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31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05-02

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制陶历史,而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延续离不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陶瓷教育形式大约有两种:一是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二是学校陶瓷艺术教育①。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高校陶瓷艺术教学模式渐渐产生。

一、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在高等学校系统内进行的有关陶瓷艺术的专业教育活动。

中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起源于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成立,建国以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以徐悲鸿为首的教育先辈们为我国的高等陶瓷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我国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设置了五年制本科陶瓷艺术设计系。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院校本着“科艺办学”的原则,利用本土人文资源和地势资源优势,从社会中大量吸收了一批民间陶瓷艺术大师,他们虽没有较高的文凭和文化基础,却技艺超群,各有特色,这些民间艺术工作者为当时的院校充盈了雄厚的师资。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成立。一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都以教育模式封闭和课程单一的状态缓慢发展着。直到90年代后,全国各大美院以及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了陶瓷艺术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育技法等方面也渐渐得到了开放和提高。

二、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稍有成果,却面临着许多尴尬问题,其背后诸多因素制约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三大功能,即: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这三大功能分析我国的陶瓷教育体制现状还是存在着薄弱环节。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一些新建的陶艺工作室设备严重落后或短缺,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扩招以来,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各院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发展速度不能及时适应需求。产学结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陶瓷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是提高教育品质的必行之路。

我国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陶瓷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现代设计的手段,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艺术修养,使陶瓷艺术普及并应用到各个艺术学科领域。目前各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仍以传授技艺为主,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教育欠缺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学生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临摹借鉴现象普遍,缺乏创作内涵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置: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课程专业课为主,其中文人学科只占8%左右较少的比例。让学生在就读期间掌握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了解当代陶艺风格、流派、材料和未来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陶艺教材: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处在高质量教材少,高质量教材普及不到位的现状。有些院校由于定制教材人员的不专业,不懂,造成为学生定制的教材专业性不强,内容不详细,不深入。

陶瓷教学法:陶艺教学法主要包含理论讲授,技法讲授,教学示范,作业辅导。传统的陶艺教学法以师傅亲传亲授为主,边讲边示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将文字、图例、视频材料等多种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结合教师亲自示范技法,作业点评辅导,使教学过程更丰富化、多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陶瓷教育体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很多院校的陶瓷专业只有一两名在编陶瓷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一些院校新开设的陶瓷专业中教师年龄普遍年轻,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质量也悬殊巨。在这样的对比下,一些起步迟,发展慢,经济水平较低城市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状况令人担忧。

招生与就业:随着中国陶瓷产业市场的发展,陶艺生源不断增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陶艺人才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②。我国招生计划力度不断增大,虽然每年毕业生中不乏佼佼者,但由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局限性,使得每年陶艺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陶艺相关工作的只有10%左右,其余不得不另外改行从事其他艺术相关工作或者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培养陶艺人才的同时,处理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无论高校陶艺教育工作者还是正接受陶艺教育的学生,都应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不仅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更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者。但一味的固守传统,缺乏吸收外来营养,使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进入了瓶颈时期。所以,在基于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结合新科技、新材料、新思想、吸取他国经验,使陶瓷艺术教育发展成为一个更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学科。

其次,推行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实质是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有利条件融入陶艺教育的过程,它有利于减少模式教育带来的同一性,并对当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高校陶瓷艺术本土化高效与充分的利用了本土文化和材料资源,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本地优秀传统艺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

产教结合是高教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教结合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创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处理和谐社交关系。学生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工作,对学生来说不仅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养的,并增加了就业机会,节省了找工作的时间,对企业而言,也大大缩短了招聘人才的和培训人才的时间。这种良性循环对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和增强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作为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骄傲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宝藏,珍惜现有的硕果累累,也憧憬未来高校教育发展之路。只有认清我国现行陶艺教育现状,树立明确目标,立足传统,努力创新,接轨国际,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陶艺与陶艺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齐皓,曹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江苏陶瓷,2007,(4).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开放应用型实践教学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张立群(1973-),男,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吉林吉林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95-02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不到“30岁”的新兴学科,近些年来在艺术界和教育界的课题备受瞩目。艺术设计本身与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创新成为知识创新的核心之一,导致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且要求也逐渐严格。而培养高质量的设计人才是高等学校的职责和主要途径。艺术设计其实践性强可视为一门应用学科,个性化、创造性、综合适应性、符合社会需求性是其人才培养的特征。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等学校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加强能力教育以扩大学生就业渠道。为此本文根据国外设计教育开放办学理念和吉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试图建立一种服务于地方发展需求的开放办学思路,并以我院的办学为例,从实践教学中总结出采用开放式办学思路是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步骤和有效途径。

一、国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开放式办学

比较分析中西方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是我们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前提。今天艺术设计思想全球化,各国对其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艺术教育进行不断的建设和改革。以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尤为突出。他们各自有几所代表性强的设计院校把目光投向未来从而发展迅速。在教育体系中采用开放办学即合并相关学科,增强交叉课程,增大选修课。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主要采取向市场开放、引导消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于人、服务于市场的开放理念。注重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加工技术、材料知识、熟悉人机工程知识等。

在开放办学体系中,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较为完整,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第一,较传统专业分科分类更细。如工业产品设计下又分为交通工具设计、娱乐类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因此其学科内容丰富,无所不包。第二,多实行开放式教学。即在每个学期有被称之为“项目设计”的实践课。越是高年级实践课时间越长,有的甚至一学期都在进行。这种开放式走出课堂到教育实习基地也就是到企业实习。如果没有项目,可以进行自由项目设计和模拟项目课程。第三,开放式办学还体现在艺术设计院校所自主开办的工厂式工作室或操作间,实行全年全天开放。在工作室中提供各种机器工具设备,在没有课的时间也可以进入实践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将很快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需求,在综合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实现了艺术设计服务于市场的理念,培养的人才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习学到了课堂以外的知识,在理论上、创作能力上、实践上的素质得以提高。同时对行业市场和企业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美国的设计教育现状总体表现在重学科合作,重设计程序和实践方法;重协作精神;在教学中重开放重实践;其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需要不断改革的。这也是我国设计教育所缺乏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地方艺术设计教育开放办学的现状分析

受高等教育向规模化发展的影响,设计艺术教育规模在扩大,但其应用性的学科特性尚未能完全体现出来,地方办学未能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本文在对国外设计教育考察的基础上也对吉林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状况、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师资设施、招生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对比。调查发现,由于受思想、经济、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吉林省艺术教育开放办学建设的基本状况(如表所示)呈现实验条件有限、实践教学规模小、实践教学成本低、行业精英的引入有限、师资力量有限等特点。在16所高校中各自的办学特色不够显著,有些设计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多为原来的美术学工艺专业的更名,普遍缺少与实践结合的操作式项目课程和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当前吉林高校设计教育的改革普遍存在一些弊端,体现在教育和社会还没有适当有效的衔接,没有达到市场化运作。高校的自创产业受教育体制的限制很难成功,很难创建高品质的教学条件。吉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距离理想的开放式应用型办学条件还有很大差距。其高校中,缺少大量的实践科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为这种课程有一些实验成本,在吉林省高校中教学投入尚不能承担的为多数。前面看到在西方艺术院校,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在企业里度过,实践经验丰富。相比而言,吉林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现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学校注重技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培养的学生有理论无操作技能,面对就业还得重新实习,实践动手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有限,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重复过去,没有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更新速度慢,不研究市场,不能适应行业需求。

根据以上状况,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创新艺术类专业实验教学理念,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实战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对设计教育进行适合本校特点的改革,在竞争中寻求更好的办学出路。设计教育的精英是在行业之中而不是在教育体系内,教学需要引入行业精英参与教学,进一步开放办学,了解行业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在开放式办学的应用型学科中更体现出市场的价值和重要性。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3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意义;问题现状;发展策略

项目名称: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级教改项目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建设

G64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行业的理念也越来越多元化,培养全方位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普遍性追求。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专业艺术学生除外的广大学生,此种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将会成为未来高校教育的现实倾向。然而,当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众多问题,只有研究和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未来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才宽阔。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发展意义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全面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全面提升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尽管作为高校的公共课,教学对象也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尽管教学的要求不同于对专业学生一样要求深刻,但是广泛涉猎却是可以的,其教学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操的陶冶,多方面知识的拓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无论对于个人的现实还是长远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1]首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接触和了解艺g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全方面视野,尤其是艺术视野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培养高雅的审美趣味,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此外,公共艺术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重要的作用,用艺术的宣传作用创建一个祥和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现状

1.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以及高校不断调整教学目的与要求,近些年来,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教学成绩,对于培养综合的高素质人才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验。尽管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成绩,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的。目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就存在诸多普遍性的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发大精力去解决,去探索一条适合未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2.虽然国家对于高校的公共艺术要求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平稳的发展才能长久。尽管国家高层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的高校并没有对公共艺术教育加以足够的重视。很多只是做一个表面的形式,而且,还有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分类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空间不够,教学资源缺失,公共艺术课的老师缺失,不能够为众多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体验。

3.目前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越来越蓬勃,众多的非艺术院校的大学也纷纷建立起艺术专业。然而,建立艺术专业并不等于公共艺术教育开展得好,反而是因为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门的艺术专业,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甚至有些高校尽管开设了公共艺术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地更多关注有天赋和能力的学生,而偏向了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初衷,并没有为大多数的非专业学生给与更多的关注与资源支持。然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该种问题现状的方式有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探究。

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的问题是受众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欣赏水平不一,使得公共艺术教师的教学课程难以全面展开,教学效果也难以真正显现。因此,发掘一个适用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案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2]因此,在学生一步入大学校园就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素养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策略

1.目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是存在着众多现实问题。尽管国家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众多高校对公共艺术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因此,国内的众多高校首先要调整教育理念,要培养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加大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而是要从本质上解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众多问题。

2.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主力无可厚非的是高校主体,因此,各大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公共艺术课程这一边缘性的学科,要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努力,以培养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有了足够的课程设置,还要进行明确的、科学的艺术课程分类,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及需求的课程。此外,还要引进多元的教学模式,形成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易接受和欣赏艺术,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虽然当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但是存在的各种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要寻求解决措施。各大高校要拥有专门的公共艺术课教师,要为公共艺术教师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此外,要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为了拓宽非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其高雅的艺术情操以及基础的艺术欣赏能力。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师在面对不同次的学生时,要把握教学的主流,不要造成偏向。[3]

4.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除了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目的,还要发现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要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学群体时,面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时,既要注重教学的普遍性,也要注重教学对象的特有个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但是却极其使用的方法。另外,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需注重校园艺术环境的创建,只有形成了一个富含艺术气息,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才能平稳发展。

结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却存在着众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那么,未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刘庆青.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探微[J].艺术教育,2014,(3)

[2]张科海.立德树人视角下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4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创新

一、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我国,艺术考一般是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输在起跑线,转投入艺术的怀抱,借艺术的名义,走入高等教育的象牙塔。艺术成了部分人的捷径,在这种国情下,艺术生本身并不热爱艺术,只是投机取巧的一种手段,艺术生本质发生了变化,在学习和发展的方面自然存在更多的问题。理论知识不想学,实践操作不动手,眼高手低,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这是很多高校艺术生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课程教育只是一种摆设。

许多在高校学习的艺术生往往不是因为喜欢艺术设计而报考这门专业,而是因为学习能力与高考成绩达不到高校的基本要求,无奈之下只得通过考前突击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这条道路进入大学校门。因此,许多学生对艺术设计并不感兴趣,更别说这种理论性的课程了。他们对艺术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也并不知道艺术设计是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之后才能真正掌握的一门学科。

2.教师的教学现状

综合历年高考录取分数,我们发现,艺术生的成绩偏低,文化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自降门槛,对学生放之任之,在教学中敷衍塞责,教学过程草草了事。理论知识,实践设计无法深入的传授于学生,学生不能系统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由于艺术生人文知识水平不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随之降低。也就无法更深入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然而这并不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对艺术创作者以及艺术品的理解并不等同于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而当前国内的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往往就有这样的误区,将课本上的观点也一概灌输给学生。学生大多数不会在课外时间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结果他们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致使下一堂课依然是老师说学生听的状况。这种恶循环没有改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就无法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丰富教材,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过去实用美术范围拓展到环境艺术设计、视觉艺术传达设计、动漫艺术设计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众多领域。现在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变化较小,主要引进和借鉴了国外艺术设计的理论和模式,照搬现象严重,无法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要不断学习和总结欧美发达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的经验,结合国内艺术设计要求,做必要的教材改革。要丰富艺术设计的教材,不仅仅是改革就能完成的,还必须引进文学、科学等学科和艺术学科进行综合,才能促使其全面发展。目前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在开设课程上偏重不一,对其他学科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加强文化课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迫切。只有丰富了教材,才能真正在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上做到稳步、全面的发展。

2.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在高校教育模式和教w方法仍基本以“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为主,这种方法缺少互动和交流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这些都是艺术设计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课堂直播等新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采取问答、讨论等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公司中,实地教学,重点进行针对性问题的分析,加强教学的目的性。

现代艺术教育和电子计算机密切相连,在传统教学手段上,现代高校一定要重视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计算机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无限创意空间和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学手段也变得多样。电脑艺术设计在高校推进艺术设计教育的进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可以使设计变得更为简单和实用,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多做一些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适合教学的情景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艺术设计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革。艺术设计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操作。现代社会商业竞争非常激烈,艺术设计专业是为了迎合市场和时代需求而创办的,因此突出社会实践能力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可以把一些“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引导。其次,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有市场、有特色、有实力的大中型设计公司长期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健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体系

艺术设计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极富发展潜力。但是现在国内高校教学只是停留在一些早期国外借鉴过来的经验上,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现代欧美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突出,国内艺术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开设一些新兴的、有市场活力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迎合市场的需求,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大批紧缺型艺术设计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不仅要着眼于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与世界接轨、与世界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步,也要重视国内传统艺术设计的发掘,将西方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和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发掘符合中国国情、时代和市场特点的新思维、新路子。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可在高校开设这些具有民族传统优势的艺术设计课程,不仅对于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有重要作用,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工艺更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改革分不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人类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地域性特点来建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全二册)[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3]李丕宇.对国外重点高校艺术史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齐鲁艺苑,2008(6)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5

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6

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方法实践目前,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需要的正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而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推广和加强艺术教育。通过大量科学研究证明提高艺术素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自我表现力以及非凡创造力有显著作用。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故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有必要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以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近些年来部分理工科高校已开始对其学生进行相关程度的艺术教育,其中清华大学等十几所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学都取得了一些成效,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这些措施和方法实施力度不够,取的成效并不十分显著,影响范围并不广泛,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艺术教育体系,故本文结合我国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现状提出一些改进方法和实践。

一、改革理工科院校课程体系,增开多门类艺术教育课程

美国法律规定,艺术是与英语、数学、历史、外国语等同等重要的“核心学科”,为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艺术教育力度和师资力量还远远不足,国家只出台一些提倡发展艺术教育的文件,教育部门也并未明文规定将艺术类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学习。纵观全国理工高校,只有几所学校相对来说对艺术教育有所重视,如清华大学鼓励本校理工生每天拿出1小时进行艺术学习。实践证明,他们的学习效果比过去运用逻辑思维学习专业知识要好得多。他们的体会是“没有美育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在理工科院校中应增开一门或两门艺术类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程,与此同时增开更多门类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实践证明,现有理工科院校每年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常会有学生即使没选上艺术课程也会去听课的现象,可见理工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除此之外,对于部分想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自己在艺术方面才能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开设双学位。我国的北京大学在近几年就为非艺术类学生开设了艺术教育双学位,许多喜欢艺术并且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在学校期间除学习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深入学习艺术课程。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有明显优势,他们的文化资源比正常理工类学生丰富得多,故只有把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未来社会中真正的精英。

二、加强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拉近学生和艺术的距离

在美国由于艺术教育早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半个世纪以上,美国高校尤其是著名院校这方面的教学设施非常齐备,图书资料异常丰富。以麻省理工的音乐教育为例:麻省理工学院共有6个音乐教室,全部配有钢琴及各种乐器,学生可以预定和租借使用。其中的音乐练习室,全天开放,供学生练习。韩国汉城大学也是如此,他们的音乐系每个拐角和教室都设有一个钢琴,学生可以随便打开来弹。在我国,北大的艺术教育在国内大学中算是做得比较好的。北大有一架100多万的钢琴,就当宝贝,有人管着,有个专门的屋子,不是轻易能用上的。从硬件上看,这与国外在艺术教育上的投入差距是相当大的。虽然艺术教育的投入是很大的,短期内不一定能看出来成效,但是它的利益却是长远的。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正在随着社会的重视而逐渐加大,但还远远不够,因此应加大在艺术教育硬件上的投资,使艺术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接触到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对艺术了解和学习的兴趣。

三、鼓励师生参加及开展艺术活动,提高校园艺术氛围

理工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社团,也可以外请一些艺术团体来演出或请一些知名学者、艺术名人来开展讲座,等等。如1997年哈佛大学举办的校园艺术节活动中有音乐会、戏剧演出等共46场,学生可免费参加任何一场。理工科大学也应每年举办艺术节活动,且艺术节活动种类一定要多样化,可以有音乐、电影、舞蹈、等节目的演出,也可以有绘画、雕塑作品和传统民族艺术作品的展览,还有艺术技能的展示和教学。艺术节展现的内容和形式应不受国界限制,可以展现我们国家的艺术特色,也可以展现其他国的异域风情。艺术节的一个特点是参加自由,参加表演的既可以是学校各个文艺社团,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临时组合的群体。这些角色表演虽然不是很专业,但却可以给每个人提供接触和学习艺术的机会,发掘出每个人身上的艺术天分,激发出学生对艺术的热情。除此之外,理工科大学每年应举办艺术节、颁发艺术奖章,这也是其促进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增加艺术资源,供学生业余时间学习、交流

这里提出的增加艺术资源主要指建立艺术博物馆和构建网络艺术资源。

首先,鼓励各高校建立属于当地的艺术博物馆。我们应该在各高校建立属于当地的艺术博物馆。中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艺术和文化底蕴,每个地区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建立属于当地的艺术博物馆,将不同时期的艺术书籍和特色作品收藏,并对全校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免费开放。其次,提倡构建网络艺术资源。高校可在网上建立艺术博物馆或虚拟艺术博物馆,如自身条件有限,还可以联系其他高校,直接共享其网络博物馆资源。在网络博物馆里,可以向学生展示艺术作品、介绍艺术家生平、艺术史和最新的艺术动态等等,学生也可以在网络数据里搜索资料,或在网上进行操作或参与讨论。各大高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最新的艺术新闻,最新艺术作品图片等。学生可把自己的作品在微博上,供大家欣赏讨论等。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更应学会利用自己的长处开展艺术教育。

以上是在我国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几点改进意见,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寻求其他方法和措施来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既要遵循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不忽视各种技术手段的培养、训练,又要看重它“育人”的功能与教化作用;既摆正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又着眼于人格、修养的完善,最终办出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培养出素质完善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珊.理工科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方法创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5):109.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7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要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视。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艺术教育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从艺术分支的音乐与舞蹈八手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进行了论述。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这样定义“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必须对现阶段教育进行改革。在素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的艺术教育也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从音乐与舞蹈谈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与其它教育活动都意在培养人的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春秋时期孔子作出的著名论断,因而音乐教育的社会意义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内容。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广博易良,乐教也”孔子认为音乐能够对人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只有受过音乐教育的人才能称得上“仁”人,也就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在1990年之前我国高校长期忽视音乐素质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自1997年开始,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提高和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国内高校也开始意识到了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开始了教学改革。

舞蹈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简单的蹦蹦跳跳和单纯的为锻炼部分肌肉群的形体训练,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参与力,以发现美和创造美为目的全身心的、综合性的艺术,因此舞蹈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舞蹈教育也是为了顺应改革潮流,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参与力,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教育。普通高校开设舞蹈课程,会教会大学生如何欣赏美、表现美和发现美,使普通高校大学生更近距离,全方位地去感受舞蹈各方面的美,使大学生的内心得到升华。

二、目麓我国高校艺术——音乐与舞蹈教育现状

由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为了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让广大达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教育界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拿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来说,首先,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课时安排都存在一定问题。就目前各大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来看,除了艺术专业院系以外,其它院系的课时安排都十分有限。艺术课都设置为选课程,多则一学年,少则一学期,而且每周仅一到两节,

对于有些音乐素质极度贫乏的大学生来说可说是杯水车薪。一周一次的课程安排也使学生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其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现今普通高校大部分的学校都是礼堂式的音乐欣赏授课形式。这种形式也很难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因此更容易产生对音乐学习的随意性,也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次,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音乐教师编制不够,教师专业搭配不当的问题。人员的缺乏与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不分授课教师具体专业的随意性授课方式,教师专业的偏差也导致授课过程只是简单的播放音像资料的过程,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艺术课程的课外活动实践参与面不广。艺术教育的特色就是第二课堂,几乎所有高校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竞赛艺术表演,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的教育是课堂艺术教育很好延伸。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性并不广泛,活动的参与者只局限于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因而从各方面来讲,我国高校目前的艺术教育的现状都必须加以改进与完善,以达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对目前我国高校艺术——音乐与舞蹈教育改革的思考

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有很多教育者提出了建议,笔者相对于我国目前艺术教育的现状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思考。

第一,教学模式、课时安排的不足,问题在于课程的设置。高校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改革中可以建立中心课程体系,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课时,加长适应改革需要的选修课程的课时。这样就可以适当连续的进行艺术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对于师资的问题,要完善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师资力量薄弱也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分配上,要尽量让每位老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能只认大专业而不分小方向,教师授课专业对口就可以做到有话可说,有课可讲,这样也可做到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

第三,艺术教育特别是舞蹈与音乐,必须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单纯的教师传授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实践性教育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上三点是最突出的问题,除此之外艺术教育观念的创新、艺术课程的细化安排等问题也是需要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改进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我国早期著名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在党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艺术教育既是教育规律本身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教育分支的音乐与舞蹈不仅能造就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同时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艺术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思考,提如了可行的办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以国家教育政策方针为指导,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最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8

1、加强区域内高效合作,推动区域内艺术类人才培养

1)搭建艺术类人才培育平台国内任何区域均可搭建艺术类人才培育平台,以发挥协调、监督和强化区域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职能。在搭建艺术类人才培养平台时,需制定中、短、长发展计划,确定每一个艺术类人才培养院校的发展目标及运营计划,帮助各院校高效处理办学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寻找最佳处理方案:有计划地评估培育院校的发展目标实现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从课堂教学质量及实际训练质量下功夫;帮助各院校提升教师团队自身素养,可高效利用闲余时间集中开展老师技能培训工作.激发老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及潜在才能,进而提升老师自身素质,需格外关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质量。2)重点发展校企合作由于国内艺术类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时间较短,大多数高等院校存在教学设备等软硬件条件滞后,满足不了办学需求的情况。假如能够与专业对口的公司开展合作,不仅仅可解决培养学校缺少教学设施的实际问题.同样能为企业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型人才。这种发展模式虽在国内教育领域内提出多年,但就当前办学现状而言,专业对口的公司参与积极性不足,因此,办学院校要重点关注该发展合作模式的办学规模大小和课堂办学质量提升上,可考虑把校企合作的企业对象拓宽至国内所有的企业:学校自身的教育,不管是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编制或者是学科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确定上,均需考虑公司的实际发展现状.以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3)校校之间注重强强联合。不同艺术类人才培养学校间,需格外强化区域内不同院系的分工合作,高效利用资源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如,部分专业虽然行业性很强,有社会需求,但市场需求量较小,就需要借助于区域内学校间统一协调、统一规划,推行交换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模式开展;而部分学校某些专业相对比较差些,可考虑跟该专业较为强大的学校合并。另外,各院校在发展中均要较强学校专业的科学合理分布,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体现自身办学特色,以实现学校教学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确保学校办学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

2、加强区域间开放合作.促进全国培养学院的协同发展

艺术类人才培养区域间院校要做到协同发扎,第一步应搭建有针对性的合作平台,比如搭建全国性的职教协调平台,基于该个平台,有效地协调各院校的可用资源,统一统筹规划。另外,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渠道丰富学校办学资源,集中区域间艺术性人才的教育培养优质资源,实现培养院校办学资源区域间分享的目的。1)突破区域界限,强化横向联合。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现状,可进行细分为三类不同的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欠发达区域及西部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艺术人才培养策略受区域性经济发展现状的限制。因此,不同区域艺术人才培养策略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欠平衡性。假如各培养院校单独发展、独立作战就必然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持续拉大和不平衡性的加剧。这就要求不同艺术类人才培养学校需打破当前的区域性限制,遵循因地制宜发展策略、协同发展的根本性原则进行改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既要满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客观需求,同时需强化区域性合作发挥的整体优势、以提升整体效率。不同培养学校可考虑基于区域间合作弥补不同地区的差异,达到劳动力过剩与专业型人才需求的互补,达到办学条件互补等。2)打破国界,联合办学。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融合,不同地区及不同产业均产生了横向联合的发展倾向.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全球性统一的大市场已产生,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育也必然随着这一发展倾向开始踏上联合办学、联合经营之路。国外的教育机构凭借自身较长的办学时间,在办学经验上较为丰富,各个方面均比较成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基于国内外合作,可以吸取他人优势,掩盖自身发展劣势,进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自身的水平和竞争力,这对国内艺术类人才培养运作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高效应用各种渠道和方式打破国界.与国外办学院校联合办学.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我们在探讨艺术类人才培养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进程中,明显感觉到远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教育从事者应遵循艺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区域合作,拓宽合作范围,提升自身水平。

作者:任伟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9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区域间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实际上,经研究分析,仍有一些领域的发展,国内与国外某些地区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就以教育教学方面为例,欧美国家在施行素描基础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观察方法教学等策略来提升素描基础教学的质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将素描基础教学与心灵引导教学相结合,并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的户外活动过程之中。本文就围绕着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借以融入我国当前美术教学培养模式,提升其教学质量。

【关键词】国外;素描基础;引导式教学;观察法教学

传统教育体系当中的素描基础教学与速写教学是两种绘画技术,且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训练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在针对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训练模式来推进素描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素描基础教学的质量。从教育模式以及教学内容来看,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质量极佳。通过长期以来对国外素描教育领域的研究可知,欧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素描基础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极佳的教学思路。

一、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综述

(一)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基本模式

素描基础教育,则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兴趣导向式教学模式来推进教学进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采取教学策略,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教学工具有铅笔、炭笔等,鉴于是素描基础教学,对教学工具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这些绘画工具较为简易,使得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也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对于我国美术教育而言,有的美术老师是根据美术教材中的枯燥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授课,但教学效果不佳,且有的学生很难对美术产生兴趣,实际上,这是由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内容配置不均衡所造成的。经研究分析可知,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现状有所不同,就以邻国日本为例来看,日本的教育主要以综合课程为主,学生对于绘画等艺术类课程十分热衷,各个学校也会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各科目课程的积极性。

(二)国外素描基础教学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从人类的“爱美”天性来看,现代人对于“美”的辨析能力以及赏析能力较之以往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这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结果,却也是文化进步的结果。实质上,对于美术等学科的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从美术知识、技能中领悟艺术的魅力,激发出学生对观察美好事物的敏感性,这对其独立思考以及艺术创作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在国外,素描基础学科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的,侧重于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但其却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组成。“教育”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等文化载体得以传承下来的根本策略。对于当下时代教育领域当中的素描基础教学而言,运用一定的观察技能来推进教学,则能够有助于该科目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其他科目教育一样,国外素描基础教学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革,直至找到一套适合于阶段性教育教学目标的实践策略来执行。从具体的研究资料来看,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对于素描基础教学的研究较为深入,有专家认为国外的素描基础教学注重用眼观察,传授给学生多种观察方法是完成素描基础教育的重点,采取此种教学策略的根本原因在于考虑到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大部分人都有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可以观察到生活中各类型物象表面的细节,大脑对眼睛所观察到的具象事物的记忆会逐渐变得模糊。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大脑也在分析该类型事物的一些基本信息,但大脑分析与用眼观察的生理现象有所不同,前者所接受到的外部信息是常识化的,而后者所得到的信息是表象的,但却连诸多细节都留在了短时的视觉记忆之中。

二、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当前国内外绘画艺术类型科目教学的差异分析

实际上,通过研究国外教育状况可知,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与国内的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国内在进行美术等艺术门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承,教育模式侧重“模仿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对象,再由学生来仿照绘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相比之下,国外素描基础教学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不给学生一个既定的“框架”,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新的事物、去摸索绘画创作的方式,同时,教师对学生所创作出来的素描作品十分重视,表扬学生主动联想的画作,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例如:美国许多学校为学生专门策划的素描教学活动有很多,通常情况下是在户外进行的,组织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并引导学生如何将其所看到的、听到的美好事物用画笔记录下来。采取这样的“引导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感知事物的能力,以及独特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这对其日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研究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给我国同类型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相对而言,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国的美术专业教师在为学生教授基本的美术知识以后,缺乏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及观察能力的培养环节,轻视了学生的创作意识的激励,使得美术教学的艺术灵魂缺失。从对比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中可知,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的模式不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美术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引导不力,教学模式过于固化。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也不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吸收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项目当中的精髓,提升国内美术教育的有效性。事实上,我国当前所采用的绘画科目教学模式也有所调整,在国家素质教育教学指导性意见的指导下,也采取了“重艺术素养、轻知识技术”的教学策略,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逐步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的事物,再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研究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现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能够明显地看到国外素描基础教学模式的优势,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引导式、观察法教学,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也有益于学生的灵活思维习惯的形成,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在研究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教育精髓内容值得国内同类型教育机构及教师借鉴。

参考文献:

[1]武高飞.从素描到设计素描的柔性过度[J].艺术研究,2010(3):126-127.

[2]李晓勇.浅谈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素描基础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1(7):109-111.

[3]滕学良.试论素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J].美术大观,2014(10):144-145.

[4]高中立,马茜“.动漫与游戏美术设计”素描教学之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8):150-152.

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99—01



随着我国经济的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也在不断的改变这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这些年,我国大力发展艺术设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据统计我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已超过了一千多所,每年毕业的学生超过十万。但在设计人才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却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国要怎样完善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解决艺术设计教育里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

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从1990年以来全国约有超过80%的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也为艺术设计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现有的艺术院校所培养的精英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全面就掀起了一波开办各类艺术设计专业的热潮。但是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只是初步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才能提高整体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现对艺术设计学科的认识、师资力量、招生问题、思维创新问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简要分析。

二、招生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按两套系统来招收艺术设计类学生,一类是纯粹的艺术类考生,在中学时期就开始学习美术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绘画能力,但文化科成绩交差。但是另一类是由于艺术生得录取分数线较之其他学科的录取分数线要低,部分学生都是在高中三年级时才转学艺术设计类的,这类学生多是通过社会上“速成培训”与“考前辅导”班学习的绘画,绘画基础薄弱。还有很多工科的学生是被调剂到这种专业,而非心甘情愿学习绘画的。所以说艺术设计类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知识面较窄;接受自然科学的能力较弱等。

而当今社会,任何专业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因此影响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师资问题

由于艺术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当今艺术设计类专业师资的严重缺乏和滥竿充数问题。部分学校出现因人设课现象。同时随着高等学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不断的提高,从而使一大批有技术、有实力的艺术设计技术型人人才被拒之门外。目前来说,许多教师对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认为艺术设计就是艺术创作,可以天马行空,因而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突出艺术的美、过于强调个体表现、过于强调装饰性,甚至强调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另外教师的知识面窄,缺乏科学知识,不能用科学的思想进行教学。

四、创新问题

我国艺术设计大师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不缺技术人才,高校在专业课上教授的都是软件功能的运用,而忽略了思维的创新,淡化了对学生自身艺术潜质的挖掘和设计思维的调动。学生在学习中忽略了软件功能以外的表现形式,创作个性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一个作品没有好的创意、构思、个性的存在,即使效果处理的在好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只能是一份软件工具练习作业。培养出的学生只是一个工匠,创新往往就成了一句空话。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对当前设计基础教育作出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从源头入手,改变录取模式,平衡好美术成绩与文化课成绩的比例问题。提高艺术生得整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

3、开设的课程要多元化,如哲学、民俗、宗教、社会心理特征和一些自然科学,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其它学科,综合文化素养的高底,决定了设计作品品味的高低。

(二)优化师资队伍。

1、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和进修提高老师自身学术水平,使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

2、组织交流学习。在学校内部组织开展教学观摩学习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授课经验和技巧的水平。对外交流,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学术交流,吸取其它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3、建立教学团队。

已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团队的组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团队要担负本专业教学科研研究,针对课程的发展方向和讲授方式以及课程知识体系等方面组织进行探讨。教学团队建设要着眼于发展的长远愿景,和立足当下的精课程建设,使教师自身对所授课程有拥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和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的能力是艺术教育和教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们的创新欲望,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把作业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把学生培养成同时具有艺术素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且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直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都是个薄弱环节,忽略了实践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艺术设计教育脱离了实际,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互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同样也阻碍了学生创作思维的开发。他们两者是互相依托的。学生通过实践,具备了解市场和开拓市场的思维模式,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样也得到了拓展。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正确认识的艺术设计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进行进行探索,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仍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