丰”之说,有较好的内部市场环境。通过随机调查,当地居民对大丰旅游发展的认知情况(见表2)。

1.大丰旅游发展现状评价。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当地居民普遍认为大丰的旅游产业发展还是比较一般或是有待开发的,而在湿地旅游开发重点这一问题的回答上除了生态环境外就是景点的打造。这说明大丰的旅游产业和湿地旅游开发并没有打造出足够吸引人的品牌,即便是发展多年,声名在外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也没有让大丰人觉得仅依靠这一个自然保护区就可以吸引外来游客驻足观光。这也正说明了,大丰需要一个全新的,更大范围的品牌与特色来作为湿地旅游发展的龙头。

2.大丰旅游景点知名度现状分析。在当地居民已知景点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各个景点的整体知名度不高,几乎都没有超过50%,在当地居民中的知名度已经较为有限,对外地人来说知名度将更少。

3.当地居民旅游信息主要了解渠道。由表2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游客主要通过网络信息了解旅游信息,占了总调查人数的61.8%。因此,大丰想要旅游产业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在宣传方面肯定要在网络这一板块做足功夫,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其次是朋友介绍,占47.7%。口碑往往是最隐形也是最有效的宣传方式。所以除了做好地方特色之外,还要以人为本,服务周到,让游客有一种“地方美,人文更美”的感觉,宾至如归。

4.发展海洋旅游注意点。从表2第五组数据来看,在旅游发展中认为生态环境比较重要的人数最多,达到了52.7%,由此可见,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这表明了大丰上下整体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环保问题。

排在第二位的是旅游景点打造,选择人数比较多,达到了44.5%。从上文也了解到,认为大丰旅游业发展很好的调查人数不超过总数的30%。这反映出当地居民对旅游景点打造的不满意。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大丰政府在港区建设了珍禽园、海洋馆等景点,但是内在景观并不尽如人意,这些景点在丰富场馆内容、改善场馆环境、提升游客体验等方面都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景点都有着深厚的潜力去挖掘并且特色品牌有待打造。

排在第三位的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占39.1%。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旅游方面的设施建设上,大丰已取得初步成效,酒店、旅馆等设施建设均能满足需要,但是在专门景点处相应设施并不完备,有待建设。

最后的交通建设与宣传营销分别有19.1%与11.8%的人次选择。大丰交通在港区建设得很好,开通了多个公交线路,并且道路发达且有高速公路。但是在城区,道路显得拥挤,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区与港区的联系,大丰需要改变这一现状。

5.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大丰作为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总体消费水准不高,餐饮消费成为最大支出项,这直接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不健全,餐饮消费毕竟是局限的,更大的消费应该集中在娱乐、购物以及门票与住宿上,从其几乎相平来看,这一点明显是不足的。所以在景区周围,仍需要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与购物点,发展周边娱乐,完善宾馆及其周围的各项设施,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机会。这从侧面体现大丰景点之间交通方便,距离较为接近的优势。

三、发展可行性

(一)资源环境

大丰市拥有112公里海岸线,占全省海岸线的11.7%。滩涂面积116万亩(其中已围垦51.1万亩,未围潮上带26.89万亩、潮间带23.2万亩)占全省滩涂面积的12%。大丰区内滩涂的自然环境优美,特别是有部级的保护动物麋鹿和丹顶鹤,加上湿地、林场、花海、斗龙生态庄园等,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正像前文所述,大丰是典型的滨海湿地环境,首先在自然条件上,大丰有着不错的优势。与此同时,大丰还拥有张士诚起义、施耐庵故居、张謇实业、知青下乡和历史悠久的海盐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海洋科技方面,大丰在海水养殖、海洋生物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质新能源、海洋生物化工、和海洋生物新材料等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

(二)市场区位

大丰位处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江苏中部,在上海2小时经济圈之内。江苏目前的旅游业在海洋旅游上的发展相对滞缓,如果发展海洋科普旅游,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能够学到知识,能够感受文化,这一顺应潮流的做法会拥有不错的市场前景,而且还会拥有着相当优越的经济腹地条件。

(三)旅游客源

大丰的旅游客源核心层为江苏省内及华东地区游客,为国内一级客源市场。江苏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强省,消费水平偏高,而且旅游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本来就是“奢侈”的高档消费,旅游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江苏客源的组成与其职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排在前五位的是企事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文教科技人员、公务员和工人,可见大丰发展旅游在江苏的客源市场潜力较大。与此同时,江苏以及华东地区客源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文化产品、科技产品的消费高,因而大丰发展滨海湿地科普旅游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四、科普旅游发展构思

(一)增加文化遗产及科技成果展示窗口

大丰要整合在自然、文化和科技三者上的优势资源,首先做的就应该是在原有景点基础上拓宽三类优势的展示渠道和增加展示的窗口。在自然景观上,大丰现有的林场、麋鹿自然保护区、荷兰花海等景点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现在国内主要是通过民俗风情街以及文化展览馆来展示,大丰在围垦文化、海盐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典故上的展示应当综合这些方法来保证文化展示渠道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科技成果展示上,大丰目前已有的海洋科技馆、热带植物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科普效果,但还是缺乏了当地的海洋科技特色,大丰应鼓励当地海洋科技企业将企业的海洋科技成果拿出来建成大型的展览园区供游人参观学习,以此来达到更好的科普旅游效果。

(二)资源整合以形成集群效益

大丰应尝试整合已有旅游资源。目前大丰类似荷兰花海、麋鹿自然保护区、知青馆、海盐博物馆这几个知名景点首先在交通上联系不大,相互之间到达时间一般需要1个多小时,不能形成集群效益,单个景点所能游览时间又不够长,并不能够像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那样适宜进行长时间的游览。所以大丰应整合已有的旅游资源,仿效荷兰的DeHogeVeluwe国家公园建立起一座较大的国家公园或是旅游景点,然后在其中按功能分区,将目前零散在大丰的类似知青纪念馆、荷兰花海、林场、海盐博物馆等建立成一整座景区,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满足旅游的愉悦性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湿地自然科学与海洋历史文化。

(三)加强景点与港区联系

加强港区与城市景点的联系,在港区专门设置海洋科技集中展示的旅游景区带,游客可自行驾车沿指定路线从市区景点开往港口,沿途可以看到成片的风车田和港区产业技术示范企业。在这里,重点打造沿海滩涂湿地生态景观以及海洋科技展览馆或是海洋企业展示园区,游客可以沿途停下脚步参观一些企业的先进海洋科技展示,并在终点展示码头雄姿和黄海之滨湿地风光。让游客在直接亲近黄海之滨湿地的同时,感受海洋科技的蓬勃发展,贯彻科普旅游的思想。

(四)紧抓宣传新媒体,配套设施及时跟进

关于海洋科普旅游这一较为新颖的旅游模式,大丰当地还是要加强宣传,在信息化时代,往往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利用好新媒体阵地,及时尽早地将海洋科普旅游的品牌宣传出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多宣传有了品牌效应才有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发展。除此之外,旅游产业要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需要。这也就要求配套服务设施要及时跟进。在科普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上并没有过多的特殊要求,大丰港区目前已有的莎士比亚小镇和威尼斯人海鲜街市以及一些酒店已经能较好满足购物和食宿的要求,交通也很便利,只要合理规划景区带,将配套设施与景区位置规划合理,就能很好地解决配套设施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绪良,徐宗军,张朝晖,等.胶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6):1513-1518.

[2]tilborgHank-van,窦奕.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荷兰deHogeVeluwe国家公园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J].中国园林,2012,(5):58-63.

[3]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舟山海洋科普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eB/oL].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官网,2006-09-29.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7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的新一轮扩大开放战略之举,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于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充分说明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被列入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海洋开发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江苏是海洋大省,拥有着1040公里的海岸线。然而江苏省每年的经济生产总值中海洋经济所占有的比例并不高。因此,江苏应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大丰港地处江苏省东部沿海,为江苏沿海三大重点发展港口之一,自然成为了这任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大丰港在港口建设、海洋生物制药以及海水养殖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大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湿地资源,其中部级的有麋鹿自然保护区和盐城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但是在海洋旅游经济上却一直未能取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应该对大丰港海洋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合;合理开发港口周围资源,优化创新大丰海洋旅游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大丰当地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并使其发扬光大,为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笔者通过考察大丰港区的自然环境和现有旅游资源,从探索发展海洋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发,以该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为优势,试图在大丰港发展以滩涂、湿地资源为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等方面寻求一些有效的措施,形成海陆联动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2大丰港区旅游开发优势

2.1基本情况

大丰港位于江苏省1040公里海岸线港口空白带的中心位置,管辖面积占500平方公里,是国家交通部规划的港口项目和江苏省跨世纪五大战略工程,国家一类口岸,距上海港仅有250海里,成为上海港北翼的配套港口。大丰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江苏海岸线中部,大丰港属深水良港,目前已经通航,成为联接上海港和连云港的中心港,是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出海大通道。

大丰港交通运输比较便捷,与沿海高速、宁靖盐高速、徐淮盐高速以及新长铁路相连。大丰港距盐城飞机场有45公里,到上海市区仅2小时的路程。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大丰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湿地资源,临近港区就有两个部级生态保护区。随着港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港区配套的海洋文化旅游将有很大发展空间,现有资源将会得到更大的开发利用。

2.2自然资源

大丰港海岸是堆积型淤泥质海岸,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沿海滩涂拥有芦苇荡、东沙岛等自然风光带。东沙岛处于大丰海岸线外侧,距陆地海岸最近距离为12公里,实际上是沙洲,有着涨潮是海,落潮为滩这一奇观,成为东沙的独特之处。潮水的涨落是有规律的,正常是半日潮,两涨两落,小汛时一涨一落,所以去东沙,必须随潮往返。

大丰港海岸湿地景观独特,品位较高,生态环境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集大海、滩涂、湿地资源珍稀动植物等旅游资源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是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湿地。部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个海涂型自然珍禽和湿地保护区,已经被联合国接纳为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港区以丰富的特种动植物以及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为特色;部级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数量已有2300多头,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麋鹿饲养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放养基地。

2.3文化资源

大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成陆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大丰人文荟萃,元末张士诚在大丰白驹场领导大规模的盐民起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也位于大丰白驹。清末明初,由于大丰的海岸线不断东移,大丰盐业生产量呈衰落之势,张謇发起废灶兴垦运动,历时30年,一举使大丰从主导盐业向种植棉花转变,通过后人继承发展,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解决温暖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毛泽东曾说过:说到中国的纺织事业,不能忘记张謇。现代历史名迹还有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塔,粟裕指挥部,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等众多的文化资源。

3大丰港海洋旅游业进一步开发的瓶颈

大丰港的交通虽然的了长足的发展,但直通周边大城市的高铁还未建设。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发展。另一方面港区常住人口数量相对不足,配套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丰港海洋旅游业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设计理念有待提升。目前,大丰的旅游资源开发虽有一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产品难以突出大丰港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程度较低,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如品位极高的湿地景观优势以及丹顶鹤、麋鹿等生物资源的开发缺乏特色和内涵。由于对资源特色的开发程度不够,与其它著名旅游区相比,竞争力显得不强。

4大丰港进一步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几点构想

4.1充分做好调研,指定合理的开发计划

滩涂、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调节洪水、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好的栖息地和生长地。国内外一些湿地旅游业盲目开发的教训警示我们,由于事先没有对其开发可行性进行有效的论证就盲目开发各种旅游项目,结果导致对环境和生态严重污染,从而使旅游价值明显降低。

大丰港区目前的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到了破坏。时至今日,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已超过往常,旅游爱好者更崇尚回归大自然,享受原生态。以滩涂、湿地旅游为代表的原生态旅游项目将会受到旅游爱好者的亲睐。因此,在大丰海洋旅游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修建污染大的旅游项目,以生态效益和长远效益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和设计。例如:观赏湿地野生动植物,尤其野禽是大丰滩涂湿地旅游的重要内容。另外,由于滩涂、湿地拥有优良的空气和饮用水资源,可在区域内修建低密度的度假村,这样既能保证滩涂、湿地的生态系统不会人为破坏,亦可以保障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4.2拓展海洋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大丰港位于综合实力最强、最具开发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连接上海港和连云港中心港,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港区处在海洋性暖湿季风气候带,常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大丰滩涂是江苏省滩涂面积最大,野生动植物繁多,湿地景观最具特色的地段,近百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近千种动植物栖息和生长在这片滩涂上。港区内有部级麋鹿保护区,中国最大最古老的盐场,珍禽园,大丰海洋科技馆,大丰海洋植物馆,海贼王主题公园正在建设当中。然而,大丰港内的这些关于海洋文化的旅游景点还都在建设之中,且规模都不是太大,与国内大城市的一些海洋旅游开发还有很大的差距,且周边的一些配套设施都还未能跟上。因此必须借助地方的历史及文化背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和项目,成为了大丰港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4.3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构筑综合旅游网络

大丰港是新建的港口,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将旅游业做大、做强。现代旅游业由于交通的发展,跨城市、跨省乃至跨国的旅游项目已成为正常之事。因此,单靠港区内的一些海洋相关的景点已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必须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旅游网络,在旅行社推出一系列中、短距离的旅游线路,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大丰休闲、观光。

4.4完善建设基础设施,积攒人口发展旅游

社区参与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的重点是让社区居民成为海洋文化旅游建设的利益共同体,让社区从关心海洋文化旅游建设到直接参与海洋文化旅游建设。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景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普通的居民区很少,旅馆饭店也很少,这也侧面体现港区人口不足,从事旅游的人口也肯定少,商业化程度也低。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兴旺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并且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也可以从基础设施这个侧面表现出来,这个景区附近有几家星级酒店,几条快捷方便的交通线路,几家商店饭店等等,都是地方旅游产业实力的衡量标准。因而积极建设景区周围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大丰旅游业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总之,基础设施,人口人气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合理地发展港区港城仍是一大课题。

4.5加强特色宣传力度

一个地区的景点再美,如果不加强宣传推介,关起门来搞发展,就会“养在深闺人未识”,从而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提到巴黎,人们就想到“艾菲尔铁塔”;说起中国长城,谁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大丰港虽然位于湿地之都,麋鹿故乡,然而品牌效应还能真正形成,所以可以在一起主流媒体上开设专栏专版,向公众推介大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同时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比如,举办具有地方特式的主题活动,邀请名人来大丰采风观光,使其影响力波及全省甚至全国,让更多的人关注大丰的旅游发展。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8

(一)资源优势

宁海海域辽阔,拥有“港、岛、涂、渔、能”等丰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优良的岸线港口资源。全县拥有218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陆岸线176公里,岛屿岸线42公里。宁海湾内已建5万、3.5万、5000、3000吨级泊位各2个,另1万吨级磨盘山码头泊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三门湾内已建有500吨级伍山汽轮渡码头、300吨级梅岙码头、100吨级胡陈港码头,田湾山港区还有尚未开发的3.5-5万吨级6个泊位岸线。二是丰富的滩涂资源。全县有蛇蟠涂、下洋涂、双盘涂等资源共191.8平方公里,其中三门湾海区138.8平方公里,象山港海区53.0平方公里;具备理想的海洋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条件。三是充足的海洋渔业资源。海域水质良好,营养盐类丰富,海洋渔业资源约有200种左右。全县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2.87万亩,为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主要水产品有蛏子、牡蛎、泥蚶和蟹虾类等。四是独特的海岛旅游资源。全县共有岛29个,数量居宁波市第二,岛屿总面积5.2平方公里,适宜发展滨海旅游业。目前,象山港强蛟岛群已经纳入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三门湾内岛群、岛屿都已基本列入宁海县海岛开发和保护规划。

(二)产业基础

宁海对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54亿元左右,占GDp近48%,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等产业初具规模。一是海洋临港工业。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已构建起以港口开发为先导,以国华电厂为龙头,围绕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临港工业循环经济体系;西店卫星城加快滨海工业区、望海工业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家用电器、文教用品、金属制品、汽车部件、模具制造等5大主导产业;宁海三门湾区域宁东新城也加快开发建设。目前这三个区域分别实现工业95.3亿元、126亿元和2.5亿元。二是现代海洋渔业。加大对海水养殖的政策扶持,形成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带,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带动渔业乃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1年,全县海产品总产量达到14.5万吨,海水养殖总产值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5%,为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三是滨海旅游业。以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为载体的滨海旅游逐渐形成了规模,随着国际养生会所、游艇俱乐部、岛群旅游、水上运动区等新项目的实施,旅游与城市、旅游和工业相互联动发展,宁海滨海旅游服务业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县滨海旅游总收入达21亿元,同比增长近30%。

(三)发展平台

一是宁海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已纳入宁海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并提出要将宁海建设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平台的阶段性目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海县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各个重点区块的规划编制稳步推进,西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西店镇域总体规划调整、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等相继完成,宁海三门湾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宁海设立出口加工区研究、胡陈港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均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宁海县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宁东新城总体规划、宁海三门湾工业园区“十二五”规划等形成初步成果。二是海洋经济区域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宁海三门湾新区开发建设前期办挂牌成立,三门湾新区列入拟新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和市十大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之一,三门湾开发建设成为宁波市政府咨询委首号调研课题,胡陈港休闲度假区、下洋涂临港产业集聚区等六大功能区功能和定位进一步清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宁海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宁海湾滨海新城、宁海湾强蛟港物流区和西店“两城两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三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海洽会宁海专场推介会。推出了港航物流、滨海旅游、清洁能源等七大类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20个招商项目,现场签约8个项目,投资总资金达105亿元。

(四)项目支撑

宁海三门湾区域和宁海湾区域是宁海县实施“东崛起”战略和“北跨越”战略的支撑区块,是宁海“十二五”时期打造“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平台”的关键抓手。为此,这两个区域的项目建设与安排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一是“十一五”时期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两湾”区域共实施项目38个,项目总投资263.5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211.3亿元。宁海三门湾区域共实施重大项目22个,总投资63.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4亿元。宁海湾区域共安排重点工程16个,总投资200.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8.9亿元。二是“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安排情况。“十二五”期间,“两湾”区域共安排项目73个,项目总投资979.0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75.2亿元,占全县“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计划投资的45.7%。宁海三门湾区域共安排项目40个,项目总投资444.2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47.3亿元;宁海湾区域共安排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534.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27.9亿元。

宁海县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先行先试,以海洋经济大平台、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旅游建设等为重点,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和“百项千亿工程”为抓手,以加强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努力实现宁海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基本建成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先行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为宁海建设成为生态型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宁波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全面实施“六大行动计划”。这是宁海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宁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实施海洋经济重点区块开发行动、海洋主导产业培育行动、综合交通构建行动、海洋基础设施完善行动、港口岸线开发行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百项千亿工程”。这是宁海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抓手,就是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着重推进“百项千亿”工程,即加快建设100个重大项目,主要涉及现代海洋产业、滨海旅游、平台载体和海洋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左右,“十二五”时期完成投资500亿元左右。

(二)发展目标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先行先试等举措,力争到201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长,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先行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宁海地处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产业带的交接之处,紧紧围绕浙江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以宁海三门湾、宁海湾为重点,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努力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先行区。充分发挥“滩、岩、岛”滨海旅游资源,以“大森林大景区”建设为主攻,以“5•19中国旅游日”为载体,以宁海湾旅游度假区、胡陈港休闲度假区等区块为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和生态资源联动开发,注重民俗文化、古镇文化、名人文化、养生文化等的延续和挖掘,大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实现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产、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加强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为全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探索新路径。到2015年,一是海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二是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25%;三是港口物流发展初具规模,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四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持一流,CoD下降和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标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海洋开发环境显著改善,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社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

下阶段我县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海洋经济功能布局,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近岸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实施宁海湾区域和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一核两湾十区多岛”空间布局。一是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服务和要素集散功能,着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产业,加快推进会展中心、十里红妆博物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建设进度。二是继续推进宁海湾建设,着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滨海旅游产业。加快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横山岛、白石山岛等海岛的开发开放,理顺海岛开发体制机制,推进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宁东新城建设,提高区域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承载功能。力争实现“三个超十亿”目标,即引进项目总投资超十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超十亿、实现十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开工。进一步做好前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要素保障、服务环境、管理水平等六个方面工作。

(二)加快培育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加快编制完善宁海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海洋产业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和资源要素等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着力培育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三大海洋战略产业,重点推进海洋装备新材料项目核准,茶山风力发电、环保热电联产、东方日升光伏和LeD项目配套产业园开工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港口物流、海洋科技服务三大海洋新兴产业,重点拓展海洋生物开发、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产业。三是优化提升汽车零部件、现代海洋渔业两大海洋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产品、汽车五金功能件等重点领域,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变,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生态海水养殖基地。

(三)整合海洋旅游资源,推进大森林大景区建设。加快编制实施大森林大景区建设规划和海洋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尽早出台加快建设大森林大景区及滨海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早落地快开工。一是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产业。以宁海湾和三门湾北岸等区域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开发以海洋气候、海岛风光、海味品鲜、海上运动、海港风情等为特色的海洋旅游精品项目。加快推进宁海湾滨海新城、游艇基地、养生会所等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二是积极发展海岛旅游产业。依托海岛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基础条件较好的横山岛、中央山岛、白石山岛、铜山岛、满山岛等岛屿,形成不同主题的海岛游乐旅游区。努力把宁海努力打造成为融观光、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现代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地。三是大力发展商务会议和休闲渔业旅游产业。以胡陈港、西店新城、宁海湾等为重点,重点建设海洋休闲、旅游商务和国际会议大型设施,打响“山水福地、人居仙境”的品牌。以双盘三山涂、蛇蟠涂等为重点,开发建设各类休闲渔业区,开展海岛垂钓、自助海鲜、渔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

(四)推进海岛开发和保护,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根据重要海岛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因岛制宜选择合适的主导功能,积极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一是积极打造港口物流岛。规划建设灶窝山岛、田湾山岛、下万山岛为港口物流岛,力争田湾港区纳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在田湾山岛布局3.5-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3个,年吞吐能力300万吨,下万山岛布局3.5-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5个,年吞吐能力600万吨,规划在灶窝山岛支持保障区布局千吨级港作船泊位4个,泊位长度325米。二是大力发展海洋旅游岛。规划建设白石山岛、中央山岛、铜山岛、横山岛等为海洋旅游岛,合理利用“港、渔、岛、滩、景”等资源优势,推动强蛟群岛整体开发。推进横山岛发展成为宗教朝觐与海岛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推进中央山岛与白石岛联合开发,将其打造成为生态休闲与户外运动营地,将铜山岛打造成为生态休闲与野营区。三是着力发展海洋生态岛。规划建设马岛、桔柿山岛为海洋生态岛,依托海岛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海岛生态优势,努力将马岛打造成为部级海岛生态开发示范区,将桔柿山岛打造成为生态建设实验区。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9

【关键词】江苏省;海洋旅游;生态战略

十以来,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出台,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旅游以海洋为旅游场所,集观光、娱乐、探险、运动、疗养于一体,是近年来备受旅游者喜爱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不仅有助于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而且有助于保护海洋、管控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拥有比较殷实的海洋资源,大力开发海洋旅游,将有利于形成江苏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在开展海洋旅游的过程中,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证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江苏海洋旅游业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1.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影响江苏省海洋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江苏海洋旅游开发的优势进行分析,有利于集中优势,提升海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1)区位优势。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毗邻上海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既沿海又沿江,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发展最快。江苏境内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京杭大运河和长江从该地区穿越而过。优越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海洋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江苏海洋产业总产值和以往相比继续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8亿元、3037亿元、3081亿元,分别占海洋产业总值的4.5%,47.4%和48.1%,海洋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占比。

(2)资源优势。江苏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域辽阔,海洋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样,所属海域内拥有各种虾类、龟类、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以及海带、紫菜等水生植物,这些海洋动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给海洋旅游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同时,江苏拥有众多优良渔场,海洋资源综合指数高。现有的苏马湾、连岛等海洋旅游胜地以及苏州海洋馆、南京海底世界、常州金鹰海洋世界和南通海底世界等多个知名海洋馆也是江苏海洋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所在。利用海洋资源的优势,加大对海洋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并结合当地历史和文化背景,发展特色海洋文化产业,提升海洋发展的综合实力,将是江苏海洋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

1.2劣势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据《2013年中国海洋质量公报》和《2013年江苏省海洋质量公报》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海洋旅游的兴起,大量旅游者涌入沿海地区,甚至超过了当地环境能够承受的容量,对当地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海洋自然、人文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导致海洋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影响了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沿海渔民普遍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加之当地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导致沿海养殖业和种植业缺乏规划和监管,超出了当地环境承载力,日益加重了沿海海域的污染,使近海养殖业品种的种类大为减少,质量明显下降,生态平衡面临威胁。如果不积极寻求方法,治理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将形成恶性循环,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将难以持续。

(2)深远海洋产业开发不足。江苏省海洋产业开发尚停留在沿海阶段,深远海洋产业有待开发。深海开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对海洋产业形成规模性产业链产生了负面影响。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洋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制药业等起步时间落后于别的沿海地区,失去了发展优势;海洋渔业企业中暂无能够带动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缺乏发展后劲。远洋旅游、深海观光等前景好,效益高,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海洋旅游项目基本处于空白,以目前的旅游产品很难吸纳到优质、稳定的观光客源。

(3)基础设施不完备。网络化的、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海洋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保障。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推进,江苏虽加大了对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沿海地区多处于苏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尤其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于苏南地区和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程度相对较低,加之港口集中运输体系不完善,导致沿海地区和其他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特别不方便,给海洋旅游开发造成了极大障碍。

1.3机遇分析

(1)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契机。江苏沿海地区开放度高,经济发达,亦是政策效应的“富矿区”。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海洋强省的发展战略,在“十二五”期间,针对海洋开发,江苏省政府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方针政策。此外,还建构了“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以六大示范区为平台、六大工程为引擎、六大基地为载体,全面提升海洋强省重大战略载体支撑和服务功能的战略构想。江苏省是我国海洋大省之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既是江苏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推进海洋旅游开发的难得契机。

(2)国内海洋旅游热的兴起。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国民的旅游消费出现了新热点和新需求。“去国外看别样大海”成为当前国内旅游的热点,美国的夏威夷、马绍尔群岛,东南亚的普吉岛、巴厘岛等著名的海岛每年接待的中国游客大为增长,为抓住这些新需求,国内各大旅行社应景推出了各类海岛游旅游产品。江苏海洋旅行开发前景广阔,如能抓住这一良机,开发深海旅游市场,打造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将极大激发海洋旅游产品的消费潜力。

1.4挑战分析

(1)开发成本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前提,而保障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虽然近年来江苏正逐渐加大对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投入力度距离建设海洋旅游大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2)来自周边市场的竞争。随着海洋旅游的发展,海洋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如新加坡、夏威夷、巴厘岛等一批国外海洋旅游景点已建设多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日臻成熟,知名度较高且客源稳定。江苏省与上海、浙江相邻,海洋资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如无法形成自身的特色,无法创新旅游活动,则很难吸纳到充足的客源。此外,国内其他海洋旅游知名度较高的地区,如海南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等地,具有浓郁的热带风情,常年碧海蓝天,且具有相对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江苏省海洋旅游的强竞对手。

2.江苏省海洋旅游产品设计

综合分析江苏海洋旅游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设计适合本土情况且具有竞争力的独特海洋旅游产品,是江苏省海洋旅游发展的方向。为此,应将生态保护放在绝对性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海洋文化的亮点,打造特色的亚热带海洋休闲观光主体,培育江苏海洋旅游品牌,促进江苏海洋旅游的纵深发展。具体而言,要着力打造以下海洋旅游产品。

2.1海洋垂钓

江苏省范围内拥有我国重要的四个大型渔场,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将海洋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集传统性与新颖性为一体的海洋垂钓休闲体验项目,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江苏海洋旅游的吸引力。海洋垂钓活动具有一定的海洋竞技性,具有众多的潜在客源,可在充分考虑安全性和观赏性的基础上,选择在风浪较小、海水肥美的区域开发海洋垂钓项目,定期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钓比赛,丰富海洋旅游的内容,提高江苏省海洋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2海底观光、潜水

江苏海域近海岸平均深约2~3米,海水透明度较高,适合开发海底观光和潜水项目。海底观光项目可以让顾客远离喧嚣,深入海底,近距离感受海洋,欣赏水下的美丽世界;潜水项目则可以让游客体会新奇、刺激的感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此类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上涨,而我国目前此类旅游产品还相对稀缺,可以在近海岸安全性较高的海域发展潜水项目,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高端海洋旅游产品。

2.3游艇、邮轮游

游艇和邮轮是当今时尚的旅游工具,定位高端。游艇具有体积小,速度快的特点,适合短距离观光,还适合开展海上垂钓项目。和游艇相比,邮轮体积大,行驶缓慢,但可达性高,适合游客较长时间的休闲度假游。游艇和邮轮游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当地海洋旅游产品的品质,吸纳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极大促进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江苏省优良港湾众多,全年气候温和,应利用现有条件,大力扶持造船业的发展,并修建现代化的码头等基础设施,建立游艇会所,打造游艇、邮轮等海洋旅游品牌。

3.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模式

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备开发海洋旅游的基础和潜力,但江苏海洋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海洋旅游开发上,应学习世界各大海洋旅游地开发的经验,密切结合本省海洋生态特色,制定出符合江苏省省情的海洋旅游开发模式。

3.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目前面临两方面的挑战。第一,海洋资源的有限性导致海洋旅游开发新区旅游业在与原有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业间的冲突和矛盾;第二,海洋旅游这种城市公共服务具有“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来予以实现。因此,为了促进江苏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听取专家意见等方式,制定出事关海洋旅游开发的土地、财税、海洋等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政策,鼓励和引导海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融合发展。应打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权分割的现状,设立跨部门的海洋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并简化流程,实现海洋旅游新区整体规划与管理;通过对土地用途的限制,鼓励、促进现有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向海洋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延伸;通过降低对海洋旅游产业的税收、对海洋旅游开发海域的使用给予优惠或补贴等形式,鼓励海洋旅游开发,完善海洋旅游产业链。

3.2保护生态,适度开发

江苏省海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海洋旅游开发应立足于生态保护,选择性开发。首先,尽量维持海洋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持海洋的自然风貌特征。其次,适度开发,对海洋游客容量加以限制。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按照立体开发理念,陆地、海洋、天空三方面联动,拓展海洋旅游发展的新空间。要加大对游艇、邮轮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海上旅游项目,推动游艇、游轮发展成为海上饭店、海上宾馆,将“海上游,海外住”打造成为游客向往的生活方式。同时,应充分利用好海域领空,开发空中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乘坐直升机、小型飞机、热气球等工具从高空领略大海的辽阔和美丽。立体开发既有助于拓宽海洋旅游活动的空间,增加游客的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充分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

3.3挖掘特色,差异发展

江苏省具有的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根基。此外,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沿海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海洋文化也成为了吸引广大游客的独特优势。在海洋旅游开发前期,应做好调研工作,应在深入发现和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知名海洋开发的成功经验,协调海洋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促进各海洋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因地制宜,重点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海洋旅游项目,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海洋旅游品牌的美誉度,促进海洋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4.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4.1游客人身安全方面

在海洋旅游过程中,游客可能面临溺水,暴雨,台风,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安全事故不仅会使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失,更会影响当地旅游的声誉,对所在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海洋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设立完善的气象观测和灾害预警设施,提高信息准确性,在恶劣天气采取强制措施禁止游客出海,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同时,应建立起完善的救生防御基础硬件设施,通过多种途径向游客宣传自救措施,提高游客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降低发生突发自然灾害时造成的损失。此外,应完善相关的交流机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公开信息,保障游客及公众的知情权,树立海洋旅游开发区域正面、良好的公关形象。

4.2基础设施方面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更新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旅游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旅游产品品质,导致吸纳高端度假游客的能力难以提高。因此,要根据不同海洋旅游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创新模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当地政府应通过信贷、与社资本合作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给予景区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景区和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4.3人才保障方面

海洋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海洋旅游产品的品质。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紧缺。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可与全国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海洋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海洋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吸纳优秀的海洋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

参考文献:

[1]张扬,任怀锋.海南特色离岛游Swot分析与对策[J].新东方,2014(6):47-50.

[2]王跃伟.舟山市海洋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张瑞霞,江海旭.国内外海洋旅游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15-217.

[4]陈素文,郑耀星.发展海洋旅游业的战略构想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5]黄丹,李悦铮,杨新宇.辽宁省海洋旅游地空间竟争与合作[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25(11):1054-1056.

[6]丁宁,李悦铮.辽宁海洋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J].2015,27(5):85-89.

[7]陈烈,王山河,丁焕峰等.无居民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放鸡岛为例[J].经济地理,2014(5):416-429.

作者简介:

易爱军(1973-),女,湖南湘潭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核算方面的研究。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篇10

[关键词]坚实基础;一核;三带;六区;多点;港;桥;滩;景

[中图分类号]17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81―02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城市的宣传口号,昭示着宁波与海洋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早在唐代,宁波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开始了对外通商,并与扬州、广州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窗口。鸦片战争后,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宁波列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这一切表明宁波以其特有的地理、经济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托优良的港口条件、发达的民营经济,加紧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10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到5125.8亿元,海洋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作为身处其战略核心之中的宁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

1、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

海洋经济为宁波的产业布局、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了规划保障,为包括宁波在内的整个浙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构筑现代都市、推进产业升级、创建智慧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将产生积极促进的影响。发展海洋学经济,是新时期国家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获批,为宁波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条件。只有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才能统筹陆上、海洋两种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实基础

(1)地理优势。首先,宁波“以水为魂,倚港衍生”。宁波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地带,从海域上来讲,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人海口,是连接长江三角地区与黄金海岸的纽带。宁波一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建设,使沿海港口物流、物资储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的建成,促使宁波一跃成为连接上海、江苏、温州、金华、台州乃至福建南部地区的枢纽城市,为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港口资源优势。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龙头和领头羊的作用。宁波港口岸线总长1562千米,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千米,宁波港是我国大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深水岸线170千米。航道条件良好,北仑港区域可进出30万吨级船舶,拥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象山可进出5万吨级船舶。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宁波港已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宁波一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6.3亿元,跃居世界海港吞吐量首位。宁波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标箱,居全球第六位。据统计,2009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成为推动宁波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岛屿资源优势。宁波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岛屿面积为524平方千米,岛屿岸线长758千米。岛屿周围海域渔业资源和贝类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潜力较大。

(4)滩涂渔业资源优势。首先,宁波拥有可围垦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浙江省滩涂总面积的34%,居全省首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内、大目洋沿岸、三门湾北岸四大片。滩涂资源具有淤涨型、面积大、完整性好等特点,围垦开发条件优良。目前在建围垦工程有10处,共计19.6万亩,主要用于农业开发、湿地保护、城镇工业开发。其次,宁波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群岛,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种群恢复能力强。在滩涂浅海,水产资源养殖的自然条件良好,依靠科技进步扩大生产范围、提高产品档次的潜力较大,特别是象山港,是我国沿海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养、繁殖和培育的优良场所。

(5)油气资源优势。东海一直以来被誉为“东亚的波斯湾”,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仅在中国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藏量就有5万亿立方米,原油储藏量约1千亿桶,春晓油气田总面积22000平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储藏量达700多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宁波拥有海洋资源、深水大港、海洋产业、旅游资源等优势,已经具备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诸多基础和便利条件,特色邻港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海洋交通建设设施网络逐步完善。

3、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

海洋是宁波的优势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宁波将扮演龙头角色。而对城市发展来说,宁波的发展重心将向滨海转移,宁波将全面由“三江口”时代走向滨海经济新时代。

(1)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标杆。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围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体系建设,锐意创新的宁波人已开始重新描绘“东方大港”的新蓝图――宁波将建设成为浙江省部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海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性转变的步伐。

(2)一核、三带、六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布局。提升“一核”,即以宁波一舟山港及其依托的腹地城市为核心区;形成“三带”,即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及其附近区域,要建设成为宁波海洋经济的主体区域;打造“六区”,即重点规划建设杭州湾区域、镇海北仑区域、梅山一六横保税物流核心区、象山港区域、大目涂区域、三门湾区域,力争成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发展“多点”,即在发挥陆海资源优势、整合提升的基础上,在宁波和沿海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海岛开发区、海洋高新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海洋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农业集聚区域。

(3)以码头建设、海铁联运、优化无水港布局、港航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港口开发。“码头建设”,即推进梅山、大榭、穿山三个港口区建设;新增5000万吨的港口货物吞吐能力、6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能力。“港航

服务业“,以保税港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物流园区等为依托,出台政策、完善配套、提升功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鼓励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进口分拨、出口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支持拓展保税仓储、加工组装及配套增值服务,推进港口物流向价值链高端转变。鼓励航运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航运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探索建立宁波船舶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租赁等业务。鼓励船务服务、港航培训等行业发展,完善港航服务体系。

(4)以海洋制造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海洋制造业”:指以石化、钢铁、造船、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临港大工业;以石化成套设备、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为主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以加快储运交易基地建设、加大东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开展象山、金七门核电项目前期研究,发展海岛和近海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海洋能源;以规划建设宁波海洋生物工程院、宁波海洋生物科技院,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功能材料产业为主的海洋生物技术及其应用技术。此外,还有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服务业”:一是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配置中心,加快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二是利用“港、桥、滩、景”等资源优势,推动象山港一石浦一三门海洋旅游板块发展,建设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和休闲旅游目的地;三是提升海水产品、海洋石油及制品等商贸服务水平,建设全国性的海洋产品和生产资料贸易中心;四是大力发展涉海企业投资、涉海法律与公证、涉海知识产权、金融和信息等海洋服务;五是积极申报国家海洋展览会和世界海洋展览会。“现代海洋渔业”:宁波将加强渔船管理,控制捕捞强度,优化捕捞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海洋养殖产业,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建设一批生态友好型水产养殖区。以海水养殖业为重点,深化海产品深加工,延长海洋经济产业链,搞活海产品流通体系。

(5)海岛开发。推进南田岛、檀头山岛、象山岛中底部诸岛、渔山列岛与韭山列岛开发;形成综合利用岛、港口物流岛、临港工业岛、海洋渔业岛、海洋科技岛、现代渔业岛、清洁能源岛、海洋生态岛等主体功能岛。

(6)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多个在长江三角洲、全国甚至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如:镇海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镇海煤炭交易市场、镇海钢铁交易市场、镇海木材交易市场、宁波铁矿石交易中心、宁波粮食交易中心等,到2015年实现市场交易额40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