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28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儿童;声乐;启蒙;辅导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儿童的启蒙和辅导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进入全面改革和创新的阶段,为了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儿童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儿童的启蒙和辅导教育现状进行科学和理性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儿童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和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超前的教育情况下,只有对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教育进行探索,完善儿童声乐教学的理念和声乐教学体系,才能保证儿童审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在阐述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现状

(一)声乐教育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儿童声乐教育目标模糊,不明确。许多儿童声乐教育逐渐演变成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儿童的启蒙教育是面对全体学龄前群体的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专业职业教育活动。儿童的声乐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对声乐的兴趣和学习声乐的欲望,让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灵满足,因此儿童声乐教学应培养儿童更多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不是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儿童声乐教学课时不足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人数大约在30~35人之间,声乐教学一般以集体的形式授课,一周2学时,同时要完成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儿童声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声乐教学内容只是一点而过,忽略了细节教学。由于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声乐课未能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练习、辅导,导致儿童声乐水平参差不齐。

(三)声乐课程教学未能体现出专业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大多数幼儿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自始至终都在教授歌曲,没有从儿童的声音特点出发,拔苗助长使他们各种唱法都不精。未能体现出声乐教学的专业性,声乐课程的安排与实际要求脱节。

(四)儿童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儿童声乐教师大多数来自音乐学院,虽然声乐教师在学校学习时是以声乐为专业课,但是声乐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接触过学前儿童的教育,导致声乐教学水平存在差异。有一大部分儿童教师虽然能够很好的掌握声乐教学的方法,但是没有儿童声乐教学的经验,导致儿童声乐教育具有局限性。同时,由于儿童声乐教师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儿童声乐教师无法提出新的教学理论,提出具有实质性的教学方法。

二、儿童声乐的启蒙与辅导方法

根据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现状,儿童声乐教学应明确培养目标,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他们的生理需求及年龄特征,有规划有目的的授课,传授发声方法、声乐基础理论及演唱状态或技巧,增强在社会中的竞争性和实效性。根据社会市场的发展,合理设置声乐教学内容,改进声乐的教学方法,将声乐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表现出声乐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启蒙性、教育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声乐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该组织相关的儿童声乐教师和学生到相关的幼儿师范学院及高校去深造、观摩,呼吸新鲜空气和吸收新的血液。此外,还需注意儿童声乐学习的年龄段,加强儿童呼吸、歌唱时共鸣和吐字的训练,科学发音,培养儿童对声乐的兴趣。

(一)注意儿童声乐学习的年龄段

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儿、童年、少年和青春期等阶段,因此儿童在学唱歌时要注意他们的年龄段。有研究显示,4~6岁的小孩属于幼儿时期,让小孩参加声乐训练班之类的学习是没有必要。由于幼儿时期小孩的理解能力有限,且稚嫩的声带处于发育时期,发音的音域较窄,若不好好保护就会破坏孩子的声带。研究显示,幼儿时期的小孩最好是让小孩顺其自然发展,同时幼儿教师和家长可让小孩多欣赏和学唱一些儿歌,培养小孩对声乐的爱好。

对于7~9岁的小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加强对节奏、音准和歌曲等方面的理解,让儿童学习唱歌的基本知识,刚刚开始要小声唱歌,避免声带破坏。儿童声乐的培养主要以学习歌曲为主,最好是以儿童歌曲为主。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时刻记住不要让儿童模仿成人歌曲的唱法,避免声带受损。

对于10~15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时期是儿童嗓音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都要经历变声期,从医学角度出发,儿童变声期不宜学唱歌,但是变声期后是儿童学唱歌的最佳阶段。医学研究表明,男孩变声期在大约在12~14岁,女孩大约13~15岁。在变声期间,儿童的声带会出现充血和水肿的现象,这是自然的现象,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不必担心。在这一时期,若儿童用大本嗓大声唱歌,则会加剧声带的疲劳,最后导致声带肥厚。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儿童的声带变化,避免出现意外。

(二)加强儿童的呼吸训练

儿童的歌唱发声呼吸方法与成人歌唱发声呼吸方法一样,呼吸时肺、胸、两肋、横膈膜、腹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胸部自然的张开,两肋和横膈膜起到关键的作用,小腹是气息支持点。在教学中,首先让儿童练习吸气到小腹,并能保持住。

(三)训练儿童歌唱中的共鸣

儿童的歌唱是以口、咽、鼻、头腔为共鸣点,儿童共鸣训练一般都是从小字组一的duo开始,然后向上唱到小字二组的re。国外一位儿童乐专家认为,儿童声乐训练应从C调的re开始然后下行音阶si。儿童在练习声乐时,如果声音位置不能集中往上,告诉儿童说当训练共鸣时感觉头上落着一只小鸟在歌唱,通过集中精力,通过多次体会这种感觉,效果较佳。

(四)儿童在歌唱时注意咬字吐字及音乐表现力

儿童在歌唱时应该自然大方、咬字清晰,符合儿童歌唱的特点,此外加强儿童的朗读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儿童在歌唱表演时应该注意他们的音乐表现力,训练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与声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跟着声乐伴奏的节奏,培养儿童自助创新的律动能力。

(五)培养和激发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儿童对声乐的兴趣,增加儿童参加声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多数儿童对声乐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老师采取一些教学手段使他们的兴趣一直维持兴趣直到喜欢。这是声乐学前的一种前提基础与保障。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目前歌唱的训练形式多种,因此在训练之前,幼儿老师应先烘托他们学习声乐气氛,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氛围,然后采取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饱含热情有激情地歌唱。此外,教师还可定时举行唱、演、欣赏各个方面的比赛,对进步的儿童加以表扬,奖励小红花,拓宽儿童的音乐知识面,提高学习声乐的兴趣。

(六)科学的发声训练

由于儿童时期声带稚嫩,容易破损,因此科学有方法的训练方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儿童对生活缺乏经验,对一定的事物心里没有一定的感知性,甚至有时候不知道用什么器官来控制协调性。所以,教师在给他们训练时用想象的方法来使儿童的各个器官达到协调。对歌唱呼吸、放松喉部、咬字吐字以及歌唱表现能力等训练内容逐一进行,加深儿童的概念性,有效协调配合歌唱的器官,使儿童的高、低音区达到声音、位置的完美统一。

(七)训练儿童的歌唱情感艺术表现

声乐通过声音来检验的一种艺术,是一种看不见、闻不着的艺术,故需要我们每天及时获得审美的基础知识和积累对审美的经验,如此才能深刻理解声乐的审美。幼儿园教师在教儿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候,对歌曲的音乐背景、歌词的念白及内容、歌曲的内涵及中心思想进行详细的说明。培养儿童在歌唱中的情感此外,教师可教授学生的一些基本音乐表现手段:音的强弱、音的高低、音的色彩、音的高低等,帮助学生表达音乐形象。儿童的歌声是淳朴、童真及干净的,其对声乐的情感比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更为强烈。因此,培养儿童对声乐的鉴赏力和鉴别力尤为关键。

三、结语

目前,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仍存在声乐教育目标不明确、儿童声乐教学课时不足、声乐课程教学未能体现出专业性、儿童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我们提出儿童声乐教学应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儿童声乐发展需求,合理设置声乐课程,改进声乐的教学方法,将声乐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声乐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还需注意儿童声乐学习的年龄段,加强儿童呼吸、歌唱时共鸣和吐字的训练,科学发音,培养儿童对声乐的兴趣。

随着高科技网络信息的更新,儿童的心里接受的音乐常识也在更新,需要结合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进行声乐授课,辅助多媒体中的摄像头进行录制,接着可以放在网络中或幻灯片中,让老师根据他们在录制声音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使声乐艺术更加直观化,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此外,先进的音乐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很多优秀的乐队伴奏,有强烈的民族风及节奏律动,对学生的演唱给与辅助和衬托的作用。可以培养儿童们的节奏感和音乐风格,进而达到歌唱的最好状态,表述歌曲的思想内涵,更激发了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因此,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声乐学习是实施有效的声乐艺术教学前提。

参考文献:

[1]黄可章.儿童声乐教学的三大要点[J].北方文学,2011,(06).

[2]陈琳.关于儿童声乐教育的两点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12,(04).

[3]王杨阳.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09).

[4]程景丽.校外少儿声乐教学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5]蒋青,丁颢.论声乐教育的初始年龄[J].红河学院学报,2008,(03).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2

一、音乐是听觉艺术

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比如音乐感受能力、记忆能力、领悟能力、以及音乐表达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赏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活动、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互有关联、相辅相成的。儿童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将促进音乐能力的发挥与发展。

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激发音乐兴趣,应重点抓好以下能力的培养来促进音乐才能的发展。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一是听声音。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来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时发出和谐、悦耳、具有一定规律和音高的音就称为音乐。听声音实际上就是听一种简单的音乐。如有意识地在幼儿身边发出声响,敲打拍摇各种发声玩具,儿童在声音刺激感染下,就会停止哭泣,进而手舞足蹈,咧嘴微笑。二是听节奏: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三是听乐曲:幼儿期如果听音乐的机会不被提供,儿童的心灵就不可能从情感教育中萌发音乐兴趣。只要坚持反复地选择一些内容健康、节奏明快、简短悦耳、且又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童谣、儿歌等,他们就会在成长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像学会运用语言一样地迷上音乐,形成良好的音乐修养。

其次是表演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扶志。主要从两方面训练:一是玩乐器:利用儿童对各种乐器(最好是钢琴、小提琴、电子琴、等)的好奇心来辅导吸引儿童学习唱歌、练习音准、掌握音高、控制音准,培养毅力和表演兴趣。

4~6岁的儿童已有一定的综合和自制力,是开始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要先练准单音,逐步由乐句过渡到乐段,进而全曲。如儿童出现因单调而厌学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可改变训练形式,由于儿童有效注意力不能持久,每天宜多次练,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分钟至40分钟为适。二是玩音乐游戏:2至4岁的儿童已进入语言和游戏期,是音乐进入儿童的最佳时期。利用其爱唱、好跳、善模仿的特点,开展一些配有音乐的娱乐活动,如游戏、舞蹈,比比划划等都会使儿童产生兴趣而获得满足和快乐,促进音乐才能的发展。

二、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新体系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peter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⑤ildikóHerbolyKocsár.musicShouldBelongtoeveryone—120Quotationsfromhiswritingsandspeeches.theinternationalKodalySociety,2002:53.

⑥坎贝尔,王成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08.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稚声合唱;特点;训练探究

我国的合唱艺术在迅猛发展,老、中、青、少各种的合唱团层出不穷,但是,“少”指的是六岁以上的童声合唱,没有六岁以内的稚声合唱。各类合唱比赛也名目繁多,就是没有看到官方组织的稚声合唱比赛。不举行稚声合唱比赛,肯定有其局限性。因此,探索稚声合唱训练策略有它特殊的意义。

一、关于稚声合唱的命名

通常,我们把合唱分为同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与童声合唱)和混声合唱(混声二部、混声三部、混声四部等)。其中,童声合唱的年龄为六岁到十六岁,那么,六岁以内的幼儿园小朋友的合唱活动又该如何命名?中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国际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杨鸿年教授,在他的《童声合唱训练学》一书中这样表述:“根据童声的发展阶段来看可分为:稚声期,童声期、变声期。从能说比较完整的语言的幼儿开始至五六岁之间(相当于幼儿园小、中、大班)均属稚声期。”受启发于杨教授以上对童声发展阶段的界定,我把三到六岁之间即幼儿园小、中、大班开展的合唱活动称之为稚声合唱。

二、稚声合唱的特点

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稚声合唱,是以幼儿园小、中、大班(三到六岁之间)儿童为主体,以幼儿园的老师担任指挥,对每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合唱训练的一种群体活动。根据三到六岁的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参照杨鸿年教授对稚声特点的精辟阐述,我总结出稚声合唱的以下几个特点:

1.音色:稚嫩,脆弱,不宜做长时间的训练,小班不超过二十分钟,中班在三十分钟左右,大班四十分钟时间的练唱,还要分时段练习。

2.音域:音域很窄,小班为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一组的a;中班为小字组的b到小字一组的b;大班为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C。

3.音量:肺活量小,音量不大,因此,胸腔用得少,只能唱短小的乐句,如:《梦之船》《摘草莓》《两只小鸟》(美国童谣)等幼儿合唱曲。

4.音准:3到6岁的儿童可以说是白纸一张,他们音准不稳定,和声训练难度很大,可以从单音入手,接着是音程,然后到和声,循序渐进。

5.语言:学龄前儿童语言速度较慢,声音细小,口腔开度不大,舌部不够灵活,不大识字等。

6.音乐作品:短小精悍,目前大部分的作品需要幼儿老师将儿歌进行创编。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适合3到6岁孩子演唱的稚声合唱作品。

基于以上的特点,教师在训练时要选好合唱作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发挥幼儿模仿能力强,喜欢游戏、图片,速记能力快等优势,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稚声合唱,让孩子伴随在稚声合唱的音乐世界中成长。

三、稚声合唱的训练探究

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在1941年发表的《音乐在幼儿园》的文中提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证实3岁到7岁的年龄段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这个年龄段被损害、被疏忽的地方,将来难以弥补。这个阶段影响着人生的发展,教育的起点必须始自幼儿园。”那么,从小得到稚声合唱的训练,将影响其终生。就是再精明的父母也无法为3到6岁学龄前儿童提供一个群体学习与创造音乐的环境,只有幼儿园或合唱团队才能让他们在稚声期就受到良好的和声训练,正规化的音准、节奏、听力等训练与体验,进行童趣的合唱表演和童话般的音乐感受等,能快乐地由音乐伴随成长甚至伴你一生。因此,在开展稚声合唱的训练上,要抓住稚声的特点,以儿童化的语言交流为平台,模仿、记忆、图谱、游戏等为辅助手段,加上奥尔夫、柯达伊等世界先进教育家的方法,尊重学龄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训练。技术上做到让孩子用轻声、高位、和谐地歌唱,能力上达到音乐综合水平的培养与提高,让孩子在快乐中歌唱、童趣中成长。

(一)训练上,儿童化切实有效的手段

首先,要选择儿童化的语言交流平台。比如《两只小鸟》歌词口语化,朗朗上口,老师在教此曲时,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孩子一下子就被故事吸引住,然后老师唱一遍旋律,提出问题:两只小鸟的名字叫什么?它们坐在哪儿?做什么了?后半段是小朋友盼望小鸟归来。用儿童化的语速与孩子交流,亲切的语调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用生动的语言、形象贴切的描绘,夸张而又富有感染力语气,充满童趣的形体语言,孩子能快速熟悉歌词且深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其次,图谱、游戏等为辅助手段。不随意识记也是学龄孩子身心发展的特性之一,它有助于训练的高度实效。一个例子:一首《小星星》卡农式合唱曲,前面是卡农,到最后一句时要齐唱“满天都是小星星”,没借助其他手段,看指挥来合唱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唱好;借助图谱合唱,就由大部分的孩子能整齐唱出最后一句,孩子的不随意识记明显提高了排练的效率。游戏也是提高不随意识记的一种幼儿教学中常用手法,把合唱曲《梦之船》编成游戏,高音部小朋友坐在小船上,低音部孩子拿着桨,划小船,孩子兴趣高,节奏和音准恰到好处,记忆也随着手段的不断交替变化而得到强化与提升。

第三,借鉴奥尔夫、柯达伊等世界先进教育家的方法。“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孩子的天性,奥尔夫抓住这一特点,启发和诱导孩子学习和创造。我们不但要学习、借鉴奥尔夫的先进理念,也要研究柯达伊、达尔克罗斯等世界先进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在稚声合唱的综合能力训练中,一切从孩子出发,以孩子为中心,想出许多的办法来促进孩子开心地学。如节奏学习中:身体当乐器,练习各种节奏;模仿老师的动作学习节奏;孩子徒手拍出各种节奏等,还可以把节奏编成各种自然界的模拟声:全十六分节奏为跑步时发出的“嘁嚓嘁嚓”的声音;前十六分节奏为母鸡下蛋后的叫声“咯咯哒”等,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律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孩子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二)技术上,轻声、高位、和谐地合唱

我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在《歌唱活动》中专门阐述了儿童歌唱发声的特点,她认为幼儿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合适幼儿歌唱特点的范唱,即“高位,轻声,向前唱”,才能吸引幼儿歌唱的兴趣。日本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平川三郎研究儿童的发声方法,在《儿童歌唱发声》一书中提到:用头声方法来训练儿童最有效。在稚声合唱训练过程中,寻找高位置,即孩子撒娇的声音位置,它是稚声期孩子都有的、自然的头腔位置,充分利用稚声期孩子与生俱来就有的本能来发声、歌唱,既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又达到声音的自然统一。稚声期孩子的声音很幼嫩,用轻声歌唱,既保护嗓子,又能听到其他声部的和声,从中训练听辨能力与音准,培养孩子多声部的综合能力,只有在高位轻声合唱,才能做到和谐动听。当然,还要巧妙地训练气息的控制,咬吐字的统一,音色的变化,音准与节奏的准确等。尤其在进行和声训练时,先让孩子唱高音部的某一高音,老师唱出低三度(大三或小三度)的音,让孩子倾听、感受大三与小三度和谐的音响效果,并与孩子一起分享、体验音程中大三与小三度和谐的音程关系,在反复的练习中进行高低音声部的音程训练,试着由高低声部找准自己的声部音高,同时唱出来,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唱出纯四、纯五度乃至三声部的和声等,渐渐感受到和谐的音响,理解和声和谐的效果,形成和声的初步概念,并通过稚声合唱曲的练唱,体验轻声、高位、和谐的美妙。

(三)能力上,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更多的父母在孩子3到6岁成长期间,选择让孩子唱儿歌、背唐诗等个体化的教育方式,再有教养的家庭也不可能为儿童创造一个群体化的条件,让孩子在群体中感受音乐,体验和声,接受良好音高、音准、节奏、试唱、练耳等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只有稚声合唱,它在幼儿园中开展,为3到6岁幼儿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架起极具艰巨的桥梁。

1.音高、音准的训练

稚声期的孩子音准极不稳定,尤其指3、4岁的小班孩子,没有音高概念,但他们是一张白纸,不可盲目下笔。把音高分好家,让孩子跟着老师的琴声,找到他们各自的家;也可在柯尔文手势的指引下,唱准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一组的a的音高等训练音高、音准的方法。幼儿在愉快的练习中感受音乐,潜移默化地得到音高、音准的训练,从小有了音高、音准的概念,为其今后人生之路铺上美丽的音乐彩虹。

2.节拍、节奏的训练

稚声期的儿童最先是在妈妈的歌谣与催眠曲中感受节拍与节奏,因此,在稚声合唱中,通过规律性强的歌谣和朗朗上口的说唱音乐来训练幼儿的节拍与节奏感;也可以用游戏让孩子在节奏中成长,比如奥尔夫的节奏训练方法、达尔克罗斯的模声节奏、图谱式的节奏训练等,即让孩子在玩中得到节拍、节奏的学习,又有效地提高了乐感。

3.模仿、记忆能力的训练

模记是孩子的天性,从丫丫学话到开步走,从背唐诗宋词到学唱儿歌,无一不在模记中进行。稚声合唱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进行音高、音准、节拍、节奏、和声、歌词等的训练,即在模仿、记忆中学唱歌谱、歌词,学习歌唱发声技巧,学习和声音程等。许多家长都会和学龄前儿童做这种游戏:模拟动物的各种叫声,让孩子说出是什么动物名称。可见,孩子对声音及其敏感。在训练音准时,老师可以让孩子模唱单音,数周后,把单音变成音程,这时,孩子马上就会发现其中的变化,老师要引导孩子:回音长的是低音,特别明亮的、音消失得快的是高音,并渐渐让孩子尝试着哼唱。事实证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没过多久他们就能唱好简单的音程。发挥老师的语言技巧:生动的言语,贴切的描绘,夸张的语气,形象而又儿童化、充满童趣的语言技巧,让孩子在模仿中自然地记忆下旋律、歌词等;加上有趣的图谱、游戏化等手段,使稚声合唱的模仿、记忆稚气又童趣。

稚声合唱是在幼儿园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合唱活动,通过科学的训练,技巧上达到轻声、高位,和谐地歌唱,培养孩子具有多声部的合唱能力,与集体合作的能力,音准、节奏等音乐综合的能力,稚声合唱是稚声期孩子成长的优质奶酪。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3.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0.7

[3]乐丁.《少儿合唱队练声曲选粹》(上海音乐出版社)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5

   由此可见,音乐作为学前儿童的一种启蒙培养,在婴儿降生后即可开始采用。

   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成长过程,诱导和激发音乐兴趣,家长应重点抓好三个能力的培养来促进音乐才能的发育。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训练:一是听声音。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时发出和谐、悦耳、具有一定规律和音高的音就称为音乐。听声音实际上就是听一种简单的音乐。如有意识地在婴幼儿身边发出声响,吸引儿童扭头寻找声源。啼哭时,敲打拍摇各种发声玩具,儿童在声音刺激感染下,就会停止哭泣,进而手舞足蹈,咧嘴微笑。但训练时,声音不宜过大。二是听节奏: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骼”、“音乐的生命”。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瑞士著名音乐家达尔克罗斯在强调节奏训练重要性时曾指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有专家认为:节奏感越强,对音乐越爱好。因此,要充分利用身边自然环境中一切可用因素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如用击锣的“@①——@①——”声训练“×---ㄧ×---ㄧ”节奏;击鼓的“咚——咚——”声训练“×-ㄧ×-ㄧ”节奏;石英钟“嗒、嗒、嗒、嗒”的走动声训练“××ㄧ××ㄧ”节奏;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走动声训练“××××ㄧ”节奏;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叫声训练“×××”节奏;汽车的“嘀嘀——”喇叭声训练“××·ㄧ节奏……由易到难,逐日积累。三是听乐曲:婴幼儿期如果听音乐的机会不被提供,儿童的心灵就不可能从情感教育中萌发音乐兴趣。家长切不可以婴幼儿听不懂而放弃。只要坚持反复地选择一些内容健康、表现力强、节奏明快、简短悦耳、有艺术和欣赏价值,且又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童谣、儿歌、现代或古典音乐等陪伴孩子醒觉、进食、活动、睡觉,婴儿就会在成长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像学会运用语言一样地迷上音乐,形成良好的音乐修养。

   其次是表演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扶志。主要从两方面训练:一是玩乐器:利用儿童对各种乐器(最好是钢琴、小提琴、电子琴、手风琴等)的好奇心来辅导吸引儿童学习唱歌、练习音准、掌握音高、控制音准,培养毅力和表演兴趣。

   4~5岁的儿童已有一定的综合和自制力,是开始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要先练准单音,逐步由乐句过渡到乐段,进而全曲。如儿童出现因单调而厌学的情况,家长不要生气,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磨炼意志的关键时刻。可改变训练形式,如走出家庭,邀约小伙伴一起练等。切不可废弃。由于儿童有效注意力不能持久,每天宜多次练,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分钟至40分钟为适。二是玩音乐游戏:2至4岁的儿童已进入语言和游戏期,是音乐进入儿童的最佳时期。利用其爱唱、好跳、善模仿的特点,开展一些配有音乐的娱乐活动,如游戏、舞蹈,甚至家长与儿童一起唱唱跳跳、比比划划等都会使儿童产生兴趣而获得满足和快乐,促进音乐才能的发展。

   最后是识谱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寓情。分三步训练:一是认写简谱七个唱名(即1、2、3、4、5、6、7)。了解它是组成变化莫测、美妙动听乐曲和倾泻心灵情感的基础。二是抄写简单的乐节、乐句、乐段或短曲。这是积累乐汇、丰富想象和创作素材的一种手段。三是鼓励儿童随意哼写旋律,哪怕是写来不成章法也要放手独立练习,培养写作兴趣。这不仅能随岁月增长而积累音乐知识,提高识谱能力,而且会逐步把情感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使音乐才能健康发展。

   齐清云图*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6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音乐;启蒙

音乐启蒙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因此教师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是极为重要的,而柯达伊教学法通过视听唱多种感受,能够快速地、有效地、科学地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提升儿童音乐素质。因此,只有把柯达伊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融入音乐启蒙教学中,才能够促进音乐启蒙教育的发展。

一、柯达伊教学法的理论及特点

被音乐界人士称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柯达伊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匈牙利的国情相关。匈牙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争的重灾区,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人民文化水平较低,因此柯达伊提出从歌唱入手来进行音乐教学,并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符干字母谱、科尔文手势为主的四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柯达伊非常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儿童成长、能力发展、接受能力等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由简入繁地进行音乐教学,柯达伊教学法摆脱了以逻辑为主的传统音乐教学法,能够使儿童对音乐产生长久兴趣。柯达伊强调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在游戏中提升音乐素养,并能够培养儿童的音乐想象力及创造力,让儿童建立自身的音乐世界。柯达伊教育体系对匈牙利音乐教育事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柯达伊的教学思想

(一)全民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属于每个人”是柯达伊的愿望,音乐教育的全民性思想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不是单单几个人创造的,而是全民族人民创造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音乐,以此继承这种音乐文化。音乐也不应该只是少数人学习,应该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探索音乐的宝藏。他还认为,音乐培养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只有每位公民都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匈牙利音乐的良好发展,提高匈牙利公民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柯达伊全力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匈牙利,每个儿童从幼儿园到中学都能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匈牙利教育部门规定,每个学校都要采用柯达伊教学法进行教学,对柯达伊教育法的推广和对全民音乐素养提升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匈牙利诞生了很多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二)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民族性是柯达伊音乐教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其思想最突出的一个特性。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音乐正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所以民族之间有着不同,文化的不同是重大原因之一,而这种“精神”一旦毫无保留,那就不能称为一个民族,如果民族文化不能传承而过度接受其他民族文化那是可悲的。柯达伊教学的首要准则就是——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必须以本民族民间淳朴、优秀、易唱的歌曲、诗歌、歌谣为教材,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匈牙利人。

(三)早期音乐教育思想

柯达伊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柯达伊认为儿童越早学习音乐对其成长越有利,在出生前的九个月即胎教时期,就应该给儿童听一些歌曲。儿童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他强调三到七岁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年龄区间,这个黄金年龄如果被耽搁、被忽视,那么将对儿童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一个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儿童,会有良好的性格、坚韧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只有每个儿童都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四)科学音乐教育思想

在柯达伊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人本主义”思想,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音乐,即遵循“儿童发展法”,即儿童的成长、儿童各能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等儿童自然发展规律。教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遵循逻辑结构进行教学,反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痛苦折磨”,更加注重对儿童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从内心热爱音乐,主动参与音乐,积极感受音乐,深情表现音乐。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让音乐贴近生活,使儿童便于理解,让儿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进而潜移默化地学习音乐,通过这种培育,提高儿童音乐素养,培养儿童音乐情趣。同时,柯达伊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简单朴实的音乐中,增加趣味性,增加简单对唱,使歌曲有了很多新变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歌唱音乐教育思想

歌唱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中心,喉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器官,也是最好最美妙的天然乐器,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参加音乐活动的途径,并且歌唱教育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音乐教育,通过最经济最有效的歌唱教学,完成柯达伊的最大愿望——音乐属于每个人。合唱是柯达伊歌唱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实现的音乐合作形式,柯达伊认为:“只为我们自己唱歌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地越来越多,成百上千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之音。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从合唱中,学生们会感受到和声的魅力,领会到音乐的空间艺术,在与同学合唱中学习音乐,在与同学合唱中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歌唱教育不单是音乐教育,更是育人教育。

三、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柯达伊教学法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相适应

柯达伊教学法强调使用本民族的歌曲作为音乐教材的主体,然而教材中也不乏许多除本民族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的优秀音乐。让儿童在学习本民族音乐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民族特点、音乐特点和文化特点。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人文性(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是相吻合的。柯达伊教学法重视儿童的即兴创作能力,从儿童刚开始接触音乐时,就引导儿童多听音乐、多感受音乐、多理解音乐、多创造音乐。并运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通过对儿童进行音乐即兴训练,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创新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加了学生未来从事艺术创新性工作的可能性。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审美性(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相吻合的。柯达伊教学法着重教学顺序的科学性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堂课通常由六部分组成,即聆听、歌唱、获知、书写、读谱、创造。通过动用耳、口、眼、手等多器官共同协作,让儿童深入沉浸到音乐的世界中,进行音乐感知、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实践性(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高度吻合。

(二)柯达伊教学法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优秀的音乐教学法能够在音乐教师的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即儿童发展法(childdevelopmentapproach)非常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方位去学习音乐,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按照儿童成长阶段、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接受能力等客观自然发展规律,由简至难地安排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教学内容。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引导、带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感知音乐过程、获得音乐体验、进行音乐创造,而非以理性认识为主指导学生学习音乐。要使儿童保持音乐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提高演唱表现能力,培养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集体意识等。通过观察与对比可以发现,在音乐启蒙教学中应用柯达伊教学法是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应的。

四、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

(一)培养儿童音高概念的应用

科尔文手势是英国新教派牧师、首调唱名法的推行者约翰科尔文所创立的,同时科尔文手势也是柯达伊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手势通过七种不同的空间姿势来代表七音阶中的唱名,使儿童能够直观了解音阶中各个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在头脑中形成音高概念。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作编排一些科尔文手势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儿童理解音高,将音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科尔文手势来帮助儿童理解音乐作品的旋律,逐渐使儿童对音的强弱、渐强渐弱、渐快渐慢及音乐感情进行理解,提高儿童音乐素养。其次,通过对二声部音乐作品进行手势训练,能让儿童对和声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在进行首调唱名法教学时,也可以运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理解Do这个音符是可以移动的,但音名发生变化,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各个音级之间的换算和转换,为儿童以后学习流行音乐知识、即兴伴奏知识打下基础。

(二)培养儿童节奏能力的应用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节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先通过儿童熟悉的声音入手来进行节奏练习,如让儿童听击锣“隆隆隆隆”的声音准确了解四分音符,让儿童听走路“踢嗒踢嗒”的声音明白八分音符,让儿童听冲锋枪“突突突突”的声音来理解十六分音符等等。教师也可以自创一些节奏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掌握不同节奏,让儿童快乐地学习音乐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儿童进行手、脚不同节奏的训练,例如左手演奏高音部分,右手演奏中音部分,双脚演奏低音部分;左手演奏一种乐器节奏,右手演奏另一种乐器节奏等。手脚的不同训练开发了儿童的左右脑、提高了身体协调能力、使之掌握了复合型节奏的技巧、提高了儿童音乐素质。

(三)培养儿童识谱能力的应用

教师在进行儿童识谱教学时可以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将识谱最难的两方面——音的长短和音的高低分开逐一击破,将音符和五线谱分开,并把音符的符头去掉使其只表示节奏,将音符的音高用字母表示,帮助学生先唱对节奏,再唱音高。之后,由于五线谱有着直观、容纳音乐信息量大等优点,应以学习五线谱为主,进行视唱练习,能够帮助儿童提升识谱能力,也能帮助儿童对旋律、情感进行理解。

(四)培养儿童歌唱能力的应用

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歌唱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尤其是集体歌唱。在教学前选用一些欢快的、本民族的、适合儿童的歌曲进行教学,激发儿童歌唱欲望,运用齐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方式增加儿童歌唱兴趣。对于儿童感兴趣的歌曲,教师可以和儿童合作进行二次创作,尤其是对中国民歌或中国民族风格的歌曲进行创作。教师应让儿童多进行无伴奏合唱训练,训练稳定音准和准确音程。在进行歌唱教学中,要让儿童感受音乐和欣赏音乐,只有让儿童自己进入音乐中,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情绪与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五、结语

柯达伊教学法对儿童音乐启蒙教育有着积极作用,运用柯达伊教学法教学,能够培养儿童多维度音乐能力、演唱能力。同时,也能很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和改进柯达伊教学法,改变枯燥乏味的音乐启蒙教育现状,让儿童真正热爱音乐,发挥出音乐教育“育人”的特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盛红芳.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J].黄河之声,2020,(12):153.

[2]张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创新优化策略研究——以柯达伊教学法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1,(01):79-80.

[3]冯丹.柯达伊教学法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研究[J].北方音乐,2020,(24):200-202.

[4]杨莉祯.柯达伊教学法在高中合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1,(05):181-182.

[5]徐占玉.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应用[J].参花(下),2021,(02):125-126.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音乐教育

当今社会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由于天生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相同程度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笔者检索了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献97篇,经过研读,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作如下分析。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针对不同缺陷、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受到许多专家的青睐并且投入研究,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产生很大成果。李小威认为“特殊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其次是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连赟分别介绍了美、英、日三国的特殊教育,美国重视特殊音乐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英国的音乐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课程,且对特殊音乐教育师有专门的培训;在日本,除了聋哑、盲人、养护学校及普通小学中的特殊教育班均开设了音乐课。一些学者把乐器教学融入到特殊教育中,将钢琴运用在特殊教育中的郭洁表示“特殊的音符领悟,促进他们学科的发展”。还有将现代的流行音乐与特殊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李亦辉、郝文涛,因为流行音乐较为贴切人们的生活,常常会使特殊儿童常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

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音乐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促进了特殊教育这一领域的进步,且有一定的成效,通过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建设,刘英曼发现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着声音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孙韵通过对6名孤独症学生的研究表明,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体态助说话”,正确使用体态语言对儿童进行辅助教学,即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沟通能力。宋丽晓认为要从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手势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乐和游戏等活动方面入手。马骁将肢体动作、舞蹈、语言等结合在一起的,强调了节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大量采用了节奏性乐器,将欧洲、亚洲、非中的各个时代的打击乐器进行改良,并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方面,龚文嘉提到了“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反映他们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三、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随着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逐渐增多,在音乐治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日益增加,宋博媛、郭卫利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结果表明“儿童音乐治疗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律动、跳舞、歌表演、为乐器伴奏等”,治疗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张焱结合了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以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一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行为训练,结果表明在提高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转化和改善刻板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情绪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外的很多教育家的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也有所帮助,黄牧君提到了德国的音乐治疗师格特鲁德、卡罗尔和耶加德依据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他表示“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音乐感知、身体律动、言语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对奥尔夫音乐同样有研究的张墨文、郑舒婷也介绍了国内外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在经过奥尔夫音乐治疗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交流、协调、创造、思考、理解、记忆等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的进步,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师资方面,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多是普通师范类院校毕业,之前很少涉及到特教行业,缺少专业的训练,因此在教师入职前,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加强教师的整体水平。其二是教材和课程方面,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普通音乐教材,但这些教材未必适用于特殊儿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供音乐教室上课使用的器材较少,学校应找到适合自闭症儿童使用且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音乐教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三是不注重个别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是给学生进行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音乐课程,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对其制定不同的音乐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作者:李叶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威.中国大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1995—2012)研究现状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12-13.

[2]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李亦辉,郝文涛.流行音乐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J].通俗歌曲,2015,04:62.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宋丽晓.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中集体活动课模式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71-72.

[7]马骁.音乐在自闭症儿童行为认知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2,05:42-45.

[8]龚文嘉.浅析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9]宋博媛,郭卫利.个性化音乐治疗在自闭症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142-143.

[10]张焱.音乐治疗干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08:38-43.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8

一、现阶段国内少儿音乐教育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少儿音乐教育在继承自身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和精髓的同时,努力吸取西方音乐教育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积累和成长,目前可以说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国内少儿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差距与不足,发展过程中的困境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西方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努力不足

长期以来,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基本采用了西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总体而言,符合我国自身环境和儿童心理特点的音乐教育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在学习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简单照搬模仿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界在对先进国家少儿音乐教育经验的系统研究和本土化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为缺乏。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生搬硬套西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么过多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的培养,要么落入简单的娱乐性歌舞活动,缺乏对儿童音乐潜能的有效挖掘,缺乏对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这些制约了我国少儿音乐教育启蒙开智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真正普及发展。

(二)急功近利倾向致使少儿音乐教育偏离了其应有的美育本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近现代我国开始重视人才多样化的培养。教育部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国各地初高中将音乐特长的考试成绩纳入升学考试成绩中。各校纷纷成立音乐社团,开设音乐选修课,组织学生参加音乐赛事,开展各类音乐活动。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中,音乐教育也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众多音乐培训机构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了音乐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全国上下掀起音乐培训的热潮。音乐考级加分制度将中小学音乐教育带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而音乐教育竟然成了竞技性训练。家长付出财力、精力的同时,也逼迫着孩子们奔跑于各培训学校之间。教师为短时间提高学生技艺,拔高学生等级,采取填鸭式的训练,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音乐基础,忽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更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生也盲目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和考级,尽可能多地拿证书、获奖。音乐不再是能带来美的感受,净化心灵与提高修养的一门艺术,而是逐渐异化为通往打开名校大门之路的工具和垫脚石。

(三)从教人员缺乏对少儿音乐教育规律的探究

在国内的少儿音乐课堂上,许多教师通常更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持,尽力延长儿童的注意力,却忽略了儿童即兴活动的重要性。殊不知,音乐的创造性活动并无对错,整齐划一的重复课本上的儿歌并不是音乐课的意义所在。缺乏对少儿音乐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的深入研究,停留在几近机械化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老师对每个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一无所知,而孩子们对为什么学习音乐也是一头雾水,这几乎成了国内少儿音乐教学的常态。

(四)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满足当代少儿音乐教育的需要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师资队伍鱼龙混杂,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其一,由于近年来国内音乐教学需求的井喷式成长,少儿音乐教学的从教人员,尤其是社会音乐教学工作者,大多没有机会经过音乐审美素质方面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其二,我国音乐教育经历了近代重理论轻实践,到现今重实践轻理论的转变,至今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未能做到无缝对接,一定程度上阻碍音乐教师自身音乐素质的提高。再者,当下致力于儿童歌曲及音乐教材编创的作曲家、音乐家屈指可数,针对儿童心理特点,符合儿童语言、音韵而创作的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使得孩子们对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缺乏兴趣,而对流行歌曲、网络歌曲却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二、思考与建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能等闲视之。

(一)加强对世界先进国家音乐教育先进经验及其本土化的研究,深入探索适应我国少儿特点实际的音乐教育方法与模式目前世界范围最受瞩目的三大儿童音乐教育体系,注重启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潜能,尽可能挖掘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反应能力。课堂上儿童随节奏起舞,随音乐而动,突出即兴活动的重要性。其先进理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但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特点、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民族传承和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贯彻于教学实践中,其方法和逻辑都需要展开深层次的探索与总结,从而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应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积极营造并净化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少儿音乐素养、有利于少儿健康成长的社会生态本应是陶冶人格情操的音乐教育堕落为急功近利的工具,严重背离了其美的本真。不仅不利于少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阻碍了国内少儿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一困局的因素虽然众多,但现行教育体制影响下的社会生态和制度环境,则是最主要的。这就需要政府教育主管机构引起重视,将当下国民教育体系中少儿音乐教育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纳入到重要研究课题。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提升自身职业修养,并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音乐学习及考试观念,让家长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增加学习的兴趣并晓之以理。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让学生真正平衡好文化课和音乐特长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出真正的音乐文化氛围。

(三)持续推进民族传统音乐的教育、传承与推广北京市教委的一项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流行音乐,明确提出喜爱西方古典音乐的学生也占到了一半,而对中国传统音乐感兴趣的学生仅占25%不到。民族的即世界的,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在西方音乐历史上,致力于推动祖国民族乐派发展,弘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不胜枚举,他们以本民族歌曲及民间舞蹈为创作基础,结合当代作曲技法勾勒出一幅幅音乐美景,广为流传。上述调查中显示的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冷漠,人们对传统音乐的忽视,反映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尴尬与困境。当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在借鉴学习西方音乐的同时,对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上述提到的《送别》《两只老虎》等歌曲大多专为少年儿童创作,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作词作曲,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脍炙人口,深受广大少年儿童欢迎,并成为经典佳作传颂至今,也是我国宏伟博大的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灿烂珍珠。新时期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少儿音乐教育,更应着眼于处理好继承、发扬与学习、借鉴的关系,致力于推动具有本民族特色音乐的传承、发展、光大。

(四)加强对少儿音乐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政策鼓励对少儿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少儿音乐题材的创作活动柯达伊教育体系创始人、匈牙利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毕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为儿童编写了上千首训练歌唱、读谱音乐作品,最终形成完整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少儿音乐教育应该让孩子们从音乐中获得认知,并建立起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获得快乐的自我表达,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让孩子们用音乐作为与外界沟通的方式并且感染他人。而带领儿童进入音乐这个奇妙世界的领路人——音乐教师,更应该是音乐艺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相结合、音乐演奏与音乐理论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全面加强国内少儿音乐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少儿音乐教育人才的素质与修养,是攸关少儿音乐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需要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这是历史赋予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朱雨婧单位:浙江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J].中国音乐学,2002(4).

[2]冯亚.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推广阻力与对策分析[J].人民音乐,2003(8).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9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表演轻表现

受学前儿童发展复杂性的影响,对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许多幼儿园日常教学过多地关注对儿童进行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表演注重的是对有限的音乐表达技能的熟练操作,而表现则注重儿童音乐鉴赏和表达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幼儿教师所持有的这种理解误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乃至其他类教学的功利性追求,集中表现为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错误地把让儿童习得完成某种音乐表演而需具备的技能或技巧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关评价标准来评价和指导音乐教学活动,从而最终导致了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背离。

(二)重训练轻体验

许多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过多地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对相关音乐教学材料的掌握。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缺乏有关儿童学习和认知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这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一些幼儿园经常将音乐教学活动简化为仅仅是教儿童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就算完成任务。

二、首先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明确培养目标与对象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正确的儿童观、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和良好的教师观。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专业技能,知识面要广博,教师要有良好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有较强的观察、探究能力等等一些基本素质。孩童时期是人生的美好时期,音乐对孩子身心的发展,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纵观当今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幼儿园在业余时间开设各式各样的音乐兴趣班与特色班,社会上像这样的班更是不可胜数,这些情况大多是以功利为目的,具有盈利性,追求一种经济上的效益,这些所谓特长班的老师教学水平也良莠不齐。而很多家长也存在盲目心理和随众心理,只要孩子有要求就会让孩子报名参加学习,根本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到音乐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必须让未来的幼儿教师真正知道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积极转变并抛弃固有的老观念,及时认清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特色与作用,与社会接轨、与世界接轨。

三、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幼师类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师类音乐学科的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幼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质量。

四、积极参加音乐活动与实践

音乐课中需要引入现代音乐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引进中国内地以来,逐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认识、接受、学习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迅速推广,目前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从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不同活动的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够全面提高音乐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形成,正确处理“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儿童;学前教育;视唱练耳

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受教育对象的年龄为0~6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特点又可分为几个阶段。出生到1岁能够随着呈现在他面前的物体移动,能注视人的面孔微笑;能够追随声音转头;能够抓握接触到的东西。1~2岁能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自发地手舞足蹈,并努力配合鲜明活泼的音乐节奏做动作,会初步分辨颜色,喜爱色彩鲜艳的玩具,爱看漂亮的人脸,爱看图画书和大而鲜艳的图杂。3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想象活动异常活跃。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概括其外部特点,他会说“猫很小,有黑色花斑。”4岁精力非常充沛,喜欢尝试任何事,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穷追不舍。5岁已经在心理和生理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喜欢听故事却对抽象说教不能理解,做事很认真,出现朋友关系的萌芽,开始有克制自己的能力,会自己去解决问题。6岁好像生活在两个极端之中,他两端都想要。大的事情他很难下决心,可一旦决定,就很难改变;小的事情他却很容易转变心意。已经具备了归类的能力,培养了有意注意、有意识记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能力,思维已由初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仅考虑到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认识其内部特征和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会说:“猫浑身长着毛、有胡子,喜欢吃鱼,会抓老鼠。”开始识字,能掌握20以内的数概念,会报出时间。能以自我为中心。有朝向独立的自然倾向。7岁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无论他做什么事,都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

我国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者陈鹤琴说:“幼稚时期(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即最佳期)。”由此,他主张把“从小教起”的起点放在“从出生教起”。0~7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活动十分活跃。他们会根据平时的观察,想出许多问题。例如天上的星星是用什么东西挂起来的?为什么掉不下来?太阳晚上躲到哪里去了?等等。他们基本上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也带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在知识方面,他们能准确池回答出:我们国家叫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是什么颜色和图案?领袖是谁?等等。可见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视唱练耳,英文叫作sign-singingandear-training,顾名思义就是看着谱子演唱和对于听觉的训练是一门系统地训练音乐听觉的音乐基础课,这门课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首先,从视唱练耳课的授课内容来看,它涉及到和声听觉训练、调式调性训练、节奏训练、读谱写谱训练、音乐记忆力训练、音乐分析能力训练等等。因此,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使得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以视唱练耳课与乐理课的关系为例,视唱练耳课中许多的内容要求学生有一些较为系统的乐理知识为前提,最简单的有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和弦性质,旋律的节奏、节拍等,稍复杂的有和弦解决、旋律的调性等等。通过视唱练习和听音训练等途径和手段,培养音乐听觉能力和读谱能力,从而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和基本的乐谱视唱能力。这种能力除了要掌握识谱知识技能,具有音准、节奏感以外,还须有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视唱练耳教学与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学科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当然,视唱练耳教学除与乐理、和声、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外,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曲式分析、复调、音乐史等等。教师如果能够始终注重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同时意识到学好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及时得到运用和深化,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让单一学科的知识输入转变为知识的立体交融。

对儿童而言,视唱是歌唱的基础,练耳不仅可以训练儿童敏锐的听觉,还可以培养儿童音乐记忆力,增强儿童乐感和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学前时期是孩子音乐听觉发展迅速、精细的时期。孩子感知良好,敏捷聪慧,模仿能力强而快,是音准教学的良机。在学前未识谱前,在孩子“白纸式”的大脑中,以标准音响信息先入为主,就能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高关系,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和积累大量的音响信息。视唱是用以培养能按乐谱所示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练耳是用来培养对音乐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由此可见,视唱练耳是孩子学习音乐的条件,可以发展孩子的音乐听、唱、识记能力,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乐自学能力,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音乐的自觉性,为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打好基础。

视唱练耳各种教学方式对儿童的艺术情趣,发展音乐视听方面,训练音乐思维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体态律动

用肢体的律动表现与感受音乐中节奏、乐句、强弱、旋律进行方向等。律动动作包含儿童肢体动作。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身体运动反应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反应紧密结合。

节奏模仿

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说》,此学说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通过节奏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表现音乐既有即兴性,又有独造性。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也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节奏感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也成为儿童教育音乐活动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可以让儿童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以及理解、领悟音乐节奏元素并且提高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可以通过打击乐器如:鼓、锣、喇叭等一系列能敲打出声响的物品来进行节奏的训练。增强幼儿的节奏感。

旋律

因为悦耳的旋律会使你加深印象。听写旋律是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反映,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才能不断提高旋律听写能力。多听多模唱多练习就能准确地反应出旋律感,加深幼儿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培养音乐兴趣。

识五线谱与简谱并准确记谱

识谱记谱是记忆能力培养的过程,幼儿的记忆能力良好,识谱记谱对于以后音乐学习起到搭桥作用,也能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

模唱、发声与音准

这是视唱练耳的基础,要求习者用元音“a”或“la”如实再现“听到”的节奏、旋律。模唱学习至少应包含单声部模唱、和声音程模唱、和弦模唱、节奏模仿、旋律模仿五部分。通过模唱知道音高位置。其中包含音准及其发声。

乐理知识

乐理课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它音乐课程无法替代的,也是学习演奏、演唱的基础。通过记谱法、节拍、节奏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的学习,让幼儿产生对音乐的良好兴趣。

通过以上论述可得出视唱练耳在学前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能调节幼儿的大脑功能,提高思维的效率与想像力。培养出儿童的固定音乐听觉,视唱练耳通过音高听辨、节奏与旋律记忆、视谱、乐理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音乐记忆力、节奏感、旋律感、读谱能力与音乐表现力。建立一个良好的音乐听觉系统,音乐听觉能力对儿童在以后学习音乐和从事各项音乐专业起到重要作用。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拥有惊人的音乐天赋,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有感知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等能力。通过视唱练耳的学习能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提升音乐素质,为以后进一步的音乐实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敏.《现代音乐试唱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7

[2]李重光.《怎样练试唱》.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