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2:37

发展研究报告篇1

英文名称:ReportonStudiesofChinamediaDevelopment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周期:年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发展研究报告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报告;环境会计理论

一、引言

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处理好企业当中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环境会计所具有的职能即是帮助企业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环境会计工作即是现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管理手段。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一般企业在保证环境不被污染、确保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去获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能够有效处理转嫁给社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有效遏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优化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企业承担其应有的环境责任,促进企业在未来生产经营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战略的进程。

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会计报告概述

1.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既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做到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发展战略,而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人类尽可能的去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属于生态环境效率问题。第二,尽可能的促使环境在各代人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这就属于生态公平,属于社会方面的问题。所以可持续发展讲究的是促进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是保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等能够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促使人类长期发展的保障。

2.环境会计报告概述

环境报告也称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信息公开等,主要是指政府或者是企业能够通过某种形式来向公众出相关的环境方面的信息,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的了解环境方面的具体状况,从而共享环境方面的信息,能够有效的激起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和欲望,并对一些环境破坏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压力及束缚,最终保证社会经济和资源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并促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环境报告在其真正发展的过程当中是有财务报告附注、环境会计报告以及独立环境报告等形式,而其中的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报告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三、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所存在的问题

1.环保认证信息披露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同时,只有极少数一些企业是通过了环境管理的认证体系,如今很多的企业,在对外的环境披露过程当中只是表明其是内部的环境管理是严格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来实行的,并没有表明其是否通过了国际环境管理的认证。一般这些没有经过认证的企业都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另外,我们国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缺少全面、系统性的环境信息指标。部分报告只是简单几句定性式地描述。有的甚至还未有一些必要的环境指标。侧重披露企业环境方针,未有实施后的成果数据,这些都直接会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估依此企业的环境业绩,大大削弱了环境信息的披露作用。这就说明这些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环境的管理体系。

2.环境会计中环境业绩方面的指标表述简单

环境业绩是对企业环保活动成果进行的说明,是环境报告书的核心部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从性质上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指数指标、加总指标和加权指标。企业环境绩效是企业健康、绿色发展的评价标准,是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成果的体现。现阶段,部分企业对企业环境业绩的重视不足,缺乏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落实。基于企业环境绩效的两个角度分析:财务角度分析和环境质量角度分析。企业没有有效地将环境会计工作实施到以提升环境条件、促进企业经济增长、企业效益提升带动环境质量工作的良性循环。本质上,企业落实环境业绩工作不够彻底。同时,企业相关环境的业绩数据存在问题,企业在对其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披露的过程中,表述不够系统、全面。这种虚假行为直接影响相关信息的真实度、影响企业管理者做出相应的环境战略决策,间接影响了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

3.缺乏环境会计管理的人才

从理论的层面上来分析,财务会计人员通常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报告、收集、记录以及针对会计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进行负责,具体负责的是对会计信息的整理、分析以及传递,这两者的分工职责较为清晰和明确。而且,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当中财务会计部门,其中多数担任普通财务会计的人员几乎都是一人兼两职,而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具有单独性质的财务会计管理方面的岗位。同时,我国部分从业人员对于环境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系统培训、学习,这就使得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力不从心,对环境会计工作没有形成制度化,其信息披露工作过程中缺乏真实性、科学性的问题突出。企业环境会计是企业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多学科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丰富的实践,因此对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综合素质更加突出。目前,基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建设事业严重落后,缺乏良好的背景保障,导致相关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够。因此,建立环境会计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是希望环境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专业的管理、财务、环境以及环境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方面的知识,需要将这些丰富的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实际,通过丰富基础专业知识、大量实践模拟,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综合职业素养。如今,我国环境会计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普遍较少。环境管理会计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和运行。

4.第三方的审计缺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开展的环境会计报告工作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审核认证。虽然有一些环境会计报告中存在第三方的意见,但这些意见都很笼统,而且几乎都是那些非专业人士和政府部门的评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数据的可信度。这样就会造成虚假信息四处传播,最终将造成人们对于企业所披露出来的环境会计信息产生严重的怀疑,这样不但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内部环境会计人员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出现。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会计的对策

1.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观念

首先,基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落后的现实状况,强化政府在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提升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自愿性与积极性。其次,依靠政府的作用加强企业环境会计的国际经验交流,通过对世界先进经验、理论的研究,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统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体制,强化我国企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观念的先进性。再次,进行积极的环境会计宣传,注重社会性的环保知识教育。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积极提升社会的环境意识是有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改革的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强化环境会计知识普及是亟待解决的基础性工作。

2.构建科学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基于环境会计多学科结合的特殊性,注重学科交叉运用的理论研究,通过对环境、经济、会计、发展等交叉领域有机结合。基于环境会计的地域性,因地制宜的环境会计理论指导体系是其良好发展的开端,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知识体系,寻找适宜的计量方法,从而促进企业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体系解决实际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

3.健全环境会计相关法律内容

健全企业环境会计法律内容,增加相关企业环境报告条款,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促进企业开展环境工作,落实好环境相关申报和登记工作。此外,法律中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法律控制的范围,所强制要求的信息披露范围不仅局限在企业的环境影响方面,同时要扩大到对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民众对于信息披露的权力。第二,法律条款要强制性要求企业向政府的有关管理机构报告环境相关信息。第三,促进企业环境信息的透明化进程,强化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力。因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法律的保障是最有力、最科学的方式。

4.强化环境会计人员核算培训

企业的管理者通常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真正执行者,而真正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具体操作人员,则是企业内部的会计相关从业人员。所以,在真正贯彻以及执行信息披露工作时,企业应当主动公开和披露出环境信息当中的有效真实数据,同时还应当对相关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保证其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主动公开和披露环境信息所要求的各项专业知识。所以在真正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当中,在对相关人员实施环境会计理论培训的同时,还要保证其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序。因此,高专业素养的环境会计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创新与变化的进步,由不同角度对企业内的环境会计核算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观念、战略以及理论认识,是环境会计产生、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经营主体,所以一定要对此高度重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背景下的环境会计理念,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企业的环境会计手段,促使企业绿色生产的过程,同时把企业环境会计当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仇荣国,张建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演化博弈分析――基于媒体正面引导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4(10).12-16.

[2]童音音.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商场现代化,2014(24).32-33.

[3]刘海丹,李玉萍.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45-55.

[4]魏蔷微.国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14(21).123-131.

[5]ngwakwe,C.C.(2012),Rethinkingtheaccountingstanceonsustainabledevelopment.Sust.Dev.,20:28C41.

发展研究报告篇3

Bp在1998年第一份社会责任方面的报告,此后保持每年一次的周期,到2012年,已连续了14份。根据名称的变化,Bp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可划分为环境与社会报告(1998-2002)、可持续发展报告(2003-2007)、可持续发展报告概要(2008-2011)3个阶段。

报告的亮点与特色

Bp2011年报告主体内容包括六部分:墨西哥湾、能源未来、负责任地开展运营、安全、环境、社会。其中,“能源未来”部分,Bp分享了对世界未来能源趋势的判断和预测、由此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以及Bp面临的挑战和行动;“负责任地开展运营”部分介绍了Bp运营管理体系的运作以及对承办商、人权、利益相关方等的管理方式。

表现形式方面

报告设计突出重点。封面上,“构建更强大、更安全的Bp”凸显了主题;每章的首页,通过醒目的色块设计,突出了公司的履责理念、行动绩效和计划;二级标题下,在页面的最上方,提炼了这部分的关键内容,用绿色字体显示并紧跟标题之后。通过有特色的版面设计,帮助读者快速定位企业重要信息。

语言通俗易懂。报告对行业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术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介绍,对于Bp所特有的名词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如Bp的运营管理体系(英文缩写:omG),报告详细地介绍了它是什么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逻辑表达清晰。整篇报告逻辑清晰。每项具体议题的披露,基本按照“背景分析+Bp的态度+Bp的行动+未来的展望”的逻辑顺序。

与网络手段结合。报告以概要的形式介绍了Bp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报告中披露大量的网络链接,在网上对报告所含的摘要内容进行扩充,便于利益相关方了解更多的信息。

报告内容方面

关注重大负面事件的披露。报告展示了Bp对2010年发生在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事故的反思和弥补行动。首先,报告在主体内容的最前面,将“墨西哥湾”作为独立部分,详细地说明Bp处理事故的态度、应对事故所作的工作、索赔和法律诉讼进展以及对墨西哥湾的承诺,体现了Bp对此起事故的高度重视,同时回应了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其次,报告披露了Bp在墨西哥湾地区的具体实践,如帮助地区恢复经济、恢复环境、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开展漏油对环境和对野生动物等影响的长期学术研究等工作,向利益相关方展示了Bp补救的努力和切实细致的行动;再次,报告在高管致辞、负责任的运营、安全、环境等部分,都介绍了Bp对事故进行深刻反思,并以此改进企业管理的态度和行动。正如报告中写的,“在这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概要》中,我们将介绍在发生墨西哥湾事故后,我们正如何致力于加强安全和风险管理,重新赢得信任并增长价值。”

集中展示关键绩效。报告在第一页,通过“Bp数字一瞥”,详细地披露了Bp在安全、环境、人员、绩效四个方面共40个指标连续五年的表现,解释了部分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使利益相关方对Bp的履责表现有直观、全面的了解。

集中说明Bp发生的变化。报告在高管致辞之后,用两页篇幅介绍了“Bp正在如何变化”,披露Bp针对墨西哥湾事故的全面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未来的行动计划。展现Bp管理提升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

引用利益相关方评价。报告引用了16个来自内部雇员、政府人士、外部领域专家、第三方认证机构等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评价。这些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中立、负面的,一方面体现了报告表述的客观性,增强了报告的可信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管理和实践方砸

开展责任绩效考核。为使公司价值观持久地贯彻下去,Bp将个人绩效与奖酬同责任管理相结合,将“安全”和“具备长远眼光”列为个人绩效的主要指标。在年度考核谈话中,员工需要说明自己如何对安全、合规和风险管理做出了贡献。

强化承包商管理。“深水地平线”事故发生后,Bp对承包商管理开展了严格的审查。Bp发现,在潜在高风险领域开展工作的组织,倾向于拥有较少但更为持久的承包商关系,且倾向于选择拥有相似组织结构和实践行为的承包商。为此Bp确定:有必要在每一个流程的每个阶段都明确界定责任和决定权,重点关注促使承包商关系有效发挥作用所需的运营活动,如培训、监督和审查;严格鉴定供应商资格,包括针对关键角色的素质评估。

对环境和社会影响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Bp从初期的项目规划,到运营阶段,再到最终的善后工作,在整个运营生命周期内管理世界各地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在项目规划早期,必须执行一个筛选流程,以帮助识别该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这个筛选环节完全独立,筛选专家对相关项目没有任何管理责任。项目投入运营后,至少每年执行一次正式的流程,以识别并评估在环境和社会层面比较重大的风险与问题。Bp在主要运营地点(除了新近收购的运营部门外),实施并通过iS0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在敏感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行动。Bp注重公司的管理运营对深海、北极等敏感区域的潜在环境影响。首先,Bp在敏感区域作业时,会执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标准,由安全及运营风险职能部门进行独立审议,得到高层管理者的准许之后,才能开展具体行动;其次,与学术机构、当地原住民等合作,研究敏感区域生物多样性、地质环境的特点,以及作业活动对地区生态的影响,然后改进设计,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减少影响;再次,对雇员开展海洋科学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评估并管理作业对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注重利益相关方的沟通。2011年,Bp集团首席执行官访问了除英国以外的16个国家,就Bp的角色和责任进行了坦率的讨论。Bp还参加了由独立方组织的在伦敦、华盛顿、新奥尔良和里约热内卢的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听取利益相关方在如何报告、可持续发展表现、关键议题等方面的质询和建议。来自圆桌会议讨论的反馈,帮助Bp识别在2011年报告中需要包括的议题,并对其进行优先排序。

科学选择社区投资项目。Bp投资项目选择的原则是:投资那些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项目,这些项目应当切合当地需要,与Bp的业务相符,并与当地组织协作开展。比如在阿塞拜疆,Bp与当地伙伴与社区合作推动农业发展,项目涉及若干温室、一个社区面包店和养蜂活动,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农业发展机遇。

报告议题披露特点

Bp公司201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直面重大事故,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在经历墨西哥湾事故后,Bp正以更强大、更安全为目标,重整旗鼓、改进管理,以重塑外界对Bp的信心。报告系统披露了公司在可持续发展关键领域的表现,切实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同时,报告在一些议题的披露上还有待深入,如墨西哥湾部分,报告主要披露了Bp帮助墨西哥湾地区恢复环境、恢复经济、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恢复作业、索赔及法律诉讼方面的信息,但对于美国司法部门对Bp的指控、责任处罚、赔偿金额的不确定性以及因此造成的对Bp业务影响等信息,报告中并未披露。在能源未来部分,对世界能源状况、价格等各方面的变化对Bp收益的影响未明确披露。环境表现部分,对节能减排、碳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披露有待加强。社会表现部分,人权、反贿赂、反腐败等方面的信息披露不够。

启示与借鉴

理念方面

责任理念融入报告。报告所披露的企业管理和责任实践,反映了企业的责任理念和价值观。因此,报告不仅仅要披露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将责任理念融入企业日常运营和管理过程中,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贯穿到整篇报告的撰写过程中。

形式方面

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报告应采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语言,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读者对报告以至公司的认同感。还应考虑到读者的专业限制,涉及的专业内容尽可能用通俗直白的语言介绍,对专业名词应有所解释,增强读者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表达逻辑清晰。报告应注重表达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遵循与事件进展一致的逻辑顺序,准确地介绍事件的前因后果,便利利益相关方阅读理解。

版面设计突出重点。报告可通过版面设计来突出展现企业的理念、报告的重点。报告主体内容开篇应能够全面展示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及重要信息;报告内页中的每一页,也可以通过字体颜色的变换,突出关键信息。

与网站信息相呼应。报告在披露相应议题时,应给出一些提示读者获得更多网络信息的标志,披露具体的网址,一方面方便利益相关方快速查找到相应资料,另一方面丰富完善报告的内容。

内容方面

集中披露绩效指标。报告可系统梳理企业各实践领域的履责绩效,以关键绩效表的形式集中展示,使利益相关方全面、直观地了解公司的履责情况。

认真对待重大负面信息。报告应以真诚、开放、透明的态度客观地披露企业的负面信息,尤其是重大负面信息。要披露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和说明,使公众和利益相关方更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阐述公司的应对态度、所采取的行动、针对事故进行的反思、承诺及改进计划,展现公司的改正的态度及努力。

实践方面

将安全指标纳入员工绩效考核。建议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落实到企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上,比如将“安全”和“具备长远眼光”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使企业的理念、文化、目标落到实处。

审议承包商管理。企业可自主或委托专业机构对企业在承包商方面的管理流程、制度、制度执行情况,或对其他有代表性的行业和优秀企业的承包商管理情况进行审议或研究,明确企业在承包商方面的管理漏洞或差距,借鉴优秀的承包商管理和实践,进一步提升企业承包商管理水平。

在全生命周期管理内管理环境、社会影响。企业应在项目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管理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具体的制度或流程固化下来,使之成为长效机制。比如可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定期全面评估企业面临的环境、社会风险。

加强敏感地区的环境保护。企业在敏感地区作业时,应采用更为严格的、或根据敏感地区环境生态等方面特点建立的更有针对性的作业标准,与当地原住民、自然保护协会、环保组织等相互合作,开展相关研究,改进设备设施,管理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保护敏感地区的环境和生态,避免风险。

科学选择社区投资项目。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可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专业优势,选择那些切合当地社区需要,且能够产生持续影响的项目。同时,企业可与当地的社区或组织合作,利用他们的区域资源优势,提高社区投资的效果和影响力。

发展研究报告篇4

论文关键词:长沙,产学研,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国家科技部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和高新区组织开展了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长沙市在1998年初被批准列为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之一。长沙“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的目标任务。“十五”期间,长沙又提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优势带动战略,把长沙建成繁荣的经济强市、开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现代都市、秀美的山水城市”。2009年11月,长沙凭借“科技和人才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全市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160亿元”、“技术合同成产额突破32亿元”等多项硬实力指标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

这一切得益于长沙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采取了正确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长沙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而且促使企业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借鉴成功经验,指导产学研合作,推动经济、生产力发展

研究长沙产学研发展的模式,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指导本地的产学研合作。在借鉴的同时再吸取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适合本地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指出不足,加以完善,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何产学研合作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缺陷。只能说某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某个时期最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指出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本身就是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修正和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三)在研究中通过整合优点的模式推广有效可行的新的产学研模式

在对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中,要对各种模式的优点加以概括和总结,在总结的同时再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情况,对适合于本地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点加以整合,形成一种适合本地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长沙产学研现存模式及其特点研究

湖南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坚持大科技、大产业、大开放、大协作,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产学研结合。因而,长沙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吸引高精尖人才参与,创造了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得到社会及海外投资机构的热捧,为长沙的科技创新发展吸引了大批的资本,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长沙的生产力发展。

长沙的产学研模式主要有:产学研资,科技园区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校办企业、技术转让论文范文。

(一)产学研资模式

产学研资模式是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最主要的产学研模式,也是最成功,对长沙科技、经济、社会促进作用最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它是通过新的观念,把新的体制、机制、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企业、资本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大学、企业进行研发、生产,而资本为科研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注入动力和提供保障,为企业的生产提供资本支持,当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的壮大,资本壮大后,又回来投入科研和生产,如此良性循环,使长沙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长沙的科技创新短期内跃入中部省份城市的第一。

它的具体特点有:

1、政府引导并建立科技投融资机构

长沙为了使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由政府注资3000万并成立了长沙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沙科技创业投融资协会、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

2、以多种方式巧妙实行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

通过成立民间投融资机构,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国内外投资机构对科研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而达到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的目的。

通过与银行合作,达到把科研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的目的。通过技术交易平台和科交会等,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市场化的运作吸引各方资本

民间投融资机构对科技投入的参与,大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海内外投资机构及金融机构,采取互惠互利共促发展的方式,达到既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又满足了投入资本的壮大和发展。

(二)科技园区模式

长沙通过对科技园区的规划兴办,达到了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立大量孵化器的作用。以园区的四大特色产业掀起和带动整个长沙经济和产业的腾飞。它的具体特点有:

1、由政府规划和引导

政府对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好基本设施,引导高新企业和高校产业进入,吸引高精尖人才进入创业。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园区的运作进行保护和监督。政府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通过对税费和行政收费的减免,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和淘汰及对高新技术企业一系列优惠措施的采取,达到对园区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2、园区形成研究基地、产业基地、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

园区的高新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甚至博士后工作站,或者有院士带队的专家团队进行研发,因而自主创新能力强。

在园区发展的同时,以四大产业为支柱,形成系列化的产业基地。通过对孵化器的建设,培育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3、以科研成果或自有资金为基础,吸引社会投资

园区中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以自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自身最初的投入资金为起点,通过吸引社会对科技的风险投资及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

(二)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

长沙高新区岳麓山高科技园中的园区企业与23所驻长高校、7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近400个,共建部级工程中心6个、国家及省级技术中心8个,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还有的企业根据自己招来的人才及自身固有的技术力量,成立了独立的科研机构甚至博士后工科站。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企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进行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着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营销来进行的,以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进生产和企业发展为目的。

2、科研院所是附属于企业的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这些科研院所是依靠于企业的资金的投入而建立并发展的,它的科研目标的制定和项目的确立,是以企业的需要为目标的。企业是这些科研院所的所有人,企业支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科研院所是企业的一个附属机构。

3、科技成果转化迅速

在这种产学研模式下,由于科研项目是企业以生产任务形式下发给附属的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又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和市场信息进行研发,因而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对市场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拓展性,同时,在研发出来后,科技成果迅速投向企业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极大促进生产。从科研项目的研发、科技成果的出现到科技成果的市场实现,实现了流水作业式的一条龙式的生产,因而,这种模式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是最快的。

(三)校办企业

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采取“一校一园”、“多校一园”等方式:在麓谷,湖南大学设立湖南大学麓谷产学研基地;中南大学设立研究院,建设产学研基地。从而有效实现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实体化。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对企业的资产和管理、财务的决定、人事的任免、生产的方向,都有决定权。而企业只是高校的一个下属机构。

2、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企业是附属于高校的,一般在高校有某个能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产生后,这种企业才予以建立。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由高校决定。当高校有与企业生产方向相应的科研成果产生,便迅速下发给企业进行生产论文范文。高校科研机构也可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企业生产的调研进行立项。

3、高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共享

在发展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是共享的。在人才资源、资本支持上,高校与企业是相通相促进的。高校为企业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企业进行生产和科研成果的市场实现,又以丰厚的利润回报高校,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四)技术转让

长沙这种产学研模式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甚至科研个人,将科研成果通过以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方式转给企业,再以企业为主体对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转化。这种方式能较为迅速地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避免了高校或个人因自身的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转让科研成果,从而对科研资源及科研投入造成巨大的浪费,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体的特点有:

1、科研成果的拥有者与转化者不相同

科技创新成果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或个人所有,但是,依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的条件无法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搁置成果不用,将会使科技创新成果随时间的推移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也会使在进行科研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和智力处于被浪费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长沙成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通过科技成果交易会和技术成果交易公司使很多科技成果转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生产力和市场转化,既使科技成果的研发人获得经济利益,也使企业节约了研发资本,迅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向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有偿转让科技成果

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时,是通过有偿方式进行的。企业可以一次性全部购买;也可分批次根据市场前景状况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多次付转让费;也可以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给以提成。

3、市场的需要对科技成果的顺利转让起重要作用

科技成果要想转让,必须在转化后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因而,有市场生产前景的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就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刺激企业的发展。而缺乏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即使转让给企业,也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四、长沙产学研联盟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利用产学研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极大地成就。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政策监护

作为政府,在产学研的过程中一定要起协调和引导的作用,排除障碍,制定政策法规,引导正确的发展。

1、政府要有完善的产业布局规划

政府要做好相应的产业布局规划,针对优势产业要重点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以有效的产学研模式的运作带动科技成果迅速向生产力转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再以优势产业的龙头效应带个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政府要对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加以引导

企业缺人才,而高校人才聚集,为了企业的发展和高精尖人才的有效利用,政府就要恰当适时引导高校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关系,及时处理好所建立的产学研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因素。让高校在向企业输出技术的同时,双方能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发展。企业可以项目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关系,也可以生产领域联合高校建立学科领域类的产学研关系。而高校呢,也可进一步影响企业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基地。

3、要制定适宜的政策法规对产学研联盟加以监护

在产学研成立和运作后,政府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而应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对其加以监护。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护好高校的利益,也要照顾好企业的发展,更要考虑到人才的心理。政府要重奖对社会科技和经济、产业有重大贡献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同时,也要对无所作为的产学研联盟加以惩戒,撤消其所享有的优惠待遇。

(二)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

在产学研的发展过程中,应以企业为整个科技创新的主体,从企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角度来建立和健全产学研模式。

1、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

在产学研联盟建立的过程中,应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处于生产的第一线,对于生产需要、市场信息,企业把握得较准,因此,企业的生产带有市场化,他们所提出的科研要求通常也最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以企业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建立产学研联盟的模式,不仅有利于科研,也有利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2、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大多聚集在高校,而企业相对于来说,专业技术人才、策略管理人才缺乏。因而,必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在促进企业发展同时,要激发人才的潜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促进人才的创新,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发展。

3、建立企业独立的研发机构

要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迅速得到专业性地解决,在生产需要时提出的项目得到适时的攻克,并使科研成果迅速得到转化论文范文。最好能在企业内部建立附属于企业的研发机构,处于企业生产线上的研发机构,既能随时对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和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也会及时根据产业和市场需要确立科研项目,同时也会研发出更适合生产力转化和经济发展需求并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

(三)产学研资是产学研联盟发展的有效模式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产学研是把科研与生产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研、产,为科研成果和生产搭建了平台。但是,在科研成果出来后,必须有相当的资本保证其转化和健康运行,这样,才能使科研、生产、转化位于一条快速的流水生产线上。

1、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对接

这种产学研模式的最有特色的就是直接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实行对接,以雄厚的产业资本来保证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吸引社会各行业各层次资本的投入。同时,产业资本的大量存在,也促使大量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科研成果的产生。

2、雄厚资本的保障有利于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化

雄厚的产业资本的存在,为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快速发展时,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激发产业升级和转型,甚至新的产业的产生。

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会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当这种模式运行到一定程度并使该产业得到升级甚至转型时,就会促使该产业成为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带来整个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科技投入和中介机构

建立多元化的较为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会为产学研的运作带来雄厚的资本支持,而好的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又会随时为产学研搭建一系列平台,能有利地沟通好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1、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好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做引导性和启动式的投资;民间的科技投融资机构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进行投入,确保科研的顺利进行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创造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一定方式吸引海内外科技投资机构来对本区科技创新进行投入。

2、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搭建好中介平台

产学研联盟的成功建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政策的扶持、人才的加盟、项目的吸引、经济的激励,以资本为基础,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发展为最终实现。因而,良好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对于串接好产学研建立的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至关重要,对于各个环节的顺利和有效对接也至关重要。

3、为科技研发打造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

产学研联盟成立后,进行科技研发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面临失败,出不了成果,或者所出的科研成果在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那这就意味着先前为了研发而投入的大量资本、人力处于一种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宽容失败是不够的。还必须以风险投资对科研进行有利地保障。因而创立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也很重要。

五、结论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采用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加以引导,以产学研资模式甚至更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巧妙建立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鼓励社会风险资本的参与,以人才为基础,以资本为推动,以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从而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长沙市技术创新工程成绩斐然[n],科技日报,2003年07月17日;

[2]陶小爱,长沙强化科技创新实施技术跨越[n],湖南日报,2000年12月20日第a01版;

[3]湖南省统计局,科技创新助推长沙经济发展[J/oL],湖南省统计局,hntj.gov.cn/sxfx/csfx/200908060002.htm,2009年8月10日;

[4]徐东,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层次分析及五点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5]刘庆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6]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2月

[7]柳卸林,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2月;

[8]毛竹,长沙: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8月/27日/第B05版;

发展研究报告篇5

关键词:草根;nGo;云南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18-04

nGo是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缩写,指的是不属于政府部门,也不属于营利机构的一类组织。在中国,nGo的类型十分多样,有一部分nGo实际上是依托政府资源成立的,官方色彩十分浓厚;还有一部分来自国外的nGo也活跃在各个领域;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由本土公民自发成立,追求公益或互益目标的组织,也就是俗称的草根nGo。

与一些名气显赫,影响力大的官办nGo或者国际nGo相比,中国的草根nGo总体上显得默默无闻,但是由于它们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公民社会发展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其加深了解。本文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试图对云南省的草根nGo进行现状描述。应该说明的是,由于没有确定的抽样框,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总共访问了52家本土的草根nGo,用结构访问法搜集了52份问卷,并对部分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的无结构访谈。本文所呈现的结论就是基于上述实证调查。

一、结果与分析

(一)成立与注册

成立时间:在52个样本中,成立于1990年以前的有6个,占样本总数的11.5%;成立于1990―2000年这十年间的有11家,占21.1%;2001至今共成立了35家,在我们的样本中是最多的,占到了总数的67.3%。综合起来看,在1990年以前成立的,多是一些民间互益性的团体,比如民间艺术团、登山协会。1990―2000年间开始出现一些公益性的机构,比如有关aiDS防治、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等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外nGo的影响,部分草根nGo的出现直接是国外nGo项目本土化的结果。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草根nGo的数目不断增多,而且活动领域开始多元化。

注册情况:关于中国的nGo发展,注册登记问题一直饱受关注,因为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nGo并未在民政部门登记,也就是说它们在法律上并未取得相应的身份。在我们所调查的样本中,有20个选择的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拥有合法身份,占总数的38.5%;有5个选择工商注册,占总数的9.6%;没有注册的总数有27个,其中没注册但经过所属单位同意的有12个,占总数的23.1%,这种情况一般是在事业单位、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内部的一些活动团体;而未注册的27个中的15个选择了其他,也即纯粹的未注册状态,这类组织占28.8%。仅仅从数据上看,没有注册的情况在样本中占了多数;不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大多数是一些公益类的组织,比如在环保、疾病防治、妇女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提供服务的组织,面向范围不确定的公众服务,其公益性质很强;而未注册的草根nGo中,多是一些规模比较小,成员比较少,倾向于组织内互益活动的组织,比如兴趣小组、电影沙龙、登山协会等。

虽然业内一直呼吁政府部门放宽入门门槛,为nGo登记注册,取得合法身份创造制度条件,不过我们在调查中,感到并不是所有的nGo都有登记注册的强烈愿望。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6家草根nGo中,回答有转向民政部门注册计划的仅有1家,而回答没有此计划和说不清楚的共有5家。在纯粹没有注册的草根nGo中,回答是否有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的计划时,有33.3%回答“有”,回答“没有”和“说不清楚”的共有66.6%。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草根nGo中,有明确的申请注册计划的并不多。根据我们对部分样本的访谈,其背后的原因除了长期以来为人所共知的制度原因导致注册条件难以达到以外,还有很多nGo提到,自己只是小的民间组织,活动范围小,只限于内部成员,在资金上也不依赖外界,所以没有必要去民政部门注册,而且目前不注册也没有人来找麻烦。

(二)活动领域与方式

活动领域:在我们所调查的草根nGo中,其活动领域分布十分广泛,涉及到科学研究、生态环境、教育、健康卫生、文化、体育、农业与农村、法律、工商业、宗教十个领域。被选择次数最多的是文化,有51.9%的样本选择了此项;其次是生态环境和教育,均有34.6%的样本选择了此项,由此可见,在我们所调查的草根nGo中,活动领域比较集中的是文化、生态环境和教育,这和以往云南nGo留给人们的印象有些微的差异,以往云南nGo的活动涉及aiDS和环境保护的相对多一些。

活动范围:52个样本中,有28个样本的活动范围在一个县内,占总数的53.8%,达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16个nGo选择了在一个省内活动,占总数的30.8%;活动范围超出一个省的有8个样本,占总数的15.4%。这从地理范围方面说明目前云南草根nGo的影响力其实并不大。

活动形式:nGo的功能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提供服务和政策倡导,而承载这些功能的活动有很多具体形式。在我们调查的草根nGo中,活动的具体形式选择资金物资技术援助的有16个,占总数的30.8%;选择培训形式的有22个,占42.3%;选择学术研究交流的有15个,占总数的28.8%;选择宣传形式的nGo有32个,占总数的61.5%;选择服务的nGo有27个,占51.9%;选择出售产品的nGo有3个,占总数的5.8%;选择其他活动形式的有14个,占26.9%。比较起来,在我们所调查的nGo中,采用活动形式最多的是宣传,其次是服务,再次是培训和资金物资技术援助,和一般意义上nGo的活动形式没有明显差异。

合作情况:人们通常把社会分成政府部门、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部门以及以nGo为组织形式的第三部门,由于这三个部门各有特色,互补性十分明显,其中的合作关系就十分令人期待;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nGo的合作前景十分看好。我们调查的是云南本土的草根nGo,在回答开展活动有无合作方时,有34个样本回答有合作方,占总数的65.4%;18个回答没有合作方,占总数的34.6%。以合作形式开展活动的nGo在数量上占有一定优势。

关于合作方的类型,政府、其他nGo以及企业、高校、学术机构都有涉及。在有合作方的样本中,有38.5%的nGo与政府有合作关系,65.4%的nGo与其他nGo有合作;21.2%的草根与企业有合作关系;30.8%的nGo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合作关系。总体来看,合作方类型多样,nGo之间的合作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其他的组织类型没有明显差异。在我们的访谈中,明显感觉到近几年来nGo之间的交流网络在加强,尤其是借助网络平台,一些原先小的、分散的nGo开始接触到其他的nGo,相互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的机会也就随之增加,这也是nGo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三)治理结构

nGo可以分成会员制和非会员制,二者在治理结构方面是不一样的。会员制nGo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会员大会,由会员大会产生理事会,理事会负责组织的重要决策,对会员大会负责;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组织的日常工作由管理层负责,他们对理事会负责。对于非会员制nGo,由于没有会员大会,所以章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调查的样本中,51.9%的nGo是会员制,48.1%的nGo是非会员制。

会员大会:在27家会员制nGo中,开过会员大会的有25个,占绝大多数,92.6%;从没开过会员大会的只有两个,占7.4%。

章程:在我们调查的样本中,回答有成文的章程的有33个,占63.5%;有16个回答有口头规定但无正式的文本,占30.8%;完全没有章程的只有5.8%,是极少数。在我们的访谈中,绝大多数nGo都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均高度肯定章程的必要性;但是对一部分涉及人员较少,属于成员之间互益性质的团体,而成员年龄偏大或者文化层次偏低的nGo,往往会认为不用搞得太正式,大家心里清楚就行了,对于正式的章程比较忽视。比如我们样本中的老年人舞社,因为成员经常在一起活动,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平均年龄都比较大,很多规则是口头上约定,基本不会想着要制定一个成文的章程。

理事会:在52个样本中,有理事会的有27个,没有设立理事会的有25个,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1.9%和48.1%,这说明在草根nGo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组织并没有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在我们的访谈中,不止一次被访谈对象问到“什么是理事会”这样一个问题。nGo对于规范的治理结构很陌生,很多人认为只有股份公司才有董事会,不明白为什么nGo要有理事会,可见,在治理结构这方面,除了一部分nGo接受过相关培训以外,很多nGo缺乏基本的认知,既然缺乏认知,相关实践结果可想而知。

(四)人力资源

志愿者:52个样本中,29个样本选择有志愿者,23个样本选择无志愿者,比例分别为55.8%和44.2%。针对29个有志愿者的样本,我们进一步做了调查。主要关于志愿者的年龄,在29个样本中,志愿者平均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有18个,占总数的62.1%;30岁以上的有11个,占37.8%;而且,在我们的统计数据中,志愿者的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减少,其年轻化的特点十分明显。

专职人员:我们这里的专职人员,指的是全职在nGo中工作,而且获得薪酬的员工,我们主要从年龄和学历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概况摸底。首先看年龄,前面的结果表明志愿者的年龄大多数集中在30岁以下,而我们的调查中,专职人员的年龄分布则稍有差异,15个样本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占总数的28.8%;29个样本的平均年龄在31~50岁,占总数的55.8%,51~60岁年龄段的占11.5%,60岁以上的占3.8%。由此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样本中,专职人员的平均年龄最集中的是31~50岁这个区间,与志愿者一般情况相比,年龄层次更成熟一些。

另外,关于文化程度这一项,有44.2%的样本选择了高中及中专一项;48%的样本选择了大专及大学本科;另外还有7.7%的样本选择了初中及以下。对比以前有人做过的研究,此次调查的草根nGo中,专职工作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明显提高,这说明在这一领域人力资源的质量在不断提升,再也不是闲杂人等的聚集地。

(五)资金状况

由于nGo在资金来源上的依赖性,其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资金来源:通常,人们把nGo的资金来源渠道分成政府补贴、私人和企业捐赠、会费和服务收费这三大项,当然这是从整个第三部门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针对个别的nGo。在我们调查各个样本的资金来源时,选择个人捐赠的最多,占38.5%的样本均有此项收入;如果把国内nGo和国际nGo的资助以及企业捐赠均归入捐赠这个大类,则占总数98.2%的样本均从捐赠这一渠道获得资金,成为资金来源的第一渠道。其次是会费和服务费,占53.8%的样本均有此项来源。至于另外一个资金来源,我们的样本中只有19.2%曾经获得过政府补贴,远远低于捐赠、会费及服务费。我们认为,这种资金来源结构,和样本的草根身份是比较吻合的。

支出规模:nGo的资金支出规模不仅表现了组织的资金状况,也反映了组织的活动能力。我们对样本在2010年的资金支出规模进行了调查,其内部差异很大,从年支出1000元及以下,到年支出500万的组织都有。如果我们把区间拉大一点,会发现年支出在10000元及以下的占样本的40.4%;年支出在5万及以下的有57.7%;年支出在10万以下的有75%。大多数草根nGo的资金规模相对比较小。

财务报告:有无财务报表是衡量一个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的一个标志。在调查中,每年都作财务报告的有22个样本,占总数的42.3%;不作财务报告的有14个样本,占26.9%;选择“其他”的有30.8%。很多草根nGo选择“其他”是因为组织本身平时有财务记录,但是并未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所以并未像一些大的nGo那样年终作财务报告且进行审计;还有一部分样本认为组织本身就比较小,涉及到资金规模也偏小,因此没有必要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

(六)存在的问题

中国目前第三部门总体上问题有很多,但是关于不同类型的nGo,其问题可能不尽相同。为了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比较深入的资料,我们在问卷中同时设置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在封闭式的问题中,对于草根组织目前遇到的困难,提到资金不足的有40个样本,占总数的76.9%;提到人才缺乏的有34个,占65.4%;提到自身能力不足的有24个,占总数的46.2;提到政策环境不够宽松的有20个,占38.5%;提到公民社会发育不充分的有17个样本,占32.7%;选择其他的有13个,占25%。简单归纳起来,云南草根nGo所遇到的问题和中国目前nGo发展的一般情况是大致相同的,资金、人才、能力是束缚组织发展的三个最主要的问题。

除了上述三个最主要的问题以外,nGo业内和学术界一直对政策环境和公民社会发育程度这两方面颇有微词,但是在我们的开放式访谈中,发现很多草根对于这两项明显不够关注。有的被访者甚至反问:我们自己搞自己的,不需要什么政策,也不需要更多的旁人参加。我们通过观察认为,一些和外界联系不多的、互益性的草根组织,因为既不注册,也无须从外界取得资金,服务对象也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内,所以,它们对政策的敏感度很低;相比起另外一些需要仰仗外界资金提供公益服务的nGo,政府在nGo管理方面的制度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不大。关于公民社会发育程度的制约,我们的访谈对象呈现出明显的区别,只为成员服务的互益性nGo和为不确定范围的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的nGo对此看法有分歧。互益性组织比如大众舞社、书画协会、登山协会等对于公民社会没有很高的期望值,也不认为公民社会发育不充分对组织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那些提供aiDS防治、环保、乡土文化传承、流浪儿童教育的草根,整体上表达了对中国公民社会的迷惘,这种迷惘与目前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态度甚至民主改革的进程,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向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我们认为,无论nGo本身提供何种公共服务,只要其有社会这样一个整体视角,再加上一点时代意识,它对社会发展走向的关注是无法回避的。

二、总结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总体上来看,本研究涉及草根nGo的六大方面,包括成立与注册、活动领域与方式、治理结构、人力资源、资金状况、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草根nGo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群像,我们在云南草根nGo这一总体中选择了若干样本对这一群像做了一个尝试性的描述。第一方面,关于成立与注册,在时间方面,以往的印象是1995年以后,国人才开始知道nGo一词,各种nGo才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生长。我们的调查一定程度上吻合了这一发展轨迹,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草根nGo的数目不断增多;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民间组织在1990年以前就已经存在,多是一些为成员服务的互益性组织,只是它们并没有一开始意识到自己就是草根nGo。关于注册,样本中有38.5%在民政部门注册,拥有合法身份,间接说明在现行制度下,有合法身份的草根nGo的确是少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草根本身并没有很强的愿望,也没有计划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第二方面,关于草根nGo的活动。根据样本统计数据,云南草根nGo的活动领域集中于文化、环保、教育等领域;活动范围超过一半在一个县内;活动方式最多的是宣传、服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总体上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和一般意义上nGo没有大的差异。我们重点关注了样本在开展活动中的合作情况,有合作关系的样本远远超过了无合作关系的样本;而在合作方这一问题上,nGo之间的合作比例超过了nGo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这说明草根nGo虽然不是政府、企业最青睐的合作对象,但其本身联合起来的意识和行动都已经十分明显。第三方面,治理结构。很多关心中国草根nGo发展的人士在对草根进行能力建设培训时,治理结构是一个重点,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的nGo比较少;其决策方式以及日常管理模式也不符合理想的治理模式。关键问题在于,目前大多数访谈对象看不到建立规范治理结构的必要性,他们认为那是组织进一步成长、壮大以后才考虑的事。第四方面,人力资源状况。在我们的样本中,有志愿者的样本比例和无志愿者的样本比例差异不大,志愿者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0岁及以下,层次比较年轻化;专职人员的年龄层次倒高于志愿者,集中在31~50岁这个区间,其平均学历层次也比较高,有92.3%是高中以上学历。第五方面,资金状况。资金来源方面,个人及组织的捐赠是云南草根nGo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其次是会费和服务费,政府补贴在其中的比例很小。而从年度开支这一项看nGo的资金规模,超过一半的草根年支出在5万及以下,总体上显然规模不大。第六方面,对于草根nGo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从草根nGo的自我认知方面进行了梳理,资金、人才、能力仍然占据问题的前三名,对于广为关注的政策环境和公民社会发展问题,样本内部出现的分歧比较明显,公益性的nGo对政策和公民社会的期待值明显高于仅为会员服务的互益类组织。

(二)若干问题的讨论

本文的结论为我们初步认识云南草根nGo的发展概况提供了一种参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1.关于登记注册制度。我们的现实是很多草根nGo并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而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或者纯粹不登记,公认的原因是因为现行的法规对于大多数nGo来说有点门槛偏高。针对多年来各界人士在这方面的呼声,民政部门也进行了相当的努力,包括针对社区、基层民间组织引入备案制以及对某些类型的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打破双重管理僵局等[1]。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草根nGo并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或备案,而且也没有去民政部门备案或登记的计划;这部分草根往往是面向自己会员服务的互益性组织,且不期望获得政府补贴和公众捐款。我们认为,对于不同性质的nGo,在登记注册方面可以区别对待。对于很多活动范围小、规模小的互益性草根组织,基于方便管理的考虑,站在政府的角度要求一定要到民政部门备案或注册是可以理解的,但实质性地降低条件,以服务地心态将广大草根纳入政府的视野,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很明显,不注册不登记对很多草根其实没多大影响,它们也没有动力去自找麻烦;但是草根不登记将导致政府对第三部门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导致管理失去一些基础性的数据支持,因此,为了推动民间组织管理,政府部门还需努力。

2.治理结构的问题。草根nGo的能力建设一直备受关注,为了帮助草根nGo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很多nGo支持机构都致力于对草根进行能力建设培训,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果严格地按照委托―关系,nGo需要在内部建立会员大会、理事会、理事长、日常管理层这一自上而下的治理机构,而且需要有相应的治理机制来支撑,比如章程、决策机制、监督机制等。这一套治理模式好是好,但是对于很多规模小的草根来讲,其实适用性并不强。很多草根nGo成立之初很小,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可能长期维持一种小规模的状态,设置那套严密而科学的治理结构显得不太现实。其实很多草根都是这种情形,从总体上看,草根往往是一种小而多的群体状态。不过,虽然规模小,草根也需要科学管理,因此,摸索适合草根的本土的管理模式是很值得期待的,比如在没有理事会的情况下,决策体制、监督体制究竟如何构建等等。

(三)不足之处

因为没有完整的抽样框,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因此,从样本所得来的结论不能推论到总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云南草根nGo的情况,其结论的普遍性不足。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草根nGo的总体情况,我们希望能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完善。

发展研究报告篇6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国家即将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将以核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实质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容量有限的湖北而言意义重大,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弯道超越”、“提档进位”的重要途径。本报告在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国际国内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和最新动向、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动向

(一)何谓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主要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危机;二是环境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产生的严重后果已越来越明显;三是粮食问题,也就是贫困人口和粮食安全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靠传统方式是难以奏效,必须有新的技术和新的革命,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xx年的《能源白皮书》,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

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如英国提出,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比于1990消减掉60%,并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德国称,该国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2020年赶超传统的汽车及机械制造业,成为德国的主导产业;日本提出,1993-2020年用于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支出达110亿美元;美国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发电厂,都制定了宏大的开发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型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这正是对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复苏带来的强烈信号。许多专家认为,低碳能源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低碳经济也是世界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激烈的低碳经济市场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四)低碳经济的国内动向

中国高层领导对发展低碳经济问题高度重视,20xx年,国家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设想。有资料表明,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广东提出,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上海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其发展势头很好。目前,一些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频率愈来愈高。

(五)低碳经济的前景分析及主要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难题。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1.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成就巨大,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改变这种状况,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低碳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2.低碳经济是新的产业革命。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提高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有助于转变人民的生活消费观念;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意义十分深远。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通过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完备的绿色产业,在世界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了有利的战略支点。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新热点,大量的投资、研发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在掀开通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

二、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湖北省情来看,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但由于湖北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容量有限,进一步发展又面临较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而且,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北改革和发展的定位已十分明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湖北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探索和率先走出一条低碳经济的发展新路。

(一)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决定了湖北必须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1.湖北能源资源相对贫乏。湖北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缺煤少油乏气,煤炭、石油等能源产品供给主要依靠从外省调入,水电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电力的支配权在国家电网,电力由国家统一调配,从而形成了能源消费对外依赖性强的格局。20xx年,湖北煤炭生产量为1084万吨,但煤炭净调入量达8000万吨,相当于煤炭产量的8倍;原油生产量为85.84万吨,原油净调入量达805万吨,相当于原油产量的10倍;成品油净调入量也达到273万吨。

2.湖北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与发达国家用能方式不同,煤炭在湖北终端能源消费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如工业锅炉和火力发电耗煤量大。目前,煤炭在全省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然高达70%,尽管近年来湖北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在不断上升。20xx年,煤炭实物消费量达到10012万吨,是20xx年的1.54倍,年均增长5.6%。

3.湖北经济结构偏重。湖北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xx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3.8%,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重工业中,高能耗传统行业比重大,能耗水平高。20xx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大高耗能行业完成的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7.6%,而能源消费共计5264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2.5%。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投入所占比重明显大于产出所占比重。

4.湖北能源强度仍然较高。近年来,湖北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使得湖北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xx年,湖北单位gdp能耗为1.31吨/万元,比20xx年的1.51吨/万元下降12.46%,降幅比全国快2.38个百分点,但单位gdp能耗仍比全国高18%。也就是说,湖北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大量投入,特别是能源的投入实现的,成本代价过高。

从产品单位能耗作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出,湖北产品单耗水平偏高。20xx年,湖北吨钢综合能耗为630.59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全国3.3%;每吨水泥综合能耗为107.23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全国3.6%;火力发电单位能耗为332.26克标准煤/千瓦时,高出全国2.5%;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1794.92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全国0.9%;单位粗铜综合能耗506.46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全国35.6%。

5.湖北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湖北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主要污染物存量大、增量多,一些地区环境容量小。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尽管在20xx年首次实现双下降,但截至目前,湖北省二氧化硫减排只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55%,后两年的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同时,随着湖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新增污染物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短期内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十分困难,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将存在,环境风险防范任务也很艰巨。

(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准,为湖北抢占发展低碳经济的先机提供了平台

1.发展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20xx年12月,中央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要任务就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中部乃至全国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这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碳的使用,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环、高产出的低碳经济内涵是一致的。

2.湖北应努力抢占发展低碳经济的先机。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模式,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相对国内其他地区,湖北建设生态文明的条件和基础比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还比较协调,特别是湖北拥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这个平台,中央给了湖北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先行先试的权力,具有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应进一步解决思想,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按照“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模式的要求,积极主动抓好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努力争取国家把湖北纳入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试点地区。

3.湖北能够抢占发展低碳经济的先机。湖北抢占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条件较好,择其要者,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武汉城市圈逐步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域。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调整,正逐步向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三高”产业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的低碳特征明显。

二是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基础。湖北具备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优势。目前风能和生物质能以形成产业基础。作为湖北低碳技术产业的龙头,武汉凯迪电力和东湖高新,已形成了以脱硫、生物发电、生物柴油、环保工程为核心的产业链。

三是发展空间较为充足。低碳经济示范区主要将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需要足够的土地资源储备,湖北武汉城市圈具有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

四是科教人才优势明显。湖北省聚集了一大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具备研发、实施低碳经济的人才基础。因此,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抢占发展低碳经济的先机就大有希望。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湖北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机遇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以此为新起点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面对经济金融危机,通过开展技术创新,转变产业结构,发展占领未来市场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就能获得新一轮大发展,转危为机。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在克服滞涨危机时,通过大力发展以电子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新经济浪潮,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获得了后来近20年的快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什么产业、什么热点是拉动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趋势判断,那就是新能源,就是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通过核心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今后发展的战略先机。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其它发达国家也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就业、抢占未来制高点和防止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投资力度。这些投资主要用于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特别是用于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投资明显增加,这无疑为湖北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因此,湖北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应坚持“应急”和“谋远”两手抓的方略,在保证当前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突破口,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不懈努力

三、创造条件率先突破抢占发展先机

有关专家预测,低碳经济将是第五次经济浪潮,必将给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带来巨大变化。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根据这一实况,湖北在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上,应创造条件,率先突破,抢占发展先机。

(一)尽快制定湖北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国际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湖北省能源供需现状,为抢占先机,必须尽快制定湖北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在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上,必须重点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要与“一带两圈”发展战略相结合。为构建湖北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加快发展步伐,湖北省委省政府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一带两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而低碳经济战略是提升“一带两圈”战略的重要载体。为确保“一带两圈”战略的有效实施,应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融于“一带两圈”之中。

二是要与“两型社会”建设战略相结合。20xx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去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如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向何在?显然切入点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而低碳经济因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发展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正合其时,因此,低碳经济应与“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有机结合,通盘运作。

三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结合。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优先发展低碳产业。所谓低碳产业是指能源利用效率高、排放低、污染少的产业及应用前景广的新能源产业等,包括先进制造业、节能建筑、服务业和新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目前,湖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基本相同,但能耗所占比重相差较大。20xx年,第二、三产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2.05吨标煤和0.35吨标煤。按此计算在湖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构成中,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非工业部门的8.1倍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多消耗能源约120万吨标煤。与此同时,工业内部不同行业能耗差别也较大,20xx年,火力发电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等这六大行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3.72吨标准煤,比电子信息等七大先进制造业高出2.8倍。可见降低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将是降低全省万元gdp能耗的主要可行手段之一,而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最有效的途径。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通过发展低碳产业,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是要与节能减排战略相结合。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十一五”时期,湖北单位gdp能耗水平要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大力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产品的消费量。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很有可能制定并出台降低碳排放量的考核政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在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既要着眼于解决能源瓶颈制约问题,又要通过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力争使低碳经济产业成为湖北新的支柱产业。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1.积极发展核电。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可靠的经济能源。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氮氧化物。对于缺煤、少油、乏气的湖北来说,发展核电其经济意义更为显著。目前,核电已成为一种成熟技术,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核电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核电年发电量已占到世界发电总量的17%左右。

经过前期的不懈努力,湖北发展核电工作正在有序推进。20xx年初,国家正式明确启动我国内陆核电建设,同意湖北开展前期工作,并明确湖北核电投资业主。当前,一是要科学编制湖北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科学做好核电厂址选定工作;三是要广泛应用世界最先进的核电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四是对已确定的核电项目要加快进程,力求早日开工建设;五是积极研发核电项目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力争通过核电站的建设带动一批产业。

2.大力开发风力发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地正地兴起风电建设热潮。湖北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合理开发风力发电,可以有效缓解全省水电丰枯矛盾,实现风电水电互补。而且风电是环保型能源,没有废气排放,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大有可为。为实现湖北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一是要加大风能资源勘测力度,尽快摸清全省风力资源潜力,为合理开发风力发电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大力吸收先进风力发电技术,当前重点是支持发展磁悬浮风力发电技术;三是鼓励风电多元投资,风力发电具有规模较小,适合分散投资等特点,应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多元投资风电;四是加快风电设备产业的发展,以满足风力发电的需要。

3.稳步开发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唯一可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具有能源功能,而且还有其它可再生能源不具备的材料功能,同时,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湖北具备发展森林木本生物能源的广阔空间。现有林地1.29亿亩,其中可改造的低产低效林、可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滩、荒坡约4000多万亩,为湖北木本生物能源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空间。湖北已初步具备木本生物质能源工业化的技术条件。凯迪研究院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探索,已成功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从生物质中提取各类能源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为加快湖北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一是要尽快制订扶持生物质能源的优惠政策,包括支持公司和农户开发改造能源林规模等;二是争取国家能源林基地建设的财政补贴;三是建立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设资金;四是加大生物质能源研发投入。

4.加快发展太阳能产业。湖北太阳能产业具有广阔前景,开发利用潜力大,除鄂西南外,大部分地区均具有较好的太阳能光能资源,年平均太阳辐射能大于100千卡/平均厘米。太阳能具有能量大、利用范围广、清洁安全等优点。当前,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从近期来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开发利用。一是积极稳妥推广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应用,以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费;二是大力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集群,扩大太阳能发展规模;三是加大太阳能热利用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覆盖面;四是加快光伏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武汉“中国光谷”,开辟光伏产业发展新路。

(三)对加快湖北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成立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求很高,为了统筹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成立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

2.着手建立湖北低碳经济试验区。低碳经济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技术推广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为了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建议设立低碳经济试验区。对于试验区,省里可安排一些低碳经济重点开发项目,并从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

3.积极争取国家在湖北设立低碳经济试验区。湖北争取国家在鄂设立低碳经济试验区有利条件较多:一是湖北是能源匮乏省份,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二是武汉城市圈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与发展低碳经济完全一致;三是湖北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丰富,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省有关部门应尽早向国家相关部委做好汇报,多争取一些低碳经济试验和推广项目。

4.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建议责成有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技术、应用等问题作出专题研究,并从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方面,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具体支持意见,特别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给予激励政策。

5.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建议省委常委会组织一次低碳经济的集中学习,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意义和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面临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湖北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产业、重化工业比重大,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而低碳经济正好反映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性要求,有利于发挥湖北综合优势,激活各种经济资源,形成湖北发展的新动力源和新支撑点。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将为湖北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弯道超越”、“提档进位”,加快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带来新的契机。

(一)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节能减排

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是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些产业多为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是节能减排的压力所在。这种状况若得不到有效改观,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产业不能用传统的办法求发展,而必须运用低碳经济的新理念和新发展模式来谋划传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认真落实湖北节能降耗三体系方案,突出抓好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电力、有色金属、机械汽车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强化年综合能耗5千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管理。

二是加快节能降耗技术开发与推广运用。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工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对重点行业现有生产能力进行调整和改造,找准行业节能的关键点,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能源利用水平。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在搞好和总结第一批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启动第二批试点。逐步完善企业、产业园区和区域3个层面的循环链条,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优秀示范企业、工业园区和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区)。

四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平板玻璃、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重点落实小造纸、小水泥、小煤矿、小炼焦等“十五小”和“新五小”专项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是形成有效的工业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配置和价格改革,加大对黄磷、电石、铁合金、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的力度。贯彻落实国家促进节能降耗的财税、金融、价格、准入等政策措施。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业是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产业之一。科教优势是湖北最大的优势。发挥科技优势,关键要在推进产业化上下功夫。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人员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努力把科技能量、科教优势转化为新的资源财富、产能和市场需求,把科教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要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东湖、襄樊两个部级高新区为主要载体,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和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完善智力资本股权激励政策,激励科研人员走向市场,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抓好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要切实用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生物和光电子信息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作用。

(三)发挥水力资源优势,合理开发水力发电

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和建成后低成本的优势。湖北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缺煤、少油、乏气,但水能资源丰富。湖北山多、河多、湖多,充沛的水量、较大的河道落差,为湖北提供了宝贵的水能资源。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591万千瓦,可开发的500千瓦及以上水力发电装机容量2994万千瓦,仅次于川、滇、藏而居全国第4位。如全部开发,年发电量可达到1493.5亿千瓦时,相当于6000万吨标准煤。

各地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讲求实效,把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合理建设水电项目,促进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对洁净煤发电技术与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湖北电力行业环境保护水平,实现湖北电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水火调节、负荷发展和跨省联网的需要,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

(四)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全面促进节能减排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应以技术进步为基础,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在减缓气候变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广泛应用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节能型家电、环保型农业等领域的低碳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其技术转移、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地区对湖北的技术转让。通过以上手段,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

发展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报纸广告;经营;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22

根据2012年报纸广告市场调查分析显示,全国报纸广告大幅度下滑,持续到2015年,这种下滑趋势仍旧没有缓解的迹象,导致报纸广告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面对这种下滑趋势,报纸广告不得不寻求转型发展,需要充分整合新媒体广告特点,并科学结合传统报纸广告优势,探索和创新报纸广告发展之路,比如开发和运用报纸app,实现报纸广告和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双面覆盖,加强硬广和软广的有效推广,从而有效强化报纸广告效果,提高报纸广告投放量和报纸广告收益。因此,本文通过对广告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准确把握当前报纸广告经营现状,把握报纸广告下滑的主要原因,以及几大主要广告行业的报纸广告下滑的原因,并针对以上现状和原因,不断探索和创新报纸广告发展之路,提出有效的报纸广告经营管理改革对策,提高报纸广告收益,保障报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1准确把握当前报纸广告经营的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覆盖量越来越大,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广告形式也越来越受追捧,包括各大互联网主流网站,微信微信等较为常用的app应用软件,都成为重要的广告投放地,导致传统报纸广告量严重下滑,特别是在房地产、商业零售业、汽车等主力行业更是大幅度下降。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报纸主要广告行业全面大幅度下降主要结构表现为:房地产降幅达到44.5%,商业零售业降幅为31.8%,娱乐及休闲下降16.5%,交通(汽车)下降45.5%,金融业下降7.9%,医疗保健机构下降11.8%,邮电通信下降28.1%。通过对这些行业的广告客户在选择新媒体广告和报纸广告时的调查发现,不管是房地产广告下降趋势的愈演愈烈、汽车广告的增长乏力,还是商业零售业广告的同比下降,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覆盖、到达为目标的传统投放模式已被广告主放弃,精准、互动和直接效果越来越被重视,而这正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短板。而新媒体广告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与消费者的互动良好,再加上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使得广告投放在选择对象时更加精准,效果更加明显,所以,更多的广告商选择新媒体广告形式。比如针对年轻群体的广告,就选择年轻人热衷的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广告宣传,会有效强化广告效果。另外,新媒体广告在广告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除了运用传统报纸广告的文字和图片外,也可以运用视频、音频等广告形式,加上明星的视频宣传等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宣传效果。这一系列的新媒体广告形式无论是在广告形式上还是在广告效果上,都明显超越了传统的报纸广告,所以,当前的报纸广告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只有寻求到与客户需求相符合的广告形式才能找到生存发展之道。因此,结合当前新媒体广告形式,结合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和运用报纸app,创建微信微博等官方公众平台,及时权威信息,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科学弥补传统报纸广告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有效发挥报纸广告的优势,比如,相较于当前新兴的新媒体广告,谣言虚假广告众多,瞬间删除广告信息的现象更是常见,这样相较而言,报纸广告的可信度更高,更能获得读者的青睐,所以报纸广告经营管理者应该准确把握当前报纸广告经营现状,结合新媒体广告形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报纸广告形式,实现笾焦愀娴淖型发展,提高报纸广告投放量和报纸广告收益。

毫无疑问,全面审视当前新媒体广告的优势,准确把握当前报纸广告发展现状,有利于引导报纸广告经营管理者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报纸广告发展之路,使报纸广告在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下,依然能寻求到科学的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报纸广告收益,保障报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2科学保障报纸广告有序发展的具体对策

报纸广告收益是报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探索和创新报纸广告发展之路是保障报业有序发展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报纸广告经营现状,以及报纸广告下滑的原因,找准促进报纸广告发展改革的重要对策。

2.1向新媒体广告转型发展

开发和运用互联网网站,构建以电脑和移动手机为客户端的电子报纸形式,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和手机访问报纸网站,阅读相关信息,包括报纸广告,摆脱了传统必须阅读纸质报纸的限制,有效实现了传统报纸向信息化电子报纸的重要转化,优化了读者阅读报纸的途径,也科学地解决了传统报纸广告在宣传范畴上的短板,能有效提高报纸广告投放量。其次,构建微博微信官方公众平台,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利用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移动运用软件,加强软广告与硬广告的整合宣传,导入有奖问答、抽奖、投稿、转发投票等方式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与读者的互动活动中巧妙植入广告宣传,可以有效地提高广告宣传效果。总之,报纸广告向新媒体广告转型发展,既能有效发挥传统报纸广告的公信力优势,也能有效整合新媒体广告的大范围的互动参与特点,实现报纸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的有效配合,摆脱传统单一的报纸广告形式,也顺应了互联网时展的需求,科学地拓展了广告形式和广告途径,极大地强化了广告宣传效果。

2.2引进高素质广告人才

在众多的广告宣传中,如何才能吸引人的眼球,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广告宣传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当然,广告并非无端的夸大事实,虚假宣传,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精心的、用心的广告策划加强在广告语和广告形式上的创意设计,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广告内容。在广告创意上下足功夫,赢得广告客户的信赖,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是报纸广告发展的根本,也是报纸广告战胜新媒体广告的核心内容,只有保证广告创意和广告内容的新颖性,才能赢得广告商的青睐。网络上很多广告会通过非正常途径吸引人的眼球,比如,通过低俗的广告语,违背人类基本伦理道德的广告内容进行宣传,虽然会在短时间内引起热议和得到关注,但是最终还是会在人们的谴责声中和质疑声中消失。因此,只有不断引进高素质广告人才,具备正确的思想素质和源源不断的广告创意,在广告策划上下足功能,才能有效保障报纸广告的长远发展,才能在与新媒体广告抗衡过程中赢得客户的信赖,不断提高报纸广告收益。

2.3做好报纸特刊专刊

报纸广告因为强大的公信力而被广大读者所信赖,所以报纸广告都将经营部门进行了分类划分,以有效加强报纸分类广告的合理经营,比如报纸广告的几大主力广告,房地产、汽车、教育、旅游等,建立重要行业的报纸专刊。构建报纸行业专刊需要聘请有行业影响力的资深记者、评论家进有深度的评论,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每期安排版面解答读者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会赢得很多读者的关注。很多报纸读者会一直关注报纸广告专刊,是因为一直很信任某一资深评论员的评论,相信其意见和建议。因此,做好报纸广告专刊,并与读者进行良好互动,可以极大地提高报纸广告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报纸广告的发展受到新媒体广告的冲击,同时也激励着报纸广告的转型发展,让报纸广告经营者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广告也不能安于现状,需要不断突破、思考和创新,科学改变当前报纸广告投放量持续下滑的现状,并赢得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艳艳.我国报纸广告经营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市场,2005,(19).

[2]张国华.我国报纸分类广告经营现状与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05,(07).

发展研究报告篇8

中介服务业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服务、沟通、监督、鉴定、公证等功能,为生产者、经营者、其他组织和人民生活提供社会性、技术性、执行性有偿服务的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所构成的行业。中介服务业是保证现代市场经济能够平稳高效运转的支持系统之一,其发育程度及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成熟程度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按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行业小类为基础,将从事中介服务业的中介组织分为以下五类:

(一)市场交易中介组织。主要包括运输服务、贸易经纪与、房地产中介服务、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文化艺术经纪及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等十个行业小类。其服务行为主要依据服务客体的委托,为市场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方便和服务,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二)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主要包括计算机服务、软件服务、市场调查、社会经济咨询、其他专业咨询等五个行业小类。其服务行为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依法为服务客体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咨询等服务。这类中介组织的主要特点是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具有增值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要素,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法律财务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保险辅助服务、律师及相关的法律服务、公证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其他法律服务等六个行业小类。这类中介组织的特点是按照国家法律、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和专业技术要求,提供特定的服务,维护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社会稳定。主要职能是评价和审查企业的行为,监督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公开竞争,规范市场行为,反对欺诈,并调解市场纠纷。

(四)自律性行业组织。主要是指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专业性团体和行业性团体两个行业小类。其服务行为主要依据市场规则,制订行规或公约,协调本行业事务,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向会员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向会员企业提供经济信息、市场预测、技术指导、投资导向、法律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代表会员企业的利益,向政府反映意愿和建议;协调厂商关系,调解商务、贸易和法律等方面的市场行为,实行集体自律,约束成员的市场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

(五)市场监督鉴证机构。主要包括技术检测、环境监测、工程管理服务、行政监督检查机构等四个行业小类。其服务行为主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或根据政府委托,在特定范围内,履行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和监督。其特点是代表政府行使着提供公共产品的功能,其主要职能是反对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保证市场公正交易、公平竞争,稳定经济运行秩序。

二、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市中介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年,在市工商机构登记注册的社会中介机构519户,其中国有企业31户、集体企业35户、个体私营企业302户、独资企业14户、合伙企业8户、公司类127户。这些中介服务业覆盖了房屋中介、婚姻中介、职业介绍、会计审计评估、建筑监理、保险等诸多领域,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规范市场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中,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评价者、企业财务状况的鉴证者和投资人权益的维护者和资本流动的引导者;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介组织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市场主体进行规范和调整,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者。

(二)中介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市的中介服务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中介服务业发达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相比,无论是机构规模及行业规模、业务范围、人员素质和有关制度、体制的完善程度等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体制存在缺陷,统一管理格局难以形成。在调查中发现,我市目前已具备正式中介执业资格的有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注册土地估价师、工程造价师、价格评估师、律师、公证员等等,这些众多的资格管理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这就容易导致资格认定标准和资质审查程序不一,鉴证标准和行业规范内容各异等问题,统一管理的格局尚未形成。致使中介机构由于实际上没有脱离政府部门的干预和条块分割状态,而难以发挥“中介”作用,出现行业垄断现象,背离了市场经济公开、公平竞争的内在规律。

2、中介机构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不高。我市既没有针对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也没有中介服务业统一发展的具体规划,由于缺乏总体发展规划,在总量盲目扩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机构规模小、执业水平低的状况。相对国际水平来说,我市的中介服务业除事业单位改革剥离出的中介单位外,大多属于私营个体或公司制中介组织(占占全部中介组织的82.7%),除少数规模较大的机构内部设有一些专业部门,绝大部分机构业务范围狭窄,没有实行专业分工,缺乏自身的业务强项,规模小且品种单一直接导致许多大型业务无法开展。管理机制相对落后,未形成集聚品牌效应。

3、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自律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市中介组织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和行业自律,经常出现有悖市场规则的行为,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佣金制度不健全,收费名目繁多,收费标准混乱;违法、违规现象频繁多样,经营主体不规范,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现象严重;无序竞争,同类市场中介机构之间不是以质量求存、以信誉求发展,而是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相互压价,扰乱市场秩序,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4、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市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虽然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低,但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的人次偏少、后续培训欠缺,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更有部分从业人员不遵守职业标准和道德规范,经受不住社会上不法分子和客户的利益诱惑,出具虚假业务报告,或是开展欺骗性业务,导致执业质量低下,执业信誉丧失,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法律、法规不完善,缺少宏观调控和有效的监督管理。中介服务行业中除部分行业制定了法律法规外,统一规范的中介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有关法制建设还跟不上中介机构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管理法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介机构的发展,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的管理监督。

三、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中介组织是保证现代市场经济能够平稳高效运转的支持系统之一,其提供的中介服务是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发挥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介服务提供的战略性投入要素,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快和规范中介组织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市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介组织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又是衡量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据有关经济学家的估量,上个世纪末,美国经济中银行、保险、金融、会计、评估、咨询等与交易相关的中介服务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45%,而我国相应行业所占的比重为25%,我市所占比重更低。实践证明,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市场经济越发达,中介服务体系就越完善。中介服务行业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被称为企业管理行为的评价者、企业财务状况的鉴证者、投资人权益的维护者、资本流动的引导者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而培育中介组织、发展中介服务正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各种挑战的需要。入世后,社会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在各国经济往来和国际贸易中需要中介组织在协调市场供求信息、沟通服务等方面能够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内,切实有效地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国际、国内市场的双向开放,将促进我市中介服务市场从国内迈向国际,业务品种由传统类服务转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多样化服务,各类中介机构应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拓展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以适应市场开放的需要。

(三)是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依法规范的竞争经济,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是信用体系建设。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决定其在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中介组织的这种作用日益明显。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和公证机构等商业服务性中介组织,其服务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正当竞争,保护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在国际商务争端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扮演着重要角色;中介组织承担了许多社会必须但又不宜或难以由政府或企业直接承担的义务,成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参谋和助手,它使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市场运行达到顺畅、各种关系达到和谐,市场竞争功能得到有序发挥。

(四)中介服务业能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中介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市今后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发达国家,中介服务业增长速度很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我市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偏低,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可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全市经济整体运行质量。

四、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的政策及措施

(一)政策

1、科技中介服务收入税收减免政策。科技中介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科技服务机构为完成特定服务项目,凡聘请属于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所支付的咨询费、劳务费用可直接进入成本;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2、创业中介服务业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各类企业孵化器,对创业服务中心等综合类企业孵化器和软件园、生物医药园等专业孵化器以及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经科技部门认定后,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会计、审计、评估、培训、管理、咨询、人才中心、投资促进等中介服务机构,自开业之日起,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后3年内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3、对新引进的国际、国内知名中介机构的优惠政策。对新引进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市场调研、专业设计等类型服务机构,其实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地方财力部分,二年内给予100%补贴,后二年给予50%补贴;其他专业服务机构,其实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地方财力部分,三年内给予50%补贴。

(二)措施

1、加快机制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取消对中介组织市场准入的限制,特别是要废止部门规范性文件设置的准入门槛,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在管理体制上打破部门所有、部门管理、业务分割的现状,逐步实现以执业资格管理替代行政审批,以协会行业管理替代政府行政管理,为中介组织创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逐步取消中介收费政府定价,除对少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中介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收费逐步实行市场定价;逐步开放政府行政管理公共信息,政府部门应主动向社会开放行政管理公共信息,并由政府牵头进行信息整合,建立经济的、商业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同时借鉴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改组设立一个社会中介服务发展管理部门,挂靠在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处,由其负责全市中介服务业的统筹协调、管理和行业的整体推进。

2、科学规划引导,壮大行业规模。按照我市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正确定位我市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整合各种中介服务资源,科学构建发展中介服务业的目标体系。培育发展七个中介服务产业集群:一是重点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劳务和人才中介、生产资料经纪、货运等生产性中介服务行业;二是努力培育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研发、设计、策划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三是发展各类商品交易、会展服务、旅游集散等中介服务业;四是规范发展会计、资产评估、认证、鉴证、检测检验等专业性分析、测评和评定等经济鉴证中介服务业;五是发展咨询、调查、诉讼、公证等法律中介服务业;六是发展为百姓提供理财、医疗、教育等生活急需型的中介服务业;七是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自律性协调型中介服务业。加快培育、做大做强中介机构,发展一批资质好、规模大、管理规范、信用度高的中介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培育出示范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好的行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将服务产品做精做细,扩大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

3、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在大力推进中介组织脱钩改制的基础上,扶持中介机构建立起自主自律的行业协会,建立起客观、公正的行业评价和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合理的中介组织分类登记管理体制,对于赢利性的中介组织,一律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企业登记,对非赢利性的中介组织,由民政部门纳入社团管理部门登记;建立中介组织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和监督作用,由行业协会根据行业自律及惩戒规则和社会中介机构信用记录,对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实行资质升降制度,对严重违法违规的社会中介机构,取消资质,取消其经营资格;完善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各职能部门应严格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对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中介从业人员,一律不得执业,对故意出具虚假报告和证明材料或因违法被吊销执业资格的中介从业人员,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发展研究报告篇9

8月初,市委党建领导小组将《*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确定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课题由马以同志主持,杨湘洪、潘光勋、刘爱芬三位同志协调,课题组从8月下旬开始分为两个小组分赴11个县(市、区)开展调研,第一组由市农办牵头重点调查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的情况,第二组由市委政研室牵头重点调查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00万元的“经济强村”的情况。通过大量深入调查和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市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近些年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课题组于11月初形成了2个调研分报告。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几经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了《*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总报告。限于水平和时间,本课题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则是农村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因此,在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继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加大农民增收工作的同时,必须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村级基层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到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而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人均可支配集体经济收入,也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今年市委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列为重点调研课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文就前阶段从各地调查中了解到情况作些反映,并就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谈些看法、建议,供市委参考。

一、*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年以来,我市各地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工作普遍较为重视,采取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1、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据调查统计,*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当年总收入9.45亿元,是*年1.32亿元的7.16倍,但较最高的1995年的12.1亿元,减幅为22%(主要是由于土地征用补偿费收入减少)。村级集体经济当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由*年的351个村增加到1300个村,其中超100万元的村由2个增到208个。万元以下收入的村由*年的3944个村,减少到2477个村。1996年以来,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一直在9-10亿元之间,处于平稳状态,可见,近几年集体经济发展已处于疲势,要想有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必须要有新举措。

2、集体资产总量达到一定规模

目前,我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量已达到62.9亿元,所有者权益累计46.2亿元,从资产结构来看,流动资产19.2亿元,占30.5%,长期投资7.2亿元,占11.44%,固定资产36.1亿元,占57.35%,无形资产0.15亿元,递延及其他资产0.30亿元。

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资产分布地区差异大,空壳村量大面广

*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9.45亿元中,“二市二区”乐清、瑞安、鹿城、瓯海合计6.59亿元,占70%;而泰顺、文成、洞头、平阳四县合计才0.7亿元,仅占7.4%。*年鹿城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46.2万元,其余依次为龙湾59.3万元,乐清29.1万元,瓯海23.3万元,瑞安19.6万元,永嘉10.1万元,苍南10万元,洞头9.6万元,泰顺4.75万元,平阳3.27万元,而最少的文成县村均仅有1.34万元。与此相应的,全市村级集体资产分布状况各地相差也很大,乐清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额达14.1亿元,瑞安10.4亿元,鹿城12.2亿元,瓯海12.4亿元,这二市二区村集体资产合计49.1亿元,占全市的78%。村均拥有集体资产最高的鹿城区达2596万元,而文成县村均仅为15.5万元。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当年收入在万元以下的“空壳村”尚有2477个,占总村数的39.5%,年收入在1-5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尚有1800个左右,当年村集体无收益的村仍有2166个村,占总村数的34.5%。面广量大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将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制约因素。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得力措施,坚持几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逐步减少集体经济薄弱村,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十分紧迫的大事。

4、集体资产管理有所加强

目前,全市已有6033个村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建立了村务公开栏5900多个,大多数村的确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据苍南县的一项统计,自推行村务公开后的8个月,全县村集体节省各项开支200多万元。乐清市在村务公开之初收到群众举报34起,查处22件,处理3件,查清流失资金145万元。村务公开,不仅是加强民主管理的好办法,也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和有效监督的重要途径,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我市还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登记、清产核资工作,基本摸清了家底。同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的要求,开展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的清理工作。在龙湾、文成、泰顺、苍南等县还普遍推行村级财务制度,有效改进和提高了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在乐清、平阳、泰顺等县还经常性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如乐清市*年共审计35个村,查出损失浪费35万元,违规金额3.53万元。所有这一系列工作,对我市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一些农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及时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勇于开拓,积极创新,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

1、充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做到以地生财,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收入

土地作为村级集体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村级集体组织最主要的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如何顺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趋势,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对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强村”在土地资源的使用上,采取物业租赁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凡采取这种经营方式的村,其集体经济收入大多非常稳定,而且集体资产增长较快,村集体经济整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土地资产具有自然升值的功能,能较好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是由于其经营对象基本上是标准厂房、市场、沿街店面等,对管理者的经营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成功地回避了现在普遍存在的村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素质较低问题。如瓯海区永中镇镇南村,该村充分利用其作为永中镇镇政府所在地的区位优势,积极向三产发展,现拥有沿街店面200来间,每年可稳定获得租金收入400多万元,今年又投资1000万元建造了镇南村实业大楼,每年可获租金收入100万元。又如鹿城区城郊乡的广化村,利用其工业较发达的特点,投资建造了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客运站、停车场等物业设施,每年可获得租金收入800万元。由于租金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收入,有利于村集体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2、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合理开发资源,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激活集体经济活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优势是生命力之所在,我市一些村在前些年的实践探索中,艰苦创业,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开发运作,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集体经济也因此有了可靠的收入,并显示出普遍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如泰顺县黄桥乡四个村利用水利资源优势,合力兴办黄桥水电站,每个村集资6万元,每年可获利1.2万元;泰顺县龟湖镇龟湖村依托大型叶腊石矿优势,合理开发,加强管理,年收入在30-40万元;文成县平和乡田东村将240亩集体统管山,由全国劳模蔡日省承包种植“半天香”茶叶,每年承包费就可达1.2万元;平阳县梅源乡梅岭村,依靠种植500多株橄榄,年收入稳定在20-30万元;永嘉县西炉村由集体管理经营的400多株东皋红柿,走出了“西炉之路”;苍南县八亩后村开发集体茶园,搞茶叶加工,其创业精神和集体经济发展曾广泛影响着我市的山乡村庄。而沿海的村涂园承包费收入也是他们一笔可观的收入。瓯海区灵昆海涂围垦承包风波,在经营中曾出现争议,但村集体在招租中获得收益并带动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只要每个村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所在,挖掘资源开发潜力,大胆实践,科学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3、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的资金优势,开展资本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一体化战略的推进,有的城郊型的村土地征用较多,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征用补偿金;有的村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产。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货币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我市一些村在货币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上采用投资房地产业、业办酒店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如龙湾区蒲州镇汤家桥村利用土地征用款投资*万元与开发区合股开发房地产,预计可盈利400多万元。又如苍南县龙港镇河底高村1989年投资100万元与*华侨饭店合资兴办了龙华饭店,在积累了管理经验后,于1993年又投资2800万元兴办了龙华大酒店,现年利润达500多万,成功地实现村集体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此外,我市还有一些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独资、合资、参股投资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创办企业实体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苍南县宜山镇宜一村(集团),*年各种资产经营收入达300万元。

4、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特色优势,迎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强化服务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与个私经济的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人发扬“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的精神,成功地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并形成了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个私企业要求通过同行业内企业的积聚,来获得区域品牌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面对这种需求,我市的一些工业发达村及时抓住了这个机遇,兴建了与本村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的工业小区、专业市场、标准厂房等等,通过物业的租赁经营和各类管理费征收,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如龙湾区蒲州镇屿田村,该村利用本地紧固件和制笔业较发达的优势,及时推出了村办工业小区,并以优惠的土地价格吸引个私企业进来办厂,现每年可收取各类管理费40多万元,此外,这个村还同开发区财税局合股创办了一个紧固件市场,为紧固件生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在进一步做强做大本村区域经济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几十万元的稳定收入。又如鹿城区城郊乡双桥村,该村利用附近从事鞋业生产的企业多但分散的特点,投资4000万元兴建了*鞋业基地,积聚了大量的鞋革企业,初步形成了区域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而村集体经济每年仅租金收入就达到200万元。

5、充分考虑村民利益和村民福利,保持社会稳定,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市一些地处城郊区和集镇区的村集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有些村土地资源基本已经没有了。由此带来了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问题,这些人低不成高不就,“低档”的工作不要做,“高档”的工作又不会做,整天游手好闲,当经济遇到困难时,就会把目光集中在村集体资产上,要求把村集体经济分掉,并经常以此为理由,到村两委聚众闹事,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诸如此类的事要是处理不好,就会对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村民利益和村民福利,让村民感受到村集体发展壮大后给自身所带来的好处,从村民心理上消除其瓜分村集体资产的念头。鹿城区城郊乡广化村通过以下几种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通过一些村办企业安置部分本村劳动力;二是把部分村集体资产量化到村民,使村民每年都可拿到分红;三是对老人、老干部、本村劳动力等分别制定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基本保证他们的生活需要;四是对村民进行社会保险,使其老有所养;五是对村民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费用进行补助,提高村民素质。这种种措施的出台,维护了社会稳定,并为该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当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农村社会步入小康向现代化进军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市农村社会经济和农民生活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择业形式日趋多样化,给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制约因素。

1、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够

部分干部群众对要不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模糊认识,一些地方出现了放松集体经济的倾向。据泰顺县“十村百户”调查问卷中,有18户明确认为不要发展集体经济,虽然不是大多数,但也需引起注意。从各地调查反映情况来看,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主要有四种模糊认识:一是“过时论”,认为党的十五大以来,大气候是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事宜,是翻“老皇历”;二是“够用论”,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能保证村里日常开支即可,不必刻意追求发展壮大,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三是“孤愤说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发展集体经济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想搞也搞不好,已进入“死胡同”,连国有企业都很难以脱困,何况集体经济;四是“地位作用质疑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还不到,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且集体经济使用权掌握在少数干部手中,还极易滋生腐败、矛盾和种种不正之风,最好是不要把集体经济太当做一回事,任其自然算了。这种思想在一些乡镇领导干部,甚至县级领导干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无关经济全局,与政绩无关,从而导致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此外,对一些贫困村来说,还存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的问题,有等靠要的习惯心理。

2、收入渠道趋于萎缩而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近几年来,政府部门在发展经济上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个私经济上来,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村集体收入缺乏新的来源,而过去的一些主要收入渠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正在逐渐弱化、消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集体土地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土地征用费这一村集体经济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减少。有的村土地基本已经征用光了,这种收入渠道也就没有了。有的则坐吃山空,像龙湾区状元镇的石坦村,该村1993年通过土地征用积累了1100多万元的集体资产,但土地征用后就没有了其它收入渠道,现在村集体资产仅剩300来万元。二是国务院的企业减负政策规定,向企业收取的管理费不得超过其产值的1‰(大大低于村集体与企业签订的协议量),大大减少村集体经济在这一方面的收入。而且,据有关部门透露,今后这种管理费一概不得收取,这样一来依靠收取企业管理来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渠道又没有了。三是一些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利用职权收走村集体的收益权。如瓯海区新桥镇新桥村投资135万元建成的新桥农贸市场,原协议工商管理费由新桥工商所和新桥村分成,但自1997年以来,工商所独占了从市场收取的工商管理费。四是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关闭后,部分村货币资金增值受制。如苍南县的宜一村每年因此减少收入150万元。五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加快,城乡同网同价方案实施,特别是税费改革政策落实后,农村收费办法将要随之作重大调整,取消统筹费、各种集资和农村劳力的积累、义务工等,都会减少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

与此同时,集体资产流失却十分严重,有如沉默的羔羊受到多方面的侵害。一是国家以法律、行政规章等形式无偿占用土地资产,土地集体所有权不能完整地得到体现,如土地征用、城镇规划变更等,收益部分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层层盘剥,到了村里收益已所剩无几。同时这样一来也造成村级集体土地存量的减少,如果村里所得土地补偿金及其它开发收入得不到滚动发展,实质上就造成村集体资产的隐性流失。二是部门共建项目转移,在兴办公益事业时,由于采取国家(部门)补一点,地方投一点,村集体和农民筹一点的办法,建成后则归国家政府部门所有,如通村公路、学校、电网改造、小水库等。三是合股投资利益分化,如集体经济合股投资兴办企业实体时,利益无保障,往往是好处归个人,亏损集体负。四是乡镇财政负担转嫁,一些本应由乡镇财政支付的款项转由村级集体支付。五是村干部利用职务挥霍、侵占、挪用集体资产,以及各种投资失败、担保失误,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六是农民不甘心也出来抢占,以求分得一杯羹,加之报刊征订等各种摊派,村级集体资产有被生吞活剥的各种危险。

收入渠道的萎缩和村集体资产的流失加上日益加重支出负担,大大地减少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积累,减慢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3、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从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村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工资收入不规范、不平衡,名称也不统一。“空壳村”、“薄弱村”称误工补贴,“经济强村”大多采用工资制,且弱村和强村差额太大,有些“空壳村”的村干部一年误工补贴仅数百元,而一些“经济强村”的村干部,仅工资收入就达数万元,个别村还达到10万多元。就全市而言,70%多的村其工作积极性只能靠一种奉献精神来维持。另一方面是一些“经济强村”工资收入没有与效益挂钩,即使有,其收入的调节空间也很小。如鹿城区城郊乡松台村,该村普通劳动力每月不用干也可获福利补贴1000元,而村干部需要脱产办公,其工资每月只有1200元,造成该村村干部没人当的局面。诸如此类的村,一些奉献精神较差的村干部就容易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少干少犯错”的思想倾向,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不愿冒风险、担责任。

从我市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其管理主体基本上由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而在某些时候又经常是主要领导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财务管理制度不够科学,走不出前清后乱、边清边乱的怪圈。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变动频繁,而且往往只负责核算职能,放弃了监督职能,只要领导点头,自己就照办。这样一来,一些村领导干部的行为在实质上失去了监督,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村集体资产“全体农民所有、少数干部使用、个别领导占有”的局面,对村集体资产村领导干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个别村干部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村集体的名义为别人进行经济担保,其结果经常造成村集体资产的流失。如鹿城区城郊乡的丰收村由于担保问题,造成了100多万元集体资产的损失。可以想像,要是这份担保合同数额再大一点的话,那么村集体资产就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于无形。

4、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的素质与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知识在现代经营和管理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目前我市村集体资产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却普遍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村集体资产管理者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一个都没有,高中学历也只占30%多。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干部由于缺乏现代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遇到问题时消极被动,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在工作上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如鹿城区城郊乡巽山村,该村的村干部既不懂钢铁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不懂市场行情,盲目投资数千万元巨款购买上海某钢铁厂,现亏损严重。又如鹿城区的水心村,在不了解市场信息的情况下,投资300万元开发、生产绿色包装袋,结果产品没有市场,给村集体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再如鹿城区的丰收村,该村投资900万元开办了树脂厂,但由于缺乏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低下,积压了大量的资金。此外,一些村的集体资产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没有思路,有的村甚至就靠土地征用款来维持,坐吃山空。

5、村两委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不顺,“村企”没有真正分开

目前,我市虽然大多数的经济强村都成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社、实业公司、企业集团等经济实体来管理村集体资产,但基本上是有名无实,无论是农村合作社、实业公司还是企业集团都只是其对外经济合作的一块牌子,没有发挥其集体资产管理的职能。在实际操作上则仍然是村两委班子通过交叉兼职的方式在管理,大多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没有分开,合作社社长或公司董事长都是由村支部书记或村长兼任,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这样虽然可以控制村干部的职数,减少管理成本和工资开支,但对经济强村而言,却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强村集体资产数量较大,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较高,村两委中不一定有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是由于村两委的主要职能是村务管理,书记和村长把较多的时间放在日常行政工作上,分散了精力,再加上这些人原本经营管理水平就不高,很难把村集体资产经营好、管理好。像鹿城区的巽山村,其村党委书记一人兼任了5家公司的董事长,很难想像他有精力和能力把每家公司都经营得很好。

6、政府部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有的部门存在“吃、拿、卡、压”现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件事关农村工作全局的大事,但是我们一些政府部门对此却认识不足,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有的职能部门还存在“吃、拿、卡、压”、“有求必宰”现象,有的部门则把村集体经济当作一块肥肉,要乘机分一杯羹。如鹿城区洪殿村,该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村民经常到村两委闹事,打砸办公用品,致使该村村两委至今仍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而与村两委同一幢办公楼的洪殿派出所却置治安管理条例于不顾,对此视若不见,置若罔闻任由事态发展。又如苍南县河底高村,该村为建造了一个停车场,光在土地、规划部门就跑了半年还未批下来,而一些个人或私营企业去报批往往却很快能批下来,其中缘由不得而知。再如瓯海区的镇南村,瓯海区政府在镇南村以较低的土地价格征用了100来亩土地用来建设小康住宅区,而建成后上千万元的收益却只与永中镇分成,完全不考虑镇南村的利益。此外,一些新闻部门为了使报导更具新闻价值,出现炒作新闻,甚至报导内容失实,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化。像鹿城区黎明乡的巨一村就曾被报导说集体资产流失1个亿,引起很大风波,但经查实后并没有这回事。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严重挫伤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对我国农村民主化进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实施过程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法把村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并规定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等经济事务以及涉及村民利益其它事项,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作出决策,这一规定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问题。在集体资产经营方面造成了决策迟缓、工作缺乏灵活性等弊病,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村集体资产的稳定性方面造成了如果村民通过村民会议集体要求将村集体资产分掉,我们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法律依据予以否决的尴尬局面。二是该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选产生,组织意图得不到体现,并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去年的换届选举结果表明,由于对候选人缺乏限制性规定,有些村一些社会不良分子都被选进了村委员,严重影响了村委员会的战斗力。像乐清市有个村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竟然是个瘾君子。同时,经过一年多的实际工作表明,凡非组织意图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多数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对现任的一些村干部来说,其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处理村民利益问题时,不愿得罪村民,造成了集体资产的流失。目前最典型的是村里代缴的水电费缴不上来,有的村这部分的应收款达到200多万元。

此外,像《会计法》将村级集体的财务管理权归到财政局,但他们却没有去管,也管不到,而原先的归口单位农业局却没有管理的法律依据,造成“看到的管不到,管到的看不到”的局面。另外像《土地法》规定村级集体资产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来管理,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相矛盾等等也给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带来难度。

8、现行户籍制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我市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福利不断提高,而村级福利的享受者约定俗成只能是本村村民,由于现行户籍制度规定的不明确,造成了在村民身份问题上的纷争。一些福利较好的村,其村民在出嫁后不愿将户口迁出,而嫁入者则把户口迁入,以享受村里的福利待遇,由此造成了村福利负担的加重。对此,一些村采取对嫁出者强制迁走的办法,但这种办法缺乏法依据,处理不好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对城郊型的村而言还存在带粮户的问题,这部分人由于原先已作过工作安排,现不再享受村级福利,但像鹿城区的广化等一些村,这部分人在选民中占据了一半或更多,如果这部分人联合起来进行选举并获得成功,那对村集体资产来讲将是一个潜在的不良因素。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及时消化、吸收过去取得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农村社会稳定和村集体经济低风险、高效率运作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1、统一思想,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我们要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性和自觉性。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认真组织学书记在江、浙、沪发表的重要讲话,联系*实际,通过召开会议、赴外考察、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比等多种形式,使大家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贯彻总书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办事”的物质基础,是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物质基础,是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并不是无路可走,只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找准结合点,抓实落脚点,村集体经济就大有可为。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并制订出台一系列的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力度。要结合机关工作作风教育,对一些权力部门的工作作风进行整顿,树立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对一些新闻媒体规范、引导工作,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增收,我们要做到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一是要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做到以地生财,做好土地文章。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村,可通过集体非农土地要素的入股、联营等形式,依托城镇和区域经济特色兴建特色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市场、仓储等二三产业载体,筑巢引凤,开展物业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一些城郊型的村要抓住我市城市“东移西扩”的机遇,进行旧村改造、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并利用新增的土地搞好开发,增加村集体收入。一些相对薄弱的村,也可以以投资形式开展土地整理、村庄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从而获得非农建设用地折抵指标,并可将自用有余的有偿与发达地区调剂使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要认识新资源,发挥新优势,做好新资源文章。山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村,要学会用新眼光来看待自己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效益农业、观光农业,要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海岛旅游、人文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业、旅游产品生产等,开辟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三是要树立服务观念,开展社区有偿服务业务,做好服务文章。城郊型和集镇型的村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人口集聚优势,开展象物业管理之类的社区有偿服务业务,增加要集体收入。四是要盘活无效、低效资产,做好盘活文章。对一些像公园、游泳池、学校等公益性集体资产,可进行市场运作,使之成为经营性资产,获得收益。五是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做好资金文章。资金充足的村要积极尝试通过参股、合资等形式与其它所有制经济合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混全所有制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3、积极创新,努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确保村集体资产的保值赠值,就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一是要健全组织,建章立制。要根据“村企”分开的原则,建立代表全村农民利益的社区性财团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公司、企业集团或经济合作社形式,下面以公司为例)。其内部组织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三个层次,即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总经理和公司管理机构,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制订公司章程、财务管理制度、预决算制度和公司管理机构的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二是要进行资产量化。要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民主评估,并将集体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部分量化到村民(一般可设“集体股、个人股、机动股”三种股权),提高村民对村集体资产运营情况的关注度,在全村形成人人关心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实现“村企”分开,明确公司在村集体经济运营中管理主体地位。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向外聘请经理人员参与管理,解决经营者的素质问题。四是要明确党组织的地位。量化的集体股股份(应占最大比例)要由该村党支部来代表,党支部书记出任公司董事长,以体现党组织的核心地位。五是明确村委会的职能。要对村委会实行“管用”分开,村委会将不再承担“管钱”任务,只管“用钱”。这样一来,村委会可以专心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而且通过年初预算和年终决算(由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财务手段,保证了其管理的有效性。六是要建立在激励机制。可以在机动股中提取一部分,采用期权的形式作为经营者的激励。七是要完善监督机制。要以村民为主成立监事会,对集体资产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

4、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减轻村集体的支出负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内部管理和民主监督,防止资产流失,节约各项开支费用,减轻村级负担。一是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如建立财务收支的预决算制度、开支审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其他各项制度。二是要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村级当年可支的收益的比例和总量。三是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开支,按精干、高效的原则配备干部,尽量减少管理人员,建立管理费、接待费定项限额制度。四是坚持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如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禁止村集体未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对外单位、个提供担保。五是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管理新模式,如逐步推行会计制,有条件的村组建企业集体、社区性股份合作企业等,对集体土地和资产进行企业化管理等。六是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的财务指导和审计工作,如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实行集中计账等。七是减轻村级负担,如减少村级达标升级活动,减轻报刊征订任务等。

5、结合实际,搞好一些行政村的撤并工作

就是对规模小、户口少的村及一些实际上村建制已名存实亡的村,采取撤并行政村,通过移民迁村等办法,解决我市空壳村过多的状况。这方面工作,苍南县已开始启动实施,霞关镇34个村已撤并为13个村,全县年内将完成20%的并村幅度。瑞安市已有50个村,7965户移民迁村,据调查,该市移民迁村涉及到163个村,1.3万劳动力,其中在163个村中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有85个村,可考虑撤并。撤并行政村,要从有利于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好过细的工作,落实配套政策,妥善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尽可能减少后遗症。

6、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各级政府要改变过去仅依靠组织和农口部门的领导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局面,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并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制定、落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关政策,采取“扶两头带中间”办法,加强对集体经济强村和空壳村、薄弱村的扶植力度,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村级集体经济的面貌。一是诸如水电、公路、隧道等有偿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上,进行政策倾斜,并按一定的标准将股权发放给村集体,使其每年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其股金来源可将各种扶贫资金、支农性贴息贷款进行捆绑,切出大块作为项目股金。二是在县(市、区)或乡(镇)的行政辖区内,由县(市、区)政府征用划拨,统一安排,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给薄弱村和贫困村一定数量土地的异地置换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用于建造工商用房,同时规定其产权归建房的经济薄弱村或贫困村所有,用以出租获取稳定收入。三是筹建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对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的村,适当拨款补助,帮助考察落实项目,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实行滚动式发展。

7、加强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是基本途径。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一是要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培训,重点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全体农村基层干部的头脑,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二是要加强政策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使村干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提高政策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政策法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三是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了解市场经济、金融、城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研究报告篇10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较大影响,我国经济也因其冲击而增速放慢。最近国家应对危机,出台了拉内需、促经济、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两年内投资规模达到4万亿,而铁路、公路等关系到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这将增加铁路用钢需求,为铁路用钢构筑巨大的市场。

目前我国铁路用钢材主要用于新建铁路、旧有铁路维修和改选、机车及车辆制造维修、铁路桥梁建设等,有六个大类:一是基建用钢,主要是螺纹钢筋、线材、圆钢、钢板等;二是线上用钢,主要有钢轨及配件,配件中有鱼尾板、垫板、道叉轨、轨距档板等;轨枕用钢,主要采用调质钢筋、精轧螺纹钢筋、高强度螺栓、预应力钢丝等;四是机车车辆用钢,主要有车轮、轮毂、车轴坯、渗碳轴承钢、弹簧钢、耐大气腐蚀中板、耐候钢薄板及耐候钢型钢、H型钢、冷弯型钢、彩涂板、不锈钢板等;五是铁路货车用钢,主要是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牌号有Q400nQRi、Q450nQRi、Q500nQRi、Q550nQRi等;铁路桥梁用钢,主要有H型钢、工字钢、槽钢、角钢以及各种尺寸的桥梁钢板等;六是电气化铁路用钢,主要有H型钢、钢铰线以及各种尺寸的耐候型钢、钢管等。

除铁路建设自身所需求的上述六大类钢材外,与铁路建设相关的装卸车、推土机、叉车、建筑机械、凿岩机械、挖掘机械等工程机械装备所需的钢材,主要是各类优钢和特钢。

今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成3000亿元,针对投资拉动新形势要求,今年将争取超额完成投资500亿元,明年计划完成投资6000亿元,是今年计划投资规模的两倍。

铁路投资建设成为当前中国扩大内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急先锋,以修建铁路为主的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公司的预测,未来将会获得更多订单,两家公司在今年新增订单均有望超过3000亿元,合计将获得超过6000亿元的新签合同订单。同时,以制造铁路机车车辆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凭借机车车辆制造领域的垄断地位,未来两年的订单有望达到3000亿元。

在2007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到2020年我国铁路里程由原定的10万公里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目前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7.8万公里左右,意味着未来将有4万多公里的铁路要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将在4万多亿元,按照12年的建设周期计算,未来每年投资规模都将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

如此巨大的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将极大带动钢铁用钢的需求。据统统显示,今年10月份,国内的铁道用钢材产量达到41.2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4.60%,而同期国内的钢材产量却同比下降12.40%。1-10月,全国累计铁道用钢材产量345.11万吨,同比增长21.20%,而钢材产量同比仅增长5.90%,可见铁道用钢材继续快速增长。其中重轨需求量明显增多,10月份的全国重轨产量为30.7万吨,同比增长82%;1-10月,重轨产量为229.08万吨,同比增长48%。超过钢材增幅的42.1个百分点。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被明确提出。为落实国务院拉动内需的精神,铁道部根据当前运输需求,连续两次开展客车招标,共计增加采购1500辆铁路客车。根据客货运输需要和新建铁路投产情况,未来四年计划共安排机车车辆购置投资5000亿元左右,其中,明后两年为3000亿元左右。因此机车车辆所需的钢材消费量将明显增大。据铁道部规划,到2010年动车组配置达到1000列左右。按照目前主要城市已经获得批准的城市轨道规划,到2010年,将新增约4000辆城轨车辆。

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钢铁业和钢材流通业带来极好的机遇和商机。3.5万亿铁路投资计划,使国内四大生产轨钢的钢企在寒冬中感受到暖意初临。据悉,轨道投入在铁路投资中占7%到10%,国家的铁路投资计划将为轨道用钢市场带来2450-3500亿蛋糕。目前,国内钢铁公司中生产钢轨的4家分别是鞍钢股份、包钢股份、攀钢钢钒和武钢股份,其中攀钢钢钒产量居首,其重轨钢产量今年预计将超过100万吨。

业内估算,3.5万亿元铁路投资规模中,桥涵、路基、轨道以及机车车辆购置方面的投资规模大致分别为8750—12250亿元、3500—5250亿元、2450—3500亿元以及3500亿元。铁道部初步测算,仅年的铁道基建投资就需要钢材2000万吨以上,将比今年增加近800万吨,其中近350万吨是对铁轨的需求增量。

国内著名的高速列车车轮生产企业的马钢车轮扩能改造核心项目——第三条车轮压轧线建成投产运行。由此,马钢高速列车车轮年产能一举迈上110万件规模平台,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轮生产基地。目前马钢已具备按世界所有车轮标准实施高质量车轮设计开发生产能力。在服务国内铁路发展需求,为铁路数次大提速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马钢车轮产品还出口欧、美、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马钢车轮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授予“最佳质量奖”,成为Ge全球合作伙伴和主要车轮供应商,马钢为其提供的车轮产品已占其总采购量的75%。今年6月,马钢与铁道部签署《中国高速列车车轮自主创新合作协议》,计划在4到5年内完成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车轮的自主创新,实现批量装车使用,并最终把马钢打造成为中国高速列车车轮生产基地。

由此可见,在国家拉动内需保经济增长的政策引导下,随着国务院批复2万亿铁路投资规划的实施,将掀起新一轮铁路建设高峰期,这必将拉动铁路用钢需求,为钢铁业和钢材流通业构筑一个大平台。可以预期,未来我国的铁路用钢市场十分看好。

矿业海外时机分析

今年6月底,铁矿石巨头还在为“到底涨多少”而坐在谈判桌前与中国钢企“拉锯”。短短5个月后,面临的或许将是交换场地后的另一场“拉锯战”——“到底降多少?”

从海运费暴涨到现货矿疯涨,再到钢价被迫上调,最后以长协矿大涨收关——近几年来,国际铁矿石谈判不断重复着这样一个过程。如今,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矿产价格全线跳水,这无疑为我国钢铁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

眼下,是要果断出手购矿,占有更多资源,还是继续持币观望?不仅广大钢铁企业迷茫,市场研究人士的观点也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矿业衰退周期来临

各种相关监测数据都在昭示着钢铁产业形势的急剧下滑。

半年来,一度大幅推高矿价的海运费价格狂跌不止。11月27日,被称为航运业“晴雨表”的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费指数BDi报收733点,距离今年5月20日创下的11793历史高位,BDi已经跌去93.8%。在此前的中国港口集装箱码头高峰论坛上,与会者专家表示,是世界经济放缓导致了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下降,从而打破了航运供求关系的平衡。尤其是巴西淡水河谷减少出口使铁矿石运输减少,直接引起了BDi指数的狂跌。

数据显示,从2008年三季度起,新一轮的矿业衰退周期已经到来,一度奇货可居的铁矿石进入价格下降通道,从最高点1600/吨跌至目前的600-700元/吨,其下跌幅度超过60%。

这是7年来国际铁矿石现货价格首次低于长期合同价格水平。

然而,成百上千的中国钢厂此刻却因此前的囤货“赌”涨而苦不堪言。截至10月15日,我国铁矿石压港量已达到惊人的8900万吨,处于超饱和状态。

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内钢材市场继续面临消费增长放缓、需求不旺状况,加上市场恐慌情绪加重,钢材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态势。10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8.59点,环比下降35.35点,降幅24.56%,为2001年以来价格指数最大的月跌幅。而11月21日的最新统计则显示这一指数又降至101.49,这与今年7月上旬的162.26的历史最高水平相比,下跌幅度已经高达37.45%。

经济形势恶化、铁矿石供需情况已经明显发生逆转的情况下,2009年铁矿石谈判的话语权已转向买方市场。而日前两大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和力拓的合并计划流产,无疑又强化了市场对于下一年国际铁矿石谈判价格大幅下跌的预期。

“我们预计2009年国际铁矿石谈判价格会下降30%。”联合金属网铁矿石行业分析师胡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胡凯说,两拓合并的预期一直是力拓在铁矿石谈判中要挟中国、谋求涨价的理由。而现在这个理由不存在了,力拓就要回头来考虑跟中国这个最大的铁矿石市场的关系了,这对中国而言是个重大利好,增强了中方话语权。

今年6月底,铁矿石巨头还在为“到底涨多少”而坐在谈判桌前与中国钢企“拉锯”。短短5个月后,面临的或许将是交换场地后的另一场“拉锯战”——“到底降多少?”

从海运费暴涨到现货矿疯涨,再到钢价被迫上调,最后以长协矿大涨收关——近几年来,国际铁矿石谈判不断重复着这样一个过程。如今,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矿产价格全线跳水,这无疑为我国钢铁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

眼下,是要果断出手购矿,占有更多资源,还是继续持币观望?不仅广大钢铁企业迷茫,市场研究人士的观点也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其中,出口出现回落。1至10月份我国出口钢材5312万吨,同比下降1.2%;出口钢坯124万吨,同比下降79.8%。二是钢材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与今年最高价格比,热轧板卷和冷轧板卷下降幅度均超过40%。三是企业亏损面迅速扩大。钢材价格暴跌,但9月份进口矿价同比增长72%,还有炼焦煤同比增长81%。在高成本下,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

钢铁业发展预测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钢铁行业目前普遍出现了亏损,一些钢铁企业纷纷减产,甚至停产。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透露,10月份国内钢铁企业亏损面迅速扩大,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措施,但钢铁行业的经营环境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明年上半年对钢铁行业来说非常关键。

“金融海啸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了。目前的这场危机是前所未有的,钢铁业是受冲击和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张晓刚告诉记者,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8月份以来,国内钢铁市场发生了突变,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大气候的影响与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造成的。

其中,出口出现回落。1至10月份我国出口钢材5312万吨,同比下降1.2%;出口钢坯124万吨,同比下降79.8%。二是钢材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与今年最高价格比,热轧板卷和冷轧板卷下降幅度均超过40%。三是企业亏损面迅速扩大。钢材价格暴跌,但9月份进口矿价同比增长72%,还有炼焦煤同比增长81%。在高成本下,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

“金融海啸对当前钢铁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需求下降。”张晓刚表示,由于建筑、汽车、造船等钢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随着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而持续低迷,汽车、家电、集装箱等行业许多大的直供用户都减少了订货。

以鞍钢为例,在金融危机出现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在鞍钢的订单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达到4万吨,但现在一吨都没有了;原来与美的集团每个月有2万至3万吨的合同,现在也已经没有了;而与一汽集团的钢材合同量则已经由原来每月的2.2万吨下降到目前的6千至7千吨。

鞍钢集团公司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10月份,鞍钢实现营业收入78.42亿元,比今年最高的7月份减少15.06亿元,降幅达16%。

“我们正在用上半年的利润来弥补现在的亏损。”张晓刚说,由于外购原材料价格上涨、钢材售价下降,鞍钢已进入亏损状态。同时,也面临较大的资金风险。前九个月,鞍钢存货资金占用持续上升,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大幅下降,资金风险很大。

此外,鞍钢原来平均每个月有25万吨的钢材出口量,但是,1至10月份,鞍钢出口钢材同比减幅为23%,销售价格下降29%。而且,为保护本国制造业,欧美等有些国家可能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政策,未来钢材出口难度可能会加大。

关于钢铁行业后期走势,张晓刚认为,金融危机对全球钢铁行业的冲击已经越来越清晰了,不过,后面的影响有多深,目前还很难说。最近,国务院提出了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对扩大钢铁产品的国内需求、稳定国内钢铁市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希望中央这次出台的政策会带来效果,因为国家主要拉动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效果首先会体现在建材上。同时,中央这次还取消了部分钢材产品的出口关税,不过眼前国外市场需求不大,出口量难以大量增加。”他说。

分析人士指出,国家启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至少有2万亿元投向保障性住房、交通、机场等基础设施,直接与间接拉动钢材需求1亿吨左右,可以抵消年、2010年房地产、汽车、机械、造船等行业需求下滑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中,有5000万吨钢材需求将在明年一二季度释放出来。

不过,张晓刚表示,钢铁行业经营环境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气候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影响都有不确定性;目前铁矿石和煤的价格还没有降到位,下一步走势如何还有不确定性;由于各国钢材需求都萎缩,出口的贸易摩擦可能增加。

另外,据中钢协初步预测,年国内粗钢消费量上限为4.6亿吨、下限为4.3亿吨,而年产能为6亿吨,目前很多小企业都停产了,一旦价格稍有回升,这些小企业就会重新开起来,将加剧我国钢铁工业产需能力失衡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张晓刚认为,明年上半年对钢铁行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明年3月份正是这次拉动内需的半年之后,按照一般规律,政策对钢铁行业的效果会在半年后显现。第二,明年上半年还是一批钢铁新厂投产的阶段,一些项目将要在那个时候投产。因此,明年3到5月份的情况将成为判断明年下半年情况的重要依据。

钢材市场形势

年中国钢材市场行情先扬后抑,显著降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发生大的意外,预计新一年内钢材需求难有明显好转,企业进一步减产,市场价格同比下降,相关企业要准备应对更紧的日子。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已经进入震荡筑底阶段,投资者继续"杀跌"风险明显加大,需要十分谨慎。

一、消费需求难以迅速好转

年,中国钢材消费需求显著减弱。据测算,1-10月份累计,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44826万吨,同比增长6.4%,比2007年减速12个百分点。另据测算,前10月全国钢材消费指数为同比增长10.8%,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0个百分点。

预计进入年以后,国内外经济进一步减速。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7.5%左右。

从消耗钢材的最主要终端商品来看,住宅销售继续疲软。因为导致目前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最主要因素,并非有关部门前段时期紧缩银根,而是价格涨得太高,涨得太快了,极大地抑制了潜在的刚性需求(自住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释放。由于全国住宅价格至今尚未能回归到合理价位,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消费者依然以观望为主,即便是继续降低贷款利息也是如此。住宅销售不出去,严重积压,势必抑制年新的房地产开工面积。

新一年内汽车产销亦不理想。主要是世界范围内财富缩水和资产减记,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可以说继住宅市场倒下之后,金融海啸对实体冲击的下一个主要对象就是汽车行业。面对全球汽车市场的大幅萎缩,今后会有一批汽车企业熬不过"冬天"而倒闭,甚至包括巨大的跨国公司企业。国内一些城市越来越多的汽车行驶限制和燃油税的征收,也会对汽车销售产生一定的冲击。估计年很有可能是本世纪以来汽车市场最为困难的一年。因此指望09年汽车行业拉动钢材需求是不现实的。

同样道理,新一年内家用电器业、造船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销售业绩也好不到那里去,有可能比年情况更差。至少上半年如此。

中国钢材需求结构中,出口量的下降更为明显。虽然有关部门调整了出口关税,但由于中国主要出口地区陷入经济衰退,需求总量缩小,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有可能完全抵消关税调整所产生的好处,导致年中国钢材出口环境更为严峻。对此不可盲目乐观。预计全年钢材出口量低于6000万吨,比今年下降10%左右。

受到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年中国钢材需求难有迅速好转。预计全年钢材表观消费量不会超过6亿吨,比上年增长10%以下,呈现继续减速局面。

二、国内生产首次转为下降

需求从来都是拉动生产增长的发动机。年国内外需求减弱的大环境和低迷的价格水平,将使得前期膨胀起来的生产能力失去服务对象,逼迫国内钢铁企业继续削减产量。如果按照年9、10两个月的平均月度产量推算,假设今后钢铁企业不再加大减产力度,年中国钢材产量也不会超过55000万吨,同比降幅在5%左右,出现十数年来的首次年度下降。

尽管钢材消费难有明显好转,迫使钢铁企业减产,使得现有产能不能充分释放;另一方面,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增速不减,反而进一步提高。

据统计,年1-10月份累计,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增幅为26.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在国内外经济双减速、钢材需求增长势头回落确立的情况下,中国钢铁行业投资呈现更为强劲增长局面,这意味着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产能还在膨胀,新的供给还在增加。也就意味着年内中国钢材产能更为过剩,总体市场供求关系更为宽松,引发更为激烈的销售竞争。

激烈竞争的结果,将会有一批劣势企业被淘汰出局,从而推动钢铁行业,包括生产和贸易两个方面的重新"洗牌",实现兼并重组。不要指望经过此次"寒冬"之后,全行业所有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能够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

由于需求不旺,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继续抑制境外进口量的增加。预计全年钢材进口量1600万吨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测算,年全国钢材新增资源量难以超过6亿吨,也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三、市场价格水平同比下降

总体分析,年中国钢材市场价格承受的压力有增无减。

一是发达国家可能发生严重经济衰退,极大冲击全球钢材需求。目前为止,美国金融海啸形成的"黑洞"究竟有多大?到底需要"吞噬"多少救市资金?最终会对实体经济,也包括钢材需求产生多大的冲击?这个问题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也包括美国经济决策人在内。继次级贷款问题后,还有可能出现信用卡消费的新麻烦。近来美国问题银行数量激增(第三季度增加近50%,达到171家),甚至花旗银行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也需要政府救助,表明美国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随着金融海啸掀起的波浪越来越大,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效应也在逐步显现。经合组织最近警告,发达国家将面临严重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大量增加,金融机构出现更多的坏帐。受其影响,年内汽车、住宅、家用电器等钢材终端产品消费能力进一步减弱。由于销售急剧下降,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也陷入了困境,欧盟、日本、韩国的汽车业也遇到了麻烦。最近,日本宣布在本财政年度内削减汽车产量170万辆,约占计划产量的8%。在经济发达国家住宅出了大问题以后,如果汽车业再被金融危机压垮,那对于世界钢材消费来说,无疑是一场真正的"灾难"。这是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年国内外钢材行情的最沉重压力。

二是生产成本继续下降的利空影响。中国钢材产量下降,以及世界其它主要钢铁企业的普遍减产,势必削弱其上游原材料,如铁矿石、焦炭、废钢和海运需求,导致其价格走低,进而使得钢铁行业整体生产成本下降。年以来,上述原材料现货价格普遍"高台跳水",跌幅均超过30%。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年内钢铁冶炼材料价格将会出现强劲上涨,重新回到以前的高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冶炼材料价格不再环比跌落,保持现有价位,年中国的整体钢材生产成本也会显著低于上年水平,供大于求形势下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会迫使钢材销售价格贴近生产成本运行,而成本支撑点位的显著下移,又为钢材价格的进一步滑落提供新的空间。由此形成钢材价格的第二重压力。(编辑录入:文秘365)浏览:19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年度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定得太高,中国相关企业吃了大亏。

全球经济大幅减速和钢铁企业的普遍减产,客观上要求长协矿价格向合理价位回归。如不发生大的意外,年长协矿价格跌幅应在20%以上。最近世界矿业巨头又在拿中国4万亿刺激内需说事儿,为其维护过高价格寻找依据。不错,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不错,具有极大的需求增长潜力和经济回旋空间,明显好于一些欧美国家;同时从长期趋势来看,铁矿石、原油等资源供应偏紧趋势不改,低价时代已经结束,但这些并不能改变眼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调整,近年内铁矿石需求明显减弱的事实,并且中国4万亿人民币刺激效应,向钢铁和矿石的传导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如果乐观一些,中国铁矿石需求及价格谷底运行时间1年半左右,即从年下半年开始直到年末结束,然后进入上升通道。如果悲观一些,这个"运行底部"可能长达3年。因此,世界矿业巨头认为中国铁矿石的需求将在年上半年就会反弹的结论缺乏依据,基本上是一相情愿。

由此可见,新一年内较为宽松的供求关系,更为激烈的市场销售竞争,以及生产成本减少的多重挤压,共同产生了较为沉重价格压力。在不发生大的意外情况下,比如重大地缘政治事件、严重自然灾害等,预计中国整体钢材价格水平,将在本世纪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局面。其中上半年钢材价格指数同比降幅将超过20%。部分钢材品种,如高线、热卷、中板等,有些月份的价格同比跌幅在30%以上,由此引发实现利润的大幅滑坡,钢铁企业要准备应对更紧的日子。

另一方面,经过年下半年连续两次行情暴跌以后,大部分的钢材价格泡沫已经挤出,今后即使再次跌落,其到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因此环比来看,已经进入了震荡筑底阶段,但全面持久战强劲上涨条件也不具备,短时期内难以走出低谷。

四、中国信心具有坚实需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