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45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1

摘 要: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我校石油石化类专业与企业建立了‘‘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了与企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定位

近年来,为培养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我校石油石化类专业与企业建立了“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了与企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对于高校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理念和衍生模式可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合理定位的有效方式。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强,反映了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人才培养数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近年来少数院校的部分专业没有稳定的用人单位面向,存在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学生就业时在市场上上盲目徘徊。

2.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虽然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能够就业,部分院校还有着相对稳定的用人单位面向,但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联系甚少,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后还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适应实际工作。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要求高校找准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在培养数量计划和培养过程方面,都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

我国高校历来都有“产学研”合作的传统,但是以往学校主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与用人单位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意见的社会调查间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但是很少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具体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科学确定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也很少参与。因此,为解决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学校应与用人单位进一步加强合作。

我校石油石化类专业实力雄厚,多年来与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一直有着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每年毕业生都供不应求。近年来,部分石油石化行业为了从我校获得稳定的人才供给来源,同时让我校培养适合其特殊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纷纷与我校建立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方面与我校进行全面合作。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

1.一、二年级学生订单

2003年以来我校先后与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港油田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和海洋工程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联合培养了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8个班200多名学生。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办学经费,为学生提供每人5000~6000元/年的生活费,并全面参与培养过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在培养过程中,企业根据需要提出对联合培养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在1~2年级通过面试和考核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单独组班上课。适时安排有关专家到学校做讲座,为学生提供实习、毕业设计场所和指导教师。每学期末对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考核,为学校提出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的意见,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生实行一定比例的淘汰。比如在地质工程专业与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中对联合培养本科生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求设置国际地球物理勘探方向,毕业生除应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及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听、说、写、译的外语应用能力。初步具备国际项目运作、国际贸易、涉外法律、国际物流运输、商务英语等知识,和涉外工作的能力,并能担任…人多岗工作。

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求增设语言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并尽可能安排小班和优秀教师为联合培养班学生授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开设双语课。企业每学期安排有关人员和专家做相关知识的讲座或学术报告,还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考核,为学校提出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的意见。

在实践教学方面,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为学校提供某些课程实习所需的场所和设备,安排学生到其国际勘探事业部有关部门及野外勘探生产单位进行一至二次国内实习,并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到国外进行实习或英语学习。还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场所,选派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

2.毕业班学生订单

2005年学校还与中石化江苏油田签订了“签约毕业生联合培养协议”,培养了16名本科生。根据协议,从学生与油田签订就业协议到毕业离校是校企共同培养的时间。在此期间,企业对联合培养班学生的课程设置、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提出建议,并提供一定的办学经费和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根据企业的建议,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3.“订单式”培养的组织管理

为使“订单式”培养班有序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执行了严格的管理程序。

(1)学校与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

我校与石油石化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协议对学生的选拔标准、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学生学籍管理、资助资金使用、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做了明确规定。并对协议的变更、解除以及争议的处理等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2)企业与学生签订了培养协议

企业委托学校与按照自愿平等原则与参加联合培养班的学生签订了培养协议,协议主要包括企业对学生的资助、考核、动态管理、就业要求及违约处理等内容。

(3)学校制定了联合培养班教学管理制度

我校制定了《本科生联合培养班管理办法》,对联合培养班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与要求、选拔学生的程序、排课选课等教学运行管理、每年进行一次淘汰的动态学籍管理和培养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等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在培养计划制定的管理规定中,为了使联合培养班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又达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规定必修课必须按照同专业普通本科班的要求设置,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增设相应的课程,选修课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整。对于新设置专业方向的“订单式”培养班培养计划制定要求必须根据学校制定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进行,既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又要达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订单式”培养与高校合理定位

各专业的“订单式”培养班是学校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素质和人才培养要求的窗口,对于学校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校将“订单式”培养班作为各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的重要试点,并逐步将其培养经验推广到整个专业。有些企业在“订单式”培养中还要求学校专门为其设置新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的设置也为学校专业种类的扩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逐步扩大实施,将使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方面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

如果条件不成熟,学校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协议,也可以在人才数量、素质结构方面深刻调研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找准服务面向单位,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这样也能逐步与其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形成“无形”但相对稳定的“订单式”培养。

因此,“订单式”培养的基本理念就是找准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单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与用人单位合作,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从而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从数量到质量

高校应首先通过人才市场调研,在数量上找到自己的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单位,然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合作,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逐步与其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

2.从“无形”到“有形”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合作可采取从“无形”到“有形”的方式逐步进行。可先在实践教学环节与用人单位合作,并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详尽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切实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从而逐步与其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形成较松散、“无形”的但又相对稳定的“订单式”培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将学校培养的部分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在培养过程中从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学过程等各环节与用人单位全面合作,形成紧密、“有形”的“订单式”培养。

3.同目标、分策略

对于人才供过于求的通用专业,学校应主动通过从数量到质量、从“无形”到“有形”的方式,与用人单位“订单”,从而找到自己的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单位。

对于人才供不应求的专业,用人单位可主动与学校“订单”,获得稳定的高素质人才供给来源。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2

[关键词]“一带一路”;独立学院;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4.182

“一带一路”倡议是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2013年放眼国际经济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出现疲态。此时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了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倡议,随后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开启了传承与发展之旅。[1]

1我国独立学院国际会计人才培养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下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国际化环境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一课题日益引发着人们的关注。首先,近年来,我国会计服务行业面临着重大挑战,“一带一路”倡议会促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这些企业对于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加大。但当前我国高水平专业会计人才的供应并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国际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其次,我国独立学院国际会计人才一直以输出中端人才为主,更高水平能够熟知国际审计准则的会计人才数量有限,为了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需要,我国独立学院需要转变方式,培养出更多高水平国际会计人才。最后,会计人才在会计服务行业中,面对的不仅仅只有国内企业会计人才的竞争压力,还要面临周边其他国家会计人才的竞争压力。因此我国独立学院在培养国际会计人才方面要重新审视培养人才资源的模式,以判断现有的培养方式是否有助于会计人才在面临竞争如此大的国际环境时能够仍然保持住自身的竞争实力,最终赢得优秀企业抢夺战的胜利。

2“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独立学院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方法

2.1独立学院要培养会计人才国际会计专业知识

首先,要培养服务“一带一路”的会计人才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做支撑。国际会计专业知识是“走出去”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还包括管理会计知识以及会计信息化等知识。[2]其次,只有让会计人才掌握国际化财会知识,才能让这些人才获得进入其他国家工作的敲门砖。国际会计人才要充分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会计准则、金融制度和税法差异,还要通晓国际规制、投资政策、历史发展进程、文化传承、民俗风情[3]。他们要对市场经济有敏锐的意识,熟悉国际流行的公私合营融资模式(如ppp模式)与国际资本运作、跨境电商等通识知识[4]。这些都是国际专业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独立学院要培养会计人才国际会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会计人才在国际企业间的竞争力,更好地帮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倡议。

2.2独立学院要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培养出更多“小语种+会计”的会计人才

独立学院可以加强和地方语言类院校的合作,共同办学,培养出更多“小语种+会计”的会计人才。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国际会计人才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能够帮助国际会计人才在国外顺利工作和生活,还有助于会计人才在其他国家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例如,可以和西南内陆的重庆市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合作,把语言学院的专业特色如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和独立学院的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等专业相结合。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五国和俄罗斯,这些国家皆可通用的俄语和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阿拉伯语,这两种语言如果能够和财会类专业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扩大职业选择区域,应用会非常广泛。其他的高校,例如云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也都有非常优秀的语言学院,其专业语言还有泰语、缅语等东南亚小语种,独立学院可以和这些语言学院共同培养出既有语言交流能力,又有财会专业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专用人才。

2.3促进会计课程体系和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独立学院是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本科学校,这类学校通常是普通高校和社会或者国家机构以外的个人之间的合作办学,通常学费比较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学校特征使得独立学院在培养国际会计人才时能够容易接收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因此,可以借鉴和吸取其他学校“一带一路”研究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知识基础雄厚、涉及面广的国际化财会课程体系。我国独立学院要完善会计课程体系,要在原有的会计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国际财会知识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此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和国外的一些院校合作交换留学生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多地切实了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经济发展,在当地感受不同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差异、财政税法差异、国际贸易制度等。[5]

独立学院还可以吸收我国其他一些学院建立的“一带一路”研究院的经验,积极和其他平台增强学术交流,要定期组织学校老师出国进修,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比如在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都建立了“丝路学院”,这些“一带一路”研究院都有众多国外学者参与,他们共同教授着会计专业的学生。学校采取产教结合、政府参与、国际化办学模式,促进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从而为“一带一路”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6]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3

3月30日至3月31日,省委、省政府在**召开了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省委书记赵乐际,省委副书记、省长杨传堂,省委副书记宋秀岩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海东地委等5个地区和单位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与会代表还分组讨论了赵乐际同志、杨传堂同志的讲话以及《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各州、地(市)党委分管组织工作的书记、政府分管人事工作的州(市)长和组织部长、人事局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省委各部门、省直各单位、省属各企事业单位和中央驻青单位、武警部队主管人事工作的负责同志和组织(人事)处长共283人参加了会议。我州州委副书记高华同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良才同志,州委常委、副州长吴海昆同志,州人事局局长纳木加同志,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周生西同志参加了会议。

二、主要精神

这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赵乐际同志、杨传堂同志和宋秀岩同志的讲话之中。

赵乐际同志的讲话,首先总结了以往的全省人才工作,分析了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科技教育薄弱,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分布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三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赵乐际同志还从四个方面就做好我省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充分认识我省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赵乐际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富民强省,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以人才为支撑,把人才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克服不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障碍,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和吸引步伐,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综合分析,在人才问题上面临着两个刻不容缓:一是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二是合理使用现有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站在青海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提高认识,正视现实,自觉增强工作的紧迫感,着力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必须突出重点

赵乐际指出,加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开发省内省外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加快青海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他强调,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高素质的各级党政领导人才队伍。核心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拒腐防变、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着力提高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加快企业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对青海来说,就是要围绕培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形成一批产业发展的领头人。三是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结合优势产业的发展、生态保护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科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快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级专业人才。四是加快培养各行各业的实用人才。要继续抓紧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大力开发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人才,培养一大批现代农牧业需要的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三)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机制和环境

赵乐际强调,解决青海人才问题的关键一是形成好的机制,培养用好本省人才;二是积极大胆引进和用好省外人才。他指出,要从四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一要完善培养机制,加快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要高度重视发展国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尽快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规划。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为要,尊才重才,用好人才。各级领导都要重视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和尊重,重视对人才价值、尊严和合法权利的保护,充分尊重人才的才能和个性,积极帮助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条件,切实使用好人才。三要立足需要,积极大胆引进人才。要建立新型的人才流动的柔性机制和用人机制,因事找人,办事付酬,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四要建立健全有利人才成长的体制和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二是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三是要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四是要放活人才,五是要完善人才待遇和激励制度,六是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党外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

(四)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赵乐际指出,各级党委都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省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切实把人才资源开发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赵乐际最后强调,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关键在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紧紧围绕我省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认真找出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规划和对策。要充分认识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的创新意义和深刻内涵,特别要重视把管人的观念转变为服务的观念,既要注重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特别重视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搞好服务,引导人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杨传堂同志的讲话主要分四个部分。

(一)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切实提高对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

杨传堂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实现“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否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三个保持和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对人才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方位开发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和吸引到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来,为富民强省、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可*的智力支持。

(二)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杨传堂指出,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必须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上,要着眼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实效为目标,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要适应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需要,以增强创新精神和提高创业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优秀企业家和经理队伍。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既要重视培养和引进企业管理、金融、项目规划、信息网络、工程技术等经济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更要重视培养和引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法律等社会发展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加强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培训基地建设,采取学校教育培训、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加快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操作先进装备、技术精湛的高技能工人。在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适应农村牧区特色农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的需要,加大对现有县、乡科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加快培养一批能够掌握先进栽培和养殖技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畜产品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方面的实用人才。

(三)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杨传堂指出,人才培养,教育为本。从我省实际看,发展教育,首先要加大以“普九”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力度,认真实施民族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确保2007年末基本实现“普九”目标;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杨传堂强调,要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在全省上下积极倡导并牢固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加强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把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技能上,不断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逐步形成时时皆能学习、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新格局。

(四)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杨传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一是要营造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工作平台。坚持以事业来吸引和集聚人才,紧紧围绕事业发展来培养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发现、使用和吸引人才,努力营造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工作平台,使各类优秀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二是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交流和人才使用的体制。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公认、群众公认、实践公认、历史公认,完善选贤任能的制度和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启用人才。三是要用好用活现有人才。要把用好用活现有人才,作为我省人才工作的基础工作和关键措施来抓,进一步优化现有人才资源的配置,尽快形成合理、有序、柔性的省内人才流动机制。四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重点行业、特色产业、重点学科、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技术、重点工程,采取“产业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多层次、多学科的紧缺人才和急需人才。

宋秀岩同志在会议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就如何落实好会议精神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认真学习文件,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宋秀岩指出,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首先要学好会议文件,通过学习,在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必须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人才工作;二是必须牢牢把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科学论断,进一步深化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强省战略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四是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五是必须牢牢把握党管人才这个根本原则,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的新优势。

(二)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贯彻落实工作,确保人才强省战略的顺利实施

宋秀岩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全面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的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这次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第一要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制定贯彻的具体意见。第二要健全组织机构,努力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为人才服务的工作力度。第四要做好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第五要加强分类指导,逐级抓好督促检查工作。

三、关于做好近期我州人才工作的几点意见

全省人才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我省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系统提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对于搞好今后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下面,我就做好近期我州人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文件、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的深度决定重视的程度和工作的力度。抓好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首先要学习好会议文件。各地区各单位要紧密联系海西实际,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文件,特别是要在继续深入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赵乐际、杨传堂、宋秀岩等省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通过学习文件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意义,形成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竞争,人才就是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的共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思想;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抓发展首先要抓人才的思想;牢固树立只有让人的因素活起来,海西的各项事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通过学习文件,真正把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做到在部署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需求,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努力形成人人重视人才工作,上上下下齐抓人才工作,方方面面创造人才成长环境的良好局面,为实现我州建设新兴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省委、省政府在海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个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省人才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制定并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意见》等九个配套制度和办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总体安排,紧密联系实际,切实加强领导,抓紧落实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一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的新优势。各级党委要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领导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要注重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通过正确的组织领导,最大限度的用活人才、用好人才。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积极构建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政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贯通、协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要紧紧把握人才强州战略这一根本任务,把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人才工作成为我州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三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努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德、成才之能、护才之法,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理念,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快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换。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一批高层次的党政领导人才,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多渠道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要大力加强对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组织专稿,大力加强对人才强州战略重要意义的宣传,宣传全州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在我州“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形成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良好氛围。要按照稳定现有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物质环境和待遇环境,推进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人才配置、引进、激励和投入等创新性、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以及分配和激励机制,积极为人才提供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成长的条件,激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带动人才干好事业。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4

这次全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现场会,是我省职业培训工作的又一次重要会议。省领导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会前,孙刚副省长听取了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要求我们把这次会议认真开好,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我省职业培训工作的新局面。省国资委张启元副主任刚才也就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省国资委对这项工作和这次会议的重视,体现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全省技工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请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省厅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为开好会议事先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充分准备。同时,这次会议还得到了省电力公司和一大批企业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劳动保障厅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向省电力公司等企业领导和技工院校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在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5号文件),贯彻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视频会议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刚才,省电力公司、南昌飞机制造公司、*铜业公司和省无线电高级技工学校等单位就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了经验交流。*现代技师学院、赣州技师学院等十所院校与一批合作企业在会上正式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表明了我省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已进入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下午,我们还要到省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参观考察该校通过校企合作创建高技能人才和技师培训基地的情况,进一步学习他们管理规范起点高,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贯穿到教学和管理全过程的宝贵经验。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大家一定有较大的启发,一定会对我省技工学校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这次校企合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发15号文件精神,总结交流我省前一阶段校企合作的经验,分析目前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探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并就如何深化下一阶段校企合作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工作部署,从而进一步推进我省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经验交流的会议,也是一次站在新起点上对校企合作工作再动员的会议。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我省校企合作的经验,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年,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地位,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重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在全国启动并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的培养计划。*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5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的精神,提出了“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吸引、激励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全省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到*年底止,全省共有技能劳动者230.34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35.8万人,占全省技能劳动者总数的15.2%。仅*和*两年就新增高级技工5.6万人,新培养技师1.2万人。全省涌现出了袁振海、刘火生、李贵镇等中华技能大赛获奖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高级技师,他们不仅为我省赢得了荣誉,而且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我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全省通过实施工业园区技术岗位对接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样板工程,岗位成才示范工程和小企业孵化工程以及开展百名“名师带徒”活动,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新技师的培养速度。从*年开始,我省还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作用,努力扩大了高级技工班和预备技师班的招生。到*年底,全省技工学校高级技工班在校人数达21674人,技师班人数达近千人,高级技工班和技师班在校人数占全省技工学校在校生总量的20%,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今天,我们又正式成立了全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调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评价、表彰、激励、保障等工作环节,与省内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和指导校企合作,这对于尽快形成加速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对于尽快把这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又提供了重要保证。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一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全社会形成了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加快成长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二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为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大批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建立了符合企业特点的技能人才开发、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的工作新机制,发挥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三是技工院校的职业培训和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能适应新形势,瞄准市场需求,在又快又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加大了力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技工院校正在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四是由于抓住了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高端,因而促进了初级工、中级工的培训和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而带动了整个职工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上了新水平,使技能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近几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是又多又快又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今天发言的几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也充分说明这点。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这些学校和企业的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进行消化和吸收:

一是政府方面。要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等手段,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省里近几年推进的“四大工程”、开展的名师带徒活动、批建技师学院、扩大高级技工班招生、建立高级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广泛开展技能竞赛,以及这次成立协调委员会的举措就是为了创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搭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平台。

二是企业方面。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单位,要从企业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长远目标出发,高度重视与技工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省电力公司、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和*铜业公司的经验证明,企业有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需求,有强烈的紧迫感,而且认准与学校合作,就可以较快地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他们通过技工学校培养的预备技师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选派企业的高级工到技工院校去强化提高;通过合作培养和资源共享,为企业又快又好又多地培养了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从这些单位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还可以激发企业在职在岗员工学技能、争当技师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三是学校方面。学校要瞄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练好内功,壮大办学实力,改进教学过程,提高培训成果,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不能等待观望。省电力高级技校和无线电高级技校就是认准了要增强学校的活力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因而表现出寻求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强烈的紧迫感。在寻求合作的同时,学校主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办学实力,通过过硬的培训效果赢得了企业的青睐。因此,技工学校要想加快校企合作的速度,就必须做到以质取胜,练内功,强管理,其中包括邀请企业一道来共同研究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训方式。这样的学校企业当然是欢迎的,而且是可信赖的学校就不怕没有合作的企业,校企合作就有可能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短暂合作向长远合作发展,并走上良性合作互利互赢的轨道。

这些单位经验还表明,哪个学校校企合作搞得越好,服务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效果就越明显,学校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发展后劲就越足。哪个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搞得好,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成长就快,员工素质水平就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强。校企合作的结果一定会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全省技工学校都要认真总结自己校企合作的工作情况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单位的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实际行动来推进本校的校企合作,促进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在加强校企合作上下大功夫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对各类人才包括高技能人才都产生了强劲需求。但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是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而且按目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速度是难以满足这种强劲需求的。中央15号文件提出,到“十一五”期未,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要达2750万人,要比*年净增89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增加190万人,高级工增加700万人。

我省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这就是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改善,高技能人才比例有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300万人,其中,中高级技工分别达到207万和42万人,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5万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已经开展的四大工程基础上,省厅又准备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金蓝领”工程,重点实施工业园区企业技工定向培养计划,每年政府资助培养中级技工10000人;青年高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政府资助培养高级技工6000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政府资助培养技师,高级技师5000人和首席技师计划,每三年评选首席技师100人。并设立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确定今年全省要培养新技师9000人。因此,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

要完成艰巨而又繁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我们必须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但是,最根本和最关键的是要抓好培养。没有技能人才源源不断的培养和产生,就谈不上其后的评价和使用,就不可能产生高技能人才。

一般来讲,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三条途径,一是企业培养,二是院校培养,三是个人岗位自学成才。但这三条途径都存在速度慢,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速度快,效果好的培养途径还是校企合作携手共同培养。这是因为校企合作突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调动技工院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对新生劳动力进行高技能学制的培养,同时与企业紧密结合进行强化实训;另一方面学校面向企业对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同时把企业员工有机结合到学校进行专业进修。通过优势互补和紧密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机制,使大批技能劳动者能通过这一渠道迅速成才,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求。因此,为了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技工学校不仅要努力加大对高级技工班和技师班的招生力度,扩大学制教育人数,努力将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努力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大对高级工的社会培训和对企业在职高级工的培训。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走出一条新路子。

当前推进校企合作,我们也面临一些难题。一是认识问题。一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仅仅希望企业帮助学校克服学校自身师资、实习基地不足的困难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而没有从如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需要的角度来考虑校企合作。一些企业也还没有认识到自身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潜在危机,没有紧迫感,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舍不得投入,缺乏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些地方政府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是学校和企业的事,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校企合作,把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当作软任务,抓得不紧不实。二是工作问题。就我省现状而言,目前多数学校和大多数企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自发式和浅层次状态,合作内容不广,相互结合比较松散,校企合作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三是政策制度问题。推进校企合作还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因此,各设区市、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立即行动起来,把校企合作作为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根本性工作来抓,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必须具备的一项硬性制度来落实。各技工学校和各企业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要求,掀起我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高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作为检验各地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效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加大宣传,要使校企合作能逐步成为技工院校特别是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成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重要方式,成为劳动保障部门指导技工教育和职工培训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落到实处。要力争在二三年内,我省校企合作工作有一个新突破,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进展;要立即行动起来,掀起我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高潮。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从建立制度、完善政策、加大宣传入手,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是要积极推动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抓紧牵头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技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平台。

省里已经成立了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正在逐步展开工作。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也要根据本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状况,参照省里模式成立相应的协调指导委员会,指导协调本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工作。

二是要围绕规范合作行为,指导校企双方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签署合作协议,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合作协议要明确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和合作结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合作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

三是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抓紧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性措施,调动院校、企业包括小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并及时交流经验,抓好典型,推广经验,务求实效。

今年年底,省厅准备组织力量,对全省国重以上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一次调研和检查。

(二)技工学校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逐步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基本模式。

全省技工学校要进一步发挥办学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实操训练扎实的优势,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深远影响,牢固树立起要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路子的办学理念,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的基本模式。

要切实从企业需求出发,寻找校企合作的切入点,采取最能满足企业需要和发挥院校优势的合作方式,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技工学校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企业开展合作。有条件的学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重点。学校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不仅要正常开展活动,而且要围绕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紧密结合企业的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同时充分运用好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设施方面的优势,把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岗位操作技能训练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

全省要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使所有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0%以上(或不少于1200人),每年开展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至少500人次。所有高级技校的高级工在校人数达800人以上,年开展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至少500人次。

今后,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都必须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国重以上技工学校每一个高技能培训专业,都要有相应的合作企业,并制订详细的合作培养方案。省厅将把校企合作作为国重技校评估和高级技校设立以及技师学院审批的必备条件。

2、坚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既可以一校多企,也可以一企多校,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要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

3.技工学校要把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和加强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技工学校要继续做好与企业联合培养预备技师等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处理好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以及岗位成才之间的关系,促使后备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同时要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对企业在职职工普遍进行高技能培训上来,根据企业生产安排和实际需要,为企业举办专门技师班或高级工班,把学校建成企业职工的高技能培训基地,力争教学为现场服务,内容与岗位挂钩,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应用型,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技工学校就将极大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竞争力,给学校发展带来深刻变化。

(三)行业和企业要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行业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给予高度重视。

刚才,省国资委张启元副主任已对行业、企业参与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我再讲两点意见。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提出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指导本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与技工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合作,加快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要协调和整合行业内中小企业的需求,指导行业培训中心或技工学校开展针对性培训。

二是各类大中型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和支持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要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建立健全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及时将企业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并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合作学校老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立完善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岗位使用和待遇分配,激发广大职工参加培训、争当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促使职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统筹安排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生产的关系,解决工学矛盾。今后,国有大中型企业都要积极参与企校合作,已经办了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的要继续办好,没有自办职业院校的,也要根据实际,与社会上的技工院校开展多方面合作,做出制度性安排,共同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四、振奋精神,乘势而上,不断开拓职业培训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保障部“十一五”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最近,劳动保障部下发了《“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这是劳动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的一项专门计划。《“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了实施一个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三个项目(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标准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教学改革培训基础开发项目)的工作任务。为了贯彻落实为这个规划,使规划提出的服务任务落到实处,省厅也准备着手制定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规划。望各地和各行业给予大力配合和协助。同时,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己实际制定本地区、本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分别落实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规划。

二是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创建高技能人才更好更快成长的环境。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安排一定的专项费用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各行业部门要督促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确保有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是各地劳动保障部要大力推动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要依托具备条件的技工学校和企业建设公共实训中心,把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成能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

(二)抓好技校建设,把技工学校打造成我省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增长,近几年来我省技工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省目前有技校80多所,在校生11.5万人,去年全省招生达到4.1万人。全省技校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有不少技校基本条件还很差,实习实训设备还很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整体来看还不很高等。这些都是阻碍我省技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各技工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加大教学设施基础建设,要尽可能地扩大学校规模,增加实训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为了加大对技校基础能力的建设的投入,省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将对部分中职学校给予支持。我们在争取技校纳入建设规划时,发现不少技校前期工作做得不够扎实,不够及时,至使错失良机。请同志们一定要按照省里的统一布置和要求,抓住机遇,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到技校基础能力建设上来。

二是要认真抓好今年的招生工作。招生工作一直是我们技校的首位重要的工作。招生规模上不去,技校发展就成了空话。现在已是5月底了,今年招生工作又进入攻坚阶段。请各位校长引起高度重视。从今年招生形势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全省今年初中毕业生总量比去年下降了10%,另一方面,省有关部门要求每个县都要创建一所优质的职业高中的力度加大,因此可以预料,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生源争夺的形势将比去年更为严峻。各校领导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早作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全省4.2万人的招生任务。高级技工学校要进一步加大高级技工班的招生力度,力争高级技工招生人数达到全年招生总量的30%以上。

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加大对技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力度,要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使技校教学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基本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加强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多媒体培训资源中心的建设以及实训装备标准的建设。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掌握一技之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要严格学生管理各项制度,坚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带动我省职业培训工作发展。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5

关键词:行业特色;省属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6-03

具有深厚石化行业背景以及具有鲜明石化特色办学的地方省属本科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广东省茂名市,全市共有石化企业700多家,其中有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且茂名市还具有省级石化产业园――茂名石化工业区[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自2000年升本以来,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协同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引擎。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建特色高校、多方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

我校具有悠久行业背景及行业特色办学历史,与众多石化企业合作关系良好,且我校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巨大的石化产业带的核心位置,如茂名石化2000万吨/年炼油及乙烯100万吨/年、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惠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揭阳20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东兴8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中科1500万吨/年炼油、北海炼化800万吨/年炼油、钦州炼化1000万吨/年炼油、海南炼化800万吨/年炼油等[2,3]。我校产学研项目多与这些石化企业签订,并与其中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009年,我校与茂名石化合作建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产学研基地”,建设包括科研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及成果转化为合作内容的“四个中心”和“三个基地”共7个项目建设。2011年,由我校与茂名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和广州石化三大公司共同组建的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获得省教育厅的立项,这标志着我校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我校与近40家企业(多为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科研、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学校有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即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果蔬加工与贮藏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以及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二、学科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我校自2000年升本后的第三年,即2003年就启动了首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此为之后学科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月,学校明确提出“吹响学科建设的冲锋号”,掀开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工作高潮。2012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三大学科同时跻身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行列,这三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均体现了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在学科建设良性带动作用下,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学校承担了50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茂名市重大科技专项等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近200项。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茂名市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78项,专利授权80多项。我校学科建设的五个方向:一是调整优化,彰显特色优势;二是引培结合,打造高水平团队;三是提升科研质量,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四是深化协同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五是以学科建设“龙头”,进一步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我校还积极参与和承办高层次国际会议。2014年8月14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功承办了第九届中国通信与网络国际会议。另外,每年学校均有众多教师出席国内外会议,进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举办和参与高水平会议,加强了与会者彼此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了我校知名度,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多方共建行业特色高校

(一)政府、企业及学校共同建设行业特色高校

2014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大石油公司”)签订四方共建我校协议。据协议,广东省将支持我校根据国家石油石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强化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高层次师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对学校予以扶持,大力支持学校新校区建设,使学校成为培养石油石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三大石油公司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积极参与公司科技攻关以及国家和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支持我校建立公司科技研发基地和在职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支持我校建设发展,在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专业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研平台和在职培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优秀毕业生献身石油石化事业。学校将紧抓四方共建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服务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与科研能力,加快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石化品牌高校的步伐,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尤其是广东省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带做出积极贡献。

(二)采用董事会制建设特色高校

坚持面向国内外社会办学,学校建立董事会制,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以不同形式参与大学建设与管理,共同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改革与发展。2010年9月,学校建立董事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63家董事单位组成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董事会,开启了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新篇章。我校董事会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友人、合作伙伴开展交流与协作,更好地吸纳各界精英智慧丰富学校办学理念,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董事会是学校办学的参谋,是开展合作的桥梁,对进一步加强广大会员与学校的联系,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扩展学校与外界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构建我校开放式发展格局,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一)校企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石化行业特色人才

我校现有三个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分别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石化企业将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选派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有关专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包括企业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为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深入企业锻炼的青年教师和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管理。学校根据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岗位需求、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协助公司完成员工的继续教育;实现协同培养,合作共赢。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对我校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校外实践教育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另外,我校还建立了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现代通信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石油化工实验与实践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茂名绿园食品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等。这些中心及实习基地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我校特色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高级技能型创新人才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通知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友好协商,决定就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进行合作,共同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试点,并于2013年2月,我校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协议,后经广东省教育厅同意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培养方案。

举办本科与高职院校试点班的优势:一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半年的企业实习,可以使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毕业后实现无缝对接;三是两校的师资和教学各取其长,实现互惠共赢;四是学生在广州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和实习,可以为在珠三角地区实现就业提供极大便利。学生通过试点班的学习,可以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拓展眼界,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自己的才华。

(三)与同行高校等联合培养高层次特色人才

我校与太原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选拔学生以“3+1”或“3+2”模式到境外合作院校留学。并分批选派部分教师、学生前往交流、学习。

(四)举行高端论坛,研讨联合培养国际化石化高端人才

2008年9月18日,我校隆重举行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同行高校、中石化相关部门、出版社以及茂名市政府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学者,共同探讨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规划我校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次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举办目的:能够用战略的思维、以广阔的视野、集专家的智慧、采众校之经验,寻校企之合作,探讨和研究我校今后办学特色的发展思路和良策。

2012年8月7日,我校召开了“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石油化工高端专业工程人才研讨会”,研讨会由我校、英国阿斯顿大学、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两高校专家学者和六企业人力资源部正(副)部长共20多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深入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细节,并初步达成一致。本次研讨会加深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认识,加强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有望以此为契机在石油化工人才培养领域建立新型合作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石油化工专业工程人才。

(五)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特色人才

2013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第二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8号),我校获批2012年第二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1项、创业训练项目13项、创业实践项目6项。这是我校首次获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我校自2008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深入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纳入本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并创新相关管理机制与体制,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人才

2011年7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按照“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邀请石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加强工程教育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实施工程教育的素质和能力,聘请石化企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不断强化办学条件保障,在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向“卓越计划”班级倾斜;让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另外,我校还建立了1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此专业建设点和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等专业的建设,为我校协同创新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五、总结

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省属地方高校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特色,我校自始至终都走的行业特色办学之路。协同创新是加速我校发展的一个契机,自我校2000年升本以来,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采用董事会制共同建设特色高校、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同培养特色人才、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根.基于石化行业特色的营销专业人才培育探讨[J].克拉玛依学刊,2013,(4).

[2]刘雁,郭福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6

关键词:网络工程;培养体系;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偏向于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滞后于不断发展的专业技术;同时部分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未能立足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完善的规划与设计,难以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如何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熟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网络人才,如何充分满足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是当前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课题。

各大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新时期网络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改革思路。笔者长期在计算机网络一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所在的课程教学组坚持以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和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体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能力上具体而言,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网络协议研发、网络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规划和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管理。

1)网络协议研发。网络协议研发能力包括协议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及协议仿真和优化能力。一方面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通信协议tCp/ip协议栈要非常熟悉,能够有效的对协议数据包进行深度分析和处理,熟练掌握常用的网络仿真软件中的一种,如nS2、opnet、omnet++等,对协议用到的算法进行优化与分析;另一方面,对于常用的应用层协议,如Http协议、Ftp协议和telnet协议等能够熟练掌握,能够分析这些应用层协议的数据包,并熟练地应用这些协议进行相关开发。

2)网络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良好网络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常用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能力(c++、JaVa)、软件系统项目管理能力、数据库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软件架构设计能力和软件界面开发能力。能力熟练开发基于C/S模式的软件系统,利用软件工程的知识和项目管理技术,选择系统的开发框架和所使用的软件架构,设计和开发对应的数据库系统和处理逻辑以及对应的界面系统,最终完成整个软件系统的开发。在网络应用软件系统中,不仅仅要掌握开发桌面系统的能力,而且要开发基于移动系统的网络应用软件,如针对an-droid系统的软件开发。

3)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网站开发的相关技术,具体而言包括HtmL、XmL、CSS、JSp、oracle/mysql/sqlserver、J2ee相关技术和JavaScript等,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术开发基于web的应用系统。当前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流行,学生还需要掌握移动web的开发技术,如基于HtmL5和CSS3等开发基于移动设备的网站系统。

4)网络规划与管理。网络规划与管理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复杂整合式网络进行筹划、准备、运营、监控和故障排除的技能。具体而言包括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设备的规划与配置管理。

5)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密码学、网络攻防技术、pKi架构、网络设备安全配置、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z测和Vpn等技术。

2.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

2.1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和网络技术交叉的专业,重点在与基于网络的知识学习与应用,涉及很多的理论、概念、协议和技术,包括数学、计算机相关理论、通信原理、软件开发相关知识和网络知识等各个方面,同时这些知识间存在渐进性和相关性。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将知识点分散的每一学年的教学任务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掌握网络工程所需的理论和知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学校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研究与应用兼备的本科院校,学校定位是教研并重,以培养具有一定研究基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该以培养兼具研究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为标准。

2)课程循序渐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知识,课程的安排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基础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则。专业课程上,在大一阶段主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等学科基础课程;大二阶段主要学习Java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设计、操作系统、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电子电路、接口技术等专业必修课程;大三阶段主要学习数据库工程、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编程、移动设备软件开发、移动web设计、Linux系统程序设计、网络安全、J2ee高级系统设计、软件工程、网络互联技术;大四阶段主要包括高级网络协议、网络工程设计(实)、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编译原理、软件项目管理等。

3)理论与实践并重。网络工程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来进一步理解理论的内容,提高动手能力。一方面在每一门具体的理论课程上,都设置了专门的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开设的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如数据库工程、网络编程、移动设备软件开发、移动web开发等等十多门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

2.2师资团队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提交网络教学水平,而且可以通过教改项目和学术交流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针对网络工程的特点,学院组建了由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网络工程教学团队,包括2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若干名讲师和助教,团队成员都具有多年的网络方面教学和科研经验,同时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活动。为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相关研究,目前主持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项目18项,所有成员均主持和参与校级以上教学和科研项目。

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学院大力支持团队教师参与网络相关专业认证培训和时间,目前有6人获得了CCnp认证,1人获得了CCie安全的认证,还有3名教师分别在学习路由交换和无线认证;除了思科的认证,多名教师还参加了JaVa相关培训,并获得了证书;联合吉大东软公司开展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攻防师资培训;此外,网络教学团队还积极参加各种网络前沿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实操水平。

除了在编教师以外,学院与知名it企业合作,如思科、iBm、汇丰软件、花旗数据等,通过外聘教师的方式,将企业工作在一线的工程师引入教学中,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同时学院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并安排教师去企业一线定岗锻炼,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2.3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是将书本内容教授给学生,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改进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团队能力的同时,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也一直的探索之中。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深入,最终引导至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滑动窗口概念时,首先提出滑动窗口的原理,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何需要滑动窗口,滑动窗口技术可否存在改善之处,或者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机制来提高通信的性能。

2)案例教学。由于网络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很有必要,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实际的案例,提过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应用到具体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同时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白学到的知识可以这样应用到现实的问题中。例如在网络层ip地址划分和静态路由的讲解上,构建一个包含2个路由器、2个交换机和4台pC机的网络拓扑,设计和配置,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路由协议等,实现全网互通。

3)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指的是在学习网络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来完成任务。在任务驱动教学中,首先要确定问题,选择一个与当前学习知识点紧密相关的问题作为任务;然后学生可以组队,也可以独立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提供需要去哪里寻找资料,按照怎样的路径去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以更好的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给出反馈意见。例如在学习无线协议时,教师提出要求模拟一个100个节点的,活动范围为50m*50m的无线自主网络的通信过程,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路由协议来实现。

2.4实验教学

网络实验教学指通过使用一定的实验设备和软件,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具体的熟悉理论知识和操作,通过实验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深入掌握协议和理论的思想与内涵。

在硬件上,学校至今已投资300多万元建设思科网络实验室和物联网实验室,其中思科网络实验室包含8组路由和交换设备和4套安全设洌可以满足CCnp以上级别考试要求。学生可以构建相应的网络,配置,p地址、子网掩码、网管、多种路由协议、VLan、nat、DHCp、DnS、多种通信冗余协议、多种Vpn,访问控制、pKi、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等网络相关技术。物联网实验室提供了物联网的感知、设计、应用等不同层次实验内容,并提供综合性的应用场景展示。

在基于软件的实验方面,学院建立了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协议实验室、协议仿真实验室和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实验室等。网络安全实验室可以实现包括密码学、pKi.pmi、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身份认证、计算机病毒、安全审计、容灾备份、防火墙、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Vpn、漏洞扫描、网络攻防、web安全、无线安全、通信安全、信息隐藏、安全编程在内的多种安全实验;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室主要是中软吉大开发的《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针对网络协议的相关内容,该实验系统设计了相关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内容,可以辅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网络协议,其中包括从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到应用层等各种具体协议的实验。协议仿真实验室主要通用的nS2协议仿真平台基于事件驱动,提供了离散事件的模拟功能,可以很好地从源代码层面辅助学生理解网络协议的具体工作流程,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效果。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实验室提供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设备的学习和开发环境,在实验系统中,学生可以实现包括android基本架构、android数据存储、android界面,android网络连接、android硬件访问、位置控制和手机传感器访问等在内的多方面android实验,最后以一个大型综合实验作为总结。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7

[关键词]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合理化建议

一、概念的界定

1.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界定

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与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的一种专门的本科人才类型。这类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技能,但是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特征主要包括:第一,社会适应能力。即本科毕业生就业之后在工作、生活、心理上能够较快地熟悉和适应,并尽快地融入环境的能力。第二,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得来的。第三,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有产生新思维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复合型本科人才的界定

复合型本科人才,是指在本科毕业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可以是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复合,也可以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成为复合型的本科人才,在本科阶段必须要经历从通才向专才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复合型的本科人才要具有的能力特征:第一,综合能力。多重专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复合能力,这不是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学科之间相互的取长补短,并且形成综合的分析能力应用于实践。第二,创新能力。综合也仅仅是手段,目的是创新,更是在应用中创新,能够用复合的新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在当前,各高校本科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产学研脱离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脱离了社会需要、教学方式不适应教学对象的发展诉求等等。因此,笔者根据自身从事本科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经验出发,对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内容、专业设置等提出了基于国外相关经验比较的合理化建议。

二、培养目标的改进

本科应用型人才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被归属到5a2类,在各类不同的技术领域分设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但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本科人才”方面,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义,即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技能型的,更不是学术型的。作为有着较强社会经济实用性和适用性诉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求这类学生知识面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

三、培养手段的改进

手段为目标而服务,人才培养的手段也要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设定。人才培养的手段主要包括培养制度、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三个方面。

1.关于培养制度的建议

人才的培养制度是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则、规定以及实施方法、体系,制度是人才得以得到培养并且遵循制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在教师素质方面,各类高校目前招聘教师的基本条件为“博士”,并且在相关学科领域内较为优秀,其具体标准由学校内各院系掌握。但根据笔者曾经组织的调研,学生们最喜爱的教师类型排序是“具有多年工作背景并进行相关研究的综合性人才”、“工作多年的企业资深人员(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者财会工作等等)”,“从事本专业研究多年的博士或者博士后”,“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归国人员”。

因此,在高校对专业教师的招聘中,应该招聘“双师型”的教师,即不仅能够讲授本专业的知识,并且要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丰富经验,能将自己所学结合所用,能将所用揉入讲学之中,并且最好具备一定的国际背景,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前沿和研究方向。这样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

其次,在教师结构上,国外的经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两个比例均大于普通本科大学,这两个比例是: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本校专职教师。这一比例有效地保证了师资队伍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也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但是在我国,目前尚且没有哪个学校能够达到实践型的教师多于理论型的教师,更不用说能够达到校外兼职的教师多于本校专职的教师了。因此,对于一些有志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高校,不一定要向国外同类院校看齐,但应有倾向于引进实践型教师的意识,尤其是在实践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等等都是具有极强实战性的课程,用人单位往往希望毕业生毕业就能上岗,就会开展评价中心的测量、制定培训计划、完善薪酬体系等等,因此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局限于课本中所阐述的各类理论以及各种人力资源工具的描述和分类,而是必须要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们使用这些工具,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利用何种工具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而这样的教师的丰富的经验往往不能从其在学校读到博士或者做过丰富的科研而得来,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工作,亲身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才能真正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也才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教授学生。

同时,对于校外兼职教师与本校专职教师比例的扩大,在短期内,在我国、在各大高校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鼓励我们的教师“走出去”,即多多参加各类公司的项目,如为某企业制定其成套的人力资源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带领我们的学生参与其中,也能够有效地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3.关于培养内容的建议

培养目标是基础,但是培养内容则是中介,培养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计划、教育的内容以及课外实践活动。

(1)关于专业设置的建议

针对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专业的设置上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侧重社会的需要而设立专业,这样专业的学生在面临招聘时都会成为抢手的应聘者。第二,专业的设置要坚持市场导向,现在市场紧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专业人才,用人单位通常要求应聘者不仅要具有一线的操作知识,也要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管理实践,而现实情况中这几类行业一线从业人员普遍职业素质和学历的有限程度也使用人单位的需求进入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此,高校如果能够开设各类行业的一线操作专业,同时通过4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得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一线的实际操作知识和经验,同时还具备宏观层面的经济管理知识,相信这样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一定供不应求,而因为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得到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2)关于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对行业的透彻了解,包括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从而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在课程的设置上才能突出技术的重要性。

在公共课和基础课的组合特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发达国家的课程组合类别:

第一,横段式的课程组合。德国和日本都采用这种课程组合方式,专业课排在基础课之后,同时二者之间呈现明显的阶段,这样的排课有利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和扎实。

第二,纵条式的课程组合。在上述几个发达国家中,丹麦采取这样的排课方式,课程的组合以问题为导向,所有课程的安排均围绕该问题展开,这样排课方式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程能力。

第三,自主式。美国的课程安排属于自主式,课程的安排没有明显的安排和强制,只有一个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大致方向,其他都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学生们的自利较大。

在以上三种课程安排方式中,大部分高校现阶段的课程安排方式和日本、德国较为相近,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在大三大四年级主要学习专业课。笔者对高校的课程安排有如下建议:专业课程中联系较为密切的几门课程应该同时开设,相互之间有承接的课程应该在相邻的学期开设。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绩效和薪酬是紧密相连的两门课程,应该在同一学期开设;而宏微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是具有承接性的课程,应该在相邻的学期开设。

课程内容除了分为公共课和基础课,还可以分为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两个部分。笔者对上述发达国家的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整合方式的类别归纳如下:

第一,交融式。采用这种方式的代表国家是丹麦,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学习中融入相关的问题,使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同学们结合成课题小组的形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二,双元式。德国的高等学校采用的是双元式的内容安排,也就是说,教学任务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完成。这种课程安排由于是在企业的指导下校方进行安排的,因此,课程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理论和实践也能较完美地融合。

第三,渗透式。日本的高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中采用渗透型的组合,美国的部分高校也采用这种方式。在渗透式中,各课程要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实践的要素有机地融入到理论内容中去,整合程度较高。

第四,交替式。英国和美国的高校普遍采用交替式的理论实践结合方式。这样的方式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按照学期或者学年交替进行,并且相互配合。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在实践中消化和学习。

目前,各类高校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的整合方式应该是变相的交替式,也就是在大二、大三的暑假给学生们进行实习的时间。但是这一时间不仅远远不够,也无法将学生们的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四种方式的选择中,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各个院系和课程的特点自行进行设计。

4.关于培养方式的建议

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那么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上一定要更加实用性和具有实践性,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在指导思想方面,如果力图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应该将教学的中心从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强调实践性,即坚持以实践为本,时刻以学生未来倾向性最大的职业为蓝本进行教学,多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二是要注重互动,要时刻与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身参与到了课程之中。

第二,教学方法上应多样化和丰富化,不仅仅只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和机械的考试,应充分利用案例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促进与企业的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第三,在教学组织上,学校应该主动扩大联系机构,不仅要有企业、科研院所,一些社会团体,公益部门也应成为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8

abstract:thescaleandtheabilityofJiangsu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arerunningintheforefrontinChina,but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suchaslowlevelinstudents'employmentintheprocessofthedevelopment,lackofmatchingwiththepostability,whichseriouslyrestrictsthe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Jiangsu.thispaperfromthemodernapprenticeshipsystemasabasicstartingpoint,putsforwardthebasicconnotationofmodernapprenticeship,andtakingphysicsSpecialtyofYanchengVocationalinstituteofindustrytechnologyasanexample,introducestheimplementationpathofmodernapprenticeship.Finally,proposethebasicrecommendations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modernapprenticeship.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高职教育

Keywords:modernapprenticeship;vocationaleduc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12-03

1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1.1现代学徒制的产生背景

经过多年发展,现阶段高职教育产业不仅区域市场对接良好,而且结构布局科学,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优质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存在发展迅猛、高质量、示范性和高标准的特点。

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亟待解Q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就业层次“低端化”,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但现实是很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都敷于表面,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没有在合作企业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另一方面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搭建了校内实训平台,但是这些校内实训平台的搭建跟实际企业工作环境存在较大出入,无法起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得不偿失。

基于此,为应对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采取了有的放矢的措施,即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行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将知行合一、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进行了充分融合,实现了学徒与学生、学历与证书、师傅与教师、企业与学校的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2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涵

近年来,教育部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究和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教育部先后多年在其工作要点提到了现代学徒制,2012年首次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3年提出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5年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现代学徒制既不同于现代职业教育,也不同于传统学徒培训,它是两者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兴培养人才的模式,在该教育制度下,学校的招生过程其实就是企业的招工过程,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负责招生招工,学生既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掌握师傅传授的经验和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其宗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其核心特点有:

①强大的法律保障。

国外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法,用法律约束了与现代学徒制相关的各方力量,包括企业、学生和培训机构等,如此不仅保证了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也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②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提供一定的补助和培训经费给培训机构和雇佣企业,学徒免费进行脱产学习,且还能够在企业实习中获取一定报酬。

③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

职业教育中的理论学习密切结合企业中的实践。

2现代学徒制实施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

2.1双主体办学机制的建立

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江苏省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特色的重要体现就是校企合作,同时它也是有效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手段。现代社会要想实现学徒制办学,双主体办学是基础,所谓双主体办学也是校企合作方式的一种,其特点是由学校出资、企业注资、共建专业、共育人才,该办学模式企业全程参与,该模式由学习者能力定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由技能要求定教学方式、由职业标准定课程内容、由企业需求定招生计划。双主体办学模式要求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力量,共同签署联合人才培养协议。

2.2双导师培养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机制建立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也能够学到企业师傅的经验和技能,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共同来培养学生的,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等都是共同制定的。为更好地完善和实施现代学徒制,应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入双导师制度的工作思想,不断地进行工作理念创新和政策完善。可通过搭建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方法建立双导师体系,由于双导师体系对企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因此建立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机制尤为重要,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导师制度的全面实施。

2.3评估考核机制的建立

现代学徒制的考核机制同其他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区别,过去的教学模式多是实行结果考核,或者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些考核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但关于学生对工作流程的熟知程度、对企业文化及行业发展的领悟能力等考核不到,为此应建立新的学习评价体系,以目标考核和学生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使评估考核机制更加完善,其Y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2.4双证书制度的建设

现代学徒制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高职院校学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以外,学院在教学中还应该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考核,努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良好对接。为更好地建立双证书制度,校企双方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企业设立学生实习岗位,为学生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二是院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三是院校应不拘一格降人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的人才到校任教,壮大教师队伍。

3物流管理专业学徒制试行改革实践

3.1寻找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应建立在双方互愿的基础上,在决定正式合作前,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应对合作对象进行必要的调研,企业分析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及师资力量等是否符合自身发展特点,高职院校分析企业的就业岗位、企业文化等是否符合毕业生需求,之后再谨慎确定合作意向。

3.2确定学徒岗位与岗位等级

利用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确定学徒的岗位及岗位等级,然后再结合《物流岗位能力标准》,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岗位以及岗位的等级。

3.3确定双主体办学机制

搭建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使其与企业及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即“双主体”办学机制,如此学生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合作学院的学生,也是合作企业的准员工,校企双方目标一致,有利于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4学生面试与企业说明会

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年,企业就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宣讲,介绍企业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业文化、产品特点、岗位需求、未来发展规划、晋升制度等,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此外,学生们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企业和学院都可以负责解答。然后在学生自愿报名并提交简历的原则下,对报名学生进行相关考核,最后公示入选名单。

3.5组建学徒制班级,并签订培养协议

考核结束并通过考察后,遴选学生组建班级,每个学徒对应的岗位可能不同,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企业和学生签订“现代学徒制培养”协议,即委托培养协议,要求签订协议时学生家长、企业代表和学生本人都在场。该协议明确了学生的“准员工”身份,协议中必须将企业的企业文化、产品特点、岗位工作内容、未来发展规划、晋升制度等进行明确的说明,同时明确企业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3.6组建师资队伍

“现代学徒制”师资团由企业、学校、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组成,企业师资团队的组成部分包括三分之二岗位师傅和三分之一专职培训师,前者负责指导和对接学徒的岗位认知、岗位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方面;后者负责培训学徒的在企业的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是顾问支持,全程支持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考核评价等。

3.7校企共建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综合企业岗位标准和岗位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如图4所示。

3.8校内外教学环境支持系统建设

参考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院和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各方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企业做好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环境建设、实践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建设,院校做好培训资源建设、培训平台建设、培训环境建设、实践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如此不仅能为院校培养更好的优秀毕业生,也能够为企业和社会贡献出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3.9质量监督与评估体系构建

构建院校、企业、第三方服务方共同参与以提升学徒制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评估小组结合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技能训练结果、期中考核结果、期末考核结果,企业师傅提供学徒实践报告,院校提供学徒课程报告,评估学徒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如图6)。

4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建议

4.1重视第三方服务机构重要作用

第三方服务机构拥有雄厚的技术支持和企业资源,通过利用第三方服务机构能够有效避免和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教师队伍问题、学院招生问题等,且在学院和企业之间存在矛盾时还能够从中调停,促进校企之间的长远合作。

4.2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环境

政府、学校以及其他部门要充分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整体环境氛围,通过共同制定相关制度,形成法定文本,明确学校、企业、行业组织、学生的责任、权利、义务,共同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政府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学院应该紧贴企业需求,将企业职业能力要求搬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来。

4.3建立良好的政策引导环境

政府部门搭建企业和院校连接的桥梁,鼓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引导典型高职院校先行试点现代学徒制,根据学院试行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推广。

4.4引导校企合作内涵发展之路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之一,各级政府与行业机构应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加强企业接纳学徒制员工的政策制度建设,加大对企业资金或者税收减免政策,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促进院校自主办学、第三方机构参加质量监控与评价、政府政策与制度保障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荣,马红伟.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9).

[2]徐徐.英国现代学徒制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比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6).

[3]王振洪.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9

一、总体情况

按照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贯彻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人才稳定五大工程。我县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有:一是实施紧缺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二是实施中专毕业生回引计划;三是实施人才智力援助计划;四是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五是实施人才在职提能工程;六是实施青年人才储备工程;七是健全人才分配评价机制;八是改革编制岗位管理机制;九是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单位机制;十是强化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实施紧缺人才定向培养计划

1、定向培养高校毕业医学生。依托国家实施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面向全省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招生学制3年或者5年,学生入学前签订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毕业后颁发临床医学或中医学本科毕业证书。本科学生毕业后按规定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结束后到县本级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定向生毕业后直接到我县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服务年限不少于6年。

2018年与高校签订专科定向培养医学生共9名,签订本科定向培养医学生5名;2019年与高校签订专科定向培养医学生2名,签订本科定向培养医学生4名。

2.定向培养医学专科生项目。组织临床医学专科专业的在岗人员到上级专科学校脱产带薪学习,学制3年(含理论学习2年,临床实践1年)。学生入学前签订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毕业后颁发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习结束后返回岗位至少服务6年。实现专升本学历提升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

2018年派出8名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医生赴省医科大学脱产学习,目前已经完成理论学习,2人在市人民医院、2人在市人民医院、4人在州人民医院实习,预计2021年5月完成学习项目。2020年派出4名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医生赴医科大学脱产学习,预计2023年完成学习项目。

3.乡村医生定向委培项目。为提升乡村医生服务群众的能力,我局组织50周岁以下、未具备医学中专学历的在岗村医,到卫生学校接受农村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学制3年。其中,理论学习两年,毕业实习半年,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半年。理论学习采取集中面授、定点定时视频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毕业实习采用本岗位实践与到乡镇卫生院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卫生健康局负责组织安排。

共选派了19名(2018年选派8名、2019年选派11名)村医骨干到卫校进行中转学历再教育,19名村医均完成学历提升。

(二)实施中专毕业生回引计划

4.考核招聘“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政策实施,我部门2018-2020年共接收6名“三支一扶”支医人员和1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按照文件要求,向县财政为“三支一扶”人员支医追加一次性安家费3000/人,其中2018年招聘的2名“三支一扶”支医人员在2020年9月服务期满,2年考核均为合格,按照相关文件及政策对为两位同志办理转正手续,由州人社局直接招聘为我部门在编在岗人员。

(三)实施人才智力援助计划

5.实施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通过开展临床进修行动、远程教学行动、专项培训行动、组团帮扶行动、设备规范使用行动、管理帮扶行动、师带徒行动等,打造一支愿担当、有能力、留得住、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每年选派部分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专业技术骨干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帮扶指导。

2018-2020年,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区卫健局、隆昌市中医院先后共派出61名医务人员支援我县,共签订三方协议书51份,师带徒协议书105份;累计接受资金支持109.3万元,援助资金到位后,我局认真履行行政监管职能,遵照财经纪律严格资金监管,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支援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的购买、人才培养培训、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

(四)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6.深入推进“百千万康巴英才”等工程。积极申报“百千万康巴英才”、“省”、“国家”、“基层卫生优秀人才”等项目,培养高端人才队伍,2018-2020年,共向国家、省、州、县推荐高端和优秀人才150人次。各医疗机构积极发掘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任命为中层干部,一方面鼓励了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对各医疗机构业务推动起重要作用。

(五)实施人才在职提能工程

7.开展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依托东西部协助工程,我局选派优秀的临床医务骨干人才到广州市挂职,2018年选派2名临床医生、2019年选派2名临床医师和2名护理人员、2020年选派2名临床医生,共派出8名。

8.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全员培训。为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能力,采用线上学习、在岗自学、医疗机构内部制定学习计划、集中举办内部学习、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修等方式开展培训。2018-2020年共选派进修培训人员40人次,线上学习已达全覆盖,开展全员在岗培训400余次。

9.“9+3”学历干部提能培训。为提高“9+3”学历干部能力素质,我局派送“9+3”学历干部参加专题培训班,2018-2020年共派送培训人员32人次。

10.开展“一村一医”提能培训。2018年,134个行政村有65名村医,到2019年134个行政村村医全部配齐,2020年2个安置点,洛若镇及色柯镇5个社区均配置乡村医生。

由县局组织开展每年一次为期一周的“一村一医”提能培训,结合实际制订合格村医培训任务,对全县所有在岗村医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合理用药、中西医适宜技术等培训,实现每个村有一名合格村医。选派高职称、有技术的师资为村医授课,培训形式采取理论培训+技能操作同时进行。2018年培训65人,2019年培训134人,2020年培训142人,除县局组织的统一培训以外,乡镇卫生院不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大大提升了村医服务群众的能力。

(六)实施青年人才储备工程

11.培养青年人才。通过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选派35岁以下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赴对口单位接受中长期脱产进修学习,制定考核任务,对进修学习期满人员进修双向考核,2018-2020年共选培储备40名青年人才。

(七)健全人才分配评价机制

12.“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我县医疗机构卫生专业(不含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甘卫发〔2019〕48号)文件规定的评审条件的人员,按照个人自愿原则实施双定向执行,截止目前,暂无符合条件人员。

(八)改革编制岗位管理机制

13.调整初、中、高级岗位数量。2019年初,我局统筹同一级别医疗机构编制数量,按照比例重新设置岗位,高级职称岗位占比数量增加,使我县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都能享受岗位聘任,切实解决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问题。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单位机制

14.医共体建设。整合县人民医院专业技术人才、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等资源,带动乡镇卫生院医疗发展,自2018年县人民医院与翁达镇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关系起,翁达镇卫生院与县人民医院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依托县人民医院技术和资源下沉,在医疗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取得突破性成效,并着手准备创等达标工作。2020年11月,翁达镇卫生院完成创“一甲”卫生院自评和初评工作,下一步将请州级专家组验收评审创等达标成效。

15.强化全科医生转岗基地建设。2018年,县人民医院成功申报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结合藏区实际情况,打造出本土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实践基地,设图书室、模型室、培训室、学员宿舍等场地,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2018年至今共接收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共13名。

(十)强化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

16.开通高端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县人民医院为引进的高端人才建立了就医“绿色通道”,设置高端人才就医“绿色通道”醒目标识,为高端人才提供优先就诊、健康咨询服务。

17.政务服务优先。充分发挥窗口服务职能,提供“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站式答复”的服务效能模式,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卫生健康政策咨询、相关业务办理等服务。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通过实施紧缺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计划,一方面充实了我县医务人员紧缺的现状,另一方面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二是通过实施人才智力援助计划,为打造了一支愿担当、有能力、留得住、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三是通过健全人才分配评价机制、改革编制岗位管理机制的实施,稳定住了现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四是通过强化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大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主要体现:三年来,通过人才振兴工程工作的实施,各医疗机构在创新业务上下功夫,各科室医疗、护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方面更是有了明显的改观。急性心肌梗塞治疗零的突破;首列胸腔镜探查肺修补术、髋关节置换术新业务;开展ct、心脏彩超、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等适宜新技术;通过签订师带徒协议,请外援指导、派出去学、三基三严考试等多种方式,医护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门诊量逐年上升,从以往的2万余人次上升到5万余人次;微创手术已步入正规化、常规化,现目前微创手术率达到50%;进一步强化了医院重点专科普外科建设。县妇计中心住院分娩和剖宫产均实现两个零的突破,住院病人逐年增加;在2018年县妇计中心成功创建了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巩固二乙成果,产科执业规划调整、建立健全产科、儿科急救工作机制和管理组织;开展了产科、儿科急救演练及危重孕产妇评审、畅通了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全面启动了新生儿疾病的筛查等工作。乡镇卫生院创等达标工作的启动实施也走在全州靠前位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的提升,切实实现了把技术留在高原。

四、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1、医疗卫生专业性强,人才培养难度大,人才队伍不稳,留住人才难度大,近年来,我部门辞职、调动等人员流失达22人,建议从县委县政府层面出台激励保障机制,稳定卫生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篇10

李纪恒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两所高校长期以来给予云南发展的关心帮助表示感谢。他说,在奋力夺取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征程中,云南最缺乏的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迫切需要加强与高校的密切合作。他指出,大学是城市智慧的心脏,是引领文化的先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此次来京与高校商洽省校合作,就是为了寻找云南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座谈时,李纪恒对多年来省校开展的多领域合作及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共建一批省级一流学科,培养共建一批人文社科创新平台,深入开展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合作研究和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使云南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说,此次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非常注重与地方发展相结合。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省份,云南加速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跨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人大高度重视与云南的合作,将以认真务实的态度,抓好协议各项内容的落实,举全力推动协议落地生根。

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座谈时,李纪恒指出,云南是中国航空业的发祥地之一,建设民航强省是云南人民的百年梦想。相信随着此次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在云南与北航之间友好合作架起新的桥梁。热切期盼双方在原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深化产业、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希望北航在科研成果转化、专利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云南更多支持,在推动云南建设民航强省、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方面加强深度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