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09

康复护理训练篇1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折;护理要点;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04-02

老年群体因骨质疏松已经成为骨折易发群体,且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老年骨折愈合速度较慢,这样老年群体一旦发生骨折不仅会影响其活动,严重的甚至要长期卧床,影响其机体功能,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老年患者还会面临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基于此种现状,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一环。我院选取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6.8±9.4)岁。52例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经颈型骨折18例,头颈型骨折患者15例,头下型骨折患者12例,基底型骨折患者7例。52例老年骨折患者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

1.2治疗方法5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9例采取保守治疗法,有28例进行螺纹钉及多根螺钉加入固定治疗,另有15例患者行股骨头与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52例患者住院时长为23d-46d,骨折术后均实施精心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

1.3康复训练内容①术前康复环节:术前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该类型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康复训练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还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康复训练包括日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患肢股四头肌各舒张与收缩30单元左右,且每天保证进行肌肉训练3-4次,且每次康复训练时长为30min左右;日训练还要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锻炼,该项锻炼中要保证患者持续最大耐力[1]。这两种康复训练方式要按照医护人员叮嘱,在无疼痛的情况下进行,且训练的强度、时间、速度等根据患者情况调整[2]。②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该环节的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患者引流管拔出后进行,其康复训练方法仍采用术前康复训练方式,但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要在术后康复训练中逐步加大加强,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调整,切不可操之过急,引起副作用。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还包括参照患者的手术方法,于术后7天左右时添加运用下肢功能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应用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要将患者的患肢置于仪器上,保证位置准确,康复训练之初从康复器一档开始每天3次康复训练,每次持续2小时左右,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二到四档的训练,每次康复训练要保证患者无痛苦。此外,患者的患肢训练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抬肢练习,该训练能够保证患者的协同训练,增强患者全身的功能锻炼,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③出院后康复环节: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时间较长,出院后患者为保证肢体功能无障碍化仍要继续康复锻炼,出院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安全护理措施,并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后对患者进行康复回访。

2护理要点

2.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通过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关注老年患者生理需求两方面[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面,医护人员应该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对待反应较慢的患者要注重放慢语速,保持耐心;老年患者常伴有心理重负,医护人员要常关怀患者,并在治疗的每一环节都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重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了解患者的焦虑原因,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个性化的关注与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关注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推进康复训练工作的进展。此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疼痛敏感性及合并疾病病情等予以关怀。

2.2专科护理专科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牵引护理、术后引流、感染预防等护理环节。其中牵引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皮牵引与骨牵引两方面护理,牵引护理应该进行位置控制,如患者牵引时肢体一般呈内旋位,肢体外展的角度要控制在20-30度,还要注意避免患者牵引绳的断裂与滑脱[4]。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保证负压、堵塞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记录等护理环节。感染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骨牵引针眼感染的预防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保证针眼的清洁、干燥。

2.3并发症护理老年骨折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有压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及深静脉栓塞等[5],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或按摩,并保证患者肌肤干爽;还要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做好清洁;并进行静脉输液,或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2.4功能锻炼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还要进行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护理,该环节护理要叮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医护人员还要予以科学化的指导,以保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钟振美.3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3(1):118-120.

[2]孙玲.中老年骨折护理的研究与总结[J].中外医疗,2011,30(25):127-128.

[3]赵秀芝.老年骨折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0):128-129.

康复护理训练篇2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51%-73%[1]。吞咽功能障碍是指固体或液体从口腔至胃的运动障碍或传送延迟。目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尚无特异的药物治疗,而康复训练已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2]。因此做好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近2年来我科采用综合护理,吞咽障碍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52例,男94例,女58例;年龄41~85岁,平均66岁,出血性脑卒中38例,缺血性脑卒中114例,脑卒中急性期102例,恢复期5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

2吞咽功能的评价

采用1982年日本学者洼田氏提出的30ml饮水试验作为评价吞咽功能的床边检查方法。先让患者坐着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温开水,然后观察和记录患者的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进行评价。①Ⅰ级:1次喝完,无呛咳;②Ⅱ级: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③Ⅲ级:1次喝完,有呛咳;④Ⅳ级: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⑤Ⅴ级:常常呛咳或难以全部喝完。Ⅰ级在5s内喝完为正常;Ⅰ级在5s以上喝完和Ⅱ级为可疑;Ⅲ级、Ⅳ级、Ⅴ级为异常。

3护理

3.1对吞咽困难患者高度重视(1)认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饮食宣教工作,告知其饮食内容、范围及注意事项,并讲明饮食不当的严重危害性。(2)按医嘱进食,观察食物是否与医嘱相符。(3)开饭时间必须加强病房巡视,以监督患者及家属的执行情况。

3.2观察与评估在进餐前对每位患者的状态进行观察与评估,病情是否适合进餐;是否愿意进餐;是否需要协助;完全自理还是部分自理;发生误吸是否频繁;需要何种进餐以及个人的进餐习惯等。

3.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提倡集体进食,以减轻或消除其孤独感。脑卒中患者情绪易紧张,给予安慰或听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舒缓情绪,家属尽量和患者沟通,既可帮助病情恢复又可锻炼舌和咀嚼肌的功能。

3.4饮食护理

3.4.1食物和食具的选择应以糊状或胶胨状为主,以带有粘性的食物,水分尽量混在食物中,因水分易引起呛咳。常选的如:米糊、面条、蛋羹、肉沫汤、菜泥等。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

3.4.2进食的根据病情取合适,坐位:患者端坐在桌前,头正中,颈部轻度向前屈曲位,躯干伸直,手放于桌上。侧卧位:需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使食物集中在健侧口腔,以利咽下。仰卧位:采取30°-60°的半卧位,颈部前倾,偏瘫侧肩用枕头垫起,护理人员位于健侧。

3.4.3入口量及速度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加至1汤匙大小约20-30ml。速度不宜过快,时间约30min为宜,喂饭时患者充分咀嚼,咽下后再喂,切勿心急训斥患者。

3.4.4进食的情绪及环境进餐前避免做任何治疗,以减少患者痛苦和紧张情绪。环境应安静、清洁,并避免呕吐物、排泄物等以免影响患者进餐情绪,让其集中精力进食,以减少误吸。必要时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急救器材。

4康复训练

4.1吞咽功能训练方法如下:训练前先清洁口腔,并按摩口腔粘膜和舌,保护粘膜。①空吞咽及交互吞咽:每次进食吞咽以后,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少量水(1-2ml),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称为“交互吞咽”[3]。②唇功能运动训练:嘱患者闭唇、噘唇和口角上抬;③舌运动:主动运动:患者舌伸出,向上、下、左、右方向运动;被动运动:用湿纱布裹住舌头引导其向各个方向运动,上抬、卷曲、顶上腭,有力量时可用压舌板抗阻。平时应引导患者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如伸舌、吹气、屏气动作的训练。④发音运动:进行单字训练,通过发音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功能,闭锁声门让患者练声发“啊”。训练一般在饭前进行,每次20分钟,每天3次。

4.2咽部冷刺激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喉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大范围(上下、前后)、长时间碰触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在上下午各20-30次,当开始经口进食时,进食前以冰刺激进行口腔内清洁,即能提高食块知觉的敏感性,又能通过刺激提高对摄食、吞咽的注意力,从而减少误吸[4]。

5小结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是一个较复杂的训练过程,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训练,能够使患者的吞咽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对于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确切的意义。通过以上护理及康复,近2年我科此类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朱庸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2]刘毅俊.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90-92.

康复护理训练篇3

的游戏肺康复训练。目的分析游戏性肺康复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应用。方法根据随机和自愿原则,将2018年1月至2019年January住院的80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游戏康复训练。培训期为六个月。货币的功能、质量 属于 生活 和 自理 能力 是 相比 之间 这个 二 组。结果 之后 康复 训练,肺 作用 和 自理 能力 在里面 二者都 组 是 明显地 改进了 索引 在里面 这个 观察 组 是 明显地 较好的 比 那些 在里面 这个 控制 组(p

进行肺康复训练。稳定型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易复发,死亡率高,严重损害患者的心肺功能[1]。研究表明,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预后,延缓病情,提高自理能力,实现自我管理[2]。目前,临床肺康复项目主要包括运动康复、教育指导、心理干预等,但对游戏性肺康复训练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游戏性肺康复训练在CopD稳定期护理中的效果及应用。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087.67)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679.37岁。经计算,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2011年CopD全球诊断标准和疾病分期[3,4]的患者,处于CopD稳定期,愿意合作和支持康复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参与其他康复治疗。排除标准:身体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血液系统疾病、自理能力差、理解障碍和精神障碍。本研这项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均接受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对于呼吸道不适和痰浓的患者,在盐酸氨溴索(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956),每天3次,每次10毫升。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康复指导、健康咨询教育、心理支持等,每月电话随访1次。观察组接受游戏式肺康复训练,即以游戏形式进行主动训练。游戏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个性、情绪等因素。

。自理能力评估:根据自理能力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四种自理能力进行评估[5]。

。测量数据用(s)和t检验表示。p

。经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FeV1和FeV1/FVC的两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

根据表2,两组在干预前的四种自我照顾能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六个月的康复训练,四项自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

。CopD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与未来密切相关。同时,自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康复训练的效果,促进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7]。此外,CopD的稳定期是康复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多数患者在家休息。与住院期间相比,他们失去了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参与热情不高,护理技能不强。家庭康复期间难以满足综合护理要求,影响患者康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opD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明显改善,效果比常规护理更明显,且观察组患者的四项自理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说明游戏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自理能力提高患者能力,促进患者积极开展康复训练,从而全面改善肺功能。主要原因是本研究将游戏应用于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疗的信心,提高了护理效果。综上所述,游戏式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自理能力。对CopD的稳定期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诊断、治疗和预防战略(解读2017GoLD报告[J].国际呼吸杂志,2017,37(1):6-17.

[2]周蔚,朱黎明,曾丹,等.呼吸肌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的应用和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11):1627-1630.

[3]银山.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m].北京:卫生部大学办公厅,2011:10-12.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集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年修订)[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5]郭丽娜,刘堃,郭启云,等.老年人自理能力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8):1009-1013.

[6]拉贝,KF,瓦茨h.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Lancet,2017,13(389):1931-1940.

康复护理训练篇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52-01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在脑卒中患者多数出现一侧肢体偏瘫,而偏瘫患者都有一定的焦虑、恐惧心理,使之产生依赖、自卑、消极情绪。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开展康复护理并使之延续,可以预防和控制继发的发生和发展。应尽早进行功能的锻炼,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语言障碍逐渐得到恢复,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1康复护理的重点

1.1在病情平稳期间进行功能训练:应保持正确,防止肢体痉挛,防止错误代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内容包括:护理,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患侧肢体主动运动的训练。转换,功能协调性训练,坐位耐力训练,卧位起坐训练,动态平衡,稳定性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开始时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免病人感到痛苦而拒绝训练,应合理适度,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还要加强病人的意志锻炼,要顽强坚持,持之以恒。

1.2病房环境的管理和心疏导。偏瘫患者因运动障碍而产生无能感,抑郁心理。

1.2.1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通过耐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告知病人和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能,在康复训练长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逐步的部分或全部地照顾自己。

1.2.2采取保护性措施,改善周围环境,完善训练设施,在走廊厕所等活动场所装上扶手,地面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各种警示标志清楚,清除活动范围内的障碍物。不单独居住,房间内温度、湿度适宜,通风、光线良好。从生活上指导或帮助病人完成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需要保持床单位整洁。

1.2.3注重心理护理及康复过程,了解学习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听音乐、看电视、读书报等情感交流。保持愉快心情,平常心,乐观平和的心态。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开导病人,同时嘱家属给予病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关心病人,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病人的自尊的言行,多与病人交谈,保持自尊,自强的良好心态。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2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合理安排饮食

2.1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诱发血压升高,情绪激动,紧张可使心率增高,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机率,和心绞痛,心肌梗塞发生的机率。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心病、肺炎、哮喘等呼吸道感染也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2.2合理饮食,劳逸结合,戒除烟酒,忌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指导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低盐,充足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每日限盐6g以下,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血液循环的通畅。适当运动,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在寒冷季节不宜早起,起床是动作应缓慢,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防止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更换时,转头不宜过猛,动作要缓慢。

2.3定期体检,防控“三高”。保持血压稳定,有条件者可每日监测血压,一日两次。高血脂患者在适当运动的前提下,可服用降脂药。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mmol/L以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9mmol/L以下。服用药物必须按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减药,加药,停药,并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如有不良症状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2.4保持排便畅通。排便不畅,造成便秘,可使患者感到腹胀不适。引起燥动,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使血压增高,进行排便训练,防止便秘,让患者感到舒适,保持情绪稳定。应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病情许可时,应尽早下床活动,多做腹部轻柔按摩运动,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定时排便。并给予充足的排便时间及隐蔽的排便环境,配合腹部按摩及热敷,促进肠蠕动,也可辅以药物通便如果导、硫酸镁、番泻叶,必要时可给予灌肠通便。

3康复护理的出院后延续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训练护理是一连续性而又漫长的过程,许多留下了后遗症的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护理,需要回家进行康复训练,如果出院后得不到康复训练护理的延续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甚至废用性加重,所以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随访联系,指导患者和家属坚持正确锻炼,合理用药,观察病情,用药知识介绍等,同时介入社区,专业护士的介入,带动和提高了康复训练护理质量。

康复护理训练篇5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全部成功,良好的功能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并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锻炼方法以患者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疼痛为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单侧35例,双侧3例,年龄56~91岁,平均年龄68岁。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29例是外伤性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颈缺血性坏死。

1.2方法根据患者不同,运用专科护理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护理康复训练。

1.3结果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动,行走平稳并且无行走痛后逐渐弃拐,并定期来我院复查,取得满意效果。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并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对疾病康复有一个初步认识。

2.1.2体位指导抬高患肢,两腿之间置外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体及患足穿“丁”字鞋,向病人讲解体位的重要性,不正确的体位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使用便盆时,应从健侧放入,臀部应抬起足够的高度,以便稳妥,并注意避免患肢外旋内收动作。

2.1.3并发症的预防指导患者利用床上的拉手进行抬臀练习,预防发生压疮;用吸管往水杯吹气进行吹气泡练习,锻炼肺功能等。

2.2术后护理

2.2.1早期被动康复肌力的训练在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参与站立、步行的肌肉必须得到锻炼,以保证负重时下肢的稳定。术后当天生命体征平稳后,麻药过后可以做跖屈背伸及踝泵运动。指导家属为患者患肢行向心性按摩。指导病人行患肢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为下地行走打基础。2~3次/d,10~30次/分钟,视病人情况而定。术后第2天进行直腿抬高。如病人未能主动抬起,护士应协助病人做被动运动。

2.2.2中期主动康复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后可做屈膝屈髋运动,屈髋应小于90°。术后第3天大多数病者往往需要协助做屈膝屈髋运动。方法:护士一手托住患者的腘窝,嘱患肢足部沿床慢慢地屈起小腿,直到患者能忍受疼痛的最大范围,之后保持5秒。然后慢慢放平患肢,反复进行。在锻炼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应休息片刻,等疼痛缓解后继续。一天3-5次,每次时间应以病人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为宜。每次协助病人做时多用鼓励语言,使他增加信心。膝关节的锻炼:在腘窝处置楔形枕,进行膝关节的主动伸曲运动。用Cpm辅助锻炼时,应从小角度开始,以病人能耐受疼痛为适宜。开始速度要慢,以后每天视病人情况增加5°-10°。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术后第3天可以协助病人下地行走。术后4-5天,患者开始练习床边站立,离床前应进行体位训练,先把床头抬高30°~60°,无头晕现象再离床。首先协助患者坐起,把术侧肢体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双手后撑,下床时双手扶床沿,逐渐下床。在下床过程中必须有人保护或扶用步行器以减轻患肢的负重。站立时嘱病人患肢不负重,护士应在旁边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现象,防止跌倒。当患者站立时间持续超过30分而没有不适时可以练习行走。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助行器,在行走时,注意尽量走平衡,不要着急。用助行器练习1-2周后,病人行走获得平衡感后再用拐杖。

2.3出院后期康复

因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恢复时间长,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出院时的一些注意事项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以确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延长人工关节使用的年限。如屈身捡物,坐沙发、凳椅,蹲便等应该遵循90°原则,生活中不宜翘二郎腿,不盘腿坐,睡向健侧时必须夹一厚枕,防止患肢髋关节脱位。还应避免提重物、过早弃拐行走等任何增加患肢髋关节负荷的运动。

3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髋部创伤、病变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数量在逐年增加,人工全髋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骨科治疗方法。保证关节的活动度及周围的肌肉无萎缩,才能使假体不易发生松动和脱位,可见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病人平均年龄偏大,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采用讲解、图片、书面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进行指导。康复训练方法应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以鼓励为主。通过做好心理护理、体位指导等,特别是加强术后康复指导训练,使患者能按计划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恢复正常自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手术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康复护理训练篇6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制订个性化心身康复干预训练计划,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生存满意指数a(LSi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aDL、LSia均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帮助患者摆脱家人照顾的依赖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12h)、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1]。脑卒中是严重的致残疾病,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3/4存在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患者不可能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随着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立,护理服务职能的扩展,护理活动范围由医院走向社区、走向家庭,越来越为广大百姓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首次发病的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各社区服务站2010年10月~2011年10月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无明显意识障碍,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诊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1岁;?已婚45例,丧偶或独身5例;小学7例,中学35例,大专及以上8例;在职14例,不在职36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42例。开始干预距发病时间

1.2方法

1.2.1干预前培训:参加本课题的护理干预人员全部由本院社区护士担任。培训内容为学习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方法和项目,统一量表主观指标的评价标准,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和心理咨询方法等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和方法。

1.2.2干预前准备:建立干预对象的健康档案和联系方式。

1.2.3干预频度:每周2次家访,每次家访不少于1h,每月1次集中社区服务点交流,平时保持与患者及家庭日常的联系和指导。

1.2.4干预内容

1.2.4.1心理干预: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体干预措施,每周1次或2次的家访时间,利用温馨的环境、和睦的气氛等唤起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挖掘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热情开导患者,告知患者主动锻炼与保持积极心理对疾病恢复的影响;在每月1次集中社区服务点交流的时间里,邀请自理能力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耐心讲解疾病的康复过程,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开导鼓励患者,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家属进行开导,让家属知道家庭支持对患者康复的作用,使家属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配合护理工作,让患者以最佳心理、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1.2.4.2行为干预:行为干预除了利用社区科普画廊、专程家访及集中培训等各种途径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保健康复知识认知水平外,重点确保健康行为的落实。为确保健康行为的落实采取:家里不备烟、不备烈性酒,做到不吸烟并避免被动吸烟,不喝烈性酒,不熬夜,作息时间规律化。合理膳食,清淡少盐、荤素搭配;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按时服药,提高服药、主动锻炼的依从性。发现手指麻木无力或短暂失明、说话困难、眩晕、步态不稳等脑卒中先兆及时就诊治疗。

1.2.4.3系统康复干预:包括按摩、被动运动、治疗、变换、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系统康复训练中注意保持平稳情绪,练习过程中穿插适当休息,避免过劳;年老体弱患者训练阶段,如安静时心率超过100/min,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有其他异常不适时暂停训练。

1.2.5干预效果评价: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Berthel指数法[1]、生存满意指数a(LSia)[4]对患者进行评定,观察干预效果。

1.2.6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

2讨论

在社区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不仅是患者的照顾者,更是患者及其家属促进健康行为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参与社区护理的医护人员首先要适应从医院护理角色到社区护理角色的转变,把医护工作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脑卒中作为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疾病,倍受关注。大多数患者不能长期住院,带着残疾回家后由于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系统和正规的康复治疗,从而错过最佳康复期。患者往往由于偏瘫造成生活和活动的不便,患者生活质量不高。本实验中,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的同时,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康复干预训练,在家庭内开展康复训练、治疗,使患者肢体障碍康复得到了明显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社区护理干预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获得比较优质医疗服务的办法,规范的康复训练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社区护理干预作为康复治疗的延续,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作为护理人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和专业技术,承担起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做好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玲芝,周菊芝.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42;4357.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7.

[3]殷艳玲,窦丽君,王桂香.家庭跟进服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7B):18731874.

康复护理训练篇7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训练;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51-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在30-50岁,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3,据统计我国患病率为0.32-0.6%。该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另外可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生命存活期往往缩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临床治疗分为外科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如何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摆脱痛苦、恢复自信、达到生活自理,重返社会,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自2005年至今收治类风湿病患者约500人次,通过对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分期康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急性期

1.1急性期关节疼痛剧烈,应卧床休息,夜间睡眠要充足,卧床时要保证正确的,前臂保持旋后卫,髋关节,膝关节尽量保持伸展为,踝关节保持零度位置,避免被褥压迫。

1.2保持关节功能位,避免负重、尽量制动。可使用护膝、弹力绷带等固定和保护关节,也可使用夹板来固定,但时间不要过长。滑膜炎早期阶段的界定很重要,在这个阶段让患者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关节,以避免加重关节的破坏性。尽可能避免在承重和非承重关节施加过度的力量。因为抓起小物件时更需要力量,所以患有活动性滑膜炎的患者更适合使用具有较大周径的工具,并尽量使用双手。另一个基本的注意事项是尽可避免重复动作,因为那样可以加重重力对关节的影响。

1.3通过治疗,关节疼痛减轻。恰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患者完成日常活动的能力,减少疲劳的程度,改善对病情严重性的总体评估和心理状态,并且可以增加疼痛耐受性。可以做适当的运动,以床上运动为主[如伸、屈],这些运动对于维持和改善关节肌肉的功能、防止关节畸形,具有重要的作用,每天坚持,以不引起全身症状为准。

1.4进行局部按摩,对病变关节周围组织进行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缩,提高肌力和耐力,减轻疼痛。

1.5要关心体贴患者,时期增强自信心,详细介绍关节红肿热痛严重时制动和症状减轻早期适当功能锻炼的时间、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重要意义,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亚急性期

2.1每天常规的风湿治疗仪进行理疗后,自关节远处向近处进行轻手法按摩、挤压、推拿、再滑动病变关节,最后做病变关节的被动和主动运动。

2.2急性期由于患者处于制动状态,亚急性期患者疼痛较急性期减轻,应及早进行床上运动,如长期患者保持制动,则很容易引起关节挛缩、肌肉、骨骼的萎缩和骨质疏松,所以要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做好治疗与锻炼相结合,使患者知道适当地进行关节肌肉的主动和被动运动,是维护关节正常活动和基本措施。

3慢性期[病情稳定期]:

3.1关节活动度的锻炼:若受累关节无法充分运动时,要适当的给予辅助运动和被动运动,也可作牵引,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3.2保持和增加肌力训练:可利用橡皮条、弹簧、沙袋等进行锻炼;训练前最好先进行温热疗法,阻力要逐渐加大,次数不宜过多。

3.3步行训练:前期不可负重步行,再步行的基本动作能够完成时,要注意纠正不良步态。

3.4日常生活锻炼:包括移动动作,饮食、更衣、整容、个人卫生等各种基本动作和技巧,在卧床或睡眠时应使病变关节保持功能位,避免屈曲位,协助患者自病变关节远处向近端按摩,然后向伸展方向牵伸关节,最后进行关节的被动和曲伸运动以使关节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另外要给患者以充分完成动作的时间,并努力创造锻炼机会,要多指导少辅助,使患者尽量独立完成,且提高熟练和技巧。

3.5职业技能训练:根据患者的技能、专长、具体功能情况,就其可能性等,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3.6加强关节的保护:教育患者在变换时注意最佳身体独立性关节保护,安全和省力,计划和施行动作时应将关节的过久和过度使用减少到最小,同时应注意省力。活动中尽可能使用大且有力的关节,减少小关节的磨损,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态或动作,注意正确姿位,但时间不宜过长。减少体力消耗,避免疲劳。

3.7心理护理:该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并且可以涉及到全身多个器官,系统,治疗比较困难,常常迁延不愈。不但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心理因素可通过n-内分泌系统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导致其功能紊乱,引起风湿性疾病,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情绪影响疾病的症状变化,疾病的转归,影响治疗和愈后。因此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细致的分析、正确对待,与患者亲切交流,沟通护患感情,告知患者坚持治疗和功能锻炼,完全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这样可以缓解患者的压力,增强其心理抵抗力,使患者感觉到自己也可以积极控制疾病,并参与到治疗中。帮助患者恢复自信心,反复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增强信心,战胜疾病。

体会:主动和耐力、运动康复训练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止痛、消炎消肿,保持关节功能位和适当活动度,防止关节畸形,保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康复训练还防止了废用性萎缩,可增强肌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康复度。护理人员给以具体指导,由家属配合,以利出院后继续坚持治疗训练。

康复护理训练篇8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是指发生中风以后所遗留下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残疾症。脑卒中后康复训练是综合协调地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残疾和因残疾所带来的后果,使残疾者的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在治疗后获得最大的发挥,获得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重返家庭和社会,平等地享受人类的各种权利,提高生活质量。我科利用疗养院优势,运用康复综合手段对30例脑中风后遗症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现将康复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年龄62~89岁,平均73岁。其中脑出血8例,脑梗死22例;病变部位:左额叶12例,双颞叶8例,左基底核8例,丘脑2例。临床伴有高血压4例,伴有2型糖尿病5例。脑卒中诊断标准均按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进行诊断[1],并通过颅脑Ct扫描证实。

1.2方法

1.2.1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1.2.2文体治疗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进行功能恢复,如轮椅篮球、台球、网球、乒乓球、射箭、击剑、轮椅竞速、游泳等,既可恢复其功能和改善体质,又能使患者得到娱乐,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他们积极参与和重返社会十分有利。

1.2.3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为维持及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对患者进行的关节活动训练。被动运动:患者本身无主动肌肉收缩能力,在外力作用下,完成关节全范围活动,以维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挛缩。主动-辅助运动:是通过外力作用为辅助力,辅助力包括人力及机械。主动运动: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进行的关节活动。一般进行此种运动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不受限。牵拉运动:主要用于牵张短缩的软组织以增强关节活动范围。被运动关节周围肌肉应充分放松。运动应缓慢、平滑地完成现存的最大关节活动度。尽可能地保持牵拉力。每种运动次数一般为3~5次,每日2遍。

1.3疗效评定方法临床疗效采用上田敏法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2]。中风后遗症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用问卷、访谈、信访等形式,问卷中又以量表法最为常用。量表应由患者本人填写,即使采用访谈法,亦应让患者自己做出生存质量与健康的有关判断,而不宜由他人填表。确因病情只能由他人代填时,他人填写的量表不宜纳入患者填写的自评量表一起统计分析[3]。

1.4结果30例偏瘫患者经过疗养康复治疗后,有15例(50%)完全康复,可胜任社会工作,12例(40%)患者能够生活自理,仅3例(10%)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照料。

2康复护理要点

2.1体位脑中风后,患者最好立即采取健侧卧位,面向健侧,不让其向后扭转;其次是患侧卧位和仰卧位。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应注意尽量避免采取半坐位。患者家属可为患者进行关节被动运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

2.2平衡训练开始时坐在床上,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子,每次坚持10~15min。然后练习站立平衡,最后步行训练,其步骤为:站立练习,分为助手辅助站立,扶杖站立,坐椅站立,站立时身体左右转动,左右侧弯和前后倾斜。

2.3迈步练习重度偏瘫患者助手协助步行,多采取在瘫痪下肢的脚上拴一根绳子,当患者想迈步时,助手往上提绳予以协助。这种方法患者容易接受,好似本人真的会走了,而由衷地高兴。中度偏瘫患者在床边或扶墙训练;轻度偏瘫患者可扶手训练。要牢记协助者不宜用力牵拉患侧上肢,因为患侧的上肢恢复一般较下肢困难,若将处于瘫痪状态的维持肩关节紧张性的肌肉拉伤,会给后来的恢复造成极大障碍[4]。

2.4登楼梯训练当偏瘫患者登楼梯时,栏杆应在健康的一侧,使患者能抓住它。患者不要望楼梯顶部,以免眩晕。当患者下楼时,栏杆应在患病一侧,患者可以靠着它,防止跌倒。因偏瘫患者跌倒时,几乎总是跌向偏瘫的一侧。

2.5肌痉挛的康复痉挛治疗主张把治疗和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为技巧性动作。在治疗时引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认为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十分重要。早期正确的肢体功能位可以减轻和对抗痉挛肌肉张力。体位以俯卧为主,定时翻身,尽量避免仰卧位。上肢以对抗屈肌为主的伸位,下肢以对抗伸肌为主的屈位。持续而缓慢地牵伸痉挛肌,并且给予按摩,使其放松,反复进行使肌痉挛暂时得到缓解。肘指膝痉挛是康复重点,应用各种感觉刺激诱发肌肉活动,调节各种反射对运动的影响。

2.6训练时间和内容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1周左右,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包括:(1)让患者练习床上左右翻身,这是最基本的躯干功能训练之一。因躯干受双侧锥体束支配,瘫痪一般不完全,恢复起来较快。(2)让患者练习从健侧或患侧坐起,应与翻身训练同时进行,注意不要让患者背靠物体而坐。(3)在患者能独立坐稳后开始站位训练,患者能独自站稳后,让患者重心逐渐移向患腿,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4)在患者可独立站位平衡,患腿持重达体重的75%以上,并可向前迈步时,才能开始步行训练,对多数患者而言,不宜过早地使用手杖,以免影响患侧训练。在步行训练前,先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的转移。(5)在患者能独立坐稳后开始作业治疗,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吃饭、穿衣、洗澡、做家务等。(6)功能训练内容应因人而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活动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度。训练频率至少保持每周2~3天,每天1~2次,每次约30~40min。上肢应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围绕恢复负重行走能力进行训练。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和助力运动为辅。

3讨论

中枢性瘫痪的康复过程中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常将其恢复分为弛缓、痉挛、联带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和正常六个阶段(Brunnstrom评价法)。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抑制痉挛,抑制联带运动对患者的影响。如果患者在二、三阶段不经过康复治疗,只是简单地增加肌力,往往使痉挛或联带运动得到强化,其结果使患者运动功能被异常的动作模式束缚,而不能逆转,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达到Ⅳ级以上者占94.74%。故认为康复治疗在急性脑血管病治疗中有其独特的地位。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早期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应予高度重视[5]。

3.1关于康复最佳时间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必须争取早期康复治疗,尤其在发病后的前三个月内的康复治疗是获得理想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但对病程长者,其潜在功能恢复也不容忽视,应当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也可达到改善功能的效果。根据临床经验,在发病后两年内,如果康复措施得当,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3.2关于早期体位过去认为脑卒中偏瘫一旦发生,大幅度的肢体被动运动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现代康复医学认为,正确的床上体位,对避免患者将来出现异常的痉挛模式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被动的床上患肢姿势摆放和定时变换体位等护理工作,就成为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6]。

3.3关于什么情况下不宜锻炼安静休息时心率>100次/min;舒张压>120mmHg;收缩压>195mmHg;有劳力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在Ⅱ级以上;合并有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肾功能不全;手术后未拆线;骨折愈合不充分、剧烈疼痛;体位变化或运动时血压的反应显著异常;体温在38℃以上;重度心律不齐。训练中出现头晕、恶心、心绞痛、呼吸困难、心律不齐增多至10次/min以上、脉搏>140次/min、收缩压上升>40mmHg或舒张压升高>20mmHg时要及时终止训练。运动量适度控制,严格掌握训练强度,经过休息仍感疲劳,则显示运动量过大,应酌情减量。

【参考文献】

1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65.

2于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81.

3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

4周冠江.脑血管疾病105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5.

康复护理训练篇9

1 心理护理

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往往出现悲观失望的心理,因而所承受的心理负担及社会责任较重,面临突发事件且自身又无力解决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极端反应,如自暴自弃、自残、轻生等行为。因此,必须及早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抚,如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告知训练法的作用原理、目的与效果,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心理支持,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 清洁间歇性导尿

清洁间歇性导尿目的是可以使患者相对处于不带导管状态,以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恢复。不少研究表明作间歇性导尿是神经性膀胱治疗的最佳选择,可定时排空膀胱,避免膀胱过度膨胀,可降低留置尿管引发的合并症,如感染、膀胱失去张力,同时可训练患者自行排尿,减少依赖,增加信心,因此,此方法现已成为急慢性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管理最常见的方法(3)。

2.1 方法指导 为解决患者离院后长期的自我排尿问题,须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自我排尿护理指导.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等制定系统的个体化护理方法。采用分发教育手册(其中包括男性和女性泌尿系统的详细解剖图册),“一对一”个别指导,及为患者提供相互沟通的平台等方式。使操作者能逐步熟练、正确操作清洁间歇性导尿术,并树立泌尿系统终生管理的意识。

2.2 建立定时定量饮水方法 患者每日饮水量一般为1500-2000mL,且要求均匀摄入即125mL/h,24h尿量控制在2000mL以下,以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膨胀(膀胱容量应控制在500mL以下)。具体方案为在早中晚3个时段分饮500mL,在10:00和16:00时段分别饮200mL,晚上20:00时到次日早上06:00时不再饮水。饮水量可根据患者的运动量和环境温度适当调整。摄入的液体食物如牛奶、稀饭、菜汤、饮料、液体中药等均计入饮水量。

2.3 操作准备 操作者准备:操作者(可以是患者或者家属)在操作前应清洁双手,并按手清洁6个步骤进行揉搓,每一步均搓洗2~3遍,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②患者准备:患者的会应充分清洁,先用中性清洗液清洗,然后用清水充分清洗,清洗范围包括:上至耻骨联合下至(包括),左右两侧至腹股沟,男性患者要注意清洗冠状沟,女性患者要注意大小的清洁;③用物准备:清洁的手套(一般使用pe塑料手套)、导尿管(一般成年男性患者选用F10_14号导尿管,成年女性选用F14-16号导尿管,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一次性聚氯乙烯导尿管)、剂(剂可以选择凝胶或水溶剂,也可用具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胶,对于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患者,可以选择用油甚至清水即可,无黏膜刺激性的医用消毒液),棉签和小便壶,需要时可准备小镜一面。CiC术应用 指导操作者清洁双手后,将用物放在便于取用的右侧近端,套上pe手套,左手固定或分开大小,暴露尿道口,右手用医用消毒液消毒尿道口,将已充分的导尿管徐徐插入尿道,直到尿液从导尿管排出。在导尿成功后,应保持尿管的位置,直到尿液完全排出,在拔除尿管时,嘱患者屏气增加腹压或轻压膀胱区,使膀胱彻底排空,没有残余尿存在。同时观察导出尿液的量、颜色、清洁度及气味等,指导患者作好记录。

3 结果

通过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康复力求达到:不用导尿管;随意或虽不随意,但能有规律地排尿;没有或仅有少量残余尿;没有尿失禁,特别没有滴漏性尿失禁,有的甚至可以恢复自行排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宛芳,电子脉冲并排尿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观察,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

康复护理训练篇10

【关键词】脑卒中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总比例的70%~80%[1]。脑卒中最主要的负担是慢性失能而不是死亡[2],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我科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后的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2例脑卒中患者,为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住院病例,诊断符合1995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首次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病程1-3个月,住院病历资料完整。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5岁,住院时间最短15天,最长30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仅采取科内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措施。治疗时间均为4周。

1.2.1康复训练:包括指导患者保持良好肢体的摆放,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定时更换体位,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用呼吸体操来增加感觉刺激和清洁与按摩皮肤等,可以防止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各系统的功能障碍,以及皮肤及其附件的萎缩和压疮。早期康复训练(包括器械及徒步运动),运动训练应按照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从翻身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来进行。主要训练方法为:①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坐起训练,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从患者能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让患肢能做躯干各方向不同摆辐的摆动活动的“自动态”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动态”的三级平衡。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③站立的平衡训练:先站起立床: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站立,让患者逐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患者的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实施站立平衡训练,最后达到站立位的三级平衡。④步行训练:恢复步行是康复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先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再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重点是纠正划圈步态。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aDL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通过作业治疗,动作训练从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书写、工艺治疗-编织、刺绣、绘画、陶瓷、橡皮泥塑,到训练两手协同操作、打字、大结、垒积木、拧螺丝、拾小物品、弹琴,训练手的精细动作能力生活自理辅助器具、家务劳动、户外活动,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采用“一对一”方式,并根据患者功能状态的改善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法,循序渐近地增加训练次数,延长训练时间,一般每天2次,每次45min,每周6~12次,共进行4周。

2评定方法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95分;Ⅳ级~99分。

3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定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康复效果康复组明显由于对照组。

4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这是护理措施中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患者脑卒中后由于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存有顾虑,很痛苦,心情沉闷,情绪焦虑,悲观或恐惧,所以康复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同时,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开导患者,详细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防治知识,并列举成功的病例,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并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以使其了解本病的性质、转归和预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因此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康复过程。

5饮食护理

患者的饮食结构应调整为高蛋白、低糖低盐低脂肪、丰富蔬菜水果、清淡、易消化。辅助进食时让病人取半坐位,将少量食物由病人健侧放入口中,以利下咽。如病人吞咽困难者则以半流质饮食为宜,并防止呛咳,食后漱口避免食物残留在口腔。无吞咽功能者则留置胃管,定量流食,定期换管。根据中医的辨证,阴虚者给予甘凉食物,如绿豆、小米等;阳虚者宜食甘温食物,如胡萝卜等;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者,宜多食白菜、黄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纤维素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高血压者进低盐饮食;注意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戒烟酒。

6讨论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我国脑卒中每年的发病率为185/10万~219/10万[4],脑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难点,也是目前是康复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1971年美国护理专家orem提出“自理模式”,强调个人应对自己健康有关的护理负责,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其提高自我照顾能力[5]。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护理措施是一个复杂的、周期较长的工程。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康复时间越早越好[6]。自我效能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对控制行为和周围环境能力的一种感知或信念[7]。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挖掘脑卒中患者的自动参与潜能,通过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促使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生活水平。成功的心理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基础,完善的饮食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关键,功能锻炼是脑卒中病人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并发症的预防是康复护理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8]。只有上述措施的合理应用,广泛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才能使病人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缩短康复期。因此,脑卒中后做好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100.

[2]wolfeCD.theimpactofstroke[J].BrmedBull,2000,56:275286.

[3]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

[4]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5):388.

[5]韩淑燕.运用orem自理模式对脑出血病人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2):140141.

[6]陈进,倪朝民,陈瑾.影响社区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