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营销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56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1

1.1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市场营销课程对于技工院校的经贸管理类专业而言是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学校应该以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能凭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快速应用和实践作为基本教学思路,但是在目前各类技工学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方法和手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

1.2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教材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首先教材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选用的市场营销教材都普遍存在两个问题:

①理论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知识+案例的模式,缺少实践指导;

②所选案例多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市场营销案例,且多数为技巧和经验介绍,而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中小企业工作者居多,所以从实际上来说这些案例的指导意义不大。

1.2.2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缺少创新从目前国内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偏低,这也无形中成为专业老师的教学难题。同时技工学校的市场营销课程的实践体系还不够健全,无法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环境。以上两个原因就造就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呆板,没有创新性。

1.2.3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是以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或填鸭式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又只将知识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下了。像这种课堂教授模式完全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等到课程考试结束以后,学生基本已将知识遗忘。这种纸上谈兵的教育,不仅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不到检验同时实际的营销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1.2.4学生学习方式被动目前学校的多数老师采用单一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也没区别对待,这种一视同仁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得课堂的学习变得索然无味。

1.2.5对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方式有误现在绝大一部分技工学校都是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试卷又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市场营销学来说,通过考试是很难考核出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讨

市场营销课程要想有所创新和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离不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以高素质的队伍带动学科的科学发展。其具体方法如下:

①强化师资力量,要打造一支善于一体化教学和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从源头上进行改革,不管哪门课程的教授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努力。积极探索新的授课形式,改革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②新鲜血液的注入,要组建一批年轻骨干,勇敢尝试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开拓思维、发现解决好一体化模式中的问题,开创出一条新的教学路子。通过试点进行推广。

③要巧妙的将讨论法、演讲法、市场调研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多重教学方式并进,形成一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别要提到的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景案例和电子科技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从教学方法上入手,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学生需求。教师队伍要积极探讨市场营销课程的授课形式和手段,并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方法、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怎样分别对待,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3)科学完善课程体系,健全教材、试题库和案例库。要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集思广益,修订和完善市场营销教学大纲,编写更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经典案例,加强市场营销学的课程建设,形成一个规范有效的教学体系。

(4)要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就业情况,从而更好的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远大志向,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的了解,掌握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和适应能力,及时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态,从而更好的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市场营销人才。

3结束语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2

[关键词]文化市场营销作用

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最显著、最独特的核心职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营销的成败,而市场营销的成败,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运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推动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

一、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

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交融互动的关系上。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统一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之中,企业文化指导着市场营销活动,并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又不断培育、丰富、发展企业文化,两者互涵互动,共同发展。

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创造着文化,而文化又同时在塑造着企业。从企业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没有无企业文化的企业,只有企业文化的高与低之分,有自觉与自发之别。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先导和持久动力,文化可以能动地促进经济发展,企业竞争是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竞争。也就是说,企业竞争越来越需要注入文化内涵。这就要求企业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把发展企业文化置于战略地位。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职工业余生活的表现方式,而是指创办企业、管理企业的精神和思想,“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经营哲学和管理方略等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企业都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没有企业文化这一精神因素的支撑,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塑造企业的鲜明形象、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能够极大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的水平和绩效。

企业的市场营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市场环境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市场调研与预测、市场细分化、目标市场决策、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营销组织与管理等一系列环节。这一系列环节的有效运行并相互有机联接,必须依赖于企业文化提供的市场营销理念,有什么样的市场营销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营销活动。企业文化作为创办企业、管理企业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直接决定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划分为“回应营销”、“预期营销”、“塑造营销”。企业采取何种营销,取决于创办企业、管理企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发现并填补市场需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企业,采取“回应营销”的方式;以发现并准备填补市场潜在需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企业,采取“预期营销”的方式;而以驱动市场为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企业,则采取“塑造营销”的方式。不同的营销,有不同的营销活动方向、目的、目标和不同的营销策略,当然就有不同的营销绩效。

企业的市场营销,不仅是向社会公众推销产品和服务,而且必须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的本质和宗旨,“使企业的形象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共鸣,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一种品牌。”向社会公众推销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固然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忽略企业形象的营销,未能使社会公众对企业形象产生认同和共鸣,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暂时的,也不可能使自己的产品长远地占领市场,企业难以得到持久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经营哲学和管理方略,体现着企业的本质和宗旨,是企业的鲜明形象,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目标。

市场营销不同于推销,推销是营销的一部分,营销的内涵远比推销要广。“推销只发生在产品创造之后,营销则持续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营销不只是企业营销部门的事情,也是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共同的事情。那么,如何能够确保营销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如何能确保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共同参与营销?只能依靠企业文化发展来实现。企业文化给“员工以理想、信念、鼓励、荣誉、约束,使员工心灵深处引起共鸣,思想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在工作中牢记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遵守价值准则和管理信念,始终保持高昂向上、自强不息的自下而上的状态,主动关注企业的前途,创造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维护企业声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企业文化的首要功能就是为企业提供这种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才能够充分调动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坚持“客户导向”或“客户驱动”原则,使市场营销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使企业各部门、每位员工都自觉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之中。

企业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没有企业文化,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现代市场营销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文化含量高的营销,才能在满足客户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其精神需求,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客户满意,从而长久占领市场,为企业带来持续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企业都必须把市场营销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夯实基础,提高营销水平。

二、文化环境与市场营销

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还表现在文化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制约和影响方面。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企业营销活动必须以环境为依据,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同时也要努力去影响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这里所说的环境,就是指市场营销的外部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生态等因素。其中,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企业的市场营销都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研究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企业营销活动首要的课题。市场营销要依据人们的生活方式去进行,而文化既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条件。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生活的样式和方法”,“是一定的个人、群体及社会全体成员活动的特征。”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从事劳动的工具、科学、技术装备等客观条件,但更离不开精神的东西,离不开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文化意识。一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哲学、法律、政治观念等文化,不仅赋予人们社会活动的一定思想和感情,而且造就人们对人生,对生活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它既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法和手段。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什么,需要什么,不追求什么,不需要什么,无不与人们的文化观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了文化观念,人们就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该有什么样的生活,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导向和追求的目标。而把握人们的追求和需要,正是市场营销的关键。准确把握人们的追求和需要,就必须努力研究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在文化环境中,宗教的影响至深至远,至广至大。“对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态度、需求偏好、购物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里,宗教已渗透到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甚至对某种食物、衣物的接受、对某种消费行为的认可都无不受到宗教的影响。在穆斯林世界,伊斯兰教的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喜、怒、哀、乐等精神生活,而且深刻影响国家的政治、法律、政策。对佛教教徒而言,不仅他的精神生活与佛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他的物质生活也与佛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如吃素,不杀生等。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必须首先研究和把握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的状况、尊重当地的,避免触犯宗教禁忌,否则必然失败。

不同文化赋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消费方式。如美国文化具有大量消费资源的特征,因此,美国消费者赶时髦、猎新奇、讲健康、求自然、追个性、要高档、图方便、讲情趣。而日本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日本消费者既具有国际化的消费观念,追求新潮商品,又具有传统意识,勤俭节约,同时购买过程严格化。“欧洲文化向来有高消费传统,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其消费心理特点是喜新厌旧,追求时髦,从不满足已有的商品,总是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中挑选和购买新产品。他们对消费品的心理需要可以概括为:食品饮料营养化、方便化;服装服饰个性化、时髦化;家庭陈设艺术化、和谐化;家用电器电子化、高档化;交通工具快速化、安全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由于区域文化的不同,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也是不相同的。市场营销者必须从分析文化的特点来掌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确立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营销活动的成功。

在文化环境中,教育因素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教育程度不仅影响劳动者收入水平,而且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鉴赏力,包括消费者心理、购买的理性程度和消费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文化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方面,而且其作用深深渗透在其他环境要素中。如每个国家的生育观念深刻影响人口环境的变化。文化对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收入与支出状况无不深深打上文化烙印。文化对政治法律环境也有重要影响,政治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制度的安排、法律的制定都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始终贯穿着一定的文化理念。

概括起来说,文化环境是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独立作用,而且渗透于其他环境中发挥巨大作用。任何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忽略这种制约因素和影响力量,市场营销很难取得成效。

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不只是表现在企业文化对市场营销的制约和影响、文化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制约和影响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更多方面。文化在市场营销中之所以发挥巨大作用,根本原因在于“人”。市场营销是人的活动,而文化性是人的根本特性。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是从文化创造开始的,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就在于人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无论是营销者还是消费者,都是一定文化培育出来的社会人。社会人的任何活动都必然带浓厚的文化色彩,这就是文化在市场营销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郑欣淼:《社会主义文化新论》,中国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2][4]:(美)菲利普・科特勒著,高登第译:《科特勒营销策略》.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21页

[3]陈丽:《企业文化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作用》.《经济师》,2002年第3期,第175页

[5]关瑞华:《论企业文化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科教文汇》,2006年第12期,第136页

[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0页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3

一、市场营销概念

营销学最早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多是对“推销术”与“广告术”的介绍,真正的现代营销学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生成,标志着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主要为了适应激烈的卖方竞争需求。

综合来看,营销学形成与应用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买方市场、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日益扩张的市场环境等方面。

二、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一)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改革发展,人们对营销学中的一些词汇不再陌生,对营销理论及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一些经济速度发展快的区域里,大型跨国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并且在经营中获得市场营销带来的效益。虽然如此还是有多数人对市场营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较为浅薄,中国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与阻碍,不能确保营销理念的运用,无法保证营销学的顺利开展。从一些数据分析来看,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状况只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现状并不理想[1]。

(二)受到落后经营观念的影响,营销理念不清晰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些企业领导虽然对市场营销有所认识和理解,但是在企业经营运作中却无法将理论用于实践中,工作成效相对较低。在企业中,库存过高、竞争力低下、运作水平低一级市场丢失等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竞争力日益激烈的状况,消费者发展越来越成熟,但是中国企业开拓、把握市场的能力却在形势发展之后,一方面是企业改革造成的各方面矛盾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没有出路,企业经营管理人不知道该如何将市场营销理论应用在经营时间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竞争观念、市场观念没有进入国际竞争中,企业人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将工作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对市场调查研究的不够重视。从而在扩大市场、提高经营能力中,很多企业多事单纯的追求广告投入、宣传手段不具备优势、竞争方式单一、缺乏品牌意识,再就是缺乏长远眼光,这些落后的观念极大的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企业适应国际市场营销活动能力。

(三)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品牌内涵广泛丰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代表着企业及企业产品的形象。品牌内容涵盖了产品质量、企业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承诺的兑现以及消费者满意程度等诸多因素。品牌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策略,由此,塑造品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只有企业行为与形象广告的统一,才能对品牌推广起到强化的作用[3]。

(四)企业市场营销人员素质没有达到要求。中国市场营销从业者素质普遍较低,特别是一些生产性企业的销售队伍。往往工作人员的认识局限于营销等于销售的认识,管理工作落后,营销网络与策划水平低,有的甚至缺乏这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中没有地位无法实现长足发展。

(五)市场营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最大的市场,中国市场营销学刚刚起步,很多市场并没有得到开发,特别是农村市场。在中国,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决定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中国市场营销中,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4]。

三、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未来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和变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绿色营销。绿色营销顾名思义,是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对绿色环保、社会价值等意识的充分表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后期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手段,以保证在产品消费过程中所采取与应用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保护环境。

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少,而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属于低能耗产品;使用后的产品易拆解、回收翻新。绿色营销不仅是顺应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营销策略,而且随着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工业化程度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合理的营销手段方式处理工业对环境的压力,有效的解决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绿色生态健康的地球环境。

(二)文化营销。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生活平的提高,人们消费除了满足基本生活层面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就是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因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文化营销基于市场与消费者,赋予了企业、产品文化内涵,增强企业产品的吸引力。文化营销的市场营销观念应当以消费者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为导向,营销策略组合应当具备丰富的文化品格,营销手段与服务也应当以文化观念作为前提。

在现代化技术力量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同类产品性能十分接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的文化差异性,借助文化营销实现企业经营目标[5]。

(三)品牌营销。当前企业营销已经由实体营销转变为观念营销,从产品营销发展成品牌营销。企业市场营销不再局限于形体的产品,重要的是对一个品牌、形象以及价值观念的推销宣传。企业品牌塑造源于产品销售,只有领先的品牌才能赢得市场。同时,受到人们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营销,消费者追求更高层次、个性化的消费,在购买因素中产品功能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追求。不过,品牌的创立需要企业上下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付出的过程。

(四)全球营销。在经济全球化中,企业对全球优势资源的配置,需要在成本、资源、法律、竞争以及销售等基础上充分考虑,做出科学的营销决策,从而成功占领国际、国内市场。全球营销战略下,一方面企业面向全球的消费人群,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是机遇与挑战的并重[6]。

(五)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简历多是依赖顾客对服务质量评价,企业以口碑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维护与增进与顾客的关系,最终实现营销的目标。在现代市场营销中,服务营销是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之下一个新兴的领域,其中“以市场为中心”和“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本范围,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4

关键词:市场全球化营销本土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西部,人口剧增。工业受到科学技术的推动而迅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步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化和作坊式手工业向工厂式规模生产的转化。大生产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市场逐步繁荣,商品逐步丰富,介于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商和各种销售媒介也随之发展起来。企业如何生产、市场如何分配和销售等一系列新问题被提出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借助多学科知识,调查研究和总结了美国市场的实际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市场营销的初期思想。再经由大学学者的理论提升和综合、企业家的实践实证,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市场营销学科的雏形。

美国是一个科技先进、工业发达的国家,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富裕的中产阶级,使美国成为可以吸纳各种商品的兴旺市场。它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企业,有发育健全的商业系统,各方面都注重科学的管理。它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旧文化传统的束缚较少,而开放创新的精神则比较旺盛。这些条件使它产生的市场营销在理论上有各种学派并立,相互促动发展,无论是横向拓宽、还是纵向新思想新观念的创新和延伸,总是处在领先地位。而在实践上也非常活跃,企业界富于进取,重视市场调研,重视科学管理与决策,善于改进和创新营销方式,使诞生于斯的美国市场营销一方面既反映着大工业生产和发达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性、即由那些高度概括、明晰准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它宏观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因为它是从美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实践中总结提升的而带有浓烈的美国企业和市场特点与色彩。

市场营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含义

市场营销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不断把市场向国外扩张,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愈来愈紧密的全球市场网络。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注目于全球市场,研究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营销问题。中国入世后,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国人也同样产生了研究市场营销扩及全球的紧迫感,也提出了市场营销全球化的问题。产生市场营销全球化的想法是有其原因的。人们发现,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通讯交通的便利,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渐变模糊;教育的普及,文化的交流,使民族间的沟通障碍在弱化。许多社会现象、如政治制度、文化模式也有趋同的倾向。世界各地包括其市场可找到的共同点越来越多。在全球趋同现象产生的背景下,是否可以建立一套适用于全球的市场营销原则?

80年代,西奥多・莱维特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全球营销”的概念。他主张那些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统一标准的产品,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这样做既有利于规模生产,又可以降低广告、分销等方面的成本。但他的这些设想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因为市场全球化虽然显示出不少社会因素的趋同,但要达到大范围、多方面的趋同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趋同之中也将同时产生新的差异。一个企业面向全球,实际上总是以特定国家或地区为对象,针对当地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所制约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来决定生产的产品和营销手段。有些产品可以采取全球统一的标准和形式(如一般性电子产品、通用机器),但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同地区人群需求的多样性将使全球统一产品的推行受到限制。与之相应的,市场营销手段也必须是多样的,或者说更具当地的色彩。这样就很难有一套适用于全球的市场营销策略模式。

那么,所谓市场营销全球化是什幺含义呢?我们认为它主要是指:第一,企业应该超越国内市场的局限,树立全球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市场营销推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和开发自己的目标市场;第二,市场营销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它反映了市场营销活动的一般规律,它不仅可作为国内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原则,而且也可作为全球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原则。第三,在全球市场开展营销活动,面临的是不同国家多样复杂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特别是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所设置的种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以及国际上的一些保护资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公约,这些都给全球市场营销带来比国内市场更为复杂多变的因素。这正是全球化市场营销的着力点。企业只有将其市场营销活动同这些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赢得全球市场的竞争。而在研究全球市场的营销中,同样也必须立足于市场营销的本土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增强竞争力。美国著名的跨国公司paLmoLiVe公司总裁曾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他说:“在我的头脑中没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概念,而只有目标市场的概念,只要我发现了我产品的市场(群体),我就会努力把我的产品销售到那里去,而不管它是在哪个国家或地区。”

可见,市场全球化是一种战略思路,属于战略层面的全局规划问题,它强调的是视野的宽度和长远。想象一下我们如何利用望远镜来审视全局?

市场营销本土化

市场营销本土化是指市场营销的学说和实践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基于该国或该地区市场特征的独特性。本土化是一个过程,是在解决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营销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市场营销一般原理与方法同特定国家或地区市场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结果。

市场营销本土化可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包括在基本原理指导下成功地解决了本国、本地区市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市场营销中运用自己独特的组织系统和战略战术成功地开拓和稳固了市场;企业有其鲜明和实效的企业文化和营销哲学;理论界积极响应本国企业界在市场营销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政府建立和完善本国市场的有关立法和制度等等。

可见,营销本土化是一种策略操作,属于策略层面的局部实施问题,它强调的是实施的深度和效率。想象一下我们如何利用放大镜来注视局部?

本土化是市场营销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各国学者和企业家肩负的责任。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thinkglobally,andactlocally)是全球营销的基本战略原则,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土化执行”需要在“全球化思考”的战略思路指导下进行;而“全球化思考”则需要“本土化执行”来实现。

市场营销本土化的原因

市场营销本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环境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市场上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同。

既然市场营销从它一诞生起就带有诞生国的特色,那么,当它被引进其他国家、在那里成长扎根时,就当具有引入国的特点了。这种本土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下面几点:

区域市场环境和特征不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经济任务不同。世界上既有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与地区,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以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甚至有尚处在农业经济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与地区在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经济任务各不同。为了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完成不同的经济任务,就使他们在引入和应用市场营销理论和技术时有不同的预定目标和不同的侧重点。因而在施行中有各自的追求、感受和经验。这些都会使他们再塑的市场营销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地区色彩和时代色彩。

小到一个企业,当它处在不同的区域市场时,它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遇到的市场问题不同,各自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不同,因此所选择和采用的用于解决各自市场问题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当然就有很大的不同。

民族企业的历史与现状

如西方国家的大企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都经历过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搏斗。他们实力强大,雄居全球。他们从资源获取、产品生产到销售已形成了健全的一体化系统。他们可以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开展大范围、大规模的市场拓展,迎受最激烈的竞争,创造最佳的业绩。而其它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独立的,他们的民族企业相对比较脆弱,有的还受制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或受制于外国资本。从实力上、从市场竞争的地位上看,他们更多地处于弱势和守势状态,采取灵活、迂回的战术去占据市场,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而,他们逐渐形成的营销风格必然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带有本国、本民族的本土特色。

各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有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传统,着重个性自由发展;东方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传统,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和谐融合,强调家族血缘式的团结精神;西方人注重物质性的管理与机制,东方人则重视精神的作用;西方人富于开拓、冒险、进取的精神,东方人则善于讲求辩证的张弛进退之道。东西方的这些文化思想都必然会在东西学者们的思想和理论中映像表现出来,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自国家的企业家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而给他们的市场营销附上不同的文化色彩。例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面临恢复经济的严峻任务。由于其岛国特点,国土面积小,市场局限,又是一个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必须迅速恢复经济,并在恢复经济后迅速开拓世界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从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和美国占领当局大力扶持,使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国内市场活跃、扩大了,市场营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企业界的重视,美国市场营销理论开始传入日本,数以万计的学者和经理人员赴美学习。许多企业以美国大公司为典范,学习、吸取美国人的营销思想和方法,从学习美国的销售系统入手,进而扩大至质量管理、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把日本的传统文化、如讲求“和”、“忍”的思想、强调调动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同美国人的科学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式的企业经营模式和市场营销风格。当这些大公司进军世界市场时,面对的是居于霸主地位的美国。美国凭借其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不断以新开发的产品占据全球市场。而处于劣势的日本人则以追随者的身份出现,不急于追求盈利,而先求占有市场份额的目标,用多种灵活的手段进入外国市场,进而扩大市场。日本的丰田、索尼、日立、富士通、卡西欧等因此名噪全球。日本人已经拥有了一套具日本特色的市场营销,甚至做得比西方人还好。美国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在他的名著《营销管理》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本土化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和学习美国的市场营销。在导入初期,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营销理论全面正确的理解,实践上只能照搬模仿外国企业的某些做法或案例,结果成败参半。经过90年代以来的学习探讨,学术界加深消化理解西方的营销学说,开始注意西方理论同中国市场实际的结合,特别是解决中国经济体制从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问题以及其他特殊的中国国情。在企业经营思想、市场规范化、品牌战略、广告、促销策略各方面,针对国内市场的实际,提出不少有创见的观点。不少企业的营销思想也逐步以理性取代感性,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以整合营销取代片面的单一营销,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说明西方理论正逐步同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已渐露端倪。

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本土化,首先,学术界要不断研究吸收当代先进的营销理论成果,兼收百家,融于一炉,提高我国学术界的理论水平,不断从新的高度观察研究中国市场及其营销活动的规律性;其次,应建立一支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成的研究队伍,通过理论研究、咨询诊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将既有利于专家学者的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也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营销水平,促使企业营销更有特色和更有成效;再次,政府部门应根据企业界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所面临的新的市场环境,依据我国国情,从保护资源、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民族工业等方面,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制订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界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活动。

在中国入世这一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更应该树立“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的观念,在市场全球化这一潮流中通过自身不断增强的本土化操作能力来拓展全球市场,赢得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

参考资料: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198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桁、陈信康著,《市场营销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5

abstract:thispaperhasintroducedthesituationofresearchontheconceptculturalmarket"inChina,andpointedoutthedifferencesinitscategories,inherentcharactersandculturalconnotation.thispaperattemptstogiveadefinitionofconstructiveconcept"culturalmarket"inaspecificclassification,withsocialandbehavioralscientificapproach,andsuggesttheresearchchangefromthe"conceptualized"dialecticaltothe"operational"empirical.

文化营销作为营销策略中的一种营销方式,已被广泛运用在具体的营销实践中。自文化营销概念提出至今,其概念的界定一直困扰着研究者,数百篇的相关文献在文化营销的类别归属、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方面出现较大的分歧,未能统一认识。对文化营销概念作出更为科学的界定对深入探讨文化营销的功能作用、实施策略以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营销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对文化营销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综述,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将文化营销确定为特殊类概念———构念(即研究者依据研究的需要所仔细建构或“发明”的一种概念),重新对文化营销构念作出了文义性定义,并建议对该课题的研究应从“概念化”逐步过渡到“操作化”,以便对文化营销作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更好地提高其实用性价值。

一、“文化营销”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文化营销”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中叶,伴随着品牌形象概念(SymbolismandlifeCycle)的诞生,美国学者利维(Sidneylevy)首次提出文化因素在品牌形象塑造中具有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经典名著《营销管理》中进一步强调:“品牌能表达出六层意思: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1]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RSmith)也在其市场细分理论中提及文化因素对市场细分的影响作用。杰罗姆·麦卡锡(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marketing)一书中创建4ps营销理论,再一次明确了文化因素在营销中的巨大作用。随后出现的买方行为理论将文化因素列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之首。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企业文化研究热潮,推出一种崭新的理论观点,即把企业价值观作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并将其确定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由此不难看出,文化营销的思想在市场营销理论中已初露端倪。[2]然而,国外营销学界并未就文化营销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更未对文化营销这一新的营销现象作出理论上的建构,只是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跨文化的营销研究,阐述文化的区域性对营销的影响,尤其是区域性文化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营销组合的影响作用以及所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二)文化营销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市场营销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国内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随着教学与科研的推进,一大批营销学教材、论文及专著相继问世。由此,我国的营销学理论在借鉴西方营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市场营销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自张志华在《上海商业》1995年第4期上发表的《从商业营销到文化营销》中首次提出“文化营销”概念至今,[3]已有400余篇有关文化营销的论文问世。“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理论贡献奖”获得者王方华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营销学的研究。他与伏宝会、肖志兵于1998年合著出版的《文化营销》,标志着文化营销理论在我国市场营销领域真正确立。该书是第一部系统性研究文化营销的理论专著,作者主张在企业的营销理念中注入文化因素,以更好地实现市场营销的个性化和差异化。[4]2005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本存的《文化与市场营销》,进一步论述了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5]同时,一批卓有成就的硕士、博士也对文化营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400余篇有关文化营销的论文及专著,从最初尝试性地提出“文化营销”这一概念,到进一步探讨文化营销的功能意义、文化营销策略及文化营销的应用性研究,这一过程的推进,使得文化营销的概念渐趋明晰,文化营销理论逐渐被建构,进一步充实并完善着市场营销学理论。

二、我国关于“文化营销”概念研究的现状

(一)对“文化营销”概念界定的代表性观点

国外营销学界虽然对文化与营销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尚未明确提出文化营销这一概念,更未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国内对此也没有较统一的界定。目前在国内营销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较具代表性并被人们引用较多的定义有如下几个:

1、文化营销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营销方式。1998年,王方华教授等提出“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6]

2、文化营销是“企业(组织)经营者通过对表层文化(文化载体)、深层文化(文化规则)和核心层文化(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将文化的因素渗透到营销的整个过程中,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增强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7]

3、文化营销是一种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营销方式。它是在营销活动中,企业运用文化造势,建立起一种新的产品———文化需求联系。从产品开发到商标命名、广告宣传等渗入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消费者在获得产品实体的同时,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更注重它们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价值。[8]

4、文化营销是一种协调营销活动中文化冲突的方式。它是“针对企业面临的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采取一系列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减少或防止营销与文化、异域文化的冲突,进而使营销活动适应和融合于当地文化的一种营销方式”。[9]

以上四种观点将文化营销概念归属同一类别,即营销策略中的一种营销方式,但在各自定义的界定项中对文化营销特征的述及却各有不同。第一种观点体现了时代性(“发现”)、区域性(“甄别”)、导向性(“培养”)、独特性(“创造”)特征,但将文化单纯界定为核心价值观而忽略了文化与消费者、文化与产品、文化与营销的辩证关系。第二种观点涉及文化有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但单纯地强调营销者的主观性,遗漏了文化的时代性、区域性特征,未能突出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与以盈利性顾客为核心的营销理念产生了冲突。第三、四种观点抓住了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核心和协调文化冲突的特征,但定义显得单一而不够全面。

5、第二类观点认为文化营销是一种营销活动。“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一种战略性营销活动”。[10]将文化营销划入“营销活动”类别显得宽泛而不具体。定义中涉及文化营销的一些特征,但同样忽略了文化与产品的关系及对文化内涵的界定,有失偏颇。

6、第三类观点认为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的营销,是一种先进的营销理念。“核心是借助于塑造一种全体企业人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来推动企业营销的成功”。[11]该类观点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而不是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界定文化营销概念。

(二)对“文化营销”概念界定的主要分歧

对“文化营销”概念的已有定义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将“文化营销”归入“营销方式”,在这一类别下又有不同的特征说明,如“构建核心价值观”、“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等;第二类是将“文化营销”归入“营销活动”,特征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第三类是将“文化营销”归入“营销理念”,特征是“以文明取胜的竞争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以企业文化为传播手段来沟通消费者”。这些定义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文化营销”概念的类别归属及其本质特征方面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文化营销”概念类别归属的分歧主要在于:“文化营销”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体系中究竟如何归类?是一种营销理念,还是一种传播方式?是一种营销活动,还是一种营销方式?

“文化营销”特征方面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一是文化营销的“文化”含义,是指企业内部的价值观、道德、习俗、思维方式,还是指与外部消费者价值观、道德、习俗、思维方式等的沟通?二是文化的作用问题。它是一种营销的工具手段,还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价值构建活动?三是文化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它仅仅是满足一种文化需求还是应具有更高的价值取向?四是现已归纳出的特征,如时代性、区域性、导向性、独特性等几个方面是否已包含“文化营销”概念的全部属性?等等。造成“文化营销”概念的认识分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营销学本身发展的历史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市场营销”的概念本身也处于不断地修订与完善之中;

二是“文化”概念尚无定论,分歧较大,有影响的“文化”定义就有200多个;三是“文化营销”与“营销文化”出现概念混淆,造成认识误区;四是“文化营销”在市场营销学理论体系中的归属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未能达成一致性的认识;五是“文化营销”的适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等。如果造成“文化营销”出现认识分歧的上述原因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要想对“文化营销”作出科学的定义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三)对“文化营销”构念的文义性定义

“文化营销”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属社会及行为科学范畴,学科归属为管理学。社会及行为科学主要探讨个人或组织在社会或其它情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即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为宗旨。根据社会及行为科学关于概念分类的理论,“文化营销”属于概念类别中的关系概念,反映着“文化”、“营销”及其属性之间的关系,也是科学研究者依据研究的需要所仔细建构或“发明”的一种概念,即构念(construct)。每一个构念都是一个概念,但是一个概念却未必是一个构念。与概念相比,构念在科学研究中常常具有更大的用途和意义:

(1)要能用做科学研究上的概念,构念的界定必须以能加以测量为原则。例如,研究者可用顾客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测验文化营销的功能作用。

(2)为了进行更有效的科学研究,人们往往将构念放入某种理论架构,以探索其与架构中其它构念的关系。[12]如,研究者可以探索文化营销与销售业绩的关系,而得知前者是否为后者的决定因素。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用一个词来代表。语意学理论认为,定义是指有关所用之词的认知意义(cogni2tivemeaning)解释,即对该词的用法解释。定义有很多种分类,如约定性定义(stipulateddefinition)、真实性定义(realdefinition);[13]也有文义性定义(literarydefinition)、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definition)等。[14]科学的构念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文义性定义的特点是在定义中直接述及被界定项所指事物的性质或特征(有时可能是假想的)。由此推断:现有关于文化营销概念的定义多属文义性定义,即直指文化营销的性质或特征。综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文化营销”的特征可归纳为时代性、区域性、导向性、独特性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将“区域性”特征改为“对应性”特征更合适些。理由是:“对应性”特征既包含“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存在文化需求差异),也包含层次性特征(相同区域的消费者同样存在文化需求的层次差异),这样更能体现现代营销理念所倡导的“顾客中心论”思想。

笔者认为,在对现有相关文献和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推断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理论,对“文化营销”构念可作如下文义性定义:是营销者(个人或组织)有意识地发现、甄别和培养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将相应的文化因素渗透至营销过程,以提升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更好地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

这个定义包含了前述四个本质特征:“发现”,体现了“时代性”特征,因为发现的对象就是当时代的消费者,其文化需求必然体现其时代性特征;“甄别”,体现了“对应性”特征,不同区域的顾客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相同区域的消费者同样存在文化需求的层次差异,甄别其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文化营销策略,就可避免细分市场时出现文化冲突与摩擦,从而正确确定相应的目标顾客;“培养”,体现了“导向性”特征,文化营销的导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用文化理念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二是对某种文化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引导与培养,达到影响消费者文化消费观念,改变其消费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的目的;营销主体“个人或组织”,体现了“独特性”特征,营销者属多元变量概念,无论个人或组织在“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营销策略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分析、判断及实施行为,这些行为由于营销者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形成差异化的结果,具体体现为不同的企业文化品牌、产品文化特征所表现出的产品品牌等表征。

文义性定义将“文化营销”这一构念放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架构中,归入“市场营销策略”,其“种概念”属“营销方式”类别。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含着下列四个互相联系的步骤: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确定市场营销策略———市场营销活动管理。策略是用于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市场营销策略就是用于实现营销目标(即交换目标)的方案集合。这里的“集合”是一个复数,由多个单数构成,文化营销只是这个“集合”中的一种。其它诸如概念营销、服务营销、情感营销、教育营销等都应归入这个“集合”种概念之中。从营销的操作方式来看,营销早已不再是单一的传统营销方式,而是当代各种营销方式的高度融洽,如时下流行的网络营销、媒介营销、电话营销等。这些营销方式,作为企业一般都会与传统营销方式有机结合灵活地选择出最适合的营销方式。总之,文义性定义首先将“文化营销”确定为科学研究者依据研究的需要所仔细建构或“发明”的一种构念(construct),归入“营销方式”种概念,其表现为时代性、对应性、导向性、独特性特征。主要功能为增值作用,即通过文化因素的渗透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以实现更好的营销目标。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理论、现代营销之“顾客需求中心”理论,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促成了生产和营销过程中的文化渗透,使二者实现互动共融、各取所需、物我所欲的交换目标。

三、“文化营销”构念研究的发展趋势

迄今为止,对“文化营销”构念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对“文化营销”的本质特征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文化营销”专题研究的成果丰富并完善着市场营销学理论,同时也说明“文化营销”这一社会现象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从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对营销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学者们从众多具体的文化营销实践案例中归纳抽离出一些共同属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营销”这一科学构念,并定位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架构中。

“文化营销”这一社会现象萌芽于营销实践,在实际运用中被发现、总结并逐步归纳上升到理论研究领域。由于“文化营销”是一新兴的社会现象,从发现其功能作用、尝试性的运用到理论研究至今,只有短短10余年时间。“文化营销”的理论研究可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继续拓展和深入,尤其是“文化营销”的类别归属、本质特征、“文化”内涵等问题的研究应逐步取得一致认同。市场营销学属应用性学科。

在对应用性学科的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所处理的主要是实证性的概念。而一个概念是否为实证性者,视此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opera2tionaldefinition)而定。不同于文义性的定义,操作性定义在界定一个概念时,并不直接描述被界定项所指事项的性质或特征,而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在实证性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尤为重要,用它来界定一个名词或概念的最大优点是具有明确而客观的标准,可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和争论,它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文化营销这一类概念不属于物体概念和事件概念,而是属于关系概念类别。这类关系概念的品质并不是可以快速被观察到的“事实”。更确切地说,如果要研究它们,就必须把它们变成可操作的项目,就是把它们变成具体的和可测量的形式。

所有的实证性研究都必须有测量,并且所有的测量都必须把一般的抽象概念变为具体的行为指标。“文化营销”属市场营销学这门应用性学科中的一个多元变量,对其概念的研究应从“概念化”逐步过渡到“操作化”,让文化营销来之于实践,上升到理论建构,再用建构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尽管操作性定义如此重要,但在科学研究中,文义性定义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当一新概念或变量出现时,文义性定义能起到帮助人们了解所研究的变量或事项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以便更好地明确其操作性定义的方向。因此,对于文化营销这种新概念,在目前的研究初始阶段采取文义性定义来探讨其本质特征是与实证性研究的要求相吻合的。

众所周知,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即科学概念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无条件的,而是多方面的、有条件的。概念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的过程或是原有概念的内容逐步递加和累进,或是新旧概念的更替和变革。文化营销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补充的发展的概念。对于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应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67.

[2]孙锦连.论基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营销[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3]张志华.从商业营销到文化营销[J].上海商业,1995(4):8.

[4][6]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76,36.

[5]周本存.文化与市场营销[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

[7]张正林.文化营销简论[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8,8-9.

[8]苏 勇,陈小平.文化营销寓无形于有形[J].行为科学,1998(10):24-26.

[9]崔 霞.论中国企业文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1998(9):64.

[10]钟 诚.文化营销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6,3-4.

[11]姚钟华.文化营销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0(7):46.

[12]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2-13.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6

关键词:营销语言策略归化本土化

我国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就应该恰当的运用好营销语言,掌握一定的营销语言特征与翻译技巧,尤其是体现出它的“归化”式技巧,从而使得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一席之地,通过营销语言的本土化来更好的迎合时代特征、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市场实际需求,进而真正让企业能够在日益严峻化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营销语言的分类

企业的营销语言就是指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营销人员为了说服客户购买他们的产品或服务,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言语行为来推动,从而使得此次市场交易最终完成。这种狭义的营销语言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浓缩性营销语言

所谓浓缩性,就是指这种营销语言的特性就是简单明了,它的使用体现了一种语言的技巧性,就是说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是,却又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语言的具体内容。在当今的营销语言中,广告用语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代表性语言,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的时候,要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高度浓缩产品的功能性语言描述。这些简洁的广告用语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文化,让客户能够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概念,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

2.灵活性营销语言

这里的灵活实际上就是说营销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就是说这些营销语言在各种事物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灵活性的营销语言运用在一些市场营销活动中,将使得营销活动变得更为灵活,有利于促成营销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灵活性的营销语言将非常有利于沟通与营销活动的促成,是一种非常尊重语言运用的客观事实的一种应用型语言,对于市场营销活动来说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语言表达手段。

3.艺术性营销语言

这就是说营销语言具有一种自然风趣的意味,从而使得其具有了一种艺术效应,提高人们对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兴趣。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性营销语言将有助于人们获得最为直观的产品感受,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产品或服务的艺术魅力。那么,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来说,他们是否能够运用具有艺术魅力的营销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市场营销行为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一般来说,优秀的营销人员将凭借生动诙谐的营销语言来获取客户的认可。

以上这些营销语言无论具有哪种特征,都需要注重适度的伸缩性,让客户对营销人员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对于不同的客户要使用不同的营销语言,但是,都要注重其运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否则,营销语言将是失败的,无法起到应有的说服作用。

4.辅营销语言

从本质上来看,这种营销语言属于一种情态性的语言形式,又被人们称之为类营销语言。事实上,我们把它叫做类营销语言,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营销语言的方法和特征所在。这种营销语言是在企业进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利用一些类营销语言来进行产品的推介。比如说,某种羊毛制品会在旁边摆放一只毛茸茸的山羊,这就是一种类营销语言。表面上来看,它并没有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它却起到了一定的营销效果。此外,某些商家所进行的促销演出也是一种类营销语言,也能在某种市场营销的气氛中获得较好的营销效果。

二、营销语言的使用原则

1.顾客至上的原则

营销语言主要针对的就是客户群体,他们是企业营销活动的上帝。对于客户来说,营销人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显然是不可能满足的。但是,营销人员还是要能够有一个谦和的语气,多使用一些表示尊重的语言,比如说“您”“、请”等敬语,从而使得客户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同时,营销人员应该要真诚的面对客户,通过真诚的营销态度来赢得客户的认可与理解,从而容易促成营销活动的成功。当然,这种顾客至上的营销语言使用原则,并不是说为了获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营销人员口若悬河的进行言语行为营销,而是要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从而获得良好的企业信誉,保护好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

2.灵活适用的原则

营销语言虽然说是以所有顾客作为营销的主要对象,但是,营销人员在运用营销语言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就需要努力的去拓展市场需求,那么,这就需要营销人员能够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进行营销语言的运用,真正从心理方面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为企业创造出更多市场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具体而言,营销人员就应该采取灵活适用的营销语言原则,见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要根据这些顾客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年龄差异来采取对象适用的言语行为,察言观色,让营销手段能够迎合顾客潜意识里的消费需求,让他们更愿意接受营销人员的营销语言,而不至于反感,大大拉近营销人员与顾客之间的距离,让营销活动更容易成功。

3.留有余地的原则

营销人员在进行营销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一点原则,那就是要给客户和自己都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绝,否则,将有可能使得营销活动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走向失败。因此,营销人员就应该遵循委婉巧妙的原则,比如说常常运用“能不能……”、“这样恐怕……”等营销性语言,要让语言不冒犯客户的心理,尽可能的发现和挖掘客户的优势和长处,给他们适当的褒奖,让他们在情感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样的商业性营销语言将大大增加营销活动成功的几率,根据不同的消费诉求来进行有的放矢的营销行为开展,可以运用“推、拉”结合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营销语言,让客户在心理上获得最大的情感共鸣。

三、营销语言的本土化

1.营销语言的使用技巧

作为一种专门性的营销用语,营销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需要一定的使用技巧,才能够来促使营销活动的最终达成。这就是说营销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这些技巧包括了:第一,真诚待人。营销人员面对客户的时候,应该重视营销语言使用中的真诚态度,要能够秉持一颗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客户,从而让客户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感。第二,慎重灵活。营销人员在使用营销语言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言辞运用中的慎重态度,要做到营销语言能够为自己和对方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不能轻诺,不要轻易拒绝,不能把话说绝。第三,通俗易懂。营销语言应该要能够让大部分听懂和理解,否则,这种营销语言就是失败的。那么,这就需要营销人员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大众化语言,多用质朴的语言,多用口语化的短句。第四,生动活泼。营销语言还应该体现出绘声绘色的特点,要能够让营销活动变得有声有色,给客户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达成促销活动。第五,简洁明了。营销语言应该不要啰嗦繁复,而是应该力求简洁,概括力强,通过短短的几句话甚至几个词语就能够传达出所需的营销效果。

2.营销语言的本土化

所谓营销语言的本土化就是指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差异性,组合并调整相应的语言转换策略,让营销语言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本土化需求,从而为企业在本土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土化营销就是说企业利用营销语言的“归化式”转换来提升自己在当地的竞争优势,对当地的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然后选取较好的市场环境来进行市场营销。那么,营销语言的本土化应该包含哪些具体方面的内容呢?一般来说,营销语言的本土化应该兼顾营销理念的本土化、目标顾客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营销组合本土化、品牌形象本土化等各方面。

(1)营销语言本土化的原因分析

作为企业来说,为了在当地取得一定的营销业绩,就必须使用本土化的营销语言来获得当地的市场份额,积极主动的应对当地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与机会。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它们运用营销语言的“归化式”转译是有一定原因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企业面临的当地文化影响是较为深刻的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它要想在另外一个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应该首先了解当地的文化与语言特征,深入到当地消费者生活圈子中去。这就需要从营销语言方面入手。企业营销人员应该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背景,恰如其分地将营销语言转换为适应当地消费者语言习惯的话语,才能将市场份额做大做强,让当地消费者能够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和喜欢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②企业面临着更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就应该让自己的营销语言更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跟上他们不断变化的消费观。企业当然不可能盲目的进行营销,必须结合本土化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语言策略,利用营销语言的本土化翻译来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从而增强自身的本土化特征,让当地消费者能够从心理上更好的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③企业还有来自于市场的严峻竞争压力

对于企业来说,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市场去进行竞争,显然是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压力的。尤其当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更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话语策略,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采用“归化式”营销语言来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缓解自身面临的重重压力,比竞争对手更能够虏获消费者的心,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这样的营销语言本土化是一个必要且有效的手段,有利于企业根据本土化需求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尽可能的满足当地消费者的语言文化需求和心理预期。

(2)营销语言的本土化策略

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就应该尽量的使得自身使用的营销语言具有本土化特征。具体实现策略如下:

①企业应该把品牌进行本土化设计

对于企业来说,它们的产品或服务在运用营销语言本土化过程中,离不开创立一个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品牌形象,它将使得当地的消费者更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这个企业品牌文化。这种营销语言本土化策略显然是具有长久性意义的,它将让当地消费者在内心里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本土化印象,而不仅仅是外来形象。比如说西方洋品牌肯德基在中国的营销策略中,就明显包含了一些本土化的营销语言,它在面对麦当劳竞争对手的时候,就采取了本土化的营销语言。它通过长年的宣传与品牌形象本土化塑造,让“肯德基老爹”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得中国消费者内心里认为肯德基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一种亲情、友爱和默契。同样,google中文网站将其中文名转换成“谷歌”,并根据中国的节日和节气来修改其标志,是营销语言本土化的又一个例子。

②企业应该把产品销售进行本土化包装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当地的市场竞争力是逐步培养和挖掘出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的。因此,企业应该在迎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开发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产品和服务来,让当地消费者能够更好的接受这种企业提供的产品。企业应该重视对产品进行本土化营销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并应用当地的各种语言文化因素。这是因为企业的本土化营销中显然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当地的语言文化因素是较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是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它们的营销人员在进行营销的时候,要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特征,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本土语言含义,才有利于与当地消费者进行沟通。这显然对于企业产品的本土化营销策略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的。企业必须在本土化营销中考虑到这些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通过语言归化来达到成功营销的最终目标,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当地语言文化、了解当地语言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进去,有利于成功营销行为的实现。

③企业要重视营销策略的本土化实现

企业在进行本土化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使用营销语言,要在不同的文化间保持中立的态度,为企业产品或服务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去扫除障碍,可以从纯道德的角度来对不同的语言文化保持高度的敬重和敏感,不随意打破或冒犯不同语言文化特征,尤其是对于其固有的标准和习俗以及特有的禁忌等保持高度的容纳态度,促进企业营销语言的本土化进程,突破本土化营销中价值观念因素的影响,本土化营销中教育水平因素的影响,本土化营销中文化优势因素的影响以及本土化营销中物质文化、民族和宗教因素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注重调研,树立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坚持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从而让企业的营销语言尽快实现本土化,有利于营销策略在企业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运用。

总之,企业营销语言“归化”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营销手段,它将为企业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让当地消费者更好的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那么,企业就应该在运用各种营销语言的过程中,既要突破各种语言文化的限制,又要本着充分尊重的态度,深入了解当地语言文化特征,使得企业的营销语言能够与当地特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营销语言的成功转换,为企业在当地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曹炜.商品叫卖语用的构成、类型及发展演变[J].江苏大学学报,2006(02)

[2]陈楚君.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03)

[3]郝渊晓,郭永,邹晓燕.跨国公司营销本土化的动因及策略[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4(Z):96-98

[4]蓝进.国际营销的标准化和本土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8

[5]辛菊.商品推销人员叫卖语言的艺术技巧与逻辑特征[J].山西示范大学学报,2001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7

1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造就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也对营销技能人才主体之一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目前,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樗秤?教育发展潮流,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也在尝试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资源,不少高校都积极开展国外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职市场营销技能人才。但是,由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长期以来注重学生传统营销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仍缺乏。因而,在与用人单位调研中发现营销专业学生有英语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国际商务礼仪欠缺,团队合作能力不强,组织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人才中,主要通过加强英语类课程、商务礼仪课程等方面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但这种方式仅是片面的,不能满足目前企业行业与国际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拉近了人们彼此的距离,让世界变小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全球化视野,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营销活动。因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国际意识、国际文化、国际交际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显得十分重要。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服务于区域互联网零售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商业、服务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具备营销策划、推销业务、在线销售、广告策划、市场调研、公共关系等技能,具备国际视野、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国际商务礼仪和惯例、市场职业素养、商务英文会话写作等素质,具有创新创业知识,能胜任国际市场营销、推销业务、网络营销、促销策划、市场调研、公共关系、跨境电商等工作岗位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3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内容

31知识结构

了解社会常识、消费心理行为知识;了解互联网知识,掌握网上信息传播的途径、平台、销售平台等网络知识;掌握o2o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和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外语,具备基本的和外国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职业领域对应的品牌营销知识、网络营销专业知识;掌握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的原理和规律;掌握广告策划、公关策划、客户关系管理、推销技巧等专业知识;掌握电子商务业务知识;掌握商务谈判、线上销售等专业知识,能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市场营销、商务外语、创新创业三体一线的知识结构。

32素质结构

能尊重别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风俗和宗教信仰,无狭隘的民族观;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具有创意素质、文案素质、演讲与表达素质、人际沟通与合作素质、自愿公平诚信的职业素养。

33技能结构

具备进行市场营销相关实践工作的技能;能从传统途径和新型营销方式来开展营销活动;能熟练掌握国际交往礼仪和惯例,有良好的合作创新精神;能熟练地应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photoshop、microsoftoffice等工具开展工作;能熟练地使用外语进行商务会话、应用文写作、专业资料阅读以及相关资料翻译;具备较强的项目组织、商业谈判、协调沟通、人际交往能力。

4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基于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内容的分析,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解成网络营销、商务英语、促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业务、创新创业等六个不同的能力模块。围绕每一个模块进行对应的课程设置,包括网络营销、广告实务、在线销售、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商务英语视听说、促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推销业务、SYB创业课等多门课程。通过模块与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网络营销能力、商务英语能力、促销策划能力、推销业务能力、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41网络营销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制订网络营销策略;能开展网站建设策划或选择电子商务平台;能策划和装饰店铺;能策划和操作产品上线;能策划和网络广告;能策划网上促销活动;能进行搜索引擎优化;能开展邮件营销;能开展博客营销;能开展社区营销;能分析利用网站统计数据;能评估网络营销效果。

课程设置:网络营销、广告实务、photoshop设计、在线销售、营销策划。

42商务英语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良好掌握英语沟通技巧;能撰写英文书信等商业信函;能进行英语会话;能与外商进行商务沟通。

课程设置: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跨文化沟通、商务英语视听说。

43促销策划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制定营销战略规划;能对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策略提出建议;能进行广告策划与;能策划与实施促销活动;能策划渠道建设;能策划终端营销;能培训营销人员;能对营销团队建设进行策划;能参与营销体系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建设。

课程设置:促销策划、团队建设与人际技能、渠道管理。

44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

能力要素:能明确调查问题;能界定调查范围,确定调查内容;能选择合适调查方法;能制订调查计划;能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所需信息;能整理获取的信息;能统计并分析信息;能进行预测,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能撰写调研报告;能进行调研评估。

课程设置: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

45推销业务模块

能力要素:能收集市场信息;能制订个人销售计划;能明确目标客户;能制订拜访行动计划,并在拜访完毕后填写总结;能做好拜访准备;能在接触客户中识别有效的客户;能应用FaBe等模式介绍产品;能有效促成交易;能结算账目;能进行销售服务;能催付账款;能进行渠道管理;能进行大客户接待;能参与其他营销活动;能应用电话进行良好效果的沟通。

课程设置:推销业务、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经济法、消费心理学、演讲与口才。

46创新创业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产生创业想法;能设计创业计划;能实施创业计划。

课程设置:SYB创业课、创意思维课。

5实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途径

51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有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成为衡量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市场营销人才,就必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外校方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市场实际需求制订合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双方可以各自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双方互认学分或者互认毕业证书。授课形式上可以由外方教师进行授课或者由经过培训过的中方教师进行双语授课。我方学生可以到海外进修学习,感受外国的学习氛围与风俗文化,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外风情。学生还可以进行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选择全日制课程或者非全日制课程。

52吸引海外学生,营造国际氛围

高职院校可以把国际文化氛围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机制,加强学校对外交流的力度,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吸引海外学生来校学习。通过校园内海报、文化墙、微信、微博等沟通宣传工具来营造校园内的多元化文化氛围,致力开展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多元文化的发展与理解。此外,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通过专业活动、竞赛活动等来增进留学生与本校学生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53注重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开展青年教师海外进修工作

学生是教学之源,教师是教学之本,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培养具有创造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国际化学生,就必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专业教学队伍。高职院校可以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同时注重师资的国际化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定期开展教师素质培养、业务培养、出国进修培训以及引进外籍专家校内培训。给予青年教师到德国、美国、新加坡等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学习的机会,让青年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走出来去提升自我,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提升教师的国际素养。

54教育理念国际化,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新增国际化元素课程,以国际化视野构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国际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中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吸收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善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采用成绩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去评价人才,注重学生实战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市场营销人才。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8

西方品牌;跨文化营销;文化差异;本土化

1.文化环境与文化差异概述

文化环境。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文化环境包括影响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及其他相关因素。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消费行为的不同。价值观是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包括核心价值观和从属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营销者很难改变目标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观。但从属价值观却不断变化,企业可以通过各种营销活动,不同程度地改变目标消费者的从属价值观。

文化环境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积极融入全球化潮流中。一国的文化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必然会给全球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各种文化都在经济全球的作用下发生重大变化。

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环境有深远的影响,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宗教、美学、饮食习俗、以及语言的差异会影响当地人对不同文化公司的品牌、产品等的认同感。国际市场营销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并准备对其作出反应,尽力改变这种差异造成的排斥感。作为国际市场营销者,只有抛弃本体文化的优越感,超越自己在价值观、、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障碍,以包容的态度,尊重他国文化,才能减少文化之间的冲突,在跨文化营销中立于不败之地。

2.中西文化差异与中国市场现状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营销环境中的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营销的一大障碍,文化差异对营销活动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文化差异即来自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在“共同心理程序”上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沟通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如西方人强调独立自主、注重生活情趣,但中国人保守、注重尊卑礼仪。中国、美国与法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美学、文学、史学等丰富多彩,有脍炙人口的诗篇、别有情趣的民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复杂,几乎所有大洲都有移民及其后裔在美国社会立足、发展,各民族文化不断冲突,渐渐融合成美利坚文化—丰富多彩、极富包容性、独立性的文化;法兰西民族在近代史上,社会科学、文学、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极富爱国热情和浪漫情怀,十分热爱自己的母语和传统文化。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文化观念上也有不同侧重:中国注重道德观,讲求实惠,有强烈的从众心理,相信权威,人们的价值标准取舍选择唯大唯上唯正宗;美国喜欢超前消费,追求多样化的生活,讲究效率,标新立异,不太爱权威,祟尚个人主义,乐意扮演"牛仔硬汉"或英雄形象;法国保守,民族感强,注重生活情趣,有浓郁的人情味,注重衣着,喜欢度假。可知,不同文化环境下存在各种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跨国营销企业而言都是潜在陷阱,对营销活动造成了一定的文化障碍。在跨文化营销中,造成文化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营销人员往往将自己的本国文化体现在管理之中,习惯用“自我参照标准”理解和看待异域文化。营销人员不由自主地根据自身文化的个性和价值观去理解和处理其他群体的行为,从而引发文化冲突。索尼公司将收录机推向泰国时用释迦牟尼做广告宣传引起了文化冲突,该公司不得不停止播出该广告并公开道歉。沃尔玛在拉美经营的业绩不佳,一个重要原因是拉美人不太喜欢沃尔玛的文化。

中国消费市场现状。自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经历了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国市场逐渐吸引了众多西方企业的目光。中国消费者日趋富裕,对于西方零售业接受程度也逐渐提高,这包括国际连锁超市、百货公司甚至是大量奢侈品销售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消费环境、消费政策环境和文化信息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政策环境不断调整,如购房政策、假期变动、利率下调、鼓励私人服务业等。文化信息环境开放带来外来多元文化、品牌、西方生活方式等,影响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尽管目前国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政府政策日渐宽松,但西方企业仍承担着加强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巨大压力,否则它们将失去部分甚至全部市场份额。

3.跨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跨文化营销是指企业在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环境下进行的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强调达成交易的双方(企业与顾客、客户、分销商、供应商等)的文化背景差异管理。跨文化营销过程主要包括跨文化营销战略管理、跨文化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跨文化产品开发及定价、跨文化品牌管理、跨文化渠道管理、跨文化促销、跨文化服务管理等内容。

企业通过对目标市场地区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从而可有效地组织市场营销活动以规避风险。企业在进入新的文化环境时,要对目标市场地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全面分析,发现文化之间可能会出现的冲突,有针对性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避免营销活动与目标市场地区间的文化冲突。

重视品牌营销,做好营销服务。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品牌营销是运用各种营销策略使目标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服务的认知过程,把企业的形象、知名度、良好的信誉等展示给消费者,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形成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形象。

品牌建立在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基础上。有形是指产品的新颖包装、独特设计、以及富有象征吸引力的名称等。而服务是在销售过程当中或售后服务中给顾客满意的感觉,让他体验到做真正“上帝”的幸福感。

本地化策略,创新跨文化营销理念。本土化策略,是企业力图融入目标市场,努力成为目标市场中的一员所采取的策略,它强调企业以适应环境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管理、营销、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一般通过全面的调查、了解本土的实际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融入性调整。这样有利于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也节省了国外企业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有利于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

产品本土化。跨国公司高质量的产品及其强大的品牌是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强大武器,但跨国公司并未忽视当地市场的特点和居民的消费偏好。如DeLL在跨国经营中,注重产品制造的本土化,讲求技术创新、服务与信誉的整合效率,使消费者群体迅速扩大。DeLL公司运用因特网等现代营销方式与客户直接联系,通过产品本土化制造,确保在365天内将根据顾客个性化需求设计生产的产品交到顾客手中,其价格低于工厂产品的10%以上,并有一流的技术和服务保证,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也非常成功。从1988年宝洁进入中国市场后,在宝洁铺开盖地的广告中,看不到“美国”的字样。十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7大类17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产品名字有不少是中国消费者参与的结果。

人力资源本土化。人的本土化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跨国公司要在中国站稳脚跟,必然需要一批熟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才,使公司的各种行为符合中国的国情,以保证公司运行平稳。阿尔卡特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伯松在谈到其公司在本土化方面的作为时说:“一旦发现中方的雇员能够胜任工作,我们就让外方雇员离开。在中国的外方雇员都有一项使命,就是要培训出最能取代他们的中方雇员。”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纷纷争抢国内人才,重金聘请中国Ceo等人力资源本土化手段已成为这些公司在中国取胜的秘密武器。在中国本土化程度最高的摩托罗拉公司承诺在中国投资15亿元,中国员工达到1万人,本地经理人员比例近80%。

营销方式本土化。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最大的困扰是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中国的商业体系较为零散,市场运作不够规范,许多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忽视了中国销售渠道的特殊性,结果吃了大苦头。宝洁公司早期以广告带销售的模式也不得不做出调整,将整合经销商和强化终端市场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跨国公司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竞争对手最容易发动攻击的是销售渠道,特别是市场终端,谁掌握了销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建立高效的营销整体系统,增强竞争力。跨国公司应通过发展科学、完备、快捷、高效的营销整体系统,建立高水平的营销团队,增强竞争实力。在全球化环境下,西方品牌要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可以通过建立全面的营销体系,选择熟悉东道国文化环境的管理人员,制定符合东道国实际情况的工作标准,使东道国市场和市场发展目标、营销管理层和分销商、市场调研信息以最好的形式组织起来,实现最优营销。要注重培养营销人员的市场调研能力,决策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等。

在跨文化营销背景下,企业应关注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制定在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文化及本土文化等诸方面的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各民族不同价值观的国际市场竞争,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西方品牌要在中国取得成功,必须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及中国的消费市场,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

[1]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凯文·莱恩·凯勒(Kevinlanekeller)(著).卢泰宏,高辉(译).营销管理(第1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加里·阿姆斯特朗(Garyarmstrong)(著).楼尊(译).市场营销原理(第1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4

[3]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9

【关键词】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1、引言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是指建筑企业利用各种手段,选择一定的经营方式在建筑市场上获得并完成施工任务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它的核心是招投标,但又不局限于招投标,它是传统市场营销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但又有别于传统的市场营销,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建筑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行业,源源不断的订单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也就决定了市场营销处于企业各项工作的“龙头”地位。因此,对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影响因素、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2、建筑企业营销的特点

2.1与传统营销“出”“入”有别。传统市场营销以销售商品为突出特点,重在卖,在市场行为中侧重为“出”。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主要是展现自己的施工技术、施工能力,不销售具体的产品,而是要在市场中获取工程订单,在市场行为中侧重为“入”。这也就决定了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的起始点不一致,表现形式不一致,工作重心不一致,是独具特色的营销行为。

2.2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基本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进器,每年的投资额都很大,但与之对应的是全国的建筑企业不计其数,从大型的国有建筑集团到小型的建筑劳务公司,中国的建筑企业可以说数不胜数。就建筑市场的总体态势来说,供大于求的情况长期持续,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僧多粥少的形象客观存在,部分地域和领域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

2.3竞争对手间高度同质化。一般制造企业围绕产品的功能都会有差异化的创新,而建筑产品则是由设计单位根据业主对建筑形象和功能的要求度身定制的,建筑企业要做的就是按图施工,不同企业承建同一个工程,就其最终呈现的产品形态来说是一样的,建筑企业本身对于产品的影响力比较小,竞争对手间高度同质化。

2.4营销与生产高度一体化。建筑产品作为不动产和定制品,其固定性和长期性决定了生产与营销必须高度一体化。客户对建筑企业的认可不仅从其产品,更从其生产过程所反映出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资源配置等全面进行评判。所以,围绕生产并与之相关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视为营销工作的一部分。

3、当前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3.1营销理念简单化,庸俗化。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狭隘片面地理解市场营销,认为市场营销就是招投标,签订单,或者干脆就理解为跑关系,请客吃饭,这都是对营销理念的简单化和庸俗化。事实上市场营销是一门涵盖了公共关系、工程经济、施工技术、企业文化等众多门类的管理科学,是一项以满足顾客诉求为中心的系统工程。

3.2前期工作不细,存在投机心理。由于营销理念的落后或人员素质的缺失,有的建筑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会出现忽视前期工作,对信息掌握不全,对项目背景研究不深,对项目的影响因素琢磨不透,看到招标公告了才匆忙上阵,仓促应战,以投机心理试试看,撞大运。事实证明这样的营销模式是极难有所建树的,既便偶有斩获,也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3.3揽干分离,生产营销脱节。揽干分离,生产经营脱节是当前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特别一些大型的建筑集团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企业由于机构庞杂,生产活动与营销活动难以有效统一。经营部门只追求新签合同额,不对项目的实施负责,生产部门只追求工期和成本,不注重业主反馈和市场开拓,造成经营链条严重脱节,生产经营两张皮。

4、市场营销策略探寻

4.1注重企业文化传播。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不是单纯的承揽任务,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树立和弘扬。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事风格、原则准则、历史沉淀的一种内化和集中体现,是企业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和名片。通常我们提到一个企业的名称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这个企业或喜欢创新,或善于攻坚,这就是企业文化带给这个企业的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也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市场营销中要特别注重弘扬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使客户通过接受本企业的文化,认可并信赖本企业,这是最深层次的营销,也是效果最为持久的营销。在市场营销中弘扬企业文化的手段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企业历史的宣传、精美宣传画册的制作,也可以是“Cl”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既可以是精品工程的展示、新材料新工艺的推介,也可以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内容可以宽泛,最本质的就是传递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强化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以中铁二局为例,近些年通过弘扬“开路先锋”文化,较好地向客户宣传了悠久的企业历史和敢为人先的创新风骨,在市场上树立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锋形象,较好地提升了市场营销的文化内涵,促进了营销工作的开展。

4.2完善营销网络布局。建筑项目在地域上具有分散性,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的营销布局,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广设“耳目”,广伸触角。企业要结合自身的主营业务、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开展详细的市场细分,明确主业,确定重点市场,立足阵地经营,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充分发挥区域营销的市场广度优势和项目营销的市场深度优势,提升市场营销活动的有效性。

在营销网络的建立过程中要着力抓好市场培育,坚持“先培育再进入”。在一些条件成熟,市场潜力大的区域要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针对不同的市场应有不同的目标,也应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市场培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即使短时间内没有经营成果也不能放弃,要着眼长远,持续跟进,潜心培育,耐心争取,按照“培育进入以项目为依托深度开拓”这个步骤进行滚动发展。

4.3锤炼高效的营销队伍。市场营销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对从业人员的精力、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要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营销队伍,在企业中选拔年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营销队伍中来。要注意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修养,特别抗击打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套“10、3、1法则”,即10次投标活动,有3次很有希望,可能会中标1次,这就说明招投标工作是一项成功率很低的工作,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抓好专职营销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动全员参与市场营销,坚持人人都是窗口,构建贯穿企业活动全过程的大营销格局。

4.4科学组织营销活动。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度集成化、关联性的特点。营销工作包括了信息收集、项目跟踪、前期考察、报名、资审、投标、开标、合同谈判、签订合同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环环相扣,层层关联,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营销工作的最终失败。必须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科学组织,以营销部门牵头,协调施工技术、人力资源、安全质量、工程经济、物资机电、财务资金等相关部门围绕工作目标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有专人在不同时间节点对照计划方案检查工作推进情况,将营销活动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使整个营销活动的组织更科学,更合理。

4.5狠抓在建项目支撑。“干好在建就是最好的营销”这是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一条铁律。建筑企业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监管,以在建促经营,以经营带在建,揽干结合,互相促进。建筑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没有什么包装,对价格也较少敏感,客户最注重的就是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实实在在的表现。行动是最好的宣传,表现最好的营销。

以中铁二局在地铁领域的施工为例,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行“三高六化”战略,在建项目面貌焕然一新。所谓“三高”是指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展示高水平,所谓“六化”是指施工生产工厂化、施工手段机械化、施工队伍专业化、施工管理规范化、施工控制数据化、施工环境园林化。通过实施“三高六化”战略,中铁二局有效提升了在建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为市场营销,滚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6整合市场资源,坚持合作共赢。在建筑行业由于各个企业的主营业务有差别,或桥梁,或隧道,或房建,或坝工,或铁道,或机场,或港航,擅长的施工领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间必须整合资源,开展合作,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没有任何一家建筑企业只依靠一个单独的板块就能发展壮大,这是由建设投资的周期性所决定,是客观规律,无法回避。

除开本行业之间的合作,当前一种更新的跨行业的合作模式也越来越成熟,这就是产融结合。利用金融产业的资金优势和建筑产业的技术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为资金找渠道,为项目找资金,互相渗透,互相支撑,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问题方案,与客户一起扫除项目建设的障碍,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是典型的合作共赢。

4.7坚持开放视野,放眼国际市场。建设投资的周期性注定了建筑行业是按波浪式规律运行的,项目建设有上升期、高峰期,也有低谷期,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坚持更开放的视野,到更广阔的空间去谋求发展。由此,放眼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一些大型建筑集团的重要战略。近些年,中国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对FiDiC条款等国际通用规则的运用更为熟练,加之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国门等有利因素,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目前,国内已有相当一部分大型国有建筑集团开展了海外业务,中国建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目前中国企业海外业务辐射的范围还主要集中在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走出国门的企业也还多是一些“中”字头的大型国有企业,但从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及时地、主动地进入国际市场可以帮助中国建筑企业更好地发展。

5、结束语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区别于传统市场营销,呈现出产品同质化、生产营销一体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等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企业要通过更新营销理念,正视当前营销中普遍存在的揽干分离等具体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打造高效的营销队伍,以抓好在建项目为依托,以传播企业文化为营销核心,坚持开放视野,整合市场资源,开展合作共赢,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才能实现建筑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王要武,王浩然.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

文化市场营销学篇10

关键词:市场营销;新趋势;经济全球化

企业营销的营销手段与内容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现状决定着企业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

一、市场营销概念

营销学最早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多是对“推销术”与“广告术”的介绍,真正的现代营销学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生成,标志着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主要为了适应激烈的卖方竞争需求。

综合来看,营销学形成与应用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买方市场、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日益扩张的市场环境等方面。

二、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一)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改革发展,人们对营销学中的一些词汇不再陌生,对营销理论及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一些经济速度发展快的区域里,大型跨国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并且在经营中获得市场营销带来的效益。虽然如此还是有多数人对市场营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较为浅薄,中国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与阻碍,不能确保营销理念的运用,无法保证营销学的顺利开展。从一些数据分析来看,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状况只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现状并不理想[1]。

(二)受到落后经营观念的影响,营销理念不清晰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些企业领导虽然对市场营销有所认识和理解,但是在企业经营运作中却无法将理论用于实践中,工作成效相对较低。在企业中,库存过高、竞争力低下、运作水平低一级市场丢失等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竞争力日益激烈的状况,消费者发展越来越成熟,但是中国企业开拓、把握市场的能力却在形势发展之后,一方面是企业改革造成的各方面矛盾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没有出路,企业经营管理人不知道该如何将市场营销理论应用在经营时间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竞争观念、市场观念没有进入国际竞争中,企业人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将工作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对市场调查研究的不够重视。从而在扩大市场、提高经营能力中,很多企业多事单纯的追求广告投入、宣传手段不具备优势、竞争方式单一、缺乏品牌意识,再就是缺乏长远眼光,这些落后的观念极大的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企业适应国际市场营销活动能力。

(三)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品牌内涵广泛丰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代表着企业及企业产品的形象。品牌内容涵盖了产品质量、企业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承诺的兑现以及消费者满意程度等诸多因素。品牌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策略,由此,塑造品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只有企业行为与形象广告的统一,才能对品牌推广起到强化的作用[3]。

(四)企业市场营销人员素质没有达到要求。中国市场营销从业者素质普遍较低,特别是一些生产性企业的销售队伍。往往工作人员的认识局限于营销等于销售的认识,管理工作落后,营销网络与策划水平低,有的甚至缺乏这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中没有地位无法实现长足发展。

(五)市场营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最大的市场,中国市场营销学刚刚起步,很多市场并没有得到开发,特别是农村市场。在中国,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决定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中国市场营销中,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4]。

三、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未来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和变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绿色营销。绿色营销顾名思义,是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对绿色环保、社会价值等意识的充分表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后期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手段,以保证在产品消费过程中所采取与应用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保护环境。

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少,而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属于低能耗产品;使用后的产品易拆解、回收翻新。绿色营销不仅是顺应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营销策略,而且随着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工业化程度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合理的营销手段方式处理工业对环境的压力,有效的解决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绿色生态健康的地球环境。

(二)文化营销。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生活平的提高,人们消费除了满足基本生活层面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就是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因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文化营销基于市场与消费者,赋予了企业、产品文化内涵,增强企业产品的吸引力。文化营销的市场营销观念应当以消费者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为导向,营销策略组合应当具备丰富的文化品格,营销手段与服务也应当以文化观念作为前提。

在现代化技术力量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同类产品性能十分接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的文化差异性,借助文化营销实现企业经营目标[5]。

(三)品牌营销。当前企业营销已经由实体营销转变为观念营销,从产品营销发展成品牌营销。企业市场营销不再局限于形体的产品,重要的是对一个品牌、形象以及价值观念的推销宣传。企业品牌塑造源于产品销售,只有领先的品牌才能赢得市场。同时,受到人们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营销,消费者追求更高层次、个性化的消费,在购买因素中产品功能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追求。不过,品牌的创立需要企业上下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付出的过程。

(四)全球营销。在经济全球化中,企业对全球优势资源的配置,需要在成本、资源、法律、竞争以及销售等基础上充分考虑,做出科学的营销决策,从而成功占领国际、国内市场。全球营销战略下,一方面企业面向全球的消费人群,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是机遇与挑战的并重[6]。

(五)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简历多是依赖顾客对服务质量评价,企业以口碑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维护与增进与顾客的关系,最终实现营销的目标。在现代市场营销中,服务营销是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之下一个新兴的领域,其中“以市场为中心”和“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本范围,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

四、结论

现代市场营销发展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基础,本篇论文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探析了未来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新趋势,以促进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与利用,为中国商业发展做贡献。(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屹凯,金秀玲.《浅析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20期

[2]翟志华.《解决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2期

[3]王筱r.《试论我国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5期

[4]夏国芬.《试论市场营销战略发展新趋势》.《经济师》.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