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09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自主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和延伸。进行广泛的自主性课外阅读,不仅可让初中生突破语文课堂的限制,拓宽视野,更对他们获取多元信息,不断完善自我,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了使初中语文教学踏准时代节拍,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应抓好激发兴趣、选择材料、讲究方法和养成习惯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

多数学生认为,要学好语文,只要把课本读透嚼烂即可,因而对课外阅读几乎放弃,毫无兴趣。幸好,兴趣是可以被激发的,那么教师要怎样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1.巧用课堂激趣。激发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施教艺术是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用课内阅读的“例题”解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的营养滋润课内的内容,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叙述鲁迅小时候“早”的故事,介绍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等。在妙趣横生的课堂讲授中,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自然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2.利用课外活动激趣。语文教学可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自办手抄报等。此外,还可以评选故事大王、读书小标兵、读书小能手等,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长期引导,使学生认识“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二、选择材料

兴趣的激发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但因可供读物十分广泛,而初中生的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理解水平不高,辨别能力较弱,教师必须帮助他们选择读物。哪些读物适合初中生阅读呢?

1.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初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日出》《呐喊》《普希金诗集》等。阅读这些除课文节选外的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节选课文内涵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小说选刊》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既切合初中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其视野,助其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为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收集信息,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推荐优秀读物,使学生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三、讲究方法

自主性课外阅读要规范、高效,必须讲究阅读方法。目前,绝大多数初中生对如何“读”的问题并不很明确,往往费时却不见实效。为让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更必须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因此,课外阅读方法众多,有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应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选用不同阅读法,如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速读法;短篇小说用精读法;散文、诗歌等宜用有声诵读法等。此外,还可用材料剪辑法、文摘卡片法、列表比较法等,供学生课外阅读时灵活应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担负起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重任。

四、养成习惯

课外阅读贵在坚持,才能显成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必然收效甚微。尤其初中生,阅读能力弱,阅读习惯差,更应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1.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要使自主性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动,必须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初中生虽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也要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考试阶段也不放弃。当然,节假日是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可安排更多的时间阅读。每天读一点,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你会觉得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东西。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及时“收仓入库”的习惯。课外阅读要发挥最佳成效,还要引导并督促学生养成阅读时选用“圈点批注”,分门摘录,提纲挈领,写简要的心得体会等方法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适时把所读内容及时筛选、收藏、贮存,及时“收仓入库”的习惯。可分两步:(1)及时收集、整理、归类。把阅读所记笔记、卡片,所剪辑材料及时收集,通过分门别类的整理,有序归类“入库”。如描写可分人物、环境库等。人物库又可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小库,肖像又根据年龄分老、中、青、少四库。做好目录索引,以便随时查看。(2)朗读、背诵、理解。优秀读物不仅要收集,更要朗读、背诵、理解。这样才能把材料直接摄入大脑,收藏于“大脑库”,这是较完善的“收仓入库”。当然,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所读内容有机地与自己的思想融合,写写小论文,这是阅读的最高成就,也是最有成效的“收仓入库”。自主性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坚持。习惯一旦养成就终身受益。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提供了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廖国国.阅读悦读――浅谈初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能力 因材施教 展示成果

新时代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仅仅靠课堂上的书本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新课标的要求各年段所达到的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据,而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就必须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激发兴趣,正确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家里有一定数目的藏书,但有些孩子往往没有养成良好地看书习惯,也不爱读书。经常听家长说:家里虽然有很多书,但孩子不愿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家长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挑选的丰盛的“精神大餐”却常常兴味索然,读书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因此我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鼓励孩子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三、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探究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最全面。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方法,课下扩充阅读,这些阅读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对一些能力稍差的同学,适当放宽、降低要求,只要先有一定的量即可。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差异,提出适度而又有层次的阅读目标,即下限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任务,上限目标则是让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的、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让他们“吃饱吃好”。

四、引导同时,抓好落实。

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把阅读落实到实处,也为了检阅学生阅读的情况,不使阅读流于形式,班级还利用校本课程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讨论会,好书介绍、读书心得交流等读书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许多孩子已经不满足学校的图书量,还广泛借阅各种书籍,孩子们把自己家的书也搬到了学校,相互交流。目前,我们班的读书活动蔚然成风,经过统计我们班的同学阅读量普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底线。在教育局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和征文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注重体验,展示成果

1.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促进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交流心得。学生根据计划安排,自选课外读物,定期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结合读书周,开展读书讨论会。举办课外读物讨论会,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举行知识竞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竞赛。采用多种形式,说出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成语、典故、名句、格言等,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与口语检测相结合:在期末的口语检测中,让学生走出课文,自己选择课外阅读中的文章。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不仅巩固了阅读成果,而且大大提高了朗读水平,效果很好。

2.搭建平台,尽情展示。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3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励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首先,针对小学生阅读了课外读物,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利用早晨诵读时间,让学生轮流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摘抄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语段等,不仅能增加词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课外自觉认真阅读,通过朗诵,讲故事比赛,在班级里引发读书的热潮,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根据阅读内容,自编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阅读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分析、表演,以及合作的能力,结合阅读后的感悟观点,开展有趣的辩论赛。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了读书成果,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其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语言发展,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能力,同时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宋词,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感也就逐步生成,这样积累越多,语感不断得以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言也就形成了。

二、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着兴趣而毫无目的地阅读,其目的与意义不得而知。有的学生只凭这兴趣,凡是感兴趣的热菥腿缱呗砉刍ǖ囟粒如果不懂得积累、吸取,对于写作来说就会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书,还要会读书,懂得知识的积累运用,我们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人类与地球和自然的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的书籍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

(2)精读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来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录批注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性。

(5)写心得体会。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01-01

以下就如何巧借阅读期待,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谈谈粗浅看法。

1.创设"书香"班级,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指教师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对文本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探究的欲望,与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渴望。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可见,创设一个"书香型"的班级是十分重要的。

我是这样创建"书香型"的班级:

1.1做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在教室的的墙壁、黑板、图书橱、学习园地等处贴上名人名言、对联、优秀作文等,让教室充溢着浓烈的书香。此外,还可以从学生读书的心情出发,可适当运用鲜花、音乐、书签等,让教室充满温馨、舒适、甜蜜,。

1.2坚持办好"课前三分钟演讲"。要求每个学生按顺序每天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可以是介绍好书、好段、读书感想等,以此激发学生主动读书。

1.3办好图书角。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月向班级上交一本书,进一步充实班级图书角,同学与同学可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好书推荐"等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1.4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我们可以举行"你读的书真多!"、"你写得真好!"类似的活动。

在"书香型"的班级中,学生怀着平和独立的心情,在一种温馨幽静的环境里,随处都能看到自己喜爱的图书,随手就能翻阅图书。在书的海洋中,在阅读的收获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书籍的魅力,感受书香的陶冶,阅读的期待在不经意之间产生。

2.加强学生的读书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2.1掌握读书技巧。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读书要求不懂就问,善于思考;读书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2.2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持之以恒。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2.3教给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略读、选读、跳读、精读、品读、赏读、诵读等。要在平时的阅读指导课或读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情况下灵活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4指导写读书笔记。(1)指导记录的内容。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等;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2)指导记录的方法。批注笔记:学生在阅读时使用喜欢的符号在书上作批注,写下自己的读文随想;摘录笔记: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心得笔记:即读后感。要求可低些,写时只要抓住原文的要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即可。

2.5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内阅读学方法,课外阅读重应用。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3.完善激励评价,提升学生的期待品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金科玉律。"学习的魅力源于成功的满足,没有赏识,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有了兴趣,才会投入。当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后,他们的兴趣将会下降。这时,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再次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期待,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期待品位。

3.1课堂上的赏识。一节课有40分钟,一般学生保持了十几分钟后,他们对课文的新鲜感渐渐地淡化了,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眼神游离不定,举手也变得不积极了。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如: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老师可以表扬说:"多了不起的发现,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真棒,我该向你学习了!""简直是未来的科学家。"……当学生朗读时,可以把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肯定学生的表现:"读得太棒了!""真棒,读到我们的心里去了。"……听着这样的语言,相信学生的兴趣是勇往直前的。

3.2建立阅读情况评价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机制,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相信学生会自己去获取知识。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个人评价观念,提高认识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小组长每天为伙伴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做出评价记录。如:组词、说话、读课文、回答问题、积累情况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3.3开辟"王者地盘",每周评出一名"读书王",以此激励同学不断读书。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5

课外阅读中可以深入落实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越强,阅读面越广,接触的阅读材料越优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得越快。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具体策略为:

一、自主创设阅读环境

教师带领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环境,为学生自主创造阅读的氛围,更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布置好家庭小书房,可以和学生一起设置班级图书馆,可以和学生一起创办班级主页网,设计好班级的网上读书乐园等,教师还可以下载一些名著名篇附载在班级网页上,让学生下载阅读,并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更投入地阅读。当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目标,课外阅读的注意点,课外阅读的作用等,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感性感受后,教师才能放手。

三、自主优化阅读方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发展方式。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及时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学生还要选择好记录读书笔记的方式,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向,选择好的阅读内容,追求高效的阅读速率和质量。

四、自主选择展示的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渴望阅读,并做到阅读有所得,收获教师、家长和同学的积极认可和赞赏,进而满足学生自己的成就感。教师要给予学生心理及时引导,并定期和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优秀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积极阅读,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阅读动力。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自己把握,是学生积极的行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选择的读书的内容、形式、方向等,引导学生积极抒发阅读的感悟,并不断交流阅读成果。教师可以创造多种展示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阅读成果,例如:展示读书卡片,举办读书节,主题朗诵会,阅读专题展示会,读书沙龙等。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阅读差异,能全面展示学生在阅读上呈现的状态和取得的成绩,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果。

五、自主阅读策略的探索、实践、思考

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彼此欣赏,相互支持,教师可以及时抓住学生瞬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全面深刻投入地思维,在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思考中,教师自己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并创造出更加适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模式,创设到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从开始的静听模式走向思考的模式,走向总结提升的境地,从而确保学生在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和水平。

六、自主阅读的充分权利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6

一、课内学方法,课外会运用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立足课内,联系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开天辟地》时,课前布置查找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西游记》中的片段,也让学生知道《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教师顺势而导,紧接着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下课后老师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纷纷去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了。

3、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柳宗元的《江雪》,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螳螂捕蝉》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学习《孔子游春》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课内展示,课外收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展示阅读成果可以是带着一本好书,大方地向同学们推荐;可以是师生就一部或一系列作品交流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读一段最喜欢的阅读摘抄;可以是把读后的真情实感写成读后感;可以是为阅读的文本配上美丽的图画;可以是把自己的阅读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电子简报……阅读成果的展示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也燃起了更多同学主动课外阅读的激情,而且展示的形式越是丰富多彩,就越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7

一、营造读书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也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老师可以规范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让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今天你读书了吗?”让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另外,还可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孩子购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并制定好读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这样,小学生处在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阅读材料,然后就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

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还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举办朗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结合阅读内容,编剧表演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办手抄报

让学生把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结合各种主题,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使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

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不动笔墨不读书”

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画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从而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2.学会积累

规定每个学生都准备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以后运用。在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像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教给他们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3.精读和浏览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记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主要内容。对于经典作品,就要指导如何精读。即教会学生掌握有关作品的读法,学会摘录好词好句,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背诵。例如,我指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一共读了四次,每次都有一个要求。读第一遍时,初步掌握整本书的内容。读第二遍时,提出要求: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第三遍时,提出要求:摘录重点段落进行朗读、鉴赏、背诵。第四遍是复习性的读,要求说说读了这本书以后的收获,并写读后感。一些大部头书籍,要求可放宽些,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故事性强,有很大吸引力,阅读速度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的东西。

4.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8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同时新课改也呼吁解放学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扩大阅读面,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因此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倾注精力,让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名人名言激发阅读兴趣

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就深入人心。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平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热爱热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鲁迅,大作家老舍、巴金、冰心等等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力,才能提高综合素质。

2.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一批中外名著,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载体。图书馆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内容、历史地位、作者相关作品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学生这种心理,图书馆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人类的知识宝库”,面对这座宝库,不会利用很难进入书的世界。要想充分利用这座人类知识的宝库,使自己成为文献的主人,善于掌握和运用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我们应通过开设图情知识课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会他们查目录,检索资料,使用工具书。使学生能自由、便捷地在图书馆吸取知识,获取信息。一旦学生能真正掌握利用图书馆这把“金钥匙”,对于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将来实现终身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做好课外阅读的引导

如今的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那么,如何选择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的书籍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尤其要做好以下六类读物的推荐工作。

1.课程参考书目类

这类书对学生的课内学习有直接的帮助。如各科学习指导书、学习方法指导书等以及与必修选修课文相关或有链接的书目。

2.科普读物类

科普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以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如《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探索》等等。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成长奠定基础。"

3.名人传记类

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雷锋的故事》、《一代伟人邓小平》、《谁是最可爱的人》、《周恩来传》等。丰富多彩的优秀图书具有无限的魅力,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毛泽东的谋略智慧、周恩来的鞠躬尽瘁,雷锋的平凡伟大、张海迪的顽强不屈,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等等,这些凝聚着光辉思想的动人事迹,会激励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

4.优秀报刊

如《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我们爱科学》、《少年百科知识》等。版面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含有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5.知识读物

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

6.经典名著类

这类书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当学生们读名著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教师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学生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如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国历代文选》、《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等等,知识载体的丰富多样也是吸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之一。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要善于学会将厚书读薄。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3.摘录与随感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搏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五、利用网络,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网络阅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又一理想空间。指导学生网络阅读,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信息技术及检索技术培训,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掌握快捷有效的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积累整理网络资料的方法,并将优秀的学习资料能科学有序地分类、整理。

3.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使学生快速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4.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让学生学会分析和鉴别健康有效的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害。

总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但意义深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关心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吧!

参考文献[2]王思红.学会阅读.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3)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66-001

在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属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化英语教学的价值。但是,在部分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无疑严重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升。

一、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外阅读中的常见问题

与中学阶段的学生不同,小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本来就少,如果让他们自己来阅读文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教师的鼓励和指导,课外阅读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都是刚刚开始接触课外阅读,只能够在家长的帮助下选购简单的课外阅读材料,但是,大多数家长的经验不足,难以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他们选购到合适的阅读材料,学生自己也没有阅读经验,因此,再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也无法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二、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综合以上的因素可以得出,造成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外阅读问题的因素既有教师、家长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针对上述的问题,可以采用如下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要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对小学生推广课外阅读既能够丰富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语言。一则笑话说:一个中国人在海外身处困境,老外关心地问他“Howareyou?”那位中国人竟然按照我国教材上的固定句型回答说“Fine,thankyou.”老外觉得不可思议,只能扬长而去。英语课外读物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简单的语言和丰富的画面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更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强烈的好奇心。保持学生的兴趣,在这一背景下,英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传达课外阅读的意义,进行科学的指导,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小学生刚刚接触课外英语材料,缺乏探究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来为其选择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简单易读,也需要具备趣味性,材料中最好配备好一系列的插图,语言要简单,信息量要大。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适合的阅读材料是存在差异的,材料的选择需要遵循分层原则,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学生熟知的英语童话、英语歌谣、小谜语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为他们推荐《书虫》系列的书籍,让对英语没有兴趣的孩子从心底里喜欢上英语,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当然,老师也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爱读的书,通过“好书共享”、“漂流好书”,以达到阅读的目的。

(三)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

小学生对很多新事物都兴趣浓厚,但是学习缺乏积极性,三分钟热度,针对小学生的不足,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予以科学的学法指导。阅读前,可以让孩子观看插图,展开想象,融入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让孩子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后,可以让孩子进行小组汇报,可以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以此来巩固学生所学语言,并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此外,家长也是孩子课外阅读的老师,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知道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材料适合孩子,让孩子不仅在学校,在家里也可以开展有效率的课外阅读,这不仅非常有益于孩子的成长,还可以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

(四)及时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良好的课外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为全面的知识,但是,很多孩子阅读过后很容易遗忘新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开展手抄报竞赛,可以以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准备活动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也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好书推荐,促进学生相互间的学习;还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让他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有趣性。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培养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可以让英语教学变得更为丰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推行英语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解决该种问题,教师需要站在全局角度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学生阅读效果不佳的现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更喜欢进行课外知识的涉猎,从而满足小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迎州.浅谈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4)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能力;激发阅读兴趣;主题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13-01

阅读密切伴随终身学习。现代社会,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丰富多彩的信息渠道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自己的业余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追根溯源,仍只有三种:听声音、看图象和读文字。同时,借助电脑和3G网络获取信息逐渐成为很主流的阅读方式。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阅读都是人们必需的一种生活方式。培养出中学生适应新时代的一种阅读能力,形成强烈的时代意识与高超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培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从阅读兴趣的激发入手,并借助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多角度激发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教师应多角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一)时评激趣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天下时事成为中学生显著的特点。他们在生活中了解时事,评论时事,有时还不泛精辟的见解。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好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要和学生利用自习课共同讨论时事,发表看法,特别是不同的看法。对古今中外的史料旁征博引,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谬论,以引起学生的反驳,并坚持说自己是正确的,让他们去看某一本书,正误自有定论。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思考去研究相关书籍。阅读兴趣也被引发了出来。例如,针对美国的黄海军演,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参阅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讨论二十一世纪的战国新格局。

(二)课文激趣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文。课文是学生研究和思考的范例。如果仅仅被用来课堂教学就太可惜了。应该把课文当作一个中心点,能从各个方向延伸到课外阅读上。如在上《杨修之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读课外的书,看看历史上和杨修的死因相同的还有哪些人物。再引导学生看看《三国志》,了解杨修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在上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热爱生命》对生命的伟大的揭示,还只是冰山上角,去看看原文《旷野的呼声》吧,那里面有神奇的淘金之旅程,有动人心魄的荒原经历,更有令人震撼的生命奇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课外兴趣阅读自然会产生。

(三)故事激趣法。学生喜欢听故事,说明学生有强烈的认知兴趣。在适当的时候讲一个故事,并巧妙地留下悬念,让他们到课外去探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阅读,带着成功走出阅读。如讲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问学生:在你的眼中,三国时代称得上英雄的有哪些人物呢?然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开展“读三国,论英雄”的主题阅读活动。

二、借助主题阅读活动深化学生的课外阅读

“主题阅读”是指围绕某一特定的话题、中心或阅读范畴开展的阅读活动。例如:以“我眼中的战国英雄”为主题引导学生读有关战国时期的人物传记类文章;以“科海泛舟”为主题阅读科普类作品。主题阅读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方向的有效手段。它能避免自主阅读的盲目性,让学生在满足阅读兴趣的同时,获得更系统的知识。

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一)开展读书经验交流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已经有较长的时间。不少人对阅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个别学生的阅读经验甚至很有推广价值。为了让阅读深入人心,我们有必要把具有强烈个人特点的经验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在阅读前得法,在阅读中轻松,在阅读后受益。

读书经验交流活动开展,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读书经验交流会,即:组织喜欢阅读的学生座谈,交流个人阅读经验,也可以组织师生互动的阅读经验交流会,还可以邀请校外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与学生进行阅读经验交流;读书经验演讲,即:组织有成功阅读经验的学生,到各班演讲,增加阅读活动的影响和实效。

(二)举办主题阅读知识竞赛。主题阅读知识竞赛是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它特别能检验学生的多层次的阅读情况。即读书的投入程度、读书的细致程度、读书内容掌握的全面性、读书内容的理解程度等等。例如:历史人物知识竞赛、科普知识竞赛、国外名著知识竞赛、散文知识竞赛等等。

(三)主题阅读手抄报展览。主题阅读手抄报展览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深入程度,理解程度,审美观念,阅读个性。围绕阅读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收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把有特色、有个性的手抄报拿出来展览,扩大课外阅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