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08

人才培养现状篇1

关键词: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现状;解决策略

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体育经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是这一方面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需要提高高校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

1.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现状

1.1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欧美那些体育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已经很先进,拥有完善的培养模型,拥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法,不同的学院类型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可以往不同的机构、企业输送人才,而我国相关的体育学院和体育系,在人才培养上缺乏有效性,只是将体育经济学当做体育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选修,在人才的招收以及培养上方法和形式都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培养模式,但是市场上各体育相关的企业却需要很多的体育经济型人才,这说明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出现严重的供需矛盾。

1.2体育经济人才的师资队伍分布不平衡不合理

对于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队伍的水平也觉得了培养的效果,需要同时有体育和经济方面的教师,组建成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当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办了这一学科专业,也具备了一些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这是因为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中经济与管理类的学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师资力量也很不错,具备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师也都在这样的学校任职,而没有去体育院校,使得其缺乏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师资资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1.3培养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学科条件还不成熟,需进一步完善

在体育人文科学方面当前很多的体育院校以及高校都增设了体育人文学的专业,还有一些高校对这一专业进行了完善,开设了体育产业、赛事经营等研究方向和专业,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等也开始注重体育经济这一类型的人才,纷纷开始招收这方面的研究生,还与国外的院校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开设了短期的相关专业的硕士班课程。但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日益繁荣,市场上对于这一类型人才的需求也很多,而我国开办的相关专业发展的还不是很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1.4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要想培养好人才,就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的高校在这些方面上仍然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无法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很高,既需要体育竞技人才,还需要体育的相关人才,如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经济型人才等。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体现全面性,能够将综合知识和专业的技术技能教学实现有机统一。

2.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经济学科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这也说明了这一类型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在掌握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其他与体育相关的内容也需要了解和掌握,比如有关的政策法规,对于法规更是需要注重,除了体育知识,还要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理论和政策,能够了解现代化经济的分析方法,综合上述要求,可以分析出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体育或者经济相关的职业,如各运动项目,经营管理健身娱乐行业,进行体育经济分析、市场调研与预测、计划和经营管理等。这一培养目标的设定,也对专业的教学以及课程的设置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要将经济学科相关内容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上,用体育相关内容的教学辅助学科的教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市场上对于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实地的市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的调整和完善进行的计划,让教学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要紧密联系市场,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3.1转变传统的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

欧美体育经济发达国家在体育经济人才培养上要比我国发达的多,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会发现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他们对于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上都具有科学、明确、具体、有效的培养目标,而我国的培养目标则是大目标、全面培养;他们的公共课设置上比例突出,可以发现他们的专业课教学设置是有效的,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并不是追求多,而是追求课程的精,在教学上他们更加注重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会使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相比于我国,他们重视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实践的环节很多。因此一举我国当前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要想提高其有效性,就需要对现有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能够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节上都需要进行同步的改革,丰富它们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建构出一个科学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其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有特色、多层次、立具体化以及全方位。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特色课程这三者之间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外创业教学这三个教学环节需要有机结合到一起;在教学方式上都注重对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教学这三个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有机结合,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3.2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践者,因此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等也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要想实现体育经济人才的有效培养,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首先教师需要掌握这一学科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再把握这一学科教学的规律,要与社会相联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有效的实现教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和学生的就业实现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好的就业。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教师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如指掌,并且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能够不断的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以往的学科教学方法,能够积极的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且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参加多样的学术活动,要积极的坚持学习,对于新的学科理论要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保持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进行观念,能够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从而能够建构出科学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满足社会对体育经济人才的新需求。

3.3更新高校体育人才的选拔理念,优化体育经济人才的选拔模式

高校的体育人才选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此需要按照国家的培养目标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来制定选拔的理念,对以往的选拔理念进行创新。搞笑的学科人才需要能够满足高要求、高标准、有特长的原则,并且对于以往教学中强体弱学的教学观念要进行改革,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文化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对学生的年龄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遇见问题时能够有效的进行解决。这就需要高效在进行人才选拔的时候,需要同时注重综合文化课成绩,加上体育特长,以此来提高选拔的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3.4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拓宽办学渠道,建立专业的校外培训基地

在这一学科中包含很多的内容和课程类型,体育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都包含在内。这些课程的教学如果都通过本校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就会让教师觉得有压力,教学任务会变得很大,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无法满足学生知识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校能够加强和社会的联系,能够和当地的拥有财经专业优势的高校进行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加强和高校之间的交流,要加强和学校所在地的体育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实现多方联系,除了教师教授课程外,还需要专门聘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体育经济管理部门以及产业开发部门的专业人员能到校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体育经济能够有更深度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要进行多方合作,拓宽合作的对象范围,如体育相关的产品制造企业、服务公司、中介机构、健身休闲娱乐公司以及健身俱乐部等,加强和他们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能够去公司进行实践和学习,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多样平台。另外,高校还应该和国外的优秀高校多进行交流,以及合作,能够吸取他们身上的长处,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更好的建立校外的培养基地。

4.结束语

体育经济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因此使得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缺乏一套完善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还在不断的找寻科学、具体的培养模式,因此高校应该改变以往的体育经济教学模式,更好的满足社会上这一学科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回寅,王兆红.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经济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陈超.应加快我国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2

[3]刘红华,林勇虎,曹连众.国内外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借鉴分析科技成果纵横.2011

[4]马海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1

人才培养现状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学科是为我国培养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我国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及科学教育输送更多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国际贸易需求要求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现状及市场经济变化开展科学的管理工作,并通过管理工作的强化实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构建。针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现状,了解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与论证,促进工商管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开展。

一、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求的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战略、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能力构建等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工商管理能力成为了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受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影响,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极为缺乏,一部分企业为了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采取在职教育及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知识、在职教育时间不充分等因素影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为了满足我国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工商管理人才缺乏问题,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应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开展教学现状的分析与评测。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及现状分析

(一)现代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受高校教材更新周期长、高校教师脱离市场实际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薄弱、缺乏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是影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加强了工商管理人才实习教育及案例教学,同时,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变化开展了工商管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受学生对市场经济接触少、对企业管理情况接触少等因素影响,理论与案例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对外经济活动中的管理能力,现代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应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求及培养目标开展教学工作。

(二)以教案设计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教材更新周期长使得教学活动中的许多案例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内容。虽然,不同时期下的教学案例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是更加贴近现代市场环境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根据贴近市场环境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出入职场时引用教学案例开展工作,提高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因此,现代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收集时效性较强的经典案例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市场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通过教案时效性促进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三)以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工商管理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商管理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应针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利用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在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设置教学题目。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制定工商管理工作重点及执行方案,组织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理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以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现状为基础开展工商管理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教材时效性问题,高校工商管理教师还应加强与实践企业的沟通。针对教材更新慢的问题了解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设计教案及教学重点。通过教师与企业的沟通,还能够了解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情况,针对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需求开展教学工作,为促进工商管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

在现代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学生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工商管理工作认识、开展自身理论知识缺陷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高校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及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而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检验自身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了解今后自我充实及再教育的重点。而且,在实习、实训工作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还能够从企业需求出发分析、考虑企业现行工商管理体系的优缺点。并通过与实习教师的沟通,检验理论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快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针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工商管理评测知识的教学。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促进现代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现状篇3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来帮助自身实现经济目标,事业单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帮助自身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为了满足现代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对于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同时也借鉴欧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

国内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统一的专业教学措施,使得人才的培养出现大一统的状态,严重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因为高校更新教材的周期较长,教师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偏弱,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表现为实践能力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严重匮乏。另外,我国教育“严进宽出”的特点,导致国内工商管理人才能力基本相同,不能满足市场人才需求,造成难就业,不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未来的职业规划。

国外工商管理侧重于教学实践。大多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每位学生能够在毕业时顺利找到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和个性。国外的先进教学方式包含三个主要环节:课内、课外与校外的实践。课内主要侧重拓展本科学生知识面,课外则侧重在学术研究,而校外大多数是为了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类问题

1.培养缺乏特色。众多高校有着相似的专业,相似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与相关课程,有的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因此专业服务层面指向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混淆与宽泛,缺乏自身专业特色,很难达到市场需要的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要求。

2.培养途径过分单一。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多采取学分制度,可是多数高校在学分互认方面缺乏经验,很少有学校开展选修课程方面的工作。此外,各学校不能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

三、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来制定一个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着该目标,具体设计安排专业课程,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目标制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缺乏基础管理型人才,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培养,进行更为专业的教学,通过这样,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当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用人,让学生毕业入职变得更为顺利。

2.找准自身定位,根据特色办学。为了突出工商管理的特色,学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各方面人才,重视基础,应用方面重视实践,科研则需要着眼于创新性这一个特点。

3.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不仅学校存在自身理论较缺乏,学生自身也不能完全明白该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毕业前的实习,学生就职于工商管理岗位,在实习过程中,着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检验自身不足,增长工商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使自己更适应于该岗位。在增长经验的同时,还要在实习中找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和强化,真正成为可以为社会所用的工商管理人才。

四、改革创新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走向

1.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专业的基础技能和培养出众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当然为了该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学生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且在学习与实践之后可以自主选择留下或回校。这个模式目前广泛运用在全国大多数高校,这样做好处是不仅解决企业招收员工困难,而且更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无法得到社会实践这一缺陷。学生在实习中积累了工作经验,以便于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企业工作。

2.“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学习加拿大的高校以“围绕学生,课内外结合,科学与人结合,创新与教学研究结合”所形成的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这种协同式培养模式下融合,两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形成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并且,这种体系呼吁全民全方面的参与,它的核心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相同,是以人为本,这种体系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综上所述,现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快了全国各高校该专业的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补充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弥补自身缺陷与不足,培养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使其就业能力得到提高,获得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认可,并因此促进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嘉豪.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J].市场管理,2011(2)

人才培养现状篇4

关键词:动漫人才;市场需求;培养现状

abstract:BasedontheChineseUniversityanimationstudentsandcurriculumandotheraspectsofanalysis,concludedthetrainingofChineseuniversitystatusanimation,ihopetostudyanimationrelatedprofessionalpointofreference.

Keywords:animationprofessionals;marketdemand;trainingStatus

目前,根据对国内动漫企业和动漫专业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的考察表明:动漫企业对于动漫人才的需求量是十分客观的,动漫专业的实际生源数量也是十分充足的。首先,动漫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的最直接要求就是“实用”,也就是说动漫企业更倾向于要实用性人才,当然对于高层次动漫人才的要求除了需要实用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因此,对于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因材施教,要突出人才培养方式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然而目前国内动漫专业的教育现状是,大部分的学校基本上是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缺乏进行实践教育的资源。还有就是人才的培养方面过于单一化,没有层次,要么就是培养技工,要么都奔着导演去了。具体的来说目前动漫专业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一、生源特点

当前,国内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笔者自身也是艺术类的考生对艺术类考生的现状比较了解,艺术类考生多半文化成绩不好,而且很多艺术生是把艺术类考试当做一条迈入大学校门的捷径,更谈不上对这个学科的热爱,多数艺术生都是在考前突击参加培训班,所以这部分考生的素描色彩的基本功相对很薄弱,总体来说他们这部分考生的文化修养和美术基本功都是比较薄弱的,也有一类艺术考生本身的文化成绩比较好,这部分考生一般都是只参加本省的艺术加试,因为本省的计分方式是文化分和艺术分的总和,只要通过了艺术类的最低分数线,这部分考生就可以顺利地进入理想的高校。这些情况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进入高校以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都达不到一个理想的高度。特别是动画专业的学生,动画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这一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美术基本功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加之目前高校的教育现状也不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所以大学四年中学生如果不自觉加强美术基本功的修炼,就很难在专业上取得进展。这样就导致高校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制约了整个动画行业的发展。所以,高校在今后的招生过程中,应当在生源质量上多下功夫,严格把好质量关,让真正热爱动画专业的学生,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走进高校大门,并通过学校的专业学习为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设置

目前动画专业在高校里一般是属于美术学院或者传媒学院,又有少数是从属于计算机学院的。这样各个学院、院校对于动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各学院的现有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同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专业的美术学院本身就是艺术类专业见长,所以在制定教学培养方案可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更多地会注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这类院校会加大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注重学生的艺术修为,比如会增加一些艺术的鉴赏课程,鼓励学生探索各种形式的动画表现形式,这类院校往往不重视动画相关软件的教学,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而对于理工科的院校,以计算机学院的下的动漫专业为主,由于自身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开发能力较强,在课程设置上也更多的倾向于软件课程的学习,而往往忽略学生的艺术基本课程的教学。这些院校的学生虽然进入企业以后可以很快的上手,但是后续的能力的提升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类不同院校的生源特点也决定了自身的发展,因为美术类院校在招生之初更加重视学生的美术基本功的考察,而理工科院校往往要求有很高的文化分数。这也是限制各自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不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中应该设置哪些课程,仅依照现有条件进行排课,造成动画专业的毕业生能进入动画制作公司的只占20%左右,大部分都走向广告、网站、漫画、网页设计、网页动画制作等行业,且动画行业的高端人才非常缺失。”①

三、课程设置

近几年随着国家度动漫产业及动漫教育的大力发展,动漫专业的院校仿佛一夜之间遍及了大江南北。几乎是在一年的时间全国就业上百所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可想而知,这样仓促的上马,动画专业的师资从何未来。笔者对高校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了一番考察。

笔者总结了当前动画专业教师的构成特点,现阶段高校专业教师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原有的一些专业教师中调过来或者是同时兼任这个专业的教师,这部分教师里有对动画的理解最多只是停留在动一点软件操作的层面。特别是从计算机专业是软件开发专业的教师,很多学生反映大学几年在这部分老师的带领下学了几年软件,而且还不如社会上的软件培训班来的好。二是,很多学校聘用了一些大学刚刚毕业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这部分教师基本上没有过社会的实践经验,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且责任心不强,这部分教师中还包括一部分“海归”,这些“海归“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阶段的专业不是动画,这种现象在国内的研究生教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部分人只是看上了动画教师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在短暂的海外求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适应当地的环境就已经完成了学业。三是从专业的动画公司聘请的教师,这算是目前动画教育中真正有实力的人,也完全有能力把学生教好。

四、结论

从近几年的高校动漫专业的就业率以及对毕业生所做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动漫专业高校教育已经暴露出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动漫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动漫专业院校的硬件设施不足,动漫专业教师队伍的匮乏,动漫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学生的培养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在这样的现实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专业水平不高,并且缺乏创新能力,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在学校里基本上什么都学过,但是又什么都不精通。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毕业的时候,缺乏竞争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就会呈现出上述动画专业就业的怪现象。由于生源自身素质不高加上高校教学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动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很多动画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失业的尴尬局面,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了改行或者继续深造。曾经的王牌专业,就业大户,如今也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这也给高校动漫专业的教育现状提出了质疑。

注释:

①王正友.中国动画教育现状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年9期

参考文献:

[1]殷科.工业设计适合性人才培养――中美两校校企合作比

较研究,2008

[2]赵竞.动画教育错位竞争浅析,科教文汇,2008年14期

[3]向大顺.新形势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运作探讨,湘潭师范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4期

[4]李雪松.浅谈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

人才培养现状篇5

关键词:化学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坚持教学合一教育思想。培养既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学校的化学专业来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根据学校性质和化学专业的特点,研究符合学校实际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学科建设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1.化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传统的化学教学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看,面临以下问题。

1.1课程设置和培养手段相对单一,学生知识面较窄。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我国传统的高等理科化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满足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尽管对课程设置略有调整,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一,传统化学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较单薄;其二,交叉课程较少,对学生交叉类学科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到位;其三,对化学产业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实习实践基地相对缺乏。

1.2过多地渗透基础课程学习,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学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老师上课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统一的实验内容及要求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迫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基本模式,造成毕业生意识僵化,知识结构大致相同,“百人一面”,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新潜力的开发。

1.3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兴趣不够浓厚。

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迟到现象严重,不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而且无近期目标,对自己在大学期间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甚至上课睡觉,千方百计逃课;有些学生还沉迷于网络和爱情,荒废了学业。也有些学生缺乏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不适应大学里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课堂学习模式,常常是感到进度太快抓不住重点,所以无法听懂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失去信心。另外,教材滞后、教学内容老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所学内容很难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化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同样存在教学内容老化、知识体系滞后的现象,亟待引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1.4毕业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在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并且适应性很差。原本书本上学的东西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派不上什么用场,很多东西要现学现卖;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导致求职的时候失败;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认为自己与同事、领导相处得不够融洽,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现有的工作;当然有的学生抱怨实习或者工作经验不足,与现实产生很大的脱节等诸多问题。

2.对策与效果

针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并卓见成效。

2.1整合相关学科,构建合理的学科平台和课程体系。

其一,打破以往旧的教学模式,形成基础化学课程体系平台,将有机化学和高等有机合成等课程进行合并,构成基础有机化学课程体系。其二,开展相关多种选修课,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课,从而实现在教学计划指导下的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三,构建普通课程学习的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两类理论课核心课程体系,从而适应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其四,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2.2完善创新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

根据化学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构建和实验教学改革目标,为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实验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省重点实验室,设立学生自由创新探索课题,结合本科生创新计划,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定期组织本科生作报告,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采用多种方式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比如座谈和走访,逐渐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机制。

2.3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一,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模拟和显示教学内容,可以创建多种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二,通过网络平台的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三,建立了五大化学等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进入课程平台后,可以浏览到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课件等。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平台上的课件,进一步理解和学习,也可以通过留言板留言和提问,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4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及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为使学生尽快转变身份,我们可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这样就要求学生既要当学生学习好基础知识,又要当好“职业人”进行科学研究,参与产业部门的技术攻关、产品改造等一系列的科技活动,从而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的协调培养下,让学生更早、更快地接触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3.结语

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把握好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剖析问题存在和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断探索并解决相关问题就会逐渐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满足社会对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金伟,卫世乾,买文鹏,杨亮茹,游利琴。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014,13,(3).

[2]刘军安,黄书贤,陈长水,张美冬。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

[3]葛曷一,李国忠,付兴华,陈娟.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4]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理,2014,31,(1).

[5]徐想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J].广州工,2012,40,(12).

人才培养现状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结构性缺失

一、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解析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1.社会需求量大,服装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随着我国服装行业向“自主品牌”的转变,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据中国服装人才网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我国的服装企业的数量超过5万多家,2009年,招聘服装人才的用人单位总共有6185家,提供的岗位数量总多达56455个,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强劲,急需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以及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然而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还无法满足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使服装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增大。据服装行业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服装产业急需懂得经营设计的复合型服装设计师,此类人才缺口高达15万。(数据来源:)。这一人才培养现状使服装行业的发展陷入了人才困境。

2.课程设置落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模糊

随着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服装行业的“结构性岗缺”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据中国服装网数据分析显示,2011年5月,有数百家用人单位总共了7614个职位,而较为活跃的求职人数就高达6万左右(数据来源:),单就数字上来看,这一人才供应量足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问题在于用人单位提供的热门职位,人才的求职意向偏低,服装企业用人需求不大的职位,人才简投反而比较集中,导致服装企业用人的“结构性岗缺”问题突出。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服装人才培养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人才培养通常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服装人才培养的模式呆板,没有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虽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但并非为服装企业所需的“合适人才”。加之,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也相对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错位,而且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与招聘需求不对接,适岗人才严重缺乏。

(二)学生兴趣较低,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

据调查显示,当前,多数服装专业毕业生由于工作不对口、待遇差、升迁机会少等各种因素,导致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偏低。多数毕业生反应,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稍显欠缺。这一问题同时也反应出了高职院校在服装教学与市场需求、社会实践的结合力度还不够,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服装专业学习感到枯燥,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综合能力偏低,无法满足社会对服装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院校服装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思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设置

1.以社需求为指导,合理进行人才定位

面对着持续增长的服装专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首先要进行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既满足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需求量,也要满足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管理、制作、制版以及服装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良好的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学习型、复合型、发展型的服装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服装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要职业需求的为基础,并以服装专业人才素质养成的目标,在发展学生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满足服装企业职业发展变化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服装教育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服装生产管理、工艺制作、设计以及制版技能等,若在三年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全面使各方面技能都要掌握,只会使学生学无所精,造成与市场的服装人才需求不符的问题产生。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合理定位,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与资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职”的特征,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适岗型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建设”这一中心,创新课程设置,在深入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服装市场所需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全面地了解,并根据服装市场发展走势,对未来服装职业需求的进行科学预测,强化对服装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从而设置利于学生职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岗型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为全面培养学生服装设计与服装款式开发能力,教学设计往往都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先进行基础课程《色彩构成》、《设计素描》等的教学,之后再进行《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这一组织体系非常容易与实际的工作脱节,不利于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对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据调查,服装板型、款式以及工艺设计在服装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中具有一体性与连贯性特征。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这一特点,在做好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将这三大服装专业职业技能设计为一个连贯的工作流程,并将其贯穿至服装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与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以设计的服装工作流程为学习内容,将服装的“工艺、款式以及结构”等职业知识技能渗透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中。此外,课程教学内容要在充分了解岗位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同时在“项目教学”设计中,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对岗位的适应性。

(二)有机结合市场动向,开展实战式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服装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状,在服装教学中,要将市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例如,在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可从服装零售着手,使学生对服装产业有一个综合认识,同时在设计教学项目时,将市场需求及其动向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加强学生对商业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真正的懂经营设计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研究实训项目,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模拟性”教学。例如,高职院校可将实训室打造成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场,并结合服装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制衣车间、设计室、展示室以及剪裁区等,将学生置身于较为真实的职业环境之中,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全面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人才需求旺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紧缺。面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在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加强服装行业职业能力要求分析以及岗位需求分析,合理进行人才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英波,邓鹏举,祖秀霞等.“三堂统合”服装专业课程实训改革的探索[J].家教世界,2012,(7):48.

[2]于鸿.对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建设的构想[J].青春岁月,2010,(16):54-55.

[3]郎华梅.服装设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2,(5):294.

[4]李琳琳.浅析高职服装专业教育如何校企结合[J].科教导刊,2009,(3):38.

人才培养现状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人才现状;模式

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发展的进程。在我国,信息技术(it)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58年开创计算机事业以来。1983年我国首次将it产业纳入国家政策,经过几十年发展,it产业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

it产业作为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型行业,需要大批专业化的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支撑。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作为人力资源核心部分的人才是it产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保障充足,必要的人才供应才能实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it人才在it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it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产业的规模和水平,进而决定着产业的未来发展。总体上来说,it人才主要包括it制造业、it服务业中具体从事it活动的从业人员以及其他行业中直接从事与it相关的人员。

一、我国it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1)it人才的总量与结构分析。近年来,我国it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it产业由原来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随着it产业的快速发展,it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it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规模化和专业化。但是,it人才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人才结构上,都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①it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缺口巨大。在我国it产业发展的早期,其从业人员大多为相关行业的技术人才转行而来。随着it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从而导致其从业人员增长迅速。从总体上看,it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是与整个行业的爆炸性发展相比,还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it专业人才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的发展。由于it行业的不断壮大,人才需求不断激增,而人才培养又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使得我国it行业的人才缺口会进一步扩大。②it人才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it人才大体分为高级人才、中级人才、低级人才三部分,也称为精英人才、白领、技术蓝领。it人才的配置状况直接影响着it产业的创造能力,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从业人员总量很大,但是低层次的从业人员过剩,不仅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相反还会加大产业发展的成本;而高级人才的短缺会限制产业的扩张以及整体水平的提升,不利于产业的后续发展。

从我国it产业的人才结构上来看,中低级人才所占的比重偏大,处于高端的高级人才相对来说还很短缺。从it产业内部来看,软件行业人才结构性矛盾最为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两端人才都存在很大缺口。像软件系统分析员、高级软件设计师、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等高端人才都是行业所急需的;另一方面则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编程人员,从事专业应用编码的(软件技工)严重缺乏,这些编程人员处于生产的第一线,需要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2)我国it人才的供求状况分析。①it人才供给状况分析。长期以来,我国it人才的供给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另一个是由社会创办的专业it培训机构提供的非学历教育。此外还有一些在职培训以及海外留学归国等渠道,为it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供应。而高等院校是it人才供给的最主要来源。从高等学校对it人才的培养来看,学科过于狭窄,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计算机及相关学科,课程体系设计不是以职业化为导向,而是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难以适应现今it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一些新兴的it门类及分支在我国高等院校根本没有相关的学科设置,有些学科的发展也十分薄弱。一方面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师资是从计算机等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和深入,再加上缺乏对实际工作的了解,使得教学与现实需要脱节;另一方面由于对新兴学科缺乏广泛、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培养目标上过于宽泛,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多是现有理论知识的堆砌,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这些行业专业化人才的匮乏,很多从业人员只能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摸索。除了正规学历教育,专业的it培训机构主要是为it行业提供非学历的培训。这些非学历的培训大多是由国际知名it厂商的产品培训认证体系所统领。近年来我国it行业培训认证教育领域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发展速度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有网络技术培训、数据库技术培训、软件开发技术培训等。这些都为it人才的供给提供了有效的补充。②it人才的需求分析及预测。it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而我国it人才总量的不足以及it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也使it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在整个人才市场上,it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新兴产业门类的不断出现,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重要行业以及一些新兴部门的人才需求尤为突出。大体上看,我国目前比较急需的it人才主要有软件人才、信息安全人才、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等等。

1)软件人才。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pC市场以及全球最大的it硬件制造基地,但软件产业的发展还很落后,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我国软件人才的匮乏。我国软件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不足,还体现在人才结构的不平衡上。在软件人才供给量方面,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扩大招生以及部级软件示范学院的运作,为软件人才市场输送了更多的人才,这使得我国软件人才供给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总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缓解,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缺口。另外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金字塔形的人才梯队,而我国软件队伍两端人才缺口巨大,中间人才严重过剩。作为低端的软件编码员短缺会增加软件开发的成本,而高级人才的缺乏则会直接影响软件开发的先进性和规范性。由于人才缺乏的原因,特别是高级尖端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软件业自主版权的产品很少。国内市场中的系统软件和大部分支撑软件均被外国公司所控制,特别是系统软件几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2)信息安全人才。当前,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仅关系到it产业能否实现高效率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要构建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大力发展自主技术,走自我发展的道路。而信息安全自主技术的开发离不开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这也是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新兴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的发展,对信息安全专门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iC人才。集成电路(简称iC)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对it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带动效应,iC行业也是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目前我国iC产业的发展还相对较弱,特别是设计开发能力很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而这与我国国内iC人才极度短缺、iC产业高级设计人才和工艺开发人才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

4)网络存储人才。网络存储是一种全新的数据存储方式。随着internet的普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数据存储的容量急剧扩大,数据存储的地域空间也不断扩大,存储市场正在成为it行业的一大黄金市场。从全球范围看,存储市场已经走过市场导入阶段,正处在高速成长期。我国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整个it构架将从原来以计算为中心,逐步变为以数据为中心。网络存储在it产业中也将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

随着网络存储的愈加重要以及高速发展,网络存储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而且除了it企业外,金融、电信、证券、保险等行业,也都将成为网络存储人才的最大需求方。因为对这些以数据为生命线的行业而言,信息就是财富,信息的丢失就意味着企业的业务遭受致命的打击。他们需要专业的存储人才对系统进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与网络存储市场的高速发展相比,我国的网络存储人才则相对匮乏。网络存储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行业内的人才孵化非常慢,因此行业内人才的供给严重滞后于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网络存储市场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

二、加快我国it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

针对当前我国it人才供求矛盾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it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不断加大it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注重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促进我国it产业的快速发展。

(1)加大it人才教育及培训力度,为it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it产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it教育和it培训要适应it产业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要加强高等院校对it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it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多渠道地为it产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it产业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在it学历教育方面,要进一步扩大it教育的规模,构建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根据it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划it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提高it教育的水平。要注重it教育与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结合it产业的发展特点,处理好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使学生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it产业的发展需要。在it培训方面,我们应加强与国际上一些有经验、有实力的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取得培训授权等做法,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it人才培训质量。

(2)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以及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在加大it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任何产业都有不同层次的职位,需要通过不同的培养方式来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针对it行业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现状,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大相关专业硕士、博士招生数量,开展校企联合,扩大办学规模,满足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在高等学校非相关专业广泛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等课程,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为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初级人才方面,it企业需求量最大的就是程序员和技术工人。程序员从事着最基础性工作,而且像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应用人员等也大都是从程序员做起的,对于这类人才培养不能只依靠扩大高校计算机系的招生来解决,而是要通过专门的培训机构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3)加强it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规范化。针对it产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在it人才的培养上应强调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标准,注重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避免那种面面俱到而又缺少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同时也不能完全采取专业培训式的实用主义做法。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要处理好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如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使人才能够真正地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作用。通过优化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认证工作,逐步建立全国性规范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昌祥.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J].中国信息导报,2002(2).

[2]姜奇平,汪向东.信息化人才形势与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人才培养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8-013-1

一、探索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能够符合社会要求,并能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也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同时,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令人担忧,就业率逐年下降。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变向就业的一种方式,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创业潜力巨大,需要学校积极引导。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不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历史比较短,经验不足。因此,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十分必要。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大会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开始被关注。而高等教育创业型教育理念在我国最早提出是在1999年,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很晚。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不利于“双创型”人才的培育。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中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目前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做了许多努力。比如,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许多学校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等等。

尽管这些年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高校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一)没有真正意识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忙于扩建扩招,学校自身资源有限,没有将足够的资金和精力用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许多老师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方式,没有意识到创新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停滞不前。此外,大学生只是忙于考试,而意识不到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只关心能否通过考试,能否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学校、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忽视严重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水平。

(二)适当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近些年,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受到重视,但人才培养现状仍未真正改变。首先,虽然社会、学校制定实施了许多利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政策、制度往往彼此孤立存在,没有形成一套利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合理体系。其次,虽然国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双创”能力举办了许多类似于“挑战杯”的创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发挥出多大作用,学生们并未了解比赛的真正意义,只是盲目的搜集资料,并未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明确的目标导向。虽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高缓慢。首先,学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纳入对教师考核的体系中去,高校教师的薪酬增减以及职位的提升没有与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挂钩,所以现有的考核体系不能对教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激励作用。然后,学生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往往是考查学生对老师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考评,极大减弱了学生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

(四)现有教师队伍水平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匹配。在中国,高校教师往往具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们却缺乏创业与公司经营的实际经验。中国高校教师队伍更加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但缺乏创业经历和公司经营经验。而国外的许多高校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大有有过创业和投资的经历,对企业的各项工作非常熟悉。所以师资队伍水平制约了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发展。

(五)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可选择性不大,没有形成权威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经验丰富,已经开发成了一些非常权威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社会重视度不够,我国至今没有形成权威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这一状况影响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人才培养现状篇9

1.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素质要求。

体育教育人才是指在学校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体育老师,他们占体育教育人才组成中的绝大部分(包括了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等)也应包括体育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教育行政机关的体育教育官员,还应包括从事体育活动指导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必然要反映到体育教育领域中。面对21世纪,许多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适应标准,关于体育教育人才应具有的素质要求,能够被大家共同认可的素质因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1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平,具有优秀的教师风范,热爱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有与人良好合作的工作作风。

1.2理论知识素质。具有扎实雄厚的专业理论水平,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了解当代教育科技发展动态,具有全面的知识。

1.3技术能力素质。具有较强的体育运动能力,掌握1―2项大众普遍开展的运动技术,熟悉现代体育活动项目,了解多种健身方法,懂得提高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手段。

1.4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具有现代大众教育的新理念,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掌握现代专业教育技术,既有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获得信息的能力,又能够与广泛的同行进行远程交流。

1.5创新能力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坚定的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并勇于实践,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1.6综合应用能力素质。掌握一定的实现、实践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健康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效果明显,社会评价高。

2.内蒙古地区的体育教育资源与状况。

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体育教育的资源与状况。经调查。我区高校体育院系承担着全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其办学质量和培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全区体育教育人才的水平。

体育教育资源是指对实施体育教育所应具有的物质和文化条件。首先,从文化上讲,我区是一个明显的多元文化地区,受当地蒙古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热爱户外体育运动,比如在牧区从苏木到旗县几乎每年都举行一次的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的蒙古体育运动项目是必然的重头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城市冬季的滑冰、夏天的游泳也深受群众的喜欢。参加活动的人数很多。这些体育文化形式,为体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校、社区的体育实施一般均比较落后,但活动场所一般较内地广阔,特别是农村牧区学校的操场一般都比较大。非常方便开展跑步,足球等群众体育活动的进行。从气候条件上讲,我区大部分时间阳光充沛,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便于户外运动。这些构成了我区体育教育资源中自然资源的优势,从体育教育人才方面看,虽然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才比内地的相对数较少,但结构还算齐全,大、中、小学及高职专业学院均配备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从事这项工作,正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保持在4000人左右,还有专职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这些人才资源也构成了我区体育教育的基础资源。如果将我区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是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但是如何提高现有体育院系的教学质量更是关系到我区体育教育水平的根本性问题。

3.内蒙古地区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模式而言,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应该是,教育和体育主管部分将教育人才的培养意图通过行政政策指示到专门的人才培养院系、培养院系按照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课程,实施专门教育,教育的学生主体能够承担体育教师的工作,而其他专门的人才,在通过相应的培养渠道,进一步培养成教育领域或体育领域内的其他专门人才。而这只完成了人才培养初级层次,也就是培养的人才能够做到学以至用,高层次的培养,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将人才向着成熟和提高的方向不断推进,以期达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在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应本着“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符合地区实际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式。

培养目标应确定为,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体育人才需要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素质教育要求,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围绕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现状篇10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对外出口贸易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增大,上述三个方面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难以持续,我国经济正处在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过程之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企业利润持续降低、居民消费成本逐年上升、外商投资规模逐渐缩小,我国经济转入中低速增长的趋势已成定局[1]。在这种外需低迷、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的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我们必须思索和面对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个行业发展速度缓慢,但近年来,通用航空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企业数量、机队规模、飞行小时数、从业人数等均稳步增加,这从侧面说明,通用航空市场需求强劲,动力持续释放,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用航空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对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扩大内需、保障民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选项。

1.1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对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就我国经济下行而言,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从2011年的9.3%,下降到2015年的6.9%。直接的原因在于内需不足。就投资需求而言,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投资收到产能过剩的影响,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已经不可能;另一方面,新兴的投资方向并没有真正兴起,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就消费需求而言,随着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转换为全面提升生活品味和质量的需求的转变,但是我国创新供给不足,对消费者新的、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契合性较低。就投资需求而言,通用航空发展将带动机场建设、机务维修、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民航服务业以及民航教育培训等新的投资需求,创造出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对投资的引领,全面提升我国投资需求的质量和品质;成为经济投资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就消费需求而言: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将会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催生新的消费领域,观光旅游,通勤飞行、个人娱乐、培训飞行等的航空消费需求会日益增长,必然会对提升全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品质提升带来重要的影响。

1.2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新技术研发能力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来源。通用航空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从通用航空产业链结构来看,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和制造位于整个通航产业链的顶层。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和制造必然带动新材料、电子、通信、能源、精密制造等一系列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形成一批专业信息、专业技术、专业人才汇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1.3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对促进就业稳定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言,传统的依靠上马大工程项目来带动就业岗位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目前国家应该探索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环境和岗位,为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通用航空的发展除了能够提供大量航空类的就业岗位外,围绕私人娱乐飞行、旅游飞行、公务飞行、航空训练飞行、体验飞行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服务性工作岗位。此外,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一批新兴行业的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激发就业潜力与活力,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

2通用航空航务人才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飞行。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安全形势并不乐观。行业安全事故概率持续走高,给原本就积贫积弱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挑战。提到保障航空安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飞行人员、机务维修人员在航空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而管制人员、飞行签派人员、情报人员、气象保障人员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就通用航空飞行安全而言,不仅仅需要技术精湛的飞行人员和通用航空器机务维修人员来全力保障安全,而且与公共运输航空飞行安全一样,通用航空的安全运行通用离不开机场管制人员、飞行签派人员、航行情报人员、气象保障人员等航务保障人才的通力合作。从一些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飞行事故中,人为因素占50%以上,换句话说,降低人为因素,则飞行事故可以减少一半。因此,要做到安全运行,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但要全面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航空器的工作原理谙熟于胸;不但要熟知各个系统,还要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具有协助机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用航空航务人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通用航空的安全运行,只有保障通用航空安全运行,才能够确保整个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2]。

3通用航空航务人才总量需求预测

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国在册通用航空器总量为2235架次,按照行业平均人机配比来计算,保障人员(特指民航局授予执照的机场运营、通信、气象、签派等专业人员)配比为0.5∶1,应有保障人员1100名左右。根据我国十三五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末我国通用航空器的数量将达到5000架次。以此推算,未来五年内,我国围绕通用航空航务运行保障的人员需求将达到2500名。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预测,未来10年我国通用航空飞机需求量约10000架,其中活塞动力飞机6000架、涡桨动力飞机2000架、喷气公务机500架、直升机1000架,预计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按照产业拉动比1∶10计算,通用航空全产业产出规模约为15000亿元。相应的通用航空航务技术岗位的需求量预计为上万个。同时每年又有一定数量的人员流失,都需要大量补充从事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保障工作岗位的人员。

4我国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现状及培养情况分析

4.1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通用航空飞行量的不断增加,为通用航空运行安全提供航空运行指挥、航空气象分析、航空情报服务、飞行计划制作、飞行动态监管等航务保障等工作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变得更加亟需[3]。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公共运输飞行,轻通用运输飞行,造成我国通用航空航务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有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入职的人员急需强化培训和锻炼,老员工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了通用航空航务工作面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尴尬局面。航务工作涉及到飞行的各个环节,航务人才的良莠不齐给通航运行安全留下了较大隐患。

4.2通用航空航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满足保障通用航空器运行安全的需要,民航院校围绕通航航务保障方面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去培养通用航空一线急需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来满足我国通用航空相关技术工作的需求。但是现行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简单化,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研不深入,不全面,造成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不匹配;(2)专业对应岗位群认知片面化,未能形成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差;(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照搬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运行管理、飞行签派等专业,没有形成具有通航航务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4)实践实训课程不足,未能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衔接,未能为学生提供基于虚拟现实环境下的通航航务技术实训。

5我国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素质及培养措施

5.1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素质结构

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意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品德素质五个方面[4]。(1)意识素质指从事通用航空航务工作的理想、信念、兴趣、成就动机或抱负水平。对于通用航空航务人才而言,保障飞行安全是最高的工作职责,而是否具有良好的从事通用航空航务保障工作的意识素质,是实现这一最高工作职责的首要条件。(2)知识素质作为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的工具性素质。主要为:应急救援指挥和协调技能;包机保障方法与协调技能;通航公司运行控制流程和方法;航空气象资料和图表的分析方法;通航航务管理的方法和规范;航空情报资料处理流程和方法;飞行领航的基本理论等知识。(3)能力素质通用航空航务人才能力素质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方面。其中一般能力主要为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等。(4)身心素质通用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一天24h都可能执行。因此,倒班制、夜班通宵的工作任务、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对于通用航空航务保障人员来时是经常面对的。这种工作性质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极大,需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坚强的毅力、耐力,乐于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等。(5)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同身心素质一样对于通用航空航务人员能否正常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作为支撑,就很难形成高度安全责任意识,进而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通用航空航务保障人才。

5.2空航务人才培养措施

针对我国通用航空航务人才队伍及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应加强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的培养,以高素质的通用人才队伍为通用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应该以培养符合保障通用航空器运行安全的高素质航务人员为目标,以贴近通用航空航务岗位实际要求、贴近通航航务人员自身需求为宗旨,以适应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建设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全面推行校企合作框架内的新型能力提升培训教育模式。按照通用航空航务岗位需求,建立通用航空航务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操作课程体系,通航航务人才培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共享型资源库体系[5]。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整合企业和学校的优质资源,充分体现“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发展依靠学校”的先进理念,为通用航空航务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张亮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J].智慧中国,2016(9):4-6.

[2]董青.通用航空航务现状对民航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交通企业管理,2015,30(11):73-76.

[3]余地,李本水.破解通航发展的人才瓶颈[J].大飞机,2014(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