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心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01

职工心理培训篇1

【关键词】心理学;职工培训;培训方案;效果

一、心理学在职工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是人脑的重要机能,涵盖了个性心理与心理过程。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实在知、情、意、行等许多因素的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下,个体的思想道德日渐形成与发展,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现如今在时代及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优秀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竞争。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除了加强管理,更应该注重给予职工更多参与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心理原则与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而且为事业单位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

二、职工培训中心理学应用的现状

(一)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不参加培训

部分领导没有把培训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错误地认为培训可派可不派,认为抽调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会影响工作,调班、请人代班增加了单位的负担,总是把眼睛盯在完成当前任务上,忽视职工素质的提高,以工作忙为由,不派职工去参加培训。同时他们认为,培训内容可学可不学,认为自学可以代替培训,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不必到培训中心接受专门培训。

(二)部分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责任心

一些职工认为,学习不学习无所谓,提高不提高没关系,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而是乘机放松休息。因此,培训期间部分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经常迟到或早退,更为严重者在家休息不来参加。这充分体现了职工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岗位竞争意识,没有认识到培训其实是职工的一种福利,反而认为培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或者选择放弃。

三、心理学在职工培训中的应用

(一)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方案制定

良好的心理契约是培训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培训需求分析阶段是缔结心理契约的关键时机。因此培训前双方就要明确相互的期望,了解各自应该在培训中担当的角色。尤其是作为培训提供者的单位,要深入与准确地分析职工的培训需求,定位清楚。现在常用的培训需求模型是mcGehee与thayer提出的三层次分析法,即通过对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层次的综合分析,来客观、准确、系统地识别培训需求。

明确培训需求后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的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者、受训者、培训方法、培训时间、培训环境等。培训方案不能由单位单方面制定,以免影响到职工在培训实施中的参与兴趣;应让职工积极参与,经过充分沟通使双方的需求与期望变得明晰,共同制定符合双方需要的方案。

(二)培训实施中注意把握学习对象的特点

单位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培训具有成人学习的特性,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人学习特点的把握。

一是成人学习通常是问题导向的,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成人学习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投入学习的,是为了应付当前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并希望尽快看到学习成效。作为培训师,要帮助职工认清现有知识技能水平与应有水平之间的差距,激发学员兴趣和动力,使职工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学习。

二是喜欢轻松愉快且有激励特点的学习氛围。成人喜欢受到尊重和重视,喜欢听到积极和肯定的评价。培训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成人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宽松、开放、友好的学习环境,培训效果更好。

三是具有独立思考、自我指导的个性,喜欢参与式的学习等。在培训方法选择上,宜根据培训具体内容灵活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管理游戏、辩论、案例法、实际操作等,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水平,增强学习效果。

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及培训管理者都要注意与职工的互动沟通,密切关注职工的心理变化及要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方法、进度等,确保培训质量。

(三)注重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必须学以致用,否则就是资源浪费。培训结束后,员工需要有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企业要改变将培训等同于一种福利而忽视义务的观念,努力提供资金、设备、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持,创造有效转化培训成果的环境,使受训者尽快尽多地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工作中。

培训后的评估是监督与检查培训效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本次培训进行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手段。在我国,对培训效果评价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价模型,即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四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由于培训效果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因此给效果评估带来很多困难。相当多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只停留在第一、二层次而缺乏更深层次的评估,这对现在的企业培训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财力、精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评估。

培训效果是培训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体现,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培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心理学的应用在培训各环节上充分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契约是无形的,且始终处于变化中,难以确定与量化。这就首先需要管理者在整个培训流程中密切关注受训者的心理需求与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者,虽然心理学理论是无形的,但企业制度是有形且非常明确的,制度决定行为。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它不仅使培训各环节都有制度保障,还能促进心理学的形成并全程加以维护。

(四)针对不同年龄段员工制定不同培训方案

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目标和关注焦点各有侧重,对各个要素的需求程度不一样。所以单位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职工,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年龄段职工制定不同的心理学培训方案。

第一,青年职工。对于18~29岁左右的青年职工,他们重点关注教育和家庭、发展人际关系、获得晋升和较高的薪酬回报。而青年职工一旦在某方面受挫,极易灰心丧气,因而乐观情绪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单位在培训中就要引导职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认知辅导;重点培养职工的决策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注重发展员工的沟通能力、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心理。

第二,中年职工。对于30~54岁左右的中年职工,他们比较关注家庭生活和个人财产的积累、职业瓶颈和职业晋升等。培训中,要让职工体验到他们的奋斗并不只是责任的迫使,更多的是为重要的人不断努力奋斗。单位除了认知培训外,还需要创造机会让职工与家人相处,让职工在工作中的奋斗获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幸福的时刻成为他们愉快奋斗的动力。此外,培训要对技能岗位和职能岗位有所侧重,兼顾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的培养。

第三,即将退休的职工。对于55~60岁左右的职工,他们比较关注个人健康、退休、休闲和社区活动,为此单位要通过培训让他们在即将退休时感觉到幸福。首先,要在认知方面进行培训,培训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老年期的到来,这种退出是一件正常的、合情合理的事情,应该给更强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要为职工提供相应的活动项目,为职工提供长期保持发展的人际关系的纽带。

四、结语

综上,针对事业单位职工的现状,激发和保护职工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从而培养职工主动克服苦难,积极履行职责的精神,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心理学应用于职工培训工作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职工心理培训篇2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园区化;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67-05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迅猛、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和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和公共培训中心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国情差异,我国没有像德国那样由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直接服务于行业内自身没有能力培训企业员工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众多,每年培养了大量毕业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在学校完成,学生的技术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在学校练就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达不到企业对规范技术人才的要求而找不到工作,企业高薪聘不到高素质技术人才,呈现“用工荒”的怪象。

鉴于此,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从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的困境出发,进行了由政府规划出资,在产业园区建设跨企业、跨专业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业生产一线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为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及区域内、外资企业培训输送了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双元制”是在传统的学徒培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元是学校、一元在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也是德国“民族存在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柱石”。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德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深层次发展的产物和载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世纪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长期以来在企业内部师傅带徒弟的员工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工的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企业内部建设了员工培训中心,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往往不具备自己的培训车间。在此背景下,由联邦政府和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但是,跨企业培训中心不同于职业学校是由政府直接监管,而是由各行业协会进行管理。

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联邦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培训企业向行业协会缴纳的税金。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整个行业服务,其主要培训对象:一是针对缺乏培训设备或培训师的中小企业员工,二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企业外培训,三是针对社会人士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二)我国“双元制”实践的现状分析

“双元制”职教模式在我国实践的三十几年来,已逐步为我国职教界所接受和理解,但一些借鉴“双元制”模式办学的实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究其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我国的学生是入学,是学校招生;而德国的学生是入企业,是企业招工。在德国,不同的企业招收的员工合起来组成学校里的一个班,在学校上理论课,然后各自回到企业里去上实习课,实习课全部在企业完成。而在我国,由于学生的身份单一,企业不愿做培训,是学校承担了本应由企业开展的培训课程。

在我国实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由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学校各自为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极少,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学校实际扮演校方和企业方的“双元”角色,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培训任务全部在学校完成。其主要弊端体现在:企业参与不足,学生的技能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并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培训对象范围广,资金来源有保障

当前,导致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其深层次“症结”是企业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本企业员工,花大力气、高成本培训学校的学生不值得,学生培养出来了,也不一定留在企业工作,因此,不愿意将设备、培训师和资金用在学生的技能培训上。近些年,为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先后实施了“订单式”定向培训、“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模式面向窄、受益企业少,对提升区域行业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的辐射不足,尤其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实施这些模式。另外,培训资金的来源也基本上依赖学校的投入和设备。

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可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难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训对象范围广。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与将培训中心建在职业院校内的主要不同是培养对象变了,职业院校只培训本校的学生,而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则面向整个行业,主要培训对象是职业院校学生和产业园区企业员工,也针对行业工人及适龄青年开展岗位培训。二是资金来源有保障。产业园培训中心的培训对象是面向整个行业,因此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及产业园企业缴纳的员工培训税收。资金来源渠道多,大幅减轻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压力,也是培训中心建立长效管理运营机制的保障,依托产业园培训中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可得到培训并成为企业员工,是校企双赢的结果。

2.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员培训质量

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周边邻居都是行业内的企业,自然会拉近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成为企业与学校的中介。建设产业园培训中心的目的是为产业园和区域行业培训输送技术工人,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培训中心前与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培训的学员可直接面向产业园企业就业,等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委托培训中心培训学生,这有效解决了我国企业不愿做培训的现实难题。

由于培训中心的学员既是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学校和企业将会由原来的不情愿合作转变为想合作,因为职业院校希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企业希望得到技术好的员工,所以依托培训中心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一方面,企业愿意提供最新的设备、技术和培训师来培训学员;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也可根据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校企合作在培训中心开发培训模块、培训课程,直接面向整个行业,培训行业企业员工。

3.整合优质培训资源,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近年来,国家教育劳动部门及各级政府相继下拨了大量专项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对提高人才培训质量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各校争相努力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校际交流甚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尤其是学校之间设备的重复率很高;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足,学校只管申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考虑区域企业需求实际不足,往往区域院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所培养的学生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不够;校内设备大量闲置,利用率极低。大多数学校设备数量多、质量好,甚至连德国等国家的教师都感叹我们的培训设备太好了,但实际调查显示,个别院校设备全年利用率甚至不足60%。另外,培训基地建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使得学校难以开展针对区域行业企业的培训服务,导致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通过政府整合资源管理,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突破学校围墙的隔阂,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和实施本行业内最新技术,面向整个行业开展员工培训,而且还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中介,院校教师也可以在培训中心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真正有效地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由于技能培训不足而导致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

(一)“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设想是在我国现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学校的实训车间分离出来,将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中,统筹规划,建设跨企业、跨专业的综合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我国现行模式的区别是,职业院校只承担学生的理论课教学,学生前两个学年的基础实践教学全部在产业园培训中心开展;“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德国“双元制”模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在德国学生的技能培训全部在企业开展,但在我国,由于企业不做培训,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实际难题。

“双元制”本土化模式在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引进和实施德国相关职业标准,在学员培训模式上实施“双元基础、三地互动”,如图2所

示。依据“双元基础、三地互动”模式,高职院校负责综合素质课,如思想品德、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专业理论等理论课程的教学,产业园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实践基础技能,如车削、铣削、钳工、焊接、测量、钣金、气动与液压、aHK组合件制作等培训模块。学生参与生产、设计、实验、核算、质保、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是在第三学年,在合作企业开展。

(二)培训模式园区化

基地学校招生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即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招生,产业园区培训中心需要各专业招多少人,学院就对口招多少人。学生报到时,产业园、学院领导、培训师、企业在学生中进行招聘,与录取的学员签署培训协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与企业可同时签署用工协议。

产业园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培训管理制度采取企业标准,学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均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具体如下:实施8小时工作制,让学生提前两年“身临企业”培养企业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学员的实习产品采用0分或100分评价标准,即产品的尺寸精度、产品质量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区别于我国在学生实训作品评定、技能鉴定等考核中采用超差扣分的方式。

(三)运行机制企业化

产业园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代表企业从事学员的技术培训,与目前建于各院校内实训中心的区别在于:以产业园区为依托而不隶属于某一个企业,与职业院校有联系但不从属于某一职业院校,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受政府财力支持,为整个行业服务。

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人事结构如下页图3所示。培训中心顶端设计由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局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董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采取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角色定位为“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中心与学校和企业均为合作关系。

培训中心运营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和园区管委会提供,主要包括培训师工资、设备维修、培训耗材、水电消耗等。培训中心企业化的运行机制是基地有序、高效运营的保障,可有效解决国内现有“双元制”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带来的以下弊端:难以开展针对行业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导致设备资源闲置,利用率低;难以招聘培训师,因为参照学校教师的标准,对学历、学位、职称要求较高,那些具有多年企业经验的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很难满足要求;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投入,必定会造成学校想方设法压缩培训经费、培训时间,从而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建设了高标准的培训基地,但闲置时间比较长就是这个原因。

培训中心“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培训模式园区化、运行机制企业化“三化”的整体建设目标缺一不可。离开本土化,即脱离了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与国家的体制和财政政策不符;缺少了园区化、企业化,跨企业培训中心即成为学校的实训中心,将很难在教学改革及运营机制上实现大的突破。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管理及运营机制

(一)培训中心的管理架构

1.顶端设计,成立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

培训中心组织架构的顶端设计是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阳江职院成立的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阳江职院的主管领导担任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成员由阳江职院和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员组成。管委会职责是:制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运作模式、培训模式、经费来源及使用等重大事项;培训中心管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或审查培训中心建设和基地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培训中心管委会直接领导培训中心总经理(基地负责人),并建立总经理考核机制,可根据具体情况任免总经理。

2.管理机构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培训中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管理,采用独立法人、独立账号制度。培训中心管委会充分授权总经理开展工作,并按期做好财务与经济审计工作。阳江职院指派一名专任教师挂职担任培训中心总经理助理,协助总经理安排、管理阳江职院学生在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学工作。

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员工招聘及工作安排,人事管理与激励,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控制;制定培训计划,改编培训资料,确定培训内容,监控培训质量,组织aHK毕业考试,改善培训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师;负责拓展对外培训业务,负责基地学生管理与劳动纪律、就业等工作;积极增加培训中心培训收入,控制人员、培训、能源、材料、设备等发生的一切费用,保障基地财务正常运行;完成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安排的其他任务。

3.人事组成

培训中心人员组成:总经理1名、助理(经理办公室)1名,财务1名、协调员(接待办公室)1名,专、兼职培训师15人。培训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总经理依据人事考核制度,以年为单位考核培训师的工作量,并依据培训教学质量、aHK考试通过率及是否发生设备人身安全事故等方面实施绩效奖罚。

(二)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学管理办法

阳江职院统一招生,经培训中心组织面试,面试合格者,成为培训中心的学员。学员前两年教学安排基本按照8U12的标准,即8周理论课、12周技术培训课,按照工学交替的原则,学校承担8周理论课教学,培训中心承接12周学员技术培训。第三年,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学员参加aHK技术工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学员在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

学员的技术培训采取企业标准。区别学校的45分钟上课制度,培训中心采用8小时工作制,并严格规范学员职业素质:严禁不穿工作服进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为每位学员配置更衣柜,学员进入培训中心应将手机等物品放置在个人更衣柜,严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使用手机;严禁学员迟到、旷工行为,有3次以上迟到、旷工行为的,将解除培训协议。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营机制建设

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培训中心运营模式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提高企业活力。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内部监控,并引入第三方财务审计机制,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培训中心运营初期,地方政府和阳江职院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以确保培训中心有序开展学员培训。

培训中心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的关键是自身的造血功能,因此,在培训中心运营的第二年,培训中心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基本经费:一是培训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学员签订三方协议,企业将承担学生的大部分培训费用。二是培训行业员工。通过与地方政府、市人社局及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员工培训。三是承接技能鉴定。四是针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建设区域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有效扭转我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践因企业参与不够、缺少培训资金等原因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的发展困境。依托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提供优质平台。培训中心通过实施“企业化”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可有效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在提升技能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最大化资源投入效益方面,可破除将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的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源浪费的多种弊端。

参考文献:

[1]王善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探析及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2(9):178-179.

[2]吴晓天.德国职教新模式――跨企业培训中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培训,2008(4):48-49.

[3]张建荣.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1(6):26-28.

[4]吴晓天.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讨――浅析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J].全球教育展望,2009(5):84-88.

[5]菲利克斯・劳耐尔.“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68-71.

[6]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44-54.

[7]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职工心理培训篇3

第一条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规范我市建设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以下简称《决定》)和《建设类培训机构资质管理暂行规定》(建教[*]13号文,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培训改革,加快提高我市建设系统劳动者素质,提高本系统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结合我市建设系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决定》精神,坚持职业教育培训为企业、社会和劳动者服务的方向,把培养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加强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培训,把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

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

第三条根据市建设系统行业特点、职业需要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与国家建设部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职业教育培训实行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岗位资格性证书制度,并对市建设行业的从业人员实行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从业前培训和职业性培训制度。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建设系统各职业培训机构,主要用来调整和规范培训(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基地、市建委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领导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领导办公室(下简称岗培办)、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领导办公室考试中心(下简称考试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领导办公室年检中心(下简称年检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下简称指导中心)等培训机构建设类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注册类和资格性培训行为。

第三章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能

第五条根据*市编委办公室印发的《*市建设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穗编字[2001]161号),市建委宣传教育处是市建设系统教育培训协调部门,总体负责开展本系统的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工作。

第六条岗培办受市建委宣传教育处的委托,严格履行岗培办管理制度,对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使教育培训管理职责,负责具体开展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负责编制本系统有关教育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建设行业干部、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

第七条考试中心受建委宣传教育处和岗培办的领导,严格履行考试中心管理制度,负责本系统岗位培训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负责参加统考人员考试的安排和统计工作,负责管理并完善试题库,负责定期上报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试情况,每年11月份提交当年考试情况总结和统计报表。

第八条年检中心受市建委宣传教育处和岗培办的领导,严格履行年检中心管理制度,负责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几大员"岗位证书和管理手册的年检工作;负责定期上报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年检情况,每年9月份提交当年年检总结及年检统计报表。

第九条指导中心受市建委宣传教育处和岗培办的领导,接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负责市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岗位和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发证工作。

第十条培训学校负责建设行业干部、职工职业教育的实施,包括在岗培训教育、资格性培训教育、继续教育;负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岗培办的教学计划。

第十一条培训学校(中心)负责根据自身教学资质要求,负责各种岗位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培训学校(中心)根据自身教学资质的要求,经建委宣传教育处或岗培办同意,可以整理、编写、落实各种培训学习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第四章培训学校的资质

第十三条根据《暂行规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根据《建设类培训机构资质等级证书》规定的范围和培训内容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凡没有取得资质等级证书的培训机构一律不得承担建设类培训任务。

第十四条根据《暂行规定》,培训学校须接受岗培办每年一次的检查或不定期抽查,三年一次的评估,作为培训机构资质(复验)评估的依据;对检查或评估不符合要求或不合格的学校,应建议取消其培训资质。

第五章职业培训的开展

第十五条培训学校开班前必须向市建委岗培办提交开班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开班。

第十六条培训班结束,培训学校应按岗培办的要求,申请办理学员的上岗证、结业证书或合格证书,并做好培训班的资料归档工作,包括教学计划、开班表、考勤表、学员登记表、教案、课程表、学员意见反馈书。

第六章教学和质量管理

第十七条培训学校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培训师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培训档案制度,学员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

第十八条培训学校须每年11月份向岗培办报送当年的工作总结和办班统计报表,每年1月份报送当年的教学计划。

第十九条培训学校要建立和健全教育培训资料档案库的管理,各培训学校须有一名专(兼)职档案员负责常规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各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通常采用国家建设部规定的培训教材授课,尽可能采用各种技能训练仪器设备、各种教学软件和各种现代先进教学设备进行授课。

第二十一条严格把好教学关。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规范,搞好课堂教学秩序,组织好学员有序地进行学习。

第二十二条严格把好考勤关。教育学员恪守考勤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向班主任办理请假手续。

第二十三条严格把好考试关。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各科的考试。自考科目由学校(中心)自行组织,统考科目由考试中心负责组织,但培训学校应提前把统考科目的试卷及答案a、B、C三套送市建委岗培办审批。

第二十四条严格把好发证关。开班前,对办理上岗证的学员,要做好对其单位及个人资格审查工作。开班后,学员实际上课学时数不能少于应上课学时数的2/3,否则,不能结业,不予办理上岗证。

第七章教材管理

第二十五条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和市建委的规定进行教材管理。

第八章师资和管理人员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教育培训师资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授课教师须具备所从事专业教学资格,或在相应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

第二十七条加强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学校(中心)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学历和业务进修学习,以不断提高教育培训业务素质。

第二十八条授课老师应本着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的方针,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按课程设置的需要开展教学活动。

职工心理培训篇4

“科教兴国”是国家提出的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大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强国富民的战略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为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任务,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任。做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职工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职工个人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职工培训越来越重要;由于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企业对该工作存在诸多误区:成本能省则省、效益好时不需培训、效益差时无钱培训、高管人员不需培训等。因此要从观念、内容、方式以及授课者的选择等方面创新职工培训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意义深远重大。

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职工培训在帮助企业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职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职工培训工作的企业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职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职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职工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职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职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现状,了解企业对职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华龙区名人有限公司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8份,主管级及职工级86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2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2、调查地点:名人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问卷式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

3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目前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职工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部分现场职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长期以往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下降。

2、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级差,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缺乏分专业分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培训。

3、没有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4、培训效果反馈不够健全。由于常常搞突击式的培训,人多量大,时间紧,给出题、考核、阅卷带来许多困难,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对后来进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训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5、培训方法落后,多数情况下培训工作采用讲授和技术问答的形式,没有采用互动练习的设施,缺少基础设施的配置。

(二)人才管理与技能

2、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职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职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职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职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职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

(三)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企业的培训现状,为了让企业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职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企业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职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职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企业职工进行交流,使职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职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职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职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队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职工心理培训篇5

1,大学生或合同工人数多,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相对集中时,由集团职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训,共同考核.(不定期)

2,人数较少,分散时,由具体用人单位从中心具体班组负责培训,培训结果以单位和员工书面表格确认为证,职校负责抽查.

二,培训目的

1,让新员工了解集团,公司概况,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使其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2,让新员工熟悉新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工作相关的安全,卫生知识以及服务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培训内容

1,中心(公司)岗前培训——中心准备培训材料.主要是要对新来员工表示欢迎;按照各中心(公司)行业特点,中心(公司)的组织结构,工作性质,中心(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和本公司服务行业基本素质准备手册或专人讲解;指定新员工工作部门的经理或组长作为新员工贴身学习的辅导老师;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2,部门岗位培训——新员工实际工作部门负责.

介绍新员工认识本部门员工;参观工作部门;介绍部门环境与工作内容,部门内的特殊规定;讲解新员工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待遇,指定一名老职工带教新员工;一周内,部门负责人与新员工进行交换意见,重申工作职责,指出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回答新员工的提问;对新员工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估,给新员工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3,集团整体培训:集团职校负责--不定期

分发《员工培训手册》——(简述**大学的历史与现状,描述**大学在南京市地理位置,交通情况;集团历史与发展前景,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集团组织结构及主要领导,集团各部门职能介绍,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等;集团有关政策与福利,集团有关规章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采纳的渠道;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四,培训反馈与考核

1,各中心(公司)制作的培训教材须经过集团职工培训学校的审核,并交集团培训学校存档,所进行的中心(公司)部门培训应在集团职工培训学校指导下进行.各中心(公司)每培训一批新员工都必须完成一套"新员工培训"表格,部门中心(公司)集团职校的培训链,应环环相扣,层层确认

2,培训实施过程应认真严格,保证质量,所有培训资料注意保存,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培训结果经职校抽查后,统一发放培训结业证书;职校对各中心新员工培训情况每学期给各中心总结反馈一次.

五,新员工培训实施

1,召集各中心(公司)负责培训人员,就有关集团新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完善培训方案.

2,各中心(公司)尽快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落实培训人选,配合集团职校组建从上至下的培训管理网络.

职工心理培训篇6

1、让新员工了解集团,公司概况,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使其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2、让新员工熟悉新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工作相关的安全,卫生知识以及服务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培训程序

1、大学生或合同工人数多,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相对集中时,由集团职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训,共同考核。(不定期)

2、人数较少,分散时,由具体用人单位从中心具体班组负责培训,培训结果以单位和员工书面表格确认为证,职校负责抽查。

三:培训内容

1、中心(公司)岗前培训——中心准备培训材料。主要是要对新来员工表示欢迎;按照各中心(公司)行业特点,中心(公司)的组织结构,工作性质,中心(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和本公司服务行业基本素质准备手册或专人讲解;指定新员工工作部门的经理或组长作为新员工贴身学习的辅导老师;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2、部门岗位培训——新员工实际工作部门负责。

介绍新员工认识本部门员工;参观工作部门;介绍部门环境与工作内容,部门内的特殊规定;讲解新员工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待遇,指定一名老职工带教新员工;一周内,部门负责人与新员工进行交换意见,重申工作职责,指出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回答新员工的提问;对新员工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估,给新员工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3、集团整体培训:集团职校负责--不定期

分发《员工培训手册》——(简述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现状,描述东南大学在南京市地理位置,交通情况;集团历史与发展前景,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集团组织结构及主要领导,集团各部门职能介绍,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等;集团有关政策与福利,集团有关规章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采纳的渠道;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四、培训反馈与考核

1、各中心(公司)制作的培训教材须经过集团职工培训学校的审核,并交集团培训学校存档,所进行的中心(公司)部门培训应在集团职工培训学校指导下进行。各中心(公司)每培训一批新员工都必须完成一套"新员工培训"表格,部门中心(公司)集团职校的培训链,应环环相扣,层层确认

2、培训实施过程应认真严格,保证质量,所有培训资料注意保存,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培训结果经职校抽查后,统一发放培训结业证书;职校对各中心新员工培训情况每学期给各中心总结反馈一次。

五:新员工培训实施

1、召集各中心(公司)负责培训人员,就有关集团新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完善培训方案。

2、各中心(公司)尽快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落实培训人选,配合集团职校组建从上至下的培训管理网络。

职工心理培训篇7

长期以来,学院教职工的自主培训在教职工培训中是个薄弱环节,更多情况下是强调组织安排。而在实际的组织培训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好的培训效果。教职工的自主培训是教职工针对职业活动而自主进行的培训,能够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主动性,弥补组织培训存在的缺陷,满足组织培训外工作对教职工培训的迫切需求。所以,自主培训是提高教职工能力与素质的有效途径,有效激励教职工自主培训对于学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几个重要的激励理论在工作中的应用

积极性在心理学上是指人对活动、任务的一种活跃、能动、自觉的心理状态。因此,研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的策略,即是研究激励人的方法。国内外对激励理论都有不少研究,特别是在西方行为科学中,激励理论尤为重要,现借鉴几种国外激励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2.1借鉴“双因素”理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双因素”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这里的保健因素一般指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等,缺少它便会使人产生强烈的不满意感,若能得到改善,可以解除或减少教职工的不满,但也不会对人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也称维持因素。而激励因素指工作成就感、责任感,对未来事业的期望等,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极大地激发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人们的进取精神。在学院管理中,学院领导要正确利用好双因素激励理论。例如,奖金是一种激励因素,如果教职工在自主培训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院就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2.2借鉴“期望理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佛隆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但某个目标对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有多大,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因此,当一个目标出现时,人们就对目标价值和成功率估价,来决定自己努力的程度。如果目标价值较大,他对该目标所表现的积极性就较高;反之目标价值低,很容易实现,或者目标价值太高实现的可能性很小,这时目标就失去激励作用,也就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学院管理中,学院管理目标、教职工的奖励措施等都要符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要在广泛地听取各个阶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订计划、措施,这样才能使制订出的计划、措施符合群众的心愿,同时也能使学院的目标变为群众自己奋斗的个体目标,使学院工作计划切实可行。

2.3借鉴“公平理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达姆斯1967年提出来的,是侧重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教职工积极性的影响的一种理论。公平理论告诉我们要求公平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在学院管理中,工作任务的分配,工作绩效的考核、职务晋升、择优、干部选拔等待人处事中,能否坚持公正合理是能否保持学院安定、人际关系良好、教职工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

3分析问题

激励教职工自主培训,以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重视思想工作,激发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教职工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充分信任、尊重、关心广大教职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增强教职工工作的内驱力。借此机会,笔者认为,在激励教职工自主培训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必须了解教职工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类型。激励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满足人的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因此在制订激励措施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以确实掌握人们的基本需求是什么?满足的程度如何?哪些需求的满足最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起到较好的效果。

3.2正确地分析教职工的工作动机。教职工的工作动机的强度,不仅取决于他从工作或劳动中获取什么,而且还取决于教职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和外在报酬的心理需求的满足感。

3.3满足教职工的外在需求。所有的教职工都希望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最一般的最普遍的满足就是工资、基本的福利待遇和奖金,这是外在的满足。工资不仅是生活的保障,而且也是社会地位、扮演角色、受人尊重以及个人成就与权力的象征。而良好的福利待遇也是稳定人心、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

3.4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激励的效果与激励措施的科学合理性有密切关系。激励措施科学合理,人们的心理接受度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大;激励措施不合理,人们会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感,甚至挫伤一些人的积极性。激励措施合理的重要条件要使教职工心理上都能接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3.5贯彻岗位责任制。要求教职工各尽其力、各负其责,才能增强教职工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每个人竭尽全力作好本职工作,组织的整体工作就做好了。

3.6实行按劳分配、优质优酬。按劳分配、优质优酬是制订激励措施的重要原则,这不仅在于克服了平均主义,避免挫伤贡献较大的教职工的积极性,体现脑力与体力劳动,复杂与简单劳动,繁重与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异;而且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也是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7重视社会心理。一个学院的人员的积极性,不仅与教职工的思想觉悟、劳动态度、集体风格等因素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舆论、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因此,制订激励措施,不仅要立足学校本身,也要考虑社会心理的作用,尽可能利用良好的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心理的消极作用。

4解决问题

任何事情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并非一蹴而就的。行为激励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达到更好地激励教职工自主培训行为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营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自主培训环境,能够影响教职工的思想意识,从而影响教职工的培训行为。学校应该营造教职工自主培训的环境,支持、引导教职工的自主培训行为。一方面,应该建立自主培训文化,树立自主培训理念,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教职工自主培训;另一方面,学院应建立相关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体现教职工自主培训行为的重要性。其次,提供资源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广泛灵活的培训材料,为教职工搭建网上学习平台。另外,还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名师、企业家来院举办讲座或经验交流。再次,加强直接领导与教职工的沟通。直接领导与教职工的沟通应贯穿于教职工培训的整个过程,以达到双方充分的信息交流。通过沟通,领导要为教职工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包括职业技能,工作业绩。让教职工在了解自主培训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也分享自主培训过程中的喜悦。最后,对教职工自主培训的指导。教职工有自主培训的需要,但也要经过必要的指导。

职工心理培训篇8

关键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员工培训

一、引言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一个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先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培训作为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开展的人才培养、储备工作,可以帮助员工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它以其内部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保证了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21世纪企业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的最优方式。同时,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依赖于“人”,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管理者的重视。因此,如何以企业培训为依托,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达到员工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繁荣的双赢局面,是企业留住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企业培训。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投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员工提高职业能力、促进潜能的开发。在企业培训的实践中,一些员工在培训中成长成熟后,或跳槽另觅高就,或要求加薪提职。企业因此认为,与其这样,不如凑合不搞培训。然而,因噎废食显然是不可取的。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舒斯特对1284家公司的专门调查:接受企业内训、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率平均比没有做这些事的企业高11%左右。

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组织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因为大部分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大多数员工在选择是否进入一个企业时,都会注重未来的发展机会,因而培训也是大多数人重点考虑的筹码。如果一个企业始终只想着如何利用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热情,是很难取得长足发展的。

良好的企业培训体系可以为改进员工的态度、提高知识与技能管理提供服务、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最终可以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培训后即使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只要不是群体行为,员工所带走的只是个人学到的技能,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结构是带不走的。

2.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指企业帮助员工确定个人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员工提供在工作中增长职业素质的培训机会,从而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建立企业与员工间的双赢关系,进而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它包含如下两重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二是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称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职业生涯管理,应是一个满足员工、管理者和企业三者需要的动态过程,它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企业要认真了解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希望从职业中得到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局限、价值观以及他们与组织正在考虑的备选职业是否匹配。同时,企业还必须提供自身发展的目标、政策、计划和制度等,帮助员工做好自我评价,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良好的竞争机制。管理者则要鼓励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让员工对某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以便在进行个人工作反馈时提供更好的帮助,并提供员工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机会等信息。

企业的培训需要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致,重要的在于使员工的发展和培训同步,或培训略超前于职业发展。通过分析、评价员工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和丰富工作经验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因此,许多公司把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使企业和员工在培训上获得双赢的“金钥匙”。

二、企业培训与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方略

1.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提高培训有效性,改善职业生涯规划。

组织战略目标为企业培训提供了方向,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许多企业缺乏将“个人奋斗”整合为“共同愿景”的过程,而一个缺少战略目标的组织必定人心涣散,互相制约,难以发展。同时,企业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奋斗”之上的,是在“个人奋斗”基础上的整合。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组织的系统设计,将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企业培训体系同组织的发展目标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互动和共同发展。在个人阶段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也不断地向组织的战略目标靠拢,既激励了员工们持续的努力和奉献,又使得组织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指导思想,实现了组织和个人“双赢”的管理模式。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技能的提高,而企业培训则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开发。在企业组织的发展中,强调员工培训、植入职业生涯规划,由个人职业规划、个人知识积累、个人技能提高推动组织整体绩效的改善,进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同样,组织的整体发展也可以带动个人发展,两者互相促进。比如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员工个人独自的职业生涯设计方式,由组织引入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个人性格测试、素质测试、技能评估等,帮助员工理性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结合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现状、人力需求态势等,向员工科学地提供员工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参考,与员工共同制定符合组织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组织内部设立职业发展通道,调动组织内部的岗位资源,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受到组织发展目标的影响,规避企业培训后人才流失对组织的战略发展产生的分险。

2.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和培训需求。

职业生涯管理作为组织的一种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和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而具体到每一个组织成员,由于其处于个人发展及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又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因此,企业必须抓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关键点,实施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比如在职业选择阶段,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是帮助员工选择一个满意的职业。因此,必须充分了解新员工的学识、态度、兴趣和爱好、职业价值观等特征,并指导其正确选择所提供的职业,做到职业与人的能力、特长相配,也与求职者的从业愿望相符。而在职业稳定阶段,员工的职业愿望已基本停

留在某一固定的职业上,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也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此时,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趋向于以员工的职业锚特征为依据,根据每个员工特定的需求,引导员工自我发展并吸引员工稳定地“抛锚”。如果对有管理能力型职业锚、想走管理型职业发展通道的员工,应根据其发展,不断考评其在诸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商务能力、金融财会能力、交际能力方面等的进步和潜质。

3.制定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计划。

建立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体系旨在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培训需求相结合,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案,通过培训进一步发现员工的潜在能力与特长,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以适应本职工作和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企业内各个职务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职务升迁路线及职位空缺、工作轮换和培训等信息;通过基本素质测评,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通过对话及公开的职业生涯研讨会等形式,帮助员工了解自己实际的工作经验与体会,分析自己目前能做好哪些工作,如果加以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将来能做好哪些工作,并将这些工作按一定次序排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职业生涯目标。企业在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既要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也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使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对其具有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又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4.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完善培训管理工作。

培训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必须与培训需求、培训目标相适应。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管理工作的完善要注意受训者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知识层次和岗位类型等。在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培训方法面前,可视需要选择一系列培训方法,可采取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为重点,多种方法变换组合的方式,使培训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比如在职业维持阶段,职业培训一般在业绩、能力考评的基础上进行,以帮助员工达到职业发展目标为目的。培训方法可选择:(1)知识补充培训,及时给员工补充新产品、新设备的知识和其它一些必备知识的更新等;(2)提高业务能力的培训,对基层员工来说,主要是技能培训;对管理人员来说,还必须有思维、观念方面的培训;(3)专业人才的培训,即根据企业需要,开展有关专业技术或管理技能的素质培训;(4)人员晋升的培训,即在员工晋升之前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培训,以满足其即将就任的更高职位的要求。

在探索、立业阶段,员工相对比较缺乏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对企业的习俗、价值观和相关理念等文化方面的认同,还没有形成在特定集体中进行协作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基础的职业培训。在这方面,海尔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名牌企业,较好地运用培训方式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企业,进而留住他们的心。其新员工培训“四步曲”:第一步。使员工把心态端平放稳;第二步,使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第三步,使员工把归属感“养”起来;第四步,使员工把职业心树起来。海尔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管理值得企业鉴借。

5.建立职业生涯管理实施评估系统,营造培训成果转换环境。

职工心理培训篇9

关键词:煤矿职工;培训;创新;信息化;精细化

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经济形势和安全形势双重压力,职工培训被认为是促进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之一。但是,我们早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职工培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职工教育的要求。目前虽然各煤炭企业对职工培训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粗放的培训模式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信息化和精细化无疑是煤炭企业职工培训的发展方向。

1培训信息化和精细化

职工培训信息化是信息化在企业职工培训领域的发展和渗透,是指培训机构和人员将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职工培训的整个流程中,促进传统培训的全面变革。职工培训信息化旨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培训实效,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精细化的培训将精细化的科学理念融入到企业职工培训中,立足企业生产实际,精心设计培训计划,细化培训过程,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强化培训反馈,能使煤炭企业职工教育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安全文化技术素质,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利器。

2精细化、培训信息化探索

2.1要精心设计培训计划实现培训精细化。

①结合实际,做好需求分析。培训内容的适当与否是培训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作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②围绕学员,分析培训对象:找出学员现有的技能水平与要求的技能水平的缺口。培训就是要填补这一缺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③个性化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是煤矿企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培训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矿井需求的关键。在专业设置方面,煤矿企业应根据培训工作的目标和定位,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与企业人才需求密切相结合的专业体系,突破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建立科学灵活的机制,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期进行企业内部人才供求调查,积极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有效的调整。

2.2狠抓培训落实。

狠抓落实是精细化培训的中心环节,没有强有力的落实培训就容易走样,变形导致培训走过场,走形式,就不会达到预期培训效果。平煤股份一矿职教中心在抓培训落实上呈现专业化特点。①培训部门专业化。一矿职教下设教务组,培训组,办证组,管班组等专业小组负责培训的计划制定,办班安排,班级管理,消证取证等各个环节,使培训环节模块化,形成培训环节环环有人管,节节都管好的良好局面。②培训考核专员化。在实施三个一培训中职教中心实行专员制,区队专员授课,资料专员管理,职教专员考核,每个职教教师都是考核专员,确保个区队在规定的技术学习日和安全学习日组织好“每周一课”的学习。认真做好学习记录,做到“学习日期、地点、主持人、讲课人、参加学习人数和学习内容”六落实。参加学习的职工要认真听课,做好学习记录;各单位的“每月一考”要在每月25日前完成,按规定要求组织试卷,并注明时间、单位、姓名和工种。考试要采取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前将考试时间地点报职教中心考核专员,考试时要有职教中心考核专员在场同时监考。

2.3精构信息平台实现订单培训信息化。

平煤股份一矿职教中心在总结订单式培训利弊的基础上,精心搭建了订单式培训系统。该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BS架构模式,系统共分为五大专业化模块:资格证书管理模块、网络报名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信息模块、培训反馈模块。

资格证书管理模块对所有用人单位职工的证书进行集中管理。所有职工证书信息被准确无误地录入证书管理数据库,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可以登录查看职工证书信息。资格证书到期前两个月会自动通知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提醒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适时提前安排对应职工参加培训,以免资格证书到期造成无证上岗。

网络报名模块提供在线报名服务。用人单位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随时登录报名管理系统提交和修改报名信息。该模块同时支持pc和智能手机客户端访问。

数据处理模块对用人单位提交培训报名信息进行归类,并根据参培人员培训工种和培训时间进行合理划分,为培训机构制定培训方案提供基础依据。

信息模块由培训机构根据报名情况和培训方案具体培训安排,为参加培训人员及其单位提供最新的培训资讯。

培训反馈模块提供在线的信息反馈服务。用人单位和职工在培训结束可登录培训反馈模块就培训教师、培训效果、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无记名评价。反馈结束,系统将根据反馈情况自动统计相关评价信息,为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日后改进教学和管理水平提供方向。

订单式培训系统使得用人单位能够充分参与到培训的整体设计中,确保培训是按照用人单位要求量身定制人才。同时,对培训机构而言。订单式培训系统也能够让培训机构有的放矢,制定和实施更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培训方案,使培训效果最大化。

职工心理培训篇10

针对当今工会干部培训,我们认为应该本着“因需施教,适当超前,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创新、实践。以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为重点,通过采取专门培训和会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多渠道积极开展对全体专兼职工会干部的培训,合理构建好“六大培训工程”,形成科学完备的培训体系:

一、指导思想、培训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十精神指导培训工作实践,以提升工会干部培训实效为目标,以提高工会干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为主线,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扎实、作风过硬、廉洁自律”的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和开创绍兴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定位

以工会干部继续教育与培训为基础,以工运理论和政策为指导。重点开展基层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以提升工会干部组织动员、沟通协调、协商谈判和化解矛盾能力为重点确定培训内容。重点开展对工会业务骨干的教育培训,重点进行工会劳动法律、工资集体协商与谈判、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与劳动保护、职代会民主管理、财务经审、资产监督管理、企事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争取开展县(市)级以上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等工会理论及工会业务知识,涉及工会工作的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及群众工作等知识。

(三)发展目标

1、抓队伍建设夯基础

加大工会干部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成一支人数3-5名、熟悉和热爱工运事业、能完全胜任开展工会理论与业务讲课的专职教师队伍。

2、抓科学管理增效益

要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中心教职工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推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通过抓科学管理来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3、抓干部培训创特色

要根据培训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内容和时间,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三年的努力实践,争取工会干部培训年总人数达到3000人次以上的规模,打造工会干部培训特色。

4、抓理论研究强指导

筹建工会理论研究中心。把一部分专任教师培养成既是学历教育教师又是工会干部的培训教师,同时能从事工会理论与业务、工会政策和工运事业研究,建成一支由中心教师和工会系统资深人员相结合的5―8人的研究团队,为上级工会提供工运理论支持与专家咨询服务。

二、行动方案

(一)激励机制创新工程

探索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优秀师资积极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实行专职教师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加强考核与奖惩,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积极选聘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工会干部及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从事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从制度上保障工会教师的学历、职称等的晋升空间,配套相应研究经费,奖励机制逐步健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双师队伍建设工程

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教师参加教育培训、脱产进修深造、承担调研课题、参与工会重点工作、基层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要有计划的把中青年教师分期分批送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工运学院)参加工会干部师资班培训。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会干训班的听课和干训教研活动。鼓励工会培训教师参与基层调研和工运事业研究,把一部分专任教师培养成既是工会干训教师又是工运事业的研究员。

(三)培训项目拓展工程

作为工会组织的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工会干部的摇篮,要有计划的开展工会干部的政治和业务培训,提高工会干部整体素质。要根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工会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更要发挥好工会学校的专业资源优势和工会特点,加大对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建立各级各类面向工会干部的培训项目,包括工会主席高级研修班,街道乡镇工会干部培训,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会干部培训,新任工会干部上岗培训,非公企业工会干部培训,机关事业单位工会干部培训,女职工干部培训,职工代表培训,工资协商指导员培训,工会专职社会工作者培训,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劳动保护监督员培训和班组长培训等。并可在培训中增设专题研讨培训,紧密结合工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专题解读最新政策、解剖工会热门话题,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新需要。

(四)培训资源整合工程

积极争取市总工会及各部室、各产业工会和市总所属各事业单位的支持,充分利用工会系统内部的办学资源,将工会系统的有利资源整合到工会教育培训中心来。积极争取本市各区、县、市总工会的支持,坚持成熟一个建一个的原则,与有条件的区、县、市总工会合作,设立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分部,充分利用当地工会资源,扩大干训规模。积极依靠工会不断增强的软硬件资源,在刻苦“炼好内功”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承担全市工会干部教育与培训工作。

(五)多方合作机制构建工程

积极运用他山之石,开展校际合作。主动与全国工会院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工运学院)、各兄弟市的工会干部培训学校等进行学习交流。积极争取浙江省总干校的支持,加强合作,利用其师资优势加强培训力量。紧密联系市委党校,利用其优秀的教师专家团队对工会干部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积极与市总工会各部室、各产业工会合作,结合各级工会的重点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在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构建工程中,要充分借鉴合作单位在工会干部培训方面的经验,努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六)培训知名度提升工程

加强“绍兴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的形象设计和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工会网络、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平台,打响工会学校品牌,面向各级工会公布培训信息,吸引更多的工会干部到中心来参加培训,不断提升培训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设置课程和教学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工会干部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切实提高工会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工会干部参加培训的满意度。建立对工会干部培训质量的有效监控、评估奖惩和反馈制度,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在培训管理、授课水平、培训效果上打出知名度。

三、实施办法

1、强化职能

“教育”是工会组织被赋予的四大职能之一。在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软硬件条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争取市总工会将市总工会各部室、各产业工会的工会干部培训职能纳入工会教育培训中心。工会干部的培训任务完成情况要列入对各部室、各产业工会的考核范围。

2、联合发文

工会教育培训中心每年要根据市总工会对工会干部培训工作的要求,密切结合年度工会重点工作,配合市总组织部等研究确定工会干部上岗资格培训计划和工会业务培训计划。工会干部培训计划的通知由市总工会或各部室、各产业工会和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发文,共同组织。

3、经费补贴

对于市总组织部与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工会干部上岗资格培训,由市总工会根据中心年度完成的工会干部培训数量给予培训补贴。对于与市总部室、产业等单位合作开展工会干部业务培训的,根据培训支出的成本由主体部门给予中心适当补贴。对于中心分部组织的培训,要求按培训费的适当比例收取培训管理和办证费。

4、中心实施

中心要在大力发展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中发挥好工会的“教育”职能,把工会干部培训工作作为中心的立足点。在工会各职能部室的支持配合下,大力开展各类工会干部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维权能力,进而促进工会工作,助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

四、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1、建立体制

“维护、参与、建设、教育”是工会组织的四大职能。中心大力开展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并进行工运理论研究,是在履行工会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工会的一项纯公益事业。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要在大力发展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中发挥好工会的“教育”职能,大力开展工会干部培训。同时,通过市总工会积极向市人事编制部门争取把中心列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中心在体制上有政府财力保证。

2、建立机制

中心的分配机制要以激发活力,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会干部培训事业的发展为指导思想。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师资保障

1、内部培养

针对本中心培训任务重,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一方面可采取从承担学历教育的教师中选拔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专职培训教师。通过教育培训、脱产进修深造、承担调研课题、参与工会重点工作、基层挂职锻炼等方式,充入培训师资队伍。

2、外部引进

可引进校外专家学者或有实际工作经验及理论知识的党政领导、工会工作者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和业务水平。

3、建立培训师资库

要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工会教育培训中心的优势,尽快建立工会干部培训教育师资库,壮大工会干部培训师资队伍。使培训工作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

按照全《2011-2015年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精神要求,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工会工作服务、为工会干部成长服务。

(三)经费保障

1、教育培训补贴经费

加强对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是各级工会履行工会职责的需要,是工会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工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保证。培训经费由上级工会按需足额拨付。

2、设备更新和投入经费

工会干部培训,是服务于上级工会和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注重社会效益,设备更新经费一直依靠上级工会的支持,应同时列入上级工会的干训计划支出经费项目一并拨付。

(四)硬件保障

1、培训场地

根据工会干部培训业务的需要,确保培训场地。工会干部培训按有培训规模的要求,需要保证100人左右的多媒体阶梯教室1―2个,多媒体小教室2―3个。

2、接待设施

工会干部培训必须配置相应的硬件接待设施,保证工会干部培训的正常开展。要提供培训学员的住宿条件,档次要达到三星级宾馆标准以上;能够供培训学员停车的场地,50―80个车位;能够供培训学员用餐的场所,可供100人同时用餐;提供其它娱乐活动设施等。

作者简介:

姓名:金建龙

出身年月:1967年9月28日

性别:男

籍贯:浙江绍兴

现职称: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

学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