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法实施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5:43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1

【关键词】预算预算法改革

【正文】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其收支活动反映了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这项制度起源于位于近代的欧洲,其适用方法是由议会对国家消费的预算批准来控制国家的开销,对国家征的税收给予合理的分配,目的是国家的税收不能被国家元首胡花浪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规定:“建立预算制度,划分中央与地区的财政范围”。这项规定是建立中国预算制度的基础。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预决算暂行条例》。在一开始,中国使用的是单式预算形式,其好处是所有项目都集中在一张表格上,对预算的统计、对比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但随着国家税收、支出的复杂化,单式预算形式已经满足不了国家预算的需求。因此在1992年,中国开始使用复制预算形式。

该条例在其出台后的40年中没有受到较大的调整。但是由于基层部门的法制意识淡薄,没有很好的以该条例为原则来实施预算。为了解决这些实践问题,国务院在1991年颁布了《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对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预算法》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实施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为了适应国家的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1994年3月由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预算法》。[2]《预算法》的颁布与实施,结束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长期无“法”可依的局面,成为我国财政管理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预算法》颁布后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现有的《预算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对它进行改革是不可避免的。2004年人大预算工委作为《预算法》修订起草任务的组织单位,正式开展工作。《预算法》属于国家重要的经济法之一,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审议通过。按照全国人大五年立法规划,修订后的《预算法》草案将于2006年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并有望在2007年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因此,留给预算工委等有关部门修订的时间不过两年。这次《预算法》修订将本着“不做大改”的基本原则,主要删改一些不适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款,增加与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关的条款。人大预算工委主任刘积斌明确表示:“部门预算、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等内容,在修改后的《预算法》中将有所体现。”[3]中国对于预算法制度的改革虽然不是要全面的进行修动,但是涉及的方面也是很多的,笔者就这里列举其中的一些。

笔者认为在这次改革中,首要任务是把《预算法》实施十年来各级政府根据预算管理和财税改革的实际需要,制定的一系列与《预算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以总和。这些文件中除国务院制发《预算法实施条例》外,财政部实施预算管理方面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共达300余件。这些文件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依照《预算法》的总体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出台了许多有关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和“收支两条线”等财政管理改革的政策文件。这些法规制度对《预算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丰富和补充作用。[4]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2

关键词合同结算条款制定执行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工程结算是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根据双方签订合同(含补充协议)进行的工程合同价款结算。大部分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耗用资金大等特点,为使建筑安装企业在施工中耗用的资金及时得到补偿,需要对工程价款进行中间结算(进度款结算)、年终结算,全部工程竣工验收后应进行竣工结算。其中以竣工结算尤为重要,因为竣工结算书是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及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内容后,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总价款清算的经济技术文件。因此,甲乙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必须针对合同价款的确定及结算办理的原则进行约定,形成工程合同结算条款。在甲乙双方进行竣工结算办理及第三方进行竣工结算审核时,应严格执行合同结算条款,以该条款约定的结算原则为依据编制结算书和结算审核报告。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结算条款的制定和执行应该是两个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施过程。制定结算条款时应充分考虑和分析本工程的招投标过程、施工特点、工程特性,使制定的结算条款具备可操作性、完备性、规范性,尽量减少相关条款的遗漏和疏忽,避免模棱两可的措词和前后矛盾的约定,以免引起结算办理时较大的争议。执行结算条款时应严格遵循合理合法的合同约定,不应随意否定或更改合同结算条款,保持结算条款的严肃性、制约性。如结算办理过程中发现结算条款的重大缺陷和遗漏,引起较大争议时,应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并以补充协议的方式更正和调整结算条款,维护结算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

对于结算条款的制定和执行,在本人参与过的实际工作中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结算方式的多样性。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结算条款的制定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一般会涉及到以下几种结算方式:

1、固定承包总价结算方式

工程承包合同为固定总价承包合同,即为包干价合同。除合同约定的可调整的主要材料价差、超过合同施工范围的工程量、因发包人原因引起的工程变更内容外,合同包干价不作任何调整。一般大型工业建筑系统工程或高层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具备工艺变化小,结构形式固定等特点,适宜采用这种结算方式。

2、暂定价按实结算方式

工程承包合同为暂定总价合同,即为可调总价合同。承包人根据监理和发包人审定的竣工图(或施工图)及签证等结算资料计量,按合同约定的清单综合单价计价方式,或按合同约定的计价定额套价并进行人工材料价差调整及下浮,计算出合同实际结算价。一般护坡挡墙、环境景观及绿化、市政道路及管网等工程,具有地质情况不明确、工程实施过程中调整因素较多的特点,适宜采用这种结算方式。

3、工程量清单结算方式

采用清单招标时,中标人填报的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是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即为固定单价合同。综合单价包括除规费、税金以外的全部费用,不但适用于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也适用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等。结算时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以合同中的综合单价为依据计算结算价款。为了简化计价程序,实现与国际接轨,现在很多不同类型的工程都普遍采用这种结算方式。

4、平方米造价包干结算方式

承发包双方根据一定的工程资料,经协商签订每平方米造价指标的合同,结算时按实际完成的建筑面积汇总结算价款。一般的室内装修工程,因主体结构无变化,装修档次已确定,适宜采用这种结算方式。

在实际制定工程合同结算条款时,并不仅限于使用以上列举的某一种结算方式,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综合使用两种或以上的结算方式。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应在结算条款中清楚明晰的界定几种不同结算方式的使用条件,并应尽可能详细的分别描述每种结算方式的计价程序及计价原则。

二、结算编制原则的适用性。

结算编制原则主要是指工程量的计算依据,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的计价依据,对计量和计价应执行的清单规范及预算定额的规定,人工单价、材料单价的价差调整依据,以及对费用的下浮比例及下浮基数的规定等。制定结算条款时应注意结算编制原则的适用性,根据不同的施工期间、不同的施工地点和不同的工程特点制定不同的结算编制原则。

1、工程量计算依据的规定

工程量计算依据一般有:①经监理和业主审定并签字盖章的竣工图;②经监理和业主认可的设计施工图;③经监理和业主审定并签字盖章的签证资料及设计变更单;④经监理和业主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对于预计完全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无较大设计变更的工程可在结算原则中规定按设计施工图及设计变更单计量。但对于某些设计施工图出图滞后,不能于施工招投标期间提供给施工方,且预计会有较大设计变更的工程,应在结算原则中规定按竣工图及签证资料计量。

对于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可能采用的一些大型特殊措施,施工图和竣工图均无法反映该措施的实施情况,可在结算原则中规定,按施工单位编制并经监理和业主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计量。

2、对清单规范及预算定额的规定

在制定合同结算原则时一般应根据合同签订时间,遵循工程承包合同的时效性,选用最新版本的清单计价规范和预算定额(包括计价定额和费用定额及相关配套文件)。也可结合建设单位企业特点,选用最近年份均适用的清单和定额版本。

预算定额按管理权限和执行范围分:全国统一预算定额、行业统一预算定额、地区统一预算定额,按专业性质分:建筑工程定额、市政工程定额、安装工程定额等。制定合同结算原则时,应按工程所在地域和所属行业选用适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的行业和地区预算定额,并根据本工程涉及的专业范围选用各专业工程定额。

结算条款中对清单规范及预算定额的规定要求清楚、明晰、完整、齐全,以免引起甲乙双方在结算办理时对执行何种规范和定额有争议。

3、对人工及材料单价价差调整的规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各地区和行业预算定额中的人工基价和材料基价与市场采购价有较大出入。通常结算原则为定额计价的工程承包合同,结算条款中都会对人工单价、材料单价的价差调整进行规定。

人工费价差调整一般有两种方式:①由甲乙双方合同谈判后约定,按某一固定数值调整单价差,如“人工费价差按15元/工日调整”。或者直接在结算条款中规定人工单价数值,如“各专业人工单价均按50元/工日计算”;②由招标文件及合同规定,人工费单价执行工程项目所在地某时某期造价信息公布的市场人工单价。

材料费价差调整(包括未计价材料的进价)一般也有两种方式:①由招标文件及合同规定,可调价材料和未计价材料按发包人或监理单位核定价格调整;②由招标文件及合同规定,可调价材料和未计价材料执行工程项目所在地某时某期造价信息公布的材料价格。

4、对下浮比例及下浮基数的规定

定额计价的工程承包合同一般会在结算条款中约定各专业工程造价的下浮比例以及下浮基数,如某合同约定“土建、安装均扣除材料价差及人工费调差后下浮10%进行结算”。下浮比例的确定应以施工方投标报价时所报数值或甲乙双方合同谈判时约定的数值为准。而对于不同的专业工程下浮比例和下浮基数也各有不同,例如大型平基机械土石方工程的下浮比例会远大于土建、安装及人工土石方的下浮比例,且其下浮基数通常为总造价,即用不扣除材料及人工价差的金额进行下浮。制定结算条款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用适合本工程特点的下浮比例和下浮基数,办理结算时也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下浮比例和下浮基数进行计算。

三、结算条款执行中的争议问题。

甲乙双方在办理工程竣工结算时,以及第三方在审核工程竣工结算时,往往会对某些结算条款的执行产生较大分歧,争执不下,从而对结算的办理及审核工作造成延误。现举例说明结算办理工作中常见的一些对结算条款的争议问题:

1、工程量计算依据的争议

某开发区高层办公楼外墙装饰工程的业主单位委托某造价咨询单位对施工单位编制的结算书进行审核。其合同结算条款中约定:“分部分项工程费应依据招标用施工设计图和经监理工程师审查、业主批准的设计变更等相关资料,按国标GB50500-2008规定的计算规则确定的工程量计算”。审核单位依据该结算条款,按业主提供的施工设计图和设计变更单计算了工程量,但在与施工单位进行核对时,施工单位表示他们的结算书是按竣工图计算的工程量。

审核单位认为应该严格执行合同结算条款;施工单位认为据以往与业主单位的合作惯例,都是按竣工图办理结算,施工图与竣工图有较大差异,且设计变更单并不能完全反映两者的差异,按施工图和设计变更单计算出的工程量会比他们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少很多。双方计算依据不同造成核对工作的困难,只能多次与业主沟通,希望业主能进一步落实结算原则。

2、执行预算定额的争议

在某厂区边坡工程的结算审核过程中,咨询单位与施工单位对该工程中的格构混凝土的定额子目套取存在争议。该边坡工程长为3公里,坡度为35度,高差为37米,斜长为75米,在该斜坡上施工格构混凝土护坡。合同约定的结算原则为:“土建工作内容执行1999年《重庆市市政工程预算定额》、1999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定额重庆市基价表》及相配套费用定额和有关文件规定”,但这两套预算定额均没有格构混凝土及模板的定额子目。

咨询单位认为应该借用2008年《重庆市市政工程计价定额》中的格构混凝土及模板定额子目,将定额中的人工、材料基价换算为99定额中的人工、材料基价。而施工单位认为2008年《重庆市市政工程计价定额》不是合同约定的计价定额,不同意采用这种定额套取方式,他们认为应该借用1999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定额重庆市基价表》中的基础梁混凝土及模板定额。由于按这两种不同的定额套取方式计算出的工程造价差异很大,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的计算不符合结算条款及定额说明的规定。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3

[关键词]新《预算法》;预算公开条例;预算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66-03

经过10年之久的修改,新《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了,本次修订成果巨大,从条文上看:新《预算法》条文共101条,其中新增条文28条及3款内容,删除5个原有条文和1款内容,改动条文82处,可谓是对旧《预算法》伤筋动骨式的修订,更重要的是新《预算法》体现着我国预算工作正由“政府控制型”向“人大主导型”的转变。其中关于预算公开的有关规定无疑是本次修订的亮点之一,公开是现代化预算的本质特征。探讨如何积极、有效落实预算公开,有助于新《预算法》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朝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的目标前进。

一、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夯实了预算公开的法律基础

自2008年推进预算公开以来,其主要的法律依据是2008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条例》。对预算公开来说,该《条例》明显存在立法层次偏低,规定过于笼统,仅是原则性要求,无具体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方式的明确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而在新《预算法》中关于预算公开的条文主要有: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明确“公开透明”是预算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第十四条:“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二十日内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将政府采购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本条前三款规定的公开事项,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明确了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对转移支付、政府债务、机关运行经费等社会高度关注事项要求公开作出说明。第九十二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三)未依照本法规定对有关预算事项进行公开和说明……。明确规定了违反预算公开规范的法律责任。

应当说新《预算法》为预算公开从立法层次、立法目的、公开的相关要求一直到违反公开的法律责任规范都有了明确规定。可以说为预算公开开出了良方。这与之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历史进步,为下一步积极有效推进预算公开夯实了法律基础。

二、当前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新《预算法》已经颁布实施近1年了,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目前预算公开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预算公开理解过于狭隘,造成目前重公开预算结果,轻公开预算过程

以中央财政预算公开为例。自2009年起,每年全国两会结束不久,财政部即将经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等中央财政预算表格就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并且中央财政预算表格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增加,这意味着公开的内容越来越详细。不但如此,就社会关注的热点支出,相关部门也一一列出。比如以“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费用)预算公开为例,在中央政府的表率作用下,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公开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并且在从总体上而言,“三公经费”呈不断下降趋势。这同以往完全不公开相比,有着巨大的进步,但同理想形态的公开相比,这里的问题依然不少,较明显的问题之一是我们现在所公开的主要是一些形式上的信息资料的公开,主要包括相关预算制定、执行结果的有关数据,即只有一头(预算数据)、一尾(决算数据)两类数据,缺乏从预算编制、预算决策到预算决算整个过程的公开。每年提交人大的政府预算报告也只是文字说明,无法反映账户体系、数据、编表之间的内在关联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强调“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的今天,对后者的公开远比前者的公开要重要的多。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目前政府对预算信息高度垄断,公开内容不全面、不细致

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操作性强的《预算公开条例》。新《预算法》虽对预算公开做了进一步的要求,但其无法也不可能对预算公开的详细过程做明确规范。这使得政府在预算公开方面有了巨大的自由裁量权,由于政府本身高度垄断预算信息,公开意愿不高,当不得不面对法律的压力不得不公开时,预算公开内容过粗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不少地方表现为是一系列数字的堆集,无相关具体的说明。如以“三公经费”公开为例,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存在明显不足。突出的不足之一就是目前公开的只有总的数字,无进一步的具体的明细支出公开。其实公布明细并无技术上的难题。这需要进一步制订《预算公开条例》来落实新《预算法》提出的相关预算公开的法律条文;二是相关法律条文之间衔接不够,甚至有相互冲突之处,这造成目前政府公开的预算内容并不全面。如政府经常以《保密法》为依据,拒绝公开根本不涉国家机密的预算内容;三是个别法律条文与实际预算运行明显不一致。如根据《新预算法》第十八条规定:预算年度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可是在实际的预算运行中,却存在预算审查和预算执行时间上的冲突。以全国预算审查为例,每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对当年度的预算进行表决,可实际上没有经过批准的预算已经执行了近3个月。这不能不说是对人大审查权的不尊重,严重背离依法治国的精神。增强了预算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三)相关机构缺失,造成对预算公开监管缺位

预算的本质是政治权力的分配。预算过程是政治过程的核心,也是权力运用过程的核心。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所以对预算公开监督的最重要主体无疑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的审查、批准以及监督也理所应当是全国人大以及地方各级人大的重要工作之一。预算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一般人大代表所能全面理解,所以在人大机构设置里应有专门的预算委员会。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除了广州市人大在2015年2月设立预算委员会以外,其它各级人大,从全国人大到地方人大均无相应的机构。普遍存在的是在常委会里设置了预算工作委员会,承担预算方面技术性的工作,而非权力性的审查工作,这客观上使预算从编制、到审批再到监督的相关工作大打折扣。

三、积极推进预算公开的可行路径探析

(一)深化对预算公开内涵的理解,夯实预算公开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应更加注重预算过程的公开。预算公开是指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的全过程应当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公开,具体要求公共预算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其内容具有透明性,能为全体公众所了解,并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所以说,预算公开不单是个静态的概念,而且是个动态的概念。在公开预算执行结果的同时,更应该公开整个预算过程;二是公开内容应该详细、全面。全面是指预算公开的广度应本着最大化原则,政府的全部收支过程、结果在原则上都应公开,不留死角。当然,在政府预算中不可避免的有部分内容需要保密,一般涉及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商业秘密等信息不宜公开。这是保护公共利益的一种特殊方式,但保密的范围应当遵循极小化原则。详细是指预算公开的深度应本着最大程度的明细化原则。仍以“三公经费”为例,在公开总量的同时,每一笔的开支内容也应公开;三是公开的表达形式应通俗易懂。当前的预决算报告过于专业化,导致“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因此,今后公开预决算信息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专业化的名词要作出注解,使公众看得懂。对众多而复杂的数据要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做到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二)进一步完善预算公开相关法律法规,增强预算公开的法律保障。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预算公开透明必须借助完善的法律规制手段才能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订《预算公开条例》,加强预算公开的可操作性。《预算公开条例》应详细规定政府预算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及法律责任。增强动态预算过程的公开;二是理顺相关法律条文之间的关系,加强预算公开的可执行性。如虽然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机关、单位不得将依法应当公开的事项确定为国家秘密,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公开。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观念上的障碍和权力试图不受监督的本性,政府总是试图扩大保密的范围,从而表现为《保密法》在不少地方成为预算公开的挡箭牌。如以饱受争议的公共安全支出为例,在不少地方公共安全支出已经成为预算总支出的首位。在预算公开时要么以笼统的总数公开,要么以其他公共安全支出列出。当人大代表、社会各界提出质疑,希望进一步细化公开时,地方财政部门往往以公共安全支出涉及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公开,为此,在以保密为由拒绝公开时,应进行充分的司法解释,而这需要进一步理顺涉及预算公开法律条文之间的关系;三是进一步修订《预算法》,尤其是同现行实际预算进程明显不一致的地方。如前述提到的预算年度设置问题,在技术上极好操作,可以把预算年度调整为从当年的4月初到次年的3月底。如果不及早解决这一问题,预算编制、预算决策到预算决算整个过程公开的权威性、严肃性将大打折扣。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机构,加强预算公开工作的组织保障。能否有效推进一项工作的展开,除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法律保障以外,强有力的工作机构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推进预算公开来说,相应的组织机构还处于缺失状态。虽然目前在人大常委会下设置了预算工作委员会,但其性质属于常设的有关预算的工作性机构,而非权力性机构。涉及预算权力性工作的相关职能是由人大财经委员会承担的。这种机构设置主要源于我国以前处在“计划经济――自产国家”时代,预算被理解为主要是财经方面的工作,但在目前我国向“市场经济――税收国家”转型之中时,预算就不单纯是财经方面的问题,更是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的问题。所以在全国人大的架构下设立预算委员会应当摆上议事日程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置的预算工作委员会应当为预算委员会的对应工作机构。预算工作委员会应下设不同类别的预算工作小组。鉴于预算工作的专业性与重要性,预算委员会以及预算工作委员会成员应有一定的专业财政预算知识背景。鉴于全国多数人大代表专业财政预算知识结构的缺陷,以及现行预算表决采用打包的方式(即要么全部通过、要么全部否决),所以在预算表决过程中应赋予预算委员会实质性的修订权。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4

简况

在出口买方信贷业务中,贷款人和借款人往往处在不同的国家。根据国际税收中属地原则,借款国政府可对源自其境内的利息收入征收所得税,而根据属人原则,贷款国政府享有对在其境内注册的贷款银行获得的利息收入的征税权。为避免双重征税,我国同世界上80多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双边协定。这些税收协定往往只对跨国税收做出原则性规定,具体的程序更多地体现在国内所得税法律中。如果出口买方信贷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愿意承担利息预提税或借款国没有此类税收优惠政策,通常只能由贷款人在借款人代缴后再向贷款国税务当局申请税收抵免。

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第十一条,中资银行在越南境内取得的出口买方信贷利息收入,可以在中国纳税,也可以在越南纳税;如在越南纳税,越方所征税款不应超过利息总额的10%;政府或政府全资机构可以享受免税待遇。由于我国国有银行大多已股改并上市,不能再享受免税待遇。而且在实际业务中,越南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越南方面的借款人往往会要求对贷款人应得的利息收入首先在越南境内由其向当地税务部门代缴,即贷款人收到的只是扣除预提税之后的利息收入,然后贷款人再根据中国的税法从年度应纳所得税中进行抵免。关于税收抵免问题,中越税收协定第二十三条规定,中资银行在越南境内缴纳的预提税可以在中国得到抵免,但抵免额不应超过对该项所得按照中国税法计算的税收数额。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按中国税法计算的抵免限额。如抵免限额不足以覆盖在越南缴纳的利息预提税,中资银行的实际利息收入将会减少。

新税法中关于抵免限额的规定

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对抵免限额问题做出了全面规范。例如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税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实施条例》则对抵免限额的具体计算方法做了说明。例如第七十六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公式中的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的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第七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所称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是指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依照中国境外税收法律以及相关规定应当缴纳并已经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第七十八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所称抵免限额,是指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该抵免限额应当分国(地区)不分项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抵免限额=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

影响抵免限额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条例》关于抵免限额的公式中“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这一概念本身不够清晰,主要是没有明确该应纳税总额是否已减去了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从时间顺序上考虑,中资银行在计算抵免限额的时候,是无法知道抵免税额的。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抵免税额的前提下,可以推断出此处的应纳税总额不应减去抵免税额。在此基础上,将应纳税额的公式代入抵免限额的公式后可以得出:抵免限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通过上述变形不难发现,抵免限额主要取决于(适用税率-减免税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这一系数,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抵免税率”。因目前适用税率已锁定为25%,故抵免税率的最大值为25%。这反映出我国税收抵免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抵免税率不能超过现行所得税税率。

而又有那些因素决定减免税额与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的比值呢?《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本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第二十五条至第三十六条对各项税收优惠做出了详细规定。例如,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投资国债的利息收入免税。中资银行往往对国债投资较多,应该重点关注这一条。除了减免税额这一因素外,中资银行在出口买方信贷业务中还应考虑是否在借款人所在国家或地区有常设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是否参与该笔了出口买方信贷。对于这种情况,双边税收协定中另有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是以“抵免限额公式中的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为前提的。如果“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与减免税额无关,则抵免税率等于适用税率。如果这么理解符合税务当局制定新税法的初衷,则抵免限额公式可以直接简化为抵免限额=适用税率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章对各种扣除做出了详细规定,例如合理的支出、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仅就这一笔利息收入是无法计算出各项扣除的。

抵免不足的替代措施及对银行的影响

因每家中资银行的经营状况不同,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计算出抵免税率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家银行,因不同年度可能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每年计算得出的抵免税率也会有所不同。此外,出口买方信贷项目所在国别不同,该国适用的利息预提税税率也会不同。例如,我国与巴西的双边税收协定中约定,巴西政府征收的利息预提税不高于15%。这一税率就高于越南的10%。而且,从对越南例子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单笔利息收入未必等于应纳税所得。受上述因素影响,中资银行在境外缴纳的利息预提税未必能够得到新税法认可的全额抵免。如果抵免限额不足以覆盖境外的利息预提税,中资银行将蒙受一定的利息损失。关于这一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给出了补救措施。例如,该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实施条例》第七十九条进一步明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所称五个年度,是指从企业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已经在中国境外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当年的次年起连续五个纳税年度。”

如上所述,如果中资银行当年的抵免限额不足以抵免已在境外缴纳的利息预提税,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用每年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但这种做法对中资银行而言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是由于抵免税率的变化,第二年的抵免限额未必高过前一年度,而如果出口买方信贷项目处在提款期,其每年的利息支付将呈上升趋势,在境外缴纳的利息预提税也会成上升趋势。此外,税收抵免的做法对中资银行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成本上升。因为即使中资银行能够全额抵免,由于抵免的时间相对于缴纳利息预提税的时间总有几个月的迟延,中资银行也会损失这几个月之内的已付预提税的时间价值。而如果需要在后续年度陆续抵免,由此损失的时间价值也会更多。

相关对策

随着我国大多数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在出口买方信贷业务中已经不能再享受双边税收协定中的免税待遇。如何避免双重征税、完善税收抵免制度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意义。虽然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对计算抵免限额等问题做出了相对全面的规定,但抵免限额公式中的有关概念不够清晰,计算方法也略显复杂,可操作性不强。由于抵免税率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中资银行未必能全额抵免。

为避免增加利息预提税所产生的税务成本或利息成本,中资银行在具体办理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应当首先了解两国之间是否有税收协定及预提税税率。如果在谈判过程中,确实难以将利息预提税转嫁给借款人承担,则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预估一下本年度的抵免税率,以避免实际操作时出现偏差而蒙受额外损失。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如果确实需要抵免,中资银行应将此类抵免成本事先纳入贷款报价一并考虑,以确保贷款的预期收益能够全部实现。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5

(一)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且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完善我国《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已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我国复式预算制度框架内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而且,从1992年至2007年国家的各项决议、文件中都多次提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要求。2007年9月,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10月,《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则标志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正式写进法律,成为法律要求。至此,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法律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务院26号文后,中央层面各相关部委先后制定并出台的措施包括:《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办法,对中央本级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工作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进行规范。为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财政部还印发了《关于做好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季报统计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地方开展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地方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13年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各级地方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务院号召并参照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各项政策,及时制定并出台了多项针对本地国有企业运行现状和国有经济发展实际的政策措施。截止到目前,中央及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政策体系。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征收范围逐步扩大从横向上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初期,由于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不健全,加上国有企业自身也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因此,2007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范围仅定为国资委监管范围内的央企。随着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红利征收范围逐步扩大,2008年、2009年先后把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纳入征收范围,2011年起把包括教育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部门所属的企业以及包括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在内的共计652户国有企业纳入征收范围;2012年又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门所属的部分企业、部分中央文化企业,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等纳入征收范围。截至目前,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红利征收基本上实现了对非金融类中央国有企业的全覆盖。从纵向上看,试点初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是针对中央本级国有企业,未对地方国有企业做硬性征收规定。2009年3月19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季报统计工作的通知》尝试在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继而推动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汇总编制工作。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36个省份和计划单列市中,有20个省市出台了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意见、制度办法。2010年,又增加2个省市开始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编制工作。截至2009年底,地方各级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历年累计250亿元,2013年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达到558.4亿元。

(三)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红利的意识明显增强国家作为国有企业及国有股权的投资者,向国有企业征收红利符合“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基本原则以及《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情况看,15%~20%的上缴比例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大影响,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是比较支持的,符合征收红利条件的中央政府本级国有企业基本上都在规定时间内足额上缴了红利。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的情况看,总体也是比较顺利的,大多数地方国有企业也都比较支持主管部门的征管工作。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对于上缴国有资本红利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体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以来,在稳定的收入规模和相对合理的支出方向支撑下,尤其是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宏观调控作用初步显现。据统计,2008—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累计实现收入2895.9亿元,累计完成支出2864.9亿元。其中,2008年收取583.5亿元(含2007年试点减半收取的139.9亿元),支出571.3亿元;2009年收取988.7亿元(含电信改革专项收入600亿元),支出982.0亿元;2010年收入558.7亿元(含国有股减持收入127.1亿元),支出542.0亿元;①2011年收入765亿元(含国有股减持收入0.7亿元),支出769.6亿元②;2012年收入875.07亿元,支出875.07亿元③。2013年,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支出达到558.4亿元。从实际支出方向上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着“取之国企,用之国企”的支出原则,立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国有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重点用于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竞争力提升以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相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起步较晚,且无成熟经验可资借鉴,因此,相较其他预算制度而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更艰巨、更复杂。

(一)立法工作进展缓慢,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目前,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设专章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提供最高级次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外,国家还没有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专门立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全面推进尚缺乏专门的、较高级次的法律依据。虽然《企业国有资产法》已经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写进法律,并使其成为法律要求,但相关规定仍然过粗、原则性有余、操作性不足;虽然国务院、财政部及国资委等相关部门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且形成连续性,但相关政策措施仅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某些环节做出了规定,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办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在内的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办法还未制定和出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立法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此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体制还未全面理顺,管理机制还很不完善。一方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财政预算之间的关系尚未很好地理顺,存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交叉重复的现象。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具体实施情况看,虽然部分省区市单独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但将其混入公共财政预算统一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功能作用无法凸显。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无法实现对接。

(二)收入来源单一,收入规模偏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主要包括红利收入、股利股息收入、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实施近六年以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征收范围逐步扩大,基本覆盖了大部分中央本级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而从中央和地方的实际执收情况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来源基本上局限在国有资本红利的范围内。巨额存量国有资产处于低效运转状态,国有资本变现收入少之又少。受收入来源单一和红利征收比例较低的影响,目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规模相对于国有企业不断增长的利润总额、上市公司的平均分红比例以及巨大的支出需求而言仍然偏小,要想发挥更大的调控作用还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例如,中央201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65亿元,是中央公共财政收入的1.5%;2012年江苏、四川、浙江、江西等27省区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不足10亿元,其中17个省区市不足5亿元,最小仅0.38亿元。据统计,从1994年到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1608亿元上升到12193.5亿元,巨额国有资本利润留存在了国有企业。2007—2010年央企实现利润总额共计36483.7亿元,而2008—2011年中央收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仅为2895.9亿元,占央企利润总额的比例不足10%。

(三)支出规模较小、支出方式落后受制于偏小的收入规模和预算编制“以收定支、不列赤字”的基本要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目前的支出规模很小,相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实现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不论从历年的支出规模还是支出规模增长幅度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规模比其他三大预算的支出都小得多。据统计,2008—2011年,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累计完成支出2864.9亿元,而同期中央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高达56414亿元,中央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累计3103.48亿元,全国社保基金预算支出21100.17亿元。从实际的支出方向和支出方式上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基本上是着眼于国有企业的内部循环,大量非公有制企业难以得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持,这样的支出方向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而且各项支出基本上是撒芝麻式地进行,支持重点不够突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资本性支出主要是直接支出,即直接向国有企业追加资本金方式和增加债权方式。在现有简单、直接的支出方式下,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国有资本运营的经济目标和政策目标是很难的。

(四)监督工作乏力,作用发挥受限《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征收、资金支出以及预算执行中的调整程序。但是,《意见》中的规定非常原则性,而且,目前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所发的各类文件中都没有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进行规定和说明。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预算单位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缺乏相应的监督,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较大。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环节,财政部门批复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到了国有企业后,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不再跟踪资金的后续使用。由于对资金的后续使用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有效的绩效考评,企业便有了较大自主性,资金被挪作他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的着力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比预算收支更大的宏观调控作用,应当通过其国家层面的资本运作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放大的经济社会效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继续改革应当放到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野中去思考,以理顺管理体制与健全管理制度、扩大收入规模、调整支出方向与支出方式、强化监督等为着力点。

(一)理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体制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理顺管理体制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继续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明确各级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的职责定位和权限边界。各级财政部门作为预算主管单位,其职能应强调“宏观性”,即主要定位于本级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上。各预算单位则应突出“微观性”,主要定位于本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具体工作和本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寻求打通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衔接的有效渠道。中央与地方各自编制周期一致的本级国有资本经营年度预算,中央可以通过编制中长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来引导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中央和地方各级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依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比例出资,共同设立各类产业基金而相互影响与协调。同时,可以在统一的政府预算平台上,实现中央与地方两个预算的对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衍生手段的作用,为政府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做出贡献,通过社会性支出安排弥补公共财政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缺口。

2.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依法推进的重要条件。首先应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专门立法,着手研究并起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简称条例),条例的出台旨在对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定,条例应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预算编制原则、预算编制目标、预算编制职责分工、预算收支范围、预算审批、预算调整、决算、监督及附录等。条例的出台将有助于预算管理单位和预算编制单位在工作中有法可依,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和独立团体的外部监督。其次,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还应在现有各项制度和未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条例》的框架下,研究制定更加具体、细致的实施细则和配套办法。

(二)继续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规模扩大收入规模虽然不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根本目标,但却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发挥更大作用的物质基础,而且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是我国大规模国有资本规范运作的基本要求。

1.应继续扩大国有资本红利征收的范围。“十二五”期间,可以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红利的征收范围扩大到大型国有金融企业和规模较大的行政事业单位未脱钩企业。政策类国有企业和国防企业也可以短期内暂不列入征收范围,但是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红利征收的全覆盖。同时还可以考虑从现在只向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企业收取扩大到向国有企业下属的独立核算的一、二级公司收取。

2.分类别、分阶段地提高国有资本红利征收比例。为确保提高征收比例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现有的分类为参考,以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为原则,以预算收入快速增长为目标,对央企红利征收比例做进一步的细化与调整。重点提高资源类国有企业中一些垄断程度和盈利水平都比较高的企业的红利征收比例。在实现到2020年国有资本红利上缴比例提高到30%的目标前提下,争取利用10年时间把部分垄断领域的国有资本红利上缴比例提高到35%~45%。

3.依托产权交易市场盘活巨额国有资产存量。既可以依托证券市场实现一部分国有股的减持变现,也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出售部分存量资产。

4.确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比例及减持计划而逐年增加变现收入。目前,已有相当大比例的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证券市场上市,并实现了国有股权在资本市场的流通。可以通过减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办法来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增加。具体而言,应该编制中长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推动并实施国有资本变现预算,将部分国有股权在证券市场上予以出售变现。

(三)合理调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方向与支出方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首先应当调整支出方向,改变原有“取之国企,用之国企”的做法。通过打破所有制限制和不断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范围,实现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二次分配”的目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安排支出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的战略目标、产业政策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坚决不将资金投向落后产业或产能过剩的产业,而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优先安排资金投向前瞻性战略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公共民生事业等领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改变原有的通过直接注资等直接支出方式对企业的支持模式。通过直接支出与间接支出的有机结合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功能的放大。具体而言,国有资本的间接支出可以体现为多种方式,可以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设立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公司负责国有资本的具体运营和投资行为,既可采取盘活存量的方式把部分国有股权划转到该公司;也可通过增量支持的方式把历年增加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全额或部分注入该公司再由其根据国家战略规划和市场竞争规律决定投资方向;也可以设立多家产业发展基金和重组重整基金,即国有资本依靠其特有的优势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出资成立各类基金,或者中央与地方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通过支出方式的创新,既可以使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真正履行好宏观调控职能,又可以很好地发挥市场在国有资本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把错装在政府上的手交还给市场。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公司的项目或者与国有资本共出资设立基金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的投资则可以很好地弥补部分国有项目的资金缺口,可谓一举两得甚至一举多得。

(四)强化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监督考核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监督与考核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性监督和完善的标准化考核来保障。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监督与考核,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各级预算主体在支出管理活动中的问题与不足,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防止国有企业盲目扩张而不务主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包括预算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国资委)、预算执行企业,应针对各预算主体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别进行监督和考核。

1.对预算主管部门的监督与考核。对预算主管部门的监督与考核都应由国务院或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监督主要通过政府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来完成。审计完成后应当形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工作报告》,提交人大或相关机构备案。考核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或评审团对预算主管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日常抽查、调查问卷等。同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问责机制。国务院或人大根据政府专项审计形成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工作报告》,针对主管部门在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失职和不作为等问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罚,并对各相关责任人做好备案记录,规定其三年内不得从事相同或相关工作。

2.对预算单位的监督与考核。对各级预算单位的监督与考核应由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负责。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对预算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访谈座谈、问卷调查,或派出工作小组进行内部审计等形式履行监督职责。各项监督工作结束后应形成监督意见并反馈给预算单位以便其及时改进。对预算单位的考核主要包括预算支出安排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营预算建议草案是否符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工作中是否出现重大失职或者不作为情况;重大失职或不作为情况的影响程度和造成的损失;相关政府部门及所监管企业对其工作的评价等。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应对考核不合格和出现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针对预算单位在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失职和不作为等问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罚。同时对各相关责任人做好备案记录,规定其三年内不得从事相同或相关业务。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6

第二条市、区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以下简称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前期审计、项目预算执行审计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以及对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监理、采购等单位与项目建设有关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监督,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政府投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利用政府预算内资金、土地开发基金以及其他财政性资金所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

第三条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单位承办的与项目审计相关的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投资来源是市本级的或者主要是市本级的项目,由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投资来源是区级的或者主要是区级的项目,由区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对审计管辖有异议的,由市审计机关确定审计管辖。

市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项目授权区审计机关审计,也可以直接审计区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项目。

第五条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项目审计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审计机关履行项目审计监督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安排,列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政府部门以及其他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协助审计机关对目的审计监督工作。

第七条审计机关应当按下列规定对项目进行审计监督:

(一)对投资额在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限额以上或者虽然在限额以下但关系到辖区国计民生的项目,审计机关应当进行全面审计;

(二)对其他项目,审计机关应当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并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程序、提高效率的要求和项目的特点以及年度审计计划,有选择地进行项目前期审计或者项目预算执行审计;

(三)对政府投资的应急工程项目,审计机关应当进行同步跟踪审计。

第八条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将其内容和调整情况告知有关部门以及被审计单位。项目的审计监督应当按计划进行。

第九条项目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不计入审计时限。

第十条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个人应当执行。

审计计机关作出的其他审计结论性文书,对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个人具有约束力。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论性文书应当载明认定的事实及其理由、依据等事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性文书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被审计单位作出书面答复。

第十二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项目审计监督情况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将项目审计结果向有关部门通报,并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承办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应当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或者相关专业机构协助项目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聘请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不得以任何名义向被审计单位收取费用。

第二章项目前期审计

第十五条本条例所称项目前期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开工前对其前期准备工作、前期资金运用情况、建设程序、施工图预算(总预算、分项预算或者单项工程预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一致性进行的审计监督。

第十六条项目计划主管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时,应当将项目投资规模和标准、年度投资安排和建设内容、总概算和分项概算等内容抄送审计机关。

第十七条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进行项目前期审计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报送下列资料:

(一)项目审批文件、计划批准文件和项目分项概算、总概算;

(二)项目前期财务支出等有关资料;

(三)施工图预算(分项预算或者单项工程预算)及其编制依据;

(四)与项目前期审计相关的其他资料。

本条例所称分项预(概)算是指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和招投标计划编制的分部分项工程预(概)算。

第十八条项目前期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和标准是否符合经批准的项目计划;

(二)项目总预算、分项预算是否符合总概算、分项概算;

(三)项目征地拆迁、勘察、设计、监理、咨询服务等前期工作及其资金运用的真实性、合法性。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进行项目前期审计,应当在被审计单位交齐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出具审计结论性文书,送达被审计单位、项目审批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

第三章项目预算执行审计

第二十条本条例所称项目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造价、现场签证、设计变更、设备材料采购、工程结算以及与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

第二十一条审计机关进行项目预算执行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报送下列资料:

(一)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资料;

(二)有关招投标文件、评标报告、合同文本;

(三)项目管理中涉及工程造价的有关资料,包括设备材料采购单、工程计量单、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有关指令和会议纪要等;

(四)项目结算造价资料,包括造价书、工程量计算书、有关计价文件以及计价依据等;

(五)与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相关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二条因设计变更或者现场签证导致变更后的预算超过分项概算或者总预算的,建设单位应当于设计变更或者现场签证之日起五日内书面报审计机关备案,审计机关应当于工程结算时一并审计。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符合法定审批程序;

(二)产生的原因和责任;

(三)变更部分的工程内容和工程量的真实性、合法性;

(四)计价是否符合招标文件、合同和其他计价文件的规定。

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导致变更后的预算超过总预算或者分项概算的百分之五且金额超过五十万元以上的,建设单位应当通知审计机关派员现场见证,审计机关应当及时派员到场,并在十日内予以确认。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对工程结算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高估冒算,虚报工程款;

(二)是否重复计算,增大工程量;

(三)是否随意变更工程内容,提高造价;

(四)单项工程结算是否符合单项工程预算。

审计机关应当在被审计单位交齐结算资料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对单项工程进行结算审计,出具审计结论性文书。单项工程结算(分项结算)超过预算的,审计机关应当建议本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查明责任,暂缓拨付超额部分款项。

第二十四条建设单位在订立与项目有关的各项合同时,应当约定保留一定比例的待结价款。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需要进行审计的,保留的待结价款在结算审计后结清。

第二十五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在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成本的归集;

(二)待摊投资的核算;

(三)单项工程成本的计算。

审计机关对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处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审计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审查项目设计、施工各个环节财务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第四章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第二十七条项目完成后应当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第二十八条建设、施工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单位,应当在项目完成竣工验收之日起九十日内,向审计机关提交下列资料:

(一)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资料;

(二)竣工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竣工验收报告;

(三)工程竣工决算报表;

(四)与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相关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九条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竣工决算报表和竣工决算说明书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项目建设规模及总投资控制情况、资金到位情况以及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三)征地、拆迁费用支出和管理情况;

(四)建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无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和违法集资、摊派、收费情况;

(五)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核算、设备投资核算、待摊投资的列支内容和分摊以及其他投资列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六)交付使用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七)项目基建收入的来源、分配、上缴和留成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

(八)项目投资包干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和包干结余资金分配的合法性;

(九)项目尾工工程未完工程量和预留工程价款的真实性。

第三十条审计机关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应当自被审计单位交齐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资料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出具审计结论性文书。

确有必要延长审计期限的,应当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十五日。

第三十一条项目经过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财务决算批复,方可办理产权登记和移交手续。

第五章绩效审计

第三十二条本条例所称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对项目的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审查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行为。

第三十三条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报送下列资料:

(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概算审批文件、计划主管部门立项审批文件;

(二)项目招投标文件、定标文件;

(三)建筑设计合同、施工图、建设施工合同等有关资料;

(四)银行开户资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财务资料;

(五)与绩效审计相关的其他资料。

第三十四条项目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性,包括项目立项、招标、设计、施工等各环节的质量、投入和项目造价控制;

(二)效率性,包括项目立项、招投标、设计、施工等各环节的管理政策、原则、制度、措施、组织结构、资金利用及其执行情况;

(三)效果性,包括项目的预期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保护设施与工程建设的同步性、有效性。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时,评估、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

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应当对项目可行性、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投资效果等事项进行审计评价,向本级政府提交绩效审计结果报告。绩效审计结果报告应当作为政府进行投资决策以及管理的参考依据。

审计机关认为应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可以在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的基础上,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被审计单位应当依据审计意见和建议进行改进,提高投资效益。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不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由审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十八条因勘察、设计单位的过错而造成项目重大预算失控和投资损失的,审计机关应当报告政府并责成建设单位或者项目法人依法追究勘察、设计单位的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应当建议有关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依法吊销其资质证书。

第三十九条建设单位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筑装饰和设备购置标准以及建设计划外工程的,审计机关应当建议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审计机关应当建议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工程结算中多计工程款项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予以调整;已签证多付工程款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收回或者直接收缴。

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虚报冒领工程款金额较大,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并依法追究责任单位或者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一条改变项目资金用途,转移、侵占和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的,审计机关应当予以制止,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收回。

应计、应缴而未计、未缴各种税费的,审计机关应当督促有关单位补计、补缴,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二条对虚报投资完成、虚列建设成本、隐匿结余资金行为的,审计机关应当责成有关责任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现行会计制度予以纠正。

第四十三条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审计机关应当建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一)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从事工程造价编制和咨询活动的;

(二)故意少算、高估冒算工程造价的;

(三)串通虚报工程造价的;

(四)涂改、出租、转让资质证书的;

(五)编制工程结算文件,其工程造价高于或者低于按规范编制价格百分之五以上的。

第四十四条对不属于审计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移送相关证据材料,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认为涉及有关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向有关部门提出审计建议,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四十五条对项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由审计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六条审计机关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或者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审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明知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而不主动回避并产生不良后果的;

(二)泄露国家秘密或者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

(三)索贿、受贿或者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职务的不当利益的;

(四)隐瞒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纪行为的;

(五)、、的;

(六)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的。

第四十八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审计决定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7

完工百分比是建造合同准则的灵魂,是确认企业收入与成本的依据。由于准则尚未规定完工百分比法的具体实施条件或操作细则,这给财务核算提供了盈余管理区间。如何避免完工百分比沦为企业利润操纵的工具,是审计师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方法分析

对于完工百分比计算政策,公司需结合以往的核算经验、核算惯例、数据采集难易程度、项目特性等因素,选择适合企业的方法。实际成本比例法与完成工作量比例法各有利弊。

1.实际成本比例法分析

实际成本比例法的优势为数据来源于公司账簿,获取数据简单。实际成本比例法的弊端:对财务核算要求较高,成本计量需及时完整,不多估,不漏计;预计总成本的预算精度较难控制,需要大量的经验数据支撑。并且随着工程深入开展,项目管理者需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合理预估尚需发生的成本;预计总成本需实施动态管理,并非一蹴而就、一成不变。对实际成本发生数中偶发因素、管理不善导致的成本超支是否计算完工百分比,准则尚未明确规定,需要财务人员结合合同实施职业判断;累计完工收入与工程结算余额不一致,从账簿中无法直接查询开累收入,需建立备查簿记录开累收入与开累成本。

2.完成工作量比例法分析

完成工作量比例法优点:以工程结算余额与合同总金额的比例作为完工比例,可操作性强;累计完工收入与工程结算余额一致,从账簿中可以直接查询开累收入、开累成本、开累毛利,财务数据的累计功能好。完成工作量比例法弊端:在甲方不按时结算工程价款的情况下,按此方法计算的完工百分比与形象进度差异较大,与权责发生制原则不符;由于完工进度与成本开支无直接联系,故客观上造成对成本核算精确化的忽视,对预计总成本的动态管理及预算执行考核效果较差,不利于成本监控。

二、建造合同完工核算审计策略

1.实际成本比例法计算完工百分比审计策略

由实际成本比例法定义可见,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各成本项目的核算准确性及预计总成本的预算合理性。审计实务中常见的实际成本比例法核算错弊情况有: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现有施工管理手段、经验不足以支撑对预算总成本的暂估能力;施工成本核算不规范,成本中料、工、费的核算错弊及列支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项目;财务人员简单理解准则条款,呆板记账,对完工比例与形象进度的异常情况不做具体分析;财务与施工业务人员信息沟通不畅,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施工现状等。

针对上述易错弊环节,在审计实际成本比例法时,需特别关注:

(1)公司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化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运行的统领性管控作用已日趋重要。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成本构成复杂,只有完善成本核算制度,才能提高对成本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2)工程施工合同是否在正式施工前已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是施工企业利益最大的保护伞,建造合同准则要求企业必须签订工程合同。在较长无合同的情况下施工,将导致施工企业已发生的施工成本无保障,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加。

(3)建筑企业须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施工成本核算,节约使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财务核算首先要遵守会计核算基础规范的各项基础性规范要求,准确把握工程结算、合同收入、合同成本的实质,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能综合解决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业务核算事项。通过对成本的分析,能从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的角度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督促项目管理精细化,提高项目效益。

(4)成本项目内是否列支资本性支出内容。公司的资本性支出是指购置长期资产的支出,一般包括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租用资产的装修和大额临时设施等支出。对于符合公司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采购资产,应按规定列支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会计科目内,不能随意将资产费用化处理,从而丧失对资产的后续跟踪管理。实务中企业对大额资产的管理基本遵循资产管理规定,但对于电子设备、通讯设备及一些办公设备,费用化处理的情况较严重。审计人员应根据公司的资产核算政策予以调整。

(5)成本项目内是否列支公司的期间费用。期间费用一般包括利润表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与工程项目的执行无直接关联,费用的发生不受工程施工工作量的增减影响,故应直接在当期利润中扣除,不应计入建造合同成本。实务中常见与工程施工项目无关的差旅费、福利费开支、业务招待费、超额奖金津贴等非项目成本混淆。审计师应判别费用的相关性,必要时予以审计调整。

(6)工程施工成本项目内是否列支营业外支出核算内容。非常开支应在营业外支出内核算,不可随意挤占工程项目成本。

(7)分析复核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是否合理。在建造施工过程中,承包商为项目开展筹资产生的财务费用,对于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重要的审核点为借款的性质,是专项借款还是流动资金借款。对于流动资金借款,需根据施工工程的实际占用额进行资本化。另外,对于工程施工的建造期间是否超过一年也是判断筹资费用是否可以资本化的条件。

(8)关注偶发事件对合同成本的影响。实务中由于施工企业的安全事故、意外事故的发生,导致施工成本大幅上升。由于这些支出对建设项目的形象进度无影响,故在计算完工比例时应予以扣除。如果该偶发事件成本能在客户处得到赔偿或补偿,则该事件的成本可计入已发生的实际成本;如果不能得到赔偿或补偿,则应在偶发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成本。

2.完成工作量比例法计算完工百分比审计策略。

由完成工作量比例法定义可见,完成工作量比例法的关键在于与甲方签证工作量及预计总工作量的确认。实务中企业往往以当期签证工作量(结算金额)与预算总工作量(合同总价)的比例来计量,与实际成本比例法相比,计算的方法相对简单。审计实务中常见的完成工作量比例法核算错弊情况有:预计合同总收入未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实时变更,对于完工百分比超过100%的情况未予分析调整;业务人员对工作量签证等、靠、要,不主动追踪催收工作量完工确认签证,尤其是甲方为关联单位时,完工比例严重低估,财务及业务简单理解准则条款,未对完工比例与形象进度的异常情况做具体分析;财务与施工业务人员信息沟通不畅,财务记账凭证非期末签证单,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施工现状等。针对上述易错弊环节,在审计完成工作量比例法时需特别关注:

(1)工程变更收入是否列入完工百分比的计算公式内。如果能单独计量单独结算,可以作为单独的项目进行核算及确认,否则应并入合同总收入内,一并确认完工进度。

(2)工程结算进度与实际形象进度的差异分析。在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甲方拖欠工程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在合同中会约定双方的付款方式及比例,但为拖延工程款,甲方单位往往采用延迟确认已完成工作量的方法,导致施工企业按准则确认的完工进度与实际进度差异较大。在此情况下,审计师可以采用向监理工程师、向业主函证工程进度的方法,确认完工进度。

三、结论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8

一、新预算法执行情况的审计

新预算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全口径预算,规定部门收、支、结余全部编入年度预算;增加了预算的公开透明度,对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提出明确要求,对转移支付、政府债务、机关运行经费等社会关注事项要求公开说明;更全面地解释、细化预算支出,要求预算支出要按功能和经济分类分别编制;对厉行节约、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做出严格规定,确定了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要求严格控制机关的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

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

预算、制度、改革、严控、监督是《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五大关键词。预算即针对一些党政机关预算制度执行力度不足、执行过程缺乏监督机制,导致超预算、无预算支出情况突出等问题,要求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率,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等;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公务接待集中管理制度、公务接待审批控制制度、接待费支出总额控制制度和公务接待清单制度;改革就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严控主要针对存在于差旅费、出国(境)费、会议费、办公用房等领域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从严控制”措施;《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并接受监督,审计部门也应当加大对党政机关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的审计力度。

三、财政存量资金的审计

财政存量资金,从财政的角度来说等同于财政结转结余资金,是指留存在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尚未使用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预算净结余、预算结转资金、各类财政专户结存资金、其他财政存量资金。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关注留存在部门预算单位的财政存量资金,要求各部门银行账户中全部结余资金以及两年以上的结转资金,由同级财政收回统筹使用;对不合规财政专户和违规设置的单位银行账户及时撤并,并将存量资金全部调入国库。因此,审计需要核实各部门(单位)财政存量资金真实的规模、结构、趋势及预算安排情况,分析项目支出结转结余形成的原因,揭示项目进展缓慢、项目支出预算编报不符合实际等导致年末结余结转资金较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未按规定处理基本建设结余资金,以及隐瞒转移结余资金等问题。

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情况的审计

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专业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公务用车改革的时间和步骤。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改革于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届时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方式,实行社会化提供,对各级党政机关在编在岗厅局级及以下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取消的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予以处置。审计机关应加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审计工作,将取消车辆的处置、公务交通补贴的发放纳入审计监督范围,查处车辆处置不规范,处置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财政,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违规行为,并对保留车辆的配备使用、车辆运行维护费用,以及“六不得”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9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预算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施工预算的编制是道路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的重要依据与保证。基于工程量清单的施工预算编制是最有效的施工预算编制方法,本文详细阐述基于工程量清单的施工预算编制步骤,并对编制施工预算时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1以工程量清单为依据的编制方法

按照工程量清单项目编制的方法是按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的每一个单价做一个小预算,最后汇总成一个完整的预算,它包括了工程量清单中的全部单价及全部内容,包括各种材料费用、设备费用、暂定金额及各类保险等。这种形式的编制主要有以下四个优势:第一,便于合同中工程量清单的单价比较;第二,便于分包工程的经营管理;第三,便于工程的经济活动分析和经营效果比较;第四,能够为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中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

2基于工程量清单的施工预算编制步骤2.1分析工程量清单细目报价单的费用计算过程及其他资料

在分析的过程中,应重点分析:第一,施工的方案和方法能否进一步得到优化;第二,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能否有条件实施,实施的效果怎样,新施工方法下施工机械的配备是否有条件实现,同时还应就改进的施工组织技术措施的节约效果进行估算;第三,施工的所有相关费用是否合理,各种基础单价计算是否合理,能否进一步降低;第四,能否提高施工的定额水平和降低间接费用的分摊率。在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施工预算编制工作的组织和分工工作,并分配合理的技术管理人员和相应的负责人,规定相应的成本计算任务等。

2.2确定出施工的方案、施工的定额及各清单基础单价

在分析之后,就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出清单细目的实施性施工方案、采用的施工定额和各种费率标准以及新的基础单价。施工方案的确定和施工定额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对应一起确定,相互参照。施工方案的确定最好采用常用的、成熟的方案,如果是采用新的技术方案,则需要有实验资料作为基础;施工定额最好是施工企业自身积累的,符合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预算中的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的各自费率也应是企业长期积累统计的或参照国家地方颁布标准,预算利润和税金也应结合项目整体报价情况来定。

2.3进行计算

2.3.1工、料、机所产生的直接费

在计算时要注意联系采用的施工技术方法和定额水平以及报价时的取值情况,尽量降低该细目的实际施工预算单价的直接费用,为了便于计算分析,可以将工、料、机的分析计算过程设计成表格形式,每个清单细目都可设计一个工、料、机分析计算表,按照工程量清单中的分项工程来分析计算其直接费用后,再按分部工程汇总,最后汇总各分部工程的直接费即为总预算金额的直接费。

2.3.2其他间接的费用

包括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施工技术装备费、预算利润和税金。其中,施工预算中的其他直接费包括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行车干扰施工增加费、施工辅助费等。这些费率可以在企业积累的基础上根据清单细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这些费率最好是以清单细目直接费的一定比率来表示。或者可以先从工程量清单单价中分析计算出施工预算中的这些费用各自占工程量清单直接费的比重,再结合优化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适当修正,最后再用计算出的施工预算直接费乘以修正后的各种费率即得施工预算中的其他直接费等这些费用。又或者为了和工程量清单单价中的这些费用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采用与工程量清单单价计算这些费用相同的方法。2.4进行对比

两价对比是指承包合同价与承包工程施工预算价进行比较与分析。经过两价的总价比较与分析后,找出它们的价差及相关的经营条件,就找出了此工程项目的生产经营目标和任务,就为向承建此项工程的施工生产单位合理下达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承包单位在投标报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投标报价提供资料和经验。

3编制施工预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3.1施工预算定额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建筑工程预算的重要依据建筑工程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建筑工程施工方法的多样化,而预算定额有具有“整体上的通用性和个体上的独立性”的特点。虽然预算定额根据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济发生的可变性作了部分说明,但还是不能涵盖施工方法的多变和特殊工程施工的要求。因此应做到,了解预算定额采用的方法,工程量计算规则,掌握预算定额中有条件限制执行的项目,结合工程实际特点和条件,有针对性的编制。例如:材料的二次搬运、预制构件运输等定额一般要求自堆放地点至安装地点一步到位,不允许发生二次搬运,如确因施工场地狭窄或地形限制必须二次倒运时,应征得监理、建设方确认,并在工程预算中列入。

3.2施工预算内容中必须包括承包合同文件中工程量清单的全部内容。例如,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保险金额、临时驻地费用、为监理服务的金额、暂定金额等内容,当它们与其它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的内容有重复时,应修改其它直接费、现场经费和间接费综合费率,而将工程量清单中的各项费用单列为分项工程预算表进行工、料、机分析和实际费用预算;并按照各项费用性质决定取舍间接费:再列入建筑安装工程费计算表中,按照合同规定或费用性质决定取舍技术装备费、预算利润和税金。对工程量清单的内容也可只列入预算金额,而不进行工、料、机分析,这要视预算需要而定。又例如对于承包合同中的计日工一般仅列单价而无金额出现在工程量清单上,则施工预算可以不计此项。

3.3施工预算是对用投标方式所获得的施工项目合同价款实行调整和再分配的预算。编制施工预算的原则是严格按照履行工程承包合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要求进行编制;它编制的依据完全是企业内部制定执行的各类定额和各项规定办法;它的编制目的是为了对工程成本进行合理定价,在与承包合同价对比之后,找到生产经营的方向和目标,并为其提供依据,以便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达到优质工程和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

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在施工预算编制前需先确定采取何种编制方法,严格按照编制步骤,在进行编制时,需加强对施工预算内容中必须包括承包合同文件中工程量清单的全部内容和施工预算是对用投标方式所获得的施工项目合同价款实行调整和再分配的预算这两个问题的注意,思虑周期,这样才能使施工预算编制做得更好、更出色。

参考文献:

[1]王红伟.浅谈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预算[J].东方青年·教师,2011

预算法实施条例篇10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环境建设任务,对**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进行环境整治,规范市级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各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项目市级补助资金暂行规程》(以下简称《暂行规程》)。

第二条本暂行规程适用于**市“20**”环境建设指挥部确定的与奥运场馆和奥运签约饭店周边地区、奥运比赛路线整治项目不重合的“**”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

第三条**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

第二章资金补助原则和范围

第四条补助资金按照总量控制、定额补助、市区分担的原则筹措。市、区两级财政部门按照1︰1的比例分担。

第五条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项目中的拆除破旧房屋、废弃烟囱、废弃线杆、临街商铺整治、绿地新改建、清运垃圾渣土、围挡墙修复、必要的金融机构手续费支出。

对确需实施的住宅楼体和立交桥景观照明、更换门窗、拆护栏、首层内置防盗窗、空调移机,经“20**”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市政管委批准后,可纳入补助资金范围。

第六条资金补助标准按照市财政评审中心评定的定额标准执行。

第三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项目在**市“20**”环境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由**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牵头组织,各市级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区县政府组织项目实施,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一)**市“20**”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1、负责制定下达全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任务。统筹协调解决市、区政府部门在整治项目之间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二)市市政管理委员会

1、负责核实“**”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工作量,会同市财政局审核项目预算。

2、负责汇总编制项目预算,并向市财政局提出资金申请。

3、负责组织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验收,会同市财政局对项目决算进行审核。

(三)市财政局

1、根据“**”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的整治任务,按照确定的比例落实市级补助资金。

2、负责审核项目预算,并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资金拨付。

3、会同市市政管委对项目决算进行审核。

(四)各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

1、负责编制上报环境整治工作项目的预算、决算。

2、负责落实整治项目的区专项资金。

3、负责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与管理。

4、负责组织项目实施。

第四章资金使用程序

第八条项目申报及预算下达

1、各区“**”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责任部门编制项目预算,经各区财政局审核后上报市市政管委。

2、需市级财政补助的“**”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中,已有定额标准的补助项目,其工作量需由**市市政管委委托的中介机构核实;没有定额标准的补助项目,项目预算应经市财政评审中心评审。

3、由各区整治项目责任单位编制的项目预算经各区财政局审核后上报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审核汇总。

4、市财政局会同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审核确定项目补助资金后,将专项补助资金预算的80%下达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同时抄送各区财政局和银行,并将预算资金拨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专户。各区财政应在市财政资金到位15日之内将等额专项资金拨入专户。其余20%资金待项目验收合格及决算评审后,办理市级补助资金结算。

第九条资金的支付

1、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将项目资金拨付到位后,银行按照项目合同、监理公司出具的支付证明、区市政管委的用款申请办理付款手续。

2、各区项目资金不到位,市级补助资金原则上不能支出。确需项目启动资金的,专户中的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可根据各区财政实际到位的资金等额支出。

第十条项目的决算与市级补助资金的结算

1、项目完成后,由市市政管委组织检查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

2、项目验收合格后,各区市政管委应及时编制项目决算。

3、市财政局会同市市政管委对项目决算进行审核。

4、市财政局和银行根据项目决算审核结果办理项目市级补助资金结算。在补助标准以内的实际支出,按照规定的市级资金补助比例结算,超范围的任务量和超定额标准的部分不予补助。

第五章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各区必须在财政支付业务中标银行开设**市重点大街整治项目专户,用于核算**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资金的收支业务。各实施单位要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十二条补助资金年度预算一经下达,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和预算执行。在执行中如确需调整,应按本办法规定的项目资金申报程序进行调整。

第十三条各区“**”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责任单位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和工程监理制度,并与区财政局共同委托审计机构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

第十四条各区财政局和市政管委要加强对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和财务监督,确保专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