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合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14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1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帕金斯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7.004

thetransitionof"perkinsact"anditsimpactto

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

SHiQingfeng[1],YanGXiaojin[2]

([1]ChinaJil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

[2]tourismCollegeofZhejiangChina,Hangzhou,Zhejiang311231)

abstractasoneofthemilestonesinthehistoryof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perkinsac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withtheprogressofthesocietyandthechangingofthemarket’slaborrequirement,ithasbeenreauthorizedconstantly.nowadaysperkinsactisstilltheguidancelawof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thisessayintroducedthechanginghistoryofperkinsact,anddiscussedabout.

Keywords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perkinsact;vocationaleducationreform

美国政府于1984年首次颁布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取代了197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修订案》,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民职业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变化,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0年颁布了帕金斯法第二修正案――《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1998年了第三修正案――《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2006年了第四修正案――《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

1《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的变迁历史――第一法至第三法

1.11984年《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帕金斯第一法

1984年颁布《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是继1917《史密斯-休斯法》和1973年的《职业教育法》后,联邦政府正式颁布的关于授权政府拨款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法案。

该法案的社会目标是要提高劳动力技能,为工作机会准备劳动力。该法案的教育目标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使得职业教育全民化。因此,该法案改变了联邦职业教育的拨款特点,逐步从接受职业教育人数的扩大变为改善教育计划和教育经济困难人群;放宽了接受补助学生的年龄限制,接受政府补贴的职业教育对象得到扩大,针对残疾人、亟需技术的成年人、单亲家庭成员、学习困难人员及接受刑罚的人群更大程度加大补助。同时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1984年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总的来说是对1973年《职业教育法》的发展,扩展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加大了拨款力度,以使职业教育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

1.21990年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二法

1990年,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1984年帕金斯法案进行了修订,9月25日布什总统签署《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

1990年出台的帕金斯法案仍然要求继续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拨款,且需不断扩大拨款力度和覆盖范围。但在1990年的法案中有一个美国职业教育方向上的重大转变――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面向全体人群,这表明先前的自《史密斯-休士法》以来的把职业教育体系的从学校原有的整体教育体系中剥离出教师课程和学生课程的趋势逐步转变为着力强调将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教育有机整合。另外,资金的分配和成绩责任制的问题,同样显示出新法案与原法案的不同。由于原法案中职业教育的资金分配出现各类问题,新法案中提出国会不再将政府拨款直接给地方政府,而是直接拨款至地方各类教育机构。该法案中还明确各州政府须废除原有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转变为由学校制定出各阶段的职业教育测评、评价体系。

1.31998年的《帕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三法

20世纪9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潮流,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出该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性质及其变化,美国职业协会要求从1998年开始用“生涯和技术教育”代替原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1998年帕金斯第三法便命名为:《帕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

与之前相比,该法案取消了帕金斯第二法中对特殊人口资助的费用,但还继续为:(1)行业与教育间的合作;(2)中等及以上教育互相结合服务的项目;(3)Cte(生涯和技术教育);(4)能帮助受教育者获得行业的经验和融入行业的过程等方面提供资助。

“帕金斯第三法”的政策目的主要是:为在中学阶段和中学后教育阶段选择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以使其学术、职业和技术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法案提出:(1)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协作建立具有挑战性的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学术标准;(2)对于能够促进学术、职业和技术能力融合的活动必须给予支持和加强,同时要增加中学阶段和中学后教育阶段参加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的交流与合作;(3)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灵活度;(4)重视传播国家研究,并提供专业发展和技术援助,这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服务和活动水平。同时“帕金斯第三法”提高了对成绩责任制的要求,Cte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如阅读、科学和数学承担越来越大的职责。

22006年《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四法

美国总统于2006年8月12日签署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继续秉承帕金斯第三法的理念和精神,支持中学和中学后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在学术,职业和技术方面的能力的培养。目光不仅锁定在了青少年身上,也关注于成年人的发展,帮助他们在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中取得成功。

2.1目标与方略

帕金斯第四法的主要目标与帕金斯第三法基本一致,在具体实施的方略上有所改进,强调要通过:(1)建立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为了学生能达到这些要求给予协助,帮助他们为以后走入社会获得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2)为了保障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适当鼓励相关机构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3)在为实施和完善生涯和技术教育设计和制定活动与项目的过程中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灵活性。(4)注意开展和传播国家的研究成果。(5)提供技术援助,包括:不论是在联邦政府层面还是各州政府层面,进一步提升领导力,加快升学和就业的提前教育;提升该领域中的教师、管理人员的素质。(6)支持中等学校、学位管理机构、地方性职业教育学校、劳动力协会、工业界、商会和各类中介机构建立相互合作关系。

2.2以学术和职业技术的共同发展为目的,该法案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严密的学习计划。生涯和职业教育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的学术和职业技能培养均需要有严密的严密进程和计划。为了更好地整合两者,提倡采用综合的方式,致力于改进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响应第一方面的内容,生涯规划与职业教育的参与者的成绩都有严格的测试要求。第三,提高教师质量。教师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生涯和职业教育的教师质量,国家利用发展专业活动、认证和许可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这些活动必须是高质量、连续的,来保障对学生生涯教育和职业教育产生连续性的影响。第四,满足特殊人群的要求。倡议里要求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消除种族、地区和性别歧视,提高特殊人群中学生成绩的实现程度,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接受深层次教育的机会,获得在技能、薪资福利、要求等方面都能得到满足的工作。

2.3拨款与援助

帕金斯第四法提到了联邦拨款资助,联邦和州政府需按要求负责对地方的职业教育进行拨款和资助。联邦政府每年为生涯和技术教育贡献约13亿美元,以支持创新和优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州和地方也付出资金以支持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支付教师工资及其他经营开支。在基金的分拨和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定,并非任何地区都可以获得资助。法案颁布后,各州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申请上报以获得相应的资助基金,联邦政府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及该州往年的办学绩效进行审核,以确定其是否有资格获得政府资助以及其获得资助的金额。

3从2006年帕金斯法案看美国职业教育改革

每一次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的修正,都是以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应时代的需求而生。作为现阶段美国的生涯和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法案,它赋予当代美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以下特点:

3.1加强生涯咨询与指导

从美国职业教育的更名便可看出,在迈入21世纪之际,终身教育的理念也在职业教育的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生涯教育在美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是重要议题。从国家到地方至机构,广泛开展生涯指导和咨询,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合理的选择升学教育和职业生涯。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信息,包括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职业生涯机会、学术和职业培训的种类、个人感兴趣的领域所相关的后期教育等。

3.2体现全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

根据法案的精神,要求所有人都能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发展他们在学习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而保障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各州政府和相应的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职业技能承担更多的责任。所有相关政策的执行和开展,最终目的便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职业能力,这都是法案四中一直强调的内容。把职业教育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生的精神还在当代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继续贯彻,并非局限于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体现了全民职业教育的思想。

3.3实现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整合

法案中提到“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必须通过综合的渠道整合起来,包括改进职业教育学术课程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生在学术课程上的进一步学习,帮助学生在学术活动或者就业准备中获得更好的途径。根据帕金斯第四法对生涯技术教育进行的再定义,当今美国职业教育,要能为接受中等或中等后生涯技术教育的学生提供连续性较强、严谨的,与学术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为得到高层次教育或者新兴职业做好准备;提供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以便受教育者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成功;提供包括应用能力的学习,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术能力、推理和问(下转第26页)(上接第8页)题解决能力以及一般的就业技能。

3.4促进中等与中等后生涯和职业教育的合理过渡

若要得到要求高,待遇好,技能强的工作,必须完成高中阶段之后的相应培训教育,为了在中等教育及以后的阶段建立相互融通的通道,生涯咨询技术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帕金斯法案四中强调要加强中等和中等后教育之间的联系的要求,增加两者交流合作的项目数量可观。目前美国在建立中等教育及以后教育过渡的体系上,已经充分体现了灵活性与开放性,通过学分制、技术准备等途径来实现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学位论文,2004.

[2]简林.教育立法――职业技术教育兴旺之源――从教育立法对美国职教的作用谈起.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李双雁,张桂春.从“帕金斯法案四”看美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4]pUBLiCLaw105C332―oCt.31,1998,CaRLD.peRKinSVoCationaLanDappLieDteCHnoLoGYeDUCationamenDemtnSoF1998,pdf.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2

关键词:美国;合作教育法规;研究生教育;立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能够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校企合作教育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途径,其顺利推进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健全;而美国合作教育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立法完善,操作性强,可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一、校企合作教育及其特征

国际上将校企合作教育又称为“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校企合作教育理念起源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的三明治课程,高等教育领域校企合作始于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赫尔曼・施耐德教授发起的试验。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工程师;采取的模式为学生每周交替在课堂和工作单位学习。

不同组织对校企合作教育有不同的定义。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其学术或职业目标相关领域有益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结构式教育策略。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的学术学习和在雇佣单位的工作经历正式结合在一起的项目”。校企合作教育的定义表述虽然不相同,但实质都指一种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工作经验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合作性与职业性的特征。合作性指校企合作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内容涉及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理论研究、招生就业、教学实习等。正如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1987年第五次世界合作教育会议上对合作教育的定义――“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总体安排;有一个妥善安排的教育计划,这个计划由一个教育单位和一个使用单位共同商定并管理实施……”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教育优化配置资源,最终实现三赢:学校掌握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企业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开展相关项目研发,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学生巩固和转化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就业零距离。职业性指学生在企业学习、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也需为企业创造价值,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同样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工作是有偿的。“职业”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获取与构建知识,激发学习动机。

二、美国校企合作教育主要法规及特点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始于1906年,时至今日逐步走向成熟。在长期的合作教育过程中,美国联邦政府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内在需求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和颁布有关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以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有序、规范、高效进行。

1.美国校企合作教育主要法规

(1)《莫雷尔法案》奠定了合作教育的雏形

为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批准《莫雷尔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共拨出3万英亩土地捐赠给各州和地区,并按各州在国会中参议院和众议院人数进行分配,各州应将这类土地出售或投资所得收入,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知识的学院”。在法案推动下,美国很快成立了近70所这样的“赠地学院”,学院以农业、工业教育为主,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生产实习。《莫雷尔法案》开创了高等教育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风,形成了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新体制,奠定了合作教育的雏形。

(2)《史密斯-休斯法案》推动合作教育课程的开展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美国国会于1917年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法案规定在公立中学开设职业科目,设置供学生选修的职业课程;明确规定农科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雇佣需要,此类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或观摩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每年至少6个月时间,实践活动在学校提供的农场或其他农场进行。法案对商业、家政以及工业课的实践活动时间也有明确要求,并规定工业夜校教学内容应为学生白天工作内容而进行的充电。按照法案精神,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率先承认了合作教育课程,并鼓励学校开设这类课程,俄亥俄机械学院、底特律理工、通用汽车学院和罗彻斯理工先后开设了合作教育课程。

(3)《职业教育法》推动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发展

为大力发展合作职业教育,美国国会于1963年通过《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在《史密斯-休斯法案》等法案的基础上扩大了职业教育资助范围,推行一个“永久”项目和两个“四年”项目,两个四年项目分别是工学项目和社区职业教育学院,实施时间自1965年至1968年,每年资助额度不同:1964―1965年为3000万美元;1965―1966年为5000万美元;1966―1967年为3500万美元;1967―1968年为3500万美元。

(4)《高等教育法》o立了合作教育基金

为增强高等教育院校资源,对高等教育学生提供经济资助,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高等教育法》,第三部分题为“加强发展中的院校”提出在“发展中的院校”开展合作教育计划,培养部分优秀和经验丰富的工商业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术质量;设立合作教育基金,其中78%用于开展本科学位合作教育,其余部分用于高等教育中非本科学位合作教育。1968《高等教育修正案》将“合作教育”单独列在“学生资助”第四条款中,规定高校可开展合作教育项目。联邦政府于1969年至1971年连续拨款资助高校计划,建立、扩展、实施规定的合作教育项目。另外,“发展中的院校才符合拨款条件”这一限制被取消,实际上是所有的高校都可向教育总署申请合作教育经费资助。随后,美国国会又分别于1972年、1976年、1980年、1986年、1992年、2005年对《高等教育法》进行修正,延长合作教育基金有效期,推进了高校教育领域校企合作的发展。

(5)《业培训合作法》扩大了校企合作范围

为鼓励私立工商业部门,州、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开展对工人的培训,解决失业问题,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职业培训合作法》。法案规定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修改和实施职业训练课程;各州划分若干培训区,每个培训区都成立私立企业委员会,负责当地职业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鼓励企业参与培训,授予企业咨询、参与、指导等各种职能,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计划。《职业培训合作法》促使政府直接参与各州的职业培训,在法律上肯定了企业参与人力资源培训决策的权利,加强了政府和企业、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扩大了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空间,对美国校企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6)《伯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系列法案使合作教育拨款制度化

为发展国家经济,降低结构性失业率,提高和更新职业技术教育质量,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伯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并于1986年、1990年、1998年、2006年又多次修订《伯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使合作教育拨款成为制度化。

1984年颁布的《伯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推动了联邦政府拨款,促进了政府和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鼓励企业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拟订培训项目和课程。1990年《伯金斯法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提供经费,用于促进产业与教育合作、技术准备和职业发展相关的教学;每年以专项补助形式资助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展培训计划,同时要求地方政府按比例给予配套经费,但接受资助的项目必须能促进学生获得与工作相关的经验。1998年再次修订《伯金斯法案》,继续为校企合作提供经费,使职业生涯和技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2006年《伯金斯法修正案》用“生涯和技术教育”取代“职业和技术教育”,从而将原来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的职业和技术教育延伸到工作阶段,加强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协调;支持在中学、中学后教育机构、学士学位授予机构、区域的生涯技术教育学校、地方劳动力投资委员会、工商界和中介机构之间结成伙伴关系。

(7)《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确立校企合作法律地位

为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过渡到工作环境,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订通过《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和《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此两项法案的实施建立了学校到工作场所过渡的强大支持保障体系,对规范、促进美国的校企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把美国的校企合作推到了一个新阶段。

《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每家美国大型企业都将参与强化教育与工作相联系的活动”,要求美国工商界帮助美国人在工作岗位上提高职业技能,鼓励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学习学校课程,并在与社区大学等学术机构合作的工作岗位上接受为期两年的实际训练。《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校企合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建立一个包含各州的完整“从学校到工作机会”的全国性系统,将企业在合作教育中提供的工作场所作为学习环境,开展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将联邦基金作为风险资本,规划和建立各州“从学校到工作机会”体系,促进各地区学校、企业、劳工组织、政府、社区组织、家长、学生、国家教育机构、地方教育机构、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2.美国校企合作教育法规的主要特点

(1)立法有针对性

美国教育法规都是在一定的现实要求下,以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如1965年《高等教育法》目标为“强化我们的学院和大学的教育条件,并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法案创建了“教育机会助学金”和“担保学生贷款”两种新的资助模式,并对原有的大学生资助方式如工读项目等进一步加以确认。

(2)立法有客观性

美国教育法规都由专家、学者经过严密的调查、分析和考证才最终确立,法案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1963年《职业教育法》的提出背景是卫生教育福利委员会花数月收集和研究而提出的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国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960年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扩大,但旧的职业教育法案如《乔治-巴顿法案》和《史密斯-休斯法案》在给予资金支持和培训劳动力方面远远不够;以往的法案聚焦于研究,但没有给予特定的资金支持,等等。

(3)立法有连续性

美国教育立法注重连续性,新旧法案相互吻合与匹配,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虽然主要“为解决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及其他法案不够宽广、不够灵活、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今天的需求,更不能满足明天的需求而通过”,但并没有废除之前法案的相关规定,同时在《史密斯-休斯法案》的基础上,扩大了职业教育资助的范围,增加了职业教育资助内容,将原先只对农业、家政和工商三科职业项目的资助扩展到对所有提供个人就业所需技术的资助。

(4)提供财政支持

美国法规对校企合作教育予以明确的财政支持。1963年《职业教育法》规定1964―1965年为3000万美元,1965―1966年为5000万美元,1966―1967年为3500万美元,1967―1968年为3500万美元。1968年《职业教育法》规定1969财年2000万美元,1970财年3500万美元,1971财年5000万美元,1972财年7500万美元。1965年《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对高等教育领域合作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利用合作教育基金继续完成学业,同时获得与学习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工作经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也向各种校企联合计划提供资助。2006年1月2日,布什总统宣布“美国竞争行动计划”开始实施,要求政府从2007年财政预算中拨款1370亿美元用于资助研发项目,该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向一万名科学家、学生、博士后和技术人员提供为企业创新做贡献的机会”。在2006年1月31日的“国情咨文”中,美国更是把该计划称作是一项“确保美国强盛并持续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和积极进取的长期政策”。现行美国法典第20卷教育部分仍有关于合作教育经济资助的专项规定。

(5)建立激励机制

美国还出台了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相关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如1978年《工作税收抵免目标法》,允许企业享受联邦政府抵免收入税,数目是第一次给合作教育雇员6000美元的50%。二是其他政策。如1980年《拜杜法案》规定“允许企业拥有相应专门权或独占性”和“大学要尽量使专利技术实现商业化;减免向大学投入研发经费企业的税收”。该法案的出台改变了大学在获得政府资助情况下取得研究成果的归属权问题,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驱动。

三、美国校企合作教育法规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建设的启示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法规主要来源于中央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法规和政策,如《高等教育法》提出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提出推进校所、校企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这些法规和文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发挥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建设还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纵向上,只有中央层面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文件,而各省市出台的校企合作法规仅针对职业教育,未将研究生教育纳入其中;二是横向上,内容概括性强,但政策完备性、执行力度及对实施效果的监督和检查方面不到位,缺乏激励措施,没有校企合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借鉴美国校企合作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可从如下方面加以完善。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法律体系

一是制全国性校企合作专门性法规,解决现有政策性文件立法层次不高、覆盖面不广、执行效力有限等问题。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企业及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享受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为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制订涵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政策。目前有少数地方出台了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如上海市政府2007年《关于本市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意见》,江苏常州2007年《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浙江宁波2008年《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但这些政策都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而言,未涵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各省市可在现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上,扩充适用范围,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其中。

2.制订增加和保证校企合作教育投入的财政政策

国家应建立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投入体系,并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与不履行校企合作教育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大量的设备、仪器、实训基地等建设经费。政府需要根据实训场所、教学设备、学生实训消耗等增加专业学位教育的投入。

3.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

我国目前还缺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制度环境,很多企业出于成本收益等方面的考虑,不愿过多投入和参与校企合作。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没有建立引导、支持企业主动参与的配套机制。为了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应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建立相关配套机制,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优惠信贷等多种方式支持与吸引企业主动参与。

4.保障实习学生合法权益

校企合作教育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顶岗实习,事实上与企业存在用工关系。我国现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都未规定实习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属于劳动关系。为保障实习学生合法权益,应立法明确实习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对学生顶岗实习工时安排、薪酬待遇进行专门规定。高校必须为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投保费用可由学校、政府承担,以切实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消除企业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的顾虑。

参考文献:

[1]李元元,邱学青,李正.合作教育的本质、历史与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22-29.

[2]于忠辉.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12):15-18.

[3]柳艳鸿.美国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7-59.

[4]郭银.从莫雷尔法案看美国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16-20.

[5]张驰,高玲,张斌贤.美国职业教育《史密斯-休斯法案》(中译本)[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89-97.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美术教学整合

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特别是在美术学科,它冲击了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的教学模式,而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简易、新型,学生可以交互、愉悦的学习,它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延伸。由此而派生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作为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成为了研究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入教育改革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者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教案年复一年的写着,美术教师多数的时间却消耗在毫无创新的书写上,有时为了应付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还不得不将教案写的八股一些、规范一些。另外,在教案本上写教案,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了,教案也旧了,来年要上这一堂课,多数教师也不会去翻找旧教案,还得按照书写教案的要求标准再重复劳动,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而用电脑写教案具有可以随意增添、删除,存贮容量大的特点,它能很好地保留原教案里教学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地方,增加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到教案中,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备一些范图,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和图画资料的插入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教师的劳动就从过去的反复爬格子,不断的书写转化为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来,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大大节省抄抄写写无谓的劳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共享网上信息资源

过去教师书写的教案相对封闭,所开发、应用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往往就是教参之类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以去图书馆找资料,但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图书馆资料的难找和不全,倘若不是很重要的课,如公开课、汇报课等,很多教师一般很少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的教案,只要一根电话线,我们就能很快地进入因特网神奇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登陆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拓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提出的打破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原则,提倡知识的综合性、兼容性、应用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要上一节美术欣赏课,使教师最头疼的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而课堂效果又如何呢?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竭力,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在这种状况下,美术欣赏课就变得可有可无,有时干脆就不上,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而现在,鼠标轻轻一点,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比如:《邮票设计》这一课,我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了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既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尝试,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了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所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美术欣赏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培养创造性思维

传统美术教学以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为目标,而现代美术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文化层面的学习、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课堂教学媒体化。在美术教学中介入美术软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软件的出现,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美术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电脑知识美术化,美术知识电脑化,即学习美术图形处理、绘图等软件中渗透学习电脑知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使用可以电脑软件处理图形的方式来实现。

(二)学生学习数字化。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导学生运用绘图、图片处理等软件进行表现生活的创作。让他们用电脑来表现美术作品,表达自已对生活的体验。对于电脑美术教学的检验可通过电子绘画、个人网页比赛或展示等形式来体现。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4

关键词:陈之佛;庞薰;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72-02

一、陈之佛以留学及西方考察为主

陈之佛先生的图案思想与他早期所接受的大学教育有关,他入本科之后选择了工科并且开始学习图案、图画和用器画等课程,可以说在他毕业前他的图案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他通过刻苦的学习,他考入了东京美术学校终于如常所愿的选择了他喜欢的工艺图案科。他的图案思想研究的途径可以从几个方面说起,首先,他早期的启蒙教育起了一定的辅作用;其次,他考入浙江省工业学校,在本科学习期间让他有了学习图案的思考能力,而他选择留在学校当助教时给予他一定的图案实践的能力;对他的图案思想起到奠基作用的毋庸置疑是他留学日本期间所学的知识。他能在图案方面取得伟大的成就,这与他平时的坚持刻苦是分不开的。

陈之佛研究图案不仅仅限制在日本东京所接收的课程教学,还包括他对西方界工艺美术发展的研究和把握。1934年,他曾在著作《欧洲美育思想的变迁》一文中涉及了威廉莫里斯的工艺思想,这些也就成为他实践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思想来源。陈之佛在研究图案时不仅吸取日本明治维新后新纹样的格式,而且他选择印度的“佩斯利纹样”作构成。另外,他在“尚美图案馆设计”的图案作品中反映了西方的表现派风格。

陈之佛先生认为制作产品并不是先有作品本身,然后绘制图案,两者是同时产生的。图案是在结合实用并且美的基础上制作一种器物。“故图案上的形状、色彩、装饰模样三者,至关重要,制作者不可不先有精密的考虑,使处处符合于美观与实用的两要素不可”。①这也就是他想告诉我们图案目的就是利用图案中所创造出的艺术的要素,美化产品。

纵观所述,陈之佛对图案教育很重视,他的图案专著可以反映,分别都有1930年发表的《图案法aBC》,1934年的《表号图案》,1935年《图案教材》和《中学图案教材》、《中国历代陶瓷器图案概观》,1937年发表《图案构成法》,1953年《中国图案参考资料》以及1960年发表的《古代波斯图案》。这些专著表明陈之佛先生一生都为图案事业而奉献。他留学日本时受岛田佳矣先生影响较大,使他回国后更加注重本国的文化精髓,在继承旧的基础上去创造新的。

二、庞薰融合了考古及民族学

陈之佛先生在工艺美术教育研究方面主要专攻的方向就是图案,这一点与庞薰先生有点差异,庞先生的主要方向是放在筹划和管理工艺美术教育的科研、设计和教学等。但是,他也曾经研究过图案,陈先生和庞先生的图案研究各有特色,但是学习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中国图案设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而夺目的明珠,而图案学的起源是在二十世纪左右,并逐渐发展成熟,这也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国外设计艺术理念和方法。在该时代,中国有众多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国外最新的艺术设计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以欧洲和日本最为显著,而陈之佛和庞薰先生正是在这一时代潮流中加入到其中,他们分别在日本和法国学习当地的艺术设计理念和方法,通过这些留学生的学习,他们将在国外学到的图案引入到国内。

其次,对中国图案学的建立有着推动作用的是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在抗战期间,庞先生就已经开始从考古学的角度对艺术进行研究,从考古学的层面进行解析,这也使得他成为将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融入到艺术研究中的先行者。通过这方面的努力,他将艺术研究继续发扬光大。庞先生对图案的研究主要是在两个时期形成的:一是在抗战期间,主要是通过他在中央博物馆学习而来的;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围绕《图案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图案艺术的历史、成就及特点等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与总结。在后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庞先生也将其理念和研究运用到其中,使得研究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

庞先生能够进入中央博物院工作是由于受到了梁思成与梁思永两兄弟的推荐。在这一段时间中,他重点整理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由于工作的需要,他被派遣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民族语言和民间艺术。他曾经目睹近百位苗族姑娘坐在石头上,她们不需要任何的底稿仅靠自己的想象力,根据传统的装饰结构,拿起针绣出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而这一段时间考察和调研也使得他的艺术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庞薰坚信深入地研究中国图案艺术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虽然,他非常热衷于收集历朝历代的装饰纹样,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在单纯的风格分析和类型研究中,他将民族特色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进行结合演变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庞先生从我国历代的青铜以及陶器和玉器等纹样中演变出现代的设计风格。苏立文曾经这样评价:“他将中国古代的渊博学识与从巴黎获得的色彩感于现代意识相结合,以奠定其具有现代感,同时又源于中国的设计基础。”②

三、两者研究图案途径之差异

陈之佛的图案教育思想主要与他的前期经历有关。庞薰先生对图案的研究主要来源与他的后期经历有关,他们的图案思想又是有所区别的,陈之佛研究图案以民族图案和纹样为主,他注重图案的写生变化,在工艺品的制作中重视图案和制作两方面,其中对于图案的把握应将审美与实用的原则相结合,在这两个要素上下功夫。他的教学特征就是踏踏实实抓基础,非常重视基础技能的培养。

庞薰研究图案主要是以考察古代纹样和调研民间艺术相结合,他在图案设计的过程中抓绘画的基础,重视学习图案的四个步骤,关键的是他在教授图案的课程中侧重图案的构思能力,练习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而并非注重图案的本身是否画的完整。他在图案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写实的技能,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设计与制作,因此他结合我国的国情与早期留法受装饰艺术的影响后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即中西融合。

四、结语

陈之佛一生从事工艺美术教育工作,在青年时期主要学习工艺图案,中年以后专攻工笔花鸟画的研究。总的来说,陈之佛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是主张本土艺术,保持自身的特性不变,在此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方艺术,通过东方的艺术感化西方的艺术,他是一种“承继、广求”的观点。

庞薰的艺术思想是前后变化的,前期他受五四激进思想的影响主西化思想后期则持中西融汇的观点。他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建校计划中。庞先生工艺美术教育思想重视的人而不是物,把握的是设计的整体而并非满足一时的需要,其教育思想也是中西互补、择善而取、求创新发展的教育思想理念。

综观所知,他们两位对于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陈之佛对工艺美术本质的认识以及他的图案教育思想和庞薰的诸多教学管见等都是我们当代值得继承和吸收的!

注释:

①陈之佛.《图案构成法》,第二章《图案的意义》.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37年.

②苏立文.《回忆庞薰》,《庞薰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77年版.

参考文献:

[1]庞薰.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2]李有光,陈修范.陈之佛文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5

笔者对高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美术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外活动、评价方式等方面;二为简答题:谈谈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弊端及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高中美术课,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观念和知识结构还有待更新,基本以美术鉴赏为主,形式单一,忽视艺术形象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作,这与培养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的教育宗旨是相差甚远的。总之,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有待于提高,这不仅仅是学生在这个年龄段个性与心理的需求,也是当今社会的需求。

一、选课、备课、上课凸显创造性美术教育

(一)选课方案凸显美术新课程教育理念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和以往的课标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体现在各年级教学模块的设置及课本内容的编排上。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中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我校的教学计划中第一学分课程安排了美术鉴赏的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因为有了前面几年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经验,实施起来比较顺利,只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开学前,我们在已经制定的三年美术实施方案基础上,又制定了“美术学科选课方案”,对原计划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原来计划中安排的内容有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等内容,内容可能过多,针对学生的需要及学校教室有限的实际情况精选了绘画、设计、工艺三个模块的部分课程内容作为选修。绘画主要开设素描与色彩的绘画基础班,设计主要是电脑平面设计和三维建模造型,工艺方面开设剪纸选修课程。我们就课程设置、选课分班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规划和调整,把新学期制定的方案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开学后我们又把这一方案向全体学生公布。

(二)教师备课体现创新教学理念

每周二上午集中教研和备课,加强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横向联系,并使其相互补充协同合作,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和研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审美为核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独具特色的备课活动。

(三)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

课程设置改变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也相应随之改变。首先,老师不再满堂灌,只讲基础知识;其次,引发的问题、有些技法问题,老师提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研讨、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把每个教学班都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小组带着问题讨论,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解决问题。思路拓宽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教学也有了新的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展示自身自觉学习的能力及综合能力;运用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让同学们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共享。

二、研讨、整合美术教学模块,推进创造性美术教育

(一)研讨美术模块教学

笔者进行了模块教学经验交流讲座和高中“美术鉴赏”“建筑”“电脑设计”三个模块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高中美术欣赏方法与教法》讲座较为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美术欣赏模块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更大限度地陶冶审美情操,增强实践能力。另外,在学校教务处的大力配合下,我们美术教研组还进行了影视和工艺两个模块“同教材不同教法”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把握,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同教材同课题不同教法的教学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拓展和提升。

(二)整合美术模块教学

整合重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重点及其方法,实质上就是教师编制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侧重于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三、在各种课堂活动中,挖掘创造性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6

其一,重“美术”而轻“教育”,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直接缺位或边缘化。近几年由于受高职院校某些教学改革的影响,师专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亦在急攻近利的心态下,忽略了学科与专业特点,一味趋同于高职专业,而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压缩至两年,第三年为学生实习与顶岗实习时间,不再回校上课。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在两年的有限时间里,为保住“美术”的帽子而不惜给“教育”动了刀子———以柳州师专美术教育专业为例,2008级、2009级美术教育专业,除教师教育专业规定设置的公共课程“书写技能训练”课、“普通话训练”课外,唯一设置的1门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法”,学时数仅仅为32。2010级、2011级美术教育专业除增加了1门公共必修课“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仍沿袭上两届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而同校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如英语教育专业,学科教学法为48学时,另外设置有96学时“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系列课程;又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教学法为64学时,另外设置了32学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与实训”课程;再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教学法为64学时,另外设置有“学校体操”、“运动训练学”、“体育游戏”等相关课程。相比之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严重缺失,仅有的课程也被边缘化。

其二,重“美术”而轻“师范”,导致“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专任教师的缺位。由于存在某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承担美术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教学任务才算正道,而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课程不屑一顾,认为上这类课程不能体现出美术家的价值,或许低人一等。因此,许多老师不愿意承担“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院校甚至采取轮流执教制,每位教师执教一个年级。这种看似公平的做法,其实有悖于教育规律。无固定的专任教师,每位任教者都是浅尝辄止,无意广泛获取当今中小学新课改的相关信息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无心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会去努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制约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某些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存在种种不利因素,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任教者宜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实现理论与技能双重维度的教学目标。笔者自接手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经过学习、思考、探究,作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在此不揣浅陋,愿作引玉之砖,以求正于诸位方家学者。

(一)理解相关理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相较于其他理论与技能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是块难啃的骨头,因为它既要在理论层面衔接“教育学”、“艺术教育学”等课程的本源知识,又要在技能层面衔接中小学一线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因此,对任课教师而言,树立科学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观是必要的。任课者不能囿于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内容,点到即止,而要在深谙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花一定的功夫去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特征、规律,掌握当今中小学新课改情况,熟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一名合格的教学法任课教师,“授人以渔”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必要时还得把自己的指导理论、教学观念付诸实践,即给师范生上“试水课”。根据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一些抽象的理论、间接的知识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尤其是师专层次的学生),而在直观的“教学试水”活动中,师范生通过耳闻目睹,能更好地获知中小学课堂教学环节隐性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师范生而言,“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既是传授如何当美术教师的理论课程,又是提高美术教学技能的专项训练,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任课教师要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并注意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及时更新、调整、丰富课程的知识构架,“要围绕师范特点,以基础教育美术教学为核心”[1]262,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精讲理论知识,给师范生以必须的知识储备。在此应当指出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途径并非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任教者还可利用一些直观、感性的教学案例,或在观摩与见习活动中,适时阐释相关的理论知识,传递出一定的文化信息,犹如水到渠成,实现课程的理论教学维度。

(二)观摩教学实录,感知教师角色

根据心理学知识,处于不同的视角观看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有着双重身份的师范生———学生和(准)教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师范生同时树立了“我是(准)老师”的角色意识,无疑将自己放置于一个有利的学习视角,学习效果会比较显着。而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时日多渠道多方法的培养与强化。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方法是,在开课伊始,不急于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先让师范生观摩一定数量的美术课堂教学实录,整体感知中小学一线课堂教学活动,着重体会美术教师角色。观摩的教学视频既可以是获奖的优秀课例,也可以是平日的常态课例,还可以是前一届实习生不成功的课例(视频资料)。在观看过四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实录后,师范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默会知识”,既初步了解了中小学美术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初步形成自己对美术课堂的分析、评判,更重要的是,师范生从中能加深对美术教师角色的感知与体认,并能激励自己趋同于优秀的美术教师。这一良好的心理反应有助于师范生树立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研读优秀教案,体验备课环节

教授师范生学会备课撰写教案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一项技能任务。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获知的基本技能,将运用到备课过程中,并体现在详实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案里。不少师范生可能记牢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知晓了必备的基本技能,但到这一环节时还是一筹莫展。诚然,备好课需要各方面都有较丰富的积淀,对于师专层次的师范生,这确是个瓶颈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一种“先读后效”的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平时收集的各种优秀教案———有实习基地学校优秀美术教师的教案、县市级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比赛获奖者教案、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优胜者教案、因特网共享的优秀教案等等———提供给学生研读。任课教师先利用课内时间引导师范生分析与讲评三到五篇范例,其余的布置学生课后认真研读,着重理解、领悟优秀教案中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等内容,从中体会美术课的备课思路。最后,任课教师再利用授课时间引导师范生进行归纳、总结,厘清了备课的基本环节、流程步骤与书写格式。讲析与研读这些具体可感可资效仿的范例,不仅促进了师范生获得感性知识,也能让他们由外而内地生成理性认识,“默会”为自己的知识素养,从而更快更好地预演美术教师角色,初步获得备课和撰写教案的技能。

(四)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能

新课改要求任教者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十分适用“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泛采用讨论交流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法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又可综合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法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灵活的方式成立学习小组(如以一个宿舍为一个单位小组),成员6-8名不等,采取组长负责制。任课教师在观摩与评判教学实录、分析与评定优秀教案、备课与试教等教学环节,都把具体的教学事项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让各学习小组灵活利用课外时间,广泛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选派代表回到课堂上汇报。诚然,一开始,并不是每个小组都能完成得很好,但任课教师及时肯定与表扬表现较突出的组别,号召其他小组向优秀小组学习,很快全班各小组就形成一种不甘落后的局面,学习效果明显,相关技能得到较大地提升。

(五)搭建交流平台,延伸第二课堂

课内的教学活动是十分有限的,而教学技能的提高过程又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学内容、教学问题在课堂内无法得到顺利完成或圆满解决,因此,开辟第二课堂,延伸教学空间,是巩固学习效果与提高教学技能的又一有力举措。利用便捷的现代通讯传媒手段,组建班级、年级Q群,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师生可以即时交流。笔者自执教“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以来,从讨论问题到答疑解惑到讲评作业,大多是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平台予以解决或完成的,学生受益匪浅。此外,利用教育见习的时机,一方面让师范生走进中小学校,亲临一线的美术课堂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另一方面,邀请中小学优秀的美术教师给师范生作报告,传授上课经验,畅谈教学体会。这些交流平台补足了在大学课堂里“模拟情境”的缺憾,让师范生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感知与体认中小学美术教育。

(六)凸显实践训练,提高教学技能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7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模式;探讨;改变

面对新课改提出的号召和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作出积极的应对。想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加强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自主学习和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合理运用多媒体,实现美术教学多元化;积极鼓励学生,帮学生树立对美术学习的信心;还应该增加课堂时间,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只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成功创新。

一、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初中美术教育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教学价值,因此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展开教学模式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审美情趣,使初中美术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导学案”教学方式

“导学案”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过程是教师制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方案,并在师生的合作下共同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导学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导学案”这一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课程。

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编写“导学案”时,首先要认真备课,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其次,还可以组织美术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加入到“导学案”的编写当中。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先把撰写好的初“导学案”分发到同学手中,并了解学生的意见,实现对教案的进一步完善。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听取学生的反馈,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做出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二)师生互换角色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做到充分重视,让学生从被灌输者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因此,师生互换角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是,教师要以引导者或者伙伴的关系辅助学生对美术知识展开学习探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氛围。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著名艺术家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自行分组并确定研究主题,并通过收集网络、书籍等资料对某个艺术家的特点、生平做出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作过多的干预,而是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做适当的指导。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为了能够更好地讲解自己的主题,往往会认真了解知识,尽最大努力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这样一来,就很好地通过师生互换角色来学习美术知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当代的课堂上,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手段也为课堂教育带来了活力。但是在很多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并不恰当,或是只运用ppt,把多媒体变成电子板书;或是舍本逐末,过于追求多媒体这一形式,把课堂变成万花筒,但是实际传达的内容并不多,学生们只记住了眼花缭乱的表现形式,没有记住要表_的实质。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应当合理运用多媒体。首先,美术这一科目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这一点通过多媒体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多媒体投影往往会对画作的色彩产生一些改变,如果教师对画面色彩的要求较高,不妨仍采用教科书的插图向学生们进行展示。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播放合适的音乐。如在欣赏一些古典画作时,播放古琴曲《鸥鹭忘机》《酒狂》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趣味与意境。

(四)通过艺术的点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地位,教师的鼓励能够使学生提高对美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树立起欣赏艺术和创作艺术的自信,使学生对美术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教师既要运用专业眼光对学生的作品和见解做出合理的点评,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强,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当,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让学生丧失接触艺术的信心。学生的资质不同,表现出来的制作、欣赏水平也就不同。

(五)增加教学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是刻板地布置作业,例如给出绘画“标准”让学生们临摹,并且监督学生完成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受到束缚。学生只能运用所学的有限经验,一旦离开课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除了一些传统的课堂活动外,教师还应该大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带领学生参观陶艺作坊,参观美术展览,到户外进行写生,或者组织学生展开摄影比赛,服装搭配比赛等。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这一科目的独特魅力。

面对新课改提出的号召和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作出积极的应对。想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加强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自主学习和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合理运用多媒体,实现美术教学多元化;积极鼓励学生,帮学生树立对美术学习的信心;还应该增加课堂时间,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只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成功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桂红.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4(6).

[2]于洋.新课标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8

一、教学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学科专业能力的提高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既要使用专业的概念与术语,又要使这些术语简单易懂,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尽量不用过于死板的概念解释美术类的专业术语,而应该用通俗的、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每节课尽量能够教授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例如素描、线描、速写、油画、国画等。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写详案,让学生选择小学教材的某一课,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情况编写教案;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

四、注重创新性教学思想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9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把美术教学由原来单纯的绘画技法的传授上升到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上来。 

新疆民间美术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美学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新疆民间美术资源,对于拓宽美术教学的空间,促进新疆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前美术课的代名词是“图画课”,今天这个名词再也容纳不了美术这一艺术学科的概念,囊括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电脑美术,多媒体设计等等内容,其广泛性已经包括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国内外美术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如何把学校美术教学与文化与社会联系起来,设计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让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而是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已经成为各国美术教育的共识。 

课改未动,理念先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美术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方式,再不能把教学局限在课本和美术技法的学习上,而是要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美术教学,为学生学美术、用美术开辟大的空间,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 

二、开发利用民间美术资源,让美术教学更有新意,更有特色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一直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大家都认为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所做的就是如何把教材上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长期以来已经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教师只要把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完成就可以了,开发课程资源不是教师要考虑的事。由于缺乏对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得美术教学没有体现出地方文化特色,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新疆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学生普遍缺乏对本土民间美术的认识了解,使身边的民间美术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 

新疆民间美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民间绘画、雕刻、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设计制作等内容。为我们研究开发美术课程提供了很丰富的素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兴趣,搜集了大量的民间美术资料,经过筛选和整理,编写了《哈萨克族图案装饰》、《哈萨克族服饰》系列课程,经过课堂教学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哈萨克族图案装饰》一课,我们先让学生了解哈萨克族的历史、生活习俗,再了解哈萨克族图案的特点、设计方法及艺术美感,又让学生尝试运用哈萨克族图案元素做剪纸图案练习。学生表现了很强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设计制作了很多优秀的图案作品。图案设计本来就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再加上哈萨克族图案是新疆本土艺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有亲切感和亲和力,既让学生领略了民族图案的独特魅力,又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新疆的情感。事实证明,艺术不分民族国界,只要是优秀的学生都很喜欢并且乐于接受。 

新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蕴含着丰富的美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例如壁画、岩画、雕塑、宗教建筑及自然景观等,还可以利用城市的广场、街道、建筑、桥梁、雕塑、广告、橱窗等,将现代美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相结合开发成美术课程,例如我校的《我也来设计——亚博会吉祥物》、《大巴扎街角公园的雕塑欣赏》等校本教材教学设计,这些课程都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 

由此可见,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美术教学扩展空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手段。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还要面对课堂以外,主动去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以充实课堂教学,让美术课教学更有新意、更有特色。 

三、创造性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依赖于以一线的教师,在新的教育改革大形势下,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以适应本地区美术课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如人美版八年级有一节《手绘线条—物象空间的表达》这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和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练习手绘线条表现的基本技法。教材中安排了一张北京长安街的图片,要求通过画长安街来掌握焦点透视画法。在上这一课时我根据课题理念对课程内容作了调整,做课堂练习时我找了一张学生都熟悉的具有新疆民族特点的建筑—国际大巴扎的图片让学生写生,同时又给学生简单介绍了新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特点及相关历史背景,这样就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新疆民间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练习了手绘线条画的技法又增加了对民族建筑相关知识的了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教学需要大量直观的资料用于教学。当今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包括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高效和便捷的教学条件。我们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不断获取最新的美术和与美术有关的信息,了解更新的美术教育思想,开发具有创意的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 

美术教育合作方案篇10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应包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它决定和指导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性质,也体现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课程模块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是通过一些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具体课程是在课程模块的前提和范围中,依据模块培养能力的要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是知识和能力累积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确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和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以上培养目标,美术学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凸显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结构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诚信、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而,美术学课程体系应既体现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总体体系和目标。

课程模块的设立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组。在旧目录中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与旧目录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新目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新目录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应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七大模块。

建立课程模块的目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有重点、系统的教育。新目录课程模块的培养以突出各课程重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进行系统教学。通识课程因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国家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善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专业必修课程是美术学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课程。在旧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美术学专业所分的国画、油画、设计三个方向的课程在此体现。必修课程分为各方向课程,同时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程中有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基本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课程量和课程类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旨在培养既专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新目录下,专业必修课程不再有方向课程。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性知识为主,专业性技能课程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课程总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还包含美术综合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补充的作用,其课时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十四分之一。

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新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模块。由于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拓展,依据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综合能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确定,基本保持在总课时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类课程、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教学原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该模块课程的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求。

素质平台课程以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为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学习,这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课时的安排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一方面,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用实践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美术文化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鉴于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量应保持在课时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样方能有效完成实践课程的任务,发挥其作用。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围绕训练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为中心,开设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设计基础等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课程相互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门课程包含有许多的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课程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开设版画、雕塑、水彩、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和美术概论、美术鉴赏、艺术美学等理论性课程。因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为全面,因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量不宜过大,实践性课程课时量应控制在72课时左右,理论性课程课时应控制在36课时左右,重点进行该课程知识点的了解,实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势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的课时量每门基本控制在36课时左右,开设时间应适当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相应开设一些与此相关的见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以教育教学类课程和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师技能技法等相关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保持在36-54课时之间。在开设此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部分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微格教学培训,但课时量不能增加。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要和要求。

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课程包括时政、文学、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知识的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性课程。该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上课形式可以以讲座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门课课时量控制在18-36课时,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