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艺术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5:49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1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生 扩招 特点 教育与管理 艺术实践

近年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持续大规模扩招。许多院校相继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632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专业学生在非艺术专业院校的出现,在给这些传统上学风比较严谨的高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的同时,也对其原来相对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已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大规模扩招,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认识和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与管理方法,对于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其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强,但遇事不冷静,思想深度也不够。

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不强。

重专业、轻文化,人文素质相对薄弱。

重实践、轻理论,艺术素质不够,艺术修养不高。

由于经常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见多识广”。但由于缺乏理性,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和不良现象影响。

显而易见,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其专业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并掌握其独“特”之处。便于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经过多年来的摸索,我们积累了一套较有成效的艺术专业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并监督检查。

制度是管理的根本,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建立健全和不断充实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艺术学院学生干部考核制度》、《艺术学院学生请假制度》、《艺术学院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有关规定》、《艺术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艺术学院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办法》等教育管理制度。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不搞因人而异。由于艺术专业学生情绪易受环境影响,懒散、自由、自制力差等特点,我们在加强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度,不厌其烦,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

这一点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首先,要解决他们对专业和文化、实践和理论等关系的认识问题,告诫他们眼光应放远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赚钱。要知道,在当今社会,仅有专业技能而无专业理论修养,尤其是人文修养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工作的,更谈不上有创造和成大“家”了,就连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歌手大赛。也还有文化素质考核项目。其次。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人文素质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影视文学、现代科技常识、唐诗宋词欣赏、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文化素养。再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或收看学校举办的“濂溪讲坛”、九江市政府举办的“白鹿讲坛”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各种高雅文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品位。

三、精心组织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加以规范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虽然艺术专业学生有自我意识突出、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不足,但是,可以运用其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的特点在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并加以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在安排学生活动时增强其综合性和覆盖面。调动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发挥特长提供宽阔的舞台。使学生认识到班集体、学校乃至社会对个人发展、个人价值体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各类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和表演者,同时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切身感受和体会相互配合的重要,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掌握团结协作的技巧,潜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注重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的情感化和艺术化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情绪波动大,自由散漫,注重个性等特点。在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动人”、“以感化人”。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教育人、培养人。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入耳、入心、入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教育”,由此可见。对有着强烈个性的艺术专业学生而言,任何外在的强制性压力都不可能成为促进其个性转化的动力,只有人性化、情感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才适合于他们。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愿望,这才是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做的只是激发学生的这些主体意识,通过情感交流达到思想交流,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教育方式方法的“艺术化”,动不动就训斥,动不动就处罚,难以使学生心悦诚服,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工作处于被动。

五、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成才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如前所述,艺术专业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并将其视为个人未来发展的根本。可以根据学生这种迫切成才的心理,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我们从学生进校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以当前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从专业技能的基本标准拓展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养、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在掌握专业技能之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个人修养等在求职、成才中的重要性,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文化学习和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当中,推动学生对自身素质主动的、全面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2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想真正对他们因材施教,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级。陈晚姑(2009)等则建议对这类特殊专业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并对分级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提出了具体内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摸底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再参照高考英语成绩,把学生分成提高班、普通班、基础班三类。提高班约占总人数的15%,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掌握约1500个单词,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普通班约占总人数的70%,有一定的语音、语法知识,但不扎实,听、说、读、写能力较弱。基础班,约占总人数15%,基本语法和词汇甚至未达到基本要求,词汇量低于800。依据三类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班级的程度,对教学过程做出明确安排,科学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提高班学生,教师是引导,可以采用任务型、体验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听说及综合技能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和文化视野。针对普通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并重,以精讲为主,语言训练为辅,采用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用英语自由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基础班学生应注重夯实学生基础,缩小与普通班的差距,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分级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即强调学习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过四级为目标,对《要求》所规定的分类多样化要求则较少重视。这一现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且已经就体育、艺术大学生英语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和实践,并已取得部分理论成果。如王严,田慧(2011)等则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重点及相关措施,探讨了大学英语大班课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并提出其对三级后英语教学有关师资、课程设置及教材等问题的观点;建立科学的、有新意的大学英语课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是否达掌握知识、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三级成绩、四级成绩为标准,以检测、考试、竞赛为方式的局限性评价。建立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素质、课堂表现、考勤等综合评价的标准,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采取“满堂灌”方式是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须进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他们在英语课上集中精力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能一味地讲授课本上的英语内容,需要适时穿插一些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并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加强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其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英语水平很难提高的。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而美术系的学生,对于画面比较敏感,可以选择些名画或者画面比较优美的电影,让学生用英语来评析这些东西。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表演天赋和欲望都比较强,所以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些这样的机会,比如表演英语歌曲,英语戏剧等等再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更多视觉上的刺激。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比较好动,所以英语课堂上尽量在他们失去耐性之前,讲些和他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像奥运会比赛项目英语或者可以让他们课后查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上课用英语和同学们交流。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3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普及;专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4-0132-03

正式的艺术教育,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中国,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乐”在其中排名居次,与其它五门技艺共同构成了培育子弟的完整模式。在古希腊,各个城邦在重视对公民的军体训练和智育教育外,也注重美育教育,深知儿童也要接受音乐、唱歌和朗诵等科目的学习。虽然已过去两千多年,但艺术教育在人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尤其是随着现代分科式教育机制的形成,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感知、创造能力开发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之故,众多综合性大学里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作为通识课程,以更好地培养有全面修养的专业人才。但很多艺术类专业教师并不愿意担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认为这种教学既耗费了时间又无多大效果,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并无多大意义。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艺术类专业教师只要真正深入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精心施教,以自身精深的专业技能带动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普及其实可以反过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与普及的良性互动,可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一种双赢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教学目标,专业技能带动教育普及

在综合性大学里,艺术院系的教师承担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任务。毋庸置疑,这些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是,优秀的专业能力只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并不能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效果的良好。目前在各高校进行的公共艺术教育,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一门或数门课程的学习,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可能学会了一些艺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整体情况却收效甚微。造成如此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以致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能得以发挥,造成了教学双方人力资源的浪费。

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起着引领与规范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实际上,对在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着详细的规定。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通知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规定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①但遗憾的是,许多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忽视了这一文件的精髓,在教学中要么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使学生望而生畏,要么过于迁就学生的水平而使课程流于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对学生宽严失度,没有真正起到公共艺术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

那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什么是专业教师最需要教授给他们的?如何才能使受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不再对艺术只是抱着猎奇的眼光和“看西洋景”的心态?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总结,以为专业教师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本专业最核心的知识,用最高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避免学生在艺术的门口长期徘徊。

以音乐教育为例,多年来笔者尝试通过选择古今中外较具代表性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式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学生首先通过经典名曲欣赏,充分感受音乐的多元文化之美、古今艺术之变;其次是在实际演唱、演奏环节中,教师适当加入专业的要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知音乐艺术严谨的特性;第三是教师让学生欣赏不同艺术家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演绎,使学生理解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特点;第四是通过欣赏代表性器乐的演奏,让学生了解器乐艺术的基础知识;第五是通过学生的自创自演环节,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下述道理的目的——“艺术应该被看成这样一种东西——它可以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变得更加开阔,并且能教会我们更敏锐地感受生活。”

音乐教育如此,其他艺术学科的公共教育同样也不例外,比如美术公共教育,同样,学生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几件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在其中穿插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的讲授,配合简单易行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祛除对美术的神秘感,同时更加热爱和尊重美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学生也能更容易地进入艺术之门,以真正达到公共艺术教育“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教学相长,增进教师的学识

《礼记·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关于“教学相长”,艺术类专业教师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本专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的促进,很少会想到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也能对教学改进作出实质性的贡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教师的心态问题。艺术类专业的教师本来相对自信,在非专业学生面前,这种自信更会在不觉间转化为一种盲目的自大。这种盲目自信使得教师丧失了很多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机会。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修习公共艺术课程,除了需遵照学校硬性规定修满学分这一原因外,绝大多数学生是对艺术感兴趣的。但是,学生们在艺术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以及对艺术技巧掌握的缺乏耐心,会造成教师施教的困难。如果按照常规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而且会让部分学生从此对艺术兴味索然。以公共音乐教育为例,如果教师主要围绕严格的和声、对位、赋格练习进行教学,势必使普通专业的学生将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视为畏途。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专业教师,为了维护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照顾他们基础的薄弱、考虑他们的学习效果,就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诸如观念是否僵化凝滞,手段是否深入浅出,学情是否把握准确等。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逐步更新自己的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当教师将这些在公共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用于专业艺术教育时,也带动了当下高等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执教公共艺术课程时,专业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专业成长机会,那就是为了充分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需要寻找艺术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结合点,建构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推动下,教师应努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加深对艺术专业本身的理解。比如在公共音乐教育中,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寻找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教学任务驱动下,教师就有了扩展知识面的动力。比如,在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施教时,教师可结合音乐的哲学观念、音乐历史、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社会等方面传授音乐学科的核心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文史哲方面的修养。对自然科学专业学生施教,教师可结合声乐的生理学特点、器乐的物理学、材料学属性等方面进行教学,这自然需要教师学习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教师扩展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获得了观照艺术学科的更多视角,从而在更广阔的知识层面上审视和理解自己的专业,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结语

对艺术类专业教师来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非费时无效的教学活动,只要精心施教,认真总结,不断反思,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将带动艺术的普及,教师也将从中获得专业技能提高的契机。教师应加强文学、艺术以及更方面的修养,扩展知识视野,从而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审视和理解艺术,提升个人的能力。

注释:

①教育部体艺厅[2006]3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基默尔曼.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m].李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55-156.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4

关键词:荷兰;园艺产业;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88-04

荷兰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尤其是温室花卉及蔬菜园艺产业享誉全世界。笔者有幸到荷兰CaH威林顿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对荷兰的园艺产业及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直观的感受,更清晰的认识,通过这些了解、感受和认识,有助于探讨荷兰的园艺产业及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园艺产业及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荷兰园艺产业信息化、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非常高

(一)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园艺产业在荷兰农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荷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以花卉、果树、蔬菜等园艺植物为主,少量种植小麦、玉米等。荷兰园艺植物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如花卉生产主要以郁金香、玫瑰、非洲菊、仙客来、蝴蝶兰等中高档盆花及切花为主,种植草花的很少;果树主要种植苹果、梨和草莓;蔬菜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胡萝卜、洋葱、土豆、甘蓝等。为了提高专业化程度及生产效率,蔬菜生产一般一年只种一季,蔬菜一般在3~4月播种,9~11月采收,然后储藏销售。露天花卉如郁金香一年只生产一季,一般在10月播种,来年4月采收花卉,7月收种球;只有温室花卉实行周年生产销售,一个企业或一个家庭农场一般只生产一到两种园艺植物,如一个中型农业企业只生产土豆,其市场调查、制定计划、选种、定植、田间管理、采收、冷冻储藏、销售都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链条产业,全球化布局,这种专业化生产模式有利于配置先进的生产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效益、建立品牌,进而降低经营风险。

荷兰的园艺产业规模化程度相当高,一个农业企业或农场的规模一般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玻璃温室的规模一般为300~500亩左右,露天种植的规模一般在2000~5000亩左右,传统的小规模农场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逐渐被淘汰或被大企业兼并与合并。大部分农场基本以家族企业和家庭农场为主,一个家庭即一个企业,代代相传,家庭成员中的5~8个人基本能负责整个农场的管理,有临时需要时可聘请工人。如一家生产有机蔬菜的农场,共有4000亩土地,家庭中只有3名成员,聘请了4名工人即可完成生产、储藏、销售、农机维修等所有工作。

(二)信息化、机械化程度高

荷兰园艺植物的种植方式主要是玻璃温室种植和露天种植两种,基本没有大棚生产。玻璃温室中主要种植高档花卉如非洲菊、玫瑰等,以及经济价值高的蔬菜如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等。在玻璃温室中的种植模式绝大部分采用岩棉无土栽培、全封闭生产、完全摆脱自然条件束缚、全年均衡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环境气候控制、施肥灌溉及分选包装等生产过程全部采用电脑控制,只在定植、植株调整、采收过程中需要少量劳动力。露天栽培的园艺植物以苹果、梨、胡萝卜、洋葱、土豆、甘蓝、郁金香等为主,从整地、施肥、播种、定植、除草、田间管理到收获基本上全部机械化,工人不仅要懂生产,更要会操作机械和维修机械。

(三)农业生产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荷兰农业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及化肥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基本上不用化学农药,绝大部分采用生物防治或生物农药防治,即使在非食品生产如花卉生产中也很少用化学农药,而采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欧盟对土壤的保护有严格的限制,要求每一个企业和农场每年对土壤有一定时间的休耕,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肥。由于荷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空气质量较好,相对而言病虫害也比较少,因此,采用生物农业及生物防治基本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欧盟对荷兰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露天生产一般不采用化学肥料或只用很少的化学肥料,规定要求农业企业或农场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肥料,以免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荷兰的温室在建造时便设计有雨水收集功能,温室旁边有一个雨水储存池,温室顶部的雨水可以自动流到雨水储存池中,无土栽培所用的灌溉水基本上都是收集的雨水,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玻璃温室生产中基本上采用无土栽培,无土栽培的营养液是循环利用的,当废液需要排放时,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四)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较高

荷兰的农业从业人员基本上都具有本科文凭,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机械化操作技能、信息化管理技能和现代化经营技能。荷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一般具备扎实的生产技术,由于荷兰是一个农业国家,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从小在自家农场中工作,开始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成年后到农业类大学或职业院校进一步学习,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毕业后从事生产管理期间,大部分农业人员会自费到大学进一步学习,因此,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得以在荷兰广泛应用。荷兰的农业以机械化和信息化为主,农业从业人员基本上都具备农机使用及维修技能、具备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由于荷兰的农业实行信息化、机械化生产,前期投入非常大,而荷兰国内的市场比较小,农业生产企业或家庭农场面临较强的竞争,为了获得较高的效益,他们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还要开拓国外市场。如果一家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市场评估没做好,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企业或农场面临的损失将非常严重甚至有倒闭的危险。所以,荷兰的农业从业人员都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注重理实一体、全面发展

(一)课程体系层次分明,注重生产与管理相结合

荷兰CaH威林顿应用技术大学是荷兰排名第一的农业类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四年制本科学校,为荷兰及整个欧洲培养了大量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传授知识、培训技能及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安排都非常灵活,学校根据学生的工作学习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如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生产技术、市场与管理、政策与法规。每个方面包括不同的课程。在生产技术方面,第一年开设的课程有土壤学和实践、劳动和机械、收获机械、农场技术、植物与植物生理、气候调节、农场建筑、企业实践等。第二年学习的课程有咨询技术、作物、蔬菜和花卉、肥料、病虫防治、统计、温室实践等。第三年学习的课程有植物产量、基础测量、病虫管理、植物生产、食物链、特种作物、怎样管理农场、企业实践等。第四年进行企业实践及论文写作。在市场与管理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市场、销售、销售实践、商业交流、怎样开辟市场、管理公司、制定销售计划等。在政策与法规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税收法律、企业法、咨询报告、金融管理、租赁法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就业方向、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获得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该校非常注重人的发展,开设有写作训练、如何写报告、团队合作、改革训练、领导技能、演讲与口才、语言等课程模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生产

专业课程讲授生产技能的知识少,做科学研究的多,学生通过不同的小实验完成生产技能的训练,因此,这样的课程教师讲授少,学生参与多,通过实验的方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掌握了生产技术,学会了制定计划,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蔬菜和花卉这门课程而言,一般根据岗位工作中的需求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任务有温室蔬菜生产、温室花卉生产、水肥管理、温室光照管理、育种等,这些任务主要来自于企业,当企业在生产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便告诉学校在生产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校就把这些问题到网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组建1~4个人的小组选择任务,学生选定任务后便与教师交流如何制定实施计划以解决问题。所有要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报告,汇报报告,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报告,学生实施任务,在实施任务时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和疑惑都可以与教师交流,教师一般都非常愿意学生提问题,并且耐心细致地回答他们,直到把这个任务完成,并把实验结果告诉企业。有些结果对企业有很好的帮助,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参与实验的学生便可享有优先在该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机会。

(三)教学组织与安排灵活

荷兰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来自职业高中,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大部分学生家中有农场,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差别,而他们的目的性也很明确,就是学习结束后回家管理农场,因此,每个人的学习要求不同。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进校后可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课程,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达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由于该校实行小班制,一个班只有8~12个学生,每个学生进校时就有自己的指导教师,从进校直到毕业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及就业。

教学组织中考虑了学生的工作需要,部分学生在周末要在自己的农场或企业工作,因此学校一般周五下午不上课,周一上午十点半开始上课,便于学生周末到农场或企业工作。

每门课程对应一定的学分,一般一门课程2~4个学分,一个学分要求学生学习28个小时,包括与教师研讨、学生实践、开会、学生做研究的时间。一门专业课程一般由两到三个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授课。

(四)校企合作广泛深入

荷兰农业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非常紧密,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每年到企业实践2~8周,最后一学期全部在企业实践。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该校部分教师本身拥有企业或农场,可根据自己企业或农场的条件教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学生可在自己教师的企业里学习或实践;部分教师在企业工作多年,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带领或联系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部分教师在企业兼职,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部分学生家里有企业或农场,可与学校合作开展实践与教学。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安排学生实践,学校教师全程指导,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付给一定的报酬。二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园艺技术专业的部分教学内容来自于企业的需求,部分教学内容与企业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随时调整,非常灵活。三是企业老板给师生做报告,很多一流的农业企业老板如荷兰Ffiso奶制品企业老总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职业院校做报告,介绍组织的经营管理理念。

三、对我国园艺产业及园艺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要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现代园艺产业

我国园艺产业还处在转型期,园艺产业尤其是蔬菜、花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式的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化、规模化的园艺企业还不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扶持有能力、有技术、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园艺生产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种植工艺和生产过程管理,提高采后加工机械化水平,强化产品检测标准和控制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应加强对后续生产的监督管理和资金政策的持续扶持,使现代生产企业尽快步入正轨,完善经营管理及生产活动,以保障现代园艺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要加强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我国农业现处于转型期,农业从业人员也面临转型,传统的农民面临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生产方式与技术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急需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农民,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应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合格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这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要创新性、启发式、个性化地开展园艺专业教育

荷兰的园艺技术专业教育一般没有课本,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固定的、过时的知识与技能,绝大部分内容着眼于决策、管理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教育方式一般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师给学生几个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教师一般很少照本宣科。我国的园艺专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正在改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企业用不上的尴尬局面。但这样的改革还不彻底、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及社会的需求,不能很好地促进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也不能促进农业从业人员的全面发展。因此,园艺职业教育的改革还应更彻底、更深入。

首先,学校应建立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实践基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实实在在增收,为学生、企业、农民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其次,要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普遍偏低,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突出,所教的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因此,应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完善的教师培养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建设合适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让教师不仅参与国家的培养,而且平时也应注重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能只注重表面,要改变培养效果并不显著的状况。

再次,要鼓励农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完善教学方法,奠定坚实的农业生产技术基础;采用启发式教育,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及个性发展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宣传、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减少在用人制度方面对高职学生的歧视性条款,以吸引更多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投身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倪景涛,李建军.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0).

[2]孟丹萍.荷兰农业特色及对中国的启示[J].商情,2012(46).

[3]王守聪,邢晓光,陈永民.荷兰职业教育和农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4(1).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5

关键词:价值澄清理论艺术专业大学生择业观教育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内容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在价值多元、充满变动的社会形势下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注重学生在品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其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的方法,通过选择、珍视和行动这三个阶段及其七个步骤,帮助学生澄清他们的价值观,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自由地选择;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珍爱,对选择感到满意;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价值澄清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关注生活、接受现实、启发思考、培养能力。这一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多元的、相对的和变化的,学校德育要帮助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方法,不是直接把价值观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学习、分析、评价、反思,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辩论等方式,使学生形成适合他自己的价值体系。该理论以其显著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首先在西方被学校和教师广泛接受。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转变,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面对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树立怎样的择业观,才能在当今社会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形势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观

从总体上看,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流是积极的,能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技能培养与前途发展结合起来,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

1.择业定位不明确,受外部影响较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择业目标不能作出明确定位,对自己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缺乏清醒的认识。艺术类的就业岗位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大学生在择业时,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同行、同学的发展状况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定位不明确、机会不均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择业盲目性。

2.淡化社会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个性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发展,而忽视或淡化社会价值,把个人眼前的利益、兴趣放在首位,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缺乏服务社会、艰苦创业的意识,不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3.择业期望值过高。在当前,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大学生家庭要有很大的投入,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其培养成本更是成倍增长。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希望工资高、环境好,以回报家庭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择业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往往造成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之间的矛盾,增加了自己的心理压力,导致择业价值观取向的扭曲,反而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4.自主创业的意识还很薄弱。随着大学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分统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再到提倡自主创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主动创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太强。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等、靠”的思想,认为择业与自身无关,毕业后就业是学校或家长的事情,缺乏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导致错失就业机遇。

三、用价值澄清方法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如何获得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重要,主张通过有效的指导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有效合理的观念并不断改进完善。择业观的形成应采用价值澄清方法,不是向大学生传授和灌输特定的择业观,而在于通过帮助大学生采取价值澄清的方法,梳理自身的价值观念,明确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选择,从而形成科学的择业观。

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择业观教育时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新的理念――利用价值澄清理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达到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的目的。

大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择业观,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但是择业观的正确性则取决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在没有形成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前,不会有自身的正确的择业观,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不能采取封闭式的灌输,而要让他们勇敢面对现实,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长社会经验、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遵循价值观选择的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统一、一元性和多元性统一原则,与教师、同学、亲友进行相互价值澄清,取得自我价值观念判断、自我价值观念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最终根据自身选择形成科学的择业观。随着自身各种能力的增长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还要对择业观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择业定位、降低择业期望值、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自主择业意识、改变择业中的不正确思想,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李晓兰,杨琳.正确的择业观与个人价值的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2]曹清燕.价值澄清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7.

[3]史桦鑫,朱镜德.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择业观的变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3,(12).

[4]许维安.大学生择业观与大学德育的辩证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6

关键词: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特色化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我国培养主持人后备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开设主持人专业教育的学校有专业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定位,不能简单笼统地定位为“培养从事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工作的专门人才”,应充分考虑自身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特色和实现目标的必备条件,制定符合实际的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的特色化不仅仅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更是根据广播电视媒体对主持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要求和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防止课程设置以教师为主要依据的情况出现,把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大多数院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阶段式设置为主,以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为主干学科。课程分为:(1)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2)学科基础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解决后劲不足问题;(3)专业基础课:新闻专业基础――培养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播音专业基础――训练语言表达基本功;(4)专业课:体现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优质人才;(5)选修课:注重各方面修养的提高,兴趣及特长的强化。阶段性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不可选择性与主持人的职业特殊性和个性风格走向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为此,课程设置的特色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依据特定类型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主持人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合理划分课程领域;第二,要把握不同的课程设置依据,处理好基础课与主干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第三,要加强特色化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实施。

一、以“技能”为本位的应用型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突出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而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实际信息传播能力为目标,特别要围绕核心传播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因此,以培养广播电视媒体一线岗位主持人所需的实际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能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以培养技能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中应加大突出语言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课程的比例,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的安排是从广播电视媒体需求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根据主持人特殊工作岗位要求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对教学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给学生设计一套定向性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侧重于主持专业技能与新闻传播实务的结合,在突出专业实践特色的同时亦注重主持专业教育的学科属性,这有利于学生在进入主持人岗位角色后,迅速地完成基础信息传播,显示较强的岗位适应性。专业课程如:普通话语音、艺术发声、语言表达、新闻写作、新闻编辑、传播实务、节目制作等应是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加大专业技能训练课的比例。采取语言表达能力优先方式,把发音、发声基础课作为学生的入门课程。

二、以“素养”为本位的复合型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重视适应媒体的多元化需求,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信息传播、加工能力,还能掌握政治、科技、经济、法律知识,为学生将来在传媒专业领域的深造与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和岗位塑造能力为目标,即从学生成为主持人的长远发展出发,课程设置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灵活、可塑性强的“人”为前提,再强调作为职业需求的“主持”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在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强调传媒素养的整体提升。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人文基础和交叉学科课程的比例,给学生设计一套全面综合的长期发展储备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媒体人”的要求,适当弱化对语言的艺术要求,从而降低语言训练课程的数量,通过改造部分课程,有利于学生宽口径发展。这种方式适合综合类院校主持人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汉语言文学、语言表达、表演艺术、公共关系等课程应是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减少语言训练课程比例,加大对语言文化、传播环境和流程整体了解的课程比例。采取综合传播能力优先方式,把新闻传播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学生的入门课程。

三、以“拓展”为本位的创新型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院校自身学术传统和办学特色,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突破传统主持人专业教育惯性的、刚性的课程排列形式,设计弹性化的课程运行机制。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具有传媒全球化视野、独特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传播方式创造能力为目标。即突破原有“主持人”的职业概念,以培养符合国际化人才发展需求的创新型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在基础学科理论系统、完整的基础上,强调前瞻性。课程设置以前沿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和学分要求,加强国际语言能力和新闻信息分析能力课程,给学生设计一套既有学科交叉又有特色趋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对学生传播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学科媒体人才的知识要求,突出创新理念,以多样化方法为手段,彻底重新构造基础课程,研究开发新的课程。专业课程在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的基础上,应涉及社会文化、跨文化交流、传媒经济等视野较宽的课程。特色课程设置要依据可利用的最新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实时增减。

综上所述,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突破单一学科限制,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跨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要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课程设置的具体实施应在对应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注重课程选择的开放性、课程内容的阶段性、课程模块的动态性,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势学科、生源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寻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素养提升课的科学设置比例。课程设置应实时处于动态之中,不能针对单一的主持人职业特性,而是针对主持人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主持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向,着眼于学生的多元方向、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主持播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艺术素质声乐教学

abstractintheinternationalbackgroundoftourismindustryhasbecometheworld'smostdynamicandpotentialofthelargestindustry,accountingfor9%ofglobalGDp,10%oftheglobalemploymentrate,Chinahasdefinedthe"constructionofaworldtourismpower"strategicobjectives,anduptothenationalstrategiclevel.So,howtocultivateoutstandinghotelmanagementprofessionalallkindsofpersonnelhasbecomeapopularandseriousissue.thisarticlewillfocusonhotelmanagementtrainingprograminVocationalCollegesinartisticqualityandtheimportanceofartseducationinthevocalmusicteachingareahasmadeanumberofissuesraisedandresolved.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hotelmanagement;artisticquality;voiceteaching

0引言

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倡导将礼、乐、诗、书、射、御“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这其中就包括了艺术教育。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朴素观点。近年来,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相关艺术教育规范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倾向,曾经和现今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教育都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选题的意义与推广价值

1.1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酒店管理也称招待管理,是指从事关于酒店,餐饮和旅行及旅游业相关事务的行业,其服务性的行业特点注定了酒店管理行业的所有业务及工作都是通过服务顾客来体现和实现的。那么,在与顾客的接触、沟通中,服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可是其自身的修养、气质与精神面貌的优劣可能更加关乎到工作的完成情况和事业的成败。

艺术素质,包括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可塑性。具体指的是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的欣赏、感受、认知、表现能力上的综合体现。艺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习惯、个性,也就是当下常说的情商,①而情商对工作的完成与事业的成功不言而喻。

我院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借以我院深厚的艺术底蕴,将艺术素质教育渗透到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去,走出了一条具有艺术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之路。我们用艺术教育中“精耕细作”的理念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特色化教学,让他们在职业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升,真正实现了“t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2011年被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在我院这样一所艺术类的高职院校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艺术素质培养教学和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全省、全国来看,不少院校逐渐认识到艺术素质教育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譬如:声乐、台词、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但一般院校酒店管理的艺术类课程,没有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我们的则是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成体系有框架的综合艺术素质教育。通过研究有特色、有发展、有活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酒店从业的专业人才。

2特色化声乐教学的开展

让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我们真正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初衷与落脚点。酒店管理专业的声乐课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课,因为我们并不是培养声乐演员或者声乐教师,这门课是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类课程中的一个方面,那么要保持与其他艺术类课程,如舞蹈、台词、音乐欣赏等课程,一致的步调,互相催化,相辅相长;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进行不同风格类型的教学,如美声、民歌、流行,甚至还有原生态;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一些具体曲目的教学与排练。

2.1授课形式的特色

声乐课有小组课、大组课与合班课之分(没有声乐个别课),这是根据行课的需要,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亦可合班来进行,具体怎样操作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内容。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第一学期一般采用大组课或者合班课来进行基础的歌唱基本功相关技巧的教授,譬如歌唱仪态、呼吸方法、口腔控制等,多唱一些难度较小的齐唱曲目;第二学期开始,小组课渐渐成为授课形式的主体,但也根据需要合班上课或排练,完成当下一些教学、竞赛、表演任务。三种授课形式不是机械的拼凑,而是灵活机动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2.2授课内容的特色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设计不同的曲目进行教学与排练。譬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些旅游胜地的当地民歌或戏曲的积累(见表2),方便在带旅游团时给游客表演或交流。当然,有的曲目还需要跟舞蹈课相结合,配以当地的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和手势;还可以和台词课一起配合,学习当地的方言,演唱歌曲更加原汁原味,以达到更好的带团导游效果。

根据不同的活动进行授课内容的设计与调整:系部会定时定点进行教学观摩或歌唱、舞蹈、朗诵等比赛之类的活动,那么授课的内容也要根据当时活动的需要来进行调整。当然,系部活动计划都会在前一个学期的期末安排并公布,方便教师在假期做好教学计划和教案及相关的准备。

酒店管理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生活性服务业中的一大方阵,也是湖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正是顺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拓展办学思路、实现文化与艺术兼容的新办专业,是我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该专业于2006年正式招生,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是其专业技能教学与艺术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受到了用人企业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在行业内也能起到较好的特色引领作用。

 

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适合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获得重点建设机会,于2011年11月成功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承担着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注释

①情绪商数(英语:emotionalintelligence或emotionalintelligenceQuotient,缩写为ei或eQ,简称情商),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于1991年创立,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

参考文献

[2]尹权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8).

[5]陈特水,殷章馨.试论高等旅游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8

一、我国钢琴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专业设置必要性与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任何优秀歌唱者的成功都离不开钢琴声乐艺术指导(以下简称声乐艺术指导)的帮助,而声乐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层面的完整性与成功也都离不开声乐艺术指导的支持。声乐教师与歌唱家越来越承认与重视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重要作用。“钢琴声乐艺术指导课”在声乐专业课程建设中应与“声乐主课”具有同等重要位置,应同为专业主课。

相对于近些年来我国声乐演唱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以下简称为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取得的成绩却乏善可陈。拥有良好的声音技术,但缺乏与之相应水平的全面的音乐素质成为羁绊我国声乐演唱者取得更大成功的首要问题。对于该专业而言,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掌握较高专业技能——能够对钢琴声乐艺术指导课“课程”所应包含内容进行授课的优秀师资。所以,从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完善声乐专业建设,提高声乐专业整体水平看,建立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是当务之急的工作。同时,各高等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的声乐专业、专业演出团体以及其它层次的声乐教育单位,也都需要大批合格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师,而现在,除部分院校(主要是高等音乐学院)外,各单位能够承担此专业授课的优秀师资非常缺乏。因此,从音乐专业建设的全局性角度出发以及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等方面考虑,建立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培养合格的声乐艺术指导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现有条件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现阶段,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在我国并不存在。在2000年于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上,嬴枫同志(时任教育部教科司处长)在讲话中指出的“首先是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如何建立和进一步完善钢琴艺术指导学科的问题”以及“在研究钢琴艺术指导学科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和推动该学科的发展”的问题,十年来并未得到完善解决。当前,即使极少数音乐学院开设了该专业的本科层次教学(笔者认为,从专业确立与建设的要求来看,这只是局部的实验性行为,不具有广泛与普遍意义),其研究生层次教学也已经得到了较好发展(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院校该专业硕士招生与培养已近十年),但作为“专业”,还“名不副实”。

但是也应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立该专业所需的条件。“声乐艺术指导课”在各音乐学院的建立初期就已存在,经过50多

转贴于

年的积累,从“课程”的角度看,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各院校,特别是音乐学院,已经形成了该课程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拥有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个别院校该专业本科层次教学的设立以及其研究生层次教学的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经验。近年来,随着不断的与国际接轨,国内对该专业的专业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有了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随着各相关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该专业专业建设所需的语言、歌剧知识、艺术歌曲知识、综合音乐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都具备了课程开设的可能。大部分新配置的该专业师资的钢琴演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责任心,为培养该专业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

笔者认为,根据国际一般认识,1998和2000年两次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中“钢琴艺术指导”所包括的声乐艺术指导和管弦乐艺术指导,更确切的称谓应为声乐艺术指导和室内乐艺术指导,虽然以上两者与钢琴独奏都是钢琴家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但“术业有专攻”,每位钢琴家都有可能也应该具有自己更突出的特点,并且,在国外,对于钢琴独奏、声乐艺术指导、室内乐艺术指导的分工非常明确,各高等院校都有以上三个方向成“专业”建制的教学体系。同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相似,室内乐艺术指导专业在我国也几乎是空白,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建立,各院校可依据自身特点,确定现阶段主要工作方向,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学科建设。本文只讨论有关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建设的问题。

二、对该专业课程设置及其他专业构成元素的研究

以下,笔者将以教学大纲研究为中心,进行该专业建设所需各元素的分析、讨论与研究。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体,故笔者将以大量篇幅对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对教学大纲的研究

1、专业面向

本科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主要应为各专业演出团体、高等院校声乐系或专业、其他教育层次声乐专业、业余艺术团体与教育机构、艺术科研机构培养该专业的专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本科阶段教学,以专业课授课为主,辅以各专业辅助类课程(包括下文所述“专业辅助课”与“专业共同课”)和普通辅助类课程,紧密联系艺术实践,培养与建立学生对“声乐艺术指导”工作的全面理解,使其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时能够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对声乐学习者以及声乐演唱者的所有“非声音技巧”问题进行指导的能力,并为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储备、选拔人才。专业要求包括:对歌唱语言的准确把握与指导能力,对音乐相关问题、作品风格的分析、解释、讲解与指导能力,对歌唱心理的整体调控能力等,并在一定情况下,能够以较高质量的“钢琴伴奏”形态呈现其教学成果。

3、修业年限

本科4年

4、课程设置

该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主干课,专业辅助课。此课程设置只涉及专业课程,不包括公共课程(按教育有关规定执行的公共课程)、专业共同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与选修共同课程(各院校自行开设的各类公共选修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

声乐艺术指导课(专业主课)、钢琴演奏课

①声乐艺术指导课:

修业年级:第一至第四学年

此课程与我国各音乐院校现开设的“声乐艺术指导课”不同,前者是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是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学生,后者是各声乐专业、声乐系的主干课程之一,授课对象是声乐专业学生。

该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是通过研究、学习、演奏声乐作品,以及通过与声乐演唱者的合作,教授学生掌握声乐伴奏技能与规律,熟悉大量声乐作品,较深入的了解各类声乐作品特点,学习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声乐演唱者进行艺术指导。

②钢琴演奏课:

修业年级:第一至第四学年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钢琴独奏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术水平,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大型、复杂声乐作品的钢琴部分。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训练根据其专业特点,有别于钢琴独奏专业教学的重点,是在后者基础上的衍变与拓展,需要从业人员不断的研究与探讨。

(2)专业辅助课

①音乐类课程:声乐课,指挥课,室内乐课,歌剧作品研习课,艺术歌曲作品研习课、即兴伴奏课等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9

【关键词】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培养优势就业前景学科建设

一、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原国家教委在1989年和1992年先后颁布了《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和《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对艺术教育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培养出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及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及受越来越火爆的艺术高考影响,许多综合大学也开始兴办艺术类专业,但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院校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师范院校相比,在综合大学开设艺术类专业显得有些盲目。中国内地的综合大学多是1952年全国院系第一次调整后,在原有的文理科院校基础上以学科扩展方式组建而成的文理学科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当时并不包含在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全国第二次院系调整,提出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从这时起,艺术专业才在综合大学里出现。因此,内地综合大学的艺术专业普遍存在学科设置时间短、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结构不合理以及教学配套设施不健全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有的综合大学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或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硬件,有的甚至为迎合就业增设热门专业等,但结果都收效甚微。因为学科建设并不能代替学术建设,其根源是综合大学现行的艺术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艺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缺乏艺术演出团体对学生表演技能的要求,又缺乏师范院校学生普遍具备的教育能力。

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和艺术资源,许多艺术院校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及成熟的办学经验,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进行特色人才的培养。如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综合高等艺术院校,学院在1995年就成为具有吉林省首批省重点学科的院校,学科建设水平一直位居省内领先地位,无论是部级特色专业数还是省级重点学科数以及硕士点数,排名都位居国内同类艺术院校的前列,建院以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各类型的艺术人才,涌现出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艺术家,师生共同承担了各类艺术创作、设计项目、国内外大型展演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学、科研和创作成果,在国内艺术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7年,为加强艺术教育学科的建设还兴办了艺术教育学院,充分体现了从专门性高等艺术教育到通识性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宏观架构,顺应了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与发展。2012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升格为新的学科门类,为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在综合艺术院校开设艺术教育专业,既可以培养艺术人才又可以培养艺术师资,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能成为从事艺术教育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一专多能的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专业结构和发展已日趋完善,综合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以及当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艺术教育学科的结构与布局,突出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对于从事艺术课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门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与从

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遵从艺术教育特有的普及性特质,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文艺审美观点、审美鉴赏力和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并具有艺术解读、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艺术教学的能力。

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和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模式与方式,形成本科、硕士纵向学科结构体系,骨干专业方向横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尤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展现出不俗的学科特色与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使得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吉林省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还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三、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 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四、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

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五、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结语

综合艺术院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艺术资源,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专业,做到既培养艺术人才又培养艺术教育师资,这不仅是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提高综合艺术素质的需要。综合艺术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规范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设置,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与观念,注重学生艺术教育普遍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艺术教育专业人才方面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对发展艺术教育专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本文系201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关注高等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设计艺术,2002(1).

[2]吴文霞.综合性大学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3]王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0(2).

[4]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中国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研究课题组.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r].2011(6).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平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93(2016)01-096-04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初步形成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个学科门类逐步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地方高等院校文化分数相对较低、专业联考选拔尺度相对放宽,艺术专业成了报考的热门,艺术高考生如异军突起。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地方高校如何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选得一个平衡点,高考生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学习掌握的学科种类繁多,艺术生参加的专业课培训也是刻不容缓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冲突,使得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出现课本知识积累匮乏的短板或专业课不够扎实的短板。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应用型技能的学习,走特色的应用文科之路,坚持艺术教育专业的平衡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坚持艺术教育专业平衡发展的必要性

1.培养艺术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早在1997年,北京大学艺术系兼职教授滕守尧先生提出,要格外重视艺术教育发展的观念,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而且特别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绝不等同于专业教育,更不应该只是一种职业的技能或技法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典型代表,注定了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应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在艺术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情况,吸收国外艺术教育培养方式的优秀理论,摒弃我国传统艺术教育的弊端,顺应社会对高等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方式,构建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要有一定的创新性[1]。艺术教育要对学生全方面培养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解,学生的全面培养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高校艺术教育要对学生自身条件的劣势进行分析,先天的不足通过后期的艺术教导进行优化,使学生拥有一定艺术专业技能,对学生艺术教育进行启蒙开导,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创造和社会创新,主动地创造社会财富,设计高科技产品,走在世界最前端,引领中国学子开启新世纪的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于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艺术教育是为国家传输专业人才和栋梁的教育培养形式,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艺术教育在社会主义文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艺术教育对专业人才的个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从古至今,我国教育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明古迹和各种浩大的历史工程足以证明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重在改革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形式变得更加严谨,家长和学生也对艺术教育开始重视,高考也不再是文化考试的天地,而是和艺术考试分庭而制。艺术教育无疑给高考生多了一个选择机会,在每年泱泱大军的考生面前,艺术生也是幸运的,可以通过较好的专业知识加上一定的文化分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艺术道路上也会走的更远。在逆境中,艺术教育能鼓舞人们的斗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我国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地主阶级的霸道、独裁政府的统治时,我国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不畏惧强敌,不向恶势力低头,勇敢站起来反抗,还记得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鼓舞着全民族爱国人士的斗志,也在那个战火不休的年代给了人们勇气,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多人在逆境中选择了艺术创造,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例如海伦·凯勒、斯蒂芬·威廉·霍金、贝多芬、张海迪等,他们不愿向命运低头,在坚定信念地一直走下去,艺术创造对于他们来说,好比风浪之中的一盏明灯,亦照亮前方的路,亦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3.艺术教育专业平衡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产品的升值,艺术教育已经逐步占据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新兴教育。不仅如此,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艺术教育是通过专业知识的辅导和艺术专业老师的实践指导培养国家艺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中之重,根本目的是培养出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代社会,艺术贯穿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艺术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除了艺术理论知识和历史艺术的文化传承的指导外,还通过放映著名作品电影、音乐剧、美术画展览等,让学生欣赏和感悟来完成自己的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教育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成长道路上奠定创作基石,有很好的艺术创意,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创作,从而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2]。

二、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策略

1.艺术教育应顺应我国新经济时展的潮流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正处于急缺创造性人才的阶段,技术、创新、创意、好想法、好内容等,这些都将来自于每一位中华子弟的成长强大,一味的应试制度怎能敲开莘莘学子的创新之门,如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时代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杜绝死读书。教育制度的改革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艺术教育是为我国文化大发展传输“高、精、尖”的艺术专业人才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需适应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立体化、全方位的进行艺术教育改革,上下教育机制同时进行,教育机制、地方高校和家长学生的积极配合,从而才能由上而下、由里及外的改变我国艺术教育机制的弊端,呈现一个全新的艺术教育,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艺术教育。我国教育总体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艺术教育也不能落后,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加快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提供更优秀的人才。

2.高校应对艺术教育进行全面协调,使其健康发展

现如今,文化生的人数不再是压倒性多数,文化生和艺术生的人数慢慢在持平,虽然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良并发展了艺术教育课程,但仍然存在很大缺陷。随着艺术生人数的增长,艺术专业门类的增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实践专业课都是学生主修的重点内容,因此,地方高校不得不另设多出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安排上难以协调,难以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平衡发展。艺术教育是一种提升学生修养和素质的新兴教育。高校的问题在于师资短缺导致部分学生的专业课时不足,且部分冷门专业学校不予重视,这些都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意愿,综合上述问题一并考虑,以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和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良性转化,让专业人才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同时攻修完自身的文化课程,平衡发展,补长短板。

3.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制度的完善

进入21世纪以来,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话题,也是广大高考生及其家长关注的重要话题。艺术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利益的提高、“大而全”系科建设的诱导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改革开放前期开展的艺术教育,盲目于某个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缺乏对艺术教育本质的认识,在一些地方高校实施和开展艺术教育体制中,其内容得不到一个良性传输。艺术教育体制发展步履维艰,在教育目标方向上比较盲目,虽说开设了一些艺术教育教研室和艺术教育中心等机构,但确是形同虚设,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日常工作和大型文艺活动仍然靠着校团委组织进行,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随意性地安排专业课程、专业课时和专业教学内容。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本身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的体制要求,高校在配合艺术教育体制的过程中盲点太多,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没有明确的目标内容。导致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艺术教育形势。近年来,高等艺术教育呈现院校多、专业多、学生多的“三多”局面,师资力量远远达不到艺术教育形势的要求,师资短缺、师资断层更使艺术教育形势不容乐观,艺术教育制度改革迫切需要新鲜血液的输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要为培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艺术教育改革需建立一套好的评价机制,改变应试教育中只注重文凭,而缺乏对艺术本身的追求与造诣。也就是说,高考艺术教育应当回归到艺术本身上来。高校在艺术教育专业发展中不应以偏概全、只注重专业课成绩或者只注重文化课成绩,应努力提高学生对各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合理调配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师资质量,打造新的教学课程[3]。杜绝学生家长钻“艺考空子”,抵制“为上大学而考大学”的思想。这也需要高校在选拔专业生的资历上,考虑学习成绩和专业基础课程这两方面,致力挖掘既具艺术潜力,综合素质又高的艺术人才,引导学生良性面对“艺考热”,同时艺术招生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入口环节,也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艺术教育体制和观念亟待转变。

4.注重艺术人才的多样性培养

现如今社会发展需要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应变能力的专业人才,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更多。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艺术教育专业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深入交流往来,文化、经济、艺术等不断多样化的交流,涉猎各种领域,未来的世界必然是青少年的。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需要的人才要求更高,应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不仅要求青少年具备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更要求青少年具有逻辑性思维、创新能力,现代艺术设计学科必须融汇科学、艺术学、应用技术、市场学、生态学等领域交叉联系综合性的知识密集型学科[4],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老师们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让学习资料更加形象性,带学生走在知识的前沿,强调专业活动的创造性,引导学生的专业创作与社会经济密切地关联。这样一来,学生教育更具实际性,也提早让学生进行社会创造,让学生更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艺术教育的发展考虑到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多样性,同时在艺术教育发展变化中,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越强大,在以后的就业、创业路上就会更容易。现在的青少年平衡发展自身的优势,以后在成长路上也会感谢曾拼命学习努力提高各种技能的自己。

5.艺术教育应注重特色发展之路,杜绝“大众化”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生活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的青少年们担负着振兴中华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再加上每年毕业生直线式增长,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创业项目达到前所未有的半饱和、饱和状态,各行业各领域所需高能力、高创新等人才。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家长和学生有着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源自对学生本身能力的无力感。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也就要求地方高校在对学生教育方面上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重视。在艺术教育上,学校应开发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不拘泥于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薄弱的专业基础,加强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从不同视角思考艺术专业的整体教学设置,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都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能力及素质要求的新变化,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学科,实现学生所创造成果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提早应地高考、毕业、就业等一系列人生的重要转变。学生对自身要求应更加严格,确定自我价值,找到人生目标,重新确立自己更牢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从我国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看,我国急需文化素养深厚、艺术视野开阔的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目前,我国艺术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及产业化发展的脱节,迫使我们不得不全新规划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努力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强化自身素质,做对社会有需要的人才[5]。

高校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杜绝“大众化”教育,根据学生自身要求区别对待,增强对学生各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分析,使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先进化,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与其他学科应有所不同,体现出各专业自身的特点。总之,我国的艺术教育专业的平衡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要求,更要平衡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传统的艺术教育在升学率上做出了贡献,为许多文化课低分的学生开辟了另一条通往高考的捷径,但其初衷却已经偏离了我们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为艺术高考最终的牺牲品。80年代初期,“京剧粤剧川剧脸谱杂技舞蹈音乐美术”等有着浓厚中国历史文化气息的代表作品接踵而至,那时候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的骄傲,这是我们的文化,走向全世界的文化,能与全世界文化交流融汇的文化,是中国的艺术文化也是全世界的艺术文化。现代的艺术教育应从真实出发,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要从根本上改变。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ForumonContemporaryeducation,2010,(1):112-114.

[2]王林飞,李勤.江西省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策略与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结合利用[J].音乐时空,2013,(9):162-162.

[3]别敦荣,夏晋.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3,(2):60-66.

[4]龚文芳,周云真、黄克军.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J],2013,(8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