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分析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05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1

[关键词]农学;Citespace;知识图谱;学科服务;学科馆员

开展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实现图书馆存在价值、提升在用户中影响力的有效方式。学科服务发展到了嵌入式服务阶段,嵌入科研、院系等,无论发展到那个阶段都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了解用户的信息行为是有效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本文就是通过对农业相关文献的引文分析,得出农业科学的发展基础和研究热点,掌握服务院系所需的信息,提升学科服务质量。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研制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时间跨度为2010-2014年,数据库最后更新日期为2014年9月12日。以“agronomyoragriculture”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文献20209篇,选择“peopLeSRCHina”精炼,共得到2145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文献1959篇。对这次精练结果进行统计,按国别相关研究排名前十的国家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排名第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国家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我国在SCi中的农业相关文献的发文量比较高。

1.2研究工具及方法

数据分析工具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的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编程语言开发的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应用程序和可视化软件[1],有助于分析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前沿及其对应的知识基础,CitespaceⅢ是最新版本。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信息计量学方法分析,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聚类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揭示农业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前沿。从而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使针对农学院的学科服务有的放矢。

2引用文献分析

2.1分析引用文献期刊及所属学科

对得到的2145篇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引文分析,所有参考文献均来自1995种期刊。选排名前20种期刊进行分析,利用JCR数据库统计这些高频次引用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其所属学科。引用频次排名前20种期刊所属的学科主要是综合、农业、环境为主。多学科综合期刊共计引用频次1804,占29.9%;土壤归属到大类农林学科,农学共计2411,占40%;环境1565,占25.9%;其他占4.2%。多学科期刊也涵盖农业学科,环境科学也有与农学相交叉的。排名前20咱期刊中有8种是来自荷兰,其中有6种是elsevier期刊,两种Springer出版。美国和英国分别有6种期刊。

根据中科院对SCi期刊的分区,上述期刊基本都属1、2区的,在该领域属于高影响因子的期刊。

2.2利用citespace统计引用期刊所属类别

citespace按catalog类别进行统计,共计划分74类。农业学科,引用频次占24.59%,分类设置有所不同,有些交叉学科比如药学、林学、营养等没有归属大类。

2.3引用期刊论文的出版年

引用期刊的出版年时间跨度86年(从1931年至2014年),1931年出版的JpoLiteCon期刊,引用频次22。出版年越近,引用的数量越多,2000年后出版的占70.97%。

2.4共引文献分析

共引分析是引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Citespace共引分析统计,共计生成174个节点,297条连线。通过时间轴实现的文献时间序列图谱,图中列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可依此来分析判断农业科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课程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3-01

农业是人类健康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重大项目之一是开展农业资源监测,需要“建设和完善遥感、固定观测和移动监测等一体化的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推动农业资源数据共建共享”。其中,农业信息获取涉及传感器(温度、湿度、pH值、光、Co2等)、遥感、导航定位、网络信息检索等多源、多层次、多尺度的农业资源监测技术,农业信息处理的实质内容则是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

《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至关重要,是有效培养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也是涉农高校信息技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教学研究问题。

1.国内外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机构针对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有效应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工作。

国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美国illinois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开设的《精细农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课程体系设计涵盖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多个方面,而且以融入最新信息技术为优势和特色,是国内外高校借鉴的重点。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开设的《精细农业》课程,是我国信息农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先导力量,较为突出的教学成果是:《精细农业》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出版的部级规划教材《精细农业》以及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等,在江苏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多所院校采用;自主创新开发了8种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仪器设备和6种教学软件系统,在国内多所大学实际使用;开设了一系列创新性、综合性教学实验;建立了农业信息技术教学实习与科研示范综合基地,为全国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此外,扬州大学、西南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相关课程,都具有其地方特色。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内外教学团队均侧重于开设比较综合的农业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课程,往往是力求全面涵盖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综合应用等多个环节,体现农业信息技术的整体内容和全局知识框架,而且多是针对本科生学习阶段开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农业信息技术全方位知识,却鲜有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而开设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方面的深度课程。

2.课程结构设计

新疆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教学研究团队专门面向涉农高校的农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课程。一方面,是对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进行局部深化和优化,突出物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农业数据的来源和分析,聚焦于农业信息技术的两个环节:采集技术和处理技术,体现知识体系的“精、深、透”的原则;另一方面,是突出研究生教学特点和目标,以解决科学问题为导向,加大知识覆盖面,加深知识难度,加强知识新颖性,不断重构和凝练《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基于农业信息技术的整体架构,本课程重点突出了农业信息采集与处理这两个关键环节,逐步形成了适用于研究生教学的4类教学资源:(1)理论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11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重点难点,每一章节对应于图1中某一课程内容)、ppt课件、考试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等;(2)课外阅读文献库;(3)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4)核心专题案例库。对应于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配套了8个综合性实验:农田现场信息采集与处理、遥感图像预处理、遥感图像分类与判别、基于遥感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信息网络检索、基于GiS的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光谱分析实验和基于统计的农作物模型模拟。

图1《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课程结构

针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点建设目标,基于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和项目案例资源,例如,已获取了覆盖乌鲁木齐地区国产“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可为农田信息遥感监测实验提供数据;拥有某地区农田传感器数据,可为农田现场数据分析实验提供支撑;掌握了新疆森林资源数据,可为农林资源空间格局分析提供支持,我们充分利用了新疆农业大学拥有的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创新中心“农业信息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农业信息检索实验室等丰富的教学科研环境,进而有效引导研究生深入掌握天―空―地范围(遥感、GpS和农田现场)内布设的主流传感器获取农业信息的原理、技术与方法,掌握网络环境和科技文献中蕴含的农业信息检索与发现的核心技术与方法,掌握基于光谱分析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的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方法,掌握基于射频标识RFiD的农产品与动物标识信息采集方法,掌握农业大数据时空分析与处理模型与方法。

3.结论与展望

面向研究生开设的《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课程结构设计涵盖了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关键内容,蕴含了领域知识前沿、难点问题和研究热点资源,有助于加强研究生的数据思维、计算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素养。而且,有效弥补了目前尚无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生教材这一不足。随着深入教学实践和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本课程结构也需进一步优化和深化。

参考文献:

[1]田永超,朱艳,姚霞,等.《农业信息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04:59-61.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3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效果评价农业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目前传播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理论传播学,还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各分支学科,都应该重视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应该注意对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运用,这是传播学发展面临的一种新课题。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好,传播学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新的应用传播学及其分支学科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4

关键词:计算机;农业生产;现代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了驱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高低的评价尺度。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成为现阶段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以科学统筹的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科研、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及优势

1.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状况

随着新的数字媒体领域的到来,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加快科学和技术信息发展、改变传统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得到有效形式的信息覆盖。追溯到1980年,在数理统计和科学计算方法推进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1987年设立的国家农业信息中心,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起始点,逐渐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试点,应用计算机、卫星遥感技术等技术,实现病虫害预测、模拟物理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的重要性。1994年全国农业信息网络在操作运行,代表着农业生产计算机的应用进入“弯道超车”的时期。1997年全国信息技术会议在深圳举行第一次会议,确定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支持社会经济、农业、科学和教育工作。我国相比发达国家较弱,但发展速度不慢,特别是有关农业的科学计算、农作物病虫预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2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的信息化,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方面,并通过二者有机集合,实现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发展。通过智能化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广泛将数据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以达到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精准的数据决策分析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大促进了农业节约的效益意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依赖人力和牲畜,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有效利用了资源,如肥料、种子、农药,强化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此期间,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大规模粗放式的栽培种植方法,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数值试验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集合各种模型,通过多样化选择农业生产方案,以低成本并获得高收益,计算机数值试验的应用成为现代涉农企业的重要方式。通过依据计算机数值分析,对家畜饲料配方进行合理化分析,挖掘家畜营养需求量、企业饲料的供应量,得出最适宜的配比方案。

2.2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是专门服务于农业的信息化系统,通过程序的,将涉及到农业的知识库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具有一系列人工智能分析的能力,通过使用推理、知识表示、收集等技术,使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重塑,结合智能自主应答库,实现知识共享和传递。此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如作物管理系统、病虫害诊断系统、营销等系统。通过作物管理系统进行栽培管理制度的知识共享,指导农民科学选择整个播种、收获;病虫害诊断系统诊断各种环境下所可能产生的病虫害,科学防虫治害;营销系统搭建通畅的市场运营机制,通过提前引进客户、订单,达到农作物的预定销售,避免收获后的积压,出现经济损失。

2.3气候气象预测的应用

农业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在农业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气候预测试验,以期通过信息化预测气象变化,从而指导农业的科学种植,避免灾难性灾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预测主要通过气象数据数值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气候的发展趋势,从而了解地区气候变化,做好农业防范工作。当前研究的主题是气候调控试验,通过计算机分析物联网传递的数据,即传感器获得的数据与设定的目标数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环境的控制变量,再通过改变温度、光照、气体浓度等方式,实现环境的综合控制。通过气候的变化寻找有利于作物生产的环境,从而在作物的初期就能获得健康的成长和发育,而且还能改善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该试验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的科学种植提供很好的范本,在农业种植实践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驱动农业生产范畴的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很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大大的节省了生产成本,这也是信息技术推广使用的重要原因。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更深层次的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撑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张雪松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吉林四平

参考文献

[1]赵少俐.中国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刍议[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04):629-632.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5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增长;回归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信息化技术作为通信等技术的综合,与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在实现资源优化重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强对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回归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概念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农业信息,为农业生产和运营提供指导和支持,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科学化、智能化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1]。

二、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一)模型建立

回归分析主要是指一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回归分析要素包括两种以上,且存在一定联系,按照其分析变量内容的多少,可以进行一元或者多元回归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一般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明确变量,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背景下,自变量应确定为网站建设数量、图书馆、农村固话等。其次,选择因变量,结合分析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通过产品价值提升、人均收入等方面表现,由于农业自身具有特殊性,选择因变量时,将人均作为测度指标。最后,实证研究,选择研究样本,并采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研究数据研究发现,网站拥有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呈正比,网站数量越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加强网站建设数量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回归系数强度也日渐稳定。另外,图书、报纸等出版类回归系数偏低,说明这三个模型对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两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除此之外,固定电话普及率和交通等方面的回归系数均呈现正向,说明农业经济发展都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基于信息化基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一)加大信息宣传力度,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社会认可,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才能够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讲解,促使公众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培训,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以点盖面方式,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二)加强农业设备制造,完善硬件设施

农业设备作为农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农业设备制造,例如:无线电传感器网络、云计算等,以此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并将农业信息化设备研究和开发纳入到国家科技体系当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进而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金融信息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并非易事,除了需要企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受到农业自身局限性影响,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创新金融信息化平台,加强农业产业投资金融建设,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如:税收激励等,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不仅如此,政府财政也应适当调整和优化财政支持结构,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当中,有效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资源优化重组,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信息化农业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农业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并将平台细化为多个模块,例如:存储、统计等,实现农业信息共享,并在时机成熟时,将各个分散信息化平台纳入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平台当中,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服务[2]。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均收入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在了解和掌握回归分析结果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加大信息知识宣传力度,促使人们能够了解到农业信息化重要性,并加强资源优化重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金融信息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邓琨,林晓丽,何娜,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8(03):259-261.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6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全国各地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政策与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大多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如何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虽然自我国启动农业信息化工程以来,各地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促进信息利用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多数农业基层职能部门在指导农民生产经营时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宣传引导上,而对生产中期的技术指导和后期的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做的远远不够,导致“旺销?D扩种?D卖难”怪圈现象反复出现,部分农民采用“逆向思维”决策即政府鼓励多种植什么就不种或少种什么,这些现象表明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

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市场经济是由信息引导的经济。我国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要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做支撑。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及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源头,强化对农户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户生产经营中的信息运用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的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只有在农业信息作为一种要素在生产经营中得以应用时才会体现其价值,当前提高农业信息局域网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效率应是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在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农户为中心,从外界信息服务和扩大信息需求两方面,探索解决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二、发展农户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农户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户信息化是在农村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而不是强调农户信息方面的硬件建设,在目前我国多数农户并不富裕而且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二)发展农户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农业发展过程,运用市场机制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并处理好生产、分配和消费间的关系,这一切都要依靠充分的市场信息。因而,农户作为我国农业市场中主要的市场主体,农户信息化无疑会加速农业市场化并促使农民更好地认识市场并适应市场。

2.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目前我国农业类网站上有大量的良种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和市场信息,互联网不仅可帮助农民找到“商机”,而且可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从而加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是劳动力自身素质低和掌握的就业信息少。农户信息化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广泛的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农户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农户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农业信息化应以政府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为依托、以农户信息化为导向。农业信息化应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中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而农户信息化会直接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户生产经营中的运用程度,有效地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三、发展农户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众所周知,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002年我国农村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5.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大专以上比例仅为0.66%,农村的文盲率达到11.5%。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就是还有大批文盲不断产生,这对未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十分不利。农民综合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和科技素质低,这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信息素质:一是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二是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

(二)农民信息意识淡薄

所谓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做出的能动反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敏感,遇到问题时知道并善于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信息意识是人们搜集、处理、分析、利用信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农村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信息化程度更落后的社会环境对农民信息意识的影响,致使除沿海地区和农产品出口较多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较强外,大多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情报嗅觉迟钝,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三)信息获取成本较高

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信息应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人均现金收入1721元,加上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传单等方便且节省费用的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四)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信息实用性不高

从笔者对河北省农户的调查来看,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生产状况、未来价格趋势预测、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中除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网站比较规范外,其他网站由于各自为战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信息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信息资源的质量和精确度降低。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2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户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而目前我国缺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有的地区虽然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乡级,但是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却是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除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之外,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也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的成因。

四、农户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实现农户信息化应主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户信息化的建设并把它提上议事日程,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对农户的信息服务水平,同时要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并着重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搞好信息服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我国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县级,少数地区已延伸到乡级,但是在县或乡与农户之间却出现“断层”,因而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信息的进村入户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适当的信息传播手段,决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地要求农民上网。应从农村的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河北省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探索出多种经济实用的信息入户方式:一是电波入户。河北省已有120个县农业局建立了信息中心,收集、分析农业信息并制成电视片,通过电视台定期播放。二是热线电话。县农业局建立农业信息库,利用语音转化功能,自动回答农民问题。三是手机短信。沧州市、衡水市农业局已为移动用户开通传送农业信息短信业务。四是电话上网。值得关注的是河北省藁城市的“三电一厅”模式,即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和农业科技展厅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已得到农业部认可并拟在适合地区推广。

4.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的3个现代意识:一是现代的科技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7

关键词:用户感知;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金农工程”实施以后我国各类涉农网站快速发展起来,并在服务“三农”问题上取得一定的突破。但是,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网站功能不全面、信息质量水平不高、网站内容缺乏行业特色等,网站的服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网站的长久发展,也不利于用户获得有效的农业相关信息服务。因此,从用户角度出发,探索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为网站服务质量的提高指明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一、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Richmond(1991)最早提出了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指标,包括内容、可信性、批判性的思考、版权所属、引用、连贯性、审查、可连续性、可比性以及范围这10个指标。此后,Stoker(1994)等提出了八项评价指标来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即信息的权威性、来源、范围以及论述、信息的文本格式、网站技术因素、价格以及信息的可用性、用户的信任。

杜Z等人(2010)从我国农业信息网站的现状出发,构建了网站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内容、网站操作、页面设计以及技术支持在内的4个一级指标。陈诚、吴华瑞、秦向阳(2014)利用因子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由信息准确性、权威性、全面性、时效性、服务交互性以及网站专业性、检索便利性7个方面组成的质量评价维度,对农业信息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可见,目前针对农业信息网站评价相关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缺乏将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与用户相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用户感知的角度出发,探索影响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二、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指标的初步确定

(一)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指标的收集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要对网站的用户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发现,在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现状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信息分类不合理;网站页面设计与农业风格很不相符,有的过于追求华丽,有的却毫无特色;网站提供的咨询服务服务不到位;网站商家用户质量有待提升;商家信息资料不够完善;网站的注册流程比较繁琐等。通过访谈,共收集到了245条原始语句,但是,原始数据太过杂乱,所以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提炼。表1是对收集到的部分原始数据进行的关键词提取、筛选以及编码汇总。

(二)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指标的确定

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得到了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的指标,如表2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得到的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的指标能否准确的反应各个组成维度,要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信度检验以及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检验。

在进行数据收集时,考虑到调查对象的特殊性,本文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式:(1)根据用户在农业信息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农博网、中国农业网、中国农村网等)上留下来的联系方式,利用QQ、e-mail将问卷在网上的填写地址发给他们,并通过电话的方式邀请其填写;(2)利用农业信息网站的论坛帖子,在帖子中粘贴问卷填写地址的链接,以方便用户在线填写。在线填写地址为http:///jq/4272460.aspx。从2014年7月到2014年9月间,共回收问卷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67.02%。

(一)指标的初步纯化

进行指标的初步纯化一般要考察Cronbach’sa值、修正后总相关系数(CitC)以及项已删除后的Cronbach’sa系数(CaiD)这三项指标数据。指标总体的Cronbach’sa系数大于0.7,则指标的效度较好,但是当CitC值小于0.3且CaiD系数值大于指标的整体Cronbach’sa系数值时,应该删除该指标问项。经过信度检验,发现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指标的整体信度为0.860,比0.7大,说明该指标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但是由于指标SwnL4的CitC系数小于0.3,并且将其删除后,整体信度有所增加,所以将指标SwnL4删除。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进行指标信度检验删除了问项SwnL4之后,要对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实现指标的进一步纯化。首先要计算指标的Kmo值并对指标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当Kmo值超过0.7且球体检验的卡方值较大时,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次检验计算得到的Kmo值为0.815,超过了0.7,并且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为1762.19,该值也较大,Sig值为0.000,明显小于0.001,所以表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非常适合。

随后,对收集到的数据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提取过程中要对旋转后因子载荷小于0.5或者在两个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的问项进行删除,结果显示指标SXZL6因子载荷值小于0.5,所以将其删除,进而实现了指标的进一步纯化,如表3所示。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22个测量指标收敛到6个维度,总的方差解释程度达到64.444%,因此,可以认为测量指标的结构效度得到了验证。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确保指标的可靠性,要对指标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一般运用χ2/df(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GFi(拟合优度指数)、nFi(规范拟合指数)、iFi(增加拟合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和RmSea(近似误差的均方根)这6个指标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其中1≤χ2/df≤3表示模型拟合度良好,0.05

利用amoS17.0对收集的数据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保留的22个变量问项作为观测变量,组成的6个维度作为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显示,χ2/df指标值为1.612,小于要求的3,RmSea的值为0.052,小于要求的0.1,而CFi、mFi指标值均大于0.90,且nFi、GFi指标值分别为0.849和0.852,虽然未达到0.9以上,但却已十分接近0.9。所以说各项检测指标基本符合模型拟合的标准,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因此,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了6个维度22个选项组成的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一定的结构效度。本研究创建的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能够为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的评价提供指导。

四、结论

本文利用科学严谨的指标开发方法,构建了由信息质量、商务能力、有形性、易用性、保障性、互动服务6个维度22个指标组成的农业信息网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网站的信息质量、商务能力、有形性、易用性、保障性、互动服务这六个方面,首先要确保农业信息网站的易用性及有形性,然后,再次基础上要重点提升网站的信息质量、商务能力、保障性及互动服务性。

参考文献:

[1]StokerD,Cookea.evaluationofnetworkedinformationsources[C].proceedingsofthe17thinternationalessenSymposium,october1994.

[2]杜Z,李道亮,李洪文.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评价体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03).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8

关键词:农业;科研信息服务;模式;天津

中图分类号:F302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24

StudyonthemodelofagriculturalScientificResearchinformationService――tianji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Libraryasanexample

XinLi-yuan1,SULi-na2,ZHanGYu-wei1,wanGXiao-rong1,wanGLi-juan1

(1.informationinstituteoftianji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tianjin300192,China;2.tianji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tianjin300192,China)

abstract:thepaperanalyzedagriculturalscientificresearchinformationenvironmentandthecharacterofinformationdemandfromscientificresearchstaff,andthenittooktianji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libraryasanexample,atlastitgavethemodelofagriculturalscientificresearchinformationservice.

Keywords:agriculture;informationservice;model;tianjin

科研人员在项目选题、立项、试验、撰写报告、成果鉴定到奖项申报和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查阅文献信息。据统计,科研人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信息的时间要占全部科研时间的40%左右[1]。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科研人员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呈现出较强的专业性,他们希望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发挥创造性思维中,以加快科研课题研究进程。因此,检索、加工、提炼信息资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用户,主动地提供有创新意识的信息服务,已成为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业科研信息资源环境

从实体资源来看,这类文献主要包括纸制图书、期刊、报纸和随书光盘等。农业图书馆所收藏的专业知识文献资源,具有馆藏特色,范围相对集中,一直受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青睐。

从虚拟资源来看,这类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涉农权威网站网页信息、数据库资源等。农业科研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数据库等电子文献资源,也可以利用专业网站随时查询最新的行业信息报道,还可以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成果放在网络平台与同行交流。

2农业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特点

2.1获取信息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科研人员大多数具有信息素养,他们能够通过参加信息检索方面的培训、向图书馆咨询、向身边同事请教以及在使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自我摸索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目前,有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图书馆,都开展了提供馆藏网络数据库的使用、网上免费资源的推介、各类信息资源软件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掌握了文献查找、工具书利用、专利检索、某些专业数据库的运用等获取信息的方式。

2.2信息需求层次越来越高

农业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主要朝学科化、综合化、知识化、互动化4个方向发展[2]。一是学科化。当前,课题项目研究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学科方向不断向纵深发展,科研人员对文献信息需求的针对性、专业性也随之越来越强。科研人员需要及时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外科研的发展动态、专利、技术创造以及专业学术刊物的最新报道等信息。二是综合化。在学科化的同时,信息需求还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是因为科研活动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跨学科协同解决。科研人员所需的信息范围更加宽泛,向多个领域互相渗透。三是知识化。为科研人员提供简单的文献检索已经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深度数据挖掘、内容分析和知识发现的服务,以及需要将各类信息进行综合集成的个性化、知识化的服务。四是互动化。以互动为方式,能够强化学科化信息服务水平。网络条件下,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频率加快,他们期望馆员能融入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来,提供能支持科研创新全过程的文献信息服务,能智能响应具体问题。

2.3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科研课题、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他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形成方案、注重知识内容的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集成化的服务[3],这要求信息提供者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由于个性、兴趣、信息习惯不相同,科研人员越来越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得到以适合的知识组织形式、传递载体和交流方式提供的信息服务。特别是从事重点学科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他们需要从纷繁的信息中提炼出本研究领域的专深全面、准确权威、新颖及时、针对性强的信息,以利于掌握研究方向,调整科研的攻关重点,赢得在同研究领域中的优势地位。

3天津农业科技图书馆服务科研的实践

针对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广大科研人员越来越强烈的信息资源需求,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以下简称农业图书馆)在围绕院学科建设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采购、引进、自建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农业科研信息资源建设与积累,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结构科学、内容全面、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农业科研信息资源系统,在为农业科研信息服务模式方面做出了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3.1构建适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学科特色的馆藏资源

丰富的馆藏专业资源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以农业图书馆为例,目前馆藏图书7万多册,现刊500余种,过刊30000余册,建立资料交换关系的单位有30多家,并编辑了中外文期刊和图书目录[4]。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自2000年以来,农业图书馆陆续购置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和CaBi、aGRiCoLa和aGRiS数据库等中英文电子资源使用权,并购买了超星电子图书1000余册,开通了电子阅览室[5]。还自建了一系列小型农业专题信息管理数据库,通过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用户可以在线访问数据库和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

3.2建设科研信息服务队伍

为了更好的提供信息服务,农业图书馆十分重视信息服务队伍建设。一方面,建立了馆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制度,通过开展数据库使用方法,信息分析方法等专门的培训,提高馆员的业务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专家咨询制度,遴选院内各学科专家为兼职馆员,将馆员收集、筛选、挖掘信息的专长与专家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丰富经验相结合,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专家是宝贵的智囊团,馆员多与他们沟通,可以逐步丰富专业背景知识。同时,专家的需求和建议为图书馆资源的引进和购买提供参考,为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专业支持。

3.3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借鉴目前已有的科研信息服务模式,并结合现状,农业图书馆提出的农业科研信息服务模式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辅以个性化定制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科研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3.1提供文献定题检索与查新服务凭借着所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近5年来,农业图书馆提供的国内外科技查新报告年均百余项。此外,农业图书馆还提供文献代查代检、馆际互借、新书新刊推出送等服务。如,为本院黄瓜、蔬菜、保鲜等重点学科课题组提供文献检索服务,按照科研人员提供的关键词,文献语种、国别以及所属年限等要求,检索数据库中收录的该学科最新进展,通过电子邮件互动沟通提供信息服务,节约其查找资料的时间。农业图书馆还面向全院开放了数据库资源原文自助服务,为每个研究所(中心)设置了专用账号,供全院人员提供中文文献全文。这样既减少了图书馆原文提供工作量,又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3.2编印《农业科研信息简讯》2008年农业图书馆面向科研人员开始编印《农业科研信息简讯》,主要收集了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最新资讯和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最新进展等内容,每月编印一期。信息选择的领域主要是要结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时兼顾传统学科的优势领域。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农业领域相关的权威网站,国家和地农业科研单位及大学的门户网站,还有科研人员推荐的专业网站等。农业图书馆根据馆员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将上述网站进行分类,由专人负责定期浏览和下载相关信息,跟踪学术研究动态、追踪学术前沿,并对热点问题、新观点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与浓缩,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3.3.3建立专题信息管理数据库农业图书馆还依据院重点学科建设需要,与院重点学科团队合作,自建了一系列专题数据库。根据立项课题发展需要,跟踪重点课题项目在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及的数量,了解国外内相关领域的网站信息,掌握该领域最新进展。利用数据库存储检索到的信息,并按照主题进行分类,供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以自建的专利信息管理数据库为例,该数据库收录了1983─2010年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共取得的214项专利,科研人员可以就专利基本情况的选项进行简单检索,也可以进行复合检索。

3.3.省略/),在专利检索的高级检索栏目下的全文字段中输入“黄瓜”一词,得到全部与黄瓜相关的专利991件。剔除无关专利,得到黄瓜核心专利共121件。从专利构成、年度分布和专利权人分析3个方面完成了对国内黄瓜核心专利趋势分析和黄瓜生物技术育种专利分析;从年度申请量、类别分布和趋势分析3个方面完成了黄瓜品种权概况及趋势分析。也开展了黄瓜育种与栽培国外专利情况分析,选择了世界专利数据库公开的欧洲、美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世界专利组织的专利文献,将黄瓜育种与栽培等相关专利分成7类,进行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

3.3.5提供培训与咨询一是举办专题培训。只有科研人员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正确地使用网络和数据库的检索手段,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农业图书馆每年都会对院内科研人员进行1~2次基本检索技术培训,把最新的资源和服务介绍给他们,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科研人员驾驭信息资源的能力,也能够加深科研人员对先进信息服务手段的认识,调动他们对科研信息的潜在需求,促进资源有效利用[6]。二是开展咨询服务,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在线服务的形式,解答科研人员资源使用过程中的遇到的难题、故障,年均300人次以上,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建议,不断调整信息服务方式。

4结语

农业科研信息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需要农业科研单位加大对信息服务的支持力度,信息服务部门也应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和特色潜力,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为推动农业科研学科建设和提升学术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文献支撑。

参考文献:

[1]孔燕,刘成新,杨磊.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应用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32-34.

[2]郭彩.创新农业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78-80.

[3]赵林英.高校图书馆面向科研项目的服务创新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71.

[4]张玉玮,郭彩,陈建国.农业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136-139.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9

1.1信息化指数模型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理论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19],分别从信息经济理论基础角度、社会与经济关系角度2个方面,阐释了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波拉特法[20]和Rite模型[21]分别是这2个不同角度的代表方法。其中,波拉特测算方法比较复杂,同时与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方式也不相符合,因而国内很多研究人员倾向于采用日本的Rite模型,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类社会信息化程度进行度量。日本学者小松峙清介提出了Rite模型的信息化指数,主要从广播、邮电、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通信主体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数、信息装备率等进行信息化程度的度量,包含11项具体活动指标,如图1所示。Rite模型是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出上述4个方面的指数,然后相加得到社会经济信息化总体指数。

1.2基于层次分析法

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采用的是等权重赋权的思想。结合中国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和数据统计情况,以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基础,改进了部分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化指数进行非等权重赋权,克服了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采取等权重不足,以适合中国都市农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结合农业信息化的实际特点,从通信主体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数、信息装备率等4个方面选取了12个相关指标,提出层次分析法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该模型除“通信主体水平”指数未变外,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调整了其他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量、通信主体水平、信息装备率、信息系数4个方面。对二级指标进行了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调整:(1)“信息量”中删除原模型中“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增加更能反映信息量的“人均年邮政业务总量”、“人均年电信业务总量”,并将“人均年通话次数”界定为“人均年长途电话通话次数”;(2)“信息装备率”中分别界定“每百人电视机数”、“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为“农村每百户彩电数”、“农村每百户电子计算机数”;(3)“信息系数”中增加了“农村家庭第三产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对各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咨询和定性判断,确定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建立矩阵进行重要程度比较。通过式(1)计算,得出各一级指标a、B、C、D的权重值分别为:wa=0.353,wB=0.353,wC=0.177,wD=0.117。同理建立各二级指标的比较矩阵,其中“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各二级指标权重相同。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wa1=0.287,wa2=0.287,wa3=0.142,wa4=0.142,wa5=0.142,wB1=0.333,wB2=0.333,wB3=0.167,wB4=0.167,wC1=0.5,wC2=0.5,wD1=0.5,wD2=0.5。最终农业信息化指标公式为:S=∑(wi∑wijSij),其中S表示农业信息化指数;wi表示一级指标i的权重值;wij表示一级指标i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Sij表示一级指标i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指数数值。层次分析法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及各项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2农业信息化与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2.1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相关指数计算

为了分析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北京市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得到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各级指标、农业GDp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值(第三产业中除去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房地产等外GDp值)。以2000年为基础年份,计算出2001—2010年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各级指标指数和其他数据指数,如表2所示。

2.2结果分析

以第三产业中除去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房地产等外GDp指数代表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GDp指数,比较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相关指标指数,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指数与农业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都成正相关性,表明农业信息化各项指标的增长,对农业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指数增长与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增长具有高度一致,说明农业信息化发展对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增长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信息化指数增长对农业DG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合北京市周边农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而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又是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模式的都市型农业,因此农业信息化对促进第一产业(农业)GDp发展的作用非常有效,而在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特别是推动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方面更为有效。

3政策建议

农业信息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对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指数与农业GDp、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对促进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农业信息化与促进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成正相关性关系,因此在未来都市型农业发展中,需要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力度,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如提高农村地区用户的互联网入网数量、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加大农村人口的高等学历教育等,进而推动都市型农业全面快速发展。

4讨论

农业信息分析学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转变分析立场。

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

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动态分析法。

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2]田甜.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5).